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二模作文选作文14800字

四年级作文

1

标准应服务个人

“一个由缺乏个性化的标准化个人组成的社会, 是毫无发展前途的悲哀的社会。”爱因斯坦这样警戒世人。确实, 在一个新鲜活力的社会中, 永远应该是标准适应个人, 绝非个人服从于标准。 就像是飞行员不可能总以平均身高生长一样, 社会中的一个个存在亦精致得如同永不重复的小花。所谓的标准不应也不能作为衡量一切的模具。

诚然, 制定标准可以省去大把的麻烦, 如同有了平均身高, 制造商便免去了量体制造的烦恼。可是免去了麻烦, 亦摒除了可能。一个没有可能的社会, 一个要让人扭曲着身姿摆出适应姿态的社会, 如何能够拥有光明的未来?

我记得<<浪潮>>中那个特立独行的女孩卡罗, 只是因为拒绝穿制服而被集体拒于门外。当<<浪潮>>中的孩子们向着所谓的团结, 所谓的一致, 所谓的标准看齐, 逐渐磨平那些闪着个性光芒的棱角时, 蒂姆自杀的枪声惊醒了众人。人永远无法把自己调成标准, 而在那些磨去个性的痛苦时刻, 一个不慎便会是无法弥补的过失, 亦如坠落的战斗机。

要想避免诸如此类的悲剧, 社会首先得允许个性化的存在并主动为其开方便之门。这要求社会拥有良好的弹性与张力, 拥有必要的包容力。这样的社会不应是《1984》里的那个冷漠的国度, 用规章与制度冷却人们火热生活的念想。这样的社会应该尊重个体的差异, 并不断鼓励这些差异性的个体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而非是简单的适应标准。

“我们一起躺到草坪上, 我想让你猜猜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绝望枯乏的米格尔大街尚允许诗人布莱克沃兹灵动的存在, 于是米格尔大街的绝望中亦透露出了星星点点璀璨的信念。有多少种存在, 便有多少种标准。每一个人本应该在社会中轻盈如蝶翅般旋转展示自己的美好与独特, 而社会所要做的就是让标准去适应个人, 给标准括上区间。唯有如此, 才能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样的社会才会在爱因斯坦睿智的瞳孔中间升腾出希望的光芒。 少一些标准, 多几分宽容, 少一些束缚, 多几分自由。别让《1984》里那一群冷漠麻木的人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2016。

【点评】

本文由分析材料入手精准点题,开门见山地阐述观点。接着又从社会的角度分析了标准对个人的束缚,并进一步论述了如何在两者中形成共鸣。

在论述意义时可尝试从个人角度和社会角度两方面递进式去分析。

本文所选的论述材料颇为新颖深刻,富有借鉴意义。

别忽视那“个”

王开岭在参观完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后写出一篇文章,意思说,所有的悲剧,应降落在“个”上才有其惨烈性。一篇文章,唤起了对人作为个体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

如今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我们生活的点滴,都被手机起来,汇入数据的洪流中。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那承载了欢笑泪水,纠结与感动的生命,都只能化作机器的样本,数值的平均。洪流涌动,冲淡才了社会对生命应有的记忆。

所有的生活,只有当落实到个体身上时,才有意义。史家常赞汉唐之极盛,却不见少妇断肠,征人回首。不闻万户捣衣。秣陵砧声,胜利的欢呼,盖过了战死者的鲜血与失怙者的哀嚎,致使我们这些后辈中,有多少叫嚎着征战杀伐,扬言踏平岛夷!

佛家说,生命是介子,但介子之小却包含万千世界。是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国民生活的缩影;每个人的呐喊和语丝,都可以推动社会思想的潮流;每个个体,都可以诠释生命的精彩和伟大。刘亮程的茶籽沟是“个”,却流淌着人对自身存在追求的湍流;牛汉的鼻尖是“个”,却书写着中华的困难和时代的斑驳。而那更大的宇宙,应将这些来自小宇宙的讯息接纳包容,而不能随便取些共性之后就把其他的部分砍了去。只有共性而忽视“个”的宇宙必将黯淡无光,以至坍缩灭亡。

2

要将这世界之万千落实到“个”,必须得先尊重生命本身,倾听每一个人的呐喊和语丝。汪曾祺之所以成为泰斗,不是因为他“溶奇崛于平淡之中”的构思,而是他对每一个社会个体细致入微的刻画,快手刘,侯银匠„„我们读者在他对生命的倾听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让心灵随着这些呐喊和语丝共鸣,方找到“柳梢影依稀入梦,热土炊烟缭绕成文”的怅然。从远处看开花的草丛,看到的只能是一片红红绿绿的斑点。只有附身细嗅,来自泥土的芬芳才能侵入脾胃,偶尔出现的满天星亦会赐我以惊喜。那时,这片草丛上的每个生命的脉搏才能汇入心中,将春日的画卷徐徐展开。国家,社会的森林中,亦是如此。

别忽视那“个”,展开机械的数据,细细体察,每一个生命竟是如此美丽。

【点评】

“个”,是个体,更是个性,本文开篇即点出“个”指对人作为个体生命意义的思考。接着将话题引向现实。然后,点出个体的丰富内涵和其意义。再者,论述落实到“个”必须得先尊重生命本身。最后,呼应文题,再次强调别忽视那“个”。文章行云流水,提出看法也解决问题,文字诗意,但不乏深度。主旨突出,自然而有意识地强调论点。 本文的许多素材都来源于我们平时所做的阅读,作者巧妙地将其用于自己的文章,契合文义。也启示我们如何有效积累素材。

做一座特立独行的塔

中国佛塔差不多都是一式的——都那么匀溜挺拔,都那么方圆得宜,美得匀称和谐,也美得面目不清——把武夷山的塔移到北京去,也没有丝毫不协感。并非由于他们都出于同一工匠之手,而是塔们的高度层数,肥瘦宽窄,早已有一个均一标准——或说是平均值规定了。 均一标准源自人们的统一“意识”,社会人道德的均值,即所谓“道德底线”,人们身高体重眉眼比例的均值,往往便是“选美标准”。均值最不出错,均值最给人以安全感——可是那也只是四平八稳的时候,一旦风浪陡生,均值便让你头破血流,人毕竟不是统一生产的流水产品,不可能毫厘不差,嵌进均值的框子。

更有那棱角突出者,还会因此被迫磨平锋尖,以期合于众意;至于冥顽不化者,只好作废品了——屈大夫“自令放为”,不正为了“深思高举”?

试想,假若万历皇帝动动指头,松松枷锁,李贽何苦在狱中以剃刀自刎——“和尚痛否?”“七十老翁何所求!”他终被毁灭,而明王朝亦错失了一个精密而充满活力的头脑,也许李贽本能帮明朝划开一个新的历史岩层,也许他能逃过朱子的阴影。但万历帝无动于衷于是他不能。

为什么我们总迷恋于均一和统一?它确实是“最不坏”,但坏起来最致命。社会本因人而存在,现在却要人对均值的社会俯首称臣,如此,则创新之灵智失,老朽之暮气重。于机械,则机毁人亡,于社会,则人文散尽。

木心的作品初被引回大陆时,一石激起千层浪,赞誉者有之,批评者更有之,因其不符大陆的语言体系。但终有人说了句诚实化:“木心是个‘文章学家’,他的文章更近于六朝文章。”稍微调整一下,你看,木心的作品就活了下来,给大陆吹来一缕清风。

亦可见均值不同于中庸,中庸是海中鱼,相忘江湖,均值是岸上鱼,相濡以沫,可若是通达《易》“通则久”之理,仍有望成为池中之鱼哩!为僵化的平均值巧辩的诸君,可以休息了。

可是对均值的变通,也可只为“局部调整”,决不可妄覆乾坤。普罗泰格拉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辉煌的雅典遂物欲横流;苏格拉底连忙补天:“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他比前者伟大就在于此,无论做什么塔,总归是要建一座“塔”,不能造成民居、窑洞、吊脚楼。

世上有些人想做教堂,尖顶高高,有人想做神庙,低矮些,但壮美。我只愿做一座塔,

3

一座特立独行的塔,祈愿教堂,神庙和特立独行的塔,都不被毁掉。

【点评】

开篇很有特色,引人思考平均值与特立独行的关系,但中国古代的建筑必然带着不同的地方特色,而佛塔这种源于他国的建筑样式由于人们本来的接触就不多,所以创造也相对较少。这种非典型案例未免不足以说明论点。文章第二段中心句将均一标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很有新意,但细细想来未免有逻辑不够通顺强行相关的嫌疑。对平均值的分析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值得学习,但文章中多次出现“均值”相关的关键词,有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立意的嫌疑,是对自己论述不自信的表现。文章第八段中引例像是对历史教科书如数家珍,将身边的素材融入作文,读起来令人有熟悉感,更加能体会到平均值对创造的扼杀。结尾升华且回到文题,回味悠长又引人深思。

关于“个性时代”的演讲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完成了第四次科技革命,真正进入“个性时代”!

今天是22世纪的第一天,请大家记住这个伟大的时刻!从今天起,一切商品实现个性化,你将成为世界的中心——当你有需求时,只要登录互联网,全世界的工厂时刻准备着按照你的要求生产,打造出仅属于你一个人的产品!

回首历史,我们从蛮荒时代走向“蒸汽时代”,从此世界紧密联结;我们从“蒸汽时代”走向“电气时代”,从此交通和生产实现飞跃;我们从“电气时代”走向“信息时代”,从此互联网和新兴通讯使我们化天涯为咫尺;而如今我们从“信息时代”走进“个性时代”,再也不会出现百年前大批量生产导致的种种问题。

再见了,个人适应世界的时代!诸位恐怕早已在现代史上了解到百年前的人类社会了吧,那个时代的人们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一个个削尖了脑袋向着名牌大学、百强企业钻。或许少部分人能够成功并且创造价值,但他们早已在跻身上流社会的过程中磨去了个性,成为模子里刻出来的“标准”成功人士。

我们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机制、系统,不应让它们成为主宰来改造我们!人文主义精神发展至今,已经踏上一级新的阶梯——不仅仅“人”是世界的中心,还有“个人”是世界的中心!

我们为何要强调个人、个性的重要呢?无非是因为“人”的价值被进一步发掘。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倘若我们只选拔出一些在学业考试中突出的人,那这个世界只会向着“学习”型发展。人人想着学习前人,将过去的价值观强加于自己,殊不知自己失去的是最宝贵的创新精神。

个性时代的来临宣告着全人类新的解放,从此我们不必拘泥于一个方面,我们可以自由伸张个性,用自己最擅长的方面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让我们一起吸入“个性时代”的自由空气,共同高呼:“再见了,个人适应世界的时代!”

【点评】

文章以演讲稿为形式,新颖而夺人眼球。运用想象的手法,以22世纪科技革命完成为背景,隐含了个性化发展的时代趋势,贴合当下大数据发展的情况,紧扣现实。文章中“让系统机制适应个人”的主题很突出,符合材料含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很明确,但 “回首历史”段有些累赘。(谭雯昕)

留一片瓦尔登湖

4

美国空军探寻战斗机失误频繁原因,最后通过改变设计,让统一的战斗机能根据飞行员个体做局部调整而解决了问题。这看似寻常,其实难能可贵。

因为他们认识到系统必须给个人留下一定的自由空间。

毕竟人是汲着自然风露成长起来的,不是工厂用同一模具压出来的。人在组成群体时会被或多或少地磨去棱角,以便更好地融入群体。但群体不能放任这种打磨继续下去:失去了个体差异,人也会慢慢失去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意识。

这个问题在教育系统中尤为突出。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以“兼容并包”的思想而被社会称誉。当时的北大校园中有拖着长辫的辜鸿铭,坚持旧制的黄侃,也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 陈独秀。蔡元培并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来选择,而是给每一位教员留下了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的思想生长,碰撞,最终酝酿成万马奔腾的“五四”风雷,推动中国历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那一代的学生也大多成为后来的社会领袖。

反观现在的教育,虽然官员们口口声声说要重视综合素质,却仍在把学生按统一标准塑造。所谓的课外探究,自主探索大多成了堂皇的资料堆砌。学子们的入学就像是上了流水线,在题海的冲刷下磨成式样一致的理工人才,输送到各高校,这样的体制怎么可能培养出那一代激荡风雷的人物,那一代有大气度的大师?

教育系统其实是公共生活的一个缩影。在如今的社会体制下,人们大多按部就班地升学工作,人生轨迹早已画好,不能旁生枝节,不能有片刻喘息。在这样的系统重压下,人们要么沉默着溺毙,要么选择反抗。从前段时间女教师辞职“想去看看世界”来说,反抗已经开始了。 但个体的反抗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唯有系统本身做出努力,尊重个体差异,留下自由空间。

海子想要“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可是挣扎失败了,以卧轨这样决绝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梭罗执着追寻,终于找到了瓦尔登湖这个小小的自由空间:

我是它的圆石岸

飘拂过的风

它的最幽深僻远处

高高地躺在我的思想中

若系统不能给梭罗们留下一片瓦尔登湖,他们怕是要面对海子的命运了。

【点评】

开篇引用材料简洁明了,引出“系统要给个人留下自由空间”这一论点,然后列出社会现象指出失去个体差异的危害。接着大题小做,从教育入手。例子新颖生动具有说服力。又由教育说回社会现象,强调论点。以梭罗的小诗结尾颇具诗意。整体思路还是很清晰的。

可是反面现象的列举过多了些。对于总重个体差异的解决也未论述透彻。“瓦尔登湖”的材料在结尾出现略显突兀。

美丽新世界

我时常会想象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这样的一幅场景:密密麻麻的试管,婴儿整齐划一地朝你走来,他们有一样的步伐,一样的面庞,一样的瞳孔,甚至一样的皱眉。这足以令任何一个常人窒息,但更为可怕的:假如他们中出现了不同寻常的一名个体呢?

然而,赫胥黎的预言并不只是在遥远的未来得以应验,这般“平均主义”,“反个性主义”的闹剧正在当下如火如荼的上演。

其实这样的习俗在中国是由来已久的,大可从《齐民要术》的前两字一窥究竟。近现代文革时期的红色革命文学也不例外。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是“齐民”,还是“革命”,推行

5

者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因为齐心协力的力量总归优于一盘散沙的威力,用平均值量化整体实力仍不失为最优的措施。但许多时候,我们都矫枉过正,把优化整体的目标忘得一干二净,上演起克隆的闹剧。正因此,齐民的后果是一旦社会中出现黄宗羲等人的异端邪说,国家便动荡。而红色文学时代的知识分子适逢改革开放,就惊觉自己习得的一套文字体系无用武之地。其结局,都是可悲的。

不过,一切矛盾在尚未放大之前都是可以调解的。正如美国空军飞机的座舱一旦启用个性化的设计,其战斗力就大幅提升,这个时候重视起个性的因素,让整体为局部让路,其带来的全局优化效果也是十分可观的。

私以为,头脑精明的商家在这一点就占足了先机——他们再三推出各式各样的“私人订制”服务。迎合了众多挑剔的消费者的胃口,也化解了不少具有独特需求买家的心头之虑。肥胖症患者再也不必对标准统一的亚洲码束手无策,左撇子也不必费尽心思去练习右手操纵鼠标,一切的不寻常以及让消费者心生被歧视的特殊感都随着平均之外的个性定制涣然冰释。 不过,商人的目的终究是盈利,从社会,人文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尚有一大段荆棘坎坷之路要跋涉。例如学校如何在义务公平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子,从而避免少数学生被冷漠,歧视,拖着畸形的外壳步入社会?自主招生又如何从高考郁郁不得志的偏才怪才中选拔出各行各业的专业领军人才?以上种种,都是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而解决症结的良药恰恰是让整体为个性做出调整。

我祈祷一个美丽新世界,那里没有量产的阿尔法或贝塔,那里闪烁着个性的光芒。

【点评】

优点:用《美丽新世界》巧妙引入论题,显得十分自然。论据选用《齐民要术》与红色文学,论据时间跨度大,从古到今更有说服力。倒数第二段点明论点——让整体为个性作出调整,直接明了。个人认为本文最好的是地方是具有现实意义,自然的提及当今教育制度,自招存在的困境,引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真正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

不足:《史记》曰:"齐民无盖藏。" 如淳注曰:"齐,无贵贱,故谓之齐民者。齐民和平均值并没有太大关系,而是强调平等,论据选用有断章取义之嫌。第五段的焕然冰释很显然是为了让文章显得高端才选用的,然而却是错的,改为“烟消云淡”或“一扫而空”更为合适。(黄文昊)

“我”与“我们”

想起当年柴静进入中央电视台之前,陈虻问起她做新闻最关注什么,她毫不犹豫答:“我关注新闻中的人。”

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喜欢将事情大而化之,就像美军战斗机以平均值设计的驾驶舱那样,将个体模式化,将具体概念化、标准化。我并不否认这样做的合理性,因为它能使原本复杂的流程变得清晰且规范,但是,当一件具体的事情来得猝不及防,这样的设计似乎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个体虽然渺小如微芥,但是别忘记,再大的宇宙,也是由一个又一个看似微小的存在组成。

当年白岩松离开央视,去做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他说过的一句话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我建议少用‘我们’,多用‘我’。我们总希望国家体面,然而当国家中的一个个人活得灰头土脸,这样的国家不见得有多体面。”作为新闻工作者,若是只能看见电视上描述的那些大好盛世,那么又有谁再去看见百姓平日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与苦辣酸辛?

只注重整体与概念,而忽视个体与局部,这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将具体的事物一律标准化,这似乎也映射出了当代人思维的简单狭隘,正如于坚所认为“一个渴望将世界同质化的

6

妖魔已来到了大地上。”

“我们”终究无法取代“我”。有诗人说:“我对于人群的偏爱,胜过我对人类的偏爱。”这是一个诗人对生命个体的强烈关注,是诗人对人类存在的终极关怀。

模糊的、标准的“统一定义”,终究看不清事物的真实面貌,而只有根据个体的存在,我们才能洞悉一个社会的具体情况。

胡适曾经对他的学生说:“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个人的自由,去换取国家的自由,而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诚然,当个人的自由不再,当个体的自由不被重视,国家又谈何自由光明的未来?

哲学上也常说,以局部推动整体,以局部的发展带动整体的发展。当我们的目光不再局限于统一整体的“我们”,而落向那些具体的、有温度的“我”,我们才能真正地看清本质。 美国空军以个体特征调整机舱后,战斗机的作战水平得到提升。小中窥大,我们的社会,也应当如此。多用“我”,别总将“我们”挂在嘴旁。

【点评】

用柴静关注新闻中的“人”的例子引入,事例选取精当。然后,提出模式化具有弊端,整体是由个体组成的,紧接着通过引用白岩松的话提出不可只看整体(“我们”),要关注个体(“我”)的观点。接下来,援引胡适的话论证局部对整体的积极意义,关注个体才能看清本质。最后,点明要多用“我”,重申论点。

本文总体思路较为清晰,事例丰富。

不足之处是有些语句不够恰当、简洁。另外,5—7段逻辑混乱,前后不连贯,读来难免觉得磕磕绊绊。(刘舒敏)

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源

罗素说:“须知参差百态乃辛福之源。”那么,千篇一律,统一标准乃痛苦之源。

“平均”二字意味着将人的一切用冰冷的数字衡量后断然截取中间的粗放式做法,其背后是对统一标准的追求,是对个人意识的放逐和对差异的否定,是对自我的无限虚化。 正如美国战斗机按照飞行员身体特征的平均值设计的一般,在当今浮躁喧嚣的社会中,在流水线式的机器生产中,人们曾试图将一切付诸平均,付诸统一标准下,以追求所谓的“效率”;人们试图消除一切差异,将异己排除、同化,使之适应标准。

然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世界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个体。平均值系统和操作员之间的矛盾也正是统一标准和个体差异性的矛盾。正如契诃夫所说:“人的一切都是美的。”个体之美的一大外化体现正是这些个体间的不同,而这些差异也证实了让个体适应系统标准的不可操作性。当标准化的利益追求最终只带来了一系列事故时,让系统适应个人的做法无疑是此时最为恰当的做法。这是个体差异战胜统一标准的胜利。

博尔赫斯在《创造者》中写道:“我想画出一幅世界地图,画下山,画下水,却发现最后画出的是自己的脸。”自上世纪的文艺复兴起,“人”的概念不断被提及。自我意识,即充分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抵制一切对自我虚化的事情。而自我意识的觉醒即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到人的差异,正确认识到人的需要。人的差异性即允许多元化思维,允许个性化发展,允许多样化的表达。而“平均”、“统一”是将人拉倒同一条发展的轨道上。将人等同机器,否定了“自我”。人的需要,是对人性的尊重,是对自我的肯定。当满足了人的需要,即实现了人性化,即寻求到了与个性差异的平衡。而让系统适应个人的设计是建立在充分肯定自我上的人性化设计,因而获得了成功。

正如契诃夫所说:“在人群中不能感到卑微,要在人群保持自尊。”当用以适应标准的批判和行动浪费了时间,当追求平庸的“恶”束缚了自我的崛起,当统一的标准成为了发展的桎梏,何不松开手来,调转方向,让系统来适应个人的差异性,让座舱随着飞行员的特征调

7

整。

因为,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源。

文化的全局考量和个性解放

近日来“文化打造”成为了热词, 各地都充分认识到精神财富比物质创造更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资源宝库,诸如各个商业文化名镇拔地而起,类同乌镇、西塘等等的“中国仿造”如雨后春笋四野开花。

出于全局考虑,中国的文化遗产需要统筹规划,这无可厚非。但是也不能为了整体统一的蓝图计划,就如同机器生产线制造同一规模的杯子,流水生产出几无差别的风景名胜。 是商业式文化,还是文化商业化,这一点颇值得玩味。

新世纪的到来,各类文化早已“除魅”,我们重视精神的传承,文化古镇的打造不仅如风车般,使物质经济财富的城堡遍地开花,也让社会愈发重视道德传统的坚守和历史的传承。 但是,若要因此而消抹各地的差异,江南水乡处处广建白墙黑瓦,仅在门面处贴上飞檐翘角,这不是文化传承的良性演进,是出于利益的止步不前。

为了建立一条文化街,推倒旧式的明清或是民国老宅,让商业小贩替换曾经的民俗风情,这样自觉或不自觉的价值排序,在利益的坐标系上显得那么流畅自然。可是旅游者们来到这里,遍看相同山水湖塔,在旅馆的深夜大概也会惆怅惘然,看着行李箱边的当地特产疑惑: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内心空荡荡”?

马克思曾说,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理想的人。同样,今天的我们不缺少丰富的历史底蕴,但缺少相应的创新与文化的个性解放。

出于整体打造全局统一文化的“喻于利”不是通向幸福的万能之钥,个性解放下的文化创新才是将五千年的底蕴真正“喻于义”。所以写了《国富论》的亚当•斯密更看重《道德情操论》,我们需要将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个世界舞台。

余秋雨遍布各地文化遗址的足迹,在《千年一叹》中展现得明白,各地各有特色,若是刻意趋同,我们人文精神的“缆绳”无疑会出现断裂。

成都的锦里、南京的夫子庙、北京的簋街„„当是风情各异,无需因为当地某个名人、某件事迹而用放大镜扩张渲染成一幅“四不像”的仿制名画。

在当今“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更难”的时刻,既需要有文化的全局考量,更要有个性的理想担当。如叔本华所说:这是对一个时代伟大事物同一性和连续性的信心,也是对一代代人变化和衰退的抗议。

【点评】

本篇文章立意新颖,文笔流畅自然,立足于社会现实,通过当代人热衷于打造文化这一现象巧妙地点出全局考量与个性解放的辩证关系,与所给材料很好的契合,既点名了需要考虑文化的整体协调也不能忽视各地域之间的差异与特色。所引用材料恰当得体,穿插于文章当中,很好的论述了文章的主旨。(闫梓越)

救救个性化

一百多年以前,鲁迅在报上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救救孩子,是要挣脱社会对理性精神的束缚,是要挽救个性化的缺失,挽救对个体精神的践踏和漠视。

孔庆东在北大演讲时气愤的说:“这么宽的中关村大街连一个停车场都没有,这么大的海淀区,给我们看多少话剧?什么时候考虑过人?什么时候考虑过精神上的人!”

尊重个性化,并不是要打破全局观念,而是在局部进行精准细致的调整,从而优化整体,

8

以达到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孔庆东也不是真的要看话剧,他也不过建议“个别领导人还是多看一点话剧吧。”国家在发展的同时不能只追求高效益、快发展,毕竟个体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个别领导人”更应该为个体发展谋出路、筑平台,只有每一个细胞的活力都尽情舒展,整个机体才会焕然充满生机。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说:“每一个历史大动荡,都是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信仰发生了彻底改变,正是这些改变推动了文明的革新。”无论在什么社会,尊重个人的成长和选择,尊重个体的声音都是必须的。正如林肯所言:“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国家。”也只有倾听个体的呼唤、感受个体的疾苦,才能真正做出合适的改变。山区扶贫,过去有的是贫而没有扶,有的不贫也要扶,瘦骨嶙峋的继续挨饿,衣食富足的更加宽裕,这就是一味追求平均值、忽视个体需要的后果。而只有精准扶贫,如输血一般,为干涸痛苦的个体,滋润生命。

在群体心理学中,个体总有向群体同化的趋势,这一个方面促进人们适应社会变化,另一个方面也是对个性的摧残。救救个性化,救救孩子们,一日一日在德智体美世界观教育中成长的孩子,却可以在同学跳楼时大喊“你快跳啊!跳完我还要上课呢!”;一日一日在竞赛补课中成绩提升的孩子,确实达到了应试教育要的平均值,合乎“大势所趋”,但却身心疲惫不知兴趣为何物,竟只能在游戏、日漫中寻找个性的纾解。过分宣扬个性化固然不可取,可是只知平均值,一味追求统一、和谐亦是过犹不及。

没有对个性化的关注,最终导致的就只有人性的扭曲。只有救救个性化,尊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让整体也为个体服务,才能重塑个人的骨气、个人的精神,才能求得社会的进步。

流光不易把人抛

赵浩然

“四君子汤若是加上几味药去治别的病,那这些药也是为四君子服务的,无论它在哪里,整副药方的药都得适应着它们。”无意中翻到了母亲的药学笔记,其间的这几句话颇像母亲打趣说到的,便拿着去问母亲。

“哈哈,再悟一悟你就懂了。”母亲笑着说。

把这个问题抛给我后,我便陷入了沉思,我想这其中的意趣不仅适用在药方里,更适用于有你的世界里。

恩格斯曾说过社会于人的言论,同样黑格尔也说过“诗歌时代转为散文时代”的论调,因为个人的不同与变化,整个社会乃至文学时代都会随之而适应,看似是自发的行为其实是体系与人的平衡发展。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位美国印第安人牧师说过的话:“苦难由来已久的人们不需要物质的同情和精神的怜悯,他们要的是苦难同样的感同身受。”若是在民族国家的发展中无法找寻到与自己契合的体系发展适应自己,那么这个民族国家必将会受到如印第安人一样的忽视和苦难。

这样的适应与平衡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其间的波折动荡无可避免,但其成效却可流传后世。儒学体系不能适应个体发展时,它便吸收了佛、道的精华,这个体系的自我转变使其能光焰万丈,永举火炬。

记得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记得武陵山上的梅妻鹤子,记得做文做人做酒得意于菊畔的渊明,其实当你环境的设定无法因适应你而改变时,你可以转换一下方式,体系自会因你而变。这样的情况不是危机时刻的自救,不是只有环境才能塑造真我的论调,而是在体系适应个人做出转变后的精神升华。“半缘修道半缘君”的情谊正像环境体系和人的情谊。《追风筝的人》中的那句:“我追,我的脸上绽放如峡谷般笑容,我追。”便告诉我们在精神上得到的升华是人的自适应和体系的微转变。

9

《随园诗话》中有“诗况随字”的说法,其实主要因素已经决定了整体的体系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我想体系就在不知不觉中与个人个性融为一体了,这样的物我合一可能就是母亲要让我悟出的道理吧。

其实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的经典“舟一只,湖全白”的情象便是平衡之境了,这让我不禁想到那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诗句,突然好想笑着告诉李后主,流光不会抛弃你的,它都适应融到你的点滴中了啊。

【点评】

由母亲的药方作为引子,将对药方的深思将思维扩展到个人与社会时代,个人与民族国家,从而得出结论:社会体系对个人的适应与平衡虽有波折,但不断发展。

之后用诗意的语言指出个人也应转换方式,从而以达到让体系适应自我的最终目的。 最后化用南宋诗人蒋捷诗句“流光容易把人抛”为“流光不易把人抛”,与李后主的隔空对话更渲染出全文“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唯美意境,将体系对个人点滴的浸润改变化于其中。

大一码的鞋子

操场边上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梧桐,有秋意为它镀边,这棵树散发着淡金色的光。那光也洒在树后那踌躇不前的身影上。没错,那人正是我。

上一分钟还在楼上谈笑风生的我不得不为了一时踢飞的鞋埋伏在这里。

只见我的鞋在横跨了半个操场后,以无与伦比的美妙身影横在操场中央。天呐!真是糟透了,尤其是我的鞋周围围着一群“好事者”!

这不禁让我懊恼妈妈为何总给我买大一码的鞋。妈妈一本正经的借口是:“你的脚长得那么快,当然要买大的!”

此刻我多么希望有哪位战友抱着我的鞋杀出重围,将它这个罪臣带到我面前,让我赐死它!

相同的话又一次浮现在我脑海,犹记当初因为一个跳跃运动,让鞋在空中托马斯回旋360°后将无辜的百姓应声击倒而成名的我,是如何在众人震惊、鄙夷、嗤笑的表情中夺过我的鞋落荒而逃的。

自那里起,我生活中都是大一码的鞋。

妈妈那种越大越好的思想,成为我不够精准的“引灯”。初三报补习班时也是因为本部高手越多越好的思想,报了精品班,然而,脚没有鞋子大的事实终于显露,变成跟不上。 在唇焦口燥呼不得的逆流中,无奈不进则退回到大班化教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成绩总算打住。

想那些精品班的脚们或许有和我一样的鞋子,可他们的鞋子是合脚的吧。换上合脚的鞋,才能发现自己的虚胖。

我不想追回那只醉卧操场的鞋了,只是在放学后,将另一只也扔了,在众人更为震惊、鄙夷、嗤笑的表情中功成身退。

大一码的鞋子对于灰姑娘来说,就是水晶鞋穿在姐姐们的脚上。

人生在世,有太多不合适的人和物就像大一码的鞋,不合脚,却没法丢弃。路走多了,才发现脚已经变形了。

不合适的物与人,永远没法适应。回想这么多年,也许就是因为太多人将就大一码的鞋,导致一无所成。

大一码的鞋在穿坏之际,你也会发现,你的脚还是没有那么大。

不合适就该放弃。

那棵梧桐披着淡色的光,夕阳中,似与那踌躇的身影道别。

10

【点评】

从“我”又一次丢了鞋写起,引出了对过往有关大一码的鞋的“惨痛”经历,巧妙地将上精品班比喻为穿大一码的鞋,表达了“放弃大一码的鞋,寻找合适自己的物与人”的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记载的是生活中的小事,充满生活气息,同时又以小事将道理娓娓道来,不存在大段说理议论。而作者的文风十分幽默,让文章显得亲切自然。

但是,本文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文中错字错句太多,读起来不够流畅通顺。其次,记叙事件顺序混乱,内容零散。议论段有些随意,说理不够有逻辑性。(徐佩玥)

典型

尊重个性

座舱应适应个人,而不是让个人去适应座舱,这是美军战斗机战斗水平大大提升的原因。抛开“平均值”的概念,转而追求适应个人的系统,其中包含的是对个体、个性的尊重。 倘若将此适用于社会,那么“系统”便是社会体系,“平均值”便是大众的惯常行为标准,而“个体特征”则是每一位公民自身的优点、缺点。如此看来,中国社会从来就不缺乏用“平均值”这一整体去倾轧个体特征的举动。

从小到大,每一个中国人都被“标准行为”束缚着。当你偏好与标准稍有不同,大多数情况下会遭受到无情的打压。于是,你需要语数外物化门门都会,需要在学习之外能够有良好的举止、言谈,与身边的人打好交道,最好是在学习不差时能多参加些活动,锻炼自己。少年时期,“学习成绩”是主轴,那么进入大学,走上社会,“进取”成了主线,一路上车子、房子、婚姻等着你马不停蹄,一一将它们带走。所有的言行、追求都被标准化了,这个标准依据“平均值”而定,因为这是大家惯常的人生轨迹,你需要适应它,而不是它来适应你。你的“个性”无关痛痒。

可是,“平均值”的概念下隐藏着“庸常”,让社会中的每一分子去适应,等于是抹杀了社会这片“大海”上掀起浪花的可能。而对于个体来说,棱角总会有于“规矩”冲突的瞬间,当自我的个性不被尊重,他们就被剥夺了生命的自主性,由此丧失了主导自己生命的能力。既无此能力,又何谈生命力、创造力,何谈整个社会的活力、“战斗力”?

正如孙隆基在《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指出的“中国人的一生是平面展开的”诚如是,当个人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去适应社会这个系统,他又何来精力去攻克除此以外的难题,去让自己的生命有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这种平面化消耗的是精力,折腾着每一个人的身心,最终矮化的是整个民族向上发展的动力,因为其中的“个人”已不再有上升的可能。因此,尊重个性也许不仅仅是出于人性化的考量,让每个生命拥有人生主导权,更是为了让整个社会系统能够不断提升,活力充沛。

美国空军发现了战斗机设计上的问题,最终让制造商让系统适应个人,达成了作战水平的提升。那么我们的社会,想必一定能在对个性的尊重中,更加蓬勃发展。

[点评]

这篇作文写到了作文纸的第三面,所以掩盖了它其实只有757字的事实。

用给的材料开头,不容易跑题。第二段解释了什么是“系统”、“平均值”、“个性特征”,然后,第三段就开始中心观点的论述了。

我觉得作者完全过度曲解了“标准行为”的意思。作为一名学生,你有责任学好你应该掌握的知识,虽然说很多我们现在学的很多东西高考以后都会忘记,但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各种能力,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的。作为一名社民公民,良好的举止、言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全面发展,是不同的个体对自己的发展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一个能适应系统的个体,必然是会比庸

11

常的“平均值”多一些技能,现在只会埋头死读书的人根本不会脱颖而出,真正优秀的人,不仅有漂亮的成绩,在各个方面也都十分突出,没有人用“标准行为”来强制他们,而是他们的个性化发展。“进取”本该就是主线,物质与幸福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当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的时候,还有什么“个性化”好讲?安居乐业,成家立业,是每个人正常的生活轨迹。

第四五段,主要论述了个性化的丧失会导致社会活力的丧失。但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尊重个性”,文中并没有提到。

最后一段,用材料去套自己文章得出的结论,但看完全文,我只感觉到了这个社会有多么的糟糕,并没有觉得尊重个性就可以蓬勃发展。

写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大倒苦水。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对所生活的环境抱有这么大的恶意,抱怨的人很多,努力想让这个社会变好的人却不那么多。

弹性之力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常常会有一些确定的目标,我们为之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有的人遇到了困难,但他不愿打破自己的整体构想,无视问题所在,徒劳地在歧途中挣扎,举步维艰,有的人则及时变通,找出问题所在并改正,殊途同归,最终取得成功。

美国空军战斗机失误频繁,重要原因是他们过度看重了整体而无视个体。于是,他们重新审视问题,看重了个体,变通了设计从而降低了失误率。推而广之,我们人在社会中,也往往会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所束缚,所裹胁。但,如果我们有更好的想法,能够及时变通,体现出生命的弹性,往往能让这个时代进步,让社会更美好。

生命弹性之力的出现,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上世纪中叶的中国,人们深深的被计划经济体制所束缚。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形势都不好。顾准体会到了这个问题,他选择了变通,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大家百思不得其解,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变通,根本无效且行不通。顾准没有放弃,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想法,相信自己所意识到的变通能给国家带来无穷的动力。他,最终还是倒下了,但他的变通精神没有。也终于在20年后,人们因市场经济而获得了福祉,中国的经济也从此腾飞。我们现在的空前繁荣,也绝离不开顾准为个体变通所付出的努力。

弹性之力所追求的变通,并非个个像顾准所追求的“巨变”。一些微小的个体变通,也能让我们的个体受益,从而影响其他的人。文学界曾经被一片“物质至上”的功利雾霾所笼罩,作家们被同行们的荣华富贵蒙蔽了双眼,只执着于财富的累积,创作出盈千累万的“心灵鸡汤”,甚至为了迎合世风不惜放弃尊严。钱老站了出来,他在自己被推上神坛时选择变通,甘愿作那“二三素心人”来端正文学界的风气,陈寅恪放弃高薪聘请,不求封侯但觅诗,让自己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共三光而永光。大抵这类人的变通,是因为自己高度的责任感,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渴望用自己的弹性之力来为学界注入无穷正能量。 弹性之力是伟大的,往往做出了正确的局部调整,个人变通,会让世界更美好!

点评:从立意角度来说,作者由材料的“调整”提出了关键词变通与弹性,只关注了材料的部分而忽略了“个体”“系统”等关键词,所以立意有些偏离。文章结构比较完整,中心句明确,但对弹性之力的分析不够深入,全文主要强调变通的积极意义,但大多只是“举例说明”而缺乏深入论述,第四段的论述体现作者的文学素养,但所举的例子与“变通”的联系似乎不是很紧密。此外,全文有少许错别字,部分用词“殊途同归”等也不是很恰当,前半篇文章用词也较为口语化,这都是可能被扣分的原因。(38)

1

标准应服务个人

“一个由缺乏个性化的标准化个人组成的社会, 是毫无发展前途的悲哀的社会。”爱因斯坦这样警戒世人。确实, 在一个新鲜活力的社会中, 永远应该是标准适应个人, 绝非个人服从于标准。 就像是飞行员不可能总以平均身高生长一样, 社会中的一个个存在亦精致得如同永不重复的小花。所谓的标准不应也不能作为衡量一切的模具。

诚然, 制定标准可以省去大把的麻烦, 如同有了平均身高, 制造商便免去了量体制造的烦恼。可是免去了麻烦, 亦摒除了可能。一个没有可能的社会, 一个要让人扭曲着身姿摆出适应姿态的社会, 如何能够拥有光明的未来?

我记得<<浪潮>>中那个特立独行的女孩卡罗, 只是因为拒绝穿制服而被集体拒于门外。当<<浪潮>>中的孩子们向着所谓的团结, 所谓的一致, 所谓的标准看齐, 逐渐磨平那些闪着个性光芒的棱角时, 蒂姆自杀的枪声惊醒了众人。人永远无法把自己调成标准, 而在那些磨去个性的痛苦时刻, 一个不慎便会是无法弥补的过失, 亦如坠落的战斗机。

要想避免诸如此类的悲剧, 社会首先得允许个性化的存在并主动为其开方便之门。这要求社会拥有良好的弹性与张力, 拥有必要的包容力。这样的社会不应是《1984》里的那个冷漠的国度, 用规章与制度冷却人们火热生活的念想。这样的社会应该尊重个体的差异, 并不断鼓励这些差异性的个体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而非是简单的适应标准。

“我们一起躺到草坪上, 我想让你猜猜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绝望枯乏的米格尔大街尚允许诗人布莱克沃兹灵动的存在, 于是米格尔大街的绝望中亦透露出了星星点点璀璨的信念。有多少种存在, 便有多少种标准。每一个人本应该在社会中轻盈如蝶翅般旋转展示自己的美好与独特, 而社会所要做的就是让标准去适应个人, 给标准括上区间。唯有如此, 才能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样的社会才会在爱因斯坦睿智的瞳孔中间升腾出希望的光芒。 少一些标准, 多几分宽容, 少一些束缚, 多几分自由。别让《1984》里那一群冷漠麻木的人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2016。

【点评】

本文由分析材料入手精准点题,开门见山地阐述观点。接着又从社会的角度分析了标准对个人的束缚,并进一步论述了如何在两者中形成共鸣。

在论述意义时可尝试从个人角度和社会角度两方面递进式去分析。

本文所选的论述材料颇为新颖深刻,富有借鉴意义。

别忽视那“个”

王开岭在参观完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后写出一篇文章,意思说,所有的悲剧,应降落在“个”上才有其惨烈性。一篇文章,唤起了对人作为个体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

如今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我们生活的点滴,都被手机起来,汇入数据的洪流中。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那承载了欢笑泪水,纠结与感动的生命,都只能化作机器的样本,数值的平均。洪流涌动,冲淡才了社会对生命应有的记忆。

所有的生活,只有当落实到个体身上时,才有意义。史家常赞汉唐之极盛,却不见少妇断肠,征人回首。不闻万户捣衣。秣陵砧声,胜利的欢呼,盖过了战死者的鲜血与失怙者的哀嚎,致使我们这些后辈中,有多少叫嚎着征战杀伐,扬言踏平岛夷!

佛家说,生命是介子,但介子之小却包含万千世界。是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国民生活的缩影;每个人的呐喊和语丝,都可以推动社会思想的潮流;每个个体,都可以诠释生命的精彩和伟大。刘亮程的茶籽沟是“个”,却流淌着人对自身存在追求的湍流;牛汉的鼻尖是“个”,却书写着中华的困难和时代的斑驳。而那更大的宇宙,应将这些来自小宇宙的讯息接纳包容,而不能随便取些共性之后就把其他的部分砍了去。只有共性而忽视“个”的宇宙必将黯淡无光,以至坍缩灭亡。

2

要将这世界之万千落实到“个”,必须得先尊重生命本身,倾听每一个人的呐喊和语丝。汪曾祺之所以成为泰斗,不是因为他“溶奇崛于平淡之中”的构思,而是他对每一个社会个体细致入微的刻画,快手刘,侯银匠„„我们读者在他对生命的倾听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让心灵随着这些呐喊和语丝共鸣,方找到“柳梢影依稀入梦,热土炊烟缭绕成文”的怅然。从远处看开花的草丛,看到的只能是一片红红绿绿的斑点。只有附身细嗅,来自泥土的芬芳才能侵入脾胃,偶尔出现的满天星亦会赐我以惊喜。那时,这片草丛上的每个生命的脉搏才能汇入心中,将春日的画卷徐徐展开。国家,社会的森林中,亦是如此。

别忽视那“个”,展开机械的数据,细细体察,每一个生命竟是如此美丽。

【点评】

“个”,是个体,更是个性,本文开篇即点出“个”指对人作为个体生命意义的思考。接着将话题引向现实。然后,点出个体的丰富内涵和其意义。再者,论述落实到“个”必须得先尊重生命本身。最后,呼应文题,再次强调别忽视那“个”。文章行云流水,提出看法也解决问题,文字诗意,但不乏深度。主旨突出,自然而有意识地强调论点。 本文的许多素材都来源于我们平时所做的阅读,作者巧妙地将其用于自己的文章,契合文义。也启示我们如何有效积累素材。

做一座特立独行的塔

中国佛塔差不多都是一式的——都那么匀溜挺拔,都那么方圆得宜,美得匀称和谐,也美得面目不清——把武夷山的塔移到北京去,也没有丝毫不协感。并非由于他们都出于同一工匠之手,而是塔们的高度层数,肥瘦宽窄,早已有一个均一标准——或说是平均值规定了。 均一标准源自人们的统一“意识”,社会人道德的均值,即所谓“道德底线”,人们身高体重眉眼比例的均值,往往便是“选美标准”。均值最不出错,均值最给人以安全感——可是那也只是四平八稳的时候,一旦风浪陡生,均值便让你头破血流,人毕竟不是统一生产的流水产品,不可能毫厘不差,嵌进均值的框子。

更有那棱角突出者,还会因此被迫磨平锋尖,以期合于众意;至于冥顽不化者,只好作废品了——屈大夫“自令放为”,不正为了“深思高举”?

试想,假若万历皇帝动动指头,松松枷锁,李贽何苦在狱中以剃刀自刎——“和尚痛否?”“七十老翁何所求!”他终被毁灭,而明王朝亦错失了一个精密而充满活力的头脑,也许李贽本能帮明朝划开一个新的历史岩层,也许他能逃过朱子的阴影。但万历帝无动于衷于是他不能。

为什么我们总迷恋于均一和统一?它确实是“最不坏”,但坏起来最致命。社会本因人而存在,现在却要人对均值的社会俯首称臣,如此,则创新之灵智失,老朽之暮气重。于机械,则机毁人亡,于社会,则人文散尽。

木心的作品初被引回大陆时,一石激起千层浪,赞誉者有之,批评者更有之,因其不符大陆的语言体系。但终有人说了句诚实化:“木心是个‘文章学家’,他的文章更近于六朝文章。”稍微调整一下,你看,木心的作品就活了下来,给大陆吹来一缕清风。

亦可见均值不同于中庸,中庸是海中鱼,相忘江湖,均值是岸上鱼,相濡以沫,可若是通达《易》“通则久”之理,仍有望成为池中之鱼哩!为僵化的平均值巧辩的诸君,可以休息了。

可是对均值的变通,也可只为“局部调整”,决不可妄覆乾坤。普罗泰格拉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辉煌的雅典遂物欲横流;苏格拉底连忙补天:“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他比前者伟大就在于此,无论做什么塔,总归是要建一座“塔”,不能造成民居、窑洞、吊脚楼。

世上有些人想做教堂,尖顶高高,有人想做神庙,低矮些,但壮美。我只愿做一座塔,

3

一座特立独行的塔,祈愿教堂,神庙和特立独行的塔,都不被毁掉。

【点评】

开篇很有特色,引人思考平均值与特立独行的关系,但中国古代的建筑必然带着不同的地方特色,而佛塔这种源于他国的建筑样式由于人们本来的接触就不多,所以创造也相对较少。这种非典型案例未免不足以说明论点。文章第二段中心句将均一标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很有新意,但细细想来未免有逻辑不够通顺强行相关的嫌疑。对平均值的分析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值得学习,但文章中多次出现“均值”相关的关键词,有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立意的嫌疑,是对自己论述不自信的表现。文章第八段中引例像是对历史教科书如数家珍,将身边的素材融入作文,读起来令人有熟悉感,更加能体会到平均值对创造的扼杀。结尾升华且回到文题,回味悠长又引人深思。

关于“个性时代”的演讲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完成了第四次科技革命,真正进入“个性时代”!

今天是22世纪的第一天,请大家记住这个伟大的时刻!从今天起,一切商品实现个性化,你将成为世界的中心——当你有需求时,只要登录互联网,全世界的工厂时刻准备着按照你的要求生产,打造出仅属于你一个人的产品!

回首历史,我们从蛮荒时代走向“蒸汽时代”,从此世界紧密联结;我们从“蒸汽时代”走向“电气时代”,从此交通和生产实现飞跃;我们从“电气时代”走向“信息时代”,从此互联网和新兴通讯使我们化天涯为咫尺;而如今我们从“信息时代”走进“个性时代”,再也不会出现百年前大批量生产导致的种种问题。

再见了,个人适应世界的时代!诸位恐怕早已在现代史上了解到百年前的人类社会了吧,那个时代的人们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一个个削尖了脑袋向着名牌大学、百强企业钻。或许少部分人能够成功并且创造价值,但他们早已在跻身上流社会的过程中磨去了个性,成为模子里刻出来的“标准”成功人士。

我们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机制、系统,不应让它们成为主宰来改造我们!人文主义精神发展至今,已经踏上一级新的阶梯——不仅仅“人”是世界的中心,还有“个人”是世界的中心!

我们为何要强调个人、个性的重要呢?无非是因为“人”的价值被进一步发掘。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倘若我们只选拔出一些在学业考试中突出的人,那这个世界只会向着“学习”型发展。人人想着学习前人,将过去的价值观强加于自己,殊不知自己失去的是最宝贵的创新精神。

个性时代的来临宣告着全人类新的解放,从此我们不必拘泥于一个方面,我们可以自由伸张个性,用自己最擅长的方面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让我们一起吸入“个性时代”的自由空气,共同高呼:“再见了,个人适应世界的时代!”

【点评】

文章以演讲稿为形式,新颖而夺人眼球。运用想象的手法,以22世纪科技革命完成为背景,隐含了个性化发展的时代趋势,贴合当下大数据发展的情况,紧扣现实。文章中“让系统机制适应个人”的主题很突出,符合材料含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很明确,但 “回首历史”段有些累赘。(谭雯昕)

留一片瓦尔登湖

4

美国空军探寻战斗机失误频繁原因,最后通过改变设计,让统一的战斗机能根据飞行员个体做局部调整而解决了问题。这看似寻常,其实难能可贵。

因为他们认识到系统必须给个人留下一定的自由空间。

毕竟人是汲着自然风露成长起来的,不是工厂用同一模具压出来的。人在组成群体时会被或多或少地磨去棱角,以便更好地融入群体。但群体不能放任这种打磨继续下去:失去了个体差异,人也会慢慢失去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意识。

这个问题在教育系统中尤为突出。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以“兼容并包”的思想而被社会称誉。当时的北大校园中有拖着长辫的辜鸿铭,坚持旧制的黄侃,也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 陈独秀。蔡元培并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来选择,而是给每一位教员留下了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的思想生长,碰撞,最终酝酿成万马奔腾的“五四”风雷,推动中国历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那一代的学生也大多成为后来的社会领袖。

反观现在的教育,虽然官员们口口声声说要重视综合素质,却仍在把学生按统一标准塑造。所谓的课外探究,自主探索大多成了堂皇的资料堆砌。学子们的入学就像是上了流水线,在题海的冲刷下磨成式样一致的理工人才,输送到各高校,这样的体制怎么可能培养出那一代激荡风雷的人物,那一代有大气度的大师?

教育系统其实是公共生活的一个缩影。在如今的社会体制下,人们大多按部就班地升学工作,人生轨迹早已画好,不能旁生枝节,不能有片刻喘息。在这样的系统重压下,人们要么沉默着溺毙,要么选择反抗。从前段时间女教师辞职“想去看看世界”来说,反抗已经开始了。 但个体的反抗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唯有系统本身做出努力,尊重个体差异,留下自由空间。

海子想要“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可是挣扎失败了,以卧轨这样决绝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梭罗执着追寻,终于找到了瓦尔登湖这个小小的自由空间:

我是它的圆石岸

飘拂过的风

它的最幽深僻远处

高高地躺在我的思想中

若系统不能给梭罗们留下一片瓦尔登湖,他们怕是要面对海子的命运了。

【点评】

开篇引用材料简洁明了,引出“系统要给个人留下自由空间”这一论点,然后列出社会现象指出失去个体差异的危害。接着大题小做,从教育入手。例子新颖生动具有说服力。又由教育说回社会现象,强调论点。以梭罗的小诗结尾颇具诗意。整体思路还是很清晰的。

可是反面现象的列举过多了些。对于总重个体差异的解决也未论述透彻。“瓦尔登湖”的材料在结尾出现略显突兀。

美丽新世界

我时常会想象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这样的一幅场景:密密麻麻的试管,婴儿整齐划一地朝你走来,他们有一样的步伐,一样的面庞,一样的瞳孔,甚至一样的皱眉。这足以令任何一个常人窒息,但更为可怕的:假如他们中出现了不同寻常的一名个体呢?

然而,赫胥黎的预言并不只是在遥远的未来得以应验,这般“平均主义”,“反个性主义”的闹剧正在当下如火如荼的上演。

其实这样的习俗在中国是由来已久的,大可从《齐民要术》的前两字一窥究竟。近现代文革时期的红色革命文学也不例外。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是“齐民”,还是“革命”,推行

5

者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因为齐心协力的力量总归优于一盘散沙的威力,用平均值量化整体实力仍不失为最优的措施。但许多时候,我们都矫枉过正,把优化整体的目标忘得一干二净,上演起克隆的闹剧。正因此,齐民的后果是一旦社会中出现黄宗羲等人的异端邪说,国家便动荡。而红色文学时代的知识分子适逢改革开放,就惊觉自己习得的一套文字体系无用武之地。其结局,都是可悲的。

不过,一切矛盾在尚未放大之前都是可以调解的。正如美国空军飞机的座舱一旦启用个性化的设计,其战斗力就大幅提升,这个时候重视起个性的因素,让整体为局部让路,其带来的全局优化效果也是十分可观的。

私以为,头脑精明的商家在这一点就占足了先机——他们再三推出各式各样的“私人订制”服务。迎合了众多挑剔的消费者的胃口,也化解了不少具有独特需求买家的心头之虑。肥胖症患者再也不必对标准统一的亚洲码束手无策,左撇子也不必费尽心思去练习右手操纵鼠标,一切的不寻常以及让消费者心生被歧视的特殊感都随着平均之外的个性定制涣然冰释。 不过,商人的目的终究是盈利,从社会,人文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尚有一大段荆棘坎坷之路要跋涉。例如学校如何在义务公平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子,从而避免少数学生被冷漠,歧视,拖着畸形的外壳步入社会?自主招生又如何从高考郁郁不得志的偏才怪才中选拔出各行各业的专业领军人才?以上种种,都是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而解决症结的良药恰恰是让整体为个性做出调整。

我祈祷一个美丽新世界,那里没有量产的阿尔法或贝塔,那里闪烁着个性的光芒。

【点评】

优点:用《美丽新世界》巧妙引入论题,显得十分自然。论据选用《齐民要术》与红色文学,论据时间跨度大,从古到今更有说服力。倒数第二段点明论点——让整体为个性作出调整,直接明了。个人认为本文最好的是地方是具有现实意义,自然的提及当今教育制度,自招存在的困境,引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真正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

不足:《史记》曰:"齐民无盖藏。" 如淳注曰:"齐,无贵贱,故谓之齐民者。齐民和平均值并没有太大关系,而是强调平等,论据选用有断章取义之嫌。第五段的焕然冰释很显然是为了让文章显得高端才选用的,然而却是错的,改为“烟消云淡”或“一扫而空”更为合适。(黄文昊)

“我”与“我们”

想起当年柴静进入中央电视台之前,陈虻问起她做新闻最关注什么,她毫不犹豫答:“我关注新闻中的人。”

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喜欢将事情大而化之,就像美军战斗机以平均值设计的驾驶舱那样,将个体模式化,将具体概念化、标准化。我并不否认这样做的合理性,因为它能使原本复杂的流程变得清晰且规范,但是,当一件具体的事情来得猝不及防,这样的设计似乎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个体虽然渺小如微芥,但是别忘记,再大的宇宙,也是由一个又一个看似微小的存在组成。

当年白岩松离开央视,去做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他说过的一句话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我建议少用‘我们’,多用‘我’。我们总希望国家体面,然而当国家中的一个个人活得灰头土脸,这样的国家不见得有多体面。”作为新闻工作者,若是只能看见电视上描述的那些大好盛世,那么又有谁再去看见百姓平日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与苦辣酸辛?

只注重整体与概念,而忽视个体与局部,这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将具体的事物一律标准化,这似乎也映射出了当代人思维的简单狭隘,正如于坚所认为“一个渴望将世界同质化的

6

妖魔已来到了大地上。”

“我们”终究无法取代“我”。有诗人说:“我对于人群的偏爱,胜过我对人类的偏爱。”这是一个诗人对生命个体的强烈关注,是诗人对人类存在的终极关怀。

模糊的、标准的“统一定义”,终究看不清事物的真实面貌,而只有根据个体的存在,我们才能洞悉一个社会的具体情况。

胡适曾经对他的学生说:“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个人的自由,去换取国家的自由,而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诚然,当个人的自由不再,当个体的自由不被重视,国家又谈何自由光明的未来?

哲学上也常说,以局部推动整体,以局部的发展带动整体的发展。当我们的目光不再局限于统一整体的“我们”,而落向那些具体的、有温度的“我”,我们才能真正地看清本质。 美国空军以个体特征调整机舱后,战斗机的作战水平得到提升。小中窥大,我们的社会,也应当如此。多用“我”,别总将“我们”挂在嘴旁。

【点评】

用柴静关注新闻中的“人”的例子引入,事例选取精当。然后,提出模式化具有弊端,整体是由个体组成的,紧接着通过引用白岩松的话提出不可只看整体(“我们”),要关注个体(“我”)的观点。接下来,援引胡适的话论证局部对整体的积极意义,关注个体才能看清本质。最后,点明要多用“我”,重申论点。

本文总体思路较为清晰,事例丰富。

不足之处是有些语句不够恰当、简洁。另外,5—7段逻辑混乱,前后不连贯,读来难免觉得磕磕绊绊。(刘舒敏)

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源

罗素说:“须知参差百态乃辛福之源。”那么,千篇一律,统一标准乃痛苦之源。

“平均”二字意味着将人的一切用冰冷的数字衡量后断然截取中间的粗放式做法,其背后是对统一标准的追求,是对个人意识的放逐和对差异的否定,是对自我的无限虚化。 正如美国战斗机按照飞行员身体特征的平均值设计的一般,在当今浮躁喧嚣的社会中,在流水线式的机器生产中,人们曾试图将一切付诸平均,付诸统一标准下,以追求所谓的“效率”;人们试图消除一切差异,将异己排除、同化,使之适应标准。

然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世界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个体。平均值系统和操作员之间的矛盾也正是统一标准和个体差异性的矛盾。正如契诃夫所说:“人的一切都是美的。”个体之美的一大外化体现正是这些个体间的不同,而这些差异也证实了让个体适应系统标准的不可操作性。当标准化的利益追求最终只带来了一系列事故时,让系统适应个人的做法无疑是此时最为恰当的做法。这是个体差异战胜统一标准的胜利。

博尔赫斯在《创造者》中写道:“我想画出一幅世界地图,画下山,画下水,却发现最后画出的是自己的脸。”自上世纪的文艺复兴起,“人”的概念不断被提及。自我意识,即充分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抵制一切对自我虚化的事情。而自我意识的觉醒即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到人的差异,正确认识到人的需要。人的差异性即允许多元化思维,允许个性化发展,允许多样化的表达。而“平均”、“统一”是将人拉倒同一条发展的轨道上。将人等同机器,否定了“自我”。人的需要,是对人性的尊重,是对自我的肯定。当满足了人的需要,即实现了人性化,即寻求到了与个性差异的平衡。而让系统适应个人的设计是建立在充分肯定自我上的人性化设计,因而获得了成功。

正如契诃夫所说:“在人群中不能感到卑微,要在人群保持自尊。”当用以适应标准的批判和行动浪费了时间,当追求平庸的“恶”束缚了自我的崛起,当统一的标准成为了发展的桎梏,何不松开手来,调转方向,让系统来适应个人的差异性,让座舱随着飞行员的特征调

7

整。

因为,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源。

文化的全局考量和个性解放

近日来“文化打造”成为了热词, 各地都充分认识到精神财富比物质创造更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资源宝库,诸如各个商业文化名镇拔地而起,类同乌镇、西塘等等的“中国仿造”如雨后春笋四野开花。

出于全局考虑,中国的文化遗产需要统筹规划,这无可厚非。但是也不能为了整体统一的蓝图计划,就如同机器生产线制造同一规模的杯子,流水生产出几无差别的风景名胜。 是商业式文化,还是文化商业化,这一点颇值得玩味。

新世纪的到来,各类文化早已“除魅”,我们重视精神的传承,文化古镇的打造不仅如风车般,使物质经济财富的城堡遍地开花,也让社会愈发重视道德传统的坚守和历史的传承。 但是,若要因此而消抹各地的差异,江南水乡处处广建白墙黑瓦,仅在门面处贴上飞檐翘角,这不是文化传承的良性演进,是出于利益的止步不前。

为了建立一条文化街,推倒旧式的明清或是民国老宅,让商业小贩替换曾经的民俗风情,这样自觉或不自觉的价值排序,在利益的坐标系上显得那么流畅自然。可是旅游者们来到这里,遍看相同山水湖塔,在旅馆的深夜大概也会惆怅惘然,看着行李箱边的当地特产疑惑: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内心空荡荡”?

马克思曾说,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理想的人。同样,今天的我们不缺少丰富的历史底蕴,但缺少相应的创新与文化的个性解放。

出于整体打造全局统一文化的“喻于利”不是通向幸福的万能之钥,个性解放下的文化创新才是将五千年的底蕴真正“喻于义”。所以写了《国富论》的亚当•斯密更看重《道德情操论》,我们需要将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个世界舞台。

余秋雨遍布各地文化遗址的足迹,在《千年一叹》中展现得明白,各地各有特色,若是刻意趋同,我们人文精神的“缆绳”无疑会出现断裂。

成都的锦里、南京的夫子庙、北京的簋街„„当是风情各异,无需因为当地某个名人、某件事迹而用放大镜扩张渲染成一幅“四不像”的仿制名画。

在当今“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更难”的时刻,既需要有文化的全局考量,更要有个性的理想担当。如叔本华所说:这是对一个时代伟大事物同一性和连续性的信心,也是对一代代人变化和衰退的抗议。

【点评】

本篇文章立意新颖,文笔流畅自然,立足于社会现实,通过当代人热衷于打造文化这一现象巧妙地点出全局考量与个性解放的辩证关系,与所给材料很好的契合,既点名了需要考虑文化的整体协调也不能忽视各地域之间的差异与特色。所引用材料恰当得体,穿插于文章当中,很好的论述了文章的主旨。(闫梓越)

救救个性化

一百多年以前,鲁迅在报上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救救孩子,是要挣脱社会对理性精神的束缚,是要挽救个性化的缺失,挽救对个体精神的践踏和漠视。

孔庆东在北大演讲时气愤的说:“这么宽的中关村大街连一个停车场都没有,这么大的海淀区,给我们看多少话剧?什么时候考虑过人?什么时候考虑过精神上的人!”

尊重个性化,并不是要打破全局观念,而是在局部进行精准细致的调整,从而优化整体,

8

以达到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孔庆东也不是真的要看话剧,他也不过建议“个别领导人还是多看一点话剧吧。”国家在发展的同时不能只追求高效益、快发展,毕竟个体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个别领导人”更应该为个体发展谋出路、筑平台,只有每一个细胞的活力都尽情舒展,整个机体才会焕然充满生机。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说:“每一个历史大动荡,都是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信仰发生了彻底改变,正是这些改变推动了文明的革新。”无论在什么社会,尊重个人的成长和选择,尊重个体的声音都是必须的。正如林肯所言:“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国家。”也只有倾听个体的呼唤、感受个体的疾苦,才能真正做出合适的改变。山区扶贫,过去有的是贫而没有扶,有的不贫也要扶,瘦骨嶙峋的继续挨饿,衣食富足的更加宽裕,这就是一味追求平均值、忽视个体需要的后果。而只有精准扶贫,如输血一般,为干涸痛苦的个体,滋润生命。

在群体心理学中,个体总有向群体同化的趋势,这一个方面促进人们适应社会变化,另一个方面也是对个性的摧残。救救个性化,救救孩子们,一日一日在德智体美世界观教育中成长的孩子,却可以在同学跳楼时大喊“你快跳啊!跳完我还要上课呢!”;一日一日在竞赛补课中成绩提升的孩子,确实达到了应试教育要的平均值,合乎“大势所趋”,但却身心疲惫不知兴趣为何物,竟只能在游戏、日漫中寻找个性的纾解。过分宣扬个性化固然不可取,可是只知平均值,一味追求统一、和谐亦是过犹不及。

没有对个性化的关注,最终导致的就只有人性的扭曲。只有救救个性化,尊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让整体也为个体服务,才能重塑个人的骨气、个人的精神,才能求得社会的进步。

流光不易把人抛

赵浩然

“四君子汤若是加上几味药去治别的病,那这些药也是为四君子服务的,无论它在哪里,整副药方的药都得适应着它们。”无意中翻到了母亲的药学笔记,其间的这几句话颇像母亲打趣说到的,便拿着去问母亲。

“哈哈,再悟一悟你就懂了。”母亲笑着说。

把这个问题抛给我后,我便陷入了沉思,我想这其中的意趣不仅适用在药方里,更适用于有你的世界里。

恩格斯曾说过社会于人的言论,同样黑格尔也说过“诗歌时代转为散文时代”的论调,因为个人的不同与变化,整个社会乃至文学时代都会随之而适应,看似是自发的行为其实是体系与人的平衡发展。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位美国印第安人牧师说过的话:“苦难由来已久的人们不需要物质的同情和精神的怜悯,他们要的是苦难同样的感同身受。”若是在民族国家的发展中无法找寻到与自己契合的体系发展适应自己,那么这个民族国家必将会受到如印第安人一样的忽视和苦难。

这样的适应与平衡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其间的波折动荡无可避免,但其成效却可流传后世。儒学体系不能适应个体发展时,它便吸收了佛、道的精华,这个体系的自我转变使其能光焰万丈,永举火炬。

记得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记得武陵山上的梅妻鹤子,记得做文做人做酒得意于菊畔的渊明,其实当你环境的设定无法因适应你而改变时,你可以转换一下方式,体系自会因你而变。这样的情况不是危机时刻的自救,不是只有环境才能塑造真我的论调,而是在体系适应个人做出转变后的精神升华。“半缘修道半缘君”的情谊正像环境体系和人的情谊。《追风筝的人》中的那句:“我追,我的脸上绽放如峡谷般笑容,我追。”便告诉我们在精神上得到的升华是人的自适应和体系的微转变。

9

《随园诗话》中有“诗况随字”的说法,其实主要因素已经决定了整体的体系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我想体系就在不知不觉中与个人个性融为一体了,这样的物我合一可能就是母亲要让我悟出的道理吧。

其实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的经典“舟一只,湖全白”的情象便是平衡之境了,这让我不禁想到那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诗句,突然好想笑着告诉李后主,流光不会抛弃你的,它都适应融到你的点滴中了啊。

【点评】

由母亲的药方作为引子,将对药方的深思将思维扩展到个人与社会时代,个人与民族国家,从而得出结论:社会体系对个人的适应与平衡虽有波折,但不断发展。

之后用诗意的语言指出个人也应转换方式,从而以达到让体系适应自我的最终目的。 最后化用南宋诗人蒋捷诗句“流光容易把人抛”为“流光不易把人抛”,与李后主的隔空对话更渲染出全文“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唯美意境,将体系对个人点滴的浸润改变化于其中。

大一码的鞋子

操场边上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梧桐,有秋意为它镀边,这棵树散发着淡金色的光。那光也洒在树后那踌躇不前的身影上。没错,那人正是我。

上一分钟还在楼上谈笑风生的我不得不为了一时踢飞的鞋埋伏在这里。

只见我的鞋在横跨了半个操场后,以无与伦比的美妙身影横在操场中央。天呐!真是糟透了,尤其是我的鞋周围围着一群“好事者”!

这不禁让我懊恼妈妈为何总给我买大一码的鞋。妈妈一本正经的借口是:“你的脚长得那么快,当然要买大的!”

此刻我多么希望有哪位战友抱着我的鞋杀出重围,将它这个罪臣带到我面前,让我赐死它!

相同的话又一次浮现在我脑海,犹记当初因为一个跳跃运动,让鞋在空中托马斯回旋360°后将无辜的百姓应声击倒而成名的我,是如何在众人震惊、鄙夷、嗤笑的表情中夺过我的鞋落荒而逃的。

自那里起,我生活中都是大一码的鞋。

妈妈那种越大越好的思想,成为我不够精准的“引灯”。初三报补习班时也是因为本部高手越多越好的思想,报了精品班,然而,脚没有鞋子大的事实终于显露,变成跟不上。 在唇焦口燥呼不得的逆流中,无奈不进则退回到大班化教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成绩总算打住。

想那些精品班的脚们或许有和我一样的鞋子,可他们的鞋子是合脚的吧。换上合脚的鞋,才能发现自己的虚胖。

我不想追回那只醉卧操场的鞋了,只是在放学后,将另一只也扔了,在众人更为震惊、鄙夷、嗤笑的表情中功成身退。

大一码的鞋子对于灰姑娘来说,就是水晶鞋穿在姐姐们的脚上。

人生在世,有太多不合适的人和物就像大一码的鞋,不合脚,却没法丢弃。路走多了,才发现脚已经变形了。

不合适的物与人,永远没法适应。回想这么多年,也许就是因为太多人将就大一码的鞋,导致一无所成。

大一码的鞋在穿坏之际,你也会发现,你的脚还是没有那么大。

不合适就该放弃。

那棵梧桐披着淡色的光,夕阳中,似与那踌躇的身影道别。

10

【点评】

从“我”又一次丢了鞋写起,引出了对过往有关大一码的鞋的“惨痛”经历,巧妙地将上精品班比喻为穿大一码的鞋,表达了“放弃大一码的鞋,寻找合适自己的物与人”的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记载的是生活中的小事,充满生活气息,同时又以小事将道理娓娓道来,不存在大段说理议论。而作者的文风十分幽默,让文章显得亲切自然。

但是,本文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文中错字错句太多,读起来不够流畅通顺。其次,记叙事件顺序混乱,内容零散。议论段有些随意,说理不够有逻辑性。(徐佩玥)

典型

尊重个性

座舱应适应个人,而不是让个人去适应座舱,这是美军战斗机战斗水平大大提升的原因。抛开“平均值”的概念,转而追求适应个人的系统,其中包含的是对个体、个性的尊重。 倘若将此适用于社会,那么“系统”便是社会体系,“平均值”便是大众的惯常行为标准,而“个体特征”则是每一位公民自身的优点、缺点。如此看来,中国社会从来就不缺乏用“平均值”这一整体去倾轧个体特征的举动。

从小到大,每一个中国人都被“标准行为”束缚着。当你偏好与标准稍有不同,大多数情况下会遭受到无情的打压。于是,你需要语数外物化门门都会,需要在学习之外能够有良好的举止、言谈,与身边的人打好交道,最好是在学习不差时能多参加些活动,锻炼自己。少年时期,“学习成绩”是主轴,那么进入大学,走上社会,“进取”成了主线,一路上车子、房子、婚姻等着你马不停蹄,一一将它们带走。所有的言行、追求都被标准化了,这个标准依据“平均值”而定,因为这是大家惯常的人生轨迹,你需要适应它,而不是它来适应你。你的“个性”无关痛痒。

可是,“平均值”的概念下隐藏着“庸常”,让社会中的每一分子去适应,等于是抹杀了社会这片“大海”上掀起浪花的可能。而对于个体来说,棱角总会有于“规矩”冲突的瞬间,当自我的个性不被尊重,他们就被剥夺了生命的自主性,由此丧失了主导自己生命的能力。既无此能力,又何谈生命力、创造力,何谈整个社会的活力、“战斗力”?

正如孙隆基在《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指出的“中国人的一生是平面展开的”诚如是,当个人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去适应社会这个系统,他又何来精力去攻克除此以外的难题,去让自己的生命有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这种平面化消耗的是精力,折腾着每一个人的身心,最终矮化的是整个民族向上发展的动力,因为其中的“个人”已不再有上升的可能。因此,尊重个性也许不仅仅是出于人性化的考量,让每个生命拥有人生主导权,更是为了让整个社会系统能够不断提升,活力充沛。

美国空军发现了战斗机设计上的问题,最终让制造商让系统适应个人,达成了作战水平的提升。那么我们的社会,想必一定能在对个性的尊重中,更加蓬勃发展。

[点评]

这篇作文写到了作文纸的第三面,所以掩盖了它其实只有757字的事实。

用给的材料开头,不容易跑题。第二段解释了什么是“系统”、“平均值”、“个性特征”,然后,第三段就开始中心观点的论述了。

我觉得作者完全过度曲解了“标准行为”的意思。作为一名学生,你有责任学好你应该掌握的知识,虽然说很多我们现在学的很多东西高考以后都会忘记,但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各种能力,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的。作为一名社民公民,良好的举止、言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全面发展,是不同的个体对自己的发展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一个能适应系统的个体,必然是会比庸

11

常的“平均值”多一些技能,现在只会埋头死读书的人根本不会脱颖而出,真正优秀的人,不仅有漂亮的成绩,在各个方面也都十分突出,没有人用“标准行为”来强制他们,而是他们的个性化发展。“进取”本该就是主线,物质与幸福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当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的时候,还有什么“个性化”好讲?安居乐业,成家立业,是每个人正常的生活轨迹。

第四五段,主要论述了个性化的丧失会导致社会活力的丧失。但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尊重个性”,文中并没有提到。

最后一段,用材料去套自己文章得出的结论,但看完全文,我只感觉到了这个社会有多么的糟糕,并没有觉得尊重个性就可以蓬勃发展。

写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大倒苦水。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对所生活的环境抱有这么大的恶意,抱怨的人很多,努力想让这个社会变好的人却不那么多。

弹性之力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常常会有一些确定的目标,我们为之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有的人遇到了困难,但他不愿打破自己的整体构想,无视问题所在,徒劳地在歧途中挣扎,举步维艰,有的人则及时变通,找出问题所在并改正,殊途同归,最终取得成功。

美国空军战斗机失误频繁,重要原因是他们过度看重了整体而无视个体。于是,他们重新审视问题,看重了个体,变通了设计从而降低了失误率。推而广之,我们人在社会中,也往往会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所束缚,所裹胁。但,如果我们有更好的想法,能够及时变通,体现出生命的弹性,往往能让这个时代进步,让社会更美好。

生命弹性之力的出现,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上世纪中叶的中国,人们深深的被计划经济体制所束缚。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形势都不好。顾准体会到了这个问题,他选择了变通,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大家百思不得其解,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变通,根本无效且行不通。顾准没有放弃,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想法,相信自己所意识到的变通能给国家带来无穷的动力。他,最终还是倒下了,但他的变通精神没有。也终于在20年后,人们因市场经济而获得了福祉,中国的经济也从此腾飞。我们现在的空前繁荣,也绝离不开顾准为个体变通所付出的努力。

弹性之力所追求的变通,并非个个像顾准所追求的“巨变”。一些微小的个体变通,也能让我们的个体受益,从而影响其他的人。文学界曾经被一片“物质至上”的功利雾霾所笼罩,作家们被同行们的荣华富贵蒙蔽了双眼,只执着于财富的累积,创作出盈千累万的“心灵鸡汤”,甚至为了迎合世风不惜放弃尊严。钱老站了出来,他在自己被推上神坛时选择变通,甘愿作那“二三素心人”来端正文学界的风气,陈寅恪放弃高薪聘请,不求封侯但觅诗,让自己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共三光而永光。大抵这类人的变通,是因为自己高度的责任感,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渴望用自己的弹性之力来为学界注入无穷正能量。 弹性之力是伟大的,往往做出了正确的局部调整,个人变通,会让世界更美好!

点评:从立意角度来说,作者由材料的“调整”提出了关键词变通与弹性,只关注了材料的部分而忽略了“个体”“系统”等关键词,所以立意有些偏离。文章结构比较完整,中心句明确,但对弹性之力的分析不够深入,全文主要强调变通的积极意义,但大多只是“举例说明”而缺乏深入论述,第四段的论述体现作者的文学素养,但所举的例子与“变通”的联系似乎不是很紧密。此外,全文有少许错别字,部分用词“殊途同归”等也不是很恰当,前半篇文章用词也较为口语化,这都是可能被扣分的原因。(38)


相关作文

  • 中考作文题目大全作文1800字
  • ∙ 2016年中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汇总2016-03-08 ∙ 2015年温州中考作文题目:月亮离我有多远2016-05-06 ∙ 2016中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昨天, 今天和明天2016-05-04 ∙ 2016中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关于成长2016-05-04 ∙ 2016年中考作文题目预 ...

  • 初中作文题目作文8100字
  • 1<--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⒉<--,我永远的天空> ⒊<都是--惹的祸> ⒋<笑傲--> ⒌<生活需要--> ⒍<何以解忧,惟有--> ⒎<假如我是--> ⒏<告诉你,我很--> ⒐<我眼中的- ...

  • 2016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作文1500字
  • 2016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汇总 2016-06-16 初中家长圈 中考是各省市自主命题,且各地的考试时间也不一样,有些地区的中考已经结束,武汉将在6月20日.21日迎来中考.虽然各地的试题有所区别,但是中考语文的作文题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考生或者可以从中窥得一丝灵感,在武汉中考作文中脱颖而出. ...

  • 九年级作文教案作文600字
  • 1 2015-2016学年度第年级 2 红星九年制学校2015-2016学年度第 一 九 语文 3 红星九年制学校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电子备课教学设计 4 5 6 7 8 9 10 红星九年制学校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电子备课教学设计 11 12 13 红星九年制学校 20 ...

  • 2016年高考语文作文作文1600字
  • 2016年高考语文作文 2016年全国卷I 高考作文题: 适用地区:河北 河南 山西 江西 广东 安徽 湖南 湖北 福建 全 国卷I 高考作文 2016年全国卷II 高考作文题: (适用于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内蒙古.新疆.陕西.重庆.海南) 今年全国卷高考的语文作文聚焦如何提 ...

  • 中考专题三十 半命题作文作文4600字
  • 专题三十一 半命题作文 一.(2016·山东临沂)以下两个组我题目,请任选一题写作. ⑴题目:他(她.它)让我感到 . ⑵其它类型作文,略. 要求:①如果选择他(她.它)让我感到 .写作,需先确定合适的人称,并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曲除外):③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④ ...

  • 回顾2015展望2016作文400字作文500字
  • 回顾2015展望2016作文 时钟的指尖一秒秒地转动,一纷纷的消逝.听着家中三个挂钟一起走动的声音,滴答的声音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清脆,慢慢地向四周混开.闭上眼睛,细细地感受钟声,或许是因为2015的脚步走的太匆忙,我们都还没有准备好几年2015的礼物,只是想在这最后的时刻记上属于2015的钟声罢了.2 ...

  • 2016小学生社会实践作文作文1600字
  • 2016小学生社会实践作文 2016小学生社会实践作文 10月13日,我笑五年级全体学生要去常阴沙训练基地训练三天.这个信息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非常高兴,等待着10月13日这一天的到来. 这天终于来了,我早早起床,带好包疾步奔向学校中.学校的们才刚开,我以为班里没几人,没想到一进教室,多多少少都有同 ...

  • 2016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作文题作文2100字
  • 2016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作文题 ,以下为2016年全国卷I 高考作文题. 适用地区:河北 河南 山西 江西 广东 安徽 湖南 湖北 福建 2016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适用于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内蒙古.新疆.陕西.重庆.海南) 今年全国卷高考的语文作文聚焦如何提高学习语文素养 ...

  • 2016年全国中考作文题汇编作文32800字
  • 2016年中考试题汇编之作文题 [2016·北京卷] 五.作文(共50分) (一)根据情景,按要求写作.(10分) 24.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有位外地朋友来北京,想通过品尝北京特色美食体验京味文化.请你写一段话,向他推荐一种具有北京本地特色的美食(如北京烤鸭.涮羊肉.炒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