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08年高考作文的回望与2009年高考的对策作文15000字

高一作文

站在新课程高考的门槛上

——对2008年高考作文的回望与2009年高考的对策

一、掀开你的盖头来——题意把握

(一)作文大组的说明

1、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的是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以表达见出考生水平的高低。当然,考生在写作时加上副标题也算符合要求。

2、关于题意的理解。

“触摸”与“感受”是同一层面的概念,两者有高低深浅之分,并无高下之别。只是前者形象,后者直观。“都市”与“乡村”只是相对概念,可作为城市的代名词,两者在这里可以置换,不宜区别过于严格。对“乡村”的理解也是如此。

从理解角度看,两者都有虚实两层含义。从实的方面说,两者都是人的生存空间;从虚的方面说,两者均可指向精神生存。命题的指导语中,首句指向的是生存空间,而“回望”一句,则暗示了虚的一面,写作可跳出日常生活的束缚,可观察、思考甚至反思我们的生存空间,写作的范围较宽广,可以写当下,也可写虚拟。

3、关于打分的说明

(1)关于错别字

严格执行考纲要求,错一字扣一分,不设上限。

这是对外宣传。实际操作中,考虑到阅卷进程,采用总体把握原则。

(2)关于套话作文

总的态度:此风不可长。套话作文不利于素质教育,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优秀人才,不利于考生的成长,要严厉加以打击。这种作文没有真正体验,没有仔细观察,没有真情实感,没有认真分析,说的是废话、大话、套话、空话,犹如“大头娃娃”,学生写习惯了,永远长不大,并形成了不诚实的习惯。要鼓励考生将文章内容讲清,讲细,讲明。

下面是对于三种形式套话打分的说明:

a 、完全与标题没关系的,如这次写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此类文章在20分以下。

b 、与乡村、城市沾点边,但没有真切感受的,如写乡村中的乐观生活的,分两种情况:语言形式差的,打不及格;语言形式好的,在及格上下浮动。

c 、没有真正的观察、体验,可称之为“扣题的套话”,若语言形式好的,可相对高一些;语言形式不好的,打42分以下。

(二)本人粗浅理解

1、参考思路

感受乡村

可往好的方面写。

写乡村的小河。写河水的清澈见底,河中小鱼历历可数,与此相对应的,也可写人们在小河中淘米、洗衣服、游泳、抓鱼、孩子们的嬉戏、青年人的爱情„„河孕育了乡村,河哺育了村人,河滋养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写乡村的宁静。早晨袅袅吹烟中,村人们开始了一天的生活。他们扛把锄头去南山,吸袋旱烟唠家常,中午围坐话年成,月下晚餐说趣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乡村生活如一幅画卷,村人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精神富足。

写乡村民俗趣事。从正月闹元宵到清明祭祖先,从端午包粽子到六月六喝雄黄酒,从七夕情人互赠礼物到中秋敬送岳父岳母礼物,从重阳登山到过年的送瘟神、祭灶神、迎财神、祭天地祖先,再到压岁钱拜岁的风俗。乡村的民俗本质上就是一个地方风俗的剪影。

写乡村人情的淳朴。白天,乡村人一起劳作。夜幕降临,大家又在院子里聚成一簇,老人们摇着蒲扇偶尔唱上几段越剧,小孩们则津津有味地吃着糖果。墙和墙的连接抵挡了风雨的袭击,人和人的牵手构筑了爱的家园。在雷雨降临时,大家都会帮着抢救衣物;丰收之时,大家会互帮着晒收谷子;一家有难时,大家一起商讨对策„„没有了城区的喧哗纷繁、车水马龙,这里有淳朴的乡风,浓浓的人情。

此外,还可写乡村的山清水秀、民居独特、烟雨牛哞、乡村新气象等。

还可从另一方面入笔,写乡村美好人情的逝去,优美风景的破坏,民风的狭隘自私,信息的闭塞等。

以上为表象层面,考生也可深入进去,写乡村中新旧文化、新旧思想的冲突与撞击,写乡村在现代文明前的焦灼与痛苦,乡村不被城市接纳的迷惘与反思,乡村在现代化大潮中的觉醒,乡村民俗在民族文化中的传承功用与定位„„这些视角,因为加入了对现代文明的观照与思考,思想上有了一定的深度。

触摸城市

写城市霓虹灯的闪耀。城市灯光展示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它既是城市亮化工程的组成部分,又是城市文明的参照物。

写城市广场的变迁。广场的变迁折射了一个城市的兴衰,折射了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广场上聚集着来自城市各个阶层各个方位的人们,他们诉说着城市的过去,他们展望着城市的未来。

写城市的体育设施。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进入了一部分先“胖”起来的行列,人们在工作之余才猛然发现,身体才是一切的基础,他们对体育设施有了热切的期盼。城市的体育设施的建设也可折射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写城市的公园建设。在紧张的工作中,人们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栖息自己的精神。公园的兴建是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公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寄寓着人们的精神需求与审美情趣。

写城市的商场和摩天大楼。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气派,这其中的标志物代表是商场和摩天大楼。在触摸城市的商场和摩天大楼中,我们可读出城市的心跳与呼吸。

此外,还可写城市的文化馆、动物园、影视厅、博物馆„„众多的对象中,我们可读出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活、思想各个层面的内容。

当然,也可从另一个侧面写都市人的精神生活。他们有对城市钢铁森林的厌倦,有疲于奔命的心灵的迷惘与颓废,有对后现代文明的焦虑和冲突„„

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都可以对城市与乡村进行双向思考:乡村人从乡村走向城市,带着对文明与物质的顶礼膜拜;城市人从城市走向乡村,为了寻得心灵的安逸、闲适和宁静。考生如果能写出这个物质与文化的双向冲击与交流,在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上显然能胜过一般考生。

不管选择那个文题,考生都需要有很强的观察力,体验力,思考力,并为这个体悟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口,方能写出好文章来。

2、命题特点

1)命意简单。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触摸”意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可引申为“接触着,抚摸着感受”。“感受”的动词义为“受到(影响) ”、“接受”。“触摸”和“感受”,都有通过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主观的思想情绪之义。这一点,考生只要稍加体会即可明白,不存在审题难度。这很好地符合了考试面向大多数考生的原则,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可事可记,有情可抒。

2)重视自我。2007年浙江卷作文题连续出了五个“你”,强调考生写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今年的浙江卷进一步得到了强化,这从“感受”“触摸”两个关键词当中就可明确。这种命题指向了作文教学的本直——重视自我体验、自我感受,最大限度地张扬自我。

3)利于防止宿构。高考命题者通常陷于两难境地:考虑到多数考生,作文命题应简单些,但这便利了不少投机取巧的考生,他们事先准备一些语段或事例,考试时稍加改变,稍作点题即可写出文采飞扬、令阅卷老师击节赞赏的好文章——这几年出现了许多剪辑古人古事的优秀文章就是明证——这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考虑到区分度,作文命题应难些,让那些真正会审题、会思考、会写作的考生脱颖而出——这又不合面向全体考生的要求。而今年的作文题,由于将写作视野限于“都市或乡村生活”——现代社会,从源头上切断了考生动辄拿古人古事说辞的现象,逼考生思索生活,关注现实,很好地起到了防宿构防套作的作用。

4)平民色彩浓郁。从2004年“人文素养与发展”开始,2005年的“一枝一叶一世界”,2006年的“生无所息/生有所息”,2007年的“行走在消逝中”,浙江卷走的都是哲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例子,作文题上承载了太多思想层面的意思,关乎政治学上的“上层建筑”,贵族色彩浓郁,考生写作时不免要渗透“崇高”“伟大”诸如此类的字眼,而这一点,城市考生写起来优势明显。而今年的“感受乡村”或“触摸城市”则充分考虑了两个地域——农村和城市,将写作视野转向每个人都可遇到的生活的周遭环境,不同修养、不同识见的人都可谈出自己的感悟来,体现了真正的人文关怀。

5)体现寻根意识。从根子上讲,中国绝大多数人出于农村。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人离开了乡村,走向了城市,在城市霓虹灯的变幻里,在人来人往的物质的流里,在各种现代思潮喧嚣纷杂的尘世里,不少人迷失了自己。只在城市入睡时,不少人的灵魂于迷醉中偶然醒来,片刻的悸动中闪现出人生原始的东西,想起乡村生活的种种,这是每个人精神必不可少的纽带,连接着我们的过去和未来。而浙江卷的文题,恰好切中了人们内心的隐秘处,让人们获得了一种体悟,让有素养的考生找到了发泻的缺口。

6)区分度更加明显。对于那些罗列一些生活场景的考生,他们能轻松地得到基准分,且基本上无需考虑离题的问题。而对于那些会思考、善观察的考生来说,他们则将自己的灵魂融入了对文题的体悟,在写作中表现生活中的逃离与迷失、城市的躁动和心灵的宁静、后现代对城市牛哞的向往等深刻的内容,使作文中体现更多厚重的东西,以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以上是对今年浙江卷作文命题的优点分析,正如太阳背面有黑子,任何一份优秀的卷子难免有些瘕疵,笔者以为浙江作文卷有以下几点值得商榷:

一是文体指向单一。尽管命题者在写作要求中指出“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但稍具常识的人都可看出,文题适合写文学色彩浓郁的散文,写一般记叙文的很难得高分,而对于议论文,想必考生搔破头皮,也不知如何立论,如何破题。这对于许多感性不足、理性有余的理科考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须知,高考选拔的不是文学青年,而是全面考察考生的各方面素质,这种忽视思辩能力的考查,显然有违考试的初衷。

二是表述不够简洁。可能是命题者过于追求诗意,引出题目部分用了“回望”“期望”等字眼,这对考生正确把握题意起了干扰作用:文题到底想表达回忆过去的生活,还是展望未来的生活?抑或是兼而有之?要知道,在一篇文章中表达那么多的意思,显然过于为难考生。所以,笔者以为,材料的引述部分不妨再简单明确些,或者干脆去掉这部分内容,直接出示命题。

三是重复昨天故事。这里的重复指的是思维上的重复。众所周知,2007年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其中一个主要维度就是考生“消逝的童年”。而对于大部分考生,他们的童年正是在乡村度过的,如果考生写消逝中的乡村生活,或者是直接化用去年这方面的优秀习作(更有甚者,直接默写去年自己写的作文——大多数高三学生都写过2007年的浙江卷作文),不知阅卷老师作如何处理?

以上三点或许有些吹毛求疵,但对于高考命题者来说,我们希望他们能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力求避免一些失误,这也算是一线老师对命题者的高要求吧!当然,从整体上来说,今年浙江卷的命题是成功的,这种探索是值得继续的。诚如是,则是浙江教师之福,更是数十万考生之福。

二、说与考生仔细吟——阅卷情况

(一)问题与对策

大部分考生都有相关积淀,都话可说,涌出了大量真情涌动,个性鲜明的好文章。但由于不少考生平时习惯于利用现成文章或材料,对生活缺少观察、思考与感悟,思维呆板,今年浙江卷仍出现大量低分文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记流水账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城里人去乡下爷爷或外婆家,写了自己在乡村中的一天的见闻,或者是乡下人上城一天的所见所感;另一种情况是记叙乡下或都市的一年四季情景。这两种形式都扣住了题意,但平铺直叙,没有悬念,没有曲折,文章平淡无味。要改变这种情况,可增加一些写作技法。

一是变换时间,可采用倒叙、插叙等形式,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不妨看一篇文章中的几节文字:

小时侯的除夕夜,有着数不清的美好。一家人在乡下爷爷家过,伯母手下道道让人直咽口水的佳肴;和姐姐坐在灶台前的欣喜;就连那在小煤炉上烧开的水冒出的水气都那么有境界。当然还有最值得去记忆的乡村庭院中的秋千架,它的简易丝毫不减我们姐俩的兴致。

……

又是一年除夕,已记不得一家人多久没有在一起吃年夜饭了。至于那个秋千,铁钩已经生锈了, 木板也被虫蛀了。当我再次看到它时,只能感慨物是人非了。爷爷已不再是我印象中高大的身影了,一米七几的个子,而今和我一般高了。动作也慢了很多,这些年照顾奶奶的辛苦都在他的脸上写着,我怎么也无法将现在的他与那个陪我和姐姐玩的长辈联系在一起了。那个温暖了我童年的秋千,已经罢工很久很久了。是啊,天寒地冻敌不过铁的冰,风雪冰冻比不过铁的冷,惟有爱,能融冰,融雪,融铁。

——选自优秀作文《感受乡村》

一架秋千,搭起了现在与童年的桥梁。简易的秋千,承载了童年乡村温暖的回忆。那儿有一家人一起围坐的祥和,有秋千荡在半空的欢笑,有爷爷身上展现的无限的爱。这种温馨与爱,能够融化冰,融化铁。作者以来回腾挪的结构,朴实深情的语言,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当然,这里还要注意过渡照应的问题,不要为变换而变换,显得过于突兀

二是制造波澜,可利用情感、认识的变化,或巧妙利用对比,使行文跌宕起伏。也来看几节文字:

时光倒回三年前,我想象着陶诗中的草屋八九间,方宅十余亩,想着一望无垠的稻田,想着乡亲们农忙后闲逸的神情,来到乡村,而它,却给我猝不及防的伤。

……

快步往着村庄赶,思念着奶奶家的井水,和我们那不大的田地上的庄稼。到家后,已是汗流浃背了,轻声向奶奶问了声好后,便来到井边打水,如今这口井早已不用桶吊水了。它用上了现代化的水泵,据奶奶说,她也不想换的,只是现在井里的水越发少了,不用这种方式,是很难取到水的。

我压动着水泵数次,看着清澈的井水哗哗地流,脸上便露出了骄阳般的笑,嗯,还是那么的冬暖夏凉,于是便取了条毛巾想洗去我红热脸上的浮躁,可待毛巾轻轻摸着我的脸时,除了阵阵清凉,还感觉到突如其来的刺激性气味,我忙丢下毛巾,跑去问奶奶。奶奶说着说:“这是漂白粉啦,这井里小虫子很多,不多撒点,虫子就杀不死的。”我惊愕了。

——选自优秀作文《感受乡村》

文章对乡村的生活的实际状况,有自己独特的考虑角度。按照命题题意,文题指向是多向的,可写正面的,也可写反面的,要求考生回望生存空间。这位考生在回望中,写出了理想乡村与现实乡村的差异性,对比鲜明,思索难能可贵。

制造波澜要符合生活的真实,举2002年《心灵的选择》为例说明之

三是联想想象,以打破时空的形式,突破眼前,使思维跳转,以避免行文的单调,扩展文章的广度与深度。也来看几段文字:

感受乡村,感受的是一篇篇好诗好赋好文章。闲居乡村,我总感觉到唐很近,汉很近,竹林七贤仿佛正在不远处饮酒,

乡居的日子是一钵碎金,满溢旧王朝的光辉。不,这些都还不够,感受乡村,感受的更是鲁迅的长路,周作人的乌篷船,沈从文的凤凰山歌……

感受乡村,感受的是一种恬淡气质和秀美品格。我总羡慕华兹华斯,不为他的绝妙诗作,而为他在英国湖区的五十年光阴。他感受了五十年的湖光山色,滋补了内心的恬淡心性。感受乡村,华兹华斯以他的方式诠释了乡村的本质。

有时会想到杨丽萍,那个云南村寨里长成的乡村女子。她有裙袂飞扬的丰姿,有风华绝代的风致。她用双手托起月神的尊贵,用双手诉说双雁交颈的呢喃。感受乡村,感受的是杨丽萍的灵,她的真,更是那个风华绝代的女子的魂!

感受乡村,感受的是“跳水女皇”高敏在马塞罗那点亮天空的一刹那;感受乡村,感受的是多丽丝〃莱辛从津巴布韦乡村里炼就的坚韧品格;感受乡村,感受的是席慕容在白山黑水间恣意奔驰的灵魂;感受乡村,感受的是记忆中那一抹乡间的晚照夕阳。

感受乡村,感受的不仅仅是乡村,更是美景,是生活,是诗文,是个性,更是涌动的灵魂!在岁月的过程中回首,我竟是蓦然发现,十几年的行走,走不出乡村那条根。在记忆的最深处,仍是那一抹乡间的晚照夕阳。

——选自优秀作文《感受乡村》

作者以思维的跳转,由外而内层层挖掘村出乡村的形与神:感受那如花似锦的风光美景,感受那一篇篇好诗好赋好文章,感受的是一种恬淡气质和秀美品格,感受杨丽萍、高敏、多丽丝·莱辛、席慕容在乡村滋生出的精魂„„在层层递进的基础上,作者透过现象看本质:感受乡村,感受的不仅仅是乡村,更是美景,是生活,是诗文,是个性,更是涌动的灵魂!

相似联想、相近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假设联想、因果联想等。

四是增加细节,细节是文章的生命,在行文中增加细节,可以使文章在平面的基础上有立体感,丰富文章内涵。如下面的文字:

暮色四合。我一个人坐在窗前看天空渐渐撤去霞色的面纱,时间滴滴答答落在窗棂上,隐约的星盏闪烁在渐渐暗起的夜幕上。我闭上眼,感觉轻柔的星辉落在我的肩膀,如此温柔,一如我童年的乡村。

是村口与邻家的小黄狗追逐嬉戏的快活,在大块大块各色田地里奔跑的自在,端坐灶前看炉火噼啪明灭的悠闲。村中淌过的小溪总能随意掬起一捧清凉,臵身于山坡上的竹林间,听风吹过竹叶的声音,揉碎在竹子独特的清香里,随风摇摆,落满一地。

……

我将乡村的记忆细数叠放,将感受埋藏在最深的心底。陶渊明既有他的桃源,而我,亦有我的乡村。让亲情为屋,思念为瓦,感动为山,记忆为水,拼成只属于我的乡村,每每感受温暖如初。

——选自优秀作文《感受乡村》

作者或用排比比喻,或比喻拟人连用,凸显了文章的细节,将自己的情怀抒写得如行云流水般,晶莹剔透,轻灵而悠然,令人读后不能释怀,久久地回味。

细节的一些技法:慢镜头法、特写法、放大法等。

二、宿构套作

今年的话题在要求中强调“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好些考生不会转变原来写话题作文落下的后遗症,开头结尾提了一下城市或乡村,主体部分直接写三个历史人物,或引用古典诗词,或搬上事先写过的材料,诸如“今春雪灾”“5·12汶川大地震”等,有些考生甚至搬上了感恩的材料,不懂得变通。这些材料体现不出都市或乡征的本质性特征,只是事情的发生地或背景,严重偏离了题意。这告诉我们,对于事先的材料,我们要注意两点:

一是转换角度。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并不等于不能用历史人物,而是要善于合理运用人称,即要求所有的古人古事都是由“我”的感想引出,并最终回到“我”的感受上,古人古事在这里只起到引出或论证的作用,而不能代替自己的感受。以下面这段文字为例:

乡村的宁静散落于它的阡陌与林间,让每一个清晨与黄昏充满安详。当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的时候,面对乡村晨曦初露的天际,我听见远处低声的虫鸣、田里起伏的蛙声与早起人们劳作的声响,仿佛天籁透出一种远古的清新与自然。我不必为城市清早马路上的拥堵与高音喇叭而烦恼焦躁。因为在这里,没有人为的嘈杂与现代化的喧嚣。我相信这定是乡间的宁静创造出的一份人心的恬然,亦是我感受到的乡村最美的馈赠。正如那空山鸟语与明月清泉诞生出这样一位心静如水的诗佛;又如那“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勾勒出稼轩的田园诗性。而在“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晚景中,看那夕阳在湖水中斜铺成诗行,陶冶出乡村人所具有的淡定与安详,感受那渔舟唱晚,雁阵齐飞,感受乡村特有的魅力。

——选自优秀作文《感受乡村》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乡村为载体,作者思接千载,视通古今,想到了秦学士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想到了王维的空山鸟语与明月清泉,想到了世外桃源中的黄发垂髫的怡然,想到了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想到了辛弃疾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想到了谢脁的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想到了王勃的“渔舟唱晚,雁阵齐飞”„„但这些联想,作者最后都回到乡村上,都归结到自己的感受上,为引出最后的“乡村的安谧、质朴、恬然、美好”奠定了基础。

当然,在材料的运用上还要尽可能求新。避免陈旧烂熟。

二是学会点题。不管运用怎样的材料,最后都需要恰到好处的点题,使材料真正为主旨服务。如下面这些段落:

学一份明月清泉自在怀的淡泊,学一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在乡村的怀抱中,用心灵去倾听生命的真谛。

多么渴望乡村中落日的余晖,多么渴望涧边瀑布的清音,多么渴望那空气里混有的那片泥土的气息。用心灵去感受乡村,让自己的生命升华。

金缕曲,黄莺儿,桃花扇,杨柳风,篇篇是对乡村的渴望,字字是对乡村的倾诉。

披一路风尘,看青山依旧,唱大江东去,让我们抛下那份浮躁与焦虑,用心,用灵魂去感受乡村的那片芬芳吧!

——选自优秀作文《感受乡村》

这位考生读过很多古典诗词,对诗句的化用做到了圆合无痕的境界。“学一份明月清泉自在怀的淡泊,学一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 金缕曲,黄莺儿,桃花扇,杨柳风”„„作者巧妙地将诗词名句融入自己的语言,为我所用,并翻出了新意,最后都点出乡村二字,使材料与主旨的结合水乳交融。

当然,不同的段落在点题时可力求变化多样,避免模式化。

三、感受肤浅

由于作文题侧重感性,考生仅将自己的思考停留于表面,只想到人的生存空间,而没有进入到精神生存的层面,感受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普遍流于肤浅,文章局限于一些简单的罗列,显得浅层化。要走出肤浅,首先要增加理性思索,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三点工作。

一是渲染情景。即在文中以独特的笔触描绘情境,使之有画面感。如下面这段文字:

乡村,这两个简单的音节咀嚼在嘴里,我仿佛闻到了混着泥土气息的青草香;乡村,这短短十整笔淌在笔下,我仿佛听见山间欢腾溪流的咏叹,悠扬而流畅。闭上眼,我仿佛看见那将暮未暮的原野里的最后一抹郁绿。那衣我以华裳的山月呵,我恍惚真的见到了席慕容笔下的倾城美景。

——选自优秀作文《感受乡村》

作者从乡村的读音、字形起笔,以比喻的手法,从嗅觉、听觉、视觉三方面写了乡村给人的清香、悠扬和独特的色彩,并用“席慕容笔下的倾城美景”形容乡村美景,情景交融,令人悠然神往。

掌握一些映衬、烘托的技巧(色彩、形体、远近等)

二融入真情。只有融入真切的情感,对城市或乡村的感受才能打动读者。如下面的文字:

走在碎石和黄泥铺就的小路上,不经意间,便走进一片金黄的稻田。稻谷的芬芳混合着清风流水泥土的气息充斥整个天地,叫人只想沉沉睡去永不醒来。

坐在高高的屋檐上,在看碧蓝澄澈的天空的时候,看得笑容满面。一群无知而快乐的小鸟施施然地飘过,羽毛落下覆盖在瞳仁上。看远处几个穿着蓝色粗布衣裳的农民在麦田间劳作,到了冬天的时候便只剩下一茬茬麦杆,褐色的土地裸露着,偶尔会披上一层白霜,寂静而单调。

走过青石铺就的小桥,溪水在碎石间百转千回。一群穿着蓝底白花的妇女,手臂高高场起,极有节奏地捶打衣服的声音响彻苍穹,伴随着女人们清亮的笑声和歌声,交织成一首“乡村交响曲”。

——选自优秀作文《感受乡村》

金黄的稻田、清风流水泥土的气息让人读出了充实;碧蓝澄澈的天空、褐色的土地上的一层白霜,让人读出了内心的宁静;青石铺就的小桥、极有节奏地捶打衣服的声音、女人们清亮的笑声和歌声,读人读出了一种悠远——读着作者的文字,我们完全沉醉在作者所营造的悠远氛围中了。

注意平时的体验与观察。

三是描写传神。借传神的描写来深化自己的感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下面两段文字: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在城市,小动物们没有自由,而且常让人把疫病与它们相连。我也不敢靠近它们。可是到乡村,好像是万物之灵特别衷爱这里,连小狗小猫小鸡小鹅也俨然一个个小精灵。它们黑亮的眸子,摇动的尾巴,都似乎沾有灵气,特别让人怜爱。记得姨妈家养过一条黑色的看门犬,就叫小黑。每每我去看它,只见黑亮的皮毛在阳光下一闪,它便连蹦带跳地向我扑来了,仿佛一个不懂事的小弟弟见着了最亲的大姐姐,喜悦而激动,亮晶晶的目光让人联想起碧空里的星星。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亲爱的姨妈还承包着一个荷塘。一年盛夏,表姐就带着我去采莲蓬。荷塘不大,荷叶密密地肩挨着肩,挤满了整个水面。夏风送来缕缕荷香,让人神清气爽,酷暑带来的烦躁也消了一半。采一张荷叶,盖在头顶,清气顿生;挖一枚莲子,送入口中,清香溢口;摘一朵莲花,凑近鼻子,莲的精魂就飘然而出,注入我的心胸了。我也好像化成了一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水而不妖”的莲花,将把淡泊宁静的种子播遍大地。

——选自优秀作文《感受乡村》

作者对乡村景物的状写都包含着深情:“只见黑亮的皮毛在阳光下一闪,它便连蹦带跳地向我扑来了,仿佛一个不懂事的小弟弟见着了最亲的大姐姐,喜悦而激动”“ 采一张荷叶,盖在头顶,清气顿生;挖一枚莲子,送入口中,清香溢口;摘一朵莲花,凑近鼻子,莲的精魂就飘然而出,注入我的心胸了”这些句子,字里行间饱醮深情,读了以后别有意趣。

掌握一些描写的角度。远近、动静、构图、层次等技巧

(二)欣赏与借鉴

自话题作文成为主要命题形式以来,高考作文一方面出现了大量个性各异、文采飞扬的好文章,但另一方面,由于话

题作文不限文体、自主拟题、自主立意,不少考生为了投机取巧,不在提高自己真正的作文水平上下功夫,致使考生作文中出现了两个不好的倾向:一是准备一些语言华丽、指向多维、极具普适性的历史人物素材,于是高考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看似文化散文,实则“穿靴戴帽”的伪文章;二是将创新往追奇猎异方向引,于是大量花里胡哨,标榜个性,实则四不像的文章大行其道。如果任这种不好的文风发展下去,不但会助长学生的功利心与浮躁心理,而且使考生中仅存的一点诚信也丧失殆尽,与我们的作文教学与语文教学背道而驰,害的是一个时代的学生,甚至是我们民族的未来。

所幸的是,近年来,作文“打假”已成共识。各地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以浙江卷为例,从2005年开始,浙江卷就大力打击“套话作文”,今年则在命题上下了一番功夫,文题 “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 将写作视野限于“都市或乡村生活”——现代社会,重视自我体验、自我感受,从源头上切断了考生动辄拿古人古事说辞的现象,逼考生思索生活,关注现实,很好地起到了防宿构防套作的作用。

在这样的大气候下,怎样的作文才算是真正的好作文?笔者审视了今年浙江卷的满分作文,认为要把握好五个“度”:

1、情感的真度

写作本意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要写自己熟悉的,真切体验过的,那些矫揉造作、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章应坚决予以摒弃。下面是满分作文《感受乡村》的第一部分:

妈妈:

我们到这儿几年了?三年了吧?

但仿佛有十年那么漫长。

在家乡的时候,你是受人尊敬的刘老师。但是在这儿呢,你是被人遗忘的小学代课老师。我听说,都市里孩子很难管,是这样吗?

在家乡的时候,你工作虽然忙,但依然有空陪我,我还记得那些你讲故事我唱歌的日子。但是在这儿呢,你必须住在小小的教工宿舍里,而我也只能在子弟学校的小小床板上躺着想你。你会哭吗,妈妈?你是否和我一样,心中有把小铲子,铲一下,一堆土,铲一下,又一堆土,把我们和都市人的沟渠挖得又宽又深;你是否和我一样,希望有个人,在我们感到无助的时候,抱一下我们,拭去冰凉的泪水?

三年了,但时光仍洗不去身上乡村的印痕。我忘不了在饭馆时,服务员听到奇怪的乡音而吃惊地笑,我忘不了在公车上那个女士按紧皮包对我紧张而充满鄙夷的神色……

都市的天空很大,却充满了迷蒙;都市的楼房很高,却永远触不到天;都市的人很多,却没有一个流露温暖的善意。 妈妈,我在这里迷路了,我找不到我的家。妈妈,这里世界很大,却藏不住我们,我们回家吧,妈妈!

此致

敬礼!

X月X 日

在一个刚到城市的乡下人的眼中,都市永远与自己隔着一段距离,这里天空迷蒙,楼房高耸,人群冷漠,都市虽大,却容不下孩子一颗迷茫的心灵。而对于一个因母亲忙于工作而缺少关爱的孩子来说,这种感情更加突出,更会激起内心对乡村的家的怀念。文章的感情因此显得真切可信。可以说,这篇文章之所以得满分,感情真挚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2、思考的深度

写作不但要写自己动了真情的事物,还要反映社会,所以写作之前还要将自己的感情过滤一遍,以理性驾驭自己的情感,使得自己的文字表述得更加理性,更加深刻,更能触及社会的本质。也以一篇满分作文为例: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谣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地走进乡村,用心灵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着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息。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

感受乡村,感受农村跳动的脉搏,以感受中国最辉煌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韧,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那韵羡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的希望。

看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也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选自满分作文《感受乡村》

对于多数没有真正参加过劳动的学生来说,农村留给他们的是古典诗词中的诗意,那里面有悠然见南山,有稻花香里说丰年,有溪头卧剥莲蓬„„但如果你真正进入到乡村,你才会发现,那里的艰辛并非你所能想象的。“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而当狂风暴雨来临时,与庄稼一同摇坠的,还有农民那颗伤痛的

心。这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思索,显然比一般对乡景风景的浅层描述要深刻得多。写作上,文章从纵横两个角度对乡村进行了思索,提醒我们: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看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静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这观点如黄钟大吕,应时时响在我们每一个人耳边,直至永远。

3、信息的密度

一篇好的文章,可以在点上作深入思考,以自己的深刻取胜。但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由于年龄、社会阅历诸多因素的限制,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很难称得上深刻。所以,要想打动阅卷老师,我们还得在“面”上铺开,增加一些信息点,增加文章的广度。如下面几段选自满分作文《触摸都市》的文字:

总觉得这座城市太大,大得少了些许人情味。再也没了梳雨滴桐的诗情,再也没有莲动下渔舟的画意。有的,是水泥森林阻隔了本要绿江南的春风,是车水马龙替代了本要红了清秋的枫叶满地。那深沉华丽的语言,那洗练谈雅的词句生生被扣在了教科书里,成了一串串失落太久的回忆。

……

你说,你看见了关在笼里的鹤,须知再也不会有昔日的白鹤高翔了,真的已是黄鹤一去不复返了。

你说,你已经失去了那种归去来兮的淡定了,那烦嚣的人世,那都市的杂乱已剥夺了你爱丘山的本性。

你又说,那铁树银花不再能勾起你人约黄昏后的回忆,那一轮明月洒下的碎银,硬是被初上的华灯夺走了恬淡。 总之,你走了,我熟稔如故友的你走了,带着你的太白少陵,带着你的易安义山,远远地离开了这淡漠的都市。 作者信手拈来都是诗文名句:再也没了梳雨滴桐的诗情,再也没有莲动下渔舟的画意。有的,是水泥森林阻隔了本要绿江南的春风,是车水马龙替代了本要红了清秋的枫叶满地„„你已经失去了那种归去来兮的淡定了,那烦嚣的人世,那都市的杂乱已剥夺了你爱丘山的本性„„那铁树银花不再能勾起你人约黄昏后的回忆,那一轮明月洒下的碎银,硬是被初上的华灯夺走了恬淡„„文章从始至终,或化用诗句,或移用诗境,或承继诗情,并巧妙地将这种诗性植入到自己的语言中,诗性而灵动,做到了浑合无迹,使文章既有着非凡的文化气息,又有着不凡的信息密度。

4、文化的厚度

对于一些有一定文化积淀的考生来说,要想夺得高分,还需要扬长避短,发挥自己文化方面的优点,将自己的这方面素养有机地融入到作文中,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化厚度。也以满分作文《触摸都市》的前半部分为例:

站在塞纳河畔,可以触摸巴黎时尚而且典雅的脉搏;身处第五大道,可以感受纽约华丽而又绚烂的气息;漫步银座街头,可以领略东京古老而又现代化的文化;停留黄浦江边,可以体味上海兼容而又独特的精神……

风情各异的城市,是人类历史进程的结晶,彰显古今中外超凡而不朽的智慧,见证与记寻着文明社会的兴衰起落——一个个曾经盛极一时的王朝都在各自的都市中留下永恒的印记。雄伟的罗马城至今依然屹立在亚平宁半岛的中部,用它那精妙绝伦的建筑与令人惊叹的壁画,诉说着古罗马帝国曾经称霸地中海的辉煌。还有壮丽的长安城,幽雅的京都城,神秘的开罗城——哪一件不是鬼斧神工的杰作,又有哪一样不会令我们感叹古今,追忆昔日的古文明的灿烂?

个性迥异的城市,是平凡人生活态度与情趣的反映,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历史与文明。北京人忧国忧民的大气,成都人自给自足的闲定,广州人兼收并蓄的开放,西安人安土重迁的保守,他们都有着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市人精彩而多元化的生活构成华夏大地上绝美的交响,交汇成华夏文明和而不同、千姿百态的美丽画卷,既沉淀着五千年丰厚的文明历史,也蕴藏着面向二十一世纪、走进新时代的开拓进取的精神。

作者从塞纳河畔的巴黎到第五大道的纽约,从银座街头的东京到黄浦江边的上海;从雄伟的罗马城到壮丽的长安城,幽雅的京都城,神秘的开罗城;从北京人忧国忧民的大气到成都人自给自足的闲定,到广州人兼收并蓄的开放,到西安人安土重迁的保守;从鬼斧神工的建筑艺术说到五千年丰厚的文明历史;从都市日渐富足的物质说到不断失去方向的精神;从古典的大唐的幽远歌声,两宋的浅斟低唱说到现代的节奏明快的迪斯科、摇滚、饶舌;从修身养性的绿茶,说到穿着金属外壳的可乐、雪碧;从歌词“遗失的美好”说到“如花般绽放的美丽”„„作者以自己开阔的视野回望都市的过去,反思都市的现在,展望都市的将来,这种胸襟与气度,在今年的浙江卷之中,无疑夺得了头筹。

作者于开阔的视野中,显示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老练的语言功底:透过灯红酒绿、华灯彩照的外表,我们也时常可以见到都市人浮躁而空虚的内心„„快节奏的生活压弯了城市人的脊背,扭曲了城市人的心灵„„作为人类文明核心的都市文化,究竟应何去何从?是在无尽的物欲中毁灭,还是在精神的涅槃中重获新生„„这些句子,或对偶,或拟人,或反问,或排比,整散结合,既与作者内在的修养相辉映,同时还可见出作者深刻的思想力:都市人的耳中早已不再是大唐的幽远歌声,两宋的浅斟低唱,取而代之的是节奏明快的迪斯科、摇滚、饶舌;都市人心中早已不再是口味清雅、益于修身养性的绿茶,穿着金属外壳的可乐、雪碧正大行其道。字里行间,我们读出了作者的激愤与忧虑,读出了对都市的一种责任感。

5、语言的质度

在作文评分标准的诸要素中,评卷老师更看重的是语言,因为其他方面的因素还可以短期取得效果,而语言靠的是死功夫,需要日积月累。真正在语言上有造诣的学生,他们不但追求通顺流畅,还努力使自己的语言有一定的质度,即通过新颖的修辞手法,超常的语言搭配,使语言既有一种陌生化效果,又有一种灵动感。如下面选自满分作文《感受乡村》的几段文字:

早晨,东方露白,与鸡鸣一道迎接初升的一轮红日。以泉为巾,洗濯脸庞;以花为钗,装点发间。喝上一碗香浓的米粥,戴上斗笠,手挽竹篮便出门,赤足踏在松松的泥土上,呼吸着青草弥漫的芬芳。

迎面拂来的是清凉的微风,将发梢轻轻挑起,耳边聆听潺潺流水,有如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夹道满是花语,千朵万

朵压枝低,不知倦的蝶在丛丛簇簇新生的朵儿间翩翩飞舞,似乎寻找春天的歌谣。曲水流觞,荡漾着酒香与诗词,于是那些平平仄仄也一并融入了这鸟语花香之中,不再需要官印,不再奢求荣华。乡村的气息是最醇的美酒,只一滴,便能飞天,梅妻鹤子已足,云烟树霜亦足,远离了喧嚣的乡村有风的歌声。

……

太阳当空,从细碎的桑叶中间投射而下,便撒满了一地的金币,风吹树摇,满地的金币哗哗作响,稻谷弯腰,金黄的稻穗也在炫耀着它的成长。田间的谷堆,散发着太阳暖暖的味道。将头埋在其间,感受浸润了一身的朝气。田埂上时而走着一个背负锄头的农者,满脸的欢颜告诉我们那是劳动的快乐。枝头的累累硕果正等着人们去采摘,告别阳光与枝丫,去往遥远的异乡。

我将阳光与果香小心安放在篮中,满眼的金色是乡村的色调。

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的灵动。首先是用词的灵动。如文章开头一段,一连用了“露”“迎接”“ 洗濯”“装点”“ 喝”“戴”“挽”“踏”“呼”等动词,将乡村空气的清新,作者心灵的轻松、周围环境的宁静等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其次是手法的灵动。“以菊为影,以酒为友,将乡间明月与篱下草木放进酒杯,便醉出了一段段诗词歌赋”“太阳当空,从细碎的桑叶中间投射而下,便撒满了一地的金币,风吹树摇,满地的金币哗哗作响,稻谷弯腰,金黄的稻穗也在炫耀着它的成长”“我将阳光与果香小心安放在篮中,满眼的金色是乡村的色调”„„这些句子,或比喻,或拟人,或化用,或对偶,或移就,或摹声,将乡村的生活描摹得如诗如画,令人悠然神往。

三、我想握住你的手——备考对策

一家出版社约我出一本高考作文方面的书,我将近两年的思索都放进了这本书,这也算是我备考方面的一些看法。当然,在高三一年做全这方面的工作绝不可能,我的想法是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选择一些有用的做法,希望对诸位老师有点启发。

站在新课程高考的门槛上

——对2008年高考作文的回望与2009年高考的对策

一、掀开你的盖头来——题意把握

(一)作文大组的说明

1、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的是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以表达见出考生水平的高低。当然,考生在写作时加上副标题也算符合要求。

2、关于题意的理解。

“触摸”与“感受”是同一层面的概念,两者有高低深浅之分,并无高下之别。只是前者形象,后者直观。“都市”与“乡村”只是相对概念,可作为城市的代名词,两者在这里可以置换,不宜区别过于严格。对“乡村”的理解也是如此。

从理解角度看,两者都有虚实两层含义。从实的方面说,两者都是人的生存空间;从虚的方面说,两者均可指向精神生存。命题的指导语中,首句指向的是生存空间,而“回望”一句,则暗示了虚的一面,写作可跳出日常生活的束缚,可观察、思考甚至反思我们的生存空间,写作的范围较宽广,可以写当下,也可写虚拟。

3、关于打分的说明

(1)关于错别字

严格执行考纲要求,错一字扣一分,不设上限。

这是对外宣传。实际操作中,考虑到阅卷进程,采用总体把握原则。

(2)关于套话作文

总的态度:此风不可长。套话作文不利于素质教育,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优秀人才,不利于考生的成长,要严厉加以打击。这种作文没有真正体验,没有仔细观察,没有真情实感,没有认真分析,说的是废话、大话、套话、空话,犹如“大头娃娃”,学生写习惯了,永远长不大,并形成了不诚实的习惯。要鼓励考生将文章内容讲清,讲细,讲明。

下面是对于三种形式套话打分的说明:

a 、完全与标题没关系的,如这次写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此类文章在20分以下。

b 、与乡村、城市沾点边,但没有真切感受的,如写乡村中的乐观生活的,分两种情况:语言形式差的,打不及格;语言形式好的,在及格上下浮动。

c 、没有真正的观察、体验,可称之为“扣题的套话”,若语言形式好的,可相对高一些;语言形式不好的,打42分以下。

(二)本人粗浅理解

1、参考思路

感受乡村

可往好的方面写。

写乡村的小河。写河水的清澈见底,河中小鱼历历可数,与此相对应的,也可写人们在小河中淘米、洗衣服、游泳、抓鱼、孩子们的嬉戏、青年人的爱情„„河孕育了乡村,河哺育了村人,河滋养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写乡村的宁静。早晨袅袅吹烟中,村人们开始了一天的生活。他们扛把锄头去南山,吸袋旱烟唠家常,中午围坐话年成,月下晚餐说趣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乡村生活如一幅画卷,村人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精神富足。

写乡村民俗趣事。从正月闹元宵到清明祭祖先,从端午包粽子到六月六喝雄黄酒,从七夕情人互赠礼物到中秋敬送岳父岳母礼物,从重阳登山到过年的送瘟神、祭灶神、迎财神、祭天地祖先,再到压岁钱拜岁的风俗。乡村的民俗本质上就是一个地方风俗的剪影。

写乡村人情的淳朴。白天,乡村人一起劳作。夜幕降临,大家又在院子里聚成一簇,老人们摇着蒲扇偶尔唱上几段越剧,小孩们则津津有味地吃着糖果。墙和墙的连接抵挡了风雨的袭击,人和人的牵手构筑了爱的家园。在雷雨降临时,大家都会帮着抢救衣物;丰收之时,大家会互帮着晒收谷子;一家有难时,大家一起商讨对策„„没有了城区的喧哗纷繁、车水马龙,这里有淳朴的乡风,浓浓的人情。

此外,还可写乡村的山清水秀、民居独特、烟雨牛哞、乡村新气象等。

还可从另一方面入笔,写乡村美好人情的逝去,优美风景的破坏,民风的狭隘自私,信息的闭塞等。

以上为表象层面,考生也可深入进去,写乡村中新旧文化、新旧思想的冲突与撞击,写乡村在现代文明前的焦灼与痛苦,乡村不被城市接纳的迷惘与反思,乡村在现代化大潮中的觉醒,乡村民俗在民族文化中的传承功用与定位„„这些视角,因为加入了对现代文明的观照与思考,思想上有了一定的深度。

触摸城市

写城市霓虹灯的闪耀。城市灯光展示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它既是城市亮化工程的组成部分,又是城市文明的参照物。

写城市广场的变迁。广场的变迁折射了一个城市的兴衰,折射了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广场上聚集着来自城市各个阶层各个方位的人们,他们诉说着城市的过去,他们展望着城市的未来。

写城市的体育设施。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进入了一部分先“胖”起来的行列,人们在工作之余才猛然发现,身体才是一切的基础,他们对体育设施有了热切的期盼。城市的体育设施的建设也可折射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写城市的公园建设。在紧张的工作中,人们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栖息自己的精神。公园的兴建是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公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寄寓着人们的精神需求与审美情趣。

写城市的商场和摩天大楼。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气派,这其中的标志物代表是商场和摩天大楼。在触摸城市的商场和摩天大楼中,我们可读出城市的心跳与呼吸。

此外,还可写城市的文化馆、动物园、影视厅、博物馆„„众多的对象中,我们可读出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活、思想各个层面的内容。

当然,也可从另一个侧面写都市人的精神生活。他们有对城市钢铁森林的厌倦,有疲于奔命的心灵的迷惘与颓废,有对后现代文明的焦虑和冲突„„

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都可以对城市与乡村进行双向思考:乡村人从乡村走向城市,带着对文明与物质的顶礼膜拜;城市人从城市走向乡村,为了寻得心灵的安逸、闲适和宁静。考生如果能写出这个物质与文化的双向冲击与交流,在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上显然能胜过一般考生。

不管选择那个文题,考生都需要有很强的观察力,体验力,思考力,并为这个体悟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口,方能写出好文章来。

2、命题特点

1)命意简单。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触摸”意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可引申为“接触着,抚摸着感受”。“感受”的动词义为“受到(影响) ”、“接受”。“触摸”和“感受”,都有通过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主观的思想情绪之义。这一点,考生只要稍加体会即可明白,不存在审题难度。这很好地符合了考试面向大多数考生的原则,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可事可记,有情可抒。

2)重视自我。2007年浙江卷作文题连续出了五个“你”,强调考生写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今年的浙江卷进一步得到了强化,这从“感受”“触摸”两个关键词当中就可明确。这种命题指向了作文教学的本直——重视自我体验、自我感受,最大限度地张扬自我。

3)利于防止宿构。高考命题者通常陷于两难境地:考虑到多数考生,作文命题应简单些,但这便利了不少投机取巧的考生,他们事先准备一些语段或事例,考试时稍加改变,稍作点题即可写出文采飞扬、令阅卷老师击节赞赏的好文章——这几年出现了许多剪辑古人古事的优秀文章就是明证——这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考虑到区分度,作文命题应难些,让那些真正会审题、会思考、会写作的考生脱颖而出——这又不合面向全体考生的要求。而今年的作文题,由于将写作视野限于“都市或乡村生活”——现代社会,从源头上切断了考生动辄拿古人古事说辞的现象,逼考生思索生活,关注现实,很好地起到了防宿构防套作的作用。

4)平民色彩浓郁。从2004年“人文素养与发展”开始,2005年的“一枝一叶一世界”,2006年的“生无所息/生有所息”,2007年的“行走在消逝中”,浙江卷走的都是哲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例子,作文题上承载了太多思想层面的意思,关乎政治学上的“上层建筑”,贵族色彩浓郁,考生写作时不免要渗透“崇高”“伟大”诸如此类的字眼,而这一点,城市考生写起来优势明显。而今年的“感受乡村”或“触摸城市”则充分考虑了两个地域——农村和城市,将写作视野转向每个人都可遇到的生活的周遭环境,不同修养、不同识见的人都可谈出自己的感悟来,体现了真正的人文关怀。

5)体现寻根意识。从根子上讲,中国绝大多数人出于农村。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人离开了乡村,走向了城市,在城市霓虹灯的变幻里,在人来人往的物质的流里,在各种现代思潮喧嚣纷杂的尘世里,不少人迷失了自己。只在城市入睡时,不少人的灵魂于迷醉中偶然醒来,片刻的悸动中闪现出人生原始的东西,想起乡村生活的种种,这是每个人精神必不可少的纽带,连接着我们的过去和未来。而浙江卷的文题,恰好切中了人们内心的隐秘处,让人们获得了一种体悟,让有素养的考生找到了发泻的缺口。

6)区分度更加明显。对于那些罗列一些生活场景的考生,他们能轻松地得到基准分,且基本上无需考虑离题的问题。而对于那些会思考、善观察的考生来说,他们则将自己的灵魂融入了对文题的体悟,在写作中表现生活中的逃离与迷失、城市的躁动和心灵的宁静、后现代对城市牛哞的向往等深刻的内容,使作文中体现更多厚重的东西,以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以上是对今年浙江卷作文命题的优点分析,正如太阳背面有黑子,任何一份优秀的卷子难免有些瘕疵,笔者以为浙江作文卷有以下几点值得商榷:

一是文体指向单一。尽管命题者在写作要求中指出“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但稍具常识的人都可看出,文题适合写文学色彩浓郁的散文,写一般记叙文的很难得高分,而对于议论文,想必考生搔破头皮,也不知如何立论,如何破题。这对于许多感性不足、理性有余的理科考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须知,高考选拔的不是文学青年,而是全面考察考生的各方面素质,这种忽视思辩能力的考查,显然有违考试的初衷。

二是表述不够简洁。可能是命题者过于追求诗意,引出题目部分用了“回望”“期望”等字眼,这对考生正确把握题意起了干扰作用:文题到底想表达回忆过去的生活,还是展望未来的生活?抑或是兼而有之?要知道,在一篇文章中表达那么多的意思,显然过于为难考生。所以,笔者以为,材料的引述部分不妨再简单明确些,或者干脆去掉这部分内容,直接出示命题。

三是重复昨天故事。这里的重复指的是思维上的重复。众所周知,2007年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其中一个主要维度就是考生“消逝的童年”。而对于大部分考生,他们的童年正是在乡村度过的,如果考生写消逝中的乡村生活,或者是直接化用去年这方面的优秀习作(更有甚者,直接默写去年自己写的作文——大多数高三学生都写过2007年的浙江卷作文),不知阅卷老师作如何处理?

以上三点或许有些吹毛求疵,但对于高考命题者来说,我们希望他们能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力求避免一些失误,这也算是一线老师对命题者的高要求吧!当然,从整体上来说,今年浙江卷的命题是成功的,这种探索是值得继续的。诚如是,则是浙江教师之福,更是数十万考生之福。

二、说与考生仔细吟——阅卷情况

(一)问题与对策

大部分考生都有相关积淀,都话可说,涌出了大量真情涌动,个性鲜明的好文章。但由于不少考生平时习惯于利用现成文章或材料,对生活缺少观察、思考与感悟,思维呆板,今年浙江卷仍出现大量低分文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记流水账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城里人去乡下爷爷或外婆家,写了自己在乡村中的一天的见闻,或者是乡下人上城一天的所见所感;另一种情况是记叙乡下或都市的一年四季情景。这两种形式都扣住了题意,但平铺直叙,没有悬念,没有曲折,文章平淡无味。要改变这种情况,可增加一些写作技法。

一是变换时间,可采用倒叙、插叙等形式,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不妨看一篇文章中的几节文字:

小时侯的除夕夜,有着数不清的美好。一家人在乡下爷爷家过,伯母手下道道让人直咽口水的佳肴;和姐姐坐在灶台前的欣喜;就连那在小煤炉上烧开的水冒出的水气都那么有境界。当然还有最值得去记忆的乡村庭院中的秋千架,它的简易丝毫不减我们姐俩的兴致。

……

又是一年除夕,已记不得一家人多久没有在一起吃年夜饭了。至于那个秋千,铁钩已经生锈了, 木板也被虫蛀了。当我再次看到它时,只能感慨物是人非了。爷爷已不再是我印象中高大的身影了,一米七几的个子,而今和我一般高了。动作也慢了很多,这些年照顾奶奶的辛苦都在他的脸上写着,我怎么也无法将现在的他与那个陪我和姐姐玩的长辈联系在一起了。那个温暖了我童年的秋千,已经罢工很久很久了。是啊,天寒地冻敌不过铁的冰,风雪冰冻比不过铁的冷,惟有爱,能融冰,融雪,融铁。

——选自优秀作文《感受乡村》

一架秋千,搭起了现在与童年的桥梁。简易的秋千,承载了童年乡村温暖的回忆。那儿有一家人一起围坐的祥和,有秋千荡在半空的欢笑,有爷爷身上展现的无限的爱。这种温馨与爱,能够融化冰,融化铁。作者以来回腾挪的结构,朴实深情的语言,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当然,这里还要注意过渡照应的问题,不要为变换而变换,显得过于突兀

二是制造波澜,可利用情感、认识的变化,或巧妙利用对比,使行文跌宕起伏。也来看几节文字:

时光倒回三年前,我想象着陶诗中的草屋八九间,方宅十余亩,想着一望无垠的稻田,想着乡亲们农忙后闲逸的神情,来到乡村,而它,却给我猝不及防的伤。

……

快步往着村庄赶,思念着奶奶家的井水,和我们那不大的田地上的庄稼。到家后,已是汗流浃背了,轻声向奶奶问了声好后,便来到井边打水,如今这口井早已不用桶吊水了。它用上了现代化的水泵,据奶奶说,她也不想换的,只是现在井里的水越发少了,不用这种方式,是很难取到水的。

我压动着水泵数次,看着清澈的井水哗哗地流,脸上便露出了骄阳般的笑,嗯,还是那么的冬暖夏凉,于是便取了条毛巾想洗去我红热脸上的浮躁,可待毛巾轻轻摸着我的脸时,除了阵阵清凉,还感觉到突如其来的刺激性气味,我忙丢下毛巾,跑去问奶奶。奶奶说着说:“这是漂白粉啦,这井里小虫子很多,不多撒点,虫子就杀不死的。”我惊愕了。

——选自优秀作文《感受乡村》

文章对乡村的生活的实际状况,有自己独特的考虑角度。按照命题题意,文题指向是多向的,可写正面的,也可写反面的,要求考生回望生存空间。这位考生在回望中,写出了理想乡村与现实乡村的差异性,对比鲜明,思索难能可贵。

制造波澜要符合生活的真实,举2002年《心灵的选择》为例说明之

三是联想想象,以打破时空的形式,突破眼前,使思维跳转,以避免行文的单调,扩展文章的广度与深度。也来看几段文字:

感受乡村,感受的是一篇篇好诗好赋好文章。闲居乡村,我总感觉到唐很近,汉很近,竹林七贤仿佛正在不远处饮酒,

乡居的日子是一钵碎金,满溢旧王朝的光辉。不,这些都还不够,感受乡村,感受的更是鲁迅的长路,周作人的乌篷船,沈从文的凤凰山歌……

感受乡村,感受的是一种恬淡气质和秀美品格。我总羡慕华兹华斯,不为他的绝妙诗作,而为他在英国湖区的五十年光阴。他感受了五十年的湖光山色,滋补了内心的恬淡心性。感受乡村,华兹华斯以他的方式诠释了乡村的本质。

有时会想到杨丽萍,那个云南村寨里长成的乡村女子。她有裙袂飞扬的丰姿,有风华绝代的风致。她用双手托起月神的尊贵,用双手诉说双雁交颈的呢喃。感受乡村,感受的是杨丽萍的灵,她的真,更是那个风华绝代的女子的魂!

感受乡村,感受的是“跳水女皇”高敏在马塞罗那点亮天空的一刹那;感受乡村,感受的是多丽丝〃莱辛从津巴布韦乡村里炼就的坚韧品格;感受乡村,感受的是席慕容在白山黑水间恣意奔驰的灵魂;感受乡村,感受的是记忆中那一抹乡间的晚照夕阳。

感受乡村,感受的不仅仅是乡村,更是美景,是生活,是诗文,是个性,更是涌动的灵魂!在岁月的过程中回首,我竟是蓦然发现,十几年的行走,走不出乡村那条根。在记忆的最深处,仍是那一抹乡间的晚照夕阳。

——选自优秀作文《感受乡村》

作者以思维的跳转,由外而内层层挖掘村出乡村的形与神:感受那如花似锦的风光美景,感受那一篇篇好诗好赋好文章,感受的是一种恬淡气质和秀美品格,感受杨丽萍、高敏、多丽丝·莱辛、席慕容在乡村滋生出的精魂„„在层层递进的基础上,作者透过现象看本质:感受乡村,感受的不仅仅是乡村,更是美景,是生活,是诗文,是个性,更是涌动的灵魂!

相似联想、相近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假设联想、因果联想等。

四是增加细节,细节是文章的生命,在行文中增加细节,可以使文章在平面的基础上有立体感,丰富文章内涵。如下面的文字:

暮色四合。我一个人坐在窗前看天空渐渐撤去霞色的面纱,时间滴滴答答落在窗棂上,隐约的星盏闪烁在渐渐暗起的夜幕上。我闭上眼,感觉轻柔的星辉落在我的肩膀,如此温柔,一如我童年的乡村。

是村口与邻家的小黄狗追逐嬉戏的快活,在大块大块各色田地里奔跑的自在,端坐灶前看炉火噼啪明灭的悠闲。村中淌过的小溪总能随意掬起一捧清凉,臵身于山坡上的竹林间,听风吹过竹叶的声音,揉碎在竹子独特的清香里,随风摇摆,落满一地。

……

我将乡村的记忆细数叠放,将感受埋藏在最深的心底。陶渊明既有他的桃源,而我,亦有我的乡村。让亲情为屋,思念为瓦,感动为山,记忆为水,拼成只属于我的乡村,每每感受温暖如初。

——选自优秀作文《感受乡村》

作者或用排比比喻,或比喻拟人连用,凸显了文章的细节,将自己的情怀抒写得如行云流水般,晶莹剔透,轻灵而悠然,令人读后不能释怀,久久地回味。

细节的一些技法:慢镜头法、特写法、放大法等。

二、宿构套作

今年的话题在要求中强调“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好些考生不会转变原来写话题作文落下的后遗症,开头结尾提了一下城市或乡村,主体部分直接写三个历史人物,或引用古典诗词,或搬上事先写过的材料,诸如“今春雪灾”“5·12汶川大地震”等,有些考生甚至搬上了感恩的材料,不懂得变通。这些材料体现不出都市或乡征的本质性特征,只是事情的发生地或背景,严重偏离了题意。这告诉我们,对于事先的材料,我们要注意两点:

一是转换角度。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并不等于不能用历史人物,而是要善于合理运用人称,即要求所有的古人古事都是由“我”的感想引出,并最终回到“我”的感受上,古人古事在这里只起到引出或论证的作用,而不能代替自己的感受。以下面这段文字为例:

乡村的宁静散落于它的阡陌与林间,让每一个清晨与黄昏充满安详。当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的时候,面对乡村晨曦初露的天际,我听见远处低声的虫鸣、田里起伏的蛙声与早起人们劳作的声响,仿佛天籁透出一种远古的清新与自然。我不必为城市清早马路上的拥堵与高音喇叭而烦恼焦躁。因为在这里,没有人为的嘈杂与现代化的喧嚣。我相信这定是乡间的宁静创造出的一份人心的恬然,亦是我感受到的乡村最美的馈赠。正如那空山鸟语与明月清泉诞生出这样一位心静如水的诗佛;又如那“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勾勒出稼轩的田园诗性。而在“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晚景中,看那夕阳在湖水中斜铺成诗行,陶冶出乡村人所具有的淡定与安详,感受那渔舟唱晚,雁阵齐飞,感受乡村特有的魅力。

——选自优秀作文《感受乡村》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乡村为载体,作者思接千载,视通古今,想到了秦学士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想到了王维的空山鸟语与明月清泉,想到了世外桃源中的黄发垂髫的怡然,想到了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想到了辛弃疾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想到了谢脁的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想到了王勃的“渔舟唱晚,雁阵齐飞”„„但这些联想,作者最后都回到乡村上,都归结到自己的感受上,为引出最后的“乡村的安谧、质朴、恬然、美好”奠定了基础。

当然,在材料的运用上还要尽可能求新。避免陈旧烂熟。

二是学会点题。不管运用怎样的材料,最后都需要恰到好处的点题,使材料真正为主旨服务。如下面这些段落:

学一份明月清泉自在怀的淡泊,学一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在乡村的怀抱中,用心灵去倾听生命的真谛。

多么渴望乡村中落日的余晖,多么渴望涧边瀑布的清音,多么渴望那空气里混有的那片泥土的气息。用心灵去感受乡村,让自己的生命升华。

金缕曲,黄莺儿,桃花扇,杨柳风,篇篇是对乡村的渴望,字字是对乡村的倾诉。

披一路风尘,看青山依旧,唱大江东去,让我们抛下那份浮躁与焦虑,用心,用灵魂去感受乡村的那片芬芳吧!

——选自优秀作文《感受乡村》

这位考生读过很多古典诗词,对诗句的化用做到了圆合无痕的境界。“学一份明月清泉自在怀的淡泊,学一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 金缕曲,黄莺儿,桃花扇,杨柳风”„„作者巧妙地将诗词名句融入自己的语言,为我所用,并翻出了新意,最后都点出乡村二字,使材料与主旨的结合水乳交融。

当然,不同的段落在点题时可力求变化多样,避免模式化。

三、感受肤浅

由于作文题侧重感性,考生仅将自己的思考停留于表面,只想到人的生存空间,而没有进入到精神生存的层面,感受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普遍流于肤浅,文章局限于一些简单的罗列,显得浅层化。要走出肤浅,首先要增加理性思索,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三点工作。

一是渲染情景。即在文中以独特的笔触描绘情境,使之有画面感。如下面这段文字:

乡村,这两个简单的音节咀嚼在嘴里,我仿佛闻到了混着泥土气息的青草香;乡村,这短短十整笔淌在笔下,我仿佛听见山间欢腾溪流的咏叹,悠扬而流畅。闭上眼,我仿佛看见那将暮未暮的原野里的最后一抹郁绿。那衣我以华裳的山月呵,我恍惚真的见到了席慕容笔下的倾城美景。

——选自优秀作文《感受乡村》

作者从乡村的读音、字形起笔,以比喻的手法,从嗅觉、听觉、视觉三方面写了乡村给人的清香、悠扬和独特的色彩,并用“席慕容笔下的倾城美景”形容乡村美景,情景交融,令人悠然神往。

掌握一些映衬、烘托的技巧(色彩、形体、远近等)

二融入真情。只有融入真切的情感,对城市或乡村的感受才能打动读者。如下面的文字:

走在碎石和黄泥铺就的小路上,不经意间,便走进一片金黄的稻田。稻谷的芬芳混合着清风流水泥土的气息充斥整个天地,叫人只想沉沉睡去永不醒来。

坐在高高的屋檐上,在看碧蓝澄澈的天空的时候,看得笑容满面。一群无知而快乐的小鸟施施然地飘过,羽毛落下覆盖在瞳仁上。看远处几个穿着蓝色粗布衣裳的农民在麦田间劳作,到了冬天的时候便只剩下一茬茬麦杆,褐色的土地裸露着,偶尔会披上一层白霜,寂静而单调。

走过青石铺就的小桥,溪水在碎石间百转千回。一群穿着蓝底白花的妇女,手臂高高场起,极有节奏地捶打衣服的声音响彻苍穹,伴随着女人们清亮的笑声和歌声,交织成一首“乡村交响曲”。

——选自优秀作文《感受乡村》

金黄的稻田、清风流水泥土的气息让人读出了充实;碧蓝澄澈的天空、褐色的土地上的一层白霜,让人读出了内心的宁静;青石铺就的小桥、极有节奏地捶打衣服的声音、女人们清亮的笑声和歌声,读人读出了一种悠远——读着作者的文字,我们完全沉醉在作者所营造的悠远氛围中了。

注意平时的体验与观察。

三是描写传神。借传神的描写来深化自己的感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下面两段文字: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在城市,小动物们没有自由,而且常让人把疫病与它们相连。我也不敢靠近它们。可是到乡村,好像是万物之灵特别衷爱这里,连小狗小猫小鸡小鹅也俨然一个个小精灵。它们黑亮的眸子,摇动的尾巴,都似乎沾有灵气,特别让人怜爱。记得姨妈家养过一条黑色的看门犬,就叫小黑。每每我去看它,只见黑亮的皮毛在阳光下一闪,它便连蹦带跳地向我扑来了,仿佛一个不懂事的小弟弟见着了最亲的大姐姐,喜悦而激动,亮晶晶的目光让人联想起碧空里的星星。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亲爱的姨妈还承包着一个荷塘。一年盛夏,表姐就带着我去采莲蓬。荷塘不大,荷叶密密地肩挨着肩,挤满了整个水面。夏风送来缕缕荷香,让人神清气爽,酷暑带来的烦躁也消了一半。采一张荷叶,盖在头顶,清气顿生;挖一枚莲子,送入口中,清香溢口;摘一朵莲花,凑近鼻子,莲的精魂就飘然而出,注入我的心胸了。我也好像化成了一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水而不妖”的莲花,将把淡泊宁静的种子播遍大地。

——选自优秀作文《感受乡村》

作者对乡村景物的状写都包含着深情:“只见黑亮的皮毛在阳光下一闪,它便连蹦带跳地向我扑来了,仿佛一个不懂事的小弟弟见着了最亲的大姐姐,喜悦而激动”“ 采一张荷叶,盖在头顶,清气顿生;挖一枚莲子,送入口中,清香溢口;摘一朵莲花,凑近鼻子,莲的精魂就飘然而出,注入我的心胸了”这些句子,字里行间饱醮深情,读了以后别有意趣。

掌握一些描写的角度。远近、动静、构图、层次等技巧

(二)欣赏与借鉴

自话题作文成为主要命题形式以来,高考作文一方面出现了大量个性各异、文采飞扬的好文章,但另一方面,由于话

题作文不限文体、自主拟题、自主立意,不少考生为了投机取巧,不在提高自己真正的作文水平上下功夫,致使考生作文中出现了两个不好的倾向:一是准备一些语言华丽、指向多维、极具普适性的历史人物素材,于是高考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看似文化散文,实则“穿靴戴帽”的伪文章;二是将创新往追奇猎异方向引,于是大量花里胡哨,标榜个性,实则四不像的文章大行其道。如果任这种不好的文风发展下去,不但会助长学生的功利心与浮躁心理,而且使考生中仅存的一点诚信也丧失殆尽,与我们的作文教学与语文教学背道而驰,害的是一个时代的学生,甚至是我们民族的未来。

所幸的是,近年来,作文“打假”已成共识。各地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以浙江卷为例,从2005年开始,浙江卷就大力打击“套话作文”,今年则在命题上下了一番功夫,文题 “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 将写作视野限于“都市或乡村生活”——现代社会,重视自我体验、自我感受,从源头上切断了考生动辄拿古人古事说辞的现象,逼考生思索生活,关注现实,很好地起到了防宿构防套作的作用。

在这样的大气候下,怎样的作文才算是真正的好作文?笔者审视了今年浙江卷的满分作文,认为要把握好五个“度”:

1、情感的真度

写作本意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要写自己熟悉的,真切体验过的,那些矫揉造作、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章应坚决予以摒弃。下面是满分作文《感受乡村》的第一部分:

妈妈:

我们到这儿几年了?三年了吧?

但仿佛有十年那么漫长。

在家乡的时候,你是受人尊敬的刘老师。但是在这儿呢,你是被人遗忘的小学代课老师。我听说,都市里孩子很难管,是这样吗?

在家乡的时候,你工作虽然忙,但依然有空陪我,我还记得那些你讲故事我唱歌的日子。但是在这儿呢,你必须住在小小的教工宿舍里,而我也只能在子弟学校的小小床板上躺着想你。你会哭吗,妈妈?你是否和我一样,心中有把小铲子,铲一下,一堆土,铲一下,又一堆土,把我们和都市人的沟渠挖得又宽又深;你是否和我一样,希望有个人,在我们感到无助的时候,抱一下我们,拭去冰凉的泪水?

三年了,但时光仍洗不去身上乡村的印痕。我忘不了在饭馆时,服务员听到奇怪的乡音而吃惊地笑,我忘不了在公车上那个女士按紧皮包对我紧张而充满鄙夷的神色……

都市的天空很大,却充满了迷蒙;都市的楼房很高,却永远触不到天;都市的人很多,却没有一个流露温暖的善意。 妈妈,我在这里迷路了,我找不到我的家。妈妈,这里世界很大,却藏不住我们,我们回家吧,妈妈!

此致

敬礼!

X月X 日

在一个刚到城市的乡下人的眼中,都市永远与自己隔着一段距离,这里天空迷蒙,楼房高耸,人群冷漠,都市虽大,却容不下孩子一颗迷茫的心灵。而对于一个因母亲忙于工作而缺少关爱的孩子来说,这种感情更加突出,更会激起内心对乡村的家的怀念。文章的感情因此显得真切可信。可以说,这篇文章之所以得满分,感情真挚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2、思考的深度

写作不但要写自己动了真情的事物,还要反映社会,所以写作之前还要将自己的感情过滤一遍,以理性驾驭自己的情感,使得自己的文字表述得更加理性,更加深刻,更能触及社会的本质。也以一篇满分作文为例: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谣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地走进乡村,用心灵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着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息。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

感受乡村,感受农村跳动的脉搏,以感受中国最辉煌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韧,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那韵羡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的希望。

看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也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选自满分作文《感受乡村》

对于多数没有真正参加过劳动的学生来说,农村留给他们的是古典诗词中的诗意,那里面有悠然见南山,有稻花香里说丰年,有溪头卧剥莲蓬„„但如果你真正进入到乡村,你才会发现,那里的艰辛并非你所能想象的。“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而当狂风暴雨来临时,与庄稼一同摇坠的,还有农民那颗伤痛的

心。这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思索,显然比一般对乡景风景的浅层描述要深刻得多。写作上,文章从纵横两个角度对乡村进行了思索,提醒我们: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看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静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这观点如黄钟大吕,应时时响在我们每一个人耳边,直至永远。

3、信息的密度

一篇好的文章,可以在点上作深入思考,以自己的深刻取胜。但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由于年龄、社会阅历诸多因素的限制,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很难称得上深刻。所以,要想打动阅卷老师,我们还得在“面”上铺开,增加一些信息点,增加文章的广度。如下面几段选自满分作文《触摸都市》的文字:

总觉得这座城市太大,大得少了些许人情味。再也没了梳雨滴桐的诗情,再也没有莲动下渔舟的画意。有的,是水泥森林阻隔了本要绿江南的春风,是车水马龙替代了本要红了清秋的枫叶满地。那深沉华丽的语言,那洗练谈雅的词句生生被扣在了教科书里,成了一串串失落太久的回忆。

……

你说,你看见了关在笼里的鹤,须知再也不会有昔日的白鹤高翔了,真的已是黄鹤一去不复返了。

你说,你已经失去了那种归去来兮的淡定了,那烦嚣的人世,那都市的杂乱已剥夺了你爱丘山的本性。

你又说,那铁树银花不再能勾起你人约黄昏后的回忆,那一轮明月洒下的碎银,硬是被初上的华灯夺走了恬淡。 总之,你走了,我熟稔如故友的你走了,带着你的太白少陵,带着你的易安义山,远远地离开了这淡漠的都市。 作者信手拈来都是诗文名句:再也没了梳雨滴桐的诗情,再也没有莲动下渔舟的画意。有的,是水泥森林阻隔了本要绿江南的春风,是车水马龙替代了本要红了清秋的枫叶满地„„你已经失去了那种归去来兮的淡定了,那烦嚣的人世,那都市的杂乱已剥夺了你爱丘山的本性„„那铁树银花不再能勾起你人约黄昏后的回忆,那一轮明月洒下的碎银,硬是被初上的华灯夺走了恬淡„„文章从始至终,或化用诗句,或移用诗境,或承继诗情,并巧妙地将这种诗性植入到自己的语言中,诗性而灵动,做到了浑合无迹,使文章既有着非凡的文化气息,又有着不凡的信息密度。

4、文化的厚度

对于一些有一定文化积淀的考生来说,要想夺得高分,还需要扬长避短,发挥自己文化方面的优点,将自己的这方面素养有机地融入到作文中,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化厚度。也以满分作文《触摸都市》的前半部分为例:

站在塞纳河畔,可以触摸巴黎时尚而且典雅的脉搏;身处第五大道,可以感受纽约华丽而又绚烂的气息;漫步银座街头,可以领略东京古老而又现代化的文化;停留黄浦江边,可以体味上海兼容而又独特的精神……

风情各异的城市,是人类历史进程的结晶,彰显古今中外超凡而不朽的智慧,见证与记寻着文明社会的兴衰起落——一个个曾经盛极一时的王朝都在各自的都市中留下永恒的印记。雄伟的罗马城至今依然屹立在亚平宁半岛的中部,用它那精妙绝伦的建筑与令人惊叹的壁画,诉说着古罗马帝国曾经称霸地中海的辉煌。还有壮丽的长安城,幽雅的京都城,神秘的开罗城——哪一件不是鬼斧神工的杰作,又有哪一样不会令我们感叹古今,追忆昔日的古文明的灿烂?

个性迥异的城市,是平凡人生活态度与情趣的反映,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历史与文明。北京人忧国忧民的大气,成都人自给自足的闲定,广州人兼收并蓄的开放,西安人安土重迁的保守,他们都有着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市人精彩而多元化的生活构成华夏大地上绝美的交响,交汇成华夏文明和而不同、千姿百态的美丽画卷,既沉淀着五千年丰厚的文明历史,也蕴藏着面向二十一世纪、走进新时代的开拓进取的精神。

作者从塞纳河畔的巴黎到第五大道的纽约,从银座街头的东京到黄浦江边的上海;从雄伟的罗马城到壮丽的长安城,幽雅的京都城,神秘的开罗城;从北京人忧国忧民的大气到成都人自给自足的闲定,到广州人兼收并蓄的开放,到西安人安土重迁的保守;从鬼斧神工的建筑艺术说到五千年丰厚的文明历史;从都市日渐富足的物质说到不断失去方向的精神;从古典的大唐的幽远歌声,两宋的浅斟低唱说到现代的节奏明快的迪斯科、摇滚、饶舌;从修身养性的绿茶,说到穿着金属外壳的可乐、雪碧;从歌词“遗失的美好”说到“如花般绽放的美丽”„„作者以自己开阔的视野回望都市的过去,反思都市的现在,展望都市的将来,这种胸襟与气度,在今年的浙江卷之中,无疑夺得了头筹。

作者于开阔的视野中,显示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老练的语言功底:透过灯红酒绿、华灯彩照的外表,我们也时常可以见到都市人浮躁而空虚的内心„„快节奏的生活压弯了城市人的脊背,扭曲了城市人的心灵„„作为人类文明核心的都市文化,究竟应何去何从?是在无尽的物欲中毁灭,还是在精神的涅槃中重获新生„„这些句子,或对偶,或拟人,或反问,或排比,整散结合,既与作者内在的修养相辉映,同时还可见出作者深刻的思想力:都市人的耳中早已不再是大唐的幽远歌声,两宋的浅斟低唱,取而代之的是节奏明快的迪斯科、摇滚、饶舌;都市人心中早已不再是口味清雅、益于修身养性的绿茶,穿着金属外壳的可乐、雪碧正大行其道。字里行间,我们读出了作者的激愤与忧虑,读出了对都市的一种责任感。

5、语言的质度

在作文评分标准的诸要素中,评卷老师更看重的是语言,因为其他方面的因素还可以短期取得效果,而语言靠的是死功夫,需要日积月累。真正在语言上有造诣的学生,他们不但追求通顺流畅,还努力使自己的语言有一定的质度,即通过新颖的修辞手法,超常的语言搭配,使语言既有一种陌生化效果,又有一种灵动感。如下面选自满分作文《感受乡村》的几段文字:

早晨,东方露白,与鸡鸣一道迎接初升的一轮红日。以泉为巾,洗濯脸庞;以花为钗,装点发间。喝上一碗香浓的米粥,戴上斗笠,手挽竹篮便出门,赤足踏在松松的泥土上,呼吸着青草弥漫的芬芳。

迎面拂来的是清凉的微风,将发梢轻轻挑起,耳边聆听潺潺流水,有如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夹道满是花语,千朵万

朵压枝低,不知倦的蝶在丛丛簇簇新生的朵儿间翩翩飞舞,似乎寻找春天的歌谣。曲水流觞,荡漾着酒香与诗词,于是那些平平仄仄也一并融入了这鸟语花香之中,不再需要官印,不再奢求荣华。乡村的气息是最醇的美酒,只一滴,便能飞天,梅妻鹤子已足,云烟树霜亦足,远离了喧嚣的乡村有风的歌声。

……

太阳当空,从细碎的桑叶中间投射而下,便撒满了一地的金币,风吹树摇,满地的金币哗哗作响,稻谷弯腰,金黄的稻穗也在炫耀着它的成长。田间的谷堆,散发着太阳暖暖的味道。将头埋在其间,感受浸润了一身的朝气。田埂上时而走着一个背负锄头的农者,满脸的欢颜告诉我们那是劳动的快乐。枝头的累累硕果正等着人们去采摘,告别阳光与枝丫,去往遥远的异乡。

我将阳光与果香小心安放在篮中,满眼的金色是乡村的色调。

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的灵动。首先是用词的灵动。如文章开头一段,一连用了“露”“迎接”“ 洗濯”“装点”“ 喝”“戴”“挽”“踏”“呼”等动词,将乡村空气的清新,作者心灵的轻松、周围环境的宁静等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其次是手法的灵动。“以菊为影,以酒为友,将乡间明月与篱下草木放进酒杯,便醉出了一段段诗词歌赋”“太阳当空,从细碎的桑叶中间投射而下,便撒满了一地的金币,风吹树摇,满地的金币哗哗作响,稻谷弯腰,金黄的稻穗也在炫耀着它的成长”“我将阳光与果香小心安放在篮中,满眼的金色是乡村的色调”„„这些句子,或比喻,或拟人,或化用,或对偶,或移就,或摹声,将乡村的生活描摹得如诗如画,令人悠然神往。

三、我想握住你的手——备考对策

一家出版社约我出一本高考作文方面的书,我将近两年的思索都放进了这本书,这也算是我备考方面的一些看法。当然,在高三一年做全这方面的工作绝不可能,我的想法是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选择一些有用的做法,希望对诸位老师有点启发。


相关作文

  • 历年高考作文题目作文2700字
  • 2013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已经结束,以下为2013年山东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 ...

  • 作文话题作文1100字
  • 1.关注自我成长 即关注自我的成长历程.如: 2008年江苏卷命题作文"好奇心".2009年高考作文天津卷话题作文"我说九零后".北京卷命题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重庆卷命题作文"我与故事". 2010年江西高考作文 ...

  •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分类汇编(目录) 安乡一中 龚德国作文10000字
  • 安乡一中2016届高考学生语文课外读物 高考满分作文分类汇编 安乡一中 龚德国 2015年12月 高考作文中的"12345" 一种意识:审题立意要稳健准确 两种方法:语言用排比,选材用对比 三个亮点:语言出彩,选材要新,构思要巧 四个角度: 1. 从自己出发---记叙自己的经历和 ...

  • 历年中考优秀作文选作文27700字
  • 1 ·甘肃兰州2010中考满分作文及点评:天空让我陶醉 [2010-10-29]·甘肃兰州2010年中考满分作文及点评:花让我陶醉 [2010-10-26]·2009广东阳江中考满分作文 :我和诸葛亮一起漫步 [2010-10-26]·中考满分作文 [2010-10-26]·中考范文:心灵的距离 [ ...

  • 2009年高考湖北卷作文评析作文3000字
  • 1 2009年高考湖北卷作文评析 [真题回放] 请以<站在______的门口>为题写作文.(60分) 要求:( 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2)立意自定:(3)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4)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析] 写好半命题作文 ...

  • 点评2009年山东高考语文作文作文900字
  • 命题出发点非常明确:与2008年的题目相比, 降低了审题难度, 有利于推进山东省素质教育的改革; 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阅读社会.思考身边发生的重大社会现象, 为高中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倡导学生有个性的表达, 命题非常有层次, 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话可说, 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非常 ...

  • 2008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作文100字
  • 200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是:城市和乡村都是我们的栖居空间,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都是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请你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查看·2008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感受乡村>

  • 全国中考作文题目汇总大全作文32800字
  • 1 全国中考作文题目汇总大全: 1.2008年山东威海中考作文试题:半命题作文:___________的肩膀 2.2008年广州中考作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回大地,原野上.道路旁.房前屋后,那一棵棵.一排排的树,高的.矮的.直的.弯的.立的.倒的„„无论是被凛冽寒风刮得一叶不剩的秃枝 ...

  • 2005-2013年命题作文题作文7400字
  • 1 2005-2013年全国各地语文高考命题作文汇总 一.命题汇总 2005年 1.北京:说"安"◆ 2.天津:留给明天 3.重庆:自嘲◆ 4.辽宁:今年花胜去年红 2006年 1.北京:北京的符号◆ 2.天津:愿景◆ 3.上海:我想握住你的手 4.江苏:人与路◆ 5.辽宁:肩膀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