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文章作文6100字

初三作文

浅谈传统文化在隔代教育中的应用

高 颖

(大连沙河口区格致中学小学部 ,大连 沙河口)

摘 要:隔代教育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现实基础。隔代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祖辈的社会经验, 既发挥祖辈余热,又解放年轻父母,从而整合家庭教育力量、 缓解社会保障压力。但隔代教育也存在着种种弊端,可能阻碍孩子的社会化进程、 激化家庭教育冲突、 降低家庭教育质量。传统文化就是世代相传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技术等等, 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 有精神层面, 有制度层面的, 有物态层面的。其精神层面的是主体内容, 是核心, 我们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就是指属于精神层面那些内容, 包括世代承传下来的思想、道德、心志等, 也属价值观体系。将传统文化应用到隔代教育中,从而统一隔代的价值观体系,对中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 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和利弊

(一)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

隔代教育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今中国,社会更加快速深刻地发展, 进一步加剧了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其中,隔代教育的再度兴盛,不仅深刻改变着家庭教育的现状,而且产生了相当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教育形态,一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其二是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隔代教育相对于亲子教育而存在,二者共同构成家庭教育的主体。其原因主要一是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观念,奠定了隔代教育的历史渊源。长期的宗法制社会,形成了我国民众浓厚而独特的家庭伦理思想。二是年轻父母育儿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不再甘愿为儿女做牛马, 就此形成了隔代教育的思想基础。“一切为了孩子”,这曾经是众多父母的不二选择,哪怕是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甚或甘之如饴。但在当今社会,自我意识、主体观念、个性精神的发展和弘扬,使不少意识到:他们首先是自己,其次才是父母;子女不仅是他们的儿女,更是子女自己,是社会的未来成员。由此,一旦俯首甘为马牛的心态消退,利用祖辈力量来解脱自己,就成为许多年轻父母的强烈愿望。三是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让在职场打拼的年轻父母对隔代教育有着紧迫的需求。现代社会日趋剧烈的残酷竞争,迫使年轻父母在“教育—职业—教育”间不断地循环往复。紧张的学习、繁杂的工作等诸多压力,客观上使一些年轻父母无暇他顾。在子女教育上求助祖辈,就成为他们现实的选择。四是城镇社会转型导致的失业大军,成为隔代教育加剧的助推剂。深入改革带来的社会转型,使工业企业的失业人员急剧增加。他们的生活水平骤然下降,再加上社会保障不够有力,他们在抚养、教育子女方面产生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无可奈何之下,祖辈往往被迫成为孙辈抚育的避风港。此外,日益壮大的农村留守部落,对隔代教育的蔓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城市中日渐普遍的因子女长大离家而形成的“空巢”家庭不同,农村家庭的“空心化”主要表现为年轻父母外出打工而留下老人、孩子成为留守部落,正缘于此,在广大农村,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二)隔代教育的利弊

隔代教育的有利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隔代教育有利于发挥家庭各方面教育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进步。尤其是它能够把父辈的竞争性教育和祖辈的宽容性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二是隔代教育解放了父辈,迎合了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剧烈竞争以及快速多变的工作、生活节奏,客观上对年轻父母的亲子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这时,隔代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代偿,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年轻父母,使他们更专注于工作和事业,这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三是隔代教育中祖辈的经验可以帮助孙辈的社会化。正所谓“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距”,祖辈往往有着数十年的生活经验、长期的工作历程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其社会阅历、人生感悟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他们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等很有发言权,有利于发展孩子的社会性,从而加快社会化进程。四是祖辈余热的充分发挥,老有所为且老有所乐,利于社会文明进步。我国已经具有明显的“老年型社会”特征,如何处理老年人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将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基本指标。在家庭中,不少祖辈脱离工作岗位后很不适应,心无所属,往往忧思成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害。而隔代教育,不仅让老人享有天伦之乐,而且让老人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年轻其心态,健康其情绪,老怀舒畅,整个社会和家庭都同蒙其利。五是祖辈对处于社会不利境地子女的帮助,使子女不致陷于绝境,减轻了社会保障压力,对社会稳定不无裨益。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措施的深化,必定造成部分人的困难局面。在子女陷于困境时,老人伸出援手,解决其最紧迫的小孩教育问题,有利于处于困境的人员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尽快完成转岗和再就业,避免造成过大的社会震荡,危及社会的安宁稳定。弊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祖辈的经验主义甚至是狭隘的经验至上观念,对孙辈的影响难免片面, 有可能延迟孙辈的社会化进程。祖辈们较低的教育程度、狭窄的知识面、僵化的思维模式、旧有的思想观念、有限的交往活动范围以及“过来人”的优势心理,使他们在教育孙辈时对经验极度依赖,其视野、理念与现代社会不免有脱节之处,反倒可能延误孙辈的社会化进程。祖辈普遍存在“重养轻教”、“重智轻德”、

“重满足轻管束”的倾向,学习辅导乏力、思想教育软弱,家庭教育质量不高,学校教育质量下降,社会未来堪忧。祖辈往往有着强烈的慈幼之性,补偿心理相当严重,对孙辈容易过度关怀、过度保护,喜欢护短,再加上他们存在知识、经验、观念以及身心衰退等多方面的不足和局限,其教育很容易走向片面化,容易引起孙辈的畸形发展,从而带来种种社会隐患。三是祖辈和父辈往往存在着观念上的分歧和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家庭教育冲突不断,问题丛生,社会震荡加剧。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工作内容等多方面的差异,祖辈和父辈在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家庭失和,孩子也无所适从,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加重亲子隔阂,酿成家庭教育的危机,引发社会问题。四是隔代教育加重了一些老人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以致不堪重负。不少老人一生节俭,多历坎坷磨难,饱受风霜严寒之苦,再加退休后收入下降,本就难以度过一个较为安乐的晚年。一旦被迫在经济和精力方面超过自身承受能力,隔代教育对他们而言就是个苦差事。在经济重负之下,他们还要忧心子女的艰难处境,多重压力沉重不堪。此外,隔代教育还容易助长年轻父母的依赖心理,进而危及他们的未来。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持有“行乐须及春”、“有老人不用,过期作废”的不良思想,祖辈帮他们一把的好意被他们不无恶意地利用,老年人往往陷入隔代教育的无底洞中,难以自拔。与此同时,年轻父母的依赖思想有增无减,不仅损害老人的经济、身心状况,而且降低年轻父母自立于世的能力,后果堪忧。

(三)对隔代教育现状的调查

隔代教育的状况、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质量,进而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笔者对所在学校的四年级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有67%的孩子有过或正在由隔代进行教育,这其中22%的孩子从0岁至今都是由老人代管,由老人代管期间,全权代理的占15%,参与管理85%,管理的方面包括起居、饮食 、运动、娱乐、集体活动、学习等。在对老人文化程度的调查中发现,老人文化程度较高的占18%,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占39%,43%的老人文化程度一般。老人在进行隔代教育原则性的调查结果,34%的老人理性、原则性较强,能够正确对待孩子的优缺点,并及时加以引导,66%的老人在隔代教育中袒护孩子,事事代办,感性、原则性较差。

二、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的综合。它既散见于经典文献、制度规章等程式化的客体形式中, 又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主体形式之内。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 这种文化积淀已深深地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儒家思想中的精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仁字当先仁的核心内容是“爱人”, 即对他人应该同情、关心、帮助和爱护。孔子的爱人是泛指一般人而言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精神, 并以此为人生的第一原则。在孟子看来, “仁者爱人”, “爱人者, 人恒爱之”。此外, 孟子还将仁推广到了政治领域, 从仁心到仁政, 从而提出了仁政说。目前, 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 由于从小就受到来自家庭太多的关爱与呵护, 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 有些甚至表现出很强的自私和偏执, 他们既不懂得尊重和珍视别人所给予的爱, 又过多地苛求环境和周围的人, 所以,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要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做起, 要充分理解他人、体谅他人; 对人不求全责备, 能成人之美。与人为善。宽厚待人表现出一个人心地善良, 心怀仁爱, 重大局, 尚信义, 以德报怨, 以德化人, 要学会与人相处, 学会与人合作。尤其是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大学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会是减压的“缓释剂”。因此, 注重学生仁爱之心的培养, 对于善待他人、扶残助弱, 扶危济困等社会风尚的形成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义以为上在义与利的关系上, 儒家主张“义以为上”。“见利思义”是“义以为上”的基本要求, “舍生取义”是“义以为上”的最高层次。儒家的义, ,强调的是主体对他人和社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并把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义务, 确定为最高的人生价值。要实现这种最高的人生价值, 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 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对于学生来讲, “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即是做合宜的事情, 做应该做的事, 增强建设国家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 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 就是抓住了“取义”的精髓所在。“义”是一种精神, 其核心是要求对他人负责, 对社会负责, 讲“舍己为人”, 这种以他人利益为重的观念是我们所力主提倡的。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滚滚而来, 冲击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人生取向。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 应强调个人对集体的责任与奉献, 这同时也会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礼让恭谦礼的道德规范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礼义, 二是礼仪。二者是内化与外现的关系, 相辅相成。礼义指的是礼的内在精神, 它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仁礼、恭敬和礼让等几方面; 礼仪则指的是礼的外在形式, 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 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然而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 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 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交礼仪反映了人们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关系, 是保证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 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 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 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 慧于心而秀于言”, 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智辨是非智, 是聪明、智慧的意思。孔子强调“好学近乎知”,

提倡“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从智的价值来看, 荀子也着重在认识意义肯定智的价值。他强调智的价值在于通晓各类事物的基本法则, 掌握各种知识的纲领原则, 重视学习活动和经验知识。其代表作之一《荀子·劝学》, 旁征博引、生动有力地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态度、途径和方法。智不仅是人的一种认知能力, 而且是人的一种高尚品德。有着明辨是非、知仁知义、自知知人等的丰富内涵, 强调判别善恶、仁智并举和对自己的实事求是的认知。为达到儒家文化当中的聪明、智慧的人的培养, 我们要努力培养灵活的、生动的思维, 而知识的掌握只是工具, 使学生借助这一工具而在认识周围世界和创造性的劳动中迈出自己的新步伐, 这可以通过多进行生产劳动、研究实验, 以及文献资料的搜集等方式来加以训练。信守则诚“信, 诚也”。诚即信, 信即诚。儒家文化中, 诚信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是自然的规律, 也是做人的规律; 信是指实事求是, 不敢妄虚。孔子认为, 信是做人立世的基点。荀子继承和发孔子关于信的基本思想, 认为要相信值得相信的人, 就在于讲求信用、真实; 怀疑应当怀疑的人, 亦在于真实地反映客观情况, 即对实事的诚和真。盲目地信而不分是非曲直, 必致其反, 他还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重承诺。信的道德标准是对人终身言行的要求, 是一种人们处任何环境, 面对任何问题都必须遵循的准则。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传统教育在隔代教育中的应用

在调查问卷中,关于老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82%的老人了解并认可传统文化、国学教育,并能够以身作则。在对老人是否将传统文化运用到教育孩子的调查中,54%的老人基本不用在孙辈教育中或是自己做的很好,不要求晚辈。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意愿的调查中,50%的老人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笔者还对家长(孩子的父母)做了相关调查,85%以上的家长认为,传统文化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起到重要意义,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更应该强化传统文化,希望老人能学习多实施传统文化,同时也希望政府通过社区或其他渠道传播传统文化,进一步将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及应用到隔代教育中。

传统文化是世代相传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技术等等, 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 有精神层面, 有制度层面的, 有物态层面的。其精神层面的是主体内容, 是核心, 我们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就是指属于精神层面那些内容, 包括世代承传下来的思想、道德、心志等, 也属价值观体系。将传统文化应用到隔代教育中,从而统一隔代的价值观体系,对中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云霞. 新型的隔代教育模式初探, 中国家庭教育专业网.

[2] 孙清霞. 隔代教育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N] .丽水日报, 2005- 3- 21.

[3] 余逸群. 隔代教育的弊端 [J] .健康, 2001, (1) :25-

[4] 李红. 隔代抚养与幼儿心理健康,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

浅谈传统文化在隔代教育中的应用

高 颖

(大连沙河口区格致中学小学部 ,大连 沙河口)

摘 要:隔代教育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现实基础。隔代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祖辈的社会经验, 既发挥祖辈余热,又解放年轻父母,从而整合家庭教育力量、 缓解社会保障压力。但隔代教育也存在着种种弊端,可能阻碍孩子的社会化进程、 激化家庭教育冲突、 降低家庭教育质量。传统文化就是世代相传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技术等等, 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 有精神层面, 有制度层面的, 有物态层面的。其精神层面的是主体内容, 是核心, 我们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就是指属于精神层面那些内容, 包括世代承传下来的思想、道德、心志等, 也属价值观体系。将传统文化应用到隔代教育中,从而统一隔代的价值观体系,对中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 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和利弊

(一)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

隔代教育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今中国,社会更加快速深刻地发展, 进一步加剧了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其中,隔代教育的再度兴盛,不仅深刻改变着家庭教育的现状,而且产生了相当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教育形态,一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其二是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隔代教育相对于亲子教育而存在,二者共同构成家庭教育的主体。其原因主要一是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观念,奠定了隔代教育的历史渊源。长期的宗法制社会,形成了我国民众浓厚而独特的家庭伦理思想。二是年轻父母育儿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不再甘愿为儿女做牛马, 就此形成了隔代教育的思想基础。“一切为了孩子”,这曾经是众多父母的不二选择,哪怕是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甚或甘之如饴。但在当今社会,自我意识、主体观念、个性精神的发展和弘扬,使不少意识到:他们首先是自己,其次才是父母;子女不仅是他们的儿女,更是子女自己,是社会的未来成员。由此,一旦俯首甘为马牛的心态消退,利用祖辈力量来解脱自己,就成为许多年轻父母的强烈愿望。三是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让在职场打拼的年轻父母对隔代教育有着紧迫的需求。现代社会日趋剧烈的残酷竞争,迫使年轻父母在“教育—职业—教育”间不断地循环往复。紧张的学习、繁杂的工作等诸多压力,客观上使一些年轻父母无暇他顾。在子女教育上求助祖辈,就成为他们现实的选择。四是城镇社会转型导致的失业大军,成为隔代教育加剧的助推剂。深入改革带来的社会转型,使工业企业的失业人员急剧增加。他们的生活水平骤然下降,再加上社会保障不够有力,他们在抚养、教育子女方面产生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无可奈何之下,祖辈往往被迫成为孙辈抚育的避风港。此外,日益壮大的农村留守部落,对隔代教育的蔓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城市中日渐普遍的因子女长大离家而形成的“空巢”家庭不同,农村家庭的“空心化”主要表现为年轻父母外出打工而留下老人、孩子成为留守部落,正缘于此,在广大农村,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二)隔代教育的利弊

隔代教育的有利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隔代教育有利于发挥家庭各方面教育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进步。尤其是它能够把父辈的竞争性教育和祖辈的宽容性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二是隔代教育解放了父辈,迎合了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剧烈竞争以及快速多变的工作、生活节奏,客观上对年轻父母的亲子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这时,隔代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代偿,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年轻父母,使他们更专注于工作和事业,这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三是隔代教育中祖辈的经验可以帮助孙辈的社会化。正所谓“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距”,祖辈往往有着数十年的生活经验、长期的工作历程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其社会阅历、人生感悟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他们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等很有发言权,有利于发展孩子的社会性,从而加快社会化进程。四是祖辈余热的充分发挥,老有所为且老有所乐,利于社会文明进步。我国已经具有明显的“老年型社会”特征,如何处理老年人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将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基本指标。在家庭中,不少祖辈脱离工作岗位后很不适应,心无所属,往往忧思成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害。而隔代教育,不仅让老人享有天伦之乐,而且让老人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年轻其心态,健康其情绪,老怀舒畅,整个社会和家庭都同蒙其利。五是祖辈对处于社会不利境地子女的帮助,使子女不致陷于绝境,减轻了社会保障压力,对社会稳定不无裨益。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措施的深化,必定造成部分人的困难局面。在子女陷于困境时,老人伸出援手,解决其最紧迫的小孩教育问题,有利于处于困境的人员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尽快完成转岗和再就业,避免造成过大的社会震荡,危及社会的安宁稳定。弊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祖辈的经验主义甚至是狭隘的经验至上观念,对孙辈的影响难免片面, 有可能延迟孙辈的社会化进程。祖辈们较低的教育程度、狭窄的知识面、僵化的思维模式、旧有的思想观念、有限的交往活动范围以及“过来人”的优势心理,使他们在教育孙辈时对经验极度依赖,其视野、理念与现代社会不免有脱节之处,反倒可能延误孙辈的社会化进程。祖辈普遍存在“重养轻教”、“重智轻德”、

“重满足轻管束”的倾向,学习辅导乏力、思想教育软弱,家庭教育质量不高,学校教育质量下降,社会未来堪忧。祖辈往往有着强烈的慈幼之性,补偿心理相当严重,对孙辈容易过度关怀、过度保护,喜欢护短,再加上他们存在知识、经验、观念以及身心衰退等多方面的不足和局限,其教育很容易走向片面化,容易引起孙辈的畸形发展,从而带来种种社会隐患。三是祖辈和父辈往往存在着观念上的分歧和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家庭教育冲突不断,问题丛生,社会震荡加剧。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工作内容等多方面的差异,祖辈和父辈在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家庭失和,孩子也无所适从,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加重亲子隔阂,酿成家庭教育的危机,引发社会问题。四是隔代教育加重了一些老人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以致不堪重负。不少老人一生节俭,多历坎坷磨难,饱受风霜严寒之苦,再加退休后收入下降,本就难以度过一个较为安乐的晚年。一旦被迫在经济和精力方面超过自身承受能力,隔代教育对他们而言就是个苦差事。在经济重负之下,他们还要忧心子女的艰难处境,多重压力沉重不堪。此外,隔代教育还容易助长年轻父母的依赖心理,进而危及他们的未来。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持有“行乐须及春”、“有老人不用,过期作废”的不良思想,祖辈帮他们一把的好意被他们不无恶意地利用,老年人往往陷入隔代教育的无底洞中,难以自拔。与此同时,年轻父母的依赖思想有增无减,不仅损害老人的经济、身心状况,而且降低年轻父母自立于世的能力,后果堪忧。

(三)对隔代教育现状的调查

隔代教育的状况、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质量,进而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笔者对所在学校的四年级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有67%的孩子有过或正在由隔代进行教育,这其中22%的孩子从0岁至今都是由老人代管,由老人代管期间,全权代理的占15%,参与管理85%,管理的方面包括起居、饮食 、运动、娱乐、集体活动、学习等。在对老人文化程度的调查中发现,老人文化程度较高的占18%,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占39%,43%的老人文化程度一般。老人在进行隔代教育原则性的调查结果,34%的老人理性、原则性较强,能够正确对待孩子的优缺点,并及时加以引导,66%的老人在隔代教育中袒护孩子,事事代办,感性、原则性较差。

二、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的综合。它既散见于经典文献、制度规章等程式化的客体形式中, 又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主体形式之内。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 这种文化积淀已深深地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儒家思想中的精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仁字当先仁的核心内容是“爱人”, 即对他人应该同情、关心、帮助和爱护。孔子的爱人是泛指一般人而言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精神, 并以此为人生的第一原则。在孟子看来, “仁者爱人”, “爱人者, 人恒爱之”。此外, 孟子还将仁推广到了政治领域, 从仁心到仁政, 从而提出了仁政说。目前, 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 由于从小就受到来自家庭太多的关爱与呵护, 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 有些甚至表现出很强的自私和偏执, 他们既不懂得尊重和珍视别人所给予的爱, 又过多地苛求环境和周围的人, 所以,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要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做起, 要充分理解他人、体谅他人; 对人不求全责备, 能成人之美。与人为善。宽厚待人表现出一个人心地善良, 心怀仁爱, 重大局, 尚信义, 以德报怨, 以德化人, 要学会与人相处, 学会与人合作。尤其是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大学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会是减压的“缓释剂”。因此, 注重学生仁爱之心的培养, 对于善待他人、扶残助弱, 扶危济困等社会风尚的形成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义以为上在义与利的关系上, 儒家主张“义以为上”。“见利思义”是“义以为上”的基本要求, “舍生取义”是“义以为上”的最高层次。儒家的义, ,强调的是主体对他人和社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并把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义务, 确定为最高的人生价值。要实现这种最高的人生价值, 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 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对于学生来讲, “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即是做合宜的事情, 做应该做的事, 增强建设国家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 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 就是抓住了“取义”的精髓所在。“义”是一种精神, 其核心是要求对他人负责, 对社会负责, 讲“舍己为人”, 这种以他人利益为重的观念是我们所力主提倡的。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滚滚而来, 冲击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人生取向。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 应强调个人对集体的责任与奉献, 这同时也会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礼让恭谦礼的道德规范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礼义, 二是礼仪。二者是内化与外现的关系, 相辅相成。礼义指的是礼的内在精神, 它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仁礼、恭敬和礼让等几方面; 礼仪则指的是礼的外在形式, 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 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然而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 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 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交礼仪反映了人们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关系, 是保证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 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 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 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 慧于心而秀于言”, 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智辨是非智, 是聪明、智慧的意思。孔子强调“好学近乎知”,

提倡“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从智的价值来看, 荀子也着重在认识意义肯定智的价值。他强调智的价值在于通晓各类事物的基本法则, 掌握各种知识的纲领原则, 重视学习活动和经验知识。其代表作之一《荀子·劝学》, 旁征博引、生动有力地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态度、途径和方法。智不仅是人的一种认知能力, 而且是人的一种高尚品德。有着明辨是非、知仁知义、自知知人等的丰富内涵, 强调判别善恶、仁智并举和对自己的实事求是的认知。为达到儒家文化当中的聪明、智慧的人的培养, 我们要努力培养灵活的、生动的思维, 而知识的掌握只是工具, 使学生借助这一工具而在认识周围世界和创造性的劳动中迈出自己的新步伐, 这可以通过多进行生产劳动、研究实验, 以及文献资料的搜集等方式来加以训练。信守则诚“信, 诚也”。诚即信, 信即诚。儒家文化中, 诚信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是自然的规律, 也是做人的规律; 信是指实事求是, 不敢妄虚。孔子认为, 信是做人立世的基点。荀子继承和发孔子关于信的基本思想, 认为要相信值得相信的人, 就在于讲求信用、真实; 怀疑应当怀疑的人, 亦在于真实地反映客观情况, 即对实事的诚和真。盲目地信而不分是非曲直, 必致其反, 他还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重承诺。信的道德标准是对人终身言行的要求, 是一种人们处任何环境, 面对任何问题都必须遵循的准则。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传统教育在隔代教育中的应用

在调查问卷中,关于老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82%的老人了解并认可传统文化、国学教育,并能够以身作则。在对老人是否将传统文化运用到教育孩子的调查中,54%的老人基本不用在孙辈教育中或是自己做的很好,不要求晚辈。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意愿的调查中,50%的老人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笔者还对家长(孩子的父母)做了相关调查,85%以上的家长认为,传统文化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起到重要意义,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更应该强化传统文化,希望老人能学习多实施传统文化,同时也希望政府通过社区或其他渠道传播传统文化,进一步将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及应用到隔代教育中。

传统文化是世代相传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技术等等, 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 有精神层面, 有制度层面的, 有物态层面的。其精神层面的是主体内容, 是核心, 我们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就是指属于精神层面那些内容, 包括世代承传下来的思想、道德、心志等, 也属价值观体系。将传统文化应用到隔代教育中,从而统一隔代的价值观体系,对中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云霞. 新型的隔代教育模式初探, 中国家庭教育专业网.

[2] 孙清霞. 隔代教育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N] .丽水日报, 2005- 3- 21.

[3] 余逸群. 隔代教育的弊端 [J] .健康, 2001, (1) :25-

[4] 李红. 隔代抚养与幼儿心理健康,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


相关作文

  • 从平淡散文教学中悟得语文魅力作文1500字
  • 从平淡散文教学中悟得语文魅力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往往有这样一类文章,风格冲淡,行文看似散漫无边却又有着"率性自然"的真趣,这样的文章作为读者我们都很喜欢,可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却又很头疼,信守拈来的话家常真的是很难给以严谨 ...

  • 国考申论备考之作文入门:文章开头难 排比帮你忙作文1100字
  • 国考申论备考之作文入门:文章开头难 排比帮你忙 文章的开头决定了改卷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特别是在申论文章批改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开头的好坏对于文章是否能取得高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许多考生虽明此理,但在下笔写作时往往有心无力,一开头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 ...

  • 高考文化作文2作文17300字
  • 第二讲 文化作文的写作积累(上) 一.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作文首先要有文化意识,要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话题,要体现文化精神与文化品位.看炊烟,感觉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 的文化,看黄昏,从文化的视角去欣赏,感觉千古黄昏承载了太多文化的沧桑. 看雨,会想到渭城朝雨,黄梅夜雨:清明纷雨,巴山夜雨:想到楼台 ...

  • 2015选调村官申论备考之作文入门:文章开头难排比帮你忙作文1300字
  •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2015选调村官申论备考之作文入门:文章开头难排比帮你忙 申论一直是选调生考试的重头戏,如何能取得申论高分,下面中公选调生考试网为大家整理了申论备考作文入门讲解,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文章的开头决定了改卷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特别是在申论文章批改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开头的好坏对于文章是 ...

  • 写作指南之构思篇作文4700字
  • 写作指南 构思篇 整体构思 确定主旨 知识要点: 1.文章所表现的主要思想.情感或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就是文章的主旨,也就是中心思想. 2.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统帅. 3.中心思想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 4.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可以提炼出不同的主旨. 考试说明: 所谓"确定主旨& ...

  • 高考文化作文1作文17400字
  • 高考满分作文速成教材 第一讲 文化作文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一.引言 "文化作文"风靡全国 近几年高考作文战场上,一支异军突起.以古典的方阵,闪烁的诗句,熟悉的名人,精致的文言,高扬着文化的大旗. 这是一支特别的军队,从历史的隧道.文学的天空.民间的集市.语言的栈道.诗词的意境中直袭 ...

  • 民风民俗作文4200字
  • 民风民俗 山东省金乡县马庙镇中心校刘五香2013年7月17日 09:24浏览:69评论:10鲜花:2专家浏览:0指导教 师浏览:3 表3-1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填写说明:文档内所有斜体字均为提示信息, 在填写后请删除提示信息) 主题单元标 题 民风民俗 作者姓名 刘五香 学科领域 语文√ 音乐 ...

  • 2016国考申论备考之作文入门:文章开头难 排比帮你忙作文1400字
  • 我要看申论范文<<<点这里!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点这里看更多真题! 2016 国考申论备考之作文入门:文章开头难 排比帮你忙 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当前公务员考试申论呈现出灵活性.科学性 ...

  • 不言而喻(100字)作文作文13500字
  • 精选作文:不言而喻(100字) 作文 两颗心漫步在 无人的街头 有些话想说 却又说不出口 时间凝固了 卑微的呼吸 寒风定格了 悄然的话语 两颗心就这样 沿着街一直走 (作者:筠连县第二个校园小记者站筠连镇古楼小学校园小记者站校园小记者张永琴指导教师:蒋蜀均)初二:张永琴 篇一:作文论文 浅谈教学生从 ...

  • 作文结尾.时评作文5800字
  • 如何写作文的结尾 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一个不好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得受"开头"的制约,这样说来,结尾就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