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生活化作文作文29400字

初一作文

1 “小学生生活化作文”课题中期报告

在湖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的引领下,我们开展了子课题《小学生生活化作文》的研究。三年多来,我们围绕具体的研究目标,根据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现把我们具体所开展的研究活动,作一简要的梳理,以进一步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得以可持续发展。

一、课题概述

这一课题是针对当前的作文教学现状提出来的,因为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作文脱离实践,脱离儿童生活的现象十分突出。于是学生在作文中盛行假话、空话、套话等,举目学生的作文,更多是虚情假意,或枯燥乏味,或于千篇一律,学生怨、老师恼,家长又无耐。严重妨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成为我们作文教学的一种悲哀。我们深深意识到扫荡传统作文教学的灰色污染迫在眉睫,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作文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作文,走生活作文之路”。丰富写作素材,激发表达欲望,提高习作水平,作文因生活而美丽。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习作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才会深情地呼唤“新”作文,也就是“生活化作文”。

二、课题研究目的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跃起来”,“学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始终应当是人的发展。”这些理念与我们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高度统一、不谋而合。因此我们的“生活化作文”研究调整了课题实验的目标与方向,将“生活化作文”这个概念作了新的界定。小学“生活化作文”即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紧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探索优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在学习作文中提高生活质量。我们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观念,用生活的理念指导小学作文教学,从生活和写作的结合上,探索有效的指导途径,构建一个“以内容题材为中心,以创新为主题,贴近生活、凸现个性、充满生命活动的、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学生真正的习作应发挥学生的童真、童趣,得到生活真实体验、得到生活的真情实感。将作文教学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学生的生命活动之中,紧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使学生能在生活中作文,能进行生活作文,能在作文中生活,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以育人来育文,以作文来育人,从人的整体和谐发展的高度,真正促进人的发展。

三、主要措施与体会

1. 强化管理,落到实处。

为确保学校科研的顺利开展,扎实提高学校科研的实效,在课题管理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抓好落实:

一是学校领导重视。学校校长、副校长亲自抓实验,定出实验计划、措施和办法。

二是经常开展活动。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作文教研活动,听一节作文课,进行一次专题讲座,交流实验的经验,布置下阶段实验内容。

三是教师积极参与。每位实验教师要积极配合学校搞好实验,一步一个脚印地实验。备好课,精心上好每堂作文课。

2. 立足课堂,提高素养。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是学生个性尽情展示的舞台。为着实提高作文课堂教学质量,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有关习作方面的精神理念,要求教师课堂中必须以人为本,增强作文教学对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强调交往性习作、体验性习作,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作文教学思想。

2 积累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作文 生活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写作文,走“生活作文”之路,丰富写作素材,广开源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写作水平。

丰富生活。《新课程》明确指出: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的,生活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作文,走“生活作文”之路,丰富写作源头,激发表达欲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3. 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点封闭型的,重课堂轻课外,为分数,为应试,为升学;作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出题学生做,学生习作教师评,致使学生被动作文,心态消极,生编硬造。在“小学生活化作文”的研究中,我努力建立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作文教学体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学生有了生活,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会获取和选择恰切、典型的材料。他们还会感到“没啥写”。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认识生活和语文表达的能力。叶圣附近先生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叶圣陶先生的“思”和“感”,就是指对客观生活的认识和思考。因此,在生活作文教学中,我校通过优化教学训练过程,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

⑴丰富学生的校内生活

拓宽写作内容和渠道。语文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料,同时还包括课外学习资源,因此我们的写作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科书。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善于发掘教育资源,有目的地将写作教学引入实践,引入生活,让学生用手中的笔去记录生活,评价生活,感悟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学科教学的实践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写作。我们以日记的形式继续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在低年级学生中尝试书写图画日记,在中高年级分别展开了书写生活日记、循环日记及古诗词鉴赏日记的试点研究,我们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头,离开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米之炊”。

⑵ 加强家庭与亲人交往

心灵沟通这是以家校合体为前提,鼓励家长丰富孩子的课余文化娱乐生活,例如节假日带着孩子游览名胜古迹,到书店博览群书,参加夏令营等有意义的生活实践,充实学生的情感积累家庭是学生发展的另一大环境,父母的爱、亲人的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如何将这些亲人们真挚、美好的情感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呢?让学生回家注意观察父母及亲人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体察父母、亲人对自己的爱,让学生给亲人写信,把不便或不敢说的心里话,用书信方式同亲人交流,并请他们回信,这样,学生就更能体会到父母、亲人给予自己的爱,也会从中去学会关心他们,爱他们,同时也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⑶ 体验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

四季的更替,大自然也在不停的变化,花开花谢,阴晴雨雪,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认真留意大自然,时刻与大自然为伴,用心去体会大自然,与大自然无声交融,触发情感再生,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到公园踏青,让学生寻找春天的足迹。一个学生的作文“阳光微笑着轻轻地舔舐着我的身体,缓缓地将我抱入怀中,感觉暖暖的,像母亲的爱,那样甜蜜、那样温馨;又似妈妈亲手编织的毛衣,柔柔的„„”等,学生真情的语调正是与大自然交融的见证。如在写春景的习作前,开展寻找春天的活动,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去写生,会摄影的同学去照相,喜欢古诗文的学生去描写春的古诗、名篇,让他们去野外观赏一番明媚的春色,以增加直接感受。

腹中有诗气自华,厚积薄发,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阅读也是作文构思创作的主要渠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写作的起点,更重要的是能通过阅读做好语言的积累工作,养成良

3 好的积累素材的习惯,使学生的大脑中储存大量的好词好句、优秀篇章。久而久之,由量变到质变,便会出口成章,妙笔生花。

四、下阶段工作思路

今后,我校将进一步深化实验,完善实验,丰富实验,主要打算是:

1. 提高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将加强学习和加大课题管理和指导的力度。

2. 继续举行多种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活动,如作文竞赛、优秀学生习作展览、习作教学研讨课等。

3. 重视资料整理。对实验所形成的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经验总结进行理论升华,争取在结题前编写一本有关实验理论探索的论文集和一本学生作品集。

4. 重视实验推广。一方面把实验由实验班推广至其他班级,扩大实验面;另一方面,注意宣传,扩大影响,把实验扩大到其他学校,与兄弟学校共同探索,形成一定实验规模。

回顾几年来课题的实验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整体效应。由于生活化作文等一系列课题实验的带动,使学校的整体工作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学校被评为德育先进学校,荆州市首批示范学校,“生活化作文”课题组也被评为区先进课题组。

十载实验,十载征程,我们有收获,也有迷惑。如这一课题在学生如何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和困惑,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对作文“好之”,进而“乐之”,这才是上策。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就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主动精神。这时他们就会把作文看作一种愉快的学习活动而不认为是苦差事,写作时大脑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使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

所以,不管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全体研究成员将一如既往地负重前行,锐意改革的精神,积极开展新课程版校本作文教材的开发研究,积极深化创新性课堂作文教学模

式的课题研究。

“形成读者意识,表达真情实感”课题研究

中 期 实 验 报 告

监利县周老嘴镇周沟小学课题组

2006年9月,我校申报了省小学习作教学研究课题——形成读者意识,表达真情实感,2007年10月8日省教学研究室正式立项。两年多来,按照课题计划,我们作了大量的具体工作,现将阶段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积极做好课题准备工作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有的放矢,2006年9月,我们组织了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程标准精神,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在认真学习并领会课题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初步制订研究策略。2007年9月完成双册习作课的话题研究,并开始教学尝试。2008年2月,开始单册习作课的研究。2008年4月完成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如今第二阶段的研究与实验已完成。

二、扎实进行课题研究工作

1、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激发习作欲望。

文章失去了读者,也就没有多大存在的意义;写作的人心中没有明确的读者,文章也很难有针对性。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对写作不能产生需要,那么就很难写好文章;相反,有了写作的需要,有了表达自己心中思想的欲望,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以满腔的热情去写好文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不仅是爱因斯坦的名句,也是教育的至理名言。教师要让学生体会习作的快乐, 增强读者意识。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要教会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作文分享”理论认为,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作品,作品的读者越多,它的价值就越大。众多读者的浏

4 览、评价,能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价值,他们由此满足了习作时所渴求的认同感和成功感,从中找到了习作的快乐。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小练笔不仅仅是作业,还是与读者沟通的媒介,自己不是在为老师习作,而是在为许多读者写作时,就会焕发出巨大的习作热情,读者意识大为增强。

2、让学生打破文体束缚,表达真情实感。

课题组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小练笔, 要求学生写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感受。这类习作不严格要求文体, 降低了语言和构思要求,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历,自由抒发感受,发展个性。这种轻松的习作环境有利于减轻学生的习作压力。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就会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表达出来。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自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学生的习作便更有生活气息、更有个性色彩。博客使学生进入自由习作状态,满足了儿童的个性化需要,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写自己的各种感受经历外,还应引导学生尝试各种文体,可以是童话、寓言、诗歌、小说、剧本、影评等等。因为学生可能对这些文体不是很了解,平时也很少在这方面进行训练,因此老师可以自己为人先,老师要做出表率的作用,老师的博客应该是丰富的、而且是质量高的,那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起到榜样的作用,而且学生通过学习老师文章,可以进行模仿,尝试着各样的文体。在学生学着写了诗歌、童话这些文章之后,教师及时给学生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而且更多的是赞扬、激励,鼓励学生多写,多练笔,不断进步。

3、以“经典诗文诵读”为平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是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而中华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千锤百炼的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语言文字训练最丰厚的载体,充分利用这些

古典诗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积累、仿用,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可以达到语言文

字训练的最佳效果。

为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2007年2月学校开展了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为了克服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我们根据各年级实际情况,确定诵读内容:《小学生必读古诗文》《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中庸》《论语》。课题实施中,我们每周四朝读课为经典诵读时间,下午第一节的课前十分钟为诗文诵读时间,当学生的古诗词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再让学生对诗句进行分类整理。另外充分利用班会和少先队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讲经典故事、进行古诗文朗诵比赛等活动。2007年9月,学校举行诗文诵读阶段成果汇报,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好评。此外我们还指导介绍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籍,如《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故事》、《格林童话故事》、《唐诗三百首》等,并积极寻求家长的配合,开展诵读经典诗文和“亲子阅读”的活动。

4、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学生运用文本语言的能力。

为了落实课题研究工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彰显课题研究的效果,我们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标精神,学习课题实施方案,力求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在深入细致的研究基础上,根据我校实际,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从利用文本语言入手,读写结合,教学生学会阅读,学习写作,学会做人。在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在低年级引领学生读书——增加储备,仿写——迁移运用,炼句——内化提升。在中高年级,除了借鉴仿写外,注重填补文章的空白,续写、扩写。让学生进入情景,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能进行细致性描写,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写出有针对性的习作。去年4月和10月县教研室张顶彦老师两次来我校视导教学时,对我校课题研究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并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 在校教研活动中,我们安排部分教师上课题研究课。如雷群利老师的《匆匆》,陈文英老师

5 的《桂花雨》,杨少平老师的《假如》,李思久老师的《我真希望》,雷景红老师的《暮江吟》等教研课对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深入挖掘教材,拓展说写,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文本语言的能力。 “以本为本”,用“我口说我见,叙我闻”,用“我手写我心,抒我情”,体现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消化吸收和实践创新。此外,我们还鼓励教师撰写有关课题研究的教育随笔、教育叙事、教学论文及教学案例。这些富有成效的举措,使课题研究的水平有了大幅度地提升。

5、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

我们在抓好“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展了课题研究的空间。

(1)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提倡学生自己作诗。

(2)课题组每学期分别举行“春韵杯”、“秋韵杯”中高年级习作展评活动,还积极参与省小学生“三峡杯”“天地杯”作文竞赛活动。每学年举行一次书信大赛,“祖国在我心中”等征文活动。

(3)2008年10 月至12月,高年级学生开展了“走进魅力监利”调查实践活动。老师们组织学生走访、调查,使学生对清远的风景、特产、风土人情等有了更深的了解,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才艺展示中,学生们各显其能,用诗歌、习作、广告等多种形式介绍了清远的美食、特产、景点、名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乡热情。

(4)各班根据教学实际开展了如诵读小能手评比、手抄报比赛、成语大比拼、一句话新闻等活动。

(5)课题组成员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我为幼儿讲故事”的活动,让学生轮换到本校幼儿园为小朋友们编故事、讲故事、写故事。学生的读者对象就是幼儿,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读者意识。

三、成绩与反思

我校“形成读者意识,表达真情实感”课题研究,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撑,着力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充分利用文本语言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培育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同时学生的习作水平得以提高。高年级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后习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许多优秀习作常引用古人名言警句。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改观。

2、以课堂为主阵地,从运用文本语言入手,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诵读、仿写、炼句、补白,续写、扩写中教学生学会阅读,学习写作,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积累文本语言(课内的、课外的)及其他写作素材的习惯,并扎扎实实抓好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文本语言进行习作训练,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收到一定成效。

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开放了教材,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创设综合开放的学习环境,增加实践活动机会,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再受到禁锢,使得语言文字的学习真正融入生活之中,运用到习作中去。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认识了社会,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4、通过两年多习作教学课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我校课题组教师的业务素养不断提升,教师有关的科研论文、案例反思、教案等多篇获奖并有的发表,现学校已集结成册,成为极具说服力的研究资料。

5、校刊《青青河边草》,每期刊载着师生们的各类作品,是师生智慧的结晶,更是辛勤耕耘的象征.现越办越红火,深得师生、家长、领导及社会的好评。

反思: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探索,我们发现:

6 1、教师文化底蕴不够,底气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题研究工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研究起来有些力不从心。我们的研究只进入到浅表层次难以深入,因为我们只局限于挖掘教本的可写元素,在阅读课上进行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而忽视了不同年段学生习作的重点,未能切实突破“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有个性化表达”这个课题研究的难点。

2、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教师应对各种繁杂的事务太多,精力和时间有限.教师们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得不够.加之本课题的研究尚无先例,一切都在摸索与探究之中,我们的视野还不够开阔。所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反思、探索、完善。 ﹙执笔: 邓双红﹚

“走进生活,快乐写作”课题研究

中 期 实 验 报 告

监利县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改变教学现实的需要

当前小学习作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假”, 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子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 一段一段的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几乎看不到绿色习作。习作教学已经陷入令学生人格分裂、思维萎缩、语言贫乏的费时低效、恶性循环的怪圈。习作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这种现实务必予以改变,才能创新习作教学方法,优化习作教学方式。

2、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标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

对习作的束缚,才能实现习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习作的新要求与当前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的时弊密切结合,以学生主体和学生发展为本,以放飞学生为突破口,以回归生活、自然为载体,以启发想象为催化剂,以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习作能力为切入点,让学生想写、爱写、敢写、会写,写出自己的情,写出自己的爱,写出自己的思,写出自己的观。学会用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书写世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探索有利于学生摆脱“应试”作文的奴役,形成个性化、生活化、需求化、环保化的诚实活泼“文风”的习作教学策略及方法。建构并完善生活化、开放型的习作教学模式。为大家提供有价值的、可供借鉴推广的习作教学经验。

2、解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培养其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人文意识,以及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攫取生活、勤于思考各种现象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敢于、勤于、善于、乐于说真言、写实话、吐真情。培养学生自主作文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以及对生活和习作负责任的态度。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3、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实践能力及教学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原则

1、自主性原则。教师可根据本课题的目标和特点自主选择内容,自创组织形式或教学方法。教师应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新课程的执行者,更是新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 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身去探究、体验、表达乃至创造,使其享受学习的乐趣、生活的愉悦。

2、实践性原则。本课题注重实践性,不仅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在亲身体验中增强习作欲望、释放生活情感,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描绘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

7 3、科学性原则。科学的安排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都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活动。

4、长效性原则。本课题的研究,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培养目标,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发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而不是浮于表面,或只图课堂上的一时热闹。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习作教学生活化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组织进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教学评比活动,邀请专家指导,提高研究水平。

3、调查问卷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测试、座谈等方法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活动状态及参与课题实验的状况,并根据实际酌情调整实验方案。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反思来进行研究,并以此来促进提高研究水平和能力。

5、经验总结法。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及实验的需要,及时反思,定期总结,反复研究,区域推广。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当前教育新理论,努力吸取各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广收博录,为我所用。通过读书看报、外出学习,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走进生活,快乐写作”的研究置于教育观念的改变中来关注;放到育人的高度来审视(着眼于人的发展,适应于社会的发展);融入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环境中来实践。

1、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生的习作内容必须是学生生活体检的反映.学生的习作才是兴趣盎然而不枯燥乏味的.我们尝试“走进生活,快乐写作”,就是要从生活出发,寻求一条习作教学新路。

(1)、对生活的认识水平影响着习作质量。提高对生活认识的水平,是提高习作水平的基础。我们要从提高生活质量的角度来认识习作生活化的意义,以习作来反映生活,进一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最终形成生活与习作的完美融合。习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学习实践及心理活动的过程.学生习作经历了一个“物”(客观事物)到“情”(观念情感)、“识”(认识水平)到“辞”(语言文字)的双重转化过程.因此,丰富学生生活、提高认识能力是提高习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实验中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去享受人生,体验生活、热爱习作。

(2)、以文字阐明观点,是生活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也是习作的要求。“走进生活,快乐写作”研究强调习作教学过程成为生活体验的过程,使习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使生活成为习作的重要内容.要以自我表现、生活写照、应用文体、议论文体、说明文体等为载体将生活抽象为习作,使之艺术化,趣味化。

(3)、用生活激发习作动机,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及心理规律。发挥习作教学的时空优势,计划习作和随机习作相结合,把握生活契机,抓住学生情感的敏感点,习作于学生想写作文时,于生活需要作文时。变习作外在的被动的要求为学生内在的主动的学习需要。

2、训练方式生活化

(1)、训练包含“训”与“练”两层意义,是“训”与“练”的统一。小学习作训练方式生活化是建立在生活需要上的训练,从学生整个人生来说,训练是一种手段,生活才是目的。习作训练方式生活化是将教学的训练要求,转述为生活的需要,

在生活中训练习作。树立大作文观,把习作视作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创设生活条件训练习作,教学要研究学生的生活,引进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缩短课堂需要和生活需要的距离,训练学生提高正确表达生活的能力。

8 (2)、运用多种训练手段

“走进生活,快乐写作”研究,决不排斥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要在生活化思想的指引下,提高语言表达力,使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生活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生存能力等协调发展。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条件,利用各种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的方法,创设习作的生活氛围,给予机会,激发成功欲。

在阅读中训练习作。阅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课堂阅读更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实践的时间占学生生活的很大部分。根据习作教学生活化的思路改革阅读教学,也是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的延伸,即以习作为手段促进阅读理解,丰富课堂生活,在学生感悟文本中提高领悟生活的能力。

课外阅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作文提高习作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生活品位、丰富生活内容的重要途径,是丰富语言表达和丰富生活认识的重要渠道。“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第一兴趣”,理应成为习作教学生活化的口号之一。

(3)、利用现代写作技术,开展微机习作训练

多媒体网络的诞生,大大增加了师生、生生间的反馈交流,电脑写作教学与传统作文教学不是简单的“换笔”的技术区别,而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技术手段的整体写作水平。开展小学现代写作技术的研究,是小学习作训练方式生活化的未来性体现,全球性体现。

3、教学过程生活化

习作教学过程生活化是习作教学内容生活化和习作训练方式生活化的统一。习作指导课要优化结构,总结实现结构优化所需的基本板块,把生活引进课堂,指导学生善于观察、思维,学会反思生活,从纷繁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习作题材。在习作中增强学生思考生活的意识,融合训练、生活与习作相结合,提高表达能力,提高思想水平。

(1)创设生活情境。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时,活动素材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并带领学生以贴近生活的方式去理解和领略,会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2)让学生自主地进行选择,发展学生个性特征。一是尊重学生情感的选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喜好,存在着不同的情感世界。二是肯定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法的选择。“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有学生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办法不够理想,老师也要给予肯定。 (3)引入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能有效的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包括:学生需要的激励,学习目标的激励,取得成功的激励等。

(4)鼓励所有的学生参与学习。我们特别注意对各小组甚至各个学生的学习进行观察,以了解学生是否受到忽略,协调一致,确保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体现课堂教学的平等。

4、习作评改生活化

习作的评语是传达教师对学生圣洁无私至爱的平台。审视传统的作文评语,几乎是教师一人完成,而且大都是些法官式的判词:“内容不具体”,“句子不通顺”,“错别字太多”等等。这类评语,令学生感到单调、无聊,甚至会产生一种压抑、沉闷的心理。我们在评价时,尽量尊重原作,写上充满人性化、个性化的批语。我们要求教师在批阅习作时,尽量将眉批与总批相结合,批语又分为三类:有感同身受型的,如:“看了你的肺腑之言,老师也被打动了。”,“读了这段文字,老师仿佛也置身于这美妙的意境之中。”,“你的习作使老师联想到自己快乐的童年。”;有大加褒奖型的,如:“ 读了这篇习作,我认识了一位好父亲,老师与同学都好羡慕你哟!”, “整篇习作语言通顺,如行云流水,令老师心醉不已。”, “这个词用得好,令人回味无穷。”;有探讨商榷型的,如:“这段话有几句话,老师看不明白,你能否修改一下,争取让老师能看懂?”;有激励进步型的,如:“你的字因为勤练进步很快,老师相信你的习作也会因你的勤于动笔而取得进步!”等等。对习作中一些充满灵性的个性化语言,或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点滴进步,教师进行了大加褒奖,用了这些富有激励性的评语,让学生读之身心愉悦,真切地感受到了习作的快乐。

9 在研究中, 我们采用了一种由学生、家长、教师评改的方法,这种共同参与的批改方式,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肯定、激励和赏识,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体会到了大家的期待及寄予的厚望,从而使习作评语真正成为启迪学生灵性、促进学生发展的“助跑器”。不要因我们的迟钝否定儿童新奇的故事,不要过分强调合理性而扼杀孩子大胆新奇的想象。去掉我们惯有的作文评价原则,如“内容丰富、中心明确、思想健康、语句通顺”等,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换一种眼光看学生的习作,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尝试为学生的一篇习作打两个成绩,一个是“语言表达分”,一个是“个性创意分”,有的学生语言表达力不好,按常规只能打及格分,但细看他的习作独特而有个性,或是充满真情实感,所以他的“个性创意分”就是“优”;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文中有许多华丽的词藻,但感觉习作太中规中矩,缺乏新意,“个性创意分”的评价就让他们明白了努力的方向。

习作教学生活化要在生活中让学生完整经历作文“认识→思维→表达→再认识→再思维→修改表达”的过程。

五、研究实验的进程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习作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习作教学是带有社会实践性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习作的一种方式,而更广阔的场所则是整个社会。

因此,我们在小学习作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注重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习作教学网络。全体实验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教师们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学生们不再胡编乱造,生搬硬套,他们把实践中的真实感受融入到作品中去,使习作为生活服务,让习作因生活而美丽。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1)教学生会用多种器官去观察,去体验。生活是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一幅画;生活是时而婉转时而欢畅,时而演奏锅碗瓢盆的交响乐;生活是五味俱全,耐人寻味的一首诗„„生活如此丰富多彩,就要求我们会用多种器官去观察,去体验。

(2)、培养孩子有顺序地去观察生活。生活不是杂乱无章的,它是有章可循的。动植物生长是有顺序有周期的,事情发展也是有先有后的,物体也是有方有圆的,认识本质是由表及里的„„因此,观察也要有顺序,才能遵循规律把生活中要表现的有条理地展现出来。

(3)培养孩子抓住特点去观察。每个事物都有每个事物的特点,即使看似很相似的事物,他们也有不同之处,有自己的特点。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我们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习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习作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紧扣习作主题。如,教师节前,为了了解学校教职工的状况,我们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对老师们进行采访。在观察与采访的过程中,对教职工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更加尊重他们的劳动与艰辛。我们相机让学生给自己最敬佩的一位教师写一封信。这次活动后,学生更加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又如:一段时间,我校门前有很多小食品摊位。我们就引导学生去观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摊位的繁多、热闹。我们又让学生去抓住几个镜头,认识摊位设施及食品的不卫生。学生产生了“让小摊位远离校门”的愿望。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培养,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学生就有了表达的欲望,产生习作兴趣。他们既参与了生活,认识了生活,也在改变生活,创造生活。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我们从习作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习作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为了了解水资源状况,唤起人们节水意识,我们开展了“走进水世界”综合实践活动,活动

10 中,学生们动手、动口、动脑,学生经过了一次次的调查、访问,拍摄了一组组镜头,用电脑绘制了一幅幅画面,写了一份份倡议书,制作了一份份手抄报。我们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4、指导学生描绘生活

我们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习作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徜徉完秋天的田野后,我们让学生自拟题目,内容自选,体裁不限,完成一篇习作。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描写秋天的樟树林,有的描绘秋天的菜园,有的描绘秋天的柿子林,有的描写秋天的鱼塘,有的以书信向远方的亲人介绍,有的以童话的口吻表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的围绕“劳动是最美的”完成一篇议论文。这样,学生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去描绘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

六、现阶段取得的成果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实验,教师们的习作教学理念已经有所转变,尤其在研究课上,执教老师能够让学生课前仔细观察,亲自体验。课上,则进一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由思到说、由说到写、由写到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注意读写结合,从而使学生喜欢习作、乐于表达。学生的习作兴趣及习作能力也有了提高。回顾前一阶段研究过程,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1、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课题组成员更新了观念,提高了科研能力。两年多来,课题研究小组的老师们共攥写论文12篇,其中5篇在市论文评选中获奖。其中罗杏玲、陈红芬、王爱玲、张玲惠等19名教师获荆州市作文辅导一等奖。课题组组织的研究课和展示课,锻炼了一批人,培养了一批人,也带动了一批人。

2、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了提高。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了学生读写的兴趣和能力。两年来,校刊《金苹果》收录各年级学生习作160多篇;在第二届“三峡杯”小学生习作大赛暨优秀作文展评活动中,我校组织了学生参加比赛,其中谢琛同学获省特等奖,秦主惠、孙思雨、罗旋等21名学生获省一等奖,王思亿、郑明、瞿梦等21名学生获省二等奖,薛玉、黎志伟、等44名学生获省三等奖。

3、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源泉,以育人为目标的习作教学思想得到了确立,习作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得到了优化,以习作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我们坚持教科研合一,教师带着课题进课堂(包括其他课题),将自己所确立的个人研究专题落实在课堂。在学校业务学习活动中,我们围绕课题制订计划,有目的、分步骤开展专题研究,让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七、思考与打算

叶圣陶老先生曾打过比方:“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因此,只有让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盈的程度,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他们才能产生一种通过文字来倾吐心绪的冲动,才能达到了“走进生活,快乐写作”的目的。实践证明,我们开展“走进生活,快乐写作”课题研究,拓展了习作教学的思路,对提高习作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习作教学的关键还是应该上好习作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要重视习作评讲。今后,我们的研究工作将进一步侧重于习作课堂教学,向习作课堂教学要效益。我们还要让习作向其他学科更好地延伸,让习作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与艺术学科相融合,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我们将不断建立完善的习作多元化评价体系,真正让学生敢写、

11 爱写、会写、乐写.

纵观课题研究状况,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教师的观念更新速度难以跟上新课改的步伐,研究的时间匮乏,有很多习作课仍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融入课堂。课题研究中部分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做得不够,使得学生的习作水平差异较大,难以达到让每个学生都“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目标。教师对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虽已比较重视,但在巩固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而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展开,这也是我们今后工作中需努力改进和不断完善的方面。 (执笔:游经勇 校对:罗杏玲)

“涟漪式读写互动”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积累词汇,运用语言。叶老强调:“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说明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可以说读写结合蕴涵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精华,是千百年来一直蕴涵在语文教学中的客观存在。

涟漪式读写互动教学依据以上原理,遵循读写相互依存的关系,联系学生的心理和语言实际,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情感修养,生活创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形成善于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挑战,大胆超越;善于吸收,大胆创新的学习风格。在三者的关系中,“读”是主导, “写”是运用提升,以渗透为手段,以综合为核心,构建读写三位一体的语文教学理念。

读、写作为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历来受到语文教师的关注,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难以达到协调发展。读写说综合教学就是从它们内在的有机联系出发,有目的成序列地进行培养,以实现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升的目的。所以,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趣味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自主性原则,立足课内,辐射课外的原则,融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于一体,力求在实验中能培养学生自由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养成认真观察,广泛涉猎,潜心摘抄,圈点勾划等学习语文的习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希望能够让学生的作文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那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水平。因此我校语文教研组确立了“涟漪式读写互动”的教研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实现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在阅读写作方面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3. 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 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

12 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三、课题研究目标

1. 通过学习、探索、研究、实践,得出一种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

2. 这种读写结合训练方式缘于“读”,但又不拘泥于“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课文(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视角去积极发掘课文(文本)中的“写”(说)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说)的拓展、迁移与辐射,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1. 调查分析,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为了做到对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地解决。我们做了关于认读、阅读、写作三方面的质量分析,调查对象主要是三—六年级的学生。分析结果表明:低年级学生识字阅读的兴趣不浓,坚持学习的意志不强,识字量小;中年级学生自觉阅读兴趣不浓,学生的阅读习惯、态度、方法不容乐观,使学生读的书不多;高年级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浓,觉得无话可写,无从表达。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们课题组成员做了一些思考:我们的教师吃透教材了吗?我们是否把教材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了呢?通过认真研读,我们发现其实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读写合编”的思想。如第八册教材第五课《中彩那天》的第四题“我能想象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以后,我们全家人当时的表现,我要把想到的写下来。”第27课《鱼游到纸上》的课后题“我好像看到了围观的人议论的情景,我想把它写下来。”教材中诸如此类的例子有很多,不胜枚举。既然学生在读写方面的实际情况如此不容乐观,而教材又给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那么,认真利用教材,扎扎实实地在课堂上渗透这一思想,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多读多写,努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成了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中年级主要从阅读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好阅读段落、篇目、书目的指导,为写作做好积累;高年级组从写作兴趣、写作习惯、写作方法的指导入手,让学生懂得写什么、怎样写。

2. 角色定位,形成教师多样化教学风格

“涟漪式读写互动作文教学”课题实验,成为了教师自学成长的一方天地。教师的发展空间就是在教科研,在课题实验中不断地提升,教学中常教常新,常研常得。做学习型教师,做研究型教师,课题实验就是给了实验教师这样一块进取的“垫脚石”。

(1)跳出“教参”教语文——让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而不是“教参”的奴隶。

要做好这一“跳”,特别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激发点。在很长一段时期,教参是语文老师手中不可或缺的“法宝”,其结论更是不容讨论的权威,更有甚者,不少人备课抄教参,上课讲教参,把自己变成了教参的传声筒,渐渐地丧失个性,变得平庸。在读写说综合教学的实验中,老师们深研课本,优化设计,自我创新,力求使学生有所积累,有所感悟,有所运用。如周老师在《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一是问题设计得好,出示四个字“喜、怒、忧、乐”四个字,问:读了课文第2、3自然段后,你是哪一种心情?这个问题说明教师首先走进了教材,读进了内心。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文本,带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二是设计了教师采访“工人们”的环节,采访检验的是学生读进去没有,检验的是学生会不会表达,课堂上始终保持着师生、生生互动的态势。

(2)激发思维重“生成”——积极挖掘学生潜能,突出语文教学的发展性

13 学生的成长空间在哪里?在课堂教学的不断生成中,在读写说的交流中,在师生、生生的智

慧碰撞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闪光点,变偶然性为必然性,这就要求教师创造自

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思维。要让学生成为主动的信息探求者、加工者、思考者、创

造者。能做到一条信息输入,多条信息输入。人具有巨大的潜能,学生个体就像一座座尚未

开采的金矿,等待着教师去挖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想像力,积极

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创新模式,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内涵

(1)扩读迁移,扩大积累

叶老曾经说过,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那么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应用好它。语文课的延伸和

拓展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这个例子的基础上,并由此及彼,适当拓展。我们在扩读迁移中,

遵循了以下思路:

a. 由课文向原著延伸性阅读;

b. 由课文向评论延伸性阅读;

c. 由课文向作者延伸性阅读;

d. 由课文向同题作品延伸性阅读;

e. 由课文向同类作品延伸性阅读。

为“扩大阅读,夯实积累”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2)读写迁移,进行实践

a. 低年级从写好词、句着眼

在阅读中认识、体会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及其对描写事物与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的

作用。因此,每课的语言教学,首先应精选要深入学习的词语、句子,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在读讲中,采取拿出来,钻进去,读出来,用得上的四步方法,让学生学习、品味。特别注

重词句放在语言环境中学,联系生活环境学,结合运用学。学生语言发展的标志之一,就

是词汇量的丰富。学生词汇掌握了就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在教学《荷花》一课第四段时,老

师问“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学生:“这个小朋友看得很仔细、认真。”一般教师问答到

此即结束了,如果是这样,虽然完成了教学的任务,可是却失去了一个对学生进行词汇积累

训练的机会。可以再问:“请小朋友们想想,表示看的时间长、看得很专心,或看时表示出

爱荷花心情的词有哪些?”出示句式:我()看。于是学生答出:我(久久地)看,我(默

默地)看,我(出神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我

(全神贯注地)看等等。这样的词句训练生动活泼,不仅丰富了词汇,还发展了想象力和创

造思维,尤其是使学生理解了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词,对学生的说话、作文帮助甚大。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学生能把句子说好或写好,就会为作文打下牢固的基础。尤其

是扩展句子,既是连句成段、成文的基础,也是使思维发散和深化的过程。我们在阅读教学

过程中对于扩展句子的训练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例如学习《荷花》一课的第二小节时,通过

读,教师提示句式: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 )荷叶,看到( )荷花,看到( )花

骨朵,看到()的小莲蓬。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或者自己的想象补充成完整的句子。再

如扩句训练,引导学生模仿例句,将每一句简单的话都扩展成既生动又具体、形象的一段话。

这样,不断地积累语言材料,将学到的他人语言的长处,不断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学生

的习作能力会不断地提高。

b. 中年级注重学习仿写段落 仿写段落。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

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

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

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

14 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应用人物肖像、心理、动作、对话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描写的词语,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写景状物、渲染气氛等作文开头形式。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篇末点题、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结题技巧。如王老师在教学《桂林的山水》后,让学生学会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写一处景点,将文章写生动写形象。除此之外,仿立意,仿选材,仿顺序„„都是阅读教学中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

c. 高年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初识鲁迅”的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文本内容很具典型性,第一篇是鲁迅先生写人的范文,第二、三、四篇分别是鲁迅的亲人、朋友从不同的角度写鲁迅,我们不仅从单纯的阅读的角度来上课,还应牢牢抓住阅读和写作的联结点,从写具体、写生动、有条理地写这几个目标出发,抓住课文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读中学写,以写促读。可以设计以下的读写训练点:《少年闰土》,学习鲁迅描写人物的方法,写自己的一个小伙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鲁迅先生的方法;《一面》,找出描写鲁迅先生方法的异同点,并进行扩写练习,以写事为主体,注意学习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人》,任选一个片段仿写或者扩写。

d. 关注学生水平,精心设计训练形式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选取恰当的训练方式。尤其要关注训练点的衔接,不要零碎进行,要通盘考虑。首先要关注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做到读写结合;其次要关注训练内容的多样化,做到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提高练习的兴趣;此外,要及时进行点评反馈,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练习可以有以下的形式,但务求做到常中有变,丰富多样。

(1)结尾处续写。首先,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其次,要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再次,要在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续写可分为片断续写和全篇续写。阅读课上的续写以全篇续写为主,即学完课文后,根据原文的体裁、中心、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再续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如教学《凡卡》一课时,引导学生想象写出:凡卡梦到了什么?梦醒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2)深刻处扩写。一些古诗隽永短小,令人回味,让学生把故事扩写成故事不是为古诗教学的创新之举,这同时又能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表达的能力。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扩写的好材料。

(3)经典处仿写。如六年级《少年闰土》的“月下刺猹”“雪地捕鸟”等经典片段,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仿写。又如二年级的《假如》,可以仿照诗歌的格式仿写。

(4)换角度改写。如《草船借箭》《田忌赛马》等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假设曹操不上当;除了孙膑的办法之外,还有其他的办法吗?变换角度来改写,既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训练了语言的表达。

(5)留白处补写。留心注意、用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就留有许多空白,这些空白有的是内容的深化,有的是内容的新解,有的是情节的衔接发展,也有的是情节的转折变化„„这些空白之处为学生留下了极大的空间。我想可以充分利用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在学生对语言材料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将作者有意无意忽略的部分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弥补起来,使之具体、深刻。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如能找准训练点,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多琢磨,补充情节或空白,就可以给学生多一点倾诉情感的机会。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经验,围绕一个知识点、情感点发散开去,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或联想,化虚为实,化简为详。这样可以拓展内容空间,拓宽理解背景,可以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促进阅读

15 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如:《半截蜡烛》一文最后这样写道:“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台楼梯时,蜡烛熄灭了„„”在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了这里的省略号:“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里的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呢?”学生们不难理解是省略了蜡烛熄灭后发生的事情。“那你们觉得会发生些什么事呢,写一写!”交流时,我发现这次课堂练笔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他们并不仅仅局限于表扬杰奎琳的聪明、机智,而是更多地关注了全家人共同团结与敌人周旋、较量。同时,学生对于文中人物形象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解读,从而丰满了人物形象。如有这样一段内容:杰奎琳谦虚地说:“妈妈,您不要夸奖我了,您和哥哥更加沉着镇定,你们是我学习的榜样啊!”重点关注省略号,巧妙地设计,有效地引导,就能使我们的学生收获的更多。

填补“空白”,读写结合,打开了学生习作的思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有感而发,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4. 以“点”带面,在综合性训练中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读写涟漪式互动教学教学的根本点就是突出综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读、写、说三者的关系,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读、写、说是“点”,学生通过读写说这些点发散,能动地向课内外延伸,这就形成了“面”,“点面结合”,语文这盘棋就活了。以“读”这个点为例,就可视具体情况选择是精读还是略读,是朗读还是默读,是单独使用一种阅读方法还是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或在阅读中理解、评价、鉴赏、积累、运用。为写做好基础积累的工作。在实验中,我们特别注重“实验方案”中目标的达成,我们以突破三点为抓手:自主的薄弱点、、运用的联结点、课程资源的开发点。(1)要突破学生自主学习的“薄弱点”,课题组采取的是提任务——定要求——给时间——有检查,让学生能通过“课前自主”,较好地去思考课文,去掉依赖心理,突出学习的主体意识。(2)要突破课后的延伸点,我们采取的是有的放矢,从仿到创,从句到段到篇,让学生当堂写,即时交流。指定篇目,加深阅读的厚度。我们认识到: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写作课自不必说,但除了专门的写作课外,平时还要多加强写的训练,通过片断作文、随笔、快速作文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读是吸收,说是表达,而写则是表达的提升。以读带说写,同时,又以说写促读。让学生在三者的的交融中潜移默化的成长。(3)要突破课程资源的开发点,突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我们就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要树立开放意识,将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实行开放的、立体化的教学,让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召开演讲会、辩论会、主题班会,开展诗歌朗诵、口头作文、表演课本剧、办黑板报、参加社会调查等活动,促使学生能积极观察社会、主动发现问题,提高读写说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生活是语文生命力的真正源泉。正所谓“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生活的天地有多广阔,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广阔,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语文课内外衔接,提升教师教学艺术的过程中,课题组几年来的探索卓有成效,取得了丰硕成果,课题组的实验教师不仅自身成长为骨干教师,教科研先进个人,而且也带动了语文组全体教师的共同进步,学校被评为沙市区“质量强校”,“荆州市语文教研先进单位”,近五百人次在省、市、区级作文比赛中获奖。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1. “涟漪式读写互动作文研究”综合教学实验的阶段性研究及有效整合,达到了实验预期成果,显然具有足够的生命力。但如何提高课题的发展空间,确有不小的困难。

2. 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客观差异,无论在哪一个班级总存在着相应的且数量不在少数的“学困生”。“ 读写互动”是一个练习范围相对扩大的训练。而“学困生”在以往较为单一的阅读或作文教学中都存在学习困难,在这相对综合的读写结合训练中其学习困难可想而知。相反,学优生通过读的铺垫,写的延伸和写的反哺作用,其读写能力都有更大的进

16 步。班级内的优差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如何抓好“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是下一阶段的重点研究工作,尝试运用“分层教学”的策略,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给予更多的关照和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开拓一番事业任何时候都是有难度的,所以,应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准备,为了语文教学的春天,值得每个探索者“独上高楼”付出心血!

让阅读与习作牵手同行

——“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报告

“阅读是吸收,习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阅读与习作的紧密联系。如何将阅读与习作有效整合,促进其同步进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两个协作课题组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的实验研究。近一年来,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成长,积累经验,收获喜悦,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困惑与思考。以下就从实验的策略、研究的行为,取得的成效、困惑及反思等方面进行总结报告:

(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策略篇

古语云:“谋定而后动”。2009年8月省实验课题“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我县落户后,实验学校主管教学的周艳莲主任、省优秀语文教师华丽;郝穴小学主管教学的刘远忠副校长和市语文骨干教师陈莉副校长就亲自担任课题实验责任人,并组织中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王恒、王祥香、王晓梅、王敏、杨明、李亚妮娜、张霞、张晓萍、李庆召、陈章玉等老师成立“阅读渗透习作”的子课题研究小组,组织全校语文老师参与课题实验研究,力求实现“级级有课题,人人有课题”的课题研究局面。此外,学校专门聘请江陵县教研室万成权主任担任课题研究顾问,长期到学校指导课题实验工作的开展。在学校经济十分困难的前提下,每学期仍拔付足额的资金给实验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自成立课题组以来,课题小组的成员均外出学习2次,其他语文老师均外出学习1次。并为实验老师配备特级教师的教育专著100册,为各年级组按人均100元的标准,订购各自所需的业务书籍。

为便于对实验进行过程管理,课题组集体研究制订出《协作课题组关于课题研究和管理的规定(讨论稿)》(简称八个“一”)即每学期一份阶段性计划,一节成果交流展示课,一份案例,一篇论文,一本教育专著,一份阶段性总结,每月一份3000字读书笔记,每周一次课题研讨会,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固定为课题研讨会的专用时间,并规定每次研讨均要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人、定研究的具体问题。

(二)天光云影共徘徊——研究篇

实验伊始, 我们按低、中、高年级段精心设计三款学生阅读情况和习作情况的调查表, 对不同学段孩子的阅读和习作兴趣及相关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分析。再结合每一位语文老师的特点,把全校一到六年级分成低、中、高三段,共30个实验班,进行辐射式研究。每学期课题小组组织一次以年级组为单位的课题研究“三个一”的教学比武,即各年级组围绕实验课题准备一节公开课、一篇论文、一篇课后反思。从开题以来,已举行两次习作专题研讨课。每次研讨课后,我们不仅组织老师进行沙龙交流,自我反思,还收集优秀案例反思及论文200余篇,形成了“有课必听,有听必评,有评必研”的火热研讨氛围。

在平时的教学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实验中缺少相关理论引导。为此,我们先后聘请县教研室万主任和雷科长来我校进行“如何让习作更有效”和“课例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的理论培训指导;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省骨干教师崔荣校长的《教学艺术的专题报告》。这种“请进来”的活动对课题研究能起到最直接的作用,对提升研究成果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实验研究的跟踪管理中,我们发现一些老师不能将习作内容的指导与形式的点拨有机结合,于是,为实验班订购了《作文本·我的小学》,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我们收到三方面成效:1、作文本通过以“问题”作引导的行动化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感受积累、

17 开阔思维、方法领悟、写作实践的活动过程,写作过程变得主动积极,会于心,敏于行,情动辞发,以作文为乐。2、可以帮助教师理清小学作文教学的整体思路,明确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建设一条清晰的有序的作文教学路子。3、能够帮助家长分忧解困,见证孩子成长,感受到孩子的生活空间的缤纷广大,情感世界的稚趣烂漫,为孩子喜而喜,为孩子乐而乐。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成果篇

目前,各学段实验教师围绕课题尝试研究,其成效课题组进行收集整理并系统化为:

1、低学段简简单单的说、写。对于低学段学生,我们在 “早”字上作文章,引导孩子们结合书上的课文和插图,说、写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如:结合《荷叶圆圆》插图,老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有( )的池塘,( )的荷花,小蜻蜓和小青蛙各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让学生想象一下:还有哪些动物会在池塘里,荷叶上干什么?待学生充分表达后,再让他们写一写。

2、中学段轻轻松松的学、写。中段的学习以仿写为主,,抓好“句→段→短篇”循序渐进的习作学写过程。如:利用课文《铁罐与陶罐》,对学生进行多种对话的描写方式的学写,有的提示语在前,有的提示语在后,有的省去了提示语;学习《荷花》一课时,正逢田野里油菜花竞相开放,我们把学生带进油菜田,指导观察,与《荷花》作对比,让学生以《美丽的油菜花》为题展开习作。因为有仿入门,有法可鉴,降低了难度,学生兴趣盎然,文章也写得像模像样。

3、高学段扎扎实实练、写。高段的引导重在方法习得、思路拓展上,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仿中练写、仿中创新:(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知识,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并学习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力求创新,写出特点,写出个性。(2)抓住每单元课文的联系点,启发学生“同中求异”,学立意、学结构、学选材,在“课文”的启发下写自己的东西。(3)先指导学生写“放胆文”,以活跃文思、自主建构,再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其“个性”与“共性”并与课文对比,使他们既能在“放胆”中获得习作的自由,又能在“小心”习作(与课文比照)中掌握习作的基本规则,促使创新习作能力的显著提高。如:在学习《大瀑布的葬礼》后,编写总统参加葬礼的演说词;在学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后,召开新闻发布会,编写新闻发布稿;编写课本剧《草船借箭》、学习《月光曲》的联想表达方法后,提供话题,让学生展开联想写片段。

近一年来,我们于立足课堂,深入研究,取得了小小的成绩:在省、市习作论文、案例评比中,周艳莲、王恒、华丽、张霞、刘登菊、陈章玉等老师分别获奖;在省“天地杯”、“三峡杯”作文竞赛中,王祥香、王晓梅、周艳莲、华丽、王敏、李亚妮娜老师获优秀辅导奖;有叁名学生获特等奖,90名获一等奖,175名获二等奖,290名获三等奖。在荆州科技导报,教育报上发表了学生和老师作品60余篇。

(四)为有源头活水来——希望篇

当然,实验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如: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惯如何持之以恒;习作评价,尤其是量化评价和可测量评价始终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障碍,如何实现突破等困惑和问题,但我们坚信,让困惑和障碍在现实与理想的交织中不断超越,才能从“现实的习作课程”走向“理想习作课程”。

另外,我们又制定如:“阅读渗透习作”不能仅局限于课内阅读,还应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增加学生积累,提高习作水平;规范实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习惯,要求坚持记教学随笔,整理实验成果等等新的目标和打算。

习作实验课题无疑就是一阵清新的春风,唤醒了百花, 收获着喜悦。“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我们的实践与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将不断超越,继续前行。

走在小学习作教学改革的路上

18 ——“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体会

每次上作文课,走进课堂总看到有些学生紧锁眉头。多么想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写作文。我们仔细读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发现课标已经避开“作文”二字,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强调小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要求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不仅对习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2009年8月,省实验课题组“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我们两校开题以来,我们进行了扎扎实实的习作教学改革,现将阶段性研究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突破时空,让学生自由放胆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强化生活感悟与积累。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篇好的作文, 事实上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结晶。学会观察, 了解生活, 从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素材和激情, 是解决学生写作“无话可说”、“闭门造车”的唯一办法。从留心细致的观察中, 学生寻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了写作的“原动力”这种“动力”就是一种渴望把自己眼前所见到的、心中所想到的急于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冲动。学生有了这种“冲动”, 可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 具体明确的把自己的意思文从字顺的表述出来。例如:学生在经历了“校园文化艺术节”、“庆国庆师生独唱音乐会”, 参加了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之后, 我及时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并记录下当时的情景及内心的感受, 这样, 学生获得了更加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同时, 也使学生发现了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语文天地的生动有趣, 从而帮助学生养成乐于习作、勤于习作的习惯。

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练习,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看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3、习作方法指导,让学生能写。

19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我们农村小学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指导能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接受吗?这样的习作指导的针对性何在?——怎能完成根据教参与以往教学其它学生的经验,指导学生去进行这本创造性极强的习作呢?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我们“辛苦”的教师所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匡定,学校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作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理解,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而学生创造性地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

二、实施动态指导性评阅,让学生乐写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的不仅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四点。

1、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

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这方面李吉林老师曾经介绍一个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李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她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多么细心的呵护啊,孩子当然愿望对李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更“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2、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3、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言语行为, 常常有一些学生所写的习作都是三言两语, 每次我修改的内容总是多于学生所写的内容, 搞得我筋疲力尽,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成了

20

写一行内容空一行格子, 等待老师去给他修改增添更多的内容。通过学习课程标准, 我改变了以往学生写作, 教师批改, 优点、缺点教师说了算的“专制”做法。现在的作文教学进行了如下的变化:首先, 学生完成习作后由自己修改并找出习作中的优秀之处及不足。其次, 小组内互改找出别人习作中的优秀之处及不足。随后, 将你所发现的优美词语及句子写在黑板上, 进行交流、借鉴、修改。接着, 分别指出自己或别人的习作中的不足之处与自己的修改建议。最后, 进行全面的自改。这样, 学生在修改自己或别人的习作中, 既看到了别人习作中的长处, 又意识到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 在心里形成了一种竞争意识,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与此同时, 这种修改习作的方法还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互通与循环, 也改变了过去重“精批细改”, 轻师生交流的封闭现象, 实现了“交互式”批改, 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开阔了视野, 让学生享受习作修改中获得的成功愉悦。

4、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习作等第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第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与学生约定中+=良,良+=优,优+=特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的机会,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捷克诗人塞费尔特曾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过“写作是因为感到自由,感到欢乐。”建构新型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才会对写作充满兴趣,才会“自由”和“不受束缚”,他们的作品才会精彩无限。只要指导方法得当,其实,习作的起步,也可以这样精彩。

1 “小学生生活化作文”课题中期报告

在湖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的引领下,我们开展了子课题《小学生生活化作文》的研究。三年多来,我们围绕具体的研究目标,根据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现把我们具体所开展的研究活动,作一简要的梳理,以进一步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得以可持续发展。

一、课题概述

这一课题是针对当前的作文教学现状提出来的,因为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作文脱离实践,脱离儿童生活的现象十分突出。于是学生在作文中盛行假话、空话、套话等,举目学生的作文,更多是虚情假意,或枯燥乏味,或于千篇一律,学生怨、老师恼,家长又无耐。严重妨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成为我们作文教学的一种悲哀。我们深深意识到扫荡传统作文教学的灰色污染迫在眉睫,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作文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作文,走生活作文之路”。丰富写作素材,激发表达欲望,提高习作水平,作文因生活而美丽。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习作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才会深情地呼唤“新”作文,也就是“生活化作文”。

二、课题研究目的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跃起来”,“学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始终应当是人的发展。”这些理念与我们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高度统一、不谋而合。因此我们的“生活化作文”研究调整了课题实验的目标与方向,将“生活化作文”这个概念作了新的界定。小学“生活化作文”即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紧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探索优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在学习作文中提高生活质量。我们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观念,用生活的理念指导小学作文教学,从生活和写作的结合上,探索有效的指导途径,构建一个“以内容题材为中心,以创新为主题,贴近生活、凸现个性、充满生命活动的、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学生真正的习作应发挥学生的童真、童趣,得到生活真实体验、得到生活的真情实感。将作文教学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学生的生命活动之中,紧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使学生能在生活中作文,能进行生活作文,能在作文中生活,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以育人来育文,以作文来育人,从人的整体和谐发展的高度,真正促进人的发展。

三、主要措施与体会

1. 强化管理,落到实处。

为确保学校科研的顺利开展,扎实提高学校科研的实效,在课题管理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抓好落实:

一是学校领导重视。学校校长、副校长亲自抓实验,定出实验计划、措施和办法。

二是经常开展活动。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作文教研活动,听一节作文课,进行一次专题讲座,交流实验的经验,布置下阶段实验内容。

三是教师积极参与。每位实验教师要积极配合学校搞好实验,一步一个脚印地实验。备好课,精心上好每堂作文课。

2. 立足课堂,提高素养。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是学生个性尽情展示的舞台。为着实提高作文课堂教学质量,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有关习作方面的精神理念,要求教师课堂中必须以人为本,增强作文教学对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强调交往性习作、体验性习作,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作文教学思想。

2 积累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作文 生活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写作文,走“生活作文”之路,丰富写作素材,广开源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写作水平。

丰富生活。《新课程》明确指出: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的,生活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作文,走“生活作文”之路,丰富写作源头,激发表达欲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3. 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点封闭型的,重课堂轻课外,为分数,为应试,为升学;作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出题学生做,学生习作教师评,致使学生被动作文,心态消极,生编硬造。在“小学生活化作文”的研究中,我努力建立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作文教学体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学生有了生活,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会获取和选择恰切、典型的材料。他们还会感到“没啥写”。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认识生活和语文表达的能力。叶圣附近先生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叶圣陶先生的“思”和“感”,就是指对客观生活的认识和思考。因此,在生活作文教学中,我校通过优化教学训练过程,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

⑴丰富学生的校内生活

拓宽写作内容和渠道。语文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料,同时还包括课外学习资源,因此我们的写作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科书。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善于发掘教育资源,有目的地将写作教学引入实践,引入生活,让学生用手中的笔去记录生活,评价生活,感悟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学科教学的实践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写作。我们以日记的形式继续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在低年级学生中尝试书写图画日记,在中高年级分别展开了书写生活日记、循环日记及古诗词鉴赏日记的试点研究,我们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头,离开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米之炊”。

⑵ 加强家庭与亲人交往

心灵沟通这是以家校合体为前提,鼓励家长丰富孩子的课余文化娱乐生活,例如节假日带着孩子游览名胜古迹,到书店博览群书,参加夏令营等有意义的生活实践,充实学生的情感积累家庭是学生发展的另一大环境,父母的爱、亲人的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如何将这些亲人们真挚、美好的情感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呢?让学生回家注意观察父母及亲人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体察父母、亲人对自己的爱,让学生给亲人写信,把不便或不敢说的心里话,用书信方式同亲人交流,并请他们回信,这样,学生就更能体会到父母、亲人给予自己的爱,也会从中去学会关心他们,爱他们,同时也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⑶ 体验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

四季的更替,大自然也在不停的变化,花开花谢,阴晴雨雪,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认真留意大自然,时刻与大自然为伴,用心去体会大自然,与大自然无声交融,触发情感再生,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到公园踏青,让学生寻找春天的足迹。一个学生的作文“阳光微笑着轻轻地舔舐着我的身体,缓缓地将我抱入怀中,感觉暖暖的,像母亲的爱,那样甜蜜、那样温馨;又似妈妈亲手编织的毛衣,柔柔的„„”等,学生真情的语调正是与大自然交融的见证。如在写春景的习作前,开展寻找春天的活动,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去写生,会摄影的同学去照相,喜欢古诗文的学生去描写春的古诗、名篇,让他们去野外观赏一番明媚的春色,以增加直接感受。

腹中有诗气自华,厚积薄发,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阅读也是作文构思创作的主要渠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写作的起点,更重要的是能通过阅读做好语言的积累工作,养成良

3 好的积累素材的习惯,使学生的大脑中储存大量的好词好句、优秀篇章。久而久之,由量变到质变,便会出口成章,妙笔生花。

四、下阶段工作思路

今后,我校将进一步深化实验,完善实验,丰富实验,主要打算是:

1. 提高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将加强学习和加大课题管理和指导的力度。

2. 继续举行多种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活动,如作文竞赛、优秀学生习作展览、习作教学研讨课等。

3. 重视资料整理。对实验所形成的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经验总结进行理论升华,争取在结题前编写一本有关实验理论探索的论文集和一本学生作品集。

4. 重视实验推广。一方面把实验由实验班推广至其他班级,扩大实验面;另一方面,注意宣传,扩大影响,把实验扩大到其他学校,与兄弟学校共同探索,形成一定实验规模。

回顾几年来课题的实验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整体效应。由于生活化作文等一系列课题实验的带动,使学校的整体工作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学校被评为德育先进学校,荆州市首批示范学校,“生活化作文”课题组也被评为区先进课题组。

十载实验,十载征程,我们有收获,也有迷惑。如这一课题在学生如何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和困惑,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对作文“好之”,进而“乐之”,这才是上策。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就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主动精神。这时他们就会把作文看作一种愉快的学习活动而不认为是苦差事,写作时大脑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使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

所以,不管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全体研究成员将一如既往地负重前行,锐意改革的精神,积极开展新课程版校本作文教材的开发研究,积极深化创新性课堂作文教学模

式的课题研究。

“形成读者意识,表达真情实感”课题研究

中 期 实 验 报 告

监利县周老嘴镇周沟小学课题组

2006年9月,我校申报了省小学习作教学研究课题——形成读者意识,表达真情实感,2007年10月8日省教学研究室正式立项。两年多来,按照课题计划,我们作了大量的具体工作,现将阶段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积极做好课题准备工作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有的放矢,2006年9月,我们组织了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程标准精神,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在认真学习并领会课题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初步制订研究策略。2007年9月完成双册习作课的话题研究,并开始教学尝试。2008年2月,开始单册习作课的研究。2008年4月完成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如今第二阶段的研究与实验已完成。

二、扎实进行课题研究工作

1、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激发习作欲望。

文章失去了读者,也就没有多大存在的意义;写作的人心中没有明确的读者,文章也很难有针对性。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对写作不能产生需要,那么就很难写好文章;相反,有了写作的需要,有了表达自己心中思想的欲望,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以满腔的热情去写好文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不仅是爱因斯坦的名句,也是教育的至理名言。教师要让学生体会习作的快乐, 增强读者意识。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要教会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作文分享”理论认为,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作品,作品的读者越多,它的价值就越大。众多读者的浏

4 览、评价,能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价值,他们由此满足了习作时所渴求的认同感和成功感,从中找到了习作的快乐。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小练笔不仅仅是作业,还是与读者沟通的媒介,自己不是在为老师习作,而是在为许多读者写作时,就会焕发出巨大的习作热情,读者意识大为增强。

2、让学生打破文体束缚,表达真情实感。

课题组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小练笔, 要求学生写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感受。这类习作不严格要求文体, 降低了语言和构思要求,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历,自由抒发感受,发展个性。这种轻松的习作环境有利于减轻学生的习作压力。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就会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表达出来。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自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学生的习作便更有生活气息、更有个性色彩。博客使学生进入自由习作状态,满足了儿童的个性化需要,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写自己的各种感受经历外,还应引导学生尝试各种文体,可以是童话、寓言、诗歌、小说、剧本、影评等等。因为学生可能对这些文体不是很了解,平时也很少在这方面进行训练,因此老师可以自己为人先,老师要做出表率的作用,老师的博客应该是丰富的、而且是质量高的,那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起到榜样的作用,而且学生通过学习老师文章,可以进行模仿,尝试着各样的文体。在学生学着写了诗歌、童话这些文章之后,教师及时给学生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而且更多的是赞扬、激励,鼓励学生多写,多练笔,不断进步。

3、以“经典诗文诵读”为平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是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而中华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千锤百炼的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语言文字训练最丰厚的载体,充分利用这些

古典诗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积累、仿用,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可以达到语言文

字训练的最佳效果。

为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2007年2月学校开展了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为了克服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我们根据各年级实际情况,确定诵读内容:《小学生必读古诗文》《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中庸》《论语》。课题实施中,我们每周四朝读课为经典诵读时间,下午第一节的课前十分钟为诗文诵读时间,当学生的古诗词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再让学生对诗句进行分类整理。另外充分利用班会和少先队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讲经典故事、进行古诗文朗诵比赛等活动。2007年9月,学校举行诗文诵读阶段成果汇报,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好评。此外我们还指导介绍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籍,如《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故事》、《格林童话故事》、《唐诗三百首》等,并积极寻求家长的配合,开展诵读经典诗文和“亲子阅读”的活动。

4、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学生运用文本语言的能力。

为了落实课题研究工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彰显课题研究的效果,我们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标精神,学习课题实施方案,力求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在深入细致的研究基础上,根据我校实际,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从利用文本语言入手,读写结合,教学生学会阅读,学习写作,学会做人。在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在低年级引领学生读书——增加储备,仿写——迁移运用,炼句——内化提升。在中高年级,除了借鉴仿写外,注重填补文章的空白,续写、扩写。让学生进入情景,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能进行细致性描写,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写出有针对性的习作。去年4月和10月县教研室张顶彦老师两次来我校视导教学时,对我校课题研究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并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 在校教研活动中,我们安排部分教师上课题研究课。如雷群利老师的《匆匆》,陈文英老师

5 的《桂花雨》,杨少平老师的《假如》,李思久老师的《我真希望》,雷景红老师的《暮江吟》等教研课对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深入挖掘教材,拓展说写,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文本语言的能力。 “以本为本”,用“我口说我见,叙我闻”,用“我手写我心,抒我情”,体现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消化吸收和实践创新。此外,我们还鼓励教师撰写有关课题研究的教育随笔、教育叙事、教学论文及教学案例。这些富有成效的举措,使课题研究的水平有了大幅度地提升。

5、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

我们在抓好“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展了课题研究的空间。

(1)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提倡学生自己作诗。

(2)课题组每学期分别举行“春韵杯”、“秋韵杯”中高年级习作展评活动,还积极参与省小学生“三峡杯”“天地杯”作文竞赛活动。每学年举行一次书信大赛,“祖国在我心中”等征文活动。

(3)2008年10 月至12月,高年级学生开展了“走进魅力监利”调查实践活动。老师们组织学生走访、调查,使学生对清远的风景、特产、风土人情等有了更深的了解,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才艺展示中,学生们各显其能,用诗歌、习作、广告等多种形式介绍了清远的美食、特产、景点、名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乡热情。

(4)各班根据教学实际开展了如诵读小能手评比、手抄报比赛、成语大比拼、一句话新闻等活动。

(5)课题组成员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我为幼儿讲故事”的活动,让学生轮换到本校幼儿园为小朋友们编故事、讲故事、写故事。学生的读者对象就是幼儿,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读者意识。

三、成绩与反思

我校“形成读者意识,表达真情实感”课题研究,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撑,着力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充分利用文本语言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培育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同时学生的习作水平得以提高。高年级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后习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许多优秀习作常引用古人名言警句。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改观。

2、以课堂为主阵地,从运用文本语言入手,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诵读、仿写、炼句、补白,续写、扩写中教学生学会阅读,学习写作,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积累文本语言(课内的、课外的)及其他写作素材的习惯,并扎扎实实抓好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文本语言进行习作训练,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收到一定成效。

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开放了教材,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创设综合开放的学习环境,增加实践活动机会,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再受到禁锢,使得语言文字的学习真正融入生活之中,运用到习作中去。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认识了社会,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4、通过两年多习作教学课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我校课题组教师的业务素养不断提升,教师有关的科研论文、案例反思、教案等多篇获奖并有的发表,现学校已集结成册,成为极具说服力的研究资料。

5、校刊《青青河边草》,每期刊载着师生们的各类作品,是师生智慧的结晶,更是辛勤耕耘的象征.现越办越红火,深得师生、家长、领导及社会的好评。

反思: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探索,我们发现:

6 1、教师文化底蕴不够,底气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题研究工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研究起来有些力不从心。我们的研究只进入到浅表层次难以深入,因为我们只局限于挖掘教本的可写元素,在阅读课上进行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而忽视了不同年段学生习作的重点,未能切实突破“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有个性化表达”这个课题研究的难点。

2、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教师应对各种繁杂的事务太多,精力和时间有限.教师们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得不够.加之本课题的研究尚无先例,一切都在摸索与探究之中,我们的视野还不够开阔。所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反思、探索、完善。 ﹙执笔: 邓双红﹚

“走进生活,快乐写作”课题研究

中 期 实 验 报 告

监利县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改变教学现实的需要

当前小学习作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假”, 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子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 一段一段的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几乎看不到绿色习作。习作教学已经陷入令学生人格分裂、思维萎缩、语言贫乏的费时低效、恶性循环的怪圈。习作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这种现实务必予以改变,才能创新习作教学方法,优化习作教学方式。

2、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标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

对习作的束缚,才能实现习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习作的新要求与当前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的时弊密切结合,以学生主体和学生发展为本,以放飞学生为突破口,以回归生活、自然为载体,以启发想象为催化剂,以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习作能力为切入点,让学生想写、爱写、敢写、会写,写出自己的情,写出自己的爱,写出自己的思,写出自己的观。学会用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书写世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探索有利于学生摆脱“应试”作文的奴役,形成个性化、生活化、需求化、环保化的诚实活泼“文风”的习作教学策略及方法。建构并完善生活化、开放型的习作教学模式。为大家提供有价值的、可供借鉴推广的习作教学经验。

2、解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培养其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人文意识,以及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攫取生活、勤于思考各种现象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敢于、勤于、善于、乐于说真言、写实话、吐真情。培养学生自主作文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以及对生活和习作负责任的态度。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3、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实践能力及教学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原则

1、自主性原则。教师可根据本课题的目标和特点自主选择内容,自创组织形式或教学方法。教师应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新课程的执行者,更是新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 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身去探究、体验、表达乃至创造,使其享受学习的乐趣、生活的愉悦。

2、实践性原则。本课题注重实践性,不仅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在亲身体验中增强习作欲望、释放生活情感,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描绘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

7 3、科学性原则。科学的安排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都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活动。

4、长效性原则。本课题的研究,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培养目标,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发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而不是浮于表面,或只图课堂上的一时热闹。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习作教学生活化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组织进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教学评比活动,邀请专家指导,提高研究水平。

3、调查问卷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测试、座谈等方法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活动状态及参与课题实验的状况,并根据实际酌情调整实验方案。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反思来进行研究,并以此来促进提高研究水平和能力。

5、经验总结法。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及实验的需要,及时反思,定期总结,反复研究,区域推广。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当前教育新理论,努力吸取各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广收博录,为我所用。通过读书看报、外出学习,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走进生活,快乐写作”的研究置于教育观念的改变中来关注;放到育人的高度来审视(着眼于人的发展,适应于社会的发展);融入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环境中来实践。

1、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生的习作内容必须是学生生活体检的反映.学生的习作才是兴趣盎然而不枯燥乏味的.我们尝试“走进生活,快乐写作”,就是要从生活出发,寻求一条习作教学新路。

(1)、对生活的认识水平影响着习作质量。提高对生活认识的水平,是提高习作水平的基础。我们要从提高生活质量的角度来认识习作生活化的意义,以习作来反映生活,进一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最终形成生活与习作的完美融合。习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学习实践及心理活动的过程.学生习作经历了一个“物”(客观事物)到“情”(观念情感)、“识”(认识水平)到“辞”(语言文字)的双重转化过程.因此,丰富学生生活、提高认识能力是提高习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实验中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去享受人生,体验生活、热爱习作。

(2)、以文字阐明观点,是生活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也是习作的要求。“走进生活,快乐写作”研究强调习作教学过程成为生活体验的过程,使习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使生活成为习作的重要内容.要以自我表现、生活写照、应用文体、议论文体、说明文体等为载体将生活抽象为习作,使之艺术化,趣味化。

(3)、用生活激发习作动机,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及心理规律。发挥习作教学的时空优势,计划习作和随机习作相结合,把握生活契机,抓住学生情感的敏感点,习作于学生想写作文时,于生活需要作文时。变习作外在的被动的要求为学生内在的主动的学习需要。

2、训练方式生活化

(1)、训练包含“训”与“练”两层意义,是“训”与“练”的统一。小学习作训练方式生活化是建立在生活需要上的训练,从学生整个人生来说,训练是一种手段,生活才是目的。习作训练方式生活化是将教学的训练要求,转述为生活的需要,

在生活中训练习作。树立大作文观,把习作视作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创设生活条件训练习作,教学要研究学生的生活,引进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缩短课堂需要和生活需要的距离,训练学生提高正确表达生活的能力。

8 (2)、运用多种训练手段

“走进生活,快乐写作”研究,决不排斥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要在生活化思想的指引下,提高语言表达力,使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生活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生存能力等协调发展。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条件,利用各种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的方法,创设习作的生活氛围,给予机会,激发成功欲。

在阅读中训练习作。阅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课堂阅读更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实践的时间占学生生活的很大部分。根据习作教学生活化的思路改革阅读教学,也是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的延伸,即以习作为手段促进阅读理解,丰富课堂生活,在学生感悟文本中提高领悟生活的能力。

课外阅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作文提高习作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生活品位、丰富生活内容的重要途径,是丰富语言表达和丰富生活认识的重要渠道。“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第一兴趣”,理应成为习作教学生活化的口号之一。

(3)、利用现代写作技术,开展微机习作训练

多媒体网络的诞生,大大增加了师生、生生间的反馈交流,电脑写作教学与传统作文教学不是简单的“换笔”的技术区别,而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技术手段的整体写作水平。开展小学现代写作技术的研究,是小学习作训练方式生活化的未来性体现,全球性体现。

3、教学过程生活化

习作教学过程生活化是习作教学内容生活化和习作训练方式生活化的统一。习作指导课要优化结构,总结实现结构优化所需的基本板块,把生活引进课堂,指导学生善于观察、思维,学会反思生活,从纷繁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习作题材。在习作中增强学生思考生活的意识,融合训练、生活与习作相结合,提高表达能力,提高思想水平。

(1)创设生活情境。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时,活动素材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并带领学生以贴近生活的方式去理解和领略,会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2)让学生自主地进行选择,发展学生个性特征。一是尊重学生情感的选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喜好,存在着不同的情感世界。二是肯定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法的选择。“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有学生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办法不够理想,老师也要给予肯定。 (3)引入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能有效的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包括:学生需要的激励,学习目标的激励,取得成功的激励等。

(4)鼓励所有的学生参与学习。我们特别注意对各小组甚至各个学生的学习进行观察,以了解学生是否受到忽略,协调一致,确保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体现课堂教学的平等。

4、习作评改生活化

习作的评语是传达教师对学生圣洁无私至爱的平台。审视传统的作文评语,几乎是教师一人完成,而且大都是些法官式的判词:“内容不具体”,“句子不通顺”,“错别字太多”等等。这类评语,令学生感到单调、无聊,甚至会产生一种压抑、沉闷的心理。我们在评价时,尽量尊重原作,写上充满人性化、个性化的批语。我们要求教师在批阅习作时,尽量将眉批与总批相结合,批语又分为三类:有感同身受型的,如:“看了你的肺腑之言,老师也被打动了。”,“读了这段文字,老师仿佛也置身于这美妙的意境之中。”,“你的习作使老师联想到自己快乐的童年。”;有大加褒奖型的,如:“ 读了这篇习作,我认识了一位好父亲,老师与同学都好羡慕你哟!”, “整篇习作语言通顺,如行云流水,令老师心醉不已。”, “这个词用得好,令人回味无穷。”;有探讨商榷型的,如:“这段话有几句话,老师看不明白,你能否修改一下,争取让老师能看懂?”;有激励进步型的,如:“你的字因为勤练进步很快,老师相信你的习作也会因你的勤于动笔而取得进步!”等等。对习作中一些充满灵性的个性化语言,或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点滴进步,教师进行了大加褒奖,用了这些富有激励性的评语,让学生读之身心愉悦,真切地感受到了习作的快乐。

9 在研究中, 我们采用了一种由学生、家长、教师评改的方法,这种共同参与的批改方式,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肯定、激励和赏识,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体会到了大家的期待及寄予的厚望,从而使习作评语真正成为启迪学生灵性、促进学生发展的“助跑器”。不要因我们的迟钝否定儿童新奇的故事,不要过分强调合理性而扼杀孩子大胆新奇的想象。去掉我们惯有的作文评价原则,如“内容丰富、中心明确、思想健康、语句通顺”等,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换一种眼光看学生的习作,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尝试为学生的一篇习作打两个成绩,一个是“语言表达分”,一个是“个性创意分”,有的学生语言表达力不好,按常规只能打及格分,但细看他的习作独特而有个性,或是充满真情实感,所以他的“个性创意分”就是“优”;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文中有许多华丽的词藻,但感觉习作太中规中矩,缺乏新意,“个性创意分”的评价就让他们明白了努力的方向。

习作教学生活化要在生活中让学生完整经历作文“认识→思维→表达→再认识→再思维→修改表达”的过程。

五、研究实验的进程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习作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习作教学是带有社会实践性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习作的一种方式,而更广阔的场所则是整个社会。

因此,我们在小学习作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注重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习作教学网络。全体实验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教师们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学生们不再胡编乱造,生搬硬套,他们把实践中的真实感受融入到作品中去,使习作为生活服务,让习作因生活而美丽。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1)教学生会用多种器官去观察,去体验。生活是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一幅画;生活是时而婉转时而欢畅,时而演奏锅碗瓢盆的交响乐;生活是五味俱全,耐人寻味的一首诗„„生活如此丰富多彩,就要求我们会用多种器官去观察,去体验。

(2)、培养孩子有顺序地去观察生活。生活不是杂乱无章的,它是有章可循的。动植物生长是有顺序有周期的,事情发展也是有先有后的,物体也是有方有圆的,认识本质是由表及里的„„因此,观察也要有顺序,才能遵循规律把生活中要表现的有条理地展现出来。

(3)培养孩子抓住特点去观察。每个事物都有每个事物的特点,即使看似很相似的事物,他们也有不同之处,有自己的特点。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我们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习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习作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紧扣习作主题。如,教师节前,为了了解学校教职工的状况,我们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对老师们进行采访。在观察与采访的过程中,对教职工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更加尊重他们的劳动与艰辛。我们相机让学生给自己最敬佩的一位教师写一封信。这次活动后,学生更加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又如:一段时间,我校门前有很多小食品摊位。我们就引导学生去观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摊位的繁多、热闹。我们又让学生去抓住几个镜头,认识摊位设施及食品的不卫生。学生产生了“让小摊位远离校门”的愿望。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培养,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学生就有了表达的欲望,产生习作兴趣。他们既参与了生活,认识了生活,也在改变生活,创造生活。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我们从习作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习作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为了了解水资源状况,唤起人们节水意识,我们开展了“走进水世界”综合实践活动,活动

10 中,学生们动手、动口、动脑,学生经过了一次次的调查、访问,拍摄了一组组镜头,用电脑绘制了一幅幅画面,写了一份份倡议书,制作了一份份手抄报。我们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4、指导学生描绘生活

我们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习作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学生徜徉完秋天的田野后,我们让学生自拟题目,内容自选,体裁不限,完成一篇习作。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描写秋天的樟树林,有的描绘秋天的菜园,有的描绘秋天的柿子林,有的描写秋天的鱼塘,有的以书信向远方的亲人介绍,有的以童话的口吻表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的围绕“劳动是最美的”完成一篇议论文。这样,学生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去描绘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

六、现阶段取得的成果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实验,教师们的习作教学理念已经有所转变,尤其在研究课上,执教老师能够让学生课前仔细观察,亲自体验。课上,则进一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由思到说、由说到写、由写到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注意读写结合,从而使学生喜欢习作、乐于表达。学生的习作兴趣及习作能力也有了提高。回顾前一阶段研究过程,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1、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课题组成员更新了观念,提高了科研能力。两年多来,课题研究小组的老师们共攥写论文12篇,其中5篇在市论文评选中获奖。其中罗杏玲、陈红芬、王爱玲、张玲惠等19名教师获荆州市作文辅导一等奖。课题组组织的研究课和展示课,锻炼了一批人,培养了一批人,也带动了一批人。

2、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了提高。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了学生读写的兴趣和能力。两年来,校刊《金苹果》收录各年级学生习作160多篇;在第二届“三峡杯”小学生习作大赛暨优秀作文展评活动中,我校组织了学生参加比赛,其中谢琛同学获省特等奖,秦主惠、孙思雨、罗旋等21名学生获省一等奖,王思亿、郑明、瞿梦等21名学生获省二等奖,薛玉、黎志伟、等44名学生获省三等奖。

3、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源泉,以育人为目标的习作教学思想得到了确立,习作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得到了优化,以习作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我们坚持教科研合一,教师带着课题进课堂(包括其他课题),将自己所确立的个人研究专题落实在课堂。在学校业务学习活动中,我们围绕课题制订计划,有目的、分步骤开展专题研究,让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七、思考与打算

叶圣陶老先生曾打过比方:“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因此,只有让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盈的程度,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他们才能产生一种通过文字来倾吐心绪的冲动,才能达到了“走进生活,快乐写作”的目的。实践证明,我们开展“走进生活,快乐写作”课题研究,拓展了习作教学的思路,对提高习作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习作教学的关键还是应该上好习作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要重视习作评讲。今后,我们的研究工作将进一步侧重于习作课堂教学,向习作课堂教学要效益。我们还要让习作向其他学科更好地延伸,让习作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与艺术学科相融合,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我们将不断建立完善的习作多元化评价体系,真正让学生敢写、

11 爱写、会写、乐写.

纵观课题研究状况,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教师的观念更新速度难以跟上新课改的步伐,研究的时间匮乏,有很多习作课仍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融入课堂。课题研究中部分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做得不够,使得学生的习作水平差异较大,难以达到让每个学生都“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目标。教师对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虽已比较重视,但在巩固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而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展开,这也是我们今后工作中需努力改进和不断完善的方面。 (执笔:游经勇 校对:罗杏玲)

“涟漪式读写互动”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积累词汇,运用语言。叶老强调:“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说明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可以说读写结合蕴涵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精华,是千百年来一直蕴涵在语文教学中的客观存在。

涟漪式读写互动教学依据以上原理,遵循读写相互依存的关系,联系学生的心理和语言实际,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情感修养,生活创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形成善于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挑战,大胆超越;善于吸收,大胆创新的学习风格。在三者的关系中,“读”是主导, “写”是运用提升,以渗透为手段,以综合为核心,构建读写三位一体的语文教学理念。

读、写作为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历来受到语文教师的关注,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难以达到协调发展。读写说综合教学就是从它们内在的有机联系出发,有目的成序列地进行培养,以实现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升的目的。所以,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趣味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自主性原则,立足课内,辐射课外的原则,融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于一体,力求在实验中能培养学生自由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养成认真观察,广泛涉猎,潜心摘抄,圈点勾划等学习语文的习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希望能够让学生的作文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那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水平。因此我校语文教研组确立了“涟漪式读写互动”的教研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实现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在阅读写作方面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3. 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 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

12 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三、课题研究目标

1. 通过学习、探索、研究、实践,得出一种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

2. 这种读写结合训练方式缘于“读”,但又不拘泥于“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课文(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视角去积极发掘课文(文本)中的“写”(说)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说)的拓展、迁移与辐射,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1. 调查分析,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为了做到对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地解决。我们做了关于认读、阅读、写作三方面的质量分析,调查对象主要是三—六年级的学生。分析结果表明:低年级学生识字阅读的兴趣不浓,坚持学习的意志不强,识字量小;中年级学生自觉阅读兴趣不浓,学生的阅读习惯、态度、方法不容乐观,使学生读的书不多;高年级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浓,觉得无话可写,无从表达。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们课题组成员做了一些思考:我们的教师吃透教材了吗?我们是否把教材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了呢?通过认真研读,我们发现其实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读写合编”的思想。如第八册教材第五课《中彩那天》的第四题“我能想象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以后,我们全家人当时的表现,我要把想到的写下来。”第27课《鱼游到纸上》的课后题“我好像看到了围观的人议论的情景,我想把它写下来。”教材中诸如此类的例子有很多,不胜枚举。既然学生在读写方面的实际情况如此不容乐观,而教材又给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那么,认真利用教材,扎扎实实地在课堂上渗透这一思想,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多读多写,努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成了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中年级主要从阅读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好阅读段落、篇目、书目的指导,为写作做好积累;高年级组从写作兴趣、写作习惯、写作方法的指导入手,让学生懂得写什么、怎样写。

2. 角色定位,形成教师多样化教学风格

“涟漪式读写互动作文教学”课题实验,成为了教师自学成长的一方天地。教师的发展空间就是在教科研,在课题实验中不断地提升,教学中常教常新,常研常得。做学习型教师,做研究型教师,课题实验就是给了实验教师这样一块进取的“垫脚石”。

(1)跳出“教参”教语文——让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而不是“教参”的奴隶。

要做好这一“跳”,特别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激发点。在很长一段时期,教参是语文老师手中不可或缺的“法宝”,其结论更是不容讨论的权威,更有甚者,不少人备课抄教参,上课讲教参,把自己变成了教参的传声筒,渐渐地丧失个性,变得平庸。在读写说综合教学的实验中,老师们深研课本,优化设计,自我创新,力求使学生有所积累,有所感悟,有所运用。如周老师在《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一是问题设计得好,出示四个字“喜、怒、忧、乐”四个字,问:读了课文第2、3自然段后,你是哪一种心情?这个问题说明教师首先走进了教材,读进了内心。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文本,带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二是设计了教师采访“工人们”的环节,采访检验的是学生读进去没有,检验的是学生会不会表达,课堂上始终保持着师生、生生互动的态势。

(2)激发思维重“生成”——积极挖掘学生潜能,突出语文教学的发展性

13 学生的成长空间在哪里?在课堂教学的不断生成中,在读写说的交流中,在师生、生生的智

慧碰撞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闪光点,变偶然性为必然性,这就要求教师创造自

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思维。要让学生成为主动的信息探求者、加工者、思考者、创

造者。能做到一条信息输入,多条信息输入。人具有巨大的潜能,学生个体就像一座座尚未

开采的金矿,等待着教师去挖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想像力,积极

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创新模式,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内涵

(1)扩读迁移,扩大积累

叶老曾经说过,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那么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应用好它。语文课的延伸和

拓展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这个例子的基础上,并由此及彼,适当拓展。我们在扩读迁移中,

遵循了以下思路:

a. 由课文向原著延伸性阅读;

b. 由课文向评论延伸性阅读;

c. 由课文向作者延伸性阅读;

d. 由课文向同题作品延伸性阅读;

e. 由课文向同类作品延伸性阅读。

为“扩大阅读,夯实积累”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2)读写迁移,进行实践

a. 低年级从写好词、句着眼

在阅读中认识、体会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及其对描写事物与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的

作用。因此,每课的语言教学,首先应精选要深入学习的词语、句子,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在读讲中,采取拿出来,钻进去,读出来,用得上的四步方法,让学生学习、品味。特别注

重词句放在语言环境中学,联系生活环境学,结合运用学。学生语言发展的标志之一,就

是词汇量的丰富。学生词汇掌握了就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在教学《荷花》一课第四段时,老

师问“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学生:“这个小朋友看得很仔细、认真。”一般教师问答到

此即结束了,如果是这样,虽然完成了教学的任务,可是却失去了一个对学生进行词汇积累

训练的机会。可以再问:“请小朋友们想想,表示看的时间长、看得很专心,或看时表示出

爱荷花心情的词有哪些?”出示句式:我()看。于是学生答出:我(久久地)看,我(默

默地)看,我(出神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我

(全神贯注地)看等等。这样的词句训练生动活泼,不仅丰富了词汇,还发展了想象力和创

造思维,尤其是使学生理解了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词,对学生的说话、作文帮助甚大。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学生能把句子说好或写好,就会为作文打下牢固的基础。尤其

是扩展句子,既是连句成段、成文的基础,也是使思维发散和深化的过程。我们在阅读教学

过程中对于扩展句子的训练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例如学习《荷花》一课的第二小节时,通过

读,教师提示句式: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 )荷叶,看到( )荷花,看到( )花

骨朵,看到()的小莲蓬。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或者自己的想象补充成完整的句子。再

如扩句训练,引导学生模仿例句,将每一句简单的话都扩展成既生动又具体、形象的一段话。

这样,不断地积累语言材料,将学到的他人语言的长处,不断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学生

的习作能力会不断地提高。

b. 中年级注重学习仿写段落 仿写段落。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

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

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

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

14 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应用人物肖像、心理、动作、对话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描写的词语,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写景状物、渲染气氛等作文开头形式。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篇末点题、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结题技巧。如王老师在教学《桂林的山水》后,让学生学会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写一处景点,将文章写生动写形象。除此之外,仿立意,仿选材,仿顺序„„都是阅读教学中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

c. 高年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初识鲁迅”的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文本内容很具典型性,第一篇是鲁迅先生写人的范文,第二、三、四篇分别是鲁迅的亲人、朋友从不同的角度写鲁迅,我们不仅从单纯的阅读的角度来上课,还应牢牢抓住阅读和写作的联结点,从写具体、写生动、有条理地写这几个目标出发,抓住课文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读中学写,以写促读。可以设计以下的读写训练点:《少年闰土》,学习鲁迅描写人物的方法,写自己的一个小伙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鲁迅先生的方法;《一面》,找出描写鲁迅先生方法的异同点,并进行扩写练习,以写事为主体,注意学习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人》,任选一个片段仿写或者扩写。

d. 关注学生水平,精心设计训练形式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选取恰当的训练方式。尤其要关注训练点的衔接,不要零碎进行,要通盘考虑。首先要关注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做到读写结合;其次要关注训练内容的多样化,做到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提高练习的兴趣;此外,要及时进行点评反馈,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练习可以有以下的形式,但务求做到常中有变,丰富多样。

(1)结尾处续写。首先,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其次,要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再次,要在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续写可分为片断续写和全篇续写。阅读课上的续写以全篇续写为主,即学完课文后,根据原文的体裁、中心、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再续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如教学《凡卡》一课时,引导学生想象写出:凡卡梦到了什么?梦醒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2)深刻处扩写。一些古诗隽永短小,令人回味,让学生把故事扩写成故事不是为古诗教学的创新之举,这同时又能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表达的能力。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扩写的好材料。

(3)经典处仿写。如六年级《少年闰土》的“月下刺猹”“雪地捕鸟”等经典片段,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仿写。又如二年级的《假如》,可以仿照诗歌的格式仿写。

(4)换角度改写。如《草船借箭》《田忌赛马》等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假设曹操不上当;除了孙膑的办法之外,还有其他的办法吗?变换角度来改写,既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训练了语言的表达。

(5)留白处补写。留心注意、用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就留有许多空白,这些空白有的是内容的深化,有的是内容的新解,有的是情节的衔接发展,也有的是情节的转折变化„„这些空白之处为学生留下了极大的空间。我想可以充分利用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在学生对语言材料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将作者有意无意忽略的部分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弥补起来,使之具体、深刻。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如能找准训练点,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多琢磨,补充情节或空白,就可以给学生多一点倾诉情感的机会。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经验,围绕一个知识点、情感点发散开去,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或联想,化虚为实,化简为详。这样可以拓展内容空间,拓宽理解背景,可以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促进阅读

15 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如:《半截蜡烛》一文最后这样写道:“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台楼梯时,蜡烛熄灭了„„”在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了这里的省略号:“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里的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呢?”学生们不难理解是省略了蜡烛熄灭后发生的事情。“那你们觉得会发生些什么事呢,写一写!”交流时,我发现这次课堂练笔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他们并不仅仅局限于表扬杰奎琳的聪明、机智,而是更多地关注了全家人共同团结与敌人周旋、较量。同时,学生对于文中人物形象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解读,从而丰满了人物形象。如有这样一段内容:杰奎琳谦虚地说:“妈妈,您不要夸奖我了,您和哥哥更加沉着镇定,你们是我学习的榜样啊!”重点关注省略号,巧妙地设计,有效地引导,就能使我们的学生收获的更多。

填补“空白”,读写结合,打开了学生习作的思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有感而发,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4. 以“点”带面,在综合性训练中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读写涟漪式互动教学教学的根本点就是突出综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读、写、说三者的关系,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读、写、说是“点”,学生通过读写说这些点发散,能动地向课内外延伸,这就形成了“面”,“点面结合”,语文这盘棋就活了。以“读”这个点为例,就可视具体情况选择是精读还是略读,是朗读还是默读,是单独使用一种阅读方法还是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或在阅读中理解、评价、鉴赏、积累、运用。为写做好基础积累的工作。在实验中,我们特别注重“实验方案”中目标的达成,我们以突破三点为抓手:自主的薄弱点、、运用的联结点、课程资源的开发点。(1)要突破学生自主学习的“薄弱点”,课题组采取的是提任务——定要求——给时间——有检查,让学生能通过“课前自主”,较好地去思考课文,去掉依赖心理,突出学习的主体意识。(2)要突破课后的延伸点,我们采取的是有的放矢,从仿到创,从句到段到篇,让学生当堂写,即时交流。指定篇目,加深阅读的厚度。我们认识到: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写作课自不必说,但除了专门的写作课外,平时还要多加强写的训练,通过片断作文、随笔、快速作文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读是吸收,说是表达,而写则是表达的提升。以读带说写,同时,又以说写促读。让学生在三者的的交融中潜移默化的成长。(3)要突破课程资源的开发点,突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我们就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要树立开放意识,将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实行开放的、立体化的教学,让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召开演讲会、辩论会、主题班会,开展诗歌朗诵、口头作文、表演课本剧、办黑板报、参加社会调查等活动,促使学生能积极观察社会、主动发现问题,提高读写说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生活是语文生命力的真正源泉。正所谓“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生活的天地有多广阔,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广阔,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语文课内外衔接,提升教师教学艺术的过程中,课题组几年来的探索卓有成效,取得了丰硕成果,课题组的实验教师不仅自身成长为骨干教师,教科研先进个人,而且也带动了语文组全体教师的共同进步,学校被评为沙市区“质量强校”,“荆州市语文教研先进单位”,近五百人次在省、市、区级作文比赛中获奖。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1. “涟漪式读写互动作文研究”综合教学实验的阶段性研究及有效整合,达到了实验预期成果,显然具有足够的生命力。但如何提高课题的发展空间,确有不小的困难。

2. 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客观差异,无论在哪一个班级总存在着相应的且数量不在少数的“学困生”。“ 读写互动”是一个练习范围相对扩大的训练。而“学困生”在以往较为单一的阅读或作文教学中都存在学习困难,在这相对综合的读写结合训练中其学习困难可想而知。相反,学优生通过读的铺垫,写的延伸和写的反哺作用,其读写能力都有更大的进

16 步。班级内的优差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如何抓好“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是下一阶段的重点研究工作,尝试运用“分层教学”的策略,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给予更多的关照和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开拓一番事业任何时候都是有难度的,所以,应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准备,为了语文教学的春天,值得每个探索者“独上高楼”付出心血!

让阅读与习作牵手同行

——“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报告

“阅读是吸收,习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阅读与习作的紧密联系。如何将阅读与习作有效整合,促进其同步进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两个协作课题组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的实验研究。近一年来,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成长,积累经验,收获喜悦,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困惑与思考。以下就从实验的策略、研究的行为,取得的成效、困惑及反思等方面进行总结报告:

(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策略篇

古语云:“谋定而后动”。2009年8月省实验课题“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我县落户后,实验学校主管教学的周艳莲主任、省优秀语文教师华丽;郝穴小学主管教学的刘远忠副校长和市语文骨干教师陈莉副校长就亲自担任课题实验责任人,并组织中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王恒、王祥香、王晓梅、王敏、杨明、李亚妮娜、张霞、张晓萍、李庆召、陈章玉等老师成立“阅读渗透习作”的子课题研究小组,组织全校语文老师参与课题实验研究,力求实现“级级有课题,人人有课题”的课题研究局面。此外,学校专门聘请江陵县教研室万成权主任担任课题研究顾问,长期到学校指导课题实验工作的开展。在学校经济十分困难的前提下,每学期仍拔付足额的资金给实验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自成立课题组以来,课题小组的成员均外出学习2次,其他语文老师均外出学习1次。并为实验老师配备特级教师的教育专著100册,为各年级组按人均100元的标准,订购各自所需的业务书籍。

为便于对实验进行过程管理,课题组集体研究制订出《协作课题组关于课题研究和管理的规定(讨论稿)》(简称八个“一”)即每学期一份阶段性计划,一节成果交流展示课,一份案例,一篇论文,一本教育专著,一份阶段性总结,每月一份3000字读书笔记,每周一次课题研讨会,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固定为课题研讨会的专用时间,并规定每次研讨均要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人、定研究的具体问题。

(二)天光云影共徘徊——研究篇

实验伊始, 我们按低、中、高年级段精心设计三款学生阅读情况和习作情况的调查表, 对不同学段孩子的阅读和习作兴趣及相关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分析。再结合每一位语文老师的特点,把全校一到六年级分成低、中、高三段,共30个实验班,进行辐射式研究。每学期课题小组组织一次以年级组为单位的课题研究“三个一”的教学比武,即各年级组围绕实验课题准备一节公开课、一篇论文、一篇课后反思。从开题以来,已举行两次习作专题研讨课。每次研讨课后,我们不仅组织老师进行沙龙交流,自我反思,还收集优秀案例反思及论文200余篇,形成了“有课必听,有听必评,有评必研”的火热研讨氛围。

在平时的教学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实验中缺少相关理论引导。为此,我们先后聘请县教研室万主任和雷科长来我校进行“如何让习作更有效”和“课例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的理论培训指导;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省骨干教师崔荣校长的《教学艺术的专题报告》。这种“请进来”的活动对课题研究能起到最直接的作用,对提升研究成果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实验研究的跟踪管理中,我们发现一些老师不能将习作内容的指导与形式的点拨有机结合,于是,为实验班订购了《作文本·我的小学》,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我们收到三方面成效:1、作文本通过以“问题”作引导的行动化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感受积累、

17 开阔思维、方法领悟、写作实践的活动过程,写作过程变得主动积极,会于心,敏于行,情动辞发,以作文为乐。2、可以帮助教师理清小学作文教学的整体思路,明确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建设一条清晰的有序的作文教学路子。3、能够帮助家长分忧解困,见证孩子成长,感受到孩子的生活空间的缤纷广大,情感世界的稚趣烂漫,为孩子喜而喜,为孩子乐而乐。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成果篇

目前,各学段实验教师围绕课题尝试研究,其成效课题组进行收集整理并系统化为:

1、低学段简简单单的说、写。对于低学段学生,我们在 “早”字上作文章,引导孩子们结合书上的课文和插图,说、写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如:结合《荷叶圆圆》插图,老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有( )的池塘,( )的荷花,小蜻蜓和小青蛙各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让学生想象一下:还有哪些动物会在池塘里,荷叶上干什么?待学生充分表达后,再让他们写一写。

2、中学段轻轻松松的学、写。中段的学习以仿写为主,,抓好“句→段→短篇”循序渐进的习作学写过程。如:利用课文《铁罐与陶罐》,对学生进行多种对话的描写方式的学写,有的提示语在前,有的提示语在后,有的省去了提示语;学习《荷花》一课时,正逢田野里油菜花竞相开放,我们把学生带进油菜田,指导观察,与《荷花》作对比,让学生以《美丽的油菜花》为题展开习作。因为有仿入门,有法可鉴,降低了难度,学生兴趣盎然,文章也写得像模像样。

3、高学段扎扎实实练、写。高段的引导重在方法习得、思路拓展上,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仿中练写、仿中创新:(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知识,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并学习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力求创新,写出特点,写出个性。(2)抓住每单元课文的联系点,启发学生“同中求异”,学立意、学结构、学选材,在“课文”的启发下写自己的东西。(3)先指导学生写“放胆文”,以活跃文思、自主建构,再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其“个性”与“共性”并与课文对比,使他们既能在“放胆”中获得习作的自由,又能在“小心”习作(与课文比照)中掌握习作的基本规则,促使创新习作能力的显著提高。如:在学习《大瀑布的葬礼》后,编写总统参加葬礼的演说词;在学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后,召开新闻发布会,编写新闻发布稿;编写课本剧《草船借箭》、学习《月光曲》的联想表达方法后,提供话题,让学生展开联想写片段。

近一年来,我们于立足课堂,深入研究,取得了小小的成绩:在省、市习作论文、案例评比中,周艳莲、王恒、华丽、张霞、刘登菊、陈章玉等老师分别获奖;在省“天地杯”、“三峡杯”作文竞赛中,王祥香、王晓梅、周艳莲、华丽、王敏、李亚妮娜老师获优秀辅导奖;有叁名学生获特等奖,90名获一等奖,175名获二等奖,290名获三等奖。在荆州科技导报,教育报上发表了学生和老师作品60余篇。

(四)为有源头活水来——希望篇

当然,实验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如: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惯如何持之以恒;习作评价,尤其是量化评价和可测量评价始终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障碍,如何实现突破等困惑和问题,但我们坚信,让困惑和障碍在现实与理想的交织中不断超越,才能从“现实的习作课程”走向“理想习作课程”。

另外,我们又制定如:“阅读渗透习作”不能仅局限于课内阅读,还应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增加学生积累,提高习作水平;规范实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习惯,要求坚持记教学随笔,整理实验成果等等新的目标和打算。

习作实验课题无疑就是一阵清新的春风,唤醒了百花, 收获着喜悦。“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我们的实践与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将不断超越,继续前行。

走在小学习作教学改革的路上

18 ——“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体会

每次上作文课,走进课堂总看到有些学生紧锁眉头。多么想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写作文。我们仔细读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发现课标已经避开“作文”二字,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强调小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要求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不仅对习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2009年8月,省实验课题组“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我们两校开题以来,我们进行了扎扎实实的习作教学改革,现将阶段性研究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突破时空,让学生自由放胆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强化生活感悟与积累。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篇好的作文, 事实上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结晶。学会观察, 了解生活, 从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素材和激情, 是解决学生写作“无话可说”、“闭门造车”的唯一办法。从留心细致的观察中, 学生寻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了写作的“原动力”这种“动力”就是一种渴望把自己眼前所见到的、心中所想到的急于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冲动。学生有了这种“冲动”, 可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 具体明确的把自己的意思文从字顺的表述出来。例如:学生在经历了“校园文化艺术节”、“庆国庆师生独唱音乐会”, 参加了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之后, 我及时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并记录下当时的情景及内心的感受, 这样, 学生获得了更加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同时, 也使学生发现了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语文天地的生动有趣, 从而帮助学生养成乐于习作、勤于习作的习惯。

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练习,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看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3、习作方法指导,让学生能写。

19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我们农村小学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指导能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接受吗?这样的习作指导的针对性何在?——怎能完成根据教参与以往教学其它学生的经验,指导学生去进行这本创造性极强的习作呢?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我们“辛苦”的教师所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匡定,学校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作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理解,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而学生创造性地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

二、实施动态指导性评阅,让学生乐写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的不仅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四点。

1、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

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这方面李吉林老师曾经介绍一个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李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她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多么细心的呵护啊,孩子当然愿望对李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更“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2、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3、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言语行为, 常常有一些学生所写的习作都是三言两语, 每次我修改的内容总是多于学生所写的内容, 搞得我筋疲力尽,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成了

20

写一行内容空一行格子, 等待老师去给他修改增添更多的内容。通过学习课程标准, 我改变了以往学生写作, 教师批改, 优点、缺点教师说了算的“专制”做法。现在的作文教学进行了如下的变化:首先, 学生完成习作后由自己修改并找出习作中的优秀之处及不足。其次, 小组内互改找出别人习作中的优秀之处及不足。随后, 将你所发现的优美词语及句子写在黑板上, 进行交流、借鉴、修改。接着, 分别指出自己或别人的习作中的不足之处与自己的修改建议。最后, 进行全面的自改。这样, 学生在修改自己或别人的习作中, 既看到了别人习作中的长处, 又意识到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 在心里形成了一种竞争意识,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与此同时, 这种修改习作的方法还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互通与循环, 也改变了过去重“精批细改”, 轻师生交流的封闭现象, 实现了“交互式”批改, 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开阔了视野, 让学生享受习作修改中获得的成功愉悦。

4、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习作等第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第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与学生约定中+=良,良+=优,优+=特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的机会,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捷克诗人塞费尔特曾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过“写作是因为感到自由,感到欢乐。”建构新型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才会对写作充满兴趣,才会“自由”和“不受束缚”,他们的作品才会精彩无限。只要指导方法得当,其实,习作的起步,也可以这样精彩。


相关作文

  •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课堂生活化研究作文0字
  •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课堂生活化研究 1.基于作文教学回归社会生活的必然需要.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学生才能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世界. ...

  • 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本真_6作文初二
  • 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本真 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东风小学 杜玲红 [摘要]作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以整体的生命投入生活.关注生活,抒写自己:让学生说真话且把真话说得更准确,写真事且把真事写得更生动,抒真情且把真情抒发得更感人,做真人且做得更有质量. [关键词]内容生活化.过程生活化.方法生活化.评价生活化 ...

  • 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本真_10作文初二
  • 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本真 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东风小学 杜玲红 [摘要]作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以整体的生命投入生活.关注生活,抒写自己:让学生说真话且把真话说得更准确,写真事且把真事写得更生动,抒真情且把真情抒发得更感人,做真人且做得更有质量. [关键词]内容生活化.过程生活化.方法生活化.评价生活化 ...

  • 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本真_2作文初二
  • 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本真 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东风小学 杜玲红 [摘要]作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以整体的生命投入生活.关注生活,抒写自己:让学生说真话且把真话说得更准确,写真事且把真事写得更生动,抒真情且把真情抒发得更感人,做真人且做得更有质量. [关键词]内容生活化.过程生活化.方法生活化.评价生活化 ...

  • 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本真_8作文初二
  • 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本真 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东风小学 杜玲红 [摘要]作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以整体的生命投入生活.关注生活,抒写自己:让学生说真话且把真话说得更准确,写真事且把真事写得更生动,抒真情且把真情抒发得更感人,做真人且做得更有质量. [关键词]内容生活化.过程生活化.方法生活化.评价生活化 ...

  • 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实践研究作文2500字
  • 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实践研究 冯娟 (鹤壁市山城区第一小学 河南 鹤壁 458030) 摘要:"生活化作文"等教学研究实践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开展,然而在实践中,小学作文教学仍受传统教学模式限制处于困境之中---学生怕学,东拼西凑敷衍了事:老师怕教,注重形式没有创新.本文试就这一现 ...

  • 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作文3300字
  • 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计划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基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人类社会正进入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掌握科学技术新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介绍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社会信息,储存精神财富.因此,作文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2 ...

  • [中学生活作文教学研究]-作文5100字
  • 1 中学生活作文教学研究 目 录 摘要„„„„„„„„„„„„„„„„„„„„„„„„„„„„„„„„2 导言„„„„„„„„„„„„„„„„„„„„„„„„„„„„„„„„2 一.模式作文的弊端及形成的原因„„„„„„„„„„„„„„„„„„„2 (一) 模式作文的弊端„„„„„„„„„„„„„„ ...

  • 生活即作文作文6900字
  • 从生活出发,快乐写作 写作文是令很多孩子感到头痛的事情,面对作文要求,他们经常愁眉不展,觉得没什么可写,即使强迫着自己写下去, 也毫无生动形象可言,纯属流水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我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一.纠正错误认识,消除心理障碍. 由于受所学课文内容影响,学生误以为写作文就要写名 ...

  • 展生活 写作文作文4000字
  • 展生活 写作文 茶山小学:刘爱英 [摘要]作文源于生活,生活丰富作文.作文教学关键在于从阅读教学入手,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理解生活,在写景.状物.写人.记事等不同题材的文章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表达真情实感是作文教学的主旨,教师要从"真言.真事.真情.真我"的四步教学法中,指导学生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