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案作文2400字

六年级作文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z y q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它是我们前进的目标,能把你的志向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好!立志成才,从小做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生齐读) 提问:读课题后谁来说一说课题的意思。(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那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生答)师板书:周恩来。

二、整体感知课文

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检查生字词的识记。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检查生字的巩固情况,火车读词。

学习思考: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3)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

提问上述三个问题,侧重于第三个问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件:讲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地。周恩来对此迷惑不解。 第二件:讲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从而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告诉大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6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听到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而感到疑惑。

第二段(第7——9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中国人受欺凌,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体会到伯父的话。

第三段(第10——16自然)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周恩来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大

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一(1—6自然段)周恩来听到伯父叹着气说: 二(7—9自然段)周恩来看中国人受欺凌,围观中国人敢怒不敢言 三(10—16自然)周恩来表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17自然段)周恩来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大志。

周恩来 爱国情感浓烈

志向远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在这三个阶段中,周恩来的情感变化?生说,师板书:疑惑;气愤;立志。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节)。 (1)读课文,提问:周恩来的内心感到怎样?(很疑惑)。疑惑什么呢?(生答)板书:中华不振。

(2)在文中画出有关产生疑惑的语句。

A 、为什么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

B 、为什么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

C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

(3)自由读这些句子,请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4)指名读,评价所读效果。

(5)同桌同学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第7-9节)

(1)仔细阅读这部分。

(2)提问: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气愤)。是因为什么事感到气

愤?(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没有愧疚之情反得意扬扬。中国巡警没有惩罚洋人,反而训斥受害人。围观的人见此情况尽管气愤,但没有人敢说。)让学生用“因为„„所以” 的句式说。

(3)想象练习,让学生体会情感。

A 、这位妇女的遭遇悲惨吗?这里仅仅只写这位妇女吗?从书上找出描写妇女可怜的语句。

(很悲惨,这里不只是写这位妇女,她是代表中国同胞。)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泣着什么„„

B 、边读边想象,她怎样哭诉?在哭诉什么?

C 、此时周恩来体会到了什么?(“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让他体会到的?(他看到中国人受欺凌。)板书:中国人受欺凌

(4)思考: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这段在这到什么作用?(因为这段主要是一个过渡段,第一句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的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二句巧妙第把课文引入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这段话在这主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习第三部分。(第10—15节)

(1)朗读课文,

(2)思考:周恩来沉思什么,你从哪里知道?

(沉思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修身课上。)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分析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挣钱、为吃饭,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采用“对比”的方法。在这样的对比中,容易使我们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板书:博大胸怀、远大志向。

1、学习第四部分。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所以他立下了这个远大的志向。

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前面两件事是原因,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文章是怎样把三件事连一起的?(多处应用“过渡句、过渡段”衔接起来的)。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对课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对有关的写作方法也有所了解,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要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五、布置作业。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z y q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它是我们前进的目标,能把你的志向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好!立志成才,从小做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生齐读) 提问:读课题后谁来说一说课题的意思。(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那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生答)师板书:周恩来。

二、整体感知课文

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检查生字词的识记。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检查生字的巩固情况,火车读词。

学习思考: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3)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

提问上述三个问题,侧重于第三个问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件:讲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地。周恩来对此迷惑不解。 第二件:讲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从而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告诉大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6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听到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而感到疑惑。

第二段(第7——9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中国人受欺凌,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体会到伯父的话。

第三段(第10——16自然)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周恩来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大

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一(1—6自然段)周恩来听到伯父叹着气说: 二(7—9自然段)周恩来看中国人受欺凌,围观中国人敢怒不敢言 三(10—16自然)周恩来表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17自然段)周恩来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大志。

周恩来 爱国情感浓烈

志向远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在这三个阶段中,周恩来的情感变化?生说,师板书:疑惑;气愤;立志。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节)。 (1)读课文,提问:周恩来的内心感到怎样?(很疑惑)。疑惑什么呢?(生答)板书:中华不振。

(2)在文中画出有关产生疑惑的语句。

A 、为什么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

B 、为什么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

C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

(3)自由读这些句子,请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4)指名读,评价所读效果。

(5)同桌同学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第7-9节)

(1)仔细阅读这部分。

(2)提问: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气愤)。是因为什么事感到气

愤?(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没有愧疚之情反得意扬扬。中国巡警没有惩罚洋人,反而训斥受害人。围观的人见此情况尽管气愤,但没有人敢说。)让学生用“因为„„所以” 的句式说。

(3)想象练习,让学生体会情感。

A 、这位妇女的遭遇悲惨吗?这里仅仅只写这位妇女吗?从书上找出描写妇女可怜的语句。

(很悲惨,这里不只是写这位妇女,她是代表中国同胞。)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泣着什么„„

B 、边读边想象,她怎样哭诉?在哭诉什么?

C 、此时周恩来体会到了什么?(“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让他体会到的?(他看到中国人受欺凌。)板书:中国人受欺凌

(4)思考: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这段在这到什么作用?(因为这段主要是一个过渡段,第一句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的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二句巧妙第把课文引入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这段话在这主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习第三部分。(第10—15节)

(1)朗读课文,

(2)思考:周恩来沉思什么,你从哪里知道?

(沉思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修身课上。)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分析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挣钱、为吃饭,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采用“对比”的方法。在这样的对比中,容易使我们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板书:博大胸怀、远大志向。

1、学习第四部分。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所以他立下了这个远大的志向。

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前面两件事是原因,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文章是怎样把三件事连一起的?(多处应用“过渡句、过渡段”衔接起来的)。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对课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对有关的写作方法也有所了解,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要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五、布置作业。


相关作文

  •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教案作文1400字
  • 教学目的: 1.学习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大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爱国品质. 2.领会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关键语句.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式 教学步骤: 导语:读书是为了什么?许多人的回答都各不 ...

  •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案作文0字
  •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作文3300字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四年级上册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 ...

  • 第一课[扬起理想的风帆]教案作文1200字
  • 第一课<扬起理想的风帆>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理想是指路明灯,每个人都有理想,人生也因为有了理想而精彩.理想是人类进步的动力!理想,是照耀我们前进的方向! 一个理想,就是一段故事,也就有了一份幸福的期待!有人说:理想是用来追的,不是用来想的.为了实现理想,很多人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终于 ...

  • 2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作文0字
  • 1 四 年级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共享教案 2 3 4

  • 2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作文100字
  • 1 四 年级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共享教案 2 3 4 5

  • 勿忘国耻主题班会教案作文0字
  • <勿忘国耻,爱我中华>主题班会 设计理念: 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屈辱史,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活动准备: 1. 排练诗朗诵.武术.小合唱等节目. 2. 收集<火烧圆明园>和<祖国.祖国我爱你>音像资料磁. 一.队会仪式:整队.出旗.唱队歌.宣布活 ...

  • 南京大屠杀(公开课教案)作文1000字
  • 蓝巍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叙述的三大惨案,从而进一步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描绘日军屠虐骨肉同胞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的心声. 3.引导学生感受报告文学细节真实的冲击力. 教学重点 ...

  • 我为祖国骄傲作文2300字
  • <我为祖国骄傲>队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为了结合祖国建国64周年,开展热爱祖国勤奋学习主题团队会.通过这次团队会,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来歌颂.赞美祖国,使学生真正树立起为振兴祖国,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奋发读书的远大理想,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活动准备: 课件&l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