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由来及习俗作文2300字

五年级作文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据说,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九九重阳,还有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已明确写出重阳饮宴了。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习俗

农历九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热闹非凡。

登高

在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为有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所谓登高,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是登高山,登高塔,举目远望,欣赏风景。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儿女的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重阳糕的制作古人比较讲究,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有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 之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小红纸旗,点蜡烛灯。意欲用点灯、吃糕来代替登高,

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点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及饮菊花酒

重阳节恰逢金秋时节,菊花盛开,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貌似陶渊明。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菊花品种繁多,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重阳赏菊之习尤为盛行,但已不限于九月九日了。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所以不少妇女、儿童将茱萸佩带于臂,或插在头上。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还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已经如此,历代盛行。在清代,北京人在重阳节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人晚上过重阳节,因为白天忙于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吃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

有些地方的群众,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政府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重阳节,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据说,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九九重阳,还有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已明确写出重阳饮宴了。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习俗

农历九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热闹非凡。

登高

在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为有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所谓登高,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是登高山,登高塔,举目远望,欣赏风景。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儿女的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重阳糕的制作古人比较讲究,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有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 之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小红纸旗,点蜡烛灯。意欲用点灯、吃糕来代替登高,

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点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及饮菊花酒

重阳节恰逢金秋时节,菊花盛开,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貌似陶渊明。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菊花品种繁多,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重阳赏菊之习尤为盛行,但已不限于九月九日了。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所以不少妇女、儿童将茱萸佩带于臂,或插在头上。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还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已经如此,历代盛行。在清代,北京人在重阳节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人晚上过重阳节,因为白天忙于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吃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

有些地方的群众,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政府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重阳节,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相关作文

  •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作文2800字
  •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 除夕的来历和习俗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 年" ,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 年" 斗争了很多 ...

  •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作文1300字
  •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 ...

  • 重阳节的由来及习俗作文2300字
  • 重阳节的由来及习俗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

  •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700字
  •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救屈原,追至半路时不见踪迹. 元宵节习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 ...

  • 重阳节作文700字
  • 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 ...

  •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习俗作文2800字
  • 重庆仁人教育 1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习俗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 年"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

  • 传统节日备课作文5000字
  • 学校课程<传统节日>备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道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许多民间传统节日习俗.他们是构成我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2. 知道几个主要民间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来历: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些节日风俗. 能力目标: 1. 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 ...

  • 节日来历作文6400字
  • 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大全 元旦的由来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 ...

  • 重阳节的由来作文500字
  • 阳节的传说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快到了,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重阳的传说吧: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