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小说作文3200字

初三作文

(二):“非主流小说”的概念及特点

指的是和十七年小说一体化创作特征相异的小说创作。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主流文学、小说来说的。从广义上说是指十七年中所有不符合当时官方文艺规范、方针、政策,不符合当时政治环境、党的路线的小说创作。狭义上指:在1956年“百花时代”中,双百方针的影响下,集中出现的一批“干预生活”,反映人情人性的一些作品,有时我们也称为“百花文学”。

特点:1:这些非主流小说普遍受到当时官方文艺机构及其所控制的文艺批评界的批判。2:它们出现在50到70年代,呈现为阶段性分布特点。3:在作品样式上,几乎全为短篇。4:主流小说创作主要依据左翼文学的战争文化传统,非主流主要针对五四启蒙文学传统。5:在创作中,既有现代文学以来有历史责任感的老作家,又有具有时代意识的青年作家,以后者为主。

(三):非主流小说出现的原因

1:外因,首先是党的文艺政策的调整,导致在某一阶段对文艺的控制减弱,从而在客观上为多样式,多主题文学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2:政治、理论界的倡导。建国后,文代会机制,文联,作协等官方文艺机构建立,作家和评论家逐渐丧失了自我表述的机会和能力,其创作和评论根据党的政策、决议、以及文艺组织的决定作出。而在控制松动时期,一批作家评论家不满于文学作品的模式化,公式化,作出的理论批评与倡导,依然触动着当代小说家创作的神经。这类文章有《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巴人的《论文学是人学》。

3:十七年的社会现实和革命文学在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建国后,民族矛盾消失和三大改造完成,阶级矛盾也退居次要地位,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建设中,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出现,引起一些作家的关注。同时,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式对现实矛盾回避,创作中出现简单化,公式化,概念化,引起作家的不满,导致非主流小说的诞生。

(四):非主流小说创作概况

非主流小说从表面上呈现出正反相对的趋向。

一是加强作品的社会政治干预性,要求作品更多承担揭露时弊,关切现实的责任。它们旨在承担新文学的批判精神和启蒙意识。二是表现文学要求的艺术性,清理身上过重的政治功用负累,在内容上向着被忽视的个人生活和感情空间的开掘。二者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公共生活的弊端和个人生活的缺陷是事情的两面,个人价值的重新发现也正是革新者探索,思考外部世界的思想基础。

1:建国后,文学逐步形成了祖国颂歌和英雄赞歌为基调的文学,这在国家新生的日子里是符合历史规律的。但颂歌的文学主题也潜藏着一种简单片面的文学主张,即不能写工农兵的缺点,不能揭示人民内部矛盾。一些人将革命现实主义理解为“肯定”的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思想的狭隘逐步形成两个禁区题材上难以揭示人民内部矛盾;人物形象塑造上难以揭示人物复杂的人性内容,人物是单面的,理念化的。

这一文学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敌我矛盾压过人民内部矛盾,所以不能对人民进行指责,对党进行怀疑,只能无条件拥护,度过困难时期再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敌我矛盾阶级矛盾弱化,人民内部矛盾,党的政策中的一些弊端凸现出来。八大确立工作重心转移,毛泽东根据形式提出两类矛盾的学说,意味着党开始承认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可能性,从而为干预生活小说的出现提供了合法性。

2:“干预生活”作为创作口号,是在1956年二三月间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会议上提出的。周扬在谈到党的政策调整时,批判了新中国成立后,创作落后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强调要克服这一问题。同时批判了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和“无冲突”论,强调对现实矛盾不能采取回避或旁观的态度,要有政治和艺术上的勇气,敢于表现生活中的矛盾。

周扬没有直接提出干预生活的口号,但会上峻青,柳青等围绕周扬的谈话,明确提出这一口号。

3:国际背景:苏联文艺界干预生活口号的提出。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也于56年1月21日联系我国现状进行讨论,《文艺报》提出“学习苏联作家勇于干预生活”的精神。

4:理论上的准备:17年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作为感性化的文学也变得有计划,可以控制。现代文学是先有创作实绩,再有理论总结,17年是先有党的批示,讲话,再有理论倡导,再有作品。造成当时小说创作忽视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提倡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因此先要为现实主义正名,这体现在秦

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一文中。该文以“文学的现实主义问题为中心来谈教条主义的束缚”,是理论界对现实主义认识的一个深入。接着《长江文艺》发表《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还有陈涌《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论争核心是文艺与政治、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即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这几组二元对立的问题,对于左翼以来的文学发展很重要,前者强调文学性,后者强调政治性。不少作品中,文学的政治内容没有通过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体现,其政治倾向性也不是通过作家的审美情感加以展示,必然产生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

以秦兆阳的文章为例:(1):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秦认为:文学的二为方向是一个长久性的总要求,不能只顾眼前的政治,满足于作品的政治宣传品性。应考虑如何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的特点,文学艺术不是传声筒。(2):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现实主义是严格的忠实于现实,并艺术的真实的反映现实,反过来影响现实。其思想性和倾向性是存在于他的真实性和艺术性之中的。图解概念政策的不是现实主义的倾向性,不能以类型代替典型,本质代替艺术个性。(3):以“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取代“革命”,避免理解上出现的简单,偏激。

这种理性反思,某种程度上是对五四启蒙现实主义传统的呼应,当然要穿着社会主义的外衣。

5:创作概况,从作品体现的干预精神和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这类作品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百花时代,二是60年代初。

(1):56-57年上半年,生活侦察兵式的写作。

《人民文学》56年4月号发表特写《在桥梁工地上》,是第一篇。编者按:“我们期待这样尖锐提出问题,批评性和讽刺性的特写已经很久了,希望这篇《在桥梁工地上》发表后,能够更多的出现这样的作品。” 之后出现一系列这类小说。如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等

这类小说的创作特点是多为青年作家;形式多为特写;批判官僚主义的小说占主要。

意义:这时期出现的干预生活的思潮,反映了文艺工作者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如黄秋耘言“浅薄的乐观主义和冷漠无情的生活态度必须改变,而代之以对人民命运的无比关切”;这类作品发挥了文学的批判功能,冲击了粉饰生活的无冲突论,和对生活进行歌颂的“肯定的现实主义”,增强了文学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深化,和五四现实主义融合。

实质:这些创作矛盾并非指向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相反,他们恰恰证明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小说主题和主流小说主题在终极目的上是一致的,并不是大毒草。也不是社会主义与修正主义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歌颂”与“暴露”关系问题上的一个反复。两者在现实主义文学中本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只要它们立足点一致,就都能推动社会进步。如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但是,左倾教条主义将之对立,一方面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是当时敏感的政治环境决定的。两者之间的冲突在40年代解放区文学中也出现过。

(2):60年代初的创作:象征性的叙述,寻找历史与当下的契合点。

背景:由于大跃进和自然灾害,党和国家开始调整政策,也包括文艺政策的调整。社会矛盾重新尖锐,而国家政策放松,文学的批判精神和自由意志再次萌发,开始了对社会的又一次干预。

特点:以老作家为主,原因是老作家在第一时期保存了实力,而年轻作家多已受到批判。创作方法上,多取材古事影射讽喻现实。创作重心转移,由社会批判转向对自身处境、状况的嗟叹。

代表作品: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等。

(二):“非主流小说”的概念及特点

指的是和十七年小说一体化创作特征相异的小说创作。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主流文学、小说来说的。从广义上说是指十七年中所有不符合当时官方文艺规范、方针、政策,不符合当时政治环境、党的路线的小说创作。狭义上指:在1956年“百花时代”中,双百方针的影响下,集中出现的一批“干预生活”,反映人情人性的一些作品,有时我们也称为“百花文学”。

特点:1:这些非主流小说普遍受到当时官方文艺机构及其所控制的文艺批评界的批判。2:它们出现在50到70年代,呈现为阶段性分布特点。3:在作品样式上,几乎全为短篇。4:主流小说创作主要依据左翼文学的战争文化传统,非主流主要针对五四启蒙文学传统。5:在创作中,既有现代文学以来有历史责任感的老作家,又有具有时代意识的青年作家,以后者为主。

(三):非主流小说出现的原因

1:外因,首先是党的文艺政策的调整,导致在某一阶段对文艺的控制减弱,从而在客观上为多样式,多主题文学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2:政治、理论界的倡导。建国后,文代会机制,文联,作协等官方文艺机构建立,作家和评论家逐渐丧失了自我表述的机会和能力,其创作和评论根据党的政策、决议、以及文艺组织的决定作出。而在控制松动时期,一批作家评论家不满于文学作品的模式化,公式化,作出的理论批评与倡导,依然触动着当代小说家创作的神经。这类文章有《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巴人的《论文学是人学》。

3:十七年的社会现实和革命文学在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建国后,民族矛盾消失和三大改造完成,阶级矛盾也退居次要地位,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建设中,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出现,引起一些作家的关注。同时,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式对现实矛盾回避,创作中出现简单化,公式化,概念化,引起作家的不满,导致非主流小说的诞生。

(四):非主流小说创作概况

非主流小说从表面上呈现出正反相对的趋向。

一是加强作品的社会政治干预性,要求作品更多承担揭露时弊,关切现实的责任。它们旨在承担新文学的批判精神和启蒙意识。二是表现文学要求的艺术性,清理身上过重的政治功用负累,在内容上向着被忽视的个人生活和感情空间的开掘。二者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公共生活的弊端和个人生活的缺陷是事情的两面,个人价值的重新发现也正是革新者探索,思考外部世界的思想基础。

1:建国后,文学逐步形成了祖国颂歌和英雄赞歌为基调的文学,这在国家新生的日子里是符合历史规律的。但颂歌的文学主题也潜藏着一种简单片面的文学主张,即不能写工农兵的缺点,不能揭示人民内部矛盾。一些人将革命现实主义理解为“肯定”的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思想的狭隘逐步形成两个禁区题材上难以揭示人民内部矛盾;人物形象塑造上难以揭示人物复杂的人性内容,人物是单面的,理念化的。

这一文学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敌我矛盾压过人民内部矛盾,所以不能对人民进行指责,对党进行怀疑,只能无条件拥护,度过困难时期再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敌我矛盾阶级矛盾弱化,人民内部矛盾,党的政策中的一些弊端凸现出来。八大确立工作重心转移,毛泽东根据形式提出两类矛盾的学说,意味着党开始承认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可能性,从而为干预生活小说的出现提供了合法性。

2:“干预生活”作为创作口号,是在1956年二三月间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会议上提出的。周扬在谈到党的政策调整时,批判了新中国成立后,创作落后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强调要克服这一问题。同时批判了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和“无冲突”论,强调对现实矛盾不能采取回避或旁观的态度,要有政治和艺术上的勇气,敢于表现生活中的矛盾。

周扬没有直接提出干预生活的口号,但会上峻青,柳青等围绕周扬的谈话,明确提出这一口号。

3:国际背景:苏联文艺界干预生活口号的提出。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也于56年1月21日联系我国现状进行讨论,《文艺报》提出“学习苏联作家勇于干预生活”的精神。

4:理论上的准备:17年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作为感性化的文学也变得有计划,可以控制。现代文学是先有创作实绩,再有理论总结,17年是先有党的批示,讲话,再有理论倡导,再有作品。造成当时小说创作忽视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提倡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因此先要为现实主义正名,这体现在秦

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一文中。该文以“文学的现实主义问题为中心来谈教条主义的束缚”,是理论界对现实主义认识的一个深入。接着《长江文艺》发表《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还有陈涌《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论争核心是文艺与政治、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即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这几组二元对立的问题,对于左翼以来的文学发展很重要,前者强调文学性,后者强调政治性。不少作品中,文学的政治内容没有通过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体现,其政治倾向性也不是通过作家的审美情感加以展示,必然产生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

以秦兆阳的文章为例:(1):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秦认为:文学的二为方向是一个长久性的总要求,不能只顾眼前的政治,满足于作品的政治宣传品性。应考虑如何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的特点,文学艺术不是传声筒。(2):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现实主义是严格的忠实于现实,并艺术的真实的反映现实,反过来影响现实。其思想性和倾向性是存在于他的真实性和艺术性之中的。图解概念政策的不是现实主义的倾向性,不能以类型代替典型,本质代替艺术个性。(3):以“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取代“革命”,避免理解上出现的简单,偏激。

这种理性反思,某种程度上是对五四启蒙现实主义传统的呼应,当然要穿着社会主义的外衣。

5:创作概况,从作品体现的干预精神和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这类作品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百花时代,二是60年代初。

(1):56-57年上半年,生活侦察兵式的写作。

《人民文学》56年4月号发表特写《在桥梁工地上》,是第一篇。编者按:“我们期待这样尖锐提出问题,批评性和讽刺性的特写已经很久了,希望这篇《在桥梁工地上》发表后,能够更多的出现这样的作品。” 之后出现一系列这类小说。如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等

这类小说的创作特点是多为青年作家;形式多为特写;批判官僚主义的小说占主要。

意义:这时期出现的干预生活的思潮,反映了文艺工作者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如黄秋耘言“浅薄的乐观主义和冷漠无情的生活态度必须改变,而代之以对人民命运的无比关切”;这类作品发挥了文学的批判功能,冲击了粉饰生活的无冲突论,和对生活进行歌颂的“肯定的现实主义”,增强了文学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深化,和五四现实主义融合。

实质:这些创作矛盾并非指向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相反,他们恰恰证明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小说主题和主流小说主题在终极目的上是一致的,并不是大毒草。也不是社会主义与修正主义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歌颂”与“暴露”关系问题上的一个反复。两者在现实主义文学中本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只要它们立足点一致,就都能推动社会进步。如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但是,左倾教条主义将之对立,一方面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是当时敏感的政治环境决定的。两者之间的冲突在40年代解放区文学中也出现过。

(2):60年代初的创作:象征性的叙述,寻找历史与当下的契合点。

背景:由于大跃进和自然灾害,党和国家开始调整政策,也包括文艺政策的调整。社会矛盾重新尖锐,而国家政策放松,文学的批判精神和自由意志再次萌发,开始了对社会的又一次干预。

特点:以老作家为主,原因是老作家在第一时期保存了实力,而年轻作家多已受到批判。创作方法上,多取材古事影射讽喻现实。创作重心转移,由社会批判转向对自身处境、状况的嗟叹。

代表作品: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等。


相关作文

  • 我的非主流生活作文1200字
  • 嘿!大家好.注意哦!主角我登场了. 先自我介绍一下吧,我叫周思源.周思源的周,至于后面两个字嘛,你可以记作饮水"思源",或者"思源"方便面,对了,咱县还有一个"思源"火锅馆,你可以当是我开的,有时间我请你免费吃一顿哦! 今天是星期天,我要去 ...

  • [平凡的世界]写作背景作文1800字
  • <平凡的世界>是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1988年5月25日完稿,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种文 学新思潮风起云涌,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与此相反,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却受到"冷落" .甚至有批评家认为, ...

  • 我的非主流生活作文1500字
  • 也许,一个真正过着非主流生活的人,他并不知道自己是非主流.就像我这样,到目前为止,我还不清楚"非主流"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我曾经查过<新华字典><成语词典><古汉语词典><牛津英汉词典>的各种版本,无论盗版还是正版(对此我很是坚持,在家里就查盗版,在书 ...

  • 90后作文1300字
  • 90后的人群逐渐长大,社会的讨伐声越演越烈.在每个自称为老一辈的口中,90后就是一群败类,一群白眼狼,是炫富的一代,是冷漠的一代是不懂感恩的一代,是蜜罐里泡大的一代,在这里我要用我的文字为90后平反.因为,你的心,我懂! 非主流应该可以说是90后独一无二的标志吧!一些成年人说非主流是颓废,是寂寞,是 ...

  • 浅析[金银岛]中的经济伦理思想作文4400字
  • 浅析<金银岛>中的经济伦理思想 论文摘要:儿童小说<金银岛>是英国19世纪晚期小说家斯蒂文森的代表作,书中人物李甫西医生等人在寻找宝藏及和海盗们争夺财宝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经济伦理意识正是当时英国主流文化中盛行的理性主义经济伦理观.他们的经济活动既不拘泥于传统经济伦理的限制,也 ...

  • 殊途同归作文500字
  • 我和许多人一样,都喜欢读安妮宝贝的小说.虽然商业化的成分一定存在,也不乏小姿情调的评论.当非主流的颓废文化逐渐成为主流文化时,安妮始终以素面淡装示人,且一直保留着无可模拟的非主流文化,甚至可以说超脱了世俗.超现实?这种说法真是超现实了,安妮的作品越来越趋于世俗,但仍精彩绝伦.小姿情调?也许吧,但安妮 ...

  • 灯火作文2000字
  • 静,如浸没在水中. 那片灯火燃烧在你我人生的繁盛之处,我们看尽人间繁华却不知何处是归途. 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会沾染上整个城市的气息,如成都的慵懒,如西安的憨实,如大连的率直.我总是希冀着某段类似于流浪的旅行,向北,向南,总是要像遇见你们一般,记住一个城市然后因为落寞而忘记一个城市. 每一座城市都包含 ...

  • 时尚作文800字
  • 当非主流成为主流,我们应当何去何从?当歌手海鸣威替代了作家海明威,桑提亚哥是否会心疼?品味时尚,这其中存在创新与高雅:品味时尚,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有些经典不容恶搞,不容遗弃,不容不继承,有些时尚应当退让.被称为"脑残90后"的我们,在品味时尚的同时,是否也曾想起那些渐行渐远的- ...

  • 涅而不缁作文1100字
  • 无意中想起了个词,只是为了避忌那句略显俗套的话:"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染"一词本来也挺具有书生气的,可惜用的人太多,就不再有它原本的文字魅力.不用点生僻的辞藻,又有谁愿意看我这个无名小辈写出的乏味文章呢? 当今中国文坛上,不少自以为文人者整日玩着文字游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