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乙己的命运说到语文中考作文作文2800字

高一作文

可笑可恨而又可怜的孔乙己大概是死了,残酷摧残他的性灵与生命的科举教育考试制度,也已成了历史。可是,当我们翻开尘封的史册,仍然让人不寒而栗。

科举时代,童生试(明清两代取得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孔乙己是个老童生)尤其惨无人道。院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入场之时,必派差役遍身搜索,好像罪犯入监狱。不过,起初的用意,是为了严格公正选拔真才实学者。可是,后来却越来越走样。搜索愈严,舞弊愈甚。在上海嘉定孔庙的“科举考试”展览中看到,有的考生的“夹带衣”上,正反两面密密麻麻抄满了考场作文,据统计共有353篇,20万字。因此,后来改为发草案,当堂提问,类似于现在的面试形式了,有个考生年近五十,恐复试通不过,于是,他剃去了胡须,扮作年轻小子。可复试时照样被认出而遭摈斥。他的友人改唐诗《回乡偶书》以解嘲之。诗是这样写的:

老大离家少小回,乡音未改嘴毛摧。

老妻相见不相识,笑问儿从何处来。

有一个老头,年纪已五十多岁了,应县试考了三十次,还只考了“未冠”。他自题了一首七绝云:

县试归来扣门扉,老妻扶杖下楼梯。

牵衣附耳高声问,未冠今朝出甚题。

科举考试,仿佛囚犯服役。考生往往负载累累。凡书籍、被褥及烧饭、汲水各种器具,均须携以自随,考生视考场为畏途。待得功成名就,甚至已是六十好几的人了。

话说有一天,六个屡“战”屡败的老童生,聚饮于一座禅院。酒方酣,忽有一小和尚跑来高呼:某宗师于某日将临各位住所,众人大惊纷纷离席,抱头鼠窜。惟有一位姓齐的按坐不动。其他人躲在另一处,左等右等不见齐某。于是,大家偷偷看去,见齐某仍像原来一样蹲坐着,叫喊他也不回答,便上前拉了拉,只听得“扑通”一声,一具僵硬的尸首倒下。原来刚才这一吓,魂飞魄散,齐某竟一命呜呼。六人痛哭哀悼,写了一幅挽联:

曲谱阳关,偏弄得三叠声酸,怕听煞尾。

魄招禅院,最痛是一生命苦,只剩光头。

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读书人,最不齐。滥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罗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他日折桂蟾宫,也算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瞧,科举考试的八股取士,活脱脱一个生死名利场,不知毒害了多少像孔乙己一样“站着喝酒”而“不肯脱下长衫”的读书人。

今天的升学考试,也许有点紧张,但哪有当年科举考试的“悲催”?

不过,绝大多数语文老师和学生都不会轻视如今的考试。尤其是不会忽视作文在考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作文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作文成绩在语文试卷中占了相当高的比率。作文成绩的好坏(卷面好坏给阅卷老师的印象,也可能影响到得分的等第) ,直接影响着语文这门学科的总成绩。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题目,根据规定的要求,在不允许查阅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完成规定字数的作文,难度当然要比平时作文高得多。

最近几年来,上海市的中考语文卷的作文命题悄悄地在发生改变。以前,作文命题更多地带有些比喻、象征意味,倡导走出“小我”,抒写“大我”。如,《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有家真好》、《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为自己竖起大拇指》、《我们的名字叫 》。近些年,为引导学生写更加真实、更有真情的文章,命题关注内心体验,要让考生抒写出自己细腻的内心情感。

2007年《记住这一天》、2008年《我眼中的色彩》、2009年《在学海中游泳》、2010年《黑板上的记忆》、2011年《悄悄地提醒》、2012年《心里美滋滋的》。

除2007年外,这些年来,作文题前都没有过导语。有无导语,各有利弊。导语如果写得不够精当,恐怕反而为学生审题增添了麻烦。

200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作文题目前有一段提示语:生活中总有些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那段导语,实在是有些多余。可以肯定,命题者没有让学生一定要写“群体”的要求,但导语客观上给了仔细审题的学生以写“群体”的信息。

难怪当天的《新民晚报》上有语文特级教师这样写道:结合提示语就得认真领悟几个关键词语:首先是“我们”,不是“我”,因而“这一天”不仅是“我”需要“铭记”的,而且是我们都值得“铭记”的,自己是在“这一天”中与大家共同度过的。凡属“不同寻常”“不同凡响”的事都可以入题,写出“我们”为什么值得“铭记”以至如何“铭记”就扣题了。

一位著名的作家也写道:题目的提示还强调了“我们”,这样的提示我是不赞成的。当然,强调共性的、普适的价值标准也是有道理的,但好文章往往有个性,要有独特的眼光,另类的体验。所以不宜强调“我们”。专家都如此以为审题中要考虑“我们”,就不要说学生会搞不清如何把握了。如果将提示语中的“我们”改成“你”,将“不同凡响”这类煽情的词语去掉,怎么样?可以这样写:生活中总有些值得你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你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更有意义。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如果将“我们”改为“你”就不会有写“个体”或“群体”的混淆;将“不同凡响”改为“更有意义”既为选材拓宽了范围,又在语句上恰当地与前一句的“不同寻常”,乃至“更加丰富”相照应。

虽然评卷时并不以写“我们”为唯一标准,但考试第一天的主要报纸上有这样的解读,而这样解读并不完全是解读者的错误,对第二天仍要参加考试的那些没有写“群体”的学子将产生些负面影响。因此,作文命题的导语撰写得格外慎重。

目前,学生写作现状不尽人意,是教师的眼光与指导还不够到位。我认为,学生的作文既要“柴米油盐”,也要“谈情说爱”,文章既要写得有生活气息,不随意编造;也要“感情真挚、有一定表现力。”(《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应该有现实的质感、审美与新意。学生因为生活积累有限,难点在提升文章立意。纵观这些年来上海市中考作文命题,考生的选材也无非是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作文的高下之分也就是看有无“立意”了。其实,立意说得简单些,就是你的文章要写出点“意思”或“意义”;写出点“感动”或“感慨”。

附上一篇上海市中考语文优秀作文《我终于_____》,供大家参考。这一篇考试作文,是十几年前的文章了。可是,今天再读,十几年前的班级生活、学生情感依然如发生在昨天。这样的学生,也许就在你的身边,这样的学生,依然让你感动,不能忘怀。考生当年首先将半命题补充好,写上“理解了他”。题目:《我终于理解了他》。这些年,基本不出半命题。那么,暂且当它是全命题吧——《我终于理解了他(她)(它) 》。

可笑可恨而又可怜的孔乙己大概是死了,残酷摧残他的性灵与生命的科举教育考试制度,也已成了历史。可是,当我们翻开尘封的史册,仍然让人不寒而栗。

科举时代,童生试(明清两代取得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孔乙己是个老童生)尤其惨无人道。院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入场之时,必派差役遍身搜索,好像罪犯入监狱。不过,起初的用意,是为了严格公正选拔真才实学者。可是,后来却越来越走样。搜索愈严,舞弊愈甚。在上海嘉定孔庙的“科举考试”展览中看到,有的考生的“夹带衣”上,正反两面密密麻麻抄满了考场作文,据统计共有353篇,20万字。因此,后来改为发草案,当堂提问,类似于现在的面试形式了,有个考生年近五十,恐复试通不过,于是,他剃去了胡须,扮作年轻小子。可复试时照样被认出而遭摈斥。他的友人改唐诗《回乡偶书》以解嘲之。诗是这样写的:

老大离家少小回,乡音未改嘴毛摧。

老妻相见不相识,笑问儿从何处来。

有一个老头,年纪已五十多岁了,应县试考了三十次,还只考了“未冠”。他自题了一首七绝云:

县试归来扣门扉,老妻扶杖下楼梯。

牵衣附耳高声问,未冠今朝出甚题。

科举考试,仿佛囚犯服役。考生往往负载累累。凡书籍、被褥及烧饭、汲水各种器具,均须携以自随,考生视考场为畏途。待得功成名就,甚至已是六十好几的人了。

话说有一天,六个屡“战”屡败的老童生,聚饮于一座禅院。酒方酣,忽有一小和尚跑来高呼:某宗师于某日将临各位住所,众人大惊纷纷离席,抱头鼠窜。惟有一位姓齐的按坐不动。其他人躲在另一处,左等右等不见齐某。于是,大家偷偷看去,见齐某仍像原来一样蹲坐着,叫喊他也不回答,便上前拉了拉,只听得“扑通”一声,一具僵硬的尸首倒下。原来刚才这一吓,魂飞魄散,齐某竟一命呜呼。六人痛哭哀悼,写了一幅挽联:

曲谱阳关,偏弄得三叠声酸,怕听煞尾。

魄招禅院,最痛是一生命苦,只剩光头。

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读书人,最不齐。滥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罗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他日折桂蟾宫,也算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瞧,科举考试的八股取士,活脱脱一个生死名利场,不知毒害了多少像孔乙己一样“站着喝酒”而“不肯脱下长衫”的读书人。

今天的升学考试,也许有点紧张,但哪有当年科举考试的“悲催”?

不过,绝大多数语文老师和学生都不会轻视如今的考试。尤其是不会忽视作文在考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作文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作文成绩在语文试卷中占了相当高的比率。作文成绩的好坏(卷面好坏给阅卷老师的印象,也可能影响到得分的等第) ,直接影响着语文这门学科的总成绩。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题目,根据规定的要求,在不允许查阅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完成规定字数的作文,难度当然要比平时作文高得多。

最近几年来,上海市的中考语文卷的作文命题悄悄地在发生改变。以前,作文命题更多地带有些比喻、象征意味,倡导走出“小我”,抒写“大我”。如,《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有家真好》、《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为自己竖起大拇指》、《我们的名字叫 》。近些年,为引导学生写更加真实、更有真情的文章,命题关注内心体验,要让考生抒写出自己细腻的内心情感。

2007年《记住这一天》、2008年《我眼中的色彩》、2009年《在学海中游泳》、2010年《黑板上的记忆》、2011年《悄悄地提醒》、2012年《心里美滋滋的》。

除2007年外,这些年来,作文题前都没有过导语。有无导语,各有利弊。导语如果写得不够精当,恐怕反而为学生审题增添了麻烦。

200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作文题目前有一段提示语:生活中总有些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那段导语,实在是有些多余。可以肯定,命题者没有让学生一定要写“群体”的要求,但导语客观上给了仔细审题的学生以写“群体”的信息。

难怪当天的《新民晚报》上有语文特级教师这样写道:结合提示语就得认真领悟几个关键词语:首先是“我们”,不是“我”,因而“这一天”不仅是“我”需要“铭记”的,而且是我们都值得“铭记”的,自己是在“这一天”中与大家共同度过的。凡属“不同寻常”“不同凡响”的事都可以入题,写出“我们”为什么值得“铭记”以至如何“铭记”就扣题了。

一位著名的作家也写道:题目的提示还强调了“我们”,这样的提示我是不赞成的。当然,强调共性的、普适的价值标准也是有道理的,但好文章往往有个性,要有独特的眼光,另类的体验。所以不宜强调“我们”。专家都如此以为审题中要考虑“我们”,就不要说学生会搞不清如何把握了。如果将提示语中的“我们”改成“你”,将“不同凡响”这类煽情的词语去掉,怎么样?可以这样写:生活中总有些值得你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你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更有意义。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如果将“我们”改为“你”就不会有写“个体”或“群体”的混淆;将“不同凡响”改为“更有意义”既为选材拓宽了范围,又在语句上恰当地与前一句的“不同寻常”,乃至“更加丰富”相照应。

虽然评卷时并不以写“我们”为唯一标准,但考试第一天的主要报纸上有这样的解读,而这样解读并不完全是解读者的错误,对第二天仍要参加考试的那些没有写“群体”的学子将产生些负面影响。因此,作文命题的导语撰写得格外慎重。

目前,学生写作现状不尽人意,是教师的眼光与指导还不够到位。我认为,学生的作文既要“柴米油盐”,也要“谈情说爱”,文章既要写得有生活气息,不随意编造;也要“感情真挚、有一定表现力。”(《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应该有现实的质感、审美与新意。学生因为生活积累有限,难点在提升文章立意。纵观这些年来上海市中考作文命题,考生的选材也无非是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作文的高下之分也就是看有无“立意”了。其实,立意说得简单些,就是你的文章要写出点“意思”或“意义”;写出点“感动”或“感慨”。

附上一篇上海市中考语文优秀作文《我终于_____》,供大家参考。这一篇考试作文,是十几年前的文章了。可是,今天再读,十几年前的班级生活、学生情感依然如发生在昨天。这样的学生,也许就在你的身边,这样的学生,依然让你感动,不能忘怀。考生当年首先将半命题补充好,写上“理解了他”。题目:《我终于理解了他》。这些年,基本不出半命题。那么,暂且当它是全命题吧——《我终于理解了他(她)(它) 》。


相关作文

  • 怎样指导学生写创新作文作文4300字
  • 1 怎样指导学生写创新作文 虞城县站集三中 张翼鹏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涉及写作的内容如下: 1.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2.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3.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 ...

  • 作文辅导作文14000字
  • 作文辅导(一) 引言 "写好中考作文的两个基本原则: 1.真实才能动情.真正能打动读者的,还是那些你亲身经历有真情实感的 身边小事: 2.妙语才能煽情.只有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读之使人不断点头默叹." 高分作文=真情实感+语言表达(而真情实感最重要的体现便 ...

  • 2004扬州市中考优秀作文,满分作文作文4200字
  • 2004扬州市中考优秀作文,满分作文 充盈着"书香"的天空 扬州市考生 在书香的天空下,我领略到"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展云舒"的那份超然:我感受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那份大气:我想像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qu ...

  • 中考满分作文作文13000字
  • 2011中考优秀作文赏析:懂你 [标签:2011 中考 优秀作文]小学精华资讯 免费订阅 总以为你是破陋摇晃的老屋,不再能给我保护:总以为你是发着阵阵淡黄光圈的旧煤灯,不能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总以为你已是折皱不堪的老黄历,掩着岁月的纸香,却无法再有昔日的光彩.这些曾经的天真的以为,现在想来竟有点可笑. ...

  • 路严明--浅谈如何提高作文水平作文2800字
  • 浅谈如何提高作文水平 姓名:路严明 学校:天津市蓟县罗庄子中学 时间:2012年11月 浅谈如何提高作文水平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这不仅是困扰学生自己的难题, 也是困扰很多中学语文教师的难题.很多时候, 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材料单一.语言苍白, 虽然每次作文动笔前教师都会作辅导, 但还是有很多学 ...

  • 扬州市中考满分作文-时代赋予我的天空作文1200字
  • 时代赋予我的天空 小鸟有蓝天可以飞翔,小鱼有大海可以遨游,骏马有草原可以奔驰,而我呢?„„ 我带着疑问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朦胧间我感觉仿佛有人在轻轻地敲着我.我揉了揉迷糊的眼睛,一位穿着长衫的人站在我的面前."这不是孔乙己吗?"我不禁叫了出来,他点了点头.我好奇地追问道:&qu ...

  • 作文指导(中考语文复习)作文3500字
  • 提起这件事,我就 要求:1. 把题目补充完整: 2. 叙事清晰,完整,事件的过程要详写: 3. 筛选值得写的一件事,多少传达出作者对人生或成长或童年或生命得一点思索. 初一上段考作文指导 选材 ①亲情 ②富有生活气息的班级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 ③童趣.自然 ④动植物 ⑤读书感受 ⑥生命感悟 叙事 ...

  • 中考复习之[如何写好作文结尾]导学案作文3900字
  • 中考复习之<如何写好作文结尾>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领悟作文结尾的重要性 2. 掌握作文精彩的结尾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过程 1. 知识储备: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分析了许多散文名家名篇后,总结出了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并对我们写叙事作文提出了五个"一笔"的要求: 开 ...

  • 中考小作文训练作文3300字
  • 如何续写作文 (一)续写分两类: 1.片断续写:原文是一篇文章的开头,在此基础上,续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2.全篇续写:原文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根据原文的体裁.中心.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再续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 (二)续写,是要根据提供的情节,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想象事情的发展结果,完成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