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反思作文2600字

初三作文

读诗·读人·读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后反思 陈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为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文能言声,诗亦有情,纵观杜甫生平创作,我们脑海中总能呈现出以为满面愁容,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痛,“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榻里裂”的凄楚,每字每句,都弥漫着杜甫那浓郁的忧伤。即使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样春意盎然令人喜悦的诗句,也只是才上眉头,却下心头。然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带给我们的确是一个欣喜若狂的杜甫。是个风格鲜活明快,一气呵成,磅礴汪洋,这姿态,这其实,这情感,无不令人动容。古人曾这样评论此诗:“此诗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诗歌朴实情真,因此在教学时,重点抓住其“生平第一首快诗,”和“喜欲狂”这两个点,感悟诗歌背后蕴藏的爱国真情。

学习这首诗歌,要对诗人杜甫极其本诗的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文学作品是诗人真是情感流露的外在表现,因此,对诗歌的深入体悟,很有必要考察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以及个人当时的境遇。读诗更高的境界是“读史”,“读人”。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读诗人,读出杜甫的“忧”与“喜”

我们知道,杜甫的诗歌多为揭露社会黑暗面,反映当时不安社会现状,因此他的诗风多沉郁顿挫,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前,我从杜甫诗歌内容的“忧”入手,让学生感悟这首“快诗”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对杜甫这位大诗人并不陌生,所以在导入环节,我让一些同学介绍杜甫。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对杜甫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我出示杜甫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搜集这些文字中你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学生有了如下总结: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谈到这里,我进行了一点拓展,引用杜甫相关表现现实生活,揭露和批判黑暗现实的诗歌,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诗歌,这些诗歌所反映的主旋律都是杜甫对人民和国家的担忧,从“忧”着手,学习杜甫的另一种风格的

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不管是“忧”是“喜”都是杜甫对国家和百姓那炽热的爱的表现。

六年级学生对杜甫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环节我将时间还给学生,我只做引导者,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有用的信息,让他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环节中师生共同吟诵杜甫的诗歌,激活了学生对杜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了杜诗中饱含的“忧”,学生在“忧”与“喜”中建立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读诗句,读出诗味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帮助学生疏通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诗情”打好基础。首先从题目入手。“河南”和“河北”与现在的河南省和河北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要进行区分。其次诗歌中“妻子”的读音要格外注意,“子”读三声,文中指的是“妻子和孩子”。然后请小老师来领读这个词。解决了有障碍的词句及诗句的意思,然后请一些同学来读读这首诗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故事教学目标不能太过于关注内容的深读,而应该聚焦语言的积累。

三、读诗意,读出诗情

首先,整体感知,质疑,你在这首诗中读出了诗人何种心情,接着质疑,这种“喜”是怎样的一种喜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喜欲狂”,那么喜欲狂是怎样一种状态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认知,对“喜欲狂”的心情有一个初步认识。接着追问原因,为什么作者会这般欣喜,究竟是什么事让这样一位文质彬彬的儒者这般欢喜?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说说当时的社会背景。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对当时“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有所了解。作者杜甫之所以“喜欲狂”的原因是因为由于战乱,多年漂泊在外的他终于能返回那魂牵梦绕的故乡了!那么,课文中有说原因吗?当然,“剑外忽传收蓟北”这正是作者“喜欲狂”的原因啊!在这里,仅仅用七个字,便读出了杜甫的心声,读出了诗人的情感。

接着,重点感悟“喜欲狂”的表现。以问题“从哪些方面你能看出诗人喜欲狂呢”为抓手进行提问,学生抓住“愁何在”,“漫卷”,“放歌”,“纵酒”,“青春作伴”等关键词语中感受诗人“喜欲狂”的外在表现。“喜欲狂”的意思并不是诗歌教学的重点,读懂并想象诗人“喜欲狂”的样子才是本环节的教学重难点,在这个环节中,穿插讲解“涕泪”,“漫卷”,“纵酒”等词语的意思。词语的意思只是辅助学生对诗情有更深入的了解。我认为在这一环节,有一处难点需要强调。

文章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其实是诗人的想象,在这里,需要借助地图,理解诗人当时心急如焚的心情。通过直观感受地图,学生对杜甫这种急切的心情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理解了诗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在这句话中,“即”“穿”“便下”等也能表现诗人欣喜万分的心情。

如何理解“生平第一首快诗”是本环节的难点,借助地图,学生体验路程之远中感悟诗人的归乡之切,在归程之快中读懂诗人绝妙的写法即“心情之快”。

四、读诗史,品诗魂

出示安史之乱视频及资料。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叛军每到一处,便烧杀抢掠,杜甫一家也在战乱中饱受折磨,多年漂泊在外,有家不能回。在这一节中,将杜甫的诗放置在历史的大背景中,才能感受到诗歌背后所蕴含的诗情。杜甫的诗是厚重沉郁的,读他的诗仿佛是在感受当时纷乱的历史。在学生了解了“喜欲狂”的原因后,我将安史之乱那段历史背景铺陈在学生面前,这使杜甫“喜欲狂”的心情不再是孤立的画面,这一画面中流淌的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赤子情怀。

最后,对比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让学生对“李杜”组合有更直观的感受。出示《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先来读读看,这两句与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这种文本互读的方式,将两位诗人笔下的这种“比兴”之作直接传递给学生,是学生在阅读中顿悟,意会到诗人写作的精妙之处,同事将这些精彩的语言以“组块”的形式贮存在自己的大脑中。

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倡,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我只做引导者,通过一系列有效的问题,引导孩子体会诗情。

读诗·读人·读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后反思 陈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为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文能言声,诗亦有情,纵观杜甫生平创作,我们脑海中总能呈现出以为满面愁容,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痛,“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榻里裂”的凄楚,每字每句,都弥漫着杜甫那浓郁的忧伤。即使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样春意盎然令人喜悦的诗句,也只是才上眉头,却下心头。然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带给我们的确是一个欣喜若狂的杜甫。是个风格鲜活明快,一气呵成,磅礴汪洋,这姿态,这其实,这情感,无不令人动容。古人曾这样评论此诗:“此诗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诗歌朴实情真,因此在教学时,重点抓住其“生平第一首快诗,”和“喜欲狂”这两个点,感悟诗歌背后蕴藏的爱国真情。

学习这首诗歌,要对诗人杜甫极其本诗的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文学作品是诗人真是情感流露的外在表现,因此,对诗歌的深入体悟,很有必要考察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以及个人当时的境遇。读诗更高的境界是“读史”,“读人”。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读诗人,读出杜甫的“忧”与“喜”

我们知道,杜甫的诗歌多为揭露社会黑暗面,反映当时不安社会现状,因此他的诗风多沉郁顿挫,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前,我从杜甫诗歌内容的“忧”入手,让学生感悟这首“快诗”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对杜甫这位大诗人并不陌生,所以在导入环节,我让一些同学介绍杜甫。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对杜甫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我出示杜甫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搜集这些文字中你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学生有了如下总结: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谈到这里,我进行了一点拓展,引用杜甫相关表现现实生活,揭露和批判黑暗现实的诗歌,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诗歌,这些诗歌所反映的主旋律都是杜甫对人民和国家的担忧,从“忧”着手,学习杜甫的另一种风格的

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不管是“忧”是“喜”都是杜甫对国家和百姓那炽热的爱的表现。

六年级学生对杜甫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环节我将时间还给学生,我只做引导者,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有用的信息,让他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环节中师生共同吟诵杜甫的诗歌,激活了学生对杜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了杜诗中饱含的“忧”,学生在“忧”与“喜”中建立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读诗句,读出诗味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帮助学生疏通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诗情”打好基础。首先从题目入手。“河南”和“河北”与现在的河南省和河北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要进行区分。其次诗歌中“妻子”的读音要格外注意,“子”读三声,文中指的是“妻子和孩子”。然后请小老师来领读这个词。解决了有障碍的词句及诗句的意思,然后请一些同学来读读这首诗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故事教学目标不能太过于关注内容的深读,而应该聚焦语言的积累。

三、读诗意,读出诗情

首先,整体感知,质疑,你在这首诗中读出了诗人何种心情,接着质疑,这种“喜”是怎样的一种喜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喜欲狂”,那么喜欲狂是怎样一种状态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认知,对“喜欲狂”的心情有一个初步认识。接着追问原因,为什么作者会这般欣喜,究竟是什么事让这样一位文质彬彬的儒者这般欢喜?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说说当时的社会背景。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对当时“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有所了解。作者杜甫之所以“喜欲狂”的原因是因为由于战乱,多年漂泊在外的他终于能返回那魂牵梦绕的故乡了!那么,课文中有说原因吗?当然,“剑外忽传收蓟北”这正是作者“喜欲狂”的原因啊!在这里,仅仅用七个字,便读出了杜甫的心声,读出了诗人的情感。

接着,重点感悟“喜欲狂”的表现。以问题“从哪些方面你能看出诗人喜欲狂呢”为抓手进行提问,学生抓住“愁何在”,“漫卷”,“放歌”,“纵酒”,“青春作伴”等关键词语中感受诗人“喜欲狂”的外在表现。“喜欲狂”的意思并不是诗歌教学的重点,读懂并想象诗人“喜欲狂”的样子才是本环节的教学重难点,在这个环节中,穿插讲解“涕泪”,“漫卷”,“纵酒”等词语的意思。词语的意思只是辅助学生对诗情有更深入的了解。我认为在这一环节,有一处难点需要强调。

文章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其实是诗人的想象,在这里,需要借助地图,理解诗人当时心急如焚的心情。通过直观感受地图,学生对杜甫这种急切的心情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理解了诗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在这句话中,“即”“穿”“便下”等也能表现诗人欣喜万分的心情。

如何理解“生平第一首快诗”是本环节的难点,借助地图,学生体验路程之远中感悟诗人的归乡之切,在归程之快中读懂诗人绝妙的写法即“心情之快”。

四、读诗史,品诗魂

出示安史之乱视频及资料。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叛军每到一处,便烧杀抢掠,杜甫一家也在战乱中饱受折磨,多年漂泊在外,有家不能回。在这一节中,将杜甫的诗放置在历史的大背景中,才能感受到诗歌背后所蕴含的诗情。杜甫的诗是厚重沉郁的,读他的诗仿佛是在感受当时纷乱的历史。在学生了解了“喜欲狂”的原因后,我将安史之乱那段历史背景铺陈在学生面前,这使杜甫“喜欲狂”的心情不再是孤立的画面,这一画面中流淌的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赤子情怀。

最后,对比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让学生对“李杜”组合有更直观的感受。出示《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先来读读看,这两句与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这种文本互读的方式,将两位诗人笔下的这种“比兴”之作直接传递给学生,是学生在阅读中顿悟,意会到诗人写作的精妙之处,同事将这些精彩的语言以“组块”的形式贮存在自己的大脑中。

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倡,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我只做引导者,通过一系列有效的问题,引导孩子体会诗情。


相关作文

  •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作文1700字
  • 4.古诗两首 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鹤壁集镇杨邑中心小学 徐建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 ...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作背景及大意作文600字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作背景及大意 译文及注释 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注释⑴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⑵剑外:剑门关 ...

  •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之一-教学教案作文1600字
  • 杜卫忠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包括两首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古诗.一首是陆游的<示儿>,这是诗人临终前的诗,相当于遗嘱.另一首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听到胜利的消 ...

  • 六年级语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评课稿作文1200字
  • 六年级语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评课稿 今天听了 张**老师的一堂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纵观教学的全过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 ...

  • [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读写练习题作文1400字
  • <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读写练习题 姓名: 一. 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的意思,在横线上写出诗句意思,最后根据诗歌填空. 示. 儿 ( ) 死去元. 知万事空,( ) 但.悲不见九州同. .( ) 王师北定. 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 翁.( ) 本诗的作者是 代的 .从 等词. ...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500字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 一天下午,杜甫正在书房里看书,突然听见窗外有许多人在谈论藓北被收复的消息,杜甫听了又高兴又怀疑,就连忙跑了出去想问个究竟,可是路人已经走了.杜甫突然想起自己的几个朋友今天刚刚从蓟北回来,他便到这些朋友家一一拜访,朋友们给了杜甫同样的回答:"今天早上,朝 ...

  • 古诗两首(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教案作文3300字
  • 教材分析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 ...

  • 改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600字
  • "唉,7年了,河南河北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啊!"我独自走在街上,唉声叹气.忽然,人们如潮水般地朝街头涌去."发生什么事了?"我心生疑惑,又看看人们的表情--是喜悦的!"莫非--先看看再说." 果然,不出我所料,墙壁上的告示清楚地告诉我--河南河 ...

  •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教案作文3300字
  • 教材分析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