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作文4200字

高二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剧

一、戏剧介绍:

1、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是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

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

2、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3、戏剧史家说说:世界上曾经有三大戏剧文化。一是古希腊戏剧,二是印度梵(f án )剧,三是中国的戏曲。希腊戏剧在产生于公元6世纪,200多年后踏遍衰微中落。但它演化了后世的欧洲戏剧文化。印度梵剧产生年代不详,但早已是文化陈迹。中国的戏曲最年轻,至公元11世纪才登堂入室,近千年来,非但未见衰败,反而根深叶茂,繁衍派生形成了300余个地方地方剧种。形成了任何国家无法与之相比的剧目、剧种、剧论、表演及唱腔音乐遗产。

二、中国戏剧发展史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产生:起源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

发展:奴隶社会时期,随着阶级的分化,祭祀性的歌舞成为国家祭奠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一系列严格的等级规定。屈原的《楚辞。九歌。云中君》还有《史记。滑稽列传》中就有记载。从外形与神态上扮演人物,可以说是具有了表演性质,展现了戏剧艺术的萌芽。因此,登台演戏也称为“优孟衣冠”。汉代又开始盛行抵戏、歌舞、杂技、幻术等各种演出形式的“百戏”。

形成:盛唐时期,南北文化的融合,中外文化的大规模交流,出现了“参军戏”歌舞戏。唐代宫廷还设有专门训练艺人的组织场所――梨园,据《新唐书。礼乐志》中就有关于梨园的记载,所以后世的戏曲演员都自称“梨园子弟”,称戏曲界为“梨园行”,并把唐玄宗奉为梨园行的祖师爷。

繁荣:宋金年间, 多种形式歌舞杂戏进一步融合产生了“宋杂剧”。到了南宋,杂剧有了较严格的规范,剧本的结构、角色行当、演出内容&风格等都已经具备了中国戏剧的雏形。由于南宋受金朝的统治,因而逐渐演变为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分别是北方杂剧(金院本)&南方杂剧。公元12世纪前,南方杂剧逐渐演变为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因最早产生于温州等地,又名“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它的曲调原出自南方民间小调,后再流传中不断发展,形成了包括歌、念、诵、舞蹈等组成的综合艺术,通过人物的表演来表现复杂而完整的故事。南戏中《王魁》、《赵贞女蔡二郎》、《张协状元》等,它的出现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

鼎盛:元代是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元杂剧,也称为元曲,是在宋代北方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也叫做北杂剧、北曲。“元曲 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他们创造了《窦娥冤》、《汉宫秋》、《墙头马上》、《倩女离魂》以及王实甫的《西厢记》对后来的戏曲艺术&戏曲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元杂剧在元灭南宋以后逐渐流传到南方,元代后期开始衰落。

延展;明代中叶,南戏发展成为传奇戏,这使中国戏剧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陆续出现了大批优秀剧作,因地域差异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声腔。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昆山腔经著名音乐家魏良辅改革加工后,流向全国各地,影响了许多地方戏曲。戈阳腔也在民间流传,并不断演变,形成了一些新的地方声腔剧种。在历史演变中称为:“雅部”的昆腔在清代中叶衰落,而根植在民间的“花部”(指除了昆曲以外的所有声腔,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戏曲剧种)则又得以发展新的高潮。

戏剧发展性高潮:清代戏剧因各种声腔所代表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形成了昆腔、高腔、柳子腔、梆子腔、皮黄腔等五大声腔体系,每一体系又分为许多剧种,号称“三百声腔”。在清代中期,乾隆五十五年,徽剧三庆班进入北京演出,同以后兴起的四喜、春台、和春合称“四大徽班”。进入北京后形成了中国戏剧的典型代表――京剧。

三、中国戏剧的思想内容:

1、颂扬忠、勇、智、善的思想性格。

2、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对美与善的追求。(这也就是人们说的大团圆的结局:始悲终欢,始离终合,始困终享的结局。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很有意味的名称“凤尾式结局”并把结局归纳为七类,即梦圆式、仙化式、复仇式、再生式、冥判式、敕赐式、调和式。)

四、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抒发剧中人物的感情,而且借人物之口述作者之情怀。例如:《帘试》“【北清江引】俏娘行强占了文昌座,举子才一个;夸扬识鉴精,做作威风大。”这段就借柳希潜之口嘲讽了当时的所谓的名士“夸扬、做作、威风大”的装腔作势,到头来却让“俏娘行强占了文昌座”;再如,《桃花扇〃却帘》张君瑞【沈醉东风】“枕上余香,帕上余香,消魂滋味,才从梦里尝。”一段,就写出了新婚欣喜。

五、串珠式的结构:中国传统戏曲的点线串珠式结构, 其意义在于以点线串并的结构形式, 将故事段落和情节事件打碎成无数的小颗粒(点) ,再用线将之纵向串并起来, 让事件(点) 在线中顺序排列而发展; 即中国戏曲的情节、冲突、场面都以点状的形式出现并受线性排列的规范。例如:《西厢记》就是一线贯穿,二类矛盾,三个人物, 一线:崔张爱情;二类矛盾:崔莺莺、张生、红娘和老夫人之间的冲突。崔莺莺、红娘、张生三人之间的相互冲突。这些矛盾冲突都围绕崔张爱情铺开。

六、语言颇具匠心,独树一帜:中国戏剧的语言,除了动作性、性格化、诗化的特点以外还具有歌舞性、本色和机趣的特点:《西厢记〃却奁》„末、小旦上‟„末‟果然起来了,恭喜,恭喜!„一揖,坐介‟„末‟昨晚催妆拙句,可还说的入情么。„生揖介‟多谢!„笑介‟妙是妙极了,只有一件。„末‟那一件?„生‟香君虽小,还该藏之金屋。„看袖介‟小生衫袖,如何着得下?就这一段就富有机趣。又有了文人的“雅”的本色。

中国戏曲的特点

话剧在我国出现还不到70年的历史,因此我国19世纪以前的戏剧形式主要是戏曲,戏曲艺术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虚拟性

西方戏剧追求写实,认为戏是对自然的摹仿;中国古代戏曲追求想象,认为戏是对生活的匍拟。这与西方艺术强调形似、东方艺术强调神韵有关。那么,何谓“虚拟性”呢?不少人往往把“虚拟”与“程式”“写意”“象征”“假定”等混为一谈,其实虚拟与这些艺术手法有一定关系,却不等同。“程式”是形式,是可见的;虚拟是内在的,只有通过程式才能被认识。 “写意”是一种属于精神领域的艺术思想,它对虚拟起着指导、制约作用;虚拟的目的是借意显实,而决不能没有目的的盲目虚拟。“象征”是用具体可感形象传达某一种意思,与虚拟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如用黑色象征肃静、忧伤,用绿色象征青春朝气;虚拟虽然含有象征因素,但有一些因素为象征所不具备,如以桨暗示船,以布帘模拟城门等。“假定”所表现的舞台形象已不同于生活中的自然面貌,它在以实代虚等方面与虚拟有相同之处,但虚拟的主要特点还在于简,即把一切都减少到可以省略的最低限度,以少代多,如以龙套代替三军等。

第二、程式性

程式使中国古代戏曲极富魅力。西方戏剧的某些规范与中国古代戏曲的程式有相似之处,但中国的戏曲程式除具有规范外,还有集中、夸张、鲜明等特点。如简单的开门程式,主要集中在拔门闩、把门分左右拉开这两个关键动作上,大大简化了日常生活中的开门动作;接着在这两个动作的速度、节奏、姿势等方面都给予适当的夸张,使之比生活中的原样更鲜明、更准确。中国古代戏曲源于生活,但决不是机械地模仿或照搬,它有一个去粗取精、加工提炼的过程,使之比生活中的原样更富表现力,更具形式美,也更能使人产生联想和美感。不少人认为程式是一种表演艺术,是戏中人物的动作形式(这当然是主要的),其实戏曲程式是无所不包的,但凡戏曲舞台上的一切,大到人物形象塑造,小到锣音鼓声等,无一不程式化了。此外,也不能把戏曲程式看成是完全不变动的,导演或演员在学戏时如实地掌握它,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它。

第三、综合性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而中国古代戏曲则是所有戏剧样式(如话剧、芭蕾、歌剧等)中综合度最高的艺术,与西方戏剧相比,它对各方面的综合,更是几乎达到了“无体不备”“无所不包”的程度。但它这种高度的综合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有人或认为戏曲的综合仅指表演艺术(如唱、念、做、打)而言,忽视了剧本的创造也是综合;或认为综合仅指戏曲的外在表现形式,忽视了戏曲所表现的内容也是综合;或认为综合仅指艺术体裁,忽视了文

学体裁的综合。中国古代戏曲的高度综合性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戏曲虽然出现很晚,但武打、角抵、木儡、滑稽表演等都早就有了;唐宋时出现的大量诗词、小说、说唱等,更是被戏曲很快地吸收融化,因此中国古代戏曲具有特殊的魅力。

第四、抒情性

中国古代戏曲与西方戏剧一样,都注意戏剧中冲突的展开。但中国古代戏曲的重点不在于表现动作的冲突,而是以内心冲突的抒情为重点,侧重于人物灵魂深处的徘徊。凡感情充沛处就用歌唱,即使在双方的对白中,也常插入抒发内心的独白,因此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西方戏剧则更多地表现人物面对面的冲突,具有较强的动作性。此外,中国是一个抒情诗发达的国家,中国古代戏曲就是从诗歌发展变化而来,因此它本身就包含着较强的抒情性。这种抒情性不是作为某一种抒情成分,而是“渗透于题材的选择、情节的安排、性格的刻画、语言的锤炼,以及演员表演、唱腔伴奏、舞台美术等戏曲的一切构成因素、构成部分之中的。”(夏写时《中国戏剧美学浅探》,《文艺研究》1980年6期)抒情性是中国古代戏曲一种独有的美学特征。

第五、主观性

中国古代戏曲往往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强烈感情,直接对剧中人物进行褒贬,而西方戏剧则力求将思想倾向从情节和场面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对人物仅做客观的描绘。中国古代戏曲的这种主观性,与东方文化重主观表现有关,也与中国民间观众看戏时的爱憎倾向有关。观众的直接干预使戏曲必须态度鲜明、是非清楚。 第六、时代性

中国古代戏曲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白话小说,这与西方戏剧取材的广泛略有不同。有人仅据此认为中国古代戏曲缺乏时代性,与现实生活脱离太远,这完全是误解。中国古代历来重视艺术的社会功能,戏曲也并不仅仅只是作为娱乐消遣的形式。中国古代戏曲虽然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折射,但都或多或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充满时代的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剧

一、戏剧介绍:

1、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是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

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

2、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3、戏剧史家说说:世界上曾经有三大戏剧文化。一是古希腊戏剧,二是印度梵(f án )剧,三是中国的戏曲。希腊戏剧在产生于公元6世纪,200多年后踏遍衰微中落。但它演化了后世的欧洲戏剧文化。印度梵剧产生年代不详,但早已是文化陈迹。中国的戏曲最年轻,至公元11世纪才登堂入室,近千年来,非但未见衰败,反而根深叶茂,繁衍派生形成了300余个地方地方剧种。形成了任何国家无法与之相比的剧目、剧种、剧论、表演及唱腔音乐遗产。

二、中国戏剧发展史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产生:起源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

发展:奴隶社会时期,随着阶级的分化,祭祀性的歌舞成为国家祭奠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一系列严格的等级规定。屈原的《楚辞。九歌。云中君》还有《史记。滑稽列传》中就有记载。从外形与神态上扮演人物,可以说是具有了表演性质,展现了戏剧艺术的萌芽。因此,登台演戏也称为“优孟衣冠”。汉代又开始盛行抵戏、歌舞、杂技、幻术等各种演出形式的“百戏”。

形成:盛唐时期,南北文化的融合,中外文化的大规模交流,出现了“参军戏”歌舞戏。唐代宫廷还设有专门训练艺人的组织场所――梨园,据《新唐书。礼乐志》中就有关于梨园的记载,所以后世的戏曲演员都自称“梨园子弟”,称戏曲界为“梨园行”,并把唐玄宗奉为梨园行的祖师爷。

繁荣:宋金年间, 多种形式歌舞杂戏进一步融合产生了“宋杂剧”。到了南宋,杂剧有了较严格的规范,剧本的结构、角色行当、演出内容&风格等都已经具备了中国戏剧的雏形。由于南宋受金朝的统治,因而逐渐演变为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分别是北方杂剧(金院本)&南方杂剧。公元12世纪前,南方杂剧逐渐演变为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因最早产生于温州等地,又名“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它的曲调原出自南方民间小调,后再流传中不断发展,形成了包括歌、念、诵、舞蹈等组成的综合艺术,通过人物的表演来表现复杂而完整的故事。南戏中《王魁》、《赵贞女蔡二郎》、《张协状元》等,它的出现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

鼎盛:元代是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元杂剧,也称为元曲,是在宋代北方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也叫做北杂剧、北曲。“元曲 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他们创造了《窦娥冤》、《汉宫秋》、《墙头马上》、《倩女离魂》以及王实甫的《西厢记》对后来的戏曲艺术&戏曲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元杂剧在元灭南宋以后逐渐流传到南方,元代后期开始衰落。

延展;明代中叶,南戏发展成为传奇戏,这使中国戏剧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陆续出现了大批优秀剧作,因地域差异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声腔。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昆山腔经著名音乐家魏良辅改革加工后,流向全国各地,影响了许多地方戏曲。戈阳腔也在民间流传,并不断演变,形成了一些新的地方声腔剧种。在历史演变中称为:“雅部”的昆腔在清代中叶衰落,而根植在民间的“花部”(指除了昆曲以外的所有声腔,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戏曲剧种)则又得以发展新的高潮。

戏剧发展性高潮:清代戏剧因各种声腔所代表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形成了昆腔、高腔、柳子腔、梆子腔、皮黄腔等五大声腔体系,每一体系又分为许多剧种,号称“三百声腔”。在清代中期,乾隆五十五年,徽剧三庆班进入北京演出,同以后兴起的四喜、春台、和春合称“四大徽班”。进入北京后形成了中国戏剧的典型代表――京剧。

三、中国戏剧的思想内容:

1、颂扬忠、勇、智、善的思想性格。

2、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对美与善的追求。(这也就是人们说的大团圆的结局:始悲终欢,始离终合,始困终享的结局。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很有意味的名称“凤尾式结局”并把结局归纳为七类,即梦圆式、仙化式、复仇式、再生式、冥判式、敕赐式、调和式。)

四、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抒发剧中人物的感情,而且借人物之口述作者之情怀。例如:《帘试》“【北清江引】俏娘行强占了文昌座,举子才一个;夸扬识鉴精,做作威风大。”这段就借柳希潜之口嘲讽了当时的所谓的名士“夸扬、做作、威风大”的装腔作势,到头来却让“俏娘行强占了文昌座”;再如,《桃花扇〃却帘》张君瑞【沈醉东风】“枕上余香,帕上余香,消魂滋味,才从梦里尝。”一段,就写出了新婚欣喜。

五、串珠式的结构:中国传统戏曲的点线串珠式结构, 其意义在于以点线串并的结构形式, 将故事段落和情节事件打碎成无数的小颗粒(点) ,再用线将之纵向串并起来, 让事件(点) 在线中顺序排列而发展; 即中国戏曲的情节、冲突、场面都以点状的形式出现并受线性排列的规范。例如:《西厢记》就是一线贯穿,二类矛盾,三个人物, 一线:崔张爱情;二类矛盾:崔莺莺、张生、红娘和老夫人之间的冲突。崔莺莺、红娘、张生三人之间的相互冲突。这些矛盾冲突都围绕崔张爱情铺开。

六、语言颇具匠心,独树一帜:中国戏剧的语言,除了动作性、性格化、诗化的特点以外还具有歌舞性、本色和机趣的特点:《西厢记〃却奁》„末、小旦上‟„末‟果然起来了,恭喜,恭喜!„一揖,坐介‟„末‟昨晚催妆拙句,可还说的入情么。„生揖介‟多谢!„笑介‟妙是妙极了,只有一件。„末‟那一件?„生‟香君虽小,还该藏之金屋。„看袖介‟小生衫袖,如何着得下?就这一段就富有机趣。又有了文人的“雅”的本色。

中国戏曲的特点

话剧在我国出现还不到70年的历史,因此我国19世纪以前的戏剧形式主要是戏曲,戏曲艺术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虚拟性

西方戏剧追求写实,认为戏是对自然的摹仿;中国古代戏曲追求想象,认为戏是对生活的匍拟。这与西方艺术强调形似、东方艺术强调神韵有关。那么,何谓“虚拟性”呢?不少人往往把“虚拟”与“程式”“写意”“象征”“假定”等混为一谈,其实虚拟与这些艺术手法有一定关系,却不等同。“程式”是形式,是可见的;虚拟是内在的,只有通过程式才能被认识。 “写意”是一种属于精神领域的艺术思想,它对虚拟起着指导、制约作用;虚拟的目的是借意显实,而决不能没有目的的盲目虚拟。“象征”是用具体可感形象传达某一种意思,与虚拟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如用黑色象征肃静、忧伤,用绿色象征青春朝气;虚拟虽然含有象征因素,但有一些因素为象征所不具备,如以桨暗示船,以布帘模拟城门等。“假定”所表现的舞台形象已不同于生活中的自然面貌,它在以实代虚等方面与虚拟有相同之处,但虚拟的主要特点还在于简,即把一切都减少到可以省略的最低限度,以少代多,如以龙套代替三军等。

第二、程式性

程式使中国古代戏曲极富魅力。西方戏剧的某些规范与中国古代戏曲的程式有相似之处,但中国的戏曲程式除具有规范外,还有集中、夸张、鲜明等特点。如简单的开门程式,主要集中在拔门闩、把门分左右拉开这两个关键动作上,大大简化了日常生活中的开门动作;接着在这两个动作的速度、节奏、姿势等方面都给予适当的夸张,使之比生活中的原样更鲜明、更准确。中国古代戏曲源于生活,但决不是机械地模仿或照搬,它有一个去粗取精、加工提炼的过程,使之比生活中的原样更富表现力,更具形式美,也更能使人产生联想和美感。不少人认为程式是一种表演艺术,是戏中人物的动作形式(这当然是主要的),其实戏曲程式是无所不包的,但凡戏曲舞台上的一切,大到人物形象塑造,小到锣音鼓声等,无一不程式化了。此外,也不能把戏曲程式看成是完全不变动的,导演或演员在学戏时如实地掌握它,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它。

第三、综合性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而中国古代戏曲则是所有戏剧样式(如话剧、芭蕾、歌剧等)中综合度最高的艺术,与西方戏剧相比,它对各方面的综合,更是几乎达到了“无体不备”“无所不包”的程度。但它这种高度的综合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有人或认为戏曲的综合仅指表演艺术(如唱、念、做、打)而言,忽视了剧本的创造也是综合;或认为综合仅指戏曲的外在表现形式,忽视了戏曲所表现的内容也是综合;或认为综合仅指艺术体裁,忽视了文

学体裁的综合。中国古代戏曲的高度综合性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戏曲虽然出现很晚,但武打、角抵、木儡、滑稽表演等都早就有了;唐宋时出现的大量诗词、小说、说唱等,更是被戏曲很快地吸收融化,因此中国古代戏曲具有特殊的魅力。

第四、抒情性

中国古代戏曲与西方戏剧一样,都注意戏剧中冲突的展开。但中国古代戏曲的重点不在于表现动作的冲突,而是以内心冲突的抒情为重点,侧重于人物灵魂深处的徘徊。凡感情充沛处就用歌唱,即使在双方的对白中,也常插入抒发内心的独白,因此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西方戏剧则更多地表现人物面对面的冲突,具有较强的动作性。此外,中国是一个抒情诗发达的国家,中国古代戏曲就是从诗歌发展变化而来,因此它本身就包含着较强的抒情性。这种抒情性不是作为某一种抒情成分,而是“渗透于题材的选择、情节的安排、性格的刻画、语言的锤炼,以及演员表演、唱腔伴奏、舞台美术等戏曲的一切构成因素、构成部分之中的。”(夏写时《中国戏剧美学浅探》,《文艺研究》1980年6期)抒情性是中国古代戏曲一种独有的美学特征。

第五、主观性

中国古代戏曲往往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强烈感情,直接对剧中人物进行褒贬,而西方戏剧则力求将思想倾向从情节和场面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对人物仅做客观的描绘。中国古代戏曲的这种主观性,与东方文化重主观表现有关,也与中国民间观众看戏时的爱憎倾向有关。观众的直接干预使戏曲必须态度鲜明、是非清楚。 第六、时代性

中国古代戏曲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白话小说,这与西方戏剧取材的广泛略有不同。有人仅据此认为中国古代戏曲缺乏时代性,与现实生活脱离太远,这完全是误解。中国古代历来重视艺术的社会功能,戏曲也并不仅仅只是作为娱乐消遣的形式。中国古代戏曲虽然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折射,但都或多或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充满时代的气息。


相关作文

  • 作文作文900字
  • 展中华之瑰宝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好客的,君可听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的东道主,中国独具特色的事物颇多,在世界上声名斐然.俗话说:"有所闻,乃有所行."今道三件瑰宝,愿得友人垂心. 这第一瑰宝,便是中华美食.诸君可曾听闻:"民以 ...

  • 文化瑰宝与文化泡沫作文3000字
  • 1 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刹.那/千年古刹. 伺.候/伺.机而动 薄.利/日薄. 西山 B. 辟.易/鞭辟.入里 号召./昭.告天下 史乘./千乘. 之国 C. 拖累./连篇累.牍 载.体/载.誉归来 间.架/间. 不容发 D ...

  • 我家的骄傲作文800字
  • 我家的骄傲-书法 汝南县二中8(3)班学生:吴一童 辅导教师:汝南县二中 邓晓迁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古色芳香.流传千年,书法是中国的骄傲,是诗文的精髓,是国人交流的平台. 中国书法有着几千年的演变过程,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 ...

  • 美丽中国,美好的天作文1100字
  • 最近我阅读了<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这本书,我不禁为我们这美丽的祖国发自内心地赞叹. 这本书一共有十三课,这十三课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绚烂的画卷.在这里,我看到了祖国的辉煌文明,参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欣赏了祖国的中华瑰宝,对祖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看完这本书,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中 ...

  • 戏曲--瑰宝作文500字
  •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戏剧就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千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 受奶奶的影响,从小我就对戏曲耳濡目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那时的我并不能理解戏曲丰富内涵,却从心里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门中国传统艺术.记得小时候,我经常跟着奶奶 ...

  • 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作文800字
  • 洋洋华夏,五千年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积淀下来的辉煌篇章,绘成了一幅雄伟的壮丽画卷! 我国的疆域辽阔,景秀山川,绣成了华夏绚丽的场面.多少时代为了我们的中华兴衰交替,多少儿女为了我们的民族抛颅洒血! 丝绸之路,让中国走向了繁荣富强的正轨,让我国与世界联系起来,我国的各种物品通过了这条路,走遍了大江南 ...

  • 中国戏曲文化作文800字
  • 小编导语: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作文:中国戏曲文化800字作文,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化殿堂,享受它独特魅力吧.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尽在百度攻略. 中国的戏曲可谓流芳千古,历史悠久了,而且中国戏曲的种类繁多,全国许多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而且每一个地方都 ...

  • 汉字--永恒的瑰宝作文700字
  • 然汉字一直铭虽记于心,但对于它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终于,有一刻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 登上高楼,眺望楼下的风景,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个字"妙".我有些震惊,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想到这个字?望着远处大街上,看着过往的人群打打闹闹,突然,眼神凝滞在漫步路边的妙龄少女身上,亳无思绪的头 ...

  • 保护中国的文化作文500字
  • 众所周知,中国乃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还是唯一的一个一直绵延不断的国家.但最近,我却惊奇的发现,我们离中国的古老文化越来越远. 不说别的,就说说我们中国的文字--汉字.汉字,是中国人最引以为毫的.但正当中国人在努力的学习英文的时候,却尴尬的发现,中国人的汉语水平正明显下降.随便找个过路的学生,特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