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牡丹亭观后感作文4500字

高一作文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篇一: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开场时,一曲宛转悠扬的笛声仿佛把人立刻带入了梦境,那晚的演出令我非常兴奋,不仅仅是视觉、听觉,仿佛心灵也受到艺术美得洗礼。我能在这么特别的文物剧场观看这么古老的昆曲传奇代表作,真的非常感谢贵公司提供的这次观演机会。

整场表演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美,有些场景细节更是惊艳。比如那些蝴蝶飞向光亮,这一些都好像在梦中,或是在经历诗意的旅行。那活生生的娇美容颜,清亮亮的婉转歌喉真的令人迷恋。我一直认为只是年纪老的人爱看戏,年轻人并不爱看戏,但没想到来的人大部分是跟我年纪差不多的。这次我所看的《牡丹亭》跟以前我在电视上看过的相比,有了一些不同的部分,好像这次演的《牡丹亭》是针对时代变化而改变的,和一般人以为没意思、无聊的、以前旧的《牡丹亭》不一样,它更富有幽默感,更加时尚。这种幽默的部分,驱赶走了观众的烦恼和生活压力。本来在我的理解上' 昆曲是京剧,京剧就是昆曲', 但我又不能准确的区分他们的不同。简单的说,我对京剧的感觉是' 华丽', 对昆曲的感受是' 优雅'. 我想昆曲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词曲的内容,人物的举止都表现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氛。相对比较而言,以前看到的京剧更像窈窕淑女似的纯真,而且更质朴。看了昆曲经典《牡丹亭》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唯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尽雅致的艺术。这果然是昆曲被称为' 百戏之祖' 的原因了。

《牡丹亭》,中国>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最能体现昆曲精致浪漫的经典剧目。它的>故事美:讲述的是 南安富家千金杜丽娘,一日去后花园游玩,春色沉醉,不觉小寐。梦中见一俊朗书生(柳梦梅)持柳枝而来,两情欢好一晌温存。梦醒怅然若失,感念成疾,竟至重病而亡。弥留之际嘱丫鬟春香将她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将其自画像藏于太湖石下。千里之外的柳梦梅亦梦有所感,因赴考路经南安,抱病淹留,机缘巧合拾得丽娘自画像,一见倾心,日日玩赏声声呼唤,叫得杜丽娘魂魄跨越阴阳前来相会,以幽魂之身荐枕于柳梦梅。二人情到深处,杜丽娘托出实情,柳梦梅痴心一往,掘坟救杜丽娘回生,二人终成眷属。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如此开放的社会,像杜丽娘这样开放的女子也不多见。可能是现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太多了,爱的真正意义理解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人们追求的爱已不再那么的' 纯洁' 和' 奔放', 我们这种年纪的人可能对爱还不是很了解,但是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想像杜丽娘那样轰轰烈烈的爱一回!

它的唱词、唱腔、台词美:演员、乐师皆按明代服饰装扮;舞美设计充分尊重皇家粮仓建筑原貌;现场演剧采用明式家具陈设;角儿完全靠嗓子和身段,乐师完全现场演奏,杜绝麦克风和扬声器;开放式扮戏房一览中国戏曲勾脸绝活;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 满园春色,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内敛、含蓄、腼腆的特性没有遗漏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她作为一名养在深闺的少女所拥有的伤春的神态更是迷乱了我们的双眼。

它的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服装设计全是古色

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 美'!

它的主题美: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所谓理想的爱情必然是两个人的爱情,所谓爱情的理想,也必然是两个人共同的理想。《牡丹亭》就是在演绎一部可歌可泣、入死出生的旷世之恋。杜丽娘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

皇家粮仓有着600年的历史,昆曲之作也传诵了600年,我7月20号观看的是第599场演出,在明晚也将迎出它的第600场演出,这真是别有一番滋味,真心的预祝明晚演出更加美满!

篇二:昆曲《牡丹亭》后感

常有人说《牡丹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实我很讨厌这样的说法。《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其艺术魅力绝不是一部惊悚加言情的欧美电影所能比拟的。昆曲之旖旎悠扬,牡丹亭之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自有其不可及之处。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于院中梅树下,说两人姻缘今世,梦醒之后久久难忘,思念不已。官宦人家的小姐杜丽娘知书达礼,偶然读到诗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不禁心神荡漾,愁肠满怀,步入后院感叹这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纵然是如花美眷,也付予这似水流年。不觉于一棵梅树下梦见一位俊秀书生手执柳枝,二人钟情相许,幽会与亭中。回去后丽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要求来到花园将自己的画像埋在梅树下,最后香消玉殒。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此,机缘巧合地发现了太湖石下的画像,惊讶地发现原来丽娘就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夜里丽娘魂游后院,与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打开坟墓,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私下结为夫妇。不久后被丽娘的父亲发现,告柳梦梅盗墓之罪,幸好柳梦梅科举拔得头筹,在皇上的帮助下最终与丽娘白头偕老。

这是一个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这是一个为爱而死因爱而生的神话。这园外春色无边,这墙角繁花开遍,姹紫嫣红。我花容月貌,我锦衣玉食,却得不到爱情,这无边无际的乏味与空虚何日才是尽头。既然求爱不得,如此终老,不如就此死去,至少还怀抱着对他的回忆。丽娘的勇敢与痴情即便是现在也是极为少见的。故有人这样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她的这种大胆看似少见其实在北宋这样一个如此封建的年代,无数被精神束缚的女子早已遥想过千万遍,汤显祖无疑借丽娘之身道出了她们难以言明的渴望,那就是自由,那就是真爱。这婉转的唱腔,这缠绵的丝竹,一寸一寸渡进我的心湖。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是女为己悦者容,因为你所以有了美丽的理由,我的每一次微笑都是为了你能长一

点的停留。若生不能与君相伴,那么死又有何惧。人精神上的共鸣虽然抽象可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如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样,我心有所愿,便愈发有着冲脱周围的欲望。然而求之不得,只好寄梦想于他人,在戏曲里需求精神寄托。兼之昆曲本就有其活色生香之长,更是将牡丹亭这段死生缠绵的爱情故事唱了个荡气回肠,引天下女子为之向往。

痴情勇敢的丽娘最终获得了圆满的结局,然而还是有那么多渴望追求梦想与所爱的女子红颜薄命,她是一个奇迹,因爱而死,为爱而生,如同漆黑夜色上一盏高高在上的孔明灯,寄托了梦想,最终成就了牡丹亭这样一部名曲。

篇三: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牡丹亭》之美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昆曲表演。没想到第一次就可以看到李鸿良等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参与演出的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走进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曲词的整饬,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好似一个大家闺秀在娓娓道来一段欲说还羞的往事。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为何独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其唯美的艺术。汤显祖曾说: '一生四梦, 得意处惟在牡丹。' 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 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

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 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 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哪个少女不善怀春? 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 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满园春色,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内敛、含蓄、腼腆的特性没有遗漏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她作为一名养在深闺的少女所拥有的伤春的神态更是迷乱了我们的双眼。' 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 如此凄美的唱词道出了柳

梦梅与杜丽娘之间的苦恋。阴阳相隔,柳、杜二人无可奈何,丽娘便许下了' 梅根相见' 的诺言。配上婉转、柔美的唱腔,二人凄美却又神圣的爱情被展示的淋漓尽致。

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 美'!

主题美——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主人公杜丽娘不同于比她早几百年的刘兰芝和崔莺莺,也不同于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黛玉。她并不像崔莺莺那样,不满包办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不像林黛玉那样,要求男女双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刘兰芝那样以死而殉情。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要,换言之,就是认为女人天生要有爱的权力。杜丽娘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牡丹亭》中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真是相得益彰,剧情曲折,架构恢宏。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篇一: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开场时,一曲宛转悠扬的笛声仿佛把人立刻带入了梦境,那晚的演出令我非常兴奋,不仅仅是视觉、听觉,仿佛心灵也受到艺术美得洗礼。我能在这么特别的文物剧场观看这么古老的昆曲传奇代表作,真的非常感谢贵公司提供的这次观演机会。

整场表演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美,有些场景细节更是惊艳。比如那些蝴蝶飞向光亮,这一些都好像在梦中,或是在经历诗意的旅行。那活生生的娇美容颜,清亮亮的婉转歌喉真的令人迷恋。我一直认为只是年纪老的人爱看戏,年轻人并不爱看戏,但没想到来的人大部分是跟我年纪差不多的。这次我所看的《牡丹亭》跟以前我在电视上看过的相比,有了一些不同的部分,好像这次演的《牡丹亭》是针对时代变化而改变的,和一般人以为没意思、无聊的、以前旧的《牡丹亭》不一样,它更富有幽默感,更加时尚。这种幽默的部分,驱赶走了观众的烦恼和生活压力。本来在我的理解上' 昆曲是京剧,京剧就是昆曲', 但我又不能准确的区分他们的不同。简单的说,我对京剧的感觉是' 华丽', 对昆曲的感受是' 优雅'. 我想昆曲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词曲的内容,人物的举止都表现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氛。相对比较而言,以前看到的京剧更像窈窕淑女似的纯真,而且更质朴。看了昆曲经典《牡丹亭》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唯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尽雅致的艺术。这果然是昆曲被称为' 百戏之祖' 的原因了。

《牡丹亭》,中国>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最能体现昆曲精致浪漫的经典剧目。它的>故事美:讲述的是 南安富家千金杜丽娘,一日去后花园游玩,春色沉醉,不觉小寐。梦中见一俊朗书生(柳梦梅)持柳枝而来,两情欢好一晌温存。梦醒怅然若失,感念成疾,竟至重病而亡。弥留之际嘱丫鬟春香将她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将其自画像藏于太湖石下。千里之外的柳梦梅亦梦有所感,因赴考路经南安,抱病淹留,机缘巧合拾得丽娘自画像,一见倾心,日日玩赏声声呼唤,叫得杜丽娘魂魄跨越阴阳前来相会,以幽魂之身荐枕于柳梦梅。二人情到深处,杜丽娘托出实情,柳梦梅痴心一往,掘坟救杜丽娘回生,二人终成眷属。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如此开放的社会,像杜丽娘这样开放的女子也不多见。可能是现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太多了,爱的真正意义理解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人们追求的爱已不再那么的' 纯洁' 和' 奔放', 我们这种年纪的人可能对爱还不是很了解,但是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想像杜丽娘那样轰轰烈烈的爱一回!

它的唱词、唱腔、台词美:演员、乐师皆按明代服饰装扮;舞美设计充分尊重皇家粮仓建筑原貌;现场演剧采用明式家具陈设;角儿完全靠嗓子和身段,乐师完全现场演奏,杜绝麦克风和扬声器;开放式扮戏房一览中国戏曲勾脸绝活;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 满园春色,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内敛、含蓄、腼腆的特性没有遗漏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她作为一名养在深闺的少女所拥有的伤春的神态更是迷乱了我们的双眼。

它的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服装设计全是古色

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 美'!

它的主题美: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所谓理想的爱情必然是两个人的爱情,所谓爱情的理想,也必然是两个人共同的理想。《牡丹亭》就是在演绎一部可歌可泣、入死出生的旷世之恋。杜丽娘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

皇家粮仓有着600年的历史,昆曲之作也传诵了600年,我7月20号观看的是第599场演出,在明晚也将迎出它的第600场演出,这真是别有一番滋味,真心的预祝明晚演出更加美满!

篇二:昆曲《牡丹亭》后感

常有人说《牡丹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实我很讨厌这样的说法。《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其艺术魅力绝不是一部惊悚加言情的欧美电影所能比拟的。昆曲之旖旎悠扬,牡丹亭之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国人,就连汤显祖自己也感叹道临川四梦,得意在于牡丹处。一部本质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这样巨大的影响,自有其不可及之处。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于院中梅树下,说两人姻缘今世,梦醒之后久久难忘,思念不已。官宦人家的小姐杜丽娘知书达礼,偶然读到诗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不禁心神荡漾,愁肠满怀,步入后院感叹这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纵然是如花美眷,也付予这似水流年。不觉于一棵梅树下梦见一位俊秀书生手执柳枝,二人钟情相许,幽会与亭中。回去后丽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要求来到花园将自己的画像埋在梅树下,最后香消玉殒。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于此,机缘巧合地发现了太湖石下的画像,惊讶地发现原来丽娘就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夜里丽娘魂游后院,与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打开坟墓,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私下结为夫妇。不久后被丽娘的父亲发现,告柳梦梅盗墓之罪,幸好柳梦梅科举拔得头筹,在皇上的帮助下最终与丽娘白头偕老。

这是一个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这是一个为爱而死因爱而生的神话。这园外春色无边,这墙角繁花开遍,姹紫嫣红。我花容月貌,我锦衣玉食,却得不到爱情,这无边无际的乏味与空虚何日才是尽头。既然求爱不得,如此终老,不如就此死去,至少还怀抱着对他的回忆。丽娘的勇敢与痴情即便是现在也是极为少见的。故有人这样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她的这种大胆看似少见其实在北宋这样一个如此封建的年代,无数被精神束缚的女子早已遥想过千万遍,汤显祖无疑借丽娘之身道出了她们难以言明的渴望,那就是自由,那就是真爱。这婉转的唱腔,这缠绵的丝竹,一寸一寸渡进我的心湖。女为悦己者容,其实是女为己悦者容,因为你所以有了美丽的理由,我的每一次微笑都是为了你能长一

点的停留。若生不能与君相伴,那么死又有何惧。人精神上的共鸣虽然抽象可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如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样,我心有所愿,便愈发有着冲脱周围的欲望。然而求之不得,只好寄梦想于他人,在戏曲里需求精神寄托。兼之昆曲本就有其活色生香之长,更是将牡丹亭这段死生缠绵的爱情故事唱了个荡气回肠,引天下女子为之向往。

痴情勇敢的丽娘最终获得了圆满的结局,然而还是有那么多渴望追求梦想与所爱的女子红颜薄命,她是一个奇迹,因爱而死,为爱而生,如同漆黑夜色上一盏高高在上的孔明灯,寄托了梦想,最终成就了牡丹亭这样一部名曲。

篇三: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牡丹亭》之美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昆曲表演。没想到第一次就可以看到李鸿良等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参与演出的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走进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曲词的整饬,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好似一个大家闺秀在娓娓道来一段欲说还羞的往事。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为何独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其唯美的艺术。汤显祖曾说: '一生四梦, 得意处惟在牡丹。' 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 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

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 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 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哪个少女不善怀春? 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 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满园春色,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内敛、含蓄、腼腆的特性没有遗漏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她作为一名养在深闺的少女所拥有的伤春的神态更是迷乱了我们的双眼。' 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 如此凄美的唱词道出了柳

梦梅与杜丽娘之间的苦恋。阴阳相隔,柳、杜二人无可奈何,丽娘便许下了' 梅根相见' 的诺言。配上婉转、柔美的唱腔,二人凄美却又神圣的爱情被展示的淋漓尽致。

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 美'!

主题美——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主人公杜丽娘不同于比她早几百年的刘兰芝和崔莺莺,也不同于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黛玉。她并不像崔莺莺那样,不满包办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不像林黛玉那样,要求男女双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刘兰芝那样以死而殉情。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要,换言之,就是认为女人天生要有爱的权力。杜丽娘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牡丹亭》中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真是相得益彰,剧情曲折,架构恢宏。


相关作文

  •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作文1600字
  •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牡丹亭>之美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昆曲表演.没想到第一次就可以看到李鸿良等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参与演出的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走进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曲词的整饬, ...

  •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作文4500字
  • 篇一: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开场时,一曲宛转悠扬的笛声仿佛把人立刻带入了梦境,那晚的演出令我非常兴奋,不仅仅是视觉.听觉,仿佛心灵也受到艺术美得洗礼.我能在这么特别的文物剧场观看这么古老的昆曲传奇代表作,真的非常感谢贵公司提供的这次观演机会. 整场表演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美,有些场景细节 ...

  • 昆曲观后感作文700字
  • 昆曲可谓是我们苏州的一大特色.而该曲发源于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 很高兴,学校最近组织了同学们去欣赏昆曲.且不说小学里曾不止一次地去细细品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中所蕴含的 ...

  •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作文1200字
  • 昆曲<牡丹亭>后感 常有人说<牡丹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实我很讨厌这样的说法.<牡丹亭>作为昆剧之母,其艺术魅力绝不是一部惊悚加言情的欧美电影所能比拟的.昆曲之旖旎悠扬,牡丹亭之曲折梦幻,二者结合,在彼此基础上迸发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无数的 ...

  • 昆曲 牡丹亭2作文1500字
  • 昆曲 牡丹亭 读后感 微电子学院 商君曼(学号15343073) <标目>说:"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张继青也好,梅兰芳也好,白先勇的青春版也好,一一阅尽之后,凝于喉口的仍然是那绵长无尽的情愁,好似亲身听觉汤显祖停笔后那一声长叹. <牡丹亭> ...

  • 牡丹亭 观后感作文1800字
  • 观<牡丹亭>有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B 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 看着屏幕上播放的昆曲<牡丹亭>,听着那有些听不懂的格调和方言,但却是感受着浓浓的时代感.仿佛我们也穿越到南宋时代,感受着与我们同 ...

  • [白先勇传]读后感作文1100字
  • 读<白先勇传--情与美>有感 20124265,翻译一班,潘胜兰 寒假,我读了很多本书,有季羡林的杂文,余光中的散文,<国史大纲>等,今天我想写写我读<白先勇传>的感想. 由于在研究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的翻译理念和译作选择,加上葛浩文翻译了白先勇的<孽子> ...

  • 脸作文800字
  • 风雅的辞藻,令多少人口齿噙香:悠悠的水磨腔,又令多少人销魂断肠.那年盛夏,你把连身老我心,是我至今久久不能忘怀-- 她,面若桃花,一双含情脉脉的丹凤眼,两道柳眉深入云鬓,丹砂般的嘴欲启还休,下巴微扬更衬其美艳绝伦之貌.挑眉,抛袖,侧身,轻盈巧致.我醉心于她的美,像那才黄未匀的柔柳,又似那不受尘埃的雪 ...

  •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作文1300字
  •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老实说,我对戏曲知之甚少,对昆曲更是了解的不多.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似乎在我们这样的90后们中间影响力渐渐减弱.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在老师播放有关<牡丹亭>的视频时,我发现有许多同学都没有认真地观看.一开始,我也没有认真看,但之后我发现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