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作文1300字

高中作文

读《论语》有感

《论语》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这部著作不过区区万字,语言十分简洁精炼,但含义却十分深刻隽永,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北宋著名政治家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足以见《论语》对当时社会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而读完这部著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论语》在说理方面的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尤其善于以小见大,常常通过随处可见的日常事物来反映深刻至理。大到一个国家的治理方略,小到一个人的处世之道, 都被一种十分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甚至是接近于口语的语言呈现给读者。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篇》)就用寥寥数字向我们阐释了治理国家的大道理:先立法,同时赦免一些有细小过错的人,同时推举能干的人才。九个字便点明了从政治国的几大要点:建立司法机构及司法制度,使国家一切有法可依;恩威并重,赏罚分明;广纳贤才,重用人才。看似极为简单的几点却道出了治国的真谛。首先,法制是治国的根本,是其他一切制度的根基,这说明孔子注重“仁政”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法律制度的重要性。而“赦小过”则又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仁爱”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孔子思想体系中“仁”与“法”的辩证性,即两者都不是绝对适用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以仁为主还是以法为主,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孔子在治国方略上还是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的。对人才的重视也再次证明了孔子以人为本、爱惜人才的思想。治理一个国家的政策方针就这样被孔子以自己的方式看似漫不经心简单明了的说出,实则包涵了孔子的深意和苦心以及他治国安邦的殷切期盼,可谓是言至简而理至深。

而在更为具体的为人处世方面,孔子在《论语》中也给了我们很多金玉良言。比如“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篇》)这六个字字面意思十分浅显,一看即知: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做)伙伴。这是在劝谏人们坚守道德,无论周围有没有理解自己的人。同时也是孔子在提醒自己即使周围人不认同也要在道德的路上坚持走下去。从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孔子对他人的谆谆教导,也听到了孔子对他自己道德操守的坚定呼喊。然而,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当时社会中道德的缺失,正是因为“德之孤”才让孔子深感忧虑,从而借“必有邻”来为自己和那些所有正在孤独地坚守着道德的人坚定信心。短短六个字,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道德道路上郁郁独行但又无比坚定的孔子以及当时那个世风日下、道德缺失的社会,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没有连篇累牍的长篇大论,也没有艰涩难懂的深奥语言,《论语》选择了用一种平易近人的简单方式来告诉我们那些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各种道理。这样的平易近人在如今这个各种著作论文动辄以百万计且语言都力求专业的时代早已十分罕见。当然,语录体决定了《论语》的语言不会太书面太晦涩,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这种平易近人。毕竟写文章的目的不过是阐释道理表达和自己观点,往往我们在追求篇幅和语言专业度的同时忽略了写文章所应该达到的目的,而如果简洁的语言和直白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那我们为什么不在写文章时努力做到删繁就简,将深奥的道理、艰涩的语言浅显化、直白化呢?这一点也是我读《论语》之后最深的感触。

读《论语》有感

《论语》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这部著作不过区区万字,语言十分简洁精炼,但含义却十分深刻隽永,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北宋著名政治家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足以见《论语》对当时社会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而读完这部著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论语》在说理方面的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尤其善于以小见大,常常通过随处可见的日常事物来反映深刻至理。大到一个国家的治理方略,小到一个人的处世之道, 都被一种十分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甚至是接近于口语的语言呈现给读者。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篇》)就用寥寥数字向我们阐释了治理国家的大道理:先立法,同时赦免一些有细小过错的人,同时推举能干的人才。九个字便点明了从政治国的几大要点:建立司法机构及司法制度,使国家一切有法可依;恩威并重,赏罚分明;广纳贤才,重用人才。看似极为简单的几点却道出了治国的真谛。首先,法制是治国的根本,是其他一切制度的根基,这说明孔子注重“仁政”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法律制度的重要性。而“赦小过”则又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仁爱”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孔子思想体系中“仁”与“法”的辩证性,即两者都不是绝对适用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以仁为主还是以法为主,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孔子在治国方略上还是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的。对人才的重视也再次证明了孔子以人为本、爱惜人才的思想。治理一个国家的政策方针就这样被孔子以自己的方式看似漫不经心简单明了的说出,实则包涵了孔子的深意和苦心以及他治国安邦的殷切期盼,可谓是言至简而理至深。

而在更为具体的为人处世方面,孔子在《论语》中也给了我们很多金玉良言。比如“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篇》)这六个字字面意思十分浅显,一看即知: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做)伙伴。这是在劝谏人们坚守道德,无论周围有没有理解自己的人。同时也是孔子在提醒自己即使周围人不认同也要在道德的路上坚持走下去。从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孔子对他人的谆谆教导,也听到了孔子对他自己道德操守的坚定呼喊。然而,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当时社会中道德的缺失,正是因为“德之孤”才让孔子深感忧虑,从而借“必有邻”来为自己和那些所有正在孤独地坚守着道德的人坚定信心。短短六个字,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道德道路上郁郁独行但又无比坚定的孔子以及当时那个世风日下、道德缺失的社会,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没有连篇累牍的长篇大论,也没有艰涩难懂的深奥语言,《论语》选择了用一种平易近人的简单方式来告诉我们那些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各种道理。这样的平易近人在如今这个各种著作论文动辄以百万计且语言都力求专业的时代早已十分罕见。当然,语录体决定了《论语》的语言不会太书面太晦涩,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这种平易近人。毕竟写文章的目的不过是阐释道理表达和自己观点,往往我们在追求篇幅和语言专业度的同时忽略了写文章所应该达到的目的,而如果简洁的语言和直白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那我们为什么不在写文章时努力做到删繁就简,将深奥的道理、艰涩的语言浅显化、直白化呢?这一点也是我读《论语》之后最深的感触。


相关作文

  • 品[论语],悟精华--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
  • <论语>,乃中华之精髓.孔子居春秋战国之际,社稷之动荡,增其感,与其弟子记言行.仁.义.礼.志.信之道尽现于此.博大精深却又通俗易懂,屹立千年而不倒,可谓律己做人之标杆也. 又以<论语>距今千年有余,千年之变化,非人可料,科技及社会之异,非前人可想也.余感而慨曰:" ...

  • 读[论语]有感 李懿作文500字
  • 读<论语>有感 怀着一丝心灵的愉悦与感悟,品读<论语>,只觉馨香书气沁人,实在幸福. 初读<论语>,时值六岁.它不是一幅色彩缤纷,线条优美的画,并没有带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它如美酒,愈久弥香,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复咀嚼品味<论语>,这才品的些许滋味,如 ...

  • 读[不读论语枉少年]有感作文600字
  • 读<不读论语枉少年>有感 "少年",这个词令我想到了无忧无虑,令我想到教室里一张张可爱的笑,更让我想到在操场上追赶太阳的身影.在我眼中,一切的一切,都充满着灿烂与活力. "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读论语枉少年>中记载的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间的 ...

  • 读[论语]有感作文1000字
  • <论语>的力量 --读<论语>有感 姓名:刘小丽 班级:九年级二班 学校:宁津县第二实验中学 指导教师:宋雪芹 5231907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 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直至2 ...

  • 小学生读论语有感作文400字
  • 小学生读论语有感 小学生读论语有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自我的脑海中还似曾回荡起全班同学一起背诵课文<论语>三则时的情形,其中的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大意是, 孔子说:"仲由呀,教 ...

  • 读[论语]有感作文600字
  • 读论语有感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里的古文,里面有教人们做人的道理.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有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 ...

  • [论语]读后感作文600字
  • <论语>读后感 至德者的无奈 读完<论语>,坐着发呆,迷茫中,<庄子. 秋水>中的一句话,浮上心头.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什 ...

  • 读[论语]有感作文1300字
  • 读<论语>有感 曲阜市实验中学 董猛 读<论语>有感 作为一名曲阜人,如果不读论语,可以说是极大的资源浪费.当你忙碌了一整天之后,吃完晚饭,在家里泡上一杯热茶,拿起论语细细品味,真是一种享受啊!上学时,看着人家背<论语>也跟着背了不少,通过资料书浅显的弄懂了意思, ...

  • 亲子共读[论语]有感作文1200字
  • 亲子共读<论语>有感 儿子三年级以后就较少与他一起共读了.今年暑假借着学校要求亲子共读的契机,与儿子一起认真学习了<论语>第一篇<学而>的一些思想内容.对于<论语>这一著作,我们并不陌生,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