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作文17200字

初二作文

一、考点透析

㈠散文的基本知识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表、序、杂文、小品、随笔等。

1、散文基本特征:

(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神不散);

(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

(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散文不像小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主要表现在:

1、时间跨度大。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

2、空间转换广。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

3、事件牵涉多。如杨绛的《老王》、孙犁的《亡人轶事》等

4、表达方式活。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神不散”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要领,这样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不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更是命题人设题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考生只有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能理解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2、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

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

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和杨绛的《老王》、孙犁的《亡人轶事》等

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

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对景物加以生动得描绘,可以起到下列的作用: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⑤更好地表现主题

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等。

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哲理、议论)

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 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周国平的《面对苦难》。

㈡《考纲》解读

根据《考纲》规定,散文阅读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四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四大类,共十个考点。下面就其中的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1、分析作品结构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C 。

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仅以写景散文为例,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则分别以" 灯" 、" 蒲公英" 和" 故乡的榕树" 为线索。我们阅读时,首先要梳理清文义,即把文中所写到的事件、景物、人物一一梳理清,理清线索,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一一吃透“形”。

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分析文章结构用语:做铺垫、埋伏笔、呼应(照应)、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⒉寻找“文眼”

《考纲》要求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D 。

优秀的散文大多设有“文眼”。“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采、最耐人寻味的地方, 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抓住了“文眼”, 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 找准了理解、把握全文的突破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表面上看,全文处处都是扣住一个“静”字,但实质上,却处处都反衬自己内心的不“静”,显然文首的“心里颇不宁静”,是揭全文之主旨的“文眼”。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寻找“文眼”,即把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

⒊概括主题

《考纲》要求考生“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C 。

一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法,都是为了表现中心主旨服务的。因此命题者命题时,总会结合中心主旨来命题,我们如若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不难找出答案来。但是,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直露的,需要考生体会概括。

⒋分析手法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 。

散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是高考重点之一,主要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复习应该从四个方面下功夫:一个是作品的表达方式,第二个是作品的写作手法,第三个是作品的布局谋篇,第四个是作品的修辞方法。

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叙事散文讲究以小见大,注重形与神的关系;写景散文注重情景交融,把握其情与景的契合是解读的关键;咏物散文则往往采用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手法,理解其象征手法和抒情方式是解读的重点。掌握不同类型散文的表现手法十分重要。

⒌品味语言

《考纲》要求考生“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力层级D 。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如2005年高考重庆题《阳台上的遗憾》中有这样一句“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放在上下文中,我们应该能理解它的含义:即使在南方的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6. 深层探究

《考纲》要求考生就文本加以探究,能力层级F 。

“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就是要求我们采取不同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察,可以从作者、读者、文章中人物的角度,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发掘”,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

二、命题规律

2013年新课标《考试说明》: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

表现手法。阅读鉴赏,应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能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从近年来各地文学作品阅读试题可以看出,散文阅读侧重于对文章组织和结构的考查、对艺术手法中描写的考查以及对主要词句的考查(理解含意,赏析意蕴), 形成了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三重”。

三、整题阅读突破

⒈掌握阅读技巧,养成阅读习惯

⑴从文章整体入手,理清行文脉络。形散神聚是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其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的“形”,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神”与“情”。如2000年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材料《长城》,作者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 ⑵研究背景,了解创作历程。

散文通常是社会生活的折射,了解了文章的相关背景,就掌握了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2011年福建卷的散文阅读《走进腾格里》,解答这篇文章的题目就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了解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月光,突出的在宁静中,对大自然的永恒、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的内涵丰富。每个片段都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了解了创作历程,把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就不难找到题目的答案了。 ⑶借助想象,体会作者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联想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之心了。

⑷掌握手法,找准突破口。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掌握不同类型散文的表现手法十分重要。散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想象、联想、象征、白描、细节渲染、反语、烘托、对比等。

⑸明确技巧,有的放矢。阅读散文,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有:比喻、反衬、对比、排比、反复;象征、变换人称(便于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增强文章节奏感,使上下文衔接更紧凑)、白描手法(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用典(能丰厚文章的文化底蕴,丰富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寓庄于谐(能使文章行文活泼,幽默风趣)。

⑹瞻前顾后,辨析句段关系。

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关联。如2011年北京卷《祁连雪》文后设题: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面段落之间的关系。要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然后再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就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了。

⒉、明辨试题类型,遵循答题程序

类型一:考查“是什么”。主要包括“说说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某某词或句子的含义是什么”。答题对策为: ⑴掌握语句的特点。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寻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发表议论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或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和结尾处的语句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

⑵理解本义,内引外联。词语或句子的本义,即词语的词典义、句子的浅层意义。可先将词语的词典义、句子的浅层意义把握准确,然后联系语境对其本义进行引申。如2011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文后设置了这样一道题:“怎样理解第l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这道题主要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答这道题,应把握“尽情的唱”得含义,理解其语境义,最后联系上文就可以知道。

类型二:考查“怎么写”。主要包括文本怎样布局谋篇、思路层次如何安排、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等。答题对策为: ⑴明确谋篇布局的方法。散文的结构层次主要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理出结构层次,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其方法通常是从综合归纳各段内容入手,有主句的文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其次,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该特点的。

⑵掌握基本的答题程序。考查文章谋篇布局、思路层次类题目的答题程序一般是:首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得出谋篇布局或思路层次的特点。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考查文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类题目的答题程序一般是:①判定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手法;②指出该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作用;③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即表达效果)。如2011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文后有这样的题目:“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道题是考查表现手法的。解答该题,第一步,要指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和想象。第二步,要回答比喻、拟人和想象的作用:使所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得出结论。

类型三:考查“为什么”。比如开头为什么这样写、结尾为何要这样处理等。答题对策为:掌握写作技巧的作用。 散文的结构手法有伏笔、线索、转换、过渡、照应、详略等;其作用为: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上启下,首尾呼应,深化主旨,卒章显志,等等。

五、考点纠错

失误类型一:主观臆断、答非所问

高考阅读题的解答离不开具体语言环境的分析。有些考生抛开文本,不注重品味语言、理解内容、体验感情,仅凭主观臆断、猜想或生搬硬套来作答,结果只能是谬以千里。因此必须谨记“答必有据”的原则,以具体语境为依托,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也有学生粗枝大叶,在审题上犯主观臆断的毛病,造成答非所问的无谓失分。

失误类型二:丢三落四、残缺不全

“归纳概括”题是高考阅读题每年都要考查的固定题型。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答题时应做到要点全面、主次分明、切合要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述出来,切忌残缺不全、主次颠倒、以偏代全。解答归纳概括性的题目要“左思右想”“上下求索”,从全局入手,从内容、思想、结构、技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思考,抓中心语句,循主要线索,挖隐含信息。

失误类型三:缺乏概括、不懂转换

不少考生在作答时,只是胡乱地把原文中的词句照抄照搬过来就万事大吉。不能够对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精简概括,不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把作者的意思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是造成考试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l

失误类型四:表述不当、答案混乱

有的考生阅读理解能力比较高,能读懂文章,但不能用通顺、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有的答案使用反问句、有文采的抒情句来作答,华而不“当”;有的答案语句不通,表意不明,错别字多;有的答案无视规定字数,严重超字;有的答案杂七杂八堆放在一起。在现代文阅读的备考训练中,学生普遍存在只读不写、善于抄录原文而不总结概括的现象。学生甚至个别老师都认为,只要能读懂文章,写不写都没有关系。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如何将筛选的信息准确、精炼地表述出来,需要平时认真刻苦训练组织语言、变换句式、规范书写等能力。 失误类型五:脱离文本、盲目拓展

2009年开始文学类文本阅读多了一道具有较强开放性特点的探究性题型。这种题型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可以一题多解;答案涉及多个方面,是一种多元组合。答案不只是一个结论,还有可能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过程。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敢于思考,要充分施展自己的思维能力。答题者既要具备发展的眼光,又不能脱离文本盲目拓展。答题者最易对文本不管不顾,天马行空地随意发挥。因此要提醒学生注意紧密结合文本内容,逐条逐点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六、基本的答题原则

1. 忠实于题干。题干中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 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到原词句组成答案。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概括要点时,要尽量分析作答,看分答点(当然多多益善),一般4分至少2点,6分至少3点,一定要分条陈述。

3、动笔前一定要组织好语言,看清字数要求等。

散文是人类真我的袒露,是人类生命的一个精神家园,解读散文就是解读品味人类自身。创作者为呈现自我而精心构建文本,解读者为寻找自我而努力破译文本,并进行创作。因而创作有创作的规律,解读也有解读的规律,把握好这些规律,对于解题是大有裨益的。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有更大的进步,必须不断地做题,在答题中悟出真理。

浙江语文高考复习:散文阅读

品味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考纲》要求考生“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力层级D 。

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如2005年高考重庆题《阳台上的遗憾》中有这样一句“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放在上下文中,我们应该能理解它的含义:即使在南方的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

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技法点拨

一、基本考点突破

1.正确理解重要词语

(1) 推断词语的情景义:词不离句

理解这类词语的含义首先要明晓它在语境中是如何产生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词语因比喻、反问、借代、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等修辞手段而产生的新义;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①词语指代内容的概括:利用上下文

使用词语指代的目的是为了行文的简洁。词语指代在文中经常使用,而且运用灵活,它可以指代一个词、短语、句子,甚至整个段落。如果对词语的指代内容没有搞清楚,就会影响对文意的理解。特别要注意,非指示代词的指代,考题是以“理解含义”的提法出现的。

代词指代义的确定,必须紧扣上文内容,要注意:指代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概括。要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

②对词语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标的相似性人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③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含意、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2)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兼顾文体、修辞、主旨、结构

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是理解词语的高要求,即揣摩词语的情味、色彩等附加意义及在文中的修饰作用。其主要作用有:

①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叙事、写人、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含色彩性、音乐性等。

②准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方面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的精确、严密方面的作用。 ③表达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

④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或段)中的地位和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的结构作用。

含义:常用义-指代义-比喻义-临时义

作用:文体风格-修辞效果-感情主旨-结构

2.正确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一般来说,所问的语句不外乎这三种:对文章的结构起作用的句子、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运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的句子。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句不离篇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示段意。

②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

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主要是文章统领性的、过渡性的、总结性的语句以及区分段内层次的语句。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方法

①句子主干浓缩法:对于那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要善于抽出主干,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修饰限制成分

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与外延的窗口,可以从中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②句子作用定位法:文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指起始句、总结句、衔接句、主旨句、情感句、矛盾句、警示句、引用句、修辞句等等。弄清句子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在文中或语段中的地位、作用,对理解句子有重要意义。

特殊句子的作用

③结合语境阐发法:要善于抓住句子所在的段落,考查其相邻语句的隐含信息及其与该句之间的关系

④结合事例推断法:句子的思想或感情并不明朗时,就必须结合事例、引用材料等来推断了。

(3)引用文句的作用

A .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

①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②具有例证的作用。③丰富内容。

插入某一事件:

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B .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①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 委婉表达作者感情等作用。

②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增加文章的思辨色彩。

C .引用神话传说,除上面部分作用外,蒙上一种神秘色彩。

(《烟花三月下扬州》熊召政)

3、正确理解并概括段落的段意、特点、作用

段落的作用应包含两个方面,即“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

内容的作用常常与对比(或反衬)的作用综合起来进行考查。

结构上的作用比较复杂,从全国各地的高考情况,涉及的主要有:承上启下、铺垫、伏笔、照应、点题、引出下文等,而各省市出题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二、简答题语言组织技巧

1、摘录法:选摘原文词句作为答案

2、浓缩法:将原文相应语句按照题目规定字数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改写法:将原文相应的一个或几个语句做适当改动

4、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合乎答案要求的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

5、意译法:回答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的含义时,可以采取翻译(意译)的方法,说出隐含的意思。

6、分析法:评价文章写法时多用分析法,如分析文章层次、句子作用、某种写法作用

【练习】

2010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烟花三月下扬州

熊召政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的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载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的诗化了。

⑤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荡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

(选自《中国小说》,有删节)

16.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与凛冽阔大的北地气象相比,扬州城的景色显得温婉绮丽。

B. 扬州在历史上虽屡经战乱,但繁华的气象却并未因此颓败。

C. 烟雨迷离的扬州城诗意盎然,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

D. 作者以古衬今,满怀深情地赞美了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作者写扬州是追寻诗意的梦境,表现了对扬州的“风流不再”的惋叹。

17. 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4分)

【答案提示】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扬州近南远北的人文山水,引出下文对扬州的描述。 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到扬州去的最好季节,点明题目,表现扬州的美。

秋尽江南草木凋:写秋天到扬州意义不大,对比出春天到扬州最好。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写扬州可以找到东方人梦境般的审美情趣,为后文对扬州风流不再的叹惋作了铺垫。

18. 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很独特,请结合第④段和第⑤段加以赏析。(6分)

【答案提示】切入角度:最向往的地方和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

语言运用:(1)典雅华丽的词语;(2)抑扬顿挫的音韵;(3)对比的句式;(4)口语与书面语的结合。

19. 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提示】扬州还有美丽的风景、人文,繁花锦绣的气象,但是水路不通、画舫绝迹,难于寻觅梦境般的东方审美意趣,令人叹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江南蓑衣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起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摘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自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撷采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

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航,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和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融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沿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9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 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 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1.“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句中“逃离”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错因分析】此类题型学生往往会犯主观臆断的毛病。不注意分析上下文语境,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比如:大多数学生只答“离开农村,到城市去”之类。主要是因为不能站在全文的高度深刻理解文章。描写蓑衣的目的是要表达对一种生活方式的遗弃和忏悔,因此只能狭隘地看到这只是一个生活在农村的人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

【纠错心得】散文总是借助于生活中具体的事物和场景来表达丰富的感情或者深邃的思想。我们要通过对散文形象的品味鉴赏进一步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要透过表象深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一篇散文的灵魂,才能准确全面地解答问题。

【答案】“逃离”一词在句中表示的意思是:摆脱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追求幸福的生活。

2.“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 远望什么?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

【错因分析】其实文章在很多地方都有相关的提示,比如第5段“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一句,第3段“是多么潇洒逍遥啊”一句,第l 段“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一句,比如最后一段。学生能模模糊糊知道这个意思,但是答案总会似是而非,关键就在于他们没有明确地抓住文章提供的这些信息要点,因此只能云山雾罩地乱说一通。

【纠错心得】散文阅读能力的高下,一个很重要的判别标准就是能不能快速、准确、全面地锁定信息区间,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信息如闪光的珍珠散落在文章各处,要善于循着文章思路,结合考题,披草寻珠。然后根据题意把它们串联组织起来。

【答案】它们寻找的是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日子。翘首远望的是主人对它们所代表的潇洒逍遥的志趣和宁静平淡的生活的留恋和回归。

因为来自江南的主人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却失落了曾经宁静自由潇洒的心,失落了曾经的清雅的志趣,失落了曾经的平和的生活。

3.从全文看,“江南蓑衣”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请分条列举。

【错因分析】此题最常见的作答问题就是不完整和太具体不懂概括。散文阅读的作答不仅要准确,也要全面。不全面的主要病因是对文章思路梳理不清和马虎草率。放眼一望,找到几点,就觉得差不多了,这样最容易丢三落四。另外是不会概括,罗哩罗嗦把原文抄上一大堆。

【纠错心得】文章读懂了并不是万事大吉,只有最终完美地表达出来才能得到分数,所以怎样全面准确地按照题目要求作答是必须严格训练的。散文阅读题基本上每人都能得到分数,但是分数相差甚远,个中缘由恐怕就是答题质量。

【答案】艰辛而愉悦的劳作,清寒贫穷的生活,自由狂放(或“潇洒逍遥”) 的志趣,逝去的宁静平和的生活和内心。

4.下列句子分别采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请分析这些修辞方法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1)“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

(2)“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

【错因分析】对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分析最易脱离文本笼统作答,拟人就说“赋予人的情感”,排比就说“加强语言的力量”,这是没有深入理解文章凭空作答的结果。这类题目一定要从修辞手法的个性特征入手,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作答。

【纠错心得】散文阅读中,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是建立在文章主题理解基础上的,不仅要能区分不同的修辞手段,更要能结合文本对其表达效果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答案】(1)将蓑衣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蓑衣代表一种志趣高雅,潇洒自如的生活状态。(2)通过排比不仅加强了语言的力量,而且突出江南蓑衣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实用性被削弱,而被赋予被动的观赏的价值。

浙江语文高考复习:散文阅读

主题

一、考点解析

《考试说明》: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应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能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考纲》要求考生“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C 。

一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法,都是为了表现中心主旨服务的。因此命题者命题时,总会结合中心主旨来命题,我们如若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不难找出答案来。但是,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直露的,需要考生体会概括。

据形悟神,即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联系“文眼”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再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的歌声”。

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形象) 的特点及象征意义。例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的象征意义,是理解该散文主旨的关键。如2006年全国卷《绵绵土》,文章的中心意象是“绵绵土”,它的特点是“金黄色,细柔,温暖,纯净”,在文中象征着故乡及亲情。而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往往又正是散文主旨之所在。

不少散文作家都喜欢“卒章显志”的写法,我们还可以先读文章的结尾,了解其“志”,然后再浏览前面的材料,这样会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再说,散文的主旨大多是抒情、明志、言理,这也给我们把握主旨带来提示,即我们可从“情、志、理”入手。

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主题表现。文章写的是事件,就要悟出平凡小事中寄寓的大道理——以小见大;文章写的是景物,就要悟出景物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或作者托物言的什么志;文章写的是人物,就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悟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征等。

2、《考纲》要求考生就文本加以探究,能力层级F 。

“丰富意蕴”,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行为、交往行为以及艺术、体育活动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深怀忧虑;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二、选文分析

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所选散文,类型逐渐趋于文学性和哲理性,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学品味,若按照取材和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历史文化散文、乡土亲情散文、自然风物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四类。

1、历史文化散文,多描绘地理形胜、风尚变化,抒写历史人物、历史传统,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

这类文章往往表达了作者对个体、民族生命力的颂扬,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对心灵、精神的支柱的追寻,对精神贫瘠的忧虑,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担忧等,体现了强烈的现代理性和忧患意识。 I

2、乡土亲情散文,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与城市的对立更加尖锐,而乡村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变得复杂而日愈世俗。这些变化引起了众多文人的关注,他们创作的有关故乡、乡村的散文也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这类文章往往采用对比式立体结构,一方面,作者通过对乡村风土人情的描绘来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乡村生活的无限留恋或向往,对淳朴民风的珍惜;另一方面,文章又往往在对乡村变化的描述或乡村与城市生活的对比中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深度思考,对乡村固有特色改变的遗憾,对现代人生活方式及都市浮躁生活的厌倦,对人性物化的担忧。

在阅读此类散文时,要注意一个思想根源,那就是在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中,乡村成了人们的精神净土。大部分作者把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当作拯救现代人类精神的良方,他们对乡土的叙写描绘,实质在于寻找精神救赎,回归心灵净土。

3、自然风物散文,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只要取材于自然风物的散文都可归入此类。这些散文,或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让自然风物与作者心灵节奏合拍。

阅读自然风物散文需要把握住两个统一:自然景物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的统一,形象的色彩情调与作者的情感意趣的统一。要借助景语对自然风物的外在特征,包括情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的描写,联系情语——直接或间接表达情绪、情感的词语,找到物我沟通的桥梁,从而号准文章的脉,抓准作者的真实意图。

4、生活哲理散文,如《灯火的温情》、《时间怎样地行走》、《记住回家的路》、《自然》。这种生活哲理散文的写作对象往往是生活中的琐事,人生旅途中的小插曲,但作者却从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中获得了独特的感悟。这些感悟,于作者而言,是体味人生的另一个出口;于读者而言,是由近及远眺望世间万象的一扇扇窗子。

这类散文有几个特征要注意:1内容或针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或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或就历史进行抒发,或从现实展开联想。2.往往有贯彻始终的线索,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是情感,或是某个事件。3.多为卒章显志。 当然,这四类散文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各类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关系,而每一类散文的解读,都必须回归文本,把文本作为阅读的唯一中心。但是,掌握了各类型的相关知识要点,明确了不同类型散文的阅读方向,对于把握散文的意趣,直达文章的思想内核就一定会有帮助。

三、主旨分析

从主题内容上看,所选材料大多抒发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热爱和赞美之情,感悟对生活、社会的体验,展示作者对追求人生真谛、感悟生命光彩、关注社会生活的情怀。所选材料既有丰富的文学性,又有极好的教育性,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人文味、文化味、书卷味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注重对学生的人格精神的引导作用。

1、对人生青春理想的积极追求,对个体、民族生命力的颂扬,对人类生命的关怀和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对人类悠久的历史的深情呼唤;

2、亲情和家庭温馨的可贵记忆,对生活琐事、细节的独特感悟,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乡村生活的无限留恋或向往,对淳朴民风的珍惜;

3、对乡村固有特色改变的遗憾,对现代人生活方式及都市浮躁生活的厌倦,对人性物化的担优,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4、对乡村生活的深度思考,把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当作拯救现代人类精神的良方,寻找精神救赎,回归心灵净土。

5、对大自然的永恒的赞美,寄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对人类屡屡冒犯自然而渴望保护生态平衡的自我觉醒。

6、对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的感慨与反思,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对心灵、精神的支柱的追寻,对精神贫瘠的忧虑,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担忧等,体现了强烈的现代理性和忧患意识。

7、„„„„

一、考点透析

㈠散文的基本知识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表、序、杂文、小品、随笔等。

1、散文基本特征:

(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神不散);

(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

(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散文不像小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主要表现在:

1、时间跨度大。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

2、空间转换广。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

3、事件牵涉多。如杨绛的《老王》、孙犁的《亡人轶事》等

4、表达方式活。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神不散”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要领,这样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不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更是命题人设题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考生只有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能理解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2、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

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

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和杨绛的《老王》、孙犁的《亡人轶事》等

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

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对景物加以生动得描绘,可以起到下列的作用: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⑤更好地表现主题

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等。

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哲理、议论)

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 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周国平的《面对苦难》。

㈡《考纲》解读

根据《考纲》规定,散文阅读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四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四大类,共十个考点。下面就其中的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1、分析作品结构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C 。

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仅以写景散文为例,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则分别以" 灯" 、" 蒲公英" 和" 故乡的榕树" 为线索。我们阅读时,首先要梳理清文义,即把文中所写到的事件、景物、人物一一梳理清,理清线索,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一一吃透“形”。

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分析文章结构用语:做铺垫、埋伏笔、呼应(照应)、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⒉寻找“文眼”

《考纲》要求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D 。

优秀的散文大多设有“文眼”。“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采、最耐人寻味的地方, 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抓住了“文眼”, 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 找准了理解、把握全文的突破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表面上看,全文处处都是扣住一个“静”字,但实质上,却处处都反衬自己内心的不“静”,显然文首的“心里颇不宁静”,是揭全文之主旨的“文眼”。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寻找“文眼”,即把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

⒊概括主题

《考纲》要求考生“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C 。

一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法,都是为了表现中心主旨服务的。因此命题者命题时,总会结合中心主旨来命题,我们如若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不难找出答案来。但是,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直露的,需要考生体会概括。

⒋分析手法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 。

散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是高考重点之一,主要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复习应该从四个方面下功夫:一个是作品的表达方式,第二个是作品的写作手法,第三个是作品的布局谋篇,第四个是作品的修辞方法。

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叙事散文讲究以小见大,注重形与神的关系;写景散文注重情景交融,把握其情与景的契合是解读的关键;咏物散文则往往采用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手法,理解其象征手法和抒情方式是解读的重点。掌握不同类型散文的表现手法十分重要。

⒌品味语言

《考纲》要求考生“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力层级D 。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如2005年高考重庆题《阳台上的遗憾》中有这样一句“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放在上下文中,我们应该能理解它的含义:即使在南方的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6. 深层探究

《考纲》要求考生就文本加以探究,能力层级F 。

“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就是要求我们采取不同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察,可以从作者、读者、文章中人物的角度,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发掘”,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

二、命题规律

2013年新课标《考试说明》: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

表现手法。阅读鉴赏,应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能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从近年来各地文学作品阅读试题可以看出,散文阅读侧重于对文章组织和结构的考查、对艺术手法中描写的考查以及对主要词句的考查(理解含意,赏析意蕴), 形成了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三重”。

三、整题阅读突破

⒈掌握阅读技巧,养成阅读习惯

⑴从文章整体入手,理清行文脉络。形散神聚是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其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的“形”,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神”与“情”。如2000年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材料《长城》,作者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 ⑵研究背景,了解创作历程。

散文通常是社会生活的折射,了解了文章的相关背景,就掌握了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2011年福建卷的散文阅读《走进腾格里》,解答这篇文章的题目就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了解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月光,突出的在宁静中,对大自然的永恒、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的内涵丰富。每个片段都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了解了创作历程,把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就不难找到题目的答案了。 ⑶借助想象,体会作者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联想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之心了。

⑷掌握手法,找准突破口。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掌握不同类型散文的表现手法十分重要。散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想象、联想、象征、白描、细节渲染、反语、烘托、对比等。

⑸明确技巧,有的放矢。阅读散文,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有:比喻、反衬、对比、排比、反复;象征、变换人称(便于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增强文章节奏感,使上下文衔接更紧凑)、白描手法(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用典(能丰厚文章的文化底蕴,丰富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寓庄于谐(能使文章行文活泼,幽默风趣)。

⑹瞻前顾后,辨析句段关系。

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关联。如2011年北京卷《祁连雪》文后设题: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面段落之间的关系。要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然后再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就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了。

⒉、明辨试题类型,遵循答题程序

类型一:考查“是什么”。主要包括“说说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某某词或句子的含义是什么”。答题对策为: ⑴掌握语句的特点。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寻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发表议论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或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和结尾处的语句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

⑵理解本义,内引外联。词语或句子的本义,即词语的词典义、句子的浅层意义。可先将词语的词典义、句子的浅层意义把握准确,然后联系语境对其本义进行引申。如2011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文后设置了这样一道题:“怎样理解第l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这道题主要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答这道题,应把握“尽情的唱”得含义,理解其语境义,最后联系上文就可以知道。

类型二:考查“怎么写”。主要包括文本怎样布局谋篇、思路层次如何安排、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等。答题对策为: ⑴明确谋篇布局的方法。散文的结构层次主要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理出结构层次,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其方法通常是从综合归纳各段内容入手,有主句的文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其次,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该特点的。

⑵掌握基本的答题程序。考查文章谋篇布局、思路层次类题目的答题程序一般是:首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得出谋篇布局或思路层次的特点。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考查文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类题目的答题程序一般是:①判定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手法;②指出该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作用;③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即表达效果)。如2011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文后有这样的题目:“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道题是考查表现手法的。解答该题,第一步,要指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和想象。第二步,要回答比喻、拟人和想象的作用:使所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得出结论。

类型三:考查“为什么”。比如开头为什么这样写、结尾为何要这样处理等。答题对策为:掌握写作技巧的作用。 散文的结构手法有伏笔、线索、转换、过渡、照应、详略等;其作用为: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上启下,首尾呼应,深化主旨,卒章显志,等等。

五、考点纠错

失误类型一:主观臆断、答非所问

高考阅读题的解答离不开具体语言环境的分析。有些考生抛开文本,不注重品味语言、理解内容、体验感情,仅凭主观臆断、猜想或生搬硬套来作答,结果只能是谬以千里。因此必须谨记“答必有据”的原则,以具体语境为依托,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也有学生粗枝大叶,在审题上犯主观臆断的毛病,造成答非所问的无谓失分。

失误类型二:丢三落四、残缺不全

“归纳概括”题是高考阅读题每年都要考查的固定题型。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答题时应做到要点全面、主次分明、切合要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述出来,切忌残缺不全、主次颠倒、以偏代全。解答归纳概括性的题目要“左思右想”“上下求索”,从全局入手,从内容、思想、结构、技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思考,抓中心语句,循主要线索,挖隐含信息。

失误类型三:缺乏概括、不懂转换

不少考生在作答时,只是胡乱地把原文中的词句照抄照搬过来就万事大吉。不能够对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精简概括,不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把作者的意思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是造成考试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l

失误类型四:表述不当、答案混乱

有的考生阅读理解能力比较高,能读懂文章,但不能用通顺、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有的答案使用反问句、有文采的抒情句来作答,华而不“当”;有的答案语句不通,表意不明,错别字多;有的答案无视规定字数,严重超字;有的答案杂七杂八堆放在一起。在现代文阅读的备考训练中,学生普遍存在只读不写、善于抄录原文而不总结概括的现象。学生甚至个别老师都认为,只要能读懂文章,写不写都没有关系。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如何将筛选的信息准确、精炼地表述出来,需要平时认真刻苦训练组织语言、变换句式、规范书写等能力。 失误类型五:脱离文本、盲目拓展

2009年开始文学类文本阅读多了一道具有较强开放性特点的探究性题型。这种题型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可以一题多解;答案涉及多个方面,是一种多元组合。答案不只是一个结论,还有可能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过程。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敢于思考,要充分施展自己的思维能力。答题者既要具备发展的眼光,又不能脱离文本盲目拓展。答题者最易对文本不管不顾,天马行空地随意发挥。因此要提醒学生注意紧密结合文本内容,逐条逐点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六、基本的答题原则

1. 忠实于题干。题干中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 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到原词句组成答案。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概括要点时,要尽量分析作答,看分答点(当然多多益善),一般4分至少2点,6分至少3点,一定要分条陈述。

3、动笔前一定要组织好语言,看清字数要求等。

散文是人类真我的袒露,是人类生命的一个精神家园,解读散文就是解读品味人类自身。创作者为呈现自我而精心构建文本,解读者为寻找自我而努力破译文本,并进行创作。因而创作有创作的规律,解读也有解读的规律,把握好这些规律,对于解题是大有裨益的。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有更大的进步,必须不断地做题,在答题中悟出真理。

浙江语文高考复习:散文阅读

品味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考纲》要求考生“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力层级D 。

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如2005年高考重庆题《阳台上的遗憾》中有这样一句“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放在上下文中,我们应该能理解它的含义:即使在南方的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

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技法点拨

一、基本考点突破

1.正确理解重要词语

(1) 推断词语的情景义:词不离句

理解这类词语的含义首先要明晓它在语境中是如何产生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词语因比喻、反问、借代、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等修辞手段而产生的新义;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①词语指代内容的概括:利用上下文

使用词语指代的目的是为了行文的简洁。词语指代在文中经常使用,而且运用灵活,它可以指代一个词、短语、句子,甚至整个段落。如果对词语的指代内容没有搞清楚,就会影响对文意的理解。特别要注意,非指示代词的指代,考题是以“理解含义”的提法出现的。

代词指代义的确定,必须紧扣上文内容,要注意:指代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概括。要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

②对词语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标的相似性人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③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含意、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2)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兼顾文体、修辞、主旨、结构

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是理解词语的高要求,即揣摩词语的情味、色彩等附加意义及在文中的修饰作用。其主要作用有:

①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叙事、写人、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含色彩性、音乐性等。

②准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方面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的精确、严密方面的作用。 ③表达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

④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或段)中的地位和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的结构作用。

含义:常用义-指代义-比喻义-临时义

作用:文体风格-修辞效果-感情主旨-结构

2.正确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一般来说,所问的语句不外乎这三种:对文章的结构起作用的句子、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运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的句子。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句不离篇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示段意。

②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

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主要是文章统领性的、过渡性的、总结性的语句以及区分段内层次的语句。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方法

①句子主干浓缩法:对于那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要善于抽出主干,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修饰限制成分

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与外延的窗口,可以从中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②句子作用定位法:文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指起始句、总结句、衔接句、主旨句、情感句、矛盾句、警示句、引用句、修辞句等等。弄清句子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在文中或语段中的地位、作用,对理解句子有重要意义。

特殊句子的作用

③结合语境阐发法:要善于抓住句子所在的段落,考查其相邻语句的隐含信息及其与该句之间的关系

④结合事例推断法:句子的思想或感情并不明朗时,就必须结合事例、引用材料等来推断了。

(3)引用文句的作用

A .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

①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②具有例证的作用。③丰富内容。

插入某一事件:

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B .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①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 委婉表达作者感情等作用。

②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增加文章的思辨色彩。

C .引用神话传说,除上面部分作用外,蒙上一种神秘色彩。

(《烟花三月下扬州》熊召政)

3、正确理解并概括段落的段意、特点、作用

段落的作用应包含两个方面,即“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

内容的作用常常与对比(或反衬)的作用综合起来进行考查。

结构上的作用比较复杂,从全国各地的高考情况,涉及的主要有:承上启下、铺垫、伏笔、照应、点题、引出下文等,而各省市出题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二、简答题语言组织技巧

1、摘录法:选摘原文词句作为答案

2、浓缩法:将原文相应语句按照题目规定字数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改写法:将原文相应的一个或几个语句做适当改动

4、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合乎答案要求的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

5、意译法:回答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的含义时,可以采取翻译(意译)的方法,说出隐含的意思。

6、分析法:评价文章写法时多用分析法,如分析文章层次、句子作用、某种写法作用

【练习】

2010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烟花三月下扬州

熊召政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的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载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的诗化了。

⑤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荡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

(选自《中国小说》,有删节)

16.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与凛冽阔大的北地气象相比,扬州城的景色显得温婉绮丽。

B. 扬州在历史上虽屡经战乱,但繁华的气象却并未因此颓败。

C. 烟雨迷离的扬州城诗意盎然,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

D. 作者以古衬今,满怀深情地赞美了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作者写扬州是追寻诗意的梦境,表现了对扬州的“风流不再”的惋叹。

17. 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4分)

【答案提示】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扬州近南远北的人文山水,引出下文对扬州的描述。 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到扬州去的最好季节,点明题目,表现扬州的美。

秋尽江南草木凋:写秋天到扬州意义不大,对比出春天到扬州最好。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写扬州可以找到东方人梦境般的审美情趣,为后文对扬州风流不再的叹惋作了铺垫。

18. 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很独特,请结合第④段和第⑤段加以赏析。(6分)

【答案提示】切入角度:最向往的地方和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

语言运用:(1)典雅华丽的词语;(2)抑扬顿挫的音韵;(3)对比的句式;(4)口语与书面语的结合。

19. 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提示】扬州还有美丽的风景、人文,繁花锦绣的气象,但是水路不通、画舫绝迹,难于寻觅梦境般的东方审美意趣,令人叹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江南蓑衣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起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摘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自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撷采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

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航,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和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融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沿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9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 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 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1.“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句中“逃离”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错因分析】此类题型学生往往会犯主观臆断的毛病。不注意分析上下文语境,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比如:大多数学生只答“离开农村,到城市去”之类。主要是因为不能站在全文的高度深刻理解文章。描写蓑衣的目的是要表达对一种生活方式的遗弃和忏悔,因此只能狭隘地看到这只是一个生活在农村的人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

【纠错心得】散文总是借助于生活中具体的事物和场景来表达丰富的感情或者深邃的思想。我们要通过对散文形象的品味鉴赏进一步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要透过表象深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一篇散文的灵魂,才能准确全面地解答问题。

【答案】“逃离”一词在句中表示的意思是:摆脱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追求幸福的生活。

2.“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 远望什么?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

【错因分析】其实文章在很多地方都有相关的提示,比如第5段“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一句,第3段“是多么潇洒逍遥啊”一句,第l 段“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一句,比如最后一段。学生能模模糊糊知道这个意思,但是答案总会似是而非,关键就在于他们没有明确地抓住文章提供的这些信息要点,因此只能云山雾罩地乱说一通。

【纠错心得】散文阅读能力的高下,一个很重要的判别标准就是能不能快速、准确、全面地锁定信息区间,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信息如闪光的珍珠散落在文章各处,要善于循着文章思路,结合考题,披草寻珠。然后根据题意把它们串联组织起来。

【答案】它们寻找的是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日子。翘首远望的是主人对它们所代表的潇洒逍遥的志趣和宁静平淡的生活的留恋和回归。

因为来自江南的主人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却失落了曾经宁静自由潇洒的心,失落了曾经的清雅的志趣,失落了曾经的平和的生活。

3.从全文看,“江南蓑衣”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请分条列举。

【错因分析】此题最常见的作答问题就是不完整和太具体不懂概括。散文阅读的作答不仅要准确,也要全面。不全面的主要病因是对文章思路梳理不清和马虎草率。放眼一望,找到几点,就觉得差不多了,这样最容易丢三落四。另外是不会概括,罗哩罗嗦把原文抄上一大堆。

【纠错心得】文章读懂了并不是万事大吉,只有最终完美地表达出来才能得到分数,所以怎样全面准确地按照题目要求作答是必须严格训练的。散文阅读题基本上每人都能得到分数,但是分数相差甚远,个中缘由恐怕就是答题质量。

【答案】艰辛而愉悦的劳作,清寒贫穷的生活,自由狂放(或“潇洒逍遥”) 的志趣,逝去的宁静平和的生活和内心。

4.下列句子分别采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请分析这些修辞方法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1)“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

(2)“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

【错因分析】对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分析最易脱离文本笼统作答,拟人就说“赋予人的情感”,排比就说“加强语言的力量”,这是没有深入理解文章凭空作答的结果。这类题目一定要从修辞手法的个性特征入手,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作答。

【纠错心得】散文阅读中,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是建立在文章主题理解基础上的,不仅要能区分不同的修辞手段,更要能结合文本对其表达效果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答案】(1)将蓑衣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蓑衣代表一种志趣高雅,潇洒自如的生活状态。(2)通过排比不仅加强了语言的力量,而且突出江南蓑衣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实用性被削弱,而被赋予被动的观赏的价值。

浙江语文高考复习:散文阅读

主题

一、考点解析

《考试说明》: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应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能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考纲》要求考生“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C 。

一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法,都是为了表现中心主旨服务的。因此命题者命题时,总会结合中心主旨来命题,我们如若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不难找出答案来。但是,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直露的,需要考生体会概括。

据形悟神,即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联系“文眼”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再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的歌声”。

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形象) 的特点及象征意义。例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的象征意义,是理解该散文主旨的关键。如2006年全国卷《绵绵土》,文章的中心意象是“绵绵土”,它的特点是“金黄色,细柔,温暖,纯净”,在文中象征着故乡及亲情。而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往往又正是散文主旨之所在。

不少散文作家都喜欢“卒章显志”的写法,我们还可以先读文章的结尾,了解其“志”,然后再浏览前面的材料,这样会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再说,散文的主旨大多是抒情、明志、言理,这也给我们把握主旨带来提示,即我们可从“情、志、理”入手。

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主题表现。文章写的是事件,就要悟出平凡小事中寄寓的大道理——以小见大;文章写的是景物,就要悟出景物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或作者托物言的什么志;文章写的是人物,就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悟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征等。

2、《考纲》要求考生就文本加以探究,能力层级F 。

“丰富意蕴”,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行为、交往行为以及艺术、体育活动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深怀忧虑;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二、选文分析

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所选散文,类型逐渐趋于文学性和哲理性,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学品味,若按照取材和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历史文化散文、乡土亲情散文、自然风物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四类。

1、历史文化散文,多描绘地理形胜、风尚变化,抒写历史人物、历史传统,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

这类文章往往表达了作者对个体、民族生命力的颂扬,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对心灵、精神的支柱的追寻,对精神贫瘠的忧虑,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担忧等,体现了强烈的现代理性和忧患意识。 I

2、乡土亲情散文,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与城市的对立更加尖锐,而乡村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变得复杂而日愈世俗。这些变化引起了众多文人的关注,他们创作的有关故乡、乡村的散文也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这类文章往往采用对比式立体结构,一方面,作者通过对乡村风土人情的描绘来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乡村生活的无限留恋或向往,对淳朴民风的珍惜;另一方面,文章又往往在对乡村变化的描述或乡村与城市生活的对比中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深度思考,对乡村固有特色改变的遗憾,对现代人生活方式及都市浮躁生活的厌倦,对人性物化的担忧。

在阅读此类散文时,要注意一个思想根源,那就是在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中,乡村成了人们的精神净土。大部分作者把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当作拯救现代人类精神的良方,他们对乡土的叙写描绘,实质在于寻找精神救赎,回归心灵净土。

3、自然风物散文,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只要取材于自然风物的散文都可归入此类。这些散文,或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让自然风物与作者心灵节奏合拍。

阅读自然风物散文需要把握住两个统一:自然景物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的统一,形象的色彩情调与作者的情感意趣的统一。要借助景语对自然风物的外在特征,包括情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的描写,联系情语——直接或间接表达情绪、情感的词语,找到物我沟通的桥梁,从而号准文章的脉,抓准作者的真实意图。

4、生活哲理散文,如《灯火的温情》、《时间怎样地行走》、《记住回家的路》、《自然》。这种生活哲理散文的写作对象往往是生活中的琐事,人生旅途中的小插曲,但作者却从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中获得了独特的感悟。这些感悟,于作者而言,是体味人生的另一个出口;于读者而言,是由近及远眺望世间万象的一扇扇窗子。

这类散文有几个特征要注意:1内容或针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或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或就历史进行抒发,或从现实展开联想。2.往往有贯彻始终的线索,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是情感,或是某个事件。3.多为卒章显志。 当然,这四类散文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各类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关系,而每一类散文的解读,都必须回归文本,把文本作为阅读的唯一中心。但是,掌握了各类型的相关知识要点,明确了不同类型散文的阅读方向,对于把握散文的意趣,直达文章的思想内核就一定会有帮助。

三、主旨分析

从主题内容上看,所选材料大多抒发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热爱和赞美之情,感悟对生活、社会的体验,展示作者对追求人生真谛、感悟生命光彩、关注社会生活的情怀。所选材料既有丰富的文学性,又有极好的教育性,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人文味、文化味、书卷味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注重对学生的人格精神的引导作用。

1、对人生青春理想的积极追求,对个体、民族生命力的颂扬,对人类生命的关怀和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对人类悠久的历史的深情呼唤;

2、亲情和家庭温馨的可贵记忆,对生活琐事、细节的独特感悟,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乡村生活的无限留恋或向往,对淳朴民风的珍惜;

3、对乡村固有特色改变的遗憾,对现代人生活方式及都市浮躁生活的厌倦,对人性物化的担优,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4、对乡村生活的深度思考,把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当作拯救现代人类精神的良方,寻找精神救赎,回归心灵净土。

5、对大自然的永恒的赞美,寄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对人类屡屡冒犯自然而渴望保护生态平衡的自我觉醒。

6、对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的感慨与反思,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对心灵、精神的支柱的追寻,对精神贫瘠的忧虑,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担忧等,体现了强烈的现代理性和忧患意识。

7、„„„„


相关作文

  • 高中生"美文"写作的导向和策略作文4700字
  • 一."美文"的界定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凭借实体抒发真情的文学体裁,"美文"是对散文的审美要求.适合高中生阅读写作的"美文"应该是文体鲜明而又自由.灵活,短小的散文,有其内在的韵味.情趣和笼罩全篇的神韵,具有"意 ...

  • 浅谈品味散文作文0字
  • 浅谈品味散文 散文作为四大文体样式之一, 以其短小隽永.精悍利落见称, 被誉为文艺阵地的"轻骑兵", 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一篇篇或优美或深刻的散文, 犹如文学艺术殿堂中朵朵绚烂的奇葩, 又如深邃夜空中颗颗璀璨的星星, 它们有的诠释生命的价值, 有的展示自然的魅力, 给我们以最完 ...

  • 散文阅读作文900字
  • 要阅读好散文就必须理清文章的线索.思路.内容.情感.主旨.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内容上:理解作者如何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然后就是整体感知,阅读过程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抓住关键的语句来 ...

  • 高中生课外阅读书目推荐作文1900字
  • 高中生课外阅读书目推荐 名家名作 名家的作品未必全是名作,比如余秋雨是名家,出书众多,但是得到众多读者和专家认可的文化散文仍然是<文化苦旅>:比如周国平,他最好的学者散文集还是<守望的距离>.下面列出部分名家名作: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史铁生<我与地坛& ...

  • 幼儿园大班家访记录范文作文7900字
  • 大班散文欣赏<小树叶给大树妈妈的一封 信>研讨活动纪实 发布:张秀兰 时间:2010-10-21 10:34:33 来源:宁夏教研网 点击: 1197 讨 论: 0 教研案例: 大班散文欣赏<小树叶给大树妈妈的一封信>研讨活动纪实 中卫市幼儿园大班教研组 吴秀芬 (获得全区幼 ...

  • 关于安排暑期课外阅读作业的建议与要求作文1500字
  • 关于安排暑期课外阅读作业的建议与要求 一.指导思想 加强<海门市"书香少年"行动计划>实施水平,深度推进课外阅读,在阅读名著.时文名篇中,增加文学素养.拓宽视野.全面提高语文学科学力.推动新教育实验,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让一路书香伴随着初中学生健康成长,让一身书卷味影 ...

  • 初中推荐阅读书籍作文1700字
  • 初中推荐阅读书籍 读书要抓住四个方面:思想,文化,情韵,技法 七年级必读书目 • <繁星•春水> • <伊索寓言> • <童年> • <昆虫记> • <安徒生童话> • <鲁滨逊漂流记> • <老人与海> • < ...

  • 2005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的思考作文6400字
  • 2005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的思考 2005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一亮相,就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与议论,关注和议论的程度与2004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纵观这两年的试卷,我认为2005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对全国高考改革和语文教学改革意义深远,目前来说至少有两大贡献. 一.打破固化结构模式 2005年福建高 ...

  • 名家散文作文7100字
  • 前言: 信息技术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当我们刚适应互联网给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的便捷,云计算时代就到来了.我们也忽然惊觉:信息技术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样它也会影响着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3基础教育版)对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做了展望.他们认为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