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语文散文之部第六单元游沙湖苦斋记教师用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文3100字

三年级作文

- 1 - 游 沙 湖

说作者

苏轼(见第四单元《方山子传》的相关介绍)

寻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只是一个虚衔,无权过问公事) ,安置在本州居住。次年二月,他到达黄州,一直住到元丰七年才离去。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因治病求医,在庞安常家住了几天,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就是这时写的。本文和《记承天寺夜游》《游白水》,都选自《东坡志林》(五卷本) 。这三篇游记小品,长不过二百来字,短不到百字,作者信笔而书,无意作文,随手挥洒,自然天成;插叙生活片段,流露心境情怀,率真亲切,如见其人。苏轼的这类短文,为明代公安派所推崇,对晚明小品有直接的影响。

看结构

知文意

苏轼结识了一位医术高明、聪明绝顶的聋大夫。他们通过以手代口、以眼当耳的特殊交流方式,形成了真正无声的默契关系。本文明快地记叙了他们日常交往的特点,以及同游清泉寺的经历,表现了一种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

赏技巧

1.以独特的角度,寄寓深刻的内涵

作者是从庞安常与“我”同为“异人”的角度来写的。只选取庞安常“以眼为耳”,“虽聋,而颖悟绝人”的特异之处,仅用“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的细节,写出人物之不同一般,手法之高,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且,这种写法还蕴含深意: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写庞安常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一代名医,而词人

- 2 - “以手为口”,是一代词文绝佳的士子。庞安常“颖悟绝人”却隐居乡间,权充一名村医,自己也因词文得祸,贬居僻远之地。两人连境遇都有同“异”。如此看来,作者那句“皆一时异人也”,实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叹。

2.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丰富复杂的感情

从艺术上看,作者以极朴素、自然、清淡的语言写出了非常丰富复杂的感情,并且有层次地表现了感情的发展变化——由寓慨于谐,发展到开朗、积极、乐观,由萧疏简淡的叙述到朗声高唱,思想感情的抒发越来越浓烈,读时令人情不自禁地也要伴随作者歌唱起来。

3.以经济的笔墨融景、情、事、理于一体

文章的另一特点是用笔经济,全文只有一百七十二字。写游览所见景物,只简略点出逸少洗笔泉、兰溪水西流。而对兰溪景物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则留到歌词中表现。歌词把静谧幽雅的景色、积极乐观的情绪和精警深刻的人生哲理,浑然无迹地融合起来。在短小的篇幅中,有人物,有事件,有自然景色,有诗情哲理,这一切又似乎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充分体现了苏轼随笔小品文的艺术特色。

一、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

医而聋 善:擅长 2.名词作状语

下临兰溪,溪水西.

流 西:向西 3.名词作动词

君看流水尚能西.

西:向西流 二、一词多义

1.相⎩⎪⎨⎪⎧ ①因往相.田 观察②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辅助③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相貌④操虽托名汉相.

,其实汉贼也 丞相⑤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互相⑥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动作偏指一方,我

- 3 - 2.疾⎩⎪⎨⎪⎧

①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病②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疾苦,痛苦③必为有窃疾.

矣 毛病,缺点④屈平疾.

王听之不聪也 痛心⑤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 痛恨⑥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嫉妒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 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②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2.省略句

(余) 遂往求疗

篇目二 苦 斋 记

说作者

(一) 简介:刘基(1311-1375) ,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元末明初青田(今属浙江青田) 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吾之子房也”。

(二) 作品:代表作《郁离子》。

(三) 评价: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寻背景

元至正十二年(1352),浙江龙泉人章溢在帮助元将石抹宜孙镇压农民起义后,在福建匡山隐居,在山上建烟云万顷亭、苍雪亭,坐看云起亭、环中亭。章溢与刘基、宋漉为同乡挚友。在他隐居匡山时,刘基、宋漉都到此造访,并分别写了《苦斋记》《匡山看松庵记》。此后亦有不少文人墨客到此探幽寻古,避世修身,留下不少诗篇。

看结构

- 4 -

知文意

本文是一篇借景言理(托物言志) 的散文。通过对章溢先生生活环境的“苦”的叙写,引出章溢先生关于“乐与苦,相为倚伏”,“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表达了作者的苦乐观。

赏技巧

1.角度新颖,引人入胜

写一般名山胜水的游记,有雄奇瑰丽之观可以描绘,如“巴陵胜状”之“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泰山奇观之“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皆足以使人心驰神往。而这里所写的“苦斋”,非有林壑之美,台榭之观,往古之胜迹,可以引人入胜,供人凭吊;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作者巧妙地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串全文的脉络,化景为趣,化趣为理,使人从中领略无穷的佳趣与妙谛。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来看待艰苦的环境,坎坷的人生,这便是“化趣为理”。本来是极其寻常的景色,一经作者点染,便成奇观,这是“化景为趣”的艺术手段。

2.叙议有度,情理毕现

“记”这样的文学样式,往往由两个大的部件构成。前一个部件,或记人,或记事,或记游,以叙事写景为主;后一个部件,或发感慨,或说道理,以抒情议论为主。没有前一部分的事和景,则后一部分的情和理便无所附丽;没有后一部分的情和理,则前一部分的事和景便没有概括成理论,没有概括出主题。所以两者是有机的结合,是统一的整体。

一、通假字

1.覆之以茆.

茆”通“茅”,茅草 2.楛.

竹之笋 楛”通“苦”,味苦 3.其槚荼.

亦苦于常荼 荼”通“茶” 4.燕.

坐于华堂之上 燕”通“宴” 5.籍.

柔覆温之躯 籍”通“藉”,垫 二、古今异义

1.于是..

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

- 5 - 古义:在此 今义:表承接连词

2.食之可以..清酒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野蜂巢.其间 巢 ②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筑室 ③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 名

2.形容词作名词

寝必重褥,食必珍美.. 美的食物

3.使动用法

①必先苦.其心志 „„劳苦 ②劳.其筋骨 „„劳累

四、一词多义

1.焉⎩⎪⎨⎪⎧①剑溪之水出焉.

兼词,于此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它

③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④于是余有叹焉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2.修⎩⎪⎪⎨⎪⎪⎧①倚修

.木而啸 形容词,长、高②乃重修.岳阳楼 动词,修建③修.守战之具 动词,修理

④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动词,治理

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动词,修养⑥是以圣人不期修

.古动词,学习、研究⑦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动词,整饬

- 6 - 3.穷⎩⎪⎨⎪⎧ ①一旦运穷.福艾 动词,完结、穷尽②不忍穷.究其事 动词,彻底③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形容词,处境困难

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形容词,不得志⑤穷.寇勿追形容词,走投无路的⑥穷.山恶水 形容词,荒凉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 ②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2.状语后置句 ①覆之以茆 ②燕坐于华堂之上

- 1 - 游 沙 湖

说作者

苏轼(见第四单元《方山子传》的相关介绍)

寻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只是一个虚衔,无权过问公事) ,安置在本州居住。次年二月,他到达黄州,一直住到元丰七年才离去。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因治病求医,在庞安常家住了几天,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就是这时写的。本文和《记承天寺夜游》《游白水》,都选自《东坡志林》(五卷本) 。这三篇游记小品,长不过二百来字,短不到百字,作者信笔而书,无意作文,随手挥洒,自然天成;插叙生活片段,流露心境情怀,率真亲切,如见其人。苏轼的这类短文,为明代公安派所推崇,对晚明小品有直接的影响。

看结构

知文意

苏轼结识了一位医术高明、聪明绝顶的聋大夫。他们通过以手代口、以眼当耳的特殊交流方式,形成了真正无声的默契关系。本文明快地记叙了他们日常交往的特点,以及同游清泉寺的经历,表现了一种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

赏技巧

1.以独特的角度,寄寓深刻的内涵

作者是从庞安常与“我”同为“异人”的角度来写的。只选取庞安常“以眼为耳”,“虽聋,而颖悟绝人”的特异之处,仅用“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的细节,写出人物之不同一般,手法之高,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且,这种写法还蕴含深意: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写庞安常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一代名医,而词人

- 2 - “以手为口”,是一代词文绝佳的士子。庞安常“颖悟绝人”却隐居乡间,权充一名村医,自己也因词文得祸,贬居僻远之地。两人连境遇都有同“异”。如此看来,作者那句“皆一时异人也”,实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叹。

2.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丰富复杂的感情

从艺术上看,作者以极朴素、自然、清淡的语言写出了非常丰富复杂的感情,并且有层次地表现了感情的发展变化——由寓慨于谐,发展到开朗、积极、乐观,由萧疏简淡的叙述到朗声高唱,思想感情的抒发越来越浓烈,读时令人情不自禁地也要伴随作者歌唱起来。

3.以经济的笔墨融景、情、事、理于一体

文章的另一特点是用笔经济,全文只有一百七十二字。写游览所见景物,只简略点出逸少洗笔泉、兰溪水西流。而对兰溪景物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则留到歌词中表现。歌词把静谧幽雅的景色、积极乐观的情绪和精警深刻的人生哲理,浑然无迹地融合起来。在短小的篇幅中,有人物,有事件,有自然景色,有诗情哲理,这一切又似乎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充分体现了苏轼随笔小品文的艺术特色。

一、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

医而聋 善:擅长 2.名词作状语

下临兰溪,溪水西.

流 西:向西 3.名词作动词

君看流水尚能西.

西:向西流 二、一词多义

1.相⎩⎪⎨⎪⎧ ①因往相.田 观察②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辅助③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相貌④操虽托名汉相.

,其实汉贼也 丞相⑤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互相⑥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动作偏指一方,我

- 3 - 2.疾⎩⎪⎨⎪⎧

①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病②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疾苦,痛苦③必为有窃疾.

矣 毛病,缺点④屈平疾.

王听之不聪也 痛心⑤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 痛恨⑥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嫉妒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 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②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2.省略句

(余) 遂往求疗

篇目二 苦 斋 记

说作者

(一) 简介:刘基(1311-1375) ,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元末明初青田(今属浙江青田) 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吾之子房也”。

(二) 作品:代表作《郁离子》。

(三) 评价: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寻背景

元至正十二年(1352),浙江龙泉人章溢在帮助元将石抹宜孙镇压农民起义后,在福建匡山隐居,在山上建烟云万顷亭、苍雪亭,坐看云起亭、环中亭。章溢与刘基、宋漉为同乡挚友。在他隐居匡山时,刘基、宋漉都到此造访,并分别写了《苦斋记》《匡山看松庵记》。此后亦有不少文人墨客到此探幽寻古,避世修身,留下不少诗篇。

看结构

- 4 -

知文意

本文是一篇借景言理(托物言志) 的散文。通过对章溢先生生活环境的“苦”的叙写,引出章溢先生关于“乐与苦,相为倚伏”,“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表达了作者的苦乐观。

赏技巧

1.角度新颖,引人入胜

写一般名山胜水的游记,有雄奇瑰丽之观可以描绘,如“巴陵胜状”之“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泰山奇观之“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皆足以使人心驰神往。而这里所写的“苦斋”,非有林壑之美,台榭之观,往古之胜迹,可以引人入胜,供人凭吊;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作者巧妙地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串全文的脉络,化景为趣,化趣为理,使人从中领略无穷的佳趣与妙谛。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来看待艰苦的环境,坎坷的人生,这便是“化趣为理”。本来是极其寻常的景色,一经作者点染,便成奇观,这是“化景为趣”的艺术手段。

2.叙议有度,情理毕现

“记”这样的文学样式,往往由两个大的部件构成。前一个部件,或记人,或记事,或记游,以叙事写景为主;后一个部件,或发感慨,或说道理,以抒情议论为主。没有前一部分的事和景,则后一部分的情和理便无所附丽;没有后一部分的情和理,则前一部分的事和景便没有概括成理论,没有概括出主题。所以两者是有机的结合,是统一的整体。

一、通假字

1.覆之以茆.

茆”通“茅”,茅草 2.楛.

竹之笋 楛”通“苦”,味苦 3.其槚荼.

亦苦于常荼 荼”通“茶” 4.燕.

坐于华堂之上 燕”通“宴” 5.籍.

柔覆温之躯 籍”通“藉”,垫 二、古今异义

1.于是..

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

- 5 - 古义:在此 今义:表承接连词

2.食之可以..清酒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野蜂巢.其间 巢 ②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筑室 ③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 名

2.形容词作名词

寝必重褥,食必珍美.. 美的食物

3.使动用法

①必先苦.其心志 „„劳苦 ②劳.其筋骨 „„劳累

四、一词多义

1.焉⎩⎪⎨⎪⎧①剑溪之水出焉.

兼词,于此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它

③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④于是余有叹焉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2.修⎩⎪⎪⎨⎪⎪⎧①倚修

.木而啸 形容词,长、高②乃重修.岳阳楼 动词,修建③修.守战之具 动词,修理

④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动词,治理

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动词,修养⑥是以圣人不期修

.古动词,学习、研究⑦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动词,整饬

- 6 - 3.穷⎩⎪⎨⎪⎧ ①一旦运穷.福艾 动词,完结、穷尽②不忍穷.究其事 动词,彻底③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形容词,处境困难

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形容词,不得志⑤穷.寇勿追形容词,走投无路的⑥穷.山恶水 形容词,荒凉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 ②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2.状语后置句 ①覆之以茆 ②燕坐于华堂之上


相关作文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文700字
  •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目录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蜀相/杜甫 书愤/陆游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 一剪梅/李清照 今 ...

  • 2015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时达标训练24 游沙湖 苦斋记作文6100字
  • - 1 - 课时达标训练24 游沙湖 苦斋记 一.夯基训练 1. 下列词语中, 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楹. 联( yíng ) 黄蘖.( bì ) 栎. 树( lì ) 蓬头垢.面( gòu ) B. 颖.悟( yǐng ) 动辄.( zhé ) 浸.润( jìn ) 稗. 官 ...

  • [游沙湖]教学实录作文4100字
  • 时间:2008年3月13日 (周四)上午第五节 班级: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5)班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推荐作品 执教者: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王彧譞 一.导入课文 师:一说到苏轼,就容易联想到他的<赤壁赋>,不知哪位同学还记得<赋>中 ...

  • 2012年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课考试大纲]作文4600字
  • 2012年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课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招聘初中语文教师的考试属选拔性考试.编写大纲的目的主要是为招聘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服务,为学生备考.教师命题提供科学的依据.本大纲既可作为招聘特岗教师的指导性用书,也可作为各类学校招聘初中语文教师的指导用书. 二 ...

  • 淄博市中考满分作文-200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作文1900字
  • 200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期学生由初 三升入高一,进入初中到高中的转折点.从中考情况分析,学生对教材比较重视,在识记方面成绩良好,对古代重要的诗文一般能加以背诵.能运用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进行仿写.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基础,为高中学习创造了好的条件. 但是,也有不少的 ...

  • 从课本出发设计写作教学作文2500字
  • 从课本出发设计写作教学 甘肃省岷县第二中学 张继元 关键词:高中:课本:写作教学 高中写作教学几成困局:课时被阅读课挤占,教学研究不像阅读教学深入有效,很少优秀的教学设计范例,除了高考满分作文参考资料少,等等.加上很多学校"高考压倒一切",写作教学又吃力不讨好,进而导致很多教师对 ...

  • 品读经典 光亮人生作文3800字
  • 1 "品读经典 光亮人生" 邓州市元庄二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活动计划 2 "品读经典 光亮人生" 邓州市元庄二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教育新理念,立足校情.生情.学情,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着眼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以相 ...

  •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设计作文4400字
  • 1 / 8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海拾贝"中的诗歌,了解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体会这些诗大多数是吟咏大自然美好风光的,激发学生搜集诗歌的兴趣. 2.反复朗读古诗,借助注释读懂诗歌,了解诗意,感受诗歌中饱含的情感.初步了解唐诗.宋 ...

  •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云霓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作文5900字
  • 1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 云 霓 一.散文阅读鉴赏 (一) 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云霓>,完成1-4题. 1."不久那些云霓果然被吓退了,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人们空欢喜了一场,依旧回进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句中的几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