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漫成一首]作文1200字

初二作文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大约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吧。他最脍炙人口的绝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糁径杨花铺白毡”、“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体格。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月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这和平境界的可爱,惟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衷心赞美夜的“静”美。由于他与自然万类息息相通,这“静”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的寂静幽独该有多少不同。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显然刚刚有一条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这是陪衬的手法,适当把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以强化总的基调。这是诗、画、音乐都常采用的手法。诗的末两句分写鱼、鸟,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

此诗乍看上去,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一句一绝”。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读之如身历其境,由境会意。因而决不是什么“断锦裂缯”(胡应麟)。“老去诗篇浑漫与”,从诗题“漫成”可知是诗人一时得心应手之作,这种工致而天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能达到的。

(周啸天)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大约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吧。他最脍炙人口的绝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糁径杨花铺白毡”、“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体格。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月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这和平境界的可爱,惟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衷心赞美夜的“静”美。由于他与自然万类息息相通,这“静”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的寂静幽独该有多少不同。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显然刚刚有一条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这是陪衬的手法,适当把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以强化总的基调。这是诗、画、音乐都常采用的手法。诗的末两句分写鱼、鸟,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

此诗乍看上去,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一句一绝”。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读之如身历其境,由境会意。因而决不是什么“断锦裂缯”(胡应麟)。“老去诗篇浑漫与”,从诗题“漫成”可知是诗人一时得心应手之作,这种工致而天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能达到的。

(周啸天)


相关作文

  • 落花时节又逢君--诗圣杜甫的最后一首七绝作文0字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反思作文2600字
  • 读诗·读人·读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后反思 陈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为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文能言声,诗亦有情,纵观杜甫生平创作,我们脑海中总能呈现出以为满面愁容,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感时花溅泪 ...

  • 如果公鸡下蛋作文900字
  • 我们学过杜甫的一首诗歌: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仕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时值寒秋,北风怒号,吹破了他那不堪一击的茅屋,冰冷的夜雨冻得他彻夜难眠.诗 ...

  • [25杜甫诗三首]写作背景作文800字
  • <望岳>写作背景: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 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 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 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 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 ...

  • 我与杜甫对话作文600字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我每周都会给父亲背诗词,恰恰这一首,是本周背的最后一首.虽然背完了,但思绪还停留在这悲怆的诗中,咀嚼着杜甫当时的生活状况. 如果我是南村群童的一员,我就一定会对他说:&qu ...

  • [石壕吏]教案作文700字
  • 1 / 2 <石壕吏>教案 一.导入 战争是残酷的,前一首<春望>,杜甫就给我们描述战争后破败的长安城.那战争给平常老百姓又带来了哪些切切实实的痛呢?下面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一首叙事诗<石壕吏>. 二. 背景简介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 ...

  • 关于杜甫的作文:读你作文1100字
  • 关于杜甫的作文:读你 ●湖北省钟祥市东桥中学八(1)班 吴云钦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浪漫的季节,醉人的诗篇„„ --题记 春到京都,满城荒凉. 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带走了昔日的安定与繁华,人民饱受离乱之苦.杂草丛生,遍地尘叶.你独立天地间,感伤时事,泪眼迷蒙,见春红花亦落泪:恨离 ...

  • 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作文500字
  • 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暖花开,正是大好时节.万物都张开了眼等待着春风拂面,春雨的降临,灌溉.巧的是,春雨也好像知道时节似的,适时而降,滋润万物,把草啊,花啊,树啊都灌得饱饱的.也难怪杜甫如此高兴地赞扬这善解人意的春雨! 不知不觉之中,夜幕降临了,可春雨并没有停,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 ...

  • [春夜喜雨]读后感作文1200字
  • 在学校第三届读书节期间,我诵读了很多唐诗,李白.杜甫.王维.王之涣.王昌龄--一位位伟大诗人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间,田园诗.边塞诗--我用心诵读.品读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诗歌.其中我最喜欢大诗人杜甫,我读他的诗,读他的故事.最感动我的是他写的<春夜喜雨>. 在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已经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