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民间采风去教学案例作文10700字

高三作文

1 家乡文化探寻

——到民间采风去语文综合性活动案例研究

金山初中 张雅萍

一、活动主题确定的依据

本次活动主题的确定是由一次评课过程中,一位外地教师的感言“萧山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水平日趋提高,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贫乏,人情味日益淡薄。更想到学生一天到晚在学校与家庭这两点一线之间奔波忙碌,忽略了生活还有其另外一面的精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文化元素,如果用心去发掘,你会得到无穷的乐趣。再加上萧山本身拥有的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刚好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设计了到民间采风去,第六单元设计了“背起行囊走四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突然间一种灵感闪现——何不以探寻萧山的文化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依托学生身居萧山城区,网络发达,又距离江寺公园、图书馆、跨湖桥文化遗址等较近的地利优势,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走访、采访笔录、摄影摄像等形式探寻萧山的文化元素。这样正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课程总目标中指出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确立本次活动的主题为——探寻家乡文化。

二、活动目标的确定

1.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各种文化元素,从而学会欣赏,培养探寻家乡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萧山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运用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发现能力、创造能力。

三、活动形式

讲故事、小品表演、设计广告语、图片展示、采访笔录、诗歌朗诵、自我感受体会。

四、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六组.

让学生自由组成六小组,自主选择小组采访搜集相关的资料、图片、实物等。

2、让学生自主商量好本组活动的形式。

3、让学生自主定好计划,做好组员分工合作的安排。

2 五、活动时间5月1日至6月15日

六、活动过程描述

第一阶段广泛搜集资料

第一组文化遗址组:去游览湘湖及跨湖桥文化遗址;

第二组饮食文化组:去采访长辈和厨师等了解萧山特色的菜肴、饮食文化特点; 第三组名人文化组:搜集萧山的历史文化名人的有关资料;

第四组花边文化组:去花边厂采访萧山花边的制作、工艺等;

第五组为方言文化组:广泛搜集本地方言俗语;

第六组为节日文化组:到网上搜索萧山的地理环境概貌,并设法找到萧山最近的行政区域地图。

第二阶段为资料归类整理阶段

将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类、筛选。根据所搜集的材料,精心设计课堂展示活动的内容、形式,对各小组进行分工落实,并设计好教学的流程。

第三阶段为课堂展示阶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设计的流程在课堂上逐一加以展示。

七、课堂展示活动过程:(课堂实录)

主持人:

吴佳青:记得有一首歌,叫《谁不说俺家乡好》,确实,家乡是一个让我们心动的词。在家乡,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

蔡利凌:记得一句话: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乡音、乡情、乡韵最难忘。故乡,是我们心中的魂。

吴佳青:我们的家乡——萧山,是杭州的南大门,历史悠久,公元2年建县,始称余暨,唐代天宝元年改现名。

蔡利凌: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人口115.74万。辖有22个镇,4个街道。区委、区政府驻地北干街道。

吴佳青:萧山临江近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钱江一桥、二桥、三桥、四桥、五桥和六桥飞架钱塘江南北。各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蔡利凌:浙东运河和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也在境内汇流,更有我国东部地区大型现代化航空港——杭州萧山机场,交通十分便利。

吴佳青:生活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气候适宜的地方,你一定会觉得很舒服吧!等你了解了我们家乡的文化,相信你一定会为自己生活在萧山而感到骄傲的。

3 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家乡,追溯它的历史,展望它的未来,去探寻我们家乡的文化精髓吧。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探寻第一站吧:

有请主持人汪洋、吴晨

(一)文化遗址

汪洋、吴晨:大家好,下面是我们为大家主持的文化溯源时间。

汪洋:吴晨啊,每次当我和父母一起出去旅游,说起我们是萧山人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说,萧山是个好地方,很富裕的地方。可是却很少听说过萧山是个有文化的地方。你呢?

吴晨:我也一直这么以为:萧山有钱,却没有文化。可是,这一次的文化探寻,却完全改变了我的这种想法。为什么呢?我先不说,买个关子,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

播放跨湖桥文化录像。(6分钟)

汪洋:看完录像,大家应该知道我说的文化是指什么了吧?

吴晨:对,就是跨湖桥文化。它从1991年被发现,经过长达15年的陆续发掘、考证,到2003年被正式命名。汪洋,你觉得跨湖桥文化遗址的发现,对我们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汪洋:①将浙江的人类文明史提到了8000年前,为研究整个长江流域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②“跨湖桥文化”的命名,意味着它成为浙江目前年代最早的考古文化概念,这是萧山文物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对于进一步丰富萧山文化内涵,提高萧山知名度,扩大萧山对外交流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是这样吗?

吴晨:确实是这样的。家乡的文化牵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当时,在展览馆看到这些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有这么一种强烈的自豪感。而我的同伴,吴佳青同学更是感触颇深,回去还写了一首诗呢,下面就让我们欢迎她为我们朗诵她的原创诗歌:

吴佳青:《独木舟》

看到了

看到了斑驳的船身

横横竖竖地讲述着悠久的历史

看到了被烧灼的松木

无言地呐喊着曾经的沧桑

这一片独木舟

是历史,是见证

纵然置身于一片废墟

4 也会毅然出现

展示那段

湘湖的丰饶

古老的独木舟啊

你承载着神秘而灿烂的历史

我看到

你挣脱了时间的桎梏

挣脱了八千年的风雨

来告诉我们

湘湖先民曾经的辉煌与智慧

汪洋:一只小小的独木舟,让我们将视线投射到八千年前的萧山,看到了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

吴晨:相信不久以后,在我们的历史书上,将会看到“跨湖桥遗址”这几个字,那一定会让我们骄傲无比的吧。我们组的探寻就到此结束了,下面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8000千多年来在萧山留下的名人足迹吧。

(二)文化名人

吴佳青:生活在文化名城绍兴的旁边,总觉得萧山的名人少了些,这未免是个遗憾。 蔡利凌:可是我们组在探寻的过程中,却发现,这个空白之所以成为空白,只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而已。今天,我们小组就将为大家填补这个空白。

首先,请大家来看这几个词语,谁能说说它们背后的故事呢?

卧薪尝胆 莼羹鲈脍 程门立雪 四明狂客

余晨光说故事: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被吴战败,为吴所执。勾践为雪此耻,归国后把苦胆悬于坐卧处,吃喝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以示不忘为吴所执时的苦痛和耻辱。那时,萧山属越国疆域,也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地,这就是现在闻堰镇境内的老虎洞山上的老虎洞。所以,明代学者刘宗周说:“此地曾传尝胆事,我来犹忆卧薪人”。

吴佳青:说得真好。据说初吴越争霸之地就在湘湖呢。由这个成语,我还想到了另外一个人——蒲松龄。你能说说后来蒲松龄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来激励自己的那幅对联吗?

熊召阳: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5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吴佳青:你的课外知识真是很丰富啊。两千多年来,勾践的这种卧薪尝胆精神,激励着人们,也激励着萧山人民刻苦发愤,自强不息。

蔡利凌:第二个词语比较生疏,那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这是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关的,他对萧山湘湖的莼菜也有着浓厚的“莼鲈之思”。为此,他对萧山“往来频”,常兴致勃勃“小艇湘湖自采莼”,或“携友共采湘湖莼”。他所撰的《剑南诗稿》,以湘湖莼菜为题而入诗的翻篇可见,用湘湖莼菜来寄托愁绪或抒发壮志的不下五六篇。

吴佳青:程门立雪的成语大家都很熟悉,谁来介绍一下呢?

蔡家伟:杨时,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和年间曾任萧山县令,其师兄游酢曾任萧山县尉,负责萧山地方的治安。两人曾同去洛阳拜见老师程颐。一日,程颐瞑目端坐,杨时怕惊动老师,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不敢惊扰,也不离去,到程颐醒来,门外的雪已经下到一尺多深了。这就是“程门立雪”典故的出处,后遂被用作尊师重道就学师门之意。

吴佳青:这个成语我们大家都知道,可到今天我们才知道这原是发生在我们萧山的事啊。 蔡利凌:那么,四明狂客又是谁呢?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萧山) 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进士,历任礼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和秘书监等官职。

吴佳青:诗人爱酒,贺知章也如此。贺知章旷达,不慕名利,好饮酒,常常醉后写诗,很有文才。他爱才若渴,热情提携诗坛后辈。这里有一个故事“金龟换酒”,和一个大诗人密切相关,他是谁呢?(李白),下面就请张东方同学来为我们讲解一下这个故事。

张东方:当他已身居太子宾客,在京城“以文词知名”之时,李白还是一个布衣,诗才也只初露头角。贺知章读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一诗后,赞叹不已,称李白是“谪仙”。两人年龄相差40多岁,但一见如故,对饮畅叙,结为忘年知己。有一天,贺与李在酒楼,贺知章适无钱沽酒,竟毫不犹豫地解下佩在身上显示官品级别的金龟,换取酒菜,真挚豪爽如此。这就是“金龟换酒”的典故。接着,贺知章在皇帝面前推荐了李白,唐玄宗把李白召进宫中,任为供奉翰林。从此,李白声誉鹊起。后来,贺知章离京那天,朝中皇太子以下文武百官集中在东门外长乐坡为他饯行。李白作《送贺宾客归越》一诗:“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李白把贺知章比作书圣王羲之,情意十分深切。

6 蔡利凌:原来李白还是贺知章的后辈呢。他提拔后生,自己当然也是才高八斗,可惜的是他的诗至今只保存下20首,下面就请杭天宇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他的三首代表作。

杭天宇:他的诗以绝句见长,通俗清新,自成一格。代表作《咏柳》诗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想象奇妙,意境高远。既写出了柳叶的美和它的勃勃生机,也写出了和煦春风给万物带来的希冀。

唐玄宗天宝初年,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政治黑暗。贺知章不愿与奸臣共事,恳请度为道士,告老还乡。唐玄宗准许了他的请求,赐鉴湖一曲(一块土地),并赋诗赠别。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宦游生涯,年迈的诗人回到了故里,见到家乡的山山水水,感慨万千。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二首》,即属此时所作,第一首是我们所熟悉的,谁能背诵一下?

余晨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杭天宇: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回乡偶书》一,第二首我们比较陌生,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杭天宇: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眷恋故土强烈而复杂的情怀:岁月流逝,春风依旧;两鬓早白,乡音不改。在诗人眼里,家乡的风物既陌生又熟悉,那种喜悦又不无伤感的情绪,油然而生。这种人之常情,经过诗人妙笔生花的艺术提炼,读后使人回味无穷,成为干古传诵的名篇。

蔡利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把这两首诗歌朗读一遍,再次感受回乡的心情吧。

吴佳青:说完了雅文化,现在我们要来说说的是萧山的俗文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萧山的花边文化吧。

(三)花边文化

徐嫣琼:萧山的俗文化很多,比如饮食文化,方言文化等,但今天,我们着重来了解一下萧山的花边文化。

首先请大家来看一段新闻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到杭州机场。他对机场贵宾室挂着的一幅花边窗帘极为赞赏。这是一幅以西湖全景为主题的大型萧山花边,高6米,宽19米,上面挑织着西湖的各种景观。当尼克松听说这花边共用线12万支,手工挑织达3000万针时,不禁对中国的这项工艺美术深深惊叹。这幅大型花边,是萧山的沙地女人们挑织出来的。

张燕丽:看了这段新闻,大家一定对花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吧,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大概是不会有人看过挑花边的情形了吧。

7 徐嫣琼:用我外婆和妈妈的话说,那是“老底子咯东西”了。当我去了解了之后,忍不住就对这老底子的东西产生了深深的兴趣了。下面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花边,也称“万缕丝”,是用绣针引线挑织成各种花样的编结工艺品,起源于意大利威尼斯。民国初,上海商人徐方卿为经营这一业务,来到坎山镇召集起24名妇女,让随同而来的4位传教士授以挑花技艺。从此,沙地妇女便纷纷学习,花边挑织业便落地生根,代代相传。沙地成了名副其实的花边之乡。

至抗战前夕,挑织针法已由传入之初的3种,创新增加到10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萧山花边”已遐迩闻名。真正的萧山花边,都是沙地妇女用手工一丝一缕挑织的。手工花边,图案多取材于花卉果实,针法精细,光洁整齐,线条流畅,富于层次,于简朴中见繁复,素雅中见华丽。罩在古色古香的木家具上,或者作为床罩、窗帘,通过镂空的花纹,犹如古建筑的花窗借景,别有雅趣。

张燕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还是先来欣赏一下吧:(发下花边请大家欣赏) 小组欣赏,并请杨老师介绍挑花的情况。

杨英:挑花非易事,各种针法很复杂,成年女人手脚笨拙,一般难以学会,往往需从小就学。沙地女孩大多七八岁就开始学习挑花边。起初都是简单的“钉花”,属挑花的前道工序,这是用细线将一支较粗的线缀于印有花纹的样纸上,从而形成许多图案空格。挑花即以各种针法,缀满这些空格。钉花钉得不好也无妨,可以拆掉重新钉。学会钉花后,再由简到繁一一学习“平针”、“网眼”、“斜纹”等针法。到十二三岁,一般都能挑最难的“走边”针法。这是挑花的最后一道工序,学会后也就意味着能挑整张花边。如果到了十四五岁还不会挑整张花边,会被视为“拙妇”、“呆大”,而心明眼亮、手脚飞快的姑娘,多为邻里四周所称赞。六七十年代,小伙子看对象,婆婆挑媳妇,会不会挑花边,花边挑得快不快,是重要条件。正因如此,有的女孩相貌姣好,又是许字年龄,却因挑不好花边而被“搁落”。为了挑得好、挑得快,年轻姑娘总是三五成群挑花边,相互比高低。在堂前、路边、舍檐下,或竹园篷中,都可见到她们飞针走线的身影。

张燕丽:花边挑织业起步后,经营花边的是花边厂。1970年12月建萧山花边厂,并在每个乡镇建造起一间黑瓦粉墙的孤零零的小平屋,称“花边站”,通过这些花边站,向沙地一二十万挑花女放花样、收花边。称“放花”和“回花”。

当然,回花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段小品,来体验一下。(由陈婷、徐琦、杨伶俐表演)

方言小品:回花

陈婷:他二姐,你挑得怎么样了?

8 杨伶俐:我啊,差不多了。

陈婷:也是,弄好就好去回了。

杨伶俐:弄堂里还比较凉快的,不然这么热的天都不能挑了。

陈婷:呀,这里怎么有这么大个黄点子呢?怎么回事?

杨伶俐:会不会是剥络麻剥得手脏了啊?

陈婷:真的呢?怎么办呢?弄不掉的。

杨伶俐:没有办法啊,盼放花的人眼睛花一些,混混过去了。

陈婷:菩萨保佑,保佑“放花佬眼睛花兮兮,让我的花边回出起(去)!”

徐琦:你的花边黄掉了,回不出了,拿回去。

陈婷:阿姐,你就行行好,帮我回回出么好了。我年纪大了,眼睛花了,你就通融通融好了。

徐琦:没有办法的。

陈婷:哎,我辛辛苦苦挑得噶西多日子,都白辛苦了。都是外国人,“都是伊拉咯夭寿郎,要花边嘎白作何用!”

徐嫣琼:看了这段小品,大家大概对回花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挑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大家还是这么在做着。大半个世纪中,沙地人也因此而得以细水长流地赚点钱,使贫困的生活有所改善。

张燕丽:80年代后,赚钱门路广阔,挑花已被沙地妇女视为“不值钱”而加以冷落,新学挑花者极少。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挑花了。现在的花边大部分都是机器生产的了。出示机器花边。2005年10月28日,国家有关部门授予萧山“中国花边之都”仪式在杭州举行。

徐嫣琼:这么精美的东西,虽俗而雅,那就让我们为萧山花边设计一条广告语,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写广告语,并交流。

章洪婕:萧山花边,编织人生美绢。

吴佳青:丝丝缕缕花边情,点点滴滴萧山人。

陈婷(唱):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犹如千丝万缕般的线。

马玉敏:一丝一缕承载着萧山人的希望,一针一线勾画起悠久的历史,挑织出萧山瑰丽的明天。

蔡家伟:花边好,花边妙,看得老外直感叹。

徐琦:千丝万缕挑花边,漂洋过海销全球。

汪建红:一丝一缕织出致富路,千针万线成就小康梦。

9 徐嫣琼:同学们的发言个个都很精彩,花边的明天一定绚丽异常。我们组的活动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吴佳青:同学们,到此,我们本次探寻家乡文化的活动也已接近尾声,经过这次活动,我们感受到了萧山不仅经济高速发展,而且也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萧山的新面貌吧。

(四)今日萧山

蔡利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吴佳青:长江后浪推前浪, 青出于蓝胜于蓝。

蔡利凌:如今的萧山,正在全力打造“实力萧山、活力萧山、魅力萧山”的新形象。 (多媒体展示今日萧山面貌)

(五)活动体会

吴佳青:我们今天的家乡文化探寻综合活动展示课内容非常精彩,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感想和收获,请大家来说一说。

俞彬:我很喜欢这次活动,经过这次活动,我收获很多,我是家乡风俗探究组的,我要向大家介绍我喜欢的节日活动,其中的一项活动是我们这儿的同学很少知道的,但它却非常有趣。

(俞彬朗读《家乡的元宵节》一文。文中叙述了元宵赏灯的盛况,还讲述了在沙地“烧蝗虫”的有趣经历。)

汪洋: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到了萧山是一个有着渊源文化的城市,我们要保护好萧山现有的文化。

张燕丽:萧山的文化是深不可测的,我为家乡的文化深感自豪,应多去了解这些文化,多去看看。

徐琦:想不到我的家乡还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我们去湘湖游玩的时候,我体会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况味。

吴佳青: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幸福的被萧山的文化所包围着,只是我们没有感受到而已。

(五)结束语:

吴佳青:一个城市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经济,还在于它的文化。

蔡利凌:拥有深厚的文化,城市的生命力才是永恒的。

吴佳青:随着一湖三园的建设,休博会的召开,相信萧山的文化氛围会越来越浓郁,文化积淀会越来越深厚。

10 蔡利凌:那就让我们一起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并为文化的传承作出自己的努力吧。 合:今天的“家乡文化探寻”综合性活动课到此结束。

八、案例评析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创造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它充分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它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要做到因地制宜

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在选题上,没有机械地执行教材列出的选题,而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做到因地制宜。针对学生忽视家乡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和现代社会高节奏的生活对民风民情的习焉不察的现状,结合萧山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学生身居城区网络发达,又距离江寺公园、图书馆、跨湖桥文化遗址、跨湖桥文化遗址等较近的地利优势,充分开发本地的语文资源,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培养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对萧山的历史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家乡文化如:跨湖桥遗址的发掘和跨湖桥文化遗址被命名的过程及深远意义、萧山的典故、文化名人贺知章与大诗人李白之间一段感人故事,而挑花边、赏花灯、烧蝗虫等家乡民俗文化,更激发了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从而自觉地去继承和发掘萧山的民俗文化传统。同时让学生充分认识家乡人的智慧、勤劳、勇于开拓、竞奔不息的精神,提升了对文化的一种品味能力。

(二)关注过程并生成教育意义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的目标具有生成性、多层性,在活动过程中目标会不断生成。《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通过这次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发现能力、创造能力等多种能力;更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进行小品创作的能力、合理想象的能力。

本次活动依据计划还有饮食文化探寻、方言搜集、节日探源,而且这三组同学搜集的资料也极为丰富,方言组将搜集的方言还作了归类,有生活用语、称呼用语、天时用语,在设计课堂展示课时将方言与小品表演相结合,用方言表演小品回花,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年萧山十万绣花女绣花的烦难,以及她们肯吃苦、有耐心的精神,虽然这种绣花场面已随着时代的发展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学生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实物编排的小品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果说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真正源泉的话,那么,这次活动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

11 了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道理,并且有了这翻经历后也积累了文学创作的经验。

又比如,学生在听了有关萧山花边的特点、制作工序以及萧山花边的发展历史后,为萧山花边设计的广告语,极具创意;如汪建红“一丝一缕织出致富路,千针万线成就小康梦。”运用对偶句简洁地概括出了萧山人的勤劳勇敢,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美好的新生活; 马玉敏的“一丝一缕承载着萧山人的希望,一针一线勾画起悠久的历史,挑织出萧山瑰丽的明天。”则借用萧山花边,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出了萧山的现在、过去和未来;而陈婷则用歌声抒发萧山人的梦想„„

再比如,文化遗址组的吴佳青同学,在参观了跨湖桥文化遗址后,即兴创作了诗歌《独木舟》;节日探源组的俞彬通过对萧山的节日探源,写了一篇很不错的《家乡的元宵节》的文章,介绍了自己在元宵节赏花灯的盛况,更有意思的是他还回忆了正月十四夜在乡下沙地“烧蝗虫”的有趣经历,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乡土气息。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确立以后,向全班征集活动方案,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设想。大家协商讨论之后,撷取个人的长处,对活动进行了系统的分工,分六个小组开展资料的搜集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活动计划,此后的活动都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

以搜集花边实物为例,徐嫣琼同学依稀记得小时侯看到妈妈挑过花边,就去向妈妈索要她所挑的花边,但因为时过境迁,徐嫣琼家因为征迁而搬进了套房,家里作了重新装修后“老底子咯东西”都在搬入新居之前被处理掉了,以致花边组的搜集活动面临搁浅。后来,徐嫣琼的外婆得知了这个情况后,意外的在她的箱子里找到了徐嫣琼的妈妈以前挑的几张零零碎碎的花边。徐嫣琼的妈妈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又欣然为我们画了几张“花纸”,(花边的底样)我们才得以有幸欣赏到真正的手工花边,并详细了解了花边的挑制过程。有了这一段花絮,才有了方言小品回花的新鲜出炉。

接着,在搜集了资料以后,学生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对活动展示课的流程、活动方式进行了大胆的设计。设计了主持人串讲贯穿整堂课的始终,各小组分派主持人介绍要点的形式。设计的活动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看录象、诗朗诵、讲故事、演小品、展实物、赏古诗、设计广告语、谈体会等。实践证明,形式越多样,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就越宽广,受到的语文教育就越全面,学习的兴奋点就越多,学习动机也越强。

(四)教师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起着积极的协调作用

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体现出的自主性,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与模糊教师的指导作用。

12 相反,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离不开教师的价值引导,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起着积极的协调作用。可以说,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功开展与老师的“积极协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必说活动的主题的确定需要教师的引导,就是在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后,要在一节课内予以充分的展示这一点上,就要求的教师参与归类整理,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这样才会有一个整体的统筹安排。教师在参与大量资料的归类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文化无外乎两大类:雅文化和俗文化。在对资料进行了归类以后,在安排这两部分的先后顺序时,曾考虑由俗到雅,似乎更符合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但又考虑到由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因此,最终决定采用由雅到俗的顺序安排整堂课的教学顺序。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是较为合理的。因为了解和欣赏雅文化是比较吃力的事情,它需要学生有较集中的注意力,而一节课开头的20分钟时间从心理学角度讲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在充分欣赏了雅文化的魅力后接下来的俗文化是学生较感兴趣的,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在活动中他们都积极参与,情绪高涨,事实也证明,整个一堂课在结束前达到了高潮。

再比如,在课堂展示时考虑到雅文化重点展示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历史文化名人,且将历史文化名人与成语典故结合起来介绍,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容量;俗文化重点展示萧山的花边文化,有关节日文化的展示从时间上考虑很难单独成为一个板块,在组织教学时将俞彬的文章放在最后让同学谈对本次活动的体会与收获中,而将同学们另外所搜集的有关方言、节日的资料在课堂展示课前张贴于教室的软板上先行展示,为课堂展示课制造起一种氛围,激发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

以上这一切无不说明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时,一定要有教师的积极协调。这样才能有一堂效率高、容量大、结构紧凑的课。在这堂课中,用方言演小品表现当地的花边文化、将饮食文化与名人文化巧妙的结合,将名人与名人间交往的轶事挖掘出来,扩大萧山文化名人的知名度,这些设计都是创造性的,都需要有教师的引导。

(五)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活动中,诗朗诵除了吴佳青外,其余同学在讲故事、朗诵诗的过程中,语气、语调、甚至语音方面都有很多缺陷。此外,学生的文化底蕴薄弱,由于学生大都来自城郊结合部,父母大都是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平时对文学类的书籍接触不多,或者是一些下岗职工的子女,平时对一些文化现象就较为忽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注重文化艺术的熏陶与感染。此外,对教师自身而言,也应多注意自身的积累,多加强学习。在本次活动中,我去参观了萧山的江寺公园,才知道那里正在展出“近现代民俗物品”,是为了配合5月17日的“世界博物馆日”而展出的,这之前是有关“湘湖

13 的历史变迁”的图片展,可惜与之失之交臂。听展览馆的工作人员说,各种形式的展览活动经常性的在开展,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应该经常去那里走走,看看,以吸取更多的知识营养。当然,此次活动也让我以后能多多去关注我们身边的各种文化元素,经常性地加以收集、积累。

1 家乡文化探寻

——到民间采风去语文综合性活动案例研究

金山初中 张雅萍

一、活动主题确定的依据

本次活动主题的确定是由一次评课过程中,一位外地教师的感言“萧山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水平日趋提高,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贫乏,人情味日益淡薄。更想到学生一天到晚在学校与家庭这两点一线之间奔波忙碌,忽略了生活还有其另外一面的精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文化元素,如果用心去发掘,你会得到无穷的乐趣。再加上萧山本身拥有的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刚好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设计了到民间采风去,第六单元设计了“背起行囊走四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突然间一种灵感闪现——何不以探寻萧山的文化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依托学生身居萧山城区,网络发达,又距离江寺公园、图书馆、跨湖桥文化遗址等较近的地利优势,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走访、采访笔录、摄影摄像等形式探寻萧山的文化元素。这样正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课程总目标中指出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确立本次活动的主题为——探寻家乡文化。

二、活动目标的确定

1.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各种文化元素,从而学会欣赏,培养探寻家乡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萧山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运用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发现能力、创造能力。

三、活动形式

讲故事、小品表演、设计广告语、图片展示、采访笔录、诗歌朗诵、自我感受体会。

四、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六组.

让学生自由组成六小组,自主选择小组采访搜集相关的资料、图片、实物等。

2、让学生自主商量好本组活动的形式。

3、让学生自主定好计划,做好组员分工合作的安排。

2 五、活动时间5月1日至6月15日

六、活动过程描述

第一阶段广泛搜集资料

第一组文化遗址组:去游览湘湖及跨湖桥文化遗址;

第二组饮食文化组:去采访长辈和厨师等了解萧山特色的菜肴、饮食文化特点; 第三组名人文化组:搜集萧山的历史文化名人的有关资料;

第四组花边文化组:去花边厂采访萧山花边的制作、工艺等;

第五组为方言文化组:广泛搜集本地方言俗语;

第六组为节日文化组:到网上搜索萧山的地理环境概貌,并设法找到萧山最近的行政区域地图。

第二阶段为资料归类整理阶段

将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类、筛选。根据所搜集的材料,精心设计课堂展示活动的内容、形式,对各小组进行分工落实,并设计好教学的流程。

第三阶段为课堂展示阶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设计的流程在课堂上逐一加以展示。

七、课堂展示活动过程:(课堂实录)

主持人:

吴佳青:记得有一首歌,叫《谁不说俺家乡好》,确实,家乡是一个让我们心动的词。在家乡,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

蔡利凌:记得一句话: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乡音、乡情、乡韵最难忘。故乡,是我们心中的魂。

吴佳青:我们的家乡——萧山,是杭州的南大门,历史悠久,公元2年建县,始称余暨,唐代天宝元年改现名。

蔡利凌: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人口115.74万。辖有22个镇,4个街道。区委、区政府驻地北干街道。

吴佳青:萧山临江近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钱江一桥、二桥、三桥、四桥、五桥和六桥飞架钱塘江南北。各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蔡利凌:浙东运河和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也在境内汇流,更有我国东部地区大型现代化航空港——杭州萧山机场,交通十分便利。

吴佳青:生活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气候适宜的地方,你一定会觉得很舒服吧!等你了解了我们家乡的文化,相信你一定会为自己生活在萧山而感到骄傲的。

3 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家乡,追溯它的历史,展望它的未来,去探寻我们家乡的文化精髓吧。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探寻第一站吧:

有请主持人汪洋、吴晨

(一)文化遗址

汪洋、吴晨:大家好,下面是我们为大家主持的文化溯源时间。

汪洋:吴晨啊,每次当我和父母一起出去旅游,说起我们是萧山人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说,萧山是个好地方,很富裕的地方。可是却很少听说过萧山是个有文化的地方。你呢?

吴晨:我也一直这么以为:萧山有钱,却没有文化。可是,这一次的文化探寻,却完全改变了我的这种想法。为什么呢?我先不说,买个关子,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

播放跨湖桥文化录像。(6分钟)

汪洋:看完录像,大家应该知道我说的文化是指什么了吧?

吴晨:对,就是跨湖桥文化。它从1991年被发现,经过长达15年的陆续发掘、考证,到2003年被正式命名。汪洋,你觉得跨湖桥文化遗址的发现,对我们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汪洋:①将浙江的人类文明史提到了8000年前,为研究整个长江流域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②“跨湖桥文化”的命名,意味着它成为浙江目前年代最早的考古文化概念,这是萧山文物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对于进一步丰富萧山文化内涵,提高萧山知名度,扩大萧山对外交流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是这样吗?

吴晨:确实是这样的。家乡的文化牵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当时,在展览馆看到这些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有这么一种强烈的自豪感。而我的同伴,吴佳青同学更是感触颇深,回去还写了一首诗呢,下面就让我们欢迎她为我们朗诵她的原创诗歌:

吴佳青:《独木舟》

看到了

看到了斑驳的船身

横横竖竖地讲述着悠久的历史

看到了被烧灼的松木

无言地呐喊着曾经的沧桑

这一片独木舟

是历史,是见证

纵然置身于一片废墟

4 也会毅然出现

展示那段

湘湖的丰饶

古老的独木舟啊

你承载着神秘而灿烂的历史

我看到

你挣脱了时间的桎梏

挣脱了八千年的风雨

来告诉我们

湘湖先民曾经的辉煌与智慧

汪洋:一只小小的独木舟,让我们将视线投射到八千年前的萧山,看到了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

吴晨:相信不久以后,在我们的历史书上,将会看到“跨湖桥遗址”这几个字,那一定会让我们骄傲无比的吧。我们组的探寻就到此结束了,下面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8000千多年来在萧山留下的名人足迹吧。

(二)文化名人

吴佳青:生活在文化名城绍兴的旁边,总觉得萧山的名人少了些,这未免是个遗憾。 蔡利凌:可是我们组在探寻的过程中,却发现,这个空白之所以成为空白,只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而已。今天,我们小组就将为大家填补这个空白。

首先,请大家来看这几个词语,谁能说说它们背后的故事呢?

卧薪尝胆 莼羹鲈脍 程门立雪 四明狂客

余晨光说故事: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被吴战败,为吴所执。勾践为雪此耻,归国后把苦胆悬于坐卧处,吃喝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以示不忘为吴所执时的苦痛和耻辱。那时,萧山属越国疆域,也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地,这就是现在闻堰镇境内的老虎洞山上的老虎洞。所以,明代学者刘宗周说:“此地曾传尝胆事,我来犹忆卧薪人”。

吴佳青:说得真好。据说初吴越争霸之地就在湘湖呢。由这个成语,我还想到了另外一个人——蒲松龄。你能说说后来蒲松龄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来激励自己的那幅对联吗?

熊召阳: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5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吴佳青:你的课外知识真是很丰富啊。两千多年来,勾践的这种卧薪尝胆精神,激励着人们,也激励着萧山人民刻苦发愤,自强不息。

蔡利凌:第二个词语比较生疏,那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这是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关的,他对萧山湘湖的莼菜也有着浓厚的“莼鲈之思”。为此,他对萧山“往来频”,常兴致勃勃“小艇湘湖自采莼”,或“携友共采湘湖莼”。他所撰的《剑南诗稿》,以湘湖莼菜为题而入诗的翻篇可见,用湘湖莼菜来寄托愁绪或抒发壮志的不下五六篇。

吴佳青:程门立雪的成语大家都很熟悉,谁来介绍一下呢?

蔡家伟:杨时,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和年间曾任萧山县令,其师兄游酢曾任萧山县尉,负责萧山地方的治安。两人曾同去洛阳拜见老师程颐。一日,程颐瞑目端坐,杨时怕惊动老师,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不敢惊扰,也不离去,到程颐醒来,门外的雪已经下到一尺多深了。这就是“程门立雪”典故的出处,后遂被用作尊师重道就学师门之意。

吴佳青:这个成语我们大家都知道,可到今天我们才知道这原是发生在我们萧山的事啊。 蔡利凌:那么,四明狂客又是谁呢?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萧山) 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进士,历任礼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和秘书监等官职。

吴佳青:诗人爱酒,贺知章也如此。贺知章旷达,不慕名利,好饮酒,常常醉后写诗,很有文才。他爱才若渴,热情提携诗坛后辈。这里有一个故事“金龟换酒”,和一个大诗人密切相关,他是谁呢?(李白),下面就请张东方同学来为我们讲解一下这个故事。

张东方:当他已身居太子宾客,在京城“以文词知名”之时,李白还是一个布衣,诗才也只初露头角。贺知章读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一诗后,赞叹不已,称李白是“谪仙”。两人年龄相差40多岁,但一见如故,对饮畅叙,结为忘年知己。有一天,贺与李在酒楼,贺知章适无钱沽酒,竟毫不犹豫地解下佩在身上显示官品级别的金龟,换取酒菜,真挚豪爽如此。这就是“金龟换酒”的典故。接着,贺知章在皇帝面前推荐了李白,唐玄宗把李白召进宫中,任为供奉翰林。从此,李白声誉鹊起。后来,贺知章离京那天,朝中皇太子以下文武百官集中在东门外长乐坡为他饯行。李白作《送贺宾客归越》一诗:“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李白把贺知章比作书圣王羲之,情意十分深切。

6 蔡利凌:原来李白还是贺知章的后辈呢。他提拔后生,自己当然也是才高八斗,可惜的是他的诗至今只保存下20首,下面就请杭天宇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他的三首代表作。

杭天宇:他的诗以绝句见长,通俗清新,自成一格。代表作《咏柳》诗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想象奇妙,意境高远。既写出了柳叶的美和它的勃勃生机,也写出了和煦春风给万物带来的希冀。

唐玄宗天宝初年,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政治黑暗。贺知章不愿与奸臣共事,恳请度为道士,告老还乡。唐玄宗准许了他的请求,赐鉴湖一曲(一块土地),并赋诗赠别。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宦游生涯,年迈的诗人回到了故里,见到家乡的山山水水,感慨万千。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二首》,即属此时所作,第一首是我们所熟悉的,谁能背诵一下?

余晨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杭天宇: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回乡偶书》一,第二首我们比较陌生,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杭天宇: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眷恋故土强烈而复杂的情怀:岁月流逝,春风依旧;两鬓早白,乡音不改。在诗人眼里,家乡的风物既陌生又熟悉,那种喜悦又不无伤感的情绪,油然而生。这种人之常情,经过诗人妙笔生花的艺术提炼,读后使人回味无穷,成为干古传诵的名篇。

蔡利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把这两首诗歌朗读一遍,再次感受回乡的心情吧。

吴佳青:说完了雅文化,现在我们要来说说的是萧山的俗文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萧山的花边文化吧。

(三)花边文化

徐嫣琼:萧山的俗文化很多,比如饮食文化,方言文化等,但今天,我们着重来了解一下萧山的花边文化。

首先请大家来看一段新闻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到杭州机场。他对机场贵宾室挂着的一幅花边窗帘极为赞赏。这是一幅以西湖全景为主题的大型萧山花边,高6米,宽19米,上面挑织着西湖的各种景观。当尼克松听说这花边共用线12万支,手工挑织达3000万针时,不禁对中国的这项工艺美术深深惊叹。这幅大型花边,是萧山的沙地女人们挑织出来的。

张燕丽:看了这段新闻,大家一定对花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吧,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大概是不会有人看过挑花边的情形了吧。

7 徐嫣琼:用我外婆和妈妈的话说,那是“老底子咯东西”了。当我去了解了之后,忍不住就对这老底子的东西产生了深深的兴趣了。下面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花边,也称“万缕丝”,是用绣针引线挑织成各种花样的编结工艺品,起源于意大利威尼斯。民国初,上海商人徐方卿为经营这一业务,来到坎山镇召集起24名妇女,让随同而来的4位传教士授以挑花技艺。从此,沙地妇女便纷纷学习,花边挑织业便落地生根,代代相传。沙地成了名副其实的花边之乡。

至抗战前夕,挑织针法已由传入之初的3种,创新增加到10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萧山花边”已遐迩闻名。真正的萧山花边,都是沙地妇女用手工一丝一缕挑织的。手工花边,图案多取材于花卉果实,针法精细,光洁整齐,线条流畅,富于层次,于简朴中见繁复,素雅中见华丽。罩在古色古香的木家具上,或者作为床罩、窗帘,通过镂空的花纹,犹如古建筑的花窗借景,别有雅趣。

张燕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还是先来欣赏一下吧:(发下花边请大家欣赏) 小组欣赏,并请杨老师介绍挑花的情况。

杨英:挑花非易事,各种针法很复杂,成年女人手脚笨拙,一般难以学会,往往需从小就学。沙地女孩大多七八岁就开始学习挑花边。起初都是简单的“钉花”,属挑花的前道工序,这是用细线将一支较粗的线缀于印有花纹的样纸上,从而形成许多图案空格。挑花即以各种针法,缀满这些空格。钉花钉得不好也无妨,可以拆掉重新钉。学会钉花后,再由简到繁一一学习“平针”、“网眼”、“斜纹”等针法。到十二三岁,一般都能挑最难的“走边”针法。这是挑花的最后一道工序,学会后也就意味着能挑整张花边。如果到了十四五岁还不会挑整张花边,会被视为“拙妇”、“呆大”,而心明眼亮、手脚飞快的姑娘,多为邻里四周所称赞。六七十年代,小伙子看对象,婆婆挑媳妇,会不会挑花边,花边挑得快不快,是重要条件。正因如此,有的女孩相貌姣好,又是许字年龄,却因挑不好花边而被“搁落”。为了挑得好、挑得快,年轻姑娘总是三五成群挑花边,相互比高低。在堂前、路边、舍檐下,或竹园篷中,都可见到她们飞针走线的身影。

张燕丽:花边挑织业起步后,经营花边的是花边厂。1970年12月建萧山花边厂,并在每个乡镇建造起一间黑瓦粉墙的孤零零的小平屋,称“花边站”,通过这些花边站,向沙地一二十万挑花女放花样、收花边。称“放花”和“回花”。

当然,回花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段小品,来体验一下。(由陈婷、徐琦、杨伶俐表演)

方言小品:回花

陈婷:他二姐,你挑得怎么样了?

8 杨伶俐:我啊,差不多了。

陈婷:也是,弄好就好去回了。

杨伶俐:弄堂里还比较凉快的,不然这么热的天都不能挑了。

陈婷:呀,这里怎么有这么大个黄点子呢?怎么回事?

杨伶俐:会不会是剥络麻剥得手脏了啊?

陈婷:真的呢?怎么办呢?弄不掉的。

杨伶俐:没有办法啊,盼放花的人眼睛花一些,混混过去了。

陈婷:菩萨保佑,保佑“放花佬眼睛花兮兮,让我的花边回出起(去)!”

徐琦:你的花边黄掉了,回不出了,拿回去。

陈婷:阿姐,你就行行好,帮我回回出么好了。我年纪大了,眼睛花了,你就通融通融好了。

徐琦:没有办法的。

陈婷:哎,我辛辛苦苦挑得噶西多日子,都白辛苦了。都是外国人,“都是伊拉咯夭寿郎,要花边嘎白作何用!”

徐嫣琼:看了这段小品,大家大概对回花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挑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大家还是这么在做着。大半个世纪中,沙地人也因此而得以细水长流地赚点钱,使贫困的生活有所改善。

张燕丽:80年代后,赚钱门路广阔,挑花已被沙地妇女视为“不值钱”而加以冷落,新学挑花者极少。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挑花了。现在的花边大部分都是机器生产的了。出示机器花边。2005年10月28日,国家有关部门授予萧山“中国花边之都”仪式在杭州举行。

徐嫣琼:这么精美的东西,虽俗而雅,那就让我们为萧山花边设计一条广告语,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写广告语,并交流。

章洪婕:萧山花边,编织人生美绢。

吴佳青:丝丝缕缕花边情,点点滴滴萧山人。

陈婷(唱):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犹如千丝万缕般的线。

马玉敏:一丝一缕承载着萧山人的希望,一针一线勾画起悠久的历史,挑织出萧山瑰丽的明天。

蔡家伟:花边好,花边妙,看得老外直感叹。

徐琦:千丝万缕挑花边,漂洋过海销全球。

汪建红:一丝一缕织出致富路,千针万线成就小康梦。

9 徐嫣琼:同学们的发言个个都很精彩,花边的明天一定绚丽异常。我们组的活动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吴佳青:同学们,到此,我们本次探寻家乡文化的活动也已接近尾声,经过这次活动,我们感受到了萧山不仅经济高速发展,而且也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萧山的新面貌吧。

(四)今日萧山

蔡利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吴佳青:长江后浪推前浪, 青出于蓝胜于蓝。

蔡利凌:如今的萧山,正在全力打造“实力萧山、活力萧山、魅力萧山”的新形象。 (多媒体展示今日萧山面貌)

(五)活动体会

吴佳青:我们今天的家乡文化探寻综合活动展示课内容非常精彩,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感想和收获,请大家来说一说。

俞彬:我很喜欢这次活动,经过这次活动,我收获很多,我是家乡风俗探究组的,我要向大家介绍我喜欢的节日活动,其中的一项活动是我们这儿的同学很少知道的,但它却非常有趣。

(俞彬朗读《家乡的元宵节》一文。文中叙述了元宵赏灯的盛况,还讲述了在沙地“烧蝗虫”的有趣经历。)

汪洋: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到了萧山是一个有着渊源文化的城市,我们要保护好萧山现有的文化。

张燕丽:萧山的文化是深不可测的,我为家乡的文化深感自豪,应多去了解这些文化,多去看看。

徐琦:想不到我的家乡还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我们去湘湖游玩的时候,我体会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况味。

吴佳青: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幸福的被萧山的文化所包围着,只是我们没有感受到而已。

(五)结束语:

吴佳青:一个城市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经济,还在于它的文化。

蔡利凌:拥有深厚的文化,城市的生命力才是永恒的。

吴佳青:随着一湖三园的建设,休博会的召开,相信萧山的文化氛围会越来越浓郁,文化积淀会越来越深厚。

10 蔡利凌:那就让我们一起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并为文化的传承作出自己的努力吧。 合:今天的“家乡文化探寻”综合性活动课到此结束。

八、案例评析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创造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它充分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它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要做到因地制宜

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在选题上,没有机械地执行教材列出的选题,而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做到因地制宜。针对学生忽视家乡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和现代社会高节奏的生活对民风民情的习焉不察的现状,结合萧山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学生身居城区网络发达,又距离江寺公园、图书馆、跨湖桥文化遗址、跨湖桥文化遗址等较近的地利优势,充分开发本地的语文资源,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培养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对萧山的历史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家乡文化如:跨湖桥遗址的发掘和跨湖桥文化遗址被命名的过程及深远意义、萧山的典故、文化名人贺知章与大诗人李白之间一段感人故事,而挑花边、赏花灯、烧蝗虫等家乡民俗文化,更激发了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从而自觉地去继承和发掘萧山的民俗文化传统。同时让学生充分认识家乡人的智慧、勤劳、勇于开拓、竞奔不息的精神,提升了对文化的一种品味能力。

(二)关注过程并生成教育意义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的目标具有生成性、多层性,在活动过程中目标会不断生成。《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通过这次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发现能力、创造能力等多种能力;更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进行小品创作的能力、合理想象的能力。

本次活动依据计划还有饮食文化探寻、方言搜集、节日探源,而且这三组同学搜集的资料也极为丰富,方言组将搜集的方言还作了归类,有生活用语、称呼用语、天时用语,在设计课堂展示课时将方言与小品表演相结合,用方言表演小品回花,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年萧山十万绣花女绣花的烦难,以及她们肯吃苦、有耐心的精神,虽然这种绣花场面已随着时代的发展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学生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实物编排的小品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果说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真正源泉的话,那么,这次活动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

11 了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道理,并且有了这翻经历后也积累了文学创作的经验。

又比如,学生在听了有关萧山花边的特点、制作工序以及萧山花边的发展历史后,为萧山花边设计的广告语,极具创意;如汪建红“一丝一缕织出致富路,千针万线成就小康梦。”运用对偶句简洁地概括出了萧山人的勤劳勇敢,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美好的新生活; 马玉敏的“一丝一缕承载着萧山人的希望,一针一线勾画起悠久的历史,挑织出萧山瑰丽的明天。”则借用萧山花边,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出了萧山的现在、过去和未来;而陈婷则用歌声抒发萧山人的梦想„„

再比如,文化遗址组的吴佳青同学,在参观了跨湖桥文化遗址后,即兴创作了诗歌《独木舟》;节日探源组的俞彬通过对萧山的节日探源,写了一篇很不错的《家乡的元宵节》的文章,介绍了自己在元宵节赏花灯的盛况,更有意思的是他还回忆了正月十四夜在乡下沙地“烧蝗虫”的有趣经历,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乡土气息。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确立以后,向全班征集活动方案,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设想。大家协商讨论之后,撷取个人的长处,对活动进行了系统的分工,分六个小组开展资料的搜集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活动计划,此后的活动都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

以搜集花边实物为例,徐嫣琼同学依稀记得小时侯看到妈妈挑过花边,就去向妈妈索要她所挑的花边,但因为时过境迁,徐嫣琼家因为征迁而搬进了套房,家里作了重新装修后“老底子咯东西”都在搬入新居之前被处理掉了,以致花边组的搜集活动面临搁浅。后来,徐嫣琼的外婆得知了这个情况后,意外的在她的箱子里找到了徐嫣琼的妈妈以前挑的几张零零碎碎的花边。徐嫣琼的妈妈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又欣然为我们画了几张“花纸”,(花边的底样)我们才得以有幸欣赏到真正的手工花边,并详细了解了花边的挑制过程。有了这一段花絮,才有了方言小品回花的新鲜出炉。

接着,在搜集了资料以后,学生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对活动展示课的流程、活动方式进行了大胆的设计。设计了主持人串讲贯穿整堂课的始终,各小组分派主持人介绍要点的形式。设计的活动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看录象、诗朗诵、讲故事、演小品、展实物、赏古诗、设计广告语、谈体会等。实践证明,形式越多样,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就越宽广,受到的语文教育就越全面,学习的兴奋点就越多,学习动机也越强。

(四)教师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起着积极的协调作用

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体现出的自主性,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与模糊教师的指导作用。

12 相反,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离不开教师的价值引导,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起着积极的协调作用。可以说,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功开展与老师的“积极协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必说活动的主题的确定需要教师的引导,就是在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后,要在一节课内予以充分的展示这一点上,就要求的教师参与归类整理,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这样才会有一个整体的统筹安排。教师在参与大量资料的归类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文化无外乎两大类:雅文化和俗文化。在对资料进行了归类以后,在安排这两部分的先后顺序时,曾考虑由俗到雅,似乎更符合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但又考虑到由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因此,最终决定采用由雅到俗的顺序安排整堂课的教学顺序。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是较为合理的。因为了解和欣赏雅文化是比较吃力的事情,它需要学生有较集中的注意力,而一节课开头的20分钟时间从心理学角度讲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在充分欣赏了雅文化的魅力后接下来的俗文化是学生较感兴趣的,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在活动中他们都积极参与,情绪高涨,事实也证明,整个一堂课在结束前达到了高潮。

再比如,在课堂展示时考虑到雅文化重点展示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历史文化名人,且将历史文化名人与成语典故结合起来介绍,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容量;俗文化重点展示萧山的花边文化,有关节日文化的展示从时间上考虑很难单独成为一个板块,在组织教学时将俞彬的文章放在最后让同学谈对本次活动的体会与收获中,而将同学们另外所搜集的有关方言、节日的资料在课堂展示课前张贴于教室的软板上先行展示,为课堂展示课制造起一种氛围,激发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

以上这一切无不说明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时,一定要有教师的积极协调。这样才能有一堂效率高、容量大、结构紧凑的课。在这堂课中,用方言演小品表现当地的花边文化、将饮食文化与名人文化巧妙的结合,将名人与名人间交往的轶事挖掘出来,扩大萧山文化名人的知名度,这些设计都是创造性的,都需要有教师的引导。

(五)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活动中,诗朗诵除了吴佳青外,其余同学在讲故事、朗诵诗的过程中,语气、语调、甚至语音方面都有很多缺陷。此外,学生的文化底蕴薄弱,由于学生大都来自城郊结合部,父母大都是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平时对文学类的书籍接触不多,或者是一些下岗职工的子女,平时对一些文化现象就较为忽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注重文化艺术的熏陶与感染。此外,对教师自身而言,也应多注意自身的积累,多加强学习。在本次活动中,我去参观了萧山的江寺公园,才知道那里正在展出“近现代民俗物品”,是为了配合5月17日的“世界博物馆日”而展出的,这之前是有关“湘湖

13 的历史变迁”的图片展,可惜与之失之交臂。听展览馆的工作人员说,各种形式的展览活动经常性的在开展,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应该经常去那里走走,看看,以吸取更多的知识营养。当然,此次活动也让我以后能多多去关注我们身边的各种文化元素,经常性地加以收集、积累。


相关作文

  • [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作文1000字
  • <到民间采风去>设计说明 本教学案例是我在中央教科所举办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讨会上的一节展示课.因为会址在华阴,教学对象是当地的学生,根据授课学生实际,我设计了这节"到民间采风去"综合实践指导课,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一.教学目标 1 ...

  • 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作文800字
  • 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1.培养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 活动准备:1.分组合作:可以分为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传统节日收集小组,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准备.2. ...

  • [到民间采风去]教学案例作文6000字
  • 发.积极利用."教师要认识地域文化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并积极与开发与利用,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在大语文观的理念指导下,把社会实践与语文学习相结合,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这个研究活动中,我们的学生将到家乡民间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人的信仰 ...

  • 到民间采风去--千年羊城,岭南风情作文700字
  • 到民间采风去--千年羊城,岭南风情 一.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口语交际,进一步了解羊城的岭南风情. 二.教学重点: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几乎每一件平凡小事都蕴含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 三.教学难点:了解民俗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可能对身边民俗风情没有太多了解,所以提前两个星 ...

  • 综合性学习案例到民间采风去孝行传天下(八年级选修教学案例)作文1200字
  • 活动目标: 1.通过了解孝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感知孝感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热爱孝感.热爱应城的感情,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爱家乡就是爱祖国. 2.重忆"中国孝感孝文化艺术节",让孝感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孝感,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筛选.整理 ...

  • "到民间采风去"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作文1000字
  • "到民间采风去"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提出个人的观点看法和建议.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

  • [到民间采风去]分组课教案作文2000字
  • 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到民间采风去>分组课 教案 [活动目标] 1. 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并确定自己要研究的子课题. 2. 能自主选择和积极协调,组建比较合理的研究小组. 3. 能主动参与合作,勇敢展示自己,初步建设并展示有个性特色的小组文化. 4. 在选择子课题.组建 ...

  • 八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到民间采风去作文2800字
  • 学习方法报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1 人教八下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 到民间采风去 [活动目标] 1.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 ...

  • [到民间采风去]导学案作文2700字
  • 广 德 县 柏 垫 中 学 八 年 级 语文 导 学 案 课题:<到民间采风去> 主编:王玮 审核: [学习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锻炼学生根据主题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方法: 2.利用当地的特产小吃.民风民俗等,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的"大语文"意 ...

  • [到民间采风去]研究性学习模板作文900字
  • 研究性学习设计模板 [过程] (一)前期准备: 1.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启发学生对民风民俗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产生兴趣. 2.分组合作:可以分为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