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案作文1300字

初二作文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甫的相关作品及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 学习诗歌通过叙述和对话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

3. 感受并同情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惨,反思造成这一悲惨现实的社会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欣赏了杜甫的《望岳》《春望》,下面我们把这两首诗齐背一下。同学们背的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春望》同一时期的一首长篇古体叙事诗《石壕吏》。

一、 题解

1.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

主义传统推向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2. 背景介绍

指明学生读注释①其他学生进行圈画。

二、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学生自由读,划出生字词,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咽 戍

2. 个别学生读

3. 齐读,注意语气停顿

4.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先自己处理,然后小组内解决。

逾 走 一何 裙 去 绝

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 本文是一首叙事诗,整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故

事情节围绕那一句话展开的?

(官吏夜捉人)(有吏夜捉人)

(二) 本文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时间:暮

地点:石壕村

人物:老妇、官吏、老翁、杜甫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反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这归功于诗人构思的巧妙。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那些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其实呢,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

(三) 根据上面两点复述课文

四、 三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 为什么是夜捉人?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可见其凶狠、残酷。

(二) 思考:老妇人“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的真正

目的是什么?

掩护老翁和媳妇

(三)“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写了什么?这句话含蓄地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表达了他对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四)本文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

此诗详写“听妇前致词”部分,目的是突出人们灾难的深重,揭露封建统治者征兵的残暴,而对石壕吏的严加逼问采用略写,只用“吏呼一何怒”一句,写出其凶暴,因为吏的凶暴只是表象,而作者的写作目的是通过老妇的哭诉来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忧国忧民的思想。

五、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石壕吏》抨击了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 当堂反馈(出示小练习)

七、 作业

1. 续写石壕村一家人今后的命运。

2. 背诵课文。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甫的相关作品及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 学习诗歌通过叙述和对话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

3. 感受并同情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惨,反思造成这一悲惨现实的社会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欣赏了杜甫的《望岳》《春望》,下面我们把这两首诗齐背一下。同学们背的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春望》同一时期的一首长篇古体叙事诗《石壕吏》。

一、 题解

1.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

主义传统推向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2. 背景介绍

指明学生读注释①其他学生进行圈画。

二、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学生自由读,划出生字词,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咽 戍

2. 个别学生读

3. 齐读,注意语气停顿

4.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先自己处理,然后小组内解决。

逾 走 一何 裙 去 绝

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 本文是一首叙事诗,整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故

事情节围绕那一句话展开的?

(官吏夜捉人)(有吏夜捉人)

(二) 本文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时间:暮

地点:石壕村

人物:老妇、官吏、老翁、杜甫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反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这归功于诗人构思的巧妙。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那些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其实呢,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

(三) 根据上面两点复述课文

四、 三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 为什么是夜捉人?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可见其凶狠、残酷。

(二) 思考:老妇人“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的真正

目的是什么?

掩护老翁和媳妇

(三)“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写了什么?这句话含蓄地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表达了他对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四)本文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

此诗详写“听妇前致词”部分,目的是突出人们灾难的深重,揭露封建统治者征兵的残暴,而对石壕吏的严加逼问采用略写,只用“吏呼一何怒”一句,写出其凶暴,因为吏的凶暴只是表象,而作者的写作目的是通过老妇的哭诉来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忧国忧民的思想。

五、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石壕吏》抨击了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 当堂反馈(出示小练习)

七、 作业

1. 续写石壕村一家人今后的命运。

2. 背诵课文。


相关作文

  • [石壕吏]教案作文700字
  • 1 / 2 <石壕吏>教案 一.导入 战争是残酷的,前一首<春望>,杜甫就给我们描述战争后破败的长安城.那战争给平常老百姓又带来了哪些切切实实的痛呢?下面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一首叙事诗<石壕吏>. 二. 背景简介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 ...

  • 改写石壕吏作文教案作文0字
  • 石壕吏-教学教案作文700字
  • 一.题解: 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唐代伟大的诗人,原籍襄阳.他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少年时刻苦读书,具有宏大的政治理想,曾到河南.山东.江苏.浙江一带游历.中年以后来到京城长安,希望能抒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安史之乱起,任左拾遗,有很多时间 ...

  • 石壕吏教案作文3000字
  • <石壕吏>教案 一.学习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文特点和地位,我把本文教学目标定为: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体会本文的精炼语言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

  • 石壕吏教案作文3000字
  • 1 <石壕吏>教案 榆关镇中袁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如古今异义词和一些特殊词语的意义. 2.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 会诗作蕴含的思想感情,品精炼的语言. 3.了解"藏问于答" ...

  • 石壕吏教案作文2400字
  • <石壕吏> 教案教学设计 初二年级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 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2. 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 3.理解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及" ...

  • 石壕吏教案作文0字
  • 1 <石壕吏> 投影片:1. <石壕吏>全文:2. 老妇话语:3. 运用想象补充情节:4. <杜少陵集详注>中对<石壕吏>的注释 教学目标: 1. 抓住叙事诗中的人和事,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运用想象,补充有关情节 3. 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 ...

  • 改写石壕吏作文教案作文3700字
  • 改写<石壕吏>教案实录 (一)导入 同学们愿意写作文吗?(愿意,那老师也写了一段作文,同学们想听一听吗?好下面老师就给同学们读一读)(其实我的学生也不愿意写作文,但每次我都在同学们写作文之前自己先写一篇,给学生引个路,我学生见老师写地那么有意思也就都愿意写了,在来这儿之前老师也写了一篇,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作文3500字
  • 首页课件教案试题视频问答分类 阿呆网>初二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获奖说课稿 2010-12-04 00:00 浏览次数:290 人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此次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两章>中的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