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作文6900字

初二作文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准确表达自己的心灵感悟 ,掌握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基本方法,

2、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永恒。

过程与方法:引导、讲解、点拨、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意识,懂得如何发掘生活中的感动点,并用恰当的写作方式表达出来。

2、培养学生勤观察、勤纪录、勤思考的习惯,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情人。

重点难点: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永恒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学会发掘生活中的感动点,懂得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并借助一定的写作手法表达出来。

生活就像那波澜不惊的海,只要我们用心灵的眼睛去注视每一朵浪花,我们就会发现每一朵浪花里都藏着一个故事,而每个故事都会给我们一份感动,而我们把这份感动借助于一定的表达技巧叙述出来就是一篇感动人心灵的好文章。所以要写出打动读者的文章,作者自己内心必须先动情,让心与物产生心音共鸣,才能写出最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同学们,在你的生命历程中有过感动吗?不妨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二、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身感受

„„

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身生命历程中的种种感动,捕捉到生活中那么多动人的瞬间,如果我们把这些动人的故事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相信定能感动读者。由此可见,要写出感动人心的文章,首先应该把自己的目光投向生活的海洋,并思考种种生活现象背后蕴含的情与理,从中发现生活的精彩,收获心灵的感动。(板书 生活:观察生活 思考生活)

现在我们来做一道情境测试题:假如在大街上有一位70多岁缺乏生活能力的乞丐正在行乞,你会怎样对待他?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作法或看法。

„„

教师讲述屠格涅夫与乞丐的故事:有一次,屠格涅夫走在大街上,迎面遇见一个乞丐,那是一位衣衫破旧的老人,他弯着背,伸出一只枯瘦的手:“老爷,行行好吧!”屠格涅夫把手伸进大衣口袋,突然发现自己忘了带钱包。他的手慢慢从口袋里抽出,握住乞丐的手说:“兄弟,对不起,真的对不起!我身上没有钱”。而那位老乞丐早已经热泪盈眶,哽咽着说:“兄弟,够了,有这点就足够了。” 屠格涅夫并没有给乞丐一分钱,为什么老乞丐会泪流满面?

屠格涅夫对他的爱和尊重让老乞丐找回了自己丢失已久的做人的尊严,爱和尊重并不需要理由,只有我们拥有了爱和尊重,我们才会去经营感动,才会收获感动,才会产生情感共鸣,才会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升华。(板书 心灵:共鸣 升华)

三、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思考文后问题,明确怎样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地 震 中 的 父 与 子

(美)马克·汉林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地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过巨大灾难的磨难后 ,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请在文中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2)父亲在痛哭了一阵后,为什么没有跟随其他父母绝望地离开那片废墟?为什么他一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为什么旁人的劝告都无法改变他寻找儿子的决心呢?

(3)是什么让父亲坚持留下来救孩子?又是什么让儿子能带着小伙伴们坚持在废墟中活下来并不害怕呢?

知识归纳:

1、如何写好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要触动心灵,就必须对这个人或这件事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所谓“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感悟”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而不断渐进的过程。在“感”中去“悟”,在“悟”中有“感”,在不断感悟中逐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又反过来促使我们更进一步地去感悟。“感悟作文”以“感”为主,侧重写“感”,传达的是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反应”,即“感受”。那么,如何写好这类作文?

(1)要让心灵敏感。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作者之所以能写出感人的《地震中的父与子》,那是因为作者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捕捉写作的灵感。作者以非常细腻、敏感的心灵捕捉到这位父亲在地震的废

墟上清理挖掘时的信念和行为并把它描述出来以打动读者。不经常写作,或不经常细致感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人的心灵往往是粗糙的,所以我们写文章时就需要主动地去体味生活,努力使自己的心灵丰富、细腻起来,因为真切的感受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罗丹曾说:“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人生的河流上泛舟,每个人都拥有一道人生风景,由于学识、认识、修养等方面的不同,对人生风景的敏感度也有差异。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到让心灵敏感,要敏感就要多情,多情才善感。只有多情的人才能从平常的生活中感受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人和事,也只有把外在的客观事物和内在的感情连接起来才能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多情才能感受细腻、感受深刻,而无情的感受是苍白无力的。

(2)确立好感点。感动点就是触发你心灵颤动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封信,一件工艺品;或者是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一棵树,水中的一层浪花等。不管是什么,你一定要被它感动过,并通过过程的叙述或场面、细节的描述,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同时将你自己的感情融合进去。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独自清理地震废墟的行为就让人非常感动,作者就是通过记述父亲的语言及发掘过程中的细节来传递出这种感动。

“感点”的捕捉和表达是感想性作文的关键和重点。作文时感点的确立有两个阶段。

一是通过读题,激活感悟。或是根据文题要求,抓住命题作文的“题眼”(题眼就是作文题中最关键的标明主要限制的词语,是写作内容的“重心”,它不仅反映着文章的主题,决定着文章的内容,而且也决定着文章的结构和深度);或是提取材料作文中的文字或图画材料提供的信息点,围绕话题作文所规定的范围,通过联想,打开储满生活积累的素材库,激活感悟,尽情地去感悟,得出无数的“感点”。 二是筛选和加工。找出那个对自己触动最大、最能唤起写作欲望的“感点”,然后以这个“感点”为主线,围绕这个“感点”搜集材料,构思出感想性作文的框架,确定“感点”的内核,即文章要表达的主旨,突出“感点”的作用。

(3)通过细节,形象地再现感动点。写好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一个关键是要写好血肉丰满的细节。细节,指人物的某些细小的却是典型的举止行动。细节虽然细小,但有了细节,文章就有血有肉;没有细节,记叙类的文章就没有真切动人的形象。所以要善于捕捉能够生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的细节。鲁迅的《药》中有一段话:“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对刽子手康大叔,老栓与茶客是“笑嘻嘻的听”“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为小栓的病忧心如焚,“黑着眼眶”送出茶碗茶叶时,还强装“笑嘻嘻”,又特意“加上一个橄榄”,通过这些细节,表现了下层群众对刽子手的讨好,表现了他们的愚昧、麻木,更形象的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现实。

(4)恰当地借助一些手法写出人或事的感人之处

当我们的心中有了感动,这才是写出好文章的第一步,要恰当地把这份感动表达出来,还必须要借助于一些写作技巧,这样你的文章才能打动别人的心。举例解说如下:

(1)阅读张宝童《最奢侈的晚会》(见《作文 思维的外衣》第9页),

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自己心中的感动传神地描摹出来?

①运用对比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突出了晚会对自己的影响之大。

②比喻辞格的运用使晚会过程描述形象生动,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

③抓住人物的特征,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先后5次写到老师的眼睛,一步步刻画出老师的美。

④细节、动作描写传达出“我”细微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⑤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抒情、议论,揭示故事的本质,升华文章的主旨,引起读者的共鸣。

(2)阅读修祥明《小站歌声》(见《作文 思维的外衣》第10页),

思考:①本文构思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②这样的构思有何好处?

本文在构思方面最大的特点是:结尾出人意料。

这样构思的好处是:①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②使文章更感人,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阅读《我的母亲》(片段) (见《作文 思维的外衣》第11页),

思考:本文在构思方面与《小站歌声》有何不同?

①开头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②首尾呼应,揭示事实真相,感人至深。

③详略得当,详写母亲,略写自己。

抓住了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这只是事情的表象,要让你观察到的表象打动读者,并获得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作用,还要对你所观察的表象进行深入思考,提炼出对读者具有启迪和教育作用的深刻思想,这也就是你的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2、怎样从事件表象中提炼深刻的思想主题?

(1)要抓住生活中感动点。感动点就是触发你心灵颤动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封信,一件工艺品;或者是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一棵树,水中的一层浪花。心灵的触动诱因是外在的,但其根源在于人性的光辉;心灵的触动看上去是偶然的,其根源是常怀感激之心。心中有爱,眼中才能有泪。要触动心灵,就必须对这个人或这件事有所感悟和体验,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找到感动你的细节,融入你的情感并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

(2)反复思考,不断深入。提炼素材就是对我们平时所观察到的事情进行深入思考,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到普遍,从表象到本质逐步深入的过程,只有在反复思考、推敲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化,才能把握生活的“真实”。如对“在教室里有些同学以投篮的方式不能把垃圾准确丢入桶内”这种生活现象,有些人想到“只图自己方便,不肯多走一步路,必将会影响到他人的生活”,再深入一步“如果社会生活中人人都我行我素,不讲规矩,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这种对素材一步步深入思考的过程就是透过表象揭示事件本质的过程,也就是提炼主题的过程。运用素材的目的就是要表达你对生活或人生的看法和领悟,而你所写的触动了你心灵的人或事,它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明白了什么道理,因此你一定要把这种情感、这个道理写出来,因为这些才是你写文章的目的。 用善感的心灵去感悟生活,那么生活处处流淌着感动。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我们的思想去思考社会,用我们的心灵去感悟社会。当我们具有了这样的意识和修养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了。

四、例文借鉴:

橘 黄 色 的 灯 光

回望承载着我成长历程的生命之河,有许多种爱让我感到温暖,但惟有那样一种爱,它永恒、朴素、伟大且深沉,就像一颗明星,在我的生命长河中永不泯灭。「运用比喻修辞突出这种爱对自己的影响之大,语言富有诗意」

从小我就怕黑,升入初中后,因为每天要上晚自习,且很晚才到家,每天回家又必须经过一条长长的巷子,巷子的尽头才是我家,所以每天走夜巷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一天,我又像往常一样怀着忐忑的心情在巷子里摸索着前进,抬头一看,巷子尽头的一扇窗户透出明亮的橘黄色的灯光。咦?这不正是妈妈

房间的那扇窗吗?难道她还没睡?妈妈白天在外奔波,每天都筋疲力尽,所以睡得比较早。为什么今天她的房间里还亮着灯?不过,这灯光倒将我的恐惧感驱散了,小路被映照得明亮了许多。我快步走回家,来到妈妈的房间,她正在看杂志。我问道:“妈,怎么还没睡?”妈妈笑着说:“你不是怕黑吗?我点着灯,把巷子照亮些。”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头,妈妈就是这样,为了我她什么事都愿做。「先交代自己怕黑,再写母亲不顾疲劳为我亮灯的生活小事,表现妈妈对我的关爱」

以后我每晚放学,小巷的尽头总会亮着那橘黄色的灯光,日复一日,每当我抬头看到它时,心里总是暖暖的,感觉特别踏实。看到它,就像妈妈牵着我的手领我前进;看到它,就好象看到妈妈的笑脸;看到它,就好像看到了一个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从此,我不再那么怕黑了,因为有那橘黄色的灯光陪伴着我,有什么能抵抗得了那世界上最温暖的灯光?「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运用排比手法抒情,点明灯光的意义」

我曾劝过妈妈叫她不要等我,因为她实在太劳累了,晚上如果再熬夜有可能会吃不消。但她都坚决地说:“不行,我晚点睡没关系,每天晚上等到你回来我心里才踏实,否则,就是早点睡我也睡不着。”我无语,一颗豆大的眼泪悄悄滑过了我的脸颊。也许这就是母爱的力量。「通过描写妈妈语言,表达了我内心的感动,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蓄势」

一次妈妈生病了,我再三叮嘱她早点睡,不要等我,可是当我下晚自习走到巷口时,那熟悉的灯光依然亮着,此时感动的泪水夺眶而出。我悄悄地来到妈妈的房间,她倚着床已经睡着了,手里还是拿着本杂志,妈妈一定是在等我时由于过度疲劳而睡着的,我擦干了脸上的泪水,轻轻地走到母亲身旁,为她掖了掖被子,关上了那盏温暖之灯。「“妈妈生病”这个波澜设计得好,表现了母亲无一例外地为我亮灯的事实,进一步突出了母亲对我的关爱,为了我可以不顾一切。」

如今,我已离开妈妈,离开了那熟悉的橘黄色的灯光,只身在外求学,每当我遇到困难,处境艰难时,总会回想起那代表母爱的灯光。它引领着我克服困难,一直前进,成了我内心最温暖的回望。「在记叙的基础上议论,点明了这件事在我人生中的意义:它将永远指引着我的人生航向。」

【点评】

本文追述了“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件生活小事——因我怕黑,母亲天天无一例外地为我亮灯,歌颂了母爱的无私,紧扣作文话题“回望”,写出了自己内心的那份感动。“亮灯”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小事,为什么会触动自己的心灵呢?

1、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有生活真实,且详略处理得非常好。既详细交代了母亲第一次为我亮灯的情形,又简要交代了事情的发展,尤其是“母亲生病”这个特写有感召力,让人感动。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3、恰到好处的抒情、议论,如“妈妈就是这样,为了我她什么事都愿做”“有什么能抵抗得了那世界上最温暖的灯光”“它引领着我克服困难,一直前进,成了我内心最温暖的回望。”揭示了事情的意义,使文章的主旨更加明了。

五、课堂小结:

作文是充满个性色彩的心灵抒写,因此学生作文时应该以心为主角,以情为媒介,以生活为舞台,睁开心灵的眼睛,伸展情感的触角,让生活感动自己,让情感激荡于胸,让理升华于脑际,进而达到感动别人的效果。

板书

两重转化:

第一重转化:现实生活、客观事物——→作用于作者的大脑(反映论)

生活或景、物作用于人的大脑,从而产生某种思想、情感或升华成某种理。所以学生应多角度观察生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评论一件事,避免片面地分析问题,学会对生活、社会、人生等进行思考。 第二重转化:作者的思想、情感、观念——→用文字表现出来(表现论)

作者把头脑中的景、物、人、事以及情、理、思想有条不紊地、有文采地转化成书面语言,即为文章。 构思作文的思维过程可概括为:

景、物、人、事、现象(客观存在)——→作用于大脑,产生主观认识,进而生发与之相关或相似的某种联想(主观意识)——→有序有文地转化为书面语言(文字表达)

六、作业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准确表达自己的心灵感悟 ,掌握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基本方法,

2、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永恒。

过程与方法:引导、讲解、点拨、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意识,懂得如何发掘生活中的感动点,并用恰当的写作方式表达出来。

2、培养学生勤观察、勤纪录、勤思考的习惯,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情人。

重点难点: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永恒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学会发掘生活中的感动点,懂得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并借助一定的写作手法表达出来。

生活就像那波澜不惊的海,只要我们用心灵的眼睛去注视每一朵浪花,我们就会发现每一朵浪花里都藏着一个故事,而每个故事都会给我们一份感动,而我们把这份感动借助于一定的表达技巧叙述出来就是一篇感动人心灵的好文章。所以要写出打动读者的文章,作者自己内心必须先动情,让心与物产生心音共鸣,才能写出最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同学们,在你的生命历程中有过感动吗?不妨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二、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身感受

„„

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身生命历程中的种种感动,捕捉到生活中那么多动人的瞬间,如果我们把这些动人的故事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相信定能感动读者。由此可见,要写出感动人心的文章,首先应该把自己的目光投向生活的海洋,并思考种种生活现象背后蕴含的情与理,从中发现生活的精彩,收获心灵的感动。(板书 生活:观察生活 思考生活)

现在我们来做一道情境测试题:假如在大街上有一位70多岁缺乏生活能力的乞丐正在行乞,你会怎样对待他?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作法或看法。

„„

教师讲述屠格涅夫与乞丐的故事:有一次,屠格涅夫走在大街上,迎面遇见一个乞丐,那是一位衣衫破旧的老人,他弯着背,伸出一只枯瘦的手:“老爷,行行好吧!”屠格涅夫把手伸进大衣口袋,突然发现自己忘了带钱包。他的手慢慢从口袋里抽出,握住乞丐的手说:“兄弟,对不起,真的对不起!我身上没有钱”。而那位老乞丐早已经热泪盈眶,哽咽着说:“兄弟,够了,有这点就足够了。” 屠格涅夫并没有给乞丐一分钱,为什么老乞丐会泪流满面?

屠格涅夫对他的爱和尊重让老乞丐找回了自己丢失已久的做人的尊严,爱和尊重并不需要理由,只有我们拥有了爱和尊重,我们才会去经营感动,才会收获感动,才会产生情感共鸣,才会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升华。(板书 心灵:共鸣 升华)

三、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思考文后问题,明确怎样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地 震 中 的 父 与 子

(美)马克·汉林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地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过巨大灾难的磨难后 ,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请在文中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2)父亲在痛哭了一阵后,为什么没有跟随其他父母绝望地离开那片废墟?为什么他一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为什么旁人的劝告都无法改变他寻找儿子的决心呢?

(3)是什么让父亲坚持留下来救孩子?又是什么让儿子能带着小伙伴们坚持在废墟中活下来并不害怕呢?

知识归纳:

1、如何写好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要触动心灵,就必须对这个人或这件事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所谓“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感悟”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而不断渐进的过程。在“感”中去“悟”,在“悟”中有“感”,在不断感悟中逐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又反过来促使我们更进一步地去感悟。“感悟作文”以“感”为主,侧重写“感”,传达的是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反应”,即“感受”。那么,如何写好这类作文?

(1)要让心灵敏感。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作者之所以能写出感人的《地震中的父与子》,那是因为作者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捕捉写作的灵感。作者以非常细腻、敏感的心灵捕捉到这位父亲在地震的废

墟上清理挖掘时的信念和行为并把它描述出来以打动读者。不经常写作,或不经常细致感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人的心灵往往是粗糙的,所以我们写文章时就需要主动地去体味生活,努力使自己的心灵丰富、细腻起来,因为真切的感受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罗丹曾说:“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人生的河流上泛舟,每个人都拥有一道人生风景,由于学识、认识、修养等方面的不同,对人生风景的敏感度也有差异。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到让心灵敏感,要敏感就要多情,多情才善感。只有多情的人才能从平常的生活中感受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人和事,也只有把外在的客观事物和内在的感情连接起来才能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多情才能感受细腻、感受深刻,而无情的感受是苍白无力的。

(2)确立好感点。感动点就是触发你心灵颤动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封信,一件工艺品;或者是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一棵树,水中的一层浪花等。不管是什么,你一定要被它感动过,并通过过程的叙述或场面、细节的描述,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同时将你自己的感情融合进去。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独自清理地震废墟的行为就让人非常感动,作者就是通过记述父亲的语言及发掘过程中的细节来传递出这种感动。

“感点”的捕捉和表达是感想性作文的关键和重点。作文时感点的确立有两个阶段。

一是通过读题,激活感悟。或是根据文题要求,抓住命题作文的“题眼”(题眼就是作文题中最关键的标明主要限制的词语,是写作内容的“重心”,它不仅反映着文章的主题,决定着文章的内容,而且也决定着文章的结构和深度);或是提取材料作文中的文字或图画材料提供的信息点,围绕话题作文所规定的范围,通过联想,打开储满生活积累的素材库,激活感悟,尽情地去感悟,得出无数的“感点”。 二是筛选和加工。找出那个对自己触动最大、最能唤起写作欲望的“感点”,然后以这个“感点”为主线,围绕这个“感点”搜集材料,构思出感想性作文的框架,确定“感点”的内核,即文章要表达的主旨,突出“感点”的作用。

(3)通过细节,形象地再现感动点。写好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一个关键是要写好血肉丰满的细节。细节,指人物的某些细小的却是典型的举止行动。细节虽然细小,但有了细节,文章就有血有肉;没有细节,记叙类的文章就没有真切动人的形象。所以要善于捕捉能够生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的细节。鲁迅的《药》中有一段话:“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对刽子手康大叔,老栓与茶客是“笑嘻嘻的听”“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为小栓的病忧心如焚,“黑着眼眶”送出茶碗茶叶时,还强装“笑嘻嘻”,又特意“加上一个橄榄”,通过这些细节,表现了下层群众对刽子手的讨好,表现了他们的愚昧、麻木,更形象的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现实。

(4)恰当地借助一些手法写出人或事的感人之处

当我们的心中有了感动,这才是写出好文章的第一步,要恰当地把这份感动表达出来,还必须要借助于一些写作技巧,这样你的文章才能打动别人的心。举例解说如下:

(1)阅读张宝童《最奢侈的晚会》(见《作文 思维的外衣》第9页),

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自己心中的感动传神地描摹出来?

①运用对比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突出了晚会对自己的影响之大。

②比喻辞格的运用使晚会过程描述形象生动,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

③抓住人物的特征,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先后5次写到老师的眼睛,一步步刻画出老师的美。

④细节、动作描写传达出“我”细微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⑤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抒情、议论,揭示故事的本质,升华文章的主旨,引起读者的共鸣。

(2)阅读修祥明《小站歌声》(见《作文 思维的外衣》第10页),

思考:①本文构思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②这样的构思有何好处?

本文在构思方面最大的特点是:结尾出人意料。

这样构思的好处是:①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②使文章更感人,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阅读《我的母亲》(片段) (见《作文 思维的外衣》第11页),

思考:本文在构思方面与《小站歌声》有何不同?

①开头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②首尾呼应,揭示事实真相,感人至深。

③详略得当,详写母亲,略写自己。

抓住了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这只是事情的表象,要让你观察到的表象打动读者,并获得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作用,还要对你所观察的表象进行深入思考,提炼出对读者具有启迪和教育作用的深刻思想,这也就是你的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2、怎样从事件表象中提炼深刻的思想主题?

(1)要抓住生活中感动点。感动点就是触发你心灵颤动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封信,一件工艺品;或者是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一棵树,水中的一层浪花。心灵的触动诱因是外在的,但其根源在于人性的光辉;心灵的触动看上去是偶然的,其根源是常怀感激之心。心中有爱,眼中才能有泪。要触动心灵,就必须对这个人或这件事有所感悟和体验,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找到感动你的细节,融入你的情感并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

(2)反复思考,不断深入。提炼素材就是对我们平时所观察到的事情进行深入思考,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到普遍,从表象到本质逐步深入的过程,只有在反复思考、推敲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化,才能把握生活的“真实”。如对“在教室里有些同学以投篮的方式不能把垃圾准确丢入桶内”这种生活现象,有些人想到“只图自己方便,不肯多走一步路,必将会影响到他人的生活”,再深入一步“如果社会生活中人人都我行我素,不讲规矩,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这种对素材一步步深入思考的过程就是透过表象揭示事件本质的过程,也就是提炼主题的过程。运用素材的目的就是要表达你对生活或人生的看法和领悟,而你所写的触动了你心灵的人或事,它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明白了什么道理,因此你一定要把这种情感、这个道理写出来,因为这些才是你写文章的目的。 用善感的心灵去感悟生活,那么生活处处流淌着感动。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我们的思想去思考社会,用我们的心灵去感悟社会。当我们具有了这样的意识和修养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了。

四、例文借鉴:

橘 黄 色 的 灯 光

回望承载着我成长历程的生命之河,有许多种爱让我感到温暖,但惟有那样一种爱,它永恒、朴素、伟大且深沉,就像一颗明星,在我的生命长河中永不泯灭。「运用比喻修辞突出这种爱对自己的影响之大,语言富有诗意」

从小我就怕黑,升入初中后,因为每天要上晚自习,且很晚才到家,每天回家又必须经过一条长长的巷子,巷子的尽头才是我家,所以每天走夜巷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一天,我又像往常一样怀着忐忑的心情在巷子里摸索着前进,抬头一看,巷子尽头的一扇窗户透出明亮的橘黄色的灯光。咦?这不正是妈妈

房间的那扇窗吗?难道她还没睡?妈妈白天在外奔波,每天都筋疲力尽,所以睡得比较早。为什么今天她的房间里还亮着灯?不过,这灯光倒将我的恐惧感驱散了,小路被映照得明亮了许多。我快步走回家,来到妈妈的房间,她正在看杂志。我问道:“妈,怎么还没睡?”妈妈笑着说:“你不是怕黑吗?我点着灯,把巷子照亮些。”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头,妈妈就是这样,为了我她什么事都愿做。「先交代自己怕黑,再写母亲不顾疲劳为我亮灯的生活小事,表现妈妈对我的关爱」

以后我每晚放学,小巷的尽头总会亮着那橘黄色的灯光,日复一日,每当我抬头看到它时,心里总是暖暖的,感觉特别踏实。看到它,就像妈妈牵着我的手领我前进;看到它,就好象看到妈妈的笑脸;看到它,就好像看到了一个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从此,我不再那么怕黑了,因为有那橘黄色的灯光陪伴着我,有什么能抵抗得了那世界上最温暖的灯光?「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运用排比手法抒情,点明灯光的意义」

我曾劝过妈妈叫她不要等我,因为她实在太劳累了,晚上如果再熬夜有可能会吃不消。但她都坚决地说:“不行,我晚点睡没关系,每天晚上等到你回来我心里才踏实,否则,就是早点睡我也睡不着。”我无语,一颗豆大的眼泪悄悄滑过了我的脸颊。也许这就是母爱的力量。「通过描写妈妈语言,表达了我内心的感动,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蓄势」

一次妈妈生病了,我再三叮嘱她早点睡,不要等我,可是当我下晚自习走到巷口时,那熟悉的灯光依然亮着,此时感动的泪水夺眶而出。我悄悄地来到妈妈的房间,她倚着床已经睡着了,手里还是拿着本杂志,妈妈一定是在等我时由于过度疲劳而睡着的,我擦干了脸上的泪水,轻轻地走到母亲身旁,为她掖了掖被子,关上了那盏温暖之灯。「“妈妈生病”这个波澜设计得好,表现了母亲无一例外地为我亮灯的事实,进一步突出了母亲对我的关爱,为了我可以不顾一切。」

如今,我已离开妈妈,离开了那熟悉的橘黄色的灯光,只身在外求学,每当我遇到困难,处境艰难时,总会回想起那代表母爱的灯光。它引领着我克服困难,一直前进,成了我内心最温暖的回望。「在记叙的基础上议论,点明了这件事在我人生中的意义:它将永远指引着我的人生航向。」

【点评】

本文追述了“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件生活小事——因我怕黑,母亲天天无一例外地为我亮灯,歌颂了母爱的无私,紧扣作文话题“回望”,写出了自己内心的那份感动。“亮灯”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小事,为什么会触动自己的心灵呢?

1、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有生活真实,且详略处理得非常好。既详细交代了母亲第一次为我亮灯的情形,又简要交代了事情的发展,尤其是“母亲生病”这个特写有感召力,让人感动。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3、恰到好处的抒情、议论,如“妈妈就是这样,为了我她什么事都愿做”“有什么能抵抗得了那世界上最温暖的灯光”“它引领着我克服困难,一直前进,成了我内心最温暖的回望。”揭示了事情的意义,使文章的主旨更加明了。

五、课堂小结:

作文是充满个性色彩的心灵抒写,因此学生作文时应该以心为主角,以情为媒介,以生活为舞台,睁开心灵的眼睛,伸展情感的触角,让生活感动自己,让情感激荡于胸,让理升华于脑际,进而达到感动别人的效果。

板书

两重转化:

第一重转化:现实生活、客观事物——→作用于作者的大脑(反映论)

生活或景、物作用于人的大脑,从而产生某种思想、情感或升华成某种理。所以学生应多角度观察生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评论一件事,避免片面地分析问题,学会对生活、社会、人生等进行思考。 第二重转化:作者的思想、情感、观念——→用文字表现出来(表现论)

作者把头脑中的景、物、人、事以及情、理、思想有条不紊地、有文采地转化成书面语言,即为文章。 构思作文的思维过程可概括为:

景、物、人、事、现象(客观存在)——→作用于大脑,产生主观认识,进而生发与之相关或相似的某种联想(主观意识)——→有序有文地转化为书面语言(文字表达)

六、作业


相关作文

  •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作文1000字
  • 1 / 2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说课稿 盐亭中学高一语文组 陈鹏 一. 教材初探 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写一篇记人记事的文章不是很困难,但要写出令人感动的文章就很困难了,原因主要他们的文章没有触动人们的心灵,缺乏对生活的敏感.其实我们每个普通人经历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差别,作为生活在21世纪 ...

  •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作文7100字
  • 表达交流<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备课组 一.内容及其解析 内容: 寻找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学习写作打动人的记叙文. 解析: 本节教学知识是必修一教材学习模块"表达交流"部分的"心音共鸣--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 语文教材必修 ...

  •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作文300字
  •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1.发掘感动点 感动点就是触发你心灵颤动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微笑, 一个眼 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封信,一件工 艺品:或者是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一棵数,水中的一层浪花. 总之,不管是什么,你一定要被它感动过,并通过细节,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并将你的感情融合进 ...

  •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学生版)作文2700字
  • 2020届高一级第一次作文训练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学生版)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感动点,做一个会认识爱体验爱传播爱的人. 2.培养学生做生活有心人,克服被动写作,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回归到写真人真事上. 3.引导.激发学生如何在作文中写出真 ...

  •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作文700字
  • 泪水是透彻无暇的,因为它里面包含的是感情:泪水是晶莹剔透的,因为它里面映衬的是心灵:泪水是珍贵无价的,因为它里面蕴藏的是爱.母亲的泪水触动着我的心弦,赐给我自信的力量.记得在初二的学习生活中,有一次我犯了严重的错误,我欺骗了我的老师与母亲!现在回想起来,仍感到愧疚!感到自己好蠢,骗来骗去,其实被骗得 ...

  • 高一语文必修1作文课[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优秀教案作文4600字
  • <心音共鸣 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教案 [教材分析]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写作训练主要是记叙文写作.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写记叙文时, 如果题目能触动自己的感情, 或者引起自己的兴趣, 就可能写出一篇好作文, 即使平时作文写不通的学生, 也会写出比较通顺的作文; 反之, 如果学生对题目不 ...

  •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作文2400字
  •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感动点,用敏感的心灵体味现实生活中能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能力. 2. 学会挖掘日常小事中触动心灵的因素和方法.掌握写作中"小事见真情"的能力,培养关注小事,积累小事.思考小事的习惯. 3. 使学生明白细节描写, ...

  • 作文触动心灵的人和事郑州外国语学校作文0字
  •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作文1700字
  • 1 一.例文分析,抓住感动点: 小名 佚名 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是颇懂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淼儿.在"淼儿.淼儿" 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为我取 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淼儿.淼儿"地叫.特别 ...

  •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作文4500字
  • 1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 梁慧 一.导入 下面让我们一同从以下这篇美文入手,感悟一下那些触动我们心灵的人和事: 地震中的父与子 (美)马克"汉林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 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