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作文2900字

四年级作文

- 1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3、《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责任学校 六街镇中心小学 责任教师 蔡琼芬

【教材分析】

《峨眉山月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两首》之一。《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所写。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美景时,感怀万千,写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诗中一方面流露出诗人出蜀的急切心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诗人的依依乡情。所以,这首诗,看似咏月,实则抒发怀乡之情。

【学情分析】

这首诗妙就妙在:短短四行诗共二十八个字,竟用了五处地名: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却一点儿也不显得单调和堆砌。前两行写作者乘船夜行,抬头仰望,半轮皎洁的秋月高高地挂在峨眉山头,“秋”字因为诗歌押韵的需要倒置句末,交代了季节,更显月色之美。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只要课上,老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适当的引导、结合文本、联系生活,本堂课应该会是一堂精彩的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意,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能在读中

- 2 -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法:课标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运用“自读—质疑—交流—— 小组合作探究——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创景导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2、揭题

师: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师做补充。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板书:峨眉山月歌) 读课题:个别读 齐读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1)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2)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学生熟悉的古诗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走进文本

师:“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带着感兴趣的问题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美景!”(学生自读、自探)

2、引导学生欣赏峨眉山美景。

师:“欣赏了峨眉山美景同学们一定想再次朗诵这首诗吧!”(师相机出示全诗)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 3 -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3、自读、指名读全诗。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探究前, 组织学生欣赏峨眉山图片,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探究解疑做铺垫。】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一)初读

1、读《峨眉山月歌》全诗,要求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2、师正音,听配乐朗读生划节奏。

3、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二)细读

1、交流自学情况。

(1)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诗人远游是哪个季节?(秋 )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2)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3)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流船——妙哉、乐事)夜发——连夜出发。向——(看插图理解)驶向。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君——作者的友人。下——顺江而下。

(4)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 4 -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三)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 那么 ,诗人感到 ?(惆怅迷惘)

(3)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暗生思月怀乡之情”、“思君/不见/下渝洲。”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2、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这个环节的设计,分四步走:自读理解、品读想象、美读悟情、升华情感。一方面引导学生抓住典型词语、句子,指导熟读感悟,让学生在读读、划划、议议、说说、想想中理解诗意,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获得情感共鸣,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赏析解读,进一步展示并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师:“学习让我快乐,快乐源于收获,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背诵古诗。

3、填空: 李白号( )又号(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描绘令诗人流连忘返的景色的诗句是(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并进一步理解古诗,拓展知识。】

- 5 - 【板书设计】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咏月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怀乡

- 1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3、《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责任学校 六街镇中心小学 责任教师 蔡琼芬

【教材分析】

《峨眉山月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两首》之一。《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所写。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美景时,感怀万千,写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诗中一方面流露出诗人出蜀的急切心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诗人的依依乡情。所以,这首诗,看似咏月,实则抒发怀乡之情。

【学情分析】

这首诗妙就妙在:短短四行诗共二十八个字,竟用了五处地名: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却一点儿也不显得单调和堆砌。前两行写作者乘船夜行,抬头仰望,半轮皎洁的秋月高高地挂在峨眉山头,“秋”字因为诗歌押韵的需要倒置句末,交代了季节,更显月色之美。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只要课上,老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适当的引导、结合文本、联系生活,本堂课应该会是一堂精彩的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意,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能在读中

- 2 -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法:课标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运用“自读—质疑—交流—— 小组合作探究——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创景导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2、揭题

师: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师做补充。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板书:峨眉山月歌) 读课题:个别读 齐读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1)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2)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学生熟悉的古诗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走进文本

师:“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带着感兴趣的问题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美景!”(学生自读、自探)

2、引导学生欣赏峨眉山美景。

师:“欣赏了峨眉山美景同学们一定想再次朗诵这首诗吧!”(师相机出示全诗)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 3 -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3、自读、指名读全诗。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探究前, 组织学生欣赏峨眉山图片,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探究解疑做铺垫。】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一)初读

1、读《峨眉山月歌》全诗,要求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2、师正音,听配乐朗读生划节奏。

3、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二)细读

1、交流自学情况。

(1)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诗人远游是哪个季节?(秋 )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2)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3)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流船——妙哉、乐事)夜发——连夜出发。向——(看插图理解)驶向。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君——作者的友人。下——顺江而下。

(4)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 4 -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三)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 那么 ,诗人感到 ?(惆怅迷惘)

(3)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暗生思月怀乡之情”、“思君/不见/下渝洲。”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2、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这个环节的设计,分四步走:自读理解、品读想象、美读悟情、升华情感。一方面引导学生抓住典型词语、句子,指导熟读感悟,让学生在读读、划划、议议、说说、想想中理解诗意,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获得情感共鸣,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赏析解读,进一步展示并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师:“学习让我快乐,快乐源于收获,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背诵古诗。

3、填空: 李白号( )又号(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描绘令诗人流连忘返的景色的诗句是(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并进一步理解古诗,拓展知识。】

- 5 - 【板书设计】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咏月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怀乡


相关作文

  • 峨眉山月歌吟唱曲作文2000字
  • 峨眉山月歌吟唱曲 ● 峨眉山月歌吟唱曲● 峨眉山月歌 50多年前的1964年秋,辞故土渝州下到三峡夔州,闲来思乡翻弄旧物,把学生时代为李白诗<峨眉山月歌>试配的四川话吟唱曲誊正,再插上图片,拿到县里唯一的那家照相馆去翻拍.那时还没有复印机.电脑扫描仪之类,只有照相翻拍留底.照相馆员工看后 ...

  • 魏楼小学四年级古诗文背诵目录作文2000字
  • 魏楼小学四年级古诗文背诵目录: 1.<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2.<枫桥夜泊> (唐)张继 3.<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4.<秋夜曲> (唐)王维 5.<秋词> (唐)刘禹锡 6.<慈仁寺荷花池> (清)何绍基 7 ...

  • 寒假作业作文800字
  •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 山中杂诗(吴均)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李白) 春夜洛阳闻笛(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 ...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词赏析作文2300字
  • 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 月下独酌.其一 作者:李白 年代: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 ...

  • 关于月亮的古诗作文2900字
  •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月下独酌>[唐]李 ...

  • 故园秋(100字)作文作文7200字
  • 精选作文:故园秋(100字) 作文 秋天的朝阳纯净而温和,早早临到枝繁叶茂的树梢. 蜜蜂翁翁的唱着,蝴蝶翩飞. 树叶变成了黄色,虽没有了从前的光泽. 但,我知道,明年春天仍会有新的嫩芽绽放&&五年级:冰雪萌月 篇一:故园的秋 故园的秋 故园的秋是晚的,北国的江南,还是充满绿意.如今金 ...

  • 17 改写[赠汪伦]教学设计作文2200字
  • 改写<赠汪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把李白的<赠汪伦>改写成现代文. 2. 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 二.教学过程: (一).进入诗境,品味诵读 1.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的古诗文,能吟诵一首你最欣赏的古诗吗?能谈谈你最崇拜 ...

  • 高二年级中秋节作文600字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 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 ...

  • 中秋作文作文900字
  • 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