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作文4900字

六年级作文

第五讲 人与自然

人是大自然自组织演化的产物;

人一旦产生出来,就出现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由人组成的社会关系和发展,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

一 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1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人不能离开自然界

人能能动地改变自然界

2 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

人从自然的仆人转变为自然的“主人”

蒙昧时期,自然是巨大而神秘的异己力量;

中世纪,自然是上帝给人类造出来的,可以被人类认识并利用;

科学建立以后,科学技术运用于社会生产过程,人的力量空前增大;

目前,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处于新的变化阶段;

3自然的分化:

天然自然:包括在空间上人类目前尚未观测到和未被了解的领域;

人化自然:为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感知其信息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工自然:即人类所利用、控制、改造、创造或“再生产”的自然。

人工自然包括:对自然的简单控制,如野生动物保护区;改变天然自然的某些形态,野生动物的驯化;创造天然自然中完全没有的事物

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人是大自然自组织演化的产物。人一旦产生出来, 就出现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 既影响着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关系和发展, 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

二、人和自然的基本关系

1. 人和自然的关系

人不能离开自然界, 又能动地改变自然界

人在自然面前具有能动性, 也具有受动性, 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能动以受动为基础, 后者制约着前者, 特定实践的能动性都以特定受动性为依据;

能动又主导受动, 人通过自觉活动来完善和发展自己, 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调控。

2. 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劳动————需要专门器官, 手的形成;进而引起全身的相关变化;如此等等。

劳动是社会性的, 需要交流, 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 使得动物心理转变发展为人的意识、猿脑转变发展为人脑。

掌握和学会制造工具, 促进了人的诞生, 也促进了人的发展, 促进了人类社会、人类生态的演替。

3. 人的新进化

在社会发展中的进化, 主要是人的社会属性推动人的生理、自然属性的进化。

体外:简单工具→肢体放大; 新工具工作机→体质放大; 能源开发利用→体力放大; 自控流水线→机能放大; 电脑→智力的放大。

体内:包括意识和生理。意识:思考方式演变和文化水平提高。生理:科技特别重要, “医疗”、”再造“乃至“基因重组”。

4. 人类社会、人类生态系统的演化,全球问题

人类对自然环境、生态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

不同工具—不同时代—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人类生态的不同演替阶段。

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原子能时代, 今天的电子时代、信息技术时代。

全球问题:( 70初, 罗马俱乐部,5变量世界方程)人口; 粮食; 不可再生资源; 工业化; 环境污染, 等等。

5.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宿命论、征服论与和谐论:

宿命论:以消极适应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的受动性;

征服论:以无节制地开发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的能动性;

和谐论: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特征,强调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2)悲观主义、乐观主义以及浪漫主义色彩的观点

悲观主义态度:认为最终自然界要惩罚人类,而人类的一切改造自然的活动都是无济于事的; 乐观主义态度:认为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让自然界按照人类的目的和需要向它的有利于它自身演化的方向发展。

卡森《寂静的春天》:与过去把地球简化为一个无活力的物质和能量的无机物相反,它把地球看作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是一种新的带有寓意的地球系统观。

(3)恩格斯:我们决不要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 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 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6.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正确协调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协调和解决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共产主义, 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 等于人道主义, 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等于自然主义, 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全球问题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而且也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不同经济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经历了不同发展道路的国家,理解、目标和实施手段、方式各不相同,不仅形成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两个阵营,而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存在较大分歧。

三、 传统发展观与科技万能论

1. 传统发展观带来的误区

人类有史以来就存在发展问题。人们总是把发展片面理解为科学技术的发达和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增长。这种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存在着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忽视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方面的承载力。

其二,没有考虑自然成本。

其三,缺乏整体协调观念。

2. 传统发展观引发的环境问题:工业文明的代价

工业文明的代价即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以至健康和生命造成危害的问题。

环境质量的恶化经历了环境污染发生期、加剧期和泛滥期。

3. 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 从而危害人的利益, 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主要表现

(1)人口激增

(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3)环境污染严重

4. 对生态危机的反思

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 是社会异化的产物

是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是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所致

5. 科学万能论

科学万能论出自近代机械论世界观勃兴时期对科学技术无限信赖的唯科学主义思潮。它认为人类在征服,改造自然方面,原则上没有科学技术解决不了的难题。

四、 从人类中心转向生态中心

1 环境保护

悲观主义:罗马俱乐部提出零增长

乐观主义:托夫勒认为通过技术进步而持续增长;

环境保护运动的发起:卡森《寂静的春天》

2 当代生态运动中的反科学倾向:科学技术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的价值目标的中介性手段,使得科学技术具有双重属性,既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又要受到文化价值观和人的目的的规范。

3生态价值观确立的合理性

(1)是科学技术造成了人的生存困境吗?

造成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不是科学技术,而在于支配着科学技术运用的价值观,本质上是价值观危机。

(2)关于对自然进行控制的观念:

控制自然的任务应当理解为把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方面置于控制之下。控制自然的观念应当包括对外部自然的控制和对内在人类自我的控制。

(3)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生态价值观下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系。生态价值观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生态价值观反对不加区分的运用一切技术,反对刻意追求技术的工具效用。科学技术的工具性特征使它自身缺乏判断。生态价值观的确立,将使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之间发挥更大的调节作用。

(4)具体的环境问题既环境与道德的关系及其评价

离开道德谈环境,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上,局限于从外在技术上去思考,忽视人内在道德因素的作用。 在人们的道德意识中也缺乏对环境的义务、责任和应有的良心感的培养。

4.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环境创造了人, 人也创造的环境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与自然和谐一致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5.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基本特征

四大特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6. 环境道德的基本内涵: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珍惜自然资源,节制资源开发与利用,尤其是珍惜和节制非再生资源的使用与开发,完善资源的使用方式与开发方式;维护

生态平衡,珍惜与善待生命,特别是动物生命和濒危生物的生命;有节制的谋求人类自身发展和需求的满足,不以破坏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积极美化自然,促进环境的两性循环。

7. 理论思想的转变:

从人类中心向生态中心的转变环境伦理学:从自然环境中看出自然自身价值的伦理学;自然物的法权利与自然享有权问题:斯通主张自然物拥有提起裁判的当事者的资格,自然物自身有其法律权利,理解自然物的人因其理解自然物而可以成为见证人。

四 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酝酿与形成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长篇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共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讲话。这次大会深刻认识到了环境与发展的密不可分。强调三个实现: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实现世界不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 实现人类世代共同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概念的补充:既满足某一地区人们的需要,又不损害其他地区人们需要的发展。

3.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当代的发展不以损害后代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为代价的发展。

四个公平:①代际公平,②代内公平,③各民族之间的公平,④各国家发展之间的公平。 三个协调:①人类自身再生产与自然环境容量的持续协调发展。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加。 ②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持续协调发展。两者交织在一起。 ③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协调发展。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4.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稳定的社会结构;

生态:恰当的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污染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

经济:持续的资源利用和能源供给,使资源的开发不大于资源的再生速度,达到资源的再生利用;

5 基本原则

发展、可持续、共同性、公正性原则;

发展原则:发展的必要性;发展不纯是一个经济现象; 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 可持续性: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

共同性: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相互依存表现了人类根本利益的共同性;

公正性:代内、代际公正,和环境公正。

6. 关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中国特别需要有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生态环境特别脆弱

7.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困难;

中国地少物薄,基本资源人均占有量极低,先天条件脆弱。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数量还有很大增长;东西部地区差异大。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比重很大的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更要防止生态破坏,特别强调保护耕地、林地和草原,防止土壤退化和沙漠化,预防自然灾害。

五、实现可持续发展途径:生态文明

1. 人类文明经历四大阶段

原始文明(采集和狩猎)

农业文明(农耕社会)

工业文明(历时三百年)

生态文明——21世纪面临的共同主题

2. 生态文明的三个相关层面

一是物质生产层面:

(1)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与服务业

(2)其核心是维护“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平衡的基础产业——生态产业

(3)生产过程实现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交流

(4)自然承受能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是制度层面:它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建立起来是新新社会制度,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

建立保护生态环境机制与组织;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法律;采取确立生态系统意识的教育措施。

三是思想观念层面

思想观念的核心是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想

(1)思维方式上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只注重“工”字,忽视生态问题,避免走“先工业化,后治理污染”的老路.

(2)价值观念上破除经济价值凌驾于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之上的工业文明价值,也破除认为工业价值大,农业价值小,是弱质农业,只增产不增收的观念

第五讲 人与自然

人是大自然自组织演化的产物;

人一旦产生出来,就出现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由人组成的社会关系和发展,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

一 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1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人不能离开自然界

人能能动地改变自然界

2 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

人从自然的仆人转变为自然的“主人”

蒙昧时期,自然是巨大而神秘的异己力量;

中世纪,自然是上帝给人类造出来的,可以被人类认识并利用;

科学建立以后,科学技术运用于社会生产过程,人的力量空前增大;

目前,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处于新的变化阶段;

3自然的分化:

天然自然:包括在空间上人类目前尚未观测到和未被了解的领域;

人化自然:为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感知其信息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工自然:即人类所利用、控制、改造、创造或“再生产”的自然。

人工自然包括:对自然的简单控制,如野生动物保护区;改变天然自然的某些形态,野生动物的驯化;创造天然自然中完全没有的事物

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人是大自然自组织演化的产物。人一旦产生出来, 就出现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 既影响着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关系和发展, 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

二、人和自然的基本关系

1. 人和自然的关系

人不能离开自然界, 又能动地改变自然界

人在自然面前具有能动性, 也具有受动性, 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能动以受动为基础, 后者制约着前者, 特定实践的能动性都以特定受动性为依据;

能动又主导受动, 人通过自觉活动来完善和发展自己, 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调控。

2. 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劳动————需要专门器官, 手的形成;进而引起全身的相关变化;如此等等。

劳动是社会性的, 需要交流, 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 使得动物心理转变发展为人的意识、猿脑转变发展为人脑。

掌握和学会制造工具, 促进了人的诞生, 也促进了人的发展, 促进了人类社会、人类生态的演替。

3. 人的新进化

在社会发展中的进化, 主要是人的社会属性推动人的生理、自然属性的进化。

体外:简单工具→肢体放大; 新工具工作机→体质放大; 能源开发利用→体力放大; 自控流水线→机能放大; 电脑→智力的放大。

体内:包括意识和生理。意识:思考方式演变和文化水平提高。生理:科技特别重要, “医疗”、”再造“乃至“基因重组”。

4. 人类社会、人类生态系统的演化,全球问题

人类对自然环境、生态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

不同工具—不同时代—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人类生态的不同演替阶段。

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原子能时代, 今天的电子时代、信息技术时代。

全球问题:( 70初, 罗马俱乐部,5变量世界方程)人口; 粮食; 不可再生资源; 工业化; 环境污染, 等等。

5.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宿命论、征服论与和谐论:

宿命论:以消极适应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的受动性;

征服论:以无节制地开发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的能动性;

和谐论: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特征,强调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2)悲观主义、乐观主义以及浪漫主义色彩的观点

悲观主义态度:认为最终自然界要惩罚人类,而人类的一切改造自然的活动都是无济于事的; 乐观主义态度:认为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让自然界按照人类的目的和需要向它的有利于它自身演化的方向发展。

卡森《寂静的春天》:与过去把地球简化为一个无活力的物质和能量的无机物相反,它把地球看作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是一种新的带有寓意的地球系统观。

(3)恩格斯:我们决不要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 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 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6.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正确协调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协调和解决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共产主义, 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 等于人道主义, 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等于自然主义, 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全球问题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而且也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不同经济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经历了不同发展道路的国家,理解、目标和实施手段、方式各不相同,不仅形成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两个阵营,而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存在较大分歧。

三、 传统发展观与科技万能论

1. 传统发展观带来的误区

人类有史以来就存在发展问题。人们总是把发展片面理解为科学技术的发达和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增长。这种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存在着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忽视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方面的承载力。

其二,没有考虑自然成本。

其三,缺乏整体协调观念。

2. 传统发展观引发的环境问题:工业文明的代价

工业文明的代价即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以至健康和生命造成危害的问题。

环境质量的恶化经历了环境污染发生期、加剧期和泛滥期。

3. 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 从而危害人的利益, 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主要表现

(1)人口激增

(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3)环境污染严重

4. 对生态危机的反思

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 是社会异化的产物

是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是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所致

5. 科学万能论

科学万能论出自近代机械论世界观勃兴时期对科学技术无限信赖的唯科学主义思潮。它认为人类在征服,改造自然方面,原则上没有科学技术解决不了的难题。

四、 从人类中心转向生态中心

1 环境保护

悲观主义:罗马俱乐部提出零增长

乐观主义:托夫勒认为通过技术进步而持续增长;

环境保护运动的发起:卡森《寂静的春天》

2 当代生态运动中的反科学倾向:科学技术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的价值目标的中介性手段,使得科学技术具有双重属性,既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又要受到文化价值观和人的目的的规范。

3生态价值观确立的合理性

(1)是科学技术造成了人的生存困境吗?

造成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不是科学技术,而在于支配着科学技术运用的价值观,本质上是价值观危机。

(2)关于对自然进行控制的观念:

控制自然的任务应当理解为把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方面置于控制之下。控制自然的观念应当包括对外部自然的控制和对内在人类自我的控制。

(3)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生态价值观下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系。生态价值观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生态价值观反对不加区分的运用一切技术,反对刻意追求技术的工具效用。科学技术的工具性特征使它自身缺乏判断。生态价值观的确立,将使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之间发挥更大的调节作用。

(4)具体的环境问题既环境与道德的关系及其评价

离开道德谈环境,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上,局限于从外在技术上去思考,忽视人内在道德因素的作用。 在人们的道德意识中也缺乏对环境的义务、责任和应有的良心感的培养。

4.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环境创造了人, 人也创造的环境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与自然和谐一致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5.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基本特征

四大特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6. 环境道德的基本内涵: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珍惜自然资源,节制资源开发与利用,尤其是珍惜和节制非再生资源的使用与开发,完善资源的使用方式与开发方式;维护

生态平衡,珍惜与善待生命,特别是动物生命和濒危生物的生命;有节制的谋求人类自身发展和需求的满足,不以破坏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积极美化自然,促进环境的两性循环。

7. 理论思想的转变:

从人类中心向生态中心的转变环境伦理学:从自然环境中看出自然自身价值的伦理学;自然物的法权利与自然享有权问题:斯通主张自然物拥有提起裁判的当事者的资格,自然物自身有其法律权利,理解自然物的人因其理解自然物而可以成为见证人。

四 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酝酿与形成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长篇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共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讲话。这次大会深刻认识到了环境与发展的密不可分。强调三个实现: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实现世界不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 实现人类世代共同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概念的补充:既满足某一地区人们的需要,又不损害其他地区人们需要的发展。

3.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当代的发展不以损害后代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为代价的发展。

四个公平:①代际公平,②代内公平,③各民族之间的公平,④各国家发展之间的公平。 三个协调:①人类自身再生产与自然环境容量的持续协调发展。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加。 ②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持续协调发展。两者交织在一起。 ③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协调发展。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4.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稳定的社会结构;

生态:恰当的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污染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

经济:持续的资源利用和能源供给,使资源的开发不大于资源的再生速度,达到资源的再生利用;

5 基本原则

发展、可持续、共同性、公正性原则;

发展原则:发展的必要性;发展不纯是一个经济现象; 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 可持续性: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

共同性: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相互依存表现了人类根本利益的共同性;

公正性:代内、代际公正,和环境公正。

6. 关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中国特别需要有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生态环境特别脆弱

7.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困难;

中国地少物薄,基本资源人均占有量极低,先天条件脆弱。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数量还有很大增长;东西部地区差异大。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比重很大的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更要防止生态破坏,特别强调保护耕地、林地和草原,防止土壤退化和沙漠化,预防自然灾害。

五、实现可持续发展途径:生态文明

1. 人类文明经历四大阶段

原始文明(采集和狩猎)

农业文明(农耕社会)

工业文明(历时三百年)

生态文明——21世纪面临的共同主题

2. 生态文明的三个相关层面

一是物质生产层面:

(1)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与服务业

(2)其核心是维护“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平衡的基础产业——生态产业

(3)生产过程实现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交流

(4)自然承受能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是制度层面:它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建立起来是新新社会制度,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

建立保护生态环境机制与组织;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法律;采取确立生态系统意识的教育措施。

三是思想观念层面

思想观念的核心是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想

(1)思维方式上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只注重“工”字,忽视生态问题,避免走“先工业化,后治理污染”的老路.

(2)价值观念上破除经济价值凌驾于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之上的工业文明价值,也破除认为工业价值大,农业价值小,是弱质农业,只增产不增收的观念


相关作文

  • 走进大自然作文400字
  • 走进大自然 鸟语花香,空气清新,人人都喜欢美丽的大自然.今天,我要走进大自然的怀抱里,深深感受它的美. 清晨,叽叽喳喳的音乐声传入我的耳中.唱得那么清晰,那么嘹亮,那么优美动听.音乐家小鸟为大自然谱写了一首首动听的歌儿,让人回味无穷. 风儿拂过我的脸颊,空气中弥漫着一缕缕花香.浓郁的花香吸引着我,我 ...

  • 美丽的大自然作文300字
  • 美丽的大自然 今天,美丽的大自然要和大家谈谈她的美和她里面有什么! 大自然里有森林,大森林可美丽了,每一颗树长得非常繁茂,每一片叶子都非常得绿.形态各异.把火红火红的太阳都遮挡住了,地上有许多小野花,颜色也有很多,各不一样,如:红的.白的.黄的.紫的--还有许多嫩绿色的小草.这里不仅有许多美丽的种植 ...

  • 我爱大自然作文400字
  • <登高度重阳节,爱护大自然>主题班会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下午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即将到来,它是我们保安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我园对于爱护大自然教育一直很重视,开展"登高度重阳节,爱护大自然"主题班会.通过本次班会活动,让全体幼儿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保护大自 ...

  • 大自然作文600字
  • 最佳答案美丽的大自然,是一道风景:天真烂漫的童真,是一道风景:助人为乐,是一道风景:辛勤的身影,一道风景:埋头苦学,是一道风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也是一道风景.一道风景都令我们陶醉,为我们的生活增光增彩.. 美丽的大自然,是一道波澜壮阔的风景.从阿尔卑斯山上无暇的白雪,到爱琴海上明媚的阳光,从西伯 ...

  • 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作文400字
  • 如果我是一朵落花,我愿意化作泥土来呵护更多的花朵,正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这是龚自珍的一句名言. 如果我是一阵雨,我愿意牺牲我自己来浇灌其它的缺水的植物,也不愿意看到那些植物因为我的迟到而被渴死. 如果我是森林中的一棵拔地而起的大树,我会心甘情愿地来让鸟儿们在 ...

  • 我的课余生活作文500字
  • 我的课余生活就像一个浩瀚的宇宙,里头有着大大小小的星星,都是我课余生活中的一员,其中有最闪烁的一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我对大自然有一种特别地亲切感,好像大自然就是我的家.我平时,常常会找一片草坪,躺下来,在大自然拥抱之下,我观赏着他的衣裳(白云),他的衣裳,好美!美的那么自然,他的衣裳会变形.晴 ...

  • 亲近自然作文600字
  • 清晨弥蒙,踏入山林.广旷的天空散发出它独有的湛蓝的味道.一身,嘿!油菜花开了,开得这么繁茂,极目远眺,一片金黄的海洋,眼前油菜花有的还是花骨朵儿,但仍然挺立,仍然灿烂,我陶醉在这环境里,如痴如醉. 慢慢向前走去,那,那不是以前陪伴我童年的竹林吗?正值春季,小竹子偷偷冒出头来,呼吸春天的气息,一阵风拂 ...

  • 23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作文2400字
  • 1 <23 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生自主学习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请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告诉我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 随着同学的讲述,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片沙滩,看见幼龟出洞的那一幕,让我们再次走 ...

  • 大自然的启示作文700字
  • 大自然的启示 留心大自然,你会发现,灿烂的阳光昭示着无私,广阔的海洋显示着宽容,就连墙角的一株不起眼的小草,也能带给我们希望. 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充满了阳光.阳光是无私的,无论你美或丑,富或贱,善或恶,阳光都毫不吝啬地撒下光辉,带给人们温暖和感动.阳光的无私,教会我们要学会奉献,要忠于自己的职业,不 ...

  • 大自然的声音作文800字
  •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低声的诉说: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带你走到过往的回忆中: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颤,会让你心中盈满感动.这就是大自然的声音. 听,风在大自然中扮演锦上添花的角色.尤其当秋高气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