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些风俗习惯的由来作文32800字

初三作文

中国一些风俗习惯的由来 [86则]

一、节日类

1、春节的由来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 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俱上,取其“福到(倒) 了”之意。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2、除夕的由来

俗称“年关”,腊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 ,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晚上,家家吃青粉烩菜,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厂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或“守岁”。小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

3、元宵节的由来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会) 。据乾隆十四牛张绍美编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 武威县志》载:“元宵,四市竖坊,悬灯,杂扮花鼓.高跷.演百戏。”旧时,金塔寺等地有黄河灯会,情景亦十分壮观。建国后,历年元宵节的灯会胜似往昔。节日之前,企事业职工,纷纷结扎彩门,悬挂花灯。有花卉灯、动物灯、八仙过海灯、西游记故事灯,争奇斗艳,气象万千。有爱好者在灯内装置微型电动机,胜似走马灯。最引人注目的是腾云驾雾的金龙灯,足有lo 多米长。是夜,城内和城郊居民,蜂拥而至,万头攒动,人流如潮。武威习俗,观灯时必从龙灯下钻过,祈求合家平安,万字如意。又说龙是吉祥物,钻了龙灯,就会人丁兴旺。

农村灯会别有情趣,彩灯古朴典雅,乡土气息浓郁。有用玉米芯制做的火炬灯,也有用山药蛋、萝卜头制做的彩灯。墙头上、马棚下,处处有灯,灯光通明。据史籍记载:武威灯会之盛况,自唐已有,并闻名于长安。故有唐玄宗与道士叶法善夜游凉州灯会流连忘返的传

说。

武威元宵灯会,不论新俗、旧俗,都要举办3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4、二月二的由来

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据旧志载:是日城乡居民以牲醴祀土祈丰年,各家炒豆类和麻籽食之,意示杀蚤灭虫。如今祀土祈年活动已不存在,乡间仍有炒麦豆之俗。

5、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是农历时令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日扫墓祭祖,谓之“春祭”。武威城乡习俗,凡有坟莹者,须于清明前一、二天到坟上供祭品、烧纸钱、添土;无坟茎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间,到郊外或于自家门前、街道巷口烧纸钱。禁忌在清明节当日上坟、烧纸。传说当日烧的纸钱就成铁钱,死者不能用。

6、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是日清晨,家家户户门头插柳枝,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线或丝线绳,身佩香囊荷包,并在口、鼻、耳边涂抹雄黄酒,相传这样可以避五毒(即蛇、蝎、壁虎、蟾蜍、蜈蚣) 。武威有' 五月端午穿出来”的说法,男女青少年身着时兴的夏装,尽情游玩。青年妇女讲究绣香草荷包,缀上流苏,赠送亲友。旧时,未出嫁的姑娘将荷包带在衣襟或系在发辫上,诱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会自惭貌丑。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饼子卷糕,亲友间相互馈送。下午,城乡居民成群结伴,游览寺庙,旧时游海子,现在海水干涸,庙宇也毁于地震,改游文庙、古钟楼、雷台、海藏公园、西郊公园等。小孩到野外攀树折枝,编制柳帽,以预防暑气。

7、六月六的由来

农历六月初六,亦称“晒虫节”,有“六月六, 晒丝绸”的民谚。此日午间晾晒丝、绸、皮、毛等经常不穿的衣物, 以防虫蛀。还有“翻经会”“晒袍会”等,陕西还有放捞河灯和汲水造酒的活动,有的地区还举行“六月场”活动,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赶表,掷花包形式,寻求恋爱对象。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瑶族的重大节日。

8、七月七•乞巧节的由来

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旧时在这天晚上,姑娘和年轻媳妇们坐在月下穿针,看谁穿得快,穿得多,穿得巧,据说这样可以把手笨的人练得灵巧。此俗现已不存。唯城内剧团,每年照例上演神话剧《天河配》。四乡居民蜂拥而至,场场爆满,至七月下旬停演。

9、中秋节的由来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日城乡居民家家蒸月饼,以示全家团圆。武威人的月饼是发面蒸的,如倒覆的脸盆大,种类繁多,有分层月饼、拧丝月饼、对瓣月饼、桂香俱全,

食之爽口。有“八月十五端出来”的俗语,意思是八月已经秋收,食物丰盛。亲友之间,互赠月饼,有攀比之意。八月十五晚上,蛟洁的朗月冉冉升起,家家在院内,摆设香案,供上月饼及瓜果等祭品,点蜡燃香,全家围坐赏月。少许,由主妇切开月饼和西瓜;全家食瓜果、月饼,谈笑风生,颇有情趣。相传祭月神供的西瓜,须剜成锯齿形的两个瓣,如家中有孕妇,可数瓜牙数预测男女,奇数生男,偶数生女。

10、冬至节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是“交九”的开始,从这天起,白天渐长,夜间渐短各家要吃冬至饭。有的人家吃肉汤面条;有的人家用肉丁、面丁、豆腐、粉条:饭”;也有人家吃“杏皮坛鞑子”,也叫“擞耳子”;也有吃羊肉香头饭或臊子面的民间有垒火堆,放麦草火的习俗。

11、小年的由来

农历腊月二十三(称“小年”) 送灶神。民间有“腊月二十三,灶爷上了天”的歌谣。是日晚上约八点左右,户户提前备灶书<用黄表纸书写全家人的姓名、生年月日) 、灶糖(麦牙糖和豆糖之类) 、灶干粮(烙饼) 、灶马(黄表纸上印有备鞍的马) ,并备一碟碎麦草,拌几粒豆,子均供于灶神牌位之前焚烧,意示送灶爷上天庭。民间传说灶爷为一家之主,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腊月三十日晚回府,祭灶是祈求灶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过了腊月二十三,已接近春节,家家户户购置年货,制作食品菜肴,拆洗衣服,打扫房屋,准备过大年。

12、元旦节的由来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1周为1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3、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5月4日是中国青年节。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大学为主的3000余名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抗议集会,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21条”,“拒绝和约签字”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1939年陕甘宁边区青年组织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50年4月共青团中央决定以5月4日作为青年团成立的纪念日。

14、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举行,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

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在此以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就有儿童节。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倡议建立儿童纪念日,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积极响应,先后建立了自己国家的儿童节,英国规定每年的7月14日为儿童节,美国规定5月1日为儿童节。日本的儿童节很特殊,分男女儿童节,男儿童节5月5日、女儿童节3月3日。我国在1931年也曾经规定4月4日为中国儿童节。自从1949年确立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以后,世界各国纷纷废除原来的儿童节,而统一为“六一国际儿童节”。我国中央政府1949年12月宣布: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代替原来的“四四儿童节”,并规定少年儿童放假一天。

15、国际劳动节的由来

19世纪中叶,美国资本主义不断发生经济危机,几万家工厂倒闭,数百万工人失业。在业工人的工资不断下降,而工作时间却一再延长,最多达到18个小时。因此,1886年5月1日,美国的11500家企业的40余万名工人规模空前的大罢工,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罢工在美国和国际工人运动中引起的强烈的反响并最终取得了胜利。1889年7月14日,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把“五一”定为国际劳动节。于是,5月1日的工人斗争从美国走向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相继加入的纪念“五一”的行列,5月1日成为一个具有国际意义的日子。

16、“三八”节的由来

1908年3月8日,1500名妇女在纽约市游行,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报酬,享有选举权,禁止使用童工。她们提出的口号是“面包和玫瑰”,面包象征经济保障,玫瑰象征较好的生活质量。五月,美国社会党决定以二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做为国内的妇女节。

17、父亲节的由来

父亲节是由美国人约翰? 布鲁斯? 多德夫人倡议建立的。多德夫人早年丧母,她有5个弟弟,姐弟6人的生活负担全落到了父亲身上。父亲每天起早贪黑,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既当父亲又当母亲,自己则过着节衣缩食的节俭日子。多德切身体会到父亲的关爱,感受到父亲的善良与伟大。她长大后,深感父亲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应该得到表彰,做父亲的也应该像母亲们那样,有一个让全社会向他们表示敬意的节日。于是,她给华盛顿州政府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建议以她父亲的生日,每年的6月5日作为父亲节。州政府被她的真情打动,便采纳了这一建议,只是把日期改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972年,在各方的强烈呼吁下,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使其成为全国性的节目。目前,这个节日受到东西方世界许多国家百姓的认同。每到这一天,子女们总是向辛劳的父亲致以敬意。

今天父亲节的庆祝方式和母亲节大致相同,所不同的也许只是父亲们喜爱的礼物不是糖果而是雪茄。

18、母亲节的由来

规定一个专门的日子来表达人们对母亲的尊敬,并不是现代的发明,而是一个非常古老

的习俗。古希腊入曾在树林或山洞中举行仪式,对女神——神的母亲顶礼膜拜。到古罗马时,这些活动的规模就变得更大,庆祝盛况往往持续达三天之久。当然,古时人们对女神的崇拜只不过是一种迷信,它同今天人们对母性的尊敬是大不相同的。

美国的母亲节,始于1907年5月。要求定立母亲节这一倡仪是费城安娜*贾维斯提出的。母亲节创立人是安娜*贾维斯。据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后,安娜*贾维斯的母亲,当时是美国格拉夫顿城教会学校的总监,并兼职在教堂讲述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当讲述到在战役中英雄捐躯的故事时,她不禁感慨万分,认为应该给予失去儿子的母亲们一种慰藉、一个纪念日。同时也衷心希望有人会创立一个母亲节来赞扬全世界的母亲,她的想法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

安娜*贾维斯的母亲死后,她继承了母亲所遗给她的一笔庞大的财产,不过她为失母感到格外悲痛,立志要实现母亲的愿望,创立母亲节,借以纪念世上所有的母亲们,同时提倡孝道等。为此她向社会发出呼吁,结果她获得各方面热烈的支持和良好的反应,并纷纷邀请她前往演讲。

1912年,美国专门成立了母亲节国际协会。1913年5月,美国众议院一致通过决议,号召总统以及内阁、参众两院和联邦政府的一切官员一律在母亲节佩戴白色石竹花。1914年,美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并要求总统发布宣言,号召政府官员在所有的公共建筑物上悬挂国旗。

在胸前佩戴石竹花,颜色是有讲究的。那些母亲已经去世的人仍然佩戴白色石竹花,而母亲健在的人则佩戴红色石竹花。这一天,人们总要想方设法使母亲愉快地度过节日,感谢和补偿她们一年的辛勤劳动。最普通的方式是向母亲赠送母亲节卡片和礼物。节日里,每个母亲都会满怀喜悦的心情,接受孩子们和丈夫赠送的玫瑰花或其他花束、糖果、书和纪念品,特别是当她们收到小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的上面用蜡笔稚气地写着“妈妈,我爱你”的字样的卡片时,更会感到格外自豪和欣慰。但最珍贵、最优厚的礼物还是把她们从日常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轻松地休息一整天。这一天,许多家庭都由丈夫和孩子们把全部家务活包下来,母亲不必做饭,不必洗盘刷碗,也不必洗衣服。不少家庭还有侍候母亲在床上吃早饭的惯例。

19、植树节的由来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

近代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1872年4月10日,莫顿在内布拉斯加州园林协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设立重视节的建议。该州采纳了莫顿的建议,把4月10日定为该州的植树节,并于1932年发行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画面为两个儿童在植树。 1979年2月,中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 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次年3月12日,邮电部发行了一套4枚题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邮票。1981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

20、国际护士节的由来

每年的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这是为了纪念近代护理学科创始人南丁格尔(1820~1910)而设立的。在1852年到1856年间,沙皇俄国与土耳其之间发生在克里米亚的战争十分残酷,双方伤亡惨重,大量的伤病员无人照顾。当时。英国有一位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女士名

叫南丁格尔,她自愿组织战地救护队,率领38名女救护队员负责伤病员的护理,在她的领导下,建立了医院管理制度,提高了护理质量,使伤病员死亡率迅速下降。1860年,她又在英国的圣多马医院办起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为推动世界各国护理工作和发展护士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纪念这位近代护理学家护士教育的创始人,弘扬南丁格尔对病患如同“老人的儿女,同志的手足,孩子的妈妈”的献身精神,国际上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21、情人节的由来

版本1:Valentine ’s day是情人节在英语里的叫法。从字面上来看,很难看出中西方叫法之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罗马,那时恺撒已经死去快三百年了,暴君Claudius 当政。当时,罗马内外战争频仍,民不聊生。为了补足兵员,将战争进行到底,Claudius 下令,凡是一定年龄范围内的男子,都必须参加罗马军队,以生命为国家效劳。自此,丈夫离开妻子,少年离开恋人。于是整个罗马便被笼罩在绵长的相思中。对此,暴君大为恼火。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竟然下令禁止国人举行结婚典礼,甚至要求已经结婚的毁掉婚约。

然而,暴政禁止不了爱情。就在暴君的国都里,居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就是Valentine 我们的主人公。他不忍看到一对对伴侣就这样生离死别,于是为前来请求帮助的情侣秘密地主持上帝的结婚典礼。一时间,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整个国度传开,更多的情侣秘密地赶来请求修士的帮助。

但是,事情很快还是被暴君知晓了,于是他再一次显示了残暴面目——将修士打进大牢,最终折磨致死。修士死的那一天是2月14日,公元270年的2月14日。

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敢于与暴君斗争的人,渐渐地使得2月14日成为一个节日。很多世纪过去了,人们再也记不得Claudius 的大名,再也记不得他的权杖与宝剑,但依然会纪念Valentine 修士,因为那个日子是Valentine ’s day是情人节。

版本2:在古罗马时期,2月14日是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同时将她尊奉为妇女和婚姻之神。接下来的2月15日则被称为“卢帕撒拉节”,是用来对约娜治下的其他众神表示尊敬的节日。

在古罗马,小伙子和少女的生活是被严格分开的。然而,在卢帕撒拉节,小伙子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心爱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这样,过节的时候,小伙子就可以与自己选择的姑娘一起跳舞,庆祝节日。如果被选中的姑娘也对小伙子有意的话,他们便可一直配对,而且最终他们会坠入爱河并一起步入教堂结婚。后人为此而将每年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版本3:一本英语辞典上注释说,范泰伦节(情人节)2月14日,来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据说鸟类在这一天开始交配。那时的风俗是:在牧神节期间,每个青年男子从一只盒子里抽签,盒子里放的是写有青年女子姓名的条子。抽到谁,谁就成为那个青年男子的心上人。后来这个节日改为纪念一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圣徒。

古罗马青年基督教传教士圣瓦伦丁,冒险传播基督教义,被捕入狱,感动了老狱吏和他双目失明的女儿,得到了他们悉心照料。临刑前圣瓦伦丁给姑娘写了封信,表明了对姑娘的深情。在他被处死的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现在,在情人节里,许多小伙子还把求爱的圣瓦伦丁的明信片做成精美的工艺品,剪成蝴蝶和鲜花,以表示心诚志坚。姑娘们晚上将月桂树叶放在枕头上,希望梦见自己的情人。通常在情人节中,以赠送一枝红玫瑰来表达情人之间的感情。将一枝半开的红玫瑰作为情人节送给女孩的最佳礼物,而姑娘则以一盒心形巧克力作为回赠的礼物。 据说,巧克力成份之一苯基胺能引起人体内荷尔蒙的变化,跟热恋中的感觉相似。

22、愚人节的由来

每年4月1日,可能会有人给你开一个善意的玩笑,发一个假信息,让你上一次当。那是因为这天是西方民间传统的节日——愚人节。

愚人节起源于法国,与历法改革有关系。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目前通用的阳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历固执地在4月1日这一天送礼品庆祝新年。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的做法大加嘲弄。聪明滑稽的人就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和“上钩的鱼”。从此人们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

愚人节时,人们常常组织家庭聚会,用水仙花和雏菊将房间装饰一新。典型的做法是布置假环境,可以把房间布置得像过圣诞节一样,也可以布置得像过新年一样,在客人到来时,则祝贺他们“圣诞快乐”和“新年快乐”,令人感到别致有趣。

4月1日的鱼宴也是别开生面的。参加宴会的请帖,通常是用纸板做成的彩色小鱼。餐桌用绿、白两色装饰起来,中间放上鱼缸和小巧玲珑的钓鱼竿,每个钓竿上系上一条绿色飘带,挂着送给客人的礼物——一个精巧的赛璐珞鱼,或是一个装满糖果的鱼形盒子。

不言而喻,鱼宴上所有的菜都是用鱼做成的。

不过愚人节最典型的活动还是大家互相开玩笑,用假话捉弄对方。

二、习俗类

23、“压岁钱”的由来

春节拜年,一般是按辈数大小互相拜的。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拜年的儿童“压岁钱”。压岁钱,相传是由宋代的“压岁盘”演变而来的。

据说,在历史上,旧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者,用盘、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赠送,这就是“压岁盘”。后来,“压岁钱”取代了“压岁盘”,这就是现在付给压岁钱的方式。

清代,压岁钱带上了去邪、祈福的成分,《燕京岁时记? 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这里,是指带方孔的铜制钱。自纸币代替金属制钱以来,便改用红纸包封之以示吉利。清代曾有人写诗描绘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心情:“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锡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24、放爆竹的由来

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

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因为最初的爆仗是烧竹子,故称“爆竹”,一直沿用至今。唐朝把它称为“爆竿”,后来也称为“炮仗”。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爆竹很快成为一种驱害避邪的神物。

燃放爆竹,除了在新年到来之前希望邪去福来,祈求保佑一年平安如意,人们还用来志贺婚礼、开业以及重大的庆祝活动。

25、过生日吹蜡烛的由来

过生日吃蛋糕吹蜡烛已为人们熟悉,这一习俗据说源于希腊。

在古希腊,人们都信奉月亮女神阿耳特弥斯。在她的一年一度的生日庆典上,人们总要在祭坛上供放蜂蜜饼和很多点亮着的蜡烛 形成一片神圣的气氛,以示他们对月亮女神的特殊的崇敬之情。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疼爱孩子,古希腊人在庆祝他们的孩子的生日时,也总爱在餐桌上摆上糕饼等物,而在上面,又放上很多点亮的小蜡烛,并且加进一项新的活动——吹灭这些燃亮的蜡烛。他们相信燃亮着的蜡烛具有神秘的力量,如果这时让过生日的孩子在心中许下一个愿望,然后一口气吹灭所有蜡烛的话,那么这个孩子的美好愿望就一定能够实现。于是吹蜡烛成为生日宴上有着吉庆意义的小节目,以后逐渐地发展到不论是在孩子还是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生日晚会或宴会上都有吹蜡烛这个有趣的活动。

26、过生日吃长寿面的由来

民间有生日吃寿面的习俗,其由来可有漫长的历史了。这个习俗源于西汉年间。

相传,汉武帝崇信鬼神又相信相术。一天与众大臣聊天,说到人的寿命长短时,汉武帝说:《相书》上讲,人的人中长,寿命就长,若人中1寸长,就可以活到100岁。”坐在汉武帝身边的大臣东方朔听后就大笑了起来,众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对皇帝无礼。汉武帝问他笑什么,东方朔解释说:“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岁,人中1寸长,彭祖活了800岁,他的人中就长8寸,那他的脸有多长啊。”

众人闻之也大笑起来,看来想长寿,靠脸长长点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想个变通的办法表达一下自己长寿的愿望。脸即面,那“脸长即面长”,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渐渐地,这种做法又演化为生日吃面条的习惯,称之为吃“长寿面”。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27、“抓周儿”的由来

抓周儿的仪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进行。讲究一些的富户都要在床(炕)前陈设大案,上摆: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儿”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刺绣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多予简化,仅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

据史书记载,此风俗兴于魏晋南北朝。《颜氏家训? 风操》有述:“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

唐宋时期,抓周儿这一风俗已很流行,民间十分重视,仪式也很隆重。《梦粱录? 育子》篇中有关南宋时杭州风俗说:“至来岁得周,名曰' 周日卒’,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秉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段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文件,谓之' 拈周试哗’。”

28、喝交杯酒的由来

提起交杯酒,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婚礼时这是个十分常见的节目。

据传,这一习俗源于先秦时期。《礼记? 昏羲》载:新郎、新娘各执一片一剖为二的瓢饮酒。其意是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夫妻间享有相同的地位,婚后相亲相爱,百事和谐。到了唐代,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亦可以杯替代。到了宋代,新婚夫妇喝交杯酒时用的是两个酒杯,先饮一半后再换杯共饮,饮完后则将酒杯一正一反掷于床下,以示婚后百年合好。清末的时候,交杯酒仪式已发展成为“合卺”、“交杯”、“攥金钱”三个部分。今天的婚仪中,“安杯于床下”之礼已被革除,“攥金钱”则为“掷纸花”所代替,惟“交杯酒”之礼仪仍然实行,为婚礼平添了喜庆的气氛。

29、握手的由来

握手最早发生在人类“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在狩猎和战争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他们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藏武器。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节。

30、闹洞房的由来

中国传统婚姻以其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铺陈而颇具特色。它通常要经过提、订婚、迎娶出嫁、闹房等“程序”;其中以新婚当夜众亲友在洞房嬉闹新娘和新郎后,新人双双携手归寝为一高潮。旧时,此中滋生出一些乖情悖理的举动,因多发生在洞房里,故称为“闹房”、“闹洞房”、“闹新房”;由于这一习俗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耍新娘”,旧时还称为“戏妇”。

关于闹房习俗的来历,我国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驱邪避灾。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可见,闹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驱邪避灾的色彩。闹洞房驱邪的风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新郎前一晚就须睡在洞房,事先请两名女童手执红烛将新房内照一遍;天津人则请吹打班子在新房内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后,驱房内邪气依然十分重要。诸如在东涨,新郎进屋后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执单刀朝每个角落虚砍一刀,并歌曰:“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坏脑袋,四砍丧神快离开,笑看麒麟送子来。”更普遍的习俗是在新

房内置长明灯。所谓“洞房花烛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学者研究说,“听房”习俗,实质上也是防鬼怪进入洞房的一种保护措施。

关于闹房来历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闹房首先在北方出现,而且开始时主要是新郎,这大概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骠悍和勇健,在新婚时忍受棒打可以证明一个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

世界上有些落后的民族以自残和被虐来表明男人资格,甚至拿猎取到的人头作为信物求偶,恐怕同出一义。闹房在古代保留了这一原始习俗。

31、新娘蒙“红盖头”的由来

古时候 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 只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色的。

新娘为什么要蒙盖头,还与神话传说有关。

据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传说在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商议,要配为夫妻。但他俩又觉得害羞。于是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话一落音,那几个云团冉冉近移,终于聚合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而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蒙头代替了。

世界上许多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中,都有兄妹结婚的情节,而且都有用树叶、兽皮或编织物遮面避羞的描述。新娘蒙红盖头只是由其演变过来的。

32、“接吻”的由来

吻,在西方是较为流行的礼节。

关于“吻”的由来,西方传说不一。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吻始于古罗马帝国。因为古罗马严禁妇女饮酒,当男子外出归来后,要先闻一闻妻子有没有饮酒,假如妻子无酒味,丈夫就要亲昵地吻上一口,这就是由“闻”到“吻”的过渡。以后相沿成习,成为夫妇见面时的第一道礼节。

33、订婚戒指的来历

有关订婚、结婚戒指的由来,据说是古代抢婚演绎的结果,当时,男子抢来其他部落的妇女就给她戴上枷锁。经过多少年的演变,枷锁变成了订婚、结婚戒指,男子给女子戴戒指表示她已归我所有。

另一个说法,世界上第一个把戒指用作订婚信物的人是奥地利王麦士米尼。1477年,麦士米尼在一次公开场合认识了一位叫做玛丽的公主。她的美丽容貌和优雅的举止使麦士米尼为之倾倒。麦士米尼虽然知道玛丽早已许婚于当时的法国王储,但是为了赢得她的爱情,麦士米尼还是决定试试运气。他命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面对这只

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和麦士米尼的热烈追求,玛丽终于改变了初衷,与麦士米尼幸福地结合了。从此,以钻石戒指作为订婚信物,便成为西方人士的一种传统。

34、生孩子发红蛋的由来

在我国远古时期,北方易水中游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氏族商。后来建立的商朝,就是由这个氏族发展起来的。商的始祖是“契”,他的母亲简狄是部族首领喾的妻子。

传说有一天,简狄到易水边洗澡,忽然有一只喜燕在她身边的一株大柳树下生了一个蛋,简狄见后,就将燕子蛋吃了下去。

一年后,简狄生下了一个眉清目秀的男孩,整个氏族的人都为此而高兴,并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首领喾更是兴奋,叫人煮了许多红鸡蛋,分送给大家共享。这个孩子就是“契”。契长大以后接替父亲当了氏族的首领,成了商的始祖。

从此,商这一族的人就将燕子奉为神鸟,并认为,谁家妇女只要吃燕子蛋,就会生一个聪明而又本领高强的男孩子。

契的功绩和生孩子吃红蛋的古老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35、给小费的由来

当前,世界各地的服务行业所通行的小费制度,源于18世纪英国伦敦。那时,当地酒店的餐桌上一般都摆着写有“tovinsurevpromptvservice ”(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落座后,将少量零钱放入碗中,就会得到服务人员迅速而周到的服务。后来,这种做法演变成为感谢服务人员而付给的报酬。上面几个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联起来,就成了“tips ”(即小费)。付小费的方式很多,可以放在菜盘酒杯下,可以塞在服务员手中,也可以将付款后找回的零钱留给服务员做小费。

36、“剪彩”的由来

剪彩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剪彩起源于西欧。古代,西欧造船业比较发达,新船下水往往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了防止人群拥向新船而发生意外事故,主持人在新船下水前,在离船体较远的地方,用绳索设置一道“防线”。等新船下水典礼就绪后,主持人就剪断绳索让观众参观。后来绳索改为彩带,人们就给它起了“剪彩”的名称。

另一种传说,剪彩最早起源于美国。1912年,美国一家大百货商店将要开业,老板为了讨个吉利,一大早就把店门打开,并在门前横系一条布带,以引人注目。可是,在离开店前不久,老板的一个10岁的小女儿牵着一条小哈叭狗从店里窜出来,无意中碰断了这条布带。顿时,在门外久等的顾客,鱼贯而入,争相购买货物。

不久,老板又开一家新店,他又让其女儿有意把布带碰断,果然又财源广进。于是,人们认为小女儿碰断布带的做法是一个好兆头,群起仿效,用彩带代替布带,用剪刀剪断彩带来代替小孩碰断布带,沿袭下来,就成了今天盛行的“剪彩”仪式。

37、喝酒碰杯的由来

人们在喝酒之前喜欢先碰一下杯,这个习惯现在遍及全世界。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一说是古希腊人创造的。传说古希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喝酒时,人的很多器官都可以分享到喝酒的乐趣:鼻子可以嗅到酒的香气,眼睛可以看到酒的颜色,舌头可以辨别

酒的味道,惟有耳朵被排除在这一享受之外。怎么办呢?聪明的希腊人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发出的清脆响声传入耳中,这样,耳朵也高兴了。 另一说碰杯起源于古罗马。古代的罗马崇尚武功,常常开展角力竞技。竞技前选手习惯饮酒,以示相互勉励之意。由于酒是事先准备好的,为了防止有些心术不正的人给对方暗放毒药,人们想出一种防范的办法,这就是在角力前,双方各持自己的酒向对方的杯中倾注一下,这样,便逐渐发展为一种碰杯的礼仪。

38、“理发”的由来

我国很久以前是没有“理发”一词的,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能随便剃除。故当时男女都留长发,只是盘发的方式不同。到了汉代,就有以理发为职业的工匠。

南北朝时代,南朝梁的贵族子弟都削发剃面,那时的理发业已经很发达,出现了专职的理发师。“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朱熹在注疏《诗? 周颂? 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说明:“栉,理发器也。”

宋朝理发业已比较发达,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那时,对剃发有个特殊的称呼叫“待诏”。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技艺,一个行业。

在元明两朝,人们理发更为普遍。到了清朝,满族贵族为了达到长久统治的需要,强制下令男子一律剃头梳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人们无奈去剃掉前额顶上的头发,理发业空前发展起来。当时,到处都有理发挑子,理发工手执铁夹(音叉)沿街叫卖,给人理发。

由于各朝代对头发的清洁卫生处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称呼,明代叫“篦头”,清代叫“剃头”,还有叫“剪头”、“推头”等。

我国创建的第一个理发店,是清顺治年间在奉天府建的。辛亥革命以后,许多在日本的中国理发师纷纷回国开设理发店。

39、吸烟的起源

现代卷烟的始祖很早就有了,考古工作者在墨西哥的马德雪山中一个海拔9000英尺的山洞里,发现了一支空心草杆中塞有烟叶,经放射性测定证明是700年前的,可谓现代卷烟的始祖。根据民间传说,早在2000多年前,墨西哥的土著居民就开始吸烟了。他们认为火是第一天神,烟则是人和天神之间的惟一媒介,也是天神之食,所以人吸烟能驱邪消灾。墨西哥的玛雅人则认为,由于雨神吸烟,所以每到干旱季节,他们便举行隆重的祈雨仪式:众人围坐一起,点燃一堆堆树叶,吸吮冒出的青烟,再仰面朝天,吞云吐雾。因此墨西哥历史学家认为,墨西哥的土著居民是世界上最早学会吸烟的民族。

40、“男左女右”的由来

“男左女右”的习俗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物质和人畜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或性情,男子性暴刚强,属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阴于右。“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

“男左女右”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在社会风俗上是划分区别的一种秩序安

排。这种“男左女右”的习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广为传播了。

41、“沐浴”的由来

在古代,如遇重大事件或节日,人们要“沐浴更衣”,以示尊敬,那么“沐浴”又是从何而来呢?

我国沐浴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有沐浴的记载。“沐”指洗脸,“浴”指擦洗全身。《周礼》中也有“王之寝中有浴室”的记载。到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已开始使用专门的设备来洗澡了。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曾著有《沐浴经》三卷,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研究洗澡的专著。

据史书记载,公元334年,东晋石虎在邺城盖了“龙温池”,这是我国较早的大型私人浴室。西安临潼闻名中外的温泉浴室“华清池”,则建于唐代。

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营业性的公共浴室应运而生。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有“公所在浴处,必挂壶于门”的记载,说明宋代的公共浴室还挂有招徕顾客的标志。非但如此,当时已出现了代客擦背的专职服务人员,他们很受洗澡人的欢迎。苏东坡曾在一首《如梦令》词里赞叹过他们的劳动:“寄词擦背人,昼夜劳君挥肘。”及至16世纪,我国的公共浴室就相当普遍了。

42、送花圈的由来

送花圈是从欧美传过来的习俗。在我国古代,丧葬仪式以搭灵堂为主,四周饰以白布,并扎纸人、纸马来烧,另外还要打幡、撒纸钱等。

按照北欧的传说,一个人临死时带上花圈,安琪儿(即天使)就会把他的灵魂带到天堂。原来,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中《神圣法》第七条说:“假如有人或者亲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马或奴隶在竞赛中获胜而得到花圈,那么在他死时,无论在他家里或在战场,都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同样,也允许他的亲属带花圈参加葬礼。”

显然,花圈原来是一种奖赏物!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这是古代中外皆同的看法。 既然花圈是胜利者和勇敢者才能得到的奖赏,难怪安琪儿就只愿把有花圈的灵魂带上天了。

现在人们为死者送花圈,仍然属于给死者赠送的“葬礼”之类。

43、披麻戴孝的由来

在我国实行火葬以前,许多地方的老人去世后,安葬的时候总要最亲的人(如儿子)拜路,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送葬的人穿一身黑衣服,再用一只麻袋弄成披风样式,从头顶披戴到腰间。据民间说,这种特别的打扮还有来历呢。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还总是在娘面前夸口:“等娘过了,要好好热闹一番,让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红戴绿,为娘唱七七四十九天道场„„”老婆婆知道他们说的是假话,想教训他们一顿,尽到做娘的责任。老婆婆一夜没合眼,终于想出个办法。

第二天,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也不要你们花一文钱,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在阴水洞里就行了。不过你们要从今日开始,天天看着屋后面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树林里的猫头鹰是怎样过日子的——一直到我闭了眼为止。”不花一文钱,这正中了两个不孝之子的心意,他们马上答应了。

兄弟俩本来无心看什么乌鸦与猫头鹰过日子,但经老娘一提醒,出工收工时便不由自主地注意了起来。原来,乌鸦与猫头鹰都是细心地喂养自己的孩子的,这些小家伙不管妈妈飞来飞去衔吃的有多快,还是张大嘴巴,嗷嗷待哺。可是,小家伙长大以后又怎样对待生养自己的妈妈呢?小乌鸦还不错,妈妈老了飞不动,觅不到食,就让她待在家,衔来吃的填在她嘴里,等到小乌鸦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养她。这样反哺之情,代代相传。而小猫头鹰却截然相反,妈妈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妈妈吃掉。令人伤心的是,小猫头鹰后来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这样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

兄弟俩越看越看不下去,如今这样对待老娘,将来孩子也这样对待我们怎么办?他们不敢往下想,渐渐地改变了对老娘的态度。可是,天不作美,兄弟俩刚刚开始孝敬赡养老娘,她老人家却偏偏过世了,兄弟俩后悔莫及。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他们不是穿红戴绿,而是模仿乌鸦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猫头鹰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 打那以后,这个风俗就逐渐流传开来。有的地方百姓比较穷,穿一身黑衣服买不起黑布,于是就裁一条黑布戴在胳膊上。都是为了表示要永远记取乌鸦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

44、中秋吃月饼的由来

中国很早就有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那天吃月饼的习俗,这种习俗的来源说法不一。 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 即月亮 。”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一说始于宋朝。在北宋时的京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每逢中秋之夜,人们均登高楼、爬高山,待月亮升起时开始进行祭月活动,所用供品有月饼、瓜果、鸡冠花之类,但以月饼为主。宋代诗人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那时的月饼与现在的月饼已很相似了。

今天,我们在中秋节吃月饼,不仅为了庆祝丰收,而且也是对亲人团圆的一种期盼。

45、给亡人烧纸的由来

传统上,逢年过节祭奠老人和逝去的亲人时,人们尤其是老人们喜欢烧一些用纸叠成的所谓金银元宝。那么,给死人烧纸钱是怎么来的呢?

这里还有一个精明的商人的故事。

在汉代,有个名叫尤文一的秀才,寒窗苦读十几年,却没能获取功名。他便弃笔从商,投在大发明家蔡伦的门下,学习造纸。尤秀才聪明过人,很受蔡伦的器重,很快蔡伦就把自己的技术全部传给了尤秀才。

过了几年,蔡伦死了,尤秀才就继承蔡伦的事业造起纸来。尤秀才比蔡伦更胜一筹,造出的纸又多又好。可是,当时用纸的人很少,造出的纸卖不出去,在库房里堆积如山。为此,尤秀才十分犯愁,渐渐地茶饭不进,卧床不起,三天没过,竟然闭上眼睛死去了。

家里的人顿时哭得天昏地暗。左邻右舍知道了消息,都过来帮助料理丧事。尤秀才的妻子哭着对大伙说:“家境不好,没有什么可以陪葬,就把这些纸烧给他做陪葬吧。”

于是,专门派一个人在尤秀才的灵前烧纸。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坐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叫着:“快烧纸,快烧纸。”人们以为尤秀才还魂了,都害怕起来。尤秀才却说:“不要害怕,我是真的活了,是阎王老爷把我放回来的。”

人们都感到十分好奇,纷纷询问根由。尤秀才说:“是你们烧的这些纸把我救了。这纸烧化之后,到了阴曹地府就变成了钱。我用这钱还了债,赎了罪,阎王老爷就把我放回来了。”家里人听了,无不欢天喜地,又烧了不少纸。

这件事传出去之后,也有人不相信。一个有钱有势的老员外把尤秀才找去,对他说:“我家用金银陪葬,不是比纸值钱得多吗?”

尤秀才说:“员外不知。这金银是阳间所用的,绝对带不到阴曹地府去。不信,员外老爷可掘开祖坟,那些陪葬的金银保证分毫没动。”

员外听了点头称是,并买了尤秀才家大量的纸。于是,买纸的人一下子多起来,尤秀才造出的纸还供不上卖哩。

其实,尤秀才并不是真的死而复生,只不过是为了多卖纸,和妻子商量设下的一个计策。然而,给死人烧纸的风俗却一直流传下来了。

三、 称谓类

46、“爸爸妈妈”的由来

“妈妈”是最简单的发音,是婴儿张嘴吐气的自然结果,第二个最简单的发音就是“爸爸”。 当婴儿的两只眼睛的视线逐渐形成了焦点能看清东西,并且视线的接触范围也开始逐渐扩大时,就开始了对环境的认识的过程,首先第一个就是感知了温饱的来源——“妈妈”(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异甚远,但例外的是对“妈妈”发音是极其惊人的一致,这主要是由婴儿发音的特点和对温饱基本本能需要的一致性造成的,“妈妈”是最简单的发音,是婴儿张嘴吐气的自然结果,第二个最简单的发音就是“爸爸”。)此时“妈妈”的含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妈妈”,而只是乳汁和温暖的象征,当随着婴儿对环境的识别能力的加强,这些基本的本能需要就逐渐和特定的环境、对象结合在一起了;随着发音器官的发育,婴儿有一天一张嘴,无意中发出了一个最简单的“ma ”音,一般最先听到这个声音的总是担任哺育任务的母亲,于是母亲就会主观地认为这是孩子在叫自己,于是就作出了一些惊喜地反映,例如:主动地喂奶,呵护,等等,终于有一天,使婴儿逐渐发出了在除了哭作为表达需要的手段之外的另一个手段,即:发出“ma ”的声音,最后这种声音就以条件反射的方式与温饱的来源连在了一起,固化了婴儿对环境的认识。这时,婴儿在认识与不认识的基础上就会出现熟悉与不熟悉、适应与不适应的感觉,渐而出现了安全的需要,当象征着温饱、熟悉的“mama ”不在时,恐惧就会来临。这个阶段时间上,应该是哺乳的前期到哺乳的中后期。

47、“小姐”的由来

我国一度喜欢称年轻女子为小姐,但是“小姐”这个称呼原本非美称。据清代文史家赵翼《陔余丛考》称“宋时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为大家闺秀所忌。宋代钱惟演在《玉堂逢辰录》中,记有“掌茶酒宫人韩小姐”。由此可见,“小姐”最初是指宫女而言;在南宋洪迈撰的《夷坚志》又记载:“傅九者,好使游,常与散乐林小姐绸缪。”“林小姐”是个艺人。苏武也有《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诗,此诗是赠给妓女的。可见宋代妓女也称为“小姐”。宋、元时姬妾也常被称为“小姐”。

48、“先生”的由来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针对不同对象的。《论语? 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到了战国时代,《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均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

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今称教师为“先生”,本此。

汉代,“先生”前加上一个“老”字。

清初,称相国为老先生,到了乾隆以后,官场中已少用老先生这个称呼了。

辛亥革命后,老先生这个称呼又盛行起来。交际场中,彼此见面,对老成的人,都一律称呼为老先生。

现在,妻子多自称自家丈夫为“先生”。对别的妇女的丈夫也叫“先生”。

有时候,先生也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德高望众的女性也有被称为先生的,比如“宋庆龄先生”。

49、“丈夫”的由来

人们通常谈到夫妇时,夫多被称为“丈夫”,妻子则被叫做“老婆”。这两种叫法、习俗相沿至今。

原来,在我国有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七尺(那时的一尺约合现在的六寸多),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50、“妻子”的由来

“妻”最早见于《易? 系辞》:“人于其官,不见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礼记? 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看来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没有身份的。后来,“妻”才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 “妻”的别称很多。古代无论官职大小通称妻为“孺人”。卿大夫的嫡妻称为“内子”,泛指妻妾为“内人”。妻还被称为“内助”,意为帮助丈夫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人。“贤内助”成为好妻子的美称。旧时对别人谦称自己妻子为“拙内”、“贱内”。而在官职较高的阶层中对妻子的称呼却反映出等级制度来。如诸侯之妻称“小君”,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

51、“太太”的由来

汉哀帝时,“太太”原为尊称老一辈的王室夫人。到后来,汉室又称皇太后为皇太太后。太太的称谓,汉代在贵族妇女中逐渐推广起来。明代时称太太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凡士大夫妻,年来三十即呼太太”,即司眷属,中丞以上的官职才配称太太。清朝的人,则喜欢叫家庭主妇为太太,不过都以婢仆呼女主人的居多。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太太的称呼开始泛滥,从大帅到芝麻绿豆官,其眷属都可相称太太,官太太、经理太太、校长教授太太,到处都是,不过无形中多少还有些限制,至少是在有知识阶层之上。二十多年对外开放以来, 随着港澳台和外籍华裔、侨胞的归乡入里,“太太”的称谓同小姐、先生一样又时髦起来,成为人们对朋友间已婚女子的敬称,而且从广泛性来说似乎已更少含有什么官职的味道,变得更平民化了。

52、“老婆”的由来

“老婆”这个称谓,最初的含义是指老年妇人。后来王晋卿诗句有云:“老婆心急频相劝。“这一“老婆”是指主持家务的妻子。因此,后来称呼自己的妻子叫“老婆”。 “老婆”与“老公”这类叫法,都含有“相濡以沫、恩爱长久”的愿望。

53、“爱人”的由来

现代人常用爱人来称谓自己的配偶,这一称呼来于英国。位于苏格兰达姆弗利的斯威特哈特寺院使英语单词“SweetHeart ”含有了“爱人”之意。斯威特哈特寺院是由1296年去世的巴纳德城堡领主约翰? 巴里奥尔之妻德鲍吉拉夫人修建的。德鲍吉拉夫人与丈夫二人一生恩爱,丈夫死后,她将丈夫的尸体安葬,但将丈夫的心脏熏香后装在了象牙盒里随身携带,常常谓之曰:“我最可爱的心,不会说话的伙伴。”就这样佩带了一生。

临终前,她留下了这样的遗嘱:“如果我死了,为了让两颗连结着的心永远在一起,请将我丈夫的心脏放在我的胸上一起埋葬。”她早在生前就选好了墓地,并建立一座寺院,用拉丁语命名为多维尔凯科尔(甜密的心)。尔后,在英文中习惯地呼之为斯威特哈特寺院。1290年她逝世后不久,“斯威特哈特”一词即被作为“爱人”的同义语,被人们广为应用,还让人联想起一段忠贞不渝的爱情。

54、“两口子”的由来

夫妻称“两口子”由来于清朝乾降年间。

当年,山东有一个叫张继贤的才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继贤与本地恶少石万仓的妻子曾素箴相识,二人一见钟情,夜夜往来。

石万仓是个酗酒成性的家伙。一次,石万仓因饮酒过度、引起酒精中毒而身亡。石家人怀疑石万仓是被其妻曾素箴害死的,于是告到县衙门,说曾素箴因偷奸杀死亲夫。

县官接状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张继贤和曾素箴打入大牢,判为死罪,从县府押到京城。

一次,乾隆皇帝阅案,看到了张继贤的供状,见其文笔不凡,十分惊讶。于是,乾隆皇帝亲自到牢中去看望张继贤。在交谈中,乾隆皇帝确信张继贤是个才子,便有心救他。 不久,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访,途经微山湖时,停留了几天。乾隆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后,便御批:将张继贤发配到卧虎口,将曾素箴发配到黑风口。

张继贤、曾素箴二人虽然双双冤入大牢,但是情却始终未断。这次获皇帝恩准发配到“两口”后,真是喜出望外,二人时常互往互来,甚是自由。他们这样来往于卧虎口与黑风口,

被人们称为“两口子”。

后来,人们就把“两口子”衍指“夫妻俩”。

55、“丈人”的由来

在家庭关系中,称妻子的父亲为“丈人”。然而魏晋以前,妻子的父亲被叫做“舅”或“妇翁”。“丈人”则是对上了岁数的男子的尊称。

不过在唐朝文学家柳宗元《祭杨凭詹事文》中,开门见山写的是:“年月,子婿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灵。”宋朝人《猗觉寮杂记》和《鸡肋编》都据以为证,以为开始于此。

但更确切地说,为时还要早得多。陈寿《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里提到“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董承是献帝刘协的表叔,亲上做亲,女儿给刘协做了“贵人”。裴松之注释上边这句话时写道:“(董承)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

56、“泰山”的由来

此称谓都与泰山的“封禅”有关。

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四年(726年)到泰山封禅。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顺便把他的女婿郑镒也带去了。按旧例,有幸随皇帝参加封禅者,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官,张说利用职权,一下子把他连升四级。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突然穿上五品官穿的浅绯色官服,觉得奇怪,便去问他。郑镒支支吾吾,不好回。这时,擅长讽刺的宫廷艺人黄旛绰替他回答说:“此泰山之力也!”妙语双关,唐玄宗心照不宣,事情就这样混过去了。后人因此称妻父为“泰山”。

因为泰山又称东岳,是五岳之长,所以又转而把妻父称做“岳”、“岳翁”、“岳父”、“岳丈”等。据文献记载,这种称谓大致始自宋代。妻母则称做“岳母”,在书面文献中,后来也有称做“泰水”的。

由此可见,“泰山”称谓的出现是来自亲属关系中政治利益的关联。

57、“拖油瓶”的由来

“拖油瓶”是旧时对改嫁妇女的一种歧视性称呼。

旧社会妇女改嫁,前夫所生的子女被带到后夫家去的,俗称“拖油瓶”。对于这样一个奇怪的称呼,许多人百思不解。其实这是以讹传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拖有病”而不是“拖油瓶”。

古时候寡妇再嫁,后夫娶寡妇做妻子的,家境一般都不太好。旧社会天灾人祸频繁,一旦寡妇带来的子女有什么三长两短,往往引起前夫亲属的责难。后夫为避免这类纠葛,娶寡妇做妻子时,就要请人写一字据,言明前夫子女来时就有病,今后如有不测与后夫无关。因而人们就把再嫁妇女的子女称为“拖有病”。由于“拖有病”与“拖油瓶”字音相近,就被人说成了“拖油瓶”。

58、“两面派”的由来

“两面派”,一般指口是心非、善于伪装的人。那么,“两面派”是怎样来的呢?

元朝末年,元军和朱元璋领导的义军在黄河以北展开了拉锯战,老百姓苦不堪言,谁来

了都要欢迎,都要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来得勤换得也快。豫北怀庆府人生活节俭,于是想出了个一劳永逸的办法:用一块薄薄的木板,一面写着欢迎元军的“保境安民”的标语,另一面写上欢迎义军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标语,哪方来了,就翻出欢迎哪方的标语,既省钱又方便。但想不到这个方法后来竟惹出大祸。

一次,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军进驻怀庆府,进城见家家门口五颜六色的木牌上满是欢迎标语,心里高兴。可是突然一阵狂风刮来,木牌翻转,反面全是欢迎元军的标语。常遇春气极之余,下令将凡是挂两面牌的人都满门抄斩。

现在常说的“两面派”,就是从怀庆府“两面牌”演变而来,殊不知这里面还有一段血泪史。

59、“二百五”的由来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一说来源于战国故事。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他终于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 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还有另一种说法,与推牌九有点关系。

原来,牌九(旧时一种赌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60、“丫头”称呼的由来

古代女孩子到了及笄之年,头上都要梳着两个“髻”,左右分开,对称而立,像个“丫”字,所以称为“丫头”。唐代刘禹锡《寄赠小樊》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 另外,古代婢女经常梳丫髻,所以“丫头”又成为婢女的称呼,宋代王洋在《大阳道中题丫头岩》诗中写道:“不谓此州无美艳,只嫌名字太粗疏。”并自注说:“吴楚之人谓婢女为丫头。”可能由于“丫头”称呼流行于吴地,北方人不明白,所以王洋写诗为注。从此以后,“丫头”称呼广泛流行,直至现在有的地区仍在沿用此说。

61、“黄花闺女”的由来

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是一位长得非常漂亮的公主。

农历正月初七这天下午,寿阳公主与宫女们在宫廷里嬉戏。她躺卧在含章殿檐下,一阵微风吹来,将腊梅花吹得片片起舞,有几瓣竟吹落到了寿阳公主的额头上,留下了斑斑花痕,拂拭不去,寿阳公主反而更加妩媚动人。从此以后,寿阳公主便经常摘取几片梅花,粘贴前额,以助美观,那些宫女们见了,个个称羡,并跟着仿效起来。这样打扮,人们把它称为“梅

花妆”,简称“梅妆”。

由于腊梅有季节性,不能经常保持,于是,宫女们便想方设法采集其他黄色花粉,而后做成涂饰粉料代替腊梅,以便长期使用。大家把这种粉料称为“花黄”。“梅花妆”不久便流传到了民间,很快受到女孩的喜爱,特别是那些富有大户的女孩以及歌伎舞女,更是争相仿效。

在当时,人们都认为不贴花黄,就缺少了女性特征。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上两颊画成各种花纹成为少女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装饰。但少女出嫁以后,就要改变这种贴黄的装饰,别作一番打扮。同时,“黄花”在古代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因此,人们在“闺女”前面加黄花,不仅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还说明这姑娘心灵美好,品德高尚。这样,“黄花闺女”就成了未出嫁的年轻女子的代名词了。

62、“老板”的由来

17世纪初,荷兰印度公司的殖民主义者开始在现在的纽约市建立贸易站,他们用十分低廉的价钱,买下了许多土地,而后又转手倒卖给享有采地权的地主们。

为了赚更多的钱,不少荷兰殖民主义者干脆在纽约市定居下来,他们修建房屋,经营农场,从事贸易,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荷兰人将领队的人称为“户主”,而后转指“监工”,之后又改称为“监督徒弟的工人师傅”。

“这个名称太长了,叫起来不太方便!”

“就是嘛,应该短些才好。”

“还是叫' 上司’吧。”

“不,我看叫' 老板’更好!”

一些殖民主义者议论纷纷。

经过一番议论,大家一致同意叫“老板”,这个名称很快就叫开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名称成了美国的俚语。

63、“商人”的由来

古往今来,人们为什么把买卖人称作商人,原来“商人”一词的由来与我国商业的起源与形成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到了夏代,在社会上便游离出一部分专门从事交换的人。公元前一千多年,黄河下游居住着一个古老的部落,他们的祖先叫契。由于契在大禹治水时有功,被封为商,这便是古代的商族。契的六世孙王亥聪明多谋很会做生意,经常率领很多奴隶,驾着牛车到黄河北岸去做买卖。一天,王亥在贩运货物途中,突然遭到狄族易氏的袭击,抢走了货物和随从的奴隶,并杀死了王亥。王亥有个儿子叫甲微,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后,便兴兵伐易。最后终于灭了易氏,商的势力也从此扩展到易水流域。到了孙汤商族后裔,商族的手工业已相当发达,特别是纺织业,花色品种优于其他各族。孙汤为了削弱夏的国力,便组织妇女织布纺纱,换取夏的粮食和财富,把贸易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最后灭了夏代的统治者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朝农业上定居耕种,手工业等也相当发达。 周朝建立后,商族人由统治者一下变成了周朝的种族奴隶。过惯了奢侈生活的商族贵族,每况愈下。商族人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便纷纷重操旧业,到处去跑买卖。久而久之,便在周族人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概念,即跑买卖的人都是商族人。后来,慢慢地“族”字也去掉了,简呼为商人了。这些称呼一直沿袭至今。

64、“替罪羊”的由来

这是一个宗教典故。在基督教的《圣经》(《旧约》)中说,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叫他带着他的独生子以撒到一个指定的地方,并把以撒杀了作燔祭,献给上帝。正当亚伯拉罕要拿刀杀他的儿子时,有个天使加以阻止,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里有一只羊,你可用来' 祭献’上帝。”于是,亚伯拉罕便把小树林中的那只山羊抓来杀了,代替他的儿子献给燔祭。

在《新约》中又说,耶稣为救赎世人的罪恶,宁愿钉死在十字架上,作为“牺牲”(祭品)奉献天主,并嘱咐他的十二门徒,在他死后也照样去做。因为这是仿效古犹太人在向主求恩免罪时,往往杀一只羔羊替代自己供作“牺牲”,所以教会通常又称耶稣为赎罪羔羊。 有趣的是,在我国古代有以羊代牛受过的记载。《孟子? 梁惠王上》中载:“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 牛何之?’对曰:' 将以衅钟(注:新钟铸成,宰杀牲畜,取血涂钟的仪式)。’王曰:' 舍之!吾不忍其觳棘,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 然则废衅钟欤?’曰:' 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齐宣王不忍心看见牛恐惧战栗的样子,而命以羊替换牛来祭钟。从此以后,“替罪羊”作为一个悲剧色彩的词汇就流传开来。

65、“傻瓜”的由来

人们习惯把愚蠢的人叫“傻瓜”,而不叫“傻果”、“傻豆”或“傻菜”。追究其由来,还有一段奇特的故事。原来“傻瓜”的“瓜”,并非“瓜果菜豆”的“瓜”的意思。

在我国古代,秦岭地区有一地取名“瓜州”,聚居在那里的姓姜的人取族名为“瓜子族”。这一族人非常诚实、肯干,受雇于人时,耕种、推磨样样艰苦工作都干,而且干起活来不声不响。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进而便把这类的“愚蠢”之人叫做“瓜子” 。一位清代文士写的《仁恕堂笔记》中便说:“甘州人谓不慧子曰' 瓜子’。”甘州(即今甘肃)至四川一带还叫不聪明的人为“瓜子”(即是瓜州的人)。“傻瓜”便是由“瓜子”演变而来的,而后沿用至今。

66、“狗腿子”的由来

现代人养狗渐成风气,甚至把狗视同自己的孩子。但过去,人们对狗没有什么好印象,凡是沾“狗”的词,大都是骂人的,比如“走狗”、“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尾续貂”等等。“狗腿子”也不例外。

据传,从前有个富人的腿断了,一个奴才为讨好主人欢心,主动要求截下自己的腿为主人接上。主人问:“你自己的腿怎么办呢?”奴才说:“我可以接上一条狗腿。”“那狗的腿又怎么办呢?”“给狗用泥巴捏上一条。”所以,狗在撒尿时,总要把后边一条腿翘起来,是怕那条用泥巴捏的腿让尿给冲掉了。这就是“狗腿子”的来历。

67、“三只手”的由来

“三只手”这个词是舶来品,最早见于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著名喜剧《一坛黄金》。在该剧第四幕第四场中,他气急败坏地要奴才伸出手给他看有没有拿他的金罐,他看了第一只,又看第二只,最后要奴才伸出第“三只手”给他看。以后,“三只手”就成了小偷或偷窃行为的代名词了。

68、秘书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秘书是掌管典籍或起草文书的官,自从汉代以来我国封建政权便设有秘书监、秘书郎,三国魏有秘书令、秘书丞,可见“秘书”一词出现早于“书记”。但秘书并非官名,要在秘书下缀上“令、监、丞、郎”等才是完整的官名。此外尚有“秘书省”,这是南朝梁始设的官署,是行政机关,虽有“秘书”之名,却无现在秘书之义。为后期沿袭,明清不设此官署,也没有“秘书”的职称。清代各衙署设文案,一般称“师爷”不称“秘书”。民国时,大多数的行政机关都开始设秘书,可见秘书在我国官制史上还很年轻。

秘书这个名称,原来是指皇家秘密的藏书。东汉桓帝时开始设秘书监这个职官,其实是相当于国家的图书馆长,年俸六百石。实际上的“秘书长”汉初叫“长史”,后来叫“中书侍郎”、“翰林学士”等。幕僚中的“记实”、地方官府的“主簿”,都相当于秘书。击鼓骂曹的祢衡,就是江夏太守黄祖的秘书,他能写出黄祖“所欲言而未能言”的内容,是一个出色的秘书工作者。

69、时装模特的由来

意大利的米兰是世界的时装之都,每年时装展览会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除了时装外,意大利也是盛产国际名模的地方。时装模特发展到了今天,经历了漫长时期。

1573年,意大利修道士圣? 马乐尔柯用木料和粘土制作了一个类似玩偶的人体模型,并用零碎的麻布加以装饰。这种早期的人体模型很快传入法国。后来,巴黎的一位女裁缝利用这种人体模型向顾客展示新式服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结果,其他女裁缝争相仿效。当时,人们称这种穿上时装的人体模型为“时装模特”。

真正人体时装模特发蒙者是英国时装设计大师沃恩,据说,他20岁时来到法国巴黎,在一个新式服装店当销售员。1846年,他为推销一种披肩服装,让店里漂亮的小姐玛丽? 韦尔纳穿上招待顾客,结果取得成功,玛丽也成为他的妻子。

从1851年起,他为玛丽设计了许多服装,因而赢得了大量顾客,以后在巴黎又以“沃恩”为名开了一家自己的服装店,并雇了几个年轻女子专做招待顾客的工作,服装生意相当兴隆,使得许多服装商纷纷效仿。于是,女模特便很快在法国大批量出现,并迅速遍及了欧洲。据说,这就是第一位时装模特的由来。

70、护士的由来

护士在医院出现的时间并不长。19世纪初,英国虽然设立了许多较大规模的医院,但还没有专门的护士,只是由仆役兼管一些护理工作。1836年德国有一位青年宗教人士开设了一所医院,并训练了一批年轻的姑娘专门负责病人的护理工作,这就是最早的护士。在1852年到1856年间,沙皇俄国与土耳其之间发生在克里米亚的战争,双方伤亡惨重,大量的伤病员无人照顾。当时,英国有一位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女士名叫佛洛伦斯? 南丁格尔,她自愿组织战地救护队,率领38名女救护队员负责伤病员的护理,在她的领导下,建立了医院管理制度,提高了护理质量,使伤病员死亡率迅速下降。1860年,她又在英国的圣多马医院办起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每年的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这就是为了纪念近代护理学科创始人佛洛伦斯? 南丁格尔(1820~1910)而设立的。

不久,许多国家都相继开办了专门的护士学校。以后由于护士教育与技术水准的提高,各大医院都设有专科护士,各大医院也都有一批护士在从事对病人的护理工作了。

71、记者的由来

记者作为一种职业是在欧洲威尼斯诞生的。16世纪的威尼斯是欧洲的经济中心,各国商人、银行家以至达官贵人等纷纷来到这里,进行商务活动。他们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这样,有些人便投其所好,专门采集有关政治事务、物价行情、船只抵达起航等方面的消息,或手抄成单卷,或刊刻成册,然后公开出售。人们根据这种工作的特点,分别称他们为报告记者、手书新闻记者、报纸记者。这些专以采集和出卖新闻为生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职业记者。

我国19世纪70年代开始有专职的采访记者,起初叫“访员”、“访事”、“报事人”,19世纪90年代开始采用“记者”这种称谓。

四、食品类

72、冰糖葫芦的由来

冰糖葫芦,酸甜适口,老少皆宜,它不仅好吃,而且还十分好看,红彤彤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签子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稀,出售它的人往往把一只只糖葫芦串插在特制的木棍上,像一颗结满硕果的小树,煞是诱人。提起冰糖葫芦的来历,还得说说南宋的宋光宗皇帝呢。

那是南宋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生了怪病,她突然变得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都不见效。眼见贵妃一日日病重起来,皇帝无奈,只好张榜招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他在为贵妃诊脉后说:“只要将' 棠球子’(即山楂)与红糖煎熬,每饭前吃5~10枚,半月后病准会好。”贵妃按此方服用后,果然如期病愈了。于是龙颜大悦,命如法炮制。

后来,这酸脆香甜的山楂传到民间,就成了冰糖葫芦。

73、年糕的由来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没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

74、巧克力的由来

最早出现的巧克力,起源于墨西哥地区古代印第安人的一种含可可粉的食物,它的味道苦而辣。后来大约在16世纪,西班牙人让巧克力“甜”起来,他们将可可粉及香料拌和在蔗汁中,成了香甜饮料。到了1876年,一位名叫彼得的瑞士人别出心裁,在上述饮料中再掺入一些牛奶,这才完成了现代巧克力创制的全过程。不久之后,又有人想到,将液体巧克力加以脱水浓缩成一块块便于携带和保存的巧克力糖。

75、北京烤鸭的由来

烤鸭的祖先是西方的烤鹅。烤鹅技术被两次传入中国,一次是在元朝,一次是在清朝。元朝的时候,蒙古帝国占领了很大的地盘,从中国的东部,到地中海地区,都是他的地盘。所以西方人如马可波罗可以到中国来。他们带来了不少西方的文化,包括大炮,也包括烤鹅。在元大都就有了烤鸭店。为什么从烤鹅变成烤鸭?这是因为鸭子是中国的特产。在清朝末年,烤鸭的方法改变了,从焖炉改为挂炉,而且吃法也带有明显的山东的特色,实际上烤鸭店就是山东荣城人开办的。其特点是用饼、大葱或黄瓜、酱和鸭子一起吃。饼卷大葱黄瓜和酱,是山东最常吃的东西。而且这时候,烤鸭的鸭子也从一般鸭子变成填鸭。填鸭的方法也来自欧洲烤鹅的方法。

76、糖炒栗子的由来

糖炒栗子是京津一带别具地方风味的著名食品,也是具有悠久传统的美味。

南宋时,陆游在《老学庵笑记》中曾记述这样一段动人的故事。他说:“故都(指北宋的汴京,即今开封)李和炒菜,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接着写道:“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阁,出使虏庭,至燕山,忽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改„„自赞曰:' 李和儿也。’挥涕而去。”据此可以推知,汴京的炒菜专家李和在外族人侵时家破业敝,他的儿子带着炒栗的绝技流落燕山。他用献给故国使者的栗子,表达自己对统一祖国的热望。

77、臭豆腐的由来

臭豆腐很有名气,究其来历有段“古”:清康熙八年,安徽仙源县举子王致和赴京考试落第,又无盘缠返乡。王家原以做豆腐饣胡口,王致和亦懂此手艺,于是留京以磨豆腐谋生。一日,遇到豆腐滞销,积存不少,王生怕豆腐变坏,血本无归,便将豆腐切成小块,配以盐香料,置于坛中,并封其口,以为这样便可造出腐乳来。谁知过了一些日子坛口打开,腐乳做不出来,豆腐臭气熏天。王生试尝之,其味鲜美。遂将此臭豆腐试销,竟也获得顾客好评,臭豆腐从此流传开去,到了清末,臭豆腐已是大行其道。

78、豆腐的由来

1959年到1960年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曾发掘了两座汉墓。一号汉墓中,有大面积的

画像石,其中有豆腐坊石刻。这是一幅把豆类进行加工、制成副食品的生产图像。考古专家认为,此刻画可以证明,中国豆腐的制作不会晚于东汉末期。

淮南堂是我国淮南一家豆腐坊的名字,据传原是为了纪念豆腐的发明人——汉代淮南王刘安而起的。堂堂淮南王怎么会发明豆腐呢?原来刘安讲求黄老之术,在淮南朝夕修炼。陪伴他的僧道,常年吃素,为了改善生活,就悉心研制出了鲜美的豆腐,并把他献给刘安享用。刘安一尝,果然好吃,下令大量制作。这样,豆腐的发明权就记在淮南王刘安的名下了。

79、火锅的由来

我国的火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浙江等地曾出土五千多年前的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动,可以算是火锅初级形式。北京延庆县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小铜鼎,高不超过20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中铸有一个隔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有一个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镂空作通风的烟孔。有的鼎腹较浅,鼎中间夹一炭盘,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构造分为三部分:主体为炭炉;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积一般为250~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可以推断这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唐宋时,火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多备火锅。大诗人白居易喜欢邀友至家吟诗赋词,他的那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中的“红泥小火炉”,即是唐代流行的一种陶制火锅。在五代时,就出现过五格火锅,就是将火锅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时的火锅又称暖锅,一种是铜制的,一种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来食用。到了清代,各种涮肉火锅已成为宫廷冬令佳肴。嘉庆皇帝登基时,在盛大的宫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陆并陈外,特地用了1650只火锅宴请嘉宾,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80、涮羊肉的由来

史书记载,涮羊肉最早始于我国东北和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原称“涮锅”。据说,涮羊肉的起源之一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

相传七百多年前,忽必烈在北征途中,忽然想起清炖羊肉了。厨师急忙杀羊剥皮,剔骨割肉。这时,探马报道:“敌军铺天盖地而来,离此不远了。”兵贵神速,眼看清炖羊肉吃不上了,聪明的厨师想出一个办法,他在羊肉上拣了一个好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煮沸的水中,用饭勺草草地搅一下,便急急忙忙捞在碗里,加了点盐,送到忽必烈的面前,忽必烈饥不择食,饱餐了一顿,感到这肉片格外鲜嫩。待忽必烈胜利返朝后,重赏了厨师,问清了这种羊肉片的烹调技术,御赐菜名为“涮羊肉”。

81、“比萨饼”的由来

“Pizza ”,即比萨饼是意大利的著名食品。凡到过意大利的人,一定要品尝一下比萨饼。刚从红通通的炉膛里烤出的比萨饼,色鲜、味浓、外焦里嫩、香气诱人。关于比萨饼的来历,人们一般认为它于公元1600年诞生在那不勒斯。传说,当地有一位母亲,因家里贫困,只剩下一点点面粉,正在为给孩子做点什么东西吃而发愁。邻居们得知后,凑来了一点西红柿和水牛奶酪。这位母亲就将面粉和成面团烙成饼,将西红柿切碎涂在上面,再把水牛奶酪弄碎撒上,然后放在火上烤,就成了香喷喷的比萨饼。如今比萨饼为世人所喜爱,并走进了中

国。

82、春卷的由来

春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方人也称为“春饼”。据传在东晋时代就有。那时叫“春盘”。当时人们每到立春这一天,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称“春盘”。那时不仅立春这一天食用,春游时人们也带上“春盘”。

到了唐宋时,这种风气更为盛行。著名诗人杜甫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和陆游的“春日春盘节物新”的诗句,都真实地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这一生活习俗。在唐代,春盘又叫五辛盘。

明代李时珍说:“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谓之五辛盘。”

以后春盘、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宋朝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这样描述:“常熟糍糕,馄饨瓦铃儿,春饼、菜饼、圆子汤。”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饼。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 打春》中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闹也。”这样,吃春饼逐渐成了一种传统习俗,以图吉祥如意,消灾去难。 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饼”又演变成为小巧玲珑的春卷了。这时它不仅成为民间小吃,而且也成为宫廷糕点,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宫廷中的“满汉全席”128种菜点中,春卷是九道主要点心之一。

83、月饼的由来

据说,月饼在唐代就曾出现,至宋代更盛。它是中秋佳节祭拜月亮时最主要的物品,祭供后由全家分食。由于月饼象征团圆,有些地方称为“团圆饼”。《燕京岁时记? 月饼》载:“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亮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的《淞南采府》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已和现在的月饼颇为相近。

84、过桥米线的由来

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源于滇南蒙自。传说蒙自县城的南湖的风景优美,常有文墨客攻书读诗于此。有位杨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攻读,其妻每日备饭菜送往该处。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见不支。其妻焦虑心疼,思忖之余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许时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当她拿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 加之陶土器皿传热不快,把热量封存在汤内。以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后来不少人都仿效她的这种创新烹制,烹调出来的米线确实鲜美可口,由于从杨秀才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大家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

经过历代滇味厨师不断改进创新,“过桥米线”声誉日著,享誉海内外,成为云南的一道著名小吃。

85、饺子的由来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

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除这些文字记载,还可以看到一千三百多年前完整的唐代饺子。它是从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出土的。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被放在一个木碗中。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饺子已传入我国的边远地区。

86、元宵的由来

元宵,南方人又叫“汤圆”、“水圆”、“汤团”等。宋人陈元靓写的《岁时广记》称它为“元子”;《乾淳岁时记》称它为“乳糖元子”;《大明一统赋》称它为“糖元”;《武林旧事》称它为“团子”。各地制作的种种元宵,虽然风味各异,但均带有团圆的寓意和象征,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元宵最初起源于宋朝,那时民间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提心吊胆。因为“元”和“袁”、“宵”和“消”同音,“袁消”有

中国56个民族风俗习惯大全

1. 蒙古族: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 回族: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特别在饮食习惯上,回民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动物,等等.(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回民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明末清初则统称清真寺,多围寺而居。 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F 加添“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这是地道的伊斯兰文化。 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伊斯兰教。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聚餐联欢。

3.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

4. 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 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 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 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 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忌食狗肉。

10.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 塔塔尔族 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13. 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

14. 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

15. 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16. 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17. 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

18. 土家族: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19. 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

20. 侗族: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21. 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22. 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龙树”为保护神。几段打了结的绳子作为账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23. 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24. 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25. 纳西族丧礼一般为土葬. 传统节日中,比较盛大的有二月八日的三朵节和火把节。

26. 水族服饰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饰。上衣为紧身窄长袖右开襟,襟沿镶绣有花边,与汉族的“姊妹装”颇相似,但袖长而窄。身短而紧是与汉族“姊妹装”的微小区别。

27. 瑶族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较自由,交往的方式主要通过对歌活动来进行。对歌一般出现在节日和婚娶等活动中,农闲季节青年男女串寨或走亲戚也要进行对歌活动。

28. 拉祜族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至十七的“葫芦节”,拉祜族人还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过驱虫护粮的“火把节”、农历八月间谷物成熟时过“尝新节”。

29. 僳僳族人世代遵奉的一些社会道德风尚,在这里,曾为道家老子所极力推崇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社会情形,却是早已深深融入僳僳人血脉的一种行为准则。刀杆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

30. 怒族:村寨多分布在怒江两岸的山腰台地上,房屋样式有木楞房、千脚落地屋等,片石屋顶房是用地区特殊石材资源建盖的特色住屋。怒族的饮食相对简单,但也不乏自酿酒、“侠辣”、石板粑粑、漆油茶等风味独特的民族特色食品。

31. 布朗族喜食竹筒饭以及各种副食、蔬菜、肉类。食垛生,食通过独有方法制成的各种南咪、酸茶。还食用山野里的各种虫类。

32.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33.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34. 普米族有成人礼的习俗,男女长到13岁时要分别举行“穿裤子礼”和“穿裙子礼”。

35. 佤族地区较多绘画及雕刻像,虽相对粗糙,但却充溢着早期人类的审美理想。绘画见于大房子的木板壁上,用炭黑、石灰、牛血涂绘,图案有动物、人物活动和山水等,画法粗犷简明,风格与在佤族地区发现的距今3000多年的沧源崖画相类似。雕刻物则以人像、牛头居多,放置于门头及寨桩上。

36.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37.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38.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39.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40. 德昂族妇女服饰的别致在于以“藤篾缠腰”为饰。

41. 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结婚选在“主麻日”。

42. 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

43.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 信奉伊斯兰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44. 塔吉克族的许多传统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

45. 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6. 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 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47. 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俄罗斯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仰东正教,使用俄语和俄文,也用汉、维、哈文。

48. 裕固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过去,他们不仅住的是毛毡帐篷,穿的衣服、鞋袜,吃的肉、奶是畜产品,而且生产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制成的。现在,已有一部分人改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鲁派(黄教)。

49.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

50. 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 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吃法很多

51.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52.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间文学也极为丰富,传统的乐器有“芦笙”和“三弦”。 拉祜族除种植粮食以外,还大力种植甘蔗、茶叶、咖啡、橡胶。创办了炼铁、农机、采矿等,其中澜沧铅矿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业。

53. 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饮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54. 珞巴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多信巫教。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狩猎,擅长射箭。

55. 畲族: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56.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

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民族的禁忌

2011-10-26 13:12:50|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liyongchao8888《【引用】56个民族的禁忌》

各地风俗

1,阿昌族的禁忌

阿昌族禁忌较多,有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有的则留有古老传统的遗痕,也有的带有封建色彩。各地阿昌族禁忌有许多差异,或有不同的解释。这里列举一些如下:

(1)兄弟都结婚以后,互相不能进对方的卧室。

(2)家堂的神龛除自家人,外人绝对不能触动。

(3)不能让妇女住在楼上,男人在楼下。

(4)妇女不能和自己辈份大的家人开玩笑。

(5)男人不走晒妇女筒裙之处,否则会被别人认为不光彩,不吉利。

(6)妇女不能跨坐在家堂屋的门坎上,认为这样会破财。

(7)妇女生了小孩,未满七天,别家的男人不能进院子。

(8)妇女不能从犁、耙、锄、刀、枪等物上面跨过,否则用刀时便会砍着脚,用耙时就耙不动田。

(9)家里“运气”不好,要和尚念经,杀鸡一口,门上插一杆小红族,并在堂屋正中挂一个花圈,用一条草绳沿屋檐把院子围起来,以转“好运”。施行此法后,七天内不准外人进家,否则不吉利,要破财。

由于历史上阿昌族观念受汉族影响较大,有强烈的男尊妇卑的封建思想,上述禁忌中充分说明这一点。

2,白族

访友或探望病人,不要在上午,以下午和晚间为宜。年节或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到别家串门。斟茶只能斟半杯,喝完再续,斟满杯茶。端给客人,被视为不礼貌,妇女分娩,忌外人上门. 3,布朗族的禁忌

旧时,布朗族禁忌种种。现大部分禁忌逐渐淡化,但在生产、生活中仍保留着若干传统禁忌的影响和习俗。择其要者,举例如下:

(1)打扫寨子期间,不准人进出寨子。

(2)过新年期间出门玩耍,不准在外住宿。

(3)上山种地,住临时搭的地棚时间不能超出一个月,须在28天以内赶回村寨,否则要杀鸡祭祀家神。

(4)神龛和家神柱是供奉祖先的地方,任何人都不得靠在旁边,否则认为得罪祖先,会给家庭带来不幸。

(5)火塘上的铁三角架搁歪了,只能由家长扶正,晚辈不能扶正,以免家中不吉祥。

(6)火塘是神圣的,禁止跨越。

(7)家中有婴儿,忌带绿叶入屋内。

(8)家中有孕妇,忌带猎物进家。

(9)饮酒时,先滴一点在地上,表示敬祖先,然后再饮。

(10)在家里不准许高声喧哗、吐痰、哼小曲儿、吹口哨、若有违者,视为没有教养,须向主人谢错。

(11)不能乱摸僧侣和老人的头,认为这是不尊重对方。

(12)老人的卧室不能擅自进入,免得老人休息不好,会生气。

(13)登入布朗族人竹楼时要脱鞋,表示尊重主人。

(14)父母亡日,家里人忌下地劳动生产。

(15)凡是雷电触击过的树木不能使用。

4,保安族的禁忌

保安族的禁忌渗透着伊斯兰教文化的意识。所食牛、羊、鸡肉,必须经阿訇或懂经典的穆斯林屠宰,否则禁食。严忌食猪、驴、骡、马、狗肉以及凶禽猛兽的肉。禁食自死牲畜和一切动物的血。忌用手去抚摸食物。忌坐在装有食品的箱盖上。女主人在厨房炸“油香”、馓子等油炸食品时,客人和家人均不得进入厨房。忌妇女在河里顺水舀水,必须逆流舀水,更忌反手舀水、倒水。严忌客人进入女人的寝室。忌从外地归来的家人直接进入有小孩和有病人的屋子。忌男女跨越斧子、镰刀、绳子等生产工具。忌人坐在门坎上,尤忌妇女坐门坎。宰牛、羊、鸡时,忌先收拾内脏后再割开心。出远门的人忌在途中见到担空水桶的人,若遇到须即刻返回家。忌对长辈叫“老头”,因为这是不尊敬、不礼貌的表现。

5,布依族的禁忌

布依族的禁忌 “扫寨”时不准外人进寨;“戊日”、“甲子日”忌生产,忌出行;正月初一至初三不能动土,十五不能动刀、干活,四月初八不能让牛犁田;每年第一次打雷后的几天之

内,不能种地;布依族村寨的山神。

6, 傣族的禁忌

不能抚摸“小和尚”的头部

双版纳小乘教规定男人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凡遇到难事,才能解除苦难,从降生到成人后才会有社会地位。凡是男孩在七、八岁时都要时佛寺里当一段时期的和尚,称为" 小和尚" 。" 小和尚" 在佛寺里生活要自理,要劳动,还要学习佛教经书,进行严格的修身教育。两三年后可以" 还俗" ,还俗衙的男子才可以结婚成家。若未当过" 和尚" 的男人,被视为生人或野人,在社会中没有地位被人看起。在寺院修身时, 不准与女人谈笑,不准外人抚摸小和尚的头,(这和汉族喜爱儿童抚摸头完全相反),若被外人(特别是女性)摸过头,被视为仇人。" 小和尚"" 修身" 时间一切作废,必须从头开始。所以,外来游客,若到寺院参观千万记住此习俗。

卧室禁忌

傣家住宅,都习惯住在楼上,而楼上卧室只有一块隔板与客厅相分,卧室中没有隔板分成小间,几代人都住在里面,是用蚊帐分开,中间有一定间隔,分门进出。卧室是不容外人窥看的,过去的习俗规定,若主人发现外人窥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游客无论到傣家参观或做客,千万不要因神秘感而窥看主人的卧室,虽然现在打破了过去的俗规,但窥看傣家卧室始终是不受欢迎的。

客厅禁忌

傣家楼上客厅中有三根柱子,两根是卧室与客厅并排分开的,一根是火塘旁边的。卧室中的两根,靠外的一根叫" 吉祥柱" 可以靠着休息,靠里的一根是人死后用的,称为" 升天柱" ,家中的人死了,家人把死去的人靠在这根柱子上(不分男女)沐浴、穿衣、裹尸体,等候火葬。火塘边的一根是绝对不许靠的,那是傣家的" 顶天柱" ,若靠了柱子意味着不尊重主人。 上竹楼须知

进佛寺必须脱鞋。进门后要按照辈份大小、资历深浅,依次而坐;傣族认为门槛是人、鬼必经之道;不能用凳子作枕头,因为凳子只供人坐;不能用脚跨过火塘,不能随意移动火塘里支锅用的铁" 三角架"; 在街上买菜时,不能用脚指菜来讨价还价;不能踩和尚的影子,更不能摸他们的头。傣族认为" 头" 是人的首领;上楼脚步要轻,晚上不能吹口哨;大庭广众面前不能说别人的坏话;妇女产后不满月不能到别人家去玩;家中有丧事,未出丧不准到任何人家去。

7,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忌在鼠日和火日开犁播种,忌行猎时直呼熊或虎的真名;

忌捕鱼时妇女与萨满去鱼场,特别禁止带孝的人去鱼场。忌在渔场背着手走路、拿鞭子; 忌伐已祭礼过的房子,用白桦、榆木盖房;忌售或杀死祭礼过祖先神的马;忌猫接近灵柩; 忌用铁钉钉棺材;忌单日出殡;忌在祖坟内埋葬未出嫁的姑娘、孕妇、无儿无女及传染病患者;

忌妇女上房顶、坐灶门、睡西炕及跨男人的身体;

忌在小孩出麻疹时炒菜、打猫狗和做针线活;

忌用刀、剪、筷子指点人,背手或拿马鞭进入屋内。

8,德昂族的禁忌

德昂族在生活、生产中有种种禁忌。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忌拉手赠物 在德昂族中,成年男女之间一般都不随便拉手搭肩,也不相互赠送礼品。认为这是防止和抵御性诱惑的有力措施。另外,妇女不与男客同桌吃,妇女不得在男子面前跷二郎腿。年轻人不得面向长辈吐唾沫,妇女衣裤不能晾晒在男人穿行地方。

(二) 忌同姓婚姻 德昂族存在着同姓不婚的制度,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同姓,就会有血统上的相同。血统相同的人相婚配,不利子孙后代的繁殖和健康。

(三) 忌产妇串门 德昂族的产妇坐月子期间不能进入灶房煮饭炒菜,更不能随便到别人家串门。这期间,也忌讳他人进入产妇的卧室,特别是孕妇或婴儿。

(四) 饮食禁忌 德昂族吃新饭时,首先喂牛和狗,以示对一年间几犁几耙的牛和日夜守护主人的狗的道谢。德昂人到别人家做客时,不能看着人家炒菜或到灶边转,吃饭时不能随意拨弄盘中的食物。否则,注被视为对主人的不尊敬和不礼貌。家中接等客人时,上桌后要站着给客人斟酒、敬酒或挟菜,不能先自己。筷子必须置于碗的右边,若置于左边,就说明对客人不欢迎。盛饭时,勺子不能往外翻,否则就视为主客财水外流。客人吃饱饭后,在没有放下手中的碗筷之前,主妇不能收拾碗筷,否则就被视为不让客人吃饱饭。

(五) 忌唤乳名 在德昂族中,人生下来15天后都有自己的乳名。呼唤时,除小孩可直接呼唤其乳名以外,凡青年人都得以“哥”、“姐”相称,特别是在两人见面的时候更应如此相呼唤。在人多的场合,为了区别对某人呼唤,可在“哥”、“姐”的谓之后附加其乳名,也有在“哥”、“姐”之前冠上乳名,以此表示尊敬。但是,一旦生儿育女,成为父母亲以后,再不能附加或冠上乳名,而必须在“哥”、“姐”之前冠以“某某的父亲”或者“某某的母亲”,以示对其辈分的承认和尊重。对于老一辈的称谓也是如此。两人相见时,可直呼“公公”、“奶奶”。在人多的场合,为点明所呼唤的对象,得在“公公”、“奶奶”之后附加或在其前冠以“某某的公公”、“某某的奶奶”。

9,侗族民族禁忌

户内供奉祖先的神龛,为最神圣之处。一切凶器,刀、松、剑、戟、戈、矛、弓、弩,甚至棕索,都不准放置其上。否则,为对神大不敬,会招致惩罚。寨内举行祭礼活动期间,禁忌外人入寨。禁忌标志为用斑茅草打4个结,结成十字,悬于寨子口处。

10,东乡族的禁忌

1. 禁食猪马、驴、骡、狗、猫等肉和一切动物之血。

2. 禁食自死和不反刍动物以及猛兽、奇禽之肉。

3. 所食牛、羊、鸡、骆驼肉,必须经阿訇或念过经的年长穆斯林的屠宰,宰者须在屠宰前小净,否则禁食。

4. 对牛、羊、鸡、骆驼只能言宰,禁忌言杀。

5. 忌用非穆斯林的灶具、食具。

6. 无论是平时还是斋月,全家人每顿饭进餐时,忌先于长辈搭口。

7. 忌烟酒,尤忌晚辈在长辈面前抽烟、喝酒。

8. 妇女在厨房掌勺炒菜时,忌尝咸、淡,先试口味。

9. 忌客人和非穆斯林进灶房及自己动手从缸或水窖内舀水,或到井中汲水。

10. 忌在饮用水和沐浴的水泉边、溪水边洗衣、洗物、饮畜,要经常保持水的洁净。

11. 忌不经允许和穿鞋进入清真寺大殿。

12. 禁乱扔废纸,以防在这些纸上写有安拉(真主) 或《古兰经》片言只语而随着遭到践踏。

13. 禁浪费食物和水。

14. 忌反着手臂舀水和倒茶、盛饭。

15. 忌客人穿着鞋上炕。

16. 禁男子蓄长发。

17. 禁背后谈论别人,禁说谎、诬陷。

18. 禁合法婚姻形式以外的两性关系;严禁少女婚前的性行为。

19. 禁抽签算命,卜吉问凶。

11,独龙族的禁忌

独龙族的禁忌主要有产妇不得在室内分娩。认为其“不洁”之气,会冲犯室内的弓弩等狩猎用具,致使狩猎无获;分娩时,忌男人照料,否则认为不洁之气会导致男人一生不吉,甚至双目失明;女子出嫁后,不得回娘家生孩子,否则,认为会影响娘家子孙兴旺。一旦发生,女婿须送两瓶酒及若干兽肉给岳丈家,作为补偿。死者咽气前,须将家中所留种子转移他家或他处,否则种子不会发芽;出殡时,尸体不可从大门抬出;鬼林中的树木严禁砍伐,否则寨中人会病死,粮食歉收;主人出门打猎时,客人不得来访,否则客人灵魂会把猎物夺走等;拣到别人打死的动物要分给大家吃才能免灾,不然会倒霉等。

12,鄂温克族的禁忌

鄂温克族产妇未满月前,忌外人带枪或钥匙进屋,以防产妇断奶。父母在世时,儿子不得蓄胡须;下午忌理发、刮脸,带孝者尤忌;忌说“死”,若老人死,要说“成佛了”;小孩死,要说“小活了”;搬家时,忌在曾死人的地点留下不洁之物,如指甲、头发、破布包、包脚布等;忌谩骂牲畜;忌抛撒奶类食品,若不慎撒落,应将所撒的奶少许于前额;忌宰杀或出卖未停奶的母畜;禁止夫妻互换衣帽穿戴,否则以为狩猎将无所获;禁止女人摸男人的头,俗信男人头上有佛,摸男子头是对佛的亵渎。除此之外,该族还有诸多狩猎禁忌以及火神忌、入门忌等。

13,高山族的禁忌

禁忌是带有宗教意义的禁规。它是人们慑于大自然的威力而采取的避祸远害的消极手段。高山族有许多关于狩猎、农耕、祭祀及其他方面的禁忌,其目的在于:通过强制性的恪守这些禁规,避免不可觉察的危险,特别是死亡的发生,以维护生产、祭祀的正常活动以及社会伦理道德,不受影响和干扰。禁忌一旦被触犯,大家预感到可能蒙受某种祸害而惶惶不安,当即中止正在进行一切活动,采取祈祷、咒语、喷酒、祭献等祓禳方式,解除可能存在的危险;犯禁的人,轻则受罚,承担祓禳飨宴的一切费用,重则处死赎罪。

在高山族多如牛毛的禁忌中,有些是共同的,各部落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严守。具有普遍意义的禁忌,属于视觉的,如禁忌遇见横死者及其葬地、遇见动物交尾等;属于触觉的,如禁忌接触神物、接触死者的器物等;属于行为的,如禁忌排气、打喷嚏、同族性交等。特殊禁忌,如:女人不能接触男人使用的猎具与武器,诸如弓、箭、枪、矛等,不得擅自进入男性会所和祭祀场地;男性不能接触女人使用的织布机和生麻,在狩猎、捕鱼及农忙期间,禁止与女性同房;成人在会所受训期间,禁止与女性接触;在捕鱼、出猎或祭祀期间,家里不能断火;祭祀期间不能吃鱼等。其中,祭祀中打喷嚏尤为忌讳,南部高山族认为喷嚏意味着灵魂出壳,有招诱恶灵的危险,是祸事临头的征兆。

此外,生育方面的禁忌也很突出。主要有:禁忌生双胞胎,迷信双胎是野兽所在,预示着灾祸将至,必杀其一以为禳灾。布农人禁忌私生子,通常把私生子抛弃荒郊野外。阿美人生产禁忌男人与寡妇窥视,婴儿禁忌父亲怀抱,据说由于婴儿躯体软弱,会通过接触使其父传染软弱的病症,以致狩猎、出征时奔跑乏力,一无所获。这条奇特的禁忌具母系特权社会确保孩子抚养权操在母方手里的“措施”。

14,仡佬禁忌

道真仡佬族禁忌较多,有的虽寓趋吉避凶之意,实多迷信之说。偶遇不详,每怨禁忌不严,自增阴影,心情不畅,办事不顺,遂愈迷信。社会交往,互尊互重,无礼犯忌,轻则不悦,重则引起争端。

忌凄清晨忌说鬼道种。晚间忌家中嘘声。正月初一忌扫地、向屋外倾水,忌捉虱,忌打骂孩子,忌见戳种。惊蛰日忌犁牛。春分田及三月初三忌上山砍柴。三月初四及逢戊日忌动土,不耕锄。七月十五忌儿童夜出。除夕、春节忌推磨春难。吃年夜饭忌头碗饭泡汤。忌红沙日、杨公忌日外出办事。男忌女跨“尿骚”、忌从晾晒的女裤下通过,忌女孩骑“马马肩”。背女子过河忌女张腿骑腰。新婚成礼时忌孕妇在堂。忌毛脸姑娘(未婚女子)先坐新郎新娘

的床。妻孕夫忌打蛇和抬丧。家有孕妇忌砍门槛、忌随意搬动物件和钉铁钉。头年挂果忌孕妇采摘。忌女儿回娘家分娩。产妇未满月忌跨大门槛、忌串户、忌别人借物。忌冷丧入宅。丧家忌推磨。给死者穿洗忌洗背。着孝帕忌入他人宅。晚辈取名忌犯尊长名讳。对朋友忌言而无信。忌入别人卧室。忌打铁匠空砧。忌打石匠空器。忌跨木匠高竿尺。

忌语忌说人短处、隐私和生理缺陷。忌直呼尊长姓名。忌说有妇男子脑壳尖。请妇女拿瓢忌说瓢(嫖)而说舀。逢媒人忌说媒(迷)改呼“三百杯”。翁媳忌耳语。兄与弟媳忌笑德。老人公在灶前忌说烧火改说燃火或传火。乘车忌说翻。过渡忌说磕、翻、沉、落、敬。煮酒熬糖忌说酸。烧砖瓦忌说红。

解放后,迷信禁忌渐次消失,边远乡村,尚有残存。属于礼貌性的,仍多沿袭。 15,哈尼族禁忌

哈尼人家的住房,一般正房中间有一大间为堂屋。在西双版纳地区,堂屋东西一间为家长的卧室,卧室内设有祭祖处,外人不能擅自入内。火塘是哈尼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锅庄石或三脚架,切记不能用脚踩踏,不能向火塘内吐口水,不能用脚扒火塘内的柴头,也不能从火塘上跨过。哈尼族人家的门槛忌站、忌坐、忌讳用刀砍。

哈尼族热情好客,家中来了客人,主人总是把自制的烟丝装到烟嘴里,把烟筒捧到客人面前。客人如果不抽烟,应该有礼貌地加以谢绝。尊老敬老、礼貌待客是哈尼族的传统礼仪。 路遇老人要亲切地称呼“阿波”、“阿匹”(爷爷、奶奶) ,并主动让到路边,让老人先走。在屋内看见老人进来,要主动让座。给老人递烟、递酒、递茶要双手捧上,躬身示礼。给老人递烟筒要握住烟筒的下端。在老人面前不能跷二郎腿,不吹口哨,不高谈阔论。走路不能从老人面前走过,要从老人身后绕过。杀鸡时,鸡头、鸡肝等要敬奉给老人。当然,当家里有客人时,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敬重,主人常把鸡头夹给客人。这时客人应以双手接过鸡头,然后把它转敬给在座的老人或年长者。在参加哈尼族的祭祀活动会餐或到哈尼族家里做客就餐时,先要等老人说几句祝福的话,等老人吃了第一口食物后,才可以动筷。与哈尼族朋友在饭桌上饮酒时,要注意敬酒的顺序:首先从年纪最长者开始,沿逆时针方向逐个斟酒,最后向年纪最长者的杯里再斟上一点,表示大家团团圆圆。

每一轮斟酒都应如此,哪怕是象征性地斟几滴。哈尼族崇拜多种神灵,视村寨附近的一片茂密的树林为寨神“昂玛吐”栖身之所,它保佑村寨人丁发达、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因而绝对禁止砍伐林中树木,禁止在林中放牧。每年早春时节,要举行全寨性的祭祀活动。举行祭祀活动的当天,不能讲本民族语以外的其他民族的语言。允许进入神林区者,态度要庄严,不可嬉笑,绝对不能跨越位于寨神丛林前的寨神石和丛林中用来烹煮食物的锅庄石。 16,赫哲族的禁忌

与许多民族一样,赫哲族在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规定了许多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禁忌。 早年,有这么一些捕鱼禁忌:如用网捕到很多鱼后不能说:“这一网怎么打捞到这么多的鱼啦? ”捕不到鱼时不准说怪话、说脏话;吃鱼吃到鱼子,不许说:“这下子吃下多少鱼啊! ”叉住的鱼,不许用刀子割开鱼鳔,否则下次就会叉不到鱼了。此外寡妇不准到渔船上和下网滩地去,否则就是不吉利。

狩猎也有禁忌。每当猎人到一个新的猎场,把头人首先要领着大伙拜山神爷:在树上挂一块红布,插上香,在地上供一些食品,用手指蘸点酒往空中一弹,然后给山神爷叩头,祈求山神爷保佑猎人打猎顺当,多获猎物。他们规定,猎人进山后,不许说怪话和谎话。在山林中遇到大树桩子不许坐,他们认为这是山神爷老把头坐的,别人是不准坐的。冬季在山里狩猎,看到其他猎人的脚印不许踩,必须绕着走,否则就是不守山规,不尊重别人,还会伤了两个狩猎队的和气,甚至引起武斗。两伙狩猎人在山中相遇,必须请到自己的住地饮酒吃饭,否则会误认看不起人或被人看不起。在狩猎的帐篷里吃饭后,在把篝火堆拢好。吊锅挂在木杆上要平稳,不许乱摇晃。不许敲打锅盆出声响。严禁用刀子翻锅或铲锅,否则会割断

打猎的好运气。不准妇女坐在枪上或跨越猎枪、子弹以及各种渔具,甚至连男人的猎服也不准坐或随意跨过。

17,回族的禁忌

回族的禁忌习俗主要有三大类,禁食猪、狗、驴、骡、马、猫及一切凶猛禽兽,自死的牲畜、动物以及非伊斯兰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烟、喝酒等;禁止崇拜偶像、禁止玩赌,禁止放高利贷等。

一、回族的禁猪习俗、禁食自死物及其他饮食习俗

猪是回族群众最为敏感的一个问题,也是回族风俗习惯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无论遇到什么压力和阻力,始终未改变回族禁养猪,禁食猪肉的习惯。公元七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为了消除频繁的战争,促进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统一,顺应了当时阿拉伯地区禁食猪肉的习惯,吸收了犹太教《旧约全书》中有关禁食猪肉的戒律,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列入《古兰经》中。这些禁令都是以安拉的名义颁布的,信仰穆斯林的回族必须无条件接受和遵守,不能有半点的怀疑。

回族在饮食方面,除了禁食猪肉外,还禁食狗、驴、骡等不反刍动物的肉,禁食凶猛禽兽和自死的牛、驼、羊等牲畜,禁食一切动物与飞禽、家禽的血,禁食非穆斯林和非真主之名屠宰的动物等。

回族对可以食的牛、羊、骆驼、鹿、鸡、鸭、鹅、鸽、鹑、兔等畜禽,也要请阿匐或懂得宰牲规戒的穆斯林来宰,形成了宰牲定制,即宰前要洗大净和小净。如宰牛、羊、驼时,须用绳子捆绑其两条前腿和一条后腿。并将这些可食畜禽摆成头南、尾北、面西的姿势,宰牲时必须先念诵真主名,然后切断畜禽的食管、血管、气管,待控净血液之后方可剥皮或拔毛收拾。禁止用滚水烫皮、烫毛。回族不吃非穆斯林宰杀的牛、羊、鸡等畜禽。

二、回族禁烟酒习俗

回族由于受《古兰经》的影响,严格禁酒,毫无变通办法。回族不喝酒,在家里也不备酒具,家里来客人一律不摆酒,有时为了接待客人,在参加宴会时,别人敬酒和碰杯时,回族多以水、橘子汁、高橙等饮料代替。回族群众认为,酒是一种麻醉饮品,饮酒不但对身体健康不利,而且在历史和现实当中,因饮酒耽误国家大事、败家、丧身、违法乱纪、为非作歹、毁坏自己声誉的不胜枚举。所以,回族认为饮酒是不光彩、不应该的,必须严格禁止。对孩子从小就进行教育,不许饮酒。现在回族无论是烈性酒,还是甜酒、啤酒,都在禁止之列。有些回族本身就不愿意和饮酒者同桌聚餐。虽然,回族对酒不像对猪那样憎恶,城市里的回民现在也有喝酒的,但他们都背过父母去喝。

另外,回族也不抽烟,认为抽烟特别是抽鸦片是一种犯罪,所以过去回族抽鸦片的很少,“百里无一”,男女老少皆知道它的毒害。因此,长辈对晚辈,妇对夫都常常进行劝导教育、敲警钟。

三、回族禁求签、玩赌、拜偶像习俗

回族禁止求签、玩赌、拜偶像。自古至今,男女老少均不让算命先生给自己算命,也不去给别人算命。不揣骨相面,不信风水阴宅,不求仙方神药,不搞驱鬼治病等等。回民认为求签算命等这一切都是不正当的污秽行为。

回族禁止拜任何偶像,在回民聚居的村寨一般不搞人头雕塑像,家里忌摆各种人物和动物塑像,墙上也不愿挂人头画像,只挂山水风景画。有的回民家虽挂了人物或动物画像,但礼拜时,在画像的眼睛上盖一张白纸。因为回民只信真主不信其他一切神灵,也不去崇拜一切偶像,养成了在家里不摆偶像的习惯。

回民还严禁玩赌,认为玩赌对己、对别人、对社会都不利。认为玩赌是“核俩目”,所赚之钱不劳而获,是不义之财。回民还禁忌放高利贷,认为放高利贷使不得。另外回民还禁止用食物开玩笑;禁止妇女袒胸露臂;忌汉民到回民家借餐具;回民还禁止男子戴金饰、不许过

度装饰、严禁扎青(黥墨、文身)、拔部分眉毛等等。

18,京族民族禁忌

(1 )捕鱼禁忌 拿鱼篮出去捕鱼或抬网出海下第一网时忌见女人;海滩上的渔网禁 人跨越;新造好尚未下水的竹筏,忌人坐其上;请人装渔箱时,忌煮生鱼、焦饭;胶新网 或放新网下海时,忌他人走近或讲话,否则捕不到鱼;船上吃饭忌扣碗,忌脚踏灶等;出 海人忌入未满月的产妇房内。

(2 )婚姻禁忌 同姓不婚,姑表亲禁婚。依该族闯卡的婚俗,正式婚礼时禁止新娘 出面,由若干善歌者为代表前往迎亲。男方歌手须对出三重“关卡”歌手的盘问,女方才 敞开门允其入宴并领走新娘。

(3 )其他禁忌 孕妇不得入哈亭,民间供奉神祗的场所。其意为“乡饮亭”或“歌 亭”。怀孕个月以上者,忌他人在其房内煎东西,否则婴儿会歪嘴。逢初一、十五忌别人 进门借火、借盐腌鱼,否则,家里“水头”(钱财)会给别人借走。

19,基诺族禁忌

基诺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少数散居于景洪县勐养区,橄榄坝区。其主要禁忌有四个方面。

(1)祭礼禁忌。祭鬼之供品,忌人触摸,认为有鬼附其上,装换龙门后3天内,任何人忌入村寨,寨人须安静相处,不得打架,吵闹、爬树等。求雨祭大龙时,禁止妇女出门。每年农历二月“木嘎”(硬日了)在寨外举行祭“白猪”仪式。仪式毕,所剩食品由祭者饱餐,不许带回寨中,祭者必须于日落前回寨。

(2)忌日。(基诺语为“阿内某墨”)基诺族计日方法以12天为一轮,每日各有名称。村寨视12天中“水”日为最大的日子,重大的祭礼活动均在“水”日举行;“西夺”日据信为创世神腰白葬日,是日不可葬死者,否则死人更多;“嫫”日为“天地之合”日,象征男女之合,是日不可葬妇女。每人必忌之日有5个;自己的生日,父死日、葬日、母死日、葬日。忌日中须恪守许多禁忌。家庭祭礼须避开自家忌日。

(3)生育禁忌。妻子怀孕期,丈夫打猎禁砍棕树,禁打猴,禁割岩峰,禁打羽毛为花、黑、黄白、红黑色的鸟,亦禁打大嘴鸟、犀鸟和声音不好的鸟,否则认为人影响婴儿的声音和容貌。孕期,丈夫不可抬死亡老人;不可参加绷大鼓,斗刀把活动;禁打蛇、爬树摘果,否则,妻子会难产。产妇不准在竹楼分娩,只能在凉台上或楼下炒菜用的小房内生产。生后须用水冲净产地,后移至客厅火塘边坐月,待婴儿脐带脱落后方可上竹楼自己往日住的房内。亚诺寨的基诺族,产妇由丈夫陪去大房子旁自己的粮仓内分娩,象征产妇与其亲属已“不再是一家人”,用意是防止灾祸影响大房子的里人。产妇月子里,禁吃家畜,只许吃山竽、野菜、鱼类等。产后1月内,婴儿父母忌唱歌,否则孩子长不健壮或不漂亮。婴儿满月日,父母忌讲话;忌外人、瓜菜、猎物入屋内,直至太阳落山言可解禁。

(4)居住禁忌。住室忌无男,大竹楼里必须有男性家长。若某家男性死光,须拆掉房子,令妇女回娘家或改嫁。

20,景颇族禁忌

景颇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余者散居于怒江傈僳族、怒族自治州的泸水、保山专区的腾冲、临沧专区的耿马等县。人们在长长的历史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禁忌,我们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概括。

(1)祭祀禁忌。该族所信奉的鬼种类繁多,对鬼的忌讳亦极多。每户都有特为鬼开辟的鬼门,忌外人通过;祭鬼的地方不可去;不许在“鬼桩”上拴马、晒衣及在附近解手。客人到村寨的“官庙”(寨内一空屋,内挂牛头)要下马;春耕祭“官庙”时全寨停工3天。寨边祭“地物神”时,围上的石头忌人搬动和触弄。

(2)婚姻禁忌。景颇人认为通过转房(兄死,弟娶嫂;弟死,兄娶弟媳)得到的妻子

不算正室,因她与原夫结婚时,祭过家鬼,死后还会去找原夫。故娶转房妻的男子必须另娶一正妻,否则,死后会生活孤独。男子婚后一年内,忌出远门,或参加“拉事”(一种报复性的械斗)。

(3)妇女禁忌。男主人身边佩挂的刀枪忌外人触摸,否则,男人会遇上倒霉的事性;忌用妇女的筒裙盖熟睡的孩子,否则孩子将永睡不醒;忌妇女坐时跷二郎腿;忌妇女托下巴而坐,以为此乃表哀悼之相。

(4)礼俗禁忌。到景颇人家做客,进门必须脱鞋,到晒台处,则在过道门前脱鞋。进屋后,忌在房内久站不坐,应按一定位置入座。若有人告辞,忌其他客人抢坐其位;忌客人背对茶桶而坐,因制作茶桶时用牛祭过。禁忌随意泼倒脏水、废物、倒洗脸水、吐痰、解手均须问清方向。在该族人家留宿,未经主人同意,忌挂蚊帐,尤忌在供鬼处挂蚊帐。

(5)生活习俗禁忌。长辈的包头,忌乱翻乱动;长刀和筒帕是男子随身之物,平日不可在墙上翻挂,否则说明家中有丧事。每逢生日忌出远门或到其他村寨,只可在家玩或到屋旁的园地里干活。

20,哈萨克族禁忌

哈萨克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骑着快马直冲主人家门,因为这会被认为是挑衅或是报丧和传送不吉利的消息;做客时,不能坐在主人放有食物的箱子或其它生活用具上,他们认为食物是上天赐予的,是圣洁的;在毡房内不要坐床,应盘坐在地毯上,最好不要把两腿伸直,也不要脱掉鞋子;在交谈和吃饭时,不要剪指甲和打哈欠,否则就是对主人的极不尊重;主人做饭时,客人不要动餐具,更不要用手拨弄食物或掀锅盖;主人割给客人吃的肉或是送给客人晚上住宿用的被褥一定不能拒绝,要愉快的接受,否则主人会认为你瞧不起他;饭前饭后,主人都会给客人倒水洗手,洗完后不要乱甩手,而应直接用毛巾把手上的水迹擦干;还有不能当面夸主人家的孩子尤其不能说他的孩子“胖”,也不能当面赞美主人家的牲畜和猎犬等;不能追打主人家猎犬和看门狗,也不要当面清点主人家的牲畜数量;不能跨越拴牲畜的绳子;走路时遇到羊群应绕道而行,更不能骑马直冲羊群;不能用手或棍棒指点人数,否则会认为你在把人当作牲畜清点;在哈萨克族家做客,一般不要超过两天;借用的马在归还时要卸下马鞍,否则会认为是不礼貌的。

图瓦人禁忌:图瓦人也有许多日常禁忌,图瓦人崇拜火,最忌讳有人往火里吐痰、扔脏东西,也不能从火上跨过去,更不能把火踩在脚下,图瓦人也特别崇拜水,最忌讳有人在河水里洗澡、洗衣服、倒垃圾,更不能在河边和井水边大小便,还有孕妇不能骑骆驼,怕延长胎龄;送葬时不许哭,怕泪流成河挡住了死者的去路;不让喇嘛和尼姑做媒人,不在蛇年举行婚礼,因为他们认为蛇是十二动物中最恶的。图瓦人还忌讳在家人面前或身后泼水,怕引来不必要的误会。

21,柯尔克孜族禁忌

客人在吃肉前,要先取出一些分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吃其他食品时,摆在盘里的要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的丰盛。如吃不完,切忌将剩菜剩饭倒在地上,在客人使用的餐具里,不能剩下残羹剩饭,这一禁忌不仅非穆斯林的客人要切记,就是穆斯林的客人也不能例外。

22,朝鲜族的禁忌

朝鲜族生产和生活中的禁忌充分表现了朝鲜族特有的风俗和习惯。

朝鲜族的婚娶习俗中历来就有同姓同本不婚,姑表、姨表亲戚不婚,即凡属血亲关系,无论是远亲还是近亲,只要沾上边的,一律不得通婚。旧时朝鲜族在订婚时要合八字,称为宫合四柱。四柱即出生的年、月、日、时。看双方的属相是否相合,双方的行是否相生。相克者,不能议婚。

在朝鲜族的葬礼中也有许多禁忌。出殡忌讳双日,认为双日出殡意味着要死两人,故出

殡必在单日。

朝鲜族妇女怀孕后有许多禁忌,如不能吃鸭、兔、狗和猪肉。据说孕妇吃了鸭肉,生下的孩子手脚会长蹼;吃了兔肉,孩子会长出红眼睛;吃狗肉,孩子会早死;吃猪肉,孩子的皮肤粗糙。孕妇不能翻越墙壁,怕生出的孩子会行为不轨。不能跨马缰绳,从马缰绳上跨过,会怀胎12个月。不能坐笤帚,不能搬动陶蒸笼、瓦缸等物,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有精灵的。也不能看人家办丧事,不能看人家迁坟、救火等。生了婴儿的人家在大门上挂一根草绳作为禁绳,禁止外人进入。

24,拉祜族禁忌

拉祜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许多禁忌。

生产禁忌每月初一、十五、三十早晨不舂米、不耕作。

父母亲的忌日,不播种。

村中死人,全村停止生产1天。

交往禁忌大年初一不准外族人进寨,住在家中或接近寨边的客人也不准走,而是用好酒好肉款待他们,节后放行。

外来男女不能在同一房间住宿。

待客禁忌主人杀鸡待客,客人不能主动拿鸡头吃,如主人拿给客人吃时,客人要接受,不得推辞或转让给别人。

其它禁忌禁止打狗杀狗。

生孩子不满3天,不许外人进入。

旧历正月布谷鸟叫时不能结婚,认为碰到布谷鸟,结婚不吉利。

外人不得随意拨弄火塘,不得从火塘上跨过。

25,珞巴族禁忌

珞巴族信仰古老的原始宗教,认为世上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万物有灵,灵魂不死,众多的神灵和鬼灵统称“吾勇”,遍布每个角落,无所不在。世上万物都受“吾勇”管辖。人们得罪了它,会遭灾难和不幸。“吾勇”给人们的思维、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因而对之十分崇拜和恐惧。崇拜具有多种形式,其中诸多的禁忌是它的主要活动。忌讳严重约束着人们的一切活动。

珞巴村村有神石,不得手摸、搬动、坐其上边;村村有神树,不得砍伐。每年集体绕神石、神树转三圈和杀鸡、投放饭菜、酒祭祀。多数部落的人崇拜突兀的巨石和怪树,认为它是石神、树神栖息地,每逢过年、春播和秋收要进行三次祭祀活动,每次以猎鸡供奉。村人视这些石、树为洪水猛兽,恐惧万分。

阉猪时,主人在门口栽鲜树枝,三天内禁止生人入内,期间不外借东西,不准拿皮、毛之类的东西从灶前走过。阉猪人三天内不准靠近灶台、木柴和灶具,不得说“死”、“无”字。 人分娩、牛猪狗生崽、人患病、狩猎进出门前均插忌讳树,三天内禁止生人入内;外村亲朋前来,要在门口征得主人同意后,连说三声“鬼怪不要入内”,由主人陪同客人进屋。没有征得主人同意而入内,被视为带来了鬼怪和对主人不尊重,会被驱赶甚至引起械斗。 猎狗为珞巴族狩猎立下了汗马功劳,珞巴人视狗如子。珞巴人家家都养猎狗十多条,不咬人,不狂叫,对人十分亲善,对兽十分凶猛。客人不得打狗、骂狗,否则,有被驱逐之险。 修房时,主人会高喊三声:“人畜健康,无病无恙,代代健康,粮食满仓”。之后将混合粮撒向天空,做得十分认真,千万不能讥笑。

猪被看作牲畜的首领,是频繁祭祀的主要牲畜,因之,受到宠爱,猪糟里严禁大小便。 把动物神化并加以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普遍现象。动物是人们赖以自下而上的主要对象,但有些人与人们处于对立状态。人们对毒蛇猛兽的祭祀与禁忌就更加频繁。有些部落蛇和虎是图腾,严禁伤害。被毒蛇咬伤,不分远近亲疏,都主动停止劳动1天,并禁止到有藤科植

物生长的地方,禁吃藤科状的苹果和辛辣食物及部分肉食等。

农业生产上禁忌更多,从刀耕火种开始到秋收要集体进行5次祭祀,个体进行3次祭仪,祭祀之日禁止劳动,违者遭首领鞭打。

珞巴族是个不上锁的民族,以偷盗和说假话为世上最丑之事,最可恨之事,若出现这类事情,一是教育;二是偿还;三是驱赶;对惯犯则以杀之为戒。

梦也有许多禁讳:梦见杀牛、宰猪、太阳下山、娶媳妇、掉入水中、摔下悬崖、被蛇咬、鼠咬衣、牛抵架等等,预兆家要死人, 发生祸灾,第二天不出门。梦见藤蔓物,十天里谨慎小心,生怕发生纠纷。相反,梦见死人却是吉兆。

珞巴族也有记属相的习惯,十二生肖代表十二年。鼠和马,狗和龙,猪和蛇,鸡和兔,猴和虎,牛和羊是相克的,不能婚配。

[珞巴族葬俗]

珞巴族家庭特别重视为死者治丧,力图以此慰藉亡灵,并表达对其哀悼怀念之情。珞巴族多采用土葬和树葬,礼俗相当复杂,禁忌繁多,以示尽了孝道。

珞巴族多数实行土葬,因土里有金,故亦称金葬。挖长方形墓坑,用石砸实,不留足迹,放入死者生前铺垫的藤席和方块木枕。

病人去世后,通常由背尸人来料理。将死者头朝外,以示他已经“走”了。人死后,忌说死字,一般称“走了”、“老了”、“去世了”,或称“没有了”。在给去世者洗澡时,洗澡水中一般用艾叶和桂树叶,从头往下洗。寿衣不用皮毛和绸缎,怕来生变为兽类。衣裤的件数,忌单喜双,多是2件上衣,4条裤裙,都要以棉布为主。入墓时,要解开死者身上的绳带,拉直其身体置于坑内,头朝西,陪葬品全是他生前所用过的东西,如弓箭、装饰品、用具等。墓地周围架木篱笆,上盖草棚,并将猎人猎获的兽角等置于棚内,每天早晚各送一次饭酒,一般送7天,也有送一个月的。每晚烧堆篝火。

树葬即时称天葬。尸体处理和土葬相同,不能裸露皮肉。将胎儿状的尸体置于他曾经用过的藤筐里,根据死者遗愿悬于村头的树杈上。上搭草棚,遮雨防晒。珞巴人讲,世上万事万物都是有精灵的,人虽死了,尸体腐烂了,变成了虫子,但灵魂却去了“极乐世界”,变成了另一种有精灵的东西,比如悬葬,使他们早投生,快投生,变为富人和好人。

几种葬法的背尸人一般由亲属充当。父母死由儿子料理背送,妻死夫送,如果家无合适的人则由亲朋背送,或请人或按死者弥留时指定的人背尸。送尸人与死者属相相同、相克和年龄相同的人不准背尸,如无他人,必须由以上人员背尸,那么,只好将背尸者的右脸抹白、左脸涂黑,挂上女人的项链,右边裤腿卷到大腿外,左腿不卷,才准背尸。发丧要请人杀鸡打卦、选择吉日。下葬那天,全村停止劳动一天,前来送葬、劝慰。背尸的方式是背靠背,背尸人手持一把刺条,边走边扑打,以免鬼怪跟随。

葬后一个月,嫁出的女儿和分家的儿子及亲戚携带酒、肉和鸡到死者家里慰藉。一年后,死者离家的子女赶一头牛,死者家中出2头牛,村里每户携带白酒、甜酒各一葫芦,村人共饮共食。牛角送到坟头上,以示哀悼。

父母长辈死后,子女一年内不戴耳环和其他装饰品,不能结婚,妻子一年内不能剪发,额前系一条红线,头上不准插花,也不能改嫁。

背尸人返回后,主人在门口烧一堆火,一把树枝蘸上一些玉米粉和白酒,在火上烤一会儿,在背尸人身上扑打三次,接着背尸人洗脸、洗手,进屋后只准坐在死者的睡处,手不得抚摸极受宠爱的灶脚石,因它是灶神的化身,晚上只准睡在死者的睡处。三天内不得讲“少”、“无”、“死”话语。第三天背尸人可以和家人一样自由活动了。背尸人背尸后的第三天和第10天要下河洗澡,第15天后方能上山狩猎。在一年以内背尸人不能吃土豆、豌豆、核桃、桃、萝卜和牲畜的蹄子。吃饭时,背尸人要先祷告,请死者的灵魂进膳。在一年之内,背尸人不能走大路,要走小道,路遇行人要让路回避,不能笑,不能看别人的脸。总之人们对背

尸人是忌讳的,认为低贱,不吉利,有阴鬼附身。因此,处处躲避、嫌弃他,冷眼待之。所以,一般人是不愿背尸的。

26,黎族禁忌

黎族,主要分布于海南省的五指山腹地(原黎族苗族自治州9个县境内),少数散居于琼海、万宁、澄迈、屯昌等地。在千百年的生活生产中黎族形成了独特的禁忌,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概。

(1)忌日不事农。家中死人,其亲属3年内逢忌日(死者去世之日)均不得下田,若死者为组织、领导生产的“亩头”,其亩众须同守此忌(黎族以十二属相记日月,故每十二天便逢忌日)。海南合亩地区黎族逢鸡、牛、虫、马日忌生产;牛日男子不犁田;鸡日妇女不插秧、拔秧;马日、虫日妇女不插秧、捻稻。

(2)婚姻禁忌。同血缘禁婚。订婚忌用白鸡,以为如是会使夫妻不和睦。婚嫁择吉日,避忌虎、猴、牛日。据《清稗类抄》云:“虎猴牛,黎人以为恶兽,避之则吉。”婚后禁忌再有私情,若犯禁违忌则群黎立杀之。

(3)产忌。孕妇忌吃狗肉,否则以为会难产或流产。保亭、琼中等地黎族,产妇分娩时,以门前挂树叶为忌门标志,禁止外人入产室,以免将鬼神带入。分娩3天内,产妇不得外出,不得与外人说话,不得洗身。产后1个月或百日内,禁食鱼、蛋;认为鱼会“寒”身,蛋使子宫下垂。产后忌坐男人凳子,忌与丈夫同房。

(4)丧葬禁忌。丧期死者亲属不得正面穿衣,须反穿;不得洗头洗身;不得唱歌、奏乐、敲锣鼓、放鞭炮;禁忌耕作。丧宴忌吃米饭,可以肉下酒,可吃杂粮;众人不得在丧家吃猪肉粥、牛肉粥、鸡肉粥和米饭;忌中午出殡,认为午葬会招灾。

(5)生活习俗禁忌。忌头朝门口睡觉,因尸体才头朝门口待抬出埋葬。若客人犯忌,主人亦不悦,认为可能有祸事临头号。海南合亩地区黎族,除杀牲祭祖时可提及祖先名字。 27,傈僳族禁忌

傈僳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余者散居于云南省丽江、迪庆等县以及四川省西昌、盐源等地区。在长年的与自然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该民族所特有的禁忌。

(1)祭祀禁忌。祭鬼神或祭龙树时,忌妇女参加。出远门者必须于年前赶回,否则,家人过年祭祖时会将未归者也作为祭祀对象,不吉。祭家鬼时,肉未吃完忌外人进入,否则会有疾病。禁忌用茶叶敬猎神,据信,茶叶能遮住猎人的眼睛,使之打不到野兽,祭猎神的的祭品不能给别人吃,一定由猎人自己吃掉,否则,猎而无获。

(2)产忌。产妇分娩,基家门口挂茅草叶或刺枝,防鬼闯入。婴儿啼哭不止,则家门口挂毒箭1支(或非毒箭2支)。产妇忌吃线猪肉、母牛肉、忌吃白、灰色羽毛的鸡肉。若生男,客人不可带弓箭和长刀入门;生女,不可穿鞋进家;远道来客则禁忌入门,忌期为10至13天。忌横抱婴孩,以为是抱死人之相。产妇家不能烧苞谷花,不能取燃烧着的柴块,等等。若触犯这些禁忌,婴儿有夭折、短命的危险。

(3)丧葬禁忌。村子有人去世,全村人在葬前禁吃辣椒,只有与死者有仇的人才会故意吃辣椒。小孩夭亡,全家忌吃羊肉、葱、蒜,否则以为会冲犯鬼神,会导致更重的灾祸。

(4)礼俗禁忌。傈僳族忌客人从前门直走到后门,认为死人出殡才这样。忌拄手杖进家门,因给死者致哀跳舞时才使用手杖。家有客时,忌扫地,忌洗脸。杀鸡待客时,忌妇女切肉。

(5)生活习俗禁忌。黄昏时出入须随手关门以免鬼趁机而入。家长外出时忌扫地,怕对家长不利,因死人时才去扫地。在房前屋后忌喊" 哦" ,只有为死人驱鬼时才这样做。忌在他人家中吹口哨、乐器声能唤鬼入室。

(6)农事禁忌。下地生产时忌将锄头等掘土农具找在肩上,尤忌在荷锄进屋,因葬死者时才如此。稻谷开花时,忌在稻田边洗衣裳、剥麻,否则以为会使花受惊而减产。玉米扬花时若遇大风,忌妇女织麻布,忌男子砍竹伐木等。

28,满族禁忌

礼仪忌讳 满族尊老敬上,居家对父母三天请一小安,五天请一大安。满族人忌害乌鸦、喜鹊、狗,有并于崇鸦、鹊、狗的习俗。不准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穿用狗皮。服孝中男子不剃发,女不簪花,三年内不穿红。

室内禁忌 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人体禁忌 满族忌讳婴儿头未睡成扁形,特别是女孩,如果枕骨部位没有睡扁,会被视为“丑姑娘”。

29,毛南族禁忌

毛南族信万物有灵,道教、巫教有一定的影响,但在人们的生活中,相信祖先神灵及万物有灵甚于宗教。

毛南族的还愿仪工中,穿插有跳神的舞蹈动作,其中这一舞蹈部分,毛南话叫“条套”(tiao tao)[即跳还愿舞]。这种舞蹈是毛南族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艺术。

吉日一到,师公来到主家主持还愿仪式,白天先做摆供桌、搭神坛等准备工作,晚上才开坛祭祀。

供桌共摆六张 许愿桌:摆在屋檐下靠右一边,桌上放七个碗、七个酒杯。其中三个碗份别装饭、豆腐和熟猪肉,每碗插三根香;三个碗装生鸡血;另一个碗装白米。七个酒杯横摆在最后,桌的两头各摆一只活鸡,桌前放一个簸箕,供师公甩符筶(卜卦的法器),用。师公坐在桌前,头戴乌纱帽(用马尾编织而成),左手持简符(师公们说它是护身符),念咒语,打符筶,其意是向神灵宣告:今天主家向你们还愿了,请你们入筵领愿吧。又向四方八面撒白米,表示给神灵引路。

亲官桌:这桌摆在屋前的左角,桌上摆一挂生猪肉、一个碗,碗里有饭、豆腐和熟猪肉,插三根香。还有一个酒壶、六个酒杯。桌边摆一张靠椅,用红毡覆盖,上面撑开一把伞。这桌是忖为来贺筵的宾客准备,说是万一宾客在途中被阴鬼附身,进门之前,先到这桌上敬一杯酒,表示驱除阴鬼,洗净身驱,然后入筵才安然无事。

保筵桌:摆在中堂神龛下,是专为敬请三界公爷来保筵而设的。桌上放三个碗,一个装饭,饭上插几片柑子叶(代表果品),还有一些零钱;一个碗装饭、豆腐和熟猪肉,插三根香;另一个装白米。师公念咒语、撒米引路,敬请三界公爷来保筵。

敬宗桌:摆在祖宗灵位前,桌上除碗盏外,桌边还有一着乳猎,两只鸡,上香敬请祖宗返乡入筵。

洗面桌:摆在主家卧室门边,万岁娘娘一降临,先到这里洗脸用餐。

剪花桌:摆在主家卧室门的另一边,与“洗面桌”相对。一个子女双全的族公坐在桌边专门剪花;一个子女双全的族奶在主人的卧室里绣花。剪花和绣花者在开坛期间不能出去,更不能到村上串门。据说,如果出去串门,会把主家的福气带走。

30, 苗族禁忌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

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31, 门巴族的禁忌

忌讳在客人面前走动,须从客人身后绕行。客人吃饭时不要吃光喝尽,须让主人家的锅里、碗里剩一些食物。不能往火塘内扔脏物、吐口水,不能踢、踏、跨越火塘或灶台。客人未睡时,主人不能先睡。家里有人出远门,当天不能扫地。若家有病人,要在门口压有带刺的树枝,谢绝外人来访。门隅北部的门巴人不吃自家养的禽畜,只用于交换。

32, 蒙古族禁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余者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蒙古族被称为草原上的民族,他们勇敢热情,豪迈粗犷,在历史的长河中,蒙古族人民逐渐形成其独特习俗禁忌。

(1)婚姻禁忌。古代禁忌为氏族内部不通婚,男子只能娶他部落女子。嫁到该氏族的妇女,从此不可脱离该氏族。若夫死,只能改嫁丈夫的近亲。旧时,新郎娶亲时,须挎佩刀与弓箭。到女家,摘下刀箭放于马窗西侧,走时再挎。娶亲归来仍将其放于马窗西侧,3天人禁触动。3天后,新娘将其收起,作为吉祥物和镇器永久保存。该族忌讳离婚,视其为最不道德、不吉祥的事。

(2)产忌。产妇生产期,忌外人入内,忌门均挂有标志:生男,挂弓箭,以示男儿之勇;生女,挂红布条,以示女儿之巧。云南蒙古族则在门上挂一篾帽,生男挂左,生女挂右。不满月不准外人入内,商业部不准从产妇家借物,否则“踩断奶路”或“带走奶”。产褥污秽,须远处掩埋,以免污渎天、佛,招致灾难。产妇、婴儿住处须挂帷幔,与外人隔绝。

(3)丧葬禁忌。寿衣为兰布裤、白布衫,不穿棉衣。儿女不许伸手给死者穿寿衣。忌长时间停灵,一般不超过一个时辰(两小时),即卯时死,卯时出。入殓时忌尸从门过,要从窗户抬出。出殡时,忌灵车上死者头朝前,而须脚朝前。青海蒙古族实行天葬,送葬者将尸体送至葬场后,须立即返身跨越点起的人火堆,以除污秽,后急速回家,不能回头。服丧期,孝男孝女禁娱乐,禁着艳服。

(4)生活习俗禁忌。吃肉时须用刀,给人递刀时忌刀尖冲接刀者,应反之。忌用碗在水缸、锅中取水。忌碗口朝下扣放。忌从衣、帽、碗、桌、粮袋、锅台、磨台、井口、绳上跨过。忌以鞋、袜、裤为枕。忌乱摸乱动有宗教意义的法器、经典、佛像、佛阁等。敖包上的石头、树枝忌随便拿走。

33,仫佬族禁忌

仫佬族的民间禁忌并不多,重要的是年节的十一禁忌。

忌天亮才起床。大年初一这天要天未亮就起床,不然的话这一年田土会崩垮。

忌打破东西和拨火,否则缝衣断针锄地断锄。

忌扫地。大年初一不得扫地,否则钱财将被扫出去,今后不再招财。

忌吃青菜。大年初一不得吃青菜,否则鸟兽会把地里种下的玉米挖起来吃掉,今年没有收成。 忌吃荤。大年初一不得吃荤菜,否则家畜会生病、发瘟。

忌洗衣物。大年初一不得洗衣物,否则福气将被洗掉,今后清贫如洗。

忌打人、骂人。大年初一打人是将自己的力气送给别人,使别人体魄健壮,自己的身体却因此而虚弱了。骂人将自己的运气送给别人,被者将交骂好运,骂人者将倒霉。

忌劈柴。大年初一不得劈(逼)柴(财),否则财神爷被这么一吓之后再也不登家门了。 忌早开门。大年初一不能一清早就打开大门,要待日出雾散之后才开门;否则邪气会进到屋

里来,人丁不兴旺。清早日出之前均从后门或侧门进入。

忌卖干柴。大年初一只能卖生柴,卖买双方都有好彩,卖者有生柴(财)出售,表明家庭富裕;买者能生柴(财)。

忌炒豆子。大年初一炒豆子,家里的小孩会生疮、生疖子。

34,纳西族禁忌

纳西族性格热情开放。有着知书识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公共场所忌高声喧哗、说粗话,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不可跷二郎腿;进入纳西人家时不能打主人家的狗,不能主动进入老人、女人的卧室和女孩的“花楼”,不能询问“阿夏”的情况, 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吹口哨;吃饭时忌敲碗筷、翻菜、连续夹菜;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和猎杀入家宅的小动物。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35,怒族禁忌

按照怒族的礼节,到怒族人家做客应带些烟、酒之类作礼物。客人不接受同心酒是对怒族同胞的不礼貌,将失去怒族同胞的信任。火塘上方的神位不能坐人,也不得从这里经过。忌讳别人踩踏自己的影子。

儿童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鸡爪、鸡血,妇女在40岁前不吃心肺。

36,鄂伦春族禁忌

鄂伦春人的禁忌很多,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狩猎禁忌。出猎前不许说这次狩猎中能猎取到几只什么野兽,认为这样说会什么也猎取不到;在猎取貂等小动物时,在取火时不能烧长木柴,认为烧长木柴野兽会跑得很远,不易猎取;猎取到鹿等大兽,开膛时,舌头、食道和心脏必须连在一起,直到煮熟后食用时才能割断,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猎取到野兽;出猎中猎取到第一只野兽,要祭祀“白那恰”,否则在这次狩猎中再也猎不到野兽,等等。

第二类,对妇女的禁忌。认为妇女不洁,经期不能食用狍、鹿、(犭罕)的内脏和头肉,否则子弹会穿不透野兽;经期不能到河里洗澡,否则要降大雨;也不能跨过泉水,否则泉水要干涸;孕妇不能去办丧事的人家,不能走抬过死人的路,否则生下的孩子会死去;孕妇不许进产房,进了产房,产妇会难产;产妇不能在“斜仁柱”中分娩,怕冲犯神灵;产妇在产房居住期间,不许吃新鲜野兽肉,否则猎人会打不到野兽;妇女不能跨越男人的衣帽,否则男人要倒霉,等等。

第三类,生活禁忌。晚辈不许直呼长辈的名字,也不许把长辈名字告诉别人,否则生下的孩子会没有骨头节;带孝期间,不许剪头,不许参加娱乐活动,不许和别人吵架斗殴;给神上供的牺牲,只能用偶蹄类动物,不能用带爪类动物,否则神会抓坏人的躯体。 37, 乌孜别克族禁忌

乌孜别克族的禁忌很多。吃饭时严禁脱帽,不能当着客人的面咳嗽。家中只有壮年妇女一人时,忌外人进家。大庭广众下不能赤膊,更不能穿短裤。乌孜别克族特别注意饮水水源的清洁卫生,忌在水渠、水池、水井等水源附近修猪圈、厕所,游泳、洗澡或洗涤衣物。 乌孜别克族的饮食习惯遵守伊斯兰教的要求,不食猪、驴、骡、狗肉。

38, 普米族禁忌

普米族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禁忌。普米族家庭火塘上方的“神台”上不能摆放杂物,不能攀踏“神台”,不得用扫地的扫帚扫“神台”。不能在村寨的神山龙潭处砍伐树木、挖土搬石和乱丢杂物。游客参观各种祭扫仪式和丧仪时,要先征得主人同意,参观仪式时要举止庄重,不能说笑和出现轻薄行为。孕妇不宜参加祭祖活动,不能参加葬礼。客人在普米族禁止打狗,

忌食狗肉、青蛙肉、马肉、猫肉, 忌用手摸火塘上的三架和在灶上烘烤衣服, 不能用扫帚打人,不能用筷子打猪。不能在水中小便,不能在路上大便。晚上不能扫地,不能吹口哨。傍晚不能理发、洗头、梳头。不能毁坏地界、水界。不能戴着斗笠进屋。不能在屋里唱情歌。客人不能背向火塘而坐。不准背着枪进门,须拿在手里进门, 不能将刀口或枪口对着别人。不能用指头指别人的鼻梁。不能将帽子翻戴在头上。不能摸别人的头。不能将鞋放在床头。吃饭时不能作响,添饭时不能反手舀饭。若门口立有经幡旗杆,旗色为白色或红色,杆顶插把尖刀,表示家里有病人,外人不得入内.

39, 羌族禁忌

羌族的禁忌有: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兜,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外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40, 俄罗斯族禁忌

俄罗斯族人性情开朗,说话幽默,民族自尊心较强,一般都好客,讲究礼节。迎接客人,最隆重的传统礼节是用面包和盐迎接客人,象征着善意和友谊。来客须用刀子切下一块面包沾少许盐吃下后才可用于一般社交场合。俄罗斯人忌送黄色礼品,认为黄色表示不忠诚,蓝色代表友谊。社交中,接吻礼节也较盛行,但也有种种禁忌,如朋友之间只能互吻面颊,男子不能吻未婚姑娘的手,只能吻已婚妇女的手背,只有长辈才能吻晚辈的额头等等。与老年人同行时,年轻人不可走在前面,男女同行时,男子不可走在前面;在宴会上,男子不可以在妇女入座前先坐;男子不得戴手套和别人握手,见到长者或妇女时,应先鞠躬,等对方伸出手来时才可行握手礼。

去俄罗斯族人家作客时,也有不少规矩。要先敲门,得到主人允许后,方可进屋,进屋后不能戴帽子,不能坐在主人家的床上;客人若要吸烟,必须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点烟时,不可以用一根火柴连续给三个人点烟;不能问别人的收入,也不可以问妇女的年龄,否则被视为不礼貌;赴家庭宴会时,一般应比预订的时间晚15分钟到,但不宜更晚。俄罗斯族人在生活中还很忌讳数字,尤其是“13”,被他们称为是鬼数,最不吉利。

俄罗斯族人爱吃肉,但忌食马肉、驴肉,饮酒时不可以左手举杯。喝汤时必须用勺,但不得用左手拿勺。

41,撒拉族禁忌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作礼拜时,他人不得从面前走过;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涤衣物;与人谈话时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礼的行为。

到撒拉族做客,必须尊重其宗教信仰,餐饮时避免提及猪肉等词汇。进餐时,忌讳随便拨弄盘中的食物,不要随意靠近锅灶。如果吃抓饭,食前要洗手。

42,畲族禁忌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禁忌,如男子十八岁不结婚。不吃狗肉,不抬轿子,不吹喇叭,不当乞丐,不做民夫等。

节日禁忌多,如正月初一,忌挑粪,忌抬轿、吹喇叭;忌当乞丐;忌食狗肉。二月十九日观音生日忌挑烘,三月三日不下田等。

43,水族禁忌

水族人长辈称呼晚辈时,习惯用“小妹”来称呼,子女不管男女,都称为“小妹”。和水族人交往不能说“泥巴脑壳”四个字,因为这四个字水语的意思是“草包、脓包”,带有侮辱性。

在水族人家中做客,不能翘二郎腿。家中来客人时,妇女、年幼的子女不能同时和客人上桌吃饭,只能等到家长同客人吃完饭后,才能吃。

新娘出阁途中如遇另一迎亲队伍,要绕道而行,不能互踩走过的脚印。

离婚的妇女离婚后一个月内不能回娘家村寨,寡妇再嫁不能回前夫家。

44,塔吉克族禁忌

塔吉克族的饮食方面有一些禁忌。禁食没有经过宰杀而死亡的动物,禁食猪、马、驴、熊、狼、狐、狗、猫、兔和旱獭等动物的肉,以及一切动物的血。

他们对粮食和食盐特别珍惜,对用脚踩食盐和食品的人,被认为是罪人。见到盐和食品落在地上,要拣起来放在高处不容易被踩到的地方。

他们对牲畜特别爱惜,禁止用脚踢或棒打羊、牛等牲畜,不得骑马穿过羊群或接近羊圈,并忌讳羊在产羔时去观看。每逢星期三、星期日不出售牲畜,这两日也不偿还别人的债务,所以这两天他们也不去讨债,别人也不来买畜或还债。

如果骑马到塔吉克族人家作客,不能在门口下马,更忌讳快马到门口下马,这意味着报丧或有其它什么不吉利的消息。应慢步绕到毡房后面下马。

45,塔塔尔族禁忌

塔塔尔族最忌讳猪,不吃猪肉。禁食驴、狗、骡肉和自死牲畜以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包括羊血在内)。禁忌把猪肉带进清真食堂,禁忌在水渠、水池、水井、涝坝附近洗衣服,禁忌在涝坝内洗澡、游泳。一起住宿时,忌在室内大小便。与人交谈和吃饭时,最忌讳擤鼻涕、吐痰、打哈欠和放屁。忌与妇女开玩笑和动手动脚。在有群众的地方,忌光着上身,更忌穿背心、裤衩到塔塔尔人家里去。不准在住房附近、水源旁边、清真寺、墓地周围大小便、吐痰或倒脏水。

46,汉族禁忌

农历大年初一至初三,忌踢门槛、扫地、抹灰、倒垃圾、挑水、劈柴、动用刀斧锄、动土和打骂人等;“白露”节令时,忌人体各部位沾水;每天早间忌说梦、鼠、虎、鬼怪等;农历无立春节气为“哑年”,忌结婚、做屋、砌灶、迁居、发蒙等。

过年和立春日,出嫁女儿忌在娘家住宿;已婚女婿女儿忌在娘家同床,出嫁女儿忌在娘家分娩,产妇坐月子期间,房间忌外人入内,忌人踏门槛、倚门框。

每逢七、八日,忌办喜庆和去亲友家做客;年节喜庆时宰杀牲畜,忌说“杀”,应说“放”;几户同住一幢屋,忌在一年内连续举办几桩婚嫁喜事;送客饯行忌说不吉利的话,在菇农家做客忌说“谢谢”;在船筏民家中吃饭忌说“翻”。

47,藏族禁忌

老年妇女不食当天宰杀的肉食;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顺,户外插青枝柏叶或石头上放有红线,或用石压刺,以示谢绝客人;屋内不准吹口哨,唱情歌;年尾忌债翻年,年头忌要债;忌妇女在炉灶上站立、蹲坐;家中佛坛不允许别人乱摸,也不得随便指问;吃奶渣和酸奶时,忌用筷子; 忌烧奶渣吃;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首位置就坐,只能盘坐或跪坐; 不准随便跨越火塘;不准在神龛上放杂物。

在长辈、尊者及父母前,忌讲丑话脏话;在家中忌讲不吉利的话,特别是喜庆佳节;忌以下流秽语咒人; 忌用不吉利的语言骂牲畜。

无论到寺院的大殿经堂,还是到佛塔、转经亭、烧香台、玛尼堆等处参观旅游,都必须顺时针方向即从左到右绕行;进寺院大殿前,要脱帽,忌携带刀枪及大蒜;忌摸寺院内的各种佛像、经书、法器;未经本人许可同意,不得进入主持堪布、活佛的房间;觐见活佛、堪布时,说话举止要恭顺、文雅,递接东西时要双手献接,离开时要倒退几步,不得突然转身离去,否则被视为不礼貌;不能随手翻动玛尼堆上的石块;到寺院朝佛只能上午清早去,不得下午去朝佛;到烧香台煨桑也是如此;在神湖和神朱里不能乱抛东西,更不能洗衣物等不洁之物,要饮水只能双手捧水而饮;神湖、神泉周围的神树上不能乱挂衣物,更不能随便取下经幡等物;忌用食指指点佛像,应五指并拢,掌心向上,以示崇敬;进寺院大殿经堂或家里经堂时,

不得吸烟。

外地游客进入藏传佛教寺院后可向寺僧求购哈达然后献于佛祖像前。以表达对藏民族信仰的尊重。进寺后还可以请求到寺院堪布处进行布施,堪布会回赐护身结。据说凡脖子上带上结有佛家回赐的护身结的红线则会一生吉祥平安,逢凶化吉。

48,土族禁忌

土族忌讳在牲畜圈内大小便。寺庙大殿或家中佛堂内忌讳去过月房的人以及服丧的人和妇女进入。妇女不戴帽子或不穿长衫,不得在长辈面前过往。忌讳用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水。出远门或办喜事,早上出门碰上空桶、穿背斗,认为不吉,须返回改日再走。安了新大门、或家中有重病的人,生了孩子等,外人不能进入院内,门上贴一方红纸或插上柏树枝,以示忌门。到土族人家做客,进门前必须先呼喊招呼,否则,被视为无礼。进屋后上炕必须脱鞋,否则是对主人的不尊敬。土族人忌讳同未婚姑娘开玩笑,不能在卧室里吐痰、擤鼻涕。 49,土家族禁忌

家族新娘回门时,忌为娘家扫地,恐将娘家财气扫光。回门日,新郎吃岳丈家头一餐时,忌将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饭吃光,忌将酒杯中事先投入的两粒黄豆(金豆)吃掉,酒后应留在杯中,以免将岳家吃穷喝光。回门时,忌新婚夫妇在岳(娘)家同房。

鄂西土家族忌在待客的油茶场中打3、4以外数目的鸡蛋。俗信,1个(鸡蛋)为独吞,2个为骂人,5个销五谷,6个是赏禄,7、8、9个则应了“七死八亡九埋”的不吉语,故习于打3个或4个荷包蛋待宾客。

50,维吾尔族禁忌

维吾尔族人不吃未念经宰杀的牲畜,不吃自死的牲畜,不吃未放血的牲畜,不吃猪肉;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吃馕时不可将馕的背面朝上;禁止穿坦胸露背和短小的衣服,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最忌户外着短裤;维吾尔族的住宅大门忌朝西开;睡觉的时候禁忌头朝东脚朝西,或四肢平伸直仰。亲友相见要握手互道问候。然后双手摸须,躬身后退一步,右臂抚胸;妇女在问候之后要双手扶膝躬身道别。接受物品或清茶要用双手、忌用单手。

51,佤族禁忌

佤族不能骑马进寨,须在寨门口下马;忌别人摸头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鸡蛋;忌任意进入木鼓房;忌讳送给少女装饰品;忌讳客人在家里坐妇女坐的鼓墩或数钞票;若门前放一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忌外人进入。

女性不准随便乱抓男性的头发,男性不能触女性的脚;忌讳别人摸自己的头和耳朵。 在佤族人家里数钞票被认为不吉利的,将要有灾祸。

52,锡伯族禁忌

锡伯族人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制品;不许坐、踩或跨过衣帽、被、枕;穿过的裤子、鞋袜不能放高处;不许坐、踩锅灶,也不许坐或站立在门槛上;不能在屋内吹口哨,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碟等;若大门口挂有红布条或一束草,表示家有病人或产妇,外人不得入内。 53,瑶族禁忌

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

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54,彝族禁忌

彝族民间禁忌很多,在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有表现,且各地有别。

饮食禁忌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因这些动物与人类同源出于雪;是雪的子孙;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忌肉食露天进屋,否则鬼魂会附其上;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会使家境贫困;禁平日反向推磨,会给家庭带来灾难;忌推磨时磨心突断,俗信是鬼在作怪,磨出的粉不能食用;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等等。诸上种种禁忌涉及到食物品类、饮食方式、食品制作、饮食主体,这些饮食禁忌习俗直接影响到彝族饮食文化结构。

忌讳女人跨过男人的衣物,更不能从男子身上,头上跨过。忌讳女客上楼。妇女不能上房顶。忌讳触摸男子的“天菩萨”,犯忌者要宰牲,打酒谢罪赔礼;解放前等级低下的犯忌者,还有被断臂、处死的危险。如果被妇女抓摸了“天菩萨”,此男子将终身不吉,事后“天菩萨”必须剃尽,否则死后不能鬼归祖界。忌讳妇女送自己的首饰、衣物给别人,俗信认为妇女的生育魂“格非”最爱附在这些物件上,若送与别人,会影响生育和孩子的顺利成长。日常生活中,忌舀汤时反手用木勺,忌和燕麦面时顺时针方向搅动,忌人出远门便扫地,因为这些都是丧葬时的习俗。忌讳言死,而称“老了”。忌讳影子被人踩踏,被踩者一定会为此报复。禁止在放置祖筒的祖灵箐附近鸣枪行猎,或砍树烧荒。禁止在焚场或墓地打猪草、放牧。参加祈雨仪式时,禁止男子戴帽、女子打包头。禁止跨越火塘或踩踏锅庄石.

55,裕固族禁忌

到裕固族牧民家去做客,有一些礼俗是必须懂得的。如果是骑马去,在离帐篷比较远的地方就得下马,以免惊动畜群。马鞭不论长短一律放在帐篷外面,不要带进去。离开时,不要出门就上马,而应牵着马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马。假如带了枪支、弹药或生皮、生肉也不要拿进帐篷。穿红衣、骑红马的人是不准进帐篷的。这是由于裕固族信仰佛教的缘故。据说他们信奉的“毛神”就是穿红衣、骑红马的,因此有这样的禁忌。

同姓同族间严禁通婚。

56,壮族禁忌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人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中国一些风俗习惯的由来 [86则]

一、节日类

1、春节的由来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 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俱上,取其“福到(倒) 了”之意。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2、除夕的由来

俗称“年关”,腊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 ,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晚上,家家吃青粉烩菜,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厂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或“守岁”。小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

3、元宵节的由来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会) 。据乾隆十四牛张绍美编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 武威县志》载:“元宵,四市竖坊,悬灯,杂扮花鼓.高跷.演百戏。”旧时,金塔寺等地有黄河灯会,情景亦十分壮观。建国后,历年元宵节的灯会胜似往昔。节日之前,企事业职工,纷纷结扎彩门,悬挂花灯。有花卉灯、动物灯、八仙过海灯、西游记故事灯,争奇斗艳,气象万千。有爱好者在灯内装置微型电动机,胜似走马灯。最引人注目的是腾云驾雾的金龙灯,足有lo 多米长。是夜,城内和城郊居民,蜂拥而至,万头攒动,人流如潮。武威习俗,观灯时必从龙灯下钻过,祈求合家平安,万字如意。又说龙是吉祥物,钻了龙灯,就会人丁兴旺。

农村灯会别有情趣,彩灯古朴典雅,乡土气息浓郁。有用玉米芯制做的火炬灯,也有用山药蛋、萝卜头制做的彩灯。墙头上、马棚下,处处有灯,灯光通明。据史籍记载:武威灯会之盛况,自唐已有,并闻名于长安。故有唐玄宗与道士叶法善夜游凉州灯会流连忘返的传

说。

武威元宵灯会,不论新俗、旧俗,都要举办3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4、二月二的由来

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据旧志载:是日城乡居民以牲醴祀土祈丰年,各家炒豆类和麻籽食之,意示杀蚤灭虫。如今祀土祈年活动已不存在,乡间仍有炒麦豆之俗。

5、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是农历时令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日扫墓祭祖,谓之“春祭”。武威城乡习俗,凡有坟莹者,须于清明前一、二天到坟上供祭品、烧纸钱、添土;无坟茎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间,到郊外或于自家门前、街道巷口烧纸钱。禁忌在清明节当日上坟、烧纸。传说当日烧的纸钱就成铁钱,死者不能用。

6、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是日清晨,家家户户门头插柳枝,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线或丝线绳,身佩香囊荷包,并在口、鼻、耳边涂抹雄黄酒,相传这样可以避五毒(即蛇、蝎、壁虎、蟾蜍、蜈蚣) 。武威有' 五月端午穿出来”的说法,男女青少年身着时兴的夏装,尽情游玩。青年妇女讲究绣香草荷包,缀上流苏,赠送亲友。旧时,未出嫁的姑娘将荷包带在衣襟或系在发辫上,诱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会自惭貌丑。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饼子卷糕,亲友间相互馈送。下午,城乡居民成群结伴,游览寺庙,旧时游海子,现在海水干涸,庙宇也毁于地震,改游文庙、古钟楼、雷台、海藏公园、西郊公园等。小孩到野外攀树折枝,编制柳帽,以预防暑气。

7、六月六的由来

农历六月初六,亦称“晒虫节”,有“六月六, 晒丝绸”的民谚。此日午间晾晒丝、绸、皮、毛等经常不穿的衣物, 以防虫蛀。还有“翻经会”“晒袍会”等,陕西还有放捞河灯和汲水造酒的活动,有的地区还举行“六月场”活动,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赶表,掷花包形式,寻求恋爱对象。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瑶族的重大节日。

8、七月七•乞巧节的由来

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旧时在这天晚上,姑娘和年轻媳妇们坐在月下穿针,看谁穿得快,穿得多,穿得巧,据说这样可以把手笨的人练得灵巧。此俗现已不存。唯城内剧团,每年照例上演神话剧《天河配》。四乡居民蜂拥而至,场场爆满,至七月下旬停演。

9、中秋节的由来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日城乡居民家家蒸月饼,以示全家团圆。武威人的月饼是发面蒸的,如倒覆的脸盆大,种类繁多,有分层月饼、拧丝月饼、对瓣月饼、桂香俱全,

食之爽口。有“八月十五端出来”的俗语,意思是八月已经秋收,食物丰盛。亲友之间,互赠月饼,有攀比之意。八月十五晚上,蛟洁的朗月冉冉升起,家家在院内,摆设香案,供上月饼及瓜果等祭品,点蜡燃香,全家围坐赏月。少许,由主妇切开月饼和西瓜;全家食瓜果、月饼,谈笑风生,颇有情趣。相传祭月神供的西瓜,须剜成锯齿形的两个瓣,如家中有孕妇,可数瓜牙数预测男女,奇数生男,偶数生女。

10、冬至节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是“交九”的开始,从这天起,白天渐长,夜间渐短各家要吃冬至饭。有的人家吃肉汤面条;有的人家用肉丁、面丁、豆腐、粉条:饭”;也有人家吃“杏皮坛鞑子”,也叫“擞耳子”;也有吃羊肉香头饭或臊子面的民间有垒火堆,放麦草火的习俗。

11、小年的由来

农历腊月二十三(称“小年”) 送灶神。民间有“腊月二十三,灶爷上了天”的歌谣。是日晚上约八点左右,户户提前备灶书<用黄表纸书写全家人的姓名、生年月日) 、灶糖(麦牙糖和豆糖之类) 、灶干粮(烙饼) 、灶马(黄表纸上印有备鞍的马) ,并备一碟碎麦草,拌几粒豆,子均供于灶神牌位之前焚烧,意示送灶爷上天庭。民间传说灶爷为一家之主,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腊月三十日晚回府,祭灶是祈求灶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过了腊月二十三,已接近春节,家家户户购置年货,制作食品菜肴,拆洗衣服,打扫房屋,准备过大年。

12、元旦节的由来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1周为1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3、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5月4日是中国青年节。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大学为主的3000余名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抗议集会,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21条”,“拒绝和约签字”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1939年陕甘宁边区青年组织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50年4月共青团中央决定以5月4日作为青年团成立的纪念日。

14、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举行,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

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在此以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就有儿童节。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倡议建立儿童纪念日,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积极响应,先后建立了自己国家的儿童节,英国规定每年的7月14日为儿童节,美国规定5月1日为儿童节。日本的儿童节很特殊,分男女儿童节,男儿童节5月5日、女儿童节3月3日。我国在1931年也曾经规定4月4日为中国儿童节。自从1949年确立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以后,世界各国纷纷废除原来的儿童节,而统一为“六一国际儿童节”。我国中央政府1949年12月宣布: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代替原来的“四四儿童节”,并规定少年儿童放假一天。

15、国际劳动节的由来

19世纪中叶,美国资本主义不断发生经济危机,几万家工厂倒闭,数百万工人失业。在业工人的工资不断下降,而工作时间却一再延长,最多达到18个小时。因此,1886年5月1日,美国的11500家企业的40余万名工人规模空前的大罢工,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罢工在美国和国际工人运动中引起的强烈的反响并最终取得了胜利。1889年7月14日,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把“五一”定为国际劳动节。于是,5月1日的工人斗争从美国走向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相继加入的纪念“五一”的行列,5月1日成为一个具有国际意义的日子。

16、“三八”节的由来

1908年3月8日,1500名妇女在纽约市游行,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报酬,享有选举权,禁止使用童工。她们提出的口号是“面包和玫瑰”,面包象征经济保障,玫瑰象征较好的生活质量。五月,美国社会党决定以二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做为国内的妇女节。

17、父亲节的由来

父亲节是由美国人约翰? 布鲁斯? 多德夫人倡议建立的。多德夫人早年丧母,她有5个弟弟,姐弟6人的生活负担全落到了父亲身上。父亲每天起早贪黑,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既当父亲又当母亲,自己则过着节衣缩食的节俭日子。多德切身体会到父亲的关爱,感受到父亲的善良与伟大。她长大后,深感父亲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应该得到表彰,做父亲的也应该像母亲们那样,有一个让全社会向他们表示敬意的节日。于是,她给华盛顿州政府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建议以她父亲的生日,每年的6月5日作为父亲节。州政府被她的真情打动,便采纳了这一建议,只是把日期改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972年,在各方的强烈呼吁下,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使其成为全国性的节目。目前,这个节日受到东西方世界许多国家百姓的认同。每到这一天,子女们总是向辛劳的父亲致以敬意。

今天父亲节的庆祝方式和母亲节大致相同,所不同的也许只是父亲们喜爱的礼物不是糖果而是雪茄。

18、母亲节的由来

规定一个专门的日子来表达人们对母亲的尊敬,并不是现代的发明,而是一个非常古老

的习俗。古希腊入曾在树林或山洞中举行仪式,对女神——神的母亲顶礼膜拜。到古罗马时,这些活动的规模就变得更大,庆祝盛况往往持续达三天之久。当然,古时人们对女神的崇拜只不过是一种迷信,它同今天人们对母性的尊敬是大不相同的。

美国的母亲节,始于1907年5月。要求定立母亲节这一倡仪是费城安娜*贾维斯提出的。母亲节创立人是安娜*贾维斯。据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后,安娜*贾维斯的母亲,当时是美国格拉夫顿城教会学校的总监,并兼职在教堂讲述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当讲述到在战役中英雄捐躯的故事时,她不禁感慨万分,认为应该给予失去儿子的母亲们一种慰藉、一个纪念日。同时也衷心希望有人会创立一个母亲节来赞扬全世界的母亲,她的想法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

安娜*贾维斯的母亲死后,她继承了母亲所遗给她的一笔庞大的财产,不过她为失母感到格外悲痛,立志要实现母亲的愿望,创立母亲节,借以纪念世上所有的母亲们,同时提倡孝道等。为此她向社会发出呼吁,结果她获得各方面热烈的支持和良好的反应,并纷纷邀请她前往演讲。

1912年,美国专门成立了母亲节国际协会。1913年5月,美国众议院一致通过决议,号召总统以及内阁、参众两院和联邦政府的一切官员一律在母亲节佩戴白色石竹花。1914年,美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并要求总统发布宣言,号召政府官员在所有的公共建筑物上悬挂国旗。

在胸前佩戴石竹花,颜色是有讲究的。那些母亲已经去世的人仍然佩戴白色石竹花,而母亲健在的人则佩戴红色石竹花。这一天,人们总要想方设法使母亲愉快地度过节日,感谢和补偿她们一年的辛勤劳动。最普通的方式是向母亲赠送母亲节卡片和礼物。节日里,每个母亲都会满怀喜悦的心情,接受孩子们和丈夫赠送的玫瑰花或其他花束、糖果、书和纪念品,特别是当她们收到小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的上面用蜡笔稚气地写着“妈妈,我爱你”的字样的卡片时,更会感到格外自豪和欣慰。但最珍贵、最优厚的礼物还是把她们从日常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轻松地休息一整天。这一天,许多家庭都由丈夫和孩子们把全部家务活包下来,母亲不必做饭,不必洗盘刷碗,也不必洗衣服。不少家庭还有侍候母亲在床上吃早饭的惯例。

19、植树节的由来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

近代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1872年4月10日,莫顿在内布拉斯加州园林协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设立重视节的建议。该州采纳了莫顿的建议,把4月10日定为该州的植树节,并于1932年发行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画面为两个儿童在植树。 1979年2月,中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 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次年3月12日,邮电部发行了一套4枚题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邮票。1981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

20、国际护士节的由来

每年的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这是为了纪念近代护理学科创始人南丁格尔(1820~1910)而设立的。在1852年到1856年间,沙皇俄国与土耳其之间发生在克里米亚的战争十分残酷,双方伤亡惨重,大量的伤病员无人照顾。当时。英国有一位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女士名

叫南丁格尔,她自愿组织战地救护队,率领38名女救护队员负责伤病员的护理,在她的领导下,建立了医院管理制度,提高了护理质量,使伤病员死亡率迅速下降。1860年,她又在英国的圣多马医院办起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为推动世界各国护理工作和发展护士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纪念这位近代护理学家护士教育的创始人,弘扬南丁格尔对病患如同“老人的儿女,同志的手足,孩子的妈妈”的献身精神,国际上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21、情人节的由来

版本1:Valentine ’s day是情人节在英语里的叫法。从字面上来看,很难看出中西方叫法之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罗马,那时恺撒已经死去快三百年了,暴君Claudius 当政。当时,罗马内外战争频仍,民不聊生。为了补足兵员,将战争进行到底,Claudius 下令,凡是一定年龄范围内的男子,都必须参加罗马军队,以生命为国家效劳。自此,丈夫离开妻子,少年离开恋人。于是整个罗马便被笼罩在绵长的相思中。对此,暴君大为恼火。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竟然下令禁止国人举行结婚典礼,甚至要求已经结婚的毁掉婚约。

然而,暴政禁止不了爱情。就在暴君的国都里,居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就是Valentine 我们的主人公。他不忍看到一对对伴侣就这样生离死别,于是为前来请求帮助的情侣秘密地主持上帝的结婚典礼。一时间,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整个国度传开,更多的情侣秘密地赶来请求修士的帮助。

但是,事情很快还是被暴君知晓了,于是他再一次显示了残暴面目——将修士打进大牢,最终折磨致死。修士死的那一天是2月14日,公元270年的2月14日。

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敢于与暴君斗争的人,渐渐地使得2月14日成为一个节日。很多世纪过去了,人们再也记不得Claudius 的大名,再也记不得他的权杖与宝剑,但依然会纪念Valentine 修士,因为那个日子是Valentine ’s day是情人节。

版本2:在古罗马时期,2月14日是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同时将她尊奉为妇女和婚姻之神。接下来的2月15日则被称为“卢帕撒拉节”,是用来对约娜治下的其他众神表示尊敬的节日。

在古罗马,小伙子和少女的生活是被严格分开的。然而,在卢帕撒拉节,小伙子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心爱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这样,过节的时候,小伙子就可以与自己选择的姑娘一起跳舞,庆祝节日。如果被选中的姑娘也对小伙子有意的话,他们便可一直配对,而且最终他们会坠入爱河并一起步入教堂结婚。后人为此而将每年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版本3:一本英语辞典上注释说,范泰伦节(情人节)2月14日,来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据说鸟类在这一天开始交配。那时的风俗是:在牧神节期间,每个青年男子从一只盒子里抽签,盒子里放的是写有青年女子姓名的条子。抽到谁,谁就成为那个青年男子的心上人。后来这个节日改为纪念一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圣徒。

古罗马青年基督教传教士圣瓦伦丁,冒险传播基督教义,被捕入狱,感动了老狱吏和他双目失明的女儿,得到了他们悉心照料。临刑前圣瓦伦丁给姑娘写了封信,表明了对姑娘的深情。在他被处死的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现在,在情人节里,许多小伙子还把求爱的圣瓦伦丁的明信片做成精美的工艺品,剪成蝴蝶和鲜花,以表示心诚志坚。姑娘们晚上将月桂树叶放在枕头上,希望梦见自己的情人。通常在情人节中,以赠送一枝红玫瑰来表达情人之间的感情。将一枝半开的红玫瑰作为情人节送给女孩的最佳礼物,而姑娘则以一盒心形巧克力作为回赠的礼物。 据说,巧克力成份之一苯基胺能引起人体内荷尔蒙的变化,跟热恋中的感觉相似。

22、愚人节的由来

每年4月1日,可能会有人给你开一个善意的玩笑,发一个假信息,让你上一次当。那是因为这天是西方民间传统的节日——愚人节。

愚人节起源于法国,与历法改革有关系。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目前通用的阳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历固执地在4月1日这一天送礼品庆祝新年。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的做法大加嘲弄。聪明滑稽的人就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和“上钩的鱼”。从此人们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

愚人节时,人们常常组织家庭聚会,用水仙花和雏菊将房间装饰一新。典型的做法是布置假环境,可以把房间布置得像过圣诞节一样,也可以布置得像过新年一样,在客人到来时,则祝贺他们“圣诞快乐”和“新年快乐”,令人感到别致有趣。

4月1日的鱼宴也是别开生面的。参加宴会的请帖,通常是用纸板做成的彩色小鱼。餐桌用绿、白两色装饰起来,中间放上鱼缸和小巧玲珑的钓鱼竿,每个钓竿上系上一条绿色飘带,挂着送给客人的礼物——一个精巧的赛璐珞鱼,或是一个装满糖果的鱼形盒子。

不言而喻,鱼宴上所有的菜都是用鱼做成的。

不过愚人节最典型的活动还是大家互相开玩笑,用假话捉弄对方。

二、习俗类

23、“压岁钱”的由来

春节拜年,一般是按辈数大小互相拜的。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拜年的儿童“压岁钱”。压岁钱,相传是由宋代的“压岁盘”演变而来的。

据说,在历史上,旧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者,用盘、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赠送,这就是“压岁盘”。后来,“压岁钱”取代了“压岁盘”,这就是现在付给压岁钱的方式。

清代,压岁钱带上了去邪、祈福的成分,《燕京岁时记? 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这里,是指带方孔的铜制钱。自纸币代替金属制钱以来,便改用红纸包封之以示吉利。清代曾有人写诗描绘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心情:“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锡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24、放爆竹的由来

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

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因为最初的爆仗是烧竹子,故称“爆竹”,一直沿用至今。唐朝把它称为“爆竿”,后来也称为“炮仗”。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爆竹很快成为一种驱害避邪的神物。

燃放爆竹,除了在新年到来之前希望邪去福来,祈求保佑一年平安如意,人们还用来志贺婚礼、开业以及重大的庆祝活动。

25、过生日吹蜡烛的由来

过生日吃蛋糕吹蜡烛已为人们熟悉,这一习俗据说源于希腊。

在古希腊,人们都信奉月亮女神阿耳特弥斯。在她的一年一度的生日庆典上,人们总要在祭坛上供放蜂蜜饼和很多点亮着的蜡烛 形成一片神圣的气氛,以示他们对月亮女神的特殊的崇敬之情。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疼爱孩子,古希腊人在庆祝他们的孩子的生日时,也总爱在餐桌上摆上糕饼等物,而在上面,又放上很多点亮的小蜡烛,并且加进一项新的活动——吹灭这些燃亮的蜡烛。他们相信燃亮着的蜡烛具有神秘的力量,如果这时让过生日的孩子在心中许下一个愿望,然后一口气吹灭所有蜡烛的话,那么这个孩子的美好愿望就一定能够实现。于是吹蜡烛成为生日宴上有着吉庆意义的小节目,以后逐渐地发展到不论是在孩子还是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生日晚会或宴会上都有吹蜡烛这个有趣的活动。

26、过生日吃长寿面的由来

民间有生日吃寿面的习俗,其由来可有漫长的历史了。这个习俗源于西汉年间。

相传,汉武帝崇信鬼神又相信相术。一天与众大臣聊天,说到人的寿命长短时,汉武帝说:《相书》上讲,人的人中长,寿命就长,若人中1寸长,就可以活到100岁。”坐在汉武帝身边的大臣东方朔听后就大笑了起来,众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对皇帝无礼。汉武帝问他笑什么,东方朔解释说:“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岁,人中1寸长,彭祖活了800岁,他的人中就长8寸,那他的脸有多长啊。”

众人闻之也大笑起来,看来想长寿,靠脸长长点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想个变通的办法表达一下自己长寿的愿望。脸即面,那“脸长即面长”,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渐渐地,这种做法又演化为生日吃面条的习惯,称之为吃“长寿面”。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27、“抓周儿”的由来

抓周儿的仪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进行。讲究一些的富户都要在床(炕)前陈设大案,上摆: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儿”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刺绣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多予简化,仅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

据史书记载,此风俗兴于魏晋南北朝。《颜氏家训? 风操》有述:“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

唐宋时期,抓周儿这一风俗已很流行,民间十分重视,仪式也很隆重。《梦粱录? 育子》篇中有关南宋时杭州风俗说:“至来岁得周,名曰' 周日卒’,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秉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段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文件,谓之' 拈周试哗’。”

28、喝交杯酒的由来

提起交杯酒,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婚礼时这是个十分常见的节目。

据传,这一习俗源于先秦时期。《礼记? 昏羲》载:新郎、新娘各执一片一剖为二的瓢饮酒。其意是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夫妻间享有相同的地位,婚后相亲相爱,百事和谐。到了唐代,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亦可以杯替代。到了宋代,新婚夫妇喝交杯酒时用的是两个酒杯,先饮一半后再换杯共饮,饮完后则将酒杯一正一反掷于床下,以示婚后百年合好。清末的时候,交杯酒仪式已发展成为“合卺”、“交杯”、“攥金钱”三个部分。今天的婚仪中,“安杯于床下”之礼已被革除,“攥金钱”则为“掷纸花”所代替,惟“交杯酒”之礼仪仍然实行,为婚礼平添了喜庆的气氛。

29、握手的由来

握手最早发生在人类“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在狩猎和战争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他们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藏武器。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节。

30、闹洞房的由来

中国传统婚姻以其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铺陈而颇具特色。它通常要经过提、订婚、迎娶出嫁、闹房等“程序”;其中以新婚当夜众亲友在洞房嬉闹新娘和新郎后,新人双双携手归寝为一高潮。旧时,此中滋生出一些乖情悖理的举动,因多发生在洞房里,故称为“闹房”、“闹洞房”、“闹新房”;由于这一习俗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耍新娘”,旧时还称为“戏妇”。

关于闹房习俗的来历,我国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驱邪避灾。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可见,闹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驱邪避灾的色彩。闹洞房驱邪的风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新郎前一晚就须睡在洞房,事先请两名女童手执红烛将新房内照一遍;天津人则请吹打班子在新房内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后,驱房内邪气依然十分重要。诸如在东涨,新郎进屋后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执单刀朝每个角落虚砍一刀,并歌曰:“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坏脑袋,四砍丧神快离开,笑看麒麟送子来。”更普遍的习俗是在新

房内置长明灯。所谓“洞房花烛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学者研究说,“听房”习俗,实质上也是防鬼怪进入洞房的一种保护措施。

关于闹房来历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闹房首先在北方出现,而且开始时主要是新郎,这大概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骠悍和勇健,在新婚时忍受棒打可以证明一个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

世界上有些落后的民族以自残和被虐来表明男人资格,甚至拿猎取到的人头作为信物求偶,恐怕同出一义。闹房在古代保留了这一原始习俗。

31、新娘蒙“红盖头”的由来

古时候 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 只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色的。

新娘为什么要蒙盖头,还与神话传说有关。

据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传说在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商议,要配为夫妻。但他俩又觉得害羞。于是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话一落音,那几个云团冉冉近移,终于聚合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而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蒙头代替了。

世界上许多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中,都有兄妹结婚的情节,而且都有用树叶、兽皮或编织物遮面避羞的描述。新娘蒙红盖头只是由其演变过来的。

32、“接吻”的由来

吻,在西方是较为流行的礼节。

关于“吻”的由来,西方传说不一。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吻始于古罗马帝国。因为古罗马严禁妇女饮酒,当男子外出归来后,要先闻一闻妻子有没有饮酒,假如妻子无酒味,丈夫就要亲昵地吻上一口,这就是由“闻”到“吻”的过渡。以后相沿成习,成为夫妇见面时的第一道礼节。

33、订婚戒指的来历

有关订婚、结婚戒指的由来,据说是古代抢婚演绎的结果,当时,男子抢来其他部落的妇女就给她戴上枷锁。经过多少年的演变,枷锁变成了订婚、结婚戒指,男子给女子戴戒指表示她已归我所有。

另一个说法,世界上第一个把戒指用作订婚信物的人是奥地利王麦士米尼。1477年,麦士米尼在一次公开场合认识了一位叫做玛丽的公主。她的美丽容貌和优雅的举止使麦士米尼为之倾倒。麦士米尼虽然知道玛丽早已许婚于当时的法国王储,但是为了赢得她的爱情,麦士米尼还是决定试试运气。他命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面对这只

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和麦士米尼的热烈追求,玛丽终于改变了初衷,与麦士米尼幸福地结合了。从此,以钻石戒指作为订婚信物,便成为西方人士的一种传统。

34、生孩子发红蛋的由来

在我国远古时期,北方易水中游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氏族商。后来建立的商朝,就是由这个氏族发展起来的。商的始祖是“契”,他的母亲简狄是部族首领喾的妻子。

传说有一天,简狄到易水边洗澡,忽然有一只喜燕在她身边的一株大柳树下生了一个蛋,简狄见后,就将燕子蛋吃了下去。

一年后,简狄生下了一个眉清目秀的男孩,整个氏族的人都为此而高兴,并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首领喾更是兴奋,叫人煮了许多红鸡蛋,分送给大家共享。这个孩子就是“契”。契长大以后接替父亲当了氏族的首领,成了商的始祖。

从此,商这一族的人就将燕子奉为神鸟,并认为,谁家妇女只要吃燕子蛋,就会生一个聪明而又本领高强的男孩子。

契的功绩和生孩子吃红蛋的古老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35、给小费的由来

当前,世界各地的服务行业所通行的小费制度,源于18世纪英国伦敦。那时,当地酒店的餐桌上一般都摆着写有“tovinsurevpromptvservice ”(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落座后,将少量零钱放入碗中,就会得到服务人员迅速而周到的服务。后来,这种做法演变成为感谢服务人员而付给的报酬。上面几个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联起来,就成了“tips ”(即小费)。付小费的方式很多,可以放在菜盘酒杯下,可以塞在服务员手中,也可以将付款后找回的零钱留给服务员做小费。

36、“剪彩”的由来

剪彩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剪彩起源于西欧。古代,西欧造船业比较发达,新船下水往往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了防止人群拥向新船而发生意外事故,主持人在新船下水前,在离船体较远的地方,用绳索设置一道“防线”。等新船下水典礼就绪后,主持人就剪断绳索让观众参观。后来绳索改为彩带,人们就给它起了“剪彩”的名称。

另一种传说,剪彩最早起源于美国。1912年,美国一家大百货商店将要开业,老板为了讨个吉利,一大早就把店门打开,并在门前横系一条布带,以引人注目。可是,在离开店前不久,老板的一个10岁的小女儿牵着一条小哈叭狗从店里窜出来,无意中碰断了这条布带。顿时,在门外久等的顾客,鱼贯而入,争相购买货物。

不久,老板又开一家新店,他又让其女儿有意把布带碰断,果然又财源广进。于是,人们认为小女儿碰断布带的做法是一个好兆头,群起仿效,用彩带代替布带,用剪刀剪断彩带来代替小孩碰断布带,沿袭下来,就成了今天盛行的“剪彩”仪式。

37、喝酒碰杯的由来

人们在喝酒之前喜欢先碰一下杯,这个习惯现在遍及全世界。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一说是古希腊人创造的。传说古希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喝酒时,人的很多器官都可以分享到喝酒的乐趣:鼻子可以嗅到酒的香气,眼睛可以看到酒的颜色,舌头可以辨别

酒的味道,惟有耳朵被排除在这一享受之外。怎么办呢?聪明的希腊人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发出的清脆响声传入耳中,这样,耳朵也高兴了。 另一说碰杯起源于古罗马。古代的罗马崇尚武功,常常开展角力竞技。竞技前选手习惯饮酒,以示相互勉励之意。由于酒是事先准备好的,为了防止有些心术不正的人给对方暗放毒药,人们想出一种防范的办法,这就是在角力前,双方各持自己的酒向对方的杯中倾注一下,这样,便逐渐发展为一种碰杯的礼仪。

38、“理发”的由来

我国很久以前是没有“理发”一词的,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能随便剃除。故当时男女都留长发,只是盘发的方式不同。到了汉代,就有以理发为职业的工匠。

南北朝时代,南朝梁的贵族子弟都削发剃面,那时的理发业已经很发达,出现了专职的理发师。“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朱熹在注疏《诗? 周颂? 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说明:“栉,理发器也。”

宋朝理发业已比较发达,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那时,对剃发有个特殊的称呼叫“待诏”。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技艺,一个行业。

在元明两朝,人们理发更为普遍。到了清朝,满族贵族为了达到长久统治的需要,强制下令男子一律剃头梳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人们无奈去剃掉前额顶上的头发,理发业空前发展起来。当时,到处都有理发挑子,理发工手执铁夹(音叉)沿街叫卖,给人理发。

由于各朝代对头发的清洁卫生处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称呼,明代叫“篦头”,清代叫“剃头”,还有叫“剪头”、“推头”等。

我国创建的第一个理发店,是清顺治年间在奉天府建的。辛亥革命以后,许多在日本的中国理发师纷纷回国开设理发店。

39、吸烟的起源

现代卷烟的始祖很早就有了,考古工作者在墨西哥的马德雪山中一个海拔9000英尺的山洞里,发现了一支空心草杆中塞有烟叶,经放射性测定证明是700年前的,可谓现代卷烟的始祖。根据民间传说,早在2000多年前,墨西哥的土著居民就开始吸烟了。他们认为火是第一天神,烟则是人和天神之间的惟一媒介,也是天神之食,所以人吸烟能驱邪消灾。墨西哥的玛雅人则认为,由于雨神吸烟,所以每到干旱季节,他们便举行隆重的祈雨仪式:众人围坐一起,点燃一堆堆树叶,吸吮冒出的青烟,再仰面朝天,吞云吐雾。因此墨西哥历史学家认为,墨西哥的土著居民是世界上最早学会吸烟的民族。

40、“男左女右”的由来

“男左女右”的习俗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物质和人畜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或性情,男子性暴刚强,属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阴于右。“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

“男左女右”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在社会风俗上是划分区别的一种秩序安

排。这种“男左女右”的习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广为传播了。

41、“沐浴”的由来

在古代,如遇重大事件或节日,人们要“沐浴更衣”,以示尊敬,那么“沐浴”又是从何而来呢?

我国沐浴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有沐浴的记载。“沐”指洗脸,“浴”指擦洗全身。《周礼》中也有“王之寝中有浴室”的记载。到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已开始使用专门的设备来洗澡了。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曾著有《沐浴经》三卷,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研究洗澡的专著。

据史书记载,公元334年,东晋石虎在邺城盖了“龙温池”,这是我国较早的大型私人浴室。西安临潼闻名中外的温泉浴室“华清池”,则建于唐代。

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营业性的公共浴室应运而生。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有“公所在浴处,必挂壶于门”的记载,说明宋代的公共浴室还挂有招徕顾客的标志。非但如此,当时已出现了代客擦背的专职服务人员,他们很受洗澡人的欢迎。苏东坡曾在一首《如梦令》词里赞叹过他们的劳动:“寄词擦背人,昼夜劳君挥肘。”及至16世纪,我国的公共浴室就相当普遍了。

42、送花圈的由来

送花圈是从欧美传过来的习俗。在我国古代,丧葬仪式以搭灵堂为主,四周饰以白布,并扎纸人、纸马来烧,另外还要打幡、撒纸钱等。

按照北欧的传说,一个人临死时带上花圈,安琪儿(即天使)就会把他的灵魂带到天堂。原来,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中《神圣法》第七条说:“假如有人或者亲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马或奴隶在竞赛中获胜而得到花圈,那么在他死时,无论在他家里或在战场,都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同样,也允许他的亲属带花圈参加葬礼。”

显然,花圈原来是一种奖赏物!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这是古代中外皆同的看法。 既然花圈是胜利者和勇敢者才能得到的奖赏,难怪安琪儿就只愿把有花圈的灵魂带上天了。

现在人们为死者送花圈,仍然属于给死者赠送的“葬礼”之类。

43、披麻戴孝的由来

在我国实行火葬以前,许多地方的老人去世后,安葬的时候总要最亲的人(如儿子)拜路,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送葬的人穿一身黑衣服,再用一只麻袋弄成披风样式,从头顶披戴到腰间。据民间说,这种特别的打扮还有来历呢。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还总是在娘面前夸口:“等娘过了,要好好热闹一番,让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红戴绿,为娘唱七七四十九天道场„„”老婆婆知道他们说的是假话,想教训他们一顿,尽到做娘的责任。老婆婆一夜没合眼,终于想出个办法。

第二天,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也不要你们花一文钱,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在阴水洞里就行了。不过你们要从今日开始,天天看着屋后面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树林里的猫头鹰是怎样过日子的——一直到我闭了眼为止。”不花一文钱,这正中了两个不孝之子的心意,他们马上答应了。

兄弟俩本来无心看什么乌鸦与猫头鹰过日子,但经老娘一提醒,出工收工时便不由自主地注意了起来。原来,乌鸦与猫头鹰都是细心地喂养自己的孩子的,这些小家伙不管妈妈飞来飞去衔吃的有多快,还是张大嘴巴,嗷嗷待哺。可是,小家伙长大以后又怎样对待生养自己的妈妈呢?小乌鸦还不错,妈妈老了飞不动,觅不到食,就让她待在家,衔来吃的填在她嘴里,等到小乌鸦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养她。这样反哺之情,代代相传。而小猫头鹰却截然相反,妈妈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妈妈吃掉。令人伤心的是,小猫头鹰后来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这样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

兄弟俩越看越看不下去,如今这样对待老娘,将来孩子也这样对待我们怎么办?他们不敢往下想,渐渐地改变了对老娘的态度。可是,天不作美,兄弟俩刚刚开始孝敬赡养老娘,她老人家却偏偏过世了,兄弟俩后悔莫及。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他们不是穿红戴绿,而是模仿乌鸦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猫头鹰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 打那以后,这个风俗就逐渐流传开来。有的地方百姓比较穷,穿一身黑衣服买不起黑布,于是就裁一条黑布戴在胳膊上。都是为了表示要永远记取乌鸦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

44、中秋吃月饼的由来

中国很早就有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那天吃月饼的习俗,这种习俗的来源说法不一。 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 即月亮 。”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一说始于宋朝。在北宋时的京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每逢中秋之夜,人们均登高楼、爬高山,待月亮升起时开始进行祭月活动,所用供品有月饼、瓜果、鸡冠花之类,但以月饼为主。宋代诗人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那时的月饼与现在的月饼已很相似了。

今天,我们在中秋节吃月饼,不仅为了庆祝丰收,而且也是对亲人团圆的一种期盼。

45、给亡人烧纸的由来

传统上,逢年过节祭奠老人和逝去的亲人时,人们尤其是老人们喜欢烧一些用纸叠成的所谓金银元宝。那么,给死人烧纸钱是怎么来的呢?

这里还有一个精明的商人的故事。

在汉代,有个名叫尤文一的秀才,寒窗苦读十几年,却没能获取功名。他便弃笔从商,投在大发明家蔡伦的门下,学习造纸。尤秀才聪明过人,很受蔡伦的器重,很快蔡伦就把自己的技术全部传给了尤秀才。

过了几年,蔡伦死了,尤秀才就继承蔡伦的事业造起纸来。尤秀才比蔡伦更胜一筹,造出的纸又多又好。可是,当时用纸的人很少,造出的纸卖不出去,在库房里堆积如山。为此,尤秀才十分犯愁,渐渐地茶饭不进,卧床不起,三天没过,竟然闭上眼睛死去了。

家里的人顿时哭得天昏地暗。左邻右舍知道了消息,都过来帮助料理丧事。尤秀才的妻子哭着对大伙说:“家境不好,没有什么可以陪葬,就把这些纸烧给他做陪葬吧。”

于是,专门派一个人在尤秀才的灵前烧纸。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坐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叫着:“快烧纸,快烧纸。”人们以为尤秀才还魂了,都害怕起来。尤秀才却说:“不要害怕,我是真的活了,是阎王老爷把我放回来的。”

人们都感到十分好奇,纷纷询问根由。尤秀才说:“是你们烧的这些纸把我救了。这纸烧化之后,到了阴曹地府就变成了钱。我用这钱还了债,赎了罪,阎王老爷就把我放回来了。”家里人听了,无不欢天喜地,又烧了不少纸。

这件事传出去之后,也有人不相信。一个有钱有势的老员外把尤秀才找去,对他说:“我家用金银陪葬,不是比纸值钱得多吗?”

尤秀才说:“员外不知。这金银是阳间所用的,绝对带不到阴曹地府去。不信,员外老爷可掘开祖坟,那些陪葬的金银保证分毫没动。”

员外听了点头称是,并买了尤秀才家大量的纸。于是,买纸的人一下子多起来,尤秀才造出的纸还供不上卖哩。

其实,尤秀才并不是真的死而复生,只不过是为了多卖纸,和妻子商量设下的一个计策。然而,给死人烧纸的风俗却一直流传下来了。

三、 称谓类

46、“爸爸妈妈”的由来

“妈妈”是最简单的发音,是婴儿张嘴吐气的自然结果,第二个最简单的发音就是“爸爸”。 当婴儿的两只眼睛的视线逐渐形成了焦点能看清东西,并且视线的接触范围也开始逐渐扩大时,就开始了对环境的认识的过程,首先第一个就是感知了温饱的来源——“妈妈”(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异甚远,但例外的是对“妈妈”发音是极其惊人的一致,这主要是由婴儿发音的特点和对温饱基本本能需要的一致性造成的,“妈妈”是最简单的发音,是婴儿张嘴吐气的自然结果,第二个最简单的发音就是“爸爸”。)此时“妈妈”的含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妈妈”,而只是乳汁和温暖的象征,当随着婴儿对环境的识别能力的加强,这些基本的本能需要就逐渐和特定的环境、对象结合在一起了;随着发音器官的发育,婴儿有一天一张嘴,无意中发出了一个最简单的“ma ”音,一般最先听到这个声音的总是担任哺育任务的母亲,于是母亲就会主观地认为这是孩子在叫自己,于是就作出了一些惊喜地反映,例如:主动地喂奶,呵护,等等,终于有一天,使婴儿逐渐发出了在除了哭作为表达需要的手段之外的另一个手段,即:发出“ma ”的声音,最后这种声音就以条件反射的方式与温饱的来源连在了一起,固化了婴儿对环境的认识。这时,婴儿在认识与不认识的基础上就会出现熟悉与不熟悉、适应与不适应的感觉,渐而出现了安全的需要,当象征着温饱、熟悉的“mama ”不在时,恐惧就会来临。这个阶段时间上,应该是哺乳的前期到哺乳的中后期。

47、“小姐”的由来

我国一度喜欢称年轻女子为小姐,但是“小姐”这个称呼原本非美称。据清代文史家赵翼《陔余丛考》称“宋时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为大家闺秀所忌。宋代钱惟演在《玉堂逢辰录》中,记有“掌茶酒宫人韩小姐”。由此可见,“小姐”最初是指宫女而言;在南宋洪迈撰的《夷坚志》又记载:“傅九者,好使游,常与散乐林小姐绸缪。”“林小姐”是个艺人。苏武也有《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诗,此诗是赠给妓女的。可见宋代妓女也称为“小姐”。宋、元时姬妾也常被称为“小姐”。

48、“先生”的由来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针对不同对象的。《论语? 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到了战国时代,《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均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

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今称教师为“先生”,本此。

汉代,“先生”前加上一个“老”字。

清初,称相国为老先生,到了乾隆以后,官场中已少用老先生这个称呼了。

辛亥革命后,老先生这个称呼又盛行起来。交际场中,彼此见面,对老成的人,都一律称呼为老先生。

现在,妻子多自称自家丈夫为“先生”。对别的妇女的丈夫也叫“先生”。

有时候,先生也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德高望众的女性也有被称为先生的,比如“宋庆龄先生”。

49、“丈夫”的由来

人们通常谈到夫妇时,夫多被称为“丈夫”,妻子则被叫做“老婆”。这两种叫法、习俗相沿至今。

原来,在我国有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七尺(那时的一尺约合现在的六寸多),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50、“妻子”的由来

“妻”最早见于《易? 系辞》:“人于其官,不见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礼记? 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看来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没有身份的。后来,“妻”才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 “妻”的别称很多。古代无论官职大小通称妻为“孺人”。卿大夫的嫡妻称为“内子”,泛指妻妾为“内人”。妻还被称为“内助”,意为帮助丈夫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人。“贤内助”成为好妻子的美称。旧时对别人谦称自己妻子为“拙内”、“贱内”。而在官职较高的阶层中对妻子的称呼却反映出等级制度来。如诸侯之妻称“小君”,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

51、“太太”的由来

汉哀帝时,“太太”原为尊称老一辈的王室夫人。到后来,汉室又称皇太后为皇太太后。太太的称谓,汉代在贵族妇女中逐渐推广起来。明代时称太太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凡士大夫妻,年来三十即呼太太”,即司眷属,中丞以上的官职才配称太太。清朝的人,则喜欢叫家庭主妇为太太,不过都以婢仆呼女主人的居多。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太太的称呼开始泛滥,从大帅到芝麻绿豆官,其眷属都可相称太太,官太太、经理太太、校长教授太太,到处都是,不过无形中多少还有些限制,至少是在有知识阶层之上。二十多年对外开放以来, 随着港澳台和外籍华裔、侨胞的归乡入里,“太太”的称谓同小姐、先生一样又时髦起来,成为人们对朋友间已婚女子的敬称,而且从广泛性来说似乎已更少含有什么官职的味道,变得更平民化了。

52、“老婆”的由来

“老婆”这个称谓,最初的含义是指老年妇人。后来王晋卿诗句有云:“老婆心急频相劝。“这一“老婆”是指主持家务的妻子。因此,后来称呼自己的妻子叫“老婆”。 “老婆”与“老公”这类叫法,都含有“相濡以沫、恩爱长久”的愿望。

53、“爱人”的由来

现代人常用爱人来称谓自己的配偶,这一称呼来于英国。位于苏格兰达姆弗利的斯威特哈特寺院使英语单词“SweetHeart ”含有了“爱人”之意。斯威特哈特寺院是由1296年去世的巴纳德城堡领主约翰? 巴里奥尔之妻德鲍吉拉夫人修建的。德鲍吉拉夫人与丈夫二人一生恩爱,丈夫死后,她将丈夫的尸体安葬,但将丈夫的心脏熏香后装在了象牙盒里随身携带,常常谓之曰:“我最可爱的心,不会说话的伙伴。”就这样佩带了一生。

临终前,她留下了这样的遗嘱:“如果我死了,为了让两颗连结着的心永远在一起,请将我丈夫的心脏放在我的胸上一起埋葬。”她早在生前就选好了墓地,并建立一座寺院,用拉丁语命名为多维尔凯科尔(甜密的心)。尔后,在英文中习惯地呼之为斯威特哈特寺院。1290年她逝世后不久,“斯威特哈特”一词即被作为“爱人”的同义语,被人们广为应用,还让人联想起一段忠贞不渝的爱情。

54、“两口子”的由来

夫妻称“两口子”由来于清朝乾降年间。

当年,山东有一个叫张继贤的才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继贤与本地恶少石万仓的妻子曾素箴相识,二人一见钟情,夜夜往来。

石万仓是个酗酒成性的家伙。一次,石万仓因饮酒过度、引起酒精中毒而身亡。石家人怀疑石万仓是被其妻曾素箴害死的,于是告到县衙门,说曾素箴因偷奸杀死亲夫。

县官接状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张继贤和曾素箴打入大牢,判为死罪,从县府押到京城。

一次,乾隆皇帝阅案,看到了张继贤的供状,见其文笔不凡,十分惊讶。于是,乾隆皇帝亲自到牢中去看望张继贤。在交谈中,乾隆皇帝确信张继贤是个才子,便有心救他。 不久,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访,途经微山湖时,停留了几天。乾隆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后,便御批:将张继贤发配到卧虎口,将曾素箴发配到黑风口。

张继贤、曾素箴二人虽然双双冤入大牢,但是情却始终未断。这次获皇帝恩准发配到“两口”后,真是喜出望外,二人时常互往互来,甚是自由。他们这样来往于卧虎口与黑风口,

被人们称为“两口子”。

后来,人们就把“两口子”衍指“夫妻俩”。

55、“丈人”的由来

在家庭关系中,称妻子的父亲为“丈人”。然而魏晋以前,妻子的父亲被叫做“舅”或“妇翁”。“丈人”则是对上了岁数的男子的尊称。

不过在唐朝文学家柳宗元《祭杨凭詹事文》中,开门见山写的是:“年月,子婿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灵。”宋朝人《猗觉寮杂记》和《鸡肋编》都据以为证,以为开始于此。

但更确切地说,为时还要早得多。陈寿《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里提到“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董承是献帝刘协的表叔,亲上做亲,女儿给刘协做了“贵人”。裴松之注释上边这句话时写道:“(董承)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

56、“泰山”的由来

此称谓都与泰山的“封禅”有关。

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四年(726年)到泰山封禅。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顺便把他的女婿郑镒也带去了。按旧例,有幸随皇帝参加封禅者,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官,张说利用职权,一下子把他连升四级。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突然穿上五品官穿的浅绯色官服,觉得奇怪,便去问他。郑镒支支吾吾,不好回。这时,擅长讽刺的宫廷艺人黄旛绰替他回答说:“此泰山之力也!”妙语双关,唐玄宗心照不宣,事情就这样混过去了。后人因此称妻父为“泰山”。

因为泰山又称东岳,是五岳之长,所以又转而把妻父称做“岳”、“岳翁”、“岳父”、“岳丈”等。据文献记载,这种称谓大致始自宋代。妻母则称做“岳母”,在书面文献中,后来也有称做“泰水”的。

由此可见,“泰山”称谓的出现是来自亲属关系中政治利益的关联。

57、“拖油瓶”的由来

“拖油瓶”是旧时对改嫁妇女的一种歧视性称呼。

旧社会妇女改嫁,前夫所生的子女被带到后夫家去的,俗称“拖油瓶”。对于这样一个奇怪的称呼,许多人百思不解。其实这是以讹传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拖有病”而不是“拖油瓶”。

古时候寡妇再嫁,后夫娶寡妇做妻子的,家境一般都不太好。旧社会天灾人祸频繁,一旦寡妇带来的子女有什么三长两短,往往引起前夫亲属的责难。后夫为避免这类纠葛,娶寡妇做妻子时,就要请人写一字据,言明前夫子女来时就有病,今后如有不测与后夫无关。因而人们就把再嫁妇女的子女称为“拖有病”。由于“拖有病”与“拖油瓶”字音相近,就被人说成了“拖油瓶”。

58、“两面派”的由来

“两面派”,一般指口是心非、善于伪装的人。那么,“两面派”是怎样来的呢?

元朝末年,元军和朱元璋领导的义军在黄河以北展开了拉锯战,老百姓苦不堪言,谁来

了都要欢迎,都要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来得勤换得也快。豫北怀庆府人生活节俭,于是想出了个一劳永逸的办法:用一块薄薄的木板,一面写着欢迎元军的“保境安民”的标语,另一面写上欢迎义军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标语,哪方来了,就翻出欢迎哪方的标语,既省钱又方便。但想不到这个方法后来竟惹出大祸。

一次,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军进驻怀庆府,进城见家家门口五颜六色的木牌上满是欢迎标语,心里高兴。可是突然一阵狂风刮来,木牌翻转,反面全是欢迎元军的标语。常遇春气极之余,下令将凡是挂两面牌的人都满门抄斩。

现在常说的“两面派”,就是从怀庆府“两面牌”演变而来,殊不知这里面还有一段血泪史。

59、“二百五”的由来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一说来源于战国故事。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他终于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 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还有另一种说法,与推牌九有点关系。

原来,牌九(旧时一种赌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60、“丫头”称呼的由来

古代女孩子到了及笄之年,头上都要梳着两个“髻”,左右分开,对称而立,像个“丫”字,所以称为“丫头”。唐代刘禹锡《寄赠小樊》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 另外,古代婢女经常梳丫髻,所以“丫头”又成为婢女的称呼,宋代王洋在《大阳道中题丫头岩》诗中写道:“不谓此州无美艳,只嫌名字太粗疏。”并自注说:“吴楚之人谓婢女为丫头。”可能由于“丫头”称呼流行于吴地,北方人不明白,所以王洋写诗为注。从此以后,“丫头”称呼广泛流行,直至现在有的地区仍在沿用此说。

61、“黄花闺女”的由来

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是一位长得非常漂亮的公主。

农历正月初七这天下午,寿阳公主与宫女们在宫廷里嬉戏。她躺卧在含章殿檐下,一阵微风吹来,将腊梅花吹得片片起舞,有几瓣竟吹落到了寿阳公主的额头上,留下了斑斑花痕,拂拭不去,寿阳公主反而更加妩媚动人。从此以后,寿阳公主便经常摘取几片梅花,粘贴前额,以助美观,那些宫女们见了,个个称羡,并跟着仿效起来。这样打扮,人们把它称为“梅

花妆”,简称“梅妆”。

由于腊梅有季节性,不能经常保持,于是,宫女们便想方设法采集其他黄色花粉,而后做成涂饰粉料代替腊梅,以便长期使用。大家把这种粉料称为“花黄”。“梅花妆”不久便流传到了民间,很快受到女孩的喜爱,特别是那些富有大户的女孩以及歌伎舞女,更是争相仿效。

在当时,人们都认为不贴花黄,就缺少了女性特征。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上两颊画成各种花纹成为少女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装饰。但少女出嫁以后,就要改变这种贴黄的装饰,别作一番打扮。同时,“黄花”在古代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因此,人们在“闺女”前面加黄花,不仅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还说明这姑娘心灵美好,品德高尚。这样,“黄花闺女”就成了未出嫁的年轻女子的代名词了。

62、“老板”的由来

17世纪初,荷兰印度公司的殖民主义者开始在现在的纽约市建立贸易站,他们用十分低廉的价钱,买下了许多土地,而后又转手倒卖给享有采地权的地主们。

为了赚更多的钱,不少荷兰殖民主义者干脆在纽约市定居下来,他们修建房屋,经营农场,从事贸易,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荷兰人将领队的人称为“户主”,而后转指“监工”,之后又改称为“监督徒弟的工人师傅”。

“这个名称太长了,叫起来不太方便!”

“就是嘛,应该短些才好。”

“还是叫' 上司’吧。”

“不,我看叫' 老板’更好!”

一些殖民主义者议论纷纷。

经过一番议论,大家一致同意叫“老板”,这个名称很快就叫开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名称成了美国的俚语。

63、“商人”的由来

古往今来,人们为什么把买卖人称作商人,原来“商人”一词的由来与我国商业的起源与形成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到了夏代,在社会上便游离出一部分专门从事交换的人。公元前一千多年,黄河下游居住着一个古老的部落,他们的祖先叫契。由于契在大禹治水时有功,被封为商,这便是古代的商族。契的六世孙王亥聪明多谋很会做生意,经常率领很多奴隶,驾着牛车到黄河北岸去做买卖。一天,王亥在贩运货物途中,突然遭到狄族易氏的袭击,抢走了货物和随从的奴隶,并杀死了王亥。王亥有个儿子叫甲微,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后,便兴兵伐易。最后终于灭了易氏,商的势力也从此扩展到易水流域。到了孙汤商族后裔,商族的手工业已相当发达,特别是纺织业,花色品种优于其他各族。孙汤为了削弱夏的国力,便组织妇女织布纺纱,换取夏的粮食和财富,把贸易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最后灭了夏代的统治者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朝农业上定居耕种,手工业等也相当发达。 周朝建立后,商族人由统治者一下变成了周朝的种族奴隶。过惯了奢侈生活的商族贵族,每况愈下。商族人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便纷纷重操旧业,到处去跑买卖。久而久之,便在周族人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概念,即跑买卖的人都是商族人。后来,慢慢地“族”字也去掉了,简呼为商人了。这些称呼一直沿袭至今。

64、“替罪羊”的由来

这是一个宗教典故。在基督教的《圣经》(《旧约》)中说,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叫他带着他的独生子以撒到一个指定的地方,并把以撒杀了作燔祭,献给上帝。正当亚伯拉罕要拿刀杀他的儿子时,有个天使加以阻止,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里有一只羊,你可用来' 祭献’上帝。”于是,亚伯拉罕便把小树林中的那只山羊抓来杀了,代替他的儿子献给燔祭。

在《新约》中又说,耶稣为救赎世人的罪恶,宁愿钉死在十字架上,作为“牺牲”(祭品)奉献天主,并嘱咐他的十二门徒,在他死后也照样去做。因为这是仿效古犹太人在向主求恩免罪时,往往杀一只羔羊替代自己供作“牺牲”,所以教会通常又称耶稣为赎罪羔羊。 有趣的是,在我国古代有以羊代牛受过的记载。《孟子? 梁惠王上》中载:“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 牛何之?’对曰:' 将以衅钟(注:新钟铸成,宰杀牲畜,取血涂钟的仪式)。’王曰:' 舍之!吾不忍其觳棘,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 然则废衅钟欤?’曰:' 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齐宣王不忍心看见牛恐惧战栗的样子,而命以羊替换牛来祭钟。从此以后,“替罪羊”作为一个悲剧色彩的词汇就流传开来。

65、“傻瓜”的由来

人们习惯把愚蠢的人叫“傻瓜”,而不叫“傻果”、“傻豆”或“傻菜”。追究其由来,还有一段奇特的故事。原来“傻瓜”的“瓜”,并非“瓜果菜豆”的“瓜”的意思。

在我国古代,秦岭地区有一地取名“瓜州”,聚居在那里的姓姜的人取族名为“瓜子族”。这一族人非常诚实、肯干,受雇于人时,耕种、推磨样样艰苦工作都干,而且干起活来不声不响。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进而便把这类的“愚蠢”之人叫做“瓜子” 。一位清代文士写的《仁恕堂笔记》中便说:“甘州人谓不慧子曰' 瓜子’。”甘州(即今甘肃)至四川一带还叫不聪明的人为“瓜子”(即是瓜州的人)。“傻瓜”便是由“瓜子”演变而来的,而后沿用至今。

66、“狗腿子”的由来

现代人养狗渐成风气,甚至把狗视同自己的孩子。但过去,人们对狗没有什么好印象,凡是沾“狗”的词,大都是骂人的,比如“走狗”、“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尾续貂”等等。“狗腿子”也不例外。

据传,从前有个富人的腿断了,一个奴才为讨好主人欢心,主动要求截下自己的腿为主人接上。主人问:“你自己的腿怎么办呢?”奴才说:“我可以接上一条狗腿。”“那狗的腿又怎么办呢?”“给狗用泥巴捏上一条。”所以,狗在撒尿时,总要把后边一条腿翘起来,是怕那条用泥巴捏的腿让尿给冲掉了。这就是“狗腿子”的来历。

67、“三只手”的由来

“三只手”这个词是舶来品,最早见于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著名喜剧《一坛黄金》。在该剧第四幕第四场中,他气急败坏地要奴才伸出手给他看有没有拿他的金罐,他看了第一只,又看第二只,最后要奴才伸出第“三只手”给他看。以后,“三只手”就成了小偷或偷窃行为的代名词了。

68、秘书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秘书是掌管典籍或起草文书的官,自从汉代以来我国封建政权便设有秘书监、秘书郎,三国魏有秘书令、秘书丞,可见“秘书”一词出现早于“书记”。但秘书并非官名,要在秘书下缀上“令、监、丞、郎”等才是完整的官名。此外尚有“秘书省”,这是南朝梁始设的官署,是行政机关,虽有“秘书”之名,却无现在秘书之义。为后期沿袭,明清不设此官署,也没有“秘书”的职称。清代各衙署设文案,一般称“师爷”不称“秘书”。民国时,大多数的行政机关都开始设秘书,可见秘书在我国官制史上还很年轻。

秘书这个名称,原来是指皇家秘密的藏书。东汉桓帝时开始设秘书监这个职官,其实是相当于国家的图书馆长,年俸六百石。实际上的“秘书长”汉初叫“长史”,后来叫“中书侍郎”、“翰林学士”等。幕僚中的“记实”、地方官府的“主簿”,都相当于秘书。击鼓骂曹的祢衡,就是江夏太守黄祖的秘书,他能写出黄祖“所欲言而未能言”的内容,是一个出色的秘书工作者。

69、时装模特的由来

意大利的米兰是世界的时装之都,每年时装展览会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除了时装外,意大利也是盛产国际名模的地方。时装模特发展到了今天,经历了漫长时期。

1573年,意大利修道士圣? 马乐尔柯用木料和粘土制作了一个类似玩偶的人体模型,并用零碎的麻布加以装饰。这种早期的人体模型很快传入法国。后来,巴黎的一位女裁缝利用这种人体模型向顾客展示新式服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结果,其他女裁缝争相仿效。当时,人们称这种穿上时装的人体模型为“时装模特”。

真正人体时装模特发蒙者是英国时装设计大师沃恩,据说,他20岁时来到法国巴黎,在一个新式服装店当销售员。1846年,他为推销一种披肩服装,让店里漂亮的小姐玛丽? 韦尔纳穿上招待顾客,结果取得成功,玛丽也成为他的妻子。

从1851年起,他为玛丽设计了许多服装,因而赢得了大量顾客,以后在巴黎又以“沃恩”为名开了一家自己的服装店,并雇了几个年轻女子专做招待顾客的工作,服装生意相当兴隆,使得许多服装商纷纷效仿。于是,女模特便很快在法国大批量出现,并迅速遍及了欧洲。据说,这就是第一位时装模特的由来。

70、护士的由来

护士在医院出现的时间并不长。19世纪初,英国虽然设立了许多较大规模的医院,但还没有专门的护士,只是由仆役兼管一些护理工作。1836年德国有一位青年宗教人士开设了一所医院,并训练了一批年轻的姑娘专门负责病人的护理工作,这就是最早的护士。在1852年到1856年间,沙皇俄国与土耳其之间发生在克里米亚的战争,双方伤亡惨重,大量的伤病员无人照顾。当时,英国有一位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女士名叫佛洛伦斯? 南丁格尔,她自愿组织战地救护队,率领38名女救护队员负责伤病员的护理,在她的领导下,建立了医院管理制度,提高了护理质量,使伤病员死亡率迅速下降。1860年,她又在英国的圣多马医院办起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每年的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这就是为了纪念近代护理学科创始人佛洛伦斯? 南丁格尔(1820~1910)而设立的。

不久,许多国家都相继开办了专门的护士学校。以后由于护士教育与技术水准的提高,各大医院都设有专科护士,各大医院也都有一批护士在从事对病人的护理工作了。

71、记者的由来

记者作为一种职业是在欧洲威尼斯诞生的。16世纪的威尼斯是欧洲的经济中心,各国商人、银行家以至达官贵人等纷纷来到这里,进行商务活动。他们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这样,有些人便投其所好,专门采集有关政治事务、物价行情、船只抵达起航等方面的消息,或手抄成单卷,或刊刻成册,然后公开出售。人们根据这种工作的特点,分别称他们为报告记者、手书新闻记者、报纸记者。这些专以采集和出卖新闻为生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职业记者。

我国19世纪70年代开始有专职的采访记者,起初叫“访员”、“访事”、“报事人”,19世纪90年代开始采用“记者”这种称谓。

四、食品类

72、冰糖葫芦的由来

冰糖葫芦,酸甜适口,老少皆宜,它不仅好吃,而且还十分好看,红彤彤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签子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稀,出售它的人往往把一只只糖葫芦串插在特制的木棍上,像一颗结满硕果的小树,煞是诱人。提起冰糖葫芦的来历,还得说说南宋的宋光宗皇帝呢。

那是南宋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生了怪病,她突然变得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都不见效。眼见贵妃一日日病重起来,皇帝无奈,只好张榜招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他在为贵妃诊脉后说:“只要将' 棠球子’(即山楂)与红糖煎熬,每饭前吃5~10枚,半月后病准会好。”贵妃按此方服用后,果然如期病愈了。于是龙颜大悦,命如法炮制。

后来,这酸脆香甜的山楂传到民间,就成了冰糖葫芦。

73、年糕的由来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没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

74、巧克力的由来

最早出现的巧克力,起源于墨西哥地区古代印第安人的一种含可可粉的食物,它的味道苦而辣。后来大约在16世纪,西班牙人让巧克力“甜”起来,他们将可可粉及香料拌和在蔗汁中,成了香甜饮料。到了1876年,一位名叫彼得的瑞士人别出心裁,在上述饮料中再掺入一些牛奶,这才完成了现代巧克力创制的全过程。不久之后,又有人想到,将液体巧克力加以脱水浓缩成一块块便于携带和保存的巧克力糖。

75、北京烤鸭的由来

烤鸭的祖先是西方的烤鹅。烤鹅技术被两次传入中国,一次是在元朝,一次是在清朝。元朝的时候,蒙古帝国占领了很大的地盘,从中国的东部,到地中海地区,都是他的地盘。所以西方人如马可波罗可以到中国来。他们带来了不少西方的文化,包括大炮,也包括烤鹅。在元大都就有了烤鸭店。为什么从烤鹅变成烤鸭?这是因为鸭子是中国的特产。在清朝末年,烤鸭的方法改变了,从焖炉改为挂炉,而且吃法也带有明显的山东的特色,实际上烤鸭店就是山东荣城人开办的。其特点是用饼、大葱或黄瓜、酱和鸭子一起吃。饼卷大葱黄瓜和酱,是山东最常吃的东西。而且这时候,烤鸭的鸭子也从一般鸭子变成填鸭。填鸭的方法也来自欧洲烤鹅的方法。

76、糖炒栗子的由来

糖炒栗子是京津一带别具地方风味的著名食品,也是具有悠久传统的美味。

南宋时,陆游在《老学庵笑记》中曾记述这样一段动人的故事。他说:“故都(指北宋的汴京,即今开封)李和炒菜,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接着写道:“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阁,出使虏庭,至燕山,忽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改„„自赞曰:' 李和儿也。’挥涕而去。”据此可以推知,汴京的炒菜专家李和在外族人侵时家破业敝,他的儿子带着炒栗的绝技流落燕山。他用献给故国使者的栗子,表达自己对统一祖国的热望。

77、臭豆腐的由来

臭豆腐很有名气,究其来历有段“古”:清康熙八年,安徽仙源县举子王致和赴京考试落第,又无盘缠返乡。王家原以做豆腐饣胡口,王致和亦懂此手艺,于是留京以磨豆腐谋生。一日,遇到豆腐滞销,积存不少,王生怕豆腐变坏,血本无归,便将豆腐切成小块,配以盐香料,置于坛中,并封其口,以为这样便可造出腐乳来。谁知过了一些日子坛口打开,腐乳做不出来,豆腐臭气熏天。王生试尝之,其味鲜美。遂将此臭豆腐试销,竟也获得顾客好评,臭豆腐从此流传开去,到了清末,臭豆腐已是大行其道。

78、豆腐的由来

1959年到1960年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曾发掘了两座汉墓。一号汉墓中,有大面积的

画像石,其中有豆腐坊石刻。这是一幅把豆类进行加工、制成副食品的生产图像。考古专家认为,此刻画可以证明,中国豆腐的制作不会晚于东汉末期。

淮南堂是我国淮南一家豆腐坊的名字,据传原是为了纪念豆腐的发明人——汉代淮南王刘安而起的。堂堂淮南王怎么会发明豆腐呢?原来刘安讲求黄老之术,在淮南朝夕修炼。陪伴他的僧道,常年吃素,为了改善生活,就悉心研制出了鲜美的豆腐,并把他献给刘安享用。刘安一尝,果然好吃,下令大量制作。这样,豆腐的发明权就记在淮南王刘安的名下了。

79、火锅的由来

我国的火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浙江等地曾出土五千多年前的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动,可以算是火锅初级形式。北京延庆县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小铜鼎,高不超过20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中铸有一个隔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有一个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镂空作通风的烟孔。有的鼎腹较浅,鼎中间夹一炭盘,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构造分为三部分:主体为炭炉;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积一般为250~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可以推断这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唐宋时,火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多备火锅。大诗人白居易喜欢邀友至家吟诗赋词,他的那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中的“红泥小火炉”,即是唐代流行的一种陶制火锅。在五代时,就出现过五格火锅,就是将火锅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时的火锅又称暖锅,一种是铜制的,一种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来食用。到了清代,各种涮肉火锅已成为宫廷冬令佳肴。嘉庆皇帝登基时,在盛大的宫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陆并陈外,特地用了1650只火锅宴请嘉宾,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80、涮羊肉的由来

史书记载,涮羊肉最早始于我国东北和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原称“涮锅”。据说,涮羊肉的起源之一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

相传七百多年前,忽必烈在北征途中,忽然想起清炖羊肉了。厨师急忙杀羊剥皮,剔骨割肉。这时,探马报道:“敌军铺天盖地而来,离此不远了。”兵贵神速,眼看清炖羊肉吃不上了,聪明的厨师想出一个办法,他在羊肉上拣了一个好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煮沸的水中,用饭勺草草地搅一下,便急急忙忙捞在碗里,加了点盐,送到忽必烈的面前,忽必烈饥不择食,饱餐了一顿,感到这肉片格外鲜嫩。待忽必烈胜利返朝后,重赏了厨师,问清了这种羊肉片的烹调技术,御赐菜名为“涮羊肉”。

81、“比萨饼”的由来

“Pizza ”,即比萨饼是意大利的著名食品。凡到过意大利的人,一定要品尝一下比萨饼。刚从红通通的炉膛里烤出的比萨饼,色鲜、味浓、外焦里嫩、香气诱人。关于比萨饼的来历,人们一般认为它于公元1600年诞生在那不勒斯。传说,当地有一位母亲,因家里贫困,只剩下一点点面粉,正在为给孩子做点什么东西吃而发愁。邻居们得知后,凑来了一点西红柿和水牛奶酪。这位母亲就将面粉和成面团烙成饼,将西红柿切碎涂在上面,再把水牛奶酪弄碎撒上,然后放在火上烤,就成了香喷喷的比萨饼。如今比萨饼为世人所喜爱,并走进了中

国。

82、春卷的由来

春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方人也称为“春饼”。据传在东晋时代就有。那时叫“春盘”。当时人们每到立春这一天,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称“春盘”。那时不仅立春这一天食用,春游时人们也带上“春盘”。

到了唐宋时,这种风气更为盛行。著名诗人杜甫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和陆游的“春日春盘节物新”的诗句,都真实地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这一生活习俗。在唐代,春盘又叫五辛盘。

明代李时珍说:“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谓之五辛盘。”

以后春盘、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宋朝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这样描述:“常熟糍糕,馄饨瓦铃儿,春饼、菜饼、圆子汤。”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饼。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 打春》中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闹也。”这样,吃春饼逐渐成了一种传统习俗,以图吉祥如意,消灾去难。 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饼”又演变成为小巧玲珑的春卷了。这时它不仅成为民间小吃,而且也成为宫廷糕点,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宫廷中的“满汉全席”128种菜点中,春卷是九道主要点心之一。

83、月饼的由来

据说,月饼在唐代就曾出现,至宋代更盛。它是中秋佳节祭拜月亮时最主要的物品,祭供后由全家分食。由于月饼象征团圆,有些地方称为“团圆饼”。《燕京岁时记? 月饼》载:“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亮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的《淞南采府》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已和现在的月饼颇为相近。

84、过桥米线的由来

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源于滇南蒙自。传说蒙自县城的南湖的风景优美,常有文墨客攻书读诗于此。有位杨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攻读,其妻每日备饭菜送往该处。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见不支。其妻焦虑心疼,思忖之余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许时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当她拿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 加之陶土器皿传热不快,把热量封存在汤内。以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后来不少人都仿效她的这种创新烹制,烹调出来的米线确实鲜美可口,由于从杨秀才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大家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

经过历代滇味厨师不断改进创新,“过桥米线”声誉日著,享誉海内外,成为云南的一道著名小吃。

85、饺子的由来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

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除这些文字记载,还可以看到一千三百多年前完整的唐代饺子。它是从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出土的。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被放在一个木碗中。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饺子已传入我国的边远地区。

86、元宵的由来

元宵,南方人又叫“汤圆”、“水圆”、“汤团”等。宋人陈元靓写的《岁时广记》称它为“元子”;《乾淳岁时记》称它为“乳糖元子”;《大明一统赋》称它为“糖元”;《武林旧事》称它为“团子”。各地制作的种种元宵,虽然风味各异,但均带有团圆的寓意和象征,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元宵最初起源于宋朝,那时民间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提心吊胆。因为“元”和“袁”、“宵”和“消”同音,“袁消”有

中国56个民族风俗习惯大全

1. 蒙古族: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 回族: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特别在饮食习惯上,回民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动物,等等.(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回民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明末清初则统称清真寺,多围寺而居。 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F 加添“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这是地道的伊斯兰文化。 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伊斯兰教。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聚餐联欢。

3.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

4. 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 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 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 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 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忌食狗肉。

10.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 塔塔尔族 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13. 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

14. 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

15. 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16. 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17. 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

18. 土家族: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19. 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

20. 侗族: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21. 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22. 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龙树”为保护神。几段打了结的绳子作为账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23. 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24. 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25. 纳西族丧礼一般为土葬. 传统节日中,比较盛大的有二月八日的三朵节和火把节。

26. 水族服饰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饰。上衣为紧身窄长袖右开襟,襟沿镶绣有花边,与汉族的“姊妹装”颇相似,但袖长而窄。身短而紧是与汉族“姊妹装”的微小区别。

27. 瑶族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较自由,交往的方式主要通过对歌活动来进行。对歌一般出现在节日和婚娶等活动中,农闲季节青年男女串寨或走亲戚也要进行对歌活动。

28. 拉祜族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至十七的“葫芦节”,拉祜族人还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过驱虫护粮的“火把节”、农历八月间谷物成熟时过“尝新节”。

29. 僳僳族人世代遵奉的一些社会道德风尚,在这里,曾为道家老子所极力推崇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社会情形,却是早已深深融入僳僳人血脉的一种行为准则。刀杆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

30. 怒族:村寨多分布在怒江两岸的山腰台地上,房屋样式有木楞房、千脚落地屋等,片石屋顶房是用地区特殊石材资源建盖的特色住屋。怒族的饮食相对简单,但也不乏自酿酒、“侠辣”、石板粑粑、漆油茶等风味独特的民族特色食品。

31. 布朗族喜食竹筒饭以及各种副食、蔬菜、肉类。食垛生,食通过独有方法制成的各种南咪、酸茶。还食用山野里的各种虫类。

32.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33.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34. 普米族有成人礼的习俗,男女长到13岁时要分别举行“穿裤子礼”和“穿裙子礼”。

35. 佤族地区较多绘画及雕刻像,虽相对粗糙,但却充溢着早期人类的审美理想。绘画见于大房子的木板壁上,用炭黑、石灰、牛血涂绘,图案有动物、人物活动和山水等,画法粗犷简明,风格与在佤族地区发现的距今3000多年的沧源崖画相类似。雕刻物则以人像、牛头居多,放置于门头及寨桩上。

36.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37.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38.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39.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40. 德昂族妇女服饰的别致在于以“藤篾缠腰”为饰。

41. 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结婚选在“主麻日”。

42. 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

43.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 信奉伊斯兰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44. 塔吉克族的许多传统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

45. 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6. 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 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47. 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俄罗斯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仰东正教,使用俄语和俄文,也用汉、维、哈文。

48. 裕固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过去,他们不仅住的是毛毡帐篷,穿的衣服、鞋袜,吃的肉、奶是畜产品,而且生产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制成的。现在,已有一部分人改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鲁派(黄教)。

49.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

50. 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 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吃法很多

51.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52.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间文学也极为丰富,传统的乐器有“芦笙”和“三弦”。 拉祜族除种植粮食以外,还大力种植甘蔗、茶叶、咖啡、橡胶。创办了炼铁、农机、采矿等,其中澜沧铅矿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业。

53. 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饮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54. 珞巴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多信巫教。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狩猎,擅长射箭。

55. 畲族: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56.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

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民族的禁忌

2011-10-26 13:12:50|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liyongchao8888《【引用】56个民族的禁忌》

各地风俗

1,阿昌族的禁忌

阿昌族禁忌较多,有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有的则留有古老传统的遗痕,也有的带有封建色彩。各地阿昌族禁忌有许多差异,或有不同的解释。这里列举一些如下:

(1)兄弟都结婚以后,互相不能进对方的卧室。

(2)家堂的神龛除自家人,外人绝对不能触动。

(3)不能让妇女住在楼上,男人在楼下。

(4)妇女不能和自己辈份大的家人开玩笑。

(5)男人不走晒妇女筒裙之处,否则会被别人认为不光彩,不吉利。

(6)妇女不能跨坐在家堂屋的门坎上,认为这样会破财。

(7)妇女生了小孩,未满七天,别家的男人不能进院子。

(8)妇女不能从犁、耙、锄、刀、枪等物上面跨过,否则用刀时便会砍着脚,用耙时就耙不动田。

(9)家里“运气”不好,要和尚念经,杀鸡一口,门上插一杆小红族,并在堂屋正中挂一个花圈,用一条草绳沿屋檐把院子围起来,以转“好运”。施行此法后,七天内不准外人进家,否则不吉利,要破财。

由于历史上阿昌族观念受汉族影响较大,有强烈的男尊妇卑的封建思想,上述禁忌中充分说明这一点。

2,白族

访友或探望病人,不要在上午,以下午和晚间为宜。年节或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到别家串门。斟茶只能斟半杯,喝完再续,斟满杯茶。端给客人,被视为不礼貌,妇女分娩,忌外人上门. 3,布朗族的禁忌

旧时,布朗族禁忌种种。现大部分禁忌逐渐淡化,但在生产、生活中仍保留着若干传统禁忌的影响和习俗。择其要者,举例如下:

(1)打扫寨子期间,不准人进出寨子。

(2)过新年期间出门玩耍,不准在外住宿。

(3)上山种地,住临时搭的地棚时间不能超出一个月,须在28天以内赶回村寨,否则要杀鸡祭祀家神。

(4)神龛和家神柱是供奉祖先的地方,任何人都不得靠在旁边,否则认为得罪祖先,会给家庭带来不幸。

(5)火塘上的铁三角架搁歪了,只能由家长扶正,晚辈不能扶正,以免家中不吉祥。

(6)火塘是神圣的,禁止跨越。

(7)家中有婴儿,忌带绿叶入屋内。

(8)家中有孕妇,忌带猎物进家。

(9)饮酒时,先滴一点在地上,表示敬祖先,然后再饮。

(10)在家里不准许高声喧哗、吐痰、哼小曲儿、吹口哨、若有违者,视为没有教养,须向主人谢错。

(11)不能乱摸僧侣和老人的头,认为这是不尊重对方。

(12)老人的卧室不能擅自进入,免得老人休息不好,会生气。

(13)登入布朗族人竹楼时要脱鞋,表示尊重主人。

(14)父母亡日,家里人忌下地劳动生产。

(15)凡是雷电触击过的树木不能使用。

4,保安族的禁忌

保安族的禁忌渗透着伊斯兰教文化的意识。所食牛、羊、鸡肉,必须经阿訇或懂经典的穆斯林屠宰,否则禁食。严忌食猪、驴、骡、马、狗肉以及凶禽猛兽的肉。禁食自死牲畜和一切动物的血。忌用手去抚摸食物。忌坐在装有食品的箱盖上。女主人在厨房炸“油香”、馓子等油炸食品时,客人和家人均不得进入厨房。忌妇女在河里顺水舀水,必须逆流舀水,更忌反手舀水、倒水。严忌客人进入女人的寝室。忌从外地归来的家人直接进入有小孩和有病人的屋子。忌男女跨越斧子、镰刀、绳子等生产工具。忌人坐在门坎上,尤忌妇女坐门坎。宰牛、羊、鸡时,忌先收拾内脏后再割开心。出远门的人忌在途中见到担空水桶的人,若遇到须即刻返回家。忌对长辈叫“老头”,因为这是不尊敬、不礼貌的表现。

5,布依族的禁忌

布依族的禁忌 “扫寨”时不准外人进寨;“戊日”、“甲子日”忌生产,忌出行;正月初一至初三不能动土,十五不能动刀、干活,四月初八不能让牛犁田;每年第一次打雷后的几天之

内,不能种地;布依族村寨的山神。

6, 傣族的禁忌

不能抚摸“小和尚”的头部

双版纳小乘教规定男人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凡遇到难事,才能解除苦难,从降生到成人后才会有社会地位。凡是男孩在七、八岁时都要时佛寺里当一段时期的和尚,称为" 小和尚" 。" 小和尚" 在佛寺里生活要自理,要劳动,还要学习佛教经书,进行严格的修身教育。两三年后可以" 还俗" ,还俗衙的男子才可以结婚成家。若未当过" 和尚" 的男人,被视为生人或野人,在社会中没有地位被人看起。在寺院修身时, 不准与女人谈笑,不准外人抚摸小和尚的头,(这和汉族喜爱儿童抚摸头完全相反),若被外人(特别是女性)摸过头,被视为仇人。" 小和尚"" 修身" 时间一切作废,必须从头开始。所以,外来游客,若到寺院参观千万记住此习俗。

卧室禁忌

傣家住宅,都习惯住在楼上,而楼上卧室只有一块隔板与客厅相分,卧室中没有隔板分成小间,几代人都住在里面,是用蚊帐分开,中间有一定间隔,分门进出。卧室是不容外人窥看的,过去的习俗规定,若主人发现外人窥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游客无论到傣家参观或做客,千万不要因神秘感而窥看主人的卧室,虽然现在打破了过去的俗规,但窥看傣家卧室始终是不受欢迎的。

客厅禁忌

傣家楼上客厅中有三根柱子,两根是卧室与客厅并排分开的,一根是火塘旁边的。卧室中的两根,靠外的一根叫" 吉祥柱" 可以靠着休息,靠里的一根是人死后用的,称为" 升天柱" ,家中的人死了,家人把死去的人靠在这根柱子上(不分男女)沐浴、穿衣、裹尸体,等候火葬。火塘边的一根是绝对不许靠的,那是傣家的" 顶天柱" ,若靠了柱子意味着不尊重主人。 上竹楼须知

进佛寺必须脱鞋。进门后要按照辈份大小、资历深浅,依次而坐;傣族认为门槛是人、鬼必经之道;不能用凳子作枕头,因为凳子只供人坐;不能用脚跨过火塘,不能随意移动火塘里支锅用的铁" 三角架"; 在街上买菜时,不能用脚指菜来讨价还价;不能踩和尚的影子,更不能摸他们的头。傣族认为" 头" 是人的首领;上楼脚步要轻,晚上不能吹口哨;大庭广众面前不能说别人的坏话;妇女产后不满月不能到别人家去玩;家中有丧事,未出丧不准到任何人家去。

7,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忌在鼠日和火日开犁播种,忌行猎时直呼熊或虎的真名;

忌捕鱼时妇女与萨满去鱼场,特别禁止带孝的人去鱼场。忌在渔场背着手走路、拿鞭子; 忌伐已祭礼过的房子,用白桦、榆木盖房;忌售或杀死祭礼过祖先神的马;忌猫接近灵柩; 忌用铁钉钉棺材;忌单日出殡;忌在祖坟内埋葬未出嫁的姑娘、孕妇、无儿无女及传染病患者;

忌妇女上房顶、坐灶门、睡西炕及跨男人的身体;

忌在小孩出麻疹时炒菜、打猫狗和做针线活;

忌用刀、剪、筷子指点人,背手或拿马鞭进入屋内。

8,德昂族的禁忌

德昂族在生活、生产中有种种禁忌。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忌拉手赠物 在德昂族中,成年男女之间一般都不随便拉手搭肩,也不相互赠送礼品。认为这是防止和抵御性诱惑的有力措施。另外,妇女不与男客同桌吃,妇女不得在男子面前跷二郎腿。年轻人不得面向长辈吐唾沫,妇女衣裤不能晾晒在男人穿行地方。

(二) 忌同姓婚姻 德昂族存在着同姓不婚的制度,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同姓,就会有血统上的相同。血统相同的人相婚配,不利子孙后代的繁殖和健康。

(三) 忌产妇串门 德昂族的产妇坐月子期间不能进入灶房煮饭炒菜,更不能随便到别人家串门。这期间,也忌讳他人进入产妇的卧室,特别是孕妇或婴儿。

(四) 饮食禁忌 德昂族吃新饭时,首先喂牛和狗,以示对一年间几犁几耙的牛和日夜守护主人的狗的道谢。德昂人到别人家做客时,不能看着人家炒菜或到灶边转,吃饭时不能随意拨弄盘中的食物。否则,注被视为对主人的不尊敬和不礼貌。家中接等客人时,上桌后要站着给客人斟酒、敬酒或挟菜,不能先自己。筷子必须置于碗的右边,若置于左边,就说明对客人不欢迎。盛饭时,勺子不能往外翻,否则就视为主客财水外流。客人吃饱饭后,在没有放下手中的碗筷之前,主妇不能收拾碗筷,否则就被视为不让客人吃饱饭。

(五) 忌唤乳名 在德昂族中,人生下来15天后都有自己的乳名。呼唤时,除小孩可直接呼唤其乳名以外,凡青年人都得以“哥”、“姐”相称,特别是在两人见面的时候更应如此相呼唤。在人多的场合,为了区别对某人呼唤,可在“哥”、“姐”的谓之后附加其乳名,也有在“哥”、“姐”之前冠上乳名,以此表示尊敬。但是,一旦生儿育女,成为父母亲以后,再不能附加或冠上乳名,而必须在“哥”、“姐”之前冠以“某某的父亲”或者“某某的母亲”,以示对其辈分的承认和尊重。对于老一辈的称谓也是如此。两人相见时,可直呼“公公”、“奶奶”。在人多的场合,为点明所呼唤的对象,得在“公公”、“奶奶”之后附加或在其前冠以“某某的公公”、“某某的奶奶”。

9,侗族民族禁忌

户内供奉祖先的神龛,为最神圣之处。一切凶器,刀、松、剑、戟、戈、矛、弓、弩,甚至棕索,都不准放置其上。否则,为对神大不敬,会招致惩罚。寨内举行祭礼活动期间,禁忌外人入寨。禁忌标志为用斑茅草打4个结,结成十字,悬于寨子口处。

10,东乡族的禁忌

1. 禁食猪马、驴、骡、狗、猫等肉和一切动物之血。

2. 禁食自死和不反刍动物以及猛兽、奇禽之肉。

3. 所食牛、羊、鸡、骆驼肉,必须经阿訇或念过经的年长穆斯林的屠宰,宰者须在屠宰前小净,否则禁食。

4. 对牛、羊、鸡、骆驼只能言宰,禁忌言杀。

5. 忌用非穆斯林的灶具、食具。

6. 无论是平时还是斋月,全家人每顿饭进餐时,忌先于长辈搭口。

7. 忌烟酒,尤忌晚辈在长辈面前抽烟、喝酒。

8. 妇女在厨房掌勺炒菜时,忌尝咸、淡,先试口味。

9. 忌客人和非穆斯林进灶房及自己动手从缸或水窖内舀水,或到井中汲水。

10. 忌在饮用水和沐浴的水泉边、溪水边洗衣、洗物、饮畜,要经常保持水的洁净。

11. 忌不经允许和穿鞋进入清真寺大殿。

12. 禁乱扔废纸,以防在这些纸上写有安拉(真主) 或《古兰经》片言只语而随着遭到践踏。

13. 禁浪费食物和水。

14. 忌反着手臂舀水和倒茶、盛饭。

15. 忌客人穿着鞋上炕。

16. 禁男子蓄长发。

17. 禁背后谈论别人,禁说谎、诬陷。

18. 禁合法婚姻形式以外的两性关系;严禁少女婚前的性行为。

19. 禁抽签算命,卜吉问凶。

11,独龙族的禁忌

独龙族的禁忌主要有产妇不得在室内分娩。认为其“不洁”之气,会冲犯室内的弓弩等狩猎用具,致使狩猎无获;分娩时,忌男人照料,否则认为不洁之气会导致男人一生不吉,甚至双目失明;女子出嫁后,不得回娘家生孩子,否则,认为会影响娘家子孙兴旺。一旦发生,女婿须送两瓶酒及若干兽肉给岳丈家,作为补偿。死者咽气前,须将家中所留种子转移他家或他处,否则种子不会发芽;出殡时,尸体不可从大门抬出;鬼林中的树木严禁砍伐,否则寨中人会病死,粮食歉收;主人出门打猎时,客人不得来访,否则客人灵魂会把猎物夺走等;拣到别人打死的动物要分给大家吃才能免灾,不然会倒霉等。

12,鄂温克族的禁忌

鄂温克族产妇未满月前,忌外人带枪或钥匙进屋,以防产妇断奶。父母在世时,儿子不得蓄胡须;下午忌理发、刮脸,带孝者尤忌;忌说“死”,若老人死,要说“成佛了”;小孩死,要说“小活了”;搬家时,忌在曾死人的地点留下不洁之物,如指甲、头发、破布包、包脚布等;忌谩骂牲畜;忌抛撒奶类食品,若不慎撒落,应将所撒的奶少许于前额;忌宰杀或出卖未停奶的母畜;禁止夫妻互换衣帽穿戴,否则以为狩猎将无所获;禁止女人摸男人的头,俗信男人头上有佛,摸男子头是对佛的亵渎。除此之外,该族还有诸多狩猎禁忌以及火神忌、入门忌等。

13,高山族的禁忌

禁忌是带有宗教意义的禁规。它是人们慑于大自然的威力而采取的避祸远害的消极手段。高山族有许多关于狩猎、农耕、祭祀及其他方面的禁忌,其目的在于:通过强制性的恪守这些禁规,避免不可觉察的危险,特别是死亡的发生,以维护生产、祭祀的正常活动以及社会伦理道德,不受影响和干扰。禁忌一旦被触犯,大家预感到可能蒙受某种祸害而惶惶不安,当即中止正在进行一切活动,采取祈祷、咒语、喷酒、祭献等祓禳方式,解除可能存在的危险;犯禁的人,轻则受罚,承担祓禳飨宴的一切费用,重则处死赎罪。

在高山族多如牛毛的禁忌中,有些是共同的,各部落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严守。具有普遍意义的禁忌,属于视觉的,如禁忌遇见横死者及其葬地、遇见动物交尾等;属于触觉的,如禁忌接触神物、接触死者的器物等;属于行为的,如禁忌排气、打喷嚏、同族性交等。特殊禁忌,如:女人不能接触男人使用的猎具与武器,诸如弓、箭、枪、矛等,不得擅自进入男性会所和祭祀场地;男性不能接触女人使用的织布机和生麻,在狩猎、捕鱼及农忙期间,禁止与女性同房;成人在会所受训期间,禁止与女性接触;在捕鱼、出猎或祭祀期间,家里不能断火;祭祀期间不能吃鱼等。其中,祭祀中打喷嚏尤为忌讳,南部高山族认为喷嚏意味着灵魂出壳,有招诱恶灵的危险,是祸事临头的征兆。

此外,生育方面的禁忌也很突出。主要有:禁忌生双胞胎,迷信双胎是野兽所在,预示着灾祸将至,必杀其一以为禳灾。布农人禁忌私生子,通常把私生子抛弃荒郊野外。阿美人生产禁忌男人与寡妇窥视,婴儿禁忌父亲怀抱,据说由于婴儿躯体软弱,会通过接触使其父传染软弱的病症,以致狩猎、出征时奔跑乏力,一无所获。这条奇特的禁忌具母系特权社会确保孩子抚养权操在母方手里的“措施”。

14,仡佬禁忌

道真仡佬族禁忌较多,有的虽寓趋吉避凶之意,实多迷信之说。偶遇不详,每怨禁忌不严,自增阴影,心情不畅,办事不顺,遂愈迷信。社会交往,互尊互重,无礼犯忌,轻则不悦,重则引起争端。

忌凄清晨忌说鬼道种。晚间忌家中嘘声。正月初一忌扫地、向屋外倾水,忌捉虱,忌打骂孩子,忌见戳种。惊蛰日忌犁牛。春分田及三月初三忌上山砍柴。三月初四及逢戊日忌动土,不耕锄。七月十五忌儿童夜出。除夕、春节忌推磨春难。吃年夜饭忌头碗饭泡汤。忌红沙日、杨公忌日外出办事。男忌女跨“尿骚”、忌从晾晒的女裤下通过,忌女孩骑“马马肩”。背女子过河忌女张腿骑腰。新婚成礼时忌孕妇在堂。忌毛脸姑娘(未婚女子)先坐新郎新娘

的床。妻孕夫忌打蛇和抬丧。家有孕妇忌砍门槛、忌随意搬动物件和钉铁钉。头年挂果忌孕妇采摘。忌女儿回娘家分娩。产妇未满月忌跨大门槛、忌串户、忌别人借物。忌冷丧入宅。丧家忌推磨。给死者穿洗忌洗背。着孝帕忌入他人宅。晚辈取名忌犯尊长名讳。对朋友忌言而无信。忌入别人卧室。忌打铁匠空砧。忌打石匠空器。忌跨木匠高竿尺。

忌语忌说人短处、隐私和生理缺陷。忌直呼尊长姓名。忌说有妇男子脑壳尖。请妇女拿瓢忌说瓢(嫖)而说舀。逢媒人忌说媒(迷)改呼“三百杯”。翁媳忌耳语。兄与弟媳忌笑德。老人公在灶前忌说烧火改说燃火或传火。乘车忌说翻。过渡忌说磕、翻、沉、落、敬。煮酒熬糖忌说酸。烧砖瓦忌说红。

解放后,迷信禁忌渐次消失,边远乡村,尚有残存。属于礼貌性的,仍多沿袭。 15,哈尼族禁忌

哈尼人家的住房,一般正房中间有一大间为堂屋。在西双版纳地区,堂屋东西一间为家长的卧室,卧室内设有祭祖处,外人不能擅自入内。火塘是哈尼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锅庄石或三脚架,切记不能用脚踩踏,不能向火塘内吐口水,不能用脚扒火塘内的柴头,也不能从火塘上跨过。哈尼族人家的门槛忌站、忌坐、忌讳用刀砍。

哈尼族热情好客,家中来了客人,主人总是把自制的烟丝装到烟嘴里,把烟筒捧到客人面前。客人如果不抽烟,应该有礼貌地加以谢绝。尊老敬老、礼貌待客是哈尼族的传统礼仪。 路遇老人要亲切地称呼“阿波”、“阿匹”(爷爷、奶奶) ,并主动让到路边,让老人先走。在屋内看见老人进来,要主动让座。给老人递烟、递酒、递茶要双手捧上,躬身示礼。给老人递烟筒要握住烟筒的下端。在老人面前不能跷二郎腿,不吹口哨,不高谈阔论。走路不能从老人面前走过,要从老人身后绕过。杀鸡时,鸡头、鸡肝等要敬奉给老人。当然,当家里有客人时,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敬重,主人常把鸡头夹给客人。这时客人应以双手接过鸡头,然后把它转敬给在座的老人或年长者。在参加哈尼族的祭祀活动会餐或到哈尼族家里做客就餐时,先要等老人说几句祝福的话,等老人吃了第一口食物后,才可以动筷。与哈尼族朋友在饭桌上饮酒时,要注意敬酒的顺序:首先从年纪最长者开始,沿逆时针方向逐个斟酒,最后向年纪最长者的杯里再斟上一点,表示大家团团圆圆。

每一轮斟酒都应如此,哪怕是象征性地斟几滴。哈尼族崇拜多种神灵,视村寨附近的一片茂密的树林为寨神“昂玛吐”栖身之所,它保佑村寨人丁发达、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因而绝对禁止砍伐林中树木,禁止在林中放牧。每年早春时节,要举行全寨性的祭祀活动。举行祭祀活动的当天,不能讲本民族语以外的其他民族的语言。允许进入神林区者,态度要庄严,不可嬉笑,绝对不能跨越位于寨神丛林前的寨神石和丛林中用来烹煮食物的锅庄石。 16,赫哲族的禁忌

与许多民族一样,赫哲族在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规定了许多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禁忌。 早年,有这么一些捕鱼禁忌:如用网捕到很多鱼后不能说:“这一网怎么打捞到这么多的鱼啦? ”捕不到鱼时不准说怪话、说脏话;吃鱼吃到鱼子,不许说:“这下子吃下多少鱼啊! ”叉住的鱼,不许用刀子割开鱼鳔,否则下次就会叉不到鱼了。此外寡妇不准到渔船上和下网滩地去,否则就是不吉利。

狩猎也有禁忌。每当猎人到一个新的猎场,把头人首先要领着大伙拜山神爷:在树上挂一块红布,插上香,在地上供一些食品,用手指蘸点酒往空中一弹,然后给山神爷叩头,祈求山神爷保佑猎人打猎顺当,多获猎物。他们规定,猎人进山后,不许说怪话和谎话。在山林中遇到大树桩子不许坐,他们认为这是山神爷老把头坐的,别人是不准坐的。冬季在山里狩猎,看到其他猎人的脚印不许踩,必须绕着走,否则就是不守山规,不尊重别人,还会伤了两个狩猎队的和气,甚至引起武斗。两伙狩猎人在山中相遇,必须请到自己的住地饮酒吃饭,否则会误认看不起人或被人看不起。在狩猎的帐篷里吃饭后,在把篝火堆拢好。吊锅挂在木杆上要平稳,不许乱摇晃。不许敲打锅盆出声响。严禁用刀子翻锅或铲锅,否则会割断

打猎的好运气。不准妇女坐在枪上或跨越猎枪、子弹以及各种渔具,甚至连男人的猎服也不准坐或随意跨过。

17,回族的禁忌

回族的禁忌习俗主要有三大类,禁食猪、狗、驴、骡、马、猫及一切凶猛禽兽,自死的牲畜、动物以及非伊斯兰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烟、喝酒等;禁止崇拜偶像、禁止玩赌,禁止放高利贷等。

一、回族的禁猪习俗、禁食自死物及其他饮食习俗

猪是回族群众最为敏感的一个问题,也是回族风俗习惯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无论遇到什么压力和阻力,始终未改变回族禁养猪,禁食猪肉的习惯。公元七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为了消除频繁的战争,促进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统一,顺应了当时阿拉伯地区禁食猪肉的习惯,吸收了犹太教《旧约全书》中有关禁食猪肉的戒律,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列入《古兰经》中。这些禁令都是以安拉的名义颁布的,信仰穆斯林的回族必须无条件接受和遵守,不能有半点的怀疑。

回族在饮食方面,除了禁食猪肉外,还禁食狗、驴、骡等不反刍动物的肉,禁食凶猛禽兽和自死的牛、驼、羊等牲畜,禁食一切动物与飞禽、家禽的血,禁食非穆斯林和非真主之名屠宰的动物等。

回族对可以食的牛、羊、骆驼、鹿、鸡、鸭、鹅、鸽、鹑、兔等畜禽,也要请阿匐或懂得宰牲规戒的穆斯林来宰,形成了宰牲定制,即宰前要洗大净和小净。如宰牛、羊、驼时,须用绳子捆绑其两条前腿和一条后腿。并将这些可食畜禽摆成头南、尾北、面西的姿势,宰牲时必须先念诵真主名,然后切断畜禽的食管、血管、气管,待控净血液之后方可剥皮或拔毛收拾。禁止用滚水烫皮、烫毛。回族不吃非穆斯林宰杀的牛、羊、鸡等畜禽。

二、回族禁烟酒习俗

回族由于受《古兰经》的影响,严格禁酒,毫无变通办法。回族不喝酒,在家里也不备酒具,家里来客人一律不摆酒,有时为了接待客人,在参加宴会时,别人敬酒和碰杯时,回族多以水、橘子汁、高橙等饮料代替。回族群众认为,酒是一种麻醉饮品,饮酒不但对身体健康不利,而且在历史和现实当中,因饮酒耽误国家大事、败家、丧身、违法乱纪、为非作歹、毁坏自己声誉的不胜枚举。所以,回族认为饮酒是不光彩、不应该的,必须严格禁止。对孩子从小就进行教育,不许饮酒。现在回族无论是烈性酒,还是甜酒、啤酒,都在禁止之列。有些回族本身就不愿意和饮酒者同桌聚餐。虽然,回族对酒不像对猪那样憎恶,城市里的回民现在也有喝酒的,但他们都背过父母去喝。

另外,回族也不抽烟,认为抽烟特别是抽鸦片是一种犯罪,所以过去回族抽鸦片的很少,“百里无一”,男女老少皆知道它的毒害。因此,长辈对晚辈,妇对夫都常常进行劝导教育、敲警钟。

三、回族禁求签、玩赌、拜偶像习俗

回族禁止求签、玩赌、拜偶像。自古至今,男女老少均不让算命先生给自己算命,也不去给别人算命。不揣骨相面,不信风水阴宅,不求仙方神药,不搞驱鬼治病等等。回民认为求签算命等这一切都是不正当的污秽行为。

回族禁止拜任何偶像,在回民聚居的村寨一般不搞人头雕塑像,家里忌摆各种人物和动物塑像,墙上也不愿挂人头画像,只挂山水风景画。有的回民家虽挂了人物或动物画像,但礼拜时,在画像的眼睛上盖一张白纸。因为回民只信真主不信其他一切神灵,也不去崇拜一切偶像,养成了在家里不摆偶像的习惯。

回民还严禁玩赌,认为玩赌对己、对别人、对社会都不利。认为玩赌是“核俩目”,所赚之钱不劳而获,是不义之财。回民还禁忌放高利贷,认为放高利贷使不得。另外回民还禁止用食物开玩笑;禁止妇女袒胸露臂;忌汉民到回民家借餐具;回民还禁止男子戴金饰、不许过

度装饰、严禁扎青(黥墨、文身)、拔部分眉毛等等。

18,京族民族禁忌

(1 )捕鱼禁忌 拿鱼篮出去捕鱼或抬网出海下第一网时忌见女人;海滩上的渔网禁 人跨越;新造好尚未下水的竹筏,忌人坐其上;请人装渔箱时,忌煮生鱼、焦饭;胶新网 或放新网下海时,忌他人走近或讲话,否则捕不到鱼;船上吃饭忌扣碗,忌脚踏灶等;出 海人忌入未满月的产妇房内。

(2 )婚姻禁忌 同姓不婚,姑表亲禁婚。依该族闯卡的婚俗,正式婚礼时禁止新娘 出面,由若干善歌者为代表前往迎亲。男方歌手须对出三重“关卡”歌手的盘问,女方才 敞开门允其入宴并领走新娘。

(3 )其他禁忌 孕妇不得入哈亭,民间供奉神祗的场所。其意为“乡饮亭”或“歌 亭”。怀孕个月以上者,忌他人在其房内煎东西,否则婴儿会歪嘴。逢初一、十五忌别人 进门借火、借盐腌鱼,否则,家里“水头”(钱财)会给别人借走。

19,基诺族禁忌

基诺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少数散居于景洪县勐养区,橄榄坝区。其主要禁忌有四个方面。

(1)祭礼禁忌。祭鬼之供品,忌人触摸,认为有鬼附其上,装换龙门后3天内,任何人忌入村寨,寨人须安静相处,不得打架,吵闹、爬树等。求雨祭大龙时,禁止妇女出门。每年农历二月“木嘎”(硬日了)在寨外举行祭“白猪”仪式。仪式毕,所剩食品由祭者饱餐,不许带回寨中,祭者必须于日落前回寨。

(2)忌日。(基诺语为“阿内某墨”)基诺族计日方法以12天为一轮,每日各有名称。村寨视12天中“水”日为最大的日子,重大的祭礼活动均在“水”日举行;“西夺”日据信为创世神腰白葬日,是日不可葬死者,否则死人更多;“嫫”日为“天地之合”日,象征男女之合,是日不可葬妇女。每人必忌之日有5个;自己的生日,父死日、葬日、母死日、葬日。忌日中须恪守许多禁忌。家庭祭礼须避开自家忌日。

(3)生育禁忌。妻子怀孕期,丈夫打猎禁砍棕树,禁打猴,禁割岩峰,禁打羽毛为花、黑、黄白、红黑色的鸟,亦禁打大嘴鸟、犀鸟和声音不好的鸟,否则认为人影响婴儿的声音和容貌。孕期,丈夫不可抬死亡老人;不可参加绷大鼓,斗刀把活动;禁打蛇、爬树摘果,否则,妻子会难产。产妇不准在竹楼分娩,只能在凉台上或楼下炒菜用的小房内生产。生后须用水冲净产地,后移至客厅火塘边坐月,待婴儿脐带脱落后方可上竹楼自己往日住的房内。亚诺寨的基诺族,产妇由丈夫陪去大房子旁自己的粮仓内分娩,象征产妇与其亲属已“不再是一家人”,用意是防止灾祸影响大房子的里人。产妇月子里,禁吃家畜,只许吃山竽、野菜、鱼类等。产后1月内,婴儿父母忌唱歌,否则孩子长不健壮或不漂亮。婴儿满月日,父母忌讲话;忌外人、瓜菜、猎物入屋内,直至太阳落山言可解禁。

(4)居住禁忌。住室忌无男,大竹楼里必须有男性家长。若某家男性死光,须拆掉房子,令妇女回娘家或改嫁。

20,景颇族禁忌

景颇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余者散居于怒江傈僳族、怒族自治州的泸水、保山专区的腾冲、临沧专区的耿马等县。人们在长长的历史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禁忌,我们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概括。

(1)祭祀禁忌。该族所信奉的鬼种类繁多,对鬼的忌讳亦极多。每户都有特为鬼开辟的鬼门,忌外人通过;祭鬼的地方不可去;不许在“鬼桩”上拴马、晒衣及在附近解手。客人到村寨的“官庙”(寨内一空屋,内挂牛头)要下马;春耕祭“官庙”时全寨停工3天。寨边祭“地物神”时,围上的石头忌人搬动和触弄。

(2)婚姻禁忌。景颇人认为通过转房(兄死,弟娶嫂;弟死,兄娶弟媳)得到的妻子

不算正室,因她与原夫结婚时,祭过家鬼,死后还会去找原夫。故娶转房妻的男子必须另娶一正妻,否则,死后会生活孤独。男子婚后一年内,忌出远门,或参加“拉事”(一种报复性的械斗)。

(3)妇女禁忌。男主人身边佩挂的刀枪忌外人触摸,否则,男人会遇上倒霉的事性;忌用妇女的筒裙盖熟睡的孩子,否则孩子将永睡不醒;忌妇女坐时跷二郎腿;忌妇女托下巴而坐,以为此乃表哀悼之相。

(4)礼俗禁忌。到景颇人家做客,进门必须脱鞋,到晒台处,则在过道门前脱鞋。进屋后,忌在房内久站不坐,应按一定位置入座。若有人告辞,忌其他客人抢坐其位;忌客人背对茶桶而坐,因制作茶桶时用牛祭过。禁忌随意泼倒脏水、废物、倒洗脸水、吐痰、解手均须问清方向。在该族人家留宿,未经主人同意,忌挂蚊帐,尤忌在供鬼处挂蚊帐。

(5)生活习俗禁忌。长辈的包头,忌乱翻乱动;长刀和筒帕是男子随身之物,平日不可在墙上翻挂,否则说明家中有丧事。每逢生日忌出远门或到其他村寨,只可在家玩或到屋旁的园地里干活。

20,哈萨克族禁忌

哈萨克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骑着快马直冲主人家门,因为这会被认为是挑衅或是报丧和传送不吉利的消息;做客时,不能坐在主人放有食物的箱子或其它生活用具上,他们认为食物是上天赐予的,是圣洁的;在毡房内不要坐床,应盘坐在地毯上,最好不要把两腿伸直,也不要脱掉鞋子;在交谈和吃饭时,不要剪指甲和打哈欠,否则就是对主人的极不尊重;主人做饭时,客人不要动餐具,更不要用手拨弄食物或掀锅盖;主人割给客人吃的肉或是送给客人晚上住宿用的被褥一定不能拒绝,要愉快的接受,否则主人会认为你瞧不起他;饭前饭后,主人都会给客人倒水洗手,洗完后不要乱甩手,而应直接用毛巾把手上的水迹擦干;还有不能当面夸主人家的孩子尤其不能说他的孩子“胖”,也不能当面赞美主人家的牲畜和猎犬等;不能追打主人家猎犬和看门狗,也不要当面清点主人家的牲畜数量;不能跨越拴牲畜的绳子;走路时遇到羊群应绕道而行,更不能骑马直冲羊群;不能用手或棍棒指点人数,否则会认为你在把人当作牲畜清点;在哈萨克族家做客,一般不要超过两天;借用的马在归还时要卸下马鞍,否则会认为是不礼貌的。

图瓦人禁忌:图瓦人也有许多日常禁忌,图瓦人崇拜火,最忌讳有人往火里吐痰、扔脏东西,也不能从火上跨过去,更不能把火踩在脚下,图瓦人也特别崇拜水,最忌讳有人在河水里洗澡、洗衣服、倒垃圾,更不能在河边和井水边大小便,还有孕妇不能骑骆驼,怕延长胎龄;送葬时不许哭,怕泪流成河挡住了死者的去路;不让喇嘛和尼姑做媒人,不在蛇年举行婚礼,因为他们认为蛇是十二动物中最恶的。图瓦人还忌讳在家人面前或身后泼水,怕引来不必要的误会。

21,柯尔克孜族禁忌

客人在吃肉前,要先取出一些分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吃其他食品时,摆在盘里的要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的丰盛。如吃不完,切忌将剩菜剩饭倒在地上,在客人使用的餐具里,不能剩下残羹剩饭,这一禁忌不仅非穆斯林的客人要切记,就是穆斯林的客人也不能例外。

22,朝鲜族的禁忌

朝鲜族生产和生活中的禁忌充分表现了朝鲜族特有的风俗和习惯。

朝鲜族的婚娶习俗中历来就有同姓同本不婚,姑表、姨表亲戚不婚,即凡属血亲关系,无论是远亲还是近亲,只要沾上边的,一律不得通婚。旧时朝鲜族在订婚时要合八字,称为宫合四柱。四柱即出生的年、月、日、时。看双方的属相是否相合,双方的行是否相生。相克者,不能议婚。

在朝鲜族的葬礼中也有许多禁忌。出殡忌讳双日,认为双日出殡意味着要死两人,故出

殡必在单日。

朝鲜族妇女怀孕后有许多禁忌,如不能吃鸭、兔、狗和猪肉。据说孕妇吃了鸭肉,生下的孩子手脚会长蹼;吃了兔肉,孩子会长出红眼睛;吃狗肉,孩子会早死;吃猪肉,孩子的皮肤粗糙。孕妇不能翻越墙壁,怕生出的孩子会行为不轨。不能跨马缰绳,从马缰绳上跨过,会怀胎12个月。不能坐笤帚,不能搬动陶蒸笼、瓦缸等物,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有精灵的。也不能看人家办丧事,不能看人家迁坟、救火等。生了婴儿的人家在大门上挂一根草绳作为禁绳,禁止外人进入。

24,拉祜族禁忌

拉祜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许多禁忌。

生产禁忌每月初一、十五、三十早晨不舂米、不耕作。

父母亲的忌日,不播种。

村中死人,全村停止生产1天。

交往禁忌大年初一不准外族人进寨,住在家中或接近寨边的客人也不准走,而是用好酒好肉款待他们,节后放行。

外来男女不能在同一房间住宿。

待客禁忌主人杀鸡待客,客人不能主动拿鸡头吃,如主人拿给客人吃时,客人要接受,不得推辞或转让给别人。

其它禁忌禁止打狗杀狗。

生孩子不满3天,不许外人进入。

旧历正月布谷鸟叫时不能结婚,认为碰到布谷鸟,结婚不吉利。

外人不得随意拨弄火塘,不得从火塘上跨过。

25,珞巴族禁忌

珞巴族信仰古老的原始宗教,认为世上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万物有灵,灵魂不死,众多的神灵和鬼灵统称“吾勇”,遍布每个角落,无所不在。世上万物都受“吾勇”管辖。人们得罪了它,会遭灾难和不幸。“吾勇”给人们的思维、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因而对之十分崇拜和恐惧。崇拜具有多种形式,其中诸多的禁忌是它的主要活动。忌讳严重约束着人们的一切活动。

珞巴村村有神石,不得手摸、搬动、坐其上边;村村有神树,不得砍伐。每年集体绕神石、神树转三圈和杀鸡、投放饭菜、酒祭祀。多数部落的人崇拜突兀的巨石和怪树,认为它是石神、树神栖息地,每逢过年、春播和秋收要进行三次祭祀活动,每次以猎鸡供奉。村人视这些石、树为洪水猛兽,恐惧万分。

阉猪时,主人在门口栽鲜树枝,三天内禁止生人入内,期间不外借东西,不准拿皮、毛之类的东西从灶前走过。阉猪人三天内不准靠近灶台、木柴和灶具,不得说“死”、“无”字。 人分娩、牛猪狗生崽、人患病、狩猎进出门前均插忌讳树,三天内禁止生人入内;外村亲朋前来,要在门口征得主人同意后,连说三声“鬼怪不要入内”,由主人陪同客人进屋。没有征得主人同意而入内,被视为带来了鬼怪和对主人不尊重,会被驱赶甚至引起械斗。 猎狗为珞巴族狩猎立下了汗马功劳,珞巴人视狗如子。珞巴人家家都养猎狗十多条,不咬人,不狂叫,对人十分亲善,对兽十分凶猛。客人不得打狗、骂狗,否则,有被驱逐之险。 修房时,主人会高喊三声:“人畜健康,无病无恙,代代健康,粮食满仓”。之后将混合粮撒向天空,做得十分认真,千万不能讥笑。

猪被看作牲畜的首领,是频繁祭祀的主要牲畜,因之,受到宠爱,猪糟里严禁大小便。 把动物神化并加以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普遍现象。动物是人们赖以自下而上的主要对象,但有些人与人们处于对立状态。人们对毒蛇猛兽的祭祀与禁忌就更加频繁。有些部落蛇和虎是图腾,严禁伤害。被毒蛇咬伤,不分远近亲疏,都主动停止劳动1天,并禁止到有藤科植

物生长的地方,禁吃藤科状的苹果和辛辣食物及部分肉食等。

农业生产上禁忌更多,从刀耕火种开始到秋收要集体进行5次祭祀,个体进行3次祭仪,祭祀之日禁止劳动,违者遭首领鞭打。

珞巴族是个不上锁的民族,以偷盗和说假话为世上最丑之事,最可恨之事,若出现这类事情,一是教育;二是偿还;三是驱赶;对惯犯则以杀之为戒。

梦也有许多禁讳:梦见杀牛、宰猪、太阳下山、娶媳妇、掉入水中、摔下悬崖、被蛇咬、鼠咬衣、牛抵架等等,预兆家要死人, 发生祸灾,第二天不出门。梦见藤蔓物,十天里谨慎小心,生怕发生纠纷。相反,梦见死人却是吉兆。

珞巴族也有记属相的习惯,十二生肖代表十二年。鼠和马,狗和龙,猪和蛇,鸡和兔,猴和虎,牛和羊是相克的,不能婚配。

[珞巴族葬俗]

珞巴族家庭特别重视为死者治丧,力图以此慰藉亡灵,并表达对其哀悼怀念之情。珞巴族多采用土葬和树葬,礼俗相当复杂,禁忌繁多,以示尽了孝道。

珞巴族多数实行土葬,因土里有金,故亦称金葬。挖长方形墓坑,用石砸实,不留足迹,放入死者生前铺垫的藤席和方块木枕。

病人去世后,通常由背尸人来料理。将死者头朝外,以示他已经“走”了。人死后,忌说死字,一般称“走了”、“老了”、“去世了”,或称“没有了”。在给去世者洗澡时,洗澡水中一般用艾叶和桂树叶,从头往下洗。寿衣不用皮毛和绸缎,怕来生变为兽类。衣裤的件数,忌单喜双,多是2件上衣,4条裤裙,都要以棉布为主。入墓时,要解开死者身上的绳带,拉直其身体置于坑内,头朝西,陪葬品全是他生前所用过的东西,如弓箭、装饰品、用具等。墓地周围架木篱笆,上盖草棚,并将猎人猎获的兽角等置于棚内,每天早晚各送一次饭酒,一般送7天,也有送一个月的。每晚烧堆篝火。

树葬即时称天葬。尸体处理和土葬相同,不能裸露皮肉。将胎儿状的尸体置于他曾经用过的藤筐里,根据死者遗愿悬于村头的树杈上。上搭草棚,遮雨防晒。珞巴人讲,世上万事万物都是有精灵的,人虽死了,尸体腐烂了,变成了虫子,但灵魂却去了“极乐世界”,变成了另一种有精灵的东西,比如悬葬,使他们早投生,快投生,变为富人和好人。

几种葬法的背尸人一般由亲属充当。父母死由儿子料理背送,妻死夫送,如果家无合适的人则由亲朋背送,或请人或按死者弥留时指定的人背尸。送尸人与死者属相相同、相克和年龄相同的人不准背尸,如无他人,必须由以上人员背尸,那么,只好将背尸者的右脸抹白、左脸涂黑,挂上女人的项链,右边裤腿卷到大腿外,左腿不卷,才准背尸。发丧要请人杀鸡打卦、选择吉日。下葬那天,全村停止劳动一天,前来送葬、劝慰。背尸的方式是背靠背,背尸人手持一把刺条,边走边扑打,以免鬼怪跟随。

葬后一个月,嫁出的女儿和分家的儿子及亲戚携带酒、肉和鸡到死者家里慰藉。一年后,死者离家的子女赶一头牛,死者家中出2头牛,村里每户携带白酒、甜酒各一葫芦,村人共饮共食。牛角送到坟头上,以示哀悼。

父母长辈死后,子女一年内不戴耳环和其他装饰品,不能结婚,妻子一年内不能剪发,额前系一条红线,头上不准插花,也不能改嫁。

背尸人返回后,主人在门口烧一堆火,一把树枝蘸上一些玉米粉和白酒,在火上烤一会儿,在背尸人身上扑打三次,接着背尸人洗脸、洗手,进屋后只准坐在死者的睡处,手不得抚摸极受宠爱的灶脚石,因它是灶神的化身,晚上只准睡在死者的睡处。三天内不得讲“少”、“无”、“死”话语。第三天背尸人可以和家人一样自由活动了。背尸人背尸后的第三天和第10天要下河洗澡,第15天后方能上山狩猎。在一年以内背尸人不能吃土豆、豌豆、核桃、桃、萝卜和牲畜的蹄子。吃饭时,背尸人要先祷告,请死者的灵魂进膳。在一年之内,背尸人不能走大路,要走小道,路遇行人要让路回避,不能笑,不能看别人的脸。总之人们对背

尸人是忌讳的,认为低贱,不吉利,有阴鬼附身。因此,处处躲避、嫌弃他,冷眼待之。所以,一般人是不愿背尸的。

26,黎族禁忌

黎族,主要分布于海南省的五指山腹地(原黎族苗族自治州9个县境内),少数散居于琼海、万宁、澄迈、屯昌等地。在千百年的生活生产中黎族形成了独特的禁忌,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概。

(1)忌日不事农。家中死人,其亲属3年内逢忌日(死者去世之日)均不得下田,若死者为组织、领导生产的“亩头”,其亩众须同守此忌(黎族以十二属相记日月,故每十二天便逢忌日)。海南合亩地区黎族逢鸡、牛、虫、马日忌生产;牛日男子不犁田;鸡日妇女不插秧、拔秧;马日、虫日妇女不插秧、捻稻。

(2)婚姻禁忌。同血缘禁婚。订婚忌用白鸡,以为如是会使夫妻不和睦。婚嫁择吉日,避忌虎、猴、牛日。据《清稗类抄》云:“虎猴牛,黎人以为恶兽,避之则吉。”婚后禁忌再有私情,若犯禁违忌则群黎立杀之。

(3)产忌。孕妇忌吃狗肉,否则以为会难产或流产。保亭、琼中等地黎族,产妇分娩时,以门前挂树叶为忌门标志,禁止外人入产室,以免将鬼神带入。分娩3天内,产妇不得外出,不得与外人说话,不得洗身。产后1个月或百日内,禁食鱼、蛋;认为鱼会“寒”身,蛋使子宫下垂。产后忌坐男人凳子,忌与丈夫同房。

(4)丧葬禁忌。丧期死者亲属不得正面穿衣,须反穿;不得洗头洗身;不得唱歌、奏乐、敲锣鼓、放鞭炮;禁忌耕作。丧宴忌吃米饭,可以肉下酒,可吃杂粮;众人不得在丧家吃猪肉粥、牛肉粥、鸡肉粥和米饭;忌中午出殡,认为午葬会招灾。

(5)生活习俗禁忌。忌头朝门口睡觉,因尸体才头朝门口待抬出埋葬。若客人犯忌,主人亦不悦,认为可能有祸事临头号。海南合亩地区黎族,除杀牲祭祖时可提及祖先名字。 27,傈僳族禁忌

傈僳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余者散居于云南省丽江、迪庆等县以及四川省西昌、盐源等地区。在长年的与自然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该民族所特有的禁忌。

(1)祭祀禁忌。祭鬼神或祭龙树时,忌妇女参加。出远门者必须于年前赶回,否则,家人过年祭祖时会将未归者也作为祭祀对象,不吉。祭家鬼时,肉未吃完忌外人进入,否则会有疾病。禁忌用茶叶敬猎神,据信,茶叶能遮住猎人的眼睛,使之打不到野兽,祭猎神的的祭品不能给别人吃,一定由猎人自己吃掉,否则,猎而无获。

(2)产忌。产妇分娩,基家门口挂茅草叶或刺枝,防鬼闯入。婴儿啼哭不止,则家门口挂毒箭1支(或非毒箭2支)。产妇忌吃线猪肉、母牛肉、忌吃白、灰色羽毛的鸡肉。若生男,客人不可带弓箭和长刀入门;生女,不可穿鞋进家;远道来客则禁忌入门,忌期为10至13天。忌横抱婴孩,以为是抱死人之相。产妇家不能烧苞谷花,不能取燃烧着的柴块,等等。若触犯这些禁忌,婴儿有夭折、短命的危险。

(3)丧葬禁忌。村子有人去世,全村人在葬前禁吃辣椒,只有与死者有仇的人才会故意吃辣椒。小孩夭亡,全家忌吃羊肉、葱、蒜,否则以为会冲犯鬼神,会导致更重的灾祸。

(4)礼俗禁忌。傈僳族忌客人从前门直走到后门,认为死人出殡才这样。忌拄手杖进家门,因给死者致哀跳舞时才使用手杖。家有客时,忌扫地,忌洗脸。杀鸡待客时,忌妇女切肉。

(5)生活习俗禁忌。黄昏时出入须随手关门以免鬼趁机而入。家长外出时忌扫地,怕对家长不利,因死人时才去扫地。在房前屋后忌喊" 哦" ,只有为死人驱鬼时才这样做。忌在他人家中吹口哨、乐器声能唤鬼入室。

(6)农事禁忌。下地生产时忌将锄头等掘土农具找在肩上,尤忌在荷锄进屋,因葬死者时才如此。稻谷开花时,忌在稻田边洗衣裳、剥麻,否则以为会使花受惊而减产。玉米扬花时若遇大风,忌妇女织麻布,忌男子砍竹伐木等。

28,满族禁忌

礼仪忌讳 满族尊老敬上,居家对父母三天请一小安,五天请一大安。满族人忌害乌鸦、喜鹊、狗,有并于崇鸦、鹊、狗的习俗。不准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穿用狗皮。服孝中男子不剃发,女不簪花,三年内不穿红。

室内禁忌 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人体禁忌 满族忌讳婴儿头未睡成扁形,特别是女孩,如果枕骨部位没有睡扁,会被视为“丑姑娘”。

29,毛南族禁忌

毛南族信万物有灵,道教、巫教有一定的影响,但在人们的生活中,相信祖先神灵及万物有灵甚于宗教。

毛南族的还愿仪工中,穿插有跳神的舞蹈动作,其中这一舞蹈部分,毛南话叫“条套”(tiao tao)[即跳还愿舞]。这种舞蹈是毛南族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艺术。

吉日一到,师公来到主家主持还愿仪式,白天先做摆供桌、搭神坛等准备工作,晚上才开坛祭祀。

供桌共摆六张 许愿桌:摆在屋檐下靠右一边,桌上放七个碗、七个酒杯。其中三个碗份别装饭、豆腐和熟猪肉,每碗插三根香;三个碗装生鸡血;另一个碗装白米。七个酒杯横摆在最后,桌的两头各摆一只活鸡,桌前放一个簸箕,供师公甩符筶(卜卦的法器),用。师公坐在桌前,头戴乌纱帽(用马尾编织而成),左手持简符(师公们说它是护身符),念咒语,打符筶,其意是向神灵宣告:今天主家向你们还愿了,请你们入筵领愿吧。又向四方八面撒白米,表示给神灵引路。

亲官桌:这桌摆在屋前的左角,桌上摆一挂生猪肉、一个碗,碗里有饭、豆腐和熟猪肉,插三根香。还有一个酒壶、六个酒杯。桌边摆一张靠椅,用红毡覆盖,上面撑开一把伞。这桌是忖为来贺筵的宾客准备,说是万一宾客在途中被阴鬼附身,进门之前,先到这桌上敬一杯酒,表示驱除阴鬼,洗净身驱,然后入筵才安然无事。

保筵桌:摆在中堂神龛下,是专为敬请三界公爷来保筵而设的。桌上放三个碗,一个装饭,饭上插几片柑子叶(代表果品),还有一些零钱;一个碗装饭、豆腐和熟猪肉,插三根香;另一个装白米。师公念咒语、撒米引路,敬请三界公爷来保筵。

敬宗桌:摆在祖宗灵位前,桌上除碗盏外,桌边还有一着乳猎,两只鸡,上香敬请祖宗返乡入筵。

洗面桌:摆在主家卧室门边,万岁娘娘一降临,先到这里洗脸用餐。

剪花桌:摆在主家卧室门的另一边,与“洗面桌”相对。一个子女双全的族公坐在桌边专门剪花;一个子女双全的族奶在主人的卧室里绣花。剪花和绣花者在开坛期间不能出去,更不能到村上串门。据说,如果出去串门,会把主家的福气带走。

30, 苗族禁忌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

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31, 门巴族的禁忌

忌讳在客人面前走动,须从客人身后绕行。客人吃饭时不要吃光喝尽,须让主人家的锅里、碗里剩一些食物。不能往火塘内扔脏物、吐口水,不能踢、踏、跨越火塘或灶台。客人未睡时,主人不能先睡。家里有人出远门,当天不能扫地。若家有病人,要在门口压有带刺的树枝,谢绝外人来访。门隅北部的门巴人不吃自家养的禽畜,只用于交换。

32, 蒙古族禁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余者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蒙古族被称为草原上的民族,他们勇敢热情,豪迈粗犷,在历史的长河中,蒙古族人民逐渐形成其独特习俗禁忌。

(1)婚姻禁忌。古代禁忌为氏族内部不通婚,男子只能娶他部落女子。嫁到该氏族的妇女,从此不可脱离该氏族。若夫死,只能改嫁丈夫的近亲。旧时,新郎娶亲时,须挎佩刀与弓箭。到女家,摘下刀箭放于马窗西侧,走时再挎。娶亲归来仍将其放于马窗西侧,3天人禁触动。3天后,新娘将其收起,作为吉祥物和镇器永久保存。该族忌讳离婚,视其为最不道德、不吉祥的事。

(2)产忌。产妇生产期,忌外人入内,忌门均挂有标志:生男,挂弓箭,以示男儿之勇;生女,挂红布条,以示女儿之巧。云南蒙古族则在门上挂一篾帽,生男挂左,生女挂右。不满月不准外人入内,商业部不准从产妇家借物,否则“踩断奶路”或“带走奶”。产褥污秽,须远处掩埋,以免污渎天、佛,招致灾难。产妇、婴儿住处须挂帷幔,与外人隔绝。

(3)丧葬禁忌。寿衣为兰布裤、白布衫,不穿棉衣。儿女不许伸手给死者穿寿衣。忌长时间停灵,一般不超过一个时辰(两小时),即卯时死,卯时出。入殓时忌尸从门过,要从窗户抬出。出殡时,忌灵车上死者头朝前,而须脚朝前。青海蒙古族实行天葬,送葬者将尸体送至葬场后,须立即返身跨越点起的人火堆,以除污秽,后急速回家,不能回头。服丧期,孝男孝女禁娱乐,禁着艳服。

(4)生活习俗禁忌。吃肉时须用刀,给人递刀时忌刀尖冲接刀者,应反之。忌用碗在水缸、锅中取水。忌碗口朝下扣放。忌从衣、帽、碗、桌、粮袋、锅台、磨台、井口、绳上跨过。忌以鞋、袜、裤为枕。忌乱摸乱动有宗教意义的法器、经典、佛像、佛阁等。敖包上的石头、树枝忌随便拿走。

33,仫佬族禁忌

仫佬族的民间禁忌并不多,重要的是年节的十一禁忌。

忌天亮才起床。大年初一这天要天未亮就起床,不然的话这一年田土会崩垮。

忌打破东西和拨火,否则缝衣断针锄地断锄。

忌扫地。大年初一不得扫地,否则钱财将被扫出去,今后不再招财。

忌吃青菜。大年初一不得吃青菜,否则鸟兽会把地里种下的玉米挖起来吃掉,今年没有收成。 忌吃荤。大年初一不得吃荤菜,否则家畜会生病、发瘟。

忌洗衣物。大年初一不得洗衣物,否则福气将被洗掉,今后清贫如洗。

忌打人、骂人。大年初一打人是将自己的力气送给别人,使别人体魄健壮,自己的身体却因此而虚弱了。骂人将自己的运气送给别人,被者将交骂好运,骂人者将倒霉。

忌劈柴。大年初一不得劈(逼)柴(财),否则财神爷被这么一吓之后再也不登家门了。 忌早开门。大年初一不能一清早就打开大门,要待日出雾散之后才开门;否则邪气会进到屋

里来,人丁不兴旺。清早日出之前均从后门或侧门进入。

忌卖干柴。大年初一只能卖生柴,卖买双方都有好彩,卖者有生柴(财)出售,表明家庭富裕;买者能生柴(财)。

忌炒豆子。大年初一炒豆子,家里的小孩会生疮、生疖子。

34,纳西族禁忌

纳西族性格热情开放。有着知书识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公共场所忌高声喧哗、说粗话,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不可跷二郎腿;进入纳西人家时不能打主人家的狗,不能主动进入老人、女人的卧室和女孩的“花楼”,不能询问“阿夏”的情况, 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吹口哨;吃饭时忌敲碗筷、翻菜、连续夹菜;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和猎杀入家宅的小动物。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35,怒族禁忌

按照怒族的礼节,到怒族人家做客应带些烟、酒之类作礼物。客人不接受同心酒是对怒族同胞的不礼貌,将失去怒族同胞的信任。火塘上方的神位不能坐人,也不得从这里经过。忌讳别人踩踏自己的影子。

儿童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鸡爪、鸡血,妇女在40岁前不吃心肺。

36,鄂伦春族禁忌

鄂伦春人的禁忌很多,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狩猎禁忌。出猎前不许说这次狩猎中能猎取到几只什么野兽,认为这样说会什么也猎取不到;在猎取貂等小动物时,在取火时不能烧长木柴,认为烧长木柴野兽会跑得很远,不易猎取;猎取到鹿等大兽,开膛时,舌头、食道和心脏必须连在一起,直到煮熟后食用时才能割断,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猎取到野兽;出猎中猎取到第一只野兽,要祭祀“白那恰”,否则在这次狩猎中再也猎不到野兽,等等。

第二类,对妇女的禁忌。认为妇女不洁,经期不能食用狍、鹿、(犭罕)的内脏和头肉,否则子弹会穿不透野兽;经期不能到河里洗澡,否则要降大雨;也不能跨过泉水,否则泉水要干涸;孕妇不能去办丧事的人家,不能走抬过死人的路,否则生下的孩子会死去;孕妇不许进产房,进了产房,产妇会难产;产妇不能在“斜仁柱”中分娩,怕冲犯神灵;产妇在产房居住期间,不许吃新鲜野兽肉,否则猎人会打不到野兽;妇女不能跨越男人的衣帽,否则男人要倒霉,等等。

第三类,生活禁忌。晚辈不许直呼长辈的名字,也不许把长辈名字告诉别人,否则生下的孩子会没有骨头节;带孝期间,不许剪头,不许参加娱乐活动,不许和别人吵架斗殴;给神上供的牺牲,只能用偶蹄类动物,不能用带爪类动物,否则神会抓坏人的躯体。 37, 乌孜别克族禁忌

乌孜别克族的禁忌很多。吃饭时严禁脱帽,不能当着客人的面咳嗽。家中只有壮年妇女一人时,忌外人进家。大庭广众下不能赤膊,更不能穿短裤。乌孜别克族特别注意饮水水源的清洁卫生,忌在水渠、水池、水井等水源附近修猪圈、厕所,游泳、洗澡或洗涤衣物。 乌孜别克族的饮食习惯遵守伊斯兰教的要求,不食猪、驴、骡、狗肉。

38, 普米族禁忌

普米族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禁忌。普米族家庭火塘上方的“神台”上不能摆放杂物,不能攀踏“神台”,不得用扫地的扫帚扫“神台”。不能在村寨的神山龙潭处砍伐树木、挖土搬石和乱丢杂物。游客参观各种祭扫仪式和丧仪时,要先征得主人同意,参观仪式时要举止庄重,不能说笑和出现轻薄行为。孕妇不宜参加祭祖活动,不能参加葬礼。客人在普米族禁止打狗,

忌食狗肉、青蛙肉、马肉、猫肉, 忌用手摸火塘上的三架和在灶上烘烤衣服, 不能用扫帚打人,不能用筷子打猪。不能在水中小便,不能在路上大便。晚上不能扫地,不能吹口哨。傍晚不能理发、洗头、梳头。不能毁坏地界、水界。不能戴着斗笠进屋。不能在屋里唱情歌。客人不能背向火塘而坐。不准背着枪进门,须拿在手里进门, 不能将刀口或枪口对着别人。不能用指头指别人的鼻梁。不能将帽子翻戴在头上。不能摸别人的头。不能将鞋放在床头。吃饭时不能作响,添饭时不能反手舀饭。若门口立有经幡旗杆,旗色为白色或红色,杆顶插把尖刀,表示家里有病人,外人不得入内.

39, 羌族禁忌

羌族的禁忌有: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兜,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外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40, 俄罗斯族禁忌

俄罗斯族人性情开朗,说话幽默,民族自尊心较强,一般都好客,讲究礼节。迎接客人,最隆重的传统礼节是用面包和盐迎接客人,象征着善意和友谊。来客须用刀子切下一块面包沾少许盐吃下后才可用于一般社交场合。俄罗斯人忌送黄色礼品,认为黄色表示不忠诚,蓝色代表友谊。社交中,接吻礼节也较盛行,但也有种种禁忌,如朋友之间只能互吻面颊,男子不能吻未婚姑娘的手,只能吻已婚妇女的手背,只有长辈才能吻晚辈的额头等等。与老年人同行时,年轻人不可走在前面,男女同行时,男子不可走在前面;在宴会上,男子不可以在妇女入座前先坐;男子不得戴手套和别人握手,见到长者或妇女时,应先鞠躬,等对方伸出手来时才可行握手礼。

去俄罗斯族人家作客时,也有不少规矩。要先敲门,得到主人允许后,方可进屋,进屋后不能戴帽子,不能坐在主人家的床上;客人若要吸烟,必须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点烟时,不可以用一根火柴连续给三个人点烟;不能问别人的收入,也不可以问妇女的年龄,否则被视为不礼貌;赴家庭宴会时,一般应比预订的时间晚15分钟到,但不宜更晚。俄罗斯族人在生活中还很忌讳数字,尤其是“13”,被他们称为是鬼数,最不吉利。

俄罗斯族人爱吃肉,但忌食马肉、驴肉,饮酒时不可以左手举杯。喝汤时必须用勺,但不得用左手拿勺。

41,撒拉族禁忌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作礼拜时,他人不得从面前走过;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涤衣物;与人谈话时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礼的行为。

到撒拉族做客,必须尊重其宗教信仰,餐饮时避免提及猪肉等词汇。进餐时,忌讳随便拨弄盘中的食物,不要随意靠近锅灶。如果吃抓饭,食前要洗手。

42,畲族禁忌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禁忌,如男子十八岁不结婚。不吃狗肉,不抬轿子,不吹喇叭,不当乞丐,不做民夫等。

节日禁忌多,如正月初一,忌挑粪,忌抬轿、吹喇叭;忌当乞丐;忌食狗肉。二月十九日观音生日忌挑烘,三月三日不下田等。

43,水族禁忌

水族人长辈称呼晚辈时,习惯用“小妹”来称呼,子女不管男女,都称为“小妹”。和水族人交往不能说“泥巴脑壳”四个字,因为这四个字水语的意思是“草包、脓包”,带有侮辱性。

在水族人家中做客,不能翘二郎腿。家中来客人时,妇女、年幼的子女不能同时和客人上桌吃饭,只能等到家长同客人吃完饭后,才能吃。

新娘出阁途中如遇另一迎亲队伍,要绕道而行,不能互踩走过的脚印。

离婚的妇女离婚后一个月内不能回娘家村寨,寡妇再嫁不能回前夫家。

44,塔吉克族禁忌

塔吉克族的饮食方面有一些禁忌。禁食没有经过宰杀而死亡的动物,禁食猪、马、驴、熊、狼、狐、狗、猫、兔和旱獭等动物的肉,以及一切动物的血。

他们对粮食和食盐特别珍惜,对用脚踩食盐和食品的人,被认为是罪人。见到盐和食品落在地上,要拣起来放在高处不容易被踩到的地方。

他们对牲畜特别爱惜,禁止用脚踢或棒打羊、牛等牲畜,不得骑马穿过羊群或接近羊圈,并忌讳羊在产羔时去观看。每逢星期三、星期日不出售牲畜,这两日也不偿还别人的债务,所以这两天他们也不去讨债,别人也不来买畜或还债。

如果骑马到塔吉克族人家作客,不能在门口下马,更忌讳快马到门口下马,这意味着报丧或有其它什么不吉利的消息。应慢步绕到毡房后面下马。

45,塔塔尔族禁忌

塔塔尔族最忌讳猪,不吃猪肉。禁食驴、狗、骡肉和自死牲畜以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包括羊血在内)。禁忌把猪肉带进清真食堂,禁忌在水渠、水池、水井、涝坝附近洗衣服,禁忌在涝坝内洗澡、游泳。一起住宿时,忌在室内大小便。与人交谈和吃饭时,最忌讳擤鼻涕、吐痰、打哈欠和放屁。忌与妇女开玩笑和动手动脚。在有群众的地方,忌光着上身,更忌穿背心、裤衩到塔塔尔人家里去。不准在住房附近、水源旁边、清真寺、墓地周围大小便、吐痰或倒脏水。

46,汉族禁忌

农历大年初一至初三,忌踢门槛、扫地、抹灰、倒垃圾、挑水、劈柴、动用刀斧锄、动土和打骂人等;“白露”节令时,忌人体各部位沾水;每天早间忌说梦、鼠、虎、鬼怪等;农历无立春节气为“哑年”,忌结婚、做屋、砌灶、迁居、发蒙等。

过年和立春日,出嫁女儿忌在娘家住宿;已婚女婿女儿忌在娘家同床,出嫁女儿忌在娘家分娩,产妇坐月子期间,房间忌外人入内,忌人踏门槛、倚门框。

每逢七、八日,忌办喜庆和去亲友家做客;年节喜庆时宰杀牲畜,忌说“杀”,应说“放”;几户同住一幢屋,忌在一年内连续举办几桩婚嫁喜事;送客饯行忌说不吉利的话,在菇农家做客忌说“谢谢”;在船筏民家中吃饭忌说“翻”。

47,藏族禁忌

老年妇女不食当天宰杀的肉食;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顺,户外插青枝柏叶或石头上放有红线,或用石压刺,以示谢绝客人;屋内不准吹口哨,唱情歌;年尾忌债翻年,年头忌要债;忌妇女在炉灶上站立、蹲坐;家中佛坛不允许别人乱摸,也不得随便指问;吃奶渣和酸奶时,忌用筷子; 忌烧奶渣吃;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首位置就坐,只能盘坐或跪坐; 不准随便跨越火塘;不准在神龛上放杂物。

在长辈、尊者及父母前,忌讲丑话脏话;在家中忌讲不吉利的话,特别是喜庆佳节;忌以下流秽语咒人; 忌用不吉利的语言骂牲畜。

无论到寺院的大殿经堂,还是到佛塔、转经亭、烧香台、玛尼堆等处参观旅游,都必须顺时针方向即从左到右绕行;进寺院大殿前,要脱帽,忌携带刀枪及大蒜;忌摸寺院内的各种佛像、经书、法器;未经本人许可同意,不得进入主持堪布、活佛的房间;觐见活佛、堪布时,说话举止要恭顺、文雅,递接东西时要双手献接,离开时要倒退几步,不得突然转身离去,否则被视为不礼貌;不能随手翻动玛尼堆上的石块;到寺院朝佛只能上午清早去,不得下午去朝佛;到烧香台煨桑也是如此;在神湖和神朱里不能乱抛东西,更不能洗衣物等不洁之物,要饮水只能双手捧水而饮;神湖、神泉周围的神树上不能乱挂衣物,更不能随便取下经幡等物;忌用食指指点佛像,应五指并拢,掌心向上,以示崇敬;进寺院大殿经堂或家里经堂时,

不得吸烟。

外地游客进入藏传佛教寺院后可向寺僧求购哈达然后献于佛祖像前。以表达对藏民族信仰的尊重。进寺后还可以请求到寺院堪布处进行布施,堪布会回赐护身结。据说凡脖子上带上结有佛家回赐的护身结的红线则会一生吉祥平安,逢凶化吉。

48,土族禁忌

土族忌讳在牲畜圈内大小便。寺庙大殿或家中佛堂内忌讳去过月房的人以及服丧的人和妇女进入。妇女不戴帽子或不穿长衫,不得在长辈面前过往。忌讳用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水。出远门或办喜事,早上出门碰上空桶、穿背斗,认为不吉,须返回改日再走。安了新大门、或家中有重病的人,生了孩子等,外人不能进入院内,门上贴一方红纸或插上柏树枝,以示忌门。到土族人家做客,进门前必须先呼喊招呼,否则,被视为无礼。进屋后上炕必须脱鞋,否则是对主人的不尊敬。土族人忌讳同未婚姑娘开玩笑,不能在卧室里吐痰、擤鼻涕。 49,土家族禁忌

家族新娘回门时,忌为娘家扫地,恐将娘家财气扫光。回门日,新郎吃岳丈家头一餐时,忌将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饭吃光,忌将酒杯中事先投入的两粒黄豆(金豆)吃掉,酒后应留在杯中,以免将岳家吃穷喝光。回门时,忌新婚夫妇在岳(娘)家同房。

鄂西土家族忌在待客的油茶场中打3、4以外数目的鸡蛋。俗信,1个(鸡蛋)为独吞,2个为骂人,5个销五谷,6个是赏禄,7、8、9个则应了“七死八亡九埋”的不吉语,故习于打3个或4个荷包蛋待宾客。

50,维吾尔族禁忌

维吾尔族人不吃未念经宰杀的牲畜,不吃自死的牲畜,不吃未放血的牲畜,不吃猪肉;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吃馕时不可将馕的背面朝上;禁止穿坦胸露背和短小的衣服,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最忌户外着短裤;维吾尔族的住宅大门忌朝西开;睡觉的时候禁忌头朝东脚朝西,或四肢平伸直仰。亲友相见要握手互道问候。然后双手摸须,躬身后退一步,右臂抚胸;妇女在问候之后要双手扶膝躬身道别。接受物品或清茶要用双手、忌用单手。

51,佤族禁忌

佤族不能骑马进寨,须在寨门口下马;忌别人摸头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鸡蛋;忌任意进入木鼓房;忌讳送给少女装饰品;忌讳客人在家里坐妇女坐的鼓墩或数钞票;若门前放一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忌外人进入。

女性不准随便乱抓男性的头发,男性不能触女性的脚;忌讳别人摸自己的头和耳朵。 在佤族人家里数钞票被认为不吉利的,将要有灾祸。

52,锡伯族禁忌

锡伯族人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制品;不许坐、踩或跨过衣帽、被、枕;穿过的裤子、鞋袜不能放高处;不许坐、踩锅灶,也不许坐或站立在门槛上;不能在屋内吹口哨,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碟等;若大门口挂有红布条或一束草,表示家有病人或产妇,外人不得入内。 53,瑶族禁忌

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

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54,彝族禁忌

彝族民间禁忌很多,在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有表现,且各地有别。

饮食禁忌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因这些动物与人类同源出于雪;是雪的子孙;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忌肉食露天进屋,否则鬼魂会附其上;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会使家境贫困;禁平日反向推磨,会给家庭带来灾难;忌推磨时磨心突断,俗信是鬼在作怪,磨出的粉不能食用;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等等。诸上种种禁忌涉及到食物品类、饮食方式、食品制作、饮食主体,这些饮食禁忌习俗直接影响到彝族饮食文化结构。

忌讳女人跨过男人的衣物,更不能从男子身上,头上跨过。忌讳女客上楼。妇女不能上房顶。忌讳触摸男子的“天菩萨”,犯忌者要宰牲,打酒谢罪赔礼;解放前等级低下的犯忌者,还有被断臂、处死的危险。如果被妇女抓摸了“天菩萨”,此男子将终身不吉,事后“天菩萨”必须剃尽,否则死后不能鬼归祖界。忌讳妇女送自己的首饰、衣物给别人,俗信认为妇女的生育魂“格非”最爱附在这些物件上,若送与别人,会影响生育和孩子的顺利成长。日常生活中,忌舀汤时反手用木勺,忌和燕麦面时顺时针方向搅动,忌人出远门便扫地,因为这些都是丧葬时的习俗。忌讳言死,而称“老了”。忌讳影子被人踩踏,被踩者一定会为此报复。禁止在放置祖筒的祖灵箐附近鸣枪行猎,或砍树烧荒。禁止在焚场或墓地打猪草、放牧。参加祈雨仪式时,禁止男子戴帽、女子打包头。禁止跨越火塘或踩踏锅庄石.

55,裕固族禁忌

到裕固族牧民家去做客,有一些礼俗是必须懂得的。如果是骑马去,在离帐篷比较远的地方就得下马,以免惊动畜群。马鞭不论长短一律放在帐篷外面,不要带进去。离开时,不要出门就上马,而应牵着马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马。假如带了枪支、弹药或生皮、生肉也不要拿进帐篷。穿红衣、骑红马的人是不准进帐篷的。这是由于裕固族信仰佛教的缘故。据说他们信奉的“毛神”就是穿红衣、骑红马的,因此有这样的禁忌。

同姓同族间严禁通婚。

56,壮族禁忌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人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相关作文

  • 关于春节的由来的作文作文1000字
  •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 ...

  • 元旦节的由来作文1000字
  • 送走了2014年,迎来的是2015年,又一个365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此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了2015元旦文章:元旦节的由来的文章,供广大家查阅!!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节日作文大全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1周为1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 ...

  • 元宵节的由来作文1700字
  • 元宵节的由来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 ...

  • 圣诞节的由来作文700字
  • 每年12月25日,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日,也就是圣诞节.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圣诞节的由来作文,希望大家的圣诞节过得充实而愉快! 最近几天,许多同学都在收集1角钱硬币,说是收集24个不同姓氏个的1角钱硬币,到圣诞节就可以许愿.圣诞节是外国人的节日,我们过圣诞节有什么意思呢?说起圣诞节,可能谁都 ...

  • 圣诞节的由来作文800字
  • 时光如梦,又到一年圣诞时.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圣诞节黑板报的资料:圣诞节的由来的文章,供广大家查阅!!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节日作文大全 每年12月25日,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日,也就是圣诞节.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圣诞节的由来作文,希望大家的圣诞节过得充实而愉快! 最近几天,许多同学都在收集1角 ...

  • 春节的由来作文5篇作文4400字
  • 春节的由来作文5篇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本文是YJBYS 小编整理的5篇关于春节由来的作文,欢迎阅读. 篇一:春节的由来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春节的由来.你们一定没听说过吧? 传说,以前是没有春节的.人们没有过一个节日.在 ...

  •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作文2800字
  •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 除夕的来历和习俗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 年" ,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 年" 斗争了很多 ...

  • 年夜饭的由来作文600字
  • 年夜饭又称团年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 ...

  • 腊八节的由来及风俗作文1100字
  • 腊八节的由来及风俗 腊八节起源 农历十二月(每年十二月被称为腊月), 每年腊月初八, 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 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 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 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 ...

  • 高考英语作文: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作文2800字
  • 高考英语作文: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lso called Double Fifth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on of the lunar calendar.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