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灾害概况作文9600字

初三作文

中国的灾害概况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而其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触目惊心。

中国坐拥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地区间差异显著,这在造就了我国许多著名的绮丽壮观景色的同时,也为我国诸多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埋下了隐患。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有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除火山爆发外,洪涝、干旱、蝗灾、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森林草场火灾等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均发生频繁。

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使我国历史上便成为灾害多发地区。远到公元前3000年的史前大洪水以及历朝历代频繁的旱涝灾害,近到建国以来的各种灾害如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即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总人口净减少1000万人;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1998年夏,长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2008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等等。历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使我国民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遭受巨大损失,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进程。而就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间,经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核定发布,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8620.3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704.1亿元。据分析,2015年全国灾情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灾害发生频次偏少,灾情总体明显偏轻。二是南涝北旱格局显著,受灾地区较为集中。三是地震活动水平不高,西藏新疆受灾较重。四是台风登陆强度大,浙江广东损失严重。五是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影响局地。(摘自《民政部国家减灾办发布2015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整体来看,我国2015年全国灾情总体偏轻,有关防灾减灾和救灾的制度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由此,纵观历来在我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可以发现,发生频繁且造成损失巨大的主要有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因此我们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对我国影响最为严重的灾害类型之一,我国几乎每年因气象灾害而遭受的损失比重最大,其中尤以旱涝灾害为代表。

(1)旱涝灾害。我国大部分处于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不稳定,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地区间降水差异大。南方纬度低,距海近,气候较为湿热,海洋性气候明显,年降水量大,而北方纬度较高,引起降水的季风经常无法深入推进北方,降水量较南方少,因而在我国极易形成南涝北旱局面。南方长江流域为洪涝灾害多发区,除气候原因外,地形平坦不易排水,水网密布河流众多等也是引发洪涝灾害的因素。北方旱灾严重,夏季降水少,冬季盛行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华北地区是我国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灾情最重的旱灾中心,多年平均旱灾受灾面积可占全国受灾总面积的46.5%,旱灾成灾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0.5%。但除自然条件外,人为因素是导致旱灾的重要因素,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用水需求量大,又是重要的农商产品生产基地,如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灌溉用水量大,华北地区还是重要的工业基地,钢铁等工业密集且发达,工业用水大,凡此种种,都给华北地区的供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很多城市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而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等一系列负面后果,另一方面,人们的节水意识不强,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问题依旧严峻,更加剧了水资源的减少。严重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台风。除旱涝灾害外,台风亦是影响我国的几大灾害之一。台风是在副热带洋面形成的一种热带气旋, 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系统,台风会带来降水,因而对缓解干旱有一定

作用,但其产生的大风、暴雨和风暴潮却会造成危害并产生巨大损失,如引起房屋倒塌、山洪暴发等等。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距海近,纬度较低,因而是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特别是台湾、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同样,人为因素如全球气候变暖,乱砍滥伐破坏森林植被等也是近年来台风频发的重要原因。

(3)沙尘暴。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沙漠以及临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每年春季,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不同程度的遭受沙尘暴的影响,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较大的危害和损失。其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国北方冷空气活跃且势力较强,导致普遍干旱少雨,再加之春季气温回升快,土壤水分蒸发强,土质干燥疏松,这便为沙尘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沙源。沙尘天气影响范围广,损失严重,尤其对耕地、草原等造成很大破坏,经济损失严重。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镇化进程加快,基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北方一些地区毁林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草原过度放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人们大量砍伐树木,开采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致使森林草原等植被急剧减少,覆盖面积迅速缩小,使得本就因干旱而疏松的地表沙土在大风的作用下极易形成沙尘暴,导致不良后果。

(4)低温冻害(寒潮)。在我国,低温、霜雪冻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危害极其严重,已渐渐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建国以来,因低温霜冻灾害,1954年、1957年、1969年、1972年和1976年,黑龙江省粮食平均减产30%以上,吉林省东部地区减产30%左右,辽宁省减产接近20%,而南方比北方受低温冻害影响更为严重,南方主要种植亚热带作物,正常年份不会出现低温天气,因而一旦霜雪冻害来袭,由于没有相应保温措施,农作物会直接受损遭受重创,减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根据我国南方6省45个站1951~1995年2~4月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该地区春季低温冷害气候特征, 发现有7个低温冷害年:1957、1968、1969、1970、1984、1985和1988年, 最严重的年份是1968和1988年,严重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3、4月份,南方大部分地区双季早稻播种育秧期低温冷害发生频率高达70%左右,其中1970年仅长江中下游地区损失的稻种就在4亿公斤以上,严重低温冷害最为频繁的地区是江南南部。南方春季低温冷害年际变化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和群发性。80年代我国南方春季低温冷害频繁;50年代次之;60、70年代较少;90年代前期几乎没有。以南方为例,从我国的气候层面分析这类冻害的原因,主要在于分析南方地区为什么形成大量降雪?降雪的同时为什么会持续低温?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降水类型主要是锋面雨。也就是说在这一段时间,锋面长期停留在我国南方地区,同时来自海洋的空气携带了大量的水汽,从而给南方地区带来了丰富的降水(雨雪)。同时冷空气势力强劲,在南方不仅形成降水,还使得气温比常年异常偏低,导致了低温冻害的发生。南方地区正常情况下,冬季的温度应该在0℃以上,是不会大面积、长时间结冰的,对于低温冻害的防治措施有待提高。

二、地质灾害。我国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繁,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是对我国国民经济构成很大威胁的主要自然灾害。

(1)地震。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一次,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我国地震的总体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青藏、新疆、华北、台湾是四个地震多发区。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尤其西南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是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我国东部台湾地区正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板块之间挤压碰撞形成地震多发区。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因而灾情是东重西轻,虽然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小得多,而东部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灾情更为严重。历史上的唐山、汶川大地震等都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难

以衡量的损失,家园遭受重创,灾后地区满目疮痍。但近年来灾情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随着科技进步,我国地震的预测水平在不断提高、建筑物的防震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在增强、抗震的应急措施在完善,因而使人员的伤亡减少;但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因而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却呈上升趋势。

(2)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不是单一发生的,链发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前灾往往是后灾的诱发因素,地震和暴雨就会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贴别是西南地区是滑坡泥石流的重灾区,而藏、滇又是滑坡泥石流最为严重的地区。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滑坡和泥石流经常出现叠加现象,我国的叠加区是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多,还是黄土喀斯特分布集中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因而灾害多发叠加。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我国西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位于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地貌类型多变,多喀斯特地貌,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可蚀性物质分布密集,地势起伏大,山地面积多,山高谷深,斜坡多,降水多且季节变化大,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这些因素都为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力的生存条件。同时人为因素的影响亦十分严重,一方面是因人类的过度开发如大量开垦、开矿等使一些坡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是泥石流常发区域人口和财产不断增加,使地质灾害日益严重。如前文所说,灾害的发生具有关联性,我国西南地区水源充足,降水丰沛,多暴雨;西南多山地,地形复杂、构造活跃,地表不稳;暴雨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极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且其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在同一个地区,暴雨能引发滑坡泥石流,形成灾害链。滑坡泥石流会造成严重后果:摧毁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危害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工程及矿山等,严重威胁我国民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以科学的方法加强监测和预测,注重保护植被,植树造林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灾害带来的损失。

三、(森林)草原火灾。是指因自然或人为原因, 在草原或草山、草地起火燃烧所造成的灾害,火灾除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外, 主要是烧毁草地, 破坏草原生态环境, 降低畜牧承载能力, 并促使草原退化。我国是森林草原资源大国,但频发的森林草原火灾给我过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造成火灾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在于这些地区气候干燥,气温高,降水少,树林内可燃物多,如枯树、落叶等。人为原因主要是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搞活和公共休假天数的增多,进入林区进行施工、采矿等生产活动和旅游观光的人员大量增加,火源成倍增长且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森林防火面临新的困难;上坟烧纸等迷信活动、燃放鞭炮有所抬头。另一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由于林区输变电线路老化以及因大风吹断电线或吹倒电杆而引发的森林火灾呈上升趋势,且后果十分严重。(森林)草原火灾火势猛,速度快,火头高,由于草原开阔,河流少,火借风势迅速蔓延;发生火灾时,由于草原风向多变,易形成多岔火头,能见度又小,极易形成火势包围圈,造成人畜伤亡事故;火灾发生后,过火后的牲畜卧盘会形成暗火,有时长达几个月,留有死灰复燃的隐患。简言之,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干旱、高温、大风天气影响,加之可燃物积累和火灾的周期性,发生森林大火的危险越来越大。防扑火装备和森林防火的科技含量不高,设施、装备陈旧老化,预防、扑救森林火灾和林火管理的手段很不适应繁重任务的需要,尤其缺乏控制大火的能力和手段,这些因素都很容易导致火灾的发生,造成严重后果。我国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是森林草原火灾的多发地区,根据火险分级原则,可以将这些省区的火险程度进行

排列:内蒙古西部为低火险区,多荒漠、沙漠,植被稀疏,几乎不存在火灾危险;黑吉辽中部为中火险区,这里多是我国东北粮食主产区,火灾程度较小,内蒙古中北部和黑龙江北部为高火险区,这片区域是草地和林地的主要分布区,也是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区;黑吉辽西部为次高火险区,也是林地的主要分布区,但相较于高火险区,火灾频率和危害要小得多。最后,火灾带来的损失惨重,切实做好防火工作对我国而言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对于气象数据,遥感技术可以快速且经济的获得大范围的地表信息来进行直接监测,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着重解决如何利用多源数据来提高火险等级评估的精度,使其更好的为日常管理和防火灭火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信息。

四、生物灾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危害大,每年给我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病虫害。又分为农作物病虫害和森林病虫害。农作物病虫害灾情东部重于西部,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小麦锈病,在各大麦区都有发生;水稻稻瘟病,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棉花棉铃虫,在我国主产棉区都有发生,这三类是主要的农作物病虫害类型。森林病虫害亦造成巨大损失,导致树木生长量减少,树木枯死,对森林工业和森林生态功能都造成严重破坏,其主要害虫是松毛虫,其分布与地形、气温有关。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2)蝗灾和鼠害。蝗灾是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东亚飞蝗主要分布在华北和华东沿海各省,对我国危害最大。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流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合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蝗灾爆发。目前我国灭蝗主要采取人工诱捕幼虫、捕杀成虫、挖防虫沟、农药灭虫、点火焚烧和投放天敌等方法。鼠害危害很大,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树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鼠害分布的地域差异显著,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主要在我国东部季风区,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主要在我国西北非季风区,气候干旱草原面积广大,是牧业主要的分布区。我国鼠害严重还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即农作物复种、套种、间种面积大,为多种害鼠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食料条件。

(3)生物入侵。自然界的生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协同演化,达成自然平衡,某些生物,一旦被自然的或人为的引入新的地区,脱离了原来的环境,就有可能无节制的繁衍,给新栖息地带来严重的生态、经济损失,即生物入侵。典型的案例是水葫芦、豚草、美国白蛾等物种的入侵给我国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失。2003年3月,中国公布的第一批外来物种名单上,有豚草、飞机草、薇甘菊、毒麦等16个物种。随着世界贸易的日益频繁,生物入侵已成为世界性公害,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严加防范,以防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 除上述主要的自然灾害外,中国现在生存环境人为灾害也非常严重,食品卫生、传染病扩散、雾霾肆虐、水源枯竭、垃圾围城、交通拥堵„„人口超载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正在逐渐显现,其所造成的损失程度不亚于自然灾害的后果,且其管理和控制难度增加。

食品安全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食品供给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品种丰富,数量充足,供给有余。在满足食品数量需求的同时,质量却存在着严重不足。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剧毒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各种工业、环境污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种病原体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多次发现;生物技术和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带来的可能的负面效应;周边国家疫情的频繁发生;国内外人口流动的增加,新疾病的出现和原已消灭的重大疫病的死灰复燃等。近年在市场上曾发现食物加吊白块、鸡鸭饲喂激素、面粉加增白剂、海鲜用甲醛浸泡等,还有在水果上喷施催熟

剂、膨大剂,在蔬菜上喷施剧毒农药等案例。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深入、隐蔽。我国近年来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中毒事件、亚硝酸盐中毒事件、苏丹红事件等等表明我国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已十分严峻。

而究其产生的原因,我们不难分析出,首先是国家监管疏漏,“苏丹红一号”事件呈现出国家、企业等对在食品生产中被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存在漏洞。二、执行不力,我国于2002年5月将孔雀石绿列入《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中,禁止用于所有食品动物。但在实际检测中,却发现在我国很多地方,孔雀石绿仍在被普遍使用。三、欠缺考证盲目定论,“转基因水稻事件”告诉我们,对于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不能轻易下结论。在没有精确的考证之前,任何单角度的结论都要慎重。四、利益驱动逃避责任,以“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碘含量超标事件为例。雀巢在这场博弈中的表现出的企业利益第一,逃避责任的做法并不是个例,其实很多其他行业的知名企业在利益与责任的博弈中也有极其相似的表现。五、政策法规不健全,国家在管理和规范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导致问题不断。六、媒体误导草木皆兵,由媒体片面报道引发的轩然大波,不得不通过权威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来消除,包括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甲醛啤酒事件——“国产啤酒95%含有甲醛”的说法是否有夸大事实的嫌疑,或者说这样的“失实”报道能不能在媒体职业操守范围内经过严格的核实而避免。另外,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也是导致此类“闹剧”时有发生的原因。七、标准滞后,国家监管部门应该根据国际标准及时修改旧标准,尤其是在食品健康安全方面更要与国际接轨。食品安全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可观,如由于食品安全问题,世界各国禁止有毒动物性产品的进口,这样便对出口国带来巨大的损失,再加上与此关联的食品工业,其损失更是不计其数。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还会导致政治后果和贸易纠纷,不仅使所在国在经济上受到严重损害,还可以影响到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乃至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从宏观上看,自然与人类的和谐至关重要,这个关系直接影响着整个人类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整个人类同时积极努力才能够遵循的自然法则;从微观上看,无论是国家,还是各监管部门,乃至企业都应从百姓餐桌无小事的角度出发,完善政策、加强监管、提高意识;从个人的角度看,不能只等着国家相关制度的完善等来解决食品安全的本质问题,需要自觉环保、自觉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获取,时刻注意树立科学饮食观念,正确地处理好饮食、营养、健康的关系。

同时,雾霾也一度成为热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造成不良后果,严重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典型代表即雾霾的出现。废气等的排放,使得空气质量日渐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增多,危害加重。自2013年初以来,中国发生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据统计,受雾霾天气影响区域包括华北平原、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北部等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4,北京、石家庄等大中城市数日难见蓝天,不仅是西北部的大城市,就连靠近沿海的广东等地,也是连日阴霾,能见度极低。自2013年以来,我国已数次发出霾预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雾霾天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半年明显多于夏半年。中国中东部地区雾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我国雾霾天气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从自然原因看,与气象条件、风速、气压、低云量和日照强度等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冷空气势力较弱,风力较小,大气层结稳定,加上降水和水汽蒸发的影响,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增大,污染物在这种稳定的天气下不易扩散,不断积聚从而越来越严重,低云量越多,污染物运动受阻,使其不断聚集加剧污染程度,日照强度增强大气污染的光化学反应,从而形成雾霾。然而,人为原因更是导致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我国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设施建设形成建筑扬尘,重工业如钢铁工业、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排放大量工业粉尘、二氧化硫等工业废气,产生大气污染物。北方地区燃

煤取暖,耗煤量增加,同时又有很多农民在天地焚烧秸秆桔梗等,排除大量二氧化碳,而城市内空气流动性差,污染物堆积形成雾霾。再次,交通工具的增加,也是加剧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汽车尾气增加了大颗粒物及其他污染物的浓度,无疑对雾霾天气的形成产生了推动作用。总而言之,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既面临传统大颗粒污染物的控制问题,又面临PM2.5等细颗粒物的挑战,问题集中于一体。

雾霾对人类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雾霾严重影响呼吸,极易造成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并严重影响肺的健康,同时,它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杀手,诱发心脏病、脑溢血等造成生命危险,气体中含有的重金属严重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阻碍儿童发育,其中的有毒物质甚至致癌。雾霾也会对交通造成影响,雾霾天气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阻碍交通,造成道路管制、企业停工、机场关闭、港口停运,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均产生不良影响,车辆行驶速度减慢,会导致城市交通瘫痪,直接影响市民生活,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那要如何解决我国的雾霾问题?加强环保立法,完善法律制度是解决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治理汽车拥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坚持公交优先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废物再利用和回收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能耗产业,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节能科技,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发展生态农业,走有机、高效农业的新道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实现秸秆还田,作物轮作,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等,提升农村生态水平,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城市居民要减少外出,注意饮食等等。

流行性疾病、传染病的扩散。传染病顾名思义就是可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的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随着交通运输水平的提高,流动人口的增加,传染病的预防已不再是简单的某个地区或某个国家进行预防,现已扩大至全球。人们记忆犹新的SARS 至今仍让人后怕。传染性疾病的特点是来势凶猛,危害性大,传播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等,一旦爆发,其扩散速度惊人而难以控制,疾病的治疗和攻克难度增加,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在我国主要有性病与艾滋病、鼠疫、霍乱、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很多,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病原体与传播媒介耐药性日益增强,加大了防治难度;全球气候变暖夸大了传染病的分布范围;日益发展的都市化倾向、人口爆炸和生态环境恶化促使人类疾病有增无减;天灾人祸、难民潮、饥荒及社会动乱为近年传染病的传播蔓延创造了条件等等。面对传染病的传播扩散,应做好预防措施,建立有效的检测网络,开展现行疾病的调查,研究新发病原体的反应机理,以指导应对措施,加强疾病检测工作的管理,加强宣传,提高民众防护意识,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与邻近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等等,预防和控制流行性疾病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中国的灾害概况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而其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触目惊心。

中国坐拥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地区间差异显著,这在造就了我国许多著名的绮丽壮观景色的同时,也为我国诸多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埋下了隐患。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有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除火山爆发外,洪涝、干旱、蝗灾、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森林草场火灾等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均发生频繁。

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使我国历史上便成为灾害多发地区。远到公元前3000年的史前大洪水以及历朝历代频繁的旱涝灾害,近到建国以来的各种灾害如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即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总人口净减少1000万人;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1998年夏,长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2008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等等。历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使我国民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遭受巨大损失,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进程。而就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间,经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核定发布,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8620.3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704.1亿元。据分析,2015年全国灾情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灾害发生频次偏少,灾情总体明显偏轻。二是南涝北旱格局显著,受灾地区较为集中。三是地震活动水平不高,西藏新疆受灾较重。四是台风登陆强度大,浙江广东损失严重。五是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影响局地。(摘自《民政部国家减灾办发布2015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整体来看,我国2015年全国灾情总体偏轻,有关防灾减灾和救灾的制度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由此,纵观历来在我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可以发现,发生频繁且造成损失巨大的主要有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因此我们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对我国影响最为严重的灾害类型之一,我国几乎每年因气象灾害而遭受的损失比重最大,其中尤以旱涝灾害为代表。

(1)旱涝灾害。我国大部分处于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不稳定,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地区间降水差异大。南方纬度低,距海近,气候较为湿热,海洋性气候明显,年降水量大,而北方纬度较高,引起降水的季风经常无法深入推进北方,降水量较南方少,因而在我国极易形成南涝北旱局面。南方长江流域为洪涝灾害多发区,除气候原因外,地形平坦不易排水,水网密布河流众多等也是引发洪涝灾害的因素。北方旱灾严重,夏季降水少,冬季盛行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华北地区是我国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灾情最重的旱灾中心,多年平均旱灾受灾面积可占全国受灾总面积的46.5%,旱灾成灾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0.5%。但除自然条件外,人为因素是导致旱灾的重要因素,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用水需求量大,又是重要的农商产品生产基地,如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灌溉用水量大,华北地区还是重要的工业基地,钢铁等工业密集且发达,工业用水大,凡此种种,都给华北地区的供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很多城市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而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等一系列负面后果,另一方面,人们的节水意识不强,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问题依旧严峻,更加剧了水资源的减少。严重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台风。除旱涝灾害外,台风亦是影响我国的几大灾害之一。台风是在副热带洋面形成的一种热带气旋, 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系统,台风会带来降水,因而对缓解干旱有一定

作用,但其产生的大风、暴雨和风暴潮却会造成危害并产生巨大损失,如引起房屋倒塌、山洪暴发等等。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距海近,纬度较低,因而是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特别是台湾、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同样,人为因素如全球气候变暖,乱砍滥伐破坏森林植被等也是近年来台风频发的重要原因。

(3)沙尘暴。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沙漠以及临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每年春季,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不同程度的遭受沙尘暴的影响,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较大的危害和损失。其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国北方冷空气活跃且势力较强,导致普遍干旱少雨,再加之春季气温回升快,土壤水分蒸发强,土质干燥疏松,这便为沙尘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沙源。沙尘天气影响范围广,损失严重,尤其对耕地、草原等造成很大破坏,经济损失严重。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镇化进程加快,基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北方一些地区毁林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草原过度放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人们大量砍伐树木,开采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致使森林草原等植被急剧减少,覆盖面积迅速缩小,使得本就因干旱而疏松的地表沙土在大风的作用下极易形成沙尘暴,导致不良后果。

(4)低温冻害(寒潮)。在我国,低温、霜雪冻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危害极其严重,已渐渐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建国以来,因低温霜冻灾害,1954年、1957年、1969年、1972年和1976年,黑龙江省粮食平均减产30%以上,吉林省东部地区减产30%左右,辽宁省减产接近20%,而南方比北方受低温冻害影响更为严重,南方主要种植亚热带作物,正常年份不会出现低温天气,因而一旦霜雪冻害来袭,由于没有相应保温措施,农作物会直接受损遭受重创,减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根据我国南方6省45个站1951~1995年2~4月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该地区春季低温冷害气候特征, 发现有7个低温冷害年:1957、1968、1969、1970、1984、1985和1988年, 最严重的年份是1968和1988年,严重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3、4月份,南方大部分地区双季早稻播种育秧期低温冷害发生频率高达70%左右,其中1970年仅长江中下游地区损失的稻种就在4亿公斤以上,严重低温冷害最为频繁的地区是江南南部。南方春季低温冷害年际变化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和群发性。80年代我国南方春季低温冷害频繁;50年代次之;60、70年代较少;90年代前期几乎没有。以南方为例,从我国的气候层面分析这类冻害的原因,主要在于分析南方地区为什么形成大量降雪?降雪的同时为什么会持续低温?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降水类型主要是锋面雨。也就是说在这一段时间,锋面长期停留在我国南方地区,同时来自海洋的空气携带了大量的水汽,从而给南方地区带来了丰富的降水(雨雪)。同时冷空气势力强劲,在南方不仅形成降水,还使得气温比常年异常偏低,导致了低温冻害的发生。南方地区正常情况下,冬季的温度应该在0℃以上,是不会大面积、长时间结冰的,对于低温冻害的防治措施有待提高。

二、地质灾害。我国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繁,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是对我国国民经济构成很大威胁的主要自然灾害。

(1)地震。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一次,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我国地震的总体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青藏、新疆、华北、台湾是四个地震多发区。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尤其西南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是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我国东部台湾地区正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板块之间挤压碰撞形成地震多发区。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因而灾情是东重西轻,虽然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小得多,而东部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灾情更为严重。历史上的唐山、汶川大地震等都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难

以衡量的损失,家园遭受重创,灾后地区满目疮痍。但近年来灾情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随着科技进步,我国地震的预测水平在不断提高、建筑物的防震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在增强、抗震的应急措施在完善,因而使人员的伤亡减少;但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因而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却呈上升趋势。

(2)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不是单一发生的,链发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前灾往往是后灾的诱发因素,地震和暴雨就会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贴别是西南地区是滑坡泥石流的重灾区,而藏、滇又是滑坡泥石流最为严重的地区。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滑坡和泥石流经常出现叠加现象,我国的叠加区是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多,还是黄土喀斯特分布集中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因而灾害多发叠加。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我国西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位于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地貌类型多变,多喀斯特地貌,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可蚀性物质分布密集,地势起伏大,山地面积多,山高谷深,斜坡多,降水多且季节变化大,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这些因素都为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力的生存条件。同时人为因素的影响亦十分严重,一方面是因人类的过度开发如大量开垦、开矿等使一些坡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是泥石流常发区域人口和财产不断增加,使地质灾害日益严重。如前文所说,灾害的发生具有关联性,我国西南地区水源充足,降水丰沛,多暴雨;西南多山地,地形复杂、构造活跃,地表不稳;暴雨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极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且其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在同一个地区,暴雨能引发滑坡泥石流,形成灾害链。滑坡泥石流会造成严重后果:摧毁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危害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工程及矿山等,严重威胁我国民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以科学的方法加强监测和预测,注重保护植被,植树造林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灾害带来的损失。

三、(森林)草原火灾。是指因自然或人为原因, 在草原或草山、草地起火燃烧所造成的灾害,火灾除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外, 主要是烧毁草地, 破坏草原生态环境, 降低畜牧承载能力, 并促使草原退化。我国是森林草原资源大国,但频发的森林草原火灾给我过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造成火灾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在于这些地区气候干燥,气温高,降水少,树林内可燃物多,如枯树、落叶等。人为原因主要是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搞活和公共休假天数的增多,进入林区进行施工、采矿等生产活动和旅游观光的人员大量增加,火源成倍增长且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森林防火面临新的困难;上坟烧纸等迷信活动、燃放鞭炮有所抬头。另一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由于林区输变电线路老化以及因大风吹断电线或吹倒电杆而引发的森林火灾呈上升趋势,且后果十分严重。(森林)草原火灾火势猛,速度快,火头高,由于草原开阔,河流少,火借风势迅速蔓延;发生火灾时,由于草原风向多变,易形成多岔火头,能见度又小,极易形成火势包围圈,造成人畜伤亡事故;火灾发生后,过火后的牲畜卧盘会形成暗火,有时长达几个月,留有死灰复燃的隐患。简言之,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干旱、高温、大风天气影响,加之可燃物积累和火灾的周期性,发生森林大火的危险越来越大。防扑火装备和森林防火的科技含量不高,设施、装备陈旧老化,预防、扑救森林火灾和林火管理的手段很不适应繁重任务的需要,尤其缺乏控制大火的能力和手段,这些因素都很容易导致火灾的发生,造成严重后果。我国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是森林草原火灾的多发地区,根据火险分级原则,可以将这些省区的火险程度进行

排列:内蒙古西部为低火险区,多荒漠、沙漠,植被稀疏,几乎不存在火灾危险;黑吉辽中部为中火险区,这里多是我国东北粮食主产区,火灾程度较小,内蒙古中北部和黑龙江北部为高火险区,这片区域是草地和林地的主要分布区,也是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区;黑吉辽西部为次高火险区,也是林地的主要分布区,但相较于高火险区,火灾频率和危害要小得多。最后,火灾带来的损失惨重,切实做好防火工作对我国而言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对于气象数据,遥感技术可以快速且经济的获得大范围的地表信息来进行直接监测,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着重解决如何利用多源数据来提高火险等级评估的精度,使其更好的为日常管理和防火灭火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信息。

四、生物灾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危害大,每年给我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病虫害。又分为农作物病虫害和森林病虫害。农作物病虫害灾情东部重于西部,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小麦锈病,在各大麦区都有发生;水稻稻瘟病,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棉花棉铃虫,在我国主产棉区都有发生,这三类是主要的农作物病虫害类型。森林病虫害亦造成巨大损失,导致树木生长量减少,树木枯死,对森林工业和森林生态功能都造成严重破坏,其主要害虫是松毛虫,其分布与地形、气温有关。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2)蝗灾和鼠害。蝗灾是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东亚飞蝗主要分布在华北和华东沿海各省,对我国危害最大。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流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合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蝗灾爆发。目前我国灭蝗主要采取人工诱捕幼虫、捕杀成虫、挖防虫沟、农药灭虫、点火焚烧和投放天敌等方法。鼠害危害很大,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树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鼠害分布的地域差异显著,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主要在我国东部季风区,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主要在我国西北非季风区,气候干旱草原面积广大,是牧业主要的分布区。我国鼠害严重还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即农作物复种、套种、间种面积大,为多种害鼠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食料条件。

(3)生物入侵。自然界的生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协同演化,达成自然平衡,某些生物,一旦被自然的或人为的引入新的地区,脱离了原来的环境,就有可能无节制的繁衍,给新栖息地带来严重的生态、经济损失,即生物入侵。典型的案例是水葫芦、豚草、美国白蛾等物种的入侵给我国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失。2003年3月,中国公布的第一批外来物种名单上,有豚草、飞机草、薇甘菊、毒麦等16个物种。随着世界贸易的日益频繁,生物入侵已成为世界性公害,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严加防范,以防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 除上述主要的自然灾害外,中国现在生存环境人为灾害也非常严重,食品卫生、传染病扩散、雾霾肆虐、水源枯竭、垃圾围城、交通拥堵„„人口超载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正在逐渐显现,其所造成的损失程度不亚于自然灾害的后果,且其管理和控制难度增加。

食品安全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食品供给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品种丰富,数量充足,供给有余。在满足食品数量需求的同时,质量却存在着严重不足。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剧毒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各种工业、环境污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种病原体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多次发现;生物技术和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带来的可能的负面效应;周边国家疫情的频繁发生;国内外人口流动的增加,新疾病的出现和原已消灭的重大疫病的死灰复燃等。近年在市场上曾发现食物加吊白块、鸡鸭饲喂激素、面粉加增白剂、海鲜用甲醛浸泡等,还有在水果上喷施催熟

剂、膨大剂,在蔬菜上喷施剧毒农药等案例。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深入、隐蔽。我国近年来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中毒事件、亚硝酸盐中毒事件、苏丹红事件等等表明我国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已十分严峻。

而究其产生的原因,我们不难分析出,首先是国家监管疏漏,“苏丹红一号”事件呈现出国家、企业等对在食品生产中被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存在漏洞。二、执行不力,我国于2002年5月将孔雀石绿列入《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中,禁止用于所有食品动物。但在实际检测中,却发现在我国很多地方,孔雀石绿仍在被普遍使用。三、欠缺考证盲目定论,“转基因水稻事件”告诉我们,对于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不能轻易下结论。在没有精确的考证之前,任何单角度的结论都要慎重。四、利益驱动逃避责任,以“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碘含量超标事件为例。雀巢在这场博弈中的表现出的企业利益第一,逃避责任的做法并不是个例,其实很多其他行业的知名企业在利益与责任的博弈中也有极其相似的表现。五、政策法规不健全,国家在管理和规范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导致问题不断。六、媒体误导草木皆兵,由媒体片面报道引发的轩然大波,不得不通过权威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来消除,包括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甲醛啤酒事件——“国产啤酒95%含有甲醛”的说法是否有夸大事实的嫌疑,或者说这样的“失实”报道能不能在媒体职业操守范围内经过严格的核实而避免。另外,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也是导致此类“闹剧”时有发生的原因。七、标准滞后,国家监管部门应该根据国际标准及时修改旧标准,尤其是在食品健康安全方面更要与国际接轨。食品安全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可观,如由于食品安全问题,世界各国禁止有毒动物性产品的进口,这样便对出口国带来巨大的损失,再加上与此关联的食品工业,其损失更是不计其数。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还会导致政治后果和贸易纠纷,不仅使所在国在经济上受到严重损害,还可以影响到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乃至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从宏观上看,自然与人类的和谐至关重要,这个关系直接影响着整个人类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整个人类同时积极努力才能够遵循的自然法则;从微观上看,无论是国家,还是各监管部门,乃至企业都应从百姓餐桌无小事的角度出发,完善政策、加强监管、提高意识;从个人的角度看,不能只等着国家相关制度的完善等来解决食品安全的本质问题,需要自觉环保、自觉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获取,时刻注意树立科学饮食观念,正确地处理好饮食、营养、健康的关系。

同时,雾霾也一度成为热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造成不良后果,严重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典型代表即雾霾的出现。废气等的排放,使得空气质量日渐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增多,危害加重。自2013年初以来,中国发生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据统计,受雾霾天气影响区域包括华北平原、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北部等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4,北京、石家庄等大中城市数日难见蓝天,不仅是西北部的大城市,就连靠近沿海的广东等地,也是连日阴霾,能见度极低。自2013年以来,我国已数次发出霾预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雾霾天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半年明显多于夏半年。中国中东部地区雾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我国雾霾天气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从自然原因看,与气象条件、风速、气压、低云量和日照强度等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冷空气势力较弱,风力较小,大气层结稳定,加上降水和水汽蒸发的影响,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增大,污染物在这种稳定的天气下不易扩散,不断积聚从而越来越严重,低云量越多,污染物运动受阻,使其不断聚集加剧污染程度,日照强度增强大气污染的光化学反应,从而形成雾霾。然而,人为原因更是导致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我国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设施建设形成建筑扬尘,重工业如钢铁工业、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排放大量工业粉尘、二氧化硫等工业废气,产生大气污染物。北方地区燃

煤取暖,耗煤量增加,同时又有很多农民在天地焚烧秸秆桔梗等,排除大量二氧化碳,而城市内空气流动性差,污染物堆积形成雾霾。再次,交通工具的增加,也是加剧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汽车尾气增加了大颗粒物及其他污染物的浓度,无疑对雾霾天气的形成产生了推动作用。总而言之,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既面临传统大颗粒污染物的控制问题,又面临PM2.5等细颗粒物的挑战,问题集中于一体。

雾霾对人类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雾霾严重影响呼吸,极易造成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并严重影响肺的健康,同时,它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杀手,诱发心脏病、脑溢血等造成生命危险,气体中含有的重金属严重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阻碍儿童发育,其中的有毒物质甚至致癌。雾霾也会对交通造成影响,雾霾天气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阻碍交通,造成道路管制、企业停工、机场关闭、港口停运,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均产生不良影响,车辆行驶速度减慢,会导致城市交通瘫痪,直接影响市民生活,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那要如何解决我国的雾霾问题?加强环保立法,完善法律制度是解决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治理汽车拥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坚持公交优先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废物再利用和回收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能耗产业,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节能科技,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发展生态农业,走有机、高效农业的新道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实现秸秆还田,作物轮作,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等,提升农村生态水平,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城市居民要减少外出,注意饮食等等。

流行性疾病、传染病的扩散。传染病顾名思义就是可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的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随着交通运输水平的提高,流动人口的增加,传染病的预防已不再是简单的某个地区或某个国家进行预防,现已扩大至全球。人们记忆犹新的SARS 至今仍让人后怕。传染性疾病的特点是来势凶猛,危害性大,传播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等,一旦爆发,其扩散速度惊人而难以控制,疾病的治疗和攻克难度增加,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在我国主要有性病与艾滋病、鼠疫、霍乱、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很多,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病原体与传播媒介耐药性日益增强,加大了防治难度;全球气候变暖夸大了传染病的分布范围;日益发展的都市化倾向、人口爆炸和生态环境恶化促使人类疾病有增无减;天灾人祸、难民潮、饥荒及社会动乱为近年传染病的传播蔓延创造了条件等等。面对传染病的传播扩散,应做好预防措施,建立有效的检测网络,开展现行疾病的调查,研究新发病原体的反应机理,以指导应对措施,加强疾病检测工作的管理,加强宣传,提高民众防护意识,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与邻近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等等,预防和控制流行性疾病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关作文

  • 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作文1600字
  • 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 教学目标: 1. 知道四川省汶川地震的相关知识,了解有关的一些防震自救方面的知识. 2. 收集整理并了解"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抗震救灾优秀少年"的故事,并概况其事迹,分析其精神,进行交流活动. 3. 重点了解英雄少年的先进事迹,感受他们 ...

  • [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作文1700字
  • 六年级语文上册 <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 ...

  • 2018版中国家用饮水机行业市场调研预测报告目录作文4100字
  • 2018-2022年中国家用饮水机行业市场调研及投 资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692527 了解更多,欢迎访问: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www.cninfo360.com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2018-2022年中国家用饮水机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 ...

  • 勉县汉江大桥工程概况作文1000字
  • 勉县汉江大桥工程概况 勉县汉江大桥是亚行紧急贷款灾后重建勉县交通项目之一,2009年4月陕西省发改委陕发改交运[2009]384号文件对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2009年6月陕西省环境保护厅陕环批复[2009]313号文件对大桥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了批复,2009年7月陕西省水利厅陕水汛 ...

  • 2.快乐的国庆节作文2100字
  • 2. 快乐的国庆节 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尊敬国旗.国徽.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能用自己的方 式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激发学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的情感. 2. 行为与习惯:能把热爱祖国的情感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之中,平时能关注祖国和 家乡的变化与发展. 3.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 ...

  • 15黄河作文1400字
  • 八年级地理上册学案 序号:15 制作时间:2014年10月27日 教师:王有灿 - 1 - 初二 班 姓 名 第二章 第三节 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学习目标]认识黄河的概况:说出黄河上.中.下游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治理措施. [学习过程] 一.黄河概况 1.读黄河流域图,写出数字代表的名称: 支流:①_ ...

  • 苏州概况导游词作文1100字
  • 苏州概况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有鱼米之乡美称的苏州.相信大家来到苏州之后首先就会想,张继说的:姑苏城外寒山寺.那寺是什么寺庙呢?亦或者是白居易感叹:江南好,风景就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到底能不能忆江南呢? 苏州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长江三 ...

  • 扬子鳄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目录)作文4800字
  • 北京先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http://www.xianlue.com 1 北京先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 北京先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http://www.xianlue.com 2 扬子鳄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新版) [报告类型]多用户.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交付时间]3-5个工作日, ...

  • 彩色宝石花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目录)作文5100字
  • 北京先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http://www.xianlue.com 1 北京先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 北京先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http://www.xianlue.com 2 彩色宝石花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新版) [报告类型]多用户.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交付时间]3-5个工作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