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作文9200字

初一作文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2011-05-12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2. 理解景与情的关系,认识准确生动的描写及联想的作用,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能。

3.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4. 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

1. 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2.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PPT 配乐播放一组有关荷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1分钟)

师: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大家看完这些图片,有没有联想到有关描写荷花的诗文呢? PPT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荷塘月色,领略他别有一番滋味的情感。

二、走近作者及时代背景(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师: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同学们应该都很熟悉吧,那么老师我想请一两位同学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我再作补充介绍。

PPT :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炫,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

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师:同学们知道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在哪里的吗?

明确:清华园

PPT :走近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整体感知

1. 疏通字詞

师:现在大家对《荷塘月色》,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接下来我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准确地读出上面的字词。

PPT:

煤屑(xiâ) 蓊蓊郁郁(wěng) 踱着(duï) 点缀(zhuì) 袅娜(niǎo nuï) 霎时(shà) 脉脉(mî) 酣眠(hān)

峭楞楞(qiào lãng lãng) 梵婀玲(fàn ē líng) 媛女(yuán) 纤腰(xiān) 沾裳(cháng) 敛裾(l iǎn jū)

2. 课文朗读

师:大家对本课的字词都把握得不错。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要注意其停顿、重音、语调、语速。

„„

3. 行踪与心情

(1)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画出作者月夜观荷塘的行踪,并对应行踪,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答案。

PPT:

作者行踪: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

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是:

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

作者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社会现实,思想是矛盾的、

复杂的。反映在这篇课文中,既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

四、课文讲解

第1段:

师:刚刚我们已经找出了作者的行踪与心情变化,知道了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下面我们将逐段对课文进行分析,我们先来看第1段。 文章的第一句话是文章的文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PPT :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润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是萦绕砸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第2段:

师:第1段主要表明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那么第2段主要写什么呢?

PPT :

(1)这个自然段主要写去荷塘的小路,那这条小路有什么特点?

幽僻是主要特点,多树且是蓊蓊郁郁,,这样就更显幽深僻静。

(2)通过文章我们可以感觉“小路” 很美,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通过白天和夜晚,及没月光和今天月光的淡相比较的。

五、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业抽查

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课文分析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整体的认知,也对文中的第1、2段进行了分析,这节课我们将侧重对文中描写荷塘的段落(第4、5、6段)进行分析。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第3段。

第3段:

PPT :

这段主要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像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环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作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师:第4、5、6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也是文章描写最精彩的部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对其进行探讨。

第4段:月光下的荷塘

PPT :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写了那些景物?

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广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媚情态 荷波:密密的,幽雅和宁静(动静结合 拟人)

(2)叠词:

叠词不仅增强了物态情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旋律,富于音乐美。

(3)比喻,拟人的分析

(4)通感的分析

什么是通感?顾名思义就是使人的各个感觉器官相同。也就是说,通感就是运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觉上,凭借感受的相通,使原来不可名状的、难以言传的感受,具体生动的表现出来,收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此句将人的嗅觉转移为听觉,荷香如歌,若断若续,若有若无,不但形神兼备,而且新颖独特,收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生活中的例子:声音很粗、声音很甜、红杏枝头春意闹。

(5)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

宁静,寄予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6)找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PPT:

(1)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约会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照)太直白,淡而无味。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静写静景,以“轻雾”衬“月

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升)升空而去,动静太大,不合情境。 洗:突出月光柔和。(泡)太生硬。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罩)显得过于密实,厚重。 落下:表沉重,突出了“黑影”的质感。(映出)太普通。

画:如同一位画师在作画。

奏:如同一位音乐家在演奏。

(2)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会不会不协调?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的更为精妙,一个“画”字用的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月光与黑影同时存在,是和谐的。另一方面体现出了作者情感的复杂性。

(3)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于名曲得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4)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朦胧,和谐,给予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5)找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第6段:荷塘四周

PPT:

(1)为什么要写荷塘四周?

突出荷塘周围环境的“静”。

(2)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即由蝉声蛙声来衬托静谧的月夜,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作者的心情,其实蝉声与蛙声一直就有,只是作者现在才听到,说明作者短暂地沉浸在荷塘的美景中,现在又回到淡淡地哀愁中了,达到以动衬静的效果。

(3)齐声朗读4、5、6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背诵4、5、6自然段。

板书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来路:

感受:自由——(苦闷)

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正面)月光 泻—轻柔

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 黑影、倩影

树:重重、阴阴(沉郁)

四周: 远山:隐隐约约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 蝉鸣、蛙叫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抽查3位同学分别背诵4、5、6自然段

集体背诵

二、课文讲解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7—10自然段,思考一下“为什么引《采莲赋》和《西洲曲》?”这个问题。

PPT :

为什么引《采莲赋》和《西洲曲》?

《采莲赋》是写采莲女的爱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游和“有趣”就说明作者的态度——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西洲曲》写采莲女则为的是思恋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这里,与前面的情景形成对比,借此引出“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自然将思绪拉回到现实。

总之,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三、艺术特色

师:总体来说,我们对《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了解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而现在,我们要从文章的艺术特色这个角度,来鉴赏这篇课文。

PPT :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1)景物描写。

标题“荷塘月色”规定了作品的全境,既荷塘是月供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这一规定体现了塘中风物的总体特征。

文章通过景物描写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也颇具特色。在荷塘上,月光是“淡淡的、静静的”,云也是淡淡的,荷香、叶子、花的总体特点都是朦胧的,这正与淡

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这种心境合拍,表现出作者忧郁、哀伤的心情。 景物描写的艺术水平:

A 、通过绘形绘影绘声绘色的细致描写,传达出对荷塘景色的视听感受。 例如:描绘荷花“袅娜的开着”和“羞涩的打着朵儿”,写出了荷花盛开于待放的两种美妙形态。

B 、所见与想象相结合,扩大了描写的范围,适应了抒情的需要。

例如:对荷波的描写。

C 、动静结合的描写。

例如:“像亭亭舞女的裙”,“如刚出浴的美人”。

(2)情感的抒发

找一位同学回答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喜悦)──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不宁静)──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不宁静)

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来突出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3)情景交融

景语既情语,文章对景物的描写,不仅仅只是描写,还有作者的感情。 例如通过蝉声的热闹来衬托出自己的哀愁。

2.品味语言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词语,创造生动的意境。

A 、动词的选用。具体表现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又如第三段“背着手踱着”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接近,“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又能表现作者心情,这与作者的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

B 、形容词的选用。“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中把“幽僻”换成“幽静”好不好?

(2)善用叠词

A 、 “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小心,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B 、“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轻,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C 、“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用光亮的“暗”衬托出“我”郁闷的心情)

D 、“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的“淡淡”)

E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突出叶子长得茂密)

F 、“(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G 、“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3)善用比喻、拟人、通感修辞手法,是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

A 、如“袅娜的开着的”、“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刚出浴的美人”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荷花形神兼备。

B 、通感手法的运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一到另一感官上,使难以言传的感受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

四、学生自由阅读。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

2.完成《赢在课堂》中的练习。

板书

情景交融

艺术特色 用词恰当

品味语言 善用叠词

善用修辞(比喻、拟人、通感)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 2011-07-21

一、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 通过对文章第四段的赏析, 构造出荷塘月色风景的画面。

2. 通过重点词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过程方法】

通过对文章的课堂导入, 使学生了解《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学生反复品读第四段文字, 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提高学生赏析散文的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对散文鉴赏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 赏析文章第四段对月下荷塘的描写, 揣摩重点词句, 了解这些文字的意境和情感, 感悟情景合一的妙处。

3. 对这段文字中的修辞方法进行赏析, 体会作者创设的意境之美。

三、 媒体使用

通过PPT幻灯片的使用,以及品读文章是的背景音乐,让学生置身那溶溶月色之中,更加真实的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四、 教学过程

【课文导入】

作者介绍:朱自清,生于光绪年间,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景介绍: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这样的社会,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荷塘月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朱自清其他作品欣赏:《匆匆》中这是叹流光易逝,惜时如金的朱自清。《春》中这是热爱自然,珍惜青春的朱自清。

以上是一代文学大师,用饱蘸深情而又富有灵性的笔,为我们描绘出的优美画卷,抒发了对热爱自然,热爱青春,热爱生命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又一美文《荷塘月色》,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的宁静,淡雅,柔和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

【精讲教学】

通过课前的预习以及上节课的讲解,我们可以找出这篇散文的文眼(位于散文首尾,形散神聚)--"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在这样"不宁静"的心理状态下,作者朱自清帐这篇散文写得非常传神,写出了月下荷塘的精彩,写出了塘上月光的动人,最后又把荷塘四周写得连我们读者都产生了共鸣。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来欣赏那精彩的月下荷塘一段:

赏析揣摩

师读生思:大家可以闭上眼,在脑海中构想一幅月下荷塘的景象,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配乐朗诵)

问:大家觉得美不美?又美在哪里呢?

学生带着问题品读:这一段是景物描写,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将它写美的?

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又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写叶子与花的一丝颤动(起波痕,是菏波),最后写脉脉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有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静态,叶子像“舞女的裙”(芭蕾舞女演员裙

子旋转起来的样子?)写出了叶子高而大,舒展。并且写叶子,运用了三个叠词(田田、亭亭、层层)。花“袅娜”“羞涩”

像人一样的娇美,写出了形态美,像“明珠”“星星”“美人”,则写出了荷

花在想象中的光华。花香“缕缕”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突出隐约、细微、不易察觉的感觉,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层写动态,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而且“像闪电一般”形容很快,最后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凝碧”形容在视觉形象上颜色很深。最后写“脉脉的流水”,体现了一丝丝的深情。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分出静、动态美)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这段文字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的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这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之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向远处传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优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重点修辞

这段文字之所以美,也源于运用了许多的修辞方法,其中一种修辞,是我们高中以来认识的一种新的修辞。你看林黛玉在《游海棠》中有一句好诗“见得梅花一缕魂”,可见花的魂在于一缕香,荷香该怎么描绘呢?用“香喷喷”行不行?用“很香”好不好?那我们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初看这个句子有些诧异,香味(嗅觉)怎会像歌声(听

觉)呢?然而细加揣摩就会明白:零星、点缀(花少),微风(不是大风),空气中飘来的荷香想必不是很浓,是淡淡的,而且随着微风的方向回旋,似有若无,感觉上像远处传来的渺茫的歌声,“渺茫”在这里给我们指示一个想象的方向,时断时续,依稀可辨。

通常的比喻都是用具体的,熟悉的事物来比抽象的事物,但这里却是用歌声比香味,两个都是无色无形,难以捕捉的。但它给人以新奇感,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这种感觉上的互通在修辞学上叫做通感。(联觉)“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实例:这姑娘说话声音真甜!

下面我们来分组讨论本段的其他修辞方法:

拟人: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本体:叶子 喻体:裙 相似点:舒展

链接高考:散文阅读题、作文。

五、 教学小结

我们把这篇散文对月下荷塘的经典描写做了赏析和串讲,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刚刚所讲的内容:

这段文字写景十分细腻动人,创设了一个素淡朦胧而又优美的意境。阅读这一部分文字,一个画面清晰的映现在我们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流水脉脉,月色溶溶。这里有诗,这里有画,这里更有情。荷塘景物是作者感情的借代物,散文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仅从作者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细腻,也可见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忘情于这迷人的月色之中了。只不过,这种喜悦是淡淡的,短暂的(联系文眼,后文深入研究)。

在语言上,作者更是一位语言大师。首先用字遣词准确,给人以细腻美。其次,比喻新颖奇特,尤其是通感的运用,给人以形象美。最后,叠词柔婉舒徐,给人以韵律美。通过本段的学习,我们要了解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风格。

升华拓展:朱自清描写的荷花荷塘是美的,我们都知道,古往今来,还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家也赋予了荷花很多的灵性:描写荷花色彩形象的有“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荷花动态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还有一句大家最熟悉,是描写荷花品格的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都是作者饱含深情地流露。

清华大学的荷花池,因为有一位散文家写过一篇关于它的文章,使看过文章的人都忍不住跑去实地看,可有些人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因为在他们眼中的荷花池不过是一汪死水,几树垂柳,败叶残花,潦倒其间。为什们会存在这样巨大的反差呢?这还要与作者那时那地那景心里的那种“颇不宁静”有关!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更注重的是文章的赏析和揣摩。

为了方便大家对文段总体有一个感官上的印象,我改编了一首《天净沙秋思》:

孤人老树蝉蛙

曲径荷塘人家

愁道月光瘦人

夕阳已下

断肠人在清华

六、 布置作业

一代学人王国维曾讲“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时值冬季,雪一下,外面就成了银白色的世界,今天我们的作业就是揣摩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风格,加以自己的情感色彩,来写

一段情景交融的关于“冬”的小散文。

七、 板书设计

荷叶 田田 亭亭 层层

荷花 袅娜 羞涩 素淡、朦胧、优美 明珠 星星 美人

荷香 缕缕 歌声

荷波 闪电 凝碧 流水 脉脉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2011-05-12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2. 理解景与情的关系,认识准确生动的描写及联想的作用,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能。

3.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4. 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

1. 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2.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PPT 配乐播放一组有关荷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1分钟)

师: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大家看完这些图片,有没有联想到有关描写荷花的诗文呢? PPT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荷塘月色,领略他别有一番滋味的情感。

二、走近作者及时代背景(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师: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同学们应该都很熟悉吧,那么老师我想请一两位同学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我再作补充介绍。

PPT :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炫,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

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师:同学们知道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在哪里的吗?

明确:清华园

PPT :走近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整体感知

1. 疏通字詞

师:现在大家对《荷塘月色》,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接下来我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准确地读出上面的字词。

PPT:

煤屑(xiâ) 蓊蓊郁郁(wěng) 踱着(duï) 点缀(zhuì) 袅娜(niǎo nuï) 霎时(shà) 脉脉(mî) 酣眠(hān)

峭楞楞(qiào lãng lãng) 梵婀玲(fàn ē líng) 媛女(yuán) 纤腰(xiān) 沾裳(cháng) 敛裾(l iǎn jū)

2. 课文朗读

师:大家对本课的字词都把握得不错。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要注意其停顿、重音、语调、语速。

„„

3. 行踪与心情

(1)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画出作者月夜观荷塘的行踪,并对应行踪,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答案。

PPT:

作者行踪: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

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是:

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

作者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社会现实,思想是矛盾的、

复杂的。反映在这篇课文中,既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

四、课文讲解

第1段:

师:刚刚我们已经找出了作者的行踪与心情变化,知道了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下面我们将逐段对课文进行分析,我们先来看第1段。 文章的第一句话是文章的文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PPT :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润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是萦绕砸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第2段:

师:第1段主要表明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那么第2段主要写什么呢?

PPT :

(1)这个自然段主要写去荷塘的小路,那这条小路有什么特点?

幽僻是主要特点,多树且是蓊蓊郁郁,,这样就更显幽深僻静。

(2)通过文章我们可以感觉“小路” 很美,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通过白天和夜晚,及没月光和今天月光的淡相比较的。

五、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业抽查

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课文分析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整体的认知,也对文中的第1、2段进行了分析,这节课我们将侧重对文中描写荷塘的段落(第4、5、6段)进行分析。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第3段。

第3段:

PPT :

这段主要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像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环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作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师:第4、5、6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也是文章描写最精彩的部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对其进行探讨。

第4段:月光下的荷塘

PPT :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写了那些景物?

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广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媚情态 荷波:密密的,幽雅和宁静(动静结合 拟人)

(2)叠词:

叠词不仅增强了物态情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旋律,富于音乐美。

(3)比喻,拟人的分析

(4)通感的分析

什么是通感?顾名思义就是使人的各个感觉器官相同。也就是说,通感就是运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觉上,凭借感受的相通,使原来不可名状的、难以言传的感受,具体生动的表现出来,收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此句将人的嗅觉转移为听觉,荷香如歌,若断若续,若有若无,不但形神兼备,而且新颖独特,收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生活中的例子:声音很粗、声音很甜、红杏枝头春意闹。

(5)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

宁静,寄予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6)找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PPT:

(1)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约会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照)太直白,淡而无味。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静写静景,以“轻雾”衬“月

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升)升空而去,动静太大,不合情境。 洗:突出月光柔和。(泡)太生硬。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罩)显得过于密实,厚重。 落下:表沉重,突出了“黑影”的质感。(映出)太普通。

画:如同一位画师在作画。

奏:如同一位音乐家在演奏。

(2)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会不会不协调?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的更为精妙,一个“画”字用的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月光与黑影同时存在,是和谐的。另一方面体现出了作者情感的复杂性。

(3)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于名曲得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4)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朦胧,和谐,给予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5)找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第6段:荷塘四周

PPT:

(1)为什么要写荷塘四周?

突出荷塘周围环境的“静”。

(2)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即由蝉声蛙声来衬托静谧的月夜,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作者的心情,其实蝉声与蛙声一直就有,只是作者现在才听到,说明作者短暂地沉浸在荷塘的美景中,现在又回到淡淡地哀愁中了,达到以动衬静的效果。

(3)齐声朗读4、5、6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背诵4、5、6自然段。

板书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来路:

感受:自由——(苦闷)

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正面)月光 泻—轻柔

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 黑影、倩影

树:重重、阴阴(沉郁)

四周: 远山:隐隐约约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 蝉鸣、蛙叫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抽查3位同学分别背诵4、5、6自然段

集体背诵

二、课文讲解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7—10自然段,思考一下“为什么引《采莲赋》和《西洲曲》?”这个问题。

PPT :

为什么引《采莲赋》和《西洲曲》?

《采莲赋》是写采莲女的爱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游和“有趣”就说明作者的态度——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西洲曲》写采莲女则为的是思恋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这里,与前面的情景形成对比,借此引出“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自然将思绪拉回到现实。

总之,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三、艺术特色

师:总体来说,我们对《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了解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而现在,我们要从文章的艺术特色这个角度,来鉴赏这篇课文。

PPT :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1)景物描写。

标题“荷塘月色”规定了作品的全境,既荷塘是月供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这一规定体现了塘中风物的总体特征。

文章通过景物描写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也颇具特色。在荷塘上,月光是“淡淡的、静静的”,云也是淡淡的,荷香、叶子、花的总体特点都是朦胧的,这正与淡

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这种心境合拍,表现出作者忧郁、哀伤的心情。 景物描写的艺术水平:

A 、通过绘形绘影绘声绘色的细致描写,传达出对荷塘景色的视听感受。 例如:描绘荷花“袅娜的开着”和“羞涩的打着朵儿”,写出了荷花盛开于待放的两种美妙形态。

B 、所见与想象相结合,扩大了描写的范围,适应了抒情的需要。

例如:对荷波的描写。

C 、动静结合的描写。

例如:“像亭亭舞女的裙”,“如刚出浴的美人”。

(2)情感的抒发

找一位同学回答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喜悦)──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不宁静)──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不宁静)

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来突出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3)情景交融

景语既情语,文章对景物的描写,不仅仅只是描写,还有作者的感情。 例如通过蝉声的热闹来衬托出自己的哀愁。

2.品味语言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词语,创造生动的意境。

A 、动词的选用。具体表现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又如第三段“背着手踱着”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接近,“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又能表现作者心情,这与作者的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

B 、形容词的选用。“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中把“幽僻”换成“幽静”好不好?

(2)善用叠词

A 、 “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小心,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B 、“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轻,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C 、“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用光亮的“暗”衬托出“我”郁闷的心情)

D 、“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的“淡淡”)

E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突出叶子长得茂密)

F 、“(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G 、“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3)善用比喻、拟人、通感修辞手法,是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

A 、如“袅娜的开着的”、“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刚出浴的美人”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荷花形神兼备。

B 、通感手法的运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一到另一感官上,使难以言传的感受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

四、学生自由阅读。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

2.完成《赢在课堂》中的练习。

板书

情景交融

艺术特色 用词恰当

品味语言 善用叠词

善用修辞(比喻、拟人、通感)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 2011-07-21

一、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 通过对文章第四段的赏析, 构造出荷塘月色风景的画面。

2. 通过重点词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过程方法】

通过对文章的课堂导入, 使学生了解《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学生反复品读第四段文字, 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提高学生赏析散文的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对散文鉴赏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 赏析文章第四段对月下荷塘的描写, 揣摩重点词句, 了解这些文字的意境和情感, 感悟情景合一的妙处。

3. 对这段文字中的修辞方法进行赏析, 体会作者创设的意境之美。

三、 媒体使用

通过PPT幻灯片的使用,以及品读文章是的背景音乐,让学生置身那溶溶月色之中,更加真实的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四、 教学过程

【课文导入】

作者介绍:朱自清,生于光绪年间,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景介绍: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这样的社会,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荷塘月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朱自清其他作品欣赏:《匆匆》中这是叹流光易逝,惜时如金的朱自清。《春》中这是热爱自然,珍惜青春的朱自清。

以上是一代文学大师,用饱蘸深情而又富有灵性的笔,为我们描绘出的优美画卷,抒发了对热爱自然,热爱青春,热爱生命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又一美文《荷塘月色》,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的宁静,淡雅,柔和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

【精讲教学】

通过课前的预习以及上节课的讲解,我们可以找出这篇散文的文眼(位于散文首尾,形散神聚)--"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在这样"不宁静"的心理状态下,作者朱自清帐这篇散文写得非常传神,写出了月下荷塘的精彩,写出了塘上月光的动人,最后又把荷塘四周写得连我们读者都产生了共鸣。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来欣赏那精彩的月下荷塘一段:

赏析揣摩

师读生思:大家可以闭上眼,在脑海中构想一幅月下荷塘的景象,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配乐朗诵)

问:大家觉得美不美?又美在哪里呢?

学生带着问题品读:这一段是景物描写,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将它写美的?

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又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写叶子与花的一丝颤动(起波痕,是菏波),最后写脉脉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有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静态,叶子像“舞女的裙”(芭蕾舞女演员裙

子旋转起来的样子?)写出了叶子高而大,舒展。并且写叶子,运用了三个叠词(田田、亭亭、层层)。花“袅娜”“羞涩”

像人一样的娇美,写出了形态美,像“明珠”“星星”“美人”,则写出了荷

花在想象中的光华。花香“缕缕”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突出隐约、细微、不易察觉的感觉,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层写动态,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而且“像闪电一般”形容很快,最后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凝碧”形容在视觉形象上颜色很深。最后写“脉脉的流水”,体现了一丝丝的深情。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分出静、动态美)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这段文字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的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这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之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向远处传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优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重点修辞

这段文字之所以美,也源于运用了许多的修辞方法,其中一种修辞,是我们高中以来认识的一种新的修辞。你看林黛玉在《游海棠》中有一句好诗“见得梅花一缕魂”,可见花的魂在于一缕香,荷香该怎么描绘呢?用“香喷喷”行不行?用“很香”好不好?那我们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初看这个句子有些诧异,香味(嗅觉)怎会像歌声(听

觉)呢?然而细加揣摩就会明白:零星、点缀(花少),微风(不是大风),空气中飘来的荷香想必不是很浓,是淡淡的,而且随着微风的方向回旋,似有若无,感觉上像远处传来的渺茫的歌声,“渺茫”在这里给我们指示一个想象的方向,时断时续,依稀可辨。

通常的比喻都是用具体的,熟悉的事物来比抽象的事物,但这里却是用歌声比香味,两个都是无色无形,难以捕捉的。但它给人以新奇感,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这种感觉上的互通在修辞学上叫做通感。(联觉)“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实例:这姑娘说话声音真甜!

下面我们来分组讨论本段的其他修辞方法:

拟人: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本体:叶子 喻体:裙 相似点:舒展

链接高考:散文阅读题、作文。

五、 教学小结

我们把这篇散文对月下荷塘的经典描写做了赏析和串讲,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刚刚所讲的内容:

这段文字写景十分细腻动人,创设了一个素淡朦胧而又优美的意境。阅读这一部分文字,一个画面清晰的映现在我们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流水脉脉,月色溶溶。这里有诗,这里有画,这里更有情。荷塘景物是作者感情的借代物,散文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仅从作者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细腻,也可见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忘情于这迷人的月色之中了。只不过,这种喜悦是淡淡的,短暂的(联系文眼,后文深入研究)。

在语言上,作者更是一位语言大师。首先用字遣词准确,给人以细腻美。其次,比喻新颖奇特,尤其是通感的运用,给人以形象美。最后,叠词柔婉舒徐,给人以韵律美。通过本段的学习,我们要了解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风格。

升华拓展:朱自清描写的荷花荷塘是美的,我们都知道,古往今来,还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家也赋予了荷花很多的灵性:描写荷花色彩形象的有“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荷花动态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还有一句大家最熟悉,是描写荷花品格的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都是作者饱含深情地流露。

清华大学的荷花池,因为有一位散文家写过一篇关于它的文章,使看过文章的人都忍不住跑去实地看,可有些人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因为在他们眼中的荷花池不过是一汪死水,几树垂柳,败叶残花,潦倒其间。为什们会存在这样巨大的反差呢?这还要与作者那时那地那景心里的那种“颇不宁静”有关!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更注重的是文章的赏析和揣摩。

为了方便大家对文段总体有一个感官上的印象,我改编了一首《天净沙秋思》:

孤人老树蝉蛙

曲径荷塘人家

愁道月光瘦人

夕阳已下

断肠人在清华

六、 布置作业

一代学人王国维曾讲“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时值冬季,雪一下,外面就成了银白色的世界,今天我们的作业就是揣摩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风格,加以自己的情感色彩,来写

一段情景交融的关于“冬”的小散文。

七、 板书设计

荷叶 田田 亭亭 层层

荷花 袅娜 羞涩 素淡、朦胧、优美 明珠 星星 美人

荷香 缕缕 歌声

荷波 闪电 凝碧 流水 脉脉


相关作文

  •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教案设计)作文500字
  • 江苏镇江一中陈晓东 师: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细腻淡雅,浑然一体,每个读过的人都有很真切的美的感受,而且这种感受都有细微的差别,请大家把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写下来交流一下. 生2:荷花在这儿寂寞地开放,无人欣赏:我在岸边驻足,无人理会.花朵在月光中独自美丽,我在这美丽中迷失自己.这 ...

  • 荷塘月色教案作文2600字
  •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朱自清及其作品是不陌生的,初中时学过他的<匆匆><春><背影>,对朱自清优美的语言.真挚细腻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受.但由于高一学生阅历比较少,加之情感体验不够丰富,因此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以深入理解 ...

  • 荷塘月色教案作文2800字
  •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转自 安徽岳勇志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名家名篇,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教学理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倡导"生"动教学,整体把握散文的美,以读来赏析文本. 教学目标: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理清全文结构. 培养快速阅读文章及筛选关键词语的能力. 体会作者情感,领会 ...

  • [荷塘月色]教案作文700字
  • <兰亭集序>教案(第二课时) 执教者:李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材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探寻作者在文中情感变化的 ...

  •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作文4500字
  •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 ...

  • 荷塘月色 教案作文5100字
  • 荷塘月色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4.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5.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6.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7.引导学生关 ...

  • [荷塘月色]使用教案作文6900字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1948年6月18日,他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 ...

  • [荷塘月色]教案4作文5300字
  • 荷塘月色教案 执教:李烨 通过朗诵和分析<荷塘月色>第四段的遣词用句来体会: 1.细腻.传神的语言风格. 重点:通过品词析句领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 难点:对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领会. 对于如此美的散文, 我计划采用电化教学手段,用图文并茂的画面和配乐朗诵营造情境氛围. 以学生自主讨 ...

  •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5作文5300字
  • 荷塘月色教案 执教:李烨 通过朗诵和分析<荷塘月色>第四段的遣词用句来体会: 1.细腻.传神的语言风格. 2.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通过品词析句领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 难点:对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领会. 对于如此美的散文,我计划采用电化教学手段,用图文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