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写作技法十五讲作文14500字

初一作文

1 高考议论文写作技法十五讲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一:援用称引法

所谓“援用称引”,就是在议论之中,将有关言论拿来为我所用,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引用”,以增强说服力。引用的范围,或名人名语,或格言警句,或成语谚语,或古今诗文,或凡人实话,等等。它们有的可以充当论点,统领全文,有的可作为结语,归总全篇,但大都则用在本论之中,作为论证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增强论证力量,揭示问题实质,充实议论内容,增加行文色彩和主题的可信度。

援用称引法在具体运用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暗引,又叫间接引用,并非原文原名照引,而是由作者归纳概括提炼后转述引进,即引其大意,形式上不用引号,对于那些引语过长而又非引用不可的,往往采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是明引,又叫直接引用,则是将原文原句照摘入文,或语段,或文句,或警词,形式上须有引号标出,这种方式具有片断性和可信度,因而在写作实践中普遍见用。

例如《说谦虚》这篇短论,文章虽仅千把字,但引用就达六处之多,而且都是直接引用,都以引号标出,鲜明醒目。这里,既有开篇见引,以作中心论点的;也有收束见引,用作归总全篇;更有正文见引,用作论述证明的。这样,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而深刻。引用的文字,多则十几字,少则六个字,它们分别出现在相应的恰当的段落之中,短小精悍,灵活生动,与作者的论句融会贯通,和谐一体。引用的内容,互不重复,颇具匠心:"谦受益,满招损”,是引古代格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引古代名家著作中的警句;“哪里来的异端”,是引反面言论;“吃一堑,长一智”,是引社会俗语;“诸子百家,无所不晓,九流三教,无所不通”,是引旧小说中的套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引领袖名言。这些引用,形式不同,内容有别,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援用称引,十分成功。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讲究援用称引的正确性,不可断章取义,任意歪曲,更不能杜撰捏造,冒名顶替,张冠李戴;二是要注意援用称引的和谐性,要加以选择,不能乱引,要从内容、句式、风格、词语、修辞等方面综合考虑,使之与上下文吻合一致,不可若即若离,似连实断;三是要讲究援用称引的科学性,要少而精,不可连篇累牍,堆砌重叠,因为我文为主,引语为客,援用过多,便反客为主了。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二:以退为进法

所谓“以退为进”,是指以退让作为进取的手段。军事上,“以退为进”,能更多地消灭对方;拳击时,“以退为进”,能更狠地击倒对方。如果将这种方法恰当地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就能够很好地说服对方,有助于论证力量的增强和论证效果的表达。

2 以退为进法在论证中的运用,一般体现在有关语句上,简明扼要,内容具体,文字不多,少则一两句,多则三五句,这些句子,在关系上表现为转折复句或转折句群。例如:

①不俭而能廉的人古来的确是有„„但是因讲究奢华而大搞贪污或横征暴敛„„的人,那可就更多更多了。(《应该敢提“俭”字》) ②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友邦惊诧论》)

③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哪一个“友邦”也都有的。(同上)

④不错,这个宗旨很好。但是要问,在最热闹的大马路,是游行演讲的学生,是聚集听讲的群众,却给排枪打死打伤打散,这是什么样的治安?(《华队公会的供状》)

⑤不错,这也很正大。但是要问,同胞被屠了,„„这对于国体有没有损伤?(同上)

以上五例都用了以退为进的议论方法,据例可知,它表现为这样四个特点:

一是比直接进击更为有力。它犹如以拳击人,先收拳于怀,运足气劲,再猛攻对方,治其于死地,这是以退为进方法的主要特征。在句式上,它往往先肯定,后否定,肯定为“退”,否定为“进”,肯定在于蓄足进势,否定是肯定的目的所在。在遣词上,退进用词十分明显,如例①的“的确是有”,例②④⑤的“不错”,例③的“即使”都是“退”;各句中的“但是”都是“进”。这样,先退后进,以退为进,观点鲜明,论证有力。二是既有独立性,又具附着性,为全文总的论证方法服务。如例①④⑤就是为举例论证服务的,例②③为对比论证服务。三是由于它进攻性很强,论证力很盛,所以常被用于驳论之中,如以上五例,都出自驳论文,从而提高了批驳效果,增强了驳斥的战斗力。四是它的体现单位是语段和句子,因而生动灵活,用来比较方便自由,易懂好学。 运用以退为进的方法进行论证,要注意两点。一是它往往用于本论之中,引论不用,结论少见。同时,它又是议论的高潮,或加强力量,或增加深度,所以要掌握好节奏和火候。二是在立论中一般不用,即使偶尔用之,也要讲究分寸,防止语“进”过度,使人难以接受而影响说理效果。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三:正反对比法

所谓“正反对比”,就是正面和反面对比。对比的内容,既可以是正确观点与错误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的对比;对比的形式,既可以是句式、词语的正反相照,也可以是时间、人物的正反相对,是一种运用十分广泛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既可以用于立论文中,也可以用于驳论文中;既可以用于议论之首,也可以用于议论之末或议论之中。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对比,

3 鲜明地反映了作者的立场观点,突出文章阐述的是非,具有较强的论证效果。

正反对比法在具体运用中有两种情况。

一是通篇运用对比,从头至尾,处处有对,段段有比。例如《说谦虚》一文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文章围绕“谦受益,满招损”这一中心,摆事实,讲道理,对比纷呈。首段,“谦受益”与“满招损”,是论点对比;收束,“虚心使人进步”与“骄傲使人落后”,是结论对比;中间的二段“不认识“与“认识”、“无知”与“有知”、“很多知识”与“知识不够”、“有涯”与“无涯”,三段“不少科学家”与“顽固愚昧的统治者”、“光辉”与“黑暗”,六段“谦虚、谨慎、严肃、认真的态度”与“自满的态度”等等,是本论对比。可见,这篇短论,无论是摆事实,讲道理,还是援引用,大都是以正反对比的形式出现的,既从正面论述了“谦虚”的意义,又从反面阐明了“骄傲”的危害。这样,一正一反,正反互补,对比映衬,使文势迭宕多姿,使说理严密透彻,有力地突出了正确观点。

二是局部运用对比,只在文中某一处或某几处出现。例如《反对自由主义》一文就是这样,全文21个自然段,五段的“当面”与“背后”、“开会”与“会后”,七段的“只要”与“不要”,十三段的“大事”与“小事”,十七段的“第一位”与“第二位”,十八段的“不说”与“行的”、“对人”与“对已”,二十段的“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正确”与“不正确”、“他人”与“自已”等。这六个段落的对比,将两种鲜明对立、截然相反的内容放在一起,无需多言,正与反一目了然,观点倾向十分清楚,充分体现了对比说理的鲜明性和说服力。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要注意两点:一是正反顺序的客观安排要合理,或先正后反,或先反后正,排序的依据是主题和文题,如《说谦虚》以“正”在前,《骄必败》则又以“反”在前,这样对比,行文井然,正反有序,才不致于杂乱;二是要认真取舍,因为可以构成对比的事物和内容太多,正反词语、正反警言、正反材料、正反人物、正反现象等等,要根据需要,精心选择,灵活运用,以增加行文的色彩,使之变化多姿。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四:实例史据法

所谓“实例史据”,就是通过列举事实、陈述例子、摘引历史故事来阐述道理,论证观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摆事实”,是一种最常见、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事实胜于雄辩”,在议论文中,恰当地运用典型事例,可以胜过许多说教,增强说服力。

实例史据法的显著特点,是让事实说话,在表达上是以叙述为主,是大议论之中的小记叙。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叙述实例史据的文字比较详尽,具有介绍始末、交代原委、陈说经过的功用和特点。比较生疏、知者甚少的例据,一般采用这种方法,

4 如《谈骨气》一文就是这样。文章围绕“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具体运用了三个事实论据,一是文天祥兵败被捕,拒绝引诱,写诗明志,慷慨就义;二是穷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三是闻一多怒对敌人手枪,宁死不屈。三个例据,三段叙述,都在二百字以上,比较具体详尽。作者选择这三个事例很有讲究,从时间来说,两个古代,一个现代;从人物身份来说,一个士大夫,一个平民,一个知识分子;从在文中的作用来说,一个证明“富贵不能淫”,一个证明“贫贱不能移", 一个证明“威武不能屈”,而且,三个事例的安排顺序,与孟子的三句话顺序一一对应,吻合一致,共同证明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可见,这三个论据,概括力强,覆盖面大,起到了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论证效果。

另一种叙述实例史据的文字十分简洁,多则几句话,少则一句话,比较概括凝炼,可以随时拈来。这种论据,人们一般比较熟悉,无须详述细说。例如《理想的阶梯》,全文不足二千字,而用古今中外名人的事实论据就达十五人,请看第六节的一段文字:“但今日的处境,总不至像布鲁诺、伽利略那样冒着受宗教极刑的危险,总不至像高尔基那样在老板的皮鞭下学习写作吧?”短短一句话,就用了三个世界名人实例,概括而简炼,真实而典型,点到为止,见好即收,驾轻就熟,议论风生,堪为用据高手。

运用实例史据要注意四点,一是所举例据要真实,有根有据,切不可凭主观意愿而杜撰捏造,那样就站不住脚,就失去了可信度。二是所举例据要典型,有代表性,有概括力和普遍意义,否则就缺乏说服力。三是列举论据与议论说理之间要有适当的过渡文字,使之衔接无缝,和谐无痕,如《谈骨气》中“南宋末年" 、" 另一个故事”、“还有个例子”等,就是三个论据的引入过渡文字。四是列举论据的文字是为议论服务的,切不可叙述过多,喧宾夺主,冲淡议论而偏了文体。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五:纲目总分法

纲是网的总绳,目是网的分眼,它们之间是大与小、总与分的关系。所谓纲目总分,是指办事要抓住主要的来带动全面,这种方法常被议论文所拿用,成为一种颇受青睐的结构技巧。用纲目总分法进行论证,可以把问题的各个方面阐述清楚,使文章条理明晰,有助于读者把握行文的要领。运用这种方法有一定的规律,大致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总—分—总”法,即纲在首尾,以首为主,提纲挈领,中间为目,从几个方面,按一定顺序,具体分说,以形成首尾呼应、严丝合缝的缜密结构。例如《两种习惯养成不得》就是这样。文章开头为纲为总:“哪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树纲拎总,统领全文,点明题目,简明扼要。然后按纲的句式排序,用两层两个设问引进分说:“什么叫做不养成什么习

5 惯的习惯?”“什么叫妨害他人的习惯?”并列相垒,先后有序,细说总纲,具体阐述。结尾再现总纲:“„„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句式与开首一样,归纳与中间一致,句序与前文相同,纲目总分,配合密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一目了然。

另一种是“总-分”法,它与第一种结构方法有同有异,同者为开头和中间,开头总议,中间分述;异者为结尾,总纲没有再现,不再呼应篇首。它用墨经济,显得干脆简洁,例如《怀疑与学问》便是。这篇文章共分五节,先通过两节引用,摆出总纲:“学者先要会疑”,然后用了三段文字,从三个方面进行分论,一段一个内容,每段内容要点又放于段首,分明可见:一是“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二是对于传说“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三是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和“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就全面而又具体地分说了总纲,论证了治学要有怀疑精神,收束嘎然而止,干净利落,别具一格。

第三种是“分—总”法,与第二种正好相反,纲在结尾,有的是中心论点,有的是归纳收结,有的是二者合一,纲前内容表现为“分”。因此,它入文干脆,开篇即“分”,无引渡转换文字。例如《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文章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分”,从两个方面论证问题,一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二是知识分子是劳动者;第二部分为纲为总:“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既指出了两个论断对于发展科学事业的重要意义,又自然归结收总,水到渠成。

运用这种方法,一要注意“分”的部分之间的关系必须表现为并列,如存在因果、主次或递进关系,一般不用这种方法。二是要注意“分”的部分安排顺序一定要与“总”的部分句式或内容的顺序吻合一致,一一对应,以免杂乱。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六:层递深进法

所谓“层递深进”,就是一层进一层,逐次递进,逐层深入,是一种常见的议论方法。这种方法,在形式上表现为纵向结构,但又不是时间的延伸,内容的承接,而是议论的步步深化,阐述的层层拓进,使读者沿着行文顺序,对所论的问题有个深层的了解,符合人们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层层深进法,开篇一般先设置深进的“点”。这个“点”既可以是中心论点,也可以是中心论题;既可以是某种现象,某件事情,也可以是某种言论,某个警句、格言、诗行、对联等等。然后由此为端,逐层剖析、论证。例如,《事事关心》就运用了这种方法。文章以一副对联开篇,耐人寻味,没置深进之“点”,接着,沿着这个“点”,介绍它的出处,

6 交代引用动机,阐释对联含义。在此基础上托出中心论点:“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政治,两方面要紧密结合。”然后,先古后今,以古论今,围绕中心,正反论证,先评价对联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思想渊源,既有肯定又有否定,一分为二,公正客观。经过这几步深入议论,对联可借鉴之处已一清二楚,于是,用一节文字过渡,转入深层论述,指出只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治是不对的,只强调政治而不努力读书也是不对的。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将古人古事,众多道理,浓于笔端,既收总全文,又强调了中心,新颖独到,读来兴味盎然。

层递深进法论证问题,论点的出现有四种情况:一是开头,提纲挈领;二是中间,承前启后;三是结尾,与结论融合;四是题目,鲜明醒目。前两者较少,后两者居多,这是由层递深进的特点所决定的。

运用层递深进法要注意三点:一是深进的“点”确定之后,要紧紧扣住不放,集中专一,顺延拓深,始终如一,不枝不蔓,以免影响阐述深度;二是层递深进要自然和谐,内容发展要步步加深,词句过渡要层层衔接,避免跳跃性而造成断层裂痕;三是要讲究收束之深的“度”,防止夸说过分而牵强附会。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七:中心包围法

所谓“中心包围”,就是先确定一个中心论点或中心论题,然后围绕它,选择有关材料,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包围中心,表现中心,论证中心,是一种比较方便自由的议论方法。

中心包围的具体运用,常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是并列式包围,即包围中心的那几个部分,那几个内容和方面,形式上是并列关系,位置可以互换,先说哪个,后说哪个,对中心都没有影响。例如,《理想的阶梯》就采用了这种议论方法。这篇文篇的中心论点是“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围绕这一中心,从三个方面包围:第一个方面,“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第二个方面,“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第三个方面,“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这三个方面,修辞上构成排比段,内容上互不重合,各自独立,形式上并列相垒,无主次之分,无轻重之别,无论哪一个,先说后说都无不可。但都受制于中心,服从于中心,统率于中心,印证于中心,论证严密,层次清晰。《俭以养德》亦运用了这种方法。

二是非并列式包围,即包围中心的那几个方面,或相承关系,或主次关系,或因果关系,其先后顺序有讲究,不能互换。例如,《给青年们的一封信》的第一部分,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文章首句是第一部分的中心论题:“我对于我国献身科学的青年们的希望是什么呢?”围绕这一中心,从三个方面:“首先,要循序渐进”,“第二,要虚心”,“第三,要有热情”。这三个方面,有主次之分,先主后次,先详后略,前者用

7 了五段文字,中者用了三段文字,后者只用一段文字。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层次清晰,有理有据,有物有序,情真意切,语重心长。 中心包围法论述问题特点,是行文自然灵活,结构变化多姿,讲究与中心配合的和谐性,讲究几个方面包围的完整性。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要搞清包围的那几个方面的关系,若为并列关系,论序可以随意,除此而外,均有讲究,就要注意先后顺序。其次是要注意几个包围内容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做到既独立相存,又互相关照,其标志,有的是词语依次转换,如《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的“首先”、“第二”、“第三”等;有的是以相同或相近的句式过渡,如《理想的阶梯》中三个包围内容的句式均为“理想的阶梯,属于„„的人”,它们分别放于段首,提纲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八:设喻明理法

所谓设喻明理,就是巧妙地运用人们比较熟悉的通俗懂的事物来作比喻,以说明人们比较生疏的抽象的道理,从而达到以喻明理、喻至理明的效果。

用设喻明理法,可以改变议论文常见的那种枯燥、严肃、呆板的文风,增加论证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是倍受人们喜爱青睐的一种议论方法,是修辞手法与论证方法有机结合的产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喻证法”。

设喻明理法在议论文中的具体运用,从篇幅来看,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是通篇用设喻明理法,即全文上下,自始至终运用比喻手法来说理。例如,《太阳的光辉》就是其中的典型范例。首先,文章的题目就运用了比喻,具体形象,含义深刻。然后,第四段挑明比喻:“我看用太阳的光辉来比喻我们党所领导的六亿五千万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太阳”喻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以“光辉”喻党领导下的伟大事业。接着,以此为喻端,喻如星辰,频繁点缀,正喻反喻,交错出现。太阳有“黑点”,我们的事业也有“缺点”,但人们并没有因此就否定了太阳的“光辉”,也没有因此就否定我们事业的“成绩”。“黑点”无损于太阳的“光辉”,“缺点和错误”也无损于我们事业的“伟大”。太阳造就了人类,“普照大地”,“光明磊落”,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新中国”,造福人类,“虚怀若谷”。这些,在文中不同段落的关健地方出现,将深刻的道理说得明白晓畅,深入浅出,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二是局部用设喻明理法,即在文中有关地方,恰当地用上一两种比喻,如初春的花蕾,点缀其间,灵活闪现,它不具备通篇的整体性和相关的连贯性。例如,《批评和自我批评》就运用了这种局部喻理的论证方法。文章以“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脸是应该经常洗的”等日常生活现象,来比喻人的思想和党的工作“也应该打扫和洗涤”;用“积满了

8 灰尘”和“灰尘满面”,比喻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受到侵蚀;以“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比喻社会中各种危害党的思想意识和作风,等等。这种比喻,既有一定的联系,又独立存在,配合密切,喻理恰当,使比较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具体,易于理解,大大增强了论证效果。

设喻明理法是一种运用较为普遍而又十分灵巧的议论方法,但要用得好,应注意两点:一是“喻”与“理”之间的相似点必须是人们所能理解的,要由喻及理,由浅入深地将其揭示出来;如果不顾“喻”与“理”之间的一致性,往往会弄巧成拙。二是设喻的前后,要加以适当的引渡和阐发,以达到“喻至理明”的效果。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九:叙议结合法

议论文虽以议论为主,但有时为了说理的需要,又常常安排一些记叙的文字,这种方法就叫叙议结合法,是记叙这种表达方式在议论之中的巧妙运用。

一是先叙后议,在议论文中,叙为基础,议为深化,叙为前提,议为结果,叙为铺垫和手段,议为发展和目的,叙以提供材料,或事或人或物,议以论理阐发,或褒或贬或析。例如,《纪念白求恩》一文的开头:“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人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已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中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这段文字共有四句话,前两句是记叙,概述了白求恩来中国的简历,交代了他的国籍、身份、年纪,来中国的目的及艰难历程,以客观叙述为主;后两句是议论,通过设问,一问一答,对白求恩的思想、精神进行阐说,以主观评赞为主。这样,先叙后议,界限分明,叙有目的,议有根基,配合密切,很具说服力。

二是先议后叙,就是先通过议论的文字,或观点,或论点,或言理,或剖析,然后通过记叙的文字,或人事,或史实,或掌故,或现象,对上文的议论内容进行印证。例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的第四段,先用四句话议论,连用两个假言推理,分析错误同真理、失败同成功之间的辩证关系,接着叙述,摆出法拉第、欧立希两个世界名人经历无数次失败最后获得成功的事实。这样,先议后叙,先理后据,理由据证明,据为理服务,二者一配合,将道理说得一清二楚,严密深透。 三是夹叙夹议,就是一边叙述,一边议论,或以议论引出记叙,或在记叙基础上生发议论,二者错落有致,共同担当推进文章发展的任务。例如,《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杂文,开头对雷峰塔发表意见,是议论;引进白蛇传故事,是记叙;对“镇压的塔”表示态度,对塔倒掉表示看

9 法,对法海“多事”动机进行分析,是议论;玉帝拿办法海,吴越民间吃蟹风习,是记叙;对法海下场嘲讽,是议论。这样,以议论开篇,以议论收束,而中间部分夹叙夹议,行文如话家常,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作者的感情,文章的观点,均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和有力的确证。

运用叙议结合法,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讲究配合的和谐性,议要自然,叙要恰当,巧妙融会,不见裂痕。二是要明确从属关系,叙为议服务,议有叙作据,以议为主,以叙为次,叙从属于议,议概统着叙,不可叙述过多,反客为主,以冲淡议论内容。三是要注意叙议的先后顺序安排,根据需要,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但结尾一般不用叙。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十:逆向反意法

所谓“逆向反意”,就是违反常情,有背常理,反用常话,转换角度,从反面下笔成文,进行逆向求异思维。这种方法,在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在一般正常思维的前提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立意、构思。如果将这种方法引进议论文,就叫逆向反意法。

逆向反意法的显著特点,是敢于突破思维定势,见地独到,赋予新意,有引人之趣,可增人新知,令人爱读,能产生奇峰突起、别有洞天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在具体运用时,常表现出两种情况:

一是从相反的条件上思考问题,构思文章,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使文章富有生气,令读者耳目一新。如1988年山西省中考作文题为《我的课余生活》,其中有一篇优秀应试作文,则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论据,具体论证了“我只有课,而无余”的中心论点,既客观地反映了当前不少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学生一切课余时间被占用的现实,又阐发了这样做的种种弊端及考生的强烈不满,立意高远,反向运笔,主题深刻,促人警醒。

二是构思事物反作用的结果,如成语“近墨者黑”,原指靠近墨的,会染上黑色,比喻环境的影响能决定人的习性,如果运用逆向思维反意成文,以“近墨者黑未必黑“为题,指出一些人在逆境中奋发、在黑暗中搏斗,从而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再如初中课本里《“旁观者”未必清》这篇短论,就是将“旁观者清”这一常用成语,反其意而用之。文章先肯定“旁边者清”有一定的道理,然后站在“四化”角度,笔锋一转,从四个方面重点论述了旁观者“一点也不清”的道理:旁观者必忘国责,不清;旁观者不通时代,不清;旁观者脱离实践,不清;旁观者必然落伍,不清。这样立意行文,既批评了一部分人当“四化”旁观者的错误思想,又从一般内容中翻出新意,不同凡响,有理有据,构思奇巧,令人可信,促人深思,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逆向反意法具有开拓性,可以使作者认识新领域,探索新问题,可以使读者扩大新视野,增加新观念,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言之有物,论之成理,令人信服,不可标新立异,

10 好新猎奇,强词夺理,堕入诡辩的怪圈。二是使用这种方法的论序,一般是从正向常理入文起笔,以作交代、说明、铺垫、引渡,然后言归正传,再转笔锋,进入逆向反意语境,进入论证重点。三是在题目中就要挑明这种方法,给人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饶有兴味之感,如《大器未必晚成》,《裁衣无须量体》,《风马牛也相及》,《亡羊补牢,为时晚矣》等等。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十一:取舍化合法

所谓“取舍化合”,就是同时说出两个内容、两种事物,然后取一个舍一个,要一个剔一个,将二者化合为一,既是客观现象在文中的反映,也是一种巧妙的议论方法。

取舍化合法在具体运用中,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为衬托式取舍化合,即所摆的两个内容均为同一类型、同一层次,或观点一致、褒贬相同,或均为中性,或都是反面,然后舍弃一个留取一个,一般舍在前,取在后,以前衬后,化二为一,重点就论述这后一个。例如,《关于写文章》的开头:“写文章,是交流思想、传播经验的一种方法,也是整理我们的思想和经验,使之明确化、条理化的一种方法。”这段文字只有一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提出了关于写文章的作用这一问题,而作用又有两方面,一是传播经验,二是使思想明确化。但文章并未同时都加以论证,更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抛开前者,只抓住后者,进行深入阐发。这是因为,两者比较起来,前者是文章写成后对别人起的作用,容易被人理解,后者是写作过程中对自已起的作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这种方法,在这篇文章中还有运用,如在分析“写不下去”的原因和“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条件时,也提出两个方面,一是掌握书面语言,二是思想成熟。但只是着重论述了“思想成熟”这一方面,至于前者,就被舍弃了。这样,既同时提出两个同类性质的问题,梅开二朵,又紧扣一点,不及其余,使分析全面,论述集中,中心突出。

第二种为正反式取舍化合,即所摆的两个方面,在内容、含义或观点上完全相反,然后舍弃一个,留取一个,或舍正取反,或舍反取正。但在位置上,同样表现为舍在前,取在后,二者合一,集中论“一”,例如有一篇题为《谈“比”》的初中生习作,文章开头写道:“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比’,有的与人比学习,比进步,比文明,而有的却与人比吃喝,比穿戴,比享受。显然,这后一种比法是错误的。”这段文字,先正后反,以正引反,正作铺垫,反为重点,正是舍笔,反是取笔,同时摆出了两种相对立的现象,而留下一个集中论述,正反对比,观点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11 可见,取舍化合法的运用,一般出现在开头,具有过渡引发,突出重点的作用,其特点是客观、全面、简明、自然。但并不表现在取舍复句上,而往往以转折、并列、递进等关系出现。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十二:由表及里法

所谓“由表及里”,就是先表层后里层,先外在后内在,如刨树根,先去浮土,再挖深层,如剥竹笋,先剥外层皮叶,再见内里嫩笋,是一种安排工序的好方法。这种方法,常常被运用到议论文中。

由表及里论证问题,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们认识世界的渐进过程,论序明显,易于把握,便于读者领会,可以克服就事论事、泛泛而谈的弊端。由表及里法的主要标志,是先现象,后本质,从现象到本质,摆现象为现实,揭本质为论理,现象是起笔,本质是落墨,内容上由浅入深,形式上纵向发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议论方法。例如,《反对自由主义》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文章先摆出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每种一段,结构相同,形成排比反复,但不呆板,不枯燥,笔锋犀利,句式多变,语言通俗、生动、活泼,对自由主义者形形色色的精神状态、错误言行作了深刻的揭露和形象的勾画。但摆现象只是手段,不能就事论事,不能表象化,要从思想高度进行理论分析,即透过现象触及本质,揭示本质。于是文章由此深进,逐一分析了自由主义的严重危害、阶级根源、思想方法和错误性质等,分层剖析,是非分明,两相对比,深刻有力。这样,文章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摆事实讲道理,有理有据,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如果用由表及里的方法来写《谈遵守纪律》这篇文章,可以这样安排材料:第一层谈当前中学生遵守纪律或不遵守纪律的种种(正反)表现,为下文论述提供依据;第二层谈为什么要遵守纪律,可从国家、军队、学校等不同方面来谈;第三层谈怎样守纪律,可结合生活实际来写。这样,先现象后本质,从感性到理性,有理有据,论证有序,条理井然,广度和深度都兼顾到了。

由表及里论证,是沿着人们逻辑思维的常规顺序,一层一层地展开阐述,一步一步地进行分析的。说理充分,论证周密,既可以全面阐述论点论题的深刻内涵,又可以提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令人置信不疑。同时,它能够使文章气势流畅,文脉贯通,逻辑严密,增强说服力和吸引力。 运用由表及里的方法进行说理,“表”与“里”的关系要和谐,位置要固定,任务要明确,前者是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发展和深化,缺一不可,且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凑,无裂痕,不臃肿。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十三:联想拓展法

12 所谓“联想拓展”,就是根据某些相反或相同的事、物、情、人等,由此及彼,展开联想,用以论证自已的观点,是一种思路自由开阔、经常运用的议论方法。

运用联想拓展法议论问题,往往在题目中显示标志,既挑明文体分支,又告诉人们所用的议论方法及论证角度。常见的有:①《„„的启示》,②《从„„谈起》,③《从„„看„„》,④《从„„所想到的》,⑤《„„的联想》,等等。文题确定之后,怎样用这种方法进行论证呢?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横向联想拓展,其特点是事与理必须是同一类的并列对象,相互间具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如有一篇题为《老师保姆的联想》的习作,先摆出老师对学生实行多方面“管理”和“教育”,由此联想到“保姆”的特点,论证了“劝师莫把保姆当”的论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这横向联想拓展的方法,运用频率不高。

二是纵向联想拓展,其特点以人们的正常思路为序,纵向发展,循序渐进,逐次加深。例如《鸟飞鱼跃的联想》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文章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一唐人诗句谈起,先从文学角度解释,然后从哲学角度发挥,把论证引向深入。接着通过“由此,我联想到人类的自由”一句过渡转换,由鱼鸟到人类,进入重点,深刻论述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法制、解放思想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最后,以辩证的解释诗句含义作结。这样,借题发挥,联想拓展,夹叙夹议,生动活泼,使内容逐层深入,说理严密,很有条理地达到了议论目的。

联想拓展法论证问题,一要有明确目的,要沿着意旨去设计联想步骤,一步一步地接近终点,自然和谐,不能胡思乱想,杂乱无章。二要选择好达到目的的联想点,是人是物,是事是理,要恰当,要与目的有密切联系。如论述持之有恒的精神,选择“水滴石穿”的现象就很恰当。三要安排好联想点与生发内容之间的过渡,如“由此,我联想到人类的自由”,承接圆合,天衣无缝。四要紧密联系实际,这是联想拓展法的共性所在,但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不能拨高,以免联想成为空中楼阁,失去置信度。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十四:疑问推进法

所谓“疑问推进”,就是将论证的主旨和内容,通过一系列的疑问来凝聚和贯穿起来,以形成文章的主体骨架,是一种比较巧妙灵活的行文方法。疑问推进法在议论中的运用,就是根据议论内容,分别在有关段落设置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通过逐一设疑释疑,引人思考,激人情趣。它如波浪之起伏,疑问为浪尖,风推浪涌,推进发展,结构紧凑,中心明确而突出。

疑问推进法在议论中的具体运用,常表现为两种情况。

13 一是以设问为标志推进,即通过自问自答或先问后答的形式,提出问题,引入论证。这种形式的特点是问与答紧紧相连,语境和谐,推进自然,问的位置一般在篇段之首。例如《“人比人,气死人”吗》这篇课文就运用了以下设问:①“这句话对不对?”②“怎样才算会比?”③“首先是比什么?”④“其次是同谁比?”⑤“还有是怎样比?”⑥“是全面地比还是片面地比?”⑦“是以自已之长比别人之短还是以自已之短比别人之长?”这里共提出了七个设问,①问引出正面观点,②问引入本论部分,③④⑤三问按逻辑顺序,内容上深进,形式上并列,⑥⑦两问连用,结束本论。这样一篇不足千字的短论,竟运用了七个设问,围绕论点,问得干脆,答得简明,先问后答,破立结合,依次发展,逐层推进,有力地突出了文章内容。

二是以反问为标志推进,即通过只问不答,答寓问中的形式,提出疑问,实则在答,或加强调,或作结论,或重语气。这种形式的特点是问得有力,推进干脆,位置常常在篇段之末。例如《华队公会的供状》这篇课文就运用了这种写法:①“这还可以认你们是中华国民么!”②“这是什么样的治安?”③“但是,你们这样做了么?”④“你们无损于国体,难道他们华捕反而有损于国体么?”⑤“懂得义务懂得责任的是你们么?”这五个反问,分别出在四个段落,三个在段末,两个在段中。①问揭其卖国实质,提纲挈领;②③问否定华队的标榜,驳第一个谬论;④问将华捕与华队放在一起作比,极言华队反动,驳第二个谬论;⑤问问后跟答,矛以强调,击其本质,驳第三个谬论。这样,本论部分,段段有反问,构成推进之势和行文脉络。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互不牵连,但围绕中心是明确的,即批驳“没有血性”、“没有天良”的反动本性,并以其反动行径为佐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将这一反动言论驳得一败涂地。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要根据文章内容,具体确定用哪种疑问推进法,如从结构过渡上考虑可用前者;倘从内容上考虑可用后者。二要在关键地方疑问,要确定适当的位置,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要滥问。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十五:竖的放矢法

“的”为靶子,“矢”为箭,“竖的放矢”就是先树立靶子,然后对着靶子射箭,是一种练兵习武的方法,后也比喻语言和行动有明确的目的性。这种方法在议论文中经常见到,尤其是以驳论为主的文章则更为多见,甚至可以说它就是驳论文的基本方法。在驳论文中,先竖起批驳的靶子,一般为反动或错误言论,然后对之进行批判、剖析,也就是射箭,使“矢”中“的”,击中要害。竖的放矢法的运用,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单靶式,即只竖一个靶子,集中放“矢”,不分散,不转换,火力勇猛,战斗性强,例如《“友邦惊诧”论》就是这样:文章先从学生请

14 愿的缘由写起,展示背景,然后通过揭露事实来引出反动谬论:“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接着围绕靶子,逐层驳斥,连放了三支箭:一驳“友邦惊诧”论,揭”友邦“狰狞面目;二驳“国将不国”论,揭国府奴才嘴脸;三总驳国府“友邦”,揭“友邦”与国府的主奴关系。这样,抓住要害,紧扣论题,逐层驳斥,有力地批判了敌人论点(靶子)的荒谬性、反动性和虚伪性。

二是多靶式,即竖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靶子,每个靶子各占一层,各层之间一般具有分列性,表现为并列关系,竖靶之后紧跟着驳斥,其行文结构与单靶式相同。例如《华队公会的供状》就运用了这种方法。它的批驳对象也是敌人,即华队公会这一反动组织及其成员,文章共驳斥了他们的三个谬论,即三个靶子:①夫商团有华队之设,原以维持租界公共治安为唯一宗旨;②凡力所能及,可以维持治安,而无损于国体者,华队同人莫不坚心毅力以赴之;③惟知义务所在,责任所归。这三个靶子,分别出现在三四五段之首,每段都通过“你们说”引出,接着一一运用了“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列举他们自已的所作所为,进行揭露批驳,句句有愤慨,处处是谴责,斩钉截铁,驳斥有力。这样,竖靶子的方法相同,文字详略有别(先详后略),批驳的内容不同,而结构方式相近,三个靶子并列相垒,各占一段,各受攻击,其反动嘴脸昭然若揭。

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摆出反驳的谬论,以明确所攻对象;其次要确定用什么方法反驳,是事实,还是道理,用什么事实,何种道理,都要想好;最后是选用好语言,对敌人,可以激烈抨击,而对人民内部的某些同志,则要讲究分寸,用语要贴切。

1 高考议论文写作技法十五讲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一:援用称引法

所谓“援用称引”,就是在议论之中,将有关言论拿来为我所用,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引用”,以增强说服力。引用的范围,或名人名语,或格言警句,或成语谚语,或古今诗文,或凡人实话,等等。它们有的可以充当论点,统领全文,有的可作为结语,归总全篇,但大都则用在本论之中,作为论证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增强论证力量,揭示问题实质,充实议论内容,增加行文色彩和主题的可信度。

援用称引法在具体运用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暗引,又叫间接引用,并非原文原名照引,而是由作者归纳概括提炼后转述引进,即引其大意,形式上不用引号,对于那些引语过长而又非引用不可的,往往采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是明引,又叫直接引用,则是将原文原句照摘入文,或语段,或文句,或警词,形式上须有引号标出,这种方式具有片断性和可信度,因而在写作实践中普遍见用。

例如《说谦虚》这篇短论,文章虽仅千把字,但引用就达六处之多,而且都是直接引用,都以引号标出,鲜明醒目。这里,既有开篇见引,以作中心论点的;也有收束见引,用作归总全篇;更有正文见引,用作论述证明的。这样,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而深刻。引用的文字,多则十几字,少则六个字,它们分别出现在相应的恰当的段落之中,短小精悍,灵活生动,与作者的论句融会贯通,和谐一体。引用的内容,互不重复,颇具匠心:"谦受益,满招损”,是引古代格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引古代名家著作中的警句;“哪里来的异端”,是引反面言论;“吃一堑,长一智”,是引社会俗语;“诸子百家,无所不晓,九流三教,无所不通”,是引旧小说中的套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引领袖名言。这些引用,形式不同,内容有别,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援用称引,十分成功。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讲究援用称引的正确性,不可断章取义,任意歪曲,更不能杜撰捏造,冒名顶替,张冠李戴;二是要注意援用称引的和谐性,要加以选择,不能乱引,要从内容、句式、风格、词语、修辞等方面综合考虑,使之与上下文吻合一致,不可若即若离,似连实断;三是要讲究援用称引的科学性,要少而精,不可连篇累牍,堆砌重叠,因为我文为主,引语为客,援用过多,便反客为主了。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二:以退为进法

所谓“以退为进”,是指以退让作为进取的手段。军事上,“以退为进”,能更多地消灭对方;拳击时,“以退为进”,能更狠地击倒对方。如果将这种方法恰当地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就能够很好地说服对方,有助于论证力量的增强和论证效果的表达。

2 以退为进法在论证中的运用,一般体现在有关语句上,简明扼要,内容具体,文字不多,少则一两句,多则三五句,这些句子,在关系上表现为转折复句或转折句群。例如:

①不俭而能廉的人古来的确是有„„但是因讲究奢华而大搞贪污或横征暴敛„„的人,那可就更多更多了。(《应该敢提“俭”字》) ②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友邦惊诧论》)

③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哪一个“友邦”也都有的。(同上)

④不错,这个宗旨很好。但是要问,在最热闹的大马路,是游行演讲的学生,是聚集听讲的群众,却给排枪打死打伤打散,这是什么样的治安?(《华队公会的供状》)

⑤不错,这也很正大。但是要问,同胞被屠了,„„这对于国体有没有损伤?(同上)

以上五例都用了以退为进的议论方法,据例可知,它表现为这样四个特点:

一是比直接进击更为有力。它犹如以拳击人,先收拳于怀,运足气劲,再猛攻对方,治其于死地,这是以退为进方法的主要特征。在句式上,它往往先肯定,后否定,肯定为“退”,否定为“进”,肯定在于蓄足进势,否定是肯定的目的所在。在遣词上,退进用词十分明显,如例①的“的确是有”,例②④⑤的“不错”,例③的“即使”都是“退”;各句中的“但是”都是“进”。这样,先退后进,以退为进,观点鲜明,论证有力。二是既有独立性,又具附着性,为全文总的论证方法服务。如例①④⑤就是为举例论证服务的,例②③为对比论证服务。三是由于它进攻性很强,论证力很盛,所以常被用于驳论之中,如以上五例,都出自驳论文,从而提高了批驳效果,增强了驳斥的战斗力。四是它的体现单位是语段和句子,因而生动灵活,用来比较方便自由,易懂好学。 运用以退为进的方法进行论证,要注意两点。一是它往往用于本论之中,引论不用,结论少见。同时,它又是议论的高潮,或加强力量,或增加深度,所以要掌握好节奏和火候。二是在立论中一般不用,即使偶尔用之,也要讲究分寸,防止语“进”过度,使人难以接受而影响说理效果。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三:正反对比法

所谓“正反对比”,就是正面和反面对比。对比的内容,既可以是正确观点与错误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的对比;对比的形式,既可以是句式、词语的正反相照,也可以是时间、人物的正反相对,是一种运用十分广泛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既可以用于立论文中,也可以用于驳论文中;既可以用于议论之首,也可以用于议论之末或议论之中。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对比,

3 鲜明地反映了作者的立场观点,突出文章阐述的是非,具有较强的论证效果。

正反对比法在具体运用中有两种情况。

一是通篇运用对比,从头至尾,处处有对,段段有比。例如《说谦虚》一文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文章围绕“谦受益,满招损”这一中心,摆事实,讲道理,对比纷呈。首段,“谦受益”与“满招损”,是论点对比;收束,“虚心使人进步”与“骄傲使人落后”,是结论对比;中间的二段“不认识“与“认识”、“无知”与“有知”、“很多知识”与“知识不够”、“有涯”与“无涯”,三段“不少科学家”与“顽固愚昧的统治者”、“光辉”与“黑暗”,六段“谦虚、谨慎、严肃、认真的态度”与“自满的态度”等等,是本论对比。可见,这篇短论,无论是摆事实,讲道理,还是援引用,大都是以正反对比的形式出现的,既从正面论述了“谦虚”的意义,又从反面阐明了“骄傲”的危害。这样,一正一反,正反互补,对比映衬,使文势迭宕多姿,使说理严密透彻,有力地突出了正确观点。

二是局部运用对比,只在文中某一处或某几处出现。例如《反对自由主义》一文就是这样,全文21个自然段,五段的“当面”与“背后”、“开会”与“会后”,七段的“只要”与“不要”,十三段的“大事”与“小事”,十七段的“第一位”与“第二位”,十八段的“不说”与“行的”、“对人”与“对已”,二十段的“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正确”与“不正确”、“他人”与“自已”等。这六个段落的对比,将两种鲜明对立、截然相反的内容放在一起,无需多言,正与反一目了然,观点倾向十分清楚,充分体现了对比说理的鲜明性和说服力。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要注意两点:一是正反顺序的客观安排要合理,或先正后反,或先反后正,排序的依据是主题和文题,如《说谦虚》以“正”在前,《骄必败》则又以“反”在前,这样对比,行文井然,正反有序,才不致于杂乱;二是要认真取舍,因为可以构成对比的事物和内容太多,正反词语、正反警言、正反材料、正反人物、正反现象等等,要根据需要,精心选择,灵活运用,以增加行文的色彩,使之变化多姿。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四:实例史据法

所谓“实例史据”,就是通过列举事实、陈述例子、摘引历史故事来阐述道理,论证观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摆事实”,是一种最常见、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事实胜于雄辩”,在议论文中,恰当地运用典型事例,可以胜过许多说教,增强说服力。

实例史据法的显著特点,是让事实说话,在表达上是以叙述为主,是大议论之中的小记叙。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叙述实例史据的文字比较详尽,具有介绍始末、交代原委、陈说经过的功用和特点。比较生疏、知者甚少的例据,一般采用这种方法,

4 如《谈骨气》一文就是这样。文章围绕“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具体运用了三个事实论据,一是文天祥兵败被捕,拒绝引诱,写诗明志,慷慨就义;二是穷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三是闻一多怒对敌人手枪,宁死不屈。三个例据,三段叙述,都在二百字以上,比较具体详尽。作者选择这三个事例很有讲究,从时间来说,两个古代,一个现代;从人物身份来说,一个士大夫,一个平民,一个知识分子;从在文中的作用来说,一个证明“富贵不能淫”,一个证明“贫贱不能移", 一个证明“威武不能屈”,而且,三个事例的安排顺序,与孟子的三句话顺序一一对应,吻合一致,共同证明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可见,这三个论据,概括力强,覆盖面大,起到了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论证效果。

另一种叙述实例史据的文字十分简洁,多则几句话,少则一句话,比较概括凝炼,可以随时拈来。这种论据,人们一般比较熟悉,无须详述细说。例如《理想的阶梯》,全文不足二千字,而用古今中外名人的事实论据就达十五人,请看第六节的一段文字:“但今日的处境,总不至像布鲁诺、伽利略那样冒着受宗教极刑的危险,总不至像高尔基那样在老板的皮鞭下学习写作吧?”短短一句话,就用了三个世界名人实例,概括而简炼,真实而典型,点到为止,见好即收,驾轻就熟,议论风生,堪为用据高手。

运用实例史据要注意四点,一是所举例据要真实,有根有据,切不可凭主观意愿而杜撰捏造,那样就站不住脚,就失去了可信度。二是所举例据要典型,有代表性,有概括力和普遍意义,否则就缺乏说服力。三是列举论据与议论说理之间要有适当的过渡文字,使之衔接无缝,和谐无痕,如《谈骨气》中“南宋末年" 、" 另一个故事”、“还有个例子”等,就是三个论据的引入过渡文字。四是列举论据的文字是为议论服务的,切不可叙述过多,喧宾夺主,冲淡议论而偏了文体。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五:纲目总分法

纲是网的总绳,目是网的分眼,它们之间是大与小、总与分的关系。所谓纲目总分,是指办事要抓住主要的来带动全面,这种方法常被议论文所拿用,成为一种颇受青睐的结构技巧。用纲目总分法进行论证,可以把问题的各个方面阐述清楚,使文章条理明晰,有助于读者把握行文的要领。运用这种方法有一定的规律,大致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总—分—总”法,即纲在首尾,以首为主,提纲挈领,中间为目,从几个方面,按一定顺序,具体分说,以形成首尾呼应、严丝合缝的缜密结构。例如《两种习惯养成不得》就是这样。文章开头为纲为总:“哪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树纲拎总,统领全文,点明题目,简明扼要。然后按纲的句式排序,用两层两个设问引进分说:“什么叫做不养成什么习

5 惯的习惯?”“什么叫妨害他人的习惯?”并列相垒,先后有序,细说总纲,具体阐述。结尾再现总纲:“„„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句式与开首一样,归纳与中间一致,句序与前文相同,纲目总分,配合密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一目了然。

另一种是“总-分”法,它与第一种结构方法有同有异,同者为开头和中间,开头总议,中间分述;异者为结尾,总纲没有再现,不再呼应篇首。它用墨经济,显得干脆简洁,例如《怀疑与学问》便是。这篇文章共分五节,先通过两节引用,摆出总纲:“学者先要会疑”,然后用了三段文字,从三个方面进行分论,一段一个内容,每段内容要点又放于段首,分明可见:一是“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二是对于传说“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三是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和“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就全面而又具体地分说了总纲,论证了治学要有怀疑精神,收束嘎然而止,干净利落,别具一格。

第三种是“分—总”法,与第二种正好相反,纲在结尾,有的是中心论点,有的是归纳收结,有的是二者合一,纲前内容表现为“分”。因此,它入文干脆,开篇即“分”,无引渡转换文字。例如《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文章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分”,从两个方面论证问题,一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二是知识分子是劳动者;第二部分为纲为总:“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既指出了两个论断对于发展科学事业的重要意义,又自然归结收总,水到渠成。

运用这种方法,一要注意“分”的部分之间的关系必须表现为并列,如存在因果、主次或递进关系,一般不用这种方法。二是要注意“分”的部分安排顺序一定要与“总”的部分句式或内容的顺序吻合一致,一一对应,以免杂乱。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六:层递深进法

所谓“层递深进”,就是一层进一层,逐次递进,逐层深入,是一种常见的议论方法。这种方法,在形式上表现为纵向结构,但又不是时间的延伸,内容的承接,而是议论的步步深化,阐述的层层拓进,使读者沿着行文顺序,对所论的问题有个深层的了解,符合人们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层层深进法,开篇一般先设置深进的“点”。这个“点”既可以是中心论点,也可以是中心论题;既可以是某种现象,某件事情,也可以是某种言论,某个警句、格言、诗行、对联等等。然后由此为端,逐层剖析、论证。例如,《事事关心》就运用了这种方法。文章以一副对联开篇,耐人寻味,没置深进之“点”,接着,沿着这个“点”,介绍它的出处,

6 交代引用动机,阐释对联含义。在此基础上托出中心论点:“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政治,两方面要紧密结合。”然后,先古后今,以古论今,围绕中心,正反论证,先评价对联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思想渊源,既有肯定又有否定,一分为二,公正客观。经过这几步深入议论,对联可借鉴之处已一清二楚,于是,用一节文字过渡,转入深层论述,指出只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治是不对的,只强调政治而不努力读书也是不对的。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将古人古事,众多道理,浓于笔端,既收总全文,又强调了中心,新颖独到,读来兴味盎然。

层递深进法论证问题,论点的出现有四种情况:一是开头,提纲挈领;二是中间,承前启后;三是结尾,与结论融合;四是题目,鲜明醒目。前两者较少,后两者居多,这是由层递深进的特点所决定的。

运用层递深进法要注意三点:一是深进的“点”确定之后,要紧紧扣住不放,集中专一,顺延拓深,始终如一,不枝不蔓,以免影响阐述深度;二是层递深进要自然和谐,内容发展要步步加深,词句过渡要层层衔接,避免跳跃性而造成断层裂痕;三是要讲究收束之深的“度”,防止夸说过分而牵强附会。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七:中心包围法

所谓“中心包围”,就是先确定一个中心论点或中心论题,然后围绕它,选择有关材料,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包围中心,表现中心,论证中心,是一种比较方便自由的议论方法。

中心包围的具体运用,常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是并列式包围,即包围中心的那几个部分,那几个内容和方面,形式上是并列关系,位置可以互换,先说哪个,后说哪个,对中心都没有影响。例如,《理想的阶梯》就采用了这种议论方法。这篇文篇的中心论点是“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围绕这一中心,从三个方面包围:第一个方面,“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第二个方面,“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第三个方面,“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这三个方面,修辞上构成排比段,内容上互不重合,各自独立,形式上并列相垒,无主次之分,无轻重之别,无论哪一个,先说后说都无不可。但都受制于中心,服从于中心,统率于中心,印证于中心,论证严密,层次清晰。《俭以养德》亦运用了这种方法。

二是非并列式包围,即包围中心的那几个方面,或相承关系,或主次关系,或因果关系,其先后顺序有讲究,不能互换。例如,《给青年们的一封信》的第一部分,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文章首句是第一部分的中心论题:“我对于我国献身科学的青年们的希望是什么呢?”围绕这一中心,从三个方面:“首先,要循序渐进”,“第二,要虚心”,“第三,要有热情”。这三个方面,有主次之分,先主后次,先详后略,前者用

7 了五段文字,中者用了三段文字,后者只用一段文字。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层次清晰,有理有据,有物有序,情真意切,语重心长。 中心包围法论述问题特点,是行文自然灵活,结构变化多姿,讲究与中心配合的和谐性,讲究几个方面包围的完整性。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要搞清包围的那几个方面的关系,若为并列关系,论序可以随意,除此而外,均有讲究,就要注意先后顺序。其次是要注意几个包围内容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做到既独立相存,又互相关照,其标志,有的是词语依次转换,如《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的“首先”、“第二”、“第三”等;有的是以相同或相近的句式过渡,如《理想的阶梯》中三个包围内容的句式均为“理想的阶梯,属于„„的人”,它们分别放于段首,提纲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八:设喻明理法

所谓设喻明理,就是巧妙地运用人们比较熟悉的通俗懂的事物来作比喻,以说明人们比较生疏的抽象的道理,从而达到以喻明理、喻至理明的效果。

用设喻明理法,可以改变议论文常见的那种枯燥、严肃、呆板的文风,增加论证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是倍受人们喜爱青睐的一种议论方法,是修辞手法与论证方法有机结合的产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喻证法”。

设喻明理法在议论文中的具体运用,从篇幅来看,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是通篇用设喻明理法,即全文上下,自始至终运用比喻手法来说理。例如,《太阳的光辉》就是其中的典型范例。首先,文章的题目就运用了比喻,具体形象,含义深刻。然后,第四段挑明比喻:“我看用太阳的光辉来比喻我们党所领导的六亿五千万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太阳”喻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以“光辉”喻党领导下的伟大事业。接着,以此为喻端,喻如星辰,频繁点缀,正喻反喻,交错出现。太阳有“黑点”,我们的事业也有“缺点”,但人们并没有因此就否定了太阳的“光辉”,也没有因此就否定我们事业的“成绩”。“黑点”无损于太阳的“光辉”,“缺点和错误”也无损于我们事业的“伟大”。太阳造就了人类,“普照大地”,“光明磊落”,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新中国”,造福人类,“虚怀若谷”。这些,在文中不同段落的关健地方出现,将深刻的道理说得明白晓畅,深入浅出,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二是局部用设喻明理法,即在文中有关地方,恰当地用上一两种比喻,如初春的花蕾,点缀其间,灵活闪现,它不具备通篇的整体性和相关的连贯性。例如,《批评和自我批评》就运用了这种局部喻理的论证方法。文章以“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脸是应该经常洗的”等日常生活现象,来比喻人的思想和党的工作“也应该打扫和洗涤”;用“积满了

8 灰尘”和“灰尘满面”,比喻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受到侵蚀;以“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比喻社会中各种危害党的思想意识和作风,等等。这种比喻,既有一定的联系,又独立存在,配合密切,喻理恰当,使比较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具体,易于理解,大大增强了论证效果。

设喻明理法是一种运用较为普遍而又十分灵巧的议论方法,但要用得好,应注意两点:一是“喻”与“理”之间的相似点必须是人们所能理解的,要由喻及理,由浅入深地将其揭示出来;如果不顾“喻”与“理”之间的一致性,往往会弄巧成拙。二是设喻的前后,要加以适当的引渡和阐发,以达到“喻至理明”的效果。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九:叙议结合法

议论文虽以议论为主,但有时为了说理的需要,又常常安排一些记叙的文字,这种方法就叫叙议结合法,是记叙这种表达方式在议论之中的巧妙运用。

一是先叙后议,在议论文中,叙为基础,议为深化,叙为前提,议为结果,叙为铺垫和手段,议为发展和目的,叙以提供材料,或事或人或物,议以论理阐发,或褒或贬或析。例如,《纪念白求恩》一文的开头:“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人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已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中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这段文字共有四句话,前两句是记叙,概述了白求恩来中国的简历,交代了他的国籍、身份、年纪,来中国的目的及艰难历程,以客观叙述为主;后两句是议论,通过设问,一问一答,对白求恩的思想、精神进行阐说,以主观评赞为主。这样,先叙后议,界限分明,叙有目的,议有根基,配合密切,很具说服力。

二是先议后叙,就是先通过议论的文字,或观点,或论点,或言理,或剖析,然后通过记叙的文字,或人事,或史实,或掌故,或现象,对上文的议论内容进行印证。例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的第四段,先用四句话议论,连用两个假言推理,分析错误同真理、失败同成功之间的辩证关系,接着叙述,摆出法拉第、欧立希两个世界名人经历无数次失败最后获得成功的事实。这样,先议后叙,先理后据,理由据证明,据为理服务,二者一配合,将道理说得一清二楚,严密深透。 三是夹叙夹议,就是一边叙述,一边议论,或以议论引出记叙,或在记叙基础上生发议论,二者错落有致,共同担当推进文章发展的任务。例如,《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杂文,开头对雷峰塔发表意见,是议论;引进白蛇传故事,是记叙;对“镇压的塔”表示态度,对塔倒掉表示看

9 法,对法海“多事”动机进行分析,是议论;玉帝拿办法海,吴越民间吃蟹风习,是记叙;对法海下场嘲讽,是议论。这样,以议论开篇,以议论收束,而中间部分夹叙夹议,行文如话家常,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作者的感情,文章的观点,均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和有力的确证。

运用叙议结合法,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讲究配合的和谐性,议要自然,叙要恰当,巧妙融会,不见裂痕。二是要明确从属关系,叙为议服务,议有叙作据,以议为主,以叙为次,叙从属于议,议概统着叙,不可叙述过多,反客为主,以冲淡议论内容。三是要注意叙议的先后顺序安排,根据需要,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但结尾一般不用叙。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十:逆向反意法

所谓“逆向反意”,就是违反常情,有背常理,反用常话,转换角度,从反面下笔成文,进行逆向求异思维。这种方法,在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在一般正常思维的前提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立意、构思。如果将这种方法引进议论文,就叫逆向反意法。

逆向反意法的显著特点,是敢于突破思维定势,见地独到,赋予新意,有引人之趣,可增人新知,令人爱读,能产生奇峰突起、别有洞天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在具体运用时,常表现出两种情况:

一是从相反的条件上思考问题,构思文章,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使文章富有生气,令读者耳目一新。如1988年山西省中考作文题为《我的课余生活》,其中有一篇优秀应试作文,则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论据,具体论证了“我只有课,而无余”的中心论点,既客观地反映了当前不少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学生一切课余时间被占用的现实,又阐发了这样做的种种弊端及考生的强烈不满,立意高远,反向运笔,主题深刻,促人警醒。

二是构思事物反作用的结果,如成语“近墨者黑”,原指靠近墨的,会染上黑色,比喻环境的影响能决定人的习性,如果运用逆向思维反意成文,以“近墨者黑未必黑“为题,指出一些人在逆境中奋发、在黑暗中搏斗,从而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再如初中课本里《“旁观者”未必清》这篇短论,就是将“旁观者清”这一常用成语,反其意而用之。文章先肯定“旁边者清”有一定的道理,然后站在“四化”角度,笔锋一转,从四个方面重点论述了旁观者“一点也不清”的道理:旁观者必忘国责,不清;旁观者不通时代,不清;旁观者脱离实践,不清;旁观者必然落伍,不清。这样立意行文,既批评了一部分人当“四化”旁观者的错误思想,又从一般内容中翻出新意,不同凡响,有理有据,构思奇巧,令人可信,促人深思,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逆向反意法具有开拓性,可以使作者认识新领域,探索新问题,可以使读者扩大新视野,增加新观念,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言之有物,论之成理,令人信服,不可标新立异,

10 好新猎奇,强词夺理,堕入诡辩的怪圈。二是使用这种方法的论序,一般是从正向常理入文起笔,以作交代、说明、铺垫、引渡,然后言归正传,再转笔锋,进入逆向反意语境,进入论证重点。三是在题目中就要挑明这种方法,给人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饶有兴味之感,如《大器未必晚成》,《裁衣无须量体》,《风马牛也相及》,《亡羊补牢,为时晚矣》等等。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十一:取舍化合法

所谓“取舍化合”,就是同时说出两个内容、两种事物,然后取一个舍一个,要一个剔一个,将二者化合为一,既是客观现象在文中的反映,也是一种巧妙的议论方法。

取舍化合法在具体运用中,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为衬托式取舍化合,即所摆的两个内容均为同一类型、同一层次,或观点一致、褒贬相同,或均为中性,或都是反面,然后舍弃一个留取一个,一般舍在前,取在后,以前衬后,化二为一,重点就论述这后一个。例如,《关于写文章》的开头:“写文章,是交流思想、传播经验的一种方法,也是整理我们的思想和经验,使之明确化、条理化的一种方法。”这段文字只有一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提出了关于写文章的作用这一问题,而作用又有两方面,一是传播经验,二是使思想明确化。但文章并未同时都加以论证,更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抛开前者,只抓住后者,进行深入阐发。这是因为,两者比较起来,前者是文章写成后对别人起的作用,容易被人理解,后者是写作过程中对自已起的作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这种方法,在这篇文章中还有运用,如在分析“写不下去”的原因和“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条件时,也提出两个方面,一是掌握书面语言,二是思想成熟。但只是着重论述了“思想成熟”这一方面,至于前者,就被舍弃了。这样,既同时提出两个同类性质的问题,梅开二朵,又紧扣一点,不及其余,使分析全面,论述集中,中心突出。

第二种为正反式取舍化合,即所摆的两个方面,在内容、含义或观点上完全相反,然后舍弃一个,留取一个,或舍正取反,或舍反取正。但在位置上,同样表现为舍在前,取在后,二者合一,集中论“一”,例如有一篇题为《谈“比”》的初中生习作,文章开头写道:“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比’,有的与人比学习,比进步,比文明,而有的却与人比吃喝,比穿戴,比享受。显然,这后一种比法是错误的。”这段文字,先正后反,以正引反,正作铺垫,反为重点,正是舍笔,反是取笔,同时摆出了两种相对立的现象,而留下一个集中论述,正反对比,观点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11 可见,取舍化合法的运用,一般出现在开头,具有过渡引发,突出重点的作用,其特点是客观、全面、简明、自然。但并不表现在取舍复句上,而往往以转折、并列、递进等关系出现。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十二:由表及里法

所谓“由表及里”,就是先表层后里层,先外在后内在,如刨树根,先去浮土,再挖深层,如剥竹笋,先剥外层皮叶,再见内里嫩笋,是一种安排工序的好方法。这种方法,常常被运用到议论文中。

由表及里论证问题,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们认识世界的渐进过程,论序明显,易于把握,便于读者领会,可以克服就事论事、泛泛而谈的弊端。由表及里法的主要标志,是先现象,后本质,从现象到本质,摆现象为现实,揭本质为论理,现象是起笔,本质是落墨,内容上由浅入深,形式上纵向发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议论方法。例如,《反对自由主义》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文章先摆出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每种一段,结构相同,形成排比反复,但不呆板,不枯燥,笔锋犀利,句式多变,语言通俗、生动、活泼,对自由主义者形形色色的精神状态、错误言行作了深刻的揭露和形象的勾画。但摆现象只是手段,不能就事论事,不能表象化,要从思想高度进行理论分析,即透过现象触及本质,揭示本质。于是文章由此深进,逐一分析了自由主义的严重危害、阶级根源、思想方法和错误性质等,分层剖析,是非分明,两相对比,深刻有力。这样,文章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摆事实讲道理,有理有据,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如果用由表及里的方法来写《谈遵守纪律》这篇文章,可以这样安排材料:第一层谈当前中学生遵守纪律或不遵守纪律的种种(正反)表现,为下文论述提供依据;第二层谈为什么要遵守纪律,可从国家、军队、学校等不同方面来谈;第三层谈怎样守纪律,可结合生活实际来写。这样,先现象后本质,从感性到理性,有理有据,论证有序,条理井然,广度和深度都兼顾到了。

由表及里论证,是沿着人们逻辑思维的常规顺序,一层一层地展开阐述,一步一步地进行分析的。说理充分,论证周密,既可以全面阐述论点论题的深刻内涵,又可以提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令人置信不疑。同时,它能够使文章气势流畅,文脉贯通,逻辑严密,增强说服力和吸引力。 运用由表及里的方法进行说理,“表”与“里”的关系要和谐,位置要固定,任务要明确,前者是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发展和深化,缺一不可,且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凑,无裂痕,不臃肿。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十三:联想拓展法

12 所谓“联想拓展”,就是根据某些相反或相同的事、物、情、人等,由此及彼,展开联想,用以论证自已的观点,是一种思路自由开阔、经常运用的议论方法。

运用联想拓展法议论问题,往往在题目中显示标志,既挑明文体分支,又告诉人们所用的议论方法及论证角度。常见的有:①《„„的启示》,②《从„„谈起》,③《从„„看„„》,④《从„„所想到的》,⑤《„„的联想》,等等。文题确定之后,怎样用这种方法进行论证呢?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横向联想拓展,其特点是事与理必须是同一类的并列对象,相互间具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如有一篇题为《老师保姆的联想》的习作,先摆出老师对学生实行多方面“管理”和“教育”,由此联想到“保姆”的特点,论证了“劝师莫把保姆当”的论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这横向联想拓展的方法,运用频率不高。

二是纵向联想拓展,其特点以人们的正常思路为序,纵向发展,循序渐进,逐次加深。例如《鸟飞鱼跃的联想》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文章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一唐人诗句谈起,先从文学角度解释,然后从哲学角度发挥,把论证引向深入。接着通过“由此,我联想到人类的自由”一句过渡转换,由鱼鸟到人类,进入重点,深刻论述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法制、解放思想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最后,以辩证的解释诗句含义作结。这样,借题发挥,联想拓展,夹叙夹议,生动活泼,使内容逐层深入,说理严密,很有条理地达到了议论目的。

联想拓展法论证问题,一要有明确目的,要沿着意旨去设计联想步骤,一步一步地接近终点,自然和谐,不能胡思乱想,杂乱无章。二要选择好达到目的的联想点,是人是物,是事是理,要恰当,要与目的有密切联系。如论述持之有恒的精神,选择“水滴石穿”的现象就很恰当。三要安排好联想点与生发内容之间的过渡,如“由此,我联想到人类的自由”,承接圆合,天衣无缝。四要紧密联系实际,这是联想拓展法的共性所在,但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不能拨高,以免联想成为空中楼阁,失去置信度。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十四:疑问推进法

所谓“疑问推进”,就是将论证的主旨和内容,通过一系列的疑问来凝聚和贯穿起来,以形成文章的主体骨架,是一种比较巧妙灵活的行文方法。疑问推进法在议论中的运用,就是根据议论内容,分别在有关段落设置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通过逐一设疑释疑,引人思考,激人情趣。它如波浪之起伏,疑问为浪尖,风推浪涌,推进发展,结构紧凑,中心明确而突出。

疑问推进法在议论中的具体运用,常表现为两种情况。

13 一是以设问为标志推进,即通过自问自答或先问后答的形式,提出问题,引入论证。这种形式的特点是问与答紧紧相连,语境和谐,推进自然,问的位置一般在篇段之首。例如《“人比人,气死人”吗》这篇课文就运用了以下设问:①“这句话对不对?”②“怎样才算会比?”③“首先是比什么?”④“其次是同谁比?”⑤“还有是怎样比?”⑥“是全面地比还是片面地比?”⑦“是以自已之长比别人之短还是以自已之短比别人之长?”这里共提出了七个设问,①问引出正面观点,②问引入本论部分,③④⑤三问按逻辑顺序,内容上深进,形式上并列,⑥⑦两问连用,结束本论。这样一篇不足千字的短论,竟运用了七个设问,围绕论点,问得干脆,答得简明,先问后答,破立结合,依次发展,逐层推进,有力地突出了文章内容。

二是以反问为标志推进,即通过只问不答,答寓问中的形式,提出疑问,实则在答,或加强调,或作结论,或重语气。这种形式的特点是问得有力,推进干脆,位置常常在篇段之末。例如《华队公会的供状》这篇课文就运用了这种写法:①“这还可以认你们是中华国民么!”②“这是什么样的治安?”③“但是,你们这样做了么?”④“你们无损于国体,难道他们华捕反而有损于国体么?”⑤“懂得义务懂得责任的是你们么?”这五个反问,分别出在四个段落,三个在段末,两个在段中。①问揭其卖国实质,提纲挈领;②③问否定华队的标榜,驳第一个谬论;④问将华捕与华队放在一起作比,极言华队反动,驳第二个谬论;⑤问问后跟答,矛以强调,击其本质,驳第三个谬论。这样,本论部分,段段有反问,构成推进之势和行文脉络。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互不牵连,但围绕中心是明确的,即批驳“没有血性”、“没有天良”的反动本性,并以其反动行径为佐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将这一反动言论驳得一败涂地。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要根据文章内容,具体确定用哪种疑问推进法,如从结构过渡上考虑可用前者;倘从内容上考虑可用后者。二要在关键地方疑问,要确定适当的位置,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要滥问。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十五:竖的放矢法

“的”为靶子,“矢”为箭,“竖的放矢”就是先树立靶子,然后对着靶子射箭,是一种练兵习武的方法,后也比喻语言和行动有明确的目的性。这种方法在议论文中经常见到,尤其是以驳论为主的文章则更为多见,甚至可以说它就是驳论文的基本方法。在驳论文中,先竖起批驳的靶子,一般为反动或错误言论,然后对之进行批判、剖析,也就是射箭,使“矢”中“的”,击中要害。竖的放矢法的运用,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单靶式,即只竖一个靶子,集中放“矢”,不分散,不转换,火力勇猛,战斗性强,例如《“友邦惊诧”论》就是这样:文章先从学生请

14 愿的缘由写起,展示背景,然后通过揭露事实来引出反动谬论:“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接着围绕靶子,逐层驳斥,连放了三支箭:一驳“友邦惊诧”论,揭”友邦“狰狞面目;二驳“国将不国”论,揭国府奴才嘴脸;三总驳国府“友邦”,揭“友邦”与国府的主奴关系。这样,抓住要害,紧扣论题,逐层驳斥,有力地批判了敌人论点(靶子)的荒谬性、反动性和虚伪性。

二是多靶式,即竖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靶子,每个靶子各占一层,各层之间一般具有分列性,表现为并列关系,竖靶之后紧跟着驳斥,其行文结构与单靶式相同。例如《华队公会的供状》就运用了这种方法。它的批驳对象也是敌人,即华队公会这一反动组织及其成员,文章共驳斥了他们的三个谬论,即三个靶子:①夫商团有华队之设,原以维持租界公共治安为唯一宗旨;②凡力所能及,可以维持治安,而无损于国体者,华队同人莫不坚心毅力以赴之;③惟知义务所在,责任所归。这三个靶子,分别出现在三四五段之首,每段都通过“你们说”引出,接着一一运用了“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列举他们自已的所作所为,进行揭露批驳,句句有愤慨,处处是谴责,斩钉截铁,驳斥有力。这样,竖靶子的方法相同,文字详略有别(先详后略),批驳的内容不同,而结构方式相近,三个靶子并列相垒,各占一段,各受攻击,其反动嘴脸昭然若揭。

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摆出反驳的谬论,以明确所攻对象;其次要确定用什么方法反驳,是事实,还是道理,用什么事实,何种道理,都要想好;最后是选用好语言,对敌人,可以激烈抨击,而对人民内部的某些同志,则要讲究分寸,用语要贴切。


相关作文

  • 定格有序议论文写作技法作文1000字
  • 定格有序议论文写作技法 内容简介 <定格有序议论文写作技法>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觉,用一种理性的思维,来领悟议论文的写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书从文章的审题立意.标题的拟定到文章结尾,既有理论的阐述,也有方法与技巧的指点:既有病例的诊断,也有范例的分析,力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告诉 ...

  • 高山放石 古庙撞钟--作文结尾方法作文3400字
  • 托名白乐天撰的<金针诗格>说"落句欲似高山放石,一去无回",谢臻<四溟诗话>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我们写文章结尾也要讲究留有余韵.下面结合2005年高考作文中的部分佳作,介绍一些"放石""撞钟&qu ...

  • 从课本出发设计写作教学作文2500字
  • 从课本出发设计写作教学 甘肃省岷县第二中学 张继元 关键词:高中:课本:写作教学 高中写作教学几成困局:课时被阅读课挤占,教学研究不像阅读教学深入有效,很少优秀的教学设计范例,除了高考满分作文参考资料少,等等.加上很多学校"高考压倒一切",写作教学又吃力不讨好,进而导致很多教师对 ...

  • 高考作文拟题技巧作文1800字
  • 高考作文拟题技巧 2 技法一:巧用借鉴法 借用的对象可以是历史上和生活中的名人名作.歌词.电影.俗语.名言警句.诗文等多个方面,凡是生活中自己非常熟悉的对象都可以成为自己进行拟题的素材和源泉.此种方法既有浓缩凝练的长处,又把作品的诗情画意.哲理韵味带入了标题之中,简单易学,容易操作,容易出新,容易引 ...

  • 值得借鉴的考场议论文的写作技法作文0字
  • 训练心得作文作文11600字
  • 话题作文训练心得 汉台中学 邓丽 摘要:话题千变万化,题作文的训练万不可被话题牵着鼻子走.需要扎扎实实从写作基 本功抓起进行序列化的训练:"文有定法"解决学生怎么写的问题:"打开源头活水"解决写 什么的问题:"专项训练提升作文品位"使作文写 ...

  • 农村初中作文序列化教学行动研究作文4200字
  •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对当前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分析,提出以"表达"为中心,设计了自主性表达.规范性表达.技法性表达.创新性表达等四个渐进式的训练层次,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村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体系.希望通过我此次的行动研究构建出的农村作文教学序列,能对 ...

  • 高三作文训练作文1700字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010年9月,两名赤裸上身的男子在嘈杂.凌乱的屋子里翻唱汪峰的<春天里>.沙哑沧桑的声音让这段视频走红网络,网络转载破两百万."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很多网友都被他们的经历和歌声 2 中的苍 ...

  • 高考作文拟题技巧作文2400字
  • 1 高考作文拟题技巧 有位专家曾说过,一篇文章必须要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