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业作文5200字

初三作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实录及反思(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校进行的高效课堂改革摸索了一段时间了,今天由我给语文课改小组成员上一节探索课。我今天上的是苏轼的《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预习。早读我布置了任务,就是朗读和疏通文意,在大多数学生都完成了这个任务之后,再以抽签的方式确定课堂展示及点评的小组。

这样安排,我的考虑是每节课所有的学习任务所有的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进去,思考,讨论,解决。如果一开始就确定了展示的小组,担心他们就只解决自己小组的那个问题了,忽略甚至压根就放弃了对其他学习任务的研讨。在基本完成了所有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我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了每个小组承担的任务。

二、正式上课,大屏幕上首先展示本节课的任务:

成果展示:

(一)全文朗读

1、高若雨组朗读,陈毅组点评

2、王媛组朗读,李昶悦组点评

(二)疏通文意

1、第一段(王怡静组翻译,宁鹏浩组点评)

2、第二段(刘刚组翻译,尚迅航组点评)

3、第三段(邬笑笑组翻译,刘春阳组点评)

然后留五分钟时间让各组学生针对自己组的任务开始准备,形式为小组合作。

时间一到,各小组按顺序上讲台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再由点评小组纠正,其他小组均可积极参与。

三、下课前,大屏幕展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预习任务:探究•讨论

1、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

2、本文引用了哪些诗文典故?

3、你从文章第一段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4、你觉得文与可是怎样一个人?

5、本文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

6、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7、结合《祭十二郎文》,谈谈你在写作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四、课后反思

最大的亮点是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上台展示的学生自不必说,底下听的学生也很认真,因为要纠错。这也是课改的初衷。

整个模式很清晰,好操作。

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两点:

(一)朗读时存在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字音和断句上。断句出现的问题当时就由学生纠正了,但字音就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这篇文章有这么些字的读音都出现了问题:

为 累 遂 见 教 予 夫 丧 遗 与 语 绢 拟

老实说,课前我自以为准备得还是很充分的,问题是有些字的读音我一直都是那么处理的,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等课堂上学生朗读的时候,你发现问题就出来了。学生在纠正的时候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的我能及时解决,有些我却不敢确定。比如“绢”,我一直读一声,有学生说该读四声,我问查字典了吗?他说没有,他一直都读四声的,比如有一个很熟悉的词“绢花”,就读四声。我印象中的“绢花”也读四声,当时心里想难道是个多音字?不敢确定,就老老实实地向学生说明了,下去查了字典,等下节课再订正。

还有学生在纠正别人时把正确的说错了,起码他以后不会再念错了。

还有一个女生说:“„予‟做代词时读二声,做动词时读三声。”也明确了学生一直不太清楚的地方。

这可真正算得上教学相长了。

(二)疏通文意时出现的问题

1、“废卷而哭失声”中的“而”,学生解释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搁下画卷,痛哭失声”,我肯定了下来。没想到听课的一位姓顾的老师举手发言,觉得应该是并列关系,他站起来便说边比划,把画卷放下来的同时已经痛哭了,两个动作没办法把前后关系分得那么清楚。学生七嘴八舌地争论了起来,连一个前来观摩的英语老师也激动得站起来发言了,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学生说:“眼泪没有那么顺当吧?总得酝酿酝酿才合乎常理,所以,还是承接好。”

我当然也加入到争论中:“如果流泪还要酝酿一番才行,那一定是伤心的程度不够。我觉得我被顾老师说服了,真正伤心时大概很难那么层次井然,放下画卷再哭,应该是拿着画卷时已经泪流不已了,所以,并列关系是不是比承接关系更好呢?下去大家可以继续争论。”

下课后,我关上多媒体出了教室,发现还有一个男生追出去正在楼道里和顾老师争论这个“而”的用法,只听他说:“男人的感情是内敛的,不像女人那么一伤心就哭得稀里哗啦的,苏轼拿着画卷当然很伤心,但他是个男人,一定强忍悲痛,放下画卷,才发现忍不住,这才痛哭失声了。所以,该是承接关系。”

至于到底是并列还是承接,还重要吗?

2、课下,顾老师还说到了一点,学生在翻译时都只说“与可”,按古人的习惯,是否该带上姓呢?商榷中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2013-03-11 → 手机版 手机用户请点此切换到大字体页面

教学目的:

1. 掌握相关重点字. 词. 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 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 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重点难点:

1. 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 词. 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 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预习:

1. 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对不了解的字. 词. 句做标记。

2. 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3. 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4.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显示文可与. 郑板桥等人墨画图)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

同的季节. 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二. 题解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 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 ,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三. 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的音

与可以书遗余( ) 近语士大夫( ) 萃( ) 寒梢( )

笔砚( ) 斤斧何曾赦箨龙( ) 喷饭( )

畴昔( )

四. 朗读课文并思考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把你在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

五. 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1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2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3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1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2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 亲密无间。

六. 知识积累

(一)重点掌握词语

1. 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2. 投诸地而骂

3. 以为口实 4. 而读书者与之

5. 余因而实之 6. 月落庭空影许长

7. 近语士大夫 8.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9. 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二)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 与可没与陈州 2. 少纵即逝矣

1. 初不自贵重 2. 月落庭空影许长

3. 废卷而哭失声 4. 吾将以为袜

5. 发函得诗 6. 而读书者与之

7. 以书遗余曰

(三)词类活用现象

1.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2. 余因而实之

3. 与可厌之 4.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5. 初不自贵重

(四)虚词

为 1.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 余为徐州 4. 而予以为有道者

5. 吾将以为袜

乃 1.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 乃见其所欲画者

其 1. 乃见其所欲画者 2. 岂独得其意

3. 而予亦悔其随之 4. 以追其所见

5. 其所以然 6. 岂独得其意

然 1. 自视了然 2. 予不能然也

3. 然二百五十匹绢

以 1.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2. 与可以书遗予曰

3. 吾将以为袜

之 1. 竹之始生 2. 一寸之萌耳

3. 生而有之也 4. 临事忽丧之

5. 士大夫传之 6. 而读书者与之

(五)文言句式

1. 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 足相蹑于其门

4.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5.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6. 吾将以为袜

7.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8.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9.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0. 轮扁,斫轮者也

11. 岂复有竹乎:

12. 世岂有万尺竹哉?

(六)难句翻译

1.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3.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4.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5.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6. 袜材当萃于子矣。

7. 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第二课时

一. 导入(略)

二. 仔细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1. 本文侧重于阐发“胸有成竹”. “心手相应”的创作思想,还是追述与文与可的深厚友谊?

2. 文章主旨写理还是写情?

3. 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文中记叙了与文与可的哪些事件,分别说明了文与可的什么个性?

4. 文章第一节描绘了那幅画,其用意何在?

5. 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

三. 问题探讨

1. 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 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3.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明确:

1. 文体,杂文;

2. 记叙了文与可厌世俗求画,不自贵重,说明了他的脱俗淡泊,与苏轼诗画互答,说明了他是个才情过人. 无拘率直的人;

3. 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四. 感悟与思考

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启迪和教益?

参考:我们要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 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

五. 作业

1. 熟读课文;

2. 预习新课。

六. 教学反思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实录及反思(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校进行的高效课堂改革摸索了一段时间了,今天由我给语文课改小组成员上一节探索课。我今天上的是苏轼的《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预习。早读我布置了任务,就是朗读和疏通文意,在大多数学生都完成了这个任务之后,再以抽签的方式确定课堂展示及点评的小组。

这样安排,我的考虑是每节课所有的学习任务所有的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进去,思考,讨论,解决。如果一开始就确定了展示的小组,担心他们就只解决自己小组的那个问题了,忽略甚至压根就放弃了对其他学习任务的研讨。在基本完成了所有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我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了每个小组承担的任务。

二、正式上课,大屏幕上首先展示本节课的任务:

成果展示:

(一)全文朗读

1、高若雨组朗读,陈毅组点评

2、王媛组朗读,李昶悦组点评

(二)疏通文意

1、第一段(王怡静组翻译,宁鹏浩组点评)

2、第二段(刘刚组翻译,尚迅航组点评)

3、第三段(邬笑笑组翻译,刘春阳组点评)

然后留五分钟时间让各组学生针对自己组的任务开始准备,形式为小组合作。

时间一到,各小组按顺序上讲台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再由点评小组纠正,其他小组均可积极参与。

三、下课前,大屏幕展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预习任务:探究•讨论

1、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

2、本文引用了哪些诗文典故?

3、你从文章第一段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4、你觉得文与可是怎样一个人?

5、本文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

6、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7、结合《祭十二郎文》,谈谈你在写作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四、课后反思

最大的亮点是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上台展示的学生自不必说,底下听的学生也很认真,因为要纠错。这也是课改的初衷。

整个模式很清晰,好操作。

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两点:

(一)朗读时存在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字音和断句上。断句出现的问题当时就由学生纠正了,但字音就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这篇文章有这么些字的读音都出现了问题:

为 累 遂 见 教 予 夫 丧 遗 与 语 绢 拟

老实说,课前我自以为准备得还是很充分的,问题是有些字的读音我一直都是那么处理的,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等课堂上学生朗读的时候,你发现问题就出来了。学生在纠正的时候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的我能及时解决,有些我却不敢确定。比如“绢”,我一直读一声,有学生说该读四声,我问查字典了吗?他说没有,他一直都读四声的,比如有一个很熟悉的词“绢花”,就读四声。我印象中的“绢花”也读四声,当时心里想难道是个多音字?不敢确定,就老老实实地向学生说明了,下去查了字典,等下节课再订正。

还有学生在纠正别人时把正确的说错了,起码他以后不会再念错了。

还有一个女生说:“„予‟做代词时读二声,做动词时读三声。”也明确了学生一直不太清楚的地方。

这可真正算得上教学相长了。

(二)疏通文意时出现的问题

1、“废卷而哭失声”中的“而”,学生解释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搁下画卷,痛哭失声”,我肯定了下来。没想到听课的一位姓顾的老师举手发言,觉得应该是并列关系,他站起来便说边比划,把画卷放下来的同时已经痛哭了,两个动作没办法把前后关系分得那么清楚。学生七嘴八舌地争论了起来,连一个前来观摩的英语老师也激动得站起来发言了,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学生说:“眼泪没有那么顺当吧?总得酝酿酝酿才合乎常理,所以,还是承接好。”

我当然也加入到争论中:“如果流泪还要酝酿一番才行,那一定是伤心的程度不够。我觉得我被顾老师说服了,真正伤心时大概很难那么层次井然,放下画卷再哭,应该是拿着画卷时已经泪流不已了,所以,并列关系是不是比承接关系更好呢?下去大家可以继续争论。”

下课后,我关上多媒体出了教室,发现还有一个男生追出去正在楼道里和顾老师争论这个“而”的用法,只听他说:“男人的感情是内敛的,不像女人那么一伤心就哭得稀里哗啦的,苏轼拿着画卷当然很伤心,但他是个男人,一定强忍悲痛,放下画卷,才发现忍不住,这才痛哭失声了。所以,该是承接关系。”

至于到底是并列还是承接,还重要吗?

2、课下,顾老师还说到了一点,学生在翻译时都只说“与可”,按古人的习惯,是否该带上姓呢?商榷中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2013-03-11 → 手机版 手机用户请点此切换到大字体页面

教学目的:

1. 掌握相关重点字. 词. 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 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 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重点难点:

1. 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 词. 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 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预习:

1. 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对不了解的字. 词. 句做标记。

2. 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3. 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4.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显示文可与. 郑板桥等人墨画图)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

同的季节. 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二. 题解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 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 ,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三. 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的音

与可以书遗余( ) 近语士大夫( ) 萃( ) 寒梢( )

笔砚( ) 斤斧何曾赦箨龙( ) 喷饭( )

畴昔( )

四. 朗读课文并思考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把你在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

五. 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1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2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3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1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2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 亲密无间。

六. 知识积累

(一)重点掌握词语

1. 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2. 投诸地而骂

3. 以为口实 4. 而读书者与之

5. 余因而实之 6. 月落庭空影许长

7. 近语士大夫 8.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9. 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二)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 与可没与陈州 2. 少纵即逝矣

1. 初不自贵重 2. 月落庭空影许长

3. 废卷而哭失声 4. 吾将以为袜

5. 发函得诗 6. 而读书者与之

7. 以书遗余曰

(三)词类活用现象

1.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2. 余因而实之

3. 与可厌之 4.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5. 初不自贵重

(四)虚词

为 1.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 余为徐州 4. 而予以为有道者

5. 吾将以为袜

乃 1.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 乃见其所欲画者

其 1. 乃见其所欲画者 2. 岂独得其意

3. 而予亦悔其随之 4. 以追其所见

5. 其所以然 6. 岂独得其意

然 1. 自视了然 2. 予不能然也

3. 然二百五十匹绢

以 1.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2. 与可以书遗予曰

3. 吾将以为袜

之 1. 竹之始生 2. 一寸之萌耳

3. 生而有之也 4. 临事忽丧之

5. 士大夫传之 6. 而读书者与之

(五)文言句式

1. 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 足相蹑于其门

4.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5.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6. 吾将以为袜

7.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8.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9.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0. 轮扁,斫轮者也

11. 岂复有竹乎:

12. 世岂有万尺竹哉?

(六)难句翻译

1.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3.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4.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5.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6. 袜材当萃于子矣。

7. 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第二课时

一. 导入(略)

二. 仔细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1. 本文侧重于阐发“胸有成竹”. “心手相应”的创作思想,还是追述与文与可的深厚友谊?

2. 文章主旨写理还是写情?

3. 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文中记叙了与文与可的哪些事件,分别说明了文与可的什么个性?

4. 文章第一节描绘了那幅画,其用意何在?

5. 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这与文章主旨有何关联?

三. 问题探讨

1. 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 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3.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明确:

1. 文体,杂文;

2. 记叙了文与可厌世俗求画,不自贵重,说明了他的脱俗淡泊,与苏轼诗画互答,说明了他是个才情过人. 无拘率直的人;

3. 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四. 感悟与思考

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启迪和教益?

参考:我们要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 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

五. 作业

1. 熟读课文;

2. 预习新课。

六. 教学反思


相关作文

  • 家庭作业作文600字
  • 家庭作业 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355+260+140+245 102×99 27×16+73×16 645-180-245 382×101-382 4×60×50×8 62×(100+l ) 125×25×64 178×101-178 (8+4)×36 5×(36+24) (85+20) ×5 45 ...

  • 2015孩子作业(六下)作文4900字
  • 2015-3-6 预习<爸爸带我去爬树>,包书皮 2015-3-7 第一课字442,词3,练习册,预习 2015-3-9 明天早读收英语作业,请大家明天一定带上写好的作业. 语文作业 1.预习语文天地. 2.<古>字442,诗1,译1,注1,练. 数学作业 1.口P1. 2. ...

  • 妈妈,请听我说作文500字
  • 亲爱的妈妈: 您好!有许许多多的话我一直憋在心里很久了.今天我真想痛痛快快地对您说出来. 妈妈,儿子不想当笼里的小鸟,我渴望自由和快乐,每天下午放学回到家里,你连气都不让我喘一喘,一个劲地就叫我做家庭作业,我做完家庭作业,刚要打开电视看一看,看那搞笑.幽默的<猫和老鼠>.您便大发雷霆说道 ...

  • 我的小台灯作文500字
  • 我接触的东西就像天空的星星无数,有非常有趣的玩具,有非常漂亮,实用的文具,让我的生活有益的书... 但我最难忘的是,小和谦逊的小灯. 最难忘的小灯是一种大象类型,它有两个巨大的耳朵,厚厚的雪白色的四肢,有白色的肚子,肥胖的身体,有一个小尾巴,当然有一个长鼻子,有两个孔上面鼻子,鼻子旁边两个明亮的眼睛 ...

  • 一封家书作文0字
  • 致父母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妈: 您好! 元宵的喧嚣已远去,我又开始背上行囊独自踏上远去的火车,带着您们的期望我又开始忙碌的工作.离家数十日甚是想念二老,恰逢安全生产教育周,于是执笔写信已了相思之苦以及向二老报一声平安. 爸你曾经跟我说过,我对于你没有什么特别的期望,只希望你一辈子平平安安无疾无灾,不 ...

  • 2015年学生寒假生活指导作文1900字
  • 学生寒假生活指导 尊敬的家长: 您好,春节将至,恭贺新禧! 寒假是我们学校教育的空档期.在此期间,您也许会带孩子走亲访友,也许会外出旅游.然而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您千万不要忘记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管束及呵护.作为老师,我们拜托您对您的孩子的日常生活多加注意,做好必要的指导和监督. 注意安全.外出旅游 ...

  • 家庭作业作文400字
  • 1.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28米,宽比长短13米,小明沿着篮球场跑一圈,要跑多少米? 2.一块长方形试验田,长9米,是宽的3倍,宽是多少米?这块试验田的周长是多少米? 3.用两个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分别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周长各是多米厘米? 4.在一张长24厘米,宽16厘米的长 ...

  • 致家长的一封信作文2800字
  • 小天鹅小学致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家长: 你们好! 我校期中考试已顺利结束,按常规应该召开期中家长会,但考虑到你们工作繁忙,学校决定本学期改用报告单的形式向家长汇报我校半学期来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学生期中考试成绩及在校表现,使家长在家一样可以了解到学校教学管理和孩子在校情况,也借此向家长收集对我校工 ...

  • 种植成本作文作文900字
  • 小麦种植成本调查 周末到了,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调查一下小麦的种植成本,我们村子里种的都有小麦,所以,我走访了几位邻居,向他们询问关于小麦的种植成本问题,调查情况如下: 一.种植面积 今年9位邻居小麦总种植面积为16.3亩. 二.小麦产量 今年小麦种植平均产量为216.80公斤/亩,目前小麦收 ...

  • 父母对我的爱作文300字
  • 父母对我的爱 我本来是来自东风小学的一名优秀生,可是,因为路途太远,每天我一个人去上学,兜出了一大堆事比如说,下了车,书包丢车上了.上错了车.坐过站了 这在父母和我的眼里是非常困惑的事,所以,父母把我调到了离家不远的实验小学 当然,我突然进入了一个新环境,很不适应,而且,这离家不远,我每天都在外面玩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