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书故事
毛泽东的一生,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读书、思索和求知
各种各样的书籍他都喜欢读,而最喜欢也是最经常读的,是历史书籍
毛泽东是一位博学多才、智慧过人的无产阶段革命导师,在漫长的岁月里,他除了注意在革命实践中及时总结经济之外,认真读书,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
一。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他到处找书读,有一段时间,他每天一大早就到湖南省图书馆看书。图书馆还未开门,他就在门口守候。为了读完一部著作,几乎天天如此。有时为了读完一本书,连中午饭也顾不上吃,在邻街的小铺上随便买点吃的,就又进图书馆继续读书。
1918年10月,毛泽东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这下,他攻读著作、读书看报的机会更多了。这良好的读书习惯,伴随他的革命生涯,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到1966年,毛泽东从北京各图书馆借阅过的书有2000多种,5000余册。为工作需要,他还建立了一个门类较齐全的藏书室,有图书数万册。在毛泽东的办公室、会客室、卧室及床上,都放着书。毛泽东一生嗜好读书。想让他一天不读书,简直办不到。
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名的伟人无疑是毛泽东. 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 政治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 他还是诗人和书法家. 他的名字在二十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家喻户晓, 老少皆知.
毛泽东——他对中国革命的业绩和使中国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贡献, 以他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和教训, 以他对于历史和世界事务的真知灼见, 也堪称二十世纪的世界伟人.
毛泽东从湖南韶山一个农家孩子到成为二十世纪全中国全世界的名人和伟人, 他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少年在韶山私塾发蒙, 学生时代崇拜康有为, 梁启超, 孙中山, 陈独秀和胡适之, 并深得杨昌济栽培. 毛泽东参加建党, 从此, 他成为职业革命家.
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 既有其大半生的极大成功, 也有晚年的失误. 毛泽东毕竟是人不是神, 甚至也不是天才, 他的成功乃至晚年的事物都来自于他的读书学习, 来自于他的实践探索, 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的经验教训. 而就毛泽东读书来说, 在二十世纪中国和世界的革命家和政治家中, 是难有出其右者.
毛泽东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他一生嗜书如命, 手不释卷, 是以书为伴的伟人. 书以伴行, 书以伴眠, 甚至书以伴厕, 直到临终前夕仍在索书.
毛泽东的读书方法, 一生坚持" 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是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向徐特立老师学来的, 他终生不违, 留下了难以数计的读书批注和阅读记号. 这实际上是读书中的眼, 手, 脑并用功夫, 在读书中不仅专注原意, 而且积极思维, 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 以收增知益智, 积久成学之功效.
毛泽东读书又坚持他的" 三复四温" 方法. 这实际上是孔子" 温故知新" 的方法, 也是古人所说的"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之奥义.
毛泽东连同他读书的那个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但是毛泽东读书的情操和理想, 毛泽东读书精神和方法, 仍然意义长存, 极富教义.
二 毛泽东读书如痴如迷 毛主席藏书九万六千多册。现在部分留在中央文献研究室,部分存在故居。
读书是毛泽东主席一生的嗜好。他读起书来孜孜不倦,在书籍的海洋里采撷不
止。不但自己认真学习,他还提倡要在工作、生产的百忙之中以「挤」的方法获得学习的时间,以「钻」的方法求得问题的了解与深入。
他还对昔日的同窗老友萧三说:「大家总忙得很,学习不可能。……我自己过去也总是这样推诿,但近几年把这种理论推倒了。忙,就要挤,比之木匠在木板上钉钉子,就可以挤进去的。」
要看「猴子变人的小说」
当年在延安枣园毛主席居住的□洞里,他的书架上摆著许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还有《鲁迅全集》、《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
可以说,毛泽东在延安时期读的书更多,除了从延安的流动图书馆借书外,他还托人到外地购书,如他给周恩来、董必武的电报中就多次提到购书的事。 譬如,1943年12月20日,他给当时的秘书胡乔木写封便信,让其为他借书:「请你就延安能找到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不论是翻译的、写作的,搜集若干种给我。听说有个什么苏联作家写了一本猴子变人的小说,我曾看过的一本赖也夫的社会学,张伯简也翻译过(或是他写的)一本《社会进化史》,诸如此类,均请收集。」
他所指的书,分别是前苏联科普文学作家伊林和夫人谢加尔合著的《人怎样变成巨人》一书,赖也夫斯基著、陆一远翻译的《唯物的社会学》和我国早期党员张伯简编纂的《社会进化简史》一书。
一书批读三次
就拿他在延安时读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来说,这本书共有两个版本,毛泽东用了半年时间阅读,并做了近13000字的批注。
该书的第三章《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批注的文字最多,最长的一条近千字。这些批注对原著扼要而精辟的概述、简明的评语,也有对原著观点的批评、引申。尤其是有许多联系中国革命斗争实际提出的正确主张。
根据延安时期给毛主席管理过图书的史敬棠回忆,毛泽东在延安经常读的有列宁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两本书。
他读的这两本书还是经历过万里长征从中央苏区带来的。虽然破旧了,仍然爱不释手。毛主席在这两本书中写了一些批语,有几种不同颜色的笔划的圈、点和杠杠,写有某年某月「初读」、某年某月「二读」、某年某月「三读」的字样。这说明到那个时候为止,这两本书至少已读过三遍了
秉烛夜读鲁迅全集
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印的《鲁迅全集》出版以后,毛泽东有幸得到一套。拿到书后,他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阅读。尽管毛主席过去曾读过鲁迅的一些著作,但比较系统、完整地读到鲁迅著作,这还是第一次。 当时战事频仍,学习环境简陋,但他因陋就简,忙中找闲,平时只要有空就翻开鲁迅的著作伏案苦读。那一阵子,在延安的土□洞里,几乎是天天秉烛夜读。 毛主席分外珍爱这套精装、竖排版的《鲁迅全集》,转移到哪里,他就带到哪里。在战争年代,毛主席的不少书籍和物品都丢失了,可是这套21卷本的《鲁迅全集》却完整无缺,随著他从延安到西柏坡,又从西柏坡到北京的中南海。 进北京城之后,有一天在书房里当他看到这套书后,就情不自禁地对身边的同志说,这套书保存下来不容易啊!当时在延安,说转移就转移,有时在转移的路上还常和敌人交火。这些书都是分给战士们拿著,他们又要行军,又要打仗。「书
能保存到今天,我看先要感谢那些曾为我背书的同志们。」他说。
看完书才吃饭
张贻玖在《毛泽东读史》一书中,描述毛泽东的书房的情景时写道:「这些书中,有少数是在1947年延安战略撤退时舍不得丢下,由战士们分散携带转移,最后带来北京的。它几经战火,染满征尘,具有珍贵的革命文物价值。」
也是在北京,有一次毛主席读鲁迅的著作非常认真,工作人员走到身边轻声催他吃饭,他说:「还有一点,看完就吃。」一直把二十来页书看完才吃饭。
他一边吃饭,一边笑著对工作人员说,「我就是爱读鲁迅的书,鲁迅的心和我们是息息相通的。我在延安,夜晚读鲁迅的书,常常忘记了睡觉。」
读《三国》打江山
毛主席爱读书,可以说是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
譬如他对《三国》的热爱,就可见一斑。在毛主席读过的众多史书里,他最爱读的要数裴松之注的《三国志》,在他看过的历史小说里,他最喜爱的应是《三国演义》了。
毛泽东在他读过的裴松之所注的《三国志》一书里,画下了很多圈圈和批注。他在批注中盛赞裴松之「长篇大论搜集历史资料,使读者感到爱看」。称赞李贤「贤于颜师古远甚」,说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譬如积薪后来居上」。 周瑜是个「青年团员」
对于《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十分喜爱。他说:读《三国》,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后要看组织。早在井冈山那样斗争环境严酷的日子里,在打土豪时,他还想在土豪家里能找到《三国演义》之类的书来读。
在延安,他作报告时,多次引用《三国演义》的故事借古喻今。一九三六年,毛泽东在给当时任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写信,引用《三国演义》云:「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藉以形容国共两党的关系。
一九三七年,在写作《实践论》时,他又引用《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形象地说明「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
在毛泽东的著作、报告、讲话、演说当中,引用《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赋予新意,可以说不胜枚举,多有所见。
一九五三年,他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中说:「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毛泽东用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重视选拔青年干部,不能论资排辈,要看能力,靠德才兼备。
为曹操平反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一书中尊刘抑曹,对黄巾农民起义也有诋毁。
毛主席评价这部书说:「《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不是继承司马迁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的传统。」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在对待重大历史问题上,能够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可以说是秉笔直书。南宋理学家朱熹,被明、清两代人尊为儒学正宗,他提倡正统思想。朱熹以蜀为正统,所以罗贯中在书中也以蜀为正统,故毛泽东说他是继承了朱熹的传统。
随著《三国演义》的普遍流行和戏剧舞台上的人物造型的脸谱化,曹操被视为「乱世之奸雄」,可以说已在我国成为妇孺皆知的事。千百年来,偏见掩盖了历史的真实,毛泽东主席却不然。
他主张对曹操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地加以肯定。他在一部裴松之注、卢弼集解的
《三国志》中,对《魏书.武帝纪》、《魏书.文帝纪》《魏书.刘表传》有关曹操部分,作了不少圈画和批注。
毛泽东曾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议论曹操时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曹操是真男子」
还有一次在北戴河时他充满感情地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毛泽东在五十年代读此文时,用红笔对这段论述画著重线,表示他对鲁迅有关曹操的看法,是非常赞同的。
有一次他对工作人员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在和他的子女们谈话时,他也说过:「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自比赵子龙
毛泽东喜欢读《三国》,在他的写作、谈话及日常言行中,还时不时引用起有关《三国》方面的典故及事例。
一九四四年十月一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新四军的胜利出击与中国的救国事业》的社论。其中谈到:「华中的伪满军士兵,呼新四军为『四老爷』,比之为赵子龙,他们常常对著自己的枪说:『枪呀,我是替四老爷保存的』。」其中「比之为赵子龙」这一句是毛泽东修改时亲自加上的。赵子龙是赵云的字,是三国时蜀国位列刘备、关羽、张飞之后,名排第四的有名战将,被誉为「一身是胆」。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四日,人民解放军逐鹿中原,解放了河南省南阳。毛泽东亲笔替新华社写了一则消息报道,题为《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开头就写道:「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在南阳一带。……」
毛泽东读熟《三国》,文章中,经常借古喻今,例如上述一文,勾画出南阳这一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地位,突出了我军占领南阳的重要意义。
毛泽东读书故事
毛泽东的一生,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读书、思索和求知
各种各样的书籍他都喜欢读,而最喜欢也是最经常读的,是历史书籍
毛泽东是一位博学多才、智慧过人的无产阶段革命导师,在漫长的岁月里,他除了注意在革命实践中及时总结经济之外,认真读书,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
一。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他到处找书读,有一段时间,他每天一大早就到湖南省图书馆看书。图书馆还未开门,他就在门口守候。为了读完一部著作,几乎天天如此。有时为了读完一本书,连中午饭也顾不上吃,在邻街的小铺上随便买点吃的,就又进图书馆继续读书。
1918年10月,毛泽东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这下,他攻读著作、读书看报的机会更多了。这良好的读书习惯,伴随他的革命生涯,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到1966年,毛泽东从北京各图书馆借阅过的书有2000多种,5000余册。为工作需要,他还建立了一个门类较齐全的藏书室,有图书数万册。在毛泽东的办公室、会客室、卧室及床上,都放着书。毛泽东一生嗜好读书。想让他一天不读书,简直办不到。
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名的伟人无疑是毛泽东. 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 政治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 他还是诗人和书法家. 他的名字在二十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家喻户晓, 老少皆知.
毛泽东——他对中国革命的业绩和使中国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贡献, 以他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和教训, 以他对于历史和世界事务的真知灼见, 也堪称二十世纪的世界伟人.
毛泽东从湖南韶山一个农家孩子到成为二十世纪全中国全世界的名人和伟人, 他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少年在韶山私塾发蒙, 学生时代崇拜康有为, 梁启超, 孙中山, 陈独秀和胡适之, 并深得杨昌济栽培. 毛泽东参加建党, 从此, 他成为职业革命家.
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 既有其大半生的极大成功, 也有晚年的失误. 毛泽东毕竟是人不是神, 甚至也不是天才, 他的成功乃至晚年的事物都来自于他的读书学习, 来自于他的实践探索, 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的经验教训. 而就毛泽东读书来说, 在二十世纪中国和世界的革命家和政治家中, 是难有出其右者.
毛泽东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他一生嗜书如命, 手不释卷, 是以书为伴的伟人. 书以伴行, 书以伴眠, 甚至书以伴厕, 直到临终前夕仍在索书.
毛泽东的读书方法, 一生坚持" 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是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向徐特立老师学来的, 他终生不违, 留下了难以数计的读书批注和阅读记号. 这实际上是读书中的眼, 手, 脑并用功夫, 在读书中不仅专注原意, 而且积极思维, 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 以收增知益智, 积久成学之功效.
毛泽东读书又坚持他的" 三复四温" 方法. 这实际上是孔子" 温故知新" 的方法, 也是古人所说的"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之奥义.
毛泽东连同他读书的那个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但是毛泽东读书的情操和理想, 毛泽东读书精神和方法, 仍然意义长存, 极富教义.
二 毛泽东读书如痴如迷 毛主席藏书九万六千多册。现在部分留在中央文献研究室,部分存在故居。
读书是毛泽东主席一生的嗜好。他读起书来孜孜不倦,在书籍的海洋里采撷不
止。不但自己认真学习,他还提倡要在工作、生产的百忙之中以「挤」的方法获得学习的时间,以「钻」的方法求得问题的了解与深入。
他还对昔日的同窗老友萧三说:「大家总忙得很,学习不可能。……我自己过去也总是这样推诿,但近几年把这种理论推倒了。忙,就要挤,比之木匠在木板上钉钉子,就可以挤进去的。」
要看「猴子变人的小说」
当年在延安枣园毛主席居住的□洞里,他的书架上摆著许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还有《鲁迅全集》、《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
可以说,毛泽东在延安时期读的书更多,除了从延安的流动图书馆借书外,他还托人到外地购书,如他给周恩来、董必武的电报中就多次提到购书的事。 譬如,1943年12月20日,他给当时的秘书胡乔木写封便信,让其为他借书:「请你就延安能找到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不论是翻译的、写作的,搜集若干种给我。听说有个什么苏联作家写了一本猴子变人的小说,我曾看过的一本赖也夫的社会学,张伯简也翻译过(或是他写的)一本《社会进化史》,诸如此类,均请收集。」
他所指的书,分别是前苏联科普文学作家伊林和夫人谢加尔合著的《人怎样变成巨人》一书,赖也夫斯基著、陆一远翻译的《唯物的社会学》和我国早期党员张伯简编纂的《社会进化简史》一书。
一书批读三次
就拿他在延安时读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来说,这本书共有两个版本,毛泽东用了半年时间阅读,并做了近13000字的批注。
该书的第三章《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批注的文字最多,最长的一条近千字。这些批注对原著扼要而精辟的概述、简明的评语,也有对原著观点的批评、引申。尤其是有许多联系中国革命斗争实际提出的正确主张。
根据延安时期给毛主席管理过图书的史敬棠回忆,毛泽东在延安经常读的有列宁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两本书。
他读的这两本书还是经历过万里长征从中央苏区带来的。虽然破旧了,仍然爱不释手。毛主席在这两本书中写了一些批语,有几种不同颜色的笔划的圈、点和杠杠,写有某年某月「初读」、某年某月「二读」、某年某月「三读」的字样。这说明到那个时候为止,这两本书至少已读过三遍了
秉烛夜读鲁迅全集
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印的《鲁迅全集》出版以后,毛泽东有幸得到一套。拿到书后,他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阅读。尽管毛主席过去曾读过鲁迅的一些著作,但比较系统、完整地读到鲁迅著作,这还是第一次。 当时战事频仍,学习环境简陋,但他因陋就简,忙中找闲,平时只要有空就翻开鲁迅的著作伏案苦读。那一阵子,在延安的土□洞里,几乎是天天秉烛夜读。 毛主席分外珍爱这套精装、竖排版的《鲁迅全集》,转移到哪里,他就带到哪里。在战争年代,毛主席的不少书籍和物品都丢失了,可是这套21卷本的《鲁迅全集》却完整无缺,随著他从延安到西柏坡,又从西柏坡到北京的中南海。 进北京城之后,有一天在书房里当他看到这套书后,就情不自禁地对身边的同志说,这套书保存下来不容易啊!当时在延安,说转移就转移,有时在转移的路上还常和敌人交火。这些书都是分给战士们拿著,他们又要行军,又要打仗。「书
能保存到今天,我看先要感谢那些曾为我背书的同志们。」他说。
看完书才吃饭
张贻玖在《毛泽东读史》一书中,描述毛泽东的书房的情景时写道:「这些书中,有少数是在1947年延安战略撤退时舍不得丢下,由战士们分散携带转移,最后带来北京的。它几经战火,染满征尘,具有珍贵的革命文物价值。」
也是在北京,有一次毛主席读鲁迅的著作非常认真,工作人员走到身边轻声催他吃饭,他说:「还有一点,看完就吃。」一直把二十来页书看完才吃饭。
他一边吃饭,一边笑著对工作人员说,「我就是爱读鲁迅的书,鲁迅的心和我们是息息相通的。我在延安,夜晚读鲁迅的书,常常忘记了睡觉。」
读《三国》打江山
毛主席爱读书,可以说是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
譬如他对《三国》的热爱,就可见一斑。在毛主席读过的众多史书里,他最爱读的要数裴松之注的《三国志》,在他看过的历史小说里,他最喜爱的应是《三国演义》了。
毛泽东在他读过的裴松之所注的《三国志》一书里,画下了很多圈圈和批注。他在批注中盛赞裴松之「长篇大论搜集历史资料,使读者感到爱看」。称赞李贤「贤于颜师古远甚」,说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譬如积薪后来居上」。 周瑜是个「青年团员」
对于《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十分喜爱。他说:读《三国》,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后要看组织。早在井冈山那样斗争环境严酷的日子里,在打土豪时,他还想在土豪家里能找到《三国演义》之类的书来读。
在延安,他作报告时,多次引用《三国演义》的故事借古喻今。一九三六年,毛泽东在给当时任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写信,引用《三国演义》云:「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藉以形容国共两党的关系。
一九三七年,在写作《实践论》时,他又引用《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形象地说明「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
在毛泽东的著作、报告、讲话、演说当中,引用《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赋予新意,可以说不胜枚举,多有所见。
一九五三年,他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中说:「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毛泽东用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重视选拔青年干部,不能论资排辈,要看能力,靠德才兼备。
为曹操平反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一书中尊刘抑曹,对黄巾农民起义也有诋毁。
毛主席评价这部书说:「《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不是继承司马迁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的传统。」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在对待重大历史问题上,能够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可以说是秉笔直书。南宋理学家朱熹,被明、清两代人尊为儒学正宗,他提倡正统思想。朱熹以蜀为正统,所以罗贯中在书中也以蜀为正统,故毛泽东说他是继承了朱熹的传统。
随著《三国演义》的普遍流行和戏剧舞台上的人物造型的脸谱化,曹操被视为「乱世之奸雄」,可以说已在我国成为妇孺皆知的事。千百年来,偏见掩盖了历史的真实,毛泽东主席却不然。
他主张对曹操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地加以肯定。他在一部裴松之注、卢弼集解的
《三国志》中,对《魏书.武帝纪》、《魏书.文帝纪》《魏书.刘表传》有关曹操部分,作了不少圈画和批注。
毛泽东曾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议论曹操时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曹操是真男子」
还有一次在北戴河时他充满感情地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毛泽东在五十年代读此文时,用红笔对这段论述画著重线,表示他对鲁迅有关曹操的看法,是非常赞同的。
有一次他对工作人员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在和他的子女们谈话时,他也说过:「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自比赵子龙
毛泽东喜欢读《三国》,在他的写作、谈话及日常言行中,还时不时引用起有关《三国》方面的典故及事例。
一九四四年十月一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新四军的胜利出击与中国的救国事业》的社论。其中谈到:「华中的伪满军士兵,呼新四军为『四老爷』,比之为赵子龙,他们常常对著自己的枪说:『枪呀,我是替四老爷保存的』。」其中「比之为赵子龙」这一句是毛泽东修改时亲自加上的。赵子龙是赵云的字,是三国时蜀国位列刘备、关羽、张飞之后,名排第四的有名战将,被誉为「一身是胆」。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四日,人民解放军逐鹿中原,解放了河南省南阳。毛泽东亲笔替新华社写了一则消息报道,题为《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开头就写道:「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在南阳一带。……」
毛泽东读熟《三国》,文章中,经常借古喻今,例如上述一文,勾画出南阳这一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地位,突出了我军占领南阳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