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读后感作文6100字

三年级作文

09~10学年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后感

泽东主席的《矛盾论》是一篇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论

文。这篇论文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六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和教育性,对党的建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矛盾论》开头第一句话即开门见山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它是辩证法的本质,又是辩证法的核心。接着是第一方面“两种宇宙观”论述。

两种宇宙观,讲的是是哲学上两个对立的观点,即形而上学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前者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后者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而统一又分成两个互相排

斥的对立,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着。

“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形而上学在中国、在欧洲的中世纪以前,是属于唯心的宇宙观。但在中世纪之后,或者在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并且资本主义社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主导地位之后,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发生了一些变化。形而上学在某些方面包含了唯物论的观点,比如在认识世界是物质还是意识的问题上,它同唯物论一样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然而,在认识人类社会和历史的进程的问题上,形而上学和唯物

辩证法发生了冲突。形而上学家认为,事物的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引起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来自事物的外部而非来自内部,即由于外力的推动。而形而上学家在根本上就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而

《矛盾论》读后感

- 2 -

说到社会发展的原因,形而上学的观点则从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方面去说明,尤其是过分强调历史人物的因素。正因为如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多样性,以及事物由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则刚好跟形而上学的观点相反,唯物辩证法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以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也就是把任何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且每一种事物的运动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而非外部,因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导致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而一事物由于内部矛盾性导致的其运动和发展,必然联系着和影响到它周围的事物,这种影响对于它周围的事物来说就是外因,外因通过事物的内因才起作用,它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第二位因素。因此,形而上学家认为的事物的变化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场所和范围的变更的因素,只是由事物的外因作用而起的,而他们不能解释的事物由一种质变为另一种质的原因,是由于事物的内因起了作用,因此,事物的性质才会根本地发生变化。例如,一粒种子要长成一棵苍天

大树,根本原因是由于种子自身内部矛盾的结果,细胞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通过细胞自身的生长、分化到衰亡的新陈代谢过程(内因),才一点点成长为苍天大树的,而种子外部的水、养分(外因)要靠种子细胞的吸收消化才能促进种子的发芽和生长,从种子到苍天大树,是一个质的变化。

同样,唯物辩证法在分析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时,也从它的内部因素去分析,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去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人类历史的一个时期内,当生产关系不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就要做出调整,以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反过来,生产关系的调整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使之发展的水平提升一个高度。这是人类社会中的根本矛盾。如在中国战国时代,由于私有土地的大量出现,原先国有农奴制土地所有制已不能再支撑国家的财政收入以及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各主要诸侯国都先后兴起了变法运动,著名的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改革,秦国商鞅变法等,这些变法运动,本质就在于调整落后的生产关系使之适应于新兴的地

《矛盾论》读后感

- 3 -

主土地私有制。然而为什么各国都推行了变法运动,而最成功的是秦国且还完成了统一呢?原因就在于秦国的改革非常地适应于当时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适和生产力发展之需,并且变法非常之彻底,是秦国在不到百年间里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且挥师四方,最终统一全国,建立了秦王朝。这是由于它施行的一套国家制度(生产关系)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并且很好地作用于时生产力的发展,以致促进了秦国的崛起。

因此,“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第二个方面《矛盾论》论述了是矛盾的普遍性。论文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

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首先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事事有矛盾。说的就是每一个事物,不论是简单的运送形式,或是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还是思想现象,都包含着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并且决定着该事物发展方向的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如人的生和死,社会现象中的善良和邪恶,战争中的进攻和防守,数学中的微分和积分,物理学中的正电和负电等等,假如一种事物没有矛盾的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假如矛盾停止,该事物也就消亡了。

其次是说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例如,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一种运动形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原始社会,主要矛盾是弱小的人类生产力同强大的自然力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

上剩余产品的出现,阶级随之出现,当奴隶制在中国确立起来后,尤其是在夏、商、周(主要是西周)时期,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的努力阶级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春秋战

《矛盾论》读后感

- 4 -

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期,土地私有制在各诸侯国普遍确立,战国时秦国的统一战争使其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从此以后到晚清英军叩关为止,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的农民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晚清的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时中国社会的矛盾有中国社会各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有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农民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社会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众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1949年新中国得以诞生,1956年新中国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新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轨道,但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使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初级阶段,预计到2050年新中国将发展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这大约一百年时间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不能满足广大人民需求的矛盾。

可见,矛盾是无事不有且无时不有的。

第三方面,《矛盾论》论述了矛盾的特殊性。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因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物质是有矛盾的。我们之所以将一事物同其它食物区别开来,就是因为每一事物自身内部包含着特殊的矛盾,使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运动形式不同。“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或是思想现象都同样如此,例如在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发声、发光、发热、电流、化分、化合等等都是。在人类社会中,我们之所以能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分为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就是由于人类社会在各个时期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为依据的:如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阶级未产生,国家未出现,靠平均分配的方式维持社会存在的社会,我们称之为原始社会;当剩余产品出现,阶级开始分化,国家开始产生,社会生产力由于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而提高,社会生产方式的特征是靠强迫奴隶劳动,从而出现

《矛盾论》读后感

- 5 -

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此时的社会我们称之为奴隶社会;而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出现了土地私有的现象,大部分奴隶主开始转化为出租给农民土地耕种收取租税的地主,大部分奴隶也逐渐转变为自耕的小农,从而形成了两个新的阶级——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在此生产关系上确立起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国家,又由于此时的社会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因此称之为封建社会;同样,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区分也是由于各自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根本矛盾的不同为依据的。

因此,矛盾的特殊性就是说任何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以及,每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得有其特点。它给我们的方法论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其次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由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而且,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连接的,每一事物内部不但包含矛盾的特殊性,而且还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包含于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换个角度讲,就是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例如,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生物,这是人的共性(普遍性);但是,人和人之间有性别、年龄、性格等等的不同之处,因此我们能将人和人区别开来,这就是人的个性(特殊性)。

第四方面,《矛盾论》论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就是在一事物中起着引导和决定该事物及此事物中的其它矛盾的发展和决定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在该事物中不能起引导和决定作用,从属于主要矛盾的矛盾。论文举例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矛盾着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例如,残存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小资产者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和农民小资产者的矛盾,自由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矛盾,以及其他的矛盾,都为这个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这一原理我们的方法论就是,解决问题时,要全力找出要解决事物的主要矛盾,要善

《矛盾论》读后感

- 6 -

于抓住事物的重点,并加以解决,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是说,“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占据着事物的支配地位,并规定着事物的性质。而且,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在转化的同时,事物的性质也随之进行转化。例如人的生死,当一个人从婴儿长到壮年的时候,人体内的细胞生长的数量和速度多于和大于细胞衰亡的数量和速度,此时细胞的生长占据着支配的地位(也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此时人的性质就是“生”;而壮年以后,渐渐地,人体内细胞衰亡的数量和速度多于和大于细胞生长数量和速度,到死亡的时候,细胞衰亡就完全取代细胞生长的主导地位,人的性质,也就意味着“死”。

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原理启示我们,在认识一事物的时候,要善于找出该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认清它的本质和性质。

第五方面是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

争性的论述。

矛盾是同一性有着两方面的意思,“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就是说,矛盾设的各方不能孤立地存在,一方的存在一另一方为前提,例如上和下,幸福和灾难,和平与战争,生和死等等,它们依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相互依赖。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例如,被统治的无产阶级经过革命转化为统治者,原来是统治者的资产阶级却转化为被统治者,转化到对方原来所占的地位。

矛盾的斗争性就是说任何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并使一过程向其他过程转化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矛盾论》读后感

- 7 -

《矛盾论》最后论述的是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毛主席说“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就是说矛盾的斗争会引起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变化,这是绝对的,当一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的力量远远大于其次要矛盾时,此时该事的性质的非常稳定的,可以不用发生对抗也能使该事物由于主要矛盾的力量成功发生质变和飞跃;而当一事物内部主要矛盾同次要矛盾力量相差不大时,即主要矛盾的力量仅仅比次要矛盾强一些的时候,此时该事物是性质是最不稳定的时候,此时要达到该事物的质变,就非常有必要进行激烈的对抗。例如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就刚好相反,英国自唱阶级革命史可以看出是一部改良史,革命期间虽有对抗,但不及法国激烈、彻底,原因在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比法国搞很多,它的资产阶级的力量比法国强,也比国内的封建地主阶级强,因此英国的资产阶级可以主导改良来实现资本主义化;而法国则不同,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虽然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封建势力依然强大,而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是大势所趋,此时革命要成功,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就必须主要采取对抗的形式,法国通

过启蒙思想广泛动员了下层群众来参加革命,它的革命是激烈的、彻底的,并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格局。就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说,“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共产党人必须揭露反动派所谓社会革命是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等等欺骗的宣传,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革命论,使人民懂得,这不但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整个人类的历史和苏联的胜利,都证明了这个科学的真理”。

因此,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也是很重要的。

《矛盾论》这篇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给我们的启示是非常巨大的,不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坚持用矛盾的分析方法,认识问题时要擅于认清事物的本质,解决问题时要擅于抓住事物的重点,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09~10学年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读书笔记

《矛盾论》读后感

泽东主席的《矛盾论》是一篇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论

文。这篇论文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六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和教育性,对党的建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矛盾论》开头第一句话即开门见山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它是辩证法的本质,又是辩证法的核心。接着是第一方面“两种宇宙观”论述。

两种宇宙观,讲的是是哲学上两个对立的观点,即形而上学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前者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后者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而统一又分成两个互相排

斥的对立,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着。

“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形而上学在中国、在欧洲的中世纪以前,是属于唯心的宇宙观。但在中世纪之后,或者在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并且资本主义社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主导地位之后,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发生了一些变化。形而上学在某些方面包含了唯物论的观点,比如在认识世界是物质还是意识的问题上,它同唯物论一样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然而,在认识人类社会和历史的进程的问题上,形而上学和唯物

辩证法发生了冲突。形而上学家认为,事物的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引起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来自事物的外部而非来自内部,即由于外力的推动。而形而上学家在根本上就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而

《矛盾论》读后感

- 2 -

说到社会发展的原因,形而上学的观点则从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方面去说明,尤其是过分强调历史人物的因素。正因为如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多样性,以及事物由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则刚好跟形而上学的观点相反,唯物辩证法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以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也就是把任何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且每一种事物的运动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而非外部,因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导致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而一事物由于内部矛盾性导致的其运动和发展,必然联系着和影响到它周围的事物,这种影响对于它周围的事物来说就是外因,外因通过事物的内因才起作用,它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第二位因素。因此,形而上学家认为的事物的变化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场所和范围的变更的因素,只是由事物的外因作用而起的,而他们不能解释的事物由一种质变为另一种质的原因,是由于事物的内因起了作用,因此,事物的性质才会根本地发生变化。例如,一粒种子要长成一棵苍天

大树,根本原因是由于种子自身内部矛盾的结果,细胞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通过细胞自身的生长、分化到衰亡的新陈代谢过程(内因),才一点点成长为苍天大树的,而种子外部的水、养分(外因)要靠种子细胞的吸收消化才能促进种子的发芽和生长,从种子到苍天大树,是一个质的变化。

同样,唯物辩证法在分析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时,也从它的内部因素去分析,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去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人类历史的一个时期内,当生产关系不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就要做出调整,以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反过来,生产关系的调整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使之发展的水平提升一个高度。这是人类社会中的根本矛盾。如在中国战国时代,由于私有土地的大量出现,原先国有农奴制土地所有制已不能再支撑国家的财政收入以及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各主要诸侯国都先后兴起了变法运动,著名的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改革,秦国商鞅变法等,这些变法运动,本质就在于调整落后的生产关系使之适应于新兴的地

《矛盾论》读后感

- 3 -

主土地私有制。然而为什么各国都推行了变法运动,而最成功的是秦国且还完成了统一呢?原因就在于秦国的改革非常地适应于当时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适和生产力发展之需,并且变法非常之彻底,是秦国在不到百年间里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且挥师四方,最终统一全国,建立了秦王朝。这是由于它施行的一套国家制度(生产关系)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并且很好地作用于时生产力的发展,以致促进了秦国的崛起。

因此,“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第二个方面《矛盾论》论述了是矛盾的普遍性。论文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

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首先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事事有矛盾。说的就是每一个事物,不论是简单的运送形式,或是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还是思想现象,都包含着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并且决定着该事物发展方向的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如人的生和死,社会现象中的善良和邪恶,战争中的进攻和防守,数学中的微分和积分,物理学中的正电和负电等等,假如一种事物没有矛盾的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假如矛盾停止,该事物也就消亡了。

其次是说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例如,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一种运动形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在原始社会,主要矛盾是弱小的人类生产力同强大的自然力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

上剩余产品的出现,阶级随之出现,当奴隶制在中国确立起来后,尤其是在夏、商、周(主要是西周)时期,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的努力阶级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春秋战

《矛盾论》读后感

- 4 -

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期,土地私有制在各诸侯国普遍确立,战国时秦国的统一战争使其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从此以后到晚清英军叩关为止,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的农民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晚清的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时中国社会的矛盾有中国社会各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有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农民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社会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众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1949年新中国得以诞生,1956年新中国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新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轨道,但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使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初级阶段,预计到2050年新中国将发展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这大约一百年时间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不能满足广大人民需求的矛盾。

可见,矛盾是无事不有且无时不有的。

第三方面,《矛盾论》论述了矛盾的特殊性。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因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物质是有矛盾的。我们之所以将一事物同其它食物区别开来,就是因为每一事物自身内部包含着特殊的矛盾,使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运动形式不同。“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或是思想现象都同样如此,例如在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发声、发光、发热、电流、化分、化合等等都是。在人类社会中,我们之所以能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分为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就是由于人类社会在各个时期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为依据的:如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阶级未产生,国家未出现,靠平均分配的方式维持社会存在的社会,我们称之为原始社会;当剩余产品出现,阶级开始分化,国家开始产生,社会生产力由于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而提高,社会生产方式的特征是靠强迫奴隶劳动,从而出现

《矛盾论》读后感

- 5 -

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此时的社会我们称之为奴隶社会;而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出现了土地私有的现象,大部分奴隶主开始转化为出租给农民土地耕种收取租税的地主,大部分奴隶也逐渐转变为自耕的小农,从而形成了两个新的阶级——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在此生产关系上确立起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国家,又由于此时的社会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因此称之为封建社会;同样,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区分也是由于各自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根本矛盾的不同为依据的。

因此,矛盾的特殊性就是说任何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以及,每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得有其特点。它给我们的方法论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其次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由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而且,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连接的,每一事物内部不但包含矛盾的特殊性,而且还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包含于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换个角度讲,就是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例如,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生物,这是人的共性(普遍性);但是,人和人之间有性别、年龄、性格等等的不同之处,因此我们能将人和人区别开来,这就是人的个性(特殊性)。

第四方面,《矛盾论》论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就是在一事物中起着引导和决定该事物及此事物中的其它矛盾的发展和决定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在该事物中不能起引导和决定作用,从属于主要矛盾的矛盾。论文举例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矛盾着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例如,残存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小资产者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和农民小资产者的矛盾,自由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矛盾,以及其他的矛盾,都为这个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这一原理我们的方法论就是,解决问题时,要全力找出要解决事物的主要矛盾,要善

《矛盾论》读后感

- 6 -

于抓住事物的重点,并加以解决,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是说,“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占据着事物的支配地位,并规定着事物的性质。而且,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在转化的同时,事物的性质也随之进行转化。例如人的生死,当一个人从婴儿长到壮年的时候,人体内的细胞生长的数量和速度多于和大于细胞衰亡的数量和速度,此时细胞的生长占据着支配的地位(也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此时人的性质就是“生”;而壮年以后,渐渐地,人体内细胞衰亡的数量和速度多于和大于细胞生长数量和速度,到死亡的时候,细胞衰亡就完全取代细胞生长的主导地位,人的性质,也就意味着“死”。

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原理启示我们,在认识一事物的时候,要善于找出该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认清它的本质和性质。

第五方面是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

争性的论述。

矛盾是同一性有着两方面的意思,“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就是说,矛盾设的各方不能孤立地存在,一方的存在一另一方为前提,例如上和下,幸福和灾难,和平与战争,生和死等等,它们依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相互依赖。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例如,被统治的无产阶级经过革命转化为统治者,原来是统治者的资产阶级却转化为被统治者,转化到对方原来所占的地位。

矛盾的斗争性就是说任何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并使一过程向其他过程转化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矛盾论》读后感

- 7 -

《矛盾论》最后论述的是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毛主席说“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就是说矛盾的斗争会引起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变化,这是绝对的,当一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的力量远远大于其次要矛盾时,此时该事的性质的非常稳定的,可以不用发生对抗也能使该事物由于主要矛盾的力量成功发生质变和飞跃;而当一事物内部主要矛盾同次要矛盾力量相差不大时,即主要矛盾的力量仅仅比次要矛盾强一些的时候,此时该事物是性质是最不稳定的时候,此时要达到该事物的质变,就非常有必要进行激烈的对抗。例如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就刚好相反,英国自唱阶级革命史可以看出是一部改良史,革命期间虽有对抗,但不及法国激烈、彻底,原因在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比法国搞很多,它的资产阶级的力量比法国强,也比国内的封建地主阶级强,因此英国的资产阶级可以主导改良来实现资本主义化;而法国则不同,当时法国的资本主义虽然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封建势力依然强大,而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是大势所趋,此时革命要成功,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就必须主要采取对抗的形式,法国通

过启蒙思想广泛动员了下层群众来参加革命,它的革命是激烈的、彻底的,并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格局。就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说,“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共产党人必须揭露反动派所谓社会革命是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等等欺骗的宣传,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革命论,使人民懂得,这不但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整个人类的历史和苏联的胜利,都证明了这个科学的真理”。

因此,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也是很重要的。

《矛盾论》这篇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给我们的启示是非常巨大的,不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坚持用矛盾的分析方法,认识问题时要擅于认清事物的本质,解决问题时要擅于抓住事物的重点,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关作文

  • 矛盾论读后感作文700字
  • 读<矛盾论>有感 <矛盾论>写于1937年8月,当时的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但是党内出现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为解决此问题毛泽东同志写出了<矛盾论>和<实践论>两篇文章,以此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都存 ...

  • 矛盾论读后感作文700字
  • 一概念构成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出发点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便是关于事物的矛盾,即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因而又称之为矛盾规律.在当今矛盾论的解释体系中,存在着对矛盾概念的进一步分析.这就是,一方面它从外延上区分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另一方面,它又根据同一矛盾的对立双方在矛盾中的不同地位而区分出矛盾的主要方面 ...

  • 矛盾论实践论读后感作文1400字
  • 矛盾论实践论读后感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矛盾论>是讲辩证法的,但它主要讲人应如何分析 ...

  • 矛盾论读后感作文1700字
  • 第一次实践作业 题目:<矛盾论>读后感 姓名:刘世勇 学号 院别:外国语学院 年 级: 2014级 专 业: 英语 完成日期: 2015年7月2日 指导教师:张信通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并非是要建立,而是要阐述马列主 ...

  • [矛盾论]读后感作文600字
  • 让矛盾论融于生活 --读<矛盾论>有感 4132215 杨慧迪 "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如果没有假钞,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世间的事物就是这样斗争地矛盾着:"手就包含着矛盾,大拇指朝一个方向,其余四个朝一个方向,这样手才握得紧,才能劳动. ...

  • 矛盾论读后感作文500字
  •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在假期仔细阅读了这两篇著作,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 ...

  • 矛盾论读后感作文600字
  • 读<矛盾论>有感 毛泽东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正因为毛老对唯物辩证法理解的如此深刻,才能够说出这样本质的道理,才能够在唯物辩证法引导下,认识 ...

  • 矛盾论读后感作文1300字
  • <矛盾论>读后感 最近,我拜读了毛泽东主席所著的<矛盾论>这篇文章,<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于1937年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全文共两万多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且在许多方面发挥 ...

  • 矛盾论 读后感作文1100字
  • 矛盾论 读后感 矛盾论以总分总的形式讲解了矛盾的六种观点,并对此进行了总结.文章结构完整.思维缜密,体现出了极大地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文中例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论证辩证的矛盾论.具体,形象,使人更加深刻地理解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和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

  • 矛盾论读后感--作文1300字
  • 1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于1937年8月在延安为抗日军政大学所作的<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 的第三章第一节.这段时间重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有了更深的感触. 毛泽东在开篇就直接指出:矛盾统一法则是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对于统一物的分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