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建筑形态文化作文6900字

四年级作文

目录

目录 I

摘要 ( 1 )

导言 ( 2 )

第一章:建筑形态的基本形体几何分类与内涵

( 3 ) 一、基本形体几何分类 ( 3 )

二、形体内涵 ( 3 )

第二章:博物馆建筑形态的文化性质 ( 4 )

一、建筑文化的“形” ( 4 )

二、建筑文化的“意” ( 5 )

三、建筑文化的“域” ( 5 )

第三章:博物馆建筑形态的文化特征 ( 6 )

一、我国古代博物馆性质的建筑特征 ( 6 )

二、当代博物馆建筑的文化特征 ( 6 )

第四章:博物馆建筑形态的文化价值 ( 7 )

一、社会文化价值 ( 7 )

二、社会审美价值 ( 7 )

结论 ( 8 )

注释 ( 9 )

参考文献 ( 10 )

摘要

本文探讨的是博物馆建筑形态文化,目的在于研究博物馆建筑形态文化的性质、特征及其价值,文中所提到的研究方法是通过研究建筑形态的基本形体及其内涵,来表现出建筑形态的文化性质、特征和价值;通过建筑形态的“形式”“意镜”“地域”来表达它的文化性质,体现出建筑形态文化与其要展示的主题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对建筑形态特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来反映它的特点与风格,加强建筑对展示主题的气氛渲染;通过对建筑形态所意涵的文化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的探讨,展现了建筑的社会服务价值与精神享受价值。

关键词:建筑;形态;内涵;文化

导言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建筑设计在风格上出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建筑观念上也得到了全面的更新,使得建筑文化也出现了新的意念。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如何通过建筑形态来表现它的文化价值,是建筑者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本文通过对建筑形态的基本形体的研究,寻找基本形体的文化内涵,构造建筑形态文化,体现博物馆建筑的价值。应用建筑外观形态来传达一个城市、地区、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是博物馆建筑设计中不可缺少内容。

美国理查德·迈耶称博物馆为“旅客的定向中心”,[1]是城市的标志。人们对某个城市产生的感性特征是通过对这个城市博物馆建筑的感性认识,却是表明该博物馆建筑形态给人们的特征。研究博物馆建筑形态文化的实际意义在于引发新建博物馆的建筑文化的思考,让建筑文化更好的反映出人们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

博物馆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文化内涵,但不管它的形式风格有多大的差异,建筑文化内涵的性质都是相同的,就是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性质都是为它的功能服务。通过建筑形态文化来展现一个城市、地区、国家的风貌,展现人类文明精神。本文就博物馆建筑形态文化的种种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第一章建筑形态的基本形体几何分类与内涵

基本形体几何分类

几何形体是形状各异、错中复杂、变化无常的一个大家族,但只要认真去剖析和分解,可以发现都是由基本的几何形体所构成。我们从几何学里知道,基本的几何形体是圆形,以及可以内接圆形的无限系列的正多边形,在这些形式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基本形状:圆形、三角形和正形[2]。

基本形状可以被展开或旋转以产生体的形式或实体,这些是实体是独特的、规则的并且容易识别。圆可以派生出球和圆柱;三角形可以派生出圆锥和棱锥;正方形可以派生出正立体。 不管基本基本几何形状是怎么展开、旋转、派生,所产生的不同几何形体都可以分为平面几何形体和曲面几何形体,其中平面几何形体又可以分为棱柱体和棱锥体;曲面几何形体也可以分为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3]。

形体内涵

由于人们的习惯视觉意识和联想,基本的几何形体都具有各自的形态,给于人们不同的形态内涵。如圆形是一个集中性的,内向性的形状,在它处的环境中,通常是稳定的,以我为中心的;三角形意味着稳定性;正方形代表着纯粹和理性[4]。

“„„立方体、圆锥体、球体、圆柱体或者棱锥体,都是伟大的基本形式,它们明确地反映了这些形状的优越性。这些形状对于我们是鲜明的、实在的毫不含糊的。由于这个原因,这些形式是美的,而且是最美的形式。”勒·柯布西埃。它们的不同形式之美也给了我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如棱柱体,尤其是正方体,会给人一种简练、大方和庄重的感觉;棱锥体由与下大上小,并且在顶端形式是一个尖角,所以常给人一种稳定、活泼和向上的感觉;球体是物质最为原始的状态,在相同的体积下球体的表面积是最小的,并且从球体心到边缘无论哪个方向都是等距的,因此会给人一种严谨、秩序和完整的感觉。

就因为这些基本几何形体给人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感受,并且有着简洁、明确而肯定外形,是建筑师从理性转向感性体现的最原始的形体。现代派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也强调:“原始的形体是美的形体,因为它能使我们清晰地辨认。”单一的几何形体常被直接用于建筑形体,如公元前2005年的古埃及金字塔就是一个十分简洁的正四棱锥体,也只有高大的四棱锥形的稳定、沉重、简洁的形象内涵,才能在那广阔的沙漠之前体现出它的纪念性和表现力;1775年毛波蒂亚斯的农庄住房方案,也是一个十分简洁的球体;1955年委内瑞拉加拉加斯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一个十分简洁而倒立过来的正棱锥体。这些都体现了建筑者们对基本几何形体的形态充分认识,还有借助方体的庄重、大方的性格内涵来体现纪念性的建筑典范——美国林肯纪念馆。单一的几何形体塑造出来的建筑形态有它独特的一面,多种几个形体组合塑造出来的建筑形态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如科威特水塔采用了圆锥体和圆锥与圆球相贯体组成了一个构筑物群,形成一个十分统一谐调的观光旅游景观,这也是直接利用基本几何形体塑造出来的建筑形态的典型代表。

第二章博物馆建筑形态的文化性质

无论是博物馆建筑形态设计还是其他性质的建筑形态设计,都有他本身的文化性质,但都脱离不了建筑形态文化的本质,建筑形态文化的凝结和弘扬都离不开它本质的“形”、“意”、“域”的性质。

建筑形态文化的“形”

“建筑文化”的存在,是在人类建筑的形成中产生的,即建筑物与建筑文化是同时出现的。

建筑文化中的“形”既是“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前者是具体的,而后者则是无形的背景和意识的。

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落成后,不少群众前来参观,有的说:“四个大柱,象征四个现代化;”也有的说:“象征四项基本原则。”同一个建筑形态有不同的建筑文化释义,不同的认识。一位历史学家看到瞻台前的一对空心方尖碑形的标志物,他说:“这是中国最古老的门。”——这是他历史知识的一种反映。可见一个人对建筑形态的认识离不开他一生的经历。建筑形态是所赋有的建筑文化载体,体现了建筑者们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经历。

建筑形态的“形”所呈现出来的建筑文化是建筑灵魂的所在。建筑是物质的东西,是意识的东西,也是心物结合的东西,建筑的每一个内涵要素都是文化。丹尼尔·里伯斯金的解构主义经典作品《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是建筑形态所意涵的文化赋予该建筑的灵魂。是通过“形”来隐射文化与被城市结构遭到的破坏,也是对当局折衷主义的城市规划的否定;对比强烈的新旧建筑,同时也寓意着犹太人在这里被断裂的历史。

建筑形态文化的“意”

任何事物有形尚且存在其“形”,无形更推崇其“意”。否则,人们更无从感受和认识建筑文化的存在,建筑文化又将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个无法理解的迷——陈凯峰

建筑物,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物质存在,不存在没有其“意”的建筑物。“意”则成为建筑存在最基本、最本质的内涵。任何一种建筑的“意”的构成,都是非常复杂的,有的“有形”的,有的“无形”,以某种“意”的寄托为出发点,并突出这一“意念”。但构成一个完整建筑的“意境”,却是是一个综合体,是多种不同来源的“意”的组合,甚至还可能是来自不同流派或不同风格的建筑“意念”的构成[5]。

让建筑消失,没有“形式”的博物馆——陕西省自然博物馆,以无形胜有形的意念来构思一座“无形”的建筑。它的构思是:以电视塔为中心做一个椭圆形构图,以次为中心连接电视塔南北的自然馆和科学馆,既保持了原有的地形,又出了电视塔作为广场的中心建筑。这一卵形的平面不仅呼应了棱形城市广场,也表现了一种生命的诞生。月牙形的自然馆以楔形嵌入坡地,坡向电视塔、科学馆及辅助部分利用地形高差与高台相连,科学馆内的穹幕厅以透明的球体题型突出大地,整体构思表达了日月同辉的意境。此类“无形”取“意”的建筑还有中国的石窟建筑、澳大利亚的国会山,都是用自然来表达他们对空间环境的理解。 建筑形态文化的“域”

建筑文化的“域”遍及在建筑物的整个形式和存在过程中,建筑物以其“形”“意”相随而存在,建筑物的“意”的感觉为人们所感知,表现人们之间不同的建筑文化思想状况。建筑形态文化的“域”体现该建筑对本土地域文化的反映。建筑物所给予人们的建筑文化“域”的表达和反馈,在建筑文化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份量和价值。所以建筑师们非常重视对已有建筑和其他客观环境的信息的采集,以备创作中建筑文化新“意境”构成的条件反射的射之有物,以免创作者的建筑文化“意境”的空想无成。

伴随现在主义的建筑而来的博物馆建筑常常与办公楼、商务楼、旅馆、住宅一样,一贯是光、平、简的“国际式[5]”的建筑风格,一律是单调划一的“方盒子”式的建筑外貌。这对于具有鲜明文化性、公共性的博物馆建筑而言,既不能给观众带来建筑上的审美享受,更无法通过建筑的外观形象来激发观众对展示内容的联想。

建筑师们在遵循“形式随从功能”的前提下,力求探索“有意味的形式”渐渐成了众多新建和扩建的博物馆建筑的共同追求。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的德国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弗里德设计的美国华盛顿大屠杀纪念馆、孟迪尼设计的荷兰克罗宁格博物馆等,他们在建筑造型上或追寻历史文脉,或探索文化地域性,或象征博物馆主题,或烘托环境的气氛,或展现个性化的设计理念,使博物馆形式做到有“有意味”的表达[7]。

总之,博物馆建筑形态的文化性质是建筑形式、建筑意念和建筑地域性的综合产生品,离不

开建筑形式的基本几何形体的探索和应用。

第三章博物馆建筑形态的文化特征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象征,它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从其一产生就带上文化的烙印和文化的色彩,是具有十分强烈的文化特征。

一、我国古代博物馆性质的建筑特征

在我国古代博物馆性质的建筑中,都具有十分强烈的文化特征,如祠堂,建筑形态外观有非常强烈的文化特征。为历史著名人物所建的纪念祠堂,如孔庙,建筑型制,包括布置、排列、结构形式和风格,源于宗法思想和伦理观念的结合,布置结构是以某一房殿为中心,向左向右向前向后伸张,形成多组单层建筑的集合体,并按中轴线排列,表现尊卑等级的严森。“其建筑外观,无不气势宏伟,庄严肃穆,令观者肃然起敬。此外有些祠堂还往往把纪念对象的生平业绩,依据史书记载和传说,高度提炼融与建筑布局中,创造出浓郁的纪念意境。”[7]这种意境,当然会使参观者产生重温历史的思古幽情,具有十分强烈的文化色彩。 这充分说明,纪念性祠堂的建筑外观形态,是与一定的历史文化特征相联系的。

在我国古代博物馆性质的建筑中,不但具有强烈的历史性,而且还充满了地方性。在各种象征上都有绝然相异的感觉,形成各自的地方风格,具有文化的差异性。就算两个地区的纪念馆的性质相同,但也应该在建筑外观形态上反映不同地区的文化的差异。人们可以凭借这些差异来认识这些城市,识别这些城市。这反映了文化的地方性。

建筑文化特征的历史性和地方性,是构成博物馆的历史特色和地方特色。这些特色表现在建筑上,最终形成各个不相同的外部形态,为城市风貌增添异彩,构成新的文化格局。

二、当代博物馆建筑的文化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使现代博物馆建筑的设计变得多元化、多样化。随之表现出来的建筑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建筑的外观形态不仅仅反映了某种精神、意境,而更多是鼓励、激发人们生活积极的一面。现代博物馆除了继承它的社会功能(反映民族、地区和城市的社会风貌)和精神功能(体现民族精神、道德力量和思想情操,反映了民族、地区、城市的精神风貌)同时,通过建筑的外观形态来鼓舞激励人们去追求美好的事物。

博物馆建筑毕竟不是历史文化的“化石”,而是时代生活的“透镜”。每个参观者都希望从博物馆的外部形态上感受现代生活的激情,体味到当代科技的进步,触及时代的脉搏,在更深刻的含义上,获得美的享受。

因此,博物馆建筑的外部形态必须以民族文化特征为依据,努力追求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全面继承历史建筑感性和理性传统的基础上,概括、抽象、变形,并与现代技术和功能相结合,经过时代的选择,创造出新的风格建筑。

第四章博物馆建筑形态的文化价值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的存在价值,有了存在的价值才有生存的意义。博物馆建筑的存在更有它独特的存在价值,它存在的核心价值就是文化价值。它的文化价值具体体现在它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

一、社会文化价值

社会文化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是由建筑物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精神功能而产生的,是建筑物的社会属性。这种属性主要是通过建筑物的外部形态表现出来。博物馆是社会历史的见证物,是集中社会艺术品的场所,更应该把建筑外观形态所表现的社会属性即社会文化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置于重要的位置。

一个博物馆的社会文化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它的社会功能,如我国北京故宫旁的太庙,严整突兀、均衡对称,放映了森严的封建宗法礼仪制度,这些都是直接的文化产物,体现文化精神,把社会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在现代新建的博物馆建筑,作为城市的文化中心,更应该把社会文化价值的表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体现新的城市的社会功能,放映城市的文化精神。

“应该体现出为之而建立的那个社会” [8]。中国的博物馆建筑要发掘那蕴藏着的灿烂东方文化的内涵,寻求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点,反映当前的社会,体现当今的文化精神,为现实的社会服务。

二、社会审美价值

博物馆建筑形态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道德力量和思想情操,反映了民族、地区和城市的精神风貌。社会审美价值的大小取决与它的社会精神功能的大小。我国传统的建筑,一贯重视意境,赋予物质构成的空间环境以精神功能,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民族精神的发展,民族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审美要求,成为新的博物馆建筑的精神依据,要求新的博物馆建筑设计赋有新的精神审美价值。如北京卢沟桥畔宛平城内新建的坑日战争纪念馆,那庄严的朝阳里面,那巨型的醒目塑象,那门厅内的警钟长鸣,那表现众志成城的浮雕,正恰如其充分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审美情趣。

结论

博物馆建筑形态从总体上把握观众,创造第一个真实的气氛,成为观众接触到的第一个陈列艺术品,因而,博物馆建筑的外部形态文化的探求和研讨是十分必要的。博物馆建筑外部形态文化的构成和表现离不开建筑形态的基本几何形体的组合文化,建筑外观形态的构成是由最基本的几何形体组合,通过对基本几何形体的抽象化、简单化或者复杂化来构造建筑的外观形态。建筑外观形态的文化内涵表现的深度如何,直接体现出建筑者们对建筑外观组合形体的认识、。只有深入的认识建筑形态的基本几何形体的特征和内涵才能创建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建筑。

对博物馆建筑外观形态的探求和研讨的意义在于引发建筑者们对建筑外观形态的思考,为日后博物馆设计注入新的意念,促进我国博物馆建筑设计观念的更新。

注释:

[1] 美·理查德·迈耶《我的一生选择——博物馆建筑》(《时代建筑》89年1期26页)。

[2] 程大锦著《建筑:形式、空间与秩序》[第二版],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38页。

[3] 陈景坤《建筑形体组合艺术的探讨》,1997年9月第17卷第3期。

[4] 程大锦著《建筑:形式、空间与秩序》[第二版],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40-41页。

[5]陈凯峰著《建筑文化学》,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38-145页。

[6]“国际式”建筑是伴随着现在建筑中的功能主义及其机器美理论应用而生的一种建筑风格。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在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

[7]“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有名的“美”的定义。见呵、、贝克莱夫·贝尔《艺术》,第4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

[8]黄春雨《中国古代纪念馆溯源》(《中国博物馆》1989年4期11页)

参考文献

中文资料部分:

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国金伯利·伊拉姆:《设计几何学》,北京城市节奏科技有限公司中文版策划,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年。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陈凯峰:《建筑文化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年。

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论文中涉及的有关作品:

赵元超:《没有“形式”的建筑—陕西省自然博物馆设计》,世界建筑期刊,2001年。 范云:《解构主义经典作品:柏林犹太人博物馆》,200

目录

目录 I

摘要 ( 1 )

导言 ( 2 )

第一章:建筑形态的基本形体几何分类与内涵

( 3 ) 一、基本形体几何分类 ( 3 )

二、形体内涵 ( 3 )

第二章:博物馆建筑形态的文化性质 ( 4 )

一、建筑文化的“形” ( 4 )

二、建筑文化的“意” ( 5 )

三、建筑文化的“域” ( 5 )

第三章:博物馆建筑形态的文化特征 ( 6 )

一、我国古代博物馆性质的建筑特征 ( 6 )

二、当代博物馆建筑的文化特征 ( 6 )

第四章:博物馆建筑形态的文化价值 ( 7 )

一、社会文化价值 ( 7 )

二、社会审美价值 ( 7 )

结论 ( 8 )

注释 ( 9 )

参考文献 ( 10 )

摘要

本文探讨的是博物馆建筑形态文化,目的在于研究博物馆建筑形态文化的性质、特征及其价值,文中所提到的研究方法是通过研究建筑形态的基本形体及其内涵,来表现出建筑形态的文化性质、特征和价值;通过建筑形态的“形式”“意镜”“地域”来表达它的文化性质,体现出建筑形态文化与其要展示的主题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对建筑形态特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来反映它的特点与风格,加强建筑对展示主题的气氛渲染;通过对建筑形态所意涵的文化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的探讨,展现了建筑的社会服务价值与精神享受价值。

关键词:建筑;形态;内涵;文化

导言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建筑设计在风格上出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建筑观念上也得到了全面的更新,使得建筑文化也出现了新的意念。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如何通过建筑形态来表现它的文化价值,是建筑者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本文通过对建筑形态的基本形体的研究,寻找基本形体的文化内涵,构造建筑形态文化,体现博物馆建筑的价值。应用建筑外观形态来传达一个城市、地区、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是博物馆建筑设计中不可缺少内容。

美国理查德·迈耶称博物馆为“旅客的定向中心”,[1]是城市的标志。人们对某个城市产生的感性特征是通过对这个城市博物馆建筑的感性认识,却是表明该博物馆建筑形态给人们的特征。研究博物馆建筑形态文化的实际意义在于引发新建博物馆的建筑文化的思考,让建筑文化更好的反映出人们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

博物馆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文化内涵,但不管它的形式风格有多大的差异,建筑文化内涵的性质都是相同的,就是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性质都是为它的功能服务。通过建筑形态文化来展现一个城市、地区、国家的风貌,展现人类文明精神。本文就博物馆建筑形态文化的种种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第一章建筑形态的基本形体几何分类与内涵

基本形体几何分类

几何形体是形状各异、错中复杂、变化无常的一个大家族,但只要认真去剖析和分解,可以发现都是由基本的几何形体所构成。我们从几何学里知道,基本的几何形体是圆形,以及可以内接圆形的无限系列的正多边形,在这些形式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基本形状:圆形、三角形和正形[2]。

基本形状可以被展开或旋转以产生体的形式或实体,这些是实体是独特的、规则的并且容易识别。圆可以派生出球和圆柱;三角形可以派生出圆锥和棱锥;正方形可以派生出正立体。 不管基本基本几何形状是怎么展开、旋转、派生,所产生的不同几何形体都可以分为平面几何形体和曲面几何形体,其中平面几何形体又可以分为棱柱体和棱锥体;曲面几何形体也可以分为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3]。

形体内涵

由于人们的习惯视觉意识和联想,基本的几何形体都具有各自的形态,给于人们不同的形态内涵。如圆形是一个集中性的,内向性的形状,在它处的环境中,通常是稳定的,以我为中心的;三角形意味着稳定性;正方形代表着纯粹和理性[4]。

“„„立方体、圆锥体、球体、圆柱体或者棱锥体,都是伟大的基本形式,它们明确地反映了这些形状的优越性。这些形状对于我们是鲜明的、实在的毫不含糊的。由于这个原因,这些形式是美的,而且是最美的形式。”勒·柯布西埃。它们的不同形式之美也给了我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如棱柱体,尤其是正方体,会给人一种简练、大方和庄重的感觉;棱锥体由与下大上小,并且在顶端形式是一个尖角,所以常给人一种稳定、活泼和向上的感觉;球体是物质最为原始的状态,在相同的体积下球体的表面积是最小的,并且从球体心到边缘无论哪个方向都是等距的,因此会给人一种严谨、秩序和完整的感觉。

就因为这些基本几何形体给人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感受,并且有着简洁、明确而肯定外形,是建筑师从理性转向感性体现的最原始的形体。现代派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也强调:“原始的形体是美的形体,因为它能使我们清晰地辨认。”单一的几何形体常被直接用于建筑形体,如公元前2005年的古埃及金字塔就是一个十分简洁的正四棱锥体,也只有高大的四棱锥形的稳定、沉重、简洁的形象内涵,才能在那广阔的沙漠之前体现出它的纪念性和表现力;1775年毛波蒂亚斯的农庄住房方案,也是一个十分简洁的球体;1955年委内瑞拉加拉加斯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一个十分简洁而倒立过来的正棱锥体。这些都体现了建筑者们对基本几何形体的形态充分认识,还有借助方体的庄重、大方的性格内涵来体现纪念性的建筑典范——美国林肯纪念馆。单一的几何形体塑造出来的建筑形态有它独特的一面,多种几个形体组合塑造出来的建筑形态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如科威特水塔采用了圆锥体和圆锥与圆球相贯体组成了一个构筑物群,形成一个十分统一谐调的观光旅游景观,这也是直接利用基本几何形体塑造出来的建筑形态的典型代表。

第二章博物馆建筑形态的文化性质

无论是博物馆建筑形态设计还是其他性质的建筑形态设计,都有他本身的文化性质,但都脱离不了建筑形态文化的本质,建筑形态文化的凝结和弘扬都离不开它本质的“形”、“意”、“域”的性质。

建筑形态文化的“形”

“建筑文化”的存在,是在人类建筑的形成中产生的,即建筑物与建筑文化是同时出现的。

建筑文化中的“形”既是“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前者是具体的,而后者则是无形的背景和意识的。

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落成后,不少群众前来参观,有的说:“四个大柱,象征四个现代化;”也有的说:“象征四项基本原则。”同一个建筑形态有不同的建筑文化释义,不同的认识。一位历史学家看到瞻台前的一对空心方尖碑形的标志物,他说:“这是中国最古老的门。”——这是他历史知识的一种反映。可见一个人对建筑形态的认识离不开他一生的经历。建筑形态是所赋有的建筑文化载体,体现了建筑者们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经历。

建筑形态的“形”所呈现出来的建筑文化是建筑灵魂的所在。建筑是物质的东西,是意识的东西,也是心物结合的东西,建筑的每一个内涵要素都是文化。丹尼尔·里伯斯金的解构主义经典作品《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是建筑形态所意涵的文化赋予该建筑的灵魂。是通过“形”来隐射文化与被城市结构遭到的破坏,也是对当局折衷主义的城市规划的否定;对比强烈的新旧建筑,同时也寓意着犹太人在这里被断裂的历史。

建筑形态文化的“意”

任何事物有形尚且存在其“形”,无形更推崇其“意”。否则,人们更无从感受和认识建筑文化的存在,建筑文化又将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个无法理解的迷——陈凯峰

建筑物,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物质存在,不存在没有其“意”的建筑物。“意”则成为建筑存在最基本、最本质的内涵。任何一种建筑的“意”的构成,都是非常复杂的,有的“有形”的,有的“无形”,以某种“意”的寄托为出发点,并突出这一“意念”。但构成一个完整建筑的“意境”,却是是一个综合体,是多种不同来源的“意”的组合,甚至还可能是来自不同流派或不同风格的建筑“意念”的构成[5]。

让建筑消失,没有“形式”的博物馆——陕西省自然博物馆,以无形胜有形的意念来构思一座“无形”的建筑。它的构思是:以电视塔为中心做一个椭圆形构图,以次为中心连接电视塔南北的自然馆和科学馆,既保持了原有的地形,又出了电视塔作为广场的中心建筑。这一卵形的平面不仅呼应了棱形城市广场,也表现了一种生命的诞生。月牙形的自然馆以楔形嵌入坡地,坡向电视塔、科学馆及辅助部分利用地形高差与高台相连,科学馆内的穹幕厅以透明的球体题型突出大地,整体构思表达了日月同辉的意境。此类“无形”取“意”的建筑还有中国的石窟建筑、澳大利亚的国会山,都是用自然来表达他们对空间环境的理解。 建筑形态文化的“域”

建筑文化的“域”遍及在建筑物的整个形式和存在过程中,建筑物以其“形”“意”相随而存在,建筑物的“意”的感觉为人们所感知,表现人们之间不同的建筑文化思想状况。建筑形态文化的“域”体现该建筑对本土地域文化的反映。建筑物所给予人们的建筑文化“域”的表达和反馈,在建筑文化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份量和价值。所以建筑师们非常重视对已有建筑和其他客观环境的信息的采集,以备创作中建筑文化新“意境”构成的条件反射的射之有物,以免创作者的建筑文化“意境”的空想无成。

伴随现在主义的建筑而来的博物馆建筑常常与办公楼、商务楼、旅馆、住宅一样,一贯是光、平、简的“国际式[5]”的建筑风格,一律是单调划一的“方盒子”式的建筑外貌。这对于具有鲜明文化性、公共性的博物馆建筑而言,既不能给观众带来建筑上的审美享受,更无法通过建筑的外观形象来激发观众对展示内容的联想。

建筑师们在遵循“形式随从功能”的前提下,力求探索“有意味的形式”渐渐成了众多新建和扩建的博物馆建筑的共同追求。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的德国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弗里德设计的美国华盛顿大屠杀纪念馆、孟迪尼设计的荷兰克罗宁格博物馆等,他们在建筑造型上或追寻历史文脉,或探索文化地域性,或象征博物馆主题,或烘托环境的气氛,或展现个性化的设计理念,使博物馆形式做到有“有意味”的表达[7]。

总之,博物馆建筑形态的文化性质是建筑形式、建筑意念和建筑地域性的综合产生品,离不

开建筑形式的基本几何形体的探索和应用。

第三章博物馆建筑形态的文化特征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象征,它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从其一产生就带上文化的烙印和文化的色彩,是具有十分强烈的文化特征。

一、我国古代博物馆性质的建筑特征

在我国古代博物馆性质的建筑中,都具有十分强烈的文化特征,如祠堂,建筑形态外观有非常强烈的文化特征。为历史著名人物所建的纪念祠堂,如孔庙,建筑型制,包括布置、排列、结构形式和风格,源于宗法思想和伦理观念的结合,布置结构是以某一房殿为中心,向左向右向前向后伸张,形成多组单层建筑的集合体,并按中轴线排列,表现尊卑等级的严森。“其建筑外观,无不气势宏伟,庄严肃穆,令观者肃然起敬。此外有些祠堂还往往把纪念对象的生平业绩,依据史书记载和传说,高度提炼融与建筑布局中,创造出浓郁的纪念意境。”[7]这种意境,当然会使参观者产生重温历史的思古幽情,具有十分强烈的文化色彩。 这充分说明,纪念性祠堂的建筑外观形态,是与一定的历史文化特征相联系的。

在我国古代博物馆性质的建筑中,不但具有强烈的历史性,而且还充满了地方性。在各种象征上都有绝然相异的感觉,形成各自的地方风格,具有文化的差异性。就算两个地区的纪念馆的性质相同,但也应该在建筑外观形态上反映不同地区的文化的差异。人们可以凭借这些差异来认识这些城市,识别这些城市。这反映了文化的地方性。

建筑文化特征的历史性和地方性,是构成博物馆的历史特色和地方特色。这些特色表现在建筑上,最终形成各个不相同的外部形态,为城市风貌增添异彩,构成新的文化格局。

二、当代博物馆建筑的文化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使现代博物馆建筑的设计变得多元化、多样化。随之表现出来的建筑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建筑的外观形态不仅仅反映了某种精神、意境,而更多是鼓励、激发人们生活积极的一面。现代博物馆除了继承它的社会功能(反映民族、地区和城市的社会风貌)和精神功能(体现民族精神、道德力量和思想情操,反映了民族、地区、城市的精神风貌)同时,通过建筑的外观形态来鼓舞激励人们去追求美好的事物。

博物馆建筑毕竟不是历史文化的“化石”,而是时代生活的“透镜”。每个参观者都希望从博物馆的外部形态上感受现代生活的激情,体味到当代科技的进步,触及时代的脉搏,在更深刻的含义上,获得美的享受。

因此,博物馆建筑的外部形态必须以民族文化特征为依据,努力追求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全面继承历史建筑感性和理性传统的基础上,概括、抽象、变形,并与现代技术和功能相结合,经过时代的选择,创造出新的风格建筑。

第四章博物馆建筑形态的文化价值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的存在价值,有了存在的价值才有生存的意义。博物馆建筑的存在更有它独特的存在价值,它存在的核心价值就是文化价值。它的文化价值具体体现在它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

一、社会文化价值

社会文化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是由建筑物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精神功能而产生的,是建筑物的社会属性。这种属性主要是通过建筑物的外部形态表现出来。博物馆是社会历史的见证物,是集中社会艺术品的场所,更应该把建筑外观形态所表现的社会属性即社会文化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置于重要的位置。

一个博物馆的社会文化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它的社会功能,如我国北京故宫旁的太庙,严整突兀、均衡对称,放映了森严的封建宗法礼仪制度,这些都是直接的文化产物,体现文化精神,把社会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在现代新建的博物馆建筑,作为城市的文化中心,更应该把社会文化价值的表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体现新的城市的社会功能,放映城市的文化精神。

“应该体现出为之而建立的那个社会” [8]。中国的博物馆建筑要发掘那蕴藏着的灿烂东方文化的内涵,寻求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点,反映当前的社会,体现当今的文化精神,为现实的社会服务。

二、社会审美价值

博物馆建筑形态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道德力量和思想情操,反映了民族、地区和城市的精神风貌。社会审美价值的大小取决与它的社会精神功能的大小。我国传统的建筑,一贯重视意境,赋予物质构成的空间环境以精神功能,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民族精神的发展,民族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审美要求,成为新的博物馆建筑的精神依据,要求新的博物馆建筑设计赋有新的精神审美价值。如北京卢沟桥畔宛平城内新建的坑日战争纪念馆,那庄严的朝阳里面,那巨型的醒目塑象,那门厅内的警钟长鸣,那表现众志成城的浮雕,正恰如其充分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审美情趣。

结论

博物馆建筑形态从总体上把握观众,创造第一个真实的气氛,成为观众接触到的第一个陈列艺术品,因而,博物馆建筑的外部形态文化的探求和研讨是十分必要的。博物馆建筑外部形态文化的构成和表现离不开建筑形态的基本几何形体的组合文化,建筑外观形态的构成是由最基本的几何形体组合,通过对基本几何形体的抽象化、简单化或者复杂化来构造建筑的外观形态。建筑外观形态的文化内涵表现的深度如何,直接体现出建筑者们对建筑外观组合形体的认识、。只有深入的认识建筑形态的基本几何形体的特征和内涵才能创建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建筑。

对博物馆建筑外观形态的探求和研讨的意义在于引发建筑者们对建筑外观形态的思考,为日后博物馆设计注入新的意念,促进我国博物馆建筑设计观念的更新。

注释:

[1] 美·理查德·迈耶《我的一生选择——博物馆建筑》(《时代建筑》89年1期26页)。

[2] 程大锦著《建筑:形式、空间与秩序》[第二版],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38页。

[3] 陈景坤《建筑形体组合艺术的探讨》,1997年9月第17卷第3期。

[4] 程大锦著《建筑:形式、空间与秩序》[第二版],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40-41页。

[5]陈凯峰著《建筑文化学》,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38-145页。

[6]“国际式”建筑是伴随着现在建筑中的功能主义及其机器美理论应用而生的一种建筑风格。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在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

[7]“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有名的“美”的定义。见呵、、贝克莱夫·贝尔《艺术》,第4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

[8]黄春雨《中国古代纪念馆溯源》(《中国博物馆》1989年4期11页)

参考文献

中文资料部分:

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国金伯利·伊拉姆:《设计几何学》,北京城市节奏科技有限公司中文版策划,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年。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陈凯峰:《建筑文化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年。

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论文中涉及的有关作品:

赵元超:《没有“形式”的建筑—陕西省自然博物馆设计》,世界建筑期刊,2001年。 范云:《解构主义经典作品:柏林犹太人博物馆》,200


相关作文

  • 河姆渡遗址作文800字
  •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遗址. 一下车,远远望见一幢高大的红瓦白墙的房子,造型美观,色彩鲜艳,好不气派!走近抬头一看,正面顶上的横匾中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八个流畅舒展.苍劲有力的立体镀金大字. 河姆渡南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 ...

  • 我最喜欢的景点作文600字
  • 今天是5月22日,阳光明媚,太阳炙烤着大地,在这个炎热的日子里,我们来到了北京园林博览会.它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15号,永定河畔,开发时间从2013年5月18日至2013年11月18日,是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小学时光里的最后一次活动,我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毕业生,所以我 ...

  • 心灵中的美作文作文800字
  • 不论太阳的升起与落下,它都是一样的迷人,它的美是一种古老的原始的美,没有华丽的装饰,美得轰轰烈烈.于是,我将把这种对太阳的赞美同样献给天水的大地湾遗址.驻足于大地湾原始宫殿前,放眼望去,心里早已涌起了对它长久的崇敬之情.它占地420平方米,居住面为料浆石和沙石混凝而成的类似现代水泥的地面,既有主室和 ...

  •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作文3200字
  •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 首都博物馆新馆坐落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白云路的西侧,外观雄伟,气势磅礴.进入之后,按照导览图一一参观,不知不觉沉醉于祖国首都的一草一木,一鼎一印之中. 一进博物馆就是一个大厅,大厅里有指示牌,上面清楚地介绍展区的分布.博物馆总共分为5层,分为东区西区.穿过曲缓的走廊,我们逐层观阅.在这 ...

  • 写西安的景点的作文作文3400字
  • 写西安的景点的作文 漫步西安 法门奔 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城北约10公里的法门镇.距西安约120公里.法门寺始建于东汉,相传印度的阿育王为使佛教发扬光大,将佛祖舍利分送给世界各地,凡得舍利处都要建造佛塔供奉,法门寺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规模最大一处.法门寺曾历经多次修缮,1987年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了被封 ...

  • 苏州园林解说词作文10300字
  • " 雕几块中国的花窗 /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构一道东方的长廊/连接那历史文化的深邃/是一曲绵延的姑苏咏唱/吟唱得这样风风雅 雅/是几幅简练的山林写意/却不乏那般细细微微/采千块多姿的湖畔奇山/分一片迷蒙的吴门 烟水/取数帧流动的花光水影/记几个淡远的岁月章回 苏 园 六 纪 苏州园林是浓 ...

  • 无锡市灵山大佛作文2100字
  • 无锡市灵山大佛 概述: 灵山大佛景区位于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占地面积约30公顷.从灵湖大型果园停车场步行至照壁广场,可见三山环抱,灵山大佛巍然屹立,气势雄伟壮观. 无锡灵山大佛是5A 级风景区,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佛教文化胜地,景区集湖光山色,园林冠城,佛教文化,建筑艺术历史知识为一体,是目前世 ...

  • 作文作文1200字
  • 武当金太阳文学社 徐梦龙 朋友,您游览过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吗?如果没有,请您快快来吧!爱好写作的同学如果你光临武当,武当金太阳的老师要提醒你--千万不要忘了参观武当博物馆了. 朋友,您知道吗,武当博物馆矗立在武当山城区腹地--武当太极文化广场东边,是一座三层建筑,总面积5820平方米,一楼是地下 ...

  • 常州春秋淹城导游词作文7800字
  • 常州春秋淹城导游词 常州春秋淹城遗址,从里向外,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而成.淹城的三道城墙衣地势迤俪起伏,如巨龙盘踞,三道护城河常年清波荡漾,曲水流觞.下面是常州春秋淹城的导游词,欢迎欣赏. 常州春秋淹城导游词淹城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江苏常州,首先自我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