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看世界(作文及其素材范文)作文7300字

初一作文

1 “用心灵看世界”作文导写及例文

一、题目回放

台湾诗人周梦蝶的《菩提树下》中有这样一句诗:“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有人说这一句不得了,真要把世人一声喝醒。原来有时候欺骗我们的,不是世界,而是我们自己的眼睛。我们太相信眼见为实了,太相信自己脸上这一双眼睛了,而我们心之眼、灵魂之眼,可能一辈子都没睁开过,所以看世界,看人生,乃至看我们自己,从来都没有看得真切。

根据上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抄袭。

二、审题指导

新材料作文审题的要害是抓住材料的内涵和主旨来立意和行文。对高中学生而言,本次作文在审题上并没有太大的障碍,学生只要抓住“有时候欺骗我们的,不是世界,而是我们自己的眼睛”这句话,就能准确理解周梦蝶“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这句诗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我们太相信眼见为实了”可以启发学生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心之眼、灵魂之眼,可能一辈子都没睁开过”,可以启发学生看世界、看人生乃至看我们自己,要睁开心灵之眼,灵魂之眼;其次,运用原因分析法,为什么我们容易被双眼蒙蔽呢?那是因为我们常常被事物的假象迷惑;为什么我们的心灵之眼、灵魂之眼从未睁开过呢?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唤醒心灵,在世俗社会中迷失了自我以致让心灵的窗户蒙上了金钱、名利的尘埃„„沿着这种思维深入下去,学生不仅解决了审题立论的问题,自拟标题的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三、优秀范文

张开心灵之眼

周国平在《车窗外》一文中这样说:“当我望着窗外掠过的景物出神时,我的心灵的窗户也洞开了。许多似乎早已遗忘的往事,得而复失的感受,无暇顾及的思想,这时都不招自来,如同窗外的景物一样在心灵的窗户前掠过。于是我发现,平时我忙于种种所谓必要的工作,使得我的心灵的窗户有太多的时间是关闭的,我的心灵的世界里还有太多的未被鉴赏。而此刻,这些平时遭到忽略的心灵景观现在在打开了的窗户前源源不断地闪现了。”每个人心中都有无限风景,因此,当我们忙着用双眼打探世界时,切莫让尘土蒙上了心灵之眼。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曾说:“行走的坚定即是信仰的成立。”从颓废绝望的失败者,到身残志坚的拼搏者,史铁生的心灵之眼在失望地合上后又充满希望地张开了。他用这只眼阻隔了现实带给他的沮丧,为自己带来宽慰与向往,他用心灵之眼看到了崇高的信仰,找到了前行的决心和勇气。若说双眼带他看到的是痛苦的现实,那么心灵之眼则让他看清自己的价值,看到了更多的爱与美好。

在“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的世界上,台湾诗人周梦蝶却依然保持心灵之眼的清澈。他将获奖所得的十万元奖金尽数捐了出去,生活清贫却乐在其中。周梦蝶在文学方面造诣很深,可他没有去追求名誉、金钱和地位,因为他知道这些只会蒙蔽他的心灵,让他再也看不到自己的内心。清心寡欲,安贫乐道才是他想要的生活,是他的心灵之眼最希望看到的样子。

孙中山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将心灵安放于所向之事,时刻保持心灵的清宁,才能成就一路绚丽的风景。“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张开心灵之眼,是萧红饮下命运的苦酒后感受到她的“黄金时代”,是川端康成“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是林清玄“春看海棠,秋看芒花。”“大音稀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既然如此,真正的大美,又岂是肉眼能欣赏到的呢?

雨后的山中,你可以看到鸟儿在枝头啼叫,雨珠在叶尖凝聚。张开心灵之眼,你又可否看见那是鸟儿在倾吐一场新雨浴后的欢悦,那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张开心灵之眼,那是早已遗忘的往事,得而复失的感受,无暇顾及的思想,这时都不召自来。这些尘封许久的记忆如同窗外的景物在心灵的窗户前掠过——那是我们心灵的世界里还未被鉴赏的风景,在它们被重新拾起后,我们能更真切地看清自己。

无论身处何方,我们真正拥有的决定于我们的心灵之眼所能容纳的。张开心灵之眼,拥有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更为真实的人生。

2 拭去眼上的尘埃

在咖啡店中,往往用漂亮的杯子装的咖啡更受人欢迎,人们总是在看到美丽的杯子后便欢天喜地地付钱,常常忘记杯中装的是一样的咖啡。

人生得一双眼来观世间万物。世间一切皆由眼入脑,相信眼中所见是人的内在本能,这无可厚非。但是,在世间行走总免不了有尘埃落在脸上,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这就要我们及时拭去眼上的尘埃。

雷抒雁写过一首小诗:“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谢谢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仙霞/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有关月亮的美好传说,然而,当人类正真踏上月球时,却没有发现传说中的美好。

人总是太相信自己的眼睛了,所以会被蒙蔽。当有天眼上的尘埃被拭去,才会看见一个真实的世界。

柴静,这个清瘦的女子,内心似一片深海,波澜不惊,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她有双清明的眼。面对华南虎事件,面对学术造假,面对上海倒楼,她用那双眼,抽丝剥茧,还我们一个个真实的事件,让我们看清社会。

有人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所以,在柯震东吸食大麻后,被他的粉丝们无下限地原谅,这有别于其他艺人吸毒被抓后网友憎之恶之奚落之的待遇,只因他是帅哥。长得好看,连触犯法律都可以被原谅,道德的界限被模糊了,眼上附了尘埃,便只能看到一副皮囊,丧失对是非黑白的判断。拭去尘埃,才会看到明星们身上的正能量,用心去感受那些美好,才会使自己更加美好。

而今的世界,灯红酒绿,蒙上尘埃的眼睛使而今的人迷失在这钢精水泥铸成的社会。于是有了教授的虚假论文来使被蒙蔽的人盲目崇拜;有了一波又一波的网上骂战;有了一个又一个的官员落马...... 我们只有拭去眼上的尘埃,才能找回真正的自己,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谱写自己的人生。

不要再被美丽的咖啡杯迷惑了。用心去感受,才能找到香醇的咖啡,感受到那在齿间萦绕的香。

看见

打开心窗看世界,看人性的褶皱,你会发现活得坦率,才会活得自由而心安,不卑不亢,即使不完美,也是最美。 有这样一句话:“人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我曾深以为然,并且佩服它把人的心理表述得如此轻松到位。但仔细玩味,觉得人应该透过心窗看世界、看人生。

很多事情的真相可能远不止一个,也不是非对即错的简单的二元对立。人们看见的,大多是名利上的收获:看见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却没看见大师内心的淡泊宁静;看见了阿里巴巴的辉煌,却没看见马云背后的英雄蔡崇信;看见明星吸毒的过错,却没看见他们事后反思悔改的真心„„对与错,本就是相对的。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当你试图相信眼见为实时,请等一等,去看看是否有你未看见的真相。

我一直相信,记者是最崇高的职业,他们日日夜夜与真相打交道,他们把不为人知的善与恶一一呈现在世界面前。如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所赞扬的,正是记者这样“真相的化身”。但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虚假新闻层见错出。不论是“桔子树上结南瓜”的新奇,“深圳最美女孩给流浪老人喂饭”的炒作,还是“斯诺登爆料美国登月造假”的讽刺都折射出人们是追踪表面新闻热点而忽略潜在新闻热点的浮躁心理。

虚假新闻的背后是职业道德的沦丧,是社会价值观的扭曲。这不尽警示我们有图未必有真相,也让我们意识到:坚守真相的生命线,不仅需要记者全面准确的报道,更离不开读者的理智与成熟。我们的社会缺少像柴静那样冷静的“白鹤”,所以人与人越来越陌生,世界也越来越模糊。没有人愿意活在一个真相被淹没的世界里。

活到通透,用灵魂之眼,才会把自己看得真切。今人重名利者实繁,活得通透者盖寡。通透,就是隔着前尘,把后世看得寥朗;就是隔着喧嚣,把自我沉到阒寂;就是把自己打

通了,把自己说透了。赏一番春花,看几弯瘦月。一切对错与荣辱,来则宁静,去则泰然。

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决定了这个人的命运。就如表面柔弱的水珠一旦汇聚到一起,便能以冰、霜、雨、雪、雹等各种形式出现,其力量不可小视。通透的人,未必活得繁花似锦,但一定能看得真切,过得平和。 当热烈包围世界,若能以冷静的姿态飞渡,定能看得真切。

3 “香樟”与“白杨”材料作文讲评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70分)

香樟对白杨说:“你的叶子到冬天时就落光了,光秃秃的树枝真难看;哪像我,终年翠绿,枝繁叶茂,美丽无比。”白杨说:“是的,我很平常,春天来了,我吐芽,我绽绿;冬天来了,我凋零,我简单。”不久,一场大雪降临了,香樟身上都是翠绿的叶子,雪堆积在上面,最后由于重量太大把树枝压断了。白杨由于叶子已经落尽了,全身枝桠伸展,安然无恙。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或套作,不少于800字。

1. 对“材料作文”的基本认识

提供给考生的材料,总是多义的。单义的材料,十分罕见。这就给“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的“材料作文”,提供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行性。由于任何语言材料的存在,都有语境义和聚焦性,故考生在“自选”和“自定”时不能越出“材料”能指、所指的“固有范围”,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而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2. 对“香樟树与白杨树”材料的基本理解

这是一则寓意型的作文材料。大凡从材料的“物”、“事”、“情”、“理”等角度入手,抓住“平常”、“简单”、“美丽”、“繁”等关键词,形成的“不脱离材料内容或含意”的立意,都是允许的。

这则材料很明显是褒“白杨”、贬“香樟”,其蕴含的道理应该是比较明确的。

从“物”入手。从“白杨”入手,可以得出人生应追求一种简单、平常的生活的观点。如“踏踏实实地去体会简单的生活”、“平平常常活得自在”、“平平常常才是真”、“崇尚简单”等。

从“香樟树”入手,可以得出“外表的美丽不一定适应环境,有时是一种负担”、“放下外表的虚荣”、“盲目自负要不得”等观点。

从两者的关系入手,要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舍与得、繁与简。

3. 关于“判分”。本次作文阅卷,坚持从试卷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一以贯之的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等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分以下。

4. 关于“表达”。作文评分一定要注重“语文素养”。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进入六类卷。

5. 关于“文体”。文体不伦不类,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粉黛皆去另风光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自古以来,文人骚客总专情于描绘这般浓烈美艳的情景。似乎这柳眉低垂、朱唇轻启,便摇曳出万般情思与怅惘。不知是真参透了粉黛后的一滴清泪,还是囿于色相虚晃一个华丽的借口?(开篇引用名句,表明文人骚客对脂粉气的钟情,从而点出题目中的“粉黛”。)

千百年前的古人由你我来评判显然会有所偏颇。但这日渐炫目奢靡的现代社会,却着实能让人嗅出浮华的脂粉气。从高校设立女神奖学金到万众追捧夺目的“土豪金”,种种怪象皆以诡异姿态叫嚣嘶吼。表象的完美与否成为衡量优劣的最佳标准。如此简单粗暴的标准,究竟能培养出几位德行兼备的美人?又会助长了多少盲目拜金,渴望一夜成名的“有身份”人士呢?如此浓妆艳抹终究不堪一击。微风拂面,那抖落一地的香粉该如何隐藏?(由古人联想到今人,纵横捭阖;由历史联想到现实,内涵丰富。作者由此揭示了浓妆艳抹的不堪一击,从而指出不去“粉黛”的弊端。)

如此一来,便也不难理解一向为世人景仰的常青香樟最终尴尬的结局,寒风中满身荣光赢了赞叹,却输了人生。热度始终不减的莫言,回顾二零一三年,只能惭愧回答:这一年几乎未读一本书,不停地开会不停地活动。诺贝尔文学奖的璀璨光辉就如同香樟那满树繁茂,它绚烂纷繁,它致命危险。(紧承上文,联系材料,结合现实,以新颖典型的莫言的例子,证明不去“粉黛”的弊端。)

4 其实落叶归根去滋养一季枯瘦未必不是明智之举,韬光养晦之策又岂是人人都知晓?钱钟书老先生将一切荣誉利益关之门外,唯留一室清寂,孤独吗?我想他必会温柔回答,值!为失去善意的热捧而孤独?为失去廉价的功名利益而孤独?不值!尺寸之间洋溢的是独立人格与文化底蕴的对峙与和解。一豆灯火里有凝思的眸光,陈朽寒窗旁有舒心的笑意,待到一部一集皆被世人顶礼膜拜,那依旧是别人的表演,而我自心如清水,全无雕饰。(既然不去“粉黛”有诸多弊端,那就再联系材料,举钱钟书的例子,证明“粉黛不去皆风光”的观点。)

因此,我们终究能悟得:世间头一等大事,不是迎合众人目光、华服美饰、风光万代,而是顺应内心自然神韵,去追求那一份内在的品质与欢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放下一切的浮华,能觅得一抹清新的诗意。(综合上文正反两方面的论证,点明“粉黛皆去”的重要性,更点明“另风光”是“顺应内心自然神韵,去追求那一份内在的品质与欢愉”。) 落幕人散场,卸下华丽装。不去在乎浮世虚名,不去争夺蝇头小利,清风盈袖,碧水润心,粉黛皆去另风光。(采用工整句式,旗帜鲜明地点出文章题目,指出作者观点。)

【点评】

本文紧扣材料含意,从香樟树的遭遇得到启示“外表的美丽不一定适应环境,有时是一种负担”,因而提出观点“粉黛皆去另风光”,即要放下外表的虚荣,要顺应内心自然神韵,去追求那一份内在的品质与欢愉。

论证时,有破有立,推陈出新。先指出“不去粉黛”的弊端“外表的美丽有时是一种负担”,再论证“粉黛皆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采用工整句式,归结强化中心,并呼应题目。

论据使用方面,新颖、典型,像“女神奖学金”、“土豪金”、“莫言”等素材,都是新鲜出炉的;像钱钟书,是举世公认的视名利如浮云、拥有“独立人格”的典型。论据虽少,却以少胜多,针对性强,恰到好处地取得了以轻驭重的效

自顾自美丽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圣经》中这样写道。(开篇引经据典,使文章充满文化内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真是简明壮阔的笔调!无一语修饰形容,却是大气淋漓,如洪钟之声,震耳贯心,令人想见日之初升、海之初浪、高山始突、峡谷乍裂的无所欲求的决绝的美。(紧承上文,运用比喻、排比手法,高度评价《圣经》用语精妙。)

最初的美丽自然令人留恋,可这样的盛放又岂能是常态?那终年翠绿的香樟不懂,只将那繁盛的华冠终日顶着,自矜于四季常青的绿意盎然,却在大雪压枝时落得筋骨尽断。而白杨想必是深谙此理,无所欲求,春来便绽绿,冬来便凋叶,自在安稳地在雪中舒展枝桠,自顾自美丽,一股“无风流处也风流”的潇洒豁然在天地间弥散。(由《圣经》中语言的“简明壮阔”、“无所欲求”,联系到材料中的香樟、白杨,通过对比手法,赞扬了“无所欲求”、“自在安稳地在雪中舒展”的白杨,从而点明题目“自顾自美丽”。)

静安先生释《红楼梦》中的玉说:“玉”,即“欲”者。大约也不算错吧?那名中带“玉”的儿女,宝玉、妙玉、黛玉,都各自有他们的人生欲求,那欲是一种不安,一种需索,一种对缠绵的渴望,享受过极致的荣耀,还想永久保存那美好,是想挽住整个春光,留下所有桃花的贪心。可最终未能在封建的严酷大雪中保存,落得红销香断,唯剩千般叹息万般无奈。若是那红楼儿女怀着最纯洁的心愿在春来时尽情绽放,秋来时便收敛住情怀,那么雪再大,大观园中也会有“凌寒独自开”的香梅,而不至于呈现一片残花败柳吧?(引经据典,分析《红楼梦》众多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是欲求太盛而不知保持纯洁的心愿,从而从反面论证“无所欲求”的重要性。)

“吾欲与汝复牵黄犬,出于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这是秦相李斯临刑前的梦呓。他也曾飞扬跋扈,贪恋那一点点醉人的富贵,“垢莫甚于穷困”是他渴望恒久荣华的心愿,而当死神降临,他才怀念起上蔡那透明薄脆、异于帝都的春天。幸福的彻悟总是来得太晚而不堪温习了!(再引用李斯的典故,证明“欲求太盛”终将致人死亡的道理,从反面证明“无所欲求”的重要性。)

我不由地记起李斯的老师荀卿,那为他的相秦而气愤不食的预言家。李斯从荀子处学了帝王之术,却始终参不透“物禁太盛”的哲学,也就成不了那傲雪挺立的白杨,只能被突如其来的暴雪折损了风光。(紧承上文,联系李斯的老师荀卿的典故,再分析李斯致死的

5 原因是欲求太盛。)

如果说《星夜》是梵高灵魂出走的地图,那么《月白》则是李在三淡雅灵魂的诗歌。站在静静的美术馆中,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仿佛被曝于日光之下、尘嚣之中。虽不懂太多作画技艺,但我懂得那遥不可及的决绝的美来源于一种无所欲求的从容。立于世,过着别人眼中快意生活的我们,总是渴望美丽永驻,盛时常在,也就像那翠绿的香樟轻易地受了伤。(引用梵高、李在三的典故,正面论证了“无所欲求”的重要性,并联系现实,告诫人们不要学习那欲求太盛而轻易受伤的香樟树。)

为什么不做那顺应天时,收敛住欲念的白杨呢?让那光秃秃的树枝旁逸斜出,只眼带笑意,在风雪中自顾自美丽!(以设问句作结,点明了“顺应天时,收敛欲念”的观点,并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白杨以灵性“眼带笑意”、“自顾自美丽”,余音绕梁,耐人寻味。)

【点评】

本文紧扣材料含意,从白杨在大雪中的安然无恙得到启示“顺应天时,收敛欲念”,以此为观点展开论述。

文章先由《圣经》中语言的“简明壮阔”、“无所欲求”切入,联系到材料中的香樟、白杨,通过对比手法,赞扬了“无所欲求”的白杨,再引经据典,联系现实,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无所欲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以设问句作结,点明了“顺应天时,收敛欲念”的观点。

如果说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那么论据就是议论文的血肉。本文在论据的选择与运用上,显示了极强的基本功,论据典型、新颖、丰富而且详略得当,综合运用了古今中外的典故如荀卿、李斯、《圣经》、《红楼梦》、梵高、静安先生、李在三等,使得文章“血肉丰满”,说服力强。尤其是“李在三”、“立于世的我们”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事实论据,大大增强了议论文的现实针对性。可见作者文化底蕴之深厚,文学积累之丰富,驾驭语言之纯熟。

1 “用心灵看世界”作文导写及例文

一、题目回放

台湾诗人周梦蝶的《菩提树下》中有这样一句诗:“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有人说这一句不得了,真要把世人一声喝醒。原来有时候欺骗我们的,不是世界,而是我们自己的眼睛。我们太相信眼见为实了,太相信自己脸上这一双眼睛了,而我们心之眼、灵魂之眼,可能一辈子都没睁开过,所以看世界,看人生,乃至看我们自己,从来都没有看得真切。

根据上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抄袭。

二、审题指导

新材料作文审题的要害是抓住材料的内涵和主旨来立意和行文。对高中学生而言,本次作文在审题上并没有太大的障碍,学生只要抓住“有时候欺骗我们的,不是世界,而是我们自己的眼睛”这句话,就能准确理解周梦蝶“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这句诗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我们太相信眼见为实了”可以启发学生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心之眼、灵魂之眼,可能一辈子都没睁开过”,可以启发学生看世界、看人生乃至看我们自己,要睁开心灵之眼,灵魂之眼;其次,运用原因分析法,为什么我们容易被双眼蒙蔽呢?那是因为我们常常被事物的假象迷惑;为什么我们的心灵之眼、灵魂之眼从未睁开过呢?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唤醒心灵,在世俗社会中迷失了自我以致让心灵的窗户蒙上了金钱、名利的尘埃„„沿着这种思维深入下去,学生不仅解决了审题立论的问题,自拟标题的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三、优秀范文

张开心灵之眼

周国平在《车窗外》一文中这样说:“当我望着窗外掠过的景物出神时,我的心灵的窗户也洞开了。许多似乎早已遗忘的往事,得而复失的感受,无暇顾及的思想,这时都不招自来,如同窗外的景物一样在心灵的窗户前掠过。于是我发现,平时我忙于种种所谓必要的工作,使得我的心灵的窗户有太多的时间是关闭的,我的心灵的世界里还有太多的未被鉴赏。而此刻,这些平时遭到忽略的心灵景观现在在打开了的窗户前源源不断地闪现了。”每个人心中都有无限风景,因此,当我们忙着用双眼打探世界时,切莫让尘土蒙上了心灵之眼。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曾说:“行走的坚定即是信仰的成立。”从颓废绝望的失败者,到身残志坚的拼搏者,史铁生的心灵之眼在失望地合上后又充满希望地张开了。他用这只眼阻隔了现实带给他的沮丧,为自己带来宽慰与向往,他用心灵之眼看到了崇高的信仰,找到了前行的决心和勇气。若说双眼带他看到的是痛苦的现实,那么心灵之眼则让他看清自己的价值,看到了更多的爱与美好。

在“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的世界上,台湾诗人周梦蝶却依然保持心灵之眼的清澈。他将获奖所得的十万元奖金尽数捐了出去,生活清贫却乐在其中。周梦蝶在文学方面造诣很深,可他没有去追求名誉、金钱和地位,因为他知道这些只会蒙蔽他的心灵,让他再也看不到自己的内心。清心寡欲,安贫乐道才是他想要的生活,是他的心灵之眼最希望看到的样子。

孙中山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将心灵安放于所向之事,时刻保持心灵的清宁,才能成就一路绚丽的风景。“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张开心灵之眼,是萧红饮下命运的苦酒后感受到她的“黄金时代”,是川端康成“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是林清玄“春看海棠,秋看芒花。”“大音稀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既然如此,真正的大美,又岂是肉眼能欣赏到的呢?

雨后的山中,你可以看到鸟儿在枝头啼叫,雨珠在叶尖凝聚。张开心灵之眼,你又可否看见那是鸟儿在倾吐一场新雨浴后的欢悦,那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张开心灵之眼,那是早已遗忘的往事,得而复失的感受,无暇顾及的思想,这时都不召自来。这些尘封许久的记忆如同窗外的景物在心灵的窗户前掠过——那是我们心灵的世界里还未被鉴赏的风景,在它们被重新拾起后,我们能更真切地看清自己。

无论身处何方,我们真正拥有的决定于我们的心灵之眼所能容纳的。张开心灵之眼,拥有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更为真实的人生。

2 拭去眼上的尘埃

在咖啡店中,往往用漂亮的杯子装的咖啡更受人欢迎,人们总是在看到美丽的杯子后便欢天喜地地付钱,常常忘记杯中装的是一样的咖啡。

人生得一双眼来观世间万物。世间一切皆由眼入脑,相信眼中所见是人的内在本能,这无可厚非。但是,在世间行走总免不了有尘埃落在脸上,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这就要我们及时拭去眼上的尘埃。

雷抒雁写过一首小诗:“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谢谢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仙霞/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有关月亮的美好传说,然而,当人类正真踏上月球时,却没有发现传说中的美好。

人总是太相信自己的眼睛了,所以会被蒙蔽。当有天眼上的尘埃被拭去,才会看见一个真实的世界。

柴静,这个清瘦的女子,内心似一片深海,波澜不惊,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她有双清明的眼。面对华南虎事件,面对学术造假,面对上海倒楼,她用那双眼,抽丝剥茧,还我们一个个真实的事件,让我们看清社会。

有人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所以,在柯震东吸食大麻后,被他的粉丝们无下限地原谅,这有别于其他艺人吸毒被抓后网友憎之恶之奚落之的待遇,只因他是帅哥。长得好看,连触犯法律都可以被原谅,道德的界限被模糊了,眼上附了尘埃,便只能看到一副皮囊,丧失对是非黑白的判断。拭去尘埃,才会看到明星们身上的正能量,用心去感受那些美好,才会使自己更加美好。

而今的世界,灯红酒绿,蒙上尘埃的眼睛使而今的人迷失在这钢精水泥铸成的社会。于是有了教授的虚假论文来使被蒙蔽的人盲目崇拜;有了一波又一波的网上骂战;有了一个又一个的官员落马...... 我们只有拭去眼上的尘埃,才能找回真正的自己,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谱写自己的人生。

不要再被美丽的咖啡杯迷惑了。用心去感受,才能找到香醇的咖啡,感受到那在齿间萦绕的香。

看见

打开心窗看世界,看人性的褶皱,你会发现活得坦率,才会活得自由而心安,不卑不亢,即使不完美,也是最美。 有这样一句话:“人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我曾深以为然,并且佩服它把人的心理表述得如此轻松到位。但仔细玩味,觉得人应该透过心窗看世界、看人生。

很多事情的真相可能远不止一个,也不是非对即错的简单的二元对立。人们看见的,大多是名利上的收获:看见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却没看见大师内心的淡泊宁静;看见了阿里巴巴的辉煌,却没看见马云背后的英雄蔡崇信;看见明星吸毒的过错,却没看见他们事后反思悔改的真心„„对与错,本就是相对的。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当你试图相信眼见为实时,请等一等,去看看是否有你未看见的真相。

我一直相信,记者是最崇高的职业,他们日日夜夜与真相打交道,他们把不为人知的善与恶一一呈现在世界面前。如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所赞扬的,正是记者这样“真相的化身”。但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虚假新闻层见错出。不论是“桔子树上结南瓜”的新奇,“深圳最美女孩给流浪老人喂饭”的炒作,还是“斯诺登爆料美国登月造假”的讽刺都折射出人们是追踪表面新闻热点而忽略潜在新闻热点的浮躁心理。

虚假新闻的背后是职业道德的沦丧,是社会价值观的扭曲。这不尽警示我们有图未必有真相,也让我们意识到:坚守真相的生命线,不仅需要记者全面准确的报道,更离不开读者的理智与成熟。我们的社会缺少像柴静那样冷静的“白鹤”,所以人与人越来越陌生,世界也越来越模糊。没有人愿意活在一个真相被淹没的世界里。

活到通透,用灵魂之眼,才会把自己看得真切。今人重名利者实繁,活得通透者盖寡。通透,就是隔着前尘,把后世看得寥朗;就是隔着喧嚣,把自我沉到阒寂;就是把自己打

通了,把自己说透了。赏一番春花,看几弯瘦月。一切对错与荣辱,来则宁静,去则泰然。

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决定了这个人的命运。就如表面柔弱的水珠一旦汇聚到一起,便能以冰、霜、雨、雪、雹等各种形式出现,其力量不可小视。通透的人,未必活得繁花似锦,但一定能看得真切,过得平和。 当热烈包围世界,若能以冷静的姿态飞渡,定能看得真切。

3 “香樟”与“白杨”材料作文讲评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70分)

香樟对白杨说:“你的叶子到冬天时就落光了,光秃秃的树枝真难看;哪像我,终年翠绿,枝繁叶茂,美丽无比。”白杨说:“是的,我很平常,春天来了,我吐芽,我绽绿;冬天来了,我凋零,我简单。”不久,一场大雪降临了,香樟身上都是翠绿的叶子,雪堆积在上面,最后由于重量太大把树枝压断了。白杨由于叶子已经落尽了,全身枝桠伸展,安然无恙。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或套作,不少于800字。

1. 对“材料作文”的基本认识

提供给考生的材料,总是多义的。单义的材料,十分罕见。这就给“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的“材料作文”,提供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行性。由于任何语言材料的存在,都有语境义和聚焦性,故考生在“自选”和“自定”时不能越出“材料”能指、所指的“固有范围”,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而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2. 对“香樟树与白杨树”材料的基本理解

这是一则寓意型的作文材料。大凡从材料的“物”、“事”、“情”、“理”等角度入手,抓住“平常”、“简单”、“美丽”、“繁”等关键词,形成的“不脱离材料内容或含意”的立意,都是允许的。

这则材料很明显是褒“白杨”、贬“香樟”,其蕴含的道理应该是比较明确的。

从“物”入手。从“白杨”入手,可以得出人生应追求一种简单、平常的生活的观点。如“踏踏实实地去体会简单的生活”、“平平常常活得自在”、“平平常常才是真”、“崇尚简单”等。

从“香樟树”入手,可以得出“外表的美丽不一定适应环境,有时是一种负担”、“放下外表的虚荣”、“盲目自负要不得”等观点。

从两者的关系入手,要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舍与得、繁与简。

3. 关于“判分”。本次作文阅卷,坚持从试卷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一以贯之的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等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分以下。

4. 关于“表达”。作文评分一定要注重“语文素养”。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进入六类卷。

5. 关于“文体”。文体不伦不类,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粉黛皆去另风光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自古以来,文人骚客总专情于描绘这般浓烈美艳的情景。似乎这柳眉低垂、朱唇轻启,便摇曳出万般情思与怅惘。不知是真参透了粉黛后的一滴清泪,还是囿于色相虚晃一个华丽的借口?(开篇引用名句,表明文人骚客对脂粉气的钟情,从而点出题目中的“粉黛”。)

千百年前的古人由你我来评判显然会有所偏颇。但这日渐炫目奢靡的现代社会,却着实能让人嗅出浮华的脂粉气。从高校设立女神奖学金到万众追捧夺目的“土豪金”,种种怪象皆以诡异姿态叫嚣嘶吼。表象的完美与否成为衡量优劣的最佳标准。如此简单粗暴的标准,究竟能培养出几位德行兼备的美人?又会助长了多少盲目拜金,渴望一夜成名的“有身份”人士呢?如此浓妆艳抹终究不堪一击。微风拂面,那抖落一地的香粉该如何隐藏?(由古人联想到今人,纵横捭阖;由历史联想到现实,内涵丰富。作者由此揭示了浓妆艳抹的不堪一击,从而指出不去“粉黛”的弊端。)

如此一来,便也不难理解一向为世人景仰的常青香樟最终尴尬的结局,寒风中满身荣光赢了赞叹,却输了人生。热度始终不减的莫言,回顾二零一三年,只能惭愧回答:这一年几乎未读一本书,不停地开会不停地活动。诺贝尔文学奖的璀璨光辉就如同香樟那满树繁茂,它绚烂纷繁,它致命危险。(紧承上文,联系材料,结合现实,以新颖典型的莫言的例子,证明不去“粉黛”的弊端。)

4 其实落叶归根去滋养一季枯瘦未必不是明智之举,韬光养晦之策又岂是人人都知晓?钱钟书老先生将一切荣誉利益关之门外,唯留一室清寂,孤独吗?我想他必会温柔回答,值!为失去善意的热捧而孤独?为失去廉价的功名利益而孤独?不值!尺寸之间洋溢的是独立人格与文化底蕴的对峙与和解。一豆灯火里有凝思的眸光,陈朽寒窗旁有舒心的笑意,待到一部一集皆被世人顶礼膜拜,那依旧是别人的表演,而我自心如清水,全无雕饰。(既然不去“粉黛”有诸多弊端,那就再联系材料,举钱钟书的例子,证明“粉黛不去皆风光”的观点。)

因此,我们终究能悟得:世间头一等大事,不是迎合众人目光、华服美饰、风光万代,而是顺应内心自然神韵,去追求那一份内在的品质与欢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放下一切的浮华,能觅得一抹清新的诗意。(综合上文正反两方面的论证,点明“粉黛皆去”的重要性,更点明“另风光”是“顺应内心自然神韵,去追求那一份内在的品质与欢愉”。) 落幕人散场,卸下华丽装。不去在乎浮世虚名,不去争夺蝇头小利,清风盈袖,碧水润心,粉黛皆去另风光。(采用工整句式,旗帜鲜明地点出文章题目,指出作者观点。)

【点评】

本文紧扣材料含意,从香樟树的遭遇得到启示“外表的美丽不一定适应环境,有时是一种负担”,因而提出观点“粉黛皆去另风光”,即要放下外表的虚荣,要顺应内心自然神韵,去追求那一份内在的品质与欢愉。

论证时,有破有立,推陈出新。先指出“不去粉黛”的弊端“外表的美丽有时是一种负担”,再论证“粉黛皆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采用工整句式,归结强化中心,并呼应题目。

论据使用方面,新颖、典型,像“女神奖学金”、“土豪金”、“莫言”等素材,都是新鲜出炉的;像钱钟书,是举世公认的视名利如浮云、拥有“独立人格”的典型。论据虽少,却以少胜多,针对性强,恰到好处地取得了以轻驭重的效

自顾自美丽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圣经》中这样写道。(开篇引经据典,使文章充满文化内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真是简明壮阔的笔调!无一语修饰形容,却是大气淋漓,如洪钟之声,震耳贯心,令人想见日之初升、海之初浪、高山始突、峡谷乍裂的无所欲求的决绝的美。(紧承上文,运用比喻、排比手法,高度评价《圣经》用语精妙。)

最初的美丽自然令人留恋,可这样的盛放又岂能是常态?那终年翠绿的香樟不懂,只将那繁盛的华冠终日顶着,自矜于四季常青的绿意盎然,却在大雪压枝时落得筋骨尽断。而白杨想必是深谙此理,无所欲求,春来便绽绿,冬来便凋叶,自在安稳地在雪中舒展枝桠,自顾自美丽,一股“无风流处也风流”的潇洒豁然在天地间弥散。(由《圣经》中语言的“简明壮阔”、“无所欲求”,联系到材料中的香樟、白杨,通过对比手法,赞扬了“无所欲求”、“自在安稳地在雪中舒展”的白杨,从而点明题目“自顾自美丽”。)

静安先生释《红楼梦》中的玉说:“玉”,即“欲”者。大约也不算错吧?那名中带“玉”的儿女,宝玉、妙玉、黛玉,都各自有他们的人生欲求,那欲是一种不安,一种需索,一种对缠绵的渴望,享受过极致的荣耀,还想永久保存那美好,是想挽住整个春光,留下所有桃花的贪心。可最终未能在封建的严酷大雪中保存,落得红销香断,唯剩千般叹息万般无奈。若是那红楼儿女怀着最纯洁的心愿在春来时尽情绽放,秋来时便收敛住情怀,那么雪再大,大观园中也会有“凌寒独自开”的香梅,而不至于呈现一片残花败柳吧?(引经据典,分析《红楼梦》众多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是欲求太盛而不知保持纯洁的心愿,从而从反面论证“无所欲求”的重要性。)

“吾欲与汝复牵黄犬,出于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这是秦相李斯临刑前的梦呓。他也曾飞扬跋扈,贪恋那一点点醉人的富贵,“垢莫甚于穷困”是他渴望恒久荣华的心愿,而当死神降临,他才怀念起上蔡那透明薄脆、异于帝都的春天。幸福的彻悟总是来得太晚而不堪温习了!(再引用李斯的典故,证明“欲求太盛”终将致人死亡的道理,从反面证明“无所欲求”的重要性。)

我不由地记起李斯的老师荀卿,那为他的相秦而气愤不食的预言家。李斯从荀子处学了帝王之术,却始终参不透“物禁太盛”的哲学,也就成不了那傲雪挺立的白杨,只能被突如其来的暴雪折损了风光。(紧承上文,联系李斯的老师荀卿的典故,再分析李斯致死的

5 原因是欲求太盛。)

如果说《星夜》是梵高灵魂出走的地图,那么《月白》则是李在三淡雅灵魂的诗歌。站在静静的美术馆中,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仿佛被曝于日光之下、尘嚣之中。虽不懂太多作画技艺,但我懂得那遥不可及的决绝的美来源于一种无所欲求的从容。立于世,过着别人眼中快意生活的我们,总是渴望美丽永驻,盛时常在,也就像那翠绿的香樟轻易地受了伤。(引用梵高、李在三的典故,正面论证了“无所欲求”的重要性,并联系现实,告诫人们不要学习那欲求太盛而轻易受伤的香樟树。)

为什么不做那顺应天时,收敛住欲念的白杨呢?让那光秃秃的树枝旁逸斜出,只眼带笑意,在风雪中自顾自美丽!(以设问句作结,点明了“顺应天时,收敛欲念”的观点,并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白杨以灵性“眼带笑意”、“自顾自美丽”,余音绕梁,耐人寻味。)

【点评】

本文紧扣材料含意,从白杨在大雪中的安然无恙得到启示“顺应天时,收敛欲念”,以此为观点展开论述。

文章先由《圣经》中语言的“简明壮阔”、“无所欲求”切入,联系到材料中的香樟、白杨,通过对比手法,赞扬了“无所欲求”的白杨,再引经据典,联系现实,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无所欲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以设问句作结,点明了“顺应天时,收敛欲念”的观点。

如果说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那么论据就是议论文的血肉。本文在论据的选择与运用上,显示了极强的基本功,论据典型、新颖、丰富而且详略得当,综合运用了古今中外的典故如荀卿、李斯、《圣经》、《红楼梦》、梵高、静安先生、李在三等,使得文章“血肉丰满”,说服力强。尤其是“李在三”、“立于世的我们”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事实论据,大大增强了议论文的现实针对性。可见作者文化底蕴之深厚,文学积累之丰富,驾驭语言之纯熟。


相关作文

  • 写作:从生活中学习写作(教学设计)作文4200字
  • 1 语文七年级上册 写作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设计教师:教科中心 莫自珍 写作<从生活中学习写作>教学设计 一.内容及其分析 内容: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 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习作有这样的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 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 ...

  •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作文7100字
  • 表达交流<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内容及其解析 内容: 寻找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学习写作打动人的记叙文. 解析: 本节教学知识是必修一教材学习模块"表达交流"部分的"心音共鸣--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 语文教材必修 ...

  • 高三语文"偶像"话题作文思路.素材与范文作文2200字
  • 用心 爱心 专心 "文化偶像"话题作文写作导引与佳作示例 创意命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新浪网与国内17家媒体共同举办大型公众调查 "二十世纪文化偶像评选"活动,'根据新浪网友和多家报纸读者的热心投票,综合统计出十大文化偶像锵名.他们依次是鲁迅.金庸 ...

  • 最新高考作文素材作文4200字
  • 1 生 活 是 写 作 的 源 头 活 水 --谈用心感受与深入思考生活 浙江省特级教师 姜汉林 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经十分精辟.也十分透彻地指出:"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 ...

  • 如何引导学生作文)作文2600字
  • 新课标下如何引导学生作文 巴东县大支坪中学 李显坦 作文教学历来是我们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 也是学生讨厌的一道题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 写作都成为了考查的重中之重, 这不得不让我们对作文教学重新慎重思考:新课标下我们到底该怎么教作文, 才能让学生喜欢作文, 愿意写作. ...

  • 浅谈农村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作文1600字
  • 浅谈农村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它是学生语言文字情感表达综合能力的体现. 而农村小学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小学,作文成了学生的一块"心病", 作文课上,学生急得脸红耳赤,抓耳挠腮.写出的作文,常常是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那么如何引导三年级学生&quo ...

  • 七年级下册作文教学计划作文4000字
  • 1 七年级下册作文教学计划 一.总目的要求: 1.培养学生勤读书.勤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用心感受大自然:启迪学生留心学校.家庭.社会人与事:指导多观察,多思考,多记载. 3.培养出学生鲜明的写作个性.情感真挚,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4.本学期要求写好六篇课内记叙文 ...

  • 快乐的写作作文2800字
  • 编号: 论文题目: 快乐的写作 科 目: 语文 作者单位: 白帝镇前进小学 作者姓名: 马林碧 联系电话: 13635321223 编号: 快乐的写作 白帝镇前进小学 马林碧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识字.组词.造句是较为简单的,但是让学生用所学的字.词.句写作出完整的一篇好作文却是难点.教 ...

  • 新课标下我们怎么教作文作文1700字
  • 作文教学历来是我们语文老师头疼的 问题 ,也是学生讨厌的一道题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写作都成为了考查的重中之重,这不得不让我们对作文教学重新慎重思考:新课标下我们到底该怎么教作文,才能让学生喜欢作文,愿意写作?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是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