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不是悲伤作文32800字

高一作文

告别不是悲伤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

当挥手告别,我们看见他们眼中坚定的信念; 当转身离去,我们看见他们高大的背影。他们话离愁为和平; 他们话离愁为奋起; 他们话离愁为忠心。他们独步汗青文化时就:告别不是悲伤。

文成入蕃

她回头,看见秀美的大唐江山在苍茫的古道上渐去渐远,她分明听见家乡那声声燕子的呢喃,那声声亲切的呼喊。但拭干眼泪,她告别繁华,告别亲情,去塞外播种和平的种子。她的韶华在这满目的黄沙中消逝了,她的美貌在这千古的冰凉里黯然失色。回眸,是告别时的坚毅,是那凤冠霞披后的祝福。漫天的飞沙似在哭泣,枝头的苍鹰似在落泪,谁看了文成那欣慰的面颊?

告别不是悲伤,是和平的彩桥。

勾践离国

战后失败的哭声仿佛还萦绕在耳际。他一身奴役装,站在城门下。身边是他心爱的城池,如今早已断臂残损。透透层层送别的人影,他没有看到悲伤,那双双噙满泪水的眼里是期盼,是支持。是的,他就此告别,坚毅地走向吴王的马棚。他可以受尽凌辱,但不会忘记卧薪尝胆。告别总延续着归来,归来是挥军而下的神勇,是青史留名的豪情。

告别不是悲伤,是坚毅的奋起。

屈原投江

独乘小船,渐渐远离了国都。楚怀王冷峻的目光还在脑中回荡。江水,冰凉地让人心寒,他早已无所留恋。站在江边,他看见了百姓们竭力挽留的神情,亦看见孩童高举《离骚》译读。足矣受辱不如归去。这是生命最后的告别,他在笑,笑庸君,笑佞臣,笑自己的忠心终将名留青史。一跃,他被江水吞没。那是凄凉的告别,还是“路漫漫其修远矣”的延续? 告别不是悲伤,是感人的忠心。

鸟儿告别母亲,是去拥抱天空; 落叶告别树枝,是去孕育希望; 小帆告别海洋,是去接受挑战。

告别不是悲伤。

点评:紧扣“告别”巧妙又新颖地诠释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三个故事。文章思路清晰,开篇就简要概括了三个故事中“告别”的内涵,接着用四字短语作为小标题,告诉我们文成公主的告别牺牲个人,赢得民族团结; 勾践的告别忍住悲伤,等待复仇时机; 屈原的告别舍却肉身,留下灵魂永恒,因此“告别”这一平常情感在笔下有了更丰富深刻的内容。有着丰厚的知识积累和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语言整齐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作为一篇考场作文实属难得。

我最喜欢“父爱如山”这个成语 有人说,父爱是书,因为他沉重; 有人说,父爱是大海,因为它深广; 有人说,父爱是百合,因为它温馨,但我要说,父爱如山!

我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没有高深的文化,也没有丰厚的收入,只有一颗仁慈的心,只有对子女如山般厚的爱。在我的印象之中,父亲总是不苟言笑,并且近乎苛刻、严厉。当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父亲怀抱里撒娇听故事时,我已经在父亲的督促下开始读书、写字了; 当别人家的孩子正享受父亲的呵护时,我已经开始清洗自己的袜子、打扫自己的房间了。有时候,我总是怀疑父亲是否真正的爱我,抑或我并不是他亲生的,直到那一年,我才真正彻底的否定了自己那近乎荒唐的想法。

那一年我刚好读小学三年级。一次我拿钱去商店买钢笔,或许是商店阿姨的疏忽,她拿了我要的钢笔后,竟忘了收钱便给别人拿东西去了。我看着手中的钱,一个奇怪的想法闪入了我的脑海中,鬼使神差的我拿着钢笔飞快的溜出了商店。回到家,我高兴的向姐姐炫耀我的“聪明”时,突然“啪”的一声,只觉得脸上一阵火辣辣的痛,父亲的五个指印清晰地印在了我的脸上。我惊慌失措的望着父亲,一句话都没有说,但不争气的眼泪却夺眶而出,那一刻,我只感到对父亲充满了无尽的恨,飞快的跑进了自己的房间。不知道过了多久,父亲站在了门口,低低的对我说:“明天把钱还给人家,知道么? 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但是就是不能偷! ”说完,转身就佝偻着腰慢慢的出去了。顿时,我如梦初醒,始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做人要诚实。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对我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因此,在我违反学校纪律或者犯错误后,父亲总不肯原谅我,致使我总是忐忑不安。但是,在我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亲却总是耐烦的告诉我“要耐心、细心、认真”; 我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时,又是父亲告诫我“失败乃成功之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我变得一天天的成熟了,坚强了! 中考前夕,我告诉父亲即将中考的消息时,父亲似乎少了以前的严厉,只是平静的说:“中考是你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你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的努力终会有回报的! ”淡淡的话语,没有任何色彩,却在我心中荡起了层层涟漪,也让我看到了父亲心中对我的那份深深的爱!

现在的我,正在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着自己新的人生! 在一天天的成熟过程中,我已深深的体会。

其实幸福很简单 幸福是什么? 在鱼儿的眼中,幸福是有一汪清澈的泉水,在水中遨游; 在鸟儿的眼中,幸福是一片湛蓝的苍穹,让它随意拍对着翅膀呼吸空气。抬头的幸福,踮起小小的脚尖,少女的幸福,便是在这少女的年华,去享受世界的美好。触手可及的就在我们的指尖,停留在手上划过的往往是幸福,其实幸福真是太简单了! 儿时幸福你是四月里闲适的阳光,父亲依偎在老屋前,四月的天却如此的飘泊,而母亲却在我的身旁。四月的阳光下,幸福在指尖,我抬头望见母亲,幸福就在她的眼中,就在他悠雅的歌声中,幸福就随着那歌声,笑声,揉揉洒洒,吹遍整个四月天,幸福就在我们向往的终点。五月的阳光并不灼热,却先燃了一颗心,就像奔腾的骏马。幸福不就是甜甜蜜蜜的或是青春的活力。只有那32秒比作所有的动力,摆动双臂抬高大腿,幸福竟来的如此匆忙。哦! 到达终点的那一刻,五月的天此时饱含了全部的呼喊,为自己一生的信念奋斗,那么属于自己的清风之声就在脚下,幸福只在少年的指尖,足下,行走!

在热气氤氲中,我的双眼渐渐朦胧,南瓜粥的清香味道弥漫了我整个身心,那幸福的味道是那外婆的土灶台的味道,其实幸福很简单,在那土灶台的味道中我品味了幸福的味道,在喧嚣中,幸福就是那安静的滋味; 在记忆中,幸福就是那属于自己的每一个冬至; 在弱小者眼中,幸福就是一片爱的阳光; 在乞食者心中,幸福就是那一块甜美的奶酪,在每一个人眼中幸福都是不一样的美丽,简单。幸福的微笑都能感化潮湿的心情,抹去不悦的色彩,所以幸福真的很简单! 我常想:“一个人可能永远无法明白自己的幸福其实只在指尖行走。”幸福其实从来就是这么简单,从来都不曾远离我们。我们总是这样匆匆走过每一道风景线,忘记去欣赏,忘记去感受,只是我们一味地在追求那遥不可及的那份幸福,却忽略了身旁的指尖幸福。其实学习很累,但是我们依然能够享受幸福,真的,幸福其实很简单。阳光漫步每一天,幸福就停留每一秒,就在此刻我觉得幸福其实真的很简单!

那一刻我懂了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清泉,是绿洲,是无私的付出,是生命对生命的惠泽。

——题记

树叶落尽的季节,我在冰凉的泥土里埋下了一粒玉米种子。在我用心挖好坑并准备把种子放入的时刻,爸爸说:“现在种下去是不会发芽的,等到春天再种吧! ”我没有理会,固执地把种子放入并用泥土盖好。在爸爸无奈的目光中,我站起身,并在松软的泥土直踩了几脚。

别人都在春天播种吗? 为什么我要和他们一样? 有没有人曾试过在深秋的午后,开一处幽静的地方,种上一粒种子? 那会是一种心情,一种与春风拂面时 播种截然不同的心情! 谁说埋下一粒种子,就一定要待它长出苗来? 我只是想:那片春夏热闹过的土地,也许此时已很孤寂了吧! 那么,将一粒种子种下去和它作 伴,不是更好吗?

人们总是在给予的同时期待着,索要着,他们付出了就一定要求回报,他们太看重播种后收获丰收的喜悦心情,而忽略了播种那一刻的心情。大地是需要 一粒种子埋入它的体内,只属于它自己。我懂——因为我也是孤寂的。只是,谁来懂我? 走了很远后回头,发现爸爸还站在原处,呆呆地。我明白自己刚才的态度深 深地伤害了爸爸,可他却没有责怪。只是想刻意地去忘记,忘记昨天、明天、后天,忘记自己,忘记一切!

入冬后的不久,我已淡忘了那一粒被我固执埋没的种孔子。直到春天的那一抹绿意悄悄爬上枝头,爸爸催我去浇水。浇水? 我一脸迷惘。爸爸笑着说:“你去年秋天不是种了一粒种子吗? 是该浇水了。”我终于记起了深秋的那一幕。

突然有一天爸爸告诉我种子发芽了! 对于父亲的话我毫无反应。爸爸拉我出门,我跟在他身后,懒懒地挪动着脚步。站定后,我真的看到一株嫩绿的幼苗在风中冲我微笑。 我是想微笑的,可我的眼眶终于没有囚住沸腾的泪水。望着身边的爸爸,我哭了,彻底地哭了。

那一刻,我明白原来自己并不孤寂!

那一刻,我明白什么叫做幸福!

只是,他并不知道,那粒种子是从煮熟的玉米上掰下来的,并不可能发芽!

真正的幸福正如此,愈深愈无声。天地间每一个角落都传递着幸福的信息,它让我们感悟到:幸福的世界真好!

就这样慢慢长大 拔节,积淀,储藏,慢慢成熟,慢慢长大。

阳光铺展在甘蔗墨绿色的茎杆上,苍翠而自然,就像我那个长大的梦想,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悄悄流溢„„

爷爷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在屋后种了一小片甘蔗林。每当甘蔗长成的时候,他总拉着我的手到那里饱食一番。

他用洁白的大牙劈开坚硬的外皮,递给我白嫩的甘蔗芯。我放入口中咀嚼起来,渣缝间溢出的甘甜的汁水滑过我的喉咙,满口清新。我眯着眼,微笑着。爷爷也对我笑着,他抚着我的头,皱纹堆叠在一起,眼眸中吐露着对我深沉的爱。我把手伸到爷爷宽大的手心里,他轻轻地将手一翻,我的小手就紧紧地包覆在里面,那感觉,切近,温暖。

甘蔗一天天长高,一次次被砍倒,不断地拔节。我也在这不短的时日里,渐渐长大。

正午,我步入甘蔗林,信手砍倒几株成熟的甘蔗,坐在湿软的泥地上慢慢掀开外皮,想吮吸那久违的甘甜。蓦地,我不禁将口中吸入的酸汁吐出。我怔怔了好久。那时候,我就像被戏弄的花猫,不知道原本的甜汁为何因此变了味道。 后来,变得睿智了,变得成熟了,我才明白:甘蔗的糖分是叶子经过光合作用传送至茎杆慢慢积淀下来的。所以,最末的一端最甘甜。也许爷爷是熟知这个道理的,所以童年每次接到手中的甘蔗才那么甜润。

那我们的成长呢,不也是慢慢积淀,慢慢努力,慢慢经受挫折而不断向前的吗? 也许缓缓,渐进积累下来的才最珍贵,最耀眼; 也许只有我们最初打下的根基才会使生命的鲜活不断融入成长。

生命就是这样慢慢衍生,慢慢补充的历程。就这样,怀着理想,怀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调动全身的力量,在时间的匆匆洗礼中我学会慢慢成长。

慢,是人生最初的姿态。成长需要日积月累的填充,不断让整个人生变得芳香、甘甜。

开在心中的花

我一直都不喜欢外公,因为我总觉得他偏心。

外公是一个退伍军人,退伍后便当上了实实在在的农民,身上有着农民的一切品德:诚实、善良、勤苦...... 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到地里去。踩着一路月光,和着鸡啼,推起自己做的木制小车,戴上草帽,将毛巾挂到脖子上,帅帅气气地走出门去。以前总是我坐在小车上,外公推着,那种幸福感真是难以形容的。总之是非常非常幸福,独自享受着外公那深沉的爱。但是,妹妹出生后,一切都变了.......

外公不再让我坐在小车上,说我长大了,变重了,他推不动了,叫我跟在他后面走。边说边从舅妈怀里接过妹妹,把她架到自己脖子上,开心地笑着:“马儿要走啰! 抱好爷爷的脖子! ”妹妹也咯咯地笑,用手蒙住外公的眼睛,小脸贴在他那有些扎人的头发上。这爷孙俩就快乐地在前面走,留下我一个迈着小腿奋力追赶,却怎么也赶不上外公的大步流星。流着泪,辛酸地看着他们的背影。 我讨厌外公,因为他什么都偏爱妹妹:给妹妹更多的压岁钱,做了好吃的先分给妹妹,让妹妹看更久她喜欢的动画片......

妈妈看出了我的辛酸,她把我叫去,语重心长地说道:“你知道吗? 以前的我也很不喜欢他,因为他总是偏爱我弟弟——你的舅舅。但后来,你外婆给我说了一番话,让我永生难忘。她说:他不擅于表达,但对所有的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他认为,小孩子要捧在手心里,但孩子长大了就不行了,要把他们放在地上,让他们自己奔跑,不然就永远也长不大。我明白了,也就理解了他,女儿啊,你也要理解他。”我点了点头,泪水在眼中打转。原来,他一直都是爱我的; 原来,他只是把爱藏在心里; 原来,属于我的那朵花,一直都在......

我爱你,外公。感谢那朵开在你心中的花,它是那么美,我会永远珍惜。

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母亲) 鸟儿羽毛丰满,便欲展翅高飞,不再依靠大鸟; 果实已经成熟,便欲离开枝头,不再依靠大树; 而我,无论身在何方,长大与否,最想依靠的,始终是您,我亲爱的母亲。

您常说我长大了,要自立自强,万不可做“啃老族”、“月光族”,一辈子依靠爸妈。每每听到这些,我总是不屑地昂起头,撇撇嘴,骄傲地说:“我才不靠你们呢! “而心里却总是一阵阵不舒服,是心口不一的感觉。

您可知道,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不是金钱与物质,是您的目光,您的举止,您的话语。

小时候,您踩着脚踏车带我上幼儿园,您爱教我背唐诗,《静夜思》便是那时学会的。犹记得您将我抱下车,听完我背诗,温柔满足的目光便落在我的身上,如网般将我围裹,无知的我尚不明白目光里透着赞赏与鼓励,只觉得像得到了最爱的糖果,会高兴激动一整天,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上小学,您拿起筷子第一次打了我。从小到大,只此一回,我记忆犹新:”出去打两瓶开水,妈妈给你泡茶喝! ”为了奶茶我飞一般打来开水,谁知妈妈却泡了杯难喝的绿茶,我一肚子委屈、愤怒,全都迁怒于刚打来的水,“哗啦啦”一下泻进了下水道,您紧握着一根筷子,拉着我的手,一下一下打在我的身上,泛起条条红痕。“叫你脾气臭,叫你任性,就是要教训你! ”一顿痛打,一场痛哭,终于收敛了我的戾气。

上初中,竞选班干部,自幼做惯了班长的我没选上,心中有丝丝失落,再加上一些话语的催化,好强的我军训第二天回家便泪流满面,了解我的您猜到其中原因,生气地对我说:“不当就不当,有什么了不起的! 有本事的就拿成绩去争回来。”一语惊醒梦中人,班长需要过硬的成绩,不服输的我在连考三次第一之后,终于凭实力赢得了职位。

我怕是离不开您了,母亲。您的目光赐与我勇气、动力; 您的动作教会我乖巧,收敛; 您的话语带给我警醒、方向。

无论飞鸟何去何从,无论果实是否落地,蓝天白云下,人生道路中,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母亲。

给自己一个拥抱

放眼自然,处处有着迷人的色彩。

当第一缕春风拂过时,它告诉我,春天已来到了,春的来到使我感到了春意蓬勃的精神。当池塘中的第一朵荷花盛开时,它告诉了我夏天已到了,夏天炎热的气息使我感到疲惫与紧张。当金黄的麦穗成熟时,它告诉了我秋天带着微凉的风来了,秋天丰收的气氛使我觉得满足和快乐。当第一片雪飘到我手中时我就已经知道了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了,寒冷总会是我喜欢躲在暖和的被窝中不肯起床,这时,我觉得自己有点可笑。

每个季节的来临都会使我有不同的感受,但不管它怎么变更,我的生活都不会变,只在寝室、食堂、教室三点一线,永远都不会有许多的起伏,这样的生活使我麻木了。还有这世界上的人也使我感到虚伪与无情,有一些曾经被我视为知心朋友,可到最后,她也为了一些“利益”而背叛自己; 这些使我的内心顿时变得可笑、虚伪,充满了许多的不满与委屈。这些事情发生的快,消逝得也快,仿佛没来过的事一般,可你们熟不知的是它已深深印在我心中了,但在表面上,我不会再说什么了。只把它放在心里,可这样是我的内心很„„

四季都不能使我开心起来,有时还会让我更伤心。呵! 我讨厌虚伪做作的人,可这样我还是不能表现出来。这样一个面无表情的人,使我自己都觉得假,呵呵! 但这有用吗?

某天,我面无表情地一个人走在田间小路上。突然有一缕清风拂过,我顿时一愣,因为风说了一句话——小孩子,就不应该有现在这副表情,应该有的是笑容。呵呵??? 放开一点,让自己的脸上充满笑容,这样的你才是最美的。这时,我在心里想:是不是该变回以前那开朗的我了,现在的,是我想要的吗? 不是,我想自己不应该这样了。给自己一个拥抱吧,鼓励自己,给自己勇气去面对吧! 突然我大叫了一声——我不能因为一些虚伪的人放弃自己,牺牲自己,她们不值得! 清风再次从我身边拂过说:对,不要因为她们而放弃真实得自己,真实的自我比起虚伪的面容更可贵,给自己一个机会,尝试放弃,尝试用勇气面对! 这时,我笑了,笑得很甜,没有一点负担的自己使我感到一身轻松。或许拥抱自己一下,比什么的都有用,拥抱自己,敞开胸怀,接受一切来源于自然的声音,抛开现实的虚伪,你会活得很开心的!

如果你觉得现实的虚伪,你承受不了就抛开吧! 抛开就可以快乐地生活,敞开胸怀,拥抱自己,拥抱自然,岂不是更好?

有那样一抹色彩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焉。

——题记

我是一只狗,一只年老体衰的狗。

如今的我已至耄耋,看尽世间百态,过往如烟凝在脑海,心中有说不尽的苦辣酸甜。每到那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爱寻一方无人的净土,任由那往事纷至沓来,让记忆如水般涌上心头。

而此时,我正蜷缩在墙角,看着那漫天飞舞的雪花,一片一片,慢慢地,悄悄地落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恍惚间,时光仿佛倒流,回到了那杨柳如烟的季节。

那时的我正值壮年,曾经意气风发,却不幸流落街头。我彷徨,我惆怅,温饱成了最大的难题。

我常穿梭于大街小巷,看着来来往往的路人,小心翼翼地祈求着一小块、哪怕是一粒小小的面包屑。

我本以为自己就将这样不辨苦甜地生活下去,直到那日,我遇见了她,那抹淡淡的蓝色……

那日的我正在一棵柳树下默默思索着什么,忽而,一串银铃般的声音传入耳中:“妈妈,看! 那儿有一只小狗。它好可怜,我能把它带回家吗?”

我不禁为之一振,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她身着淡蓝的风衣,梳着两个羊角辫,手中似还拿着些什么,坐在一辆电动车后向我这儿驶来。 “可是,宝贝儿,你看它多脏,说不定还携带着传染病菌。你若真心爱狗,妈妈带你去宠物店好吗?”

听到这儿,我稍有些失落,不过仍是目不转睛地望着。

“那么,我可以喂它点吃的吗?”那女孩挥舞着手中的面包。

“不行!”

我彻底失望了,可是目光却终不愿从那女孩身上移开。我想待她驶近时,看清她可爱的脸庞。

车渐渐近了,我怔怔地望着那女孩,她也默默地看着我。那水汪汪的大眼睛中透着些灵气,又有如那通灵的蓝宝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眉目间,似有挥之不去的清澈的蓝色,透过那如水般洁净的瞳眸,我似看见一个自己,正在那一汪碧波间,傻傻地露出一丝微笑。

当她路过我身边的时候,她将手中的面包悄悄抛下。我一跃而起,叼住那来之不易的口粮。她看着我,不禁莞尔一笑,随即又转过头去。我站在那棵柳树下,任柳絮拂过我的脊背,望着那淡蓝的身影消失在街巷的尽头。殊不知,一抹淡淡的蓝色已悄然在心底生根、发芽……

或许,是三千年的修炼,才让我换得这抹刻骨的色彩。千种色彩,也终究抵不过那一抹淡蓝。而如今的我愈渐衰老,或许不久将长辞于世。若是可以让生命重来一次,我可以没有花红柳绿,没有金碧辉煌,只要有那样一抹淡淡的蓝色,在那路的尽头,让我驻足流连。

我是一只狗,一只有那样一抹色彩的幸福回忆的狗。

点评:本文从一只狗的视角,回忆了“我”看尽世间百态,历尽苦辣酸甜之后,始终怀念那个曾经给予“我”帮助的小女孩,永远留在记忆里的那一抹淡蓝色。靠船下篙、视角独特。同时将充满爱心的小女孩与来来往往路人对比,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挥手自兹去

提起笔,将昨天回忆,眼泪,荣誉,笑容,鲜花,拥有我所拥有,追求我所追求,昨日是何时? 我有多少个昨日? 昨日是曾经,昨日是记忆中某个时候。

为了昨日,我失去的太多,友情,童真,善良,已埋葬在昨日天黑以前,也许企求平静是一种奢望,萧杀会出现每一个有人的角落。

当一次考试来临,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学生的任务,儿时的欢歌笑语顷刻间破碎,或许太累,为了荣誉,开始变的虚伪,开始伪装自己,学会保留一份沉默,用心去体会这个世界,了解到这个世界并非那么完美,从那个时候,对于每件事,都有一种莫名的失望之感。 有时会劝自己,别去追求完美,残缺也是一种特别的美,真的懂了,开始为自己疗伤,不在追求什么完美,慢慢接受这个虚伪的世界,告诉自己,明天一切都会改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少个明日,冲淡了对明日的期盼。

昨天,为了这个世界而伤心,为了万物的残缺而悲痛,今日,我想说:一切都无所谓,我拥有我所拥有,我追求的还是我所追求。

挥手昨日,抛开对世俗的悲哀,装作一切都很完美,给这个世界一个机会,相信它会变的完美。

带上伪善的面具,走在繁华的大街,呼吸着这不一样的空气,看着熟悉的伪装,里面是否会有我陌生的人。

挥手昨日,打破一切不可能,让谎言变的美丽,让罪恶倾向善良,世界哦吧会在有撕杀,每个角落都是那么祥和。

也许着只是幻想,也许这只是一个梦而已,挥手昨日之时,只想留下一个期盼,无论真与假。

感谢有你相伴

当手触及到被阳光镀上金边的绿叶,儿时的思绪重现眼前。

五岁,肉嘟嘟的小手在树下分外显眼,怎么也够不着绿叶,只能嘟着嘴,眼巴巴地望着在阳光下,好似宝石般的叶子。你笑嘻嘻地走过来,轻轻一跳,便够着了。得意地在我眼前挥挥手,不服气的我追着你跑啊跑啊,笑声回荡天边。那时,你,八岁。

低头,花儿的香味沁入我的鼻子,好似转开了记忆年轮,回忆依旧。

七岁,背上小书包,趾高气昂地走到你身边。你正埋头写作业。傲气地拿起你的书,读着我唯一认识的一些字,不会的就随便说说,你听了,笑着说我是“文盲”。你,好像永远在看我“笑话”,有的时候,我会一不留神摔一跤,你就在那里笑,还学我摔时的样子,让原本被疼痛弄得差点哭的我,也不有笑了。如今,我大概知道是为什么了,你是想说,即使摔倒了,也要拍拍尘土,笑着站起来,是吗? 那年,你,十岁。

黄昏,秋日的落叶似只只蝴蝶,翩然来到我的肩头。忽醒,眼前仍是那片景:高大的枫树上开满了火红的枫叶,万物即将沉眠。远处,晚霞是那样瑰丽,大概也只有大自然这位画家才画得出的美画吧!

脚踩在铺满枫树叶的地毯上,发出“咔咔咔”的声音。漫步林荫,童年的记忆像变成了一个个泡泡,把每一个精彩美丽的瞬间都捕捉了过来。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你,好似一缕阳光,当黑暗来临时,为我驱走阴霾; 你,又好似一盏明灯,当我迷失方向时,给予我生的希望。虽然,哥哥,只是个名词。

雨,总来的那么让人意外。这,便是淅淅沥沥的秋雨。细雨拂面,不像大雨那样强势,相反,像雨姑娘的纤纤玉手抚摸着你,让你感到如此惬意。

多少次,在命运的十字街徘徊游走; 多少次,在人生的旅途中跌倒; 多少次,在“正确”“错误”的选择题面前茫然不定。而你,总陪在我身旁,陪我哭,陪我笑,陪我经历一切。谢谢你,有你相伴,生活充满阳光!

漫步街头,迷失游走,抬头,回忆依旧。

滴答滴答。

记叙文阅读中考真题展示(含解析)

二、(2015重庆B 卷13~17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炸豆[1]

阿慧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2]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炸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

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⑦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带有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⑧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⑨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夜晚,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⑩瓦盆里的豆发了芽,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⑪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选自201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1]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豆荚自行爆裂。[2]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2.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

(2)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3. 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4分)

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

4. 小姐妹“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联系全文,说说她们的“长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5. 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20分)1. (4分) (1)小姐姐用茶缸砸跑蛇(2)姐妹俩被豆茬扎破脚板(每空2分)

【解析】首先分析题干,题干要求填写表格,表格分为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法两列,我们只需要找到对应的内容即可。然后,找到文中相关内容进行提取概括,“小妹被蛇追赶”出现在第⑥段,这段中的“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交代了解决困难的方法,对这句话进行压缩、提取,填写在表格(1)处;“用细土抚慰伤痛”出现在第⑦段,这段话中的“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交代了伤痛的原因,对这句话进行压缩、提取,填写在表格(2)处。

2.(4分) (1)农人对丰收的期盼(2)割掉豆棵的田地闲置、没有生机的状态。(每小题2分)

【解析】第(1)句中“梦”有期盼、愿望的意思,根据前文农人们来到地里做好了收割庄稼的准备可知“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表达的是农人们对丰收的期盼,作者在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镰刀也酝酿着梦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可感;第(2)句中“慵懒”原指懒洋洋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土地,是用了拟人的手法。联系这句话前面的“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来看,这里的“慵懒”写出了田地闲置、没有生机的状态。 3. (4分)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豆的颗粒饱满和圆润可爱,表达了小姐妹的喜悦之情。(比喻和拟人各1分,颗粒饱满和圆润可爱1分,表达的情感1分)

【解析】题干已经明确说明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句中“吸饱”“躺”等词语赋予土地以人的情态,采用了拟人手法;“如睡着的小娃娃”,表明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对其表达效果的分析,可以用“生动形象写出了„„的内容,表达了„„的情感”的句式来表述。句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黄豆的圆润可爱,同时也表明了庄稼的丰收,小姐妹就可以用黄豆给奶奶煮豆芽汤喝,从侧面表现了小姐妹对它的喜爱之情。

4. (4分) 懂得照顾生病的奶奶;遇到困难能想办法解决; 姐姐照顾妹妹。(答出两点即得4分) 【解析】题干中的“长大”加了引号,提示我们这里显然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成长,还指心灵的成长。联系文章看,小姐妹在黄豆成熟的季节,为满足奶奶想喝豆芽汤的愿望而去拾豆粒,这是一种成长;在遇到被蛇追、脚被扎伤的困难时,积极地想办法解决,这是一种成长;姐姐照顾妹妹,姐妹俩一块儿生豆芽,“更像两个大人了”,这些都体现了小姐妹的成长,概括作答即可。

5. (4分)(1)“炸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2)“炸豆”意味着豆子的成熟,也暗示了文中小姐妹的成长;(3)“炸豆”一词富有冲击力,让文字有了声音和动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答出两点即得4分)

【解析】“炸豆”在文中有具体的解释:“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炸裂”,即意味着豆子的成熟。可见,“炸豆”是一个季节的代名词——黄豆成熟的季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文章描述的故事是围绕一对小姐妹来写的,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小姐妹“像大人一样”“更像两个大人了”,因此“炸豆”还暗示了小姐妹的成长。此外,以“炸豆”为题,充满了声音和动感,具有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三、(2014重庆A 卷13~17题20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5题。 喜旺的年 谷凡 ①窗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地落到喜旺的身上。雪花越飘越多,不一会儿,树上和房子上落了白白的一层。喜旺注视着飘落的雪花非常沮丧。是的,他害怕,特别特别害怕这场雪下大。如果下大了,许多地方又会不通车。

②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传来,听响声,这鞭炮是世界家放的。再有几天就要过年了,肯定是世界的爸爸妈妈从外面回来了。这几年,只要谁的爸爸妈妈从外面打工回来,到家后总是要先放一挂鞭炮。

③喜旺的爸爸妈妈今年过年也是要回来的。

自从他知道爸爸妈妈要回来过年

花。 ④喜旺今年9岁了,上小学三年级。本来不是农忙时,早上他是不用做早饭的,可今天他高兴,也想让奶奶高兴。奶奶60多岁了,而且还有高血压,平日里,这个家里只有喜旺和奶奶两个人。 ⑤一边做早饭,喜旺一边想着爸爸妈妈会给自己带什么礼物。老实说,他什么都不想要。只要爸爸妈妈能回来过年,他就高兴。有一次同学诬陷他偷书,喜旺和这个同学打了起来,结果被罚站。喜旺觉得自己非常委屈,他特别想念爸爸妈妈。 ⑥雪越下越大,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他真想上去用身体挡住天上那个下雪的口子,让雪不要再下了。“喜旺,你爸爸妈妈回来了,快去接哟!”是隔壁二爷的声音。喜旺顾不上丢下手里的书本,转身冲出大门„„

⑦喜旺一口气跑到村东头的那条路上,路上安安静静,连爸爸妈妈的影子也没有。就在喜旺忐忑不安的时候,远远地,有两个人影从路的另一头走来„„喜旺兴高采烈地迎着那两个人跑去。

⑧近了,又近了,喜旺喘着气,爸爸妈妈就在前面,喜旺笑出了声。跑了一会儿,喜旺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他放慢了脚步,准备就这样迎着爸爸妈妈走过去。喜旺在心里数着,二十一步,二十二步„„是他们,就是他们,他日日夜夜想念的爸爸妈妈真的出现了!喜旺走到了爸爸妈妈身边,他想张嘴喊爸爸妈妈,可不知怎么,他居然没有喊出来。

⑨爸爸妈妈走到喜旺身边,脚步匆匆,他们是那样的急切,恨不能一步就跨

⑩喜旺和爸爸妈妈擦身而过,他们居然没有认出自己。喜旺的鼻子一酸,一股莫名的委屈油然而生。爸爸妈妈已经有3年没有回来过年了,他们走时,自己才6岁,而现在的自己,已经长高长大了。

⑪喜旺还记得,上次爸爸妈妈悄悄离开时,他整整哭闹了一个星期,可不管他怎么闹,就是不见爸爸妈妈的影子。一星期、两星期,一个月、两个月,他就这样跟着奶奶渐渐长大了,大到他们都认不出了。

⑫爸爸妈妈走的第一年,本来要回来过年的,可是没有买到车票;第二年大雪封路;第三年老板要给留下过年不回家的人发红包。想到这些,喜旺的泪水不听话地流了出来。 ⑬这个时候,雪住了,看着爸爸妈妈进村的身影,喜旺忍不住哭出声来„„他躲到村头的一面矮墙下,呆呆地望着天,想起自己向奶奶要20块钱买的鞭炮还没有放呢!

⑭远处传来奶奶的叫喊声:“喜旺,你在哪里?你爸爸妈妈回来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改)

1. 喜旺在见到父母前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 请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删去,再与原句比较,说说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

3. 文中第①③⑥段对“雪”的描写,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作用?(4分)

4. 文中第⑨段画线部分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5. 有人说:“留守儿童的存在就像一根刺,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扎在每个人柔软的心尖,刺不进去拔不出来。”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三、(20分)1. (4分)未见父母之前兴奋(或“高兴”)、急切和担忧(答成“害怕、沮丧、忐忑不安”亦可),见到父母后由兴高采烈转为委屈。(4分,见到父母前的兴奋1分,急切和担忧1分;之后的兴高采烈1分,委屈1分) 【解析】先分析题干,注意关键词“前后”“心情变化”。再通读全文,第①~⑤段为见到父母前的描写,第⑥段为过渡段,第⑦段到文章最后写见到父母后的情形。由此,在这两部分中找出描写喜旺心情的段落或语句加以概括即可。

2. (4分)加点部分点明喜旺是在数着天数过日子,表达出喜旺等待父母回家过程的漫长和难熬,表达出喜旺对父母回家的急切盼望之情。去掉了之后,喜旺的这种急切盼望的心情就没有原句那么强烈。(4分,删去前的效果3分,每点1分;删去后的效果1分)

【解析】题干要求比较分析句子加点部分删去之后与原句的表达效果。理解“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的意思,是说喜旺非常煎熬地等待父母,加上加点部分“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就有了喜旺在掰着指头数日子的感觉,强调了喜旺等待的煎熬程度,度日如年,急切的心情不言而喻。

3. (4分)从侧面表现了喜旺对父母不能回家的担忧;烘托了喜旺盼望父母回家的急切心情。(4分,每点2分)

【解析】文中对“雪”的描写属于自然环境描写。第①段喜旺注视着雪花“沮丧”“害怕”,可见这“雪”让喜旺担忧。第③段喜旺盼父母回家过年,“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显示出他感觉时间过得慢,“(天空)居然(飘起了雪花)”则显示出喜旺的措手不及,担心父母不能回家,这两段均能体现喜旺的“担忧”。“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喜旺担心父母回不了家,再由第⑥段中的“顾不上”“冲”明显表现了他的急切心情。

4. (4分)写出了父母望自己孩子时陌生的神态;与孩子迎接父母时的兴高采烈形成强烈的反差;揭示了打工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无奈与辛酸。(4分,前两点每点1分,第三点2分)

【解析】细读句子,明确这个句子是对喜旺父母的描写,“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属于神态和动作描写。分析其表现力,要联系上文中喜旺的神态分析。

5. (4分)这句话写出了像喜旺这样的留守儿童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留守儿童让人心疼,其处境让人担忧,如喜旺多年见不到父母的痛苦;留守儿童的问题避免不了,目前尚未得到很好解决。(4分,第1、3点各1分,第2点2分。意合即可)

【解析】这句话是对小说主旨的提炼升华,解答时要分析喜旺这个留守儿童的委屈、难过,再明确作者使用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表达了广大留守儿童的痛苦,反映了留守儿童是一种普遍现象。

上海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1.默写

(1)蜂蝶纷纷过墙去, 。(《雨晴》) (2) ,若出其里。(《观沧海》)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

(5) ,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卖炭翁(节选)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 和 。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 .“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 .“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 .“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捕蛇者说(节选)•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ƒ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1)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太医以王命聚之。 (3)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B .第①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 .第②段讲述了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 D .第③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 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

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不胜惊错 ②鼠何名老虫

(2)“余惊错欲走”是因为 。

(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 。(用自己的话回答)

二、现代文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的身影。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

②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部世界呈现开放的姿态。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

③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说:“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货大于利益的活动,因为从中我得到了大量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是的,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④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它让人们暂时卸下生活重担,抛却烦恼,忘记自身的身份,孩子般地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享受当年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月色时,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境。

⑤行走的人们,关闭了手机,远离了微信,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乱石间生长出的一棵树,天上飞过的鸟群,顺道而流的小溪……身处大都市,行走也会让你发现,春天,街心公园还是鸟语花香;秋天,梧桐树照例被秋风染成一片金黄。从某种意义上说,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是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⑥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墨子,是在行走游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流派:汉代的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吕布昂学园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喜欢一边行走一边与学生谈话,因此而拥有“漫步者”的雅号;18世纪德国康德总是沿着同一条路行走思考,后人便将此命名为“哲学家之路”;梭罗把他以“行走”为主题的哲学随笔,命名为《散步》.可见,无论中外,那些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多是行走的热爱者。影响世界的不多创新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出来的。

⑧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年轻的朋友们,请迈开你的双腿,甩开你的双臂,开始行走吧!

(1)第②段加点词“开放”在文中的意思是 。

(2)填入第⑤段“”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 B .所以 C .即使 D .如果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行走是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行走可以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

论点:①

② ③ ④

(4)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行走已经成为人们认同的生活时尚 B .行走能获得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

C .只有行走才能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 D .影响世界的思想家都是行走出来的

(5)有人认为,第⑦段可以删去一个外国哲学家的事例,你同意吗?请阐述理由。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有删改) (1)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 .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 .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 .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2)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 。

(3)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① ;

②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③ 。

(4)根据全文,概况爸爸的形象。

① ;② 。

(5)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三、综合运用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欢欢带着来自四川友好学校的小伙伴乐乐在上海游览观光,体验上海的地域文化。 她们来到了一条石库门弄堂口。

乐乐(指着门楣):欢欢,这“步高里”什么意思?

欢欢:这是我们上海石库门弄堂的名字,比如,长寿里、富乐里、人和里等,顾名思义,这些名字无不寄托着上海市民(1)的期望。

她们来到了市中心。

乐乐:欢欢,我发现这里的马路名是我国的某些省份名或城市名,比如南京路、北京路、x 藏路、福建路,还有以我的故乡四川命名的呢! 欢欢:(2)乐乐:我还想请教你,你的学校在静安区,这名字有来由吗?

欢欢:有的。我们静安因建于三国时期的静安古寺而得名;黄浦、浦东因(3)①而得名;奉贤、闵行是因(3)②而得名……

欢欢边说边打开手机给乐乐看。(见图)

乐乐:噢,原来上海的行政区名确实是有说法的。这些名字里还藏着文化密码呢,上海真是一座有意思的城市啊!

(1)联系语境,填入恰当的内容。

这些名字无不寄托着上海市民 的期望。 (2)下列符合欢欢在对话语境下表达的一项是

A .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这些马路命名的特点。

B .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上海马路命名的特点。

C .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这些马路命名的奥秘。

D .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上海马路命名的奥秘。

(3)概括材料,完成填空。

例:静安是因历史建筑而得名

①黄浦、浦东是因 而得名

②奉贤、闵行是因 而得名。

四、写作 8.题目:没想到,真没想到

要求: (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1.默写

(1)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雨晴》)

(2)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观沧海》)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5)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考点】古诗(词)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为连续性默写,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解答】(1)却疑春色在邻家(重点字:疑)

(2)星汉灿烂(重点字:灿烂)

(3)必先苦其心志(重点字:志)

(4)留取丹心照汗青(重点字:汗青)

(5)芳草鲜美(重点字:鲜)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卖炭翁(节选)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 身上衣裳 和 口中食 。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 .“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 .“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 .“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 .“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考点】诗歌阅读综合.

【分析】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了解与把握.

由“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得知是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

(2)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解答时需要根据句意理解诗歌的表面意思以及作者借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A .错误;“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

B .错误;“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C .正确;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D .错误;“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

故选:C .

答案:

(1)身上衣裳 口中食

(2)C .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捕蛇者说(节选)•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ƒ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1)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柳宗元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太医以王命聚之。

(3)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 .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B .第①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 .第②段讲述了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 D .第③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

【分析】参考译文: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用牙齿咬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用来作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充抵他的赋税缴纳.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险些丧命也有好几次了.”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

我很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对相关文学常识的积累、记忆.《捕蛇者说》的作者是柳宗元.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以,用.命:命令.聚,征集.之:这种蛇,指永州异蛇.句子翻译为:太医用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蛇.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的意思是“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作者是打算帮蒋氏更换劳役,故D 中“就更换了蒋氏之役”错.

答案:

(1)柳宗元 (2)太医用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蛇.

(3)D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 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不胜惊错 能承受、能承担 ②鼠何名老虫 取名、命名

(2)“余惊错欲走”是因为 方言的差异,而把老鼠当成老虎了 。

(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 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 。(用自己的话回答)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

【分析】参考译文:

楚地的人称老虎为老虫,苏州人称老鼠为老虫.我在长洲做县令的时候,因为有事到了娄东,住在客栈里,把烛吹灭我就睡了.忽然听得碗碟叮当有声,我便问看门的童子是怎么回事,童子答道:“是老虫闹腾.”我是楚地人,(一向称老虎为老虫,听说是“老虫”,)

很是害怕,说:“城里怎么会有这种野兽?”童子说:“不是别的兽,是老鼠.”我问他:“老鼠为什么叫老虫?”童子说这是吴地的风俗,世世代代都是这么叫这么传下来的. 啊哈!老鼠冒老虎之名,致使我吓得要逃走,真是可笑.然而今日天下冒虎名以欺世的也真不少!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很是害怕.胜:能承受、能承担.

②老鼠为什么叫老虫?名:取名、命名.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中内容“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楚人也”“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可知,是由于方言的差异,而把老鼠当成老虎了. (3)本题考查了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根据文中语句“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可知,这篇文章是讽刺那些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

答案:

(1)①能承受(能承担)②取名(命名)

(2)方言的差异,而把老鼠当成老虎了.

(3)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

二、现代文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的身影。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

②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部世界呈现开放的姿态。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

③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说:“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货大于利益的活动,因为从中我得到了大量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是的,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④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它让人们暂时卸下生活重担,抛却烦恼,忘记自身的身份,孩子般地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享受当年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月色时,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境。

⑤行走的人们,关闭了手机,远离了微信,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乱石间生长出的一棵树,天上飞过的鸟群,顺道而流的小溪……身处大都市,行走也会让你发现,春天,街心公园还是鸟语花香;秋天,梧桐树照例被秋风染成一片金黄。从某种意义上说,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是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⑥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墨子,是在行走游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流派:汉代的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吕布昂学园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喜欢一边行走一边与学生谈话,因此而拥有“漫步者”的雅号;18世纪德国康德总是沿着同一条路行走思考,后人便将此命名为“哲学家之路”;梭罗把他以“行走”为主题的哲学随笔,命名为《散步》.可见,无论中外,那些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多是行走的热爱者。影响世界的不多创新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出来的。

⑧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年轻的朋友们,请迈开你的双腿,甩开你的双臂,开始行走吧!

(1)第②段加点词“开放”在文中的意思是 伸展 。 (2)填入第⑤段“”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只要 B .所以 C .即使 D .如果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行走是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行走可以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

论点:① 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② ③ ④

(4)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

A .行走已经成为人们认同的生活时尚 B .行走能获得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

C .只有行走才能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 D .影响世界的思想家都是行走出来的

(5)有人认为,第⑦段可以删去一个外国哲学家的事例,你同意吗?请阐述理由。

【考点】议论文阅读综合.

【分析】这篇文章首先由行走的现象引出论题,接着提出了“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的分论点,然后又提出了“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的分论点,并从“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是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全文,归纳出中心论点“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并发出号召.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语境意义,根据句子即可判断,“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开放”,其中的开放就是舒展.

(2)本题主要考查了关联词语的选择应用,因为下句“行走也会让你发现”,可以看出与“也”搭配,再根据句意即可选择“即使”.

故选C .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以及论证过程论证内容的理解概括.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本文题目是“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结合首尾段以及文章内容,可以判断,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或者用结尾段的“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作中心论点.

本文首先由行走的现象引出论题,接着提出了“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的分论点,然后又提出了“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的分论点,并从“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是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据此即可填写框架.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根据第一段“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可知A 选项是错误的;

(5)本题考查的是能否删去事例的问题,第七段举了三个哲学家的事例,都是论证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所以删去一个是可以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题一般解答为不能删去,然后说说这个事例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证的,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答案:

(1)伸展(舒展)

(2)C

(3)①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②行走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③行走可以体验自然力量的真实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④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4)B

(5)示例一:同意,这几个事例属于同一类,因为他们都是影响世界的著名哲学家,同事列举来证明行走有利于促进思想邂逅灵感,显得累赘,所以可以删去.

示例二:不同意,因为这几个哲学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别不同,可以多角度证明行走有利于促进思想邂逅灵感,所以不能删去.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有删改)

(1)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 .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 .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 .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 .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2)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 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

(3)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① 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 ;

②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③ 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

(4)根据全文,概况爸爸的形象。

① 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 ;② 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

(5)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考点】记叙文阅读综合.

【分析】这篇文章记叙了父亲教“我”读诗的故事,表现了父亲给“我”的巨大影响,同时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感激和思念.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写出了夏天星斗满天的景色,“我困极了”突出了当时朦胧欲睡的状态,也为下文被父亲吟诗唤醒我作铺垫.

(2)本题考查了对语句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当时”指的是我上学前就能说出诗句的意思,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概括主要内容,因为已经有一处给出,所以需要去相应的上文或下文寻找,并用类似的句式进行概括.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需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关注文章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进行分析,用两字或四字词语进行全方位的概括.“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因为这两位诗人都是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体现了父亲的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我”生病时父亲的担心,“我”会认字他的高兴,“我”理解诗句意思,父亲的激动流泪等都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深爱孩子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我读诗,这也是一个善于教育的父亲.据此解答即可.

(5)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因为位于结尾,所以这句话体现了主旨,即父亲教我读诗,影响了我的一生,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答案:

(1)B

(2)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3)(评分:时间、行为、结果)①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③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4)①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②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5)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三、综合运用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欢欢带着来自四川友好学校的小伙伴乐乐在上海游览观光,体验上海的地域文化。 她们来到了一条石库门弄堂口。

乐乐(指着门楣):欢欢,这“步高里”什么意思?

欢欢:这是我们上海石库门弄堂的名字,比如,长寿里、富乐里、人和里等,顾名思义,这些名字无不寄托着上海市民(1)的期望。

她们来到了市中心。

乐乐:欢欢,我发现这里的马路名是我国的某些省份名或城市名,比如南京路、北京路、

x 藏路、福建路,还有以我的故乡四川命名的呢! 欢欢:(2)乐乐:我还想请教你,你的学校在静安区,这名字有来由吗?

欢欢:有的。我们静安因建于三国时期的静安古寺而得名;黄浦、浦东因(3)①而得名;奉贤、闵行是因(3)②而得名……

欢欢边说边打开手机给乐乐看。(见图)

乐乐:噢,原来上海的行政区名确实是有说法的。这些名字里还藏着文化密码呢,上海真是一座有意思的城市啊!

(1)联系语境,填入恰当的内容。

这些名字无不寄托着上海市民 对幸福生活 的期望。 (2)下列符合欢欢在对话语境下表达的一项是 A

A .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这些马路命名的特点。

B .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上海马路命名的特点。 C .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这些马路命名的奥秘。

D .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上海马路命名的奥秘。

(3)概括材料,完成填空。

例:静安是因历史建筑而得名

①黄浦、浦东是因 地理位置 而得名

②奉贤、闵行是因 名人掌故 而得名。

【考点】综合读写.

【分析】本题中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小题考查学生对地名的理解.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长寿,富乐,人和等表现了上海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望.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乐乐的话中提到了上海的很多条马路的名称,所以这四个选项中第一个选项是最合适的.

(3)本题考查学生对地名的理解与掌握.黄浦和浦东是根据黄埔江命名的.奉贤和闵行是由历史故事和名人故事来命名的.据此可作答.

答案:

(1)对幸福(和美、美好)生活

(2)A

(3)①地理位置 ②名人掌故(名人故事)

四、写作

8.题目:没想到,真没想到

要求:

(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考点】命题作文.

【分析】该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写出自己的感悟即可.

【审题立意】题目是:没想到,真没想到,作文题目强调部分在逗号之后.前后两部分之间是一个加强的反复,两次提及“没想到”,让人感受特别强烈,再用一个“真”字加以修饰强调,即“真没想到”,使得题目的指向性也越发清晰和聚焦,都会在平凡的故事或者现象中蕴含着道理可以把题目当作一个半命题:“没想到”的是什么呢?确定了“什么”所指的内容,就解决了作文的主体部分.然后是中心,中心是建立在选材的基础上的. 【思路点拨】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一、大的方面可以写自己对社会的新认识,平日接触的国家大事等等,都是不错的题材.二、小的方面可以写对他人、对自我的重新认识,重新定位,也可以写你对生活的新感受.你对自我有一个认识,但是通过一件事你发现了别人眼中的自己,与自己的定位完全不同.在这想不到的背后是如何客观认识自己,能够客观认识自己,也是一种成长啊!你觉得自己在别人眼中并不重要,有些自卑,可是却获得了意外的惊喜.这想不到的背后可能就是友情和亲情.总之,是你以前没有感知、感受到的.

【形式创新】如果写作时,采用加小题目或者分镜头的形式,这样写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不适合写议论文.

【解答】【例文】

没想到,真没想到

伤心、难过的我在回家的路上慢慢行走.不料,却看到父亲站在大门口,用那种严厉的眼神盯着我,我顿时害怕起来,担心父亲是不是已经察觉到了,我大步地走到门口.“大中午的,干什么去了?”父亲接着又问:“自行车呢?”一直胆小的我,看到这愤怒的眼神,在诚实与不诚实之间徘徊了一刻,然后低声地回答:“丢了”.“什么?丢了?这么大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去哪都让人这么不省心,回家去!”我回到家中,慢慢的解释着,但父亲大发雷霆,他不肯听我解释,就开始大骂,一直听话的我让父亲感到生气,然后,给我命名为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这是去年夏天,我和朋友一起骑自行车出去玩,结果出去的太早,存车阿姨还没来,就把车子锁在了超市门口,结果被小偷偷了.我们先是报警,后来去派出所写报告.可是,警察叔叔却只说了一句:“我们再找找看吧!”然后就走了.回到家中就被父亲臭骂了一顿,我想到:母亲马上就会回来,母亲虽一向很疼我,但出这么大事,不责怪就罢了,如责怪,还不得唠叨两三天,于是,我就躲在二楼的楼层上,为了避免再一次的臭骂,我哭了一中午也没回家.

下午回到家中,弟弟对我说,父亲出去找我了,母亲为了替我向父亲求情,中午生了一肚子气,连饭都没吃.顿时,我泪流满面,想到先前我那愚蠢不堪的想法,感到极为惭愧.吃了母亲给我热的饭后,我就洗衣服,希望这样可以减少我的痛苦,也可以给我一些安慰.傍晚,母亲回来后,先是一言不发,后来慢慢向我了解情况,告诉我以后要小心.

六月的天,炽热的太阳把大地烤的火辣辣的,引起我的思绪绵绵:没想到,真没想到,事情是如此结果. 甘肃高台县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2分)

A :狡黠.(xi á) 前眺(ti ào ) 俯.首(f ǔ) 前瞻.

(zhān) B :商贾.(g ǔ) 隘.口(ài ) 荒冢.(zh ǒng )粗犷.(ku àng )

C :尴尬.(g à) 徘徊.(hu ái ) 龌龊.(chu ò) 扼.

守(â) D :羁.绊(j ī) 流杵.(ch ǔ) 静谧.(m ì) 鸿鹄.

(h ú) 2. 下列成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2分)

A :丑态必露 虚怀若谷 捉襟见肘 轻而易举

B :当人不让 煞有介事 劳师动众 想入霏霏

C :堂而皇之 顾影自怜 暄嚣一时 魂牵梦萦

D :面目全非 正襟危坐 心无旁骛 略施小计

3. 下列解释无误的一项( )(2分)

A :盆中歃.

血(涂抹血),对天立誓:“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B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居住),乃记之而去。 C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要去的地方经过居延)

D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重提,再说)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一场车祸突如其来,张丽莉奋不顾身....

,勇救学生,赢得了“最美女教师”称号。 B .不一会儿,妈妈就把脏乱不堪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齐,简直是妙手回春....

。 C .做学问一定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即对每个问题都追根究底,吹毛求疵....

。 D .上下班高峰时,拥挤的车辆常把道路堵得严严实实,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2分)

A :目前,全球用水增长速度达到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由此导致水资源

短缺状况加剧。

B :青岛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海滨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C :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D :宽带网不仅能够游览信息,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等个性化、 智能化。

6. 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2分)

A :王之涣、王昌龄、王维、岑参、苏轼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B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C :《雷雨前》的作者是现代作家茅盾。

D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7.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 :《天上的街市》一文,作者主要写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 :《日历》一文作者以生活中熟悉的“用日历”这件小事,揭示出人应该认真书写自己的人生,使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

C :《声声慢》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晚年生活的凄惨。

D :《浪淘沙﹒北戴河》作者通过写景抒情,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歌颂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8. 默写古文:(12分,每空1分) (1)《小石潭记》一文中,与“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句子是: , 文中含蓄表达作者忧伤、凄苦心境的句子是: , 。

(2)瀚海阑干百丈冰, 。

(3)黄沙百战穿金甲, 。

(4) ,巴山夜雨涨秋池。

(5)卷地风来忽吹散, 。

(6)《浪淘沙﹒北戴河》一文中点名主旨的句子是: , 。

本文引用了曹操的诗篇: 。

(7)雁过也,正伤心, 。

(8) ,春风不度玉门关。

9. 某班级拟举办一个以“学会与父母交流”为主题的专栏,请你为此专栏拟一个题目,并写一段前言。(共计4分)要求:题目新颖、形象,前言紧扣主题。

(1)题目: 。

(2)前言:

10.改写下面的画线句子,使语句连贯流畅。(4分)

一片碧绿的草地就在我们的脚下,头顶是瓦蓝的天空,身旁是清澈的小溪,五彩的花朵开满的溪边,这是多么美的意境啊!

(1)

(2)

11.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3分)

(1)天空中的星星在快活地眨眼睛。( )

(2)这个故事怎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 )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12.文学常识填空。(3分)

我国古典名著中有许多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请写出其中一位及相关故事名称。(示例中所给人物不可再用)

示例:书名:《三国演义》 人物:诸葛亮 故事:草船借箭

书名: 人物: 故事:

二、阅读理解:(共45分)

(一)阅读下列词,回答问题:(9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本首词是 代女词人 写的《 》(3分)

(2)“绿肥红瘦”中,“绿、红”各指什么?“肥、瘦”又形容什么?(4分) 。

(3)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

(二)阅读文言文:(19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受学重问,熟不顺成? 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韧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孔孟论学习》

1. 孔子,名 ,字 , 时期 国人, 学派的创始人,大

家,大 家。《 》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4分)

2. 从原文中寻找归纳出至少四个成语。(4分)

3.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3分)

(1)有为者辟若掘井。 “ ”通“ ”,意思: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 ”,意思:

(3)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 ”通“ ”,意思:

4. 翻译原文(6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仁人无敌于天下

5. 原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句子是: (2分)

(三)现代文阅读(17分)

①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 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②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③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④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⑤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⑥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⑦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 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 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

赚了五十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⑧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⑨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1、整体感知:

(1)选择最恰当的一项作为小说的标题( )(2分) A 、偶遇 B、换票的悲剧 C 、换票 D、成功与失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2分)

2、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第一次相遇: 第二次相遇:

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4分) 成功者: 拾破烂的人:

4、品读小说⑥至⑧段,写出自己的感悟。(3分)

5、问题探究:假如当初两个打工者没有“换票”,小说的结局又会怎样呢? 为什么?(2分)

三、作文(35分)

老师问:“最让你感到温暖的词语是什么?”同学们的回答丰富多彩。有的说是“真诚”,有的说是“善良”,有的说是“爱”,有的说是“理解”还有的说是“真诚”„„在这些词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让人感动的故事。

在你的心中,最让你感到温暖的词是什么?这个词语又让你产生了什么样的联想呢?请以“最让我感到温暖的一个词”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与600字的作文, 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40分)

1、 B

2、 D

3、 D

4、 A

5、 A

6、A

7、A

8、水尤清冽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不破楼兰终不还

君问归期未有期

望湖楼下水如天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观沧海》

却是旧时相识

羌笛何须怨杨柳

9、题目新颖、形象,前言紧扣主题,即可给分。

10、脚下是碧绿的草地 溪边是五彩的花朵

11、拟人 反问 夸张

12、略

二、阅读理解:(共45分)

(一)1、宋代 李清照 如梦令

2、红--花, 绿--叶, 肥--叶的繁茂, 瘦---花的凋零

3、对春花的留恋和无限的惜春之情

(二)1、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 鲁国人 儒家学派

大思想家 教育家《论语》

2、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左右逢源 一曝十寒 仁者无敌

持之以恒 举一反三

3、辟—譬 譬如 知—智 聪明,智慧 原—源 水源

4、(1)温习旧的知识有新的发现和体会,这样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2)懂得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学问的人,喜欢学问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施行仁政的人无敌于天下

5、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现代文阅读

1、(1)C

(2)小说叙述了两个外出打工者不同的经历和两次相遇的故事。

2、(1)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埋下伏笔(作铺垫) 。(2)通过鲜明对比,使小说情节富有戏剧性,给人以深刻的教益。

3、(1)精明能干,勤劳务实,积极进取。

(2)愚钝无能,目光短浅,不思进取。

4、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机遇,还要善于把握机遇。

5、结局不会改变(与换票的结果一样) 。因为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决定了两个人不同的命运。

告别不是悲伤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

当挥手告别,我们看见他们眼中坚定的信念; 当转身离去,我们看见他们高大的背影。他们话离愁为和平; 他们话离愁为奋起; 他们话离愁为忠心。他们独步汗青文化时就:告别不是悲伤。

文成入蕃

她回头,看见秀美的大唐江山在苍茫的古道上渐去渐远,她分明听见家乡那声声燕子的呢喃,那声声亲切的呼喊。但拭干眼泪,她告别繁华,告别亲情,去塞外播种和平的种子。她的韶华在这满目的黄沙中消逝了,她的美貌在这千古的冰凉里黯然失色。回眸,是告别时的坚毅,是那凤冠霞披后的祝福。漫天的飞沙似在哭泣,枝头的苍鹰似在落泪,谁看了文成那欣慰的面颊?

告别不是悲伤,是和平的彩桥。

勾践离国

战后失败的哭声仿佛还萦绕在耳际。他一身奴役装,站在城门下。身边是他心爱的城池,如今早已断臂残损。透透层层送别的人影,他没有看到悲伤,那双双噙满泪水的眼里是期盼,是支持。是的,他就此告别,坚毅地走向吴王的马棚。他可以受尽凌辱,但不会忘记卧薪尝胆。告别总延续着归来,归来是挥军而下的神勇,是青史留名的豪情。

告别不是悲伤,是坚毅的奋起。

屈原投江

独乘小船,渐渐远离了国都。楚怀王冷峻的目光还在脑中回荡。江水,冰凉地让人心寒,他早已无所留恋。站在江边,他看见了百姓们竭力挽留的神情,亦看见孩童高举《离骚》译读。足矣受辱不如归去。这是生命最后的告别,他在笑,笑庸君,笑佞臣,笑自己的忠心终将名留青史。一跃,他被江水吞没。那是凄凉的告别,还是“路漫漫其修远矣”的延续? 告别不是悲伤,是感人的忠心。

鸟儿告别母亲,是去拥抱天空; 落叶告别树枝,是去孕育希望; 小帆告别海洋,是去接受挑战。

告别不是悲伤。

点评:紧扣“告别”巧妙又新颖地诠释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三个故事。文章思路清晰,开篇就简要概括了三个故事中“告别”的内涵,接着用四字短语作为小标题,告诉我们文成公主的告别牺牲个人,赢得民族团结; 勾践的告别忍住悲伤,等待复仇时机; 屈原的告别舍却肉身,留下灵魂永恒,因此“告别”这一平常情感在笔下有了更丰富深刻的内容。有着丰厚的知识积累和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语言整齐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作为一篇考场作文实属难得。

我最喜欢“父爱如山”这个成语 有人说,父爱是书,因为他沉重; 有人说,父爱是大海,因为它深广; 有人说,父爱是百合,因为它温馨,但我要说,父爱如山!

我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没有高深的文化,也没有丰厚的收入,只有一颗仁慈的心,只有对子女如山般厚的爱。在我的印象之中,父亲总是不苟言笑,并且近乎苛刻、严厉。当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父亲怀抱里撒娇听故事时,我已经在父亲的督促下开始读书、写字了; 当别人家的孩子正享受父亲的呵护时,我已经开始清洗自己的袜子、打扫自己的房间了。有时候,我总是怀疑父亲是否真正的爱我,抑或我并不是他亲生的,直到那一年,我才真正彻底的否定了自己那近乎荒唐的想法。

那一年我刚好读小学三年级。一次我拿钱去商店买钢笔,或许是商店阿姨的疏忽,她拿了我要的钢笔后,竟忘了收钱便给别人拿东西去了。我看着手中的钱,一个奇怪的想法闪入了我的脑海中,鬼使神差的我拿着钢笔飞快的溜出了商店。回到家,我高兴的向姐姐炫耀我的“聪明”时,突然“啪”的一声,只觉得脸上一阵火辣辣的痛,父亲的五个指印清晰地印在了我的脸上。我惊慌失措的望着父亲,一句话都没有说,但不争气的眼泪却夺眶而出,那一刻,我只感到对父亲充满了无尽的恨,飞快的跑进了自己的房间。不知道过了多久,父亲站在了门口,低低的对我说:“明天把钱还给人家,知道么? 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但是就是不能偷! ”说完,转身就佝偻着腰慢慢的出去了。顿时,我如梦初醒,始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做人要诚实。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对我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因此,在我违反学校纪律或者犯错误后,父亲总不肯原谅我,致使我总是忐忑不安。但是,在我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亲却总是耐烦的告诉我“要耐心、细心、认真”; 我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时,又是父亲告诫我“失败乃成功之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我变得一天天的成熟了,坚强了! 中考前夕,我告诉父亲即将中考的消息时,父亲似乎少了以前的严厉,只是平静的说:“中考是你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你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的努力终会有回报的! ”淡淡的话语,没有任何色彩,却在我心中荡起了层层涟漪,也让我看到了父亲心中对我的那份深深的爱!

现在的我,正在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着自己新的人生! 在一天天的成熟过程中,我已深深的体会。

其实幸福很简单 幸福是什么? 在鱼儿的眼中,幸福是有一汪清澈的泉水,在水中遨游; 在鸟儿的眼中,幸福是一片湛蓝的苍穹,让它随意拍对着翅膀呼吸空气。抬头的幸福,踮起小小的脚尖,少女的幸福,便是在这少女的年华,去享受世界的美好。触手可及的就在我们的指尖,停留在手上划过的往往是幸福,其实幸福真是太简单了! 儿时幸福你是四月里闲适的阳光,父亲依偎在老屋前,四月的天却如此的飘泊,而母亲却在我的身旁。四月的阳光下,幸福在指尖,我抬头望见母亲,幸福就在她的眼中,就在他悠雅的歌声中,幸福就随着那歌声,笑声,揉揉洒洒,吹遍整个四月天,幸福就在我们向往的终点。五月的阳光并不灼热,却先燃了一颗心,就像奔腾的骏马。幸福不就是甜甜蜜蜜的或是青春的活力。只有那32秒比作所有的动力,摆动双臂抬高大腿,幸福竟来的如此匆忙。哦! 到达终点的那一刻,五月的天此时饱含了全部的呼喊,为自己一生的信念奋斗,那么属于自己的清风之声就在脚下,幸福只在少年的指尖,足下,行走!

在热气氤氲中,我的双眼渐渐朦胧,南瓜粥的清香味道弥漫了我整个身心,那幸福的味道是那外婆的土灶台的味道,其实幸福很简单,在那土灶台的味道中我品味了幸福的味道,在喧嚣中,幸福就是那安静的滋味; 在记忆中,幸福就是那属于自己的每一个冬至; 在弱小者眼中,幸福就是一片爱的阳光; 在乞食者心中,幸福就是那一块甜美的奶酪,在每一个人眼中幸福都是不一样的美丽,简单。幸福的微笑都能感化潮湿的心情,抹去不悦的色彩,所以幸福真的很简单! 我常想:“一个人可能永远无法明白自己的幸福其实只在指尖行走。”幸福其实从来就是这么简单,从来都不曾远离我们。我们总是这样匆匆走过每一道风景线,忘记去欣赏,忘记去感受,只是我们一味地在追求那遥不可及的那份幸福,却忽略了身旁的指尖幸福。其实学习很累,但是我们依然能够享受幸福,真的,幸福其实很简单。阳光漫步每一天,幸福就停留每一秒,就在此刻我觉得幸福其实真的很简单!

那一刻我懂了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清泉,是绿洲,是无私的付出,是生命对生命的惠泽。

——题记

树叶落尽的季节,我在冰凉的泥土里埋下了一粒玉米种子。在我用心挖好坑并准备把种子放入的时刻,爸爸说:“现在种下去是不会发芽的,等到春天再种吧! ”我没有理会,固执地把种子放入并用泥土盖好。在爸爸无奈的目光中,我站起身,并在松软的泥土直踩了几脚。

别人都在春天播种吗? 为什么我要和他们一样? 有没有人曾试过在深秋的午后,开一处幽静的地方,种上一粒种子? 那会是一种心情,一种与春风拂面时 播种截然不同的心情! 谁说埋下一粒种子,就一定要待它长出苗来? 我只是想:那片春夏热闹过的土地,也许此时已很孤寂了吧! 那么,将一粒种子种下去和它作 伴,不是更好吗?

人们总是在给予的同时期待着,索要着,他们付出了就一定要求回报,他们太看重播种后收获丰收的喜悦心情,而忽略了播种那一刻的心情。大地是需要 一粒种子埋入它的体内,只属于它自己。我懂——因为我也是孤寂的。只是,谁来懂我? 走了很远后回头,发现爸爸还站在原处,呆呆地。我明白自己刚才的态度深 深地伤害了爸爸,可他却没有责怪。只是想刻意地去忘记,忘记昨天、明天、后天,忘记自己,忘记一切!

入冬后的不久,我已淡忘了那一粒被我固执埋没的种孔子。直到春天的那一抹绿意悄悄爬上枝头,爸爸催我去浇水。浇水? 我一脸迷惘。爸爸笑着说:“你去年秋天不是种了一粒种子吗? 是该浇水了。”我终于记起了深秋的那一幕。

突然有一天爸爸告诉我种子发芽了! 对于父亲的话我毫无反应。爸爸拉我出门,我跟在他身后,懒懒地挪动着脚步。站定后,我真的看到一株嫩绿的幼苗在风中冲我微笑。 我是想微笑的,可我的眼眶终于没有囚住沸腾的泪水。望着身边的爸爸,我哭了,彻底地哭了。

那一刻,我明白原来自己并不孤寂!

那一刻,我明白什么叫做幸福!

只是,他并不知道,那粒种子是从煮熟的玉米上掰下来的,并不可能发芽!

真正的幸福正如此,愈深愈无声。天地间每一个角落都传递着幸福的信息,它让我们感悟到:幸福的世界真好!

就这样慢慢长大 拔节,积淀,储藏,慢慢成熟,慢慢长大。

阳光铺展在甘蔗墨绿色的茎杆上,苍翠而自然,就像我那个长大的梦想,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悄悄流溢„„

爷爷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在屋后种了一小片甘蔗林。每当甘蔗长成的时候,他总拉着我的手到那里饱食一番。

他用洁白的大牙劈开坚硬的外皮,递给我白嫩的甘蔗芯。我放入口中咀嚼起来,渣缝间溢出的甘甜的汁水滑过我的喉咙,满口清新。我眯着眼,微笑着。爷爷也对我笑着,他抚着我的头,皱纹堆叠在一起,眼眸中吐露着对我深沉的爱。我把手伸到爷爷宽大的手心里,他轻轻地将手一翻,我的小手就紧紧地包覆在里面,那感觉,切近,温暖。

甘蔗一天天长高,一次次被砍倒,不断地拔节。我也在这不短的时日里,渐渐长大。

正午,我步入甘蔗林,信手砍倒几株成熟的甘蔗,坐在湿软的泥地上慢慢掀开外皮,想吮吸那久违的甘甜。蓦地,我不禁将口中吸入的酸汁吐出。我怔怔了好久。那时候,我就像被戏弄的花猫,不知道原本的甜汁为何因此变了味道。 后来,变得睿智了,变得成熟了,我才明白:甘蔗的糖分是叶子经过光合作用传送至茎杆慢慢积淀下来的。所以,最末的一端最甘甜。也许爷爷是熟知这个道理的,所以童年每次接到手中的甘蔗才那么甜润。

那我们的成长呢,不也是慢慢积淀,慢慢努力,慢慢经受挫折而不断向前的吗? 也许缓缓,渐进积累下来的才最珍贵,最耀眼; 也许只有我们最初打下的根基才会使生命的鲜活不断融入成长。

生命就是这样慢慢衍生,慢慢补充的历程。就这样,怀着理想,怀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调动全身的力量,在时间的匆匆洗礼中我学会慢慢成长。

慢,是人生最初的姿态。成长需要日积月累的填充,不断让整个人生变得芳香、甘甜。

开在心中的花

我一直都不喜欢外公,因为我总觉得他偏心。

外公是一个退伍军人,退伍后便当上了实实在在的农民,身上有着农民的一切品德:诚实、善良、勤苦...... 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到地里去。踩着一路月光,和着鸡啼,推起自己做的木制小车,戴上草帽,将毛巾挂到脖子上,帅帅气气地走出门去。以前总是我坐在小车上,外公推着,那种幸福感真是难以形容的。总之是非常非常幸福,独自享受着外公那深沉的爱。但是,妹妹出生后,一切都变了.......

外公不再让我坐在小车上,说我长大了,变重了,他推不动了,叫我跟在他后面走。边说边从舅妈怀里接过妹妹,把她架到自己脖子上,开心地笑着:“马儿要走啰! 抱好爷爷的脖子! ”妹妹也咯咯地笑,用手蒙住外公的眼睛,小脸贴在他那有些扎人的头发上。这爷孙俩就快乐地在前面走,留下我一个迈着小腿奋力追赶,却怎么也赶不上外公的大步流星。流着泪,辛酸地看着他们的背影。 我讨厌外公,因为他什么都偏爱妹妹:给妹妹更多的压岁钱,做了好吃的先分给妹妹,让妹妹看更久她喜欢的动画片......

妈妈看出了我的辛酸,她把我叫去,语重心长地说道:“你知道吗? 以前的我也很不喜欢他,因为他总是偏爱我弟弟——你的舅舅。但后来,你外婆给我说了一番话,让我永生难忘。她说:他不擅于表达,但对所有的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他认为,小孩子要捧在手心里,但孩子长大了就不行了,要把他们放在地上,让他们自己奔跑,不然就永远也长不大。我明白了,也就理解了他,女儿啊,你也要理解他。”我点了点头,泪水在眼中打转。原来,他一直都是爱我的; 原来,他只是把爱藏在心里; 原来,属于我的那朵花,一直都在......

我爱你,外公。感谢那朵开在你心中的花,它是那么美,我会永远珍惜。

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母亲) 鸟儿羽毛丰满,便欲展翅高飞,不再依靠大鸟; 果实已经成熟,便欲离开枝头,不再依靠大树; 而我,无论身在何方,长大与否,最想依靠的,始终是您,我亲爱的母亲。

您常说我长大了,要自立自强,万不可做“啃老族”、“月光族”,一辈子依靠爸妈。每每听到这些,我总是不屑地昂起头,撇撇嘴,骄傲地说:“我才不靠你们呢! “而心里却总是一阵阵不舒服,是心口不一的感觉。

您可知道,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不是金钱与物质,是您的目光,您的举止,您的话语。

小时候,您踩着脚踏车带我上幼儿园,您爱教我背唐诗,《静夜思》便是那时学会的。犹记得您将我抱下车,听完我背诗,温柔满足的目光便落在我的身上,如网般将我围裹,无知的我尚不明白目光里透着赞赏与鼓励,只觉得像得到了最爱的糖果,会高兴激动一整天,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上小学,您拿起筷子第一次打了我。从小到大,只此一回,我记忆犹新:”出去打两瓶开水,妈妈给你泡茶喝! ”为了奶茶我飞一般打来开水,谁知妈妈却泡了杯难喝的绿茶,我一肚子委屈、愤怒,全都迁怒于刚打来的水,“哗啦啦”一下泻进了下水道,您紧握着一根筷子,拉着我的手,一下一下打在我的身上,泛起条条红痕。“叫你脾气臭,叫你任性,就是要教训你! ”一顿痛打,一场痛哭,终于收敛了我的戾气。

上初中,竞选班干部,自幼做惯了班长的我没选上,心中有丝丝失落,再加上一些话语的催化,好强的我军训第二天回家便泪流满面,了解我的您猜到其中原因,生气地对我说:“不当就不当,有什么了不起的! 有本事的就拿成绩去争回来。”一语惊醒梦中人,班长需要过硬的成绩,不服输的我在连考三次第一之后,终于凭实力赢得了职位。

我怕是离不开您了,母亲。您的目光赐与我勇气、动力; 您的动作教会我乖巧,收敛; 您的话语带给我警醒、方向。

无论飞鸟何去何从,无论果实是否落地,蓝天白云下,人生道路中,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母亲。

给自己一个拥抱

放眼自然,处处有着迷人的色彩。

当第一缕春风拂过时,它告诉我,春天已来到了,春的来到使我感到了春意蓬勃的精神。当池塘中的第一朵荷花盛开时,它告诉了我夏天已到了,夏天炎热的气息使我感到疲惫与紧张。当金黄的麦穗成熟时,它告诉了我秋天带着微凉的风来了,秋天丰收的气氛使我觉得满足和快乐。当第一片雪飘到我手中时我就已经知道了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了,寒冷总会是我喜欢躲在暖和的被窝中不肯起床,这时,我觉得自己有点可笑。

每个季节的来临都会使我有不同的感受,但不管它怎么变更,我的生活都不会变,只在寝室、食堂、教室三点一线,永远都不会有许多的起伏,这样的生活使我麻木了。还有这世界上的人也使我感到虚伪与无情,有一些曾经被我视为知心朋友,可到最后,她也为了一些“利益”而背叛自己; 这些使我的内心顿时变得可笑、虚伪,充满了许多的不满与委屈。这些事情发生的快,消逝得也快,仿佛没来过的事一般,可你们熟不知的是它已深深印在我心中了,但在表面上,我不会再说什么了。只把它放在心里,可这样是我的内心很„„

四季都不能使我开心起来,有时还会让我更伤心。呵! 我讨厌虚伪做作的人,可这样我还是不能表现出来。这样一个面无表情的人,使我自己都觉得假,呵呵! 但这有用吗?

某天,我面无表情地一个人走在田间小路上。突然有一缕清风拂过,我顿时一愣,因为风说了一句话——小孩子,就不应该有现在这副表情,应该有的是笑容。呵呵??? 放开一点,让自己的脸上充满笑容,这样的你才是最美的。这时,我在心里想:是不是该变回以前那开朗的我了,现在的,是我想要的吗? 不是,我想自己不应该这样了。给自己一个拥抱吧,鼓励自己,给自己勇气去面对吧! 突然我大叫了一声——我不能因为一些虚伪的人放弃自己,牺牲自己,她们不值得! 清风再次从我身边拂过说:对,不要因为她们而放弃真实得自己,真实的自我比起虚伪的面容更可贵,给自己一个机会,尝试放弃,尝试用勇气面对! 这时,我笑了,笑得很甜,没有一点负担的自己使我感到一身轻松。或许拥抱自己一下,比什么的都有用,拥抱自己,敞开胸怀,接受一切来源于自然的声音,抛开现实的虚伪,你会活得很开心的!

如果你觉得现实的虚伪,你承受不了就抛开吧! 抛开就可以快乐地生活,敞开胸怀,拥抱自己,拥抱自然,岂不是更好?

有那样一抹色彩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焉。

——题记

我是一只狗,一只年老体衰的狗。

如今的我已至耄耋,看尽世间百态,过往如烟凝在脑海,心中有说不尽的苦辣酸甜。每到那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爱寻一方无人的净土,任由那往事纷至沓来,让记忆如水般涌上心头。

而此时,我正蜷缩在墙角,看着那漫天飞舞的雪花,一片一片,慢慢地,悄悄地落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恍惚间,时光仿佛倒流,回到了那杨柳如烟的季节。

那时的我正值壮年,曾经意气风发,却不幸流落街头。我彷徨,我惆怅,温饱成了最大的难题。

我常穿梭于大街小巷,看着来来往往的路人,小心翼翼地祈求着一小块、哪怕是一粒小小的面包屑。

我本以为自己就将这样不辨苦甜地生活下去,直到那日,我遇见了她,那抹淡淡的蓝色……

那日的我正在一棵柳树下默默思索着什么,忽而,一串银铃般的声音传入耳中:“妈妈,看! 那儿有一只小狗。它好可怜,我能把它带回家吗?”

我不禁为之一振,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她身着淡蓝的风衣,梳着两个羊角辫,手中似还拿着些什么,坐在一辆电动车后向我这儿驶来。 “可是,宝贝儿,你看它多脏,说不定还携带着传染病菌。你若真心爱狗,妈妈带你去宠物店好吗?”

听到这儿,我稍有些失落,不过仍是目不转睛地望着。

“那么,我可以喂它点吃的吗?”那女孩挥舞着手中的面包。

“不行!”

我彻底失望了,可是目光却终不愿从那女孩身上移开。我想待她驶近时,看清她可爱的脸庞。

车渐渐近了,我怔怔地望着那女孩,她也默默地看着我。那水汪汪的大眼睛中透着些灵气,又有如那通灵的蓝宝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眉目间,似有挥之不去的清澈的蓝色,透过那如水般洁净的瞳眸,我似看见一个自己,正在那一汪碧波间,傻傻地露出一丝微笑。

当她路过我身边的时候,她将手中的面包悄悄抛下。我一跃而起,叼住那来之不易的口粮。她看着我,不禁莞尔一笑,随即又转过头去。我站在那棵柳树下,任柳絮拂过我的脊背,望着那淡蓝的身影消失在街巷的尽头。殊不知,一抹淡淡的蓝色已悄然在心底生根、发芽……

或许,是三千年的修炼,才让我换得这抹刻骨的色彩。千种色彩,也终究抵不过那一抹淡蓝。而如今的我愈渐衰老,或许不久将长辞于世。若是可以让生命重来一次,我可以没有花红柳绿,没有金碧辉煌,只要有那样一抹淡淡的蓝色,在那路的尽头,让我驻足流连。

我是一只狗,一只有那样一抹色彩的幸福回忆的狗。

点评:本文从一只狗的视角,回忆了“我”看尽世间百态,历尽苦辣酸甜之后,始终怀念那个曾经给予“我”帮助的小女孩,永远留在记忆里的那一抹淡蓝色。靠船下篙、视角独特。同时将充满爱心的小女孩与来来往往路人对比,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挥手自兹去

提起笔,将昨天回忆,眼泪,荣誉,笑容,鲜花,拥有我所拥有,追求我所追求,昨日是何时? 我有多少个昨日? 昨日是曾经,昨日是记忆中某个时候。

为了昨日,我失去的太多,友情,童真,善良,已埋葬在昨日天黑以前,也许企求平静是一种奢望,萧杀会出现每一个有人的角落。

当一次考试来临,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学生的任务,儿时的欢歌笑语顷刻间破碎,或许太累,为了荣誉,开始变的虚伪,开始伪装自己,学会保留一份沉默,用心去体会这个世界,了解到这个世界并非那么完美,从那个时候,对于每件事,都有一种莫名的失望之感。 有时会劝自己,别去追求完美,残缺也是一种特别的美,真的懂了,开始为自己疗伤,不在追求什么完美,慢慢接受这个虚伪的世界,告诉自己,明天一切都会改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少个明日,冲淡了对明日的期盼。

昨天,为了这个世界而伤心,为了万物的残缺而悲痛,今日,我想说:一切都无所谓,我拥有我所拥有,我追求的还是我所追求。

挥手昨日,抛开对世俗的悲哀,装作一切都很完美,给这个世界一个机会,相信它会变的完美。

带上伪善的面具,走在繁华的大街,呼吸着这不一样的空气,看着熟悉的伪装,里面是否会有我陌生的人。

挥手昨日,打破一切不可能,让谎言变的美丽,让罪恶倾向善良,世界哦吧会在有撕杀,每个角落都是那么祥和。

也许着只是幻想,也许这只是一个梦而已,挥手昨日之时,只想留下一个期盼,无论真与假。

感谢有你相伴

当手触及到被阳光镀上金边的绿叶,儿时的思绪重现眼前。

五岁,肉嘟嘟的小手在树下分外显眼,怎么也够不着绿叶,只能嘟着嘴,眼巴巴地望着在阳光下,好似宝石般的叶子。你笑嘻嘻地走过来,轻轻一跳,便够着了。得意地在我眼前挥挥手,不服气的我追着你跑啊跑啊,笑声回荡天边。那时,你,八岁。

低头,花儿的香味沁入我的鼻子,好似转开了记忆年轮,回忆依旧。

七岁,背上小书包,趾高气昂地走到你身边。你正埋头写作业。傲气地拿起你的书,读着我唯一认识的一些字,不会的就随便说说,你听了,笑着说我是“文盲”。你,好像永远在看我“笑话”,有的时候,我会一不留神摔一跤,你就在那里笑,还学我摔时的样子,让原本被疼痛弄得差点哭的我,也不有笑了。如今,我大概知道是为什么了,你是想说,即使摔倒了,也要拍拍尘土,笑着站起来,是吗? 那年,你,十岁。

黄昏,秋日的落叶似只只蝴蝶,翩然来到我的肩头。忽醒,眼前仍是那片景:高大的枫树上开满了火红的枫叶,万物即将沉眠。远处,晚霞是那样瑰丽,大概也只有大自然这位画家才画得出的美画吧!

脚踩在铺满枫树叶的地毯上,发出“咔咔咔”的声音。漫步林荫,童年的记忆像变成了一个个泡泡,把每一个精彩美丽的瞬间都捕捉了过来。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你,好似一缕阳光,当黑暗来临时,为我驱走阴霾; 你,又好似一盏明灯,当我迷失方向时,给予我生的希望。虽然,哥哥,只是个名词。

雨,总来的那么让人意外。这,便是淅淅沥沥的秋雨。细雨拂面,不像大雨那样强势,相反,像雨姑娘的纤纤玉手抚摸着你,让你感到如此惬意。

多少次,在命运的十字街徘徊游走; 多少次,在人生的旅途中跌倒; 多少次,在“正确”“错误”的选择题面前茫然不定。而你,总陪在我身旁,陪我哭,陪我笑,陪我经历一切。谢谢你,有你相伴,生活充满阳光!

漫步街头,迷失游走,抬头,回忆依旧。

滴答滴答。

记叙文阅读中考真题展示(含解析)

二、(2015重庆B 卷13~17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炸豆[1]

阿慧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2]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炸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

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⑦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带有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⑧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⑨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夜晚,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⑩瓦盆里的豆发了芽,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⑪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选自201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1]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豆荚自行爆裂。[2]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2.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

(2)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3. 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4分)

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

4. 小姐妹“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联系全文,说说她们的“长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5. 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20分)1. (4分) (1)小姐姐用茶缸砸跑蛇(2)姐妹俩被豆茬扎破脚板(每空2分)

【解析】首先分析题干,题干要求填写表格,表格分为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法两列,我们只需要找到对应的内容即可。然后,找到文中相关内容进行提取概括,“小妹被蛇追赶”出现在第⑥段,这段中的“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交代了解决困难的方法,对这句话进行压缩、提取,填写在表格(1)处;“用细土抚慰伤痛”出现在第⑦段,这段话中的“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交代了伤痛的原因,对这句话进行压缩、提取,填写在表格(2)处。

2.(4分) (1)农人对丰收的期盼(2)割掉豆棵的田地闲置、没有生机的状态。(每小题2分)

【解析】第(1)句中“梦”有期盼、愿望的意思,根据前文农人们来到地里做好了收割庄稼的准备可知“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表达的是农人们对丰收的期盼,作者在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镰刀也酝酿着梦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可感;第(2)句中“慵懒”原指懒洋洋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土地,是用了拟人的手法。联系这句话前面的“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来看,这里的“慵懒”写出了田地闲置、没有生机的状态。 3. (4分)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豆的颗粒饱满和圆润可爱,表达了小姐妹的喜悦之情。(比喻和拟人各1分,颗粒饱满和圆润可爱1分,表达的情感1分)

【解析】题干已经明确说明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句中“吸饱”“躺”等词语赋予土地以人的情态,采用了拟人手法;“如睡着的小娃娃”,表明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对其表达效果的分析,可以用“生动形象写出了„„的内容,表达了„„的情感”的句式来表述。句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黄豆的圆润可爱,同时也表明了庄稼的丰收,小姐妹就可以用黄豆给奶奶煮豆芽汤喝,从侧面表现了小姐妹对它的喜爱之情。

4. (4分) 懂得照顾生病的奶奶;遇到困难能想办法解决; 姐姐照顾妹妹。(答出两点即得4分) 【解析】题干中的“长大”加了引号,提示我们这里显然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成长,还指心灵的成长。联系文章看,小姐妹在黄豆成熟的季节,为满足奶奶想喝豆芽汤的愿望而去拾豆粒,这是一种成长;在遇到被蛇追、脚被扎伤的困难时,积极地想办法解决,这是一种成长;姐姐照顾妹妹,姐妹俩一块儿生豆芽,“更像两个大人了”,这些都体现了小姐妹的成长,概括作答即可。

5. (4分)(1)“炸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2)“炸豆”意味着豆子的成熟,也暗示了文中小姐妹的成长;(3)“炸豆”一词富有冲击力,让文字有了声音和动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答出两点即得4分)

【解析】“炸豆”在文中有具体的解释:“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炸裂”,即意味着豆子的成熟。可见,“炸豆”是一个季节的代名词——黄豆成熟的季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文章描述的故事是围绕一对小姐妹来写的,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小姐妹“像大人一样”“更像两个大人了”,因此“炸豆”还暗示了小姐妹的成长。此外,以“炸豆”为题,充满了声音和动感,具有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三、(2014重庆A 卷13~17题20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5题。 喜旺的年 谷凡 ①窗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地落到喜旺的身上。雪花越飘越多,不一会儿,树上和房子上落了白白的一层。喜旺注视着飘落的雪花非常沮丧。是的,他害怕,特别特别害怕这场雪下大。如果下大了,许多地方又会不通车。

②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传来,听响声,这鞭炮是世界家放的。再有几天就要过年了,肯定是世界的爸爸妈妈从外面回来了。这几年,只要谁的爸爸妈妈从外面打工回来,到家后总是要先放一挂鞭炮。

③喜旺的爸爸妈妈今年过年也是要回来的。

自从他知道爸爸妈妈要回来过年

花。 ④喜旺今年9岁了,上小学三年级。本来不是农忙时,早上他是不用做早饭的,可今天他高兴,也想让奶奶高兴。奶奶60多岁了,而且还有高血压,平日里,这个家里只有喜旺和奶奶两个人。 ⑤一边做早饭,喜旺一边想着爸爸妈妈会给自己带什么礼物。老实说,他什么都不想要。只要爸爸妈妈能回来过年,他就高兴。有一次同学诬陷他偷书,喜旺和这个同学打了起来,结果被罚站。喜旺觉得自己非常委屈,他特别想念爸爸妈妈。 ⑥雪越下越大,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他真想上去用身体挡住天上那个下雪的口子,让雪不要再下了。“喜旺,你爸爸妈妈回来了,快去接哟!”是隔壁二爷的声音。喜旺顾不上丢下手里的书本,转身冲出大门„„

⑦喜旺一口气跑到村东头的那条路上,路上安安静静,连爸爸妈妈的影子也没有。就在喜旺忐忑不安的时候,远远地,有两个人影从路的另一头走来„„喜旺兴高采烈地迎着那两个人跑去。

⑧近了,又近了,喜旺喘着气,爸爸妈妈就在前面,喜旺笑出了声。跑了一会儿,喜旺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他放慢了脚步,准备就这样迎着爸爸妈妈走过去。喜旺在心里数着,二十一步,二十二步„„是他们,就是他们,他日日夜夜想念的爸爸妈妈真的出现了!喜旺走到了爸爸妈妈身边,他想张嘴喊爸爸妈妈,可不知怎么,他居然没有喊出来。

⑨爸爸妈妈走到喜旺身边,脚步匆匆,他们是那样的急切,恨不能一步就跨

⑩喜旺和爸爸妈妈擦身而过,他们居然没有认出自己。喜旺的鼻子一酸,一股莫名的委屈油然而生。爸爸妈妈已经有3年没有回来过年了,他们走时,自己才6岁,而现在的自己,已经长高长大了。

⑪喜旺还记得,上次爸爸妈妈悄悄离开时,他整整哭闹了一个星期,可不管他怎么闹,就是不见爸爸妈妈的影子。一星期、两星期,一个月、两个月,他就这样跟着奶奶渐渐长大了,大到他们都认不出了。

⑫爸爸妈妈走的第一年,本来要回来过年的,可是没有买到车票;第二年大雪封路;第三年老板要给留下过年不回家的人发红包。想到这些,喜旺的泪水不听话地流了出来。 ⑬这个时候,雪住了,看着爸爸妈妈进村的身影,喜旺忍不住哭出声来„„他躲到村头的一面矮墙下,呆呆地望着天,想起自己向奶奶要20块钱买的鞭炮还没有放呢!

⑭远处传来奶奶的叫喊声:“喜旺,你在哪里?你爸爸妈妈回来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改)

1. 喜旺在见到父母前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 请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删去,再与原句比较,说说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

3. 文中第①③⑥段对“雪”的描写,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作用?(4分)

4. 文中第⑨段画线部分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5. 有人说:“留守儿童的存在就像一根刺,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扎在每个人柔软的心尖,刺不进去拔不出来。”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三、(20分)1. (4分)未见父母之前兴奋(或“高兴”)、急切和担忧(答成“害怕、沮丧、忐忑不安”亦可),见到父母后由兴高采烈转为委屈。(4分,见到父母前的兴奋1分,急切和担忧1分;之后的兴高采烈1分,委屈1分) 【解析】先分析题干,注意关键词“前后”“心情变化”。再通读全文,第①~⑤段为见到父母前的描写,第⑥段为过渡段,第⑦段到文章最后写见到父母后的情形。由此,在这两部分中找出描写喜旺心情的段落或语句加以概括即可。

2. (4分)加点部分点明喜旺是在数着天数过日子,表达出喜旺等待父母回家过程的漫长和难熬,表达出喜旺对父母回家的急切盼望之情。去掉了之后,喜旺的这种急切盼望的心情就没有原句那么强烈。(4分,删去前的效果3分,每点1分;删去后的效果1分)

【解析】题干要求比较分析句子加点部分删去之后与原句的表达效果。理解“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的意思,是说喜旺非常煎熬地等待父母,加上加点部分“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就有了喜旺在掰着指头数日子的感觉,强调了喜旺等待的煎熬程度,度日如年,急切的心情不言而喻。

3. (4分)从侧面表现了喜旺对父母不能回家的担忧;烘托了喜旺盼望父母回家的急切心情。(4分,每点2分)

【解析】文中对“雪”的描写属于自然环境描写。第①段喜旺注视着雪花“沮丧”“害怕”,可见这“雪”让喜旺担忧。第③段喜旺盼父母回家过年,“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显示出他感觉时间过得慢,“(天空)居然(飘起了雪花)”则显示出喜旺的措手不及,担心父母不能回家,这两段均能体现喜旺的“担忧”。“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喜旺担心父母回不了家,再由第⑥段中的“顾不上”“冲”明显表现了他的急切心情。

4. (4分)写出了父母望自己孩子时陌生的神态;与孩子迎接父母时的兴高采烈形成强烈的反差;揭示了打工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无奈与辛酸。(4分,前两点每点1分,第三点2分)

【解析】细读句子,明确这个句子是对喜旺父母的描写,“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属于神态和动作描写。分析其表现力,要联系上文中喜旺的神态分析。

5. (4分)这句话写出了像喜旺这样的留守儿童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留守儿童让人心疼,其处境让人担忧,如喜旺多年见不到父母的痛苦;留守儿童的问题避免不了,目前尚未得到很好解决。(4分,第1、3点各1分,第2点2分。意合即可)

【解析】这句话是对小说主旨的提炼升华,解答时要分析喜旺这个留守儿童的委屈、难过,再明确作者使用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表达了广大留守儿童的痛苦,反映了留守儿童是一种普遍现象。

上海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1.默写

(1)蜂蝶纷纷过墙去, 。(《雨晴》) (2) ,若出其里。(《观沧海》)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

(5) ,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卖炭翁(节选)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 和 。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 .“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 .“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 .“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捕蛇者说(节选)•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ƒ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1)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太医以王命聚之。 (3)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B .第①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 .第②段讲述了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 D .第③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 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

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不胜惊错 ②鼠何名老虫

(2)“余惊错欲走”是因为 。

(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 。(用自己的话回答)

二、现代文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的身影。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

②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部世界呈现开放的姿态。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

③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说:“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货大于利益的活动,因为从中我得到了大量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是的,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④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它让人们暂时卸下生活重担,抛却烦恼,忘记自身的身份,孩子般地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享受当年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月色时,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境。

⑤行走的人们,关闭了手机,远离了微信,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乱石间生长出的一棵树,天上飞过的鸟群,顺道而流的小溪……身处大都市,行走也会让你发现,春天,街心公园还是鸟语花香;秋天,梧桐树照例被秋风染成一片金黄。从某种意义上说,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是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⑥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墨子,是在行走游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流派:汉代的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吕布昂学园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喜欢一边行走一边与学生谈话,因此而拥有“漫步者”的雅号;18世纪德国康德总是沿着同一条路行走思考,后人便将此命名为“哲学家之路”;梭罗把他以“行走”为主题的哲学随笔,命名为《散步》.可见,无论中外,那些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多是行走的热爱者。影响世界的不多创新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出来的。

⑧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年轻的朋友们,请迈开你的双腿,甩开你的双臂,开始行走吧!

(1)第②段加点词“开放”在文中的意思是 。

(2)填入第⑤段“”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 B .所以 C .即使 D .如果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行走是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行走可以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

论点:①

② ③ ④

(4)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行走已经成为人们认同的生活时尚 B .行走能获得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

C .只有行走才能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 D .影响世界的思想家都是行走出来的

(5)有人认为,第⑦段可以删去一个外国哲学家的事例,你同意吗?请阐述理由。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有删改) (1)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 .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 .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 .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2)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 。

(3)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① ;

②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③ 。

(4)根据全文,概况爸爸的形象。

① ;② 。

(5)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三、综合运用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欢欢带着来自四川友好学校的小伙伴乐乐在上海游览观光,体验上海的地域文化。 她们来到了一条石库门弄堂口。

乐乐(指着门楣):欢欢,这“步高里”什么意思?

欢欢:这是我们上海石库门弄堂的名字,比如,长寿里、富乐里、人和里等,顾名思义,这些名字无不寄托着上海市民(1)的期望。

她们来到了市中心。

乐乐:欢欢,我发现这里的马路名是我国的某些省份名或城市名,比如南京路、北京路、x 藏路、福建路,还有以我的故乡四川命名的呢! 欢欢:(2)乐乐:我还想请教你,你的学校在静安区,这名字有来由吗?

欢欢:有的。我们静安因建于三国时期的静安古寺而得名;黄浦、浦东因(3)①而得名;奉贤、闵行是因(3)②而得名……

欢欢边说边打开手机给乐乐看。(见图)

乐乐:噢,原来上海的行政区名确实是有说法的。这些名字里还藏着文化密码呢,上海真是一座有意思的城市啊!

(1)联系语境,填入恰当的内容。

这些名字无不寄托着上海市民 的期望。 (2)下列符合欢欢在对话语境下表达的一项是

A .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这些马路命名的特点。

B .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上海马路命名的特点。

C .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这些马路命名的奥秘。

D .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上海马路命名的奥秘。

(3)概括材料,完成填空。

例:静安是因历史建筑而得名

①黄浦、浦东是因 而得名

②奉贤、闵行是因 而得名。

四、写作 8.题目:没想到,真没想到

要求: (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1.默写

(1)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雨晴》)

(2)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观沧海》)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5)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考点】古诗(词)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为连续性默写,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解答】(1)却疑春色在邻家(重点字:疑)

(2)星汉灿烂(重点字:灿烂)

(3)必先苦其心志(重点字:志)

(4)留取丹心照汗青(重点字:汗青)

(5)芳草鲜美(重点字:鲜)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卖炭翁(节选)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 身上衣裳 和 口中食 。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 .“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 .“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 .“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 .“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考点】诗歌阅读综合.

【分析】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了解与把握.

由“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得知是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

(2)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解答时需要根据句意理解诗歌的表面意思以及作者借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A .错误;“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

B .错误;“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C .正确;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D .错误;“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

故选:C .

答案:

(1)身上衣裳 口中食

(2)C .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捕蛇者说(节选)•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ƒ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1)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柳宗元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太医以王命聚之。

(3)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 .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B .第①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 .第②段讲述了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 D .第③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

【分析】参考译文: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用牙齿咬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用来作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充抵他的赋税缴纳.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险些丧命也有好几次了.”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

我很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对相关文学常识的积累、记忆.《捕蛇者说》的作者是柳宗元.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以,用.命:命令.聚,征集.之:这种蛇,指永州异蛇.句子翻译为:太医用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蛇.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的意思是“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作者是打算帮蒋氏更换劳役,故D 中“就更换了蒋氏之役”错.

答案:

(1)柳宗元 (2)太医用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蛇.

(3)D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 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不胜惊错 能承受、能承担 ②鼠何名老虫 取名、命名

(2)“余惊错欲走”是因为 方言的差异,而把老鼠当成老虎了 。

(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 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 。(用自己的话回答)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

【分析】参考译文:

楚地的人称老虎为老虫,苏州人称老鼠为老虫.我在长洲做县令的时候,因为有事到了娄东,住在客栈里,把烛吹灭我就睡了.忽然听得碗碟叮当有声,我便问看门的童子是怎么回事,童子答道:“是老虫闹腾.”我是楚地人,(一向称老虎为老虫,听说是“老虫”,)

很是害怕,说:“城里怎么会有这种野兽?”童子说:“不是别的兽,是老鼠.”我问他:“老鼠为什么叫老虫?”童子说这是吴地的风俗,世世代代都是这么叫这么传下来的. 啊哈!老鼠冒老虎之名,致使我吓得要逃走,真是可笑.然而今日天下冒虎名以欺世的也真不少!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很是害怕.胜:能承受、能承担.

②老鼠为什么叫老虫?名:取名、命名.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中内容“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楚人也”“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可知,是由于方言的差异,而把老鼠当成老虎了. (3)本题考查了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根据文中语句“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可知,这篇文章是讽刺那些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

答案:

(1)①能承受(能承担)②取名(命名)

(2)方言的差异,而把老鼠当成老虎了.

(3)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

二、现代文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的身影。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

②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部世界呈现开放的姿态。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

③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说:“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货大于利益的活动,因为从中我得到了大量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是的,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④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它让人们暂时卸下生活重担,抛却烦恼,忘记自身的身份,孩子般地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享受当年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月色时,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境。

⑤行走的人们,关闭了手机,远离了微信,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乱石间生长出的一棵树,天上飞过的鸟群,顺道而流的小溪……身处大都市,行走也会让你发现,春天,街心公园还是鸟语花香;秋天,梧桐树照例被秋风染成一片金黄。从某种意义上说,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是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⑥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墨子,是在行走游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流派:汉代的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雅典吕布昂学园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喜欢一边行走一边与学生谈话,因此而拥有“漫步者”的雅号;18世纪德国康德总是沿着同一条路行走思考,后人便将此命名为“哲学家之路”;梭罗把他以“行走”为主题的哲学随笔,命名为《散步》.可见,无论中外,那些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多是行走的热爱者。影响世界的不多创新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出来的。

⑧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年轻的朋友们,请迈开你的双腿,甩开你的双臂,开始行走吧!

(1)第②段加点词“开放”在文中的意思是 伸展 。 (2)填入第⑤段“”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只要 B .所以 C .即使 D .如果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行走是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行走可以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

论点:① 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② ③ ④

(4)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

A .行走已经成为人们认同的生活时尚 B .行走能获得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

C .只有行走才能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 D .影响世界的思想家都是行走出来的

(5)有人认为,第⑦段可以删去一个外国哲学家的事例,你同意吗?请阐述理由。

【考点】议论文阅读综合.

【分析】这篇文章首先由行走的现象引出论题,接着提出了“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的分论点,然后又提出了“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的分论点,并从“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是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全文,归纳出中心论点“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并发出号召.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语境意义,根据句子即可判断,“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开放”,其中的开放就是舒展.

(2)本题主要考查了关联词语的选择应用,因为下句“行走也会让你发现”,可以看出与“也”搭配,再根据句意即可选择“即使”.

故选C .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以及论证过程论证内容的理解概括.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本文题目是“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结合首尾段以及文章内容,可以判断,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或者用结尾段的“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作中心论点.

本文首先由行走的现象引出论题,接着提出了“行走时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的分论点,然后又提出了“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的分论点,并从“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是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据此即可填写框架.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根据第一段“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可知A 选项是错误的;

(5)本题考查的是能否删去事例的问题,第七段举了三个哲学家的事例,都是论证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所以删去一个是可以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题一般解答为不能删去,然后说说这个事例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证的,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答案:

(1)伸展(舒展)

(2)C

(3)①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②行走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③行走可以体验自然力量的真实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④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4)B

(5)示例一:同意,这几个事例属于同一类,因为他们都是影响世界的著名哲学家,同事列举来证明行走有利于促进思想邂逅灵感,显得累赘,所以可以删去.

示例二:不同意,因为这几个哲学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别不同,可以多角度证明行走有利于促进思想邂逅灵感,所以不能删去.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有删改)

(1)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 .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 .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 .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 .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2)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 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

(3)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① 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 ;

②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③ 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

(4)根据全文,概况爸爸的形象。

① 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 ;② 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

(5)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考点】记叙文阅读综合.

【分析】这篇文章记叙了父亲教“我”读诗的故事,表现了父亲给“我”的巨大影响,同时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感激和思念.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写出了夏天星斗满天的景色,“我困极了”突出了当时朦胧欲睡的状态,也为下文被父亲吟诗唤醒我作铺垫.

(2)本题考查了对语句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当时”指的是我上学前就能说出诗句的意思,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概括主要内容,因为已经有一处给出,所以需要去相应的上文或下文寻找,并用类似的句式进行概括.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需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关注文章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的描写,进行分析,用两字或四字词语进行全方位的概括.“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因为这两位诗人都是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体现了父亲的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我”生病时父亲的担心,“我”会认字他的高兴,“我”理解诗句意思,父亲的激动流泪等都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深爱孩子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我读诗,这也是一个善于教育的父亲.据此解答即可.

(5)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因为位于结尾,所以这句话体现了主旨,即父亲教我读诗,影响了我的一生,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答案:

(1)B

(2)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3)(评分:时间、行为、结果)①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③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4)①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②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5)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三、综合运用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欢欢带着来自四川友好学校的小伙伴乐乐在上海游览观光,体验上海的地域文化。 她们来到了一条石库门弄堂口。

乐乐(指着门楣):欢欢,这“步高里”什么意思?

欢欢:这是我们上海石库门弄堂的名字,比如,长寿里、富乐里、人和里等,顾名思义,这些名字无不寄托着上海市民(1)的期望。

她们来到了市中心。

乐乐:欢欢,我发现这里的马路名是我国的某些省份名或城市名,比如南京路、北京路、

x 藏路、福建路,还有以我的故乡四川命名的呢! 欢欢:(2)乐乐:我还想请教你,你的学校在静安区,这名字有来由吗?

欢欢:有的。我们静安因建于三国时期的静安古寺而得名;黄浦、浦东因(3)①而得名;奉贤、闵行是因(3)②而得名……

欢欢边说边打开手机给乐乐看。(见图)

乐乐:噢,原来上海的行政区名确实是有说法的。这些名字里还藏着文化密码呢,上海真是一座有意思的城市啊!

(1)联系语境,填入恰当的内容。

这些名字无不寄托着上海市民 对幸福生活 的期望。 (2)下列符合欢欢在对话语境下表达的一项是 A

A .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这些马路命名的特点。

B .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上海马路命名的特点。 C .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这些马路命名的奥秘。

D .你太棒了!你一下子发现了上海马路命名的奥秘。

(3)概括材料,完成填空。

例:静安是因历史建筑而得名

①黄浦、浦东是因 地理位置 而得名

②奉贤、闵行是因 名人掌故 而得名。

【考点】综合读写.

【分析】本题中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小题考查学生对地名的理解.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长寿,富乐,人和等表现了上海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望.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乐乐的话中提到了上海的很多条马路的名称,所以这四个选项中第一个选项是最合适的.

(3)本题考查学生对地名的理解与掌握.黄浦和浦东是根据黄埔江命名的.奉贤和闵行是由历史故事和名人故事来命名的.据此可作答.

答案:

(1)对幸福(和美、美好)生活

(2)A

(3)①地理位置 ②名人掌故(名人故事)

四、写作

8.题目:没想到,真没想到

要求:

(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考点】命题作文.

【分析】该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写出自己的感悟即可.

【审题立意】题目是:没想到,真没想到,作文题目强调部分在逗号之后.前后两部分之间是一个加强的反复,两次提及“没想到”,让人感受特别强烈,再用一个“真”字加以修饰强调,即“真没想到”,使得题目的指向性也越发清晰和聚焦,都会在平凡的故事或者现象中蕴含着道理可以把题目当作一个半命题:“没想到”的是什么呢?确定了“什么”所指的内容,就解决了作文的主体部分.然后是中心,中心是建立在选材的基础上的. 【思路点拨】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一、大的方面可以写自己对社会的新认识,平日接触的国家大事等等,都是不错的题材.二、小的方面可以写对他人、对自我的重新认识,重新定位,也可以写你对生活的新感受.你对自我有一个认识,但是通过一件事你发现了别人眼中的自己,与自己的定位完全不同.在这想不到的背后是如何客观认识自己,能够客观认识自己,也是一种成长啊!你觉得自己在别人眼中并不重要,有些自卑,可是却获得了意外的惊喜.这想不到的背后可能就是友情和亲情.总之,是你以前没有感知、感受到的.

【形式创新】如果写作时,采用加小题目或者分镜头的形式,这样写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不适合写议论文.

【解答】【例文】

没想到,真没想到

伤心、难过的我在回家的路上慢慢行走.不料,却看到父亲站在大门口,用那种严厉的眼神盯着我,我顿时害怕起来,担心父亲是不是已经察觉到了,我大步地走到门口.“大中午的,干什么去了?”父亲接着又问:“自行车呢?”一直胆小的我,看到这愤怒的眼神,在诚实与不诚实之间徘徊了一刻,然后低声地回答:“丢了”.“什么?丢了?这么大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去哪都让人这么不省心,回家去!”我回到家中,慢慢的解释着,但父亲大发雷霆,他不肯听我解释,就开始大骂,一直听话的我让父亲感到生气,然后,给我命名为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这是去年夏天,我和朋友一起骑自行车出去玩,结果出去的太早,存车阿姨还没来,就把车子锁在了超市门口,结果被小偷偷了.我们先是报警,后来去派出所写报告.可是,警察叔叔却只说了一句:“我们再找找看吧!”然后就走了.回到家中就被父亲臭骂了一顿,我想到:母亲马上就会回来,母亲虽一向很疼我,但出这么大事,不责怪就罢了,如责怪,还不得唠叨两三天,于是,我就躲在二楼的楼层上,为了避免再一次的臭骂,我哭了一中午也没回家.

下午回到家中,弟弟对我说,父亲出去找我了,母亲为了替我向父亲求情,中午生了一肚子气,连饭都没吃.顿时,我泪流满面,想到先前我那愚蠢不堪的想法,感到极为惭愧.吃了母亲给我热的饭后,我就洗衣服,希望这样可以减少我的痛苦,也可以给我一些安慰.傍晚,母亲回来后,先是一言不发,后来慢慢向我了解情况,告诉我以后要小心.

六月的天,炽热的太阳把大地烤的火辣辣的,引起我的思绪绵绵:没想到,真没想到,事情是如此结果. 甘肃高台县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2分)

A :狡黠.(xi á) 前眺(ti ào ) 俯.首(f ǔ) 前瞻.

(zhān) B :商贾.(g ǔ) 隘.口(ài ) 荒冢.(zh ǒng )粗犷.(ku àng )

C :尴尬.(g à) 徘徊.(hu ái ) 龌龊.(chu ò) 扼.

守(â) D :羁.绊(j ī) 流杵.(ch ǔ) 静谧.(m ì) 鸿鹄.

(h ú) 2. 下列成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2分)

A :丑态必露 虚怀若谷 捉襟见肘 轻而易举

B :当人不让 煞有介事 劳师动众 想入霏霏

C :堂而皇之 顾影自怜 暄嚣一时 魂牵梦萦

D :面目全非 正襟危坐 心无旁骛 略施小计

3. 下列解释无误的一项( )(2分)

A :盆中歃.

血(涂抹血),对天立誓:“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B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居住),乃记之而去。 C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要去的地方经过居延)

D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重提,再说)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一场车祸突如其来,张丽莉奋不顾身....

,勇救学生,赢得了“最美女教师”称号。 B .不一会儿,妈妈就把脏乱不堪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齐,简直是妙手回春....

。 C .做学问一定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即对每个问题都追根究底,吹毛求疵....

。 D .上下班高峰时,拥挤的车辆常把道路堵得严严实实,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2分)

A :目前,全球用水增长速度达到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由此导致水资源

短缺状况加剧。

B :青岛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海滨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C :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D :宽带网不仅能够游览信息,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等个性化、 智能化。

6. 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2分)

A :王之涣、王昌龄、王维、岑参、苏轼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B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C :《雷雨前》的作者是现代作家茅盾。

D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7.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 :《天上的街市》一文,作者主要写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 :《日历》一文作者以生活中熟悉的“用日历”这件小事,揭示出人应该认真书写自己的人生,使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

C :《声声慢》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晚年生活的凄惨。

D :《浪淘沙﹒北戴河》作者通过写景抒情,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歌颂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8. 默写古文:(12分,每空1分) (1)《小石潭记》一文中,与“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句子是: , 文中含蓄表达作者忧伤、凄苦心境的句子是: , 。

(2)瀚海阑干百丈冰, 。

(3)黄沙百战穿金甲, 。

(4) ,巴山夜雨涨秋池。

(5)卷地风来忽吹散, 。

(6)《浪淘沙﹒北戴河》一文中点名主旨的句子是: , 。

本文引用了曹操的诗篇: 。

(7)雁过也,正伤心, 。

(8) ,春风不度玉门关。

9. 某班级拟举办一个以“学会与父母交流”为主题的专栏,请你为此专栏拟一个题目,并写一段前言。(共计4分)要求:题目新颖、形象,前言紧扣主题。

(1)题目: 。

(2)前言:

10.改写下面的画线句子,使语句连贯流畅。(4分)

一片碧绿的草地就在我们的脚下,头顶是瓦蓝的天空,身旁是清澈的小溪,五彩的花朵开满的溪边,这是多么美的意境啊!

(1)

(2)

11.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3分)

(1)天空中的星星在快活地眨眼睛。( )

(2)这个故事怎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 )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12.文学常识填空。(3分)

我国古典名著中有许多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请写出其中一位及相关故事名称。(示例中所给人物不可再用)

示例:书名:《三国演义》 人物:诸葛亮 故事:草船借箭

书名: 人物: 故事:

二、阅读理解:(共45分)

(一)阅读下列词,回答问题:(9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本首词是 代女词人 写的《 》(3分)

(2)“绿肥红瘦”中,“绿、红”各指什么?“肥、瘦”又形容什么?(4分) 。

(3)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

(二)阅读文言文:(19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受学重问,熟不顺成? 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韧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孔孟论学习》

1. 孔子,名 ,字 , 时期 国人, 学派的创始人,大

家,大 家。《 》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4分)

2. 从原文中寻找归纳出至少四个成语。(4分)

3.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3分)

(1)有为者辟若掘井。 “ ”通“ ”,意思: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 ”,意思:

(3)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 ”通“ ”,意思:

4. 翻译原文(6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仁人无敌于天下

5. 原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句子是: (2分)

(三)现代文阅读(17分)

①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 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②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③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④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⑤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⑥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⑦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 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 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

赚了五十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⑧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⑨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1、整体感知:

(1)选择最恰当的一项作为小说的标题( )(2分) A 、偶遇 B、换票的悲剧 C 、换票 D、成功与失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2分)

2、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第一次相遇: 第二次相遇:

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4分) 成功者: 拾破烂的人:

4、品读小说⑥至⑧段,写出自己的感悟。(3分)

5、问题探究:假如当初两个打工者没有“换票”,小说的结局又会怎样呢? 为什么?(2分)

三、作文(35分)

老师问:“最让你感到温暖的词语是什么?”同学们的回答丰富多彩。有的说是“真诚”,有的说是“善良”,有的说是“爱”,有的说是“理解”还有的说是“真诚”„„在这些词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让人感动的故事。

在你的心中,最让你感到温暖的词是什么?这个词语又让你产生了什么样的联想呢?请以“最让我感到温暖的一个词”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与600字的作文, 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40分)

1、 B

2、 D

3、 D

4、 A

5、 A

6、A

7、A

8、水尤清冽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不破楼兰终不还

君问归期未有期

望湖楼下水如天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观沧海》

却是旧时相识

羌笛何须怨杨柳

9、题目新颖、形象,前言紧扣主题,即可给分。

10、脚下是碧绿的草地 溪边是五彩的花朵

11、拟人 反问 夸张

12、略

二、阅读理解:(共45分)

(一)1、宋代 李清照 如梦令

2、红--花, 绿--叶, 肥--叶的繁茂, 瘦---花的凋零

3、对春花的留恋和无限的惜春之情

(二)1、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 鲁国人 儒家学派

大思想家 教育家《论语》

2、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左右逢源 一曝十寒 仁者无敌

持之以恒 举一反三

3、辟—譬 譬如 知—智 聪明,智慧 原—源 水源

4、(1)温习旧的知识有新的发现和体会,这样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2)懂得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学问的人,喜欢学问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施行仁政的人无敌于天下

5、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现代文阅读

1、(1)C

(2)小说叙述了两个外出打工者不同的经历和两次相遇的故事。

2、(1)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埋下伏笔(作铺垫) 。(2)通过鲜明对比,使小说情节富有戏剧性,给人以深刻的教益。

3、(1)精明能干,勤劳务实,积极进取。

(2)愚钝无能,目光短浅,不思进取。

4、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机遇,还要善于把握机遇。

5、结局不会改变(与换票的结果一样) 。因为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决定了两个人不同的命运。


相关作文

  • 告别不是悲伤作文1000字
  • 中考话题作文及点评:告别不是悲伤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 当挥手告别,我们看见他们眼中坚定的信念;当转身离去,我们看见他们高大的背影.他们话离愁为和平;他们话离愁为奋起;他们话离愁为忠心.他们独步汗青文化时就:告别不是悲伤. 文成入蕃 她回头,看见秀美的大唐江山在苍茫的古道上渐 ...

  • 告别不是悲伤作文600字
  • 告别,不是悲伤.告别是小鸟离开树枝,寻找盛绿的森林:告别是小溪离开小河,寻找无垠的大海:告别是-- 我们告别了2009是寻找2010的新希望.不要因为告别了2009而在悲伤,在哭泣,回顾它的史迹却不敢迎接未来. (一) 学习在不断进步,努力没有间断,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为2010的中考而铺垫.然而我告 ...

  • 告别不是悲伤作文700字
  • 告别不是悲伤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当挥手告别,我们看见他们眼中坚定的信念:当转身离去,我们看见他们高大的背影.他们化离愁为和平:他们化离愁为奋起:他们化离愁为忠心.他们独步汗青文化时代! 文成入蕃 她回头,看见秀美的大唐江山在苍茫的古道上渐去渐远,她分明听见家乡那声声燕子的呢喃,那声声 ...

  • 告别作文作文0字
  • 告别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 当挥手告别, 我们看见他们眼中坚定的信念; 当转身离去, 我们看见他们高大的背影. 他们话离愁为和平; 他们话离愁为奋起; 他们话离愁为忠心. 他们独步汗青文化时就:告别不是悲伤. 文成入蕃 她回头, 看见秀美的大唐江山在苍茫的古道上渐去渐远, 她 ...

  • 在告别中成长作文700字
  • 轻轻地打开一扇窗,静静地啜饮一杯茶,我与窗外清风,茶中馥香一起在告别中成长. 题记 面对即将别离的母校,茫然有一种想要哭的冲动,但是我终究没有落下泪来,因为我要冰封这段记忆:因为我要尘封与母校的点滴:因为在告别中成长,我知道告别不是悲伤! 花开无声 番红花总在新生来临和老生毕业的时候开放,灼灼其华, ...

  • 告别不是悲伤作文700字
  • 我是一把匕首,是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边自杀时所用的鱼肠匕首. 从前,我日日夜夜看着我的主人训练.征战,那身战甲上不知沾了多少的鲜血,可我知道主人并不想这么做.因为战乱,无数黎民百姓无衣无食,不得以才披上这身战甲,继而杀害自己的同胞. 曾经我的主人以霸王举鼎名声远洋,恐怕那时秦王已经想除之而后快吧!可兵 ...

  • 告别不是是悲伤 作文指导作文5700字
  • 感动话题作文示例 [题目设计] 在我们生活中,另我们感动的事例很多很多.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 生活中你一定经历.体验过许多令你感动的事情.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叙述经历,抒发感受:可以发表议论,评述世态,等等. 注意: 1 ...

  • 作文篇作文1500字
  • 给自己一些勒痕 漫步在幽静的院落里,夏日的清风徐徐从耳际拂过,碧绿的瓜叶也随之轻轻地跳跃着,隐约露出身下肥嫩水灵的黄瓜.突然间,我惊诧于如此肥硕的瓜果,何以悬于如此纤弱的藤蔓之上,还能如此茁壮地成长? 走近了,我看到了盘结在瓜身上的坚韧的青藤,还有瓜身上一道道被青藤勒出的伤痕.感叹瓜果如此亏待自己的 ...

  • 告别不是悲伤作文400字
  •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 时光如沙漏般缓缓逝去,没有丝毫留恋之情,亦无法停步,回头.短暂的相聚换来的是长久的分别,短短两个月,我们便又要各奔东西,虽留恋却无可奈何,虽不舍却不容改变,虽难忘却无能为力-- 我独自坐在窗前,对着镜子,绽放出一朵瑰丽的笑容.透过枝头密密的树叶折射下的阳 ...

  • 嘉兴市中考满分作文-作文作文6200字
  • 浙江绍兴中考作文题目 -------一直都是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 06年十六岁的天空 07年寻找平衡 08年给父母写一封信 09年:与你走过的日子„„ 2010年:人越长大越_ 2011年:微笑着唱着生活的歌谣 2011年绍兴满分作文------借鉴作文格式(排比式的作文格式:每段点题:有些语句很优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