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作文作文16300字

高三作文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

结 题 报 告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现状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作文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学生习作已由以往的说“假话”、“空话”、“大话”、“套话”转变为说“真话”、“趣话”、“情话”,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尝,教师也逐步树立了“为情趣而作文”,“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教学追求做人的真谛。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说明了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国教育界也越来越认识到生活教学的重要性,自觉不自觉地把学生的生活实践逐步引入了课程中,生活进入了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生活教育的研究也不断引向深入。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跳出课堂小圈,从而放大生活外延。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也为孩子们的生活与活动贡献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因此,只有把社会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在社会中学习,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使课本的知识变得“活”起来,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

作文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源于生活,是学生生活实践的再体现,作为能够形成学生世界观和培养学生主体个性有效手段之一的写作教学,理应体现“生活教学”的思想。学生习作的灵气应来自于他们纯净之心对社会和生活的真切感受,来自于对社会和生活的真切情感。

语文教师有责任解放学生的头脑,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潜能,开拓视野,找回写作的乐趣。提倡“作文教学生活化”,符合语文学习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也是继承了叶圣陶作文教学的思想,引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自然和社会,情动辞发,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和灵性。

二、课题的界定

我们对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作如下的界定: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研究是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纲,紧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探索优化作文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在学习作文中提高生活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学生习作从被动、依赖走向主动和独立,写作兴趣和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学生身心获得和谐与全面的发展,个性和学习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

3、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改进作文教学方式,学生作文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学生是生活的主人,作文生活化策略必须绝对尊重学生的主体,所谓教师的主导,也是通过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来反映。要在生活中激发主体参与作文意识,逐步从被动训练作文的必然王国,走向主动自能作文的自由王国。主体性还体现在协作性上,鼓励学生利用差异相互提高。

(二) 活动性原则。陶行知说,学生的意义即“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生活是活动生成的,活生生的生活要依靠学生的人生活动,在人生活动中体悟生活,

提高生活作文能力,是本研究的又一原则。离开了活动性就没有生活性,没有生活化策略。

(三)生活性原则。这是生活作文教学的个性体现。作文来自生活,作文教学应当来自生活,作文教学过程应该体现生活性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四)整体性原则。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教学目标的一体化,并强调作文教学与各学科有机地结合。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在开展作文生活化策略研究的时候,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使作文能力、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在教育中,要处理好德育与作文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关系,处理好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以求整体的合力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单个力量来促进人的发展。

(五)发展性原则。生活向前发展,作文也向前发展。发展性是生活作文的原则之一。作文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生活能力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措施

1.营造氛围,寻找生活切入点。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突破教科书的局限。《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只有把课堂的点向课外的面拓宽、延伸,才能使学生将课内习得的方法和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加深,才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开展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结合“书香校园”的活动,每学期开展好读书节系列活动,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开展“师生共读经典书”、“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等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感悟。引导学生创作读后感悟,加深体验。

①丰富书源。一是开放学校的图书阅览室,让学生自由读书;二是充实班级图书角和校内“读吧”,扩大图书量,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书籍阅览。 并把学生阶段性的习作集锦放在“读吧”传阅,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②保证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读书时间。

③加强指导。一是将课内指导的读书方法,迁移至课外阅读中,二是课外阅读中加强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④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除了在书上进行圈划批注外,再写一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类型有摘抄型、体会型、提纲型、评价型等。

⑤开展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激励学生读书热望,增强读书的欲望,激活学生读书的活力,主要实行“三会”(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三赛(朗读比赛、背诵比赛、读写知识竞赛),“两评”(读书笔记和手抄报剪报展评)制度。设立学校的文学社,使一批写作尖子有更多的锻炼提升的机会。

(2)走向社会、生活,提高写作能力。

天津师大田本娜教授说过:“不要把孩子关在室内读书,要把儿童带到生活中,去引导儿童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在活动中、在观察玩赏中,自然有序地学习语文。”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是本无字书。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不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①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攀登峰峦雄伟的高山,欣赏烟波浩渺的太湖,游览四季葱郁的竹海;观察蚂蚁搬家、

日出日落;倾听鸟语虫鸣;感受春的生机,夏的热烈、秋的浪漫,冬的纯洁。其次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种花栽树,游园踏青,参观访问,义务清扫街道卫生,替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可以了解家乡的丰富物产,了解家乡的人情风俗,了解家乡的仁人志士,了解过程也是增长知识的过程,同时,不适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指导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及时地写下来,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身边形形色色的人是小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的好对象,想要更好地了解他们,不妨从采访入手,采访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较高层次的互动活动,通过采访优秀同学、任课老师、清洁工人、体育名人等,编写采访稿,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这样的活动创作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也锻炼了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开掘家庭生活。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另一重要天地,家庭生活也有很多作文材料,学生对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感悟是来自于家庭的,我们要求学生在家庭里:参加家务劳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开展养花养草养小动物活动;和家庭成员或小伙伴开展科学小实验、小制作活动;开展家长与孩子的经常对话活动。另外通过有意识地布置学生观察“我的家”、“我家的成员”或布置“我为家庭作贡献”之类的活动,促使学生关心家庭,关爱亲人,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

(3)抓住作文契机,增强成功体验。教师要善于寻找作文的时机,抓住学生行为、思想感情的爆发点,在学生有话想说,有事要做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进行即兴练笔。通过贴近生活的小练笔,让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可以写作的题材。

(4)建立作文档案袋,积累生活素材。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命名为“心情随笔”的笔记本,平时能认真观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随地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引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心,以我话表我情。” 这点点滴滴,记录着学生喜怒哀乐的生活情感的日记,都可成为学生习作素材的源泉。

2.开展多彩活动,丰富生活体验。

生活阅历、情感体验、语言语汇、方法技能、人文思想等的匮乏,是学生习作中出现“编”、“抄”、“套”、“假”、“大”、“空”现象的最主要根源。唯有“厚积”,方能“薄发”。丰厚的积累是通畅表达、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的基础。有了丰富的素材,写作的源泉就永远不会枯竭。因而,我们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自主体验、自主积累的意识、兴趣、能力及习惯。我们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亲历体验、角色体验、换位体验等机会,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生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丰富,对周遭事物的感受能力和辨别能力也自然有所提升。

(1)结合班级工作,引导体验。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每天主动将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在“我的发现”(人手一册)和班级“流动日记”(班级公用)中。每个实验班每周安排两次在班上进行“我的发现”、“流动日记”交流。

(2)结合游戏比赛,引导感悟。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我们都深知爱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玩耍中,孩子会尽情展露出自己的灵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不失为开掘学生童真、童趣的另一有效手段。如扳手腕比赛、吹鸡毛比赛、吹泡泡比赛,放风筝比赛,贴鼻子比赛以及包饺子包馄饨、野炊等活动,这些活动学生最感兴趣,参与率也高,且人人亲自经历,自然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写出的作文也童趣盎然。

习作前的情境创设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习作质量。我们十分注重借助即时、简易、活泼、有趣的活动或游戏来优化习作情境。实践证明,诸如“天才测试”、“猜猜他(她)是谁”等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能够有效消除学生的畏作心理,活跃学生的思维,诱发其表达欲望和兴趣。我们也借助学校内、外开展的系列活动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A 、文娱活动。如参加文娱活动后,写活动过程。B 、班队活动。如召开主题班队会时,面向全班征集主持稿。C 、征文活动。D 、实践活动。如进行社会调查、军营参观等活动后,写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E 、公益活动。如我们学校两次开展了两次爱心义卖、成立了许小爱心基金会,结合活动契机,号召同学写倡议书、新闻报道、练习写作。学生在这样的亲身活动中,加深了情感的体验,培养了关怀他人、乐于奉献的美好品德,同时了提高了习作能力。F 、演讲活动。如竞选班委前写演讲稿。G 、读书活动。如写读后感。

(3)结合即时事件,引导关注。即时事件中往往蕴含着极佳的练笔契机。我们十分珍视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求实验班教师自己真正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随地留意季节时令变化、密切关注时事及偶发事件,敏锐地捕捉、开发、利用这些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将练笔需求显性化。如连续几天浓雾重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雾写雾;“嫦娥二号”卫星近月成功,组织学生畅想月球旅游,抒写满腔自豪„„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把生活看成七色阳光,即便是同学中间的冲突、矛盾、误会、争吵都可以看成是生活中的一朵朵小浪花,是一种生活的乐趣,这些都是自己思考写作的好题材,而不能把它当作是一种烦恼,一种包袱。在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表现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亲身经历,描绘内心世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烙上情感个性的印记,涂上独特的心灵的色彩。

3.改革评价机制,尊重独特体验。

消除学生的畏文心理,是推进课题研究的前提基础。我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认真分析了学生畏文心理产生的根源,慎之又慎地对“症”下“药”,努力给予每位学生实质性的激励、引导和帮助,切实消除其习作畏惧心理。

(1)重建师生关系,拉近彼此距离。实验班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接触沟通,不断强化在学生心目中的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及知心好友的形象,提升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继而使学生逐步喜欢上作文课。每一篇作文都可以成为师生沟通的载体,一行行、一段段文字无处不隐含着孩子的思想、灵魂。我们要求教师每一次作文要有班中三分之一的同学做到面批,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学生的思想感情,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去体验,了解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某一件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和学生取得共同语言,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及时采取谈心、沟通等方式,矫正学生的一些人格上的不良适应、人格双重倾向问题,以防患于未然,做到了从生活出发,以生活来进行教育。

(2)降低过高要求,开发表达潜能。认真贯彻《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的表述精神,取消条条框框,淡化表达技巧,切实把过高的、不切合学生实际的要求降下来。与此同时,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自由表达(含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机会,开发其潜能,使之在通畅表达、自由表达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有个性地表达。

(3)强化过程指导,教师下水示范。在写作技巧传授方面,我们始终坚持《课标》提出的“精要有用”的原则,全力摒弃凭空说教,教师适时、适度地下水示范,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技法帮助和心理支持。

(4)坚持鼓励为主,增强习作自信。成功体验不足,也是学生畏作心理产生的

一大根源。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写作、乐于写作,因而对学生文章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我们一贯坚持激励性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充分的成功体验。要求实验班老师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应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要及时表扬。一位老师在交流时谈到: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老师相信你的作文能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写作困难的学生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我们的具体做法有:

A 、口头肯定。即教师用语以激励为主,对于学生观察、积累、表达等环节的点滴进步给予即时、充分肯定。B 、评语肯定。即习作批语以激励为主,在确立学生习作自信的基础上,委婉地提出修改建议。C 、庄重肯定。对于进步较大或写作水平突出的学生,充分利用颁发奖状、奖品,在校、班、队刊及红领巾广播站上刊登、播发其习作等方式给予公开肯定。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积极的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经过近四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

1、促进了作文教学的优化。

(1)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构建“生活作文”教学内容新体系

学生作文内容应当是学生生活内容(包括现实的和幻想)的反映,我们研究“生活作文”的教学,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构建作文教学内容的新体系,也就是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发现作文教学要树立大作文观,仅仅教学这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比这些内容更重要,更需要老师教给学生的至少有以下三方面:

①教学生“心入生活”,感悟生活,发现真、善、美

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处处蕴藏着可供作文表现的真、善、美,关键是要“心入生活”,用心去体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②教学生阅读,积累语言,提高认识力

阅读分课内和课外。对于课内阅读,要根据“生活作文”教学的思路进行改革,重点 指导读书的方法,并把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大量的读书活动中去。对于课外阅读,更要加强,首先要激发阅读兴趣,其次要保证有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籍,第三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读书时间,第四要开展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朗诵会等)。

③教学生表达,表情达意,明白自如怎样才能把意思表达得清楚、明白呢?首先要文通句顺,通则懂,不通则不懂。其次要连贯,要连着说,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一个意思说完,再说另一个意思。其三要言之有序,有条理地说。在“生活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非常重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作文课上,先口头作文,再写成书面文字,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表达。

(2)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开辟了“生活作文”训练新途径

小学生的习作训练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从“生活作文”教学实践研究来看:一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表达能力);二是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总的一句话,以人的发展为第一要务,力求学作文与学做人协调同步发展。围绕此最终目的,“生活作文”的训练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不拘一格的。我们也总结了一些。

①课堂素描

它通过描写各种静物、动物、陈设或人物动作,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它训练方式灵活,还可当堂讲评,使学生受到独立写作、修改的训练,减轻师生负担,以其精细、短小和真实的特点弥补了传统作文教学的不足。 ②阅读中写

阅读中写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仿写、改写、扩写、缩写、想象写、续写等。

③口头叙述

如“三分钟新闻发布会”、“校园新事”等。

④日常生活中的训练

如借阅图书,必须写规范的借条;请教问题,也可以书面提问;学生报告班级好人好事或反映不良现象,可以用板报稿的形式反映;班级重大事件,人人都可以发表书面意见等等。

2、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由于本课题立足于指导学生写生活作文,学生对作文的认识有了新的改变。 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有所增强。原来大部分学生一直以为写作是语文学科的事,现在明白了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每门功课都需要写作,因而增强了写作的兴趣,加强了写作训练,提高了写作能力。三年的课题研究,学生的习作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上学期有3位学生的习作在全国级刊物《阅读》上发表,5位同学结合校本课程所写的作文在全国级刊物《小学生导刊》上发表,3位同学参加“雷锋精神伴我行”活动的征文在《滨湖德育》上刊登,全校三十多位同学在全国诗歌比赛中分获二、三等奖,另有反映校本特色的一些文章在刊物上将陆续刊登。

3、深化了课题研究者的思想。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课题组成员大胆实践,勤于探索,积极总结,在研究中也产生了许多精品课例,精彩论文。参加研究的老师都有丰富的收获。江玲玲老师的《让每个孩子享受写作的快乐》发表于2011年《滨湖教育(教研版)》第四期,在无锡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中,江玲玲、周萍、张扬老师的《作文,姓甚名谁》、《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作文训练四部曲——看想说写》分获二三等奖,吴芳、沈君贤老师的《抓住“段落”,轻松写作》、《让孩子在作文课堂中“牙齿晒太阳”》在区论文评比中获得三等奖。

本课题组的老师都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本课题研究者的思想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课题研究已将近结束,从各方面来看,学生的作文也的确得到了提高,但有一点困惑在这里提出:生活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色彩的。要写好生活作文,学生必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有较自由的时间和较广阔的空间投入生活、熟悉生活,值得探讨。

总之,作文教学改革,首先要改革就作文谈作文的狭隘观念。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程,这工程,远远超过“课堂教学”的范围。写作不只是文字表达的技巧与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与多种思维能力的问题。有许许多多方面要重新认真研究,有许许多多事情要过细地去做,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小学作文生活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桥东里小学 李爽

一、研究背景

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的“假”、 “大”、“空”、“抄”、 “套”等问题,究其原因: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课改以来,一直呼唤“加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整合”的时候,我们强烈地意识到,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实践活动,广泛接触自然、社会生活,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习作素材,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受到品德、情感的陶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为出发点,我们将“小学生活化作文”作为课题,旨在让学生“在生活中作文,在作文中做人”。

二、研究意义

1. “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小学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通过研究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写作。

2. 我们进行小学作文生活化的研究,也想为课改推波助澜,试图从“生活”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人、事、物,寻找写作的源头,积累写作的材料,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

3.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能写出真、善、美的生活化习作。

三、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史上就有组织学生课余活动的实践,《学记》指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说明古代学校既有课堂学习,又有课余活动。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这一观点强调了生活与教育是不可分离的,要求儿童的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生活的特点。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人们开始进一步关注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教育,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把学生的作文与生活结合起来,更是成了众多老师研究的目标。如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读写结合受到小学语文老师的一致好评,特级教师于永正结合学生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口语能力,以及特级教师陈炳章结合校园生活培养学生作文能力,锡山市“小学自能作文教学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成功范例。

本课题让学生享受校园生活,感受家庭生活,关注社会生活,走进自然生活。创建生活化的写作模式,把生活化作文教学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挖掘习作源头,写出具有童真童趣的作文。

四、理论依据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应广泛接触学生全面观察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用心体验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并及时做好记录,为写作而积累。

2. 叶圣陶的教育教学思想。修订版“大纲”也强调,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改变单调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交流机会,有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五、研究内容

1. 探索写作素材的积累方法和途径,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2. 探索“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新模式。

3. 探索多样化的练笔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六、研究目标

1. 通过研究,使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生活,能发现并能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2. 通过研究,创建“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促进作文教学的改革。

3. 研究中,通过多样的练笔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 促进作文教学的优化。

七、研究对象

以桥东里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八、研究方法和过程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研究过程:我们进行生活作文研究,首先理清的一个思路就是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即:作文即做人,教文以教道,生活与作文是统一的,生活作文是富于生活教育之中的。

1. 学习教育理论,明确研究方向

我们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教改新信息和新经验,每月有计划地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并参阅其他理论如:《追寻生活的作文》、《走进生活 找米下锅》、《对当前小学习作教学问题与对策的思考》等与生活作文相关的理论材料,不断地理

论充电,使我们明确了研究方向。

2. 落实例会制度, 提高研究实效

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全面商讨课题进展情况和工作步骤。每周一次的课题组活动中,进行理论学习,探讨课题研究的方法,交流不同的做法和研究的成果,对自己的课题进行反思、交流。每月进行课题汇报,每学期参与实验的老师上课题研讨课,评课、交流、研讨、反思,大家互相学习,在实践探索与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理论水平有了提升。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有意识地经常安排学生观察生活,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生活、欣赏生活。

(1)享受校园生活

抓好每天在校时间,安排读、讲、说的机会。尽量利用校园里的一切活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通过观察、记录、交流,学生不但占有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写作素材,而且切实感受到了时时处处有生活,用笔去描绘生活,赞美生活。如每天利用晨会时间向学生进行一句话教育。“给予永远比接受快乐!”、“学会倾听,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让这些富有哲理又有教育意义的话,每天出现,日积月累,学生收获颇多。每天安排放学前的3分钟演讲活动,内容不限,天文地理、人情世态、社会自然、包罗万象,但不得重复;形式多样,可以是社会热点、焦点,可以是自己的所思所想,可以是日记、散文,也可是诗歌、故事。只要主题积极、健康,只要别人能从演讲中有所收获即可。同时对演讲技巧也作明确而细致的要求,教师一周评出一个演讲明星。每位学生都想在演讲中一展风采,非常珍惜每一次的演讲机会,精心准备,有的家长也参与其中,为学生出谋划策,让故事讲得更精彩,班级也出现很好的读书热潮。同时课题活动与重大节日结合起来,如运动会上写的广播稿;比赛后写的赛后感想;迎“六一”、庆祝“教师节”提出的活动方案等等,多为学生创设练笔的机会,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感受家庭生活。

放学后、星期天,学生常和父母一起参加家务劳动,这些劳动生活可成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写些日记、留言条、请假条,书信等。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等,引导学生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我们曾开展《今日我当家》学生家庭生活活动,在此项活动中学生用20元钱,真正的体验了当家买菜做饭的经历,活动中学生感受颇深:很多同学明白买菜要买既便宜又新鲜的;洗菜要用流动的水,不能长时间泡菜;切菜更需要长时间练就刀功、炒菜的学问更大:倒油前锅里不能有水,油热多长时间可以放菜等等生活常识。活动中有的学生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有的学生改变了自己的消费观念,学会理

财;也有在活动中只顾自己,不管父母的自私孩子,让家长看到了今后教育的方向。

(3)关注社会生活。

社会是个大学校,它具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实践后,再尝试练笔。如在08年发生雪灾时,组织学生为灾区的孩子送温暖活动,学生写的《雪中送炭——致南方受灾中的孩子》感人至深;5.12地震期间,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关注震区情况,了解地震故事,流着泪为汶川人民祈祷、写信、捐款捐物,这些都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流露;在奥运期间,我们又参加《迎奥运促和谐》的征文活动,实验班学生的那份奥运热情也被秦皇岛电视台录成宣传片,在《今日报道》节目中滚动播出。09年借“家乡文化大搜索” 主题队会活动的开展,孩子们通过收集资料,调查访问了解秦皇岛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建筑风格、美食特产等,从而写出了《夸家乡爱家乡》、《做文明的秦皇岛人》等多篇佳作,做了两期校级优秀习作展览;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防御期间,通过写周记,出板报,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到甲流知识,也让篇篇习作有了更多的读者。我们还组织学生逛超市,参加义务植树,寻找文明人,统计交通违规行为等社会活动。学生通过体验生活,情感有了积蓄,从而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进入描绘社会生活情境作文中去。

(4)引进自然生活。

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它不仅属于画家,更属于小学生。和学生一起来到学校对面的绿花带内寻找春天;去离学校近的汤河公园,欣赏五月的牡丹、芍药,八月的荷花,九月的菊花,汤河水的变化;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年四季的风;看一看特有的大海。如我们“游汤河牡丹园”活动,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花美,写出了《花儿朵朵开》的写景习作,也感受到了人们赏花、画花、爱花的热情,了解了汤河公园牡丹园的历史,现在牡丹的生长情况和有些游客的摘花、踏花的不文明行为,写出了《花美人不美》等独特视角的习作,并和牡丹园的管理人员一起行动起来,写倡议书。

4. 抓好课堂主渠道,探索“生活化”作文教学新模式

(1)改进作文课堂教学,启发学生将作文与生活相结合,写具有真情实感的生活作文,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加强了作文指导课的研究。对记实文指导做了(体验激趣+回忆再现+互动交流+方法引路=习作)的尝试:

第一步:激发兴趣,体验生活。精心设计导语、故事、活动、游戏等,拨动学生心弦,丰富生活体验,激发习作兴趣。如学生写《我的妈妈》,不妨先安排“采访活动”,让孩子们先去采访爸爸、爷爷、奶奶、姥姥、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和同事,问问他们眼中妈妈的形象。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妈妈,从而为写做好准备。

第二步:个体思忆,再现生活。采用多种手段,打开学生记忆窗口,再现生活细

节。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优势,在网络上下载相关的图片以及配套音乐,自己录制的录像短片等真实的场景,可将学生带入一个他们身边经常发生的小事当中,使他们如临其境。记得以《值日》为题习作,孩子们在留心观察值日后完成习作,初稿写得还是不尽人意。课上播放录制的值日场景,在关键时刻如值日时的拿笤帚时的姿势;扫地时的动作;擦玻璃时的神态;墩地时的语言,适当暂停定格,给学生以交流的时间,想象回忆自己值日时的点滴,学生交流后积极投入到写作当中,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习作抓住了感动的瞬间,丰富了写作的内容。

第三步:互动完善,思考生活。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拓宽思路。如在比赛成败后,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交流赛后感受,小小的思想里,并不比老师想得少,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下,任何困难都能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第四步:写好开头,构思立意。在写作时许多同学冥思苦想半天就是写不出来,有时七拼八凑但总觉得不满意。为了让学生写好习作的开头,向学生介绍好掌握的开头方法如:开门见山法、渲染气氛法、设置悬念法、名言、警句、诗歌引用法、故事导入法等等。学生在阅读到好的文章,也可在班里的“好书齐分享”时间里交流。教师坚持典型引路,视情况适时下水示范,帮助学生排除习作障碍。

第五步:笔述成文,记录生活。

有了前几步的铺垫,要力求学生如实表达,事实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不要写走样,更不能瞎编,说假话。

(2)重视习作后的评改

学生的作文由于各种客观的原因,不可能一次性写得很好。教师在批改的同时,积极指导学生自批自改。“批于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学生批改作文,不仅能促进学生写作而且能让学生在不断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好习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参与讲评,使他们成为评议的主角。在组织五六年级的学生评改作文采取了以下形式:①班级评改。挑选两篇对比性较强的学生习作,由习作者本人朗读后,全班同学参照讲评要点进行评议,进行对比评改,在充分肯定作者成绩的同时,找出不足,提出修改意见,进行客观评价。②分组评改。在集体修改之后,可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评改。分组时,教师将学生按写作能力高低搭配分组,指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评改时,由组长朗读习作,其他组员认真听。读完后,组长组织组员发表对习作的意见,并由组长归纳小结后工工整整地书写在习作后面。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修改别人习作的同时,提高自己评价作文的能力和表达能力。③教师评改。教师批改时,不但要看原文,还要看小组对原文的批改,对双方都进行评改。教师批改时,要把学生在文章写作中表现好的方面(比如文章好的结构,好的句子,用得好的词语等)都点出来,加以表扬,同样在不好的地方也应写明理由和修改意见。在每个学期的学期中和学期末对有代表性的师生共同评改后的学生习作加以展示,对细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习作给予表扬。

5. 通过多样的练笔形式,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促进作文教学的优化。

(1)“班级日记”

“班级日记”——是作文的辅助形式,是作文的补充和延伸。一本日记本,依次轮流写作。每天轮一个人,写什么内容,什么体裁都由自己决定,任何人不加干涉。后写的同学要先当读者,认真阅读自己前一位同学的日记,并写上“评语”。然后,再做作者,也写一篇日记做交流。这样,每天都有同学习作。定期评比,评出班内的“最佳作者”、“最佳读者”。评比的重点是感情是否真挚和语言是否顺畅。评出的优秀日记,每天都要抽空让小作者在班里朗读,并向优秀刊物推荐发表。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使他们的眼睛和大脑迅速敏锐起来。也使学生健步踏入一个“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轨道,可以把读和写、写和评、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写作的轻松,协作的快乐。当孩子拿到日记本时,家长也会争相阅读,品头论足。于是更促进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交流。

(2) 贴画日记

“贴画日记”(中年级)——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助推器,有些孩子在三年级学写作文时,感到不知从何下笔,甚至有个别学生连逗号,句号都不知从哪点。“贴画日记”——手画、眼观、嘴说,可调动各种感官,有利于语言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获取灵感,提高认识;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技法。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我们通过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鼓励学生用笔把它记录下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几句,就写几句。对写的内容再配一幅漂亮的画。写得好,画得好,及时鼓励。“绘画写话”,学生喜欢,从小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作文!

(3)网上阅读 写作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网上阅读、写作,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通过博客平台交流、探讨,更好得优化作文教学,更加快捷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九、研究成果

1. 学生掌握了写作素材的积累方法和途径,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生活作文指导课的开设,使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细节。孩子们在玩耍过程中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产生了兴趣,使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得到了丰富和提升,习

作能力迅速提高。

课题活动让孩子更团结,班级更有凝聚力,参与实验的08级2班和09级1班的习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已形成的学生作品集有《课堂小练笔》、《孩子看世界》、《难忘小学生活》、《野菜集中营》等;在各级征文评奖活动中,张琪同学、崔博同学的习作《好父母守则》、《我想劝姥爷戒烟》在省级《少年素质教育报》上刊登;于凯迪同学在“中华魂”主题教育征文活动中获市级三等奖;在奥运期间,又有十名学生写得“红领巾迎奥运”习作,均获省级奖励;陈彦则、陈星宇、杜严润三名同学在海港区第六届少儿作文展评活动中获人气奖和作文奖。

2. 构建了一个令师生满意的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模式,促进了作文教学改革。

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构建了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模式:体验激趣---回忆再现---互动交流---方法引路---习作评析。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习作教育资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作文教学体系。通过寻找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和探究活动,加强了课题的实践研究,从活动入手,创设的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师生生活。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作文,写作文。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的营造,发扬了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氛围,学生感到自己真正是学习的主人,习作的主人,因而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学生的习作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3. 探索出了多样的学生练笔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优化了作文教学。

我们力求对语文书中每一组的口语交际与习作进行精心的设计,让学生在有生活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练笔,还通过“班级日记”、“贴画日记”、“采蜜集”、“周记”、“网上阅读与写作”等不同的练笔途径,让学生感悟生活,创造生活,激发习作的兴趣和动机,把游览到的风景名胜,了解到的风土人情,收看到的电视新闻,洞悉到的时事要闻,搜集到的学校大事、班级趣闻等等一一表述出来,重视每次练笔后的交流与展示。多鼓励学生“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把习作和图画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写完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听”“读给同学听”“读给大家听”,每周推出3名练笔“小明星”,请他们朗读自己的美文,其他同学逐人发言谈感受、说体会、找差距、学好词。在习作交流中培育学习的成就感,也让每周登场亮相的同学树立习作的信心、找到写作的乐趣。学生逐步认识到习作是一种交际的工具,是生活的需要,从而也促进了作文教学的优化。

4. 提高了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勤于反思,善于总结。结合教学,做有心人,抓好每个能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练笔机会,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通过练笔、座谈、测试、观察等方法,定期了解学生作文生活化学习的进展情况。通过该课题研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提升。在此阶段参与实验的教

师李爽、王春梅、范迎飞、安鸿杰等老师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写的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案例近百篇,整理出教案集和反思集。上了《说广告》、《介绍我自己》、《奇妙的动物世界》、《编童话故事》、《我的理想》、《我最爱看的动画片》、《不怕输》、《我最喜欢的小动物》等20多节的研究课,其中所讲的《春天来了》、《换位思考》、《童年趣事习作讲评课》、《合作》、《编童话故事》等分获区级奖励;4人所撰写的7篇研究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范迎飞老师荣获“红领巾迎奥运”省级优秀作文辅导奖,李爽老师获海港区首届教师教育科研素能大赛说课一等奖,获市级“优秀主持人、佳效研究、优秀档案”的称号,该课题在全市教育科研工作现场会上交流,得到市教科所的肯定与好评。

十、存在问题与研究设想

存在问题:

1. 近三年来的课题实验工作,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少数学生的习作的兴趣、态度和能力还是比较差的,作文对他们来说还是苦差事。所以,不管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全体研究成员一定会多关注学困生。

2. 参与实验的教师,讲评的方法仍须进一步探索。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据资料表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大都喜欢上讲评课,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因而,对作文后的讲评方式,如何让作文讲评与生活更贴近,有待进一步的创新、改革。

3. 学生写作、投稿积极,但个别报刊、杂志以盈利为主,间接向师生推荐购书,让学生的热情大减,参与实验的教师在顾虑谨防上当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正规的出版社。

研究设想:

1. 教师完成了一批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整理的《作文教案集》向同年级推广。

2. 继续开展作文活动。凡学校有重要的德育活动,巧妙设计,开展有关征文活动,达到练笔的机会;对于重大纪念活动,开展演讲、讲故事比赛等;学校的校级小记者组,年级写作兴趣小组,还邀请作家、编辑来校指导。

3. 继续每周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广播学生的优秀习作、通过宣传橱窗公布发表学生习作的情况,加大对学生写作的宣传力度。

4. 以班级为单位,以展牌的形式发表了学生的大量佳作,容量大,周期短,鼓励性强。每期组织学生阅读,直接促进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提高,也增强了教师作文教学的成就感。

总之,我们的课题研究到此并没有画上个句号,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研究,将

研究纳入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力求当好学生习作的引路人,让学生写真话,抒真情,让学生在习作上感受到精彩,体会到乐趣。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

结 题 报 告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现状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作文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学生习作已由以往的说“假话”、“空话”、“大话”、“套话”转变为说“真话”、“趣话”、“情话”,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尝,教师也逐步树立了“为情趣而作文”,“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教学追求做人的真谛。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说明了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国教育界也越来越认识到生活教学的重要性,自觉不自觉地把学生的生活实践逐步引入了课程中,生活进入了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生活教育的研究也不断引向深入。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跳出课堂小圈,从而放大生活外延。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也为孩子们的生活与活动贡献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因此,只有把社会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在社会中学习,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使课本的知识变得“活”起来,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

作文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源于生活,是学生生活实践的再体现,作为能够形成学生世界观和培养学生主体个性有效手段之一的写作教学,理应体现“生活教学”的思想。学生习作的灵气应来自于他们纯净之心对社会和生活的真切感受,来自于对社会和生活的真切情感。

语文教师有责任解放学生的头脑,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潜能,开拓视野,找回写作的乐趣。提倡“作文教学生活化”,符合语文学习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也是继承了叶圣陶作文教学的思想,引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自然和社会,情动辞发,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和灵性。

二、课题的界定

我们对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作如下的界定: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研究是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纲,紧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探索优化作文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在学习作文中提高生活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学生习作从被动、依赖走向主动和独立,写作兴趣和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学生身心获得和谐与全面的发展,个性和学习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

3、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改进作文教学方式,学生作文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学生是生活的主人,作文生活化策略必须绝对尊重学生的主体,所谓教师的主导,也是通过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来反映。要在生活中激发主体参与作文意识,逐步从被动训练作文的必然王国,走向主动自能作文的自由王国。主体性还体现在协作性上,鼓励学生利用差异相互提高。

(二) 活动性原则。陶行知说,学生的意义即“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生活是活动生成的,活生生的生活要依靠学生的人生活动,在人生活动中体悟生活,

提高生活作文能力,是本研究的又一原则。离开了活动性就没有生活性,没有生活化策略。

(三)生活性原则。这是生活作文教学的个性体现。作文来自生活,作文教学应当来自生活,作文教学过程应该体现生活性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四)整体性原则。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教学目标的一体化,并强调作文教学与各学科有机地结合。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在开展作文生活化策略研究的时候,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使作文能力、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在教育中,要处理好德育与作文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关系,处理好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以求整体的合力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单个力量来促进人的发展。

(五)发展性原则。生活向前发展,作文也向前发展。发展性是生活作文的原则之一。作文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生活能力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措施

1.营造氛围,寻找生活切入点。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突破教科书的局限。《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只有把课堂的点向课外的面拓宽、延伸,才能使学生将课内习得的方法和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加深,才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开展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结合“书香校园”的活动,每学期开展好读书节系列活动,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开展“师生共读经典书”、“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等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感悟。引导学生创作读后感悟,加深体验。

①丰富书源。一是开放学校的图书阅览室,让学生自由读书;二是充实班级图书角和校内“读吧”,扩大图书量,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书籍阅览。 并把学生阶段性的习作集锦放在“读吧”传阅,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②保证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读书时间。

③加强指导。一是将课内指导的读书方法,迁移至课外阅读中,二是课外阅读中加强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④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除了在书上进行圈划批注外,再写一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类型有摘抄型、体会型、提纲型、评价型等。

⑤开展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激励学生读书热望,增强读书的欲望,激活学生读书的活力,主要实行“三会”(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三赛(朗读比赛、背诵比赛、读写知识竞赛),“两评”(读书笔记和手抄报剪报展评)制度。设立学校的文学社,使一批写作尖子有更多的锻炼提升的机会。

(2)走向社会、生活,提高写作能力。

天津师大田本娜教授说过:“不要把孩子关在室内读书,要把儿童带到生活中,去引导儿童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在活动中、在观察玩赏中,自然有序地学习语文。”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是本无字书。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不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①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攀登峰峦雄伟的高山,欣赏烟波浩渺的太湖,游览四季葱郁的竹海;观察蚂蚁搬家、

日出日落;倾听鸟语虫鸣;感受春的生机,夏的热烈、秋的浪漫,冬的纯洁。其次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种花栽树,游园踏青,参观访问,义务清扫街道卫生,替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可以了解家乡的丰富物产,了解家乡的人情风俗,了解家乡的仁人志士,了解过程也是增长知识的过程,同时,不适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指导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及时地写下来,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身边形形色色的人是小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的好对象,想要更好地了解他们,不妨从采访入手,采访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较高层次的互动活动,通过采访优秀同学、任课老师、清洁工人、体育名人等,编写采访稿,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这样的活动创作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也锻炼了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开掘家庭生活。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另一重要天地,家庭生活也有很多作文材料,学生对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感悟是来自于家庭的,我们要求学生在家庭里:参加家务劳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开展养花养草养小动物活动;和家庭成员或小伙伴开展科学小实验、小制作活动;开展家长与孩子的经常对话活动。另外通过有意识地布置学生观察“我的家”、“我家的成员”或布置“我为家庭作贡献”之类的活动,促使学生关心家庭,关爱亲人,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

(3)抓住作文契机,增强成功体验。教师要善于寻找作文的时机,抓住学生行为、思想感情的爆发点,在学生有话想说,有事要做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进行即兴练笔。通过贴近生活的小练笔,让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可以写作的题材。

(4)建立作文档案袋,积累生活素材。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命名为“心情随笔”的笔记本,平时能认真观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随地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引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心,以我话表我情。” 这点点滴滴,记录着学生喜怒哀乐的生活情感的日记,都可成为学生习作素材的源泉。

2.开展多彩活动,丰富生活体验。

生活阅历、情感体验、语言语汇、方法技能、人文思想等的匮乏,是学生习作中出现“编”、“抄”、“套”、“假”、“大”、“空”现象的最主要根源。唯有“厚积”,方能“薄发”。丰厚的积累是通畅表达、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的基础。有了丰富的素材,写作的源泉就永远不会枯竭。因而,我们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自主体验、自主积累的意识、兴趣、能力及习惯。我们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亲历体验、角色体验、换位体验等机会,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生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丰富,对周遭事物的感受能力和辨别能力也自然有所提升。

(1)结合班级工作,引导体验。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每天主动将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在“我的发现”(人手一册)和班级“流动日记”(班级公用)中。每个实验班每周安排两次在班上进行“我的发现”、“流动日记”交流。

(2)结合游戏比赛,引导感悟。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我们都深知爱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玩耍中,孩子会尽情展露出自己的灵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不失为开掘学生童真、童趣的另一有效手段。如扳手腕比赛、吹鸡毛比赛、吹泡泡比赛,放风筝比赛,贴鼻子比赛以及包饺子包馄饨、野炊等活动,这些活动学生最感兴趣,参与率也高,且人人亲自经历,自然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写出的作文也童趣盎然。

习作前的情境创设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习作质量。我们十分注重借助即时、简易、活泼、有趣的活动或游戏来优化习作情境。实践证明,诸如“天才测试”、“猜猜他(她)是谁”等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能够有效消除学生的畏作心理,活跃学生的思维,诱发其表达欲望和兴趣。我们也借助学校内、外开展的系列活动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A 、文娱活动。如参加文娱活动后,写活动过程。B 、班队活动。如召开主题班队会时,面向全班征集主持稿。C 、征文活动。D 、实践活动。如进行社会调查、军营参观等活动后,写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E 、公益活动。如我们学校两次开展了两次爱心义卖、成立了许小爱心基金会,结合活动契机,号召同学写倡议书、新闻报道、练习写作。学生在这样的亲身活动中,加深了情感的体验,培养了关怀他人、乐于奉献的美好品德,同时了提高了习作能力。F 、演讲活动。如竞选班委前写演讲稿。G 、读书活动。如写读后感。

(3)结合即时事件,引导关注。即时事件中往往蕴含着极佳的练笔契机。我们十分珍视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求实验班教师自己真正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随地留意季节时令变化、密切关注时事及偶发事件,敏锐地捕捉、开发、利用这些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将练笔需求显性化。如连续几天浓雾重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雾写雾;“嫦娥二号”卫星近月成功,组织学生畅想月球旅游,抒写满腔自豪„„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把生活看成七色阳光,即便是同学中间的冲突、矛盾、误会、争吵都可以看成是生活中的一朵朵小浪花,是一种生活的乐趣,这些都是自己思考写作的好题材,而不能把它当作是一种烦恼,一种包袱。在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表现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亲身经历,描绘内心世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烙上情感个性的印记,涂上独特的心灵的色彩。

3.改革评价机制,尊重独特体验。

消除学生的畏文心理,是推进课题研究的前提基础。我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认真分析了学生畏文心理产生的根源,慎之又慎地对“症”下“药”,努力给予每位学生实质性的激励、引导和帮助,切实消除其习作畏惧心理。

(1)重建师生关系,拉近彼此距离。实验班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接触沟通,不断强化在学生心目中的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及知心好友的形象,提升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继而使学生逐步喜欢上作文课。每一篇作文都可以成为师生沟通的载体,一行行、一段段文字无处不隐含着孩子的思想、灵魂。我们要求教师每一次作文要有班中三分之一的同学做到面批,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学生的思想感情,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去体验,了解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某一件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和学生取得共同语言,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及时采取谈心、沟通等方式,矫正学生的一些人格上的不良适应、人格双重倾向问题,以防患于未然,做到了从生活出发,以生活来进行教育。

(2)降低过高要求,开发表达潜能。认真贯彻《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的表述精神,取消条条框框,淡化表达技巧,切实把过高的、不切合学生实际的要求降下来。与此同时,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自由表达(含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机会,开发其潜能,使之在通畅表达、自由表达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有个性地表达。

(3)强化过程指导,教师下水示范。在写作技巧传授方面,我们始终坚持《课标》提出的“精要有用”的原则,全力摒弃凭空说教,教师适时、适度地下水示范,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技法帮助和心理支持。

(4)坚持鼓励为主,增强习作自信。成功体验不足,也是学生畏作心理产生的

一大根源。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写作、乐于写作,因而对学生文章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我们一贯坚持激励性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充分的成功体验。要求实验班老师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应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要及时表扬。一位老师在交流时谈到: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老师相信你的作文能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写作困难的学生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我们的具体做法有:

A 、口头肯定。即教师用语以激励为主,对于学生观察、积累、表达等环节的点滴进步给予即时、充分肯定。B 、评语肯定。即习作批语以激励为主,在确立学生习作自信的基础上,委婉地提出修改建议。C 、庄重肯定。对于进步较大或写作水平突出的学生,充分利用颁发奖状、奖品,在校、班、队刊及红领巾广播站上刊登、播发其习作等方式给予公开肯定。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积极的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经过近四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

1、促进了作文教学的优化。

(1)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构建“生活作文”教学内容新体系

学生作文内容应当是学生生活内容(包括现实的和幻想)的反映,我们研究“生活作文”的教学,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构建作文教学内容的新体系,也就是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发现作文教学要树立大作文观,仅仅教学这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比这些内容更重要,更需要老师教给学生的至少有以下三方面:

①教学生“心入生活”,感悟生活,发现真、善、美

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处处蕴藏着可供作文表现的真、善、美,关键是要“心入生活”,用心去体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②教学生阅读,积累语言,提高认识力

阅读分课内和课外。对于课内阅读,要根据“生活作文”教学的思路进行改革,重点 指导读书的方法,并把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大量的读书活动中去。对于课外阅读,更要加强,首先要激发阅读兴趣,其次要保证有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籍,第三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读书时间,第四要开展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朗诵会等)。

③教学生表达,表情达意,明白自如怎样才能把意思表达得清楚、明白呢?首先要文通句顺,通则懂,不通则不懂。其次要连贯,要连着说,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一个意思说完,再说另一个意思。其三要言之有序,有条理地说。在“生活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非常重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作文课上,先口头作文,再写成书面文字,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表达。

(2)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开辟了“生活作文”训练新途径

小学生的习作训练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从“生活作文”教学实践研究来看:一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表达能力);二是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总的一句话,以人的发展为第一要务,力求学作文与学做人协调同步发展。围绕此最终目的,“生活作文”的训练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不拘一格的。我们也总结了一些。

①课堂素描

它通过描写各种静物、动物、陈设或人物动作,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它训练方式灵活,还可当堂讲评,使学生受到独立写作、修改的训练,减轻师生负担,以其精细、短小和真实的特点弥补了传统作文教学的不足。 ②阅读中写

阅读中写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仿写、改写、扩写、缩写、想象写、续写等。

③口头叙述

如“三分钟新闻发布会”、“校园新事”等。

④日常生活中的训练

如借阅图书,必须写规范的借条;请教问题,也可以书面提问;学生报告班级好人好事或反映不良现象,可以用板报稿的形式反映;班级重大事件,人人都可以发表书面意见等等。

2、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由于本课题立足于指导学生写生活作文,学生对作文的认识有了新的改变。 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有所增强。原来大部分学生一直以为写作是语文学科的事,现在明白了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每门功课都需要写作,因而增强了写作的兴趣,加强了写作训练,提高了写作能力。三年的课题研究,学生的习作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上学期有3位学生的习作在全国级刊物《阅读》上发表,5位同学结合校本课程所写的作文在全国级刊物《小学生导刊》上发表,3位同学参加“雷锋精神伴我行”活动的征文在《滨湖德育》上刊登,全校三十多位同学在全国诗歌比赛中分获二、三等奖,另有反映校本特色的一些文章在刊物上将陆续刊登。

3、深化了课题研究者的思想。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课题组成员大胆实践,勤于探索,积极总结,在研究中也产生了许多精品课例,精彩论文。参加研究的老师都有丰富的收获。江玲玲老师的《让每个孩子享受写作的快乐》发表于2011年《滨湖教育(教研版)》第四期,在无锡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中,江玲玲、周萍、张扬老师的《作文,姓甚名谁》、《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作文训练四部曲——看想说写》分获二三等奖,吴芳、沈君贤老师的《抓住“段落”,轻松写作》、《让孩子在作文课堂中“牙齿晒太阳”》在区论文评比中获得三等奖。

本课题组的老师都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本课题研究者的思想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课题研究已将近结束,从各方面来看,学生的作文也的确得到了提高,但有一点困惑在这里提出:生活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色彩的。要写好生活作文,学生必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有较自由的时间和较广阔的空间投入生活、熟悉生活,值得探讨。

总之,作文教学改革,首先要改革就作文谈作文的狭隘观念。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程,这工程,远远超过“课堂教学”的范围。写作不只是文字表达的技巧与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与多种思维能力的问题。有许许多多方面要重新认真研究,有许许多多事情要过细地去做,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小学作文生活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桥东里小学 李爽

一、研究背景

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的“假”、 “大”、“空”、“抄”、 “套”等问题,究其原因: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课改以来,一直呼唤“加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整合”的时候,我们强烈地意识到,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实践活动,广泛接触自然、社会生活,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习作素材,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受到品德、情感的陶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为出发点,我们将“小学生活化作文”作为课题,旨在让学生“在生活中作文,在作文中做人”。

二、研究意义

1. “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小学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通过研究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写作。

2. 我们进行小学作文生活化的研究,也想为课改推波助澜,试图从“生活”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人、事、物,寻找写作的源头,积累写作的材料,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

3.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能写出真、善、美的生活化习作。

三、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史上就有组织学生课余活动的实践,《学记》指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说明古代学校既有课堂学习,又有课余活动。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这一观点强调了生活与教育是不可分离的,要求儿童的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生活的特点。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人们开始进一步关注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教育,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把学生的作文与生活结合起来,更是成了众多老师研究的目标。如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读写结合受到小学语文老师的一致好评,特级教师于永正结合学生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口语能力,以及特级教师陈炳章结合校园生活培养学生作文能力,锡山市“小学自能作文教学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成功范例。

本课题让学生享受校园生活,感受家庭生活,关注社会生活,走进自然生活。创建生活化的写作模式,把生活化作文教学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挖掘习作源头,写出具有童真童趣的作文。

四、理论依据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应广泛接触学生全面观察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用心体验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并及时做好记录,为写作而积累。

2. 叶圣陶的教育教学思想。修订版“大纲”也强调,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改变单调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交流机会,有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五、研究内容

1. 探索写作素材的积累方法和途径,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2. 探索“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新模式。

3. 探索多样化的练笔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六、研究目标

1. 通过研究,使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生活,能发现并能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2. 通过研究,创建“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促进作文教学的改革。

3. 研究中,通过多样的练笔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 促进作文教学的优化。

七、研究对象

以桥东里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八、研究方法和过程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研究过程:我们进行生活作文研究,首先理清的一个思路就是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即:作文即做人,教文以教道,生活与作文是统一的,生活作文是富于生活教育之中的。

1. 学习教育理论,明确研究方向

我们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教改新信息和新经验,每月有计划地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并参阅其他理论如:《追寻生活的作文》、《走进生活 找米下锅》、《对当前小学习作教学问题与对策的思考》等与生活作文相关的理论材料,不断地理

论充电,使我们明确了研究方向。

2. 落实例会制度, 提高研究实效

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全面商讨课题进展情况和工作步骤。每周一次的课题组活动中,进行理论学习,探讨课题研究的方法,交流不同的做法和研究的成果,对自己的课题进行反思、交流。每月进行课题汇报,每学期参与实验的老师上课题研讨课,评课、交流、研讨、反思,大家互相学习,在实践探索与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理论水平有了提升。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有意识地经常安排学生观察生活,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生活、欣赏生活。

(1)享受校园生活

抓好每天在校时间,安排读、讲、说的机会。尽量利用校园里的一切活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通过观察、记录、交流,学生不但占有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写作素材,而且切实感受到了时时处处有生活,用笔去描绘生活,赞美生活。如每天利用晨会时间向学生进行一句话教育。“给予永远比接受快乐!”、“学会倾听,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让这些富有哲理又有教育意义的话,每天出现,日积月累,学生收获颇多。每天安排放学前的3分钟演讲活动,内容不限,天文地理、人情世态、社会自然、包罗万象,但不得重复;形式多样,可以是社会热点、焦点,可以是自己的所思所想,可以是日记、散文,也可是诗歌、故事。只要主题积极、健康,只要别人能从演讲中有所收获即可。同时对演讲技巧也作明确而细致的要求,教师一周评出一个演讲明星。每位学生都想在演讲中一展风采,非常珍惜每一次的演讲机会,精心准备,有的家长也参与其中,为学生出谋划策,让故事讲得更精彩,班级也出现很好的读书热潮。同时课题活动与重大节日结合起来,如运动会上写的广播稿;比赛后写的赛后感想;迎“六一”、庆祝“教师节”提出的活动方案等等,多为学生创设练笔的机会,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感受家庭生活。

放学后、星期天,学生常和父母一起参加家务劳动,这些劳动生活可成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写些日记、留言条、请假条,书信等。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等,引导学生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我们曾开展《今日我当家》学生家庭生活活动,在此项活动中学生用20元钱,真正的体验了当家买菜做饭的经历,活动中学生感受颇深:很多同学明白买菜要买既便宜又新鲜的;洗菜要用流动的水,不能长时间泡菜;切菜更需要长时间练就刀功、炒菜的学问更大:倒油前锅里不能有水,油热多长时间可以放菜等等生活常识。活动中有的学生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有的学生改变了自己的消费观念,学会理

财;也有在活动中只顾自己,不管父母的自私孩子,让家长看到了今后教育的方向。

(3)关注社会生活。

社会是个大学校,它具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实践后,再尝试练笔。如在08年发生雪灾时,组织学生为灾区的孩子送温暖活动,学生写的《雪中送炭——致南方受灾中的孩子》感人至深;5.12地震期间,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关注震区情况,了解地震故事,流着泪为汶川人民祈祷、写信、捐款捐物,这些都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流露;在奥运期间,我们又参加《迎奥运促和谐》的征文活动,实验班学生的那份奥运热情也被秦皇岛电视台录成宣传片,在《今日报道》节目中滚动播出。09年借“家乡文化大搜索” 主题队会活动的开展,孩子们通过收集资料,调查访问了解秦皇岛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建筑风格、美食特产等,从而写出了《夸家乡爱家乡》、《做文明的秦皇岛人》等多篇佳作,做了两期校级优秀习作展览;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防御期间,通过写周记,出板报,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到甲流知识,也让篇篇习作有了更多的读者。我们还组织学生逛超市,参加义务植树,寻找文明人,统计交通违规行为等社会活动。学生通过体验生活,情感有了积蓄,从而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进入描绘社会生活情境作文中去。

(4)引进自然生活。

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它不仅属于画家,更属于小学生。和学生一起来到学校对面的绿花带内寻找春天;去离学校近的汤河公园,欣赏五月的牡丹、芍药,八月的荷花,九月的菊花,汤河水的变化;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年四季的风;看一看特有的大海。如我们“游汤河牡丹园”活动,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花美,写出了《花儿朵朵开》的写景习作,也感受到了人们赏花、画花、爱花的热情,了解了汤河公园牡丹园的历史,现在牡丹的生长情况和有些游客的摘花、踏花的不文明行为,写出了《花美人不美》等独特视角的习作,并和牡丹园的管理人员一起行动起来,写倡议书。

4. 抓好课堂主渠道,探索“生活化”作文教学新模式

(1)改进作文课堂教学,启发学生将作文与生活相结合,写具有真情实感的生活作文,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加强了作文指导课的研究。对记实文指导做了(体验激趣+回忆再现+互动交流+方法引路=习作)的尝试:

第一步:激发兴趣,体验生活。精心设计导语、故事、活动、游戏等,拨动学生心弦,丰富生活体验,激发习作兴趣。如学生写《我的妈妈》,不妨先安排“采访活动”,让孩子们先去采访爸爸、爷爷、奶奶、姥姥、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和同事,问问他们眼中妈妈的形象。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妈妈,从而为写做好准备。

第二步:个体思忆,再现生活。采用多种手段,打开学生记忆窗口,再现生活细

节。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优势,在网络上下载相关的图片以及配套音乐,自己录制的录像短片等真实的场景,可将学生带入一个他们身边经常发生的小事当中,使他们如临其境。记得以《值日》为题习作,孩子们在留心观察值日后完成习作,初稿写得还是不尽人意。课上播放录制的值日场景,在关键时刻如值日时的拿笤帚时的姿势;扫地时的动作;擦玻璃时的神态;墩地时的语言,适当暂停定格,给学生以交流的时间,想象回忆自己值日时的点滴,学生交流后积极投入到写作当中,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习作抓住了感动的瞬间,丰富了写作的内容。

第三步:互动完善,思考生活。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拓宽思路。如在比赛成败后,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交流赛后感受,小小的思想里,并不比老师想得少,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下,任何困难都能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第四步:写好开头,构思立意。在写作时许多同学冥思苦想半天就是写不出来,有时七拼八凑但总觉得不满意。为了让学生写好习作的开头,向学生介绍好掌握的开头方法如:开门见山法、渲染气氛法、设置悬念法、名言、警句、诗歌引用法、故事导入法等等。学生在阅读到好的文章,也可在班里的“好书齐分享”时间里交流。教师坚持典型引路,视情况适时下水示范,帮助学生排除习作障碍。

第五步:笔述成文,记录生活。

有了前几步的铺垫,要力求学生如实表达,事实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不要写走样,更不能瞎编,说假话。

(2)重视习作后的评改

学生的作文由于各种客观的原因,不可能一次性写得很好。教师在批改的同时,积极指导学生自批自改。“批于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学生批改作文,不仅能促进学生写作而且能让学生在不断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好习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参与讲评,使他们成为评议的主角。在组织五六年级的学生评改作文采取了以下形式:①班级评改。挑选两篇对比性较强的学生习作,由习作者本人朗读后,全班同学参照讲评要点进行评议,进行对比评改,在充分肯定作者成绩的同时,找出不足,提出修改意见,进行客观评价。②分组评改。在集体修改之后,可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评改。分组时,教师将学生按写作能力高低搭配分组,指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评改时,由组长朗读习作,其他组员认真听。读完后,组长组织组员发表对习作的意见,并由组长归纳小结后工工整整地书写在习作后面。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修改别人习作的同时,提高自己评价作文的能力和表达能力。③教师评改。教师批改时,不但要看原文,还要看小组对原文的批改,对双方都进行评改。教师批改时,要把学生在文章写作中表现好的方面(比如文章好的结构,好的句子,用得好的词语等)都点出来,加以表扬,同样在不好的地方也应写明理由和修改意见。在每个学期的学期中和学期末对有代表性的师生共同评改后的学生习作加以展示,对细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习作给予表扬。

5. 通过多样的练笔形式,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促进作文教学的优化。

(1)“班级日记”

“班级日记”——是作文的辅助形式,是作文的补充和延伸。一本日记本,依次轮流写作。每天轮一个人,写什么内容,什么体裁都由自己决定,任何人不加干涉。后写的同学要先当读者,认真阅读自己前一位同学的日记,并写上“评语”。然后,再做作者,也写一篇日记做交流。这样,每天都有同学习作。定期评比,评出班内的“最佳作者”、“最佳读者”。评比的重点是感情是否真挚和语言是否顺畅。评出的优秀日记,每天都要抽空让小作者在班里朗读,并向优秀刊物推荐发表。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使他们的眼睛和大脑迅速敏锐起来。也使学生健步踏入一个“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轨道,可以把读和写、写和评、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写作的轻松,协作的快乐。当孩子拿到日记本时,家长也会争相阅读,品头论足。于是更促进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交流。

(2) 贴画日记

“贴画日记”(中年级)——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助推器,有些孩子在三年级学写作文时,感到不知从何下笔,甚至有个别学生连逗号,句号都不知从哪点。“贴画日记”——手画、眼观、嘴说,可调动各种感官,有利于语言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获取灵感,提高认识;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技法。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我们通过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鼓励学生用笔把它记录下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几句,就写几句。对写的内容再配一幅漂亮的画。写得好,画得好,及时鼓励。“绘画写话”,学生喜欢,从小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作文!

(3)网上阅读 写作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网上阅读、写作,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通过博客平台交流、探讨,更好得优化作文教学,更加快捷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九、研究成果

1. 学生掌握了写作素材的积累方法和途径,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生活作文指导课的开设,使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细节。孩子们在玩耍过程中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产生了兴趣,使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得到了丰富和提升,习

作能力迅速提高。

课题活动让孩子更团结,班级更有凝聚力,参与实验的08级2班和09级1班的习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已形成的学生作品集有《课堂小练笔》、《孩子看世界》、《难忘小学生活》、《野菜集中营》等;在各级征文评奖活动中,张琪同学、崔博同学的习作《好父母守则》、《我想劝姥爷戒烟》在省级《少年素质教育报》上刊登;于凯迪同学在“中华魂”主题教育征文活动中获市级三等奖;在奥运期间,又有十名学生写得“红领巾迎奥运”习作,均获省级奖励;陈彦则、陈星宇、杜严润三名同学在海港区第六届少儿作文展评活动中获人气奖和作文奖。

2. 构建了一个令师生满意的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模式,促进了作文教学改革。

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构建了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模式:体验激趣---回忆再现---互动交流---方法引路---习作评析。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习作教育资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作文教学体系。通过寻找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和探究活动,加强了课题的实践研究,从活动入手,创设的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师生生活。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作文,写作文。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的营造,发扬了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氛围,学生感到自己真正是学习的主人,习作的主人,因而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学生的习作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3. 探索出了多样的学生练笔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优化了作文教学。

我们力求对语文书中每一组的口语交际与习作进行精心的设计,让学生在有生活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练笔,还通过“班级日记”、“贴画日记”、“采蜜集”、“周记”、“网上阅读与写作”等不同的练笔途径,让学生感悟生活,创造生活,激发习作的兴趣和动机,把游览到的风景名胜,了解到的风土人情,收看到的电视新闻,洞悉到的时事要闻,搜集到的学校大事、班级趣闻等等一一表述出来,重视每次练笔后的交流与展示。多鼓励学生“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把习作和图画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写完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听”“读给同学听”“读给大家听”,每周推出3名练笔“小明星”,请他们朗读自己的美文,其他同学逐人发言谈感受、说体会、找差距、学好词。在习作交流中培育学习的成就感,也让每周登场亮相的同学树立习作的信心、找到写作的乐趣。学生逐步认识到习作是一种交际的工具,是生活的需要,从而也促进了作文教学的优化。

4. 提高了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勤于反思,善于总结。结合教学,做有心人,抓好每个能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练笔机会,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通过练笔、座谈、测试、观察等方法,定期了解学生作文生活化学习的进展情况。通过该课题研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提升。在此阶段参与实验的教

师李爽、王春梅、范迎飞、安鸿杰等老师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写的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案例近百篇,整理出教案集和反思集。上了《说广告》、《介绍我自己》、《奇妙的动物世界》、《编童话故事》、《我的理想》、《我最爱看的动画片》、《不怕输》、《我最喜欢的小动物》等20多节的研究课,其中所讲的《春天来了》、《换位思考》、《童年趣事习作讲评课》、《合作》、《编童话故事》等分获区级奖励;4人所撰写的7篇研究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范迎飞老师荣获“红领巾迎奥运”省级优秀作文辅导奖,李爽老师获海港区首届教师教育科研素能大赛说课一等奖,获市级“优秀主持人、佳效研究、优秀档案”的称号,该课题在全市教育科研工作现场会上交流,得到市教科所的肯定与好评。

十、存在问题与研究设想

存在问题:

1. 近三年来的课题实验工作,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少数学生的习作的兴趣、态度和能力还是比较差的,作文对他们来说还是苦差事。所以,不管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全体研究成员一定会多关注学困生。

2. 参与实验的教师,讲评的方法仍须进一步探索。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据资料表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大都喜欢上讲评课,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因而,对作文后的讲评方式,如何让作文讲评与生活更贴近,有待进一步的创新、改革。

3. 学生写作、投稿积极,但个别报刊、杂志以盈利为主,间接向师生推荐购书,让学生的热情大减,参与实验的教师在顾虑谨防上当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正规的出版社。

研究设想:

1. 教师完成了一批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整理的《作文教案集》向同年级推广。

2. 继续开展作文活动。凡学校有重要的德育活动,巧妙设计,开展有关征文活动,达到练笔的机会;对于重大纪念活动,开展演讲、讲故事比赛等;学校的校级小记者组,年级写作兴趣小组,还邀请作家、编辑来校指导。

3. 继续每周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广播学生的优秀习作、通过宣传橱窗公布发表学生习作的情况,加大对学生写作的宣传力度。

4. 以班级为单位,以展牌的形式发表了学生的大量佳作,容量大,周期短,鼓励性强。每期组织学生阅读,直接促进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提高,也增强了教师作文教学的成就感。

总之,我们的课题研究到此并没有画上个句号,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研究,将

研究纳入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力求当好学生习作的引路人,让学生写真话,抒真情,让学生在习作上感受到精彩,体会到乐趣。


相关作文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文1400字
  • · 研究性学习手册 (2012-2013学年度) 课题名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赏析 课题组长 汪戴冕 课题组员 汪戴冕 熊鸿儒 王钰楠 指导教师 何大虎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 2 目 录 1. 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2) 2.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 „„„„ ...

  • 个性化作文实验结题报告作文5800字
  • 个性化作文实验结题报告 子课题"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 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刘家庄小学 从2002年9月始,由中央教科所领衔主持的"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的课题,以研究教师作文教学的个性化和学生作文个性化为重要视角,积极营造支持性.研究型的 ...

  • 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作文4400字
  • "创新作文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中语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子课题 "表达真情实感与创新写作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2009年6月,我校根据"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q ...

  • 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作文4400字
  • "创新作文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中语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验"子课题 "表达真情实感与创新写作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2009年6月,我校根据"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 ...

  • 态度决定成功作文3400字
  • 态度决定成功 吴兴区凤凰小学 吴荷瑛 说到成长之路,最值得我炫耀的是我的科研成长之路,它是那样清晰.绚丽.那就是:端正态度-敢于尝试-努力实践-取得成功. 一 .端正态度 搞科研首先要有良好的科研态度.我认为态度可以决定努力方向,态度可以决定成功.对于我们小学教师来说,搞科研好象是那些教授.专家们的 ...

  • 平舆一中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实施方案作文8900字
  • 平舆县第一初级中学推广语言文字规范化 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落实国家对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更好地发挥学校在促进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根据<关于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的意见>要求,我校积极开展语言文字达标创建各项工作, ...

  • 基于我校的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作文12200字
  • <基于我校的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西平县人和河沿张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

  • 初中作文课题作文4300字
  • '五四'制初中作文目标序列教学法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界定 " '五四'制初中作文目标序列教学法" ,是特别针对"五四"分制学校初中生这一特定主体,尊重他们特定的写作心理规律,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6-9年级)写作教学的目标和评价标准,结 ...

  • 铁路论文写作指导作文4600字
  • 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关于高等教育 自学考试本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若干 问题的规定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任务 毕业设计(论文)是全面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其目的是能过这一实践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体验式作文课题作文2100字
  • <丰富体验,快乐作文>课题研究方案 马秀珍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