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教案作文7200字

初一作文

《永远的校园》教案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抓住作者的行文线索;

2、领会“永远的校园”的含义,感受北大的精神魅力,体会作者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深情厚谊。

3、领会文章多种表达技巧的作用,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和诗意美。

教学难点:

让学生深刻理解“永远的校园”中“永远”的涵义;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抓住作者的行文线索。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刚来到我们的学校学习,我想问一下,我们的新学校感觉怎么样?在你们的印象中,我们学校的状况如何?诸如环境、设备、教学等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校园面积小、拥挤、美丽、清净、明亮、宽敞、和善(的老师)等等。(板书同学回答)

很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回答。同学们说到的这些印象都是比较表面化的,如风景优美、绿树葱茏等等。有没有同学可以说出我们学校的校园精神是什么?她的本质内涵是什么?(稍停顿)大家可能因为刚到我们学校不久,接触到的东西来不多,所以回答不出来。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位在自己学校里一待就是半个世纪的老人,在他眼里,他的母校——北京大学留给他怎样的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谢冕的《永远的校园》。

三、讲授新课

(一)背景资料

1、作者介绍:谢冕,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诗人,北大文学院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自他大学毕业以后,就一直在北大任教,一待就是50多年。

2、有没有同学知道北大的历史由来?

北大,全称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12月,是清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产物。1912年5月,改称北京大学。严复是第一任校长。

北京大学也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核心人物,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都曾在北大任教。后来为了纪念“五•四”运动,继承“五•四”精神,北大就将“5•4”定为校庆日。

(二)课文研读

1、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下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在文中多次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还有哪几个词你发现它出现的频率很高。(不要求去数,凭感觉说出即可)

——永远,种子、燕园……

(2)作者在文中有没有介绍校园风光,整篇文章是否单纯介绍校园风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有,前五个自然段。但不是单纯介绍,从第7自然段开始写的是精神上的校园。 板书:空间物质层面的北大校园 ——具体

“历史的和精神的存在”的抽象的校园(重点) ——抽象

(3)第6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如何?

——着重针对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里作者从具体的校园走向了抽象的校园。

2、品读课文

(1)作者在前5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校园在他眼中是怎样一个概念?

——写了谢冕对北大美丽景色的真实感受。在文中主要是表层的概念,在他眼里北大校园是既具体又抽象的。

(2)找出你喜欢的描写燕园景物的句子

——湖光塔影和青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益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

——燕园其实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余步;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

¬¬——从未名湖曲折向西,有荷塘垂柳、江南烟景,从镜春园进入郎润园,从成府小街东迤,入燕东园林荫曲径,以燕园为中心向四面放射性扩张,那里有诸多这样的道路。

(3)校园里除了景物之外,还必须有(人),那又是哪些人呢?(老师、同学)这些老师与同学在作者的记忆里是怎样的?

——燕园记忆:师长各具风采治学严谨

同学存在差异友谊真醇

氛围切磋知识进军科学

(4)有着这样一群师长与同学,又有美丽的燕园风光,那,这就该是永远的校园吧。不,不单指这些,那什么叫永远?永远指的是什么呢?

——永远是指时间长久,没有终止。如,先烈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它指的精神的延续和不灭。

(5)为什么北大精神才是永远的?作者在7—15自然段谈到了哪些抽象的校园精神? ①具有向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的抗争精神——敏感锐气;

②不单纯、富有个性——复合丰富的精神气质(眼前的柔美与历史的雄健合成、朝朝夕夕的弦诵之声与岁岁年年的奋斗呐喊合成、勤奋的充实自身与热情的参与意识合成); ③校园里有一种特殊的气氛:机智、聪慧;洒脱、充满活力;

④民主与科学:北大的精神支柱(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先于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勇锐的抗争精神)。

⑤北大学子代代传承,使北大精神成为永远。

⑥北大魂与中国魂共生与永存。

北大的灵魂(社会精英意识、被选择的庄严感、献身精神和使命感)中国魂

(6)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北大不灭的精神——北大校园精神的延续)

(7)大家思考一下,“永远”的内涵。(详见教学用书P4)

指的是:精神的延续和不灭。永远的校园指的是精神上的校园,作者把北大“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现象加以考察”。这校园与青春的希望与失望相连,它永远不灭;这是块圣土,科学和民主构成了北大的精神支柱,生发了北大永恒的对与人类自由境界和社会民主的渴望和追求;这圣地绵延着不会熄灭的火种,灵魂的塑造和远播,成为北大永存的灵魂。文章的视点由“我”到“北大人”再到中国乃至人类文明,由校园的回忆到青春的追求,再到精神气质的魅力,更进一步深入到“灵魂的塑造和远播”,从而揭示出“北大魂”与“中国魂”共存与永存的校园文化的本质。

4、领会文章多种表达技巧的作用,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和诗意美。(详见教学用书P4)

(1) 首尾设喻,前后照应。

(2) 将北大人格化

(3) 语言生动形象

(三)讨论:课后练习一,校园

板书:

具体的校园

抽象的校园 具有向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的抗争精神 不单纯、富有个性

校园里有一种特殊的气氛

民主与科学:北大的精神支柱

北大学子代代传承,使北大精神成为永远。 北大魂与中国魂共生与永存。

永远的校园

精神的延续和不灭——北大魂与中国魂

《成长》教案

教学重点:领会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教学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母亲)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拉索尔·贝克,是美国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代表作有《成长》《黄金时代》。迄今为止,他共出版了17部作品。

拉索尔·贝克,出生于1925年,母亲是乡村教师,父亲是工人。拉索尔天生羞怯,体格瘦弱,性格内向,资质平常。父亲死后,他随母亲从农村辗转来到城市,寄居在舅父家中。时势的艰辛,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过早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分担了家庭的责任。历经人生变故而愈发意志坚强的母亲就把年幼的他推向一家之主的位置。在母亲的不断引导、敦促甚至驱使下,拉索尔八岁做了报童,之后学过音乐,当过仓储市场搬运工、邮局小职员等。经过不断尝试和数次失败,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自尊和他人的尊重。太平洋战争爆发,拉索尔应征入伍,成为预备役海军飞行员,退役后从地方小报的调查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成为一名优秀作家。

《成长》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中的小男孩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成才的故事。

《成长》既是典型的美国式的励志故事,也可以说是一本家庭教育指南。即使在今天,书中所提及的问题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成长》一书的相关评价

这是一本优秀的传记作品,是一本无法超越的美国回忆录。

这是一本做到极致的自传,既有趣又心酸„„你会永远的感激拉索尔·贝克,他讲述的是自己的过去,却让你自豪不已。

它能让你快乐,那些熟悉的街道和喧闹能把你带回到自己的童年岁月——对这样的一本书,你该怎么来评价呢?太神奇了!

太不可思议了„„这是一个可爱的、温暖人心的、让人无拘无束地开怀大笑的故事„„是一部极富原创性的优秀自传作品。

贝克的《成长》写的是他个人的故事。这里面凝练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作者的叙述手法和态度就像走钢丝那样,在自嘲和自豪之间寻求某种平衡。他是用一种近乎平淡无奇的写作风格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但是,他的文字的优美之处恰好就在于其简单和朴实的文风,以致使读者在阅读他的故事的时候,完全沉浸在他的思路里了。

三、字音

惬(qiâ)意 自怨自艾(yì)

掂(diān)量 镍(niâ)币

熨(yùn)烫 侏(zhū)儒(rú)

龇(zī)牙 步履(lǚ)

四、成语

1.自怨自艾:本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 2.伶牙俐齿:口齿伶俐,能说会道。

3.惊惶失措:害怕慌张(不知所措),不知该怎么办。

五、课文片段精读,学会感知和领会

(一)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叙事脉络。

提问:概述本文主要内容------教参P10

(二) 仔细阅读“我”推销《星期六晚邮报》的片段,(书P11-13)思考:

1、母亲为什么要逼着“我”去推销《星期六晚邮报》?

母亲发现我缺乏闯劲,在八岁的时候就让“我”在街头推销《星期六晚邮报》,这是母亲对“我”进行的强化训练,以让“我”尽早适应竞争。

2、在推销的过程中,发生了那些事?最终的结果怎样?

“我”先是找了一个热闹的地方,等着“人”来买,结果是一份也没有卖掉。然后是在母亲的指导下,按遍了镇里大多数人家的门铃去推销,可还是卖不完那三十份杂志。最后,母亲让多丽丝和“我”一起去推销,结果多丽丝成果显著,而“我”最终也没能掌握推销的技巧。

3、课文写多丽丝兴致勃勃地推销《星期六晚邮报》有什么用意?

多丽丝伶牙俐齿地推销杂志的行为与“我”的推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现出多丽丝的性格与“我”的性格不同。

六、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插叙的表达作用。

请学生找出文中运用插叙的段落。---------教参P10

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思考:1、“我”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的母亲她率直、泼辣、急于求成,“她难以掩饰她的厌恶”,又毫不隐瞒她的高兴,她很自信,希望“我”有所建树,对“我”不思进取的性格十分失望却毫不自怨自艾。她又是开明的,一旦发现“我”在生意场上已没有指望,便为“我”留意新的“行当”。于是,她发现了“我”的写作天才,并鼓励我当个作家。

2、“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多丽丝呢?

“我”是一个性格内向、喜欢安静又颇有主见的小男孩形象。 “我”缺乏闯劲,羞怯畏缩,不敢多说话;在卖杂志的过程中,不敢敲别人家的门,见有人开门就惊慌失措;遭受挫折后,就想放弃,推说自己“没有推销员的天赋”。同时,我渴望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我喜欢读书,我的阅读对象很多。在某种程度上,“我”也不乏韧性和闯劲,当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后,就暗下决心在这条职业道路上走到底。

多丽丝是一个性格开朗、大胆热情、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形象。课文细致刻画了她帮助家里人洗碗碟、敢于向商店老板讨回公道、伶牙俐齿地推销杂志、厉言警告哥哥用卖杂志的钱买苹果等几个情节。从中可以看出,她既是我性格的对立面,也是母亲性格的继承者。

《我很重要》教案

教学目标 :

1.体味文章富含哲理的语言,了解本文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等多种写作技巧。

2.拓宽学生知识、情感领域,转变学生认知世界的视角,培养学生自尊、自信,教育他们热爱生命、欣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一. 名言指路,引入新课

同学们,古今中外,世界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几位。 ★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保 罗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 ——鲁藜《泥土》(短诗)

提问:这三句名言有什么共同之处?

强调谦虚,认为自己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

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历来都称颂谦谦君子,大家也就习惯地说“我不行”、“我不重要”了;同时,我们也听惯了别人说“我不重要”了。但是,现在却有一位女性勇敢地发出了“我很重要”的宣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她的呐喊。

二. 走进作者

1、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主要作品有《预约死亡》《血玲珑》《拯救乳房》,中学教材入选散文《提醒幸福》。

2、词语:

1.战栗 lì 菽shū粟sù 濡rú养 掉以轻心 回溯sù 嵌qiàn合 雾霭ǎì 鬼斧神工 瞳tóng孔 混淆xiáo 生死攸yōu关 相濡rú以沫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万劫不复 微蹙cù 一沓dá沓 独出心裁 驰chí骋 寰huán宇

2.补充词解:

战栗:害怕发抖。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掉以轻心:表示对某种东西漫不经心,不当回事。

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回溯:回忆。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我很最要,但不是只有我才重要或我最重要。应该认识到每一个自我的价值,而非提倡自我中心。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我很重要,是作者对个体生命与生存价值的认识和批判,更是一个单薄的生命对芸芸众生发出的响亮的宣言:或许地位卑微、或许身份渺小,但人格的尊严的天平,从来都是平等的。作者于经历的反思中,彻悟到我很重要,于情节的梳理中,彻悟到我很重要;于生存的责任中,彻悟到我很重要;于事业的创造 中,彻悟到我很重要。个性意识的觉醒和个人欲望的膨胀之间的本质区别。)

五、领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本文的作者是一位非常善于驾驭文字、调动读者阅读情感的作家。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雅致但又充满哲理的的语言风格,更深深佩服于作者竟能将“我很重要”这样一个容易陷入论辨和说教的命题,诠释、发挥地如此富有灵性和人情味。下面大家探讨一下作者是如何实现这样一种表达效果的。 1、那么,作者开篇为什么要写“我不重要”呢?“我不重要”→“我很重要”,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呢?

【明确】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是为了与下文浓笔重墨阐述“我很重要”形成强烈的对比,令读者在感情上形成巨大的对比冲击,从而凸现出作者“我很重要”观点的理直气壮。“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作者将“我很重要”这句话放在文章开头就喊出来,整篇文章也就一览无余,索然寡味了。 2、找一找,在这篇课文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各自的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

反复:“我很重要”

不断地强化主题,并一次次地撞击读者的心灵,使读者在情感上与作者达成某种共鸣。

排比:“作为一名普通的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

一系列的对比中,强化“我不重要”这一现象的普遍性,给阅读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抑的情绪,为下文论证“我很重要”作了铺垫。

反问:“平日里,我们还要珍惜一粒米,一叶菜,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

“面对大自然制约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

“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

„„以反问的语气,表达是一种肯定的态度。

夸张:“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 以夸张的意向表现“我”在父母眼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比喻:“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存储于脑海深处。我们是一株亿万斯年老树干上最新萌芽的绿叶”

“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就是齐斩斩折断的琴弦,每一根都在雨夜长久地自鸣„„”

“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 课文中这样的精彩比喻还有很多,以形象生动的意象来表现“我”的重要价值。

六、联系实际,展开辩论。

看来,“我“重要还是不重要,是要在现实生活中用心感悟的。下面我倒想起一个问题来:孟子老先生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认为“我很重要”,你是否也这样认为呢?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提示:如果你认同作者,可就作者提到的“我很重要”的理由或其它理由来谈;

若不认同,可想想还有什么比“我”更重要的东西?)

1.写感想,准备辩论。

2.展开辩论。

3.教师评价。

其实“我很重要”与“我不重要”的观点都有道理。前者主要是从珍爱生命,重视个人价值的角度谈的;而后者则是从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系谈的。可见,选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七、 提炼升华,明确中心。

意识到“我很重要”,有什么好处?

要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因为“我很重要”。(中心)

八、 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但这一过程有着不同的量和质。生命中不会永远快乐,也不会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让人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呢?一句话:活着就好!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活着,就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重视自身的价值,因为你并不是被世界冷落或遗忘的一株小草,而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下面,我提议,我们一起来朗读文章第三部分 ,作为我们的生命宣言。

《永远的校园》教案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抓住作者的行文线索;

2、领会“永远的校园”的含义,感受北大的精神魅力,体会作者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深情厚谊。

3、领会文章多种表达技巧的作用,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和诗意美。

教学难点:

让学生深刻理解“永远的校园”中“永远”的涵义;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抓住作者的行文线索。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刚来到我们的学校学习,我想问一下,我们的新学校感觉怎么样?在你们的印象中,我们学校的状况如何?诸如环境、设备、教学等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校园面积小、拥挤、美丽、清净、明亮、宽敞、和善(的老师)等等。(板书同学回答)

很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回答。同学们说到的这些印象都是比较表面化的,如风景优美、绿树葱茏等等。有没有同学可以说出我们学校的校园精神是什么?她的本质内涵是什么?(稍停顿)大家可能因为刚到我们学校不久,接触到的东西来不多,所以回答不出来。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位在自己学校里一待就是半个世纪的老人,在他眼里,他的母校——北京大学留给他怎样的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谢冕的《永远的校园》。

三、讲授新课

(一)背景资料

1、作者介绍:谢冕,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诗人,北大文学院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自他大学毕业以后,就一直在北大任教,一待就是50多年。

2、有没有同学知道北大的历史由来?

北大,全称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12月,是清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产物。1912年5月,改称北京大学。严复是第一任校长。

北京大学也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核心人物,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都曾在北大任教。后来为了纪念“五•四”运动,继承“五•四”精神,北大就将“5•4”定为校庆日。

(二)课文研读

1、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下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在文中多次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还有哪几个词你发现它出现的频率很高。(不要求去数,凭感觉说出即可)

——永远,种子、燕园……

(2)作者在文中有没有介绍校园风光,整篇文章是否单纯介绍校园风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有,前五个自然段。但不是单纯介绍,从第7自然段开始写的是精神上的校园。 板书:空间物质层面的北大校园 ——具体

“历史的和精神的存在”的抽象的校园(重点) ——抽象

(3)第6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如何?

——着重针对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里作者从具体的校园走向了抽象的校园。

2、品读课文

(1)作者在前5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校园在他眼中是怎样一个概念?

——写了谢冕对北大美丽景色的真实感受。在文中主要是表层的概念,在他眼里北大校园是既具体又抽象的。

(2)找出你喜欢的描写燕园景物的句子

——湖光塔影和青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益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

——燕园其实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余步;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

¬¬——从未名湖曲折向西,有荷塘垂柳、江南烟景,从镜春园进入郎润园,从成府小街东迤,入燕东园林荫曲径,以燕园为中心向四面放射性扩张,那里有诸多这样的道路。

(3)校园里除了景物之外,还必须有(人),那又是哪些人呢?(老师、同学)这些老师与同学在作者的记忆里是怎样的?

——燕园记忆:师长各具风采治学严谨

同学存在差异友谊真醇

氛围切磋知识进军科学

(4)有着这样一群师长与同学,又有美丽的燕园风光,那,这就该是永远的校园吧。不,不单指这些,那什么叫永远?永远指的是什么呢?

——永远是指时间长久,没有终止。如,先烈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它指的精神的延续和不灭。

(5)为什么北大精神才是永远的?作者在7—15自然段谈到了哪些抽象的校园精神? ①具有向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的抗争精神——敏感锐气;

②不单纯、富有个性——复合丰富的精神气质(眼前的柔美与历史的雄健合成、朝朝夕夕的弦诵之声与岁岁年年的奋斗呐喊合成、勤奋的充实自身与热情的参与意识合成); ③校园里有一种特殊的气氛:机智、聪慧;洒脱、充满活力;

④民主与科学:北大的精神支柱(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先于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勇锐的抗争精神)。

⑤北大学子代代传承,使北大精神成为永远。

⑥北大魂与中国魂共生与永存。

北大的灵魂(社会精英意识、被选择的庄严感、献身精神和使命感)中国魂

(6)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北大不灭的精神——北大校园精神的延续)

(7)大家思考一下,“永远”的内涵。(详见教学用书P4)

指的是:精神的延续和不灭。永远的校园指的是精神上的校园,作者把北大“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现象加以考察”。这校园与青春的希望与失望相连,它永远不灭;这是块圣土,科学和民主构成了北大的精神支柱,生发了北大永恒的对与人类自由境界和社会民主的渴望和追求;这圣地绵延着不会熄灭的火种,灵魂的塑造和远播,成为北大永存的灵魂。文章的视点由“我”到“北大人”再到中国乃至人类文明,由校园的回忆到青春的追求,再到精神气质的魅力,更进一步深入到“灵魂的塑造和远播”,从而揭示出“北大魂”与“中国魂”共存与永存的校园文化的本质。

4、领会文章多种表达技巧的作用,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和诗意美。(详见教学用书P4)

(1) 首尾设喻,前后照应。

(2) 将北大人格化

(3) 语言生动形象

(三)讨论:课后练习一,校园

板书:

具体的校园

抽象的校园 具有向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的抗争精神 不单纯、富有个性

校园里有一种特殊的气氛

民主与科学:北大的精神支柱

北大学子代代传承,使北大精神成为永远。 北大魂与中国魂共生与永存。

永远的校园

精神的延续和不灭——北大魂与中国魂

《成长》教案

教学重点:领会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教学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母亲)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拉索尔·贝克,是美国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代表作有《成长》《黄金时代》。迄今为止,他共出版了17部作品。

拉索尔·贝克,出生于1925年,母亲是乡村教师,父亲是工人。拉索尔天生羞怯,体格瘦弱,性格内向,资质平常。父亲死后,他随母亲从农村辗转来到城市,寄居在舅父家中。时势的艰辛,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过早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分担了家庭的责任。历经人生变故而愈发意志坚强的母亲就把年幼的他推向一家之主的位置。在母亲的不断引导、敦促甚至驱使下,拉索尔八岁做了报童,之后学过音乐,当过仓储市场搬运工、邮局小职员等。经过不断尝试和数次失败,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自尊和他人的尊重。太平洋战争爆发,拉索尔应征入伍,成为预备役海军飞行员,退役后从地方小报的调查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成为一名优秀作家。

《成长》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中的小男孩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成才的故事。

《成长》既是典型的美国式的励志故事,也可以说是一本家庭教育指南。即使在今天,书中所提及的问题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成长》一书的相关评价

这是一本优秀的传记作品,是一本无法超越的美国回忆录。

这是一本做到极致的自传,既有趣又心酸„„你会永远的感激拉索尔·贝克,他讲述的是自己的过去,却让你自豪不已。

它能让你快乐,那些熟悉的街道和喧闹能把你带回到自己的童年岁月——对这样的一本书,你该怎么来评价呢?太神奇了!

太不可思议了„„这是一个可爱的、温暖人心的、让人无拘无束地开怀大笑的故事„„是一部极富原创性的优秀自传作品。

贝克的《成长》写的是他个人的故事。这里面凝练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作者的叙述手法和态度就像走钢丝那样,在自嘲和自豪之间寻求某种平衡。他是用一种近乎平淡无奇的写作风格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但是,他的文字的优美之处恰好就在于其简单和朴实的文风,以致使读者在阅读他的故事的时候,完全沉浸在他的思路里了。

三、字音

惬(qiâ)意 自怨自艾(yì)

掂(diān)量 镍(niâ)币

熨(yùn)烫 侏(zhū)儒(rú)

龇(zī)牙 步履(lǚ)

四、成语

1.自怨自艾:本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 2.伶牙俐齿:口齿伶俐,能说会道。

3.惊惶失措:害怕慌张(不知所措),不知该怎么办。

五、课文片段精读,学会感知和领会

(一)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叙事脉络。

提问:概述本文主要内容------教参P10

(二) 仔细阅读“我”推销《星期六晚邮报》的片段,(书P11-13)思考:

1、母亲为什么要逼着“我”去推销《星期六晚邮报》?

母亲发现我缺乏闯劲,在八岁的时候就让“我”在街头推销《星期六晚邮报》,这是母亲对“我”进行的强化训练,以让“我”尽早适应竞争。

2、在推销的过程中,发生了那些事?最终的结果怎样?

“我”先是找了一个热闹的地方,等着“人”来买,结果是一份也没有卖掉。然后是在母亲的指导下,按遍了镇里大多数人家的门铃去推销,可还是卖不完那三十份杂志。最后,母亲让多丽丝和“我”一起去推销,结果多丽丝成果显著,而“我”最终也没能掌握推销的技巧。

3、课文写多丽丝兴致勃勃地推销《星期六晚邮报》有什么用意?

多丽丝伶牙俐齿地推销杂志的行为与“我”的推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现出多丽丝的性格与“我”的性格不同。

六、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插叙的表达作用。

请学生找出文中运用插叙的段落。---------教参P10

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思考:1、“我”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的母亲她率直、泼辣、急于求成,“她难以掩饰她的厌恶”,又毫不隐瞒她的高兴,她很自信,希望“我”有所建树,对“我”不思进取的性格十分失望却毫不自怨自艾。她又是开明的,一旦发现“我”在生意场上已没有指望,便为“我”留意新的“行当”。于是,她发现了“我”的写作天才,并鼓励我当个作家。

2、“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多丽丝呢?

“我”是一个性格内向、喜欢安静又颇有主见的小男孩形象。 “我”缺乏闯劲,羞怯畏缩,不敢多说话;在卖杂志的过程中,不敢敲别人家的门,见有人开门就惊慌失措;遭受挫折后,就想放弃,推说自己“没有推销员的天赋”。同时,我渴望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我喜欢读书,我的阅读对象很多。在某种程度上,“我”也不乏韧性和闯劲,当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后,就暗下决心在这条职业道路上走到底。

多丽丝是一个性格开朗、大胆热情、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形象。课文细致刻画了她帮助家里人洗碗碟、敢于向商店老板讨回公道、伶牙俐齿地推销杂志、厉言警告哥哥用卖杂志的钱买苹果等几个情节。从中可以看出,她既是我性格的对立面,也是母亲性格的继承者。

《我很重要》教案

教学目标 :

1.体味文章富含哲理的语言,了解本文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等多种写作技巧。

2.拓宽学生知识、情感领域,转变学生认知世界的视角,培养学生自尊、自信,教育他们热爱生命、欣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一. 名言指路,引入新课

同学们,古今中外,世界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几位。 ★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保 罗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 ——鲁藜《泥土》(短诗)

提问:这三句名言有什么共同之处?

强调谦虚,认为自己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

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历来都称颂谦谦君子,大家也就习惯地说“我不行”、“我不重要”了;同时,我们也听惯了别人说“我不重要”了。但是,现在却有一位女性勇敢地发出了“我很重要”的宣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她的呐喊。

二. 走进作者

1、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主要作品有《预约死亡》《血玲珑》《拯救乳房》,中学教材入选散文《提醒幸福》。

2、词语:

1.战栗 lì 菽shū粟sù 濡rú养 掉以轻心 回溯sù 嵌qiàn合 雾霭ǎì 鬼斧神工 瞳tóng孔 混淆xiáo 生死攸yōu关 相濡rú以沫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万劫不复 微蹙cù 一沓dá沓 独出心裁 驰chí骋 寰huán宇

2.补充词解:

战栗:害怕发抖。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掉以轻心:表示对某种东西漫不经心,不当回事。

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回溯:回忆。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我很最要,但不是只有我才重要或我最重要。应该认识到每一个自我的价值,而非提倡自我中心。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我很重要,是作者对个体生命与生存价值的认识和批判,更是一个单薄的生命对芸芸众生发出的响亮的宣言:或许地位卑微、或许身份渺小,但人格的尊严的天平,从来都是平等的。作者于经历的反思中,彻悟到我很重要,于情节的梳理中,彻悟到我很重要;于生存的责任中,彻悟到我很重要;于事业的创造 中,彻悟到我很重要。个性意识的觉醒和个人欲望的膨胀之间的本质区别。)

五、领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本文的作者是一位非常善于驾驭文字、调动读者阅读情感的作家。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雅致但又充满哲理的的语言风格,更深深佩服于作者竟能将“我很重要”这样一个容易陷入论辨和说教的命题,诠释、发挥地如此富有灵性和人情味。下面大家探讨一下作者是如何实现这样一种表达效果的。 1、那么,作者开篇为什么要写“我不重要”呢?“我不重要”→“我很重要”,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呢?

【明确】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是为了与下文浓笔重墨阐述“我很重要”形成强烈的对比,令读者在感情上形成巨大的对比冲击,从而凸现出作者“我很重要”观点的理直气壮。“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作者将“我很重要”这句话放在文章开头就喊出来,整篇文章也就一览无余,索然寡味了。 2、找一找,在这篇课文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各自的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

反复:“我很重要”

不断地强化主题,并一次次地撞击读者的心灵,使读者在情感上与作者达成某种共鸣。

排比:“作为一名普通的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

一系列的对比中,强化“我不重要”这一现象的普遍性,给阅读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抑的情绪,为下文论证“我很重要”作了铺垫。

反问:“平日里,我们还要珍惜一粒米,一叶菜,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

“面对大自然制约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

“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

„„以反问的语气,表达是一种肯定的态度。

夸张:“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 以夸张的意向表现“我”在父母眼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比喻:“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存储于脑海深处。我们是一株亿万斯年老树干上最新萌芽的绿叶”

“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就是齐斩斩折断的琴弦,每一根都在雨夜长久地自鸣„„”

“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 课文中这样的精彩比喻还有很多,以形象生动的意象来表现“我”的重要价值。

六、联系实际,展开辩论。

看来,“我“重要还是不重要,是要在现实生活中用心感悟的。下面我倒想起一个问题来:孟子老先生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认为“我很重要”,你是否也这样认为呢?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提示:如果你认同作者,可就作者提到的“我很重要”的理由或其它理由来谈;

若不认同,可想想还有什么比“我”更重要的东西?)

1.写感想,准备辩论。

2.展开辩论。

3.教师评价。

其实“我很重要”与“我不重要”的观点都有道理。前者主要是从珍爱生命,重视个人价值的角度谈的;而后者则是从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系谈的。可见,选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七、 提炼升华,明确中心。

意识到“我很重要”,有什么好处?

要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因为“我很重要”。(中心)

八、 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但这一过程有着不同的量和质。生命中不会永远快乐,也不会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让人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呢?一句话:活着就好!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活着,就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重视自身的价值,因为你并不是被世界冷落或遗忘的一株小草,而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下面,我提议,我们一起来朗读文章第三部分 ,作为我们的生命宣言。


相关作文

  • 七年级书香校园班会教案作文700字
  • 书香伴我行 七年级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书是知识的源泉",书也会给你们带来无限的乐趣!从而使更多的学生爱看书. 2.通过搜集.背诵与读书有关的名人小故事.古诗等,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名人严谨治学的态度及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合理支配自己的课外阅读时间 ...

  • 校园文明歌教案作文1600字
  • <校园文明歌>教案 学习目标: 1. 我知道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2. 我能在学校中遵守文明礼仪规范. 教学准备: 1. 收集有关校园礼仪的歌曲. 2. 文明礼仪儿歌.故事.图片等. 教学重点: 能把校园礼仪的一些规范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 教学过程: 一. 活动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 ...

  • 美术教案-校园里的花-教学教案作文600字
  • 课 题:校园里的花 学习领域: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1:认真观察校园里的各种花卉,熟悉自己的生活环境,学会观察生活. 2:熟悉各种材料的用法和工具使用技巧,会因材使用. 学具准备:各色毛线.布头.彩纸.扎丝.剪刀.固体胶记号笔等. 课件.范画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表达 1: 小游戏:猜猜画画 ...

  • 廉洁文化进校园教案作文1900字
  • 1 [廉洁文化进校园教案<守纪促我成长>] 阿勒泰市第二中学 七年级(7)班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懂得遵守学校纪律是促进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2.教育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3.让学生懂得遵守纪律是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情感目标: 1.愿意做遵守学校纪律的好学生 ...

  • 六(6)班绿色环保教案作文1300字
  • 六(6)班绿色环保教案 肇庆高新区实验小学 陈贤珠 一.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破坏校园环境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提高保护校园优美环境必须从我做起的自觉性. 二.活动准备: 1.每人写一篇400字以上有关保护校园环境的日记. 2.在校园内走一圈,认真观察饭堂.厕所.球场.草地及本班的教室 ...

  • 想象作文教案作文1100字
  • <让想象丰富你的文思>教案 教学目标: 1. 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 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将大胆自由的想象应用于习作中. 教学难点: 想象必须合乎情理.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喜不喜欢动物?我们一 ...

  • [校园的早晨]教案作文1100字
  • <校园的早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和演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启发学生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的理想. 2.初步学唱歌曲,<校园的早晨>.指导学生用圆润的轻快的声音,准确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3.做二声部合唱的准备,认识一个升号的调.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 ...

  • 校园的变化作文教案作文700字
  • 学校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写出校园景物的特点,变化,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2.知道写景一要按照顺序,二要抓住校园变化的重点. 3.激发热爱校园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 2.能把一个景物写具体完整.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创设 边播放轻音乐边展示校园风景图片 ...

  • 生活处处有语文教案 (2000字)作文2300字
  • [课型]单元综合实践课 漫游语文世界 [课时]一课时(展示课) 班级:6.1.6.2 备课时间:2015.3. 授课时间: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