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民风民俗作文4000字

高三作文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散文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二)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6.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7.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三)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专题划分

专题一

专题1:感受民风民俗,体会民俗风情画卷

专题2:品味文中的思想情感,学习本单元描写事物的手法,掌握此类文

章的写法

所需课时 感受民风民俗,体会民俗风情画卷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

题在整个单

元中的作

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

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和

学习成果)

课内3课时

以《端午的鸭蛋》《吆喝》为例。首先学习《《端午的鸭蛋》了解文中所介绍的端午习俗,把握层层推进的行文脉络,领略作者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培养学生平淡为文的意识。体会作者对民俗文化、故土乡情的热爱之情及对童年生活的怀恋之体会其中的民俗民风,同作者一起关注旧时北京劳苦大众的生存状态,进而更广泛地关注这一文化现象,体味文章亲切幽默极具北京味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对旧北京生活的怀念。

本专题学习成果(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成果)

1.用书面文字描写自己杭垓的一个民风或民俗(500字左右);交流自己的看法。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2、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3、作者描写了哪些事情来展现主题的?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1、文章哪些段落直接介绍端午的鸭蛋?怎样介绍?请用自己的语言复

述。

2、端午的鸭蛋之外还写了什么?重点了解“家乡的鸭蛋”。讨论:这些内

容在文中起何作用?

3、文章介绍了哪些行业的吆喝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旧北京

的吆喝?——内容形式、声音变化、音韵节奏。

4、从文中林林总总的吆喝声中,你听出旧北京劳苦民众怎样

的生活境况和生活态度?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

合具体内容说明。

5、两篇文章带给我们写作上带来哪些可以借鉴之处?

信息化资源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967/13538942.htm?fr=aladdin 常规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教学支撑环境

中学语文教材:《端午的鸭蛋》《吆喝》

其他 多媒体教室

教学评价 《端午的鸭蛋》(共2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一:小组自主互助识记字词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活动二:问题探讨(学生自主互助)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 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 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活动三:学习课文学习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 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 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

三、研究性学习:

(学生讨论、交流)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四、拓展训练,感受家乡的风俗: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吆喝》(1课时)

1、播放旧北京的吆喝声,引入教学。

2、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文章介绍了哪些行业的吆喝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旧北京的吆喝?——内容形式、

声音变化、音韵节奏。

(2)找出文中起承接作用的语句,树立文章结构。

课文是按照“引入(1-3段)——叙述(4-10)——议论(12-14)”的方式结构的在叙述时又按照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的时间顺序进行的。

3、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吆喝,凭借自己的理解表演,集体评议。

4、找出描写吆喝的精美语句模仿朗读,并作简要分析。

(提示:可抓住关键词从措辞内容、声音变化、音韵节奏或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

专题二 学习成果评价 1、各组品读文章重点语句的效果评价; 2、学生阅读收获记录评价。 3、学生勾画的词句和质疑的内容。 4、学生写的阅读感受记录。 学习态度评价 1、阅读讨论展示过程态度积极,充满兴趣;

2、小组合作,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效率较高。

评价指标:

1、文中勾画的数量和恰当程度;

2、学生写的感受能契合文章写作亲情的特点。

所需课时 品味文中的思想情感,学习本单元描写事物的手法,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

题在整个单

元中的作

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

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和

学习成果)

课内3课时

——《云南的歌会》为例。

了解云南民歌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认识云南民歌自然纯朴、气势壮观的特点,激发热爱民族艺术文化的思想感情,品味文中的思想情感,学习本单元描写事物的手法,进而领悟作者借民歌歌颂的生命形态。

本专题设计活动关注三个方面,首先在专题一的基础上加以拓展,要求扩大阅读面,走进生活,结合经典作品带来的启示,感受不同的民俗民风,领会不同的表发方式,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其次在学习文章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朗读、小组学习、合作交流,自主展示等形式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力图实现读和写的结合,文本学习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第三,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读悟提炼出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写作题材的途径。

1.撰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学评论文章:萧乾与回忆中的北京。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文章哪些段落直接介绍端午的鸭蛋?怎样介绍?请用自己的语言复述。

2、端午的鸭蛋之外还写了什么?重点了解“家乡的鸭蛋”。讨论:这些内容在文中起何作用?

3、文章介绍了哪些行业的吆喝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旧北京的吆喝?——内容形式、声音变 化、音韵节奏。

4、从文中林林总总的吆喝声中,你听出旧北京劳苦民众怎样的生活境况和生活态度?文章表

教学评价

第一课时

一、活动一:看图片,听民歌,陶冶情操。熟读课文,记准字音字形。

(1课时)

1、云南少数民族的图片

2、云南民歌的介绍:云南民歌〃猜调

3、读读写写

二、活动二:小组互助合作

探讨一下问题。(1课时)

1、速读文章,明确: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描写了在云南的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形式及其特点:

形式特点

山野对歌

山野漫歌

山寨传歌

2、文章描写了三种民歌形式的不同特点,每种形式描写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形式描写侧重点

山野对歌

山野漫歌

山寨传歌

3、小组讨论: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三、研究性学习:

1、多媒体展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传统的端午佳节。然而在去年端午节来临

之际,忽然有“可靠消息”(《人民日报》)说,这个我们的传统节日,亚洲某国家(指韩国)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结合课文内容的学习启迪学生思考?

五、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明净、潇洒、随意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了云南特有的风景、风物、民情、民风,这些文字展示了云南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以一种抒情诗所特有的含蓄与优美的笔调热情吟唱,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都源于沈从文先生对生活、人生的挚爱。让我们用稚嫩的文字,吟唱家乡的山歌吧。

1.能够比较全面阅读、理解沈从文、萧乾的作品; 2.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3.能够立足文本,依据充分的事实资料阐明自己的观点;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散文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二)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6.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7.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三)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专题划分

专题一

专题1:感受民风民俗,体会民俗风情画卷

专题2:品味文中的思想情感,学习本单元描写事物的手法,掌握此类文

章的写法

所需课时 感受民风民俗,体会民俗风情画卷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

题在整个单

元中的作

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

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和

学习成果)

课内3课时

以《端午的鸭蛋》《吆喝》为例。首先学习《《端午的鸭蛋》了解文中所介绍的端午习俗,把握层层推进的行文脉络,领略作者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培养学生平淡为文的意识。体会作者对民俗文化、故土乡情的热爱之情及对童年生活的怀恋之体会其中的民俗民风,同作者一起关注旧时北京劳苦大众的生存状态,进而更广泛地关注这一文化现象,体味文章亲切幽默极具北京味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对旧北京生活的怀念。

本专题学习成果(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成果)

1.用书面文字描写自己杭垓的一个民风或民俗(500字左右);交流自己的看法。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2、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3、作者描写了哪些事情来展现主题的?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1、文章哪些段落直接介绍端午的鸭蛋?怎样介绍?请用自己的语言复

述。

2、端午的鸭蛋之外还写了什么?重点了解“家乡的鸭蛋”。讨论:这些内

容在文中起何作用?

3、文章介绍了哪些行业的吆喝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旧北京

的吆喝?——内容形式、声音变化、音韵节奏。

4、从文中林林总总的吆喝声中,你听出旧北京劳苦民众怎样

的生活境况和生活态度?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

合具体内容说明。

5、两篇文章带给我们写作上带来哪些可以借鉴之处?

信息化资源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967/13538942.htm?fr=aladdin 常规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教学支撑环境

中学语文教材:《端午的鸭蛋》《吆喝》

其他 多媒体教室

教学评价 《端午的鸭蛋》(共2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一:小组自主互助识记字词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活动二:问题探讨(学生自主互助)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 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 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活动三:学习课文学习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 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 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

三、研究性学习:

(学生讨论、交流)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四、拓展训练,感受家乡的风俗: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吆喝》(1课时)

1、播放旧北京的吆喝声,引入教学。

2、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文章介绍了哪些行业的吆喝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旧北京的吆喝?——内容形式、

声音变化、音韵节奏。

(2)找出文中起承接作用的语句,树立文章结构。

课文是按照“引入(1-3段)——叙述(4-10)——议论(12-14)”的方式结构的在叙述时又按照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的时间顺序进行的。

3、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吆喝,凭借自己的理解表演,集体评议。

4、找出描写吆喝的精美语句模仿朗读,并作简要分析。

(提示:可抓住关键词从措辞内容、声音变化、音韵节奏或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

专题二 学习成果评价 1、各组品读文章重点语句的效果评价; 2、学生阅读收获记录评价。 3、学生勾画的词句和质疑的内容。 4、学生写的阅读感受记录。 学习态度评价 1、阅读讨论展示过程态度积极,充满兴趣;

2、小组合作,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效率较高。

评价指标:

1、文中勾画的数量和恰当程度;

2、学生写的感受能契合文章写作亲情的特点。

所需课时 品味文中的思想情感,学习本单元描写事物的手法,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

题在整个单

元中的作

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

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和

学习成果)

课内3课时

——《云南的歌会》为例。

了解云南民歌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认识云南民歌自然纯朴、气势壮观的特点,激发热爱民族艺术文化的思想感情,品味文中的思想情感,学习本单元描写事物的手法,进而领悟作者借民歌歌颂的生命形态。

本专题设计活动关注三个方面,首先在专题一的基础上加以拓展,要求扩大阅读面,走进生活,结合经典作品带来的启示,感受不同的民俗民风,领会不同的表发方式,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其次在学习文章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朗读、小组学习、合作交流,自主展示等形式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力图实现读和写的结合,文本学习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第三,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读悟提炼出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写作题材的途径。

1.撰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学评论文章:萧乾与回忆中的北京。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文章哪些段落直接介绍端午的鸭蛋?怎样介绍?请用自己的语言复述。

2、端午的鸭蛋之外还写了什么?重点了解“家乡的鸭蛋”。讨论:这些内容在文中起何作用?

3、文章介绍了哪些行业的吆喝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旧北京的吆喝?——内容形式、声音变 化、音韵节奏。

4、从文中林林总总的吆喝声中,你听出旧北京劳苦民众怎样的生活境况和生活态度?文章表

教学评价

第一课时

一、活动一:看图片,听民歌,陶冶情操。熟读课文,记准字音字形。

(1课时)

1、云南少数民族的图片

2、云南民歌的介绍:云南民歌〃猜调

3、读读写写

二、活动二:小组互助合作

探讨一下问题。(1课时)

1、速读文章,明确: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描写了在云南的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形式及其特点:

形式特点

山野对歌

山野漫歌

山寨传歌

2、文章描写了三种民歌形式的不同特点,每种形式描写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形式描写侧重点

山野对歌

山野漫歌

山寨传歌

3、小组讨论: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三、研究性学习:

1、多媒体展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传统的端午佳节。然而在去年端午节来临

之际,忽然有“可靠消息”(《人民日报》)说,这个我们的传统节日,亚洲某国家(指韩国)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结合课文内容的学习启迪学生思考?

五、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明净、潇洒、随意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了云南特有的风景、风物、民情、民风,这些文字展示了云南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以一种抒情诗所特有的含蓄与优美的笔调热情吟唱,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都源于沈从文先生对生活、人生的挚爱。让我们用稚嫩的文字,吟唱家乡的山歌吧。

1.能够比较全面阅读、理解沈从文、萧乾的作品; 2.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3.能够立足文本,依据充分的事实资料阐明自己的观点;


相关作文

  • 民风民俗单元说课稿作文2100字
  • 系的整体. 精读课文后的思考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给学生提供了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让其在合作探究中总结归纳,读写方法 . 课本中有插图图文并茂,形象直观,阅读链接,日积月累,趣味语文都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内容丰富,形式活泼. 二.说教学内容 <北京 ...

  • 民风民俗作文1600字
  • "民风民俗"单元回顾拓展 [设计意图] 运用"单元整合"的设计思路,通过回顾单元学习历程,梳理学习收获,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掌握本组课文的写法,激发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顾学习历程,进一步认识各地的民风民俗 ...

  • 北京的春天Microsoft Word 文档作文9900字
  • xunyicao09 发表于:2012-07-22 小学语文观摩课<北京的春节>优秀教案导学案优质课教学设计汇 初中历史课件pdf 学习资源作文大全 赞助商链接 公开课<北京的春节>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 ...

  • 民风民俗作文4200字
  • 民风民俗 山东省金乡县马庙镇中心校刘五香2013年7月17日 09:24浏览:69评论:10鲜花:2专家浏览:0指导教 师浏览:3 表3-1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填写说明:文档内所有斜体字均为提示信息, 在填写后请删除提示信息) 主题单元标 题 民风民俗 作者姓名 刘五香 学科领域 语文√ 音乐 ...

  • 家乡的民俗作文1300字
  • 校本教案 家乡的民俗 秭归郭家坝镇杨东坪小学:梦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秭归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 2.通过对民俗的搜集和整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学习和运用生动具体的说明和准确的描述的写作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在搜集和整理民俗中 ...

  •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作文3500字
  • 第二单元导学案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组围绕着"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主题选入了四篇课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每篇课文都能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

  • 六年级作文教案作文18800字
  • 六年级下册作文教案 <口语交际"习作一> 本次作文可参考以下资料: 1. 小学生同步作文. 2. 小学生作文大全. 3. 小学生优秀作文. 六.指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段 欣赏利用学生相片制作的短片. 看看他们是谁?又在做些什么呢? (师生互相介绍相片上的内容,点出是和 ...

  • 六年级下册作文备课作文11200字
  • 口语交际 习作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 过程与方法: 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 ...

  • [民风民俗]教学设计作文5900字
  • 六年级第三讲标准化教案 刘晓媛 [教学内容]<民风民俗> [教材分析]:这一讲教材是根据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编写的.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表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结合课文内容,并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对自己调查了解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并完成一篇习作. [学习目标]: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