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亡羊补牢教学实录作文19600字

四年级作文

亡羊补牢教学实录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蕴含着深刻道理的寓言故事。教学安排,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生生讨论、师生探究,充分展示朗读的魅力,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然后,教师创设生活情境,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本课的寓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正确理解词语,积累运用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能在阅读中质疑、解疑,发表见解,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难点:

1. 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2. 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激发阅读寓言的情趣 。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填写表格,在填写的过程中,复习什么是寓言,回顾学习寓言可以使用的方法。表格如下:

读过的寓言故事 体会到的道理 学会了什么字词 解决困难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寓言故事,请看:

(学生观看故事动画。)[我的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师: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亡羊补牢] (学生跟老师书空课题)

师:刚刚大家看了有趣的动画,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叙述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 检查预习:

师:请翻开课文,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在小组中交流难读、易错的字词。

(生汇报自己预习所得,交流字的读音、写法,也可以说说自己课前掌握了什么词语。)

2. 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已经扫除了阅读的障碍,那么让我们一起把课文读一读,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习惯]

3. 语言训练:

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 《亡羊补牢》 讲了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师要注意表扬能用简洁语言概括的同学,对说得比较详细的同学要加以引导)

[师适机板书:第一次 不补 第二次 修补]

三、读中感悟,理解寓意。

1. 小组合作学习,掌握故事内容

师:为什么养羊人的羊丢了一次又一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 ”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用“ ”画出丢羊后养羊人和街坊的表现。

2. 交流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生:“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师重点解决①圈是多音字②窟窿读轻声③叼的最后一笔④“原来”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如果字音在汇报预习是解决了,这里就省略。]

3.交流养羊人和街坊不同的表现。

[示对话]

师:读了两个人的对话,在语气方面你们有没有好的建议?

(引导学生体会养羊人的毫不在意、满不在乎。街坊的关心、着急、诚恳。) 师:同为分角色朗读一下

(生生之间合作、师生之间合作)

4.养羊人的满不在乎,以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

5.为什么狼有第二次机会钻进羊圈?

(抓住又„„又„„)[板书:错]

6.教给学生理解字词的方法:

师:课文的1-4自然段都是写了养羊人丢羊这件事,用课题两个字概括:“亡羊。” 可见,我们解词,除了查字典以外,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7.养羊人还会丢第三次羊吗?

[示:对比句子,知道不该不的作用]

[从哪些词看出他后悔了?抓:赶快、结结实实]

[板书:知错就改]

8.讨论:现在补牢迟吗?

[抓:再也;从此;从什么时候开始]

9.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板:不迟]

通过养羊人这个故事,你们知道了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并不算晚。)

四、联系实际,说话训练

师: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想说?

生:小组说——全班汇报——写在书本P35中间空白地方

[示:我想对 说:“ ” ]

[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我想对养羊人说;第二层:联系实际,我想对身边的人说。]

[说的话语没有写上标点符号,学生可以使用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等个性句子]

五、布置作业

必作:用自己的话把这个寓言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使他懂得故事蕴含的道理。

选作:收集并阅读寓言故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板书:寓言

师:大家知道什么叫寓言?

生:通过一件事表达一件事。

师:应该说是,通过一件事表达一个道理,寓:寄托,言:道理。你们都了解哪些寓言? 生:滥竽充数„„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寓言是——《亡羊补牢》。板书:亡羊补牢

师:亡什么意思?牢什么意思?

生:亡是死亡的意思。

师:是这样吗?大家拿出字典查“亡”的意思。(学生查字典)

生反馈

生:失去的意思。

师:翻开书像周老师一样写在旁边。(学生在书头批注)板书:失去

师:写好翻开字典查“牢”。

生反馈

生:养牲畜的圈。师板书:养牲畜的圈

师:也像老师一样写在旁边。(学生在书头批注)

师:这两个字的意思搞清楚了,想必“亡羊补牢”的意思也明白了吧?

生:有个人的羊被狼吃了,后来那个人把羊圈补好了,羊就再也没有丢过了。

师:你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的,这是一种理解词语意思的很好的方法。谁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失去了羊,再把羊圈补好。

师:你这是——逐字理解得出的。还有什么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生:上网。

生:询问大人。

师:这些都是好办法,看来大家已掌握了不少学习的方法,大大表扬。我们一起读课题——亡羊补牢(学生齐读一遍课题)

师:那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亡羊”的?哪些又是写“补牢”?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2-3分钟)

师:潜心会文,静思默想,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师:先来说说哪些语句是写“亡羊”的?

生反馈:

生:(1)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那只羊叼走了。(2)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3)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师:你真厉害,几乎把课文中写了“亡羊”的句子都找出来了。

师:这句话很难读,你读对了,很了不起。(师出示小黑板: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师:我们来一起读这几个词——圈、窟窿。(齐读、指名2人读“窟窿”一词)

识记字形

师:窟窿“穴”字头。表示洞,再写“隆”的时候,往往下面部分很容易写错。

师范写“隆”

师:翻开田字格描一个。

学习“叼”

师用小棒指“叼”,生齐读一遍。

师:写“叼”时要注意哪里?

生:右边不是“习”,少了个点。

师:谁来读整个句子?(指名1生读)

师:谁再读读,读得更好。(指名1生读,生读“圈”qu ān )

师纠正:是的,这个字一般情况下读quan, 比如圆圈,围成一圈,在这里读ju àn 。

齐读ju àn ——刚才读错的学生重读一遍——男女生轮读1遍。

师读: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那只羊叼走了。第二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到羊圈里一看,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这就是“亡羊”。

板书:发现又发现

师:哪些是写“补牢”的句子?

生反馈: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就赶快堵上那个窟窿,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师:什么叫结结实实?板书:结结实实

生读: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师:课文中有幅插图,就是写那个人把牢补得结结实实的。看看这幅图,哪个是养羊的人?用自己的语言把图的意思表达出来。

(指名1人反馈)

师:能不能说得具体些,旁边站的是街坊邻居,他们会说些什么?

生:„„..

生:你真活该„„

师:这个邻居也太凶了。(学生笑)

生:现在羊丢了,你吃亏了吧?

师:吃亏了,当然吃亏了,已经丢了一只羊了。

师:那么这个养羊的人又会说些什么?

生:„„

生:„„

师:是啊,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找出课文描写邻居好言相劝的句子,同桌扮演角色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

反馈:一组同桌扮演

师:这街坊就是指什么?请问邻居,养羊人丢了羊,你替他感到——?(口语交际)

生:我替他难受,着急。

师:听你刚才的朗读就明白你很着急。

师:请问牧羊人,你当初觉得怎样。

生:丢了就丢了呗。(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众学生笑)

再请学生分角色读

第二组同桌扮演分角色读(学生兴致很高)

师:女士优先,你先选角色。

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师引读:因为他不听劝告,所以第二天早上——生接读: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师:如果养羊人继续不听劝告,结果会怎么样?

生:羊可能就没了。

师:损失惨重。幸好那个人补上羊圈。(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现在谁能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可以用黑板上的词语说。(指名2人说)

师评价:你说得很具体,还用上了“结结实实”。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非常了不起,祝贺你。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出自何处?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师:这个故事实际上不是讲羊真的丢了才补牢,它想告诉我们的是?

生:“亡羊”就是失去了一样东西。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做错了更要去弥补。

师板书: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师:是啊,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还来得及,所以原句就是“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板书:而未为迟也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类似“亡羊补牢”的事吗?可以是自己身上发生的,也可以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

指名说

生1:一个朋友养了一只小白鼠,因为小白鼠做错事,朋友决定一个月不给它饭吃。我劝朋友给它饭吃,朋友不听了。过了几天,朋友终于给它喂食了,小白鼠这才没有饿死。

师评价:你做了“亡羊补牢”的街坊。这个故事应该讲“亡鼠补食”。(生笑)

指名另1生说

生2:一开始我不认真学习,结果考试考得不好,后来努力学习,考试成绩有了进步。

师:第一祝贺你取得好成绩,第二个祝贺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说明你已真正掌握了。

再次指名说

生3(略)

师:总结

板书: 亡羊补牢

失去 养牲畜的圈

发现 又发现 赶快

结结实实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寓言

师:大家知道什么叫寓言?

生:通过一件事表达一件事。

师:应该说是,通过一件事表达一个道理,寓:寄托,言:道理。你们都了解哪些寓言?

生:滥竽充数„„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寓言是——《亡羊补牢》。 板书:亡羊补牢

师:亡什么意思?牢什么意思?

生:亡是死亡的意思。

师:是这样吗?大家拿出字典查“亡”的意思。(学生查字典)

生反馈

生:失去的意思。

师:翻开书像周老师一样写在旁边。(学生在书头批注)板书:失去

师:写好翻开字典查“牢”。

生反馈

生:养牲畜的圈。 师板书:养牲畜的圈 师:也像老师一样写在旁边。(学生在书头批注)

师:这两个字的意思搞清楚了,想必“亡羊补牢”的意思也明白了吧?

生:有个人的羊被狼吃了,后来那个人把羊圈补好了,羊就再也没有丢过了。 师:你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的,这是一种理解词语意思的很好的方法。谁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失去了羊,再把羊圈补好。

师:你这是——逐字理解得出的。还有什么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生:上网。

生:询问大人。

师:这些都是好办法,看来大家已掌握了不少学习的方法,大大表扬。我们一起读课题——亡羊补牢(学生齐读一遍课题)

师:那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亡羊”的?哪些又是写“补牢”?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2-3分钟)

师:潜心会文,静思默想,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师:先来说说哪些语句是写“亡羊”的?

生反馈:

生:(1)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那只羊叼走了。(2)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3)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师:你真厉害,几乎把课文中写了“亡羊”的句子都找出来了。

师:这句话很难读,你读对了,很了不起。(师出示小黑板: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师:我们来一起读这几个词——圈、窟窿。(齐读、指名2人读“窟窿”一词) 识记字形

师:窟窿“穴”字头。表示洞,再写“隆”的时候,往往下面部分很容易写错。 师范写“隆”

师:翻开田字格描一个。

学习“叼”

师用小棒指“叼”,生齐读一遍。

师:写“叼”时要注意哪里?

生:右边不是“习”,少了个点。

师:谁来读整个句子?(指名1生读)

师:谁再读读,读得更好。(指名1生读,生读“圈”quān)

师纠正:是的,这个字一般情况下读quan, 比如圆圈,围成一圈,在这里读juàn。 齐读juàn——刚才读错的学生重读一遍——男女生轮读1遍。

师读: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那只羊叼走了。第二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到羊圈里一看,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这就是“亡羊”。 板书:发现 又发现

师:哪些是写“补牢”的句子?

生反馈: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就赶快堵上那个窟窿,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师:什么叫结结实实? 板书:结结实实

生读: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师:课文中有幅插图,就是写那个人把牢补得结结实实的。看看这幅图,哪个是养羊的人?用自己的语言把图的意思表达出来。

(指名1人反馈)

师:能不能说得具体些,旁边站的是街坊邻居,他们会说些什么?

生:„„..

生:你真活该„„

师:这个邻居也太凶了。(学生笑)

生:现在羊丢了,你吃亏了吧?

师:吃亏了,当然吃亏了,已经丢了一只羊了。

师:那么这个养羊的人又会说些什么?

生:„„

生:„„

师:是啊,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找出课文描写邻居好言相劝的句子,同桌扮演角色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

反馈:一组同桌扮演

师:这街坊就是指什么?请问邻居,养羊人丢了羊,你替他感到——?(口语交际)

生:我替他难受,着急。

师:听你刚才的朗读就明白你很着急。

师:请问牧羊人,你当初觉得怎样。

生:丢了就丢了呗。(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众学生笑)

再请学生分角色读

第二组同桌扮演分角色读(学生兴致很高)

师:女士优先,你先选角色。

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师引读:因为他不听劝告,所以第二天早上—— 生接读: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师:如果养羊人继续不听劝告,结果会怎么样?

生:羊可能就没了。

师:损失惨重。幸好那个人补上羊圈。(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现在谁能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可以用黑板上的词语说。(指名2人说) 师评价:你说得很具体,还用上了“结结实实”。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非常了不起,祝贺你。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出自何处?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师:这个故事实际上不是讲羊真的丢了才补牢,它想告诉我们的是? 生:“亡羊”就是失去了一样东西。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做错了更要去弥补。

师板书:发现问题 及时补救。

师:是啊,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还来得及,所以原句就是“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板书: 而 未为迟也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类似“亡羊补牢”的事吗?可以是自己身上发生的,也可以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

指名说

生1:一个朋友养了一只小白鼠,因为小白鼠做错事,朋友决定一个月不给它饭吃。我劝朋友给它饭吃,朋友不听了。过了几天,朋友终于给它喂食了,小白鼠这才没有饿死。

师评价:你做了“亡羊补牢”的街坊。这个故事应该讲“亡鼠补食”。(生笑) 指名另1生说

生2:一开始我不认真学习,结果考试考得不好,后来努力学习,考试成绩有了进步。

师:第一祝贺你取得好成绩,第二个祝贺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说明你已真正掌握了。

再次指名说

生3(略)

师:总结

一、问答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什么?

生: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 齐读课题)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生:很有道理的故事。

师:蕴涵着道理的故事。我们要怎样学好寓言? 生:学习道理(板书:道理)

师:除了学习道理,还要学习什么?一下子就学习道理吗? 生:要知道故事(板书:故事)

师:今天我们掌握好这两点就能学习好课文。

师:今天学习《亡羊补牢》,请给“亡”组词。

生:死亡(板书:死亡)

生:亡羊补牢

师:请给“牢”组词。

生:监牢(板书:监牢)

生:坐牢

师:“亡羊补牢”里的“亡”、“牢”是什么意思?

生:“亡”是死亡的意思

生:“牢” 是牢房的意思

生: “牢” 是羊圈的意思

生: “亡”是失去的意思

师:平时,我们学习的“亡”是死亡的意思,有人认为是失去的意思,有人认为“牢” 是牢房的意思,到底是什么?请你们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二、找证据,初读课文

师:找证据必须先读课文,慢慢地读,遇到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解决。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1,小组长带领读课文,听到谁读不准,一齐帮帮他。

2,交换小组长检查读书。

(小组长汇报读书情况)

师:以后小组检查时,就要齐心协力,争取好成绩。

(二)出示三句话:(课件)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师:请小组分读三句话。

(生读这三句话)

师:哪个聪明的孩子发现肖老师为什么要选这三句话? 生:因为三句都有“窟窿”

生:因为生字就藏在这三句话里。

(自由朗读这三句话,齐读。)

三,研读,弄清“亡”和“牢”

师:课文读熟了,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请默读课文,想想“亡”、“牢”是什么意思?一会小组交流。你得找出证据,看看从哪个句子找到的,把它划下来。提醒大家,证据可能不止一处。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师巡视小组学习,作适当的点拨。

汇报:

生:“亡”是丢失的意思:我是从“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找到证据的。

师:刚才读的句子有几个字没有读好。

(指名帮助再读这句话。)

师:要读准“圈”、“叼”等字。“亡”不是“死亡”吗?

生:是羊被叼走,他丢失了羊。

生:“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看什么呢?”齐读句子

生:“第二天早上,他去放养,发现羊有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生:“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羊再也没有丢过。” 生:一直都是说羊丢了,没有说羊死了,可能羊还没有死呢。

生:(齐读)“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羊再也没有丢过。” 师:小结:现在大家认为“亡”是什么意思?

生:齐回答“丢失”。

师:“牢”是什么意思?

生:“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牢”是“羊圈”意思。

师:“补牢”就是“修羊圈”。

生: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师:街坊说修羊圈就是“补牢”。

师;(解说)“牢”的构字意义:宝盖头是表示房子,以前牛、羊住在一起,“牢”就是给牛羊住的地方。

师:按照刚才的方法,把丢羊的句子和补羊圈的句子找出来,自由练读。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师:在读这则寓言的时候,老师始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你们帮忙解答一下: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师:请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请默读课文,思考)

生:我知道羊圈破了个窟窿。“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师: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生:我还知道街坊劝告,他不听。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师:“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师:街坊是怎么劝的?

(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师:他读的怎么样?

生:还应该读出劝告的语气。

生:应该读出街坊对养羊人的关心。

师:街坊对养羊人这样关心,可养羊人呢?

生: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指名读,评议。)

师:可以看出养羊人的什么态度?

生:可以看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师: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生:养羊人心里想:羊丢了,就算了,羊圈也不用管了。

生:养羊人想一只羊也不算什么,丢了就丢了。

师: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同桌分角色朗读。)

(指名读,评议。)

师: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生:他不听劝告有丢了一只羊。

生:他不听劝告的结果是:第二天早上,他去放养,发现有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生:养羊人又丢了一只羊。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师: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讨论交流)

师: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生: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的结结实实的。

师: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

生:不能,因为他要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生:加上赶快说明他不想再丢羊了。

师: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生: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师: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指名读)

师: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生:要是我接受街坊的劝告,就不会丢羊了。

生:如果我接受街坊的劝告,就不会丢羊了。

师: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生:因为修好了样圈就不会再丢羊了。

生:因为已经丢了两只羊,不能再丢羊了,不然羊会丢光的。

师: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

生: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师:咱们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养羊人的后悔心情。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明理

师:我们说过,学习寓言除了读懂故事,还要读懂道理,刚才知道丢羊补羊圈,那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丢失了东西要找出原因。

师:仅仅是丢失东西吗?

生:如果……

师:养羊人因为自己的一些疏忽而损失了羊。

生:要乐于听别人的意见

师:光听意见就行了吗?小组交流交流。

生:丢失的东西不要等丢失了才懂得珍惜。

师:怎样能使珍贵的东西不再丢失?生:做错事要及时补救,以后就不再错。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的作业本散了,但是为了不让作业本再继续散,我就用订书机把作业本订好了,作业本也就没有散了。

生:这几天我感冒了,妈妈让我去看病,我以为是小病,就没有去医院看病,昨天就发起烧来,为了减少病痛,我早上去看医生,买了药,吃过后,现在好多了。

师:幸亏去看病了,不然会引起大病的。

师:是呀,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所以,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生:(齐读)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六、复述故事

师:养羊人因为接受街坊的劝告,羊再也没有丢过,这天,他遇到街坊,突然想起街坊的劝告帮助,如果你是养羊人,会对街坊做什么?

生:谢谢、道谢

师:把你的同桌视作街坊,你向他道谢。

(生相互视作街坊,道歉)

师:咱们来一起合作表演:

(师饰街坊,学生饰养羊人。)

生:我会送一只羊给你。

师:你为什么送羊给我?

生:你帮助过我。

师:我帮助过你吗?我热心助人,忘了做过什么,你帮我回忆回忆。

(置换角色:师饰养羊人,学生饰街坊。)

师:复述故事之后道谢。同位模仿老师那样练习道谢。

(再汇报生生之间道谢)

七:作业

(出示生字词)

1、单独出示生字词能把它读准确吗?

自由读、齐读

2、老师再教大家一种学习的方法,除了通过道谢基本把故事讲一遍,现在还可以把生字串起来讲故事。

师示范串生字讲故事

同桌互相串生字讲故事

3、回家向家长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教学反思:

一,目标明确,方法落实,训练到位

学习寓言,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使寓言学习的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亡”、“牢”字意,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二,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恰如其分

这节课环节简练清楚,老师根据这个寓言故事题眼“亡”、“牢”容易产生歧异,引导孩子读故事,探究字意,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这种探究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 三,循环反复,螺旋深化,逐步提高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学习生字、巩固生字与复述寓言故事相结合。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而这些环节并不是简单的重现生字,而是随“课”的深入而要求逐步提高。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谈收获;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

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作业设计:

1.背诵这则寓言。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南辕北辙》课堂记实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吧,谁能说说你都读了哪些?

生1:我读过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生2:我读过龟兔赛跑。

生3:我读过南辕北辙。

师:看来,大家真是读了很多,更可贵的是你们还把这些故事都积累在大脑这座智慧宝库中。你们知道吗,寓言在我国已经有3千多年的发展史了。(师用惊叹的口气说)。听到这,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到太意外了,我还以为只有几百年呢。

生:真没想到,它在我们国家已经有这么长时间的历史了,太了不起了。

师:是啊,你也为我们国家有这么历史悠久的文化感到自豪了吧。

师:寓言最初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一个个深刻的道理。我听到刚才有个同学说读过南辕北辙,还有谁读过这个故事?

多数学生举手。

师:我现在仅请一个同学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谁愿意来?

请一名学生上台讲故事。

师对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评价并面向全体学生说:我们大家愿不愿意跟着老师再来了解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呢?

生:愿意。

师:好,让我们齐刷刷的打开语文书吧。注意在读故事的时候,把你遇到的不理解的字和词勾出来,一会儿我们共同交流。

生自由朗读故事。教师巡视。

师:谁有问题?

生:我不理解“盘缠”这个词。

师请其他学生当小老师帮助理解这个词。

生:我不懂“把式”。

其他学生也不理解,教师及时引导:把式在这个故事中指的是赶车的人,文中说“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这个好把式是什么意思?

生:好车夫。

师:还有字词方面的问题吗?

生:没有。

师:那我可要考考你们了。(出示“辕和辙”的生字卡片。)谁认识这两个字?

生齐读。师将字卡贴在黑板上。

师:观察字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带车字旁,都跟车有关。

师:真聪明。老师这有两幅图,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辕和辙。(教师出示辕和辙的课件。)

师: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了“盘缠”这个词,这两个字和另外的一个“硬”字,我们这节课还要来写一写。先观察它们,是什么结构?

指名回答。

师:来,请伸出食指,我们一起写一写。先写盘,它是上下结构,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底下的皿字底写的扁一些,这样整个字看起来就稳重了。缠的左边的绞丝写的窄一些,又边别写成厘米的厘。硬字可以这样记:比石头更硬。

师请学生端端正正的在田字格纸中书写。巡视过程中,教师对写字姿势及习惯好的孩子进行表扬,以暗示其他孩子。

师:第一遍读课文就为我们理解课文扫清了文字的障碍,现在,再让我们仔细的读读课文,想一想,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段话中的第一句话。

课件出示故事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师: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贴楚国的图片)谁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指名贴马车图。

师问大家:贴的对吗:是不是相反?

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相反)

教师继续问:再读读这句话,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2:坐车人很固执。很愚蠢。

师: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生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师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坐车人与朋友的3段对话。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学生边读边想。

师请两名同学现场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多么固执的坐车人,他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当生出现两种答案:能和不能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学生分组辩论。

课件出示: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学生齐读。

教师对辩论进行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忽视了自己所走的方向与目的地相反,因此,无论他的条件多好,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此时,你面对如此愚蠢的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

生:还是听听别人的劝告吧。

生:你的方向错了,条件再好,也到不了啊。

师: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师生一同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师: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寓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寓言故事,知道了哪些呢? 生:通过读书我知道了《掩耳盗铃》、《滥竽充数》、《画蛇添足》、《守株待兔》的故事。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故事《南辕北辙》。 生:老师我想提一个问题:辕是什么意思?辙是什么意思?

生:老师我想问一问: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

师:这两名同学真善于动脑,相信大家认真读书, 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 [爱问是孩子们的天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造的开始。老师不仅要保护孩子的好奇与爱问,更要培养这种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播放录像,初读感知。

播放录像,形象感知:播放《南辕北辙》的故事,看完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人应该往南走,他却往北走,方向错了。

生:我看到这个人的朋友劝他,他根本不听。

师:读一读课文, 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生:我又知道了这个人的朋友叫季梁,他多次劝他的朋友,但他的朋友就是不听。

生:我还知道了季梁的朋友到不了楚国。

[直观、形象的图画,学生由看、听到说再到自己尝试着去读、去悟,兴趣被激发、迁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也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三、学文识字。

1. 刚才读课文时遇到很多不认识的字,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生:我们小组发现“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

生:我们小组发现“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一点也不透风,还能组词“坚固”、“牢固”。

生:我们小组发现“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它的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

生:“奔驰”的“驰”我在“驰中牌”肴驴肉包装袋上见过。

生:我们小组发现“梁”和“高粱”的“粱”,上半部是一样的, 下半部不一样。

生:我们给“恳”找了许多朋友“跟、根、很、狠”,我们能给它变字形小魔术。

[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当今教育之必须。教师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发挥,在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交流中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创造性得以体现。不难发现,发自学生口中的很多东西都是教师备课中不曾有的。]

四、理解内容,体会寓意。

1. 读文交流,汇报读书收获。

生: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不解”就是“不理解,不明白”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这个人虽然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但他的方向错了,结果是到不了楚国的。

生:我想提一个问题:“固执己见”是什么意思?

生:“固执己见”就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听劝告。

生:用我们常说的话就是“犟”。(生笑)

生:“诚恳”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真诚。

生:我从“季梁再次诚恳地说”中体会到了季梁多次劝说他的朋友。

生:我从“不怕,我的马好。”“没关系,我的旅费很多。”“你不用担心,我的车夫驾车技术非常高。”体会到了这个人一点儿也不听劝。这就“固执己见”的表现。

生:我真想教育教育他。

师:你怎么教育他?

生:你的方向错了,即使你的马再好,旅费再多,车夫技术再高,也到不了楚国。

生:我能想像出这个人以后的情景:这个人走啊,走啊,有一天,他的马跑不动了,旅费也花光了,车夫也累坏了,他们只好坐在了地上,这时他后悔极了,心想:我明明走错了,怎么就不好好想想呢?朋友啊,我当初听你的就不会落到

今天这个地步。(生哄堂大笑)

生: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听别人的劝告。

生:我觉得这句话不一定正确,如果你走在路上,一个陌生人骗你说:“你奶奶病了,正在医院里。叫你去呢。”你能听吗?对别人的劝告要分析。

2. 体会寓意。

师:现在大家明白“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了吧?

生: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一个人他去楚国明明应该往南走,可他偏偏往相反的方向去,结果他是到不了楚国的。

生:我想“南辕北辙”就是你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你的目标的。 生:我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一点启发:方向错了,是到达不了目标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要学生的情感被真正激发,热情的火焰被点燃,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辩论,学习知识、产生情感的体验比教师的讲更深刻,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看大家跃跃欲试的样子,一定读得比他们好,那就在小组内展示一下吧,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演,看看谁是你们小组的“今日之星”。(生小组内读,互评。)

[在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去读,会有更多感悟,可谓情由心生,加上小组内加动作表演性的读,既做到了全体参与,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师总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很多的字,读懂了课文,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别人善意的劝告。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

五、课外延伸。

1. 学生自主设立作业:我想有感情地读课文;我想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 布置作业:搜集寓言故事读一读,下一节课讲给同学听。

〖教学后记〗

我在教学之前,是这样设计的:学生读完后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谈谈对课文的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地方,我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蕴涵在故事中的道理。没想到学生并不需要教师按部就班的引导,自己通过读书不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词语,揣摩人物的心理、对话,还能展开想像,更能明白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并进一步延伸到生活中。看来,只要教学得法,学生的学习潜能是不可低估的。并且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也受到很多启发,真是教学相长。

、 微笑:

教学花絮: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本环节中孩子们通过质疑――探究――互解的学习方式,已经能了解到主人公楚人的顽固,不听别人意见,劝告者季梁的诚恳与难能可贵„„)

(三)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1、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人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A 生:唉,你真是的,连方向都没有弄清!瞎跑!

B 生:越走越远呗!

C 生:越走越远,马累了,车夫累了,盘缠快用完了,可离楚国却更远了! „„

2、通过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A 生:做事先要弄清方向!

B 生:要学会听人家的劝,及时改正,不然越走越远。

C 生: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还是会目标越来越远。 „„

于是,结合学生的众说,我总结出:“如果行动与目的(目标)相反,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我高兴,在我的预设引导下孩子们都能感受到楚国人的“固执已见”、劝告者的“难能可贵”;我欢喜,我的教学操作,可谓是“一帆风顺”,时间绰绰有余啊;我开心,我的孩子们理解能力真的不错,当然我可是他们的老师噢„„嘻嘻嘻!)

(一时,我感受到自己脸上那微笑是那样的灿烂与闪光!)

于是,我决定进行预设中的机动提升部分――(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准备让孩子们进行能力的展示,用切身的表演与体会再次深化课文的寓意。 可这时候,“茫茫海面上,美丽而又平静”。我也正准备再次掀起一阵巨澜时,“海上”升起了“一缕轻烟”――那一只高高的,歪歪的小手!

二、 苦笑

“你说吧!”

“老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呀。”

(一时间,教室里像炸开了锅,热闹起来了!议论纷纷!听到这个问题,我苦笑!暗暗思考着:这有价值吗?)

只是潜意识的反问了一下:“你是怎样认为的?”

“我认为,虽然他朝北走,其实也能走到的呀!所以,我认为老师您不能用上‘实现不了’,因为不是存在着可能性吗?”

“是的”另一个孩子,“不是‘实现不了’”,应该是“不能很快的实现”。 “对的,科学书上也是这样讲的噢!”

“不过,这样到北极、南极不是很冷吗?他行吗?”

“但也不能排除可能性啊?”

„„

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就此展开了!

三、 欢笑

我意识到孩子们的热情,他们认为很有价值,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失误了。多么精彩的辩论,而我的总结真的有点糟糕!

“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老师也觉得你们(我的朋友)讲得很有道理,所以,我接受大家看到老师发生了语言“南辕北辙”的现象,提出善意的劝告,谢谢大家!”于是,我这样说到。 “没关系!”一个孩子做了个鬼脸!

“哈哈哈”一阵笑声!

我的心情也宽松了许多,如释重负,脸上笑得更欢了! 心叹到:“现在的孩子啊, Good !”

南辕北辙—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进步很大。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

生:我认为这个人太傻了。楚国明明在南边,他却偏要往北边走,他把方向弄反了。 生:这个人不听朋友的劝告,一意孤行,他永远也到不了楚国。

生:他的马跑得越快,车夫本领越好,带的盘缠越多,离楚国就越远了,因为他是在朝着相反的方向跑。

生: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地球是个圆的,这个人总有一天可以到达楚国。

(同学们不由自主地发出“啊?”的惊呼声)

师:你的观点很有新意,有和他一样看法的吗?能说说原因吗?(有个别同学举起手) 生:我也觉得有道理。他只要坚持不懈,总会走到终点的!

生:他这样做,只不过花费的时间长一些,不能说到不了楚国呀!

师:是呀,地球是个圆的,这个人绕着地球走一圈,不就到楚国了吗?看来,这个由来已久的寓言故事该改一改了。对你们大胆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我由衷地表示敬佩!现在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到底该不该改?为什么?

(生小组讨论,一会儿有同学陆续地举手)

师:]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不能改。地球虽然是个圆的,但你要到达楚国,就得绕着地球走一圈,地球那么大,何年何月才能走到头啊!

生:再说了,你赶着马车陆地上可以行走,那遇到江河海洋的地方怎么办?

生:对,地球上还有很多地方是沙漠、森林还有沼泽地呢!你怎么走呀?所以你是到不了楚国的。

师:看来困难还真不少啊!

生:据我所知,一个人想要绕地球走一圈,需要好多好多年,这个人不用等走到楚国,可能已经老死了或者累死了,他还是到不了楚国。

生(先前质疑的同学):长途跋涉,他骑的那匹马会累死,他带的盘缠会用完,这要浪费多少人力、物力呀!明明有正确的路线他偏不走,真是白费力气!所以还是赶快掉转方向吧。

师:哦,你也改变自己原来的意见了。你怎么改变自己的意见了?

生:我听了小组同学的意见和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觉得有道理。

再仔细思考,就觉得我开始讲的没有道理。

师:同学们有这么好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我要向你们学习。看来,他这种与目标相反、背道而驰的做法肯定行不通。你现在想对这个人说什么?

生:只有方向正确,才能到达目的地,朋友告诉你的方向是对的,你要听从劝告。 生:你赶快改变方向,还来得及,不要再固执了。

生:可怜可怜你的车夫还有马匹吧!不要再跑冤枉路了。

生:你这样执迷不悟,总有一天会后悔的!

师:我相信,如果这个人听到同学们的劝告,他会改变方向,重新启程的。这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目标和行动一致才能成功。想一想,你的周围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吗?谁愿意说一说?

生:(略)

充分的交流时间,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正是新课改革的魅力所在。例如在教学《南辕北辙》一文时,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课堂情景如下:

今天,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南辕北辙》这一课,和以往一样,课进行得非常顺利。正当我要对这一课进行小结时,一个平时十分调皮的学生举起了手。

“向尚,你有什么什么问题?”

“老师,我认为这篇课文不对,因为他这样走,也能走到楚国去。”

教室里发出了哄笑声。

“真的,老师,他如果一直走,就可能绕地球一圈,就到了楚国。”向尚红着脸争辩。 学生们都不解地望着向尚。

正在这时,又一个同学举起了手,“我认为向尚说的对,因为地球是圆的,麦哲伦就曾经环球一周。”

向尚高兴地说:“我也是这个意思。”

“麦哲伦是谁?”很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麦哲伦是„„”

向尚声音响亮地向同学们介绍了起来,其他学生听得也津津有味。

“铃„„”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是不肯罢休,都争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书呗!”向尚自豪地回答,这个一向被同学们认为不听话的学生第一次尝到了被人佩服的滋味。

正在向尚得意的时候,张佳反驳道:“我认为这个人也不能到楚国去,因为他的钱可能不够多,没到楚国就花完工了。”

“对,还有可能遇到大海,没有船,就不能走了。”

“还有可能没到楚国,那个人就老死了。”

学生们都笑了。

“看来,前人写的这个故事确实是非常有趣,那我们能从这个故事中学习到什么吗?” 一阵沉寂。

“老师,我从中知道了每个人做事要有自己的正确目标。”

“我知道了多看书能获得很多知识。”

„„

亡羊补牢教学实录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蕴含着深刻道理的寓言故事。教学安排,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生生讨论、师生探究,充分展示朗读的魅力,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然后,教师创设生活情境,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本课的寓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正确理解词语,积累运用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能在阅读中质疑、解疑,发表见解,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难点:

1. 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2. 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激发阅读寓言的情趣 。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填写表格,在填写的过程中,复习什么是寓言,回顾学习寓言可以使用的方法。表格如下:

读过的寓言故事 体会到的道理 学会了什么字词 解决困难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寓言故事,请看:

(学生观看故事动画。)[我的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师: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亡羊补牢] (学生跟老师书空课题)

师:刚刚大家看了有趣的动画,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叙述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 检查预习:

师:请翻开课文,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在小组中交流难读、易错的字词。

(生汇报自己预习所得,交流字的读音、写法,也可以说说自己课前掌握了什么词语。)

2. 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已经扫除了阅读的障碍,那么让我们一起把课文读一读,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习惯]

3. 语言训练:

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 《亡羊补牢》 讲了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师要注意表扬能用简洁语言概括的同学,对说得比较详细的同学要加以引导)

[师适机板书:第一次 不补 第二次 修补]

三、读中感悟,理解寓意。

1. 小组合作学习,掌握故事内容

师:为什么养羊人的羊丢了一次又一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 ”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用“ ”画出丢羊后养羊人和街坊的表现。

2. 交流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生:“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师重点解决①圈是多音字②窟窿读轻声③叼的最后一笔④“原来”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如果字音在汇报预习是解决了,这里就省略。]

3.交流养羊人和街坊不同的表现。

[示对话]

师:读了两个人的对话,在语气方面你们有没有好的建议?

(引导学生体会养羊人的毫不在意、满不在乎。街坊的关心、着急、诚恳。) 师:同为分角色朗读一下

(生生之间合作、师生之间合作)

4.养羊人的满不在乎,以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

5.为什么狼有第二次机会钻进羊圈?

(抓住又„„又„„)[板书:错]

6.教给学生理解字词的方法:

师:课文的1-4自然段都是写了养羊人丢羊这件事,用课题两个字概括:“亡羊。” 可见,我们解词,除了查字典以外,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7.养羊人还会丢第三次羊吗?

[示:对比句子,知道不该不的作用]

[从哪些词看出他后悔了?抓:赶快、结结实实]

[板书:知错就改]

8.讨论:现在补牢迟吗?

[抓:再也;从此;从什么时候开始]

9.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板:不迟]

通过养羊人这个故事,你们知道了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并不算晚。)

四、联系实际,说话训练

师: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想说?

生:小组说——全班汇报——写在书本P35中间空白地方

[示:我想对 说:“ ” ]

[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我想对养羊人说;第二层:联系实际,我想对身边的人说。]

[说的话语没有写上标点符号,学生可以使用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等个性句子]

五、布置作业

必作:用自己的话把这个寓言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使他懂得故事蕴含的道理。

选作:收集并阅读寓言故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板书:寓言

师:大家知道什么叫寓言?

生:通过一件事表达一件事。

师:应该说是,通过一件事表达一个道理,寓:寄托,言:道理。你们都了解哪些寓言? 生:滥竽充数„„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寓言是——《亡羊补牢》。板书:亡羊补牢

师:亡什么意思?牢什么意思?

生:亡是死亡的意思。

师:是这样吗?大家拿出字典查“亡”的意思。(学生查字典)

生反馈

生:失去的意思。

师:翻开书像周老师一样写在旁边。(学生在书头批注)板书:失去

师:写好翻开字典查“牢”。

生反馈

生:养牲畜的圈。师板书:养牲畜的圈

师:也像老师一样写在旁边。(学生在书头批注)

师:这两个字的意思搞清楚了,想必“亡羊补牢”的意思也明白了吧?

生:有个人的羊被狼吃了,后来那个人把羊圈补好了,羊就再也没有丢过了。

师:你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的,这是一种理解词语意思的很好的方法。谁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失去了羊,再把羊圈补好。

师:你这是——逐字理解得出的。还有什么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生:上网。

生:询问大人。

师:这些都是好办法,看来大家已掌握了不少学习的方法,大大表扬。我们一起读课题——亡羊补牢(学生齐读一遍课题)

师:那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亡羊”的?哪些又是写“补牢”?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2-3分钟)

师:潜心会文,静思默想,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师:先来说说哪些语句是写“亡羊”的?

生反馈:

生:(1)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那只羊叼走了。(2)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3)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师:你真厉害,几乎把课文中写了“亡羊”的句子都找出来了。

师:这句话很难读,你读对了,很了不起。(师出示小黑板: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师:我们来一起读这几个词——圈、窟窿。(齐读、指名2人读“窟窿”一词)

识记字形

师:窟窿“穴”字头。表示洞,再写“隆”的时候,往往下面部分很容易写错。

师范写“隆”

师:翻开田字格描一个。

学习“叼”

师用小棒指“叼”,生齐读一遍。

师:写“叼”时要注意哪里?

生:右边不是“习”,少了个点。

师:谁来读整个句子?(指名1生读)

师:谁再读读,读得更好。(指名1生读,生读“圈”qu ān )

师纠正:是的,这个字一般情况下读quan, 比如圆圈,围成一圈,在这里读ju àn 。

齐读ju àn ——刚才读错的学生重读一遍——男女生轮读1遍。

师读: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那只羊叼走了。第二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到羊圈里一看,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这就是“亡羊”。

板书:发现又发现

师:哪些是写“补牢”的句子?

生反馈: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就赶快堵上那个窟窿,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师:什么叫结结实实?板书:结结实实

生读: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师:课文中有幅插图,就是写那个人把牢补得结结实实的。看看这幅图,哪个是养羊的人?用自己的语言把图的意思表达出来。

(指名1人反馈)

师:能不能说得具体些,旁边站的是街坊邻居,他们会说些什么?

生:„„..

生:你真活该„„

师:这个邻居也太凶了。(学生笑)

生:现在羊丢了,你吃亏了吧?

师:吃亏了,当然吃亏了,已经丢了一只羊了。

师:那么这个养羊的人又会说些什么?

生:„„

生:„„

师:是啊,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找出课文描写邻居好言相劝的句子,同桌扮演角色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

反馈:一组同桌扮演

师:这街坊就是指什么?请问邻居,养羊人丢了羊,你替他感到——?(口语交际)

生:我替他难受,着急。

师:听你刚才的朗读就明白你很着急。

师:请问牧羊人,你当初觉得怎样。

生:丢了就丢了呗。(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众学生笑)

再请学生分角色读

第二组同桌扮演分角色读(学生兴致很高)

师:女士优先,你先选角色。

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师引读:因为他不听劝告,所以第二天早上——生接读: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师:如果养羊人继续不听劝告,结果会怎么样?

生:羊可能就没了。

师:损失惨重。幸好那个人补上羊圈。(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现在谁能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可以用黑板上的词语说。(指名2人说)

师评价:你说得很具体,还用上了“结结实实”。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非常了不起,祝贺你。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出自何处?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师:这个故事实际上不是讲羊真的丢了才补牢,它想告诉我们的是?

生:“亡羊”就是失去了一样东西。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做错了更要去弥补。

师板书: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师:是啊,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还来得及,所以原句就是“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板书:而未为迟也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类似“亡羊补牢”的事吗?可以是自己身上发生的,也可以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

指名说

生1:一个朋友养了一只小白鼠,因为小白鼠做错事,朋友决定一个月不给它饭吃。我劝朋友给它饭吃,朋友不听了。过了几天,朋友终于给它喂食了,小白鼠这才没有饿死。

师评价:你做了“亡羊补牢”的街坊。这个故事应该讲“亡鼠补食”。(生笑)

指名另1生说

生2:一开始我不认真学习,结果考试考得不好,后来努力学习,考试成绩有了进步。

师:第一祝贺你取得好成绩,第二个祝贺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说明你已真正掌握了。

再次指名说

生3(略)

师:总结

板书: 亡羊补牢

失去 养牲畜的圈

发现 又发现 赶快

结结实实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寓言

师:大家知道什么叫寓言?

生:通过一件事表达一件事。

师:应该说是,通过一件事表达一个道理,寓:寄托,言:道理。你们都了解哪些寓言?

生:滥竽充数„„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寓言是——《亡羊补牢》。 板书:亡羊补牢

师:亡什么意思?牢什么意思?

生:亡是死亡的意思。

师:是这样吗?大家拿出字典查“亡”的意思。(学生查字典)

生反馈

生:失去的意思。

师:翻开书像周老师一样写在旁边。(学生在书头批注)板书:失去

师:写好翻开字典查“牢”。

生反馈

生:养牲畜的圈。 师板书:养牲畜的圈 师:也像老师一样写在旁边。(学生在书头批注)

师:这两个字的意思搞清楚了,想必“亡羊补牢”的意思也明白了吧?

生:有个人的羊被狼吃了,后来那个人把羊圈补好了,羊就再也没有丢过了。 师:你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的,这是一种理解词语意思的很好的方法。谁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失去了羊,再把羊圈补好。

师:你这是——逐字理解得出的。还有什么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生:上网。

生:询问大人。

师:这些都是好办法,看来大家已掌握了不少学习的方法,大大表扬。我们一起读课题——亡羊补牢(学生齐读一遍课题)

师:那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亡羊”的?哪些又是写“补牢”?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2-3分钟)

师:潜心会文,静思默想,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师:先来说说哪些语句是写“亡羊”的?

生反馈:

生:(1)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那只羊叼走了。(2)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3)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师:你真厉害,几乎把课文中写了“亡羊”的句子都找出来了。

师:这句话很难读,你读对了,很了不起。(师出示小黑板: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师:我们来一起读这几个词——圈、窟窿。(齐读、指名2人读“窟窿”一词) 识记字形

师:窟窿“穴”字头。表示洞,再写“隆”的时候,往往下面部分很容易写错。 师范写“隆”

师:翻开田字格描一个。

学习“叼”

师用小棒指“叼”,生齐读一遍。

师:写“叼”时要注意哪里?

生:右边不是“习”,少了个点。

师:谁来读整个句子?(指名1生读)

师:谁再读读,读得更好。(指名1生读,生读“圈”quān)

师纠正:是的,这个字一般情况下读quan, 比如圆圈,围成一圈,在这里读juàn。 齐读juàn——刚才读错的学生重读一遍——男女生轮读1遍。

师读: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那只羊叼走了。第二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到羊圈里一看,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这就是“亡羊”。 板书:发现 又发现

师:哪些是写“补牢”的句子?

生反馈: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就赶快堵上那个窟窿,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师:什么叫结结实实? 板书:结结实实

生读: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师:课文中有幅插图,就是写那个人把牢补得结结实实的。看看这幅图,哪个是养羊的人?用自己的语言把图的意思表达出来。

(指名1人反馈)

师:能不能说得具体些,旁边站的是街坊邻居,他们会说些什么?

生:„„..

生:你真活该„„

师:这个邻居也太凶了。(学生笑)

生:现在羊丢了,你吃亏了吧?

师:吃亏了,当然吃亏了,已经丢了一只羊了。

师:那么这个养羊的人又会说些什么?

生:„„

生:„„

师:是啊,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找出课文描写邻居好言相劝的句子,同桌扮演角色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

反馈:一组同桌扮演

师:这街坊就是指什么?请问邻居,养羊人丢了羊,你替他感到——?(口语交际)

生:我替他难受,着急。

师:听你刚才的朗读就明白你很着急。

师:请问牧羊人,你当初觉得怎样。

生:丢了就丢了呗。(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众学生笑)

再请学生分角色读

第二组同桌扮演分角色读(学生兴致很高)

师:女士优先,你先选角色。

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师引读:因为他不听劝告,所以第二天早上—— 生接读: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师:如果养羊人继续不听劝告,结果会怎么样?

生:羊可能就没了。

师:损失惨重。幸好那个人补上羊圈。(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现在谁能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可以用黑板上的词语说。(指名2人说) 师评价:你说得很具体,还用上了“结结实实”。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非常了不起,祝贺你。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出自何处?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师:这个故事实际上不是讲羊真的丢了才补牢,它想告诉我们的是? 生:“亡羊”就是失去了一样东西。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做错了更要去弥补。

师板书:发现问题 及时补救。

师:是啊,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还来得及,所以原句就是“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板书: 而 未为迟也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类似“亡羊补牢”的事吗?可以是自己身上发生的,也可以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

指名说

生1:一个朋友养了一只小白鼠,因为小白鼠做错事,朋友决定一个月不给它饭吃。我劝朋友给它饭吃,朋友不听了。过了几天,朋友终于给它喂食了,小白鼠这才没有饿死。

师评价:你做了“亡羊补牢”的街坊。这个故事应该讲“亡鼠补食”。(生笑) 指名另1生说

生2:一开始我不认真学习,结果考试考得不好,后来努力学习,考试成绩有了进步。

师:第一祝贺你取得好成绩,第二个祝贺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说明你已真正掌握了。

再次指名说

生3(略)

师:总结

一、问答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什么?

生: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 齐读课题)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生:很有道理的故事。

师:蕴涵着道理的故事。我们要怎样学好寓言? 生:学习道理(板书:道理)

师:除了学习道理,还要学习什么?一下子就学习道理吗? 生:要知道故事(板书:故事)

师:今天我们掌握好这两点就能学习好课文。

师:今天学习《亡羊补牢》,请给“亡”组词。

生:死亡(板书:死亡)

生:亡羊补牢

师:请给“牢”组词。

生:监牢(板书:监牢)

生:坐牢

师:“亡羊补牢”里的“亡”、“牢”是什么意思?

生:“亡”是死亡的意思

生:“牢” 是牢房的意思

生: “牢” 是羊圈的意思

生: “亡”是失去的意思

师:平时,我们学习的“亡”是死亡的意思,有人认为是失去的意思,有人认为“牢” 是牢房的意思,到底是什么?请你们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二、找证据,初读课文

师:找证据必须先读课文,慢慢地读,遇到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解决。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1,小组长带领读课文,听到谁读不准,一齐帮帮他。

2,交换小组长检查读书。

(小组长汇报读书情况)

师:以后小组检查时,就要齐心协力,争取好成绩。

(二)出示三句话:(课件)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师:请小组分读三句话。

(生读这三句话)

师:哪个聪明的孩子发现肖老师为什么要选这三句话? 生:因为三句都有“窟窿”

生:因为生字就藏在这三句话里。

(自由朗读这三句话,齐读。)

三,研读,弄清“亡”和“牢”

师:课文读熟了,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请默读课文,想想“亡”、“牢”是什么意思?一会小组交流。你得找出证据,看看从哪个句子找到的,把它划下来。提醒大家,证据可能不止一处。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师巡视小组学习,作适当的点拨。

汇报:

生:“亡”是丢失的意思:我是从“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找到证据的。

师:刚才读的句子有几个字没有读好。

(指名帮助再读这句话。)

师:要读准“圈”、“叼”等字。“亡”不是“死亡”吗?

生:是羊被叼走,他丢失了羊。

生:“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看什么呢?”齐读句子

生:“第二天早上,他去放养,发现羊有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生:“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羊再也没有丢过。” 生:一直都是说羊丢了,没有说羊死了,可能羊还没有死呢。

生:(齐读)“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羊再也没有丢过。” 师:小结:现在大家认为“亡”是什么意思?

生:齐回答“丢失”。

师:“牢”是什么意思?

生:“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牢”是“羊圈”意思。

师:“补牢”就是“修羊圈”。

生: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师:街坊说修羊圈就是“补牢”。

师;(解说)“牢”的构字意义:宝盖头是表示房子,以前牛、羊住在一起,“牢”就是给牛羊住的地方。

师:按照刚才的方法,把丢羊的句子和补羊圈的句子找出来,自由练读。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师:在读这则寓言的时候,老师始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你们帮忙解答一下: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师:请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请默读课文,思考)

生:我知道羊圈破了个窟窿。“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师: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生:我还知道街坊劝告,他不听。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师:“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师:街坊是怎么劝的?

(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师:他读的怎么样?

生:还应该读出劝告的语气。

生:应该读出街坊对养羊人的关心。

师:街坊对养羊人这样关心,可养羊人呢?

生: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指名读,评议。)

师:可以看出养羊人的什么态度?

生:可以看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师: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生:养羊人心里想:羊丢了,就算了,羊圈也不用管了。

生:养羊人想一只羊也不算什么,丢了就丢了。

师: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同桌分角色朗读。)

(指名读,评议。)

师: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生:他不听劝告有丢了一只羊。

生:他不听劝告的结果是:第二天早上,他去放养,发现有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生:养羊人又丢了一只羊。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师: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讨论交流)

师: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生: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的结结实实的。

师: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

生:不能,因为他要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生:加上赶快说明他不想再丢羊了。

师: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生: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师: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指名读)

师: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生:要是我接受街坊的劝告,就不会丢羊了。

生:如果我接受街坊的劝告,就不会丢羊了。

师: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生:因为修好了样圈就不会再丢羊了。

生:因为已经丢了两只羊,不能再丢羊了,不然羊会丢光的。

师: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

生: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师:咱们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养羊人的后悔心情。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明理

师:我们说过,学习寓言除了读懂故事,还要读懂道理,刚才知道丢羊补羊圈,那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丢失了东西要找出原因。

师:仅仅是丢失东西吗?

生:如果……

师:养羊人因为自己的一些疏忽而损失了羊。

生:要乐于听别人的意见

师:光听意见就行了吗?小组交流交流。

生:丢失的东西不要等丢失了才懂得珍惜。

师:怎样能使珍贵的东西不再丢失?生:做错事要及时补救,以后就不再错。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的作业本散了,但是为了不让作业本再继续散,我就用订书机把作业本订好了,作业本也就没有散了。

生:这几天我感冒了,妈妈让我去看病,我以为是小病,就没有去医院看病,昨天就发起烧来,为了减少病痛,我早上去看医生,买了药,吃过后,现在好多了。

师:幸亏去看病了,不然会引起大病的。

师:是呀,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所以,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生:(齐读)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六、复述故事

师:养羊人因为接受街坊的劝告,羊再也没有丢过,这天,他遇到街坊,突然想起街坊的劝告帮助,如果你是养羊人,会对街坊做什么?

生:谢谢、道谢

师:把你的同桌视作街坊,你向他道谢。

(生相互视作街坊,道歉)

师:咱们来一起合作表演:

(师饰街坊,学生饰养羊人。)

生:我会送一只羊给你。

师:你为什么送羊给我?

生:你帮助过我。

师:我帮助过你吗?我热心助人,忘了做过什么,你帮我回忆回忆。

(置换角色:师饰养羊人,学生饰街坊。)

师:复述故事之后道谢。同位模仿老师那样练习道谢。

(再汇报生生之间道谢)

七:作业

(出示生字词)

1、单独出示生字词能把它读准确吗?

自由读、齐读

2、老师再教大家一种学习的方法,除了通过道谢基本把故事讲一遍,现在还可以把生字串起来讲故事。

师示范串生字讲故事

同桌互相串生字讲故事

3、回家向家长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教学反思:

一,目标明确,方法落实,训练到位

学习寓言,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使寓言学习的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亡”、“牢”字意,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二,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恰如其分

这节课环节简练清楚,老师根据这个寓言故事题眼“亡”、“牢”容易产生歧异,引导孩子读故事,探究字意,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这种探究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 三,循环反复,螺旋深化,逐步提高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学习生字、巩固生字与复述寓言故事相结合。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而这些环节并不是简单的重现生字,而是随“课”的深入而要求逐步提高。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谈收获;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

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作业设计:

1.背诵这则寓言。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南辕北辙》课堂记实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吧,谁能说说你都读了哪些?

生1:我读过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生2:我读过龟兔赛跑。

生3:我读过南辕北辙。

师:看来,大家真是读了很多,更可贵的是你们还把这些故事都积累在大脑这座智慧宝库中。你们知道吗,寓言在我国已经有3千多年的发展史了。(师用惊叹的口气说)。听到这,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到太意外了,我还以为只有几百年呢。

生:真没想到,它在我们国家已经有这么长时间的历史了,太了不起了。

师:是啊,你也为我们国家有这么历史悠久的文化感到自豪了吧。

师:寓言最初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一个个深刻的道理。我听到刚才有个同学说读过南辕北辙,还有谁读过这个故事?

多数学生举手。

师:我现在仅请一个同学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谁愿意来?

请一名学生上台讲故事。

师对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评价并面向全体学生说:我们大家愿不愿意跟着老师再来了解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呢?

生:愿意。

师:好,让我们齐刷刷的打开语文书吧。注意在读故事的时候,把你遇到的不理解的字和词勾出来,一会儿我们共同交流。

生自由朗读故事。教师巡视。

师:谁有问题?

生:我不理解“盘缠”这个词。

师请其他学生当小老师帮助理解这个词。

生:我不懂“把式”。

其他学生也不理解,教师及时引导:把式在这个故事中指的是赶车的人,文中说“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这个好把式是什么意思?

生:好车夫。

师:还有字词方面的问题吗?

生:没有。

师:那我可要考考你们了。(出示“辕和辙”的生字卡片。)谁认识这两个字?

生齐读。师将字卡贴在黑板上。

师:观察字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带车字旁,都跟车有关。

师:真聪明。老师这有两幅图,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辕和辙。(教师出示辕和辙的课件。)

师: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了“盘缠”这个词,这两个字和另外的一个“硬”字,我们这节课还要来写一写。先观察它们,是什么结构?

指名回答。

师:来,请伸出食指,我们一起写一写。先写盘,它是上下结构,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底下的皿字底写的扁一些,这样整个字看起来就稳重了。缠的左边的绞丝写的窄一些,又边别写成厘米的厘。硬字可以这样记:比石头更硬。

师请学生端端正正的在田字格纸中书写。巡视过程中,教师对写字姿势及习惯好的孩子进行表扬,以暗示其他孩子。

师:第一遍读课文就为我们理解课文扫清了文字的障碍,现在,再让我们仔细的读读课文,想一想,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段话中的第一句话。

课件出示故事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师: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贴楚国的图片)谁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指名贴马车图。

师问大家:贴的对吗:是不是相反?

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相反)

教师继续问:再读读这句话,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2:坐车人很固执。很愚蠢。

师: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生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师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坐车人与朋友的3段对话。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学生边读边想。

师请两名同学现场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多么固执的坐车人,他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当生出现两种答案:能和不能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学生分组辩论。

课件出示: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学生齐读。

教师对辩论进行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忽视了自己所走的方向与目的地相反,因此,无论他的条件多好,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此时,你面对如此愚蠢的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

生:还是听听别人的劝告吧。

生:你的方向错了,条件再好,也到不了啊。

师: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师生一同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师: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寓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寓言故事,知道了哪些呢? 生:通过读书我知道了《掩耳盗铃》、《滥竽充数》、《画蛇添足》、《守株待兔》的故事。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故事《南辕北辙》。 生:老师我想提一个问题:辕是什么意思?辙是什么意思?

生:老师我想问一问: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

师:这两名同学真善于动脑,相信大家认真读书, 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 [爱问是孩子们的天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造的开始。老师不仅要保护孩子的好奇与爱问,更要培养这种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播放录像,初读感知。

播放录像,形象感知:播放《南辕北辙》的故事,看完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人应该往南走,他却往北走,方向错了。

生:我看到这个人的朋友劝他,他根本不听。

师:读一读课文, 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生:我又知道了这个人的朋友叫季梁,他多次劝他的朋友,但他的朋友就是不听。

生:我还知道了季梁的朋友到不了楚国。

[直观、形象的图画,学生由看、听到说再到自己尝试着去读、去悟,兴趣被激发、迁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也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三、学文识字。

1. 刚才读课文时遇到很多不认识的字,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生:我们小组发现“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

生:我们小组发现“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一点也不透风,还能组词“坚固”、“牢固”。

生:我们小组发现“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它的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

生:“奔驰”的“驰”我在“驰中牌”肴驴肉包装袋上见过。

生:我们小组发现“梁”和“高粱”的“粱”,上半部是一样的, 下半部不一样。

生:我们给“恳”找了许多朋友“跟、根、很、狠”,我们能给它变字形小魔术。

[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当今教育之必须。教师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发挥,在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交流中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创造性得以体现。不难发现,发自学生口中的很多东西都是教师备课中不曾有的。]

四、理解内容,体会寓意。

1. 读文交流,汇报读书收获。

生: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不解”就是“不理解,不明白”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这个人虽然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但他的方向错了,结果是到不了楚国的。

生:我想提一个问题:“固执己见”是什么意思?

生:“固执己见”就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听劝告。

生:用我们常说的话就是“犟”。(生笑)

生:“诚恳”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真诚。

生:我从“季梁再次诚恳地说”中体会到了季梁多次劝说他的朋友。

生:我从“不怕,我的马好。”“没关系,我的旅费很多。”“你不用担心,我的车夫驾车技术非常高。”体会到了这个人一点儿也不听劝。这就“固执己见”的表现。

生:我真想教育教育他。

师:你怎么教育他?

生:你的方向错了,即使你的马再好,旅费再多,车夫技术再高,也到不了楚国。

生:我能想像出这个人以后的情景:这个人走啊,走啊,有一天,他的马跑不动了,旅费也花光了,车夫也累坏了,他们只好坐在了地上,这时他后悔极了,心想:我明明走错了,怎么就不好好想想呢?朋友啊,我当初听你的就不会落到

今天这个地步。(生哄堂大笑)

生: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听别人的劝告。

生:我觉得这句话不一定正确,如果你走在路上,一个陌生人骗你说:“你奶奶病了,正在医院里。叫你去呢。”你能听吗?对别人的劝告要分析。

2. 体会寓意。

师:现在大家明白“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了吧?

生: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一个人他去楚国明明应该往南走,可他偏偏往相反的方向去,结果他是到不了楚国的。

生:我想“南辕北辙”就是你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你的目标的。 生:我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一点启发:方向错了,是到达不了目标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要学生的情感被真正激发,热情的火焰被点燃,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辩论,学习知识、产生情感的体验比教师的讲更深刻,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看大家跃跃欲试的样子,一定读得比他们好,那就在小组内展示一下吧,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演,看看谁是你们小组的“今日之星”。(生小组内读,互评。)

[在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去读,会有更多感悟,可谓情由心生,加上小组内加动作表演性的读,既做到了全体参与,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师总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很多的字,读懂了课文,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别人善意的劝告。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

五、课外延伸。

1. 学生自主设立作业:我想有感情地读课文;我想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 布置作业:搜集寓言故事读一读,下一节课讲给同学听。

〖教学后记〗

我在教学之前,是这样设计的:学生读完后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谈谈对课文的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地方,我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蕴涵在故事中的道理。没想到学生并不需要教师按部就班的引导,自己通过读书不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词语,揣摩人物的心理、对话,还能展开想像,更能明白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并进一步延伸到生活中。看来,只要教学得法,学生的学习潜能是不可低估的。并且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也受到很多启发,真是教学相长。

、 微笑:

教学花絮: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本环节中孩子们通过质疑――探究――互解的学习方式,已经能了解到主人公楚人的顽固,不听别人意见,劝告者季梁的诚恳与难能可贵„„)

(三)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1、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人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A 生:唉,你真是的,连方向都没有弄清!瞎跑!

B 生:越走越远呗!

C 生:越走越远,马累了,车夫累了,盘缠快用完了,可离楚国却更远了! „„

2、通过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A 生:做事先要弄清方向!

B 生:要学会听人家的劝,及时改正,不然越走越远。

C 生: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还是会目标越来越远。 „„

于是,结合学生的众说,我总结出:“如果行动与目的(目标)相反,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我高兴,在我的预设引导下孩子们都能感受到楚国人的“固执已见”、劝告者的“难能可贵”;我欢喜,我的教学操作,可谓是“一帆风顺”,时间绰绰有余啊;我开心,我的孩子们理解能力真的不错,当然我可是他们的老师噢„„嘻嘻嘻!)

(一时,我感受到自己脸上那微笑是那样的灿烂与闪光!)

于是,我决定进行预设中的机动提升部分――(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准备让孩子们进行能力的展示,用切身的表演与体会再次深化课文的寓意。 可这时候,“茫茫海面上,美丽而又平静”。我也正准备再次掀起一阵巨澜时,“海上”升起了“一缕轻烟”――那一只高高的,歪歪的小手!

二、 苦笑

“你说吧!”

“老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呀。”

(一时间,教室里像炸开了锅,热闹起来了!议论纷纷!听到这个问题,我苦笑!暗暗思考着:这有价值吗?)

只是潜意识的反问了一下:“你是怎样认为的?”

“我认为,虽然他朝北走,其实也能走到的呀!所以,我认为老师您不能用上‘实现不了’,因为不是存在着可能性吗?”

“是的”另一个孩子,“不是‘实现不了’”,应该是“不能很快的实现”。 “对的,科学书上也是这样讲的噢!”

“不过,这样到北极、南极不是很冷吗?他行吗?”

“但也不能排除可能性啊?”

„„

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就此展开了!

三、 欢笑

我意识到孩子们的热情,他们认为很有价值,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失误了。多么精彩的辩论,而我的总结真的有点糟糕!

“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老师也觉得你们(我的朋友)讲得很有道理,所以,我接受大家看到老师发生了语言“南辕北辙”的现象,提出善意的劝告,谢谢大家!”于是,我这样说到。 “没关系!”一个孩子做了个鬼脸!

“哈哈哈”一阵笑声!

我的心情也宽松了许多,如释重负,脸上笑得更欢了! 心叹到:“现在的孩子啊, Good !”

南辕北辙—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进步很大。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

生:我认为这个人太傻了。楚国明明在南边,他却偏要往北边走,他把方向弄反了。 生:这个人不听朋友的劝告,一意孤行,他永远也到不了楚国。

生:他的马跑得越快,车夫本领越好,带的盘缠越多,离楚国就越远了,因为他是在朝着相反的方向跑。

生: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地球是个圆的,这个人总有一天可以到达楚国。

(同学们不由自主地发出“啊?”的惊呼声)

师:你的观点很有新意,有和他一样看法的吗?能说说原因吗?(有个别同学举起手) 生:我也觉得有道理。他只要坚持不懈,总会走到终点的!

生:他这样做,只不过花费的时间长一些,不能说到不了楚国呀!

师:是呀,地球是个圆的,这个人绕着地球走一圈,不就到楚国了吗?看来,这个由来已久的寓言故事该改一改了。对你们大胆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我由衷地表示敬佩!现在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到底该不该改?为什么?

(生小组讨论,一会儿有同学陆续地举手)

师:]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不能改。地球虽然是个圆的,但你要到达楚国,就得绕着地球走一圈,地球那么大,何年何月才能走到头啊!

生:再说了,你赶着马车陆地上可以行走,那遇到江河海洋的地方怎么办?

生:对,地球上还有很多地方是沙漠、森林还有沼泽地呢!你怎么走呀?所以你是到不了楚国的。

师:看来困难还真不少啊!

生:据我所知,一个人想要绕地球走一圈,需要好多好多年,这个人不用等走到楚国,可能已经老死了或者累死了,他还是到不了楚国。

生(先前质疑的同学):长途跋涉,他骑的那匹马会累死,他带的盘缠会用完,这要浪费多少人力、物力呀!明明有正确的路线他偏不走,真是白费力气!所以还是赶快掉转方向吧。

师:哦,你也改变自己原来的意见了。你怎么改变自己的意见了?

生:我听了小组同学的意见和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觉得有道理。

再仔细思考,就觉得我开始讲的没有道理。

师:同学们有这么好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我要向你们学习。看来,他这种与目标相反、背道而驰的做法肯定行不通。你现在想对这个人说什么?

生:只有方向正确,才能到达目的地,朋友告诉你的方向是对的,你要听从劝告。 生:你赶快改变方向,还来得及,不要再固执了。

生:可怜可怜你的车夫还有马匹吧!不要再跑冤枉路了。

生:你这样执迷不悟,总有一天会后悔的!

师:我相信,如果这个人听到同学们的劝告,他会改变方向,重新启程的。这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目标和行动一致才能成功。想一想,你的周围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吗?谁愿意说一说?

生:(略)

充分的交流时间,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正是新课改革的魅力所在。例如在教学《南辕北辙》一文时,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课堂情景如下:

今天,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南辕北辙》这一课,和以往一样,课进行得非常顺利。正当我要对这一课进行小结时,一个平时十分调皮的学生举起了手。

“向尚,你有什么什么问题?”

“老师,我认为这篇课文不对,因为他这样走,也能走到楚国去。”

教室里发出了哄笑声。

“真的,老师,他如果一直走,就可能绕地球一圈,就到了楚国。”向尚红着脸争辩。 学生们都不解地望着向尚。

正在这时,又一个同学举起了手,“我认为向尚说的对,因为地球是圆的,麦哲伦就曾经环球一周。”

向尚高兴地说:“我也是这个意思。”

“麦哲伦是谁?”很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麦哲伦是„„”

向尚声音响亮地向同学们介绍了起来,其他学生听得也津津有味。

“铃„„”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是不肯罢休,都争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书呗!”向尚自豪地回答,这个一向被同学们认为不听话的学生第一次尝到了被人佩服的滋味。

正在向尚得意的时候,张佳反驳道:“我认为这个人也不能到楚国去,因为他的钱可能不够多,没到楚国就花完工了。”

“对,还有可能遇到大海,没有船,就不能走了。”

“还有可能没到楚国,那个人就老死了。”

学生们都笑了。

“看来,前人写的这个故事确实是非常有趣,那我们能从这个故事中学习到什么吗?” 一阵沉寂。

“老师,我从中知道了每个人做事要有自己的正确目标。”

“我知道了多看书能获得很多知识。”

„„


相关作文

  • 探究 ● 体验 ● 感悟--[赠汪伦]教学实录作文1500字
  • [探究 ● 体验 ● 感悟--<赠汪伦>教学实录] 立体教学观 探究●体验●感悟 --<赠汪伦>教学实录 西华师大附小彭贇 一.质疑导读 板书"李白"(旁打?)师: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生:他的祖籍在 ...

  • 帮助小白兔过 河 教学实录作文1100字
  • <帮助小白兔过河>教学实录 大石桥市永安镇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 李秀华 <帮助小白兔过河>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注意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2.在交际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 [学情分析] 低年级的写话 ...

  • 语言的魅力幼儿园听课实录作文900字
  • 语言的魅力--幼儿园听课实录 语言的魅力 --刘老师的课堂实录 师:小朋友们好, 老师今天呀给你们带来了几个好朋友, 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们呀? 生:想. 师:好, 看, 他们来了. 老师拿出数字卡片1.2.3.4.5.6. 师:我的数字宝宝, 你们都认识他们吗? 老师拿出数字卡片, 让学生认读. 师: ...

  • [吴琳讲语文]好书推荐作文2200字
  • <吴琳讲语文>读书交流发言稿 作者简介 吴琳,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语文教研员,北京市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爱国立功竞赛标兵,"2007年中国小语十大年度人物",<小学作文创新教学><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小学教学·语文版&g ...

  • [小小足球赛]课堂实录作文700字
  • <小小足球赛>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小小足球赛> 教学目标: 学会歌曲<小小足球赛>,用表情,歌声表现足球的热烈场面. 教学难点: <小小足球赛>这首歌要求唱的整齐,并富有一定的表情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学会歌曲<小小足球赛> 教具准备: ...

  • 观[鹬蚌相争]教学实录后反思作文700字
  • 看完<鹬蚌相争>这一课的实录后,我深深地陷入了矛盾和沉思中„„ 老师如是说: 师:鹬蚌相争的结果是谁赢了? 生:他们都被捉 师:两败俱伤.谁来帮他们想想办法,他们怎样做才不会被渔翁捉走? 生:蚌先松开. 生:鹬或蚌互相让一下就可以不被渔人得利了. 师:为什么? 生:退一步海阔天空. 师: ...

  • [小红帽]课堂实录的文本作文900字
  • <小红帽>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小红帽> 教学目标: 1.用轻快的声音,有感情地背唱歌曲<小红帽> 2.学唱歌曲<小红帽>的唱名. 3. 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即兴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唱好歌曲,练习清晰的咬字吐字,用轻巧的声音演唱 ...

  • [小足球赛]教学实录作文0字
  • 观舞记教学实录两篇作文0字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