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月考作文审题集作文30200字

五年级作文

1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6—10次月考作文详解及范文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六次月考作文“禁补令”

(一)试题回放

七、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湖南省教育厅于2O1O 年12月21日发出通知,明确要求从2010-2011学年寒假起,全省任何普通高中学校不得组织三年级学生成建制补课或变相补课,也不得为各种社会机构举办的复习班、辅导班等提供场地和条件。将高中毕业班也纳入禁止补课范围,这是目前全国下达的最严“禁补令”。

对这一最严“禁补令”,社会各界反应不一. 有人强烈反对,有人极力支持,也有人持怀疑态度。对这一“禁补令”, 你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请联系现实,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讲真话,写真情,有真见;不得套作或抄袭。

(二)审题指导

本次月考作文要求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评价,降低了审题难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现象加以关注、分析、思考,进行恰如其分的评说。针对具体的社会现象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要求学生要有一定思维广度和深度,要求学生具备对此问题的探讨展开能力。社会现象评论型材料作文不同于传统的材料作文,这种类型的作文已经把问题或现象摆出来了,“是什么”已经确定,要求学生首先要对材料中的现象做出肯定与否定、是与非、对与错、赞扬与批判的判定,进而确定评说的角度,然后直接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评说,重点探讨“为什么”和“怎么办”。或者写成记叙文,通过对形象的塑造来反映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与观点。

本次作文主要有如下优点: 1.绝大部分学生基本做到了讲真话,写真情,有真见,比如结合自己所见所闻各抒己见,基本没有空话大话假话。 2.有部分同学能深入挖掘,直击问题核心:比如补课涉及到教育公平问题,教育使命问题,“禁补”体现了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育真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迈进的理念和决心,也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之所以补课主要是因为心态问题,以及之前的不学习等等情,有真见,比如结合自己所见所闻各抒己见,基本没有空话大话假话。 3.不少同学在具体分析时,语言鲜活、犀利,行文流畅,这也许这得益于讲真话的原因。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很多同学没能深入思考,只着眼于自己一亩三分地,观点偏激、浅陋,不能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还有不少同学只在高考的圈子里绕弯弯。比如,“你禁补,我高考还考啥?”“禁补令下了,你倒是快活了,却毁了我的一生。”“学习就是为了高考。”“禁补令好,学生们终于可以在游戏的天空里自由翱翔了。”等 2.平时不关注社会人生,不关注身边的生活,所以无话可写,行文颠三倒四,翻来覆去总是那几句话。 3.写成议论文的时候,行文空洞,光顾着歇斯底里呐喊,而不能有针对性地论证。 4.错别字多,病句多,还有不写标题的。等等

以下是年级部分学生在作文中的观点:

1.“禁补”并不是“禁学”,对于学习能力强自觉性强的学生而言,“禁补”实际上可以转化为更有效的“进补”。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合理地分配寒假里的学习时间,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有所侧重,查漏补缺,系统连贯地扬长避短。

2.“导学案”专题练习有利于改变传统复习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高中生而言自我“消化”能力非常必要。

3.“禁补令”有利于“终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用长远眼光来看好处多多。

2 4.补课当然有好处,但弊端有二:一则老师灌得多,自己想得少;二则老师是面向全班,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人。“禁补令”实际上给了我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5.“禁补令”调节了学生的学习节奏,缓解了长期以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以使得劳逸结合,有张有弛,为一百天以后的高考冲刺做好调试蓄力的准备。

会学习的同学绝对受益颇多。

6.“禁补令”能够使学生在寒假里有更多时间真正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实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全面发展提供一方良好的平台。

7.“禁补令”是一项强制措施,有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

8.少补课有利于教师平时教学方式的改进和课堂效率的提高。

9.“禁补令”要求教师从高一开始就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自觉性的养成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拟得好的标题:《“禁补”不如“进补”》《辩证看待“禁补令”》

《莫非“真是好心做坏事”?》 《禁补不禁学》《禁补令:想说爱你不容易》

《禁补令得大于失》 《禁补令:还学生自由空间》

(三)佳作欣赏

1.为“禁补令”喝彩

当“禁补令”一道惊雷,响彻湖湘大地之时,全省教育界已然沸腾,纷纷开始了全民大讨论,余既为高三学子,感受自深,现述之如下:

“禁补令”初下之时,各界情态,或喜或怒,或惊或悲,不一而足,众生相颇有可观之处。高一高二学生闻之,如蒙天恩,无不欢呼雀跃;各补课学校的校长们闻之,则如丧考妣,悲愤不能自已,唯高三的师生闻之,喜忧参半。长假漫漫,安然于家中休养自是快意,然而高考在即,又不能不有所作为。在我看来,“禁补令”当为今年第一快意人心之事,诸君何必忧愁!“禁补”非“禁学”,于高考有所希冀者,在家中自可努力,学问之事,并非困于一室间方有所得。

有道是“治乱世,用重典”。“禁补令”正是针对当今补课学校层出不穷,教育市场兵荒马乱的现状而下的一剂“猛药”。当高考已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各学校无不加班加点,求那独木桥上的生机。于是学生疲于奔命,整日于墨卷间辗转,素质教育遂成了一纸空文。当补课已如军备竞赛般愈演愈烈,如此的“教育公平化”已让学生身心皆苦。“禁补令”针对此而生,无疑是对广大师生的一次“解放”,只有大家都不补课了,于同一起跑线的那种竞争,方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其实湖南的禁补令并非全国之先河,昔日山东就曾初试牛刀,无奈只改其一点,反倒是养肥了一大批培训学校。而湖南则汲取了教训,对于培训机构一视同仁,狠狠地煞了它们的气焰。随“补课”而生的众培训学校,若“新东方”、“马思特”,几年间为地方GDP 做出了重大贡献,可学生们究竟从他们插科打诨的课堂氛围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中收获了什么?只是大多数家长的血汗钱如流水般汇集到了少数人的腰包中。这样的机构是中国教育之痛,而禁补令恰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为百姓割去这些滋生物,让高中教育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十年之计树木,百年之计树人。教育是国家大计,不可不慎。改革之道,牵一发而动全身,固然会有阵痛。昔商鞅变法,虽初有不便,然秦皇行之,秦故雄于六国;而荆公变法,几次废主,功败垂成,宋固有靖康之耻。前史当为鉴。禁补令的下达,是为了让高中教育在一个良性的土壤上生长,培育出栋梁之才。如能一直推行,教育补课之风必有好转。

如果在起点就己迷失了路,或许脚下就会踩满孤独。我们的父辈也曾年轻过,可他们的世界里并没有这么繁重的课业,只有蓝天碧海,山花烂漫,他们最终不也成了参天大树?禁补之后,我们,或许也能一样。

3 【点评】 本文观点鲜明,论述有力,“‘禁补’非‘禁学’”,启人思考。由不同年级的学生反映谈到自己的观点,由补课之弊谈到改革之痛,最后比较于父辈的教育状况,层次清楚,留有余韵。能从社会角度进行思考,语言简洁、流畅、圆熟、老到。“禁补”的意义何在,宜有正面的思考和表达。对于培训机构,教育厅似无力掌控。(

2.治标不治本

去年湖南省教育厅下达了一道严厉的“禁补令”,有人反对,有人支持,也有人持怀疑态度„„可在我看来,这招是“治标不治本”。

教育厅的立场固然是好的。首先,寒假相比较而言较短,一个学期下来,是需要给师生们一个调节身心的时段;其次,寒假期间有中国人最在意的春节,一些琐事是免不了的;其次,教育厅也希望给学生减负,而不是各校为了升学率,使出浑身解数,十八般武艺地比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禁补令”是针对寒假补课提出的,而为什么大家都热衷于寒假补课呢? 根本的根本,还与我国的现行教育制度有关。虽为素质教育,可高考,依旧是压在学生心头的“过不去的坎”。身为毕业班学生,我尤感如此。莫说教室里挂的大横幅,大标语,每天来到教室,大家都能看到“距离高考还有××天”„„大家心里都急啊,在这“一考定终生”的压力之下,同学们都是挑灯夜战,搞题海战术„„从小在父母“学习才有出路”的教育之下,父母、老师总是盼望着再多学一点,再多学一点。似乎学多一些,就会比别人更胜一筹,在高考中比别人多出几分。

怪不得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都是为了子女将来有个好出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现行的教育制度告诉我们,只有考个好大学,才会有好工作、好生活。要想考个好大学,就要比别人更用功。所以从小,寒假暑假总是免不了补课。高考是最终的压力所在,我们都是现代的范进啊。

这便是为什么有人抨击教育厅“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原因。教育厅的政策体现了教育厅只看到了问题,而未看到问题的来源。要想改变假期补课层出不穷的局面,首先要改变现行的教育制度。“学历决定一切”只能使更多人陷入泥潭,培养各方面人才,给其公正、公平、平等的待遇,不仅会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还有利于国家各方面的建设。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的一个小孩对父母说他长大后想当烤面包师,他的父母很高兴地答应了,并许诺将来送他去厨师学习;而在中国,一个小孩也这样对父母说后,父母“叭叭”就是两耳光,说:“你这个没出息的!”为什么现代建设缺乏那么多高级技工而这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许他们便是这个模式下的牺牲品吧。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若是一味地“治标不治本”,再严厉的“禁补令“下,大家为了升学,为了自己的未来,也会使其漏洞百出„„

【点评】 本文观点鲜明,能做辩证分析,能探讨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联系社会状况进行思考,比较论证较有说服力。说真话,讲真情而又不乏理性,运笔从容而流畅。

3.我看“禁补令”

2010年12月,湖南省教育厅下达最严“禁补令”。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反应不一。拿联系最密切的两大群体来说吧:学校面临着政策、名声、升学率三大重压;学生又喜又恼——不补课自由了,不补课又担心成绩落后了。有改变必然有不适应。

在我看来,“禁补令”是教育厅贯彻“减负”政策的又一举措,出发点是好的。但高三年级面临高考,压力可想而知。一经禁补,心情必定忐忑。

但各人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政策不可违背,我们可以寻求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为寒假打基础。

禁补通知出台,意味着学生们有了更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告别统一课程安排,各人可以根据自身薄弱环节重点复习。学习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喜欢安静的同学可以独立学习;认为

4 小组学习效率高的同学可以相约一起学习。虽然时间、地点、形式与上课有异,但只要找到了最佳方案,学习效果别无二致。

同时,充裕的假期给了我们自主安排学习生活的机会。不拘泥与课堂教学,学习方法中穿插有益的休息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早晨自主阅读前可以慢跑十五分钟使自己身心放松,伏案时间长了可以下楼观赏红花绿树,用餐时可以听听喜爱的音乐赶走疲劳。只要善于分配时间,合理休息,假期不补课也可以很充实!

因此,在我看来,“禁补令”并不是想像中苛刻、让人为难。相反,只要我们用平和心态去看待,锻炼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当调节学习与休息的节奏,充分利用假期,没有补课的假期同样达到补课的效果,不必为政策如何调整而忧心忡忡。

面临高考的压力,我们自然是紧张不已,一些稍微的变动都能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但生活就是如此难以预料,只有时刻准备好改变,准备好适应变化,才能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同样,只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困难也可以克服,调整也不再令人为难。拥有一颗自信面对高考的心,一份坦然应对改变的态度,一种善于管理自己、克制自己惰性的能力,“禁补令”也就只是普通的教育政策而已。

【点评】 本文侧重阐述根据变化来调整行动方针的观点,体现面对人生的理性态度,颇为可贵。这种态度也可造就作者美好幸福的人生。层次清楚,语言简洁流畅。(

4.有限放松,无限收获

顾城说:“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当我在一月份的尾巴上读到这句诗,完全抛弃了诗人繁杂善感的心境,看到的只是那四个被疲倦与渴望无限放大的字——应当休息。

在这个号称千年极寒的冬天,教育厅的“禁补令”成为内心温暖的强大来源。殷殷切切地掰着手指倒计时,欢欢喜喜地给家人打电话,久违的笑容终于给沉闷的教室注入了生机,不知多少人在心底悄悄地喊了一句“禁得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长和老师们的忧心忡忡。担心孩子没有自制力,放纵这么十几二十天,斗志全无直接影响高考,前路再无光明„„

然而,他们却忘记,或者选择性忽视了“寒假”这个字眼。什么是寒假?五个月的朝六晚五换来一个月的有限放松,150天几乎见不到家人的日子换来二十多天的亲近。何况,这之中还有小年夜、除夕夜、元宵节,一家人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吃着元宵的场景难道不好过父母望着餐桌上那个空位的冷落?

而有关自制力的质疑声,我认为更是没有必要。临近十八岁,少年都长成青年,心智也基本成熟。如果在这个时候,明知前有高考还在假期内无限放纵的人,即使没有假期,他也无心学习。窗外的鸟,门外的人甚至只是自己的一根手指头也能分散了他的注意力,让他无所事事。又何必为了这些不会成器的学生,让其他苦苦耕耘期待放松的学生失望呢?

事实上,成长并不是靠外力的束缚,“捧在手里,含在嘴里”的生活最终的结果也不过是摔碎与融化。我们须在自我独处中成长。正如博尔赫斯所说:“虽然生命是由几千个时刻与日子组成的,这许多的时候与日子都可以缩短为一天的时光,这就是我们独自面对自我的时候。”日常三点一线倒头便睡的生活剥夺了我们与自我独处的权利。也是只有在假期,我们才有机会好好地,静静地与自己相处,反思过去,展望未来,实现思维的飞跃与成长的蜕变。成长不仅是年龄上的,更是心灵上的。

借着“禁补令”的东风,我们在毕业前过了一个真正意义的寒假,这有限的放松必将带来无限的收获。在百日的冲刺里,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勇敢地证明自己!

简评:文章从心灵的放松与收获这一角度为“禁补令”叫好。着眼独到,着力集中,着笔轻灵,两处引用,展现了考生的文明品位和文化积累,难得!但标题是“有限放松,无限收获”,文中在“收获”上还着力不够。原评:25+25+10=60

5

湖南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第七次月考作文“成熟与低头”

(一)试题回放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作文。(60分)

断句

邵燕祥

走在

秋天的田野上

我问老托尔斯泰:

一切

成熟了的

都必须低垂着头么?

请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二)审题指导

“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反问还是询问?无须追究。问题在,命题要求你“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写文章,换言之,你要作出回答。不管你怎样立意,都一定要有“成熟”与“低头”的关联。

显然,这里不是要你作“庄稼(秋天的田野)成熟是否必须低垂着头”的自然属性分析论断,而是“联系生活实际”,取其寓意,论证人的成熟与低垂着头的关联。

成熟:成熟是理性、智慧、纯真与道德的统一。成熟不是世故与圆滑,不是庸俗与市侩。成熟的人能客观认识自我,尊重他人,懂得宽容,重视简单,信守道义„„

关于立意: 无外乎三个角度:

成熟者更谦和、虚心;

成熟者更昂扬、自信,敢于展示才华,彰显个性;

成熟者低调处事,抬头做人。

(论证成熟者——如托翁——深爱着脚下的土地,关心底层百姓,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悲悯情怀,甚至懂得回报等等之类,都是符合题意的。但必须要关联“成熟”。)

无视材料情境。“走在秋天的田野”,“一切成熟了的”当指庄稼,那么,低垂着头的有稻谷、高粱、小米(粟)之类,不那么低头的有苞谷、小麦、青稞之类。而不要以垂柳、白杨之类来证成熟与低头。

无视“成熟”与“低头”的关联。不能置“成熟”于不顾,一味谈“抬头”“低头”,谈“低头处事,抬头做人”,反之(只谈成熟而不及低头)亦然。

认识错误或片面。如不顾“成熟”的一般含义,片面定义成熟为世故圆滑奴性之类而论证;不去论证成熟与低头的关联,而大谈低头的各种含义;将功成等同于成熟;等等之类。 最大的问题是全然不顾命题(材料),去写诸如“外表与内心”“断句的断想(留白)”“回报(落红不是无情物)”“骨气”之类,这种偏离题意(套作、宿构)的文章,撑死了也就是15分(内容5分,表达10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不能全面把握题意: 1. 谈成熟 2. 应抬头奋进 3. 要谦逊4. 不要向困难低头5. 低头就是随波逐流 6. 低头认错

6 不能准确理解题意:1. 谈感恩2.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要和老师斗,在人家地盘上要低头

其他:富兰克林年轻时去拜访一位前辈,年轻气盛的他,昂首挺胸迈着大步,不料进门时头撞在门框上,前辈见此情景,笑着说:“很疼吧,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人活在世上,时时要注意低头。”

有人问苏格拉底:“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犹豫地回答:“三尺!”那人很惊讶:“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尺高,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人如何立于天地之间?”苏格拉底笑而言曰:“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长立于天地之间,就要学会低头呀。”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周易•谦》(王弼注:“牧,养也。”高亨注:“余谓牧犹守也,卑以自牧谓以谦卑自守也。”)

我们理应更谦虚、更收敛一点。——余秋雨《霜冷长河》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已知越多,未知越多”——笛卡尔

如果已知是一个圆,未知是圆外的空间,那么,随着已知的增大,才能接触到更多的未知,也就才能明白圆外未知世界的浩渺。

一个人就好象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愈小。

(三)佳作欣赏

1.低头品味成熟

“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这是来自诗人的发问。确乎,成熟的人,当是要垂着头、虚着心的。

成熟的人谦逊地低头,不是出于什么“必须”的外力,如秋日田野火红的高粱,他们的低头正是出自他们饱满的内心。内心的重量决定了他们外在的谦和。

作家巴金自是成熟的名人大家,他的经历造就了他沉甸甸的内心。十年浩劫让巴金成熟,但他却愈发谦和,将笔尖深入人们生活的细枝末节,以极低的姿态反思着人性与国运。“经历磨难,经受考验,就是咬紧牙关挖掉自己心灵上的污点。”巴金在思索中成熟,却也正是这份成熟使他明白低头回归的可贵。巴金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他的低姿态让他成为上世纪中国作家“最后的良知”,正是低头让他成熟,而成熟的力量使他思索的头埋得更深。

成熟的人必然都是低着头的,仿佛是一个侼论,因为倘若你的头颅还高扬着,你便称不上是一个成熟的人。耿更斯在《双城记》中描述他眼中的人生:“我的人生是一个圆圈上行走,最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起点。”

低头固然是成熟的人的一个标志,可究其根本,低头与回归实是一颗成熟的心的内在需要,成熟本就意味着要低头。

托尔斯泰,大文豪。出身富庶的他从不是高傲地仰面向天,为是俯身向地,用心感悟底层人民的心声。他用自己的双腿走遍每一处乡舍,用自己的心关怀每一颗苦难的心。当最终裹着归袍死在一个驿站里时,他的姿态低微得如蝼蚁,但精神却雄壮如天人,既是低着头造就了他的成熟,成熟也叫他更加低谦。说明白了,低头对成熟的人来说,外表体现在于态度谦虚沉着,可实际是,低头更是一种人生的信条,它是回归,回归底层,回归大地。凡是成熟之人,就如一颗大树,枝愈繁,叶愈茂,他愈是懂得是根系、是大地给了他这一切。如在圆

7 上行走,人生的终点本就是回归。

巴金低下头,他谦虚地品味着人生的苦难与精神;托尔斯泰低下头,聆听民生疾苦。那我们呢?青年学生的我们,正在享受着精英教育,日趋成熟的我们是否也曾想过要低下自己的头呢?在成长的路上,没什么值得我们高昂起头大声炫耀,相反,以谦逊平和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以一颗质朴的心去对待万物苍生,这才是我们青年学生应有之举,也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在人生路上真正成熟起来,品尝人生的硕果。

火红的高粱低下头,昭示着秋天的丰收,成熟的智者低下头,也许正意味着人生的圆满。低下头吧,嗅嗅低小的花,拥抱广阔的土地。成熟的人都在低头之间品味自己的心。

评点:文中紧扣成熟与低头的关联——必然,而非必须——行文,论证内心的积淀和对人生含义彻悟必然认识到自我的渺小和外物的崇高,而随着认识的加深又更趋于成熟(人的一生,便是螺旋式上升中完成回归)。从两个角度选取托翁和巴老为例证,材料真实,认识准确,具有说服力。观照自我(自我群体)阐述的一段,提升了文章联系现实的价值。尤为难得的是,文中一些论断具有较深的理性思维层次。当然,考场急就章,难免有些逻辑欠缜密的地方(如有关“悖论”阐述的一段——建议去掉)。

2.成熟何须低头

邵燕祥曾在诗中发问:“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我以为不是,并且我想说,成熟何须低头?

低头历来便被视为忍让与谦逊,并似乎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的权尺。而抬头向前,常被讥为蛮干,是所谓年轻气盛的表现。但我认为,低头的退让是为了日后能抬头,如果没有抬头,低头便成了禁锢人生的桎梏。

鹰的一生有70年,可他在40岁时,却因一系列问题而无法飞翔。如果低下头,或许可再苟且几月,可成熟的鹰却偏要抬头,在拔下他所有的羽毛与爪子后,他又能展翅30年。有时,一味的低头,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问题严重化。而适时地抬头,漂亮潇洒地解决问题,才是成熟的最好履历表。

不少人认为成熟当是安静之时,当是人生落幕的尾章。可白发岂是黄鸡?姜尚九十平天下,德川家康100岁上战场。流水尚能西,而况乎人哉?人的一生本就只有起点,而所谓之命运线事业线,都是握在手中的。下班的准备早已做好,只要你有逃避的心,人生便已离岗而去。低头只是你害怕继续奋斗的盾,而你积极进取的矛只会在盾的荫庇下锈迹斑斑。 成熟何须低头?成熟也当有少年狂。听,那是东坡老的密州铁板,看,那是稼轩翁的醉中舞剑。谁说成熟不是青春,这分明是奏鸣的第二乐章。不羁的人,才敢面临大风大浪,而低下头的人,就可能在低头时忘了方向。

国人大抵是爱低头的。这种不争,如今早已促使了人民的麻木不仁。对于社会的丑恶,单纯的藉低头明哲保生,而且认为它总会过去,这怎不是俟河之清?一味的退让下,我们所看见的,是双汇继承了三鹿的遗志,是CPI 追上了兄弟GDP 。麻木的低头,却想出淤泥而不染,是不可能的。而成熟社会所当做的,便是方舟子般抬起不屈的头。人民评价政府,舆论引导社会,这才是成熟社会的一个标志。

呜!我们是否该抬起头,来向世界证明成熟?

评点:文章论证成熟不须低头,语言简约,句式灵动,材料扎实,文气丰沛。落脚在现实,丰厚了文章内涵。文章主体似乎将低头定义为单一的忍让和不作为,将成熟等同于年迈,有认识不周之嫌。

计分:基础等级38+发展等级20=58分

3.低头,一种成熟的标志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五仰面花。”古人的教诲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是的,低下头来。

8 年轻人往往血气方刚,高昂着自己那高贵的头颅。随着时间的打磨与失败的洗礼,人到中年,往往低下头来。由昂首变为低头,此不失为一种成熟的标志。

也许你要问:“为什么要低头?昂起头来多好,你瞧瞧。多精神!”

是啊,昂首确实精神头十足,倍儿有面子。但你不觉得这样太傲慢了吗?而且,抬头看天却看不着地,是容易摔跤的。

莫卧尔帝国缔造者巴布尔,年轻时继承了父辈传下的王位。少年得志未免心高气傲,心高气傲自然便狂妄自大。结果昂首挺胸的他不久就成了亡国之君,率部下出逃。 痛定思痛,他决定低下头来。正是由

他之后攻陷喀布尔,以3万破10万,打败印度皇帝,建立了莫卧尔帝国,为后人所传颂。 巴布尔的一生固然令我们激动不已。但细想他成败之原因,不难发现年轻时的昂首让他狂妄而大意,大意则“失荆州”也难免了。中年时的低头让他更加踏实沉稳,沉稳自然就更能洞察世事。拥有了强大的洞察力,敌人的弱点也就暴露了,看破敌人弱点,焉能不胜? 由此可见,低头比抬头更好。巴布尔是“有种”的王侯将相还尚且低头。我们这些“无种”的平斗小民焉得不低头?

可往往有些人自视甚高,无论如何都不肯低下头来。不低头往往处处碰壁,碰了壁之后想不开,往往会报复社会,酿成像温州市幼儿园被持刀男子闯入,造成多人死亡那样的人间惨剧。

此亦如人,此亦似国。随着我国的高速发展,不少国家都将我们国家视为一个新的超级大国。国内不少人也认为我们可以高昂着头来扬眉吐气了。

维护祖国形象固然需要我们昂首挺胸,但我国的现实却必须得让我们低下头来。

当今世道纷乱,正如一百年前的世界。那时的德国与我国十分相似,都是新兴国家。德意志民族的骄傲让他们加入了一战,结果你我皆知——昂首挺胸的德国肢解,割地赔款让德国几十年的发展化为乌有。

前车之鉴犹在眼前,我们不可重蹈覆辙。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要“韬光养晦”了。

低下头来,脚踏实地,让我们和祖国一起走向成熟。

评点:行文开合有度,承启自然,语言质朴中透着老到(如文言词语的点缀与口语的交替融合自然)。没有花哨雕饰,重在论证上下功夫(两处推论切实有力)。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论证力度(如巴布尔前后的对比,一战时德国与当今中国的对比)。但文章撇开命题材料另起炉灶由“竹”“梅”入题,有脱离“对诗句的理解”这一命题要求之嫌。

4.请昂首挺胸活到老

在中国,“成熟”实在是一个很暧昧的词。很多时候说到“成熟”,也许就是一个语言陷阱。在潮来潮往的人流里,我们看到的所谓“成熟”大多是顺服、妥协,或者唯唯诺诺,苟且不堪,甚而是趋炎附势,唯利是从。所以在热血青年的心底大多是拒绝成熟的。顺便插一句,本傻蛋似乎就是其中之一。毋庸置疑,这种庸俗而奴性的成熟只是蝇营狗苟的小人智慧。 孔子云: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这个有为青年到底是什么时候真正成熟了的,恐怕很难从时间概念上加以界定。从“有志于学”,到最终“随心所欲不逾矩”来看,孔老二同学是一天比一天成熟。最后熟没熟透就不得而知了。本傻蛋私下琢磨着成熟这东西是不是就像我们每天过着的狗日子,似乎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进而我又不怀好意地猜想邵燕翔老先生发出“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疑问的时候,他老人家是不是压根儿就还没与成熟见过面。每天面对着理想与现实的二重奏,他只好哀号。

所谓成熟,本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鬼者见鬼,贱者渐贱的过程;是一个理性与冲动,智慧与傻冒,纯真与世故,道德与功利不断扔臭鸡蛋,送玫瑰花,抡板子,最终相安无事的

9 过程。本傻蛋这里有一句扔出来要挨砖板挨到死的话:中国人从整体上讲其实都是不成熟的,思想上都是残疾。所以,他们遇事第一反应就是低头。自从本能的第一反应里尝到了甜头,他们便依靠这种生存本能在那里叫嚣:低头,低头!还不低头,看你怎么活!并对后来者循循善诱,真可谓毁人不倦。“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出入矮门要低头”,仿佛每个人都必须蹲在屋檐下,得在矮门里窜来窜去。殊不知,老蹲在屋檐底下的是狗,老在矮门里窜来窜去的是鸡。又说“低头的是稻穗,昂头的是稗子”,怪哉!本傻蛋亲自农民出身,很熟悉稗子与稻穗的习性,就没见过昂头的稗子。稗子之所以长得比稻穗高,比稻穗茁壮,那是它狗日的狂吸了俺农民伯伯的血汗,抢夺了本属于稻子的口粮,还不知廉耻招摇过田园,成天扰民。退一步讲,昂头的难道就一定是稗子不能是朝天椒或其他什么吗?究其实,抬头低头本身并没什么,可怕的是隐藏在骨子里的低头文化:苟且、猥琐、麻木„ „

荒唐的家伙可以得出富兰克林年轻时候被门撞过一下就一辈子低头最终成为著名科学家的结论。母亲在世的时候常告诫我没文化最可怕。我不知道得出如此结论的人是真没文化还是被我们祖宗留下来的某些苟且文化给苟且了。须知低头不是谦虚,谦虚也不是低头。老愤青林则徐说,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人家富兰克林谦虚,那是肚子大,有容,不是患颈椎病,脖子软,也不是被门撞坏了脑壳。

中国有一句半截子话说“男人的头,女人的腰”,说的是这两样不可轻易让人侵犯。又说男儿膝下有黄金;那头上呢?照本傻蛋的话来说就是男儿头上有稀土,肯定要守好,更不能被要挟。就拿拿门给富兰克林撞的老头来说他老人家也是想告诫未来的富大发明家,当时的富二愣子要明哲保身。如果富兰克林真处处明哲保身,唯唯诺诺,恐怕他只好成为一个庸俗的只会生产富二代最后也许被双规的政客,泯然众人矣。

古罗马有一个叫奥古斯丁的说了一句可以赚取无数飞吻和尖叫的话。他说,“人是由灵魂和肉体构成的理性实在”。人为万物之灵长,能代表“灵”的恐怕只有头了。你总不能说我的屁股长得最漂亮,就用它来指挥人生了。头,代表着人的灵魂,是神智所在,是万万不可低下的。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头最高。而成熟则是一个由知到行的过程;是逐渐懂得在有限的肉体上创作出不可限量,甚至无限的过程。越成熟,便越尊重自己的头颅,因为他越发懂得头颅对于一个人,以及他所处世界的意义。

一千个幼稚的菜鸟,就有一千种对成熟的理解。不论你成熟与否,如果你不是要展现那一低头的温柔与娇羞,那么本傻蛋请你别低下你的头。记住,昂头挺胸,一直到老。

5.成熟无须低头

“走在/秋天的田野上/我问老托尔斯泰: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 ”俺想,邵燕祥先生的这个问题应该不是个问题。正如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必须”的行为,成熟,当然也是不一定就低垂着头。

即如走在秋天的田野上所见之庄稼,如果不只是“站在”,而是真正“走在”——而且能走得远一点,看得广一点,就会明白,成熟的稻谷是低头的,成熟的高粱因品种不同有低头的有不低头的,成熟的苞谷则一律不低头。

当然,俺知道,成熟了的邵诗人绝非止于庄稼自然属性的思考,抑或,自我作为上遇到了不易决断的困惑。不清楚其具体,俺只能大而泛之说,该低头时即低头,该昂首时则昂首,方是成熟。或者也可以说,低头与昂首,其实无关成熟。

国人由几千年儒家文化熏染,多崇尚“温良恭俭让”,即所谓谦谦君子,文质彬彬。以“让他三尺又何妨”为大气,以“避实就虚”“以柔克刚”为智慧,以“好为人师”“事事强出头”为不知天高地厚。在一般的人际交往中,在非原则问题的处理上,取谦和、淡定、内敛之姿。千百年来人们以挫折甚或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教训和经验,当也是一种相对成熟。 同时,国人又有“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勉励,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选择,也就是说,在节义面前,在大是大非面前,就是不低头。

10 中华五千年,这样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即如当代张志新、遇罗克们,就是不向强权政治低头,因为他们知道,虽然低头或许可以换来生命苟且,但人类文明会走向倒退,为捍卫真理而献身,这是成熟者的不二选择。

近三十年来随着西风东渐,“我能”“我不满足”“自信、自强”等等,如同空壳般在青年人脑际中漫舞飞扬,许多青年人往往不分场合,不问对象,不顾自身条件,一味昂首阔步奋勇向前,这只能是幼稚的体现,是莽夫之所为。

很多人讥讽政府患软椎病,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不伸头,菲律宾华人被排斥不援手,南海群岛、钓鱼岛群岛被挑衅不吱

声。且不说“不伸头”“不援手”“不吱声”之说是言过其实,单问一句:您说,怎么办?您答!——韬光养晦,成熟者的明智选择啊!

邵先生蒙头一问,俺也只能如此泛泛一答。不知然否。

湖南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第八次月考作文“春芽悄然冒出”

(一)试题回放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埋怨,这世界上再也没有热情,再也没有信仰了!所有的一切都使我们觉得厌烦,一切都令我们感到疲倦,周围的一切都毫无生机„„然而,就在他身旁,树枝上的春芽在悄然冒出„„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你的人生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章。,角度不限,自拟标题,自定立意,不得抄袭套作。

(二)审题指导

提示:抓住“有人埋怨再也没有„„再也没有„„然而,就在他身旁有„„”这一关键来立意:①不要抱怨,希望就在身边 ②打开心窗 用心才能发现

这道作文题旨在引导考生以乐观、豁达的态度,能一分为二地对待身边的人与事,去理性地关注社会,冷静地分析事物,积极地思考人生,从而对社会对人生充满信心,看到希望。 当今时代,不再简单纯粹,众生浮躁,人心冷漠,信仰缺失,道德沦丧,利益至上„„各种不良现象层出不穷。而作为个体,平凡的我们容易被忽视,也日益感觉到生活的辛苦与单调,心灵的困顿与茫然,常常滋生厌烦疲惫甚至人生虚无之感,而忽视了潜藏在身边的希望与生命的美好,我们应该有发现美的眼睛,有感受美的心灵,去寻找“春芽”“生机”,并融入到这美好的“春光”之中,去感受社会风尚之美、生活之美,去创造人生之美,从而获得心灵的“新生”。

在题目的材料中,“没有热情”“没有信仰”“觉得厌烦”“感到疲倦”“毫无生机”与后面“春芽冒出”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在行文中,也应该有一个对举(对照)的过程:既看到社会上阴暗的一面,也看到社会阳光的一面;既发现事物的缺憾,也发现事物的优点;既痛心人性的丑恶,也感受人性的崇高;既面对生活中时有发生的不如意,也意识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好;既承受人生的苦痛与磨砺,也体会人生的幸福与希望„„并且,更应该把着重点放在后者。

写作时,如果泛泛而谈,难出新意,也难有清晰的思路,应该就某一观点(比如缺失信仰与坚定信念,生活的单调与充实,社会的丑恶与光明)或者从某一现象(食品安全,明星吸毒,大学生精神状态)来写,以小见大,凸显主题。

实际写作中,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写议论文。而抒真情、写身边事的记叙文中,也不乏佳作。有些文章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抒发真情实感,得到老师的肯定。

11 比如,有同学写,“我”是一名艺术生,一直以来成绩不好,觉得没什么前途,很迷惘,有一次看到外地考生背着画架、乐器,来我们学校考试,他们很执着很乐观,知道为梦想拼搏,也让“我”受到了感染,认识到人生要奋斗的道理。

再比如,有同学写父母离异,“我”一直生活在阴霾之中,怨恨父母,厌倦生活,排斥学习,后来“我”发现父母还是深爱着自己的,他们有苦衷,做出了对婚姻的选择,“我”应该更多向前看,看到爱,看到希望,看到生活的美。

但文体特征不明等问题还较严重:

1. 没有紧扣材料,而是从某个自己积累的素材出发,另起炉灶,得出一个观点,审题不准或者有“套作”之嫌。有人谈“信仰”(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诚信”(“感动中国”的信义兄弟)、“奉献”(甘于奉献的人最美)、“爱国”(环境保护精神)、“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爱”(与爱同行)、“公共痛感”(药家鑫)、“境由心生”(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吾心有主”(许衡)、“快与慢”(慢慢走,欣赏啊)。

2. “树枝上的春芽在悄然冒出„„”更多的是一种隐喻,但不少同学没有发掘出它的抽象含义,只是停留在自然属性的春光上。如有一篇文章,写“我”在高三,每天面对题海书库,会感觉到厌倦,但看到六楼的草地,而被美妙的春光感染。文章细腻婉转,文笔精致优美,但通篇都是描写自然风光(少数几处写景有寓意),评为二类文,48分。

如果该文能在主题上有所深化,更多地写“我”看到人生的希望,感受生活的乐趣,而引发思考,则可评一类卷了。

3. 议论文中的叙述太长。有同学写宋国某家族以洗衣为生的事例就写了近两百字。

(三)佳作欣赏

1.春天不远

我知道,上帝死了。这是怎样的一个寒冬呢?热情消散了,道德失踪了,信仰死去了。这该死的冬天啊,它把天上的水和人们的心一起变成了冰。

如此,我们是否有理由相信——春天终究会到来?

的确,我们有理由沮丧。房价经打压仍持续走高,“蜗居”、“蚁族”,世界正上演一出真实的《变形记》;GDP 和CPI 同步走高,我们陷入国进民退的怪圈,经济乱象屡见不鲜,我们应该如何过活?

我们也有理由愤怒。官二代撞人后高呼“我爸是李刚!”富二代深夜赛车将行人撞飞而不救。强拆不止,自杀不休,我们的道德去了哪里?

我们甚至有理由绝望。南平郑氏上演弱者杀弱者的血腥悲剧,“90后”沉溺自我世界,成为崩溃的一代。

若上帝尚存,我便要问他——春天也死了吗?

如同太阳尚远,但必有光亮,春天尚远,但必有希望。

我看见希望的种子正在发芽:

上海的大火,烧尽了五十五条鲜活的生命,却也点燃了上海人的善心。在广场聚集着前来悼唁的民众和交响乐队,人们在黄白菊花之中悼念死去的生命,也唤起了都市之下的人性之善;新加坡的惨剧,让人们感到悲痛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坚强与勇敢——香港妈妈力救不相识的孩子,导游黄某更以生命换来他人的安全。港方严正交涉,港民全体关注。港人坚强,当是国家给的安全感。

我们有理由相信,希望不远。

微时代的到来,以微博策动改革,以围观改变世界。围观抗拒强拆,围观揭露腐败,转发策动千万人寻找走失儿童,转发引起人们保护动物,如此等等。我们应当看到时代正在觉醒,它正朝我们所希望的方向走去。

我们也看到,方舟子、黄福荣等人仍在感动着我们。越来越多的枝丫正在发芽,生机渐

12 渐苏醒。

我的朋友,你看到了吗?我们仍有理由去相信春天的到来,我们仍有理由坚信这条真理,即世界上大多数人仍是善的,世界仍是美好的,它值得我们去爱。

评点: 在寒冻中,看到了温馨与光明,坚信春天不远,希望的种子正在发芽。切合“结合你的人生体验”抒写“联想和感悟”的命题要求。文章材料丰富,内容充实,义正辞严,气势如虹。如果不是平素关注社会,思考人生,是写不出这等文章的。

评分:基础等级38+发展等级20=58分

2.黑暗与光明

庄子说世界上有了善就必定会有恶。这话颇令人费解,不过仔细一想,这不正如黑暗与光明?没有光明哪会有黑暗?

这个世界总会有见不得光的地方,但绝不能说明我们的世界就是一片黑暗,如果那样认为,只能是把自己置身洞穴中,永不见天日。

记得北岛和舒婷有一桩公案。北岛作为一个愤青,他仇视着黑暗,于是就手书一篇《一切》。诗颇长,大意是一切事物都是黑暗的,痛苦的。我读了那诗,几乎便要陷入那黑暗与绝望中。而舒婷作为一个女性,以她细腻的内心感受着阳光而厌弃绝望,回了一篇《这也是一切》,我读后不由感慨,原来这也是世界。

禅宗说,你看见了花,那这花便是你的世界。而我想,如果只看见黑暗,那么一个渴望光明的人要么会妥协,融入黑暗,要么会奋起抗争而死于黑暗。例如那童话一般的顾城,杀了妻子后自尽,又如那曾经的热血青年汪精卫,最后死于汉奸之名。

而我,当我看见黑暗的事情而愤愤不平时,母亲给我讲了她的故事。母亲是一个工人,很普通,拿着一千出头的工资,走上街买菜,卖菜的贩子都会“亲切”地叫她“兰嘎”了。她给我们讲了她当年考公务员的事。据后来出于歉疚的人透露,她当时的考分是全省第二,但因为外公性子太直,得罪了人,又不肯跑他老战友的关系,母亲被刷了下来,理由是个子矮。然后,母亲成了工人,便有了我。我一拍桌子要骂,母亲笑笑:“我要是当上了公务员,怕就没有你了。”母亲顿了顿:“有你这个儿子就够了。”

母亲生平因为外公或她的耿直吃了不少苦头,黑暗的事见过太多太多,没有抱怨,因为在她心中,她还有我这个儿子,这是最幸福的,也是最让她满足的了。

听了母亲的故事,我才知道什么叫做人生。人生中确实会有黑暗,但那不是一切,我们或许会因不妥协而无法获得名利,但我们有亲人,有朋友,有二两小酒,有热炕头。我们为什么要置身黑暗,而不置身光明呢?

黑暗尽管仍在黑暗,但那正是光明的反衬。冬天的末尾,正有春芽悄然萌动。

评点: 文章论证我们不应该只看到黑暗而看不到光明,切合题意。语言简练准确,成熟老到。母亲的故事虽然能证明中心论点,但通篇“春芽正在悄然冒出”的证明还显得不够。

评分:内容17+表达19+发展20=56分

3.常怀希望

对知识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悲悯,是哲学家罗素一生的信仰。而那踮起脚尖的追求与弯下身躯的悲悯,又何尝不是对那光明未来的希望、憧憬呢?残缺不过是遗憾,苦难也终究短暂,而我们大步迈进、双翅展开,便是常怀希望的蓬勃姿态。 现代人的血液在稀释。海明威在猎枪下结束了辉煌,顾城用冰冷的绳索终结了诗意。海子说:“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可那躺在铁轨上的青年选择了死亡,是否与希望消逝、绝望

13 蔓延有关呢?这些满腹才华的作家诗人,曾经在他们的作品中讴歌光明,赞美人生,但他们的内心却出现了荒漠,蒸发了热情,驱逐了信仰,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也出现了迷惘,而最终踏上了不归路。或许,在他们合上双眼的那一刻,自己人生之树上的“春芽”正在悄然冒出„„

海子孤独的背影在岁月中模糊而又让人无限惆怅。而作家陈丹燕在《上海的金枝玉叶》中塑造的郭四小姐则带给我们长久的心灵震撼。她出身显贵,备享尊荣,但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沦为了接受改造的穷苦工人。生活的重担、人们的鄙夷接踵而至,摧残着她柔弱的外表,而她高雅的气质与内心的信仰从未磨灭,她仍然坚持每天喝下午茶,从容地面对苦难的时光,她把自己雕琢成一个温婉与坚韧并存的女子。“哪怕幸福只露出了一根线头,她有本事将它拽出来,织成一件毛衣。”

简单循环的日子,踏着节奏的生活,都使我们厌烦、疲倦,我们的双脚沉重,我们的眼眸黯淡,没了憧憬,没了乐趣,又如何去发现人生的“春芽”,如何去仰望精神的天空?人生是一只饺子,经历是皮,磨难是馅,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只有自己默默消化生命赋予你的辛酸与苦痛,并重拾希望,去感受生活的甜蜜,脚踏实地,在希望铺成的铁轨上驶向成功的驿站。

郭德纲北漂多年默默无闻,他说:“没有伞的孩子就要拼命奔跑”,他在地下室里咀嚼幸福,在破单车上怀揣希望。江苏卫视知名主持人孟非年轻时在小工厂打拼,整天油墨满面,他相信“人不可能一辈子都倒霉”,好运总是跟在霉运后头,人生总有希望。他参加自学考试,奔波在新闻前沿,从记者到主持,从幕后到台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今,这个光头主持已经在电视上大放异彩。

人生遭遇苦楚,是一种历练与经验,它把我们塑造得更加成熟,心中常怀希望,是一种热情与信念,助我们在疲倦中闻到花朵的芬芳,看到春芽的萌动。

评点: 文章论证人生于苦楚中应常怀希望,“苦楚、磨难”与“热情、信仰的缺失”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能视为“符合题意”。着重列举的郭四小姐也不是“就在他身旁”的“春芽”。这些都是审题不够审慎所致。

评分:内容16+表达18+发展18=52分

湖南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第九次月考作文“打扫心灵”

(一)试题回放

请以“打扫心灵”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二)审题指导

命题作文要紧紧抓住“题眼”。题眼,即文中暗示、透露的文章重点,是寓意的关键性字眼。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考生可明显地看出“打扫”是“题眼”。写作时,可以将其分解成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其一,为什么要打扫心灵?。其二,怎么去打扫心灵?。既要扣心灵,又要扣打扫。所以,作文的具体落脚点,应该盯在“打扫”上,据此展开叙述与议论。

(三)佳作欣赏

1.打扫心灵

打扫心灵,除去多余的部分。获得了在人生之路上的轻快步履。

不须太多东西,背起简单的行囊,带上一颗好心情,就踏上了寻绿之路。载者一车人对绿的欣喜之情,汽车欢快的跳跃在起伏的山丘之间。秀发疯狂得与迎面吹来的饱含水分子的清风热舞着。风儿撩拨着我的头发,也撩拨着我的心情。迎风的遒劲,使我的心也不由得兴

14 奋了。

风,肆意的吹;人,自由的散去。

吹一阵春风,把悲伤、忧虑、复杂的心态以及种种阻碍我生活、学习的沉积物都蒸发了!蒸发了!只要我一接触自然,就纯净了,就轻快了,就无忧无虑了。

打扫心灵,除去多余的部分,获得了在人生之路上的轻快步履。

每当昼与夜交接班的时候,总有一个稚嫩的钢琴声悠悠地飘进我烦恼的心灵。每天,有太多太多的学习生活上的烦恼。而每当我听见这断断续续的跳动地音符时,心儿也不禁随着一起有节奏地跳动起来。一时间,好像一下子忘记了那些不开心的事,整个心全都湿润在充满童真的音乐里。缓缓地淌过记忆的吉光片羽,生成了片片欢乐的心语,过滤出了岁月忘记带走的忧伤及烦恼的心情,化作一阵微风飘走了。换一种心情,继续在希望的田野上劳作。 打扫心灵,除去多余的部分,获得了在人生之路上的轻快步履。

生活中,不能什么都扔掉;也不能什么都留着。智者是善于取舍的。生命的难度也在于此。人生是不断挥手的旅程。要留下,就得告别。

打扫心灵,留下了开心快乐的记忆,告别了烦恼、忧虑的产物。

2.打扫心灵

生活中,我们习惯于打扫屋子,几日不理烦意顿由心生,日子的细水长流让我们在某一段时间里,显得呆板了,生活总是一种模式,习惯了,久而久之也许什么在自己看来都变得理所当然,改变已经离自己远了,这个词已经变得陌生,而此时也许很多问题会出现,你可能找不到走出问题的出口,舒一口气,这时你不妨爱一下自己,闭上眼睛走进你自己的内心,去清理一下因时间流逝而遗留的尘埃,打扫打扫心灵吧„„

随手拿起桌子上的一本书——《汉字文化》,书里的内容我早读过,但我想,读不到心里读不到骨子里的东西就如过眼云烟,而相对于自己的工作——教学,能用到工作中为自己所用,那么汉字文化对我而言才显示出了它的价值,而我只是曾经对汉字有这么种感觉记忆,又何谈拿来主义呢?所以甚为惭愧!!

悠扬的音乐让你渐入文境,心里不禁想:老师的语言能打动我又何谈是学生呢?专家精彩的课堂语言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文字更是一种组织语言的艺术,茫茫汉字王国简单的几个字在别人说出来后作为引导语、过度语就那么到位,而自己有时却显得笨拙,无所适从,我们在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你不得不反思一下自己工作中的学习,而这不是一朝一夕就有的本事,而是对文化思考、咀嚼、发现,再思考、再咀嚼、再发现的漫长过程,学习贵在坚持,常反思常学习,怀着一种谦虚的态度,不求满足,在学习中一往无前,任何人任何事都有值得学习思考的地方,要求上进求发展。也许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这些想法相对而言显得过于美好,总是懂得的多做得少,但只要我们习惯了反省自己,反省就有所收获,那么不也很好吗?

且看中国汉字“慧”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吧——“慧”字告诉我们,我们要像打扫屋子一样,经常反省自己,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做得好,明天能不能比今天做得更好,要多想想自己的失误和不足,这就叫内省,这就叫智慧。很多人只会记住别人的错误,总想着打扫别人的心灵,却时常忘记打扫自己的心灵。最大的哲理就是真实,它告诉我们聪明不等于智慧。

多么真实的话啊,哲理之所以成为哲理,我想就是因为它非常真实地反映了问题,说到

15 你的心坎儿里去了,实实在在的,可是不是因为你不常反省,所以你内心一直感觉的哲理,却不是从你的口中说出来的,而往往出自名人语录?不过如果我们心动不如行动,相信我们自己也会有一本“I 的名言”。

打扫心灵,学会爱自己,让自己的内心总是斜阳满地,让“慧”住我心。

3.打扫心灵

加拿大,美国与中国对自身与外在的不同看法,让我看到了不仅肉体需要“打扫”,心灵也同样。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求木之长春,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同样地,我说欲人之为人者,以清其心灵。

心灵是一个人灵魂的所在,道德之所在,精神之所在,志气之所在,它就像河流的源头,是活水到来之处,一旦源头被污染,活水就变成了臭水,永远失去请灵,所以我们需要清理。 回溯历史的长河,多少历史人物因为忘记了清扫自己心灵的房间而身败名裂。

唐玄宗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君主,开元盛世是最好的见证,然而后来他宠爱扬贵妃,终日沉溺于玩乐之中,他忘记了及时清理自己心灵的房间,他没有把骄奢淫逸清理出心灵,于是盛世不在,帝国衰落。

胡维庸,明朝开国功臣,宰相,曾跟随朱元璋征战多年,高居宰相之位,可谓八面威风,但他贪婪成性,骄横跋扈,不知节制,最后身败名裂,他也是忘记了及时打扫自己心灵的房间,忘记了清理掉骄横这颗毒瘤。

其实忘了打扫心灵房间的人比比皆是,不仅是古代,就是现在也大有人在。

胡长清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身为一省之长,却不知抑制心灵毒素的放射,更不知打扫清理自己的心灵,最后还是贪污受贿毒害了他。

所以说,人还是应该干净点,别让垃圾在心灵里堆积,一旦有致命的毒素就不堪设想了,我们应定期打扫心灵的房间,让它干净透明。

简评:这是一篇较为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不仅肉体需要打扫,心灵也一样”。简洁有力,可谓“凤头”。中间作者运用了比喻、引用等手法,阐明打扫心灵的重要性;接着又列举了唐玄宗、胡维庸等人的事例,正反对比,告诉我们:打扫心灵房间关系事业的成败、生命的存亡,不可掉以轻心,可谓论述有力,算得上是“猪肚”。结尾简洁提出人应定期打扫心灵,使之干净透明。可谓“豹尾”。

4.打扫心灵

日子如流水般轻轻滑过指尖,时光似落花般飘落一地,岁月匆匆,不曾为谁停留。又是一个轮回,又是一个似水流年。望着办公桌上越翻越薄的日历,几多感慨,几多惆怅,又几多思念。

年终岁尾,很多人愿意打扫一下房间,让整个屋子光洁明亮,干净如初,在这样一个温馨的环境中,迎接崭新的一年,那是又一个起点。可你想过没有,找点时间,找个空闲,静静坐一会儿,打扫一下心灵,那里也许满是疲劳,满是灰尘,负重累累呢!

在喧嚣和浮躁的世事中,在平淡如水的一年年,我们常常忘记眷顾一下自己的心灵,只顾匆匆行走,不敢稍有懈怠。其实,心灵的收入与支出是不成比例的,不是收入的多,支出必然多,很多时候是只收入,不支出。那个斑驳的账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快乐、忧伤、辛苦、彷徨。不妨翻出来,回想一下即将逝去的2009年,我的心灵还好吗?有多少值得回味的幸福,又有多少痛苦和悲伤,那偏于一隅的灵魂是否疲惫不堪,灰迹斑斑?

孩子是不需要清扫的,他们的心灵透明而干净;他们的世界充满好奇和童真,他们需要的是积累。而成人的世界则积压了太多的忧虑和夸张的痛苦,可能是闲言碎语,可能是病痛侵袭,也可能是成熟的烦恼。一个人无论阅历多少,在蓦然回首时,叹息中一定有纷烦的心绪,一定有一种情愫,那就是凄迷。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不可避免有些灰暗,有些失意,有些茫

16 然,也有些不知所措,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有时泄气,有些许苦涩,有一点落寞,有或多或少的孤独感,总有些无望的等待和徒劳的追求,这就是人生的况味。这些暗淡的思绪藏在心灵的角落,见不到阳光,没有雨水冲刷,很多时候和我们相安无事,但一旦遇到合适的温度,它可能会四处飞扬,堵塞我们的毛孔,遮住我们的眼睛,迷失我们的方向。

真的需要在适当的时候,以湿润的心情去盘点,以古典的心态去面对,以平静的心绪去体察。给心灵撒点水,试去上面的污垢,打扫干净那些尘封的往事,冲洗久未曝光的角落,重新自察和内省,滋润干渴的灵魂,让世俗的牵绊、追逐的功利和纷扰的是非远离我们,让曾经的纯净回归,一如孩子般的心境,澄澈而明亮。这样心灵就不必超重,可以晾晒,可以沉淀,可以示人,可以取暖。照亮遥远的未来征程。

打扫心灵,剩下的就是真情和感动,它是占据了心灵的大部分内容,好好保存它,那是心的珠玉,灵魂的水晶,闪闪发光,散发着沁人的芬芳,是悠悠暗香,染绿了幸福的人生。它可以使凝固的岁月生动起来,使消逝的时光永恒,使烦躁的内心趋于安静,使爱变得如此多情;它历经岁月沧桑,持久弥新,漱齿犹香。

打扫心灵,就是自我修整,快乐地告别忧伤,挥一挥手,潇洒地前行。心灵的储备就像是落日映照下的河面,我们捡拾闪光的保存,心中永远驻足美丽的风景。很赞同“哲学地看待自己,阳光地看待生活”的说法,添几分书香,添几分人文涵养,添几分和谐厚重,用新鲜空气滋养心灵。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等待着高尚的心灵来访,许多精心雕刻的细节,等待着美丽的心灵分享,许多思维花絮的片断,等待着智慧的心灵碰撞,许多泪水盈盈的感动,等待着善良的心灵珍藏。

俄国思想家恰达耶夫说:“当一个人找不到自己与过去、与未来的联系时,他便会丧失自我。”打扫心灵,使我们轻装起航,快乐连通未来。带着真诚走进2010,让平凡的每一天都如夏阳一样炽热,如秋月一样静美,使我们变得温情脉脉,温文尔雅。

湖南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第十次月考作文“手的影子不一定是“手””

(一)试题回放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手在灯光下可以演示出孔雀、乌鸦、绵羊等动物造型。手的影子不一定是“手”,正如你被人奉承、吹捧,或被嫉妒、丑化时,你得告诉自己那不一定是你,只是你的影子。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指导

立意参考:手影大师精彩的表演,让我认识到:手的影子不一定是手。手的影子,它可能是孔雀的美丽、乌鸦的丑陋,还有可能是绵羊的温良、老虎的凶恶。所以,当你被人奉承、被人吹捧、被人神化时,你要清醒地认识到那不是你,那只是你的影子;当你被人嫉妒、被人仇视、被人丑化时,你要清醒地认识到那不是你,那只是你的影子。所以你要看清楚你自己。

(三)佳作欣赏

1.人生路上,看清自己

有时候,我们更愿做生活的旁观者,认真审视着每一个从生命中路过的人。他们或是善良,或邪恶,或美丽,或丑陋。但当我们真正成为生活的主角时,你,看清自己了吗?

人生就像一杯水,纯净、无色透明。盛水的杯子都只是一种装饰,它决定了你无法改变。就像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和生老病死一样。我们无法选择盛水的杯子,但我们有权选择人生的过程,我们可以选择向水中加点什么,糖水、盐水都可以。这就有如我们的欲望。希望

17 得到什么,想要得到什么。但是我们都必须适可而止,停下来看清楚自己真的需要吗? 这样做对吗?唯有看清自己,才不会把自己的那杯水变得浑浊。

看清自己,你可以更加明确前进的方向。

看清自己,你才不致于走入歧途。

看清自己,你才能够明白自己需要什么。

看清自己,我们的路才会越走越顺畅。

面对诱惑,我们应坚定;面对苦难,我们得坚强;面对困境,我们需从容;面对人生,我们要看清自己繁华梦后,温柔惆怅,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皆虚幻泡影。我们惟有勇敢面对自己。

2.我看清了自己

在生命的开端,应该要学会人情世故的时候,濡染着我对世界最初的理解和感觉。

我总是以为有些事只要你努力去做,不放弃坚持便会成为你的梦想,可有些事却容不得想象,这就是现实。我对梦想很坚定,内心却飘摇不定。在这漫长的路途中,是不是应该舍弃一些东西才换取一些价值肯定的东西,而其中有些东西是金钱所有能代替的。有了梦想,也确实为我沉睡和懂的心灵打开了一扇扇透亮的窗户。甚至,我很清楚我的想法与看法,只是没有人可以告诉我应该怎样做,应该做些什么。

或许,没有人比我更清楚的了解自己。因为我是一个不轻易与别人分享我的想法的人,也或者因为想要找到一个完全信赖,共同进步的人太难了。譬如,就在同学相处中,你是不能因为对这个人的做法不同意而产生偏见与否定,而到头来的结果是由不得你去解释与言和的。 这些,都是我所能理解与看透的。因此,在言语与行为的过程中,我需要不断地看清我自己,我并不自信,也不太自卑,我只是知道:无论太开心抑或是太伤心,我都不能失去现智,我都不能迷失我自己,因为这个世上我有太多太多还没有经历过。我阅劝太少,把握不了手中那把远近亲疏的尺度。尽管为我鼓掌的人很多,但是我不可能被所有鼓掌的人所接纳,当然我也清楚不会被所有的人否定,所以,我只需为我自己鼓掌!

我犯过许多错,但是我现在越觉得它的伟大与珍贵了。或许,正是有过这样的错误,才教会我如何去感受生活和认识人生,才猛然撞响在我的心中。那一刻,我骤然长大!

我并不非常能干,但是我至少知道自己必须对自己负责,否则连自己都不新生自己的人,只会成为一个笑话。面对漫漫长路,那又岂止一个笑话?

翻开满载欢乐与悲伤的自己多么善变,才明白往日的自己是多么幼稚与可笑,但是,正因为长大,生命似乎有了更多的理由让我必将在以后的日子里学会承担与付出,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清楚自己将要驶去的方向,将要到达的终点。如果没有过憧憬的方向,也没有过痛心的落寞,没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没有过失败的考验,我想:此时此刻的我会全然迷惘,会失去很多东西,包括人生价值。所以,我必须看清我自己。

我不会在梦想中傍皇,不会在前进方向中停滞,更不会在人生路口上左右不定„„因为我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更加因为:我看清了自己,就应该做好自己!

一个人首先面对的是自己,最终面对的仍是自己。

3.不识庐山真面目

生活往往就是自欺欺人的一个过程,很多时候自以为是,因为自己对着镜子看到的也只是外表而已。

不识庐山真面目,自己对自己认识绝对是不会全面的,因为认清自己需要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就算你真的明白自己,那么你也不一定知道别人对你的评价,所以,我们要借助别人的眼睛来认清自己,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走在一条正确的人生路上!

李白斗酒诗百篇,持才傲视,然而为官生涯中屡屡被贬,就是因为他还是没有看清自己,他不懂得别人对他的评价,所以他的一生虽有政治理想,但却不被重用。

18 项羽,刚愎自用,兵败乌江而自刎,就是因为他太过于自信自大,没能看清楚自己所以才有霸王悲歌„„ 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有了贞观之治。

成功人士最重要的是能够借助别人的眼睛看清楚自己,所以我们要用别人的眼睛来看清自己看不清楚的地方这样我们才能高人一等 才能走向成功才能把握人生!

4.看清自己

同是在一个峭壁上的许多小草,不,不应该说是许多小草,其中有一棵是由百合花的种子长成的。它知道自己和别的小草不同,所以很努力地活着。但是旁边的小草都嘲笑它:“值得吗?就算你开放了,又会有谁来看呢?就实话。你可能开放地美丽吗?真是不自量力。”但是那棵百合的种子并没有因为小草整天的嘲笑而放弃开花的决心。到了一年的春天,百合的种子使出全部的劲儿,终于开放了,它开出的花是那么美丽,早上它身上有露珠还没有蒸发掉,一个露珠中有一个清晨的太阳。以至于把整天嘲笑它的那些可怜的小草也惊呆了。 一个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花尚且如此,我们生活在这多姿多彩的世界中,为什么就不能象小花一样做到认识自己这一步呢?如果那棵百合的种子在小草们的嘲笑中高放弃开花,放弃向人们证明自己的存在的权利,那么这棵种子也注定会象小草们一样过平凡的一生。

记得有这么一首诗是这样的: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它不是在自我陶醉,而是在扪自问。----是谁让我这么成熟?如果不是风,我就会变得柔弱不堪;如果不是雨,我就会秋得干枯荒芜:如果不是光,我就会变得灰暗苍白:如果不是热,我就会变得憔悴丑陋。是风吹雨打,让我有了成熟的筋骨,是光照日晒,让我有了成熟的俊美。

果实成熟了,知道不仅仅是自己的功劳,想到的是别人,有时依靠其实事物的力量会使成功更快地降临。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自满,自负之人,他们就是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然后去跟别人的短处比较。这样的人是多么地狭隘。但是又不可否认这样的人往往也有一定的长处,如果他们要是能认识自己,那么他们的前途会更美好。

不要总在虚幻中生活了,赶快把握自己,认识自己吧!

5.认清成长的方向

夜,眩然沉醉。迷茫的青年仍在寻找自己成长的方向„„

——题记 时光雪崩似的纷纷摔落,青年顿时陷入了冰雪世界。他手中的白蜡,却无法燃烧„„白蜡和青年一样迷茫,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使命为何物,在何方? 可青年却突然看到了——刘翔正在前方飞奔,只见他跨过一个个横栏,箭一样地冲向前方。他的身后,教练大喊起来:“错了,刘翔,你是跳高组队员! ”刘翔高声回答:“我追求的,是生命的速度,不是高度。" 刘翔的价值在跑道,何必要把他拉回跳高的横杆呢? 刘翔看见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认清了自己成长的方向——走适合自己的路,做一个最好的跨栏运动员! 于是,他取得了成功。 „„青年轻轻叹了口气:我没有刘翔的潜质,除了能写好作文,哪还有能拿得出手的优点呢? 我该做什么、怎么做呢? 于是他沉沉地低下头。在脚底的冰面上,他发现浮现出一幅画面——李白高声吟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徐徐走来。那声音里,张扬着自信。青年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成长中的人,尤其要认清自己的价值。青年平静下来,努力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是一名学生,我要做的事并不少:我可以发扬自己的写作天赋,用文字给予更多人力量;我可以秉着自己的原则帮助他人,不受外界干扰;我可以孝顺父母,从一点一滴做起——我将由此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 ”冰面上慢慢映出青年自己的形象。

青年心中的希望开始发光,那光亮慢慢地照见了他前行的路。他看见自家门前的小橡树正在努力成长,正努力长得高大挺拔,给鸟儿栖息,给游人遮阴。虽然它不像苹果树那样结

19 出硕果,也不像玫瑰花那样开出鲜花,但是它做到了认清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 看到这儿,笑意浮上了青年的脸上。他心中的希望之火已被点燃,他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他将重新开始人生之旅!

【点评】 立足自身,用材灵活。本文站在“青年”的角度叙述,具体地写出了他的心路历程。文章引用了刘翔立志练跨栏、李白名句“天生我材”、小橡树努力成长,作者并没有直白地把素材摆出来,而是通过文中人物想象中的画面来呈现。

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文章比较多地运用含蓄的表达方式,通过景物衬托、他物暗示、细节呈现等来表现人物内心变化。这样的写法,给读者一定的回味空间,颇有余味。

6.认清自己

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世间万物各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生命的玄机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绽放自己的光彩。

人生在世,找准自己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审视自我,认清自我,用一颗平静的心聆听自我的价值的呼唤。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陶渊明看清了官场的污浊,终于在田园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抒发了自己的清高,于是便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鲁迅看清了社会的黑暗和国人的麻木,终于在文章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表达了心灵深处不屈的民族气节,成了堪称民族脊梁的中华文化之魂。他们看清了自己,读懂了社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真正位置,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也许我们“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也许我们“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许我们“仰天大笑出门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但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有几多豪迈与洒脱,真正的英雄是在自我相信,自我肯定中升起的。那是张骞出使西域的驼铃阵阵,那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那是岳飞拔剑的壮烈情怀,那是郑和下西洋的雄心勃勃。

平凡不一定平庸,雷锋是一名平凡的士兵,但他却成就了不平凡的功绩。我们虽然都是平凡的人,但是只要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平凡的岗位也会呈现生命的光辉,平凡的付出也可以汇聚成海洋。充分认清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即使是一棵小草也会有生机和活力,绽放生命的光彩,勇敢迎接生命的挑战,让生命像宝剑铿锵闪着寒光,让生命像寒梅一样放出幽香。每个人都会是自己的英雄!

【点评】 论点鲜明。这是一篇非常典型规范的议论文。论点提出鲜明扼要,以“虎啸、鱼翔”等世间万物的状态,引出生命的玄机,出奇,出新,拨动阅卷者心弦。

论证有力。文中所给材料处理详略得当,并由此展开论述,如行云流水,开启自如。论证过程中的选材与处理集准确与文采于一身,引用古典诗词,赋予文章高雅的风范。

7.我就是我

释迦牟尼曾经为了“未生我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的复杂问题苦苦思索。我不懂佛,我只知道,未生我时世上无我,生我之时我就是我。

还记得贝多芬的那句名言吗?“公爵现在有很多,将来也会有很多,而贝多芬只有一个。”其实,哪里仅仅是贝多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天地间的唯一。我们被创造出的那一刹那,一片天地也被创造了出来,这是一片不为人知的天地,一片属于自我的天地。

当世人都汲汲于名利时,有一个却悄然退隐淡出。那是他心中的一片山水在呼唤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于是,他回到南山下,回到菊花旁,不管外面有多少诱惑,他守着一句箴言:我就是我。守着这句箴言,他“采菊东篱下”,守着这句箴言,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守着这句箴言,他成为了真正的陶渊明。原来,“我就是我”是一种境界。

在“中国个性文人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的,除了陶渊明,还有一位鼎鼎有名的“谪仙人”李

20 太白。看看吧,当年的他是怎样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上让贵妃捧墨,让力士脱靴,让满朝文武瞠目结舌;听听吧,当年的他是怎样面对着圣旨,高吟一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然后留给皇帝一个潇洒的背影;想想吧,这特立独行背后,是否是一句“我就是我”给了他冒犯天子的胆量。原来,“我就是我”是一种勇气。

也许,对嵇康来说,我就是我还是一种气节。

站在千百年后仰望他,仍忍不住为他的那封《与山巨源绝交书》拍手称快。我就是我,我愿意一辈子打铁,也不愿踏进官场半步。这样的气节,同样有一句“我就是我”在做着支撑吧。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我就是我,我可以用我的双手涂抹出一个只属于我的世界,即使不美,它只是独一无二的。

【点评】选题新颖,入题巧妙。“我就是我”这是一个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答案的话题,看到题目,就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思考。开篇以释迦牟尼的“未生我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名言作引子,然后亮出自己的观点“未生我时世上无我,生我之时我就是我。”入题极其巧妙。

诗词名句,彰显底蕴。作者通篇以诸多名家名句为例,阐明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这些名家名言的引用,展示了自己的文化底蕴,也展示了自己迷人的灵动风采。特色突出,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

8.认识自己

俄罗斯人能在外国人面前坦言本民族的懒惰,这种对自身的清醒认识和不避短的勇气成就了今日俄罗斯的快速发展。因此,认识自己无论对于个人还是集体甚至全人类都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个人而言,《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就充分体现了认识自己的重要性。也许我们不是“君子”没有“博学”,但“日参省乎己”也是可以做到的。古时的毛遂之所以能成就千古佳话,就是因为他能够十分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水平,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但是,认识自己的优点很容易,认识自己的缺点并且不对它们讳莫如深就需要足够的勇气了。许多人正是缺乏这种勇气,每天疲于掩饰却不思进取,最终荒废了大好年华。对于国家而言,如果不能认识自己,后果是无法估量的。建国初期的“浮夸风”、“大炼钢铁”、“××年赶超英美”等各种不现实的行为与信念造成了我国资源的浪费和发展的滞后。而现在,我们已经十分明确了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并且能够脚踏实地地发展建设,祖国的飞速发展有力地证明了认识自己是进步的基础。只有认清与他人之间的距离,才能确定更切合实际的目标,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摆正自己的位置。我想,如果这样的话,“赶超英美”将不再是一句大话了。

但是,对于全人类而言,认识自己已不再是为了发展,而是为了生存,为了能够在这个疮痍满目的地球上繁衍下去。非典的爆发,禽流感的肆虐,大自然已经敲响了警钟。人们不能再沉浸在“唯我独尊”的虚幻中了,清醒的认识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已是十分必要的了。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再聪明也无法与自然的智慧相媲美。自然能创造人类,就有能力毁灭人类。如果还执迷不悟,那人类只能在不归路上越走越远。其下场可想而知了。

一个个充分认识自己的个人组成一个理智的民族,理智的民族造就一个务实的国家;许多国家组成一个世界,一个能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完美世界。

9.认识自己

离自己越近的东西,往往看得越不真切。自己,这个看似熟悉的名词,便常会因其几乎为零的距离而让我们手足无措。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自己的认识似乎也往往来自于对他人的映射、借鉴。然而,这种借鉴不该是盲目的,更不该是一种依赖。因为,拿别人当镜子,白痴或许也可以把自己照成天才。在这里,清醒的头脑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究竟是为了什么,缺少什么,想要什么?这一个个问题,恰恰道出了清醒的头脑所应该做

21 的事情。之所以有时仍会迷失自我,那也只是因为我们正在膨胀的欲望在作怪罢了,因为金钱,因为权势而无法自拔。欲望总是会给我们造成某种假象,使原本清醒的你不知不觉中陷入自己设下的圈套。所以,敢于面对,敢于放弃,激流勇退的做法会让我们避免接踵而来的麻烦。而这些,正是认识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地球上的万物事实上都有认识自己的本能。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它们往往都表现在对环境的适应性上。所以,鱼儿不会因陆地的热闹繁华而跃出平静的水面,骆驼不会因沙漠的荒凉寂寞而迁至热带雨林,猎豹也不会因草原的干旱、食物短缺而闯入茂密的丛林。由此看来,认识自己就要求我们懂得如何使自己与周围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但是,对环境的适应,并不代表过分地受到环境的束缚。认识自己,恰恰会让我们摆脱束缚,拓宽我们人生的道路。它会帮助我们找准自己的位置,正确地评估个人的价值。比如,一张百元大钞,在你蹂躏它,践踏它之后,请问:你是否还认为它仍具有百元的价值?答案是肯定的,即使它已变得肮脏、破旧。所以,无论环境如何变化,认识自己便是一种应变能力,一种因自信而带来的坚持。然后,才有了鲁迅的弃医从文,有了马克思由做诗人到研究社会科学的转变,有了莎士比亚,这样一个梳羊毛者到文学巨匠的伟大转变。

因此,要想创造美丽的人生,就从认识自己开始吧。

10.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只有不断地认识自己,不被表象所迷惑,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心中自有活水来。

古代就有榜样在先。邹忌那一番分析妻、妾、客之所以“美我”的话,真可称得上深刻认识自我的典范。即使有如此多的赞美,邹忌却知道自己没有徐公美的事实,并且举一反三,向齐王进谏,真可谓大智慧也!可是有忠臣未必就有明君。屈原之所以投江也都是因为楚怀王的昏庸。他不听明言,整日被一些阿谀谄媚的话所蛊惑,最终丢掉了半壁江山!“古之人不余欺也”,“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康庄大道自在脚下。毛泽东不是在正确分析敌我优势后做出了向乡村转移的伟大抉择吗?陈独秀不是一味坚持左倾而导致大革命的失败吗?历史告诉我们,心中有明镜的人,就会时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缺点。而那些狂妄自大、固执己见的人,怕是正把那面明镜丢入大海,深沉海底了吧! 聪明的人懂得自己擅长什么;博学的人明白自己缺少什么;有天赋的人深知自己该做什么。投资奇才巴菲特从不涉足IT 业,对此,他的好友比尔·盖茨评价道:“这个家伙,从不否认自己对该领域的无知。正因如此,他才能稳扎稳打,坚持自己的投资之路。”不要否认、无视甚至遮蔽自己的不足,只有正视他、设法改变现状,这才是聪明的做法,也是勇者的行为。巴甫洛夫曾说:“无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知道了一切。”越博学的人常常越注重审视自己,在鲜花与掌声之中,他们没有沉醉,他们没有被馥郁的花香与甘醇的香槟所迷惑,而是用“败莫大于不自知”来时刻警醒自己、鞭策自己,追求更高的境界。丢弃自知,任何人都无法登上人生的顶峰。即使是天才也要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更加充实自己。肖邦深明此理,他认为“要发展天才,必须长时间地学习和高度紧张地工作”。一个缺乏自我认识的人就只会裹足不前,放弃了往正确的方向去拼搏,去争取的机会。而那些可称得上伟人的人却是心中高悬明镜,常擦久明。

让我们在得意骄傲时冷静头脑,使我们在情绪低落时重拾信心,在顺境之中也不忘留意险滩,在逆境之中也要扬帆直上,以微笑面对赞美之辞,以不屑直对诋毁之言。这样,即使是大风大浪,礁石险滩,我们也可以直挂云帆济沧海!

让心中的活水长流吧!

11.认识自己

“我是谁?”

22 这个看上去简单得让人发笑的问话,却是困扰了人类千百年的课题,自有思想以来,就如影随形地伴着人类,从刀耕火耕的蒙昧时代,一步步走向文明。

是的,这的确难以回答。你可以对着镜子说“我叫ⅩⅩ”,但这不叫认识自己。你也可以用一堆词语形容自己,可以总结出自己的优点缺点,但这似乎也没有涉及到认识自己的核心,那就是——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古希腊的特尔斐神殿刻着一句铭文:“人啊,认识你自己!”——虽以神的口吻,却是人类对自己的告诫。苏格拉底很喜欢,他也说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不过他没有说这句话在更大意义上对他的影响,即怎样促使他思考生命的本质。他没说,以后的柏拉图他们也没说,实际上,这句石破天惊的箴言照耀着整个古希腊罗马的文明。在众神的领地,人类第一次觉醒,第一次审视自己,了解自己,文明的种子得以萌芽。

后来,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在黑暗时代,不甘于神权束缚的人们,重新看到了来自古代爱琴海畔的亮光。认识自己,发掘自己,再次演变成一场浩浩荡荡的潮流,催生出新的艺术、科学和哲学。人类开始学会为自己唱赞歌,不再膜拜于神的脚下。而此时,阿波罗的庙宇早已一片废墟,曾名扬当时的神谕被掩埋在瓦砾下,只剩一句“认识你自己”,被广为传颂,在遥远的历史中回响。

其他的文化又何尝不是如此,认识自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但是,认识自己,又岂止是“认识”二字呢?

据说,那句神殿的铭文,本意是让人看清自己的渺小,是古人面对自然的强大时所发出的无力感慨,不过是要叫人臣服于神,可是竟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其实也不奇怪,知道了自己的渺小,才要加倍努力以强大起来:不但要认识自己,还要探究自然;不但要求索,还要改造。正是如此,人类的世界才会这样美丽,甚至胜过自然的作品——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的,否则反而不是真正地认识了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讲,认识自己只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而非最终的目的。

人类总是不断认识自己,所以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而后又需要新的定位和剖析。也正是因此,人类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总不能给出完美的固定答案。不过无论何时,你都大可对着自然说:“我是人类,没有你的力量,却也有我的智慧;我是芸芸众生之一,却也是所有人类的总和;我不像你能永恒,却也能以我的方式,担负着几千年的历史,并将它一直传承。”

1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6—10次月考作文详解及范文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六次月考作文“禁补令”

(一)试题回放

七、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湖南省教育厅于2O1O 年12月21日发出通知,明确要求从2010-2011学年寒假起,全省任何普通高中学校不得组织三年级学生成建制补课或变相补课,也不得为各种社会机构举办的复习班、辅导班等提供场地和条件。将高中毕业班也纳入禁止补课范围,这是目前全国下达的最严“禁补令”。

对这一最严“禁补令”,社会各界反应不一. 有人强烈反对,有人极力支持,也有人持怀疑态度。对这一“禁补令”, 你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请联系现实,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讲真话,写真情,有真见;不得套作或抄袭。

(二)审题指导

本次月考作文要求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评价,降低了审题难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现象加以关注、分析、思考,进行恰如其分的评说。针对具体的社会现象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要求学生要有一定思维广度和深度,要求学生具备对此问题的探讨展开能力。社会现象评论型材料作文不同于传统的材料作文,这种类型的作文已经把问题或现象摆出来了,“是什么”已经确定,要求学生首先要对材料中的现象做出肯定与否定、是与非、对与错、赞扬与批判的判定,进而确定评说的角度,然后直接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评说,重点探讨“为什么”和“怎么办”。或者写成记叙文,通过对形象的塑造来反映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与观点。

本次作文主要有如下优点: 1.绝大部分学生基本做到了讲真话,写真情,有真见,比如结合自己所见所闻各抒己见,基本没有空话大话假话。 2.有部分同学能深入挖掘,直击问题核心:比如补课涉及到教育公平问题,教育使命问题,“禁补”体现了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育真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迈进的理念和决心,也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之所以补课主要是因为心态问题,以及之前的不学习等等情,有真见,比如结合自己所见所闻各抒己见,基本没有空话大话假话。 3.不少同学在具体分析时,语言鲜活、犀利,行文流畅,这也许这得益于讲真话的原因。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很多同学没能深入思考,只着眼于自己一亩三分地,观点偏激、浅陋,不能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还有不少同学只在高考的圈子里绕弯弯。比如,“你禁补,我高考还考啥?”“禁补令下了,你倒是快活了,却毁了我的一生。”“学习就是为了高考。”“禁补令好,学生们终于可以在游戏的天空里自由翱翔了。”等 2.平时不关注社会人生,不关注身边的生活,所以无话可写,行文颠三倒四,翻来覆去总是那几句话。 3.写成议论文的时候,行文空洞,光顾着歇斯底里呐喊,而不能有针对性地论证。 4.错别字多,病句多,还有不写标题的。等等

以下是年级部分学生在作文中的观点:

1.“禁补”并不是“禁学”,对于学习能力强自觉性强的学生而言,“禁补”实际上可以转化为更有效的“进补”。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合理地分配寒假里的学习时间,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有所侧重,查漏补缺,系统连贯地扬长避短。

2.“导学案”专题练习有利于改变传统复习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高中生而言自我“消化”能力非常必要。

3.“禁补令”有利于“终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用长远眼光来看好处多多。

2 4.补课当然有好处,但弊端有二:一则老师灌得多,自己想得少;二则老师是面向全班,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人。“禁补令”实际上给了我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5.“禁补令”调节了学生的学习节奏,缓解了长期以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以使得劳逸结合,有张有弛,为一百天以后的高考冲刺做好调试蓄力的准备。

会学习的同学绝对受益颇多。

6.“禁补令”能够使学生在寒假里有更多时间真正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实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全面发展提供一方良好的平台。

7.“禁补令”是一项强制措施,有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

8.少补课有利于教师平时教学方式的改进和课堂效率的提高。

9.“禁补令”要求教师从高一开始就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自觉性的养成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拟得好的标题:《“禁补”不如“进补”》《辩证看待“禁补令”》

《莫非“真是好心做坏事”?》 《禁补不禁学》《禁补令:想说爱你不容易》

《禁补令得大于失》 《禁补令:还学生自由空间》

(三)佳作欣赏

1.为“禁补令”喝彩

当“禁补令”一道惊雷,响彻湖湘大地之时,全省教育界已然沸腾,纷纷开始了全民大讨论,余既为高三学子,感受自深,现述之如下:

“禁补令”初下之时,各界情态,或喜或怒,或惊或悲,不一而足,众生相颇有可观之处。高一高二学生闻之,如蒙天恩,无不欢呼雀跃;各补课学校的校长们闻之,则如丧考妣,悲愤不能自已,唯高三的师生闻之,喜忧参半。长假漫漫,安然于家中休养自是快意,然而高考在即,又不能不有所作为。在我看来,“禁补令”当为今年第一快意人心之事,诸君何必忧愁!“禁补”非“禁学”,于高考有所希冀者,在家中自可努力,学问之事,并非困于一室间方有所得。

有道是“治乱世,用重典”。“禁补令”正是针对当今补课学校层出不穷,教育市场兵荒马乱的现状而下的一剂“猛药”。当高考已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各学校无不加班加点,求那独木桥上的生机。于是学生疲于奔命,整日于墨卷间辗转,素质教育遂成了一纸空文。当补课已如军备竞赛般愈演愈烈,如此的“教育公平化”已让学生身心皆苦。“禁补令”针对此而生,无疑是对广大师生的一次“解放”,只有大家都不补课了,于同一起跑线的那种竞争,方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其实湖南的禁补令并非全国之先河,昔日山东就曾初试牛刀,无奈只改其一点,反倒是养肥了一大批培训学校。而湖南则汲取了教训,对于培训机构一视同仁,狠狠地煞了它们的气焰。随“补课”而生的众培训学校,若“新东方”、“马思特”,几年间为地方GDP 做出了重大贡献,可学生们究竟从他们插科打诨的课堂氛围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中收获了什么?只是大多数家长的血汗钱如流水般汇集到了少数人的腰包中。这样的机构是中国教育之痛,而禁补令恰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为百姓割去这些滋生物,让高中教育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十年之计树木,百年之计树人。教育是国家大计,不可不慎。改革之道,牵一发而动全身,固然会有阵痛。昔商鞅变法,虽初有不便,然秦皇行之,秦故雄于六国;而荆公变法,几次废主,功败垂成,宋固有靖康之耻。前史当为鉴。禁补令的下达,是为了让高中教育在一个良性的土壤上生长,培育出栋梁之才。如能一直推行,教育补课之风必有好转。

如果在起点就己迷失了路,或许脚下就会踩满孤独。我们的父辈也曾年轻过,可他们的世界里并没有这么繁重的课业,只有蓝天碧海,山花烂漫,他们最终不也成了参天大树?禁补之后,我们,或许也能一样。

3 【点评】 本文观点鲜明,论述有力,“‘禁补’非‘禁学’”,启人思考。由不同年级的学生反映谈到自己的观点,由补课之弊谈到改革之痛,最后比较于父辈的教育状况,层次清楚,留有余韵。能从社会角度进行思考,语言简洁、流畅、圆熟、老到。“禁补”的意义何在,宜有正面的思考和表达。对于培训机构,教育厅似无力掌控。(

2.治标不治本

去年湖南省教育厅下达了一道严厉的“禁补令”,有人反对,有人支持,也有人持怀疑态度„„可在我看来,这招是“治标不治本”。

教育厅的立场固然是好的。首先,寒假相比较而言较短,一个学期下来,是需要给师生们一个调节身心的时段;其次,寒假期间有中国人最在意的春节,一些琐事是免不了的;其次,教育厅也希望给学生减负,而不是各校为了升学率,使出浑身解数,十八般武艺地比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禁补令”是针对寒假补课提出的,而为什么大家都热衷于寒假补课呢? 根本的根本,还与我国的现行教育制度有关。虽为素质教育,可高考,依旧是压在学生心头的“过不去的坎”。身为毕业班学生,我尤感如此。莫说教室里挂的大横幅,大标语,每天来到教室,大家都能看到“距离高考还有××天”„„大家心里都急啊,在这“一考定终生”的压力之下,同学们都是挑灯夜战,搞题海战术„„从小在父母“学习才有出路”的教育之下,父母、老师总是盼望着再多学一点,再多学一点。似乎学多一些,就会比别人更胜一筹,在高考中比别人多出几分。

怪不得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都是为了子女将来有个好出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现行的教育制度告诉我们,只有考个好大学,才会有好工作、好生活。要想考个好大学,就要比别人更用功。所以从小,寒假暑假总是免不了补课。高考是最终的压力所在,我们都是现代的范进啊。

这便是为什么有人抨击教育厅“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原因。教育厅的政策体现了教育厅只看到了问题,而未看到问题的来源。要想改变假期补课层出不穷的局面,首先要改变现行的教育制度。“学历决定一切”只能使更多人陷入泥潭,培养各方面人才,给其公正、公平、平等的待遇,不仅会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还有利于国家各方面的建设。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的一个小孩对父母说他长大后想当烤面包师,他的父母很高兴地答应了,并许诺将来送他去厨师学习;而在中国,一个小孩也这样对父母说后,父母“叭叭”就是两耳光,说:“你这个没出息的!”为什么现代建设缺乏那么多高级技工而这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许他们便是这个模式下的牺牲品吧。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若是一味地“治标不治本”,再严厉的“禁补令“下,大家为了升学,为了自己的未来,也会使其漏洞百出„„

【点评】 本文观点鲜明,能做辩证分析,能探讨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联系社会状况进行思考,比较论证较有说服力。说真话,讲真情而又不乏理性,运笔从容而流畅。

3.我看“禁补令”

2010年12月,湖南省教育厅下达最严“禁补令”。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反应不一。拿联系最密切的两大群体来说吧:学校面临着政策、名声、升学率三大重压;学生又喜又恼——不补课自由了,不补课又担心成绩落后了。有改变必然有不适应。

在我看来,“禁补令”是教育厅贯彻“减负”政策的又一举措,出发点是好的。但高三年级面临高考,压力可想而知。一经禁补,心情必定忐忑。

但各人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政策不可违背,我们可以寻求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为寒假打基础。

禁补通知出台,意味着学生们有了更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告别统一课程安排,各人可以根据自身薄弱环节重点复习。学习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喜欢安静的同学可以独立学习;认为

4 小组学习效率高的同学可以相约一起学习。虽然时间、地点、形式与上课有异,但只要找到了最佳方案,学习效果别无二致。

同时,充裕的假期给了我们自主安排学习生活的机会。不拘泥与课堂教学,学习方法中穿插有益的休息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早晨自主阅读前可以慢跑十五分钟使自己身心放松,伏案时间长了可以下楼观赏红花绿树,用餐时可以听听喜爱的音乐赶走疲劳。只要善于分配时间,合理休息,假期不补课也可以很充实!

因此,在我看来,“禁补令”并不是想像中苛刻、让人为难。相反,只要我们用平和心态去看待,锻炼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当调节学习与休息的节奏,充分利用假期,没有补课的假期同样达到补课的效果,不必为政策如何调整而忧心忡忡。

面临高考的压力,我们自然是紧张不已,一些稍微的变动都能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但生活就是如此难以预料,只有时刻准备好改变,准备好适应变化,才能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同样,只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困难也可以克服,调整也不再令人为难。拥有一颗自信面对高考的心,一份坦然应对改变的态度,一种善于管理自己、克制自己惰性的能力,“禁补令”也就只是普通的教育政策而已。

【点评】 本文侧重阐述根据变化来调整行动方针的观点,体现面对人生的理性态度,颇为可贵。这种态度也可造就作者美好幸福的人生。层次清楚,语言简洁流畅。(

4.有限放松,无限收获

顾城说:“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当我在一月份的尾巴上读到这句诗,完全抛弃了诗人繁杂善感的心境,看到的只是那四个被疲倦与渴望无限放大的字——应当休息。

在这个号称千年极寒的冬天,教育厅的“禁补令”成为内心温暖的强大来源。殷殷切切地掰着手指倒计时,欢欢喜喜地给家人打电话,久违的笑容终于给沉闷的教室注入了生机,不知多少人在心底悄悄地喊了一句“禁得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长和老师们的忧心忡忡。担心孩子没有自制力,放纵这么十几二十天,斗志全无直接影响高考,前路再无光明„„

然而,他们却忘记,或者选择性忽视了“寒假”这个字眼。什么是寒假?五个月的朝六晚五换来一个月的有限放松,150天几乎见不到家人的日子换来二十多天的亲近。何况,这之中还有小年夜、除夕夜、元宵节,一家人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吃着元宵的场景难道不好过父母望着餐桌上那个空位的冷落?

而有关自制力的质疑声,我认为更是没有必要。临近十八岁,少年都长成青年,心智也基本成熟。如果在这个时候,明知前有高考还在假期内无限放纵的人,即使没有假期,他也无心学习。窗外的鸟,门外的人甚至只是自己的一根手指头也能分散了他的注意力,让他无所事事。又何必为了这些不会成器的学生,让其他苦苦耕耘期待放松的学生失望呢?

事实上,成长并不是靠外力的束缚,“捧在手里,含在嘴里”的生活最终的结果也不过是摔碎与融化。我们须在自我独处中成长。正如博尔赫斯所说:“虽然生命是由几千个时刻与日子组成的,这许多的时候与日子都可以缩短为一天的时光,这就是我们独自面对自我的时候。”日常三点一线倒头便睡的生活剥夺了我们与自我独处的权利。也是只有在假期,我们才有机会好好地,静静地与自己相处,反思过去,展望未来,实现思维的飞跃与成长的蜕变。成长不仅是年龄上的,更是心灵上的。

借着“禁补令”的东风,我们在毕业前过了一个真正意义的寒假,这有限的放松必将带来无限的收获。在百日的冲刺里,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勇敢地证明自己!

简评:文章从心灵的放松与收获这一角度为“禁补令”叫好。着眼独到,着力集中,着笔轻灵,两处引用,展现了考生的文明品位和文化积累,难得!但标题是“有限放松,无限收获”,文中在“收获”上还着力不够。原评:25+25+10=60

5

湖南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第七次月考作文“成熟与低头”

(一)试题回放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作文。(60分)

断句

邵燕祥

走在

秋天的田野上

我问老托尔斯泰:

一切

成熟了的

都必须低垂着头么?

请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二)审题指导

“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反问还是询问?无须追究。问题在,命题要求你“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写文章,换言之,你要作出回答。不管你怎样立意,都一定要有“成熟”与“低头”的关联。

显然,这里不是要你作“庄稼(秋天的田野)成熟是否必须低垂着头”的自然属性分析论断,而是“联系生活实际”,取其寓意,论证人的成熟与低垂着头的关联。

成熟:成熟是理性、智慧、纯真与道德的统一。成熟不是世故与圆滑,不是庸俗与市侩。成熟的人能客观认识自我,尊重他人,懂得宽容,重视简单,信守道义„„

关于立意: 无外乎三个角度:

成熟者更谦和、虚心;

成熟者更昂扬、自信,敢于展示才华,彰显个性;

成熟者低调处事,抬头做人。

(论证成熟者——如托翁——深爱着脚下的土地,关心底层百姓,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悲悯情怀,甚至懂得回报等等之类,都是符合题意的。但必须要关联“成熟”。)

无视材料情境。“走在秋天的田野”,“一切成熟了的”当指庄稼,那么,低垂着头的有稻谷、高粱、小米(粟)之类,不那么低头的有苞谷、小麦、青稞之类。而不要以垂柳、白杨之类来证成熟与低头。

无视“成熟”与“低头”的关联。不能置“成熟”于不顾,一味谈“抬头”“低头”,谈“低头处事,抬头做人”,反之(只谈成熟而不及低头)亦然。

认识错误或片面。如不顾“成熟”的一般含义,片面定义成熟为世故圆滑奴性之类而论证;不去论证成熟与低头的关联,而大谈低头的各种含义;将功成等同于成熟;等等之类。 最大的问题是全然不顾命题(材料),去写诸如“外表与内心”“断句的断想(留白)”“回报(落红不是无情物)”“骨气”之类,这种偏离题意(套作、宿构)的文章,撑死了也就是15分(内容5分,表达10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不能全面把握题意: 1. 谈成熟 2. 应抬头奋进 3. 要谦逊4. 不要向困难低头5. 低头就是随波逐流 6. 低头认错

6 不能准确理解题意:1. 谈感恩2.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要和老师斗,在人家地盘上要低头

其他:富兰克林年轻时去拜访一位前辈,年轻气盛的他,昂首挺胸迈着大步,不料进门时头撞在门框上,前辈见此情景,笑着说:“很疼吧,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人活在世上,时时要注意低头。”

有人问苏格拉底:“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犹豫地回答:“三尺!”那人很惊讶:“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尺高,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人如何立于天地之间?”苏格拉底笑而言曰:“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长立于天地之间,就要学会低头呀。”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周易•谦》(王弼注:“牧,养也。”高亨注:“余谓牧犹守也,卑以自牧谓以谦卑自守也。”)

我们理应更谦虚、更收敛一点。——余秋雨《霜冷长河》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已知越多,未知越多”——笛卡尔

如果已知是一个圆,未知是圆外的空间,那么,随着已知的增大,才能接触到更多的未知,也就才能明白圆外未知世界的浩渺。

一个人就好象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愈小。

(三)佳作欣赏

1.低头品味成熟

“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这是来自诗人的发问。确乎,成熟的人,当是要垂着头、虚着心的。

成熟的人谦逊地低头,不是出于什么“必须”的外力,如秋日田野火红的高粱,他们的低头正是出自他们饱满的内心。内心的重量决定了他们外在的谦和。

作家巴金自是成熟的名人大家,他的经历造就了他沉甸甸的内心。十年浩劫让巴金成熟,但他却愈发谦和,将笔尖深入人们生活的细枝末节,以极低的姿态反思着人性与国运。“经历磨难,经受考验,就是咬紧牙关挖掉自己心灵上的污点。”巴金在思索中成熟,却也正是这份成熟使他明白低头回归的可贵。巴金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他的低姿态让他成为上世纪中国作家“最后的良知”,正是低头让他成熟,而成熟的力量使他思索的头埋得更深。

成熟的人必然都是低着头的,仿佛是一个侼论,因为倘若你的头颅还高扬着,你便称不上是一个成熟的人。耿更斯在《双城记》中描述他眼中的人生:“我的人生是一个圆圈上行走,最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起点。”

低头固然是成熟的人的一个标志,可究其根本,低头与回归实是一颗成熟的心的内在需要,成熟本就意味着要低头。

托尔斯泰,大文豪。出身富庶的他从不是高傲地仰面向天,为是俯身向地,用心感悟底层人民的心声。他用自己的双腿走遍每一处乡舍,用自己的心关怀每一颗苦难的心。当最终裹着归袍死在一个驿站里时,他的姿态低微得如蝼蚁,但精神却雄壮如天人,既是低着头造就了他的成熟,成熟也叫他更加低谦。说明白了,低头对成熟的人来说,外表体现在于态度谦虚沉着,可实际是,低头更是一种人生的信条,它是回归,回归底层,回归大地。凡是成熟之人,就如一颗大树,枝愈繁,叶愈茂,他愈是懂得是根系、是大地给了他这一切。如在圆

7 上行走,人生的终点本就是回归。

巴金低下头,他谦虚地品味着人生的苦难与精神;托尔斯泰低下头,聆听民生疾苦。那我们呢?青年学生的我们,正在享受着精英教育,日趋成熟的我们是否也曾想过要低下自己的头呢?在成长的路上,没什么值得我们高昂起头大声炫耀,相反,以谦逊平和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以一颗质朴的心去对待万物苍生,这才是我们青年学生应有之举,也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在人生路上真正成熟起来,品尝人生的硕果。

火红的高粱低下头,昭示着秋天的丰收,成熟的智者低下头,也许正意味着人生的圆满。低下头吧,嗅嗅低小的花,拥抱广阔的土地。成熟的人都在低头之间品味自己的心。

评点:文中紧扣成熟与低头的关联——必然,而非必须——行文,论证内心的积淀和对人生含义彻悟必然认识到自我的渺小和外物的崇高,而随着认识的加深又更趋于成熟(人的一生,便是螺旋式上升中完成回归)。从两个角度选取托翁和巴老为例证,材料真实,认识准确,具有说服力。观照自我(自我群体)阐述的一段,提升了文章联系现实的价值。尤为难得的是,文中一些论断具有较深的理性思维层次。当然,考场急就章,难免有些逻辑欠缜密的地方(如有关“悖论”阐述的一段——建议去掉)。

2.成熟何须低头

邵燕祥曾在诗中发问:“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我以为不是,并且我想说,成熟何须低头?

低头历来便被视为忍让与谦逊,并似乎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的权尺。而抬头向前,常被讥为蛮干,是所谓年轻气盛的表现。但我认为,低头的退让是为了日后能抬头,如果没有抬头,低头便成了禁锢人生的桎梏。

鹰的一生有70年,可他在40岁时,却因一系列问题而无法飞翔。如果低下头,或许可再苟且几月,可成熟的鹰却偏要抬头,在拔下他所有的羽毛与爪子后,他又能展翅30年。有时,一味的低头,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问题严重化。而适时地抬头,漂亮潇洒地解决问题,才是成熟的最好履历表。

不少人认为成熟当是安静之时,当是人生落幕的尾章。可白发岂是黄鸡?姜尚九十平天下,德川家康100岁上战场。流水尚能西,而况乎人哉?人的一生本就只有起点,而所谓之命运线事业线,都是握在手中的。下班的准备早已做好,只要你有逃避的心,人生便已离岗而去。低头只是你害怕继续奋斗的盾,而你积极进取的矛只会在盾的荫庇下锈迹斑斑。 成熟何须低头?成熟也当有少年狂。听,那是东坡老的密州铁板,看,那是稼轩翁的醉中舞剑。谁说成熟不是青春,这分明是奏鸣的第二乐章。不羁的人,才敢面临大风大浪,而低下头的人,就可能在低头时忘了方向。

国人大抵是爱低头的。这种不争,如今早已促使了人民的麻木不仁。对于社会的丑恶,单纯的藉低头明哲保生,而且认为它总会过去,这怎不是俟河之清?一味的退让下,我们所看见的,是双汇继承了三鹿的遗志,是CPI 追上了兄弟GDP 。麻木的低头,却想出淤泥而不染,是不可能的。而成熟社会所当做的,便是方舟子般抬起不屈的头。人民评价政府,舆论引导社会,这才是成熟社会的一个标志。

呜!我们是否该抬起头,来向世界证明成熟?

评点:文章论证成熟不须低头,语言简约,句式灵动,材料扎实,文气丰沛。落脚在现实,丰厚了文章内涵。文章主体似乎将低头定义为单一的忍让和不作为,将成熟等同于年迈,有认识不周之嫌。

计分:基础等级38+发展等级20=58分

3.低头,一种成熟的标志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五仰面花。”古人的教诲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是的,低下头来。

8 年轻人往往血气方刚,高昂着自己那高贵的头颅。随着时间的打磨与失败的洗礼,人到中年,往往低下头来。由昂首变为低头,此不失为一种成熟的标志。

也许你要问:“为什么要低头?昂起头来多好,你瞧瞧。多精神!”

是啊,昂首确实精神头十足,倍儿有面子。但你不觉得这样太傲慢了吗?而且,抬头看天却看不着地,是容易摔跤的。

莫卧尔帝国缔造者巴布尔,年轻时继承了父辈传下的王位。少年得志未免心高气傲,心高气傲自然便狂妄自大。结果昂首挺胸的他不久就成了亡国之君,率部下出逃。 痛定思痛,他决定低下头来。正是由

他之后攻陷喀布尔,以3万破10万,打败印度皇帝,建立了莫卧尔帝国,为后人所传颂。 巴布尔的一生固然令我们激动不已。但细想他成败之原因,不难发现年轻时的昂首让他狂妄而大意,大意则“失荆州”也难免了。中年时的低头让他更加踏实沉稳,沉稳自然就更能洞察世事。拥有了强大的洞察力,敌人的弱点也就暴露了,看破敌人弱点,焉能不胜? 由此可见,低头比抬头更好。巴布尔是“有种”的王侯将相还尚且低头。我们这些“无种”的平斗小民焉得不低头?

可往往有些人自视甚高,无论如何都不肯低下头来。不低头往往处处碰壁,碰了壁之后想不开,往往会报复社会,酿成像温州市幼儿园被持刀男子闯入,造成多人死亡那样的人间惨剧。

此亦如人,此亦似国。随着我国的高速发展,不少国家都将我们国家视为一个新的超级大国。国内不少人也认为我们可以高昂着头来扬眉吐气了。

维护祖国形象固然需要我们昂首挺胸,但我国的现实却必须得让我们低下头来。

当今世道纷乱,正如一百年前的世界。那时的德国与我国十分相似,都是新兴国家。德意志民族的骄傲让他们加入了一战,结果你我皆知——昂首挺胸的德国肢解,割地赔款让德国几十年的发展化为乌有。

前车之鉴犹在眼前,我们不可重蹈覆辙。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要“韬光养晦”了。

低下头来,脚踏实地,让我们和祖国一起走向成熟。

评点:行文开合有度,承启自然,语言质朴中透着老到(如文言词语的点缀与口语的交替融合自然)。没有花哨雕饰,重在论证上下功夫(两处推论切实有力)。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论证力度(如巴布尔前后的对比,一战时德国与当今中国的对比)。但文章撇开命题材料另起炉灶由“竹”“梅”入题,有脱离“对诗句的理解”这一命题要求之嫌。

4.请昂首挺胸活到老

在中国,“成熟”实在是一个很暧昧的词。很多时候说到“成熟”,也许就是一个语言陷阱。在潮来潮往的人流里,我们看到的所谓“成熟”大多是顺服、妥协,或者唯唯诺诺,苟且不堪,甚而是趋炎附势,唯利是从。所以在热血青年的心底大多是拒绝成熟的。顺便插一句,本傻蛋似乎就是其中之一。毋庸置疑,这种庸俗而奴性的成熟只是蝇营狗苟的小人智慧。 孔子云: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这个有为青年到底是什么时候真正成熟了的,恐怕很难从时间概念上加以界定。从“有志于学”,到最终“随心所欲不逾矩”来看,孔老二同学是一天比一天成熟。最后熟没熟透就不得而知了。本傻蛋私下琢磨着成熟这东西是不是就像我们每天过着的狗日子,似乎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进而我又不怀好意地猜想邵燕翔老先生发出“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疑问的时候,他老人家是不是压根儿就还没与成熟见过面。每天面对着理想与现实的二重奏,他只好哀号。

所谓成熟,本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鬼者见鬼,贱者渐贱的过程;是一个理性与冲动,智慧与傻冒,纯真与世故,道德与功利不断扔臭鸡蛋,送玫瑰花,抡板子,最终相安无事的

9 过程。本傻蛋这里有一句扔出来要挨砖板挨到死的话:中国人从整体上讲其实都是不成熟的,思想上都是残疾。所以,他们遇事第一反应就是低头。自从本能的第一反应里尝到了甜头,他们便依靠这种生存本能在那里叫嚣:低头,低头!还不低头,看你怎么活!并对后来者循循善诱,真可谓毁人不倦。“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出入矮门要低头”,仿佛每个人都必须蹲在屋檐下,得在矮门里窜来窜去。殊不知,老蹲在屋檐底下的是狗,老在矮门里窜来窜去的是鸡。又说“低头的是稻穗,昂头的是稗子”,怪哉!本傻蛋亲自农民出身,很熟悉稗子与稻穗的习性,就没见过昂头的稗子。稗子之所以长得比稻穗高,比稻穗茁壮,那是它狗日的狂吸了俺农民伯伯的血汗,抢夺了本属于稻子的口粮,还不知廉耻招摇过田园,成天扰民。退一步讲,昂头的难道就一定是稗子不能是朝天椒或其他什么吗?究其实,抬头低头本身并没什么,可怕的是隐藏在骨子里的低头文化:苟且、猥琐、麻木„ „

荒唐的家伙可以得出富兰克林年轻时候被门撞过一下就一辈子低头最终成为著名科学家的结论。母亲在世的时候常告诫我没文化最可怕。我不知道得出如此结论的人是真没文化还是被我们祖宗留下来的某些苟且文化给苟且了。须知低头不是谦虚,谦虚也不是低头。老愤青林则徐说,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人家富兰克林谦虚,那是肚子大,有容,不是患颈椎病,脖子软,也不是被门撞坏了脑壳。

中国有一句半截子话说“男人的头,女人的腰”,说的是这两样不可轻易让人侵犯。又说男儿膝下有黄金;那头上呢?照本傻蛋的话来说就是男儿头上有稀土,肯定要守好,更不能被要挟。就拿拿门给富兰克林撞的老头来说他老人家也是想告诫未来的富大发明家,当时的富二愣子要明哲保身。如果富兰克林真处处明哲保身,唯唯诺诺,恐怕他只好成为一个庸俗的只会生产富二代最后也许被双规的政客,泯然众人矣。

古罗马有一个叫奥古斯丁的说了一句可以赚取无数飞吻和尖叫的话。他说,“人是由灵魂和肉体构成的理性实在”。人为万物之灵长,能代表“灵”的恐怕只有头了。你总不能说我的屁股长得最漂亮,就用它来指挥人生了。头,代表着人的灵魂,是神智所在,是万万不可低下的。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头最高。而成熟则是一个由知到行的过程;是逐渐懂得在有限的肉体上创作出不可限量,甚至无限的过程。越成熟,便越尊重自己的头颅,因为他越发懂得头颅对于一个人,以及他所处世界的意义。

一千个幼稚的菜鸟,就有一千种对成熟的理解。不论你成熟与否,如果你不是要展现那一低头的温柔与娇羞,那么本傻蛋请你别低下你的头。记住,昂头挺胸,一直到老。

5.成熟无须低头

“走在/秋天的田野上/我问老托尔斯泰: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 ”俺想,邵燕祥先生的这个问题应该不是个问题。正如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必须”的行为,成熟,当然也是不一定就低垂着头。

即如走在秋天的田野上所见之庄稼,如果不只是“站在”,而是真正“走在”——而且能走得远一点,看得广一点,就会明白,成熟的稻谷是低头的,成熟的高粱因品种不同有低头的有不低头的,成熟的苞谷则一律不低头。

当然,俺知道,成熟了的邵诗人绝非止于庄稼自然属性的思考,抑或,自我作为上遇到了不易决断的困惑。不清楚其具体,俺只能大而泛之说,该低头时即低头,该昂首时则昂首,方是成熟。或者也可以说,低头与昂首,其实无关成熟。

国人由几千年儒家文化熏染,多崇尚“温良恭俭让”,即所谓谦谦君子,文质彬彬。以“让他三尺又何妨”为大气,以“避实就虚”“以柔克刚”为智慧,以“好为人师”“事事强出头”为不知天高地厚。在一般的人际交往中,在非原则问题的处理上,取谦和、淡定、内敛之姿。千百年来人们以挫折甚或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教训和经验,当也是一种相对成熟。 同时,国人又有“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勉励,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选择,也就是说,在节义面前,在大是大非面前,就是不低头。

10 中华五千年,这样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即如当代张志新、遇罗克们,就是不向强权政治低头,因为他们知道,虽然低头或许可以换来生命苟且,但人类文明会走向倒退,为捍卫真理而献身,这是成熟者的不二选择。

近三十年来随着西风东渐,“我能”“我不满足”“自信、自强”等等,如同空壳般在青年人脑际中漫舞飞扬,许多青年人往往不分场合,不问对象,不顾自身条件,一味昂首阔步奋勇向前,这只能是幼稚的体现,是莽夫之所为。

很多人讥讽政府患软椎病,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不伸头,菲律宾华人被排斥不援手,南海群岛、钓鱼岛群岛被挑衅不吱

声。且不说“不伸头”“不援手”“不吱声”之说是言过其实,单问一句:您说,怎么办?您答!——韬光养晦,成熟者的明智选择啊!

邵先生蒙头一问,俺也只能如此泛泛一答。不知然否。

湖南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第八次月考作文“春芽悄然冒出”

(一)试题回放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埋怨,这世界上再也没有热情,再也没有信仰了!所有的一切都使我们觉得厌烦,一切都令我们感到疲倦,周围的一切都毫无生机„„然而,就在他身旁,树枝上的春芽在悄然冒出„„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你的人生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章。,角度不限,自拟标题,自定立意,不得抄袭套作。

(二)审题指导

提示:抓住“有人埋怨再也没有„„再也没有„„然而,就在他身旁有„„”这一关键来立意:①不要抱怨,希望就在身边 ②打开心窗 用心才能发现

这道作文题旨在引导考生以乐观、豁达的态度,能一分为二地对待身边的人与事,去理性地关注社会,冷静地分析事物,积极地思考人生,从而对社会对人生充满信心,看到希望。 当今时代,不再简单纯粹,众生浮躁,人心冷漠,信仰缺失,道德沦丧,利益至上„„各种不良现象层出不穷。而作为个体,平凡的我们容易被忽视,也日益感觉到生活的辛苦与单调,心灵的困顿与茫然,常常滋生厌烦疲惫甚至人生虚无之感,而忽视了潜藏在身边的希望与生命的美好,我们应该有发现美的眼睛,有感受美的心灵,去寻找“春芽”“生机”,并融入到这美好的“春光”之中,去感受社会风尚之美、生活之美,去创造人生之美,从而获得心灵的“新生”。

在题目的材料中,“没有热情”“没有信仰”“觉得厌烦”“感到疲倦”“毫无生机”与后面“春芽冒出”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在行文中,也应该有一个对举(对照)的过程:既看到社会上阴暗的一面,也看到社会阳光的一面;既发现事物的缺憾,也发现事物的优点;既痛心人性的丑恶,也感受人性的崇高;既面对生活中时有发生的不如意,也意识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好;既承受人生的苦痛与磨砺,也体会人生的幸福与希望„„并且,更应该把着重点放在后者。

写作时,如果泛泛而谈,难出新意,也难有清晰的思路,应该就某一观点(比如缺失信仰与坚定信念,生活的单调与充实,社会的丑恶与光明)或者从某一现象(食品安全,明星吸毒,大学生精神状态)来写,以小见大,凸显主题。

实际写作中,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写议论文。而抒真情、写身边事的记叙文中,也不乏佳作。有些文章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抒发真情实感,得到老师的肯定。

11 比如,有同学写,“我”是一名艺术生,一直以来成绩不好,觉得没什么前途,很迷惘,有一次看到外地考生背着画架、乐器,来我们学校考试,他们很执着很乐观,知道为梦想拼搏,也让“我”受到了感染,认识到人生要奋斗的道理。

再比如,有同学写父母离异,“我”一直生活在阴霾之中,怨恨父母,厌倦生活,排斥学习,后来“我”发现父母还是深爱着自己的,他们有苦衷,做出了对婚姻的选择,“我”应该更多向前看,看到爱,看到希望,看到生活的美。

但文体特征不明等问题还较严重:

1. 没有紧扣材料,而是从某个自己积累的素材出发,另起炉灶,得出一个观点,审题不准或者有“套作”之嫌。有人谈“信仰”(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诚信”(“感动中国”的信义兄弟)、“奉献”(甘于奉献的人最美)、“爱国”(环境保护精神)、“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爱”(与爱同行)、“公共痛感”(药家鑫)、“境由心生”(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吾心有主”(许衡)、“快与慢”(慢慢走,欣赏啊)。

2. “树枝上的春芽在悄然冒出„„”更多的是一种隐喻,但不少同学没有发掘出它的抽象含义,只是停留在自然属性的春光上。如有一篇文章,写“我”在高三,每天面对题海书库,会感觉到厌倦,但看到六楼的草地,而被美妙的春光感染。文章细腻婉转,文笔精致优美,但通篇都是描写自然风光(少数几处写景有寓意),评为二类文,48分。

如果该文能在主题上有所深化,更多地写“我”看到人生的希望,感受生活的乐趣,而引发思考,则可评一类卷了。

3. 议论文中的叙述太长。有同学写宋国某家族以洗衣为生的事例就写了近两百字。

(三)佳作欣赏

1.春天不远

我知道,上帝死了。这是怎样的一个寒冬呢?热情消散了,道德失踪了,信仰死去了。这该死的冬天啊,它把天上的水和人们的心一起变成了冰。

如此,我们是否有理由相信——春天终究会到来?

的确,我们有理由沮丧。房价经打压仍持续走高,“蜗居”、“蚁族”,世界正上演一出真实的《变形记》;GDP 和CPI 同步走高,我们陷入国进民退的怪圈,经济乱象屡见不鲜,我们应该如何过活?

我们也有理由愤怒。官二代撞人后高呼“我爸是李刚!”富二代深夜赛车将行人撞飞而不救。强拆不止,自杀不休,我们的道德去了哪里?

我们甚至有理由绝望。南平郑氏上演弱者杀弱者的血腥悲剧,“90后”沉溺自我世界,成为崩溃的一代。

若上帝尚存,我便要问他——春天也死了吗?

如同太阳尚远,但必有光亮,春天尚远,但必有希望。

我看见希望的种子正在发芽:

上海的大火,烧尽了五十五条鲜活的生命,却也点燃了上海人的善心。在广场聚集着前来悼唁的民众和交响乐队,人们在黄白菊花之中悼念死去的生命,也唤起了都市之下的人性之善;新加坡的惨剧,让人们感到悲痛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坚强与勇敢——香港妈妈力救不相识的孩子,导游黄某更以生命换来他人的安全。港方严正交涉,港民全体关注。港人坚强,当是国家给的安全感。

我们有理由相信,希望不远。

微时代的到来,以微博策动改革,以围观改变世界。围观抗拒强拆,围观揭露腐败,转发策动千万人寻找走失儿童,转发引起人们保护动物,如此等等。我们应当看到时代正在觉醒,它正朝我们所希望的方向走去。

我们也看到,方舟子、黄福荣等人仍在感动着我们。越来越多的枝丫正在发芽,生机渐

12 渐苏醒。

我的朋友,你看到了吗?我们仍有理由去相信春天的到来,我们仍有理由坚信这条真理,即世界上大多数人仍是善的,世界仍是美好的,它值得我们去爱。

评点: 在寒冻中,看到了温馨与光明,坚信春天不远,希望的种子正在发芽。切合“结合你的人生体验”抒写“联想和感悟”的命题要求。文章材料丰富,内容充实,义正辞严,气势如虹。如果不是平素关注社会,思考人生,是写不出这等文章的。

评分:基础等级38+发展等级20=58分

2.黑暗与光明

庄子说世界上有了善就必定会有恶。这话颇令人费解,不过仔细一想,这不正如黑暗与光明?没有光明哪会有黑暗?

这个世界总会有见不得光的地方,但绝不能说明我们的世界就是一片黑暗,如果那样认为,只能是把自己置身洞穴中,永不见天日。

记得北岛和舒婷有一桩公案。北岛作为一个愤青,他仇视着黑暗,于是就手书一篇《一切》。诗颇长,大意是一切事物都是黑暗的,痛苦的。我读了那诗,几乎便要陷入那黑暗与绝望中。而舒婷作为一个女性,以她细腻的内心感受着阳光而厌弃绝望,回了一篇《这也是一切》,我读后不由感慨,原来这也是世界。

禅宗说,你看见了花,那这花便是你的世界。而我想,如果只看见黑暗,那么一个渴望光明的人要么会妥协,融入黑暗,要么会奋起抗争而死于黑暗。例如那童话一般的顾城,杀了妻子后自尽,又如那曾经的热血青年汪精卫,最后死于汉奸之名。

而我,当我看见黑暗的事情而愤愤不平时,母亲给我讲了她的故事。母亲是一个工人,很普通,拿着一千出头的工资,走上街买菜,卖菜的贩子都会“亲切”地叫她“兰嘎”了。她给我们讲了她当年考公务员的事。据后来出于歉疚的人透露,她当时的考分是全省第二,但因为外公性子太直,得罪了人,又不肯跑他老战友的关系,母亲被刷了下来,理由是个子矮。然后,母亲成了工人,便有了我。我一拍桌子要骂,母亲笑笑:“我要是当上了公务员,怕就没有你了。”母亲顿了顿:“有你这个儿子就够了。”

母亲生平因为外公或她的耿直吃了不少苦头,黑暗的事见过太多太多,没有抱怨,因为在她心中,她还有我这个儿子,这是最幸福的,也是最让她满足的了。

听了母亲的故事,我才知道什么叫做人生。人生中确实会有黑暗,但那不是一切,我们或许会因不妥协而无法获得名利,但我们有亲人,有朋友,有二两小酒,有热炕头。我们为什么要置身黑暗,而不置身光明呢?

黑暗尽管仍在黑暗,但那正是光明的反衬。冬天的末尾,正有春芽悄然萌动。

评点: 文章论证我们不应该只看到黑暗而看不到光明,切合题意。语言简练准确,成熟老到。母亲的故事虽然能证明中心论点,但通篇“春芽正在悄然冒出”的证明还显得不够。

评分:内容17+表达19+发展20=56分

3.常怀希望

对知识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悲悯,是哲学家罗素一生的信仰。而那踮起脚尖的追求与弯下身躯的悲悯,又何尝不是对那光明未来的希望、憧憬呢?残缺不过是遗憾,苦难也终究短暂,而我们大步迈进、双翅展开,便是常怀希望的蓬勃姿态。 现代人的血液在稀释。海明威在猎枪下结束了辉煌,顾城用冰冷的绳索终结了诗意。海子说:“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可那躺在铁轨上的青年选择了死亡,是否与希望消逝、绝望

13 蔓延有关呢?这些满腹才华的作家诗人,曾经在他们的作品中讴歌光明,赞美人生,但他们的内心却出现了荒漠,蒸发了热情,驱逐了信仰,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也出现了迷惘,而最终踏上了不归路。或许,在他们合上双眼的那一刻,自己人生之树上的“春芽”正在悄然冒出„„

海子孤独的背影在岁月中模糊而又让人无限惆怅。而作家陈丹燕在《上海的金枝玉叶》中塑造的郭四小姐则带给我们长久的心灵震撼。她出身显贵,备享尊荣,但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沦为了接受改造的穷苦工人。生活的重担、人们的鄙夷接踵而至,摧残着她柔弱的外表,而她高雅的气质与内心的信仰从未磨灭,她仍然坚持每天喝下午茶,从容地面对苦难的时光,她把自己雕琢成一个温婉与坚韧并存的女子。“哪怕幸福只露出了一根线头,她有本事将它拽出来,织成一件毛衣。”

简单循环的日子,踏着节奏的生活,都使我们厌烦、疲倦,我们的双脚沉重,我们的眼眸黯淡,没了憧憬,没了乐趣,又如何去发现人生的“春芽”,如何去仰望精神的天空?人生是一只饺子,经历是皮,磨难是馅,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只有自己默默消化生命赋予你的辛酸与苦痛,并重拾希望,去感受生活的甜蜜,脚踏实地,在希望铺成的铁轨上驶向成功的驿站。

郭德纲北漂多年默默无闻,他说:“没有伞的孩子就要拼命奔跑”,他在地下室里咀嚼幸福,在破单车上怀揣希望。江苏卫视知名主持人孟非年轻时在小工厂打拼,整天油墨满面,他相信“人不可能一辈子都倒霉”,好运总是跟在霉运后头,人生总有希望。他参加自学考试,奔波在新闻前沿,从记者到主持,从幕后到台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今,这个光头主持已经在电视上大放异彩。

人生遭遇苦楚,是一种历练与经验,它把我们塑造得更加成熟,心中常怀希望,是一种热情与信念,助我们在疲倦中闻到花朵的芬芳,看到春芽的萌动。

评点: 文章论证人生于苦楚中应常怀希望,“苦楚、磨难”与“热情、信仰的缺失”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能视为“符合题意”。着重列举的郭四小姐也不是“就在他身旁”的“春芽”。这些都是审题不够审慎所致。

评分:内容16+表达18+发展18=52分

湖南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第九次月考作文“打扫心灵”

(一)试题回放

请以“打扫心灵”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二)审题指导

命题作文要紧紧抓住“题眼”。题眼,即文中暗示、透露的文章重点,是寓意的关键性字眼。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考生可明显地看出“打扫”是“题眼”。写作时,可以将其分解成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其一,为什么要打扫心灵?。其二,怎么去打扫心灵?。既要扣心灵,又要扣打扫。所以,作文的具体落脚点,应该盯在“打扫”上,据此展开叙述与议论。

(三)佳作欣赏

1.打扫心灵

打扫心灵,除去多余的部分。获得了在人生之路上的轻快步履。

不须太多东西,背起简单的行囊,带上一颗好心情,就踏上了寻绿之路。载者一车人对绿的欣喜之情,汽车欢快的跳跃在起伏的山丘之间。秀发疯狂得与迎面吹来的饱含水分子的清风热舞着。风儿撩拨着我的头发,也撩拨着我的心情。迎风的遒劲,使我的心也不由得兴

14 奋了。

风,肆意的吹;人,自由的散去。

吹一阵春风,把悲伤、忧虑、复杂的心态以及种种阻碍我生活、学习的沉积物都蒸发了!蒸发了!只要我一接触自然,就纯净了,就轻快了,就无忧无虑了。

打扫心灵,除去多余的部分,获得了在人生之路上的轻快步履。

每当昼与夜交接班的时候,总有一个稚嫩的钢琴声悠悠地飘进我烦恼的心灵。每天,有太多太多的学习生活上的烦恼。而每当我听见这断断续续的跳动地音符时,心儿也不禁随着一起有节奏地跳动起来。一时间,好像一下子忘记了那些不开心的事,整个心全都湿润在充满童真的音乐里。缓缓地淌过记忆的吉光片羽,生成了片片欢乐的心语,过滤出了岁月忘记带走的忧伤及烦恼的心情,化作一阵微风飘走了。换一种心情,继续在希望的田野上劳作。 打扫心灵,除去多余的部分,获得了在人生之路上的轻快步履。

生活中,不能什么都扔掉;也不能什么都留着。智者是善于取舍的。生命的难度也在于此。人生是不断挥手的旅程。要留下,就得告别。

打扫心灵,留下了开心快乐的记忆,告别了烦恼、忧虑的产物。

2.打扫心灵

生活中,我们习惯于打扫屋子,几日不理烦意顿由心生,日子的细水长流让我们在某一段时间里,显得呆板了,生活总是一种模式,习惯了,久而久之也许什么在自己看来都变得理所当然,改变已经离自己远了,这个词已经变得陌生,而此时也许很多问题会出现,你可能找不到走出问题的出口,舒一口气,这时你不妨爱一下自己,闭上眼睛走进你自己的内心,去清理一下因时间流逝而遗留的尘埃,打扫打扫心灵吧„„

随手拿起桌子上的一本书——《汉字文化》,书里的内容我早读过,但我想,读不到心里读不到骨子里的东西就如过眼云烟,而相对于自己的工作——教学,能用到工作中为自己所用,那么汉字文化对我而言才显示出了它的价值,而我只是曾经对汉字有这么种感觉记忆,又何谈拿来主义呢?所以甚为惭愧!!

悠扬的音乐让你渐入文境,心里不禁想:老师的语言能打动我又何谈是学生呢?专家精彩的课堂语言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文字更是一种组织语言的艺术,茫茫汉字王国简单的几个字在别人说出来后作为引导语、过度语就那么到位,而自己有时却显得笨拙,无所适从,我们在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你不得不反思一下自己工作中的学习,而这不是一朝一夕就有的本事,而是对文化思考、咀嚼、发现,再思考、再咀嚼、再发现的漫长过程,学习贵在坚持,常反思常学习,怀着一种谦虚的态度,不求满足,在学习中一往无前,任何人任何事都有值得学习思考的地方,要求上进求发展。也许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这些想法相对而言显得过于美好,总是懂得的多做得少,但只要我们习惯了反省自己,反省就有所收获,那么不也很好吗?

且看中国汉字“慧”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吧——“慧”字告诉我们,我们要像打扫屋子一样,经常反省自己,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做得好,明天能不能比今天做得更好,要多想想自己的失误和不足,这就叫内省,这就叫智慧。很多人只会记住别人的错误,总想着打扫别人的心灵,却时常忘记打扫自己的心灵。最大的哲理就是真实,它告诉我们聪明不等于智慧。

多么真实的话啊,哲理之所以成为哲理,我想就是因为它非常真实地反映了问题,说到

15 你的心坎儿里去了,实实在在的,可是不是因为你不常反省,所以你内心一直感觉的哲理,却不是从你的口中说出来的,而往往出自名人语录?不过如果我们心动不如行动,相信我们自己也会有一本“I 的名言”。

打扫心灵,学会爱自己,让自己的内心总是斜阳满地,让“慧”住我心。

3.打扫心灵

加拿大,美国与中国对自身与外在的不同看法,让我看到了不仅肉体需要“打扫”,心灵也同样。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求木之长春,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同样地,我说欲人之为人者,以清其心灵。

心灵是一个人灵魂的所在,道德之所在,精神之所在,志气之所在,它就像河流的源头,是活水到来之处,一旦源头被污染,活水就变成了臭水,永远失去请灵,所以我们需要清理。 回溯历史的长河,多少历史人物因为忘记了清扫自己心灵的房间而身败名裂。

唐玄宗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君主,开元盛世是最好的见证,然而后来他宠爱扬贵妃,终日沉溺于玩乐之中,他忘记了及时清理自己心灵的房间,他没有把骄奢淫逸清理出心灵,于是盛世不在,帝国衰落。

胡维庸,明朝开国功臣,宰相,曾跟随朱元璋征战多年,高居宰相之位,可谓八面威风,但他贪婪成性,骄横跋扈,不知节制,最后身败名裂,他也是忘记了及时打扫自己心灵的房间,忘记了清理掉骄横这颗毒瘤。

其实忘了打扫心灵房间的人比比皆是,不仅是古代,就是现在也大有人在。

胡长清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身为一省之长,却不知抑制心灵毒素的放射,更不知打扫清理自己的心灵,最后还是贪污受贿毒害了他。

所以说,人还是应该干净点,别让垃圾在心灵里堆积,一旦有致命的毒素就不堪设想了,我们应定期打扫心灵的房间,让它干净透明。

简评:这是一篇较为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不仅肉体需要打扫,心灵也一样”。简洁有力,可谓“凤头”。中间作者运用了比喻、引用等手法,阐明打扫心灵的重要性;接着又列举了唐玄宗、胡维庸等人的事例,正反对比,告诉我们:打扫心灵房间关系事业的成败、生命的存亡,不可掉以轻心,可谓论述有力,算得上是“猪肚”。结尾简洁提出人应定期打扫心灵,使之干净透明。可谓“豹尾”。

4.打扫心灵

日子如流水般轻轻滑过指尖,时光似落花般飘落一地,岁月匆匆,不曾为谁停留。又是一个轮回,又是一个似水流年。望着办公桌上越翻越薄的日历,几多感慨,几多惆怅,又几多思念。

年终岁尾,很多人愿意打扫一下房间,让整个屋子光洁明亮,干净如初,在这样一个温馨的环境中,迎接崭新的一年,那是又一个起点。可你想过没有,找点时间,找个空闲,静静坐一会儿,打扫一下心灵,那里也许满是疲劳,满是灰尘,负重累累呢!

在喧嚣和浮躁的世事中,在平淡如水的一年年,我们常常忘记眷顾一下自己的心灵,只顾匆匆行走,不敢稍有懈怠。其实,心灵的收入与支出是不成比例的,不是收入的多,支出必然多,很多时候是只收入,不支出。那个斑驳的账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快乐、忧伤、辛苦、彷徨。不妨翻出来,回想一下即将逝去的2009年,我的心灵还好吗?有多少值得回味的幸福,又有多少痛苦和悲伤,那偏于一隅的灵魂是否疲惫不堪,灰迹斑斑?

孩子是不需要清扫的,他们的心灵透明而干净;他们的世界充满好奇和童真,他们需要的是积累。而成人的世界则积压了太多的忧虑和夸张的痛苦,可能是闲言碎语,可能是病痛侵袭,也可能是成熟的烦恼。一个人无论阅历多少,在蓦然回首时,叹息中一定有纷烦的心绪,一定有一种情愫,那就是凄迷。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不可避免有些灰暗,有些失意,有些茫

16 然,也有些不知所措,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有时泄气,有些许苦涩,有一点落寞,有或多或少的孤独感,总有些无望的等待和徒劳的追求,这就是人生的况味。这些暗淡的思绪藏在心灵的角落,见不到阳光,没有雨水冲刷,很多时候和我们相安无事,但一旦遇到合适的温度,它可能会四处飞扬,堵塞我们的毛孔,遮住我们的眼睛,迷失我们的方向。

真的需要在适当的时候,以湿润的心情去盘点,以古典的心态去面对,以平静的心绪去体察。给心灵撒点水,试去上面的污垢,打扫干净那些尘封的往事,冲洗久未曝光的角落,重新自察和内省,滋润干渴的灵魂,让世俗的牵绊、追逐的功利和纷扰的是非远离我们,让曾经的纯净回归,一如孩子般的心境,澄澈而明亮。这样心灵就不必超重,可以晾晒,可以沉淀,可以示人,可以取暖。照亮遥远的未来征程。

打扫心灵,剩下的就是真情和感动,它是占据了心灵的大部分内容,好好保存它,那是心的珠玉,灵魂的水晶,闪闪发光,散发着沁人的芬芳,是悠悠暗香,染绿了幸福的人生。它可以使凝固的岁月生动起来,使消逝的时光永恒,使烦躁的内心趋于安静,使爱变得如此多情;它历经岁月沧桑,持久弥新,漱齿犹香。

打扫心灵,就是自我修整,快乐地告别忧伤,挥一挥手,潇洒地前行。心灵的储备就像是落日映照下的河面,我们捡拾闪光的保存,心中永远驻足美丽的风景。很赞同“哲学地看待自己,阳光地看待生活”的说法,添几分书香,添几分人文涵养,添几分和谐厚重,用新鲜空气滋养心灵。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等待着高尚的心灵来访,许多精心雕刻的细节,等待着美丽的心灵分享,许多思维花絮的片断,等待着智慧的心灵碰撞,许多泪水盈盈的感动,等待着善良的心灵珍藏。

俄国思想家恰达耶夫说:“当一个人找不到自己与过去、与未来的联系时,他便会丧失自我。”打扫心灵,使我们轻装起航,快乐连通未来。带着真诚走进2010,让平凡的每一天都如夏阳一样炽热,如秋月一样静美,使我们变得温情脉脉,温文尔雅。

湖南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第十次月考作文“手的影子不一定是“手””

(一)试题回放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手在灯光下可以演示出孔雀、乌鸦、绵羊等动物造型。手的影子不一定是“手”,正如你被人奉承、吹捧,或被嫉妒、丑化时,你得告诉自己那不一定是你,只是你的影子。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指导

立意参考:手影大师精彩的表演,让我认识到:手的影子不一定是手。手的影子,它可能是孔雀的美丽、乌鸦的丑陋,还有可能是绵羊的温良、老虎的凶恶。所以,当你被人奉承、被人吹捧、被人神化时,你要清醒地认识到那不是你,那只是你的影子;当你被人嫉妒、被人仇视、被人丑化时,你要清醒地认识到那不是你,那只是你的影子。所以你要看清楚你自己。

(三)佳作欣赏

1.人生路上,看清自己

有时候,我们更愿做生活的旁观者,认真审视着每一个从生命中路过的人。他们或是善良,或邪恶,或美丽,或丑陋。但当我们真正成为生活的主角时,你,看清自己了吗?

人生就像一杯水,纯净、无色透明。盛水的杯子都只是一种装饰,它决定了你无法改变。就像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和生老病死一样。我们无法选择盛水的杯子,但我们有权选择人生的过程,我们可以选择向水中加点什么,糖水、盐水都可以。这就有如我们的欲望。希望

17 得到什么,想要得到什么。但是我们都必须适可而止,停下来看清楚自己真的需要吗? 这样做对吗?唯有看清自己,才不会把自己的那杯水变得浑浊。

看清自己,你可以更加明确前进的方向。

看清自己,你才不致于走入歧途。

看清自己,你才能够明白自己需要什么。

看清自己,我们的路才会越走越顺畅。

面对诱惑,我们应坚定;面对苦难,我们得坚强;面对困境,我们需从容;面对人生,我们要看清自己繁华梦后,温柔惆怅,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皆虚幻泡影。我们惟有勇敢面对自己。

2.我看清了自己

在生命的开端,应该要学会人情世故的时候,濡染着我对世界最初的理解和感觉。

我总是以为有些事只要你努力去做,不放弃坚持便会成为你的梦想,可有些事却容不得想象,这就是现实。我对梦想很坚定,内心却飘摇不定。在这漫长的路途中,是不是应该舍弃一些东西才换取一些价值肯定的东西,而其中有些东西是金钱所有能代替的。有了梦想,也确实为我沉睡和懂的心灵打开了一扇扇透亮的窗户。甚至,我很清楚我的想法与看法,只是没有人可以告诉我应该怎样做,应该做些什么。

或许,没有人比我更清楚的了解自己。因为我是一个不轻易与别人分享我的想法的人,也或者因为想要找到一个完全信赖,共同进步的人太难了。譬如,就在同学相处中,你是不能因为对这个人的做法不同意而产生偏见与否定,而到头来的结果是由不得你去解释与言和的。 这些,都是我所能理解与看透的。因此,在言语与行为的过程中,我需要不断地看清我自己,我并不自信,也不太自卑,我只是知道:无论太开心抑或是太伤心,我都不能失去现智,我都不能迷失我自己,因为这个世上我有太多太多还没有经历过。我阅劝太少,把握不了手中那把远近亲疏的尺度。尽管为我鼓掌的人很多,但是我不可能被所有鼓掌的人所接纳,当然我也清楚不会被所有的人否定,所以,我只需为我自己鼓掌!

我犯过许多错,但是我现在越觉得它的伟大与珍贵了。或许,正是有过这样的错误,才教会我如何去感受生活和认识人生,才猛然撞响在我的心中。那一刻,我骤然长大!

我并不非常能干,但是我至少知道自己必须对自己负责,否则连自己都不新生自己的人,只会成为一个笑话。面对漫漫长路,那又岂止一个笑话?

翻开满载欢乐与悲伤的自己多么善变,才明白往日的自己是多么幼稚与可笑,但是,正因为长大,生命似乎有了更多的理由让我必将在以后的日子里学会承担与付出,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清楚自己将要驶去的方向,将要到达的终点。如果没有过憧憬的方向,也没有过痛心的落寞,没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没有过失败的考验,我想:此时此刻的我会全然迷惘,会失去很多东西,包括人生价值。所以,我必须看清我自己。

我不会在梦想中傍皇,不会在前进方向中停滞,更不会在人生路口上左右不定„„因为我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更加因为:我看清了自己,就应该做好自己!

一个人首先面对的是自己,最终面对的仍是自己。

3.不识庐山真面目

生活往往就是自欺欺人的一个过程,很多时候自以为是,因为自己对着镜子看到的也只是外表而已。

不识庐山真面目,自己对自己认识绝对是不会全面的,因为认清自己需要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就算你真的明白自己,那么你也不一定知道别人对你的评价,所以,我们要借助别人的眼睛来认清自己,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走在一条正确的人生路上!

李白斗酒诗百篇,持才傲视,然而为官生涯中屡屡被贬,就是因为他还是没有看清自己,他不懂得别人对他的评价,所以他的一生虽有政治理想,但却不被重用。

18 项羽,刚愎自用,兵败乌江而自刎,就是因为他太过于自信自大,没能看清楚自己所以才有霸王悲歌„„ 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有了贞观之治。

成功人士最重要的是能够借助别人的眼睛看清楚自己,所以我们要用别人的眼睛来看清自己看不清楚的地方这样我们才能高人一等 才能走向成功才能把握人生!

4.看清自己

同是在一个峭壁上的许多小草,不,不应该说是许多小草,其中有一棵是由百合花的种子长成的。它知道自己和别的小草不同,所以很努力地活着。但是旁边的小草都嘲笑它:“值得吗?就算你开放了,又会有谁来看呢?就实话。你可能开放地美丽吗?真是不自量力。”但是那棵百合的种子并没有因为小草整天的嘲笑而放弃开花的决心。到了一年的春天,百合的种子使出全部的劲儿,终于开放了,它开出的花是那么美丽,早上它身上有露珠还没有蒸发掉,一个露珠中有一个清晨的太阳。以至于把整天嘲笑它的那些可怜的小草也惊呆了。 一个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花尚且如此,我们生活在这多姿多彩的世界中,为什么就不能象小花一样做到认识自己这一步呢?如果那棵百合的种子在小草们的嘲笑中高放弃开花,放弃向人们证明自己的存在的权利,那么这棵种子也注定会象小草们一样过平凡的一生。

记得有这么一首诗是这样的: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它不是在自我陶醉,而是在扪自问。----是谁让我这么成熟?如果不是风,我就会变得柔弱不堪;如果不是雨,我就会秋得干枯荒芜:如果不是光,我就会变得灰暗苍白:如果不是热,我就会变得憔悴丑陋。是风吹雨打,让我有了成熟的筋骨,是光照日晒,让我有了成熟的俊美。

果实成熟了,知道不仅仅是自己的功劳,想到的是别人,有时依靠其实事物的力量会使成功更快地降临。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自满,自负之人,他们就是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然后去跟别人的短处比较。这样的人是多么地狭隘。但是又不可否认这样的人往往也有一定的长处,如果他们要是能认识自己,那么他们的前途会更美好。

不要总在虚幻中生活了,赶快把握自己,认识自己吧!

5.认清成长的方向

夜,眩然沉醉。迷茫的青年仍在寻找自己成长的方向„„

——题记 时光雪崩似的纷纷摔落,青年顿时陷入了冰雪世界。他手中的白蜡,却无法燃烧„„白蜡和青年一样迷茫,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使命为何物,在何方? 可青年却突然看到了——刘翔正在前方飞奔,只见他跨过一个个横栏,箭一样地冲向前方。他的身后,教练大喊起来:“错了,刘翔,你是跳高组队员! ”刘翔高声回答:“我追求的,是生命的速度,不是高度。" 刘翔的价值在跑道,何必要把他拉回跳高的横杆呢? 刘翔看见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认清了自己成长的方向——走适合自己的路,做一个最好的跨栏运动员! 于是,他取得了成功。 „„青年轻轻叹了口气:我没有刘翔的潜质,除了能写好作文,哪还有能拿得出手的优点呢? 我该做什么、怎么做呢? 于是他沉沉地低下头。在脚底的冰面上,他发现浮现出一幅画面——李白高声吟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徐徐走来。那声音里,张扬着自信。青年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成长中的人,尤其要认清自己的价值。青年平静下来,努力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是一名学生,我要做的事并不少:我可以发扬自己的写作天赋,用文字给予更多人力量;我可以秉着自己的原则帮助他人,不受外界干扰;我可以孝顺父母,从一点一滴做起——我将由此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 ”冰面上慢慢映出青年自己的形象。

青年心中的希望开始发光,那光亮慢慢地照见了他前行的路。他看见自家门前的小橡树正在努力成长,正努力长得高大挺拔,给鸟儿栖息,给游人遮阴。虽然它不像苹果树那样结

19 出硕果,也不像玫瑰花那样开出鲜花,但是它做到了认清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 看到这儿,笑意浮上了青年的脸上。他心中的希望之火已被点燃,他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他将重新开始人生之旅!

【点评】 立足自身,用材灵活。本文站在“青年”的角度叙述,具体地写出了他的心路历程。文章引用了刘翔立志练跨栏、李白名句“天生我材”、小橡树努力成长,作者并没有直白地把素材摆出来,而是通过文中人物想象中的画面来呈现。

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文章比较多地运用含蓄的表达方式,通过景物衬托、他物暗示、细节呈现等来表现人物内心变化。这样的写法,给读者一定的回味空间,颇有余味。

6.认清自己

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世间万物各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生命的玄机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绽放自己的光彩。

人生在世,找准自己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审视自我,认清自我,用一颗平静的心聆听自我的价值的呼唤。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陶渊明看清了官场的污浊,终于在田园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抒发了自己的清高,于是便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鲁迅看清了社会的黑暗和国人的麻木,终于在文章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表达了心灵深处不屈的民族气节,成了堪称民族脊梁的中华文化之魂。他们看清了自己,读懂了社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真正位置,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也许我们“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也许我们“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许我们“仰天大笑出门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但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有几多豪迈与洒脱,真正的英雄是在自我相信,自我肯定中升起的。那是张骞出使西域的驼铃阵阵,那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那是岳飞拔剑的壮烈情怀,那是郑和下西洋的雄心勃勃。

平凡不一定平庸,雷锋是一名平凡的士兵,但他却成就了不平凡的功绩。我们虽然都是平凡的人,但是只要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平凡的岗位也会呈现生命的光辉,平凡的付出也可以汇聚成海洋。充分认清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即使是一棵小草也会有生机和活力,绽放生命的光彩,勇敢迎接生命的挑战,让生命像宝剑铿锵闪着寒光,让生命像寒梅一样放出幽香。每个人都会是自己的英雄!

【点评】 论点鲜明。这是一篇非常典型规范的议论文。论点提出鲜明扼要,以“虎啸、鱼翔”等世间万物的状态,引出生命的玄机,出奇,出新,拨动阅卷者心弦。

论证有力。文中所给材料处理详略得当,并由此展开论述,如行云流水,开启自如。论证过程中的选材与处理集准确与文采于一身,引用古典诗词,赋予文章高雅的风范。

7.我就是我

释迦牟尼曾经为了“未生我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的复杂问题苦苦思索。我不懂佛,我只知道,未生我时世上无我,生我之时我就是我。

还记得贝多芬的那句名言吗?“公爵现在有很多,将来也会有很多,而贝多芬只有一个。”其实,哪里仅仅是贝多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天地间的唯一。我们被创造出的那一刹那,一片天地也被创造了出来,这是一片不为人知的天地,一片属于自我的天地。

当世人都汲汲于名利时,有一个却悄然退隐淡出。那是他心中的一片山水在呼唤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于是,他回到南山下,回到菊花旁,不管外面有多少诱惑,他守着一句箴言:我就是我。守着这句箴言,他“采菊东篱下”,守着这句箴言,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守着这句箴言,他成为了真正的陶渊明。原来,“我就是我”是一种境界。

在“中国个性文人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的,除了陶渊明,还有一位鼎鼎有名的“谪仙人”李

20 太白。看看吧,当年的他是怎样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上让贵妃捧墨,让力士脱靴,让满朝文武瞠目结舌;听听吧,当年的他是怎样面对着圣旨,高吟一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然后留给皇帝一个潇洒的背影;想想吧,这特立独行背后,是否是一句“我就是我”给了他冒犯天子的胆量。原来,“我就是我”是一种勇气。

也许,对嵇康来说,我就是我还是一种气节。

站在千百年后仰望他,仍忍不住为他的那封《与山巨源绝交书》拍手称快。我就是我,我愿意一辈子打铁,也不愿踏进官场半步。这样的气节,同样有一句“我就是我”在做着支撑吧。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我就是我,我可以用我的双手涂抹出一个只属于我的世界,即使不美,它只是独一无二的。

【点评】选题新颖,入题巧妙。“我就是我”这是一个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答案的话题,看到题目,就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思考。开篇以释迦牟尼的“未生我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名言作引子,然后亮出自己的观点“未生我时世上无我,生我之时我就是我。”入题极其巧妙。

诗词名句,彰显底蕴。作者通篇以诸多名家名句为例,阐明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这些名家名言的引用,展示了自己的文化底蕴,也展示了自己迷人的灵动风采。特色突出,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

8.认识自己

俄罗斯人能在外国人面前坦言本民族的懒惰,这种对自身的清醒认识和不避短的勇气成就了今日俄罗斯的快速发展。因此,认识自己无论对于个人还是集体甚至全人类都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个人而言,《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就充分体现了认识自己的重要性。也许我们不是“君子”没有“博学”,但“日参省乎己”也是可以做到的。古时的毛遂之所以能成就千古佳话,就是因为他能够十分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水平,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但是,认识自己的优点很容易,认识自己的缺点并且不对它们讳莫如深就需要足够的勇气了。许多人正是缺乏这种勇气,每天疲于掩饰却不思进取,最终荒废了大好年华。对于国家而言,如果不能认识自己,后果是无法估量的。建国初期的“浮夸风”、“大炼钢铁”、“××年赶超英美”等各种不现实的行为与信念造成了我国资源的浪费和发展的滞后。而现在,我们已经十分明确了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并且能够脚踏实地地发展建设,祖国的飞速发展有力地证明了认识自己是进步的基础。只有认清与他人之间的距离,才能确定更切合实际的目标,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摆正自己的位置。我想,如果这样的话,“赶超英美”将不再是一句大话了。

但是,对于全人类而言,认识自己已不再是为了发展,而是为了生存,为了能够在这个疮痍满目的地球上繁衍下去。非典的爆发,禽流感的肆虐,大自然已经敲响了警钟。人们不能再沉浸在“唯我独尊”的虚幻中了,清醒的认识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已是十分必要的了。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再聪明也无法与自然的智慧相媲美。自然能创造人类,就有能力毁灭人类。如果还执迷不悟,那人类只能在不归路上越走越远。其下场可想而知了。

一个个充分认识自己的个人组成一个理智的民族,理智的民族造就一个务实的国家;许多国家组成一个世界,一个能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完美世界。

9.认识自己

离自己越近的东西,往往看得越不真切。自己,这个看似熟悉的名词,便常会因其几乎为零的距离而让我们手足无措。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自己的认识似乎也往往来自于对他人的映射、借鉴。然而,这种借鉴不该是盲目的,更不该是一种依赖。因为,拿别人当镜子,白痴或许也可以把自己照成天才。在这里,清醒的头脑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究竟是为了什么,缺少什么,想要什么?这一个个问题,恰恰道出了清醒的头脑所应该做

21 的事情。之所以有时仍会迷失自我,那也只是因为我们正在膨胀的欲望在作怪罢了,因为金钱,因为权势而无法自拔。欲望总是会给我们造成某种假象,使原本清醒的你不知不觉中陷入自己设下的圈套。所以,敢于面对,敢于放弃,激流勇退的做法会让我们避免接踵而来的麻烦。而这些,正是认识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地球上的万物事实上都有认识自己的本能。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它们往往都表现在对环境的适应性上。所以,鱼儿不会因陆地的热闹繁华而跃出平静的水面,骆驼不会因沙漠的荒凉寂寞而迁至热带雨林,猎豹也不会因草原的干旱、食物短缺而闯入茂密的丛林。由此看来,认识自己就要求我们懂得如何使自己与周围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但是,对环境的适应,并不代表过分地受到环境的束缚。认识自己,恰恰会让我们摆脱束缚,拓宽我们人生的道路。它会帮助我们找准自己的位置,正确地评估个人的价值。比如,一张百元大钞,在你蹂躏它,践踏它之后,请问:你是否还认为它仍具有百元的价值?答案是肯定的,即使它已变得肮脏、破旧。所以,无论环境如何变化,认识自己便是一种应变能力,一种因自信而带来的坚持。然后,才有了鲁迅的弃医从文,有了马克思由做诗人到研究社会科学的转变,有了莎士比亚,这样一个梳羊毛者到文学巨匠的伟大转变。

因此,要想创造美丽的人生,就从认识自己开始吧。

10.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只有不断地认识自己,不被表象所迷惑,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心中自有活水来。

古代就有榜样在先。邹忌那一番分析妻、妾、客之所以“美我”的话,真可称得上深刻认识自我的典范。即使有如此多的赞美,邹忌却知道自己没有徐公美的事实,并且举一反三,向齐王进谏,真可谓大智慧也!可是有忠臣未必就有明君。屈原之所以投江也都是因为楚怀王的昏庸。他不听明言,整日被一些阿谀谄媚的话所蛊惑,最终丢掉了半壁江山!“古之人不余欺也”,“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康庄大道自在脚下。毛泽东不是在正确分析敌我优势后做出了向乡村转移的伟大抉择吗?陈独秀不是一味坚持左倾而导致大革命的失败吗?历史告诉我们,心中有明镜的人,就会时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缺点。而那些狂妄自大、固执己见的人,怕是正把那面明镜丢入大海,深沉海底了吧! 聪明的人懂得自己擅长什么;博学的人明白自己缺少什么;有天赋的人深知自己该做什么。投资奇才巴菲特从不涉足IT 业,对此,他的好友比尔·盖茨评价道:“这个家伙,从不否认自己对该领域的无知。正因如此,他才能稳扎稳打,坚持自己的投资之路。”不要否认、无视甚至遮蔽自己的不足,只有正视他、设法改变现状,这才是聪明的做法,也是勇者的行为。巴甫洛夫曾说:“无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知道了一切。”越博学的人常常越注重审视自己,在鲜花与掌声之中,他们没有沉醉,他们没有被馥郁的花香与甘醇的香槟所迷惑,而是用“败莫大于不自知”来时刻警醒自己、鞭策自己,追求更高的境界。丢弃自知,任何人都无法登上人生的顶峰。即使是天才也要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更加充实自己。肖邦深明此理,他认为“要发展天才,必须长时间地学习和高度紧张地工作”。一个缺乏自我认识的人就只会裹足不前,放弃了往正确的方向去拼搏,去争取的机会。而那些可称得上伟人的人却是心中高悬明镜,常擦久明。

让我们在得意骄傲时冷静头脑,使我们在情绪低落时重拾信心,在顺境之中也不忘留意险滩,在逆境之中也要扬帆直上,以微笑面对赞美之辞,以不屑直对诋毁之言。这样,即使是大风大浪,礁石险滩,我们也可以直挂云帆济沧海!

让心中的活水长流吧!

11.认识自己

“我是谁?”

22 这个看上去简单得让人发笑的问话,却是困扰了人类千百年的课题,自有思想以来,就如影随形地伴着人类,从刀耕火耕的蒙昧时代,一步步走向文明。

是的,这的确难以回答。你可以对着镜子说“我叫ⅩⅩ”,但这不叫认识自己。你也可以用一堆词语形容自己,可以总结出自己的优点缺点,但这似乎也没有涉及到认识自己的核心,那就是——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古希腊的特尔斐神殿刻着一句铭文:“人啊,认识你自己!”——虽以神的口吻,却是人类对自己的告诫。苏格拉底很喜欢,他也说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不过他没有说这句话在更大意义上对他的影响,即怎样促使他思考生命的本质。他没说,以后的柏拉图他们也没说,实际上,这句石破天惊的箴言照耀着整个古希腊罗马的文明。在众神的领地,人类第一次觉醒,第一次审视自己,了解自己,文明的种子得以萌芽。

后来,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在黑暗时代,不甘于神权束缚的人们,重新看到了来自古代爱琴海畔的亮光。认识自己,发掘自己,再次演变成一场浩浩荡荡的潮流,催生出新的艺术、科学和哲学。人类开始学会为自己唱赞歌,不再膜拜于神的脚下。而此时,阿波罗的庙宇早已一片废墟,曾名扬当时的神谕被掩埋在瓦砾下,只剩一句“认识你自己”,被广为传颂,在遥远的历史中回响。

其他的文化又何尝不是如此,认识自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但是,认识自己,又岂止是“认识”二字呢?

据说,那句神殿的铭文,本意是让人看清自己的渺小,是古人面对自然的强大时所发出的无力感慨,不过是要叫人臣服于神,可是竟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其实也不奇怪,知道了自己的渺小,才要加倍努力以强大起来:不但要认识自己,还要探究自然;不但要求索,还要改造。正是如此,人类的世界才会这样美丽,甚至胜过自然的作品——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的,否则反而不是真正地认识了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讲,认识自己只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而非最终的目的。

人类总是不断认识自己,所以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而后又需要新的定位和剖析。也正是因此,人类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总不能给出完美的固定答案。不过无论何时,你都大可对着自然说:“我是人类,没有你的力量,却也有我的智慧;我是芸芸众生之一,却也是所有人类的总和;我不像你能永恒,却也能以我的方式,担负着几千年的历史,并将它一直传承。”


相关作文

  • 2009---2010年高三作文训练材料及审题提示(二)(高三备课资料)作文1000字
  • 熊立志 2009---2010年高三作文训练材料及审题提示(二) [审题立意指导] 2009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题继续延续了近三年高考作文出题的思路,是材料命意作文.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出的不错,既贴近我们每个学生的实际,又和我们国家社会的实际息息相关,命题的开放性和含蓄性都确保了学生们有话可说,同时又有 ...

  • 高三作文训练的几点想法作文700字
  • 高三作文训练的几点想法(讲座提纲) 一.按文体类型训练,力求文体特征鲜明 学生作文不重文体的现象很常见,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作文得分.为防止"四不像"作文的泛滥,平时必须加大规范文体的训练,写作一些经典的记叙文.议论文.小小说和散文,向学生讲清这四种文体的典型特征. (第一范文网 ...

  • 高三二模冲刺讲义--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作文0字
  • 1 2 3 4

  •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教案作文0字
  • 1高三新材料作文分类审题训练之漫画类(学生版)作文1700字
  • 高三新材料作文分类审题训练之漫画类 漫画是一种讽刺性.批评性或幽默性的图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因为漫画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对于看图作文,考生在读题时,需要将图画转化为文字, 这类以图画为材料的作文题,我们 ...

  • 高三作文审题立意作文1900字
  • 第一讲 目标: 1. 掌握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两种技能. 2. 作文练习. 一. 前言: 在高考作文写作中, 审题立意是写好高考作文最为重要的一环, 审题不准会导致全盘皆输. 常有同学感叹自己的作文起伏无常, 或迷茫于峰值的不可预知, 或恐慌于波谷的不期而来. 这就要求我们对考场作文要有理性的把握. ...

  • 高三作文审题讲座作文3200字
  • 1 "成功审题法"--高考作文审题的万能钥匙 审题是议论文写作的首要环节. 审题不准确文章就会偏题.跑题,一旦跑偏,后面的写作只能是白费笔墨:考场作文所给时间有限,瞬间阅读并确定写作方向更容易走偏.纵观历届学子,即使到了高三最后阶段,写议论文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审题不准.因此,写好议 ...

  • 南京市.盐城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的作文审题立意作文1800字
  • 南京市.盐城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 试的 作文审题立意下水文 一.作文(70分) 19.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诗人普希金说,那过去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画家黄永玉说,世上常有人放着前头的好景不看,转过身朝向过去,只认为过 ...

  • 高三语文作文复习指导2作文2900字
  • 高考作文系列教案之如何审题 首先要细心, 从心理重视 然后再注重方法 1.总体认知法 这是审题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法,这种方法要求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要认真地推敲.揣磨.辨析.然后综合起来,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题目 . 在题目中的每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都有其特定 ...

  • 2016南昌高三一模考试语文作文审题立意及写作指导作文1300字
  •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我们的生命总是在"完成"和"未完成"的状态中行进.回家卸下行囊,是一次旅行的完成:高中毕业,是一段学业的完成:书稿付梓,是一次写作任务的完成:走进婚姻,是一段恋爱的完成.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