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使你的作文更思辨作文2700字

初一作文

“五问”使你的作文更思辨

思辨意识是近年来高考中衡量作文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如何在作文中体现思辨意识,尤其在议论文写作中,如何使思辨有逻辑有层次地向前推进,成为摆在每名考生面前的难题。本篇以二元对立关系型的议论文为例,通过“五问”法,试着为同学们找到一个便捷可行的方法。

“五问”法:

A 和B

1.A 就一定好吗?

2.B 就一定不好吗?

3.A 中为什么会有B ?

4.B 中为什么会有A ?

5.A 和B 在怎样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第一问,可以遵循这样的行文思路:对于A ,固然一般人都认为好,但它就一定好吗? 第二问便是:对于B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认为不好,然而它真的就一定不好吗?

第三问、第四问,那就要采取从普遍到特殊的形式,比如说:任何事物都处在矛盾运动状态中,矛盾的事物以及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它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A 和B 也是这样一对矛盾,所以它们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即A 中会有B ,B 中会有A 。

“五问”中,难点是第五问:A 和B 在怎样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要分析A 和B 在怎样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首先要考虑被转化方是不是含有转化方的因子,如果不含有对方的因子,是不可能实现转化的。再者,两者之间必须要有一个转化的媒介,否则也不能实现转化。如“塞翁失马”的例子:“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且人们都认为是祸,唯独塞翁认为是福,结果“其马将胡骏马而归”,由祸转化成了福,“善术”的塞翁为什么能预见到福呢?无他,只因他熟悉马的习性和生活规律。其间的条件,一个是马识途,加之距离近,完全可能会找回家来,而且马有合群的特性,它很快会和胡马打成一片,于是不光自己回来,还有可能带胡马回来,这就是祸中有福的因子。但光靠这还不能转化成福,要通过“将胡骏马而归”这一事件,这一事件就是由祸到福转化的媒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是福,大家都认为是福,可塞翁却认为是祸,结果其子堕马而折其髀,由福又转化成了祸,塞翁为什么料事如神呢?“知子莫若父”嘛,他太了解自己的儿子,“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又太冒失,早晚会闯祸,所以这福中又含有祸的因子,转化的媒介是其子“堕而折其髀”这一事件。 于是我们可以总结出两条:一是因子,二是媒介。分析A 和B 在怎样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的方法就是:找因子,寻媒介。

运用“五问”法过程中,同学们容易存在的问题是:1.概念界定不清;2.议论标准不一;3.说话过于绝对;4.分析不合逻辑;5.最后缺乏结论。对于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我提出的对策是先分别列出A 和B 这两个概念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然后通过对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从外延与内涵两个方面来清楚地界定概念,这也避免了偏题的风险。对于议论标准不一的问题,只要注意说话是在同一个标准下就行。对于第三个问题,只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就可避免说话绝对化。不合逻辑的问题比较复杂,要找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分析观点和事例间的合理性,一般就不会出现逻辑混乱的状况。最后缺乏结论是因为没有搞清楚思辨的目的而造成的。思辨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解决问题呗。我们只要按照议论文一般结尾的方法即可解决——提出怎么办。思辨就是要练就我们看问题的眼光和方法,对于二元对立的一对矛盾来说,那就是要用全面、客观、理性、发展、辩证的眼光看问题,避免片面、偏激、绝对化。

以《雅和俗》一文为例:

①雅,按照《毛诗序》里的解释,是正的意思。《诗经》中“风、雅、颂”中的“雅”,

是朝廷正乐,是专为贵族所欣赏的,其他俗乐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相对于这种雅,那就是通俗,而人性的庸俗、低俗不在其列。(首先界定概念并且统一标准,就是本文是在文学艺术的标准下来谈论雅和俗的)

②可是雅就一定好吗?宋玉《对楚王问》说:“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这就是曲高和寡。《阳春》《白雪》是高雅音乐,但“和者寡”,当然不可能流传下去,甚至会成历史中的“绝唱”。(回答的是第一问:A 就一定好吗)

③雅不一定都是好,那么俗不一定就是不好。就如同宋玉《对楚王问》中所说,“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那说明“和者众”,那就容易流传。《诗经》中的“国风”,是当时15个国家和地区的土风歌谣,为民间凡众所传唱,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通俗音乐,但在“风、雅、颂”中,思想和艺术成就最高的恰是“风”,直到今天,它还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并且将永远流传下去。(回答的是第二问:B 就一定不好吗)

④任何事物都处在矛盾之中。同一事物有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雅和俗也是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所以雅中有俗,俗中见雅。

⑤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雅和俗。普契尼的歌剧《曼侬·莱斯科》,其形式是雅的,但它反映的还是我们人间的世俗生活,表达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流行歌曲又被称作通俗歌曲,无疑是俗的,但我们通过方文山所作的歌词,不还是能领略《东风破》《青花瓷》《千里之外》等所传达的优雅的意境吗? (第④、⑤两段解决的是第三和第四问:A 中为什么会有B ,B 中为什么会有A )

⑥我们通常说物极必反,大雅即大俗,大俗即大雅。这雅和俗的相互转化,其间必有它们共通的地方。拿文学艺术来说,高雅艺术所使用的表现形式、所表达的内容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情调必然精巧、雅致,但通俗艺术所使用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所表现的当下生活,所表达的人民群

众最朴素的思想情感,被最广大的普通百姓所接受,它一点不会逊于风骚。雅也好,俗也罢,它们都是采用巧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人类共同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和文化修养的差异,以及审美取向的不同和变化,二者会相互转化。最典型的是柳永的词,“凡井水饮处,皆咏柳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被当时的人们看作是俗的,千年后,我们谁不从《雨霖铃》中感受到“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份雅趣呢? (回答A 和B 在怎样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⑦因此,何为雅,何为俗?不可一概而论。雅中有俗,俗中见雅,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及审美观念的变化,雅和俗会互相转化。雅有雅的芝兰之香,俗也有俗的大地芬芳,高雅与通俗共同构成艺术百花园。无论高雅艺术、通俗艺术,我们都能从中品咂出人性的真善美。(结论)

要说明的是,“五问”法仅适合二元对立关系型的议论文。至于A 和B 两个概念还有很多种关系,诸如并列、因果、条件、递进等关系。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生搬硬套。不管什么类型,都要扣住两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在对其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准确立意。对概念间关系的准确把握,正是思辨意识的体现。

“五问”使你的作文更思辨

思辨意识是近年来高考中衡量作文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如何在作文中体现思辨意识,尤其在议论文写作中,如何使思辨有逻辑有层次地向前推进,成为摆在每名考生面前的难题。本篇以二元对立关系型的议论文为例,通过“五问”法,试着为同学们找到一个便捷可行的方法。

“五问”法:

A 和B

1.A 就一定好吗?

2.B 就一定不好吗?

3.A 中为什么会有B ?

4.B 中为什么会有A ?

5.A 和B 在怎样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第一问,可以遵循这样的行文思路:对于A ,固然一般人都认为好,但它就一定好吗? 第二问便是:对于B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认为不好,然而它真的就一定不好吗?

第三问、第四问,那就要采取从普遍到特殊的形式,比如说:任何事物都处在矛盾运动状态中,矛盾的事物以及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它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A 和B 也是这样一对矛盾,所以它们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即A 中会有B ,B 中会有A 。

“五问”中,难点是第五问:A 和B 在怎样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要分析A 和B 在怎样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首先要考虑被转化方是不是含有转化方的因子,如果不含有对方的因子,是不可能实现转化的。再者,两者之间必须要有一个转化的媒介,否则也不能实现转化。如“塞翁失马”的例子:“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且人们都认为是祸,唯独塞翁认为是福,结果“其马将胡骏马而归”,由祸转化成了福,“善术”的塞翁为什么能预见到福呢?无他,只因他熟悉马的习性和生活规律。其间的条件,一个是马识途,加之距离近,完全可能会找回家来,而且马有合群的特性,它很快会和胡马打成一片,于是不光自己回来,还有可能带胡马回来,这就是祸中有福的因子。但光靠这还不能转化成福,要通过“将胡骏马而归”这一事件,这一事件就是由祸到福转化的媒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是福,大家都认为是福,可塞翁却认为是祸,结果其子堕马而折其髀,由福又转化成了祸,塞翁为什么料事如神呢?“知子莫若父”嘛,他太了解自己的儿子,“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又太冒失,早晚会闯祸,所以这福中又含有祸的因子,转化的媒介是其子“堕而折其髀”这一事件。 于是我们可以总结出两条:一是因子,二是媒介。分析A 和B 在怎样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的方法就是:找因子,寻媒介。

运用“五问”法过程中,同学们容易存在的问题是:1.概念界定不清;2.议论标准不一;3.说话过于绝对;4.分析不合逻辑;5.最后缺乏结论。对于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我提出的对策是先分别列出A 和B 这两个概念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然后通过对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从外延与内涵两个方面来清楚地界定概念,这也避免了偏题的风险。对于议论标准不一的问题,只要注意说话是在同一个标准下就行。对于第三个问题,只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就可避免说话绝对化。不合逻辑的问题比较复杂,要找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分析观点和事例间的合理性,一般就不会出现逻辑混乱的状况。最后缺乏结论是因为没有搞清楚思辨的目的而造成的。思辨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解决问题呗。我们只要按照议论文一般结尾的方法即可解决——提出怎么办。思辨就是要练就我们看问题的眼光和方法,对于二元对立的一对矛盾来说,那就是要用全面、客观、理性、发展、辩证的眼光看问题,避免片面、偏激、绝对化。

以《雅和俗》一文为例:

①雅,按照《毛诗序》里的解释,是正的意思。《诗经》中“风、雅、颂”中的“雅”,

是朝廷正乐,是专为贵族所欣赏的,其他俗乐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相对于这种雅,那就是通俗,而人性的庸俗、低俗不在其列。(首先界定概念并且统一标准,就是本文是在文学艺术的标准下来谈论雅和俗的)

②可是雅就一定好吗?宋玉《对楚王问》说:“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这就是曲高和寡。《阳春》《白雪》是高雅音乐,但“和者寡”,当然不可能流传下去,甚至会成历史中的“绝唱”。(回答的是第一问:A 就一定好吗)

③雅不一定都是好,那么俗不一定就是不好。就如同宋玉《对楚王问》中所说,“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那说明“和者众”,那就容易流传。《诗经》中的“国风”,是当时15个国家和地区的土风歌谣,为民间凡众所传唱,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通俗音乐,但在“风、雅、颂”中,思想和艺术成就最高的恰是“风”,直到今天,它还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并且将永远流传下去。(回答的是第二问:B 就一定不好吗)

④任何事物都处在矛盾之中。同一事物有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雅和俗也是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所以雅中有俗,俗中见雅。

⑤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雅和俗。普契尼的歌剧《曼侬·莱斯科》,其形式是雅的,但它反映的还是我们人间的世俗生活,表达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流行歌曲又被称作通俗歌曲,无疑是俗的,但我们通过方文山所作的歌词,不还是能领略《东风破》《青花瓷》《千里之外》等所传达的优雅的意境吗? (第④、⑤两段解决的是第三和第四问:A 中为什么会有B ,B 中为什么会有A )

⑥我们通常说物极必反,大雅即大俗,大俗即大雅。这雅和俗的相互转化,其间必有它们共通的地方。拿文学艺术来说,高雅艺术所使用的表现形式、所表达的内容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情调必然精巧、雅致,但通俗艺术所使用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所表现的当下生活,所表达的人民群

众最朴素的思想情感,被最广大的普通百姓所接受,它一点不会逊于风骚。雅也好,俗也罢,它们都是采用巧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人类共同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和文化修养的差异,以及审美取向的不同和变化,二者会相互转化。最典型的是柳永的词,“凡井水饮处,皆咏柳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被当时的人们看作是俗的,千年后,我们谁不从《雨霖铃》中感受到“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份雅趣呢? (回答A 和B 在怎样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⑦因此,何为雅,何为俗?不可一概而论。雅中有俗,俗中见雅,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及审美观念的变化,雅和俗会互相转化。雅有雅的芝兰之香,俗也有俗的大地芬芳,高雅与通俗共同构成艺术百花园。无论高雅艺术、通俗艺术,我们都能从中品咂出人性的真善美。(结论)

要说明的是,“五问”法仅适合二元对立关系型的议论文。至于A 和B 两个概念还有很多种关系,诸如并列、因果、条件、递进等关系。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生搬硬套。不管什么类型,都要扣住两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在对其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准确立意。对概念间关系的准确把握,正是思辨意识的体现。


相关作文

  • 作文的思辨性作文3500字
  • 所谓思辨,就是思考.分辨.高考的作文,常常要求体现思辨性.没有正确的思路,深刻的思考,丰厚的底蕴,在写作中难以全面地看待问题,辩证的分析问题,恰当的处理问题.文无定法,但有常规.那么,怎样使写作更好地突出思辨性呢? 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思考: 一.要懂得为人之道. 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遵守一些准则. ...

  • 思考十年高考上海作文题作文8100字
  • 十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2016高考作文题: 试题提供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正如试题所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

  • 我喜欢的布娃娃作文1200字
  • 我喜欢的布娃娃 今年夏天,妈妈又给我买了一个布娃娃,这个布娃娃可跟我原来的布娃娃不一样,原来的布娃娃都是小兔子,今年买的是一只小熊.她叫贝贝.它的脑袋像一个大西瓜似的,眼睛圆圆得像一块圆圆的黑宝石,手里还抱着一个爱心,上面画着小熊的一家,脚上还穿着粉色的小靴子,我睡觉的时候总是爱抱着她,她也陪我一起 ...

  • 作文命题趋势及问题作文症结作文1400字
  • 作文评卷传真: 作文命题趋势及考场问题作文症结 李占国 一.课标卷作文命题趋势: 生活故事受青睐. 2010年漫画"有鱼吃还捉老鼠":映射时弊. 2011年"中国崛起":现实而大气. 2012年"船主与漆工":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含有虚构成份 ...

  • 提高材料作文的思辨性作文0字
  • 思辨类作文素材作文0字
  • 一节有趣的科学课作文1600字
  • 一节有趣的科学课 今天我参加了童心童德大课堂活动.听说这节是科学课,由一个同学的家长来上课,而我最喜欢科学课,所以我带了一个小本子和一个铅笔盒,兴高采烈地去上课了. 这节课的内容非常精彩.老师先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玻璃杯,然后又发了一些回形针,让我们把回形针浮到水面上来.我和李思蕊.陈乐涵把回形针放到 ...

  • 新年逛庙会作文1800字
  • 新年逛庙会 时间过得真快,就像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流过.渐渐的,2014年到了,我们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鸣山新年庙会.元旦这天,爸爸妈妈带着我来到鸣山逛庙会. 刚走进庙会的现场,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里什么都有,卖糖葫芦的舞起手中的葫芦棒,卖棉花糖的高声吆喝,卖烧烤的正热火朝天的干着 ...

  • 织出生命之歌作文1800字
  • 织出生命之歌 在我家阳台的角落上,有一株很不起眼的小树,我叫不出它的名字,也不曾理会过. 一天,我在浇花时,注意到了它,与其他树相比,显得格外显眼,树上的叶子快掉光了,只有几片吊在干枯的树枝上.我准备将花盆搬起来,丢到楼下的垃圾箱里,猛地发现在树枝上,趴着一只指甲盖般大小的蜘蛛. 这只蜘蛛很漂亮,腹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