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界作文5300字

六年级作文

第三章人与自然界

第一节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一、人类的产生

神创论,如女娲氏抟土造人说,上帝造人说。

1863年,赫胥黎在《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人与猿的亲缘关系,得出了人猿同祖的结论。

1871年达尔文发表了《人类的起源》一书,用更为丰富的材料论证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指出人是由类人猿的一种——古猿发展而来的。

1876年恩格斯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种中的作用》一文,在这里恩格斯同意达尔文的人是从古猿进化来的,同时又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新观点。 人类的远祖是大约生活在距今2700万年前的森林古猿。

大约在2500—1000万年前,喜马拉牙山一带本来是比较低洼的地方,后来由于造山运动,使陆地缓慢地隆起,终于变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地方。地球环境的变化,引起了气候的变化,气候由原来的温暖潮湿,逐渐变得干燥而寒冷,使热带森林绝迹,代之而起的是草原,森林古猿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从森林走向草原。

大约在1400万年前,森林古猿分为两支:一支是现代黑猩猩和大猩猩的祖先;另一支是原康修尔猿。后来原康修尔猿又分出两支:一支是西瓦古猿;另一支是腊玛古猿。腊玛古猿是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早期代表。

大约在900万年前,腊玛古猿又分化出了南方古猿,南方古猿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晚期代表。

二、人与自然界的分化

第一,劳动使古猿的前肢变为人手。古猿的直立姿态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为前肢的解放奠定了基础,古猿在经常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简单的工具,从而也使古猿的前肢也就变成了手。

第二,劳动所引起的手的变化又引起全身的相关变化。根据生长相关律,机体某一部分形态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部分的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三,劳动促使语言和意识产生。随着古猿群体劳动领域的不断扩大,各成员之间互通信息的事情越来越多,就逐渐产生了语言。因而语言的产生又促进了古猿的心里向人的意识的转化。

第四,劳动使猿群逐渐向人类社会过渡。劳动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随着劳动的发展,使古猿群逐渐向人类社会过渡。

第五,劳动发明的用火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工。磨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三、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

1. 自然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人首先是自然的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他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曾指出:“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两层意思:第一,自然界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第二,自然界是人“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总之,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必须始终依赖于自然界所提供的各种资源和生存环境,没有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

由于人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而自然界本身由于其内部的原因在不断变化着,因而这种变化必将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总之,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 人类对自然界具有反作用

第一,人类能够认识自然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第了解自然的性质、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自然界就成为人类的认识对象,并被人类的认识所活化。

第二,人类能够改造自然界。人能够通过制造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生产活动,从而改变自然界的面貌。

人类之所以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作为前提的。马克思所说:“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还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具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又“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第二节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

一、人工自然及其特征

人工自然是指人通过对天然自然的干预所形成的新的自然物或自然过程。

⒈自然属性

第一,人工自然是从天然自然改造而来的“为我之物”,其物质原料是由天然自然提供的。人类不会凭空创造,离开了天然自然所提供的物质原料,人类就不会创造出人工自然。 第二,人工自然的建造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生产过程,必须遵循客观自然规律。人工自然是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生产过程。因此,人工自然的建造必须遵循客观自然规律。

第三,人工自然是人类意识对象化了的客观实在,其存在也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工自

然是人们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它一旦被物化出来,就成为对象化了的客观实在。因此,人工自然的存在也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⒉社会属性

第一,人类意识是人工自然出现的前导。人工自然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而这种目的性和计划性是社会的人所赋予的,来自于人类的观念、意识。

第二,人工自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工自然虽然是天然发展的继续,但它是人类按照特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出来的,具有新的结构、特性和功能,它虽然不是人类任意附加的,但却是人类对其挖掘和改造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⒊中介属性

人工自然是人与天然自然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中间环节。从而使二者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能:一方面,人借助于人工自然,不断地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出新的人工自然,从而使自然界不断人化;另一方面,人类借助于人工自然,在改造天然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使主体不断客观化。

二、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

⒈萌芽时期

大约在距今300万年前,人类创造出了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劳动工具,从而拉开了人工自然的帷幕。大约在距今175万年前,人类在使用天然火的过程中,发明了摩擦生火,使人类第一次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空间。

⒉形成时期

到了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开始从单纯向自然界索取过渡到靠技术增殖自然物的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开始驯化动物和栽培谷物,从石器工具过渡到金属工具,其中最具有意义的是犁的发明。到了比较发达的古代文化产生以后,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和影响更为扩大,生产出的自然产品也显著增加,并开始了运河的开凿、长城的修筑、城市的兴建等重大工程。 ⒊发展时期

到了近代,由于力学和热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引起了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极大地促进了机械加工、冶金、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形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

19世纪,由于电磁理论的建立,电机的发明,引起了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这使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和影响大为增加,并由非理性转变为一个理性的过程,使得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的性质和规模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创造出了自然界从来没有的物质产品,为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新的物质手段。

三、人工自然的扩大与自然界平衡的破坏

⒈农业的兴起与环境的破坏

大约1万年前跨入了新石器时代,创造了原始农业,开始了由采集、狩猎生活过渡到以农耕畜牧为主的原始农业阶段。农业文明的建立,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得人类从仅仅依靠天然生态环境生存的状态向依靠人工生态系统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大步迈进。

但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森林砍伐、草原开垦等,破坏了地球上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人类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理所当然地也受到了大自然的严酷报复。 ⒉工业文明的全球性生态问题

⑴人口问题

在当今人类面临的各种生态问题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人类自身。威胁人类改善生活条件的粮食不足、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都与人口迅速增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问题是最基本的全球问题。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的寿命普遍延长,因而世界人口迅速增长。据统计,在人类进化的早期,人口增加一倍约需7万年。公元元年,全世界人口约

2.5亿;到1600年增加了一倍,达5亿;到1830年又增加了一倍,达10亿;到1930年又增加了一倍,达20亿;到1975年,全世界人口已超过40亿。总之,人口翻番的周期越来越短。如果照此下去,世界总有一天就发生饥荒,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⑵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作为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一切物质和能量,构成了人类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随着人口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急剧增加,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全球性生态问题之一。

自然资源分为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形成的,如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它们一旦被取出,就不能再在原处按足够人类使用的速率得到补充。因此,不可再生资源目前已严重短缺。可再生资源是通过天然作用和人工经营能为人类反复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生物等资源。这些资源目前也面临着严重短缺的局面。

⑶环境问题

在人类过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大范围的生态退化的同时,也使大气圈、水圈、土壤圈这些生命维持系统发生了严重污染,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在环境污染中,最主要的是大气污染。18世纪蒸汽机问世以后,世界用煤量急剧增加。研究表明,每燃烧一吨煤就会产生CO 266公斤,粒径为10微米的漂尘11公斤,以及CO 、SO 2等。这些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以漂尘为核心形成烟雾,造成公害。大气中CO 2的增加,形成了“温室效应”。全球近百年来平均温度以升高了0.5度,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将会导致全球气候分布发生重大变化,陆地变迁和贫瘠化。大气中CO 含量的增加达到10%时,就可以使人中毒。SO 2的大量排放,在大气中形成了酸雨。特别是平流层中的臭氧层的破坏,直接威胁着动植物生长和人类安全。

水质的污染、土壤的污染也都非常严重。

3. 自然界平衡破坏的原因

⑴客观原因。自然界从自发的生态平衡向不平衡再到有人参与的生态平衡是一个合乎历史规律的演进过程。

⑵主观原因。第一,人类对自然界活动规律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第二,人类没有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性。

⑶社会原因。从社会根原上讲,近代是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竞争性、盲目性和掠夺性,使人与自然界的分离达到了严重的地步。

第三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关于人类能否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观点

关于能否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致有两种观点:悲观论观点,以意大利的经济学家佩切伊为代表;乐观论,以美国的西蒙为代表。

佩切伊为代表的悲观论认为,人类的生存必然会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当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无法协调的地步,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极限,人类将面临资源耗尽,污染继续扩大以及粮食生产终止等可悲的图景。总之,人类的前途是渺茫的。1972年米都斯等17人出版了《增长的极限》一书,提出了著名的“零增长”理论。

西蒙为代表的乐观论,在其《没有增长的极限》一书中,严厉地抨击了罗马俱乐部研究问题的方法。提出人类资源不可能穷尽、生态环境会日益好转、粮食的未来前景不必悲观、人口将在未来达到平衡的结论。1976年美国的卡恩出版了《今后200年,美国和世界的蓝图》一书,提出了“大过渡”理论。

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⒈必要性

人类正面临着一个历史转折点,该是人类反思的时候了,无论从理论上或实践上都需要人们探讨如何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起自然界新的平衡,这是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⒉可能性

第一,事实教育了人类,使人类逐渐聪明起来。人和自然关系的激化,主要在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创造的人工自然越来越多,使人类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已经使自然界的主人,可以任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当人类向自然索取过了“度”时,大自然就开始向人类报复了。同时,人类也受到了自然界的教育,逐渐地聪明起来,开始寻找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途径、方式和方法。

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了条件。生物圈的动态平衡是人类及其生命系统稳定存在的前提,科学发展所揭示的自然规律,是人类认识生物圈动态平衡的基础;而技术又为调节生物圈动态平衡提供了手段。

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途径和前景

第一,必须确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整体观念。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物质系统。人类出现以后,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人工自然,而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又是统一的,都遵循着同样的自然规律。

第二,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主要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三,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通过发展科学来完善人的认识能力,通过发展技术来完善人的实践能力,并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人类的生产活动,才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

第四,必须建立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组织。“只有建立一种能够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组织,才能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动物中提升出来”。 总之,人类的前景是美好的,我们坚信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第三章人与自然界

第一节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一、人类的产生

神创论,如女娲氏抟土造人说,上帝造人说。

1863年,赫胥黎在《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人与猿的亲缘关系,得出了人猿同祖的结论。

1871年达尔文发表了《人类的起源》一书,用更为丰富的材料论证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指出人是由类人猿的一种——古猿发展而来的。

1876年恩格斯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种中的作用》一文,在这里恩格斯同意达尔文的人是从古猿进化来的,同时又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新观点。 人类的远祖是大约生活在距今2700万年前的森林古猿。

大约在2500—1000万年前,喜马拉牙山一带本来是比较低洼的地方,后来由于造山运动,使陆地缓慢地隆起,终于变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地方。地球环境的变化,引起了气候的变化,气候由原来的温暖潮湿,逐渐变得干燥而寒冷,使热带森林绝迹,代之而起的是草原,森林古猿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从森林走向草原。

大约在1400万年前,森林古猿分为两支:一支是现代黑猩猩和大猩猩的祖先;另一支是原康修尔猿。后来原康修尔猿又分出两支:一支是西瓦古猿;另一支是腊玛古猿。腊玛古猿是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早期代表。

大约在900万年前,腊玛古猿又分化出了南方古猿,南方古猿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晚期代表。

二、人与自然界的分化

第一,劳动使古猿的前肢变为人手。古猿的直立姿态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为前肢的解放奠定了基础,古猿在经常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简单的工具,从而也使古猿的前肢也就变成了手。

第二,劳动所引起的手的变化又引起全身的相关变化。根据生长相关律,机体某一部分形态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部分的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三,劳动促使语言和意识产生。随着古猿群体劳动领域的不断扩大,各成员之间互通信息的事情越来越多,就逐渐产生了语言。因而语言的产生又促进了古猿的心里向人的意识的转化。

第四,劳动使猿群逐渐向人类社会过渡。劳动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随着劳动的发展,使古猿群逐渐向人类社会过渡。

第五,劳动发明的用火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工。磨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三、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

1. 自然界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人首先是自然的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他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曾指出:“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两层意思:第一,自然界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第二,自然界是人“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总之,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必须始终依赖于自然界所提供的各种资源和生存环境,没有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

由于人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而自然界本身由于其内部的原因在不断变化着,因而这种变化必将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总之,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 人类对自然界具有反作用

第一,人类能够认识自然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第了解自然的性质、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自然界就成为人类的认识对象,并被人类的认识所活化。

第二,人类能够改造自然界。人能够通过制造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生产活动,从而改变自然界的面貌。

人类之所以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作为前提的。马克思所说:“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还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具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又“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第二节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

一、人工自然及其特征

人工自然是指人通过对天然自然的干预所形成的新的自然物或自然过程。

⒈自然属性

第一,人工自然是从天然自然改造而来的“为我之物”,其物质原料是由天然自然提供的。人类不会凭空创造,离开了天然自然所提供的物质原料,人类就不会创造出人工自然。 第二,人工自然的建造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生产过程,必须遵循客观自然规律。人工自然是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生产过程。因此,人工自然的建造必须遵循客观自然规律。

第三,人工自然是人类意识对象化了的客观实在,其存在也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工自

然是人们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它一旦被物化出来,就成为对象化了的客观实在。因此,人工自然的存在也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⒉社会属性

第一,人类意识是人工自然出现的前导。人工自然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而这种目的性和计划性是社会的人所赋予的,来自于人类的观念、意识。

第二,人工自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工自然虽然是天然发展的继续,但它是人类按照特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出来的,具有新的结构、特性和功能,它虽然不是人类任意附加的,但却是人类对其挖掘和改造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⒊中介属性

人工自然是人与天然自然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中间环节。从而使二者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能:一方面,人借助于人工自然,不断地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出新的人工自然,从而使自然界不断人化;另一方面,人类借助于人工自然,在改造天然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使主体不断客观化。

二、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

⒈萌芽时期

大约在距今300万年前,人类创造出了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劳动工具,从而拉开了人工自然的帷幕。大约在距今175万年前,人类在使用天然火的过程中,发明了摩擦生火,使人类第一次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空间。

⒉形成时期

到了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开始从单纯向自然界索取过渡到靠技术增殖自然物的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开始驯化动物和栽培谷物,从石器工具过渡到金属工具,其中最具有意义的是犁的发明。到了比较发达的古代文化产生以后,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和影响更为扩大,生产出的自然产品也显著增加,并开始了运河的开凿、长城的修筑、城市的兴建等重大工程。 ⒊发展时期

到了近代,由于力学和热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引起了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极大地促进了机械加工、冶金、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形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

19世纪,由于电磁理论的建立,电机的发明,引起了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这使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和影响大为增加,并由非理性转变为一个理性的过程,使得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的性质和规模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创造出了自然界从来没有的物质产品,为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新的物质手段。

三、人工自然的扩大与自然界平衡的破坏

⒈农业的兴起与环境的破坏

大约1万年前跨入了新石器时代,创造了原始农业,开始了由采集、狩猎生活过渡到以农耕畜牧为主的原始农业阶段。农业文明的建立,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得人类从仅仅依靠天然生态环境生存的状态向依靠人工生态系统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大步迈进。

但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森林砍伐、草原开垦等,破坏了地球上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人类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理所当然地也受到了大自然的严酷报复。 ⒉工业文明的全球性生态问题

⑴人口问题

在当今人类面临的各种生态问题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人类自身。威胁人类改善生活条件的粮食不足、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都与人口迅速增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问题是最基本的全球问题。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的寿命普遍延长,因而世界人口迅速增长。据统计,在人类进化的早期,人口增加一倍约需7万年。公元元年,全世界人口约

2.5亿;到1600年增加了一倍,达5亿;到1830年又增加了一倍,达10亿;到1930年又增加了一倍,达20亿;到1975年,全世界人口已超过40亿。总之,人口翻番的周期越来越短。如果照此下去,世界总有一天就发生饥荒,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⑵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作为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一切物质和能量,构成了人类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随着人口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急剧增加,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全球性生态问题之一。

自然资源分为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形成的,如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它们一旦被取出,就不能再在原处按足够人类使用的速率得到补充。因此,不可再生资源目前已严重短缺。可再生资源是通过天然作用和人工经营能为人类反复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生物等资源。这些资源目前也面临着严重短缺的局面。

⑶环境问题

在人类过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大范围的生态退化的同时,也使大气圈、水圈、土壤圈这些生命维持系统发生了严重污染,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在环境污染中,最主要的是大气污染。18世纪蒸汽机问世以后,世界用煤量急剧增加。研究表明,每燃烧一吨煤就会产生CO 266公斤,粒径为10微米的漂尘11公斤,以及CO 、SO 2等。这些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以漂尘为核心形成烟雾,造成公害。大气中CO 2的增加,形成了“温室效应”。全球近百年来平均温度以升高了0.5度,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将会导致全球气候分布发生重大变化,陆地变迁和贫瘠化。大气中CO 含量的增加达到10%时,就可以使人中毒。SO 2的大量排放,在大气中形成了酸雨。特别是平流层中的臭氧层的破坏,直接威胁着动植物生长和人类安全。

水质的污染、土壤的污染也都非常严重。

3. 自然界平衡破坏的原因

⑴客观原因。自然界从自发的生态平衡向不平衡再到有人参与的生态平衡是一个合乎历史规律的演进过程。

⑵主观原因。第一,人类对自然界活动规律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第二,人类没有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性。

⑶社会原因。从社会根原上讲,近代是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竞争性、盲目性和掠夺性,使人与自然界的分离达到了严重的地步。

第三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关于人类能否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观点

关于能否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致有两种观点:悲观论观点,以意大利的经济学家佩切伊为代表;乐观论,以美国的西蒙为代表。

佩切伊为代表的悲观论认为,人类的生存必然会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当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无法协调的地步,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极限,人类将面临资源耗尽,污染继续扩大以及粮食生产终止等可悲的图景。总之,人类的前途是渺茫的。1972年米都斯等17人出版了《增长的极限》一书,提出了著名的“零增长”理论。

西蒙为代表的乐观论,在其《没有增长的极限》一书中,严厉地抨击了罗马俱乐部研究问题的方法。提出人类资源不可能穷尽、生态环境会日益好转、粮食的未来前景不必悲观、人口将在未来达到平衡的结论。1976年美国的卡恩出版了《今后200年,美国和世界的蓝图》一书,提出了“大过渡”理论。

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⒈必要性

人类正面临着一个历史转折点,该是人类反思的时候了,无论从理论上或实践上都需要人们探讨如何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起自然界新的平衡,这是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⒉可能性

第一,事实教育了人类,使人类逐渐聪明起来。人和自然关系的激化,主要在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创造的人工自然越来越多,使人类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已经使自然界的主人,可以任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当人类向自然索取过了“度”时,大自然就开始向人类报复了。同时,人类也受到了自然界的教育,逐渐地聪明起来,开始寻找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途径、方式和方法。

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了条件。生物圈的动态平衡是人类及其生命系统稳定存在的前提,科学发展所揭示的自然规律,是人类认识生物圈动态平衡的基础;而技术又为调节生物圈动态平衡提供了手段。

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途径和前景

第一,必须确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整体观念。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物质系统。人类出现以后,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人工自然,而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又是统一的,都遵循着同样的自然规律。

第二,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主要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三,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通过发展科学来完善人的认识能力,通过发展技术来完善人的实践能力,并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人类的生产活动,才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

第四,必须建立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组织。“只有建立一种能够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组织,才能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动物中提升出来”。 总之,人类的前景是美好的,我们坚信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相关作文

  • 人与自然作文1500字
  • 导入: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同时,人类在自然的"报复"中不断学习,累计经验,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和谐与否,如何实现和谐,取 ...

  • 人与自然作文3000字
  •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其实就是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史.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 ...

  • 开发自然与保护自然作文800字
  • 众所周知,开发自然与保护自然是两个矛盾的词,他们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单单开发自然和保护自然并不难,难的是两个一起开发,有些人觉得要开发自然,因为城市要发展必须要能源,而下面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在辽宁有100万亩的大芦荡,其地下有不法估计的石油资源,还有丹顶鹤,盘锦黒嘴鸥,这些珍贵动 ...

  • 关爱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作文1600字
  • 关爱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自觉遵守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能力:爱护保护善待大自然,提高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的能力 知识:了解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

  • 人与自然作文4900字
  • 第五讲 人与自然 人是大自然自组织演化的产物: 人一旦产生出来,就出现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由人组成的社会关系和发展,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 一 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1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人不能离开自然界 人能能动地改变自然界 2 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 人从自然的仆人转变为自然的&q ...

  • 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作文0字
  • [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 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 ...

  • 满分作文作文9200字
  • 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 ...

  • [狼图腾]有感 人与自然作文1000字
  • 读<狼图腾>后的感受 "人与自然"这个维度上 为什么游牧民族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而农耕民族却以破坏自然作为自己生存的代价呢? <狼图腾>这部作品是从多个维度来讨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性格关系的. 我谈一谈在"人与自然"这个维度上的读后 ...

  • 2015广州高考满分作文作文15500字
  • 2015年广东高考高分优秀作文及点评 [广东卷·2015年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