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作文作文24900字

高三作文

1 高考作文训练参考

1.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会死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曾经真正地活过。

——电影《勇敢的心》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总有些动人的歌,总有些可爱的人,总有些难忘的事,总有些……如三月幽幽的风,穿过你的心房,融化忧伤,温暖梦想,请以“穿过心灵的风”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的一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痕迹

把每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

和你心灵得到实质的痕迹

请以“生命的痕迹”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诗歌除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4.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登高,是一种行为,登临送目,怀古思今,畅发幽情;也可以是一种心境、一种追求,崇山大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有人悲叹“高处不胜寒”,有人高歌“无限风光在险峰”,还有人说“山高人为峰”……

请以“登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2 有时候觉得,今年和去年没什么区别,这个星期和上个星期没什么区别,今天和昨天也没有什么区别……可是你蓦然回首,遥望远处,会发现岁月的痕迹是无声的,在不知不觉间,深深地,浅浅地,浓浓的,淡淡的,就这么刻在了你的脸上、身上、心上。

请以“岁月留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处,文体不限。

6.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这句名言表达形象,寓意深刻,它会引发我们不同的联想或感悟。

结合这句名言,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972年,新加坡旅游局领导给总理李光耀打了一份报告,大意是说,我们新加坡不像中国有世间著名的长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美国的夏威夷有十几米高的海浪。我们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什么名胜古迹都没有。要想发展旅游业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李光耀总理看过报告,非常气愤。据说,他在这份报告上批了这么一行字:你想让上帝给我们多少东西?阳光,有阳光就够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一位老司机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某一天傍晚,天下若大雨,由于天黑路滑,他的车陷进泥坑,半天开不出来。这时,一群刚下班的工人路过,放下自行车就帮着推车,很快把车从泥淖中开了出来。工人们被溅了一身的泥水,可没有一个有怨言,有一个要报酬,而是满脸笑容,骑上自行车走了。

今年的某一天傍晚,遏上了同样的情况,他招呼行人帮忙,可是没有一人愿停下来;给路过的汽车司机打招呼,也无一理会。

这件事儿引起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

9.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如果把人比作电脑,那么我们每个人的“硬件”都差不多。我们经常说,他有一个脑袋,我也有一个脑袋;他有一张嘴巴,我也有一张嘴巴;他有一双手,我也有一双手。可为什么

3 人们的成就却有天壤之别呢?毫无疑问,这差别就在于软件!那么人的软件又是什么呢?无疑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请以“让心灵的软件升级”为话题作文 ,自拟题目,自行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写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让心灵的软件升级”,这是一个熟识和陌生同在的话题,又是一个直观和模糊并存的话题。“软件”、“升级”在电脑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是一个大家熟识的直观概念,但“心灵的软件”却是一个陌生和模糊的全新称谓,写作这类话题,关键是透视熟识发掘新奇,洞察模糊探求主旨。

一、抓住中心,明确限制

本话题的形式是短语式,这类文题,往往有或隐或显的中心词 。

审题的第一步,就是找准中心词。不难确定,本文题的中心词是“升级”,也就是提升到更高层次或境界,是思想境界向更真、更美、更善的迈进,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的升华。

审题的第二步,是明确话题对中心语的限制——“升级”。是什么要升级?——是软件。是什么软件要升级?——是心灵的软件,也就是说,话题必须围绕限制词“心灵”展开。 找准了该话题的中心词,明确了话题的限制范围,题意也就清晰起来了。

二、拓展思路,选点突破

审清了题意,接下来就要拓展思路、精心构思,把命题的旨意转化为自己文章的观点、感悟或情感态度。[来源:学, 科, 网]

构思时要拓宽思路,善于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本话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让谁的心灵软件升级。可以是“我”,可以是一个群体,也可以是一个民族…… ②哪些人的心灵软件需要升级。可以针对醉生梦死的享乐者,可以针对消极颓废的无为者,可以针对怨天尤人者,可以针对为富不仁者…… ③升级心灵的哪个软件:人生态度?信念?价值观?思维方式?……

④怎样才能升级心灵软件:读书静修?见贤思齐 ?做志愿者?……

构思时思路要开阔,但立意时切入口 却要小,力求发微探幽,发人之所未发,探人之所未探,独抒己见,不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所谓“宁在点上挖坑,不在面上点点”,选取一点切入,挖深挖透,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浮在表面。

4 注意事项

一、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是对作文内容的主要要求。“思想健康”,就是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能教育人、鼓舞人、启迪人,于人于己都有所裨益,不要有不健康、不积极的思想内容,更不希望有违法乱纪的思想观点和腐朽堕落的感情倾向。“思想健康”实质上是要求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一定的道德思想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辨别是非、识别美丑的能力。《考纲》明确规定,考试内容要“贯彻《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和《中小学语文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的精神”。“健康”、“正确”的标准,要以两个《纲要》的精神为标准。因此,如前面所说,作为应试作文,应当弘扬时代的主旋律,表现时代的主潮流,主题是积极向上的,情趣是乐观高尚的,那些愤世嫉俗、消极低沉的情绪不可进入考卷。考生应把镜头聚焦于真、善、美,要立足全局看主流,即或是激浊,落脚点也应在扬清。

1.文章的主题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这个时代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观点、新问题出现,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总揽全局,积极发现,努力探索,挖掘事物的内在意义,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探寻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益于社会人生,有益于世道人心。

2.要用正确的态度处理生活素材。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既有正面,也有反面。作为客观现实反映的文章,当然也可以写生活的阴暗面或反面,关键是抱着什么样的心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写。胡锦涛同志说:“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应该成为我们写作的座右铭。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一定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清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对落后的、错误的东西,决不能加以欣赏和支持,而要进行批评和鞭挞。

3.要树立正确的“三观”:

①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对这个物质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有不少同学有些迷信:比如根据所谓的“星座”“八字”、血型等确定自己的“幸运数字”、“幸运颜色”,有的甚至用这些东西来推算自己某次考试是否顺利,有的同学认为考试前洗头是不吉利的,会使自己什么也想不起来,这些想法有的同学也表现在作文中,并且表现出一种确信的态度,这就不恰当。

②正确的人生观。人到底应该为什么活着?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古代儒家有一种观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还有很多种关于人生的说法,但不外乎这样两点:一是使自己的人生更充实、更美好,二是使他人的生活更美好。人生观符合真善美标准的,就应该是健康的,而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利益,一味强调自己的索取,如人生的最大目的就是赚大钱等都是不健康的思想。

③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评价。作为考场作文,思想和感情应该符合真、善、美的标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应该不违背道德规范,要尊重历史。

高考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考试,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而且近年的高考作文题越来越重视文章的人文色彩,如果你的文章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是不健康的,一定会影响你在阅卷老师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影响分数。一篇文章的思想是否健康,有时比是否准确还重要,它从一个侧面反映考生的思想品质,因此不可不慎重。

二、中心明确

5 所谓“中心明确”,就是一篇作文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让这个中心贯穿始终,统帅所有的材料。高考作文最好不要玩含蓄,玩深沉,弄得不好,就成了晦涩。一般来说,要让阅卷人一眼便知你的观点态度才好,也就是说,观点要鲜明,中心要明确。一般性原则是:角度小一点,集中火力,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发掘深一点,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也就是说,一般而言,50分钟800字,一篇文章解决一个问题,目的明晰,解决彻底。记叙文叙述线索清楚,事件集中;不“漫天撒网”,不“横生枝接”。议论文说理紧扣中心,分析直奔主题;不“打摆子”,不“绕圈子”。

考场上考生作文的中心往往有这些特点: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写作意识,动笔的时候一般没有清晰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往往是内心感受的自我表现,因此形成的中心是空泛的。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文章中心要单一集中。话题作文的“话题”都比较宽泛,可以容纳的东西较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分解出许多具体的题目,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文章的中心都必须与“话题”的中心意思相合,并且文章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如果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会使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一篇文章,内容应该丰富,但中心必须明确。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必须受中心的管束和统帅,都必须为表现和深化中心服务。

2.表达中心的语句要突出显豁。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显豁的位置,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清楚地了解作者的观点或主旨,这在考试作文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方法可以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

3.把握具体文体应有特定的中心表现形式。不同的文体中心的表现形式不同,在议论文中表现为某种思想认识,具有明显的逻辑成分,中心论点可以用判断的形式概括;在记叙性的文字中表现为某种感受或表象,明确的逻辑概括很少或比较含蓄,有时也可以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揭示或点化写人记事的意义或自己的感悟。紧扣命题,中心明确,这是考场作文保证公平性的唯一手段,否则高考将无法有效地控制作文的抄袭。

三、材料丰富

材料丰富是指文章使用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内容丰赡,血肉丰满。写记叙文,联想丰富,内容翔实,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场景描写突出;写议论文,论据充足而典型,旁征博引。这是针对近年来高考作文内容陈旧单一、论据苍白无力的现状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考生要善于观察思考,从生活中汲取新鲜的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材料库。

(一)材料丰富在不同的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

1.在记叙性文章中材料的丰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串珠为链 文章分为许多小片断,每一个小片断写一个内容,这些内容像一个个精彩的珠子,而内里又有一根相通的红线,串起来后就可以表达鲜明的主题。

(2)化整为零 文章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写人或事,但为了表达得更充实,往往从整体的层面上切入进去,从不同角度选择一些具体的材料来构造内存。

如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选择文学,我一生无悔》,就是从“走进历史”、“寻访故园”、“融入自然”、“充实人生”来表现选择文学给“我”带来的收获,充分表达了“选择文学,我一生无悔”这一主题。

2. 在议论性文章中,材料丰富主要表现为论据的丰富。具体而言常常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事例充足 有些议论文为了使论据充足,往往用排比的句式列举大量的事例,这样既显得材料丰富,又显得富有气势。也可以以一个人为中心,抓住关键,从不同角度加以铺

6 陈。

(2)引用丰富 恰当引用名人名言或哲理警句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所谓恰当,最主要的是引用名言的基本思想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相通的,引用之后,能够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令人信服。

(3)分析透彻 在说理性文章中,材料的丰富性还体现在作者对材料意蕴的透彻揭示,它往往使文章显得见地高超,不落俗套。

总之,文章材料丰富,又能紧扣“话题”,旁征博引,撷英采华,处处流淌着墨韵书香,给人以“四面湖山归眼底”之美感。

(二)材料丰富的策略

1.要确立正确的写作观。中学阶段的写作往往是被动的过程,同学们必须按照一定的指令,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思考问题、感受生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同学们思想感情的自由发挥。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高考题不可能等你来了真情实感才给你出,并且出的题目正好符合你此时此地的真情实感。所以,同学们应该学会在特定的情境下,调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我们写文章时也可以这样:我们平时忙于学习,很少有时间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回忆亲情,感受友谊,借作文之机,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认真地想一想那些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觉醒的生活片断,这本身就是提高我们生命质量的一个过程,我们要珍惜这一次一次的写作机会。

2.要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最简单的,可以先从正面,再从反面;或先说必要性,再说可行性,最后说效果;还可以从结构、功能、过程的角度分层思考;还可以从个人、集体、社会这样的分层角度思考。平时要练习自己多进行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的练习,扩展自己的思考问题的角度。比如关于“快乐”的话题,如果从多个角度思考,“快乐”的原因是很多的。战胜自己是不是快乐? 拥有平静安宁的心境是不是快乐? 坦然地面对苦难是不是快乐? 坦然地面对荣誉是不是快乐? „„如果能多想几个角度,再从这些思考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东西,这个文章的内容就非常丰富。

3.要学会恰当的使用材料。①采用不同分类标准选择论据。通常说的论据有两类,一是事实,一是道理。如果为了达到丰富就堆砌材料,会导致行文拖沓,臃肿不堪。要避免这个毛病,要注意分类标准。时间上从古到今,或由今到古;地域上从中到外,或从外到中;伟人如何说,科学家如何论,平凡人怎么看;正面论据有哪些,反面论据是什么。这样一排列,行文有序,论据分别从不同角度证明论点,材料不是非常丰富吗? ②采用点面组合方式交代材料。论据材料要丰富,涵盖面要宽,又不能罗列怎么办? 点面组合方式是通常采用的最佳方案。点上详细交代主要材料,面上概述次要材料,一般来说是由“点”到“面”。作“点”的论据避免了材料的空泛,具有典型可感性;作“面”的材料扩充了论据的容量,浓缩了文章的篇幅。如果将面上的一系列材料用一个排比句表达,那效果会更好。③采用假设方法补充所需材料。有时会碰上这种情况,在阐述事理过程中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论据,这时借助假设方式可以信手拈来。有了正面事例,借助假设可以找到反面事实;只有现在的事例,借助假设方式可以推知未来可能产生的事实。假设的空间不受任何限制,这样补充所需的材料,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吗?

四、结构合理

材料选好之后,要恰当的组织起来,是指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片完整的文章。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合构造,是文章思路的外现。文章的内容要通过组织安排才能表达出来,主题也要通过结构来加以凸现,有的同学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往往偏重于审题立意的训练,偏重于运用语言的训练,而对文章结构要求不那么重视,造成文章层次不清晰,结构不完整,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影响考试作文的成绩。

7 一、结构要完整

不论你的作文选用什么文体,都必须有标题首尾俱全,而且必须符合文体的结构特征。例如写记叙文,一件事的开头和结尾要写清楚,最主要的中间的过程更要全面地叙述明确。现在不少同学喜欢写“拼接式”作文,就是分别用小标题把几件事拼接起来,既没有中心事件,也看不出几件事或几部分之间统一的线索,这是典型的“残缺破碎”。讨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解决问题(结论)”,要有“提出问题”部分,也要有“解决问题”的部分,更要有中间最主要的部分——“分析问题”,如果缺少一个方面就属于结构不完整。

二、层次要清楚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就是层次关系。层次关系是否合理、清晰,直接反映着思路是否合理和清晰。有些考生作文的层次缺合理、清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划分段落不合理,不是一段到底,就是分小段太碎,这两种表现形式都让人摸不清文脉;另一个是这个段落的内容和那个段落的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不清。这些表现虽然不同,但是都反映了作者写前欠缺整体构思,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心中没谱,自然就模糊不清、杂乱无章了。

三、要过渡照应

过渡,就是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衔接;照应,指的是首尾照应,前后一致。有的作文,段落之间、材料之间内容跳跃性很大,就需要用一两句话过渡一下,凡思路转折、叙事更迭、人物转换、论题变化、总分起止以及表达手法转化等处都要安排过渡。用过渡词语、过渡句子、过渡段落承上启下;恰当地运用前后呼应、首尾照应勾连上下文,这样文章的思路就会很顺畅,文意显得圆合贯通,浑然一体。缺乏过渡和照应,就会给人一种不完整或是偏离题意的感觉。

写作前要做好“锻炼文章思路”(张志公语)的工作,体现在结构上,就要“整体构思,列纲定局”,列个简单的写作提纲,哪怕寥寥几笔,也可做到心中有数。写作前做好“布局谋篇”的工作,成文自然就不会出现结构方面大的问题了。

五、句式灵活

句子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按结构分,有单句和复句;按功能分,有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等等,此外,还有主动句、被动句、把字句、是字句、肯定句、否定句、常式句、变式句等等。所谓“句式灵活”,就是指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句式。一篇文章,一段话,选择句式,要根据表达的目的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变换,综合使用,这样,能使语段更为和谐流畅,从而达到文采飞扬。

写作时善于根据抒发感情、体现思想或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率真地、变化地、丰富地使用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使语言抑扬有致,波澜起伏。首先是率真而不做作的,一任情感抒发的需要,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需对偶时对偶,需排比时排比。其次是变化而不呆板,在文气的驱遣下,如行云流水,自然风成。再次是丰富而不单一。综合使用各种句式,既琅琅上口,音韵和谐,又铿锵有力,摇曳多姿。一句话,当表达进入了自由王国之时,再没有人会去单纯追求句式的变化,而是自由自在地随文而变,随情而生。

1、灵活运用常式句与变式句。变式句是相对于常式句的句子形式,常式句就是按照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前因后果,先轻后重等正常语序组成的句子;变式句则是为突出表达某方面的内容,临时改变某些成分的位置的句子。变式句能取得常式句所无法达到的表达效果。变式句一般有下面几种:句子成分的倒装,正句和偏句倒装(如“虽然„„但是”的倒装,“尽管„„也”的倒装等) 。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当的句式,可以更好的表达情意。如孙犁的《荷花淀》写水生嫂的问话:“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

8 你? ’”写水生嫂的问话,不用常式句,而用主谓倒装的变式句,就更能突出她对丈夫的关切,情感表现力大大增强。当然,如非特殊需要,尽量少用变式句。为了使句子生动,变式句偶尔用一用还可以,不能多用,毕竟我们说话和听话还是以常式句为主。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说法,变式句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确实能产生语言新鲜生动的效果,用不好,就会伤了自己。

总之,写文章时特意安排一些重要的句式,可以形成文章的一个特色。如前后句式的照应,可使文章结构完整、思路严密;排比句式可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或使情感的表达更充分;设问句式可提出重要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比喻句式可使内容的表达更形象、更有文采、更有意蕴;对偶句式可使语言凝练,形式整齐„„总之,要会安排有关句式为自己的文章服务。

2、长、短、整、散句交错运用使文章有文采。在语言表达上,交错运用长句、短句、整句、散句,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长句和短句相对而言。一般地说,长句字数多,结构较复杂,层次也较多,宜于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内容,宜于表达严密精确的思想;短句的特点是简洁、明快、灵活,读起来省力、易懂。整句与散句也各有长处。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似的句子,形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加强语势、强调语义的作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都属于整句;而散句则结构相异,长短不一,自由活泼,富于变化。长、短、整、散根据需要交错使用,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什么是整散结合? 整散结合指的是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使用。整句指的是句式比较整齐的句子,例如排比、对偶等,散句则是句式比较自由的句子。整散句的结合使用能使文章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充满着抒情和论证的气势。

精彩例举:

如果你是一滴水珠,就不要渴望一夜之间汇入苍茫大海,在奔流的路上需要停下脚步积蓄力量; 如果你是一条小鱼,就不要奢求一跃成龙,在奋斗的旅途中要学会慢慢地等待时机…… 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但人一定要生有所息! 不要让岁月的流逝使你成为一个匆匆的过客,不要让时间的无情让你变得冷漠不已,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学会做一个懂得“生有所息”的人吧! 只有这样,鲜花才会开满你人生的旅途,阳光才会普照你所有的日子; 只有这样,一切开始才有美好的结局,一切困难才会迎刃而解; 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才将不是梦,一切才皆有可能。 (佳作《风筝不断线》)

技巧点拨:

1. 先散后整

A. 论点(散句) 十整句阐释:如“凡是有生命的东西,和时间较量的结果都是失败。有的败得辉煌,有的败得悲壮,有的败得美丽,有的败得高尚。”作者先点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整句强化自己的观点。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论点,扩充文章的气势。

B.设问(散句) 十整句:如“谁至聪至慧地说过音乐是‘上帝’的语言呢? 音乐,岂止是‘上帝’的抚爱! 它顷刻间抚平了人心灵上的皱褶,顷刻间让一个人心灵的泉水流入另一颗心灵。音乐,让人善良,让人豁达,让人慈祥,让人高尚,让一个浪迹在外的穷小子有了安身的鹊巢! ”作者先作一个设问,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用整句回答问题,这样写的好处是:加强抒情性,突出抒倩特点。

2. 先整后散

比喻(整句) 十议论(散句) ,如“有青翠高大的松柏,有玲珑芬芳的野花,高与低、绿与红,点染完美的画卷; 有如云朵飘飘的风帆,有如赤鳞翔浪的木船,枝与本,动与静,成就远航的轻骑。灿烂的阳光下,有‘万类霜天竞自由’,也正是鱼与鸟、人与兽、雷与电、风与雨,补起乾坤中万象峥嵘的盛景。让参差交合,长短互补,在竞争的天地间,让前进的齿轮运转! ”作者先用琅琅上口的整句营造一种美丽的抒情氛围,然后借散句引出自己的观点,

9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在生动形象的描述中,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论点的产生变得水到渠成。

3. 散——整——散

A. 叙述(散句) 十整句十分论点(散句):如‘时钊,一下一下走过,每一步都有齿轮的转动,每一步都写下长与短的补合。爱因斯坦这科学之坛的巨匠,在漫长的生命路途中,写下波尔的名字。也许是面红耳赤的唇枪舌战,也许是互不相让的据理力争。竞争中,两位科学家的长长短短补出了伟大的友谊,补出了人类世界的科学,补出了永远闪烁光芒的智慧。双赢是合作的双手种下的果实,这果实属于双方,这果实又岂限于双方? ”作者为了突出自己的观点,先用比喻性散句叙述时钟的补合。然后,在举例中,用整句突出爱因斯坦和波尔两位科学家之间补合的情态和作用,接着用一句反问句强化自己的观点。这样写的好处在于:节奏感明显,能使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更能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B.分论点(散句) 十整句十评析(散句):如“竞争中的双赢是和谐的表征。春花与秋月共同论释的是古典文化的馨香; 诗词与歌赋共同点缀了华夏青铜般的沧桑艺韵。鼓角与丝竹,各自有着不同音韵,然而各异的声响,不只为着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还应有合奏凤鸣凰吟般悠远乐曲的意义。竞争中的双赢,为着打造一片共同的的蓝天和一只有力的齿轮。”作者先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富有诗意的比喻性整句对观点进行阐述,接着再用散句进行评析,这样写的好处在于:除了语言上抑扬顿挫外,还起到了深化文章观点的作用。

六、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修辞,就是修饰词句的意思。对于语言表达来说,语法是解决通不通的问题,逻辑是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广义的修辞包括炼词、炼句等许多问题;狭义的修辞是指运用修辞格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怎样运用修辞手法才算“善于”?要恰到好处、灵活多样、富有创意。恰到好处是在应该用的时候用,灵活多样是手法多变运用自如,富有创意则是新颖不落窠臼。这要从训练高层次的把握和驾驭语境的能力、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入手,使修辞手法自然而然地服务于思想的表达,而且进入驾轻就熟应变裕如的境地。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勾勒出事物的立体特征,状难言之物如在眼前,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这样就把事物写活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更能增强语言的文学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是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重要的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是汉语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广义的比喻即打比方,它是借两个事物的相似点进行类比。高考作文中要想使对象表现得更形象真切,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爱憎和褒贬,更好地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点,就必须靠形象化的比喻手法。文章中如果用了好的比喻,一定会赏心悦目,分数自然也会随之提高。如高考作文《尝试》,一位考生是这样开篇的:“尝试是什么?尝试是乌云蔽日时直上云霄的那只最勇敢的鸟;尝试是大浪迭起的海面上勇往直前的一叶扁舟。对于勇敢者,尝试是一条崭新的生活之路;对于弱者,那迫不得已的尝试是一座高筑的墙。十八个春秋,风风雨雨。回顾往事,我无悔无憾;展望未来,我信心百倍。我勇敢地面对生活,因为生活教会了我勇于尝试。”作者开始连用四个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它一出现,就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2、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不同于一般疑问句。疑问句的特点是“有疑而问”,希望得到对方的回答,或引起对方的思考。而设问和反问的共同特点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不需要对方回答,说话人心中有数。

10 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2003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转折》一文是这样开篇的:“有人说:转折意味着机遇。有人说:转折预示着挑战。有人说:转折可以使你远离失败。有人说:转折也许会让你距离成功更加遥远。究竟什么是转折?我问那串永不停歇地滴落的水滴,小水滴欢快地告诉我:‘转折就是那样一滴可以穿透一块坚石的水。’我问山边那一树红梅,它笑笑说:‘转折就是严寒冰冻下朵朵鲜花绽放的那一刻,转折就是那突然而至的满树灿烂。’路边的小草,你又能告诉我,什么是转折?枯黄的小草抬起头:‘转择就是我们告别枯黄、重新吐翠的时刻,就是不久将至的春天。’”作者借形象包孕抽象,意蕴深刻,令人回味。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同平铺直叙相比,反问这种说法语言强烈,能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在行文中,一般而言,设问往往用于语段的开头,表示问题的提出;反问则常用于语段的结尾,表示对问题的强调。如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这样结束全文的:“感谢情感,是它丰富了认识的内涵,是它浇灌了认识的清泉,为了认知,就算‘不识庐山真面目’,又有何妨?”作者通过冷静的思考、深刻的思辨和生动的论述,再次强调了这个道理。

3、引用

谚语,诗词名句和中外名人名言,历来具有表达精练、含义深刻、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等特点。引用得好,往往有助于表达的精练和生动。在考场作文中若能恰当借用,必能使文章神采飞扬,意蕴深刻。借用名句主要有两种情况: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

(1)局部引用。位置主要是在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文末。1999年一考生这样拟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作者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前两句入题,概括了“一旦记忆移植成功,古人、今人、来者因袭同一种记忆时,人类将变成毫无思想的记忆机器”这一主旨,令人心动思凝,掩卷沉思。在《对记忆移植说“不”》的作文中,一考生这样开篇:“说起记忆移植,我忽然想起了南斯拉夫前总统铁托的话:‘别人的我不要,自己的谁也不给。’”通过名言提出了较为深刻的见解,增强了议论文的理论色彩。1998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这样结尾:“鲁迅先生曾归结一个‘韧’字为中国的民族精神。我正在,也应该实践这个字,因为‘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作者以《易经》中的爻辞自勉,画龙点眼,深化了主旨,余味无穷。

(2)全篇引用。这里的“全篇”有两个含义,既指整段之内大量引用,又指全文各段大量引用。如2000年高考满分作文《世界因多彩而精彩》中间一排是这样引用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说理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文史知识的丰富和驾驭语言的功力。

当然,引用名句、谚语或典籍中的话组织在自己的语句中时,还可以在内容或形式上作适当改造。而这种活用,往往带有特殊的修辞色彩,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七、力争“深刻”

高考作文对发展等级“深刻”有三方面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透过表象,透过局部,透过暂时,深入探究它们掩藏的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根本属性。“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要求行文中能运用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考察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从而由此及彼,追根溯源,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观点具有启

11 发性”主要指观点或较为辩证,使人读后加深了对某个问题认识的深度;或虽不全面,但使人读后派生出对某个问题其他侧面的思考,拓展了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广度;或引发了人们的联想,从而丰富了这一观点的内涵。

作文要做到“深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首先,要立意高远,落笔细微。通过平凡生活中的人物来揭示重大事件的,这是实践“深刻”的有效途径之一。所谓的“大处着眼”,就是指文章要有“大气”,要有独到的眼光和高远的立意,要能揭示出深刻的意旨。“小处落笔”则是指写作对象要小,要具体。

其次,要关照社会,关注人生。近几年来高考作文的题目,都直接或间接地考查着考生的主观世界。面对具体的人、具体的事,是全面客观地评价,还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是乐观积极地正视,还是悲观消极地躲避;是患得患失,只顾自己,还是胸怀大局,兼顾大家,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反映他们是否品学兼优。如果我们在作文将话题置于人生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就能使作文思路得到进一步拓展,写出更为深刻的文章来。

第三,要做到思想闪光,逻辑严密。好文章需要一定的份量,这份量应当来自于扎实的语言功底与深沉的思想的相互碰撞。有了语言,有了思想,何愁没有展现个性的天地?与具体的形象之美一样,抽象的逻辑之美同样能给读者带来审美的愉悦。在写作时,若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去发现问题、揭示问题,也就离“深刻”更近一步。

第四,文章要积淀厚实,意境深远。一篇“深刻”的文章离不开厚实的文化积淀。在积淀的基础上,可以对事物作详细、周密的观察与评判,可以对相应的人和事发表包含个人认识的见解,也可以对经典与传统作出理性的审视。好的文章应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应能有所兴寄,否则一望到底,则清如开水,淡而无味。追求深远悠长的意境是写作的一个高境界,它不是镜中之花、水中之月,而是可遇可求的。

八、话题作文审题的三个层面

话题作文的命题,主要由话题材料、话题和写作要求组成。审题时,对写作要求(主要是对题目、文体、字数的规定) 自然要看清,并严格按要求去做;而更要紧的是要细读话题材料与话题,思考文章的立意、取材乃至布局安排,这是审题要下的主要功夫。 1、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

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中总是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审题时,首先就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

2001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怎么可以抛弃呢?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结论,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要按这个道理立意,就是命题者通过话题材料给予考生的提示。因此,作文的话题虽然只是“诚信”二字,但作文是必须按“诚信不可抛”来写的。高考作文中还有少数考生写诚信可抛,究其原因,若非有意唱反调,就是未看出材料中隐含的观点。

再看下面的题目:

中国足球队经过44年的努力,经历了6次失败之后,终于圆了进军2002年世界杯的梦。对这次冲击世界杯的成功,有人评说是我们机会和运气好,既未与日、韩照面,又避开了伊朗、沙特。否则,结果如何还很难说。你认为是这样吗?请以“运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注:2002年世界杯,日、韩两国为主办国,其球队直接出线,不参加亚洲区的选拔赛;中国队在亚洲区十强赛的分组中,抽签编入B 组,伊朗、沙特在A 组)

12 这个题目的话题材料中说中国足球队出线是靠运气,显然有失片面。因此,话题材料中的问题:“你认为是这样吗?”就隐含着一个“不是这样”的答案。看出了这一点,就知道要在辩证立论上下功夫了,既不能全部否定运气的作用,也不可把成败的根本原因归于运气,起根本作用的还是主观努力和实力。如果写这个题目时,以“好运来了挡也挡不住”立论,就与命题者的意图相悖了。

2、吃准材料,抓住关键问题思考立意

读懂话题材料,不仅与能否确立正确观点有关,还与能否抓住关键问题构思文章,使文章的立意与表达的重点符合命题要求有关。如果抓不准材料中的关键问题,作文就难免或浅或偏。

例如下面一道作文题:

世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自然界在不停地变,社会在不停地变,人在不停地变。有位哲人说:世上惟一永恒的事情就是变化。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这个题目不能停留在反映“变化”上。话题材料已经说明了世界是变化的,再停留在反映这一点上便不符合命题要求。要紧紧抓住话题材料提出的问题“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来思考作文的立意,写出鲜明的观点来。如“以变应变”、“与时俱进”等,以及我们不仅要适应世界的变化,更要探索变化的规律,主动地去改变世界等等。这样抓住关键思考立论,文章就有了深度。

再如:

随着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随着网络的出现,世界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小;而随着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地球不过是人类居住的一个小小的村落。于是,一个新名词“地球村”出现了。“地球村”,多么形象的称呼。对此,你有什么联想、想象或见解呢?请以“地球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这篇文章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重复话题材料已经说明的意思,地球变小了,变成村落了。这是话题材料已经说明的意思,不宜再多说。这个题目实际上是要求以“地球已经是个村”为前提,来写你的联想、想象和见解。明白了这一点,思路就不难打开,文章也不难写好。如,地球变小,经济一体化了,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可以联系我国加入WTO 来写,这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 。再如,在一个村子里,和平显得格外重要,而现在的世界还不怎么安宁,呼吁和平可以成为很好的立意。再如,地球变小,资源更应珍惜,环境更需要保护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很多文章可做。明白了这一点,在文章的结构上也容易把握住。对地球怎么会变小就不能花较多的篇幅去论说,三言两语开个头就行,主要篇幅要用来论说我们该怎么办的正题。

3、看清话题,避免脱离命题范围

话题的文字总是很简短。但尽管这样,对话题也一定要看清,想清,否则也有偏出去的可能。

1999年的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的考生在文章中大写特写记忆到底能否移植,也有的写记忆移植的试验如何如何,完全脱离了话题规定的范围。话题假设记忆可以移植,就是规定了前提和范围,考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作文。再去讨论能否移植的问题,就是对这个前提有意见,也就越出了话题的范围,在写另外的题目了。这在高考作文中是不允许的。 再如下面的题目: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可不少。灯红酒绿、金钱美色、名誉权位……甚至赌与毒,都能让你的心灵经受考验。面对诱惑,人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充实的、高尚的、有意义的人生呢?请以“战胜诱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可以用话题也可以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

13 800字。

这里的话题是“战胜诱惑”。如果忽略了“战胜”二字,大写特写“诱惑”的种类、危害以及深受其害的各种案例,文章也许可以写得很精彩,但对于话题来说,却肯定是偏出去了。因为根据这个话题,作文的重点,应该放在“战胜”二字上。

九、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在经历了近几年话题作文的热闹后开始回归,考察2009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渐成鼎足之势。现在的材料作文并不是传统材料作文的简单回归,而是一种更加开放的回归,是一种介于给材料话题作文和传统的材料作文之间的作文形式。它比给材料话题作文有更多的限制,但在选材、立意上又比传统的材料作文更具开放性。

一、全面理解新材料作文

(一)新材料作文的定义

新材料作文也叫题意作文、命意作文、后话题作文。其作文题目提供材料(寓言、故事、调查、新闻、诗词、名句等等)或图画(多为漫画),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有别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

(二)新材料作文和给材料话题作文的区别

1. 命题形式上:话题作文命题的基本格式为:材料语+话题语+要求语;新材料作文命题的基本格式为:材料语+要求语。不直接提供话题,其话题就是考生对材料的感悟或联想。有无话题语是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命题的根本区别。

2. 审题上:话题作文强调的是“相关”,不故意在审题上为难考生,只要或隐或显和话题有关就可以;而供材作文的立意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的,虽然可以从不同角度立意,但不管哪个角度都是从材料中来的,因而角度往往也是有限的,不像话题作文那样发散度大。

3. 材料的使用上:供材作文中的“材料”是必须使用的,所有的立意角度都是从材料中来的,当然在具体的行文中,也可以不写所给材料,只取其立意也可;而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只是给读者一个角度,一个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话题,话题范围要远大于材料所提供的范围,所以材料完全可以不用,学生重点是审视所给话题,由话题展开思维,寻找角度。

4. 思维方式上:供材料作文多为“扇型直线思维”,一般是从不同人物、不容侧面对内容进行审视;而话题作文则多是“圆形发散思维”,一般可以从话题的本义、比喻义及文化内涵等多方面思考,离话题可以较近较浅,也可以较远较深。

(三)新材料作文与旧材料作文的区别

1. 命题表述上。旧材料作文的命题表述一般是:“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新材料作文的命题表述一般是:“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以上文字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 在文体要求上。旧材料作文一般只要求写成议论文;新材料作文则要求“自定文体”。

3. 在对待材料的态度上。旧材料作文要求必须引述材料;新材料作文则可引可不引。

4. 在立意范围上。旧材料作文立意必须是在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与全面关照的基础上准确、全面地立意;新材料作文立意立足于材料的整体含义或局部含义(可以选择一个侧面、

14 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皆可,以不脱离材料的含意为底线。

二、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审题

“材料作文”因其在考查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兼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归纳推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思维能力,而备受高考青睐。就所提供的材料而言,或是名人轶事,或是警句箴言,或是幽默风趣的漫画(照片、图片),或是给人以启迪的小故事、寓言、诗等等,其内涵丰富,范围广阔。如何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

(一)审题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要视文题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审题,明确题目、材料及其要求中的限制部分和未限制部分。限制部分必须严格遵守,未限制部分要认真分析判断,充分利用所给的条件。不能只抓其只言片语,以偏概全。

(1)把握材料实质。

提供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相比,看起来像是给考生提供了方便,其实是增加了难度。在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既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文章的立意必须从材料中来。文题有显性的信息,也有隐性的信息,隐性的信息如言下之意、比喻之意。对此,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例如:一位父亲在冬天砍掉了一棵枯树,但到了春天却惊奇地发现树桩上又发出了一圈绿绿的嫩芽。于是,父亲对孩子说:“当时,我真的以为这棵树已经死了,现在才知道,它确实还活着。孩子,千万别忘了这个教训——别在冬天砍树。”

审视这则材料,可以从父亲和树两个角度来立意。从父亲的角度,可以从“不能轻易否定一个人,尤其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要相信他、肯定他,鼓励他”;从树的角度,可以从“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最困难的时候,切不可丧失信心,黑暗过去就是光明”立意。同时要注意隐含条件“严冬”指“人所处的逆境或人生事业的低谷”。

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材料,从“不要被假像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甚至仅仅从父亲砍树这一行为出发就得出“树是我们的朋友,不应砍掉它们”就更偏离材料了。

(2)辨明材料关系。

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可分为单项材料和多项材料两类。单项材料的审题相对单纯。而对于多项材料,审题时要辨析材料的异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挖掘材料蕴涵的意义,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关键是要找出它们的最佳结合点,即“共性”的东西,综合考虑,这样才符合命题者的意图。当然最佳结合点未必就是立意,议论的角度可结合论题的现实意义去考虑,这样写出来的文章针对性强,有时代气息,也会有一定的深度。

2.多角度的原则

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原材料,从不同侧面或不同人物、事物出发,列出多个观点。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多角度的原则可理解为一种“实效性原则”,写哪个角度对你有利,使你的文章发挥得更好,你就写哪个角度。前提是,一定要扣紧原材料,有思考,有分析,言之成理。

(二)审题的方法

要求考生首先必须辨明材料的用途,然后,或分析材料、提炼主旨,或使用材料、构思成文。有的材料只提供背景,有的材料是立论的根据或评论的对象,有的则是写作的素材。

1.要根据材料的特点来具体分析

对于文字性材料,不仅要看正文,还要附加说明,如解说文字、出处、写作时间等;对于事实性材料,则要抓信事实性材料的主旨;对于理论性材料,就要抓住关键的词句;对于比喻性的材料,就要深入领会其寓意;对于绘画、摄影作品的材料,应仔细观察画面的内容,

15 细心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画中有人物,就要认真地辨析人物的年龄、身份。衣着、神态,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若有两个以上的人物,还要注意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注意观察画中的景物、场面。这些往往与人物有密切的关系,暗示主旨。再有画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往往是画家喻示主题的点晴之笔,不可忽视。

2.要区分客观性材料和主观性材料。

有些材料,客观地叙述一件事,说明事物或现象,不带命题人的任何主观感情色彩和思想倾向。例如:

孟子是先秦时代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当时影响很大,你对孟子这一思想是怎样认识的?请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这道题中的材料只是摆出一种观点、一种现象,命题人无明显倾向性,因此,考生作文时,应对材料认真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有些材料正好相反,本身带有命题人不同程度的主观感情色彩及倾向性。例如:

“老师,假如我是你,我就不当老师!”全班顿时静极了。“我喜欢当老师,”老师平静地说,“第一是希望自己永远充满活力,和你们在一起,我永远不会衰老;第二,我很贪心,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将军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但他要听一个人的话,那就是他的老师。”那就我啊!所以我喜欢当老师。”“为将军的老师鼓掌!”大家笑着,叫着……

要求:听过这番话,假如你是在场的同学,请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这则材料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命题立意就是:赞美老师。

3.要从材料含义多少区分好角度

有些材料简短集中,仅表达一个意思,并就这一意思进行写作。有的材料虽长,甚至是多则材料,但命题人明确指出或暗示就某一个意思进行写作,这种情况也属于单义性一类。 有些材料包含着两个或更多现象,反映出较为复杂的思想。多义材料有多个角度,审题时要注意区分。例如:

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唯有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三天,他才送来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令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些。”

要求针对以上材料,写一篇读后感。

这则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发表感想:这则材料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来写,从老师这个角度来说,涉及到应该如何教育学生的问题。从爱因斯垣角度来说,至少可以提炼出以下观点。

1、失败是成功之母 2、学贵有恒 3、自信自强的重要 4、美在于过程 5、既要看到缺点,也要看到成绩。

(三)审题的步骤

下面以2006年全国Ⅰ卷作文材料为例加以说明。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6 首先,思考以下问题:

(1)抓对象——材料中有哪几个对象?

(2)分主次——几个对象间孰轻孰重,材料重点写哪个对象。这是立意的根本点。

(3)抓关键——关于这一重点对象,材料中有哪些关键语句?

(4)辩是非——这些关键语句是对是错,是善是恶,是肯定还是否定,意即命题者意

图。

(5)查原因——造成材料中的这种现象的原因。

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并通过比较,抓住核心意思,从而建立观点。

本材料的主角是“乌鸦”,而不是“老鹰”,更不是“山羊”。面对乌鸦的行为,涉及

到“牧羊人”和“孩子”两种不同的评价,因而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提出观点:

(1)牧羊人——乌鸦:“忘了自己叫什么”

A .盲目模仿 B.缺乏自知之明 C.一味好高骛远 D.聪明反被聪明误

(2)孩子——乌鸦:“它也很可爱”

A. 向强者学习,理应得到鼓励 B.“东施效颦”未尝不可 C.要有一种拼命追求的精神

D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3)父子之异:

A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阅历不同,认识各异

三、新材料作文立意的方法

(一)提炼本质法

这种方法就是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的问题去立意。这种方法适用于平实的叙述性材

料。这类材料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所表达的中心也不含蓄,就靠我们提炼出一个带哲理性的观点。例如: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

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在分析材料时,就要抓住学者话的本质。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品质。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的本质。东西要放整齐:严格的习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品质。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我们看出,老学者在幼儿园学到的是一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这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他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这一材料的本质问题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以此为论点,深刻,准确。

(二)道理升华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寓言,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1990年高考作文材料提供的是法国寓言《小姑娘与玫瑰园》,2003年的《智子疑邻》都属于这一类型,分析这类材料,就要揭示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然后再将这个道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化。 例如《猎户》引《淮南子》中有一段“畋不掩群,不取麕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就这一段话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有同学就事论事谈打猎,有的同学谈要保护小动物,要有恻隐之心;有的同学从效益的角度谈方法。这些都不得要领。也有的同学谈要保护生态平衡,不能把野生动物灭绝,这似乎都扣题了,但恰恰犯了一个错误: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没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去“俯瞰”生态平衡这一问题。

不论是打猎,还是捕鱼,这几种做法有着共同的实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将来。这就是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凡事要有长远眼光,

17 要留有余地。再用它去联系联系现实生活,我们会自然的想到一些与此相似的事情,如弃学经商等。

(三)同异互求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几个不同材料的某一共同点提出来,加以概括提炼,作为文章的论点。这种方法首先适用于相似排列的多元式材料。

如有这样一组作文材料:第一则材料是一名作家,晚年伤病困扰,不辍写作;第二则材料写一老教育者前半生有重大过失,晚年不堪外族入侵,保持名节,骂敌遇害;第三则材料中的陈独秀是中共创始人,曾犯过严重错误,晚年赋闲,贫病交加,仍不屈事微敌。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保持晚节、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这一共同点就应是作文立意之所在。 另外,这种“互求法”还适用于看似矛盾的多元材料。例如有这样两则作文材料: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经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一个兵,后来转回地方,我也是一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一个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也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马玉祥与拿破仑的话其矛盾点是显而易见的。在提炼论点时,关键在于分析其统一点。所说的统一点,就是指合理点。“要做一个好兵”有没有合理点?想当元帅是否排斥做一个好兵?“想当元帅”是否有合理的地方?如果前者与后者都合理,那么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都正确地想通了,那么提炼出来的观点就可能符合辩证统一的观点。

(四)自由评论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是非型材料,这类材料作者不摆明自己的观点,也没有明确的倾向,需要我们分析其中是非曲直,拿出主见。一般说这类作文不求结论的一致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如这样一则材料:

某车间主任的人选在大黄和小黄之间难以确定,新厂长想通过下棋测试性格确定一个人,与大黄下,大黄稳扎稳打,出手老练,三局都握手言和,与小黄下,小黄猛打猛杀,咄咄逼人,既有开局三斧头又有“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前两局直杀得厂长无还手之力,第三局宣称一定要赢厂长,不料只下了个平局,小黄不肯罢休,拽住厂长再干,厂长不干了,因为他已物色好车间主任了。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材料将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辨明材料中的倾向性,可以判断自己提炼的观点是否正确。如以下这则材料: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的断臂就如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设计能获得普遍的赞赏。

(五)反弹琵琶法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我们可以把材料中的问题倒过来思考和分析,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吗?也可能正因为越国人赤脚、披发,鞋帽才有大市场,从而可以得出鲁国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种立意是一种逆向思维,这类辩证置疑的文章,如果角度新颖,立意深刻,有思辩色彩,能很好地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四、材料作文如何扣“材料”

18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考生写作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所以,材料作文在行文时必须紧扣“材料”;如果通篇没有提到“材料”,那就属于严重的偏题,后果不堪设想。这正好与“话题作文”相反。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作文既要紧扣“材料”,又不能大段大段地复述材料。那么,材料作文如何紧扣“材料”呢?下面以2006年高考全国卷I (材料见上文)满分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为例,给大家提供一些扣“材料”的技巧。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河南一考生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诗文《短歌行》中的一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臵,找到自己的归附。

老鹰雄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鹫峰俯冲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而乌鸦生性弱小,却一味模仿老鹰,事倍功半,最后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诚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己的优点与弱点。 物如此,人亦然。

找准自己的位臵,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以“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周游列国之后,终于没有成功,然而它却是很好的老师,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此可见,只有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意义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是成为别人的笑柄,然而,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一种优势,他主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不得不说他那“不佳”的容貌促成了他“上佳”的表演。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一名外国著名大学的学生,然而当他感觉到大学所教的内容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自己喜爱的电脑设计工作,最终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巨额财富。

社会在发展,可是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臵,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生命才能闪光。

乌鸦敢于拼搏,乐于学习的精神固然值得赞赏,然而它不能认清自己的实力,不能量力而行,注定是要失败的。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三匝,并非枝枝可依!

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应认清自己,只有二者具备,才有可能成功。

拥有自知与拼搏,光明就在眼前,在努力过后你会发现“绕树三匝,此枝可依”!

【行文思路分析】

1.引——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或论点。或开门见山,或边联系实际边叙述感受,或述读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论题或论点。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语言要精练,概括力要强,80字左右为宜,否则,会让人觉得拖泥带水,不简洁。“论题或论点”从材料中“引”出,是一种高层次的紧扣“材料”。请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开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诗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臵,找到自己的归附。

点评:此文开头,借曹操的诗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问,然后顺势提出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引”得巧妙又干脆,论点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

19 2.议——分析议论材料。通过分析议论,可以挖掘材料的内涵,强调论题或论点。这一部分可以弥补引出论点时因过于概括而造成内容上的突兀、断层等方面的不足。请继续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下文:

老鹰凶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鹫峰顶俯冲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而乌鸦性本弱小,却一味模仿老鹰,事倍功半,最后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诚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身的优点与弱点。

点评:从材料中引出观点后,该考生便对“材料”进行了议论。从老鹰、乌鸦两个角度分析,并指出乌鸦“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身的优点与弱点”——“议”得全面、辩证而又深刻。

3.联——联想议论。“引”“议”之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演绎社会生活,透视社会生活的过程,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进行论证) ,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进行论证) 。这部分是作文的主体,要求思路开阔,语言概括,重点突出,正反结合。需要注意的是,由“议”到“联”,过渡要自然、贴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如何联的呢?请继续看下文:

物犹如此,人亦然。

找准自己的位臵,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以“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周游列国之后,最终没有成功,然而他却是很好的老师,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意义才能实现。……

点评:以一句“物犹如此,人亦然”过渡,由物联人,孔子、卓别林以及比尔·盖茨,三个例子就是三个典型——古今中外兼顾——“联”得自然而又充分。

4.辨——辨析辩证。这是行文思路严密的补笔。通常这一部分不是行文的重点,文字不宜多,可以用“当然”“固然”等词语来畅通行文。接下来,我们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如何“辨”的:

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臵,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枝头,生命才能闪光。

点评:一句“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枝头,生命才能闪光”,字数不多,却“辨”得有理又有节。

5.结——给文章下结论。通常要紧扣“材料”照应开头:开头提论点,结尾提“怎么办”;开头提论题,结尾作出结论并简要说明“怎么办’。让我们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如何结尾的:

乌鸦勇于拼搏、喜爱学习的精神固然是值得学习的,然而它没有认清自己,最终是要以失败告终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三匝”并非枝枝可依。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应认清自己,只有二者兼备,才有可能成功。拥有自知与拼搏,光明就在你的眼前,在努力过后,你会发现“绕树三匝,此枝可依”。

点评:文章结尾,强化主题,撞击“材料”,呼应开头,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得顺当又完美。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文,“引、议、联、辨、结”,每一步扣材料都相当妥帖而又完美,被评为满分,当之无愧,很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1 高考作文训练参考

1.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会死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曾经真正地活过。

——电影《勇敢的心》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总有些动人的歌,总有些可爱的人,总有些难忘的事,总有些……如三月幽幽的风,穿过你的心房,融化忧伤,温暖梦想,请以“穿过心灵的风”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的一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痕迹

把每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

和你心灵得到实质的痕迹

请以“生命的痕迹”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诗歌除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4.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登高,是一种行为,登临送目,怀古思今,畅发幽情;也可以是一种心境、一种追求,崇山大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有人悲叹“高处不胜寒”,有人高歌“无限风光在险峰”,还有人说“山高人为峰”……

请以“登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2 有时候觉得,今年和去年没什么区别,这个星期和上个星期没什么区别,今天和昨天也没有什么区别……可是你蓦然回首,遥望远处,会发现岁月的痕迹是无声的,在不知不觉间,深深地,浅浅地,浓浓的,淡淡的,就这么刻在了你的脸上、身上、心上。

请以“岁月留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处,文体不限。

6.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这句名言表达形象,寓意深刻,它会引发我们不同的联想或感悟。

结合这句名言,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972年,新加坡旅游局领导给总理李光耀打了一份报告,大意是说,我们新加坡不像中国有世间著名的长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美国的夏威夷有十几米高的海浪。我们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什么名胜古迹都没有。要想发展旅游业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李光耀总理看过报告,非常气愤。据说,他在这份报告上批了这么一行字:你想让上帝给我们多少东西?阳光,有阳光就够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一位老司机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某一天傍晚,天下若大雨,由于天黑路滑,他的车陷进泥坑,半天开不出来。这时,一群刚下班的工人路过,放下自行车就帮着推车,很快把车从泥淖中开了出来。工人们被溅了一身的泥水,可没有一个有怨言,有一个要报酬,而是满脸笑容,骑上自行车走了。

今年的某一天傍晚,遏上了同样的情况,他招呼行人帮忙,可是没有一人愿停下来;给路过的汽车司机打招呼,也无一理会。

这件事儿引起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

9.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如果把人比作电脑,那么我们每个人的“硬件”都差不多。我们经常说,他有一个脑袋,我也有一个脑袋;他有一张嘴巴,我也有一张嘴巴;他有一双手,我也有一双手。可为什么

3 人们的成就却有天壤之别呢?毫无疑问,这差别就在于软件!那么人的软件又是什么呢?无疑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请以“让心灵的软件升级”为话题作文 ,自拟题目,自行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写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让心灵的软件升级”,这是一个熟识和陌生同在的话题,又是一个直观和模糊并存的话题。“软件”、“升级”在电脑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是一个大家熟识的直观概念,但“心灵的软件”却是一个陌生和模糊的全新称谓,写作这类话题,关键是透视熟识发掘新奇,洞察模糊探求主旨。

一、抓住中心,明确限制

本话题的形式是短语式,这类文题,往往有或隐或显的中心词 。

审题的第一步,就是找准中心词。不难确定,本文题的中心词是“升级”,也就是提升到更高层次或境界,是思想境界向更真、更美、更善的迈进,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的升华。

审题的第二步,是明确话题对中心语的限制——“升级”。是什么要升级?——是软件。是什么软件要升级?——是心灵的软件,也就是说,话题必须围绕限制词“心灵”展开。 找准了该话题的中心词,明确了话题的限制范围,题意也就清晰起来了。

二、拓展思路,选点突破

审清了题意,接下来就要拓展思路、精心构思,把命题的旨意转化为自己文章的观点、感悟或情感态度。[来源:学, 科, 网]

构思时要拓宽思路,善于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本话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让谁的心灵软件升级。可以是“我”,可以是一个群体,也可以是一个民族…… ②哪些人的心灵软件需要升级。可以针对醉生梦死的享乐者,可以针对消极颓废的无为者,可以针对怨天尤人者,可以针对为富不仁者…… ③升级心灵的哪个软件:人生态度?信念?价值观?思维方式?……

④怎样才能升级心灵软件:读书静修?见贤思齐 ?做志愿者?……

构思时思路要开阔,但立意时切入口 却要小,力求发微探幽,发人之所未发,探人之所未探,独抒己见,不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所谓“宁在点上挖坑,不在面上点点”,选取一点切入,挖深挖透,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浮在表面。

4 注意事项

一、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是对作文内容的主要要求。“思想健康”,就是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能教育人、鼓舞人、启迪人,于人于己都有所裨益,不要有不健康、不积极的思想内容,更不希望有违法乱纪的思想观点和腐朽堕落的感情倾向。“思想健康”实质上是要求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一定的道德思想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辨别是非、识别美丑的能力。《考纲》明确规定,考试内容要“贯彻《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和《中小学语文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的精神”。“健康”、“正确”的标准,要以两个《纲要》的精神为标准。因此,如前面所说,作为应试作文,应当弘扬时代的主旋律,表现时代的主潮流,主题是积极向上的,情趣是乐观高尚的,那些愤世嫉俗、消极低沉的情绪不可进入考卷。考生应把镜头聚焦于真、善、美,要立足全局看主流,即或是激浊,落脚点也应在扬清。

1.文章的主题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这个时代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观点、新问题出现,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总揽全局,积极发现,努力探索,挖掘事物的内在意义,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探寻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益于社会人生,有益于世道人心。

2.要用正确的态度处理生活素材。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既有正面,也有反面。作为客观现实反映的文章,当然也可以写生活的阴暗面或反面,关键是抱着什么样的心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写。胡锦涛同志说:“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应该成为我们写作的座右铭。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一定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清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对落后的、错误的东西,决不能加以欣赏和支持,而要进行批评和鞭挞。

3.要树立正确的“三观”:

①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对这个物质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有不少同学有些迷信:比如根据所谓的“星座”“八字”、血型等确定自己的“幸运数字”、“幸运颜色”,有的甚至用这些东西来推算自己某次考试是否顺利,有的同学认为考试前洗头是不吉利的,会使自己什么也想不起来,这些想法有的同学也表现在作文中,并且表现出一种确信的态度,这就不恰当。

②正确的人生观。人到底应该为什么活着?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古代儒家有一种观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还有很多种关于人生的说法,但不外乎这样两点:一是使自己的人生更充实、更美好,二是使他人的生活更美好。人生观符合真善美标准的,就应该是健康的,而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利益,一味强调自己的索取,如人生的最大目的就是赚大钱等都是不健康的思想。

③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评价。作为考场作文,思想和感情应该符合真、善、美的标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应该不违背道德规范,要尊重历史。

高考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考试,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而且近年的高考作文题越来越重视文章的人文色彩,如果你的文章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是不健康的,一定会影响你在阅卷老师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影响分数。一篇文章的思想是否健康,有时比是否准确还重要,它从一个侧面反映考生的思想品质,因此不可不慎重。

二、中心明确

5 所谓“中心明确”,就是一篇作文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让这个中心贯穿始终,统帅所有的材料。高考作文最好不要玩含蓄,玩深沉,弄得不好,就成了晦涩。一般来说,要让阅卷人一眼便知你的观点态度才好,也就是说,观点要鲜明,中心要明确。一般性原则是:角度小一点,集中火力,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发掘深一点,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也就是说,一般而言,50分钟800字,一篇文章解决一个问题,目的明晰,解决彻底。记叙文叙述线索清楚,事件集中;不“漫天撒网”,不“横生枝接”。议论文说理紧扣中心,分析直奔主题;不“打摆子”,不“绕圈子”。

考场上考生作文的中心往往有这些特点: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写作意识,动笔的时候一般没有清晰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往往是内心感受的自我表现,因此形成的中心是空泛的。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文章中心要单一集中。话题作文的“话题”都比较宽泛,可以容纳的东西较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分解出许多具体的题目,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文章的中心都必须与“话题”的中心意思相合,并且文章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如果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会使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一篇文章,内容应该丰富,但中心必须明确。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必须受中心的管束和统帅,都必须为表现和深化中心服务。

2.表达中心的语句要突出显豁。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显豁的位置,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清楚地了解作者的观点或主旨,这在考试作文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方法可以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

3.把握具体文体应有特定的中心表现形式。不同的文体中心的表现形式不同,在议论文中表现为某种思想认识,具有明显的逻辑成分,中心论点可以用判断的形式概括;在记叙性的文字中表现为某种感受或表象,明确的逻辑概括很少或比较含蓄,有时也可以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揭示或点化写人记事的意义或自己的感悟。紧扣命题,中心明确,这是考场作文保证公平性的唯一手段,否则高考将无法有效地控制作文的抄袭。

三、材料丰富

材料丰富是指文章使用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内容丰赡,血肉丰满。写记叙文,联想丰富,内容翔实,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场景描写突出;写议论文,论据充足而典型,旁征博引。这是针对近年来高考作文内容陈旧单一、论据苍白无力的现状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考生要善于观察思考,从生活中汲取新鲜的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材料库。

(一)材料丰富在不同的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

1.在记叙性文章中材料的丰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串珠为链 文章分为许多小片断,每一个小片断写一个内容,这些内容像一个个精彩的珠子,而内里又有一根相通的红线,串起来后就可以表达鲜明的主题。

(2)化整为零 文章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写人或事,但为了表达得更充实,往往从整体的层面上切入进去,从不同角度选择一些具体的材料来构造内存。

如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选择文学,我一生无悔》,就是从“走进历史”、“寻访故园”、“融入自然”、“充实人生”来表现选择文学给“我”带来的收获,充分表达了“选择文学,我一生无悔”这一主题。

2. 在议论性文章中,材料丰富主要表现为论据的丰富。具体而言常常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事例充足 有些议论文为了使论据充足,往往用排比的句式列举大量的事例,这样既显得材料丰富,又显得富有气势。也可以以一个人为中心,抓住关键,从不同角度加以铺

6 陈。

(2)引用丰富 恰当引用名人名言或哲理警句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所谓恰当,最主要的是引用名言的基本思想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相通的,引用之后,能够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令人信服。

(3)分析透彻 在说理性文章中,材料的丰富性还体现在作者对材料意蕴的透彻揭示,它往往使文章显得见地高超,不落俗套。

总之,文章材料丰富,又能紧扣“话题”,旁征博引,撷英采华,处处流淌着墨韵书香,给人以“四面湖山归眼底”之美感。

(二)材料丰富的策略

1.要确立正确的写作观。中学阶段的写作往往是被动的过程,同学们必须按照一定的指令,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思考问题、感受生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同学们思想感情的自由发挥。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高考题不可能等你来了真情实感才给你出,并且出的题目正好符合你此时此地的真情实感。所以,同学们应该学会在特定的情境下,调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我们写文章时也可以这样:我们平时忙于学习,很少有时间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回忆亲情,感受友谊,借作文之机,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认真地想一想那些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觉醒的生活片断,这本身就是提高我们生命质量的一个过程,我们要珍惜这一次一次的写作机会。

2.要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最简单的,可以先从正面,再从反面;或先说必要性,再说可行性,最后说效果;还可以从结构、功能、过程的角度分层思考;还可以从个人、集体、社会这样的分层角度思考。平时要练习自己多进行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的练习,扩展自己的思考问题的角度。比如关于“快乐”的话题,如果从多个角度思考,“快乐”的原因是很多的。战胜自己是不是快乐? 拥有平静安宁的心境是不是快乐? 坦然地面对苦难是不是快乐? 坦然地面对荣誉是不是快乐? „„如果能多想几个角度,再从这些思考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东西,这个文章的内容就非常丰富。

3.要学会恰当的使用材料。①采用不同分类标准选择论据。通常说的论据有两类,一是事实,一是道理。如果为了达到丰富就堆砌材料,会导致行文拖沓,臃肿不堪。要避免这个毛病,要注意分类标准。时间上从古到今,或由今到古;地域上从中到外,或从外到中;伟人如何说,科学家如何论,平凡人怎么看;正面论据有哪些,反面论据是什么。这样一排列,行文有序,论据分别从不同角度证明论点,材料不是非常丰富吗? ②采用点面组合方式交代材料。论据材料要丰富,涵盖面要宽,又不能罗列怎么办? 点面组合方式是通常采用的最佳方案。点上详细交代主要材料,面上概述次要材料,一般来说是由“点”到“面”。作“点”的论据避免了材料的空泛,具有典型可感性;作“面”的材料扩充了论据的容量,浓缩了文章的篇幅。如果将面上的一系列材料用一个排比句表达,那效果会更好。③采用假设方法补充所需材料。有时会碰上这种情况,在阐述事理过程中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论据,这时借助假设方式可以信手拈来。有了正面事例,借助假设可以找到反面事实;只有现在的事例,借助假设方式可以推知未来可能产生的事实。假设的空间不受任何限制,这样补充所需的材料,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吗?

四、结构合理

材料选好之后,要恰当的组织起来,是指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片完整的文章。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合构造,是文章思路的外现。文章的内容要通过组织安排才能表达出来,主题也要通过结构来加以凸现,有的同学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往往偏重于审题立意的训练,偏重于运用语言的训练,而对文章结构要求不那么重视,造成文章层次不清晰,结构不完整,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影响考试作文的成绩。

7 一、结构要完整

不论你的作文选用什么文体,都必须有标题首尾俱全,而且必须符合文体的结构特征。例如写记叙文,一件事的开头和结尾要写清楚,最主要的中间的过程更要全面地叙述明确。现在不少同学喜欢写“拼接式”作文,就是分别用小标题把几件事拼接起来,既没有中心事件,也看不出几件事或几部分之间统一的线索,这是典型的“残缺破碎”。讨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解决问题(结论)”,要有“提出问题”部分,也要有“解决问题”的部分,更要有中间最主要的部分——“分析问题”,如果缺少一个方面就属于结构不完整。

二、层次要清楚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就是层次关系。层次关系是否合理、清晰,直接反映着思路是否合理和清晰。有些考生作文的层次缺合理、清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划分段落不合理,不是一段到底,就是分小段太碎,这两种表现形式都让人摸不清文脉;另一个是这个段落的内容和那个段落的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不清。这些表现虽然不同,但是都反映了作者写前欠缺整体构思,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心中没谱,自然就模糊不清、杂乱无章了。

三、要过渡照应

过渡,就是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衔接;照应,指的是首尾照应,前后一致。有的作文,段落之间、材料之间内容跳跃性很大,就需要用一两句话过渡一下,凡思路转折、叙事更迭、人物转换、论题变化、总分起止以及表达手法转化等处都要安排过渡。用过渡词语、过渡句子、过渡段落承上启下;恰当地运用前后呼应、首尾照应勾连上下文,这样文章的思路就会很顺畅,文意显得圆合贯通,浑然一体。缺乏过渡和照应,就会给人一种不完整或是偏离题意的感觉。

写作前要做好“锻炼文章思路”(张志公语)的工作,体现在结构上,就要“整体构思,列纲定局”,列个简单的写作提纲,哪怕寥寥几笔,也可做到心中有数。写作前做好“布局谋篇”的工作,成文自然就不会出现结构方面大的问题了。

五、句式灵活

句子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按结构分,有单句和复句;按功能分,有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等等,此外,还有主动句、被动句、把字句、是字句、肯定句、否定句、常式句、变式句等等。所谓“句式灵活”,就是指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句式。一篇文章,一段话,选择句式,要根据表达的目的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变换,综合使用,这样,能使语段更为和谐流畅,从而达到文采飞扬。

写作时善于根据抒发感情、体现思想或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率真地、变化地、丰富地使用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使语言抑扬有致,波澜起伏。首先是率真而不做作的,一任情感抒发的需要,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需对偶时对偶,需排比时排比。其次是变化而不呆板,在文气的驱遣下,如行云流水,自然风成。再次是丰富而不单一。综合使用各种句式,既琅琅上口,音韵和谐,又铿锵有力,摇曳多姿。一句话,当表达进入了自由王国之时,再没有人会去单纯追求句式的变化,而是自由自在地随文而变,随情而生。

1、灵活运用常式句与变式句。变式句是相对于常式句的句子形式,常式句就是按照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前因后果,先轻后重等正常语序组成的句子;变式句则是为突出表达某方面的内容,临时改变某些成分的位置的句子。变式句能取得常式句所无法达到的表达效果。变式句一般有下面几种:句子成分的倒装,正句和偏句倒装(如“虽然„„但是”的倒装,“尽管„„也”的倒装等) 。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当的句式,可以更好的表达情意。如孙犁的《荷花淀》写水生嫂的问话:“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

8 你? ’”写水生嫂的问话,不用常式句,而用主谓倒装的变式句,就更能突出她对丈夫的关切,情感表现力大大增强。当然,如非特殊需要,尽量少用变式句。为了使句子生动,变式句偶尔用一用还可以,不能多用,毕竟我们说话和听话还是以常式句为主。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说法,变式句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确实能产生语言新鲜生动的效果,用不好,就会伤了自己。

总之,写文章时特意安排一些重要的句式,可以形成文章的一个特色。如前后句式的照应,可使文章结构完整、思路严密;排比句式可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或使情感的表达更充分;设问句式可提出重要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比喻句式可使内容的表达更形象、更有文采、更有意蕴;对偶句式可使语言凝练,形式整齐„„总之,要会安排有关句式为自己的文章服务。

2、长、短、整、散句交错运用使文章有文采。在语言表达上,交错运用长句、短句、整句、散句,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长句和短句相对而言。一般地说,长句字数多,结构较复杂,层次也较多,宜于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内容,宜于表达严密精确的思想;短句的特点是简洁、明快、灵活,读起来省力、易懂。整句与散句也各有长处。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似的句子,形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加强语势、强调语义的作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都属于整句;而散句则结构相异,长短不一,自由活泼,富于变化。长、短、整、散根据需要交错使用,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什么是整散结合? 整散结合指的是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使用。整句指的是句式比较整齐的句子,例如排比、对偶等,散句则是句式比较自由的句子。整散句的结合使用能使文章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充满着抒情和论证的气势。

精彩例举:

如果你是一滴水珠,就不要渴望一夜之间汇入苍茫大海,在奔流的路上需要停下脚步积蓄力量; 如果你是一条小鱼,就不要奢求一跃成龙,在奋斗的旅途中要学会慢慢地等待时机…… 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但人一定要生有所息! 不要让岁月的流逝使你成为一个匆匆的过客,不要让时间的无情让你变得冷漠不已,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学会做一个懂得“生有所息”的人吧! 只有这样,鲜花才会开满你人生的旅途,阳光才会普照你所有的日子; 只有这样,一切开始才有美好的结局,一切困难才会迎刃而解; 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才将不是梦,一切才皆有可能。 (佳作《风筝不断线》)

技巧点拨:

1. 先散后整

A. 论点(散句) 十整句阐释:如“凡是有生命的东西,和时间较量的结果都是失败。有的败得辉煌,有的败得悲壮,有的败得美丽,有的败得高尚。”作者先点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整句强化自己的观点。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论点,扩充文章的气势。

B.设问(散句) 十整句:如“谁至聪至慧地说过音乐是‘上帝’的语言呢? 音乐,岂止是‘上帝’的抚爱! 它顷刻间抚平了人心灵上的皱褶,顷刻间让一个人心灵的泉水流入另一颗心灵。音乐,让人善良,让人豁达,让人慈祥,让人高尚,让一个浪迹在外的穷小子有了安身的鹊巢! ”作者先作一个设问,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用整句回答问题,这样写的好处是:加强抒情性,突出抒倩特点。

2. 先整后散

比喻(整句) 十议论(散句) ,如“有青翠高大的松柏,有玲珑芬芳的野花,高与低、绿与红,点染完美的画卷; 有如云朵飘飘的风帆,有如赤鳞翔浪的木船,枝与本,动与静,成就远航的轻骑。灿烂的阳光下,有‘万类霜天竞自由’,也正是鱼与鸟、人与兽、雷与电、风与雨,补起乾坤中万象峥嵘的盛景。让参差交合,长短互补,在竞争的天地间,让前进的齿轮运转! ”作者先用琅琅上口的整句营造一种美丽的抒情氛围,然后借散句引出自己的观点,

9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在生动形象的描述中,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论点的产生变得水到渠成。

3. 散——整——散

A. 叙述(散句) 十整句十分论点(散句):如‘时钊,一下一下走过,每一步都有齿轮的转动,每一步都写下长与短的补合。爱因斯坦这科学之坛的巨匠,在漫长的生命路途中,写下波尔的名字。也许是面红耳赤的唇枪舌战,也许是互不相让的据理力争。竞争中,两位科学家的长长短短补出了伟大的友谊,补出了人类世界的科学,补出了永远闪烁光芒的智慧。双赢是合作的双手种下的果实,这果实属于双方,这果实又岂限于双方? ”作者为了突出自己的观点,先用比喻性散句叙述时钟的补合。然后,在举例中,用整句突出爱因斯坦和波尔两位科学家之间补合的情态和作用,接着用一句反问句强化自己的观点。这样写的好处在于:节奏感明显,能使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更能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B.分论点(散句) 十整句十评析(散句):如“竞争中的双赢是和谐的表征。春花与秋月共同论释的是古典文化的馨香; 诗词与歌赋共同点缀了华夏青铜般的沧桑艺韵。鼓角与丝竹,各自有着不同音韵,然而各异的声响,不只为着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还应有合奏凤鸣凰吟般悠远乐曲的意义。竞争中的双赢,为着打造一片共同的的蓝天和一只有力的齿轮。”作者先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富有诗意的比喻性整句对观点进行阐述,接着再用散句进行评析,这样写的好处在于:除了语言上抑扬顿挫外,还起到了深化文章观点的作用。

六、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修辞,就是修饰词句的意思。对于语言表达来说,语法是解决通不通的问题,逻辑是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广义的修辞包括炼词、炼句等许多问题;狭义的修辞是指运用修辞格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怎样运用修辞手法才算“善于”?要恰到好处、灵活多样、富有创意。恰到好处是在应该用的时候用,灵活多样是手法多变运用自如,富有创意则是新颖不落窠臼。这要从训练高层次的把握和驾驭语境的能力、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入手,使修辞手法自然而然地服务于思想的表达,而且进入驾轻就熟应变裕如的境地。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勾勒出事物的立体特征,状难言之物如在眼前,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这样就把事物写活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更能增强语言的文学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是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重要的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是汉语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广义的比喻即打比方,它是借两个事物的相似点进行类比。高考作文中要想使对象表现得更形象真切,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爱憎和褒贬,更好地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点,就必须靠形象化的比喻手法。文章中如果用了好的比喻,一定会赏心悦目,分数自然也会随之提高。如高考作文《尝试》,一位考生是这样开篇的:“尝试是什么?尝试是乌云蔽日时直上云霄的那只最勇敢的鸟;尝试是大浪迭起的海面上勇往直前的一叶扁舟。对于勇敢者,尝试是一条崭新的生活之路;对于弱者,那迫不得已的尝试是一座高筑的墙。十八个春秋,风风雨雨。回顾往事,我无悔无憾;展望未来,我信心百倍。我勇敢地面对生活,因为生活教会了我勇于尝试。”作者开始连用四个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它一出现,就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2、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不同于一般疑问句。疑问句的特点是“有疑而问”,希望得到对方的回答,或引起对方的思考。而设问和反问的共同特点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不需要对方回答,说话人心中有数。

10 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2003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转折》一文是这样开篇的:“有人说:转折意味着机遇。有人说:转折预示着挑战。有人说:转折可以使你远离失败。有人说:转折也许会让你距离成功更加遥远。究竟什么是转折?我问那串永不停歇地滴落的水滴,小水滴欢快地告诉我:‘转折就是那样一滴可以穿透一块坚石的水。’我问山边那一树红梅,它笑笑说:‘转折就是严寒冰冻下朵朵鲜花绽放的那一刻,转折就是那突然而至的满树灿烂。’路边的小草,你又能告诉我,什么是转折?枯黄的小草抬起头:‘转择就是我们告别枯黄、重新吐翠的时刻,就是不久将至的春天。’”作者借形象包孕抽象,意蕴深刻,令人回味。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同平铺直叙相比,反问这种说法语言强烈,能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在行文中,一般而言,设问往往用于语段的开头,表示问题的提出;反问则常用于语段的结尾,表示对问题的强调。如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这样结束全文的:“感谢情感,是它丰富了认识的内涵,是它浇灌了认识的清泉,为了认知,就算‘不识庐山真面目’,又有何妨?”作者通过冷静的思考、深刻的思辨和生动的论述,再次强调了这个道理。

3、引用

谚语,诗词名句和中外名人名言,历来具有表达精练、含义深刻、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等特点。引用得好,往往有助于表达的精练和生动。在考场作文中若能恰当借用,必能使文章神采飞扬,意蕴深刻。借用名句主要有两种情况: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

(1)局部引用。位置主要是在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文末。1999年一考生这样拟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作者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前两句入题,概括了“一旦记忆移植成功,古人、今人、来者因袭同一种记忆时,人类将变成毫无思想的记忆机器”这一主旨,令人心动思凝,掩卷沉思。在《对记忆移植说“不”》的作文中,一考生这样开篇:“说起记忆移植,我忽然想起了南斯拉夫前总统铁托的话:‘别人的我不要,自己的谁也不给。’”通过名言提出了较为深刻的见解,增强了议论文的理论色彩。1998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这样结尾:“鲁迅先生曾归结一个‘韧’字为中国的民族精神。我正在,也应该实践这个字,因为‘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作者以《易经》中的爻辞自勉,画龙点眼,深化了主旨,余味无穷。

(2)全篇引用。这里的“全篇”有两个含义,既指整段之内大量引用,又指全文各段大量引用。如2000年高考满分作文《世界因多彩而精彩》中间一排是这样引用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说理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文史知识的丰富和驾驭语言的功力。

当然,引用名句、谚语或典籍中的话组织在自己的语句中时,还可以在内容或形式上作适当改造。而这种活用,往往带有特殊的修辞色彩,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七、力争“深刻”

高考作文对发展等级“深刻”有三方面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透过表象,透过局部,透过暂时,深入探究它们掩藏的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根本属性。“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要求行文中能运用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考察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从而由此及彼,追根溯源,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观点具有启

11 发性”主要指观点或较为辩证,使人读后加深了对某个问题认识的深度;或虽不全面,但使人读后派生出对某个问题其他侧面的思考,拓展了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广度;或引发了人们的联想,从而丰富了这一观点的内涵。

作文要做到“深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首先,要立意高远,落笔细微。通过平凡生活中的人物来揭示重大事件的,这是实践“深刻”的有效途径之一。所谓的“大处着眼”,就是指文章要有“大气”,要有独到的眼光和高远的立意,要能揭示出深刻的意旨。“小处落笔”则是指写作对象要小,要具体。

其次,要关照社会,关注人生。近几年来高考作文的题目,都直接或间接地考查着考生的主观世界。面对具体的人、具体的事,是全面客观地评价,还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是乐观积极地正视,还是悲观消极地躲避;是患得患失,只顾自己,还是胸怀大局,兼顾大家,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反映他们是否品学兼优。如果我们在作文将话题置于人生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就能使作文思路得到进一步拓展,写出更为深刻的文章来。

第三,要做到思想闪光,逻辑严密。好文章需要一定的份量,这份量应当来自于扎实的语言功底与深沉的思想的相互碰撞。有了语言,有了思想,何愁没有展现个性的天地?与具体的形象之美一样,抽象的逻辑之美同样能给读者带来审美的愉悦。在写作时,若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去发现问题、揭示问题,也就离“深刻”更近一步。

第四,文章要积淀厚实,意境深远。一篇“深刻”的文章离不开厚实的文化积淀。在积淀的基础上,可以对事物作详细、周密的观察与评判,可以对相应的人和事发表包含个人认识的见解,也可以对经典与传统作出理性的审视。好的文章应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应能有所兴寄,否则一望到底,则清如开水,淡而无味。追求深远悠长的意境是写作的一个高境界,它不是镜中之花、水中之月,而是可遇可求的。

八、话题作文审题的三个层面

话题作文的命题,主要由话题材料、话题和写作要求组成。审题时,对写作要求(主要是对题目、文体、字数的规定) 自然要看清,并严格按要求去做;而更要紧的是要细读话题材料与话题,思考文章的立意、取材乃至布局安排,这是审题要下的主要功夫。 1、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

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中总是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审题时,首先就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

2001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怎么可以抛弃呢?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结论,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要按这个道理立意,就是命题者通过话题材料给予考生的提示。因此,作文的话题虽然只是“诚信”二字,但作文是必须按“诚信不可抛”来写的。高考作文中还有少数考生写诚信可抛,究其原因,若非有意唱反调,就是未看出材料中隐含的观点。

再看下面的题目:

中国足球队经过44年的努力,经历了6次失败之后,终于圆了进军2002年世界杯的梦。对这次冲击世界杯的成功,有人评说是我们机会和运气好,既未与日、韩照面,又避开了伊朗、沙特。否则,结果如何还很难说。你认为是这样吗?请以“运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注:2002年世界杯,日、韩两国为主办国,其球队直接出线,不参加亚洲区的选拔赛;中国队在亚洲区十强赛的分组中,抽签编入B 组,伊朗、沙特在A 组)

12 这个题目的话题材料中说中国足球队出线是靠运气,显然有失片面。因此,话题材料中的问题:“你认为是这样吗?”就隐含着一个“不是这样”的答案。看出了这一点,就知道要在辩证立论上下功夫了,既不能全部否定运气的作用,也不可把成败的根本原因归于运气,起根本作用的还是主观努力和实力。如果写这个题目时,以“好运来了挡也挡不住”立论,就与命题者的意图相悖了。

2、吃准材料,抓住关键问题思考立意

读懂话题材料,不仅与能否确立正确观点有关,还与能否抓住关键问题构思文章,使文章的立意与表达的重点符合命题要求有关。如果抓不准材料中的关键问题,作文就难免或浅或偏。

例如下面一道作文题:

世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自然界在不停地变,社会在不停地变,人在不停地变。有位哲人说:世上惟一永恒的事情就是变化。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这个题目不能停留在反映“变化”上。话题材料已经说明了世界是变化的,再停留在反映这一点上便不符合命题要求。要紧紧抓住话题材料提出的问题“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来思考作文的立意,写出鲜明的观点来。如“以变应变”、“与时俱进”等,以及我们不仅要适应世界的变化,更要探索变化的规律,主动地去改变世界等等。这样抓住关键思考立论,文章就有了深度。

再如:

随着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随着网络的出现,世界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小;而随着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地球不过是人类居住的一个小小的村落。于是,一个新名词“地球村”出现了。“地球村”,多么形象的称呼。对此,你有什么联想、想象或见解呢?请以“地球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这篇文章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重复话题材料已经说明的意思,地球变小了,变成村落了。这是话题材料已经说明的意思,不宜再多说。这个题目实际上是要求以“地球已经是个村”为前提,来写你的联想、想象和见解。明白了这一点,思路就不难打开,文章也不难写好。如,地球变小,经济一体化了,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可以联系我国加入WTO 来写,这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 。再如,在一个村子里,和平显得格外重要,而现在的世界还不怎么安宁,呼吁和平可以成为很好的立意。再如,地球变小,资源更应珍惜,环境更需要保护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很多文章可做。明白了这一点,在文章的结构上也容易把握住。对地球怎么会变小就不能花较多的篇幅去论说,三言两语开个头就行,主要篇幅要用来论说我们该怎么办的正题。

3、看清话题,避免脱离命题范围

话题的文字总是很简短。但尽管这样,对话题也一定要看清,想清,否则也有偏出去的可能。

1999年的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的考生在文章中大写特写记忆到底能否移植,也有的写记忆移植的试验如何如何,完全脱离了话题规定的范围。话题假设记忆可以移植,就是规定了前提和范围,考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作文。再去讨论能否移植的问题,就是对这个前提有意见,也就越出了话题的范围,在写另外的题目了。这在高考作文中是不允许的。 再如下面的题目: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可不少。灯红酒绿、金钱美色、名誉权位……甚至赌与毒,都能让你的心灵经受考验。面对诱惑,人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充实的、高尚的、有意义的人生呢?请以“战胜诱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可以用话题也可以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

13 800字。

这里的话题是“战胜诱惑”。如果忽略了“战胜”二字,大写特写“诱惑”的种类、危害以及深受其害的各种案例,文章也许可以写得很精彩,但对于话题来说,却肯定是偏出去了。因为根据这个话题,作文的重点,应该放在“战胜”二字上。

九、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在经历了近几年话题作文的热闹后开始回归,考察2009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渐成鼎足之势。现在的材料作文并不是传统材料作文的简单回归,而是一种更加开放的回归,是一种介于给材料话题作文和传统的材料作文之间的作文形式。它比给材料话题作文有更多的限制,但在选材、立意上又比传统的材料作文更具开放性。

一、全面理解新材料作文

(一)新材料作文的定义

新材料作文也叫题意作文、命意作文、后话题作文。其作文题目提供材料(寓言、故事、调查、新闻、诗词、名句等等)或图画(多为漫画),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有别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

(二)新材料作文和给材料话题作文的区别

1. 命题形式上:话题作文命题的基本格式为:材料语+话题语+要求语;新材料作文命题的基本格式为:材料语+要求语。不直接提供话题,其话题就是考生对材料的感悟或联想。有无话题语是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命题的根本区别。

2. 审题上:话题作文强调的是“相关”,不故意在审题上为难考生,只要或隐或显和话题有关就可以;而供材作文的立意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的,虽然可以从不同角度立意,但不管哪个角度都是从材料中来的,因而角度往往也是有限的,不像话题作文那样发散度大。

3. 材料的使用上:供材作文中的“材料”是必须使用的,所有的立意角度都是从材料中来的,当然在具体的行文中,也可以不写所给材料,只取其立意也可;而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只是给读者一个角度,一个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话题,话题范围要远大于材料所提供的范围,所以材料完全可以不用,学生重点是审视所给话题,由话题展开思维,寻找角度。

4. 思维方式上:供材料作文多为“扇型直线思维”,一般是从不同人物、不容侧面对内容进行审视;而话题作文则多是“圆形发散思维”,一般可以从话题的本义、比喻义及文化内涵等多方面思考,离话题可以较近较浅,也可以较远较深。

(三)新材料作文与旧材料作文的区别

1. 命题表述上。旧材料作文的命题表述一般是:“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新材料作文的命题表述一般是:“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以上文字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 在文体要求上。旧材料作文一般只要求写成议论文;新材料作文则要求“自定文体”。

3. 在对待材料的态度上。旧材料作文要求必须引述材料;新材料作文则可引可不引。

4. 在立意范围上。旧材料作文立意必须是在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与全面关照的基础上准确、全面地立意;新材料作文立意立足于材料的整体含义或局部含义(可以选择一个侧面、

14 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皆可,以不脱离材料的含意为底线。

二、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审题

“材料作文”因其在考查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兼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归纳推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思维能力,而备受高考青睐。就所提供的材料而言,或是名人轶事,或是警句箴言,或是幽默风趣的漫画(照片、图片),或是给人以启迪的小故事、寓言、诗等等,其内涵丰富,范围广阔。如何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

(一)审题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要视文题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审题,明确题目、材料及其要求中的限制部分和未限制部分。限制部分必须严格遵守,未限制部分要认真分析判断,充分利用所给的条件。不能只抓其只言片语,以偏概全。

(1)把握材料实质。

提供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相比,看起来像是给考生提供了方便,其实是增加了难度。在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既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文章的立意必须从材料中来。文题有显性的信息,也有隐性的信息,隐性的信息如言下之意、比喻之意。对此,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例如:一位父亲在冬天砍掉了一棵枯树,但到了春天却惊奇地发现树桩上又发出了一圈绿绿的嫩芽。于是,父亲对孩子说:“当时,我真的以为这棵树已经死了,现在才知道,它确实还活着。孩子,千万别忘了这个教训——别在冬天砍树。”

审视这则材料,可以从父亲和树两个角度来立意。从父亲的角度,可以从“不能轻易否定一个人,尤其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要相信他、肯定他,鼓励他”;从树的角度,可以从“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最困难的时候,切不可丧失信心,黑暗过去就是光明”立意。同时要注意隐含条件“严冬”指“人所处的逆境或人生事业的低谷”。

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材料,从“不要被假像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甚至仅仅从父亲砍树这一行为出发就得出“树是我们的朋友,不应砍掉它们”就更偏离材料了。

(2)辨明材料关系。

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可分为单项材料和多项材料两类。单项材料的审题相对单纯。而对于多项材料,审题时要辨析材料的异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挖掘材料蕴涵的意义,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关键是要找出它们的最佳结合点,即“共性”的东西,综合考虑,这样才符合命题者的意图。当然最佳结合点未必就是立意,议论的角度可结合论题的现实意义去考虑,这样写出来的文章针对性强,有时代气息,也会有一定的深度。

2.多角度的原则

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原材料,从不同侧面或不同人物、事物出发,列出多个观点。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多角度的原则可理解为一种“实效性原则”,写哪个角度对你有利,使你的文章发挥得更好,你就写哪个角度。前提是,一定要扣紧原材料,有思考,有分析,言之成理。

(二)审题的方法

要求考生首先必须辨明材料的用途,然后,或分析材料、提炼主旨,或使用材料、构思成文。有的材料只提供背景,有的材料是立论的根据或评论的对象,有的则是写作的素材。

1.要根据材料的特点来具体分析

对于文字性材料,不仅要看正文,还要附加说明,如解说文字、出处、写作时间等;对于事实性材料,则要抓信事实性材料的主旨;对于理论性材料,就要抓住关键的词句;对于比喻性的材料,就要深入领会其寓意;对于绘画、摄影作品的材料,应仔细观察画面的内容,

15 细心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画中有人物,就要认真地辨析人物的年龄、身份。衣着、神态,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若有两个以上的人物,还要注意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注意观察画中的景物、场面。这些往往与人物有密切的关系,暗示主旨。再有画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往往是画家喻示主题的点晴之笔,不可忽视。

2.要区分客观性材料和主观性材料。

有些材料,客观地叙述一件事,说明事物或现象,不带命题人的任何主观感情色彩和思想倾向。例如:

孟子是先秦时代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当时影响很大,你对孟子这一思想是怎样认识的?请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这道题中的材料只是摆出一种观点、一种现象,命题人无明显倾向性,因此,考生作文时,应对材料认真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有些材料正好相反,本身带有命题人不同程度的主观感情色彩及倾向性。例如:

“老师,假如我是你,我就不当老师!”全班顿时静极了。“我喜欢当老师,”老师平静地说,“第一是希望自己永远充满活力,和你们在一起,我永远不会衰老;第二,我很贪心,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将军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但他要听一个人的话,那就是他的老师。”那就我啊!所以我喜欢当老师。”“为将军的老师鼓掌!”大家笑着,叫着……

要求:听过这番话,假如你是在场的同学,请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这则材料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命题立意就是:赞美老师。

3.要从材料含义多少区分好角度

有些材料简短集中,仅表达一个意思,并就这一意思进行写作。有的材料虽长,甚至是多则材料,但命题人明确指出或暗示就某一个意思进行写作,这种情况也属于单义性一类。 有些材料包含着两个或更多现象,反映出较为复杂的思想。多义材料有多个角度,审题时要注意区分。例如:

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唯有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三天,他才送来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令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些。”

要求针对以上材料,写一篇读后感。

这则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发表感想:这则材料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来写,从老师这个角度来说,涉及到应该如何教育学生的问题。从爱因斯垣角度来说,至少可以提炼出以下观点。

1、失败是成功之母 2、学贵有恒 3、自信自强的重要 4、美在于过程 5、既要看到缺点,也要看到成绩。

(三)审题的步骤

下面以2006年全国Ⅰ卷作文材料为例加以说明。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6 首先,思考以下问题:

(1)抓对象——材料中有哪几个对象?

(2)分主次——几个对象间孰轻孰重,材料重点写哪个对象。这是立意的根本点。

(3)抓关键——关于这一重点对象,材料中有哪些关键语句?

(4)辩是非——这些关键语句是对是错,是善是恶,是肯定还是否定,意即命题者意

图。

(5)查原因——造成材料中的这种现象的原因。

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并通过比较,抓住核心意思,从而建立观点。

本材料的主角是“乌鸦”,而不是“老鹰”,更不是“山羊”。面对乌鸦的行为,涉及

到“牧羊人”和“孩子”两种不同的评价,因而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提出观点:

(1)牧羊人——乌鸦:“忘了自己叫什么”

A .盲目模仿 B.缺乏自知之明 C.一味好高骛远 D.聪明反被聪明误

(2)孩子——乌鸦:“它也很可爱”

A. 向强者学习,理应得到鼓励 B.“东施效颦”未尝不可 C.要有一种拼命追求的精神

D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3)父子之异:

A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阅历不同,认识各异

三、新材料作文立意的方法

(一)提炼本质法

这种方法就是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的问题去立意。这种方法适用于平实的叙述性材

料。这类材料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所表达的中心也不含蓄,就靠我们提炼出一个带哲理性的观点。例如: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

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在分析材料时,就要抓住学者话的本质。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品质。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的本质。东西要放整齐:严格的习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品质。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我们看出,老学者在幼儿园学到的是一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这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他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这一材料的本质问题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以此为论点,深刻,准确。

(二)道理升华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寓言,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1990年高考作文材料提供的是法国寓言《小姑娘与玫瑰园》,2003年的《智子疑邻》都属于这一类型,分析这类材料,就要揭示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然后再将这个道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化。 例如《猎户》引《淮南子》中有一段“畋不掩群,不取麕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就这一段话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有同学就事论事谈打猎,有的同学谈要保护小动物,要有恻隐之心;有的同学从效益的角度谈方法。这些都不得要领。也有的同学谈要保护生态平衡,不能把野生动物灭绝,这似乎都扣题了,但恰恰犯了一个错误: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没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去“俯瞰”生态平衡这一问题。

不论是打猎,还是捕鱼,这几种做法有着共同的实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将来。这就是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凡事要有长远眼光,

17 要留有余地。再用它去联系联系现实生活,我们会自然的想到一些与此相似的事情,如弃学经商等。

(三)同异互求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几个不同材料的某一共同点提出来,加以概括提炼,作为文章的论点。这种方法首先适用于相似排列的多元式材料。

如有这样一组作文材料:第一则材料是一名作家,晚年伤病困扰,不辍写作;第二则材料写一老教育者前半生有重大过失,晚年不堪外族入侵,保持名节,骂敌遇害;第三则材料中的陈独秀是中共创始人,曾犯过严重错误,晚年赋闲,贫病交加,仍不屈事微敌。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保持晚节、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这一共同点就应是作文立意之所在。 另外,这种“互求法”还适用于看似矛盾的多元材料。例如有这样两则作文材料: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经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一个兵,后来转回地方,我也是一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一个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也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马玉祥与拿破仑的话其矛盾点是显而易见的。在提炼论点时,关键在于分析其统一点。所说的统一点,就是指合理点。“要做一个好兵”有没有合理点?想当元帅是否排斥做一个好兵?“想当元帅”是否有合理的地方?如果前者与后者都合理,那么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都正确地想通了,那么提炼出来的观点就可能符合辩证统一的观点。

(四)自由评论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是非型材料,这类材料作者不摆明自己的观点,也没有明确的倾向,需要我们分析其中是非曲直,拿出主见。一般说这类作文不求结论的一致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如这样一则材料:

某车间主任的人选在大黄和小黄之间难以确定,新厂长想通过下棋测试性格确定一个人,与大黄下,大黄稳扎稳打,出手老练,三局都握手言和,与小黄下,小黄猛打猛杀,咄咄逼人,既有开局三斧头又有“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前两局直杀得厂长无还手之力,第三局宣称一定要赢厂长,不料只下了个平局,小黄不肯罢休,拽住厂长再干,厂长不干了,因为他已物色好车间主任了。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材料将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辨明材料中的倾向性,可以判断自己提炼的观点是否正确。如以下这则材料: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的断臂就如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设计能获得普遍的赞赏。

(五)反弹琵琶法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我们可以把材料中的问题倒过来思考和分析,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吗?也可能正因为越国人赤脚、披发,鞋帽才有大市场,从而可以得出鲁国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种立意是一种逆向思维,这类辩证置疑的文章,如果角度新颖,立意深刻,有思辩色彩,能很好地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四、材料作文如何扣“材料”

18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考生写作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所以,材料作文在行文时必须紧扣“材料”;如果通篇没有提到“材料”,那就属于严重的偏题,后果不堪设想。这正好与“话题作文”相反。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作文既要紧扣“材料”,又不能大段大段地复述材料。那么,材料作文如何紧扣“材料”呢?下面以2006年高考全国卷I (材料见上文)满分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为例,给大家提供一些扣“材料”的技巧。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河南一考生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诗文《短歌行》中的一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臵,找到自己的归附。

老鹰雄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鹫峰俯冲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而乌鸦生性弱小,却一味模仿老鹰,事倍功半,最后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诚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己的优点与弱点。 物如此,人亦然。

找准自己的位臵,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以“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周游列国之后,终于没有成功,然而它却是很好的老师,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此可见,只有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意义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是成为别人的笑柄,然而,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一种优势,他主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不得不说他那“不佳”的容貌促成了他“上佳”的表演。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一名外国著名大学的学生,然而当他感觉到大学所教的内容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自己喜爱的电脑设计工作,最终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巨额财富。

社会在发展,可是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臵,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生命才能闪光。

乌鸦敢于拼搏,乐于学习的精神固然值得赞赏,然而它不能认清自己的实力,不能量力而行,注定是要失败的。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三匝,并非枝枝可依!

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应认清自己,只有二者具备,才有可能成功。

拥有自知与拼搏,光明就在眼前,在努力过后你会发现“绕树三匝,此枝可依”!

【行文思路分析】

1.引——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或论点。或开门见山,或边联系实际边叙述感受,或述读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论题或论点。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语言要精练,概括力要强,80字左右为宜,否则,会让人觉得拖泥带水,不简洁。“论题或论点”从材料中“引”出,是一种高层次的紧扣“材料”。请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开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诗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臵,找到自己的归附。

点评:此文开头,借曹操的诗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问,然后顺势提出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引”得巧妙又干脆,论点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

19 2.议——分析议论材料。通过分析议论,可以挖掘材料的内涵,强调论题或论点。这一部分可以弥补引出论点时因过于概括而造成内容上的突兀、断层等方面的不足。请继续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下文:

老鹰凶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鹫峰顶俯冲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而乌鸦性本弱小,却一味模仿老鹰,事倍功半,最后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诚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身的优点与弱点。

点评:从材料中引出观点后,该考生便对“材料”进行了议论。从老鹰、乌鸦两个角度分析,并指出乌鸦“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身的优点与弱点”——“议”得全面、辩证而又深刻。

3.联——联想议论。“引”“议”之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演绎社会生活,透视社会生活的过程,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进行论证) ,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进行论证) 。这部分是作文的主体,要求思路开阔,语言概括,重点突出,正反结合。需要注意的是,由“议”到“联”,过渡要自然、贴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如何联的呢?请继续看下文:

物犹如此,人亦然。

找准自己的位臵,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以“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周游列国之后,最终没有成功,然而他却是很好的老师,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意义才能实现。……

点评:以一句“物犹如此,人亦然”过渡,由物联人,孔子、卓别林以及比尔·盖茨,三个例子就是三个典型——古今中外兼顾——“联”得自然而又充分。

4.辨——辨析辩证。这是行文思路严密的补笔。通常这一部分不是行文的重点,文字不宜多,可以用“当然”“固然”等词语来畅通行文。接下来,我们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如何“辨”的:

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臵,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枝头,生命才能闪光。

点评:一句“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枝头,生命才能闪光”,字数不多,却“辨”得有理又有节。

5.结——给文章下结论。通常要紧扣“材料”照应开头:开头提论点,结尾提“怎么办”;开头提论题,结尾作出结论并简要说明“怎么办’。让我们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如何结尾的:

乌鸦勇于拼搏、喜爱学习的精神固然是值得学习的,然而它没有认清自己,最终是要以失败告终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三匝”并非枝枝可依。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应认清自己,只有二者兼备,才有可能成功。拥有自知与拼搏,光明就在你的眼前,在努力过后,你会发现“绕树三匝,此枝可依”。

点评:文章结尾,强化主题,撞击“材料”,呼应开头,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得顺当又完美。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文,“引、议、联、辨、结”,每一步扣材料都相当妥帖而又完美,被评为满分,当之无愧,很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相关作文

  •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 2012作文2300字
  •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 历年初中作文题目:因为有爱 初中作文题目:我的梦想 初中作文题目:泪落 优秀初中作文题目:生命的美丽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感悟生活 初中作文题目:初夏的风 关于榕树的初中作文题目 初中作文题目:因为他,我更„„ 初中作文题目:感人肺腑的旋律 精选初中作文题目:黑板上的记忆 初中作文题 ...

  •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2012作文2100字
  •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 历年初中作文题目:因为有爱 初中作文题目:我的梦想 初中作文题目:泪落 优秀初中作文题目:生命的美丽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感悟生活 初中作文题目:初夏的风 关于榕树的初中作文题目 初中作文题目:因为他,我更„„ 初中作文题目:感人肺腑的旋律 精选初中作文题目:黑板上的记忆 初中作文题 ...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单元作文大全作文2100字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单元作文大全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四年级作文:校园春色1 四年级作文:校园景色 四年级作文:春姑娘到校园 四年级作文:校园的春天 四年级作文:迷人的校园 四年级作文:校园的石子路 四年级作文:美丽的校园 四年级作文:校园的喷泉 四年级作文:夕照校园 四年级作文:走过校园的四季 四 ...

  • 历年高考作文题目作文2700字
  • 2013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已经结束,以下为2013年山东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 ...

  • 描写夏天夜晚的句子作文1600字
  • 描写夏天夜晚的句子 描写夏天夜晚的句子 多么的神秘夏哪.又是多么的热情爱你 夏天虽然没有春天的温柔早晨.也没有秋天的凉爽更没有冬天的纯真但它却有属于自己的美丽. 太阳公公还没有睡醒雾姑娘已从天上降到人间楼房和草地就被笼罩在云雾 之中.草地湿湿的空气暖暖的夏天的早晨有一种朦胧的美. 地面就开始变热了气 ...

  • 历年中考优秀作文选作文27700字
  • 1 ·甘肃兰州2010中考满分作文及点评:天空让我陶醉 [2010-10-29]·甘肃兰州2010年中考满分作文及点评:花让我陶醉 [2010-10-26]·2009广东阳江中考满分作文 :我和诸葛亮一起漫步 [2010-10-26]·中考满分作文 [2010-10-26]·中考范文:心灵的距离 [ ...

  • 作文作文11200字
  • 2011宁夏中考作文题目(自拟命题) 大熊有一个小麻烦,他去找了发明家,发明家没等他说完话就说要给他装一对翅膀,裁缝没等他说完就要给他一条围巾,帽子店.蜂蜜店.装饰店,所有的地方听说他有一个小麻烦都给了他一点东西,可是大熊要的不是这些.直到大熊遇到一只小苍蝇,小苍蝇倾听了大熊的话,大熊说他需要一个朋 ...

  • 历年小升初作文题目作文2200字
  • 全国各地历年小升初考试作文题大全 ⒈小升初作文题目<--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⒉小升初作文题目<--,我永远的天空> ⒊小升初作文题目<都是--惹的祸> ⒋小升初作文题目<笑傲--> ⒌小升初作文题目<生活需要--> ⒍小升初作文题目< ...

  • 全国中考作文题目汇总大全作文32800字
  • 1 全国中考作文题目汇总大全: 1.2008年山东威海中考作文试题:半命题作文:___________的肩膀 2.2008年广州中考作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回大地,原野上.道路旁.房前屋后,那一棵棵.一排排的树,高的.矮的.直的.弯的.立的.倒的„„无论是被凛冽寒风刮得一叶不剩的秃枝 ...

  • 初中作文题目作文8100字
  • 1<--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⒉<--,我永远的天空> ⒊<都是--惹的祸> ⒋<笑傲--> ⒌<生活需要--> ⒍<何以解忧,惟有--> ⒎<假如我是--> ⒏<告诉你,我很--> ⒐<我眼中的-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