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文5000字

初三作文

1 高中数学论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一个数量积性质的新认识

【摘 要】:教学活动要遵循内在规律,只有当一切外在事实(知识)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被主体(学生)认识之后,这外在东西才会为主体真正占有,这种转化只有在参与实践中才能体会并重新构建、形成知识体系。我们的教材中的好多知识表面上是孤立的,若我们的的教师在引领学生认知这些内容的同时,有“意识”的揭示这种“知识链”,内化我们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水到渠成”!这不失为一种有效教学的好途径。

【关键词】:数量积 向量 角度 距离

作为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教材的两个显著变化就是“向量和导数”的引入。其目的也很明确:为研究函数、空间图形,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即充分体现它们的工具性。但这种“工具性”,只有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用好,而要想用活,这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开发”新的认识,丰富知识网络,形成较完善的“认知模块”、“知识体系”。例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二册(下B )》P 33中,关于空间向量的数量积有这样三条性质:

(1)><=⋅, cos ||,(2)0=⋅⇔⊥,(3)⋅=2||。

作为“工具性”,性质(2)(3)比较明显,会立即得到充分的应用。可是对于性质

(1),当时,在上新授课时我总认为:这条性质没有什么“本质上”的用处,有点像“房间里的摆设”——配角。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发现了她的奥妙之处:在后继的有关空间问题中的“三大角度”和“三大基本距离”的坐标法的研究中有着奇妙无穷的用途,并带来意想不到的“知识链”反应,极大地丰富了关于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这一运算的“认知模块”的内涵。本文便梳理和佐证这一认知,以飨读者。

(一)性质的产生与内含 已知向量a AB =和轴l ,e 是l 上与l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

作点A 在l 上的射影' A ,作点B 在l 上的射影' B 则' ' B A 叫向量在轴l 上或在方

向上的正射影,简称射影。 可以证明得,B A ⋅>=<=, cos ||' ' (证明略,图如下所示。)

此性质的内含理解有四点:

2 ①结果是一个数量(本身含正负号);②其正负号由向量与所成角的范围决定;③加上绝对值|||' ' |B A ⋅=便是一条线段长度(这里|||' ' |、

B A 刚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④可以推广为求一条线段在另一条直线上的正射影(此线段所在直线与已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异面直线)。

(二)性质的“知识链”

对教材引进空间向量的“坐标法”来解决空间中“三大角”问题,我们的学生可以说是欣喜若狂啊,因为学生觉得这种方法好!可操作性强!(只要能建系,有坐标就行!)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觉得这些结论不易理解,加上这些结论只能逐步形成和完善,靠死记硬背吧,今天记了明天又忘了!等到用时,仍是“生硬、呆板”,甚至张冠李戴。如何突破这一问题?我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在学生的认知结构里,这一性质未能如愿地形成“知识链”。那么,这一性质是怎样与相关问题产生“对接或联系”的呢?

(1)它是空间三大角(即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用向量法求解的“对接点”。

1.1线线角])2, 0[(π

αα∈的求法的新认识:

我们把这两条线赋予恰当的两个向量,问题就化归为两个向量的夹角(两个向量所成的角的范围为], 0[π),即||

|, cos |cos ==><=α, 我们能否加以重新认识这个公式呢?如图,

||||cos OB OB ==α,此时OB 1可以看作是与方向上的单位向量的数量积(e e b =

⋅其中,这就是由数量积这条性质滋生而成的;故此结论重新可以理解为:

1

B 1

1

3 |

|cos =α(这里刚好满足三角函数中余弦的定义:邻边比斜边)。 1.2线面角])2, 0[(π

θθ∈的求法的新认识:

|, cos |sin ><=n PA θ=(其中为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此结论重新可以理解为:||||sin PA OP ==θ此时OP 又可以看作是在上的投影,即与方向上的单位向量的数量积⋅,(=

其中,故||sin =θ(这里刚好满足三角函数中正弦的定义:对边比斜边)。 1.3二面角的平面角]), 0[(πθθ∈的求法的新认识:

|||cos |=θ=21(其中21n n 是两二面角所在平面的各一个法向量)此结论重新可以理解为:2|2|1|

1||cos |n n n n ==θ(这里刚好满足三角函数中余弦的定义:邻边比斜边)。

★三大角的统一理解:

||cos b =

α、||sin PA =θ2|2|1|1||cos |n n ==θ、

4 其从上述梳理完全可以看出其本质特征:这里的“空间角”的求法,完全与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的“正弦或余弦的定义”发生了对接——对边或邻边就是斜边的向量在此边向量上的投影,即斜边向量与对边或邻边方向上的单位向量的数量积,而理解与掌握这里的“空间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构图,学生完全可以达到“系统化”和“自主化”,因为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定义,他们太熟悉了!即将知识的“生长点”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那学习就会水到渠成!

(2)它又是空间三大距离(即点线距、点面距、异面直线间距离)用向量法求解的“联系点”。

空间中有七大距离(除球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外)基本上可转化为点点距、点线距、点面距,而点线距和点面距又是重中之重!另外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高考考纲中明确要求: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或在坐标表示下的距离.........

。因此对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考查有着特殊的身份。教材按排中引进了向量法来解决距离问题,也给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活力!不用作出(或找出)所求的距离了。

2.1点面距求法的新认识:

||sin ||||d ====θ(其中为平面α的一个法向

量),此结论重新可以理解为: ||d =,即PA 在n 上的投影,即与n 方向上的单位向量e 的数量积(=⋅其中。

2.2点线距求法的新认识:

1)新认识之一:

如图,若存在有一条与l 相交的直线时,就可以先求出由这两条相交直线确定的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则点P 到l 的距离||PA d =。 2)新认识之二:

若不存在有一条与l 相交的直线时,

我们可以先取l 上的一个向量n ,再利用

P l O A

5 2||2||2||OA PA PO -=来解,即:2||2||2d -=, 而数量OB可以理解为PA 在l 上的向量的投影,也即为:||||PA OA =。

2.3异面直线间距离求法的新认识:

从这几年的高考《考纲说明》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对异面直线间距离的考查本意不能太难,但若出现难一点的考题,命题者又能自圆其说的新情况。实际上,这种自圆其说法归根到底在于高考考纲中的说法: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或在坐标表示下的........距离..

。那也就是说,在不要作出公垂线(也许学生作不出!)的情况下,也可以求出它们的距离的!那就是用向量法!

如图所示:若直线l 1与直线l 2是两异面直线,求两异面直线的距离。

略解:在两直线上分别任取两点A 、C 、B 、D ,构造三个向量, , ,记与两直线的公垂线共线的向量为, 则由00=⋅=⋅与, 得, 则它们的距离就可以理解为:在上的投影的绝对值,即: ||d ⋅

=。 ★三大距离的统一理解: ||d =(点面距)、 ||d =(异面距)、||d =(点线距之一)、 2||2||2d -=且||||=(点线距之二)、

其本质特征是:一个向量在其所求的距离所在直线的一个向量上的投影,也即数量积此性质的直接应用。

由上述的剖析过程不难再看出:空间中的三大角与三大基本距离的计算,都隐藏于这个“特定”的数量积的性质之中,体现在这个公式结构的“统一美”之中,把问题的本质揭示得“淋漓尽致”,而又不失自然!这给“立体几何” 中向量的工具性的体现,增色了几分美感与统一感!

6 (三)性质的应用

例1、(2005年山东省(理科)高考第20题)

如图,已知长方体1111, ABCD A BC D -12, 1, AB AA == 直线BD 与平面11AAB B 所成的角为30︒,AE 垂直BD 于 E ,F 为11A B 的中点. (I )求异面直线AE 与BF 所成的角; (II )求平面BDF 与平面1AA B 所成的二面角;

(III )求点A 到平面BDF 的距离. 解:在长方体1111ABCD A BC D -中,

以AB 所在的直线为x 轴,以AD 所在的直线为y 轴,1AA 所在的直线为z 轴建立如图示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已知12, 1, A B A A ==可得(0, 0, 0) , (2, A B ,

(1,0,1)F ,又AD ⊥平面11AAB B ,从而

BD 与平面11AAB B 所成的角为30DBA ∠=︒,又2AB =,AE BD ⊥

,1, AE AD ==

,从而易得1, 2E D ⎛⎫⎛⎫ ⎪ ⎪ ⎪ ⎪⎝⎭⎝⎭

(I

)因为()1, , 1,0,122AE BF ⎛⎫==- ⎪ ⎪⎝⎭

所以, cos >=<422

1

-=-

=,易知异面直线AE BF 、

所成的角为arccos 4 (II ) 易知平面1AA B 的一个法向量(0,1,0) m = , 设(, , ) n x y z = 是平面B D F 的一个法向量

,(BD =- 由

1

7 00n BF n BF n BD n BD ⎧⎧⊥⋅=⎪⎪⇒⎨⎨⊥⋅=⎪⎪⎩⎩

0203x z x y -+=⎧⎪⇒⎨-=⎪

⎩x z y =⎧⎪⇒=

即()

n = 所以5

, cos =>=< 即平面BDF 与平面1AA B

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锐角)为 (III )点A 到平面BDF 的距离,即AB 在平面BDF 的法向量n 上的投影的绝对值,所以距离||d ⋅=

=5AB n n ⋅= A 到平面BDF

例2、(2005年重庆(理科)高考第20题)

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侧面BB 1C 1C ,E

为棱CC 1上异于C 、C 1的一点,EA ⊥EB 1,已知AB=2,

BB 1=2,BC=1,∠BCC 1=3

π,求: (Ⅰ)异面直线AB 与EB 1的距离;

(Ⅱ)二面角A —EB 1—A 1的平面角的正切值.

解:(I )以B 为原点,1BB 、分别为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于BC=1,BB 1=2,AB=2,∠BCC 1=3

π,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有 B (0,0,0),A (0,0,2),B 1(0,2,0),A 1(0,2,2)

) 0, 23, 2(), 0, 21, 2(1C C -,设), 0, , 2

3(a E 即

得由, 01, 1=⋅⊥EB EA EB EA , 4

322) 2(43) 0, 2, 23() 2, , 23(0+-=-+=--⋅--=a a a a a

a

8 , 0) 23)(21(=--a a 得), (2321舍去或即==a a ) 0, 2

1, 23(E 故; ) 2, 2

3, 2(1), 2, 0, 0(--==A 所以都垂直与所在的直线与设E B AB z y x 1) , , (=, 则⎪⎩⎪⎨⎧=⋅=⋅0

10A 得,) 0, 1, (=(令y=1),故|1|AB d ==1 (II )由已知有, , 1111EB A B EB ⊥⊥故二面角A —EB 1—A 1的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为A B 与11。), 2, 2

1, 2(), 2, 0, 0(11--===A B 因 , 32

1111cos ===A B A B EA θ故22tan =θ所以。 通过上述几个高考题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立体几何中的几何法的“难在找(或作)所求的角度或距离”, 通过这个数量积的性质的转化(方法的转化与知识之间的转化),其“难”渐渐地溶解于“转换与化归”之中及学生的细心地“计算”之中,从而也焕发了数量积这条性质的奥妙之处,也就更体现了“向量”这个工具在立体几何中应用的优越性、工具性。因为”程序化”的计算使我们的学生的“信心”倍增! 同时让我们的学生也懂得了“知其所以然”,再也不用为记这一个“好结论”而烦恼了!

9

1 高中数学论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一个数量积性质的新认识

【摘 要】:教学活动要遵循内在规律,只有当一切外在事实(知识)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被主体(学生)认识之后,这外在东西才会为主体真正占有,这种转化只有在参与实践中才能体会并重新构建、形成知识体系。我们的教材中的好多知识表面上是孤立的,若我们的的教师在引领学生认知这些内容的同时,有“意识”的揭示这种“知识链”,内化我们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水到渠成”!这不失为一种有效教学的好途径。

【关键词】:数量积 向量 角度 距离

作为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教材的两个显著变化就是“向量和导数”的引入。其目的也很明确:为研究函数、空间图形,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即充分体现它们的工具性。但这种“工具性”,只有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用好,而要想用活,这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开发”新的认识,丰富知识网络,形成较完善的“认知模块”、“知识体系”。例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二册(下B )》P 33中,关于空间向量的数量积有这样三条性质:

(1)><=⋅, cos ||,(2)0=⋅⇔⊥,(3)⋅=2||。

作为“工具性”,性质(2)(3)比较明显,会立即得到充分的应用。可是对于性质

(1),当时,在上新授课时我总认为:这条性质没有什么“本质上”的用处,有点像“房间里的摆设”——配角。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发现了她的奥妙之处:在后继的有关空间问题中的“三大角度”和“三大基本距离”的坐标法的研究中有着奇妙无穷的用途,并带来意想不到的“知识链”反应,极大地丰富了关于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这一运算的“认知模块”的内涵。本文便梳理和佐证这一认知,以飨读者。

(一)性质的产生与内含 已知向量a AB =和轴l ,e 是l 上与l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

作点A 在l 上的射影' A ,作点B 在l 上的射影' B 则' ' B A 叫向量在轴l 上或在方

向上的正射影,简称射影。 可以证明得,B A ⋅>=<=, cos ||' ' (证明略,图如下所示。)

此性质的内含理解有四点:

2 ①结果是一个数量(本身含正负号);②其正负号由向量与所成角的范围决定;③加上绝对值|||' ' |B A ⋅=便是一条线段长度(这里|||' ' |、

B A 刚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④可以推广为求一条线段在另一条直线上的正射影(此线段所在直线与已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异面直线)。

(二)性质的“知识链”

对教材引进空间向量的“坐标法”来解决空间中“三大角”问题,我们的学生可以说是欣喜若狂啊,因为学生觉得这种方法好!可操作性强!(只要能建系,有坐标就行!)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觉得这些结论不易理解,加上这些结论只能逐步形成和完善,靠死记硬背吧,今天记了明天又忘了!等到用时,仍是“生硬、呆板”,甚至张冠李戴。如何突破这一问题?我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在学生的认知结构里,这一性质未能如愿地形成“知识链”。那么,这一性质是怎样与相关问题产生“对接或联系”的呢?

(1)它是空间三大角(即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用向量法求解的“对接点”。

1.1线线角])2, 0[(π

αα∈的求法的新认识:

我们把这两条线赋予恰当的两个向量,问题就化归为两个向量的夹角(两个向量所成的角的范围为], 0[π),即||

|, cos |cos ==><=α, 我们能否加以重新认识这个公式呢?如图,

||||cos OB OB ==α,此时OB 1可以看作是与方向上的单位向量的数量积(e e b =

⋅其中,这就是由数量积这条性质滋生而成的;故此结论重新可以理解为:

1

B 1

1

3 |

|cos =α(这里刚好满足三角函数中余弦的定义:邻边比斜边)。 1.2线面角])2, 0[(π

θθ∈的求法的新认识:

|, cos |sin ><=n PA θ=(其中为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此结论重新可以理解为:||||sin PA OP ==θ此时OP 又可以看作是在上的投影,即与方向上的单位向量的数量积⋅,(=

其中,故||sin =θ(这里刚好满足三角函数中正弦的定义:对边比斜边)。 1.3二面角的平面角]), 0[(πθθ∈的求法的新认识:

|||cos |=θ=21(其中21n n 是两二面角所在平面的各一个法向量)此结论重新可以理解为:2|2|1|

1||cos |n n n n ==θ(这里刚好满足三角函数中余弦的定义:邻边比斜边)。

★三大角的统一理解:

||cos b =

α、||sin PA =θ2|2|1|1||cos |n n ==θ、

4 其从上述梳理完全可以看出其本质特征:这里的“空间角”的求法,完全与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的“正弦或余弦的定义”发生了对接——对边或邻边就是斜边的向量在此边向量上的投影,即斜边向量与对边或邻边方向上的单位向量的数量积,而理解与掌握这里的“空间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构图,学生完全可以达到“系统化”和“自主化”,因为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定义,他们太熟悉了!即将知识的“生长点”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那学习就会水到渠成!

(2)它又是空间三大距离(即点线距、点面距、异面直线间距离)用向量法求解的“联系点”。

空间中有七大距离(除球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外)基本上可转化为点点距、点线距、点面距,而点线距和点面距又是重中之重!另外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高考考纲中明确要求: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或在坐标表示下的距离.........

。因此对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考查有着特殊的身份。教材按排中引进了向量法来解决距离问题,也给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活力!不用作出(或找出)所求的距离了。

2.1点面距求法的新认识:

||sin ||||d ====θ(其中为平面α的一个法向

量),此结论重新可以理解为: ||d =,即PA 在n 上的投影,即与n 方向上的单位向量e 的数量积(=⋅其中。

2.2点线距求法的新认识:

1)新认识之一:

如图,若存在有一条与l 相交的直线时,就可以先求出由这两条相交直线确定的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则点P 到l 的距离||PA d =。 2)新认识之二:

若不存在有一条与l 相交的直线时,

我们可以先取l 上的一个向量n ,再利用

P l O A

5 2||2||2||OA PA PO -=来解,即:2||2||2d -=, 而数量OB可以理解为PA 在l 上的向量的投影,也即为:||||PA OA =。

2.3异面直线间距离求法的新认识:

从这几年的高考《考纲说明》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对异面直线间距离的考查本意不能太难,但若出现难一点的考题,命题者又能自圆其说的新情况。实际上,这种自圆其说法归根到底在于高考考纲中的说法: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或在坐标表示下的........距离..

。那也就是说,在不要作出公垂线(也许学生作不出!)的情况下,也可以求出它们的距离的!那就是用向量法!

如图所示:若直线l 1与直线l 2是两异面直线,求两异面直线的距离。

略解:在两直线上分别任取两点A 、C 、B 、D ,构造三个向量, , ,记与两直线的公垂线共线的向量为, 则由00=⋅=⋅与, 得, 则它们的距离就可以理解为:在上的投影的绝对值,即: ||d ⋅

=。 ★三大距离的统一理解: ||d =(点面距)、 ||d =(异面距)、||d =(点线距之一)、 2||2||2d -=且||||=(点线距之二)、

其本质特征是:一个向量在其所求的距离所在直线的一个向量上的投影,也即数量积此性质的直接应用。

由上述的剖析过程不难再看出:空间中的三大角与三大基本距离的计算,都隐藏于这个“特定”的数量积的性质之中,体现在这个公式结构的“统一美”之中,把问题的本质揭示得“淋漓尽致”,而又不失自然!这给“立体几何” 中向量的工具性的体现,增色了几分美感与统一感!

6 (三)性质的应用

例1、(2005年山东省(理科)高考第20题)

如图,已知长方体1111, ABCD A BC D -12, 1, AB AA == 直线BD 与平面11AAB B 所成的角为30︒,AE 垂直BD 于 E ,F 为11A B 的中点. (I )求异面直线AE 与BF 所成的角; (II )求平面BDF 与平面1AA B 所成的二面角;

(III )求点A 到平面BDF 的距离. 解:在长方体1111ABCD A BC D -中,

以AB 所在的直线为x 轴,以AD 所在的直线为y 轴,1AA 所在的直线为z 轴建立如图示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已知12, 1, A B A A ==可得(0, 0, 0) , (2, A B ,

(1,0,1)F ,又AD ⊥平面11AAB B ,从而

BD 与平面11AAB B 所成的角为30DBA ∠=︒,又2AB =,AE BD ⊥

,1, AE AD ==

,从而易得1, 2E D ⎛⎫⎛⎫ ⎪ ⎪ ⎪ ⎪⎝⎭⎝⎭

(I

)因为()1, , 1,0,122AE BF ⎛⎫==- ⎪ ⎪⎝⎭

所以, cos >=<422

1

-=-

=,易知异面直线AE BF 、

所成的角为arccos 4 (II ) 易知平面1AA B 的一个法向量(0,1,0) m = , 设(, , ) n x y z = 是平面B D F 的一个法向量

,(BD =- 由

1

7 00n BF n BF n BD n BD ⎧⎧⊥⋅=⎪⎪⇒⎨⎨⊥⋅=⎪⎪⎩⎩

0203x z x y -+=⎧⎪⇒⎨-=⎪

⎩x z y =⎧⎪⇒=

即()

n = 所以5

, cos =>=< 即平面BDF 与平面1AA B

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锐角)为 (III )点A 到平面BDF 的距离,即AB 在平面BDF 的法向量n 上的投影的绝对值,所以距离||d ⋅=

=5AB n n ⋅= A 到平面BDF

例2、(2005年重庆(理科)高考第20题)

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侧面BB 1C 1C ,E

为棱CC 1上异于C 、C 1的一点,EA ⊥EB 1,已知AB=2,

BB 1=2,BC=1,∠BCC 1=3

π,求: (Ⅰ)异面直线AB 与EB 1的距离;

(Ⅱ)二面角A —EB 1—A 1的平面角的正切值.

解:(I )以B 为原点,1BB 、分别为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于BC=1,BB 1=2,AB=2,∠BCC 1=3

π,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有 B (0,0,0),A (0,0,2),B 1(0,2,0),A 1(0,2,2)

) 0, 23, 2(), 0, 21, 2(1C C -,设), 0, , 2

3(a E 即

得由, 01, 1=⋅⊥EB EA EB EA , 4

322) 2(43) 0, 2, 23() 2, , 23(0+-=-+=--⋅--=a a a a a

a

8 , 0) 23)(21(=--a a 得), (2321舍去或即==a a ) 0, 2

1, 23(E 故; ) 2, 2

3, 2(1), 2, 0, 0(--==A 所以都垂直与所在的直线与设E B AB z y x 1) , , (=, 则⎪⎩⎪⎨⎧=⋅=⋅0

10A 得,) 0, 1, (=(令y=1),故|1|AB d ==1 (II )由已知有, , 1111EB A B EB ⊥⊥故二面角A —EB 1—A 1的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为A B 与11。), 2, 2

1, 2(), 2, 0, 0(11--===A B 因 , 32

1111cos ===A B A B EA θ故22tan =θ所以。 通过上述几个高考题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立体几何中的几何法的“难在找(或作)所求的角度或距离”, 通过这个数量积的性质的转化(方法的转化与知识之间的转化),其“难”渐渐地溶解于“转换与化归”之中及学生的细心地“计算”之中,从而也焕发了数量积这条性质的奥妙之处,也就更体现了“向量”这个工具在立体几何中应用的优越性、工具性。因为”程序化”的计算使我们的学生的“信心”倍增! 同时让我们的学生也懂得了“知其所以然”,再也不用为记这一个“好结论”而烦恼了!

9


相关作文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文800字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华上下五千年,留下了多少千古名句,留下了多少诗词歌赋.诗圣--杜甫,给历史增添了多少绚烂的色彩,增添了多少美妙的线条,增添了多少奇特的"风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的诗句,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每个人的生 ...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文700字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是出自陆游写的<游山西村>.这句诗的意思是: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把它联系实际来说一下,记得一次我下象棋.既是下棋,就有"棋林"高手,临危不惧, ...

  • 山重水复疑无路作文900字
  • 1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七(5)班 张振宇 郎晓玥 "前面是死路!不会吧?" "啊?是死路!" "天哪!我好不容易才挤进来的!" "现在怎么办,走哪条路,还是回去?" "回去算了,也许那条也是死路!" ...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的教学之路作文800字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的教学之路 从事教学十多年了,回首中感慨万千. 毕业后,说实话,还不怎么会上课,就按照以前老师教的模式来上课,当时觉得没什么,很正常. 慢慢地,我发现问题了,原来的模式好像有点落伍,但根源在哪里,当时的我不清楚,特别是在进修学习时感触很多,觉得自己就是被束缚在一个 ...

  •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作文600字
  •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记参加织金县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杨 10月22日--10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织金教育局和新纪元集团联合主办的织金县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在培训中,我学习到了很多新鲜的教育理论,并深深地体会到我平常教育教学的不足,找到了自己以后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现将感触最深的 ...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文700字
  • 这句诗出自陆游的〈游西山村〉,它的意思是:现意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正象诗里说的那样,在这种困境中产生的希望往往会创造奇迹~! 前几天,我偶然在书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再汶川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所发生的故事,这为贤妻叫文友会,在地震发生的时候,他的丈夫正在煤矿里采矿,就在这时,地震来了, ...

  •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几何变换教学案例作文900字
  •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几何变换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中的几何变换一般是指平移.对称(翻折)和旋转.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已明确指出"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我们知道,图形的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图 ...

  • 山重水复疑无路作文1000字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也谈当前写作教学中的困难问题及解决策略 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人把它形容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毫不为过,不说别的,但从中考试卷作文所占分值其重要性就可见一斑.因此,每位语文教师都非现场重视作文教学,可是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发现写作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

  •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一道初中压强和压力题的解题分析)作文1800字
  •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道初中压强和压力题的解题分析 在一个上下底面积不相等的圆台容器中注入部分水后密闭,如图所示,大底在下,此时水对容器底的压强是P 1,压力为F 1,如果像乙图那样,倒转过来,水没有遗漏,此时对容器底的压强变为P 2,压力为F 2,那么关于它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作文1600字
  •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家庭教育典型案例 本学期,我很荣幸地成为了松鹤路小学家委会的一员,并多次参加了家长学校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了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转变了家庭教育观念,改进了自身不良的家庭教育方法,我的孩子在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学业成绩.生活习惯等方面发生了转变,得到了进步和提高. 正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