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写作部分 读后感与评论教案 新人教版 (2000字)作文6300字

高三作文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 写作部分 读后感与评论教案 新人教版

一. 教学内容:

写作部分:读后感与评论

二. 写作目标:

1. 选准触发点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2. 短评应力求以情感人。

三. 相关知识:

(一)读后感与评论辨析:

我们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则材料、或者看了一部电影、一出戏以后,总会有一些感触、体会,当把它行之为文时,就成了“读后感”(或“观后感”)。评论则是对某问题或某事件发表意见的文章。依内容可分为政论、思想评论、文学评论、学术评论等。

二者的区别是:

1. 着眼点不同。读后感重在“感”,即作者的感受、受到的教育、起到的启示,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而评论重在“评”,即对被评对象作客观评价,或赞扬新风,弘扬正气;可针砭时弊,明辨是非;或评价创作得失,总结艺术规律,有鲜明的客观意识。

2. 选材范围不同。读后感中的“感”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出发,展开充分的联想,而评论则要紧扣被评对象加以分析、评议、评价、鉴赏等。

3. 写作方法不同。读后感从所感对象中选准触发点之后,一般要联想、引申、类比、联系自身实际,则评论则需就事论事,就文评文。

例如:《游褒禅山记》一文,读后感与评论的不同写作角度:不同写作角度的读后感:

(1)深思而慎取,治学方有得(据原文的“深思慎取”联想的)

(2)无限风光在险峰。

(3)志·力·物

不同写作角度的评论: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在评《游褒禅山记》的写作方法)

(2)尽吾志方无悔(重在评《游褒禅山记》的思想意义)

(二)读后感与评论写法要点指导:

1. 读后感的写作:读后感是议论文中常见的一种,“引议联结”则是它的基本结构模式。 引,就是引用材料,引用不是照抄,而是对题目给的原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概述、或摘要,取其精要,并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

议,是针对前面提出的观点,利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透彻的分析议论,使观点确立起来。

联,是文章的关键,由材料推开去,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或历史、或现实、或集体、或个人、反反正正、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

结,收尾,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或拓展,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练有力,能令人深思则更好。收束全文,一般应回应原材料。

2. 写读后感时应注意的几点:

(1)“感”从“读”来。要写出情真意切的读后感,首先必须认真阅读原文,掌握字面意义、比喻意义、引申意义,领会其精神实质,真正受到感染。

(2)就文发感,感中含情。既可从原文的整体引出观点谈感想,也可取某一情节、某一侧面谈体会,但都要挖掘深意,写出真情。

(3)写文学作品读后感关键要选准“触发点”,因为文学作品常常把意思蕴含和寄寓在形象中间而不是直接告诉读者,所以要精读原作,运用想象和联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串联起来,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

3. 评论的写作:

(1)思想评论:思想评论是针对当前的思想动态,某一种思想倾向或某一个思想问题所作的评论,所以评论的思想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

1)对所评论的思想要有充分的正确的认识,评论要抓住实质、要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更要说明“为什么”。

2)论题要集中、具体,不说空话。说理要透彻,分析要辩证,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

(2)文艺评论:文艺评论是以评论文艺作品及其他一切文艺现象为对象的文章,包括文学评论、剧评、影评以及美术、摄影、音乐等评论。写作文艺评论必须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思想,充分挖掘作品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分析作品或人物形象必须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抓住主要倾向,作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

要夹叙夹议,尽可能地把作品内容的引述与理论评析有机地交织起来,揉为一体。

(3)政治评论(包括时事评论)

要仔细读懂政治时事材料,在领会原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选出其中最切合形势需要的

一、二点作有针对性的评论。

要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方针政策为解剖刀,对事物或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剖析。

要掌握说理的分寸,不能任意拔高,或空洞说教。

要力求语言意明言简,不写废话。

【例文欣赏】

一.

随机应变信如神

——试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

北京市北京师院附中高三·王天红

看完了《红楼梦》,我们往往会这样发问:在这个亲族关系复杂、人员众多的大家庭里,王熙凤何以能威压众人、独揽大权,俨然是偌大家庭的总管?她是怎样取得上层人物的信任,下层人物的敬畏的呢?这个人物有什么社会意义?作者描写这个人物有什么特色?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就非同一般,采用的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整个形象则是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体现出来的,这是作者刻画人物独具匠心之处。在肃穆静寂的氛围里,先是凤姐那放纵无忌的笑声使林黛玉在心里奇怪:“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给读者留下一个最初的印象:王熙凤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紧接着一个“恍若神妃仙子”的凤姐出现在眼前:珠光宝饰,彩绣辉煌,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体态俏丽,身材苗条,“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初次见面便使人有三分畏惧之感、七分驯服之情,觉得她凛然在上,须仰视才见。其外貌美丽而内心莫测的性格通过肖像描写初步透露出来。

王熙凤初见黛玉,便携起她的手,细细打量之后,仍送回座上才夸奖她的美貌,还加一句道:“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之所以送回贾母处再夸,是因为她夸的话里也连及这荣国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这夸奖的

话听起来似脱口而出,却实有精打细算之处:既迎合了贾家之主的“老祖宗”,又旁敲侧击地告诫黛玉,应时时留心在贾府的地位,不可做出出格的事儿。接着又道:“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显出她的权势、威严,使黛玉觉得这既是关心,又是警告,警告自己往后的一举一动切不可迈错一下。因为这“只管”两字已将她束缚在王熙凤的管辖之内了。这里王熙凤用心之险恶,待人之刁钻,充分显示于言谈话语之中。

写她为黛玉丧母的不幸感到难过,用帕拭泪,等贾母一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等语,她又马上转悲为喜,破涕为笑,眨眼工夫,就由哭变为笑,这工夫确是常人所不备。虽然悲之极则哭,喜之极则笑,这是人之常情,然而王熙凤悲喜变化如此之快,却超出了常情,因而人们不能不说她的哭笑是假哭、媚笑。一个虚伪、玲珑、随机应变的面目昭然如在眼前,说到王夫人让她给黛玉做几件衣服,她马上又表示早已准备好,既在黛玉心中留下“体贴人”的印象,又使贾母、王夫人心中产生办事“周到细致”的好感。但根据前面的印象,很难使人相信这是真话,却又不能不叹服她的见风使舵之迅速、曲意奉迎之娴熟。

到此,我们的疑团应已解除,王熙凤之所以能威压众人,大权独揽,不仅因为她是荣国府老爷贾政的内侄女,更因为她长于阿谀奉承,被家族统治者所赏识,这就造就了她两面三刀、泼辣狡诈的性格,也一天天助长了她心毒手狠、口蜜腹剑、玩弄权术的本领。由家庭推及社会,整个社会正是由这样的人把持着,难怪内乱四起,人民遭殃了。王熙凤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封建大家族的产物。通过这一人物,我们不难体察到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封建家族的没落、衰败。

由此可见,分析王熙凤这一典型人物,不仅有助于我们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而且能更深地理解其社会本质,领会作品高度的思想意义。

简评:

本文属于剖析人物形象的文艺短评,它紧扣原课文中有关王熙凤的描写,由现象到本质,进行了具体分析,剖析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和她的艺术形象的社会意义。文章开头提出几个扣住人物本质特征的问题,发人深思,造成悬念。然后从王熙凤的出场、对林黛玉的关照、夸奖及由哭变笑的言行中,逐段深入地提示了她的刁钻圆滑、奸狡虚伪的性格特征,然后回应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作出回答。末段更进一步点明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和意义,收束全文,章法紧凑,结构完整。

推理严密,词汇丰富,文笔流畅。

祸患常积于忽微

——读《伶官传序》一文后

安徽省歙县北岸中学高二 夏军

空闲之日,我细读了欧阳修所作的《伶官传序》一文,心中深有感触。其中,作者提出的“祸患常积于忽微”这一精辟的论断,常令人深思不已。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导致祸患的降临,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其中隐藏着的却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一条无可辩驳的客观规律。

记得有句俗语,叫做“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它更为形象地提示了这种道理,不是吗?一只蚁穴,无足轻重,但若不及时堵塞,能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学过哲学的人都懂得,之所以导致这种结果的产生,是因为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会促使事物性质发生变化。由此可见,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忽微”往往是“祸

患”产生的根源,而在当中起作用的却是一个字——“积”。

对于“积”字,许多人都非常注重它,但大都从正面考虑,如“学习要积累”等等。而反面的呢?则未必了。其实,“积”字所起的反作用也并不少见,而往往被人所忽视。

现就以个人的品行来说,如果一个人在平时常不拘小节或是“反其道而行之”,最终总是要受到惩罚的。像冯大兴、朱泽明,他们竟从一个“堂堂的大学生”,颓废沉沦为人民的罪犯!如此沉痛的事实不能不引人深省,这难道不是他们平时不注意自己在道德、情操方面的修养所造成的吗?假使他们注意了这一点,也断不至于陷入泥塘,不能自拔。这种“祸患”的导致,不也是“积”字所起的作用吗?

诚然,人们一时有小小的疏忽,并无可厚非,重要的,对于自己的过失,不能不重视,不以为然,更不能开脱和原谅,那种仅此一回,下不为例的想法,其实是自欺欺人,一般都并非仅此一回,也并非下不为例。对自己要求不严,常常是“忽微常积”的根本原因。

话到这里,我们不妨可以说,“忽微”并不可怕,可畏的只是“忽微常积”。而能否化“小”为“无”,则取决于自己对“忽微”的态度了。如果不注意自己品行方面的“忽微”长久以往,又怎能不发生恶性膨胀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临终前所说的这句话对于我们不也是个很好的启示吗?要戒恶修善,不可以其小而等闲视之。因此,在平时,我们就必须防微杜渐。可以想见,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到“见小善皆为之,绝之恶于初萌”。那么人们的思想情操将会有多么高尚,社会的文明将向前跨出更惊人的一步!

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品行应是这样,其它的也就不言而喻了。总之,无

论我们在什么时候,只要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都须采取“严以律己”的态度。“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倘若真的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你也将不会担心“祸患”的导致了。

仅此发一感想,以供自勉。

简评:

本文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紧扣“忽微”和“积”,阐明祸患常积于忽微,要求每个人做到“戒恶修善”,防微杜渐,只有这样,才不会担心“祸患”的降临。为了阐明这一观点,作者不是堆砌材料,而是用观点统帅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

文章先说“忽微”,引用一句俗语,一个例证,印证了忽微能导致祸患降临这一客观规律。然后作者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了在忽微和祸患之间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积”字,抓住“积”字,联系实际,用无数事实论述了“积”的反作用,说明“积”是导致祸患的关键。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办法,要“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引用刘备的话启迪人们“戒恶修善”。文章写到此,水到渠成,宗旨一目了然。

二. 审题示范:

(一)阅读下面一首小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蜡 烛

不惜身上膏,化作千尺明;

陪人依窗读,照人赴前程。

默默发光热,从不慕虚名;

一心贯始终,为人尽忠贞。

解析:初读诗,会想到蜡烛的奉献精神。若再认真地读诗,深入地思考,就会体会到蜡烛燃烧自己才是它的价值的所在,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燃烧自己是默默的,“从不慕虚名”。还有一点是“一心贯始终”也可做为立论的角度。这两点均可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加以论述。

(二)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读后感。

有一回,我画一个人牵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有一位先生教我:“绳

子只要画一根,牵了一只羊,后面的都会跟来。”我恍悟自己阅历太少。后来留心观察,看见果然前头牵了一只羊走,后面数十只羊都会跟去,即使走向屠场,也没有一只羊离群而另觅生路的。

后来看见鸭也是如此,赶鸭的人把数百只鸭放在河里,不须用绳子系住,群鸭自能互相追随,聚在一块。上岸的时候,赶鸭的人只要赶一、二只,其余的都会跟着上岸。即使在四通八达的港口,也没有一只鸭肯离群走自己的路的。

节选自丰子恺《随笔》

解析:羊和鸭是被人豢养的,“羊鸭一刀菜”,正是它们的盲从与驯良深得主人的青睐与厚爱,它们的真理是眼前一把青草或水中的漂游小生物,它们无法也不可能作自己命运的主宰,牲畜与家禽如此麻木盲从,其情可恕,可是,作为万物的灵长,人亦要亦步亦趋,且趋之若鹜,不敢自寻生路,便显得可怜之至了。人是有头脑有思想的,理应开辟一条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路,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用自己的脚站着。”参考文题:《走自己的路》《独辟蹊径创辉煌》

【模拟试题】

一. 读后感、评论类作文练习题目:

1. 阅读下面《伞》这首小诗,领会主旨,写一篇读后感。

早上,我问伞

你喜欢太阳晒,还是喜欢雨淋

伞笑了,它说

我考虑的不是这些

我追问它

你考虑些什么

伞说

我想的是——

雨天,不让大家衣服淋湿

晴天,我是大家头上的云

2. “没有形象,艺术本身就不存在。”(周恩来)影视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如何塑造形象的艺术,请你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感想和看法。

3. 请欣赏下面一则公益广告,写一篇读后感。

画面:

阳光明媚,万里无云,一对正在热恋的青年站在花园旁。

“花真漂亮!”

“你喜欢,我去摘。”男青年纵身跳入花园。

不一会儿,他手里拿着一朵鲜花从花园里出来,当他正要将花交给女友时,一个小女孩跑来,稚气地说:

“叔叔,花儿会疼的,你看,这都疼哭了。”

画外音:

请爱护花草树木。

4. 关于读书,爱迪生说:“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颗绕书本旋转的卫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鹉。”对此,你有何感想,请谈一谈你的认识和体会。

5. 读下面一个故事,以《小蚂蚁的启示》为副标题写一篇读后感。

南美洲草原上,发生过这样令人惊心动魄的事。在一个秋日的下午,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呼呼直窜的烈火形成了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一个小小的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的蚂蚁被逼得节节后退,包围圈越来越小,它们似乎除了葬身火海已别无选择。但是,就在此时,出人意料的事出现了,只见蚂蚁们迅速聚拢,抱成一团,滚作一个黑色的“蚁球”冲进火海,烈火将外层的蚂蚁烧得噼啪作响,然而,“蚁球”却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进小河,使大多数蚂蚁绝处逢生。小蚂蚁在毁灭性的打击面前的这种壮举实在可钦可敬,也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6. 阅读下面的小诗,写一篇随感。

散步的时候 / 我走直路 / 儿子却故意 / 把直路 / 走弯 / 我说 / 把弯路走直 / 就是捷径了 / 儿子说 / 把直路走弯 / 路就延长了

7. 请从你比较佩服的现当代作家(鲁迅、林雨堂、冰心、朱自清、王蒙、余秋雨、三毛等)的作品中选读一些较短的散文、小说,然后以札记或随感的形式谈谈你的感想。

【试题答案】

- 6 -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 写作部分 读后感与评论教案 新人教版

一. 教学内容:

写作部分:读后感与评论

二. 写作目标:

1. 选准触发点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2. 短评应力求以情感人。

三. 相关知识:

(一)读后感与评论辨析:

我们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则材料、或者看了一部电影、一出戏以后,总会有一些感触、体会,当把它行之为文时,就成了“读后感”(或“观后感”)。评论则是对某问题或某事件发表意见的文章。依内容可分为政论、思想评论、文学评论、学术评论等。

二者的区别是:

1. 着眼点不同。读后感重在“感”,即作者的感受、受到的教育、起到的启示,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而评论重在“评”,即对被评对象作客观评价,或赞扬新风,弘扬正气;可针砭时弊,明辨是非;或评价创作得失,总结艺术规律,有鲜明的客观意识。

2. 选材范围不同。读后感中的“感”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出发,展开充分的联想,而评论则要紧扣被评对象加以分析、评议、评价、鉴赏等。

3. 写作方法不同。读后感从所感对象中选准触发点之后,一般要联想、引申、类比、联系自身实际,则评论则需就事论事,就文评文。

例如:《游褒禅山记》一文,读后感与评论的不同写作角度:不同写作角度的读后感:

(1)深思而慎取,治学方有得(据原文的“深思慎取”联想的)

(2)无限风光在险峰。

(3)志·力·物

不同写作角度的评论: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在评《游褒禅山记》的写作方法)

(2)尽吾志方无悔(重在评《游褒禅山记》的思想意义)

(二)读后感与评论写法要点指导:

1. 读后感的写作:读后感是议论文中常见的一种,“引议联结”则是它的基本结构模式。 引,就是引用材料,引用不是照抄,而是对题目给的原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概述、或摘要,取其精要,并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

议,是针对前面提出的观点,利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透彻的分析议论,使观点确立起来。

联,是文章的关键,由材料推开去,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或历史、或现实、或集体、或个人、反反正正、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

结,收尾,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或拓展,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练有力,能令人深思则更好。收束全文,一般应回应原材料。

2. 写读后感时应注意的几点:

(1)“感”从“读”来。要写出情真意切的读后感,首先必须认真阅读原文,掌握字面意义、比喻意义、引申意义,领会其精神实质,真正受到感染。

(2)就文发感,感中含情。既可从原文的整体引出观点谈感想,也可取某一情节、某一侧面谈体会,但都要挖掘深意,写出真情。

(3)写文学作品读后感关键要选准“触发点”,因为文学作品常常把意思蕴含和寄寓在形象中间而不是直接告诉读者,所以要精读原作,运用想象和联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串联起来,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

3. 评论的写作:

(1)思想评论:思想评论是针对当前的思想动态,某一种思想倾向或某一个思想问题所作的评论,所以评论的思想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

1)对所评论的思想要有充分的正确的认识,评论要抓住实质、要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更要说明“为什么”。

2)论题要集中、具体,不说空话。说理要透彻,分析要辩证,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

(2)文艺评论:文艺评论是以评论文艺作品及其他一切文艺现象为对象的文章,包括文学评论、剧评、影评以及美术、摄影、音乐等评论。写作文艺评论必须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思想,充分挖掘作品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分析作品或人物形象必须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抓住主要倾向,作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

要夹叙夹议,尽可能地把作品内容的引述与理论评析有机地交织起来,揉为一体。

(3)政治评论(包括时事评论)

要仔细读懂政治时事材料,在领会原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选出其中最切合形势需要的

一、二点作有针对性的评论。

要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方针政策为解剖刀,对事物或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剖析。

要掌握说理的分寸,不能任意拔高,或空洞说教。

要力求语言意明言简,不写废话。

【例文欣赏】

一.

随机应变信如神

——试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

北京市北京师院附中高三·王天红

看完了《红楼梦》,我们往往会这样发问:在这个亲族关系复杂、人员众多的大家庭里,王熙凤何以能威压众人、独揽大权,俨然是偌大家庭的总管?她是怎样取得上层人物的信任,下层人物的敬畏的呢?这个人物有什么社会意义?作者描写这个人物有什么特色?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就非同一般,采用的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整个形象则是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体现出来的,这是作者刻画人物独具匠心之处。在肃穆静寂的氛围里,先是凤姐那放纵无忌的笑声使林黛玉在心里奇怪:“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给读者留下一个最初的印象:王熙凤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紧接着一个“恍若神妃仙子”的凤姐出现在眼前:珠光宝饰,彩绣辉煌,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体态俏丽,身材苗条,“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初次见面便使人有三分畏惧之感、七分驯服之情,觉得她凛然在上,须仰视才见。其外貌美丽而内心莫测的性格通过肖像描写初步透露出来。

王熙凤初见黛玉,便携起她的手,细细打量之后,仍送回座上才夸奖她的美貌,还加一句道:“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之所以送回贾母处再夸,是因为她夸的话里也连及这荣国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这夸奖的

话听起来似脱口而出,却实有精打细算之处:既迎合了贾家之主的“老祖宗”,又旁敲侧击地告诫黛玉,应时时留心在贾府的地位,不可做出出格的事儿。接着又道:“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显出她的权势、威严,使黛玉觉得这既是关心,又是警告,警告自己往后的一举一动切不可迈错一下。因为这“只管”两字已将她束缚在王熙凤的管辖之内了。这里王熙凤用心之险恶,待人之刁钻,充分显示于言谈话语之中。

写她为黛玉丧母的不幸感到难过,用帕拭泪,等贾母一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等语,她又马上转悲为喜,破涕为笑,眨眼工夫,就由哭变为笑,这工夫确是常人所不备。虽然悲之极则哭,喜之极则笑,这是人之常情,然而王熙凤悲喜变化如此之快,却超出了常情,因而人们不能不说她的哭笑是假哭、媚笑。一个虚伪、玲珑、随机应变的面目昭然如在眼前,说到王夫人让她给黛玉做几件衣服,她马上又表示早已准备好,既在黛玉心中留下“体贴人”的印象,又使贾母、王夫人心中产生办事“周到细致”的好感。但根据前面的印象,很难使人相信这是真话,却又不能不叹服她的见风使舵之迅速、曲意奉迎之娴熟。

到此,我们的疑团应已解除,王熙凤之所以能威压众人,大权独揽,不仅因为她是荣国府老爷贾政的内侄女,更因为她长于阿谀奉承,被家族统治者所赏识,这就造就了她两面三刀、泼辣狡诈的性格,也一天天助长了她心毒手狠、口蜜腹剑、玩弄权术的本领。由家庭推及社会,整个社会正是由这样的人把持着,难怪内乱四起,人民遭殃了。王熙凤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封建大家族的产物。通过这一人物,我们不难体察到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封建家族的没落、衰败。

由此可见,分析王熙凤这一典型人物,不仅有助于我们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而且能更深地理解其社会本质,领会作品高度的思想意义。

简评:

本文属于剖析人物形象的文艺短评,它紧扣原课文中有关王熙凤的描写,由现象到本质,进行了具体分析,剖析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和她的艺术形象的社会意义。文章开头提出几个扣住人物本质特征的问题,发人深思,造成悬念。然后从王熙凤的出场、对林黛玉的关照、夸奖及由哭变笑的言行中,逐段深入地提示了她的刁钻圆滑、奸狡虚伪的性格特征,然后回应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作出回答。末段更进一步点明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和意义,收束全文,章法紧凑,结构完整。

推理严密,词汇丰富,文笔流畅。

祸患常积于忽微

——读《伶官传序》一文后

安徽省歙县北岸中学高二 夏军

空闲之日,我细读了欧阳修所作的《伶官传序》一文,心中深有感触。其中,作者提出的“祸患常积于忽微”这一精辟的论断,常令人深思不已。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导致祸患的降临,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其中隐藏着的却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一条无可辩驳的客观规律。

记得有句俗语,叫做“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它更为形象地提示了这种道理,不是吗?一只蚁穴,无足轻重,但若不及时堵塞,能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学过哲学的人都懂得,之所以导致这种结果的产生,是因为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会促使事物性质发生变化。由此可见,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忽微”往往是“祸

患”产生的根源,而在当中起作用的却是一个字——“积”。

对于“积”字,许多人都非常注重它,但大都从正面考虑,如“学习要积累”等等。而反面的呢?则未必了。其实,“积”字所起的反作用也并不少见,而往往被人所忽视。

现就以个人的品行来说,如果一个人在平时常不拘小节或是“反其道而行之”,最终总是要受到惩罚的。像冯大兴、朱泽明,他们竟从一个“堂堂的大学生”,颓废沉沦为人民的罪犯!如此沉痛的事实不能不引人深省,这难道不是他们平时不注意自己在道德、情操方面的修养所造成的吗?假使他们注意了这一点,也断不至于陷入泥塘,不能自拔。这种“祸患”的导致,不也是“积”字所起的作用吗?

诚然,人们一时有小小的疏忽,并无可厚非,重要的,对于自己的过失,不能不重视,不以为然,更不能开脱和原谅,那种仅此一回,下不为例的想法,其实是自欺欺人,一般都并非仅此一回,也并非下不为例。对自己要求不严,常常是“忽微常积”的根本原因。

话到这里,我们不妨可以说,“忽微”并不可怕,可畏的只是“忽微常积”。而能否化“小”为“无”,则取决于自己对“忽微”的态度了。如果不注意自己品行方面的“忽微”长久以往,又怎能不发生恶性膨胀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临终前所说的这句话对于我们不也是个很好的启示吗?要戒恶修善,不可以其小而等闲视之。因此,在平时,我们就必须防微杜渐。可以想见,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到“见小善皆为之,绝之恶于初萌”。那么人们的思想情操将会有多么高尚,社会的文明将向前跨出更惊人的一步!

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品行应是这样,其它的也就不言而喻了。总之,无

论我们在什么时候,只要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都须采取“严以律己”的态度。“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倘若真的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你也将不会担心“祸患”的导致了。

仅此发一感想,以供自勉。

简评:

本文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紧扣“忽微”和“积”,阐明祸患常积于忽微,要求每个人做到“戒恶修善”,防微杜渐,只有这样,才不会担心“祸患”的降临。为了阐明这一观点,作者不是堆砌材料,而是用观点统帅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

文章先说“忽微”,引用一句俗语,一个例证,印证了忽微能导致祸患降临这一客观规律。然后作者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了在忽微和祸患之间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积”字,抓住“积”字,联系实际,用无数事实论述了“积”的反作用,说明“积”是导致祸患的关键。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办法,要“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引用刘备的话启迪人们“戒恶修善”。文章写到此,水到渠成,宗旨一目了然。

二. 审题示范:

(一)阅读下面一首小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蜡 烛

不惜身上膏,化作千尺明;

陪人依窗读,照人赴前程。

默默发光热,从不慕虚名;

一心贯始终,为人尽忠贞。

解析:初读诗,会想到蜡烛的奉献精神。若再认真地读诗,深入地思考,就会体会到蜡烛燃烧自己才是它的价值的所在,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燃烧自己是默默的,“从不慕虚名”。还有一点是“一心贯始终”也可做为立论的角度。这两点均可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加以论述。

(二)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读后感。

有一回,我画一个人牵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有一位先生教我:“绳

子只要画一根,牵了一只羊,后面的都会跟来。”我恍悟自己阅历太少。后来留心观察,看见果然前头牵了一只羊走,后面数十只羊都会跟去,即使走向屠场,也没有一只羊离群而另觅生路的。

后来看见鸭也是如此,赶鸭的人把数百只鸭放在河里,不须用绳子系住,群鸭自能互相追随,聚在一块。上岸的时候,赶鸭的人只要赶一、二只,其余的都会跟着上岸。即使在四通八达的港口,也没有一只鸭肯离群走自己的路的。

节选自丰子恺《随笔》

解析:羊和鸭是被人豢养的,“羊鸭一刀菜”,正是它们的盲从与驯良深得主人的青睐与厚爱,它们的真理是眼前一把青草或水中的漂游小生物,它们无法也不可能作自己命运的主宰,牲畜与家禽如此麻木盲从,其情可恕,可是,作为万物的灵长,人亦要亦步亦趋,且趋之若鹜,不敢自寻生路,便显得可怜之至了。人是有头脑有思想的,理应开辟一条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路,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用自己的脚站着。”参考文题:《走自己的路》《独辟蹊径创辉煌》

【模拟试题】

一. 读后感、评论类作文练习题目:

1. 阅读下面《伞》这首小诗,领会主旨,写一篇读后感。

早上,我问伞

你喜欢太阳晒,还是喜欢雨淋

伞笑了,它说

我考虑的不是这些

我追问它

你考虑些什么

伞说

我想的是——

雨天,不让大家衣服淋湿

晴天,我是大家头上的云

2. “没有形象,艺术本身就不存在。”(周恩来)影视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如何塑造形象的艺术,请你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感想和看法。

3. 请欣赏下面一则公益广告,写一篇读后感。

画面:

阳光明媚,万里无云,一对正在热恋的青年站在花园旁。

“花真漂亮!”

“你喜欢,我去摘。”男青年纵身跳入花园。

不一会儿,他手里拿着一朵鲜花从花园里出来,当他正要将花交给女友时,一个小女孩跑来,稚气地说:

“叔叔,花儿会疼的,你看,这都疼哭了。”

画外音:

请爱护花草树木。

4. 关于读书,爱迪生说:“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颗绕书本旋转的卫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鹉。”对此,你有何感想,请谈一谈你的认识和体会。

5. 读下面一个故事,以《小蚂蚁的启示》为副标题写一篇读后感。

南美洲草原上,发生过这样令人惊心动魄的事。在一个秋日的下午,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呼呼直窜的烈火形成了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一个小小的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的蚂蚁被逼得节节后退,包围圈越来越小,它们似乎除了葬身火海已别无选择。但是,就在此时,出人意料的事出现了,只见蚂蚁们迅速聚拢,抱成一团,滚作一个黑色的“蚁球”冲进火海,烈火将外层的蚂蚁烧得噼啪作响,然而,“蚁球”却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进小河,使大多数蚂蚁绝处逢生。小蚂蚁在毁灭性的打击面前的这种壮举实在可钦可敬,也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6. 阅读下面的小诗,写一篇随感。

散步的时候 / 我走直路 / 儿子却故意 / 把直路 / 走弯 / 我说 / 把弯路走直 / 就是捷径了 / 儿子说 / 把直路走弯 / 路就延长了

7. 请从你比较佩服的现当代作家(鲁迅、林雨堂、冰心、朱自清、王蒙、余秋雨、三毛等)的作品中选读一些较短的散文、小说,然后以札记或随感的形式谈谈你的感想。

【试题答案】

- 6 -


相关作文

  • 感动中国观后感教案作文1100字
  • 1 观后感写作教案 第一.二课时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 那么要写好 ...

  • 生活处处有语文教案 (2000字)作文2300字
  • [课型]单元综合实践课 漫游语文世界 [课时]一课时(展示课) 班级:6.1.6.2 备课时间:2015.3. 授课时间: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 ...

  •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单元三写作[写一篇小评论]教案作文800字
  • 作文训练<写一篇小评论>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写短评的基本要求 2.学习写短评 教学重难点:了解写短评的文体特征 教法学法设计:研讨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有时要对作品进行分析,今天我们学的是如何对作品进行分析.这也就是写短评,所谓短评是对人和事物进行简短 ...

  • 作文写作与修改作文5900字
  • 1 <在困境中前行 --对高中语文作文写作与修改的思考> 宿州三中 李 珍 2 在困境中前行 --对高中语文作文写作与修改的思考 摘要: 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作文教学俗称为语文课的三大板块内容.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作文教学这个板块师生普遍觉得困难,存在着"学生怕写作文,觉得无材 ...

  • 作文训练[写一篇小评论]教案作文900字
  • 教学目标: 1.掌握写短评的基本要求 2.学习写短评 教学重难点:了解写短评的文体特征 教法学法设计:研讨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有时要对作品进行分析,今天我们学的是如何对作品进行分析.这也就是写短评,所谓短评是对人和事物进行简短的评论,属于评论的一种. 二.自 ...

  • 新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指导作文11500字
  • 新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指导 表达自己的看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得到的结论自然不同.生活中,我们读书看报,总不免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谈论事物,总不免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正确流利有理有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呢?这就需要我们 ...

  • 中学写作体系框架作文4600字
  • 1 关于<高中写作独立设课实验框架>的说明 程翔 下面的<高中写作独立设课实验框架>是针对高中一.二年级设计的,与应试模式下的写作不相同.下面笔者对这个框架做一解说,并欢迎感兴趣的同仁加入这项实验,深入研讨,不断完善. 高中写作独立设课实验框架 高一第一学期 高一第二学期 高 ...

  • 东北师范写作16秋在线作业1作文11500字
  • 谋学网www.mouxue.com 写作16秋在线作业1 一.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5 分.) 1. 科普说明文的题材选择的原则有 . 选择自己最熟悉或比较熟悉的题材 . 选择自己不最熟悉题材 . 选择多数人关心.寻求"答案"的题材 . 选择少数人关心.寻求" ...

  •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 蝉 贝壳]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作文3300字
  • 1 短文两篇 蝉 贝壳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 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比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