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作文6000字

高一作文

浅谈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

古人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今天的学生参加高考时已经是十二年寒窗,但很多学生高考时所写的文章别说“一朝成名”,连高考作文的基础等级都达不到。高中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作文素材的贫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像没有好的建筑材料再好的建筑工人也不可能盖出坚固美观的房子一样,如果没有好的作文素材,又怎能奢望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呢?事实上,当今的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他们在作文时所缺的往往并不是新颖的观点和见解,而是承载它的好的载体,因此作文素材的贫乏成了很多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

从现在的高考考纲和命题趋势来看,学生作文时审题的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在审题立意之后,面临的就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素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由于作文素材贫乏,很多学生考试时为寻找合适的素材花费大量的时间,有的学生搜肠刮肚也找不到合适的素材,最终即使有好的立意构思也被迫放弃,或者是勉强成文却辞不达意(立意)。有的学生由于思维幼稚,视野极其狭窄,作文时只会写自己的生活琐事,或者是父母师生朋友情,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一以贯之的老话题,写出的作文索然寡味。有的学生由于阅读量太小,知识面狭窄,积累的素材少而陈旧,只会把少数几种材料用得非常滥,比如司马迁、鲁迅、居里夫人等等。再加上对素材缺乏个人的挖掘和独特见解,所以最终只能是对传统见解的重复,人云亦云,毫无新意。还有的学生由于平时忽视作文素材的积累,干脆考前临阵磨枪,大量地背诵现成材料。由于对这些材料缺乏深入的理解,往往一知半解,无法准确把握,作文时只是把些本无干系的材料硬拼凑到一起,结果往往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甚至材料和观点脱节,各说各话。

高中学生该如何积累作文素材,积累什么样的素材,历来说法众多。但主要是以下两种:一种认为应该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提倡学生写日记、周记。针对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专家提出应该让学生立足于现实生活,重点写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反对只是引经据典。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但有些学生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味地写自己的生活琐事,选材幼稚乏味。甚至走向了反面,在写生活的口号下,为了吸引考官的眼球,在作文中说假话、空话,或者编造谎言,要不就是说自己身残志坚,要不就是说自己身世离奇凄惨,以博人同情换取考分。其实要抒写真情实感,并非只能依靠自己的生活经历,借用历史、名人事例,化用经典美文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独特感悟,也是中国文学传承的优良传统。完全从个人的生活经历中取材比较适合那些因各种原因所致生活经历较为丰富和特别,或者感情比较细腻,对生活勤于观察和思考,同时语言功底较好的学生。

但这种选材方法对多数学生可能并不合适,因为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受现实条件所限,长时间的学校生活使他们的生活圈子相对狭小,个人生活阅历单纯有限,如果没有如同沈从文一类作家那种大巧不工,平中见奇的语言功底和对生活的深刻而独特的感悟,要想从他们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挖掘出好的作文素材并写出有一定感染力的作文,恐怕是不大可能。

还有人则认为应该通过加强课外阅读来积累作文素材,因为多读必然会写,这实际上也早已被无数的作家成长的经历所证实。但这种方法对很多的高中生可能也不大合适。首先用这种方法所需的时间较长,短时间内是难以奏效的。众所周知,现在的高中生时间有限。对小学和初中生而言这种方法应该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首选,因为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其次,大量的课外阅读必然加重学生的负担,毕竟大多数高中生是不敢像韩寒一样置其他学科的学习和高考于不顾专攻写作的。再者,由于缺乏教师对学生的及时指导,学生阅读的质量实际上是难以保证的,如果阅读对象选择不当,弄得不好可能适得其反,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甚至误入歧途,如近年有的高考考生作文时通篇网络语言,或者表现出一些低级庸俗的趣味。另外还有一点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的,那就是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对课外阅读有浓厚的兴趣,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强迫学生去做,恐怕也不会有好的成效。我觉得通过课外阅读来积累作文素材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部分有良好阅读习惯的高中生。

当然,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还有很多,但往往各有利弊,高中学生应该因人而异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要解决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的问题,我认为以下两点应该要注意:

第一,尊重客观现实。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想着学生都会专注于作文,并为之花费大量的时间。现在的高中生由于面临高考这个硬关卡,课业负担极重,时间精力都有限;再加上现在的高中生兴趣爱好广泛,并不是哪个学生都对作文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不管是从高考的角度还是从个人以后发展的角度考虑,很多高中生是不可能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作文上的。

第二,了解学生写作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是指“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即言语活动)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就人际而言,经由语文,人们可以交流思想与情感。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语文课程所承载的是“社会机构或个人有关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审美的价值功能。”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作文自然也具有工具性的特点。但是长时间以来,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理想化地把语文教育当成文学教育,误以为语文教师的使命是将学生培养成作家。这种好高骛远的要求弄得学生和老师都无所适从,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味道了。实际上对大多数学生,特别是那些对文学并无多少兴趣的学生而言,学习作文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学习以及工作掌握一门工具而已,他们只要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较为清晰流畅地表达出来即可。

从以上两点来看,我认为对大多数高中生而言,作文的要求不必过高,作文素材的积累最重要的是比较快捷和有效。对很多作文水平一般的高中生来说,靠课外阅读或是背诵大量

现成的作文素材来提高作文水平,其实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何不就近取材。且不说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给我们提供了多么丰富的作文素材,其实就在我们的语文、政治、历史,甚至在地理、物理、化学等等这些教材之中,所包含的人文、自然科学知识,其涵盖面之广、其数量之大,难道还不足以提供学生写一篇寥寥800字的作文素材吗?前两年高考作文中有学生首创“实验报告”的形式,所利用的不就是理科的知识吗?即使仅就语文教材而言,十二年中语文教材(含语文读本)所提供的经典美文、诗、词、曲、赋,所涉及的古今中外文化名人、事例和名言警句等等,也足以支撑学生写一篇800字的作文了。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都体现出视野开放和人文关怀的特点,考生临场作文时一般都会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感觉。所以我想,对很多高中生来说,他们朝夕相伴的教材,特别是文科类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素材库。也许是“灯下黑”的缘故,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在作文练习中可能忽视了对所学教材中的作文素材的合理挖掘和利用。当然也有人反对这种取材方式,反对总是引经据典,认为这样写抒发的不是真情实感,也违背了创新的初衷。其实何谓“经典”?经典不就是能引起不同时代人们感情与心灵共鸣,并给人以启迪的作品吗?文化名人的人生经历和成功事例的作用也是一样。如果说以写历史、文化名人和化用经典美文就不能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像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王勃的《滕王阁序》和鲁迅的《故事新编》那样的“经典”岂不都该扔进垃圾桶了?

高中生要利用好教材(主要是文科教材)这个几乎取之不竭的作文素材资源库,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熟读教材,浚本清源。高中学生要想写出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作文,我认为第一要务是先学好语文、政治、历史这些教材,熟读语文的课内经典,并且多读多背,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可以比较熟练地去引用教材中一些现成的素材。近年来在加强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或是减轻学生负担这些口号下,出现了语文教材作用被弱化,教材中的经典被轻视的现象。你没看到连国家统编的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也越来越少吗?现在有些老师在教学中,文言文、诗词之外的课文讲得越来越少,甚至不讲。我认为这是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这有可能造成对学生的误导。近年来高考中很多学生在引用历史文化名人、事例或典故时所出现的“关公战秦琼”这样的低级错误就是明显的例子。熟读教材与经典至少可以让学生避免再出现这样的错误。近些年有些地方高考作文题就直接来自于课内,如2006年福建高考作文备选话题之“戈多今天已经来了”,其中是“戈多”就是高中第五册《等待戈多》的主人公。这等于也是向高中学生提出了熟读教材的要求,否则遇到同样类型的题目你将无从下笔。

第二,学以致用,熟而生巧。熟读文科教材除了可以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从语文范文中学习写作方法,还可以从教材中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并且在作文时熟练地加以运用。如果学生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能有意识地积极从教材中取材,那么经过三年的练习,学生应该可以熟练地运用这些从教材积累的素材了。从近年高考中许多考生作文实践来看,很多作文高分考生都大量引用教材中所涉及的事例或典故,有的甚至是直接以教材中的文章或故事为蓝本进行改写。例如2006年高考湖南一考生的作文《谈意气》:

意气,是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熎叻只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

文中所用的大量事例、典故对高中生来说应该都是非常熟悉的,这个考生之所以能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显然和他熟读教材以及平时习作中有意识地常常运用这些素材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化用名句、名篇,点石成金。从教材中积累的素材除了事例性的材料,其实也包括语言性的素材。在作文时可以引用这些平时积累的名句、名篇,而且这种引用或化用往往可以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例如2006年上海一考生的高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

„„

在深夜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大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细致;感受“马作的庐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豪迈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浪漫。

在这么一个深夜里,因为有你而充满色彩、味道;因为有你,而变得丰富精彩。

依旧是你——在我灰心的时候对我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在我奋斗的时候对我说:“就这样,有志者事竟成。”在我成功的时候对我说:“满招损,谦受益。”

„„

名句、名篇以其高度的概括和包涵的哲理为人们所推崇,如果能在作文中恰到好处地加以引用或化用,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作文增色,读来让人觉得文采斐然。

第四,老树新枝,推陈出新。对高中生作文来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那么我们在作文时引用这些从教材中积累的素材时也要注意创新,不能只是生搬硬套,人云亦云。例如上海一考生写的《我想握住你的手》:

还有什么海能把你的身影淹没?还有什么墓碑能比你的名字永恒?还有什么样的手能如你的手触进人生和历史最深最重的一页?

鲁迅先生,我能握握你的手吗?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粗糙、坚硬,关节粗大。其实这本应是一双秀气的手,绵软白皙,最适合江南书生踏雪访梅,饮酒邀月。这本是一双翻唐诗填宋词的手,也可以调朱粉点秋香。但在腥风血雨、黑暗如磐的长夜里,你选择用这双手奋笔疾书,万千笔墨化作一把把锐利的匕首直刺向反动腐朽组成的阵营。你用这双手紧握长矛,横站着战斗。你坚定地说:“我一个也不饶恕。”书生成了战士,脂粉化作侠气。

我动容了。回望身后,一片蝇营狗苟;冷眼红尘,皆是求名逐利。当现代的肤浅和喧嚣成为生活的主旋律时,谁还会去关注肤浅和喧嚣的背后?我该怎么办?先生,我想握住你的手,给我一个解释,好吗?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干瘦、枯黄,略带些苍白,却从手心里流淌出永不枯竭的热量。就是这双手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颤抖着,写下了《白莽作孩儿塔序》:“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握住这双手,我明白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刚烈和赤诚,明白了“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忧思和深邃。

„„

我在朦胧中似乎看到了希望,这就是你给我的解释吗?

紧握这双手,在现代的肤浅和喧嚣中,我站成了一棵树,硬成了一块石,凝成了一抔土„„

鲁迅是高中生耳熟能详的一代文豪,很多学生在以他为作文素材时往往难免落入俗套,但这篇作文却立意深刻,意境深远。作者显然着意研读了鲁迅的文章,了解他的生平,并且读懂了鲁迅。他所用的素材几乎完全来自于教材,但他并不是重复教材中的观点,而是用鲁迅的崇高来批判现代的肤浅与喧嚣,鲁迅的手成了一种精神或人生态度的象征。这不是创新又是什么?

高考作文60分,任何一个准备参加高考的高中生都不敢掉以轻心。很多高中生苦于作文,作文常写却常苦,总是原地踏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许当我们把目光从波澜不惊的人生和浩瀚无涯的书海中收回,而致力于从我们的“近水楼台”——教材这个庞大的资源库挖掘和积累作文素材时,反而会“先得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多作文水平较低的同学或许能从中收获一份成功的喜悦,重新鼓起写作的信心和勇气。

浅谈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

古人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今天的学生参加高考时已经是十二年寒窗,但很多学生高考时所写的文章别说“一朝成名”,连高考作文的基础等级都达不到。高中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作文素材的贫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像没有好的建筑材料再好的建筑工人也不可能盖出坚固美观的房子一样,如果没有好的作文素材,又怎能奢望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呢?事实上,当今的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他们在作文时所缺的往往并不是新颖的观点和见解,而是承载它的好的载体,因此作文素材的贫乏成了很多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

从现在的高考考纲和命题趋势来看,学生作文时审题的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在审题立意之后,面临的就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素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由于作文素材贫乏,很多学生考试时为寻找合适的素材花费大量的时间,有的学生搜肠刮肚也找不到合适的素材,最终即使有好的立意构思也被迫放弃,或者是勉强成文却辞不达意(立意)。有的学生由于思维幼稚,视野极其狭窄,作文时只会写自己的生活琐事,或者是父母师生朋友情,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一以贯之的老话题,写出的作文索然寡味。有的学生由于阅读量太小,知识面狭窄,积累的素材少而陈旧,只会把少数几种材料用得非常滥,比如司马迁、鲁迅、居里夫人等等。再加上对素材缺乏个人的挖掘和独特见解,所以最终只能是对传统见解的重复,人云亦云,毫无新意。还有的学生由于平时忽视作文素材的积累,干脆考前临阵磨枪,大量地背诵现成材料。由于对这些材料缺乏深入的理解,往往一知半解,无法准确把握,作文时只是把些本无干系的材料硬拼凑到一起,结果往往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甚至材料和观点脱节,各说各话。

高中学生该如何积累作文素材,积累什么样的素材,历来说法众多。但主要是以下两种:一种认为应该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提倡学生写日记、周记。针对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专家提出应该让学生立足于现实生活,重点写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反对只是引经据典。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但有些学生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味地写自己的生活琐事,选材幼稚乏味。甚至走向了反面,在写生活的口号下,为了吸引考官的眼球,在作文中说假话、空话,或者编造谎言,要不就是说自己身残志坚,要不就是说自己身世离奇凄惨,以博人同情换取考分。其实要抒写真情实感,并非只能依靠自己的生活经历,借用历史、名人事例,化用经典美文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独特感悟,也是中国文学传承的优良传统。完全从个人的生活经历中取材比较适合那些因各种原因所致生活经历较为丰富和特别,或者感情比较细腻,对生活勤于观察和思考,同时语言功底较好的学生。

但这种选材方法对多数学生可能并不合适,因为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受现实条件所限,长时间的学校生活使他们的生活圈子相对狭小,个人生活阅历单纯有限,如果没有如同沈从文一类作家那种大巧不工,平中见奇的语言功底和对生活的深刻而独特的感悟,要想从他们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挖掘出好的作文素材并写出有一定感染力的作文,恐怕是不大可能。

还有人则认为应该通过加强课外阅读来积累作文素材,因为多读必然会写,这实际上也早已被无数的作家成长的经历所证实。但这种方法对很多的高中生可能也不大合适。首先用这种方法所需的时间较长,短时间内是难以奏效的。众所周知,现在的高中生时间有限。对小学和初中生而言这种方法应该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首选,因为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其次,大量的课外阅读必然加重学生的负担,毕竟大多数高中生是不敢像韩寒一样置其他学科的学习和高考于不顾专攻写作的。再者,由于缺乏教师对学生的及时指导,学生阅读的质量实际上是难以保证的,如果阅读对象选择不当,弄得不好可能适得其反,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甚至误入歧途,如近年有的高考考生作文时通篇网络语言,或者表现出一些低级庸俗的趣味。另外还有一点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的,那就是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对课外阅读有浓厚的兴趣,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强迫学生去做,恐怕也不会有好的成效。我觉得通过课外阅读来积累作文素材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部分有良好阅读习惯的高中生。

当然,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还有很多,但往往各有利弊,高中学生应该因人而异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要解决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的问题,我认为以下两点应该要注意:

第一,尊重客观现实。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想着学生都会专注于作文,并为之花费大量的时间。现在的高中生由于面临高考这个硬关卡,课业负担极重,时间精力都有限;再加上现在的高中生兴趣爱好广泛,并不是哪个学生都对作文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不管是从高考的角度还是从个人以后发展的角度考虑,很多高中生是不可能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作文上的。

第二,了解学生写作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是指“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即言语活动)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就人际而言,经由语文,人们可以交流思想与情感。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语文课程所承载的是“社会机构或个人有关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审美的价值功能。”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作文自然也具有工具性的特点。但是长时间以来,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理想化地把语文教育当成文学教育,误以为语文教师的使命是将学生培养成作家。这种好高骛远的要求弄得学生和老师都无所适从,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味道了。实际上对大多数学生,特别是那些对文学并无多少兴趣的学生而言,学习作文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学习以及工作掌握一门工具而已,他们只要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较为清晰流畅地表达出来即可。

从以上两点来看,我认为对大多数高中生而言,作文的要求不必过高,作文素材的积累最重要的是比较快捷和有效。对很多作文水平一般的高中生来说,靠课外阅读或是背诵大量

现成的作文素材来提高作文水平,其实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何不就近取材。且不说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给我们提供了多么丰富的作文素材,其实就在我们的语文、政治、历史,甚至在地理、物理、化学等等这些教材之中,所包含的人文、自然科学知识,其涵盖面之广、其数量之大,难道还不足以提供学生写一篇寥寥800字的作文素材吗?前两年高考作文中有学生首创“实验报告”的形式,所利用的不就是理科的知识吗?即使仅就语文教材而言,十二年中语文教材(含语文读本)所提供的经典美文、诗、词、曲、赋,所涉及的古今中外文化名人、事例和名言警句等等,也足以支撑学生写一篇800字的作文了。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都体现出视野开放和人文关怀的特点,考生临场作文时一般都会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感觉。所以我想,对很多高中生来说,他们朝夕相伴的教材,特别是文科类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素材库。也许是“灯下黑”的缘故,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在作文练习中可能忽视了对所学教材中的作文素材的合理挖掘和利用。当然也有人反对这种取材方式,反对总是引经据典,认为这样写抒发的不是真情实感,也违背了创新的初衷。其实何谓“经典”?经典不就是能引起不同时代人们感情与心灵共鸣,并给人以启迪的作品吗?文化名人的人生经历和成功事例的作用也是一样。如果说以写历史、文化名人和化用经典美文就不能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像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王勃的《滕王阁序》和鲁迅的《故事新编》那样的“经典”岂不都该扔进垃圾桶了?

高中生要利用好教材(主要是文科教材)这个几乎取之不竭的作文素材资源库,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熟读教材,浚本清源。高中学生要想写出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作文,我认为第一要务是先学好语文、政治、历史这些教材,熟读语文的课内经典,并且多读多背,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可以比较熟练地去引用教材中一些现成的素材。近年来在加强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或是减轻学生负担这些口号下,出现了语文教材作用被弱化,教材中的经典被轻视的现象。你没看到连国家统编的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也越来越少吗?现在有些老师在教学中,文言文、诗词之外的课文讲得越来越少,甚至不讲。我认为这是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这有可能造成对学生的误导。近年来高考中很多学生在引用历史文化名人、事例或典故时所出现的“关公战秦琼”这样的低级错误就是明显的例子。熟读教材与经典至少可以让学生避免再出现这样的错误。近些年有些地方高考作文题就直接来自于课内,如2006年福建高考作文备选话题之“戈多今天已经来了”,其中是“戈多”就是高中第五册《等待戈多》的主人公。这等于也是向高中学生提出了熟读教材的要求,否则遇到同样类型的题目你将无从下笔。

第二,学以致用,熟而生巧。熟读文科教材除了可以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从语文范文中学习写作方法,还可以从教材中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并且在作文时熟练地加以运用。如果学生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能有意识地积极从教材中取材,那么经过三年的练习,学生应该可以熟练地运用这些从教材积累的素材了。从近年高考中许多考生作文实践来看,很多作文高分考生都大量引用教材中所涉及的事例或典故,有的甚至是直接以教材中的文章或故事为蓝本进行改写。例如2006年高考湖南一考生的作文《谈意气》:

意气,是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熎叻只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

文中所用的大量事例、典故对高中生来说应该都是非常熟悉的,这个考生之所以能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显然和他熟读教材以及平时习作中有意识地常常运用这些素材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化用名句、名篇,点石成金。从教材中积累的素材除了事例性的材料,其实也包括语言性的素材。在作文时可以引用这些平时积累的名句、名篇,而且这种引用或化用往往可以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例如2006年上海一考生的高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

„„

在深夜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大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细致;感受“马作的庐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豪迈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浪漫。

在这么一个深夜里,因为有你而充满色彩、味道;因为有你,而变得丰富精彩。

依旧是你——在我灰心的时候对我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在我奋斗的时候对我说:“就这样,有志者事竟成。”在我成功的时候对我说:“满招损,谦受益。”

„„

名句、名篇以其高度的概括和包涵的哲理为人们所推崇,如果能在作文中恰到好处地加以引用或化用,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作文增色,读来让人觉得文采斐然。

第四,老树新枝,推陈出新。对高中生作文来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那么我们在作文时引用这些从教材中积累的素材时也要注意创新,不能只是生搬硬套,人云亦云。例如上海一考生写的《我想握住你的手》:

还有什么海能把你的身影淹没?还有什么墓碑能比你的名字永恒?还有什么样的手能如你的手触进人生和历史最深最重的一页?

鲁迅先生,我能握握你的手吗?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粗糙、坚硬,关节粗大。其实这本应是一双秀气的手,绵软白皙,最适合江南书生踏雪访梅,饮酒邀月。这本是一双翻唐诗填宋词的手,也可以调朱粉点秋香。但在腥风血雨、黑暗如磐的长夜里,你选择用这双手奋笔疾书,万千笔墨化作一把把锐利的匕首直刺向反动腐朽组成的阵营。你用这双手紧握长矛,横站着战斗。你坚定地说:“我一个也不饶恕。”书生成了战士,脂粉化作侠气。

我动容了。回望身后,一片蝇营狗苟;冷眼红尘,皆是求名逐利。当现代的肤浅和喧嚣成为生活的主旋律时,谁还会去关注肤浅和喧嚣的背后?我该怎么办?先生,我想握住你的手,给我一个解释,好吗?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干瘦、枯黄,略带些苍白,却从手心里流淌出永不枯竭的热量。就是这双手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颤抖着,写下了《白莽作孩儿塔序》:“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握住这双手,我明白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刚烈和赤诚,明白了“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忧思和深邃。

„„

我在朦胧中似乎看到了希望,这就是你给我的解释吗?

紧握这双手,在现代的肤浅和喧嚣中,我站成了一棵树,硬成了一块石,凝成了一抔土„„

鲁迅是高中生耳熟能详的一代文豪,很多学生在以他为作文素材时往往难免落入俗套,但这篇作文却立意深刻,意境深远。作者显然着意研读了鲁迅的文章,了解他的生平,并且读懂了鲁迅。他所用的素材几乎完全来自于教材,但他并不是重复教材中的观点,而是用鲁迅的崇高来批判现代的肤浅与喧嚣,鲁迅的手成了一种精神或人生态度的象征。这不是创新又是什么?

高考作文60分,任何一个准备参加高考的高中生都不敢掉以轻心。很多高中生苦于作文,作文常写却常苦,总是原地踏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许当我们把目光从波澜不惊的人生和浩瀚无涯的书海中收回,而致力于从我们的“近水楼台”——教材这个庞大的资源库挖掘和积累作文素材时,反而会“先得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多作文水平较低的同学或许能从中收获一份成功的喜悦,重新鼓起写作的信心和勇气。


相关作文

  • 中学生名言警句素材积累作文1000字
  • ∙ 中学生名言警句素材积累 ∙ 初中生写秋天景色的句子作文素材 2017-09-08 ∙ 初中作文热点素材:日本投降72周年 2017-08-15 ∙ 中学生名言警句素材积累 2017-07-17 ∙ 初中描写夏天的优美段落作文素材积累 2017-07-14 ∙ 中学生祝贺中考成功的贺词素材 201 ...

  • 高中如何积累作文素材作文4300字
  • 高中如何积累作文素材 中学生写作,最大的障碍就在于素材的缺乏,想表达观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写作的素材就如一颗颗贝壳,在沙滩上闪闪发光,只看有心人是否捡起它,成为自己写作中最亮丽的点缀.所以作为老师,应该帮助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素材,有意识的积累,这样写起文章来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文思泉涌, ...

  • 浅淡作文素材作文3100字
  • [浅淡作文素材]上了大学,挺怀念高中的的日子的,浅淡作文素材. 那个时候,我闲暇的时候写写文章,用的是黑色签字笔,而不像这样般,键盘,键盘,还是键盘. 老师希望我们写写有关素材积累的几分心得,于是写了这篇东西.我不想从另外的资料,大吹特吹素材的重要,写一堆挺不错却不是我自己使用的方法.虽然我有过积累 ...

  •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作文2200字
  •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生活处处是资源,只要指导学生,炼就一双撷取素材的"慧眼"贮积素材,作文时知道从哪个库里拿"米","香喷喷的米饭"--作文才能新鲜出炉. 一.文成于思,思源于识. 没有对 ...

  • 作文写作与修改作文5900字
  • 1 <在困境中前行 --对高中语文作文写作与修改的思考> 宿州三中 李 珍 2 在困境中前行 --对高中语文作文写作与修改的思考 摘要: 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作文教学俗称为语文课的三大板块内容.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作文教学这个板块师生普遍觉得困难,存在着"学生怕写作文,觉得无材 ...

  • 谈如何指导农村初中生作文作文3300字
  • 谈如何指导农村初中生作文 江苏新沂市新店中学 吴成康 作文教学一直是学生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农村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窄,因而许多学生害怕作文,造成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象.如何使学生活跃的思维系统化,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抒发出来,对此,根据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望与大 ...

  • 农村初中生写作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作文3000字
  • 百色市那坡县德隆初级中学 梁瑞益 [关键词]农村 初中生 写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B-0075-02 写作是语文学习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有意识地用文字来写人记事.表达意向的一种方式,能满足学生社会活动实践与社会知识学习的需要.然而,不 ...

  • 让初中生作文作文2900字
  • 让初中生作文"说真话,抒真情 摘要:初中生作文要求 "说真话,抒真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 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学会捕捉情感,培养良好的人格. 关键词:说真话 抒真情 积累素材 捕捉情感 培养人格 初中生作文有一个要求就是"说真话,抒真情" ...

  • 高一作文教学设计作文1800字
  • 高一语文大写作教学计划 2017年2月 临沂商城实验学校张华 一.设计背景 (一).2017考纲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表达应用 E 作文考试的评价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 基础等级⑴ 符合题意⑵ 符合文体要求⑶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⑷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⑸ 语言通顺,结构完整⑹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