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小学生写作文作文32800字

初一作文

128语

64语

诗歌,创造精美语言的途径

石家庄师专元氏分校 张成吉

诗的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美的艺术语言。它高度凝练、含蓄、多义、富有象征性、暗示性和理性(张力)。那么,这种精美的诗的语言如华何创造呢?途径是多种的。除了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拈连等修辞手法之处,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语法,也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

一般说来,诗歌创作应遵循语法规律和约定俗成的语言规范,但也不尽然。这主要是由于诗歌强有力烈的抒情性和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也由于诗歌总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限制因此,在语法上就不可能完全循规蹈矩,而必然有所突破。况且对语言现象及其规律作概括的语法,原本就有“特殊语序”、“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的表述。因而,为了诗意的需要,词性是可以变化与活用的,语法结构与语序也是可以突破的。这在古今诗歌中都不乏其例。

在语法结构上,有时省略谓语或主语等成分会使诗名更加精美。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是,每句三种景物相联,三句都不有谓语,然而意思清楚,景象鲜明,显得极为凝练。又如杜琢的《春望》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眼别鸟惊心。”作者感时因见花开而溅泪,他恨别因闻鸟啼而惊心。这两句虽省去主语但所表现的意义不仅丝毫无损,而且由于语言特别精美地表现了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意义。更为人所赞赏被公认为千古佳名。再如现代诗人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五有——/爱浪。八有——/海浪。桃花——/南方。雪花——/北方。啊,我走遍了/我祖国的/每一个地方?。这里的前几名也把一些句子成份省略了,但读者却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联结起来,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

语序的变化也可以使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富于弹性美。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按一般说法,“惊鹊”应是鹊惊,“鸣蝉”应是蝉鸣。如果这样,句子就显得平庸;现在把它们倒过来,把两个短句变成两个词,句子就显得更劲健,所表现的形象更突出。特别是杜琢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林》中一联:“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按一般说法就是,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这里并不只是为了平庆语调的关系,而主要是为了突出景物的色彩和形态,给人以更鲜明的印象,这样不仅句法新,而且形象性强,使诗句高度凝练以富于张力。

使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富于弹性美的另一途径是词类活用。

先说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如南宋词人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结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由浅红到深红、芭蕉由浅绿到深绿的发展,表现韶光飞逝之意,获得了去俗生新的美学意趣,收到了词简意丰的效果。诸如此类的还有下列句子加点的字:“绿筐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见前引)。“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杜琢《客夜》)“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等等。

在新诗创作中,有的诗人继承了古典诗歌的艺术遗产,活用词类,使诗句十分凝练蕴含量极为丰富。如台湾诗人张健就有“茉莉花芬芳了清晨,你的温柔宁静了夜”之句。而另一位台湾诗人痖弦也有“海水,蓝给自己看”这语。又如丁芒的“泉韵”;“有多少翡欢汪在心底。”“汪”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这个象形从水的“汪”字,又如诗所抒情写的对象“山泉”的形态特性

十分吻合。如果改用“蕴藏”、“含”、“噙”之类的词,都会因乏“汪”的凝练与弹性美而相形见绌。

再说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如下句中加点的字词:“开轩而场圃”(孟浩然《过故人庄》),“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等等。这些词的活用,如灵丹一粒,通体生辉,凝练而富有诗意。台湾诗人郑愁予《右边的人》的诗开头一节:“月光流着,已秋了,已秋的很了/乳的河上,正凝为长又长的寒街。”诗中,“乳”字固然是名词活用作形容词,而两个“秋”字则是名词用作动词,“秋”不仅是表示秋深,也表示生的成熟,一词双关,有创造性所带来的新颖之美。

最后说名词用作形容词的,这在余光中的《碧潭》中就有这种用法,如:“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就可以照抄我忧伤的侧影/我的忧伤就灭顶。”按正常的语法表达,第一句应是:如果碧潭更清澈一些,如明亮的玻璃。现在,名词汇“玻璃”活用如形容词汇,就获得了不一般化的隽永新创之美。第二句照一般语序表达就是:“如果小伙子舟更小一些”。现在将名词“舴艋”活用如形容词,远比一般的陈述法清新可喜,奇峭动人。

又如杜甫的《入乔口》中诗句:“树蜜早蜂乱,洒泥轻燕斜。”这里,“蜜”、“泥”都是名词用作形容词汇,说树象蜜一般甜,江象泥一样浊。“蜜”与“泥”还兼有动词的意味,即树蜜化了,江被泥化了,二个字的词性极不大固定,在文法上讲或许是一种缺点,在诗歌上讲,却是否一种优点,一种趣味。用字简洁,含义丰富,句子就生峭可喜。

诗歌厅锤炼出高度凝练、富有弹性美的语言,除了上述两种途径处,创造成性的组合词语,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先谈名词与数量的词的关连组合。

数量词与名词的关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常态的,和种是非常态的。非常态的然而是鸽时的成功的组合,就更能充分表现诗歌语言的弹性,获得“反常合道,奇趣横生”和美学效果。试看徐凝的《忆扬州》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苏轼《水龙吟》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气气扬花,点点是离人泪。”秦观的《八六子》句:“无端天怀婷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天下三分有其二”与“天下三分”本是中国古汉语中习见之辞,本身并无诗意。但徐凝的诗却奇思喷涌,导采怒发,他把属于普天下的皎皎明月也划分为三等分,其中二分者让扬州给占去了。数量词与名词汇的奇异结合,诞生了何等美妙的诗意,在苏轼的词中:“三分”、“二分”、“一分”这些数量词分别与“春色”、“尘土”、“流水”关连,别是一番风憎爱分明。在秦观的词中,数量词汇“一帘”与“十里”,分别置于“夜月”和“幽情”、“春风”和“柔情之间,承上关下,既可修饰前者,也可修饰后者,似乎真有更大的弹性。”

名词与数量词的奇妙关连,不仅在古典诗歌中获得了新颖脱俗的诗美,也在新诗的创作中大施异彩。如:章德益《古沙场黄昏》句:“无须于宇/挤下滴落日/来涂抹地球的伤痕。”以数量词“一滴”来形容“落日”这个名词,新颖独到,别有情趣。又是如台湾诗人洛夫写水田鹭鸶的“偶然回首——便衔住水面的一片云”之类也是如此。再如他《随雨声入山而不见雨》的结尾:“下山/仍不雨/三粒苦松子/沿首路标一直滚到我的脚前/伸手抓起/竟是一把鸟声。”这个结尾相当空灵漂亮。“苦松子”变为鸟声,这中间诗的联想的飞跃都省略了,但鸟和树是不可分离的。因此,诗人的联想仍是合理的,有生活作为依据,其中省略的空白,读者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审美想象去补充。特别是“鸟声”本来滑有具体形状,无可把捉,而现在诗人不仅“抓起”了“鸟声”,而鸟声居然盈握,被冠以“一把”,这就用的十分新奇独到,使人过目不忘,因为它不仅形象地补足了抓起松子的动作,而且使具形声音,具有了可感可触的形象,诱人遐思,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再看动词与名词的关连给合。

名词、动词汇、形容词是汉语中最基本的词类,因而能构成并增强诗美的主要是动词、形容词与名词的关连组合,而且主要是抽象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与地作动词之间的关连组合。动作动词与表具体实物的普通名词联结,固然也能产生诗意,但动作动词汇与此同时抽象名词之半日的关连,经过艺术处理,能够将虚与实,实感与空灵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美的诗的语序,更能获得诗的美感。如“一蓑烟雨湿黄昏”、“柳愁春雨湿莺声。”“湿”字本是形容词,在这几却转化为动词的用法。“黄昏 ”是表时间的抽象名词,“莺声”是耳可闻而目不可见,手这不可触的抽象事物。这两个名词所示事物的状态,本来无所谓干湿,现在却偏偏和具体的“湿”关连在一起,实以虚之,虚以实之,在虚实互渗之中,虽现出好诗所必具的空录之类,使人沉的极富于诗意而新颖不凡了。

在新诗创作中,这种动作动语民抽象名词的组合,也常常能带来盎然的诗趣,创造出人头地空灵的诗境,使诗句显得格外精美。如:“小小的一根火柴/划开了一个新的境界”、“快磨亮我们的犁刀/犁开一个新的时代”(艾表《烧荒》)这里“划开”、“犁开”两个动词,分别与抽象名词,分别与抽象名词“境界”与“时代”关连,虚虚实实之间,别饶诗的韵味。不仅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的奇想,而且平添了一番诗美。

由此可见,要创造出诗歌精美的语言,以上几条途径是行之有效的。我们不妨在创作实践中加以应用,不断发展,以提高我们诗歌的创作质量。

354书法

浅谈书法临帖与创作

河北省无极二中 刘君信

临摹碑贴,是初学书法的必经之路,最忌从小处苍眼,看一眼,写一笔,依糊芦画瓢,只拘泥于碑帖的外形,复印式地临,做字的奴隶。临帖最主要的是临字的结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1、平中求险,险,即字势的欹侧:跌宕起伏,纵横参差,其重心处于一种将倒来倒,给人一种奇肆豪放的艺奉感受。欲求险必须有胆识,既不为法度所缚,也不作狂形怪状。

2、疏密变化。疏密是研究结构中点画的聚散和空间布白的方法。古人有“密禾透风,疏可走马”之说,但是太密则拘谨,太疏则松散。字贵自然生动.一字之中.笔画出称只为[黑]。笔画与笔画简称之为[白]。此所为“计白当黑”。欲求疏密,必须掌握比法。

3、参差变化。参差是字的结构中点画和局部偏旁部首的长短,大小,宽窄等。临时最忌犯平行;齐头等弊病? 所以我们应察其参差变化,掌担其中的变化规律,使结构灵活多变,错落有致。

我们应该清楚,有了理解性的音巴握,但是缺乏感情的渗透,术则会显得没有生命,没有血肉,好似“馆阁体”,无法表现个性的才华,因此通过一个阶段的分析临摹;掌握了字的间架结构和基本笔法后,可以不断地尝试比较,综合归纳,抓住其主要特征,理清其内在联系,遗,形取神,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不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偿试。

1、遣形取神,得其笔意。临帖以形似为尚,但形似只是一种手段,一个阶段,一个过程。书法的最终目的是要道形取神,而得到法帖的笔意。这就是说,通过形似,逐步掌握其用笔和结构的内在规律,并能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临帖贵在从形似中逐步解放,探求其内涵,表观出自己与帖相融合的神采。

2、广览墨迹.通求自我风格。掌碑可以强骨.掌帖可以养气,学间架结构可以看石碑,学其精到处非临真迹不可。当今印刷普及,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书法印刷品,从中可以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3、多种掺合,寻找共鸣。以某帖为基础.然后掺合其他法帖的笔法和章法,临出多种风格来。

临习是—个入帖过程,是一个从无法到有法的过程,是一个由生到熟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传统的过程。熟练地掌握笔墨技巧,是使作品产生意境和风格的重要手段。如方笔有雄厚之气,圆笔多飘逸之情:露锋精神外拓,藏锋含蓄蕴籍。实践证明,读得愈多,想得愈深,技巧愈高,表现的风格也愈成熟而有高度。

161语

中学写作教学评改工作探微

南宫市第二中学 刘洪章

写作评改是中学写作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也历来是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挠头的问题。老师喋喋不休,学生穷于应付,教师殚精竭力。学生收效甚至微,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经过一番的苦苦求索。群体模式作文把我从少、慢、差、费的困境中解放出来。经过实践,发现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质,还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等。这不能不说群体模式作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

一、群体模式作文和传统的个体模式作文不仅概念相对,而在实施上也截然不同。它一改过去学生谈“文”色变的个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新局面。它是凝聚的多个学生的智慧为一体,共同为一篇作文从不同的角度定向习作,从各个侧面引发学生驾驭写作能力的一种新型作文方式,它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步骤:

1、组织习作小组,群体模式作文是以习作小组为活动单位的。每个习作组根据主笔、格析、得议、失议四种职能分工的需要由四人组成。例如:我教的两个高一平行班,一班64人正好划为16个组,另一班60人,正好划分15个组。划组的方法是自愿结合与教师调配相结合。方笔人负责撰文,为全组提供成型的文章(写在自己作文本上)其形式为题目、主题思想、写作提纲,然后是正文。正文结束后,主笔人署上自己的名字。以下是三大栏分别由格析人、得议人、失议人暑名并填上评析文字。四种取能每星期更换一次,四个星期即完成更替周期,每个人在周期中都有分任各职的机会。

2、明确职责,在四种职能中以主笔人为重,他是文章的撰写者,担负着全组同学提供成型文章的重任。他可以独立成文,也可以在动笔前召集格析、得议、失议三人商议对该文章的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听取他的建议,弥补个人考虑的不足,然后着手撰文。

格析人,担负着对主笔人的作品进行分析入格的责任,即根据老师对本次作文提出的体裁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评析。如记叙文可分析其六要素的入格情况,议论文分析其三要素;说明文分析其说明对象、方法及其“三性”而对冗、缺、犯、忌也可以做言简意赅的提及。

得议人担负着对主笔人的作品中成功的地方大到谋篇部局小到遣词造句标点符号(哪怕是一点儿)进行确切的肯定和褒扬的责任。

失议人担负着对主笔人的作品中的错误的地方(包括过失性错误码率)具体点明并提出匡正异同的责任。

组内学生,不管肩负哪种职能,在这种多连对垒的局面中,每个人都想对本组的习作认真

修改,使自己的书面劳坳尽可能符合客观准绳,减少他人的非议事实证明,全组成员四人,无论他们更替到哪种职能,总是在习作中处于相互制约,自警自励的心理态势中,这便使整个习作期的分工合伯,变得和谐而自然。

3、点拨评改,两个班的群体作文体,共三十一本,当全部交齐后,我不再象对待个体作文那样每份作批改符号了,而是主要从“终审”的角度加以评分。同时对每个人都做出建设性的点拨评语。产笔、格析、得议、失议,四种职能的卷面劳动分别按40分、20分、20分、20分,分摊总分100分,在通阅评分工作完成以后,便将这三十一本作文以班为单位,按总分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排队,并记录在册,以备在讲评课上公布。

在评讲课上,我先把这次作文的成败得失,按职能分项向全班同学证明评,然后公布各人及各级所得分数,剩下的时间把作文发入以组,同学们自然很关心本组总分和本职能得分,在观看分数的同时,回顾老师的评讲,同学之间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争论,以达到明得失的目的,在讨论完本组的作文后,我还让同学们互相传看其他组作文,进行横向比校以达到积极反思、找出差距、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我还及时巡回,深入到组,以起到释疑正误扬长避短的作用。

4、勤于总结,群体作文一周期过后,组内的每一个学生分别但任了各种职能,相应的所得分数也成为四个。然后将每个人的四个分数相加,就等于该生在这一周期的作文总分数。全班同学的分数统计完毕,登记在册并张贴上墙。这样一学期下来每个同学在写作上是进步了、退步了,还是停滞不前,就会一目了然,对学生能够起不自我关注、自我了解、自我认定、自我奋发的作用。

经过几年的实践, 同学们从害怕作文到喜欢作文,从不会作文到懂得作文,从只认识事物的表象到能分析事物的本质,整体素质得到了长足的提高。这不能不说群体模式作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

因为它利于克服学生对作文的“恐惧症”,宜于使全班学生全员发展。

对作文的“恐惧症”是大部分中学生长期存在的不容讳言的事实。究其原因至少包括口话训练跟不上,阅读没有写作提供应有的基础,转视了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熏陶,写作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等等。

而群体模式文的实施却能有效地改弯这种窘况。它给了学生以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方法,既活跃 了气氛,又发展了思维。出现了各抒已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局面。从而使不多数学克服了对作文的“恐惧症”,有写作上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全员水平得到提高体现了教育效果的整体性,效率性。全班学生整体优化,整体同步和谐同步渗透。正是素质教育向我们提出的起码要求,而群体模式作文是完全符合这些要求的。

191语

走出误区 创新作文

张家口教育学院柴沟堡分校 杨汝明

中学作文课传绝对的模式是:教师题,学生做。老师批改后讲评。这种作文训练带有较大的盲目随意性,既费时,又低效,很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怎样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呢?对教师而言,要变“讲评式”为“导引式”,做到十六个字:“以导为主,读写结合,多写精改,灵活多样”。下面具体单阐述一下。

一、“评”、“导”互补,以“导”为主

传统的作文观念慢以评为主,作显一种补救措施,它的收效是有限的。这就好比“治水”,一味地“堵”不行,而应当向大禹那样,采用“疏导”的方法。

1、导积材料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学生要将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转化为语言文字,诉诸笔端,首先就得“积累材料”。是“导积材料”的面要宽,方法要多样,不必拘于一格,要努力拓宽学生的生活面、知识面,提倡学生多读书多看报。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地占有材料、积累材料、分析材料,这件事做得越早、越好,就越容易提高作文训练的整体效益。

2、导引思维

思维能力是作文训缗的核心能力,它关系到文章的布局课篇、文采文意,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教师导引学生思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理清文脉,就是学生动笔之前,必须首先现再弄清楚: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究竟说明什么问题,需要分几层,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主要导引方法:坚持写作文提纲,按照提纲扩展成文,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选择若干题目,集中起来专门练“提纲式作文”。

题意翻新,也是识破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可以用“对比作文”来导引。如“班门弄斧的教训”,与“弄斧何妨到班门”;这种训练是对传统思维定热势的一种突破,作文过程中学生定会有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坚持这样的思维导引,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层次开掘主题的能力。

3、导入规格

中学生作文应该写成什么样才算入格《大纲》有明确规定。但《大纲》毕竟是“纲”,不可能讲得太细,而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却有必要对学生规下得更具体一些,以便导入规格,进行达标检测。

二、以“读”启“写”,以“写”导“读”

传统的作文观念,重“写”轻“读”的倾向比较严重,学生“读”得不够、不好,作文时无所借鉴。要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必须强调多读、熟读、多背、背熟。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者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名家名篇比比皆是,精采片断俯手可拾。如能将这此课文读熟、背熟,再根据作文的需要,选择适量的课外读物,仔细体味、反复揣摩托车,必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多“写”精“改”

教学大纲对每学期的作文次数没作具本规定,各校斟酌的语文教师的负担情况,一般,每学期安排5-6次。每学期五、六次作文,全批全改,教师的负但已经够重了,不要多“写”教师怎能承受?既要学生多作,又要减轻教师负担,这一矛盾如何解决?

我个人认为:传弘的作文教学注重批改,其实成效不大。可以围绕“多写精改”的原则,采用以下方法:

1、不必有作必改。每次作文,教师轮流抽改几分之一,挑几体有代表性的课堂上评讲,其余的只大略阅过。一学期每个学生能轮到一次或两次。如查采用这个方法,那么每学期的作文到少还可以增加1-2倍。

2、学生自改或互改。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学生自己有能力补正的,教师最好不代劳。

3、“一日一文”,教师抽阅。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文集”的名称、序言、封面设计以及“文集”体制全凭学生兴趣而定。学生把每天写的文章陆续收入“文集”。教师不批不改,采用抽阅的方法及时了解情况,予以指导。

四、灵活多样,由“单一”到“多品位”

在传统的作文观念下,学什么体裁的文章,作文课就写什么体裁的作文,命题思路狭窄,

训练方法比较单一,时间一长,学生必和厌倦,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必须在形式上灵活多样。

1、调动各种感官、媒体参与作文

作文是一种复怵的脑力劳动,要使作文帖近生少、反映生活,要让学生有的写、爱写,就应该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以及图乍、实物、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等各种媒体一起参与到作中来,形成一个纵横的“信息材料”处理网络。

2、运用各种训练手段介入作文

(1)片断作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练习如何开头,或练习如何结尾,或练习如何选择典型材料剪材等。这种训练,目的明确、内容单一,易于组织并面批面改。

(2)提纲式作文。就练布局谋篇、结构立意的能力,训练总体构思及思维的广度、深度。

(3)口头作文。只“说”不“写”或先“说”后“写”,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及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是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新的思考,总的看法是:作文,要抓基础,多“读”、多“写”、多“改”,并辅之以教师的正确“引导”中要“导而有纲、导而有序、导而有度”。

143语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城点中学 李艳丽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语文学得好与不好,从写作能力上就能看出十之八九。因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已刻不容缓,然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又并非易事,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作文教学是长期的又是艰巨的。

现在,大部分发学生都患着“作文恐惧症”,不少学生怕写,不愿写,就更别说能力了,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哪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

好的文章来自真实的生活体验,生活是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在生活中有无穷无尽的鲜活的素材供我们采撷。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感情,多给学生布置观察 体验生活的作业,培养他们观察体验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新亲情。在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缩小作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差距。

二、培养学生观察、阅读的兴趣,学会在生活中积累

在作的基础在于和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明白在读和背的过程中,既开阔了视野,训练了思维,又增长了知识。写作是反映生活的,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脱离生活便无从写作,所以我们要教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而提高认识,加深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积累大理生活的素材,作文才能“活”起来。

大学生中开展“读报十分钟”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日记,周记是作文素材的积累形式。学生对每天的生活,一周的言行进行总结。要打好堆积语文的基础,还要在谴词造句,精炬词语,剪裁报刊的优秀文章,等方面下功夫。长期进行积累,在写作中才能下笔如有神。

三、让学生写真事

农村学生热爱劳动,生活丰富多彩看到的动、植物多,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这不竭的写作素材。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中,特别提醒他们要仔细观察身连的一切,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让学生感觉到作语文就是把他们想说的心里话写为来告诉别人。这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了这样的认识,就可以消除他们对习作的恐惧心理,从而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写作欲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活是儿童思维,语言发展的沃土,只有让他们沉浸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才能激发人们的语言,使之真正成为儿童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也才能写出具有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引导学生投入生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感觉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和选取作文内容,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渴望表达的一种心理需要。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之中和就会越走越宽。

总之,让学生发现认识了生活美,学生也就有内容可写,文章也就写得更好。

127语

浅谈语文课的导入方式

平山县平山镇中学 闫新芹

导语,俗称“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它所用的时间虽不长,只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却给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带来很大影响。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个好的导语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诱人,引人入胜,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好导语呢? 下面就导语设计谈谈几种常见的方式:

(一) 由介绍故事导入 故事对中学生来说是颇具吸引力的。它不但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听课注意力,而且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如讲授《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可把《骆驼祥子》的整个故事情节向学生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故事中来,由对故事中祥子的理解引申到对课文中祥子的理解。这样,不仅使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还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永记不忘。凡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小说体裁的文章都可采用此法。

(二) 用谜语导入 谜语最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讲课之前,先让学生猜一谜语,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蜘蛛》一文时,可把文中的谜语提前讲:同学们,在讲课之前,先让大家猜一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谜语一出,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水中,激起思维的涟漪。待学生指出答案后,再顺势引入新课:“蜘蛛是怎洋捉飞来将的呢? 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下面就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一下”。这样,就使一篇枯燥的说明文变得生动有趣了。

(三) 用教具导入 教具是辅助教学的——种重要手段。运用恰当的教具进行教学,可使学生由抽象思维变为形象思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讲授《小桔灯》这篇课文时,可做一个小桔灯模型,点燃后,对学生说:“虽然这小桔灯发出的光不如电灯那么亮,但它却照亮了一位作家的一生。”一盏小小的小桔灯如何照亮了一位作家的一生? 在小桔灯微弱的灯光的吸引下,让学生带着疑问朗读课文,教师加以辅导和分析,小桔灯的象征意义就会迎刃而解。

(四) 利用图画导入 图画具有直观性,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出示描述课文内容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做法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如讲《松鼠》一文时,可先画一彩图挂在墙上,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概述松鼠的外貌,由此导入新课,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指引下掌握全文。

(五) 由介绍作者导入 中学课本涉及的作者多是名家,由介绍作者引入课文。既顺理成章,引入自然,也易激发学生的仰慕之心和学习热情。如鲁迅是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作家,在学习他的第—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应作一下详细的介绍,一开始就使学生形成对鲁迅的深刻认识,以后再学习他的课文就得心应手了。

(六) 由介绍背景导入 大多数文章的写作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缘由,学生若不了解,就很难把握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因而在讲课之前把写作背景适当介绍一下,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致。如讲授《“友邦惊诧”论》文时,教师先把日本帝国主义如何发:为侵华战争,国民政府如何投敌卖国,学生为何清愿的背景向学生一一详细介绍,就会使学生厂解爱国学生请愿的;正义性,认清国民党反动政府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的丑恶嘴睑。再分析课文时就容易多厂。需要说明的是,背景的介绍应紧紧围绕文章内容,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田,不可过细过评详,大肆引中,以致脱离讲课内容。

(七) 设置情境导入 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教师人为地设计一种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如临其境”,亲自领悟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如讲授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可设置这样的情境:“由于某种原因,我要调离奉校,这节课所讲的《最后一课》也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课,希望大家认真听讲。”由于我和学生建立了一定的师生情,所以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把学生置入文中小弗朗士的境地,让学生和主人公一起体味这堂课的特殊意义。授课结果表明,这堂课学生听讲最认真,课文内容掌握最好。

(八) 由设置疑问导入 “疑”是思维的“导火线”,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设置疑问导入新课,可以促进学生寻求问题答案的积极思维活动.问题的设计要新颖有趣,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如讲授《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时,可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和书打交道,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一个人书读得越多,知识就越丰富,也就越能为祖国为人类多作贡献,你们读了不少书,可知道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吗? 知道古代的书是什么样子,在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又是什么样于吗? 如果不清楚,就从《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这篇课文中了解一下吧!”在问题兴趣激发下阅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书籍的演变过程.

(九) 由联系导入 把内容相关的作品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联系起来讲,可达到温敖知新的目的,如讲杨朔的《香山红叶》时,可这样联系;同是描写景物的作品,来自清写了《春》,峻肯写了《海滨仲夏夜》,那么杨朔又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呢? 再如,讲吴伯萧的《菜园小记》时可这样联系:我们以前学过他的散文《记一辆纺车》,描绘了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的生活.表现军民乐观豪迈的思想感情.本文也是吴伯萧的散文,这篇文章记叙丁什么事? 反映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

(十) 由对比导入 把内容相近或相似的作品放在一起对比,可起到探刻理解主题的作用.如讲授《范进中举》一文,可这样导入:同是描写封建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孔乙己最后在人们的笑声中死去,那么,范进的命运又会怎样呢? 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两者不同韵受害程度,从而加探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于的毒害.

总之,导语设计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能一一列举.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精巧而成功的导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导语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环节,对整堂课的成败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精心设计课堂的导语。

268语

关于中学作文教学方法中的几个问题

磁县教师进修学校 王维新

中学生如何好作文,是有规律可循的,应抓住以下主要的、关键的问题。

一、适量增加中学生生活、实践和观察机遇的作用

(一)适量增加中学生生活、实践和观察机遇的作用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巧妇难做无米之炊”。适量增加中学生生活、实践和观察的机遇,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其作用是:

1、中学生亲历生活实践和观察的机遇多了,就能够亲历和体验生活的真谛,感悟人生的哲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生活观,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养成动手能力,作文首先学会做人。

2、利于增加作文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呻吟。

3、这是学生大容量积累素材的需要。有些学生在作文时,往往感到无话、无人、无事可写,一提起作文就产生恐惧感,既使仪写下去,也是内容浅显乏味,质量低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足素材匮乏,反之,如果学生参加的生活、实践的机遇多了,观察的事物多了,把所做、所看、所听、所想的情形整合为一个宠大的信息库,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为之所用,激活写作的源头,避免闭门造车。

(二) 适量增加中学生生活、实践和观察的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留意自己日常的生活、学习实践活动

2、教师给学生营造参加各种生活实践的机遇。如举办体育比赛、朗诵会、演唱会、旅游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

3、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自己所在社区、乡村所发生的事件和变化,走访人物,欣赏自然景色,了解风土人情等。

二、中学生应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

按照近年水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按照最新制定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初中学生(也包括小学) 全部的语文(文学作品) 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在制定中,暂未出台实施) 。这样的课外阅读量是相当大的,内容包括中外古今各类文学作品,并有具体的篇目规定。这充分说明,随着素质教育的全方位深入实施,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课外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愈加明显和突出,是必须进行且须很好地完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环节。

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引导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规定必读篇目,帮助学生解决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措施强化和激励学生课外阅读。譬如:阅读的书本来源问题,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给学生留有足够的阅读空间,关注和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进展情况,举办课外阅读比赛,表扬激励先进等方法。

三、重视中学生作文的文风建设

在前些年某一年高考作文的阅卷过程中,阅卷老师竟然发现其中很多篇作文的内容类同,即描述自己生身父母身患绝症,因为给他们治病,使家庭蒙受巨大的经济负担,生活贫困潦倒,而自己却在逆境中奋力挣扎,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最终完成了高中学业,且成绩优秀。后来经有的阅卷教师调查访问,查明原来考生作文中叙述的情景,多为凭空捏造,实属子虚乌有。请看,这些考生竟然凭空编造出这样的滑稽可笑的荒唐故事,不惜以牺牲自己父母的生命

健康为代价!这种写假事、讲假话的恶劣文风,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忧虑,如果任其蔓延,不仅败坏中学生作文的文风,更严重的是导致中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格出现畸形。

所以;中学生作文应倡导和强调写真事,讲真话的好文风,应体现出中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生活事例和情趣,而不应该一味地刻意追求文章主题的深刻性,政治性,在作文的同时养成诚信的品格。

四、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应少改多就

中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观察人和事物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视野,因而在作文中体现出形式多样的观点和感受(尽管这些观点有成熟的和不成熟的,甚至是新颖的、创造性的) 。他们的作文是其思想火花进发的结晶,是客观事物的自然流露,是人格和主体的具体体现,因而也往往符合作文的规律。故语文教师对于学生作文的批改,应少改多就,尊重原作,而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和评判学生的作文,对于那些不符合自己胃口和意愿的文章,全部或部分地加以否定,“任劳任怨”地批改,弄得原作面目全非。孰不知这样做容易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精神,严重违反了作文的规律,损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所以,我们提倡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少改多就,同时还应倡导让学生互批互改(方式有组与组、人与人等) 。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和评判同伴的作文,相互切磋,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和改进,避免成人化面孔,写出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的真实、自然、亮丽的优秀作文。

129语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河北平山县实验中学 郭志宏

语文教学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供了一种无法取代的工具和媒介。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具体的思想教育内容,选文大都是历代经典著作,是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精华,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语文教学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感情,提供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凭借。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这就是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原则。语文教学的“道”——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是 这样进行的:有时用生动、鲜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心灵;有时以深刻的道理、严密的逻辑、鲜明的语言使学生接受一个观点、信服某一种理论,也就是以理服人。但无论哪一种形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都是极其深刻的。

爱国诗人陆游的诗篇,选在语文教科书的,同学们都能背诵,并很爱感染。他的著名篇章《示儿》是他在85岁高龄,感到大去之时不远了面心中十分坦然,但是他奋斗一生的事业未能完成,至死遗憾,因此写下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原知”二字把诗人视死如归的襟怀显示得很充分,接着“但悲”一切都能摆脱,丢弃,但这——祖国没有统一不能。后面写祖国统一之日,这是诗人仍然期待的日子,刻不容缓,“家祭无忘告乃翁”。在谆谆的叮咛中,把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激情显示得淋漓尽致了。经过“咬文嚼字”学生理解了诗,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这就是“因文悟道,因道解文”。《梅岭三章》讲的是陈毅在赣南打游击时,环境险恶,随时准备牺牲,但这位非凡的革命家和诗人,放在衣角里的诀别诗中绝无哀叹,却是“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高歌。千古英雄,共怀爱国赤子之心。用诗中的爱国志士的形象在学生面前再现,使学生心灵受到诗人感情的感染和熏陶。与此同时老师再引发学生为自己的伟大祖国献身的意愿和激情,这是语文进行思想品演教育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又是怎样边学知识边用道理说服人呢? 我们就以吴晗的《谈骨气》为例。《谈》是一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本身就包含着民族自豪感,教学中我让学生将原句与“我们中国人有骨气”作比较,通过句式学习,揣摩原句“是„„的”所加强的肯定语气和表达的强烈感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章在阐明事理时,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移、屈”学生不理解,通过解词释句,学生明白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是了不起的人,有骨气的人。孟子的话是组织下文论证的纲,作者按孟子的三句话举了三个事例:文天祥保全民族骨气、慷慨牺牲;齐人宁愿饿死,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痛斥国民党残暴统治,惨遭杀害。三个事例具体内容和时代背景不同,却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教学中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选这些事例,并懂这些事例的意义和作用,学生自然会想到:封建社会的士大夫、贫民,民主革命时期的民主战士尚韶如此.更何况我幻新时代的英雄呢? 文章最后指出:“当然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作者在文章中没有列举无产阶级英雄作为论据,我就让学生练习作文,讴歌当代英雄为祖国建设所表现的英雄气概和浩然正气,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谈中学生应有什么样的骨气。就这样在教学当中学生接受了一个现点,明白了一个道理,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又为提高写作能力做了一次练习。这种建筑在学习语文知识基础之上的思想品德教育,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上芦苇,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山间竹笋,而是根深叶茂、四季常青的松柏。

由于语文课文的体裁、思路、风格、表现方法的特色不尽相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语文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是外加的教学,是和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结合进行的,这是由于语文的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的统一,德育和智育统一的特点决定的。

272语

创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学习氛围

威县李寨学区 范景霄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我们教学改革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创造条件,营造一个适合学生的开放而又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一、 课前阅读,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兴趣是了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自身才会有内驱力,行动起来才是积极的、主动的,也是了有效的。

“教材只是个例子”。要想加强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单单依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扩学生阅读视野。课前让学生把与教材有关的资料进行阅读;或同时代、同背景的作品;或同一作者的作品;或纵向的同类文章。让学生在课前就了解些课文周围的内容,那么课堂上就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如果学生有疑或有独特的见解,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赏识,那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凡卡》这篇课文之前,让学生阅读契诃夫的一些著名小说,如《变色龙》、《一个官员的死》等,了解契诃夫小说的特点,然后再了解契诃夫生活的时代。

从而读《丸卡》后很容易理解主人翁悲惨命运的根源。这样不但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也使学生对教材产生伊兴趣。课前的拓展也可以是纵向地开扩,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之前,让学生阅读品德课中《洪水带来的启示》一课,进一步认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这样让学

生在相关学科相关内容中拓展知识空间,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内开放、张扬个性

现代教育要求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还学生一个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要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叙述、扣人心弦地朗读、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来诱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让学生乐学、好学、主动学。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教师可创设情景,让学生即兴表演、尽情发挥、激发学习语丈的主动性。“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去做;解放学生的口,让他们去说;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去想”。让学生去创新,去尝试,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如在学习《小抄写员》的最后一部分“父亲发现儿子替他抄写”启发学生想象当时的环境、语言,然后分组进行表演,体会亲子之情。

在课堂上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欣赏他们、肯定他们,放飞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去品味,去挖掘自身的潜能。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当今社会知识的增长、更新的特别快。只靠教师单方面传授是不够的。教师要走到学生的中间,与学生共同探究学习的内容,也可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想,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让他们知道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能力是靠自己得到的。如在学习《生活是多么广阔》这首诗时,我鼓励学生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自己续诗,于是全班学生又来了一次续诗热身赛。真是新颖别致、五花八门,别有一番韵味。

三、丰富的课外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人的创造性都是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教学时间的开放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这样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认识到获得知识的重要性。而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正是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自己主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学习每篇课文后教师指导学生谈心得、写体会。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以提高效果。“口语交际”时要以课外的形式展开,让学生自己主办这一系列活动,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欣赏者。当然这不是让教师“隔岸观火”“坐收渔翁之利”,不闻不问,而是教师先放开引导,而后再有学生的创新。这样既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又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一次猜数字成语的活动中,我先做了零至九的数字卡片,然后要求猜者用这些数字卡片做动作、猜成语。一学生从中捡出“七”“零”“八”扔在地上,同学们应声而出“七零八落”;一学生捡出一个“一”字,举起来连翻三次;同学们应声而出:“举一反三”„„全体同学热情高涨、踊跃“献词”。这种活动使学生在开心愉悦的环境中掌握了词语,活跃了思想,激起了学习兴趣。

课外活动不可以让学生办“手抄报”、“文摘”,可摘录自己喜欢的文章,激励自己的名人名言,也可摘录自己的心得,促使学生广采博览。

总之,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中感知、感悟、学习、掌握知识。实践证明: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翱翔,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165语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南宫市教师进修学校 李俊荣

看电影,看电视,我们了解到我国私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朗读、摇头晃脑,读得琅琅上口,由熟读达到背诵很少讲解,落后让学生像生吃草一样反刍。由于私塾只是死记硬背,生吞活剥,

效率低下,确实存在着弊端。后来被现代教育否定了。可是,现代教学重讲因之一。朗读确实有讲解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让琅琅的读书声重新在校园回荡。通过朗读,读出文章的语气,读出文气,读出意境。

语气,就是说话的口气。语法上从名子的结构着眼,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语气。修辞从语言的表达着眼,注意名式的选择和运用,如顺装句和倒装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长句和短句、紧句和松句、整句和散句,等等,从而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情意和各种不同的语气,如强与弱、重与轻、果断与委婉、紧急与舒缓、沉重与轻快、严肃与活泼,等等。

文气,是指贯穿在文章里的气势。它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理脉络、语言表达等诸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它甚至和作者的气质也有密切的关系。文气很抽象,看不同摸不着,似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要说的具体一点,也可以作这样的解释:一方面,文气是指具有内在逻辑性的文章思路,是指作者伴随文章思路所反映的情感、意志和气概,这是文气的内在意义;另一方面,文气又是指文章的语脉和语流,以及语句的结构、音节和语气,这是文气的外在表现。因此,文气概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是可以被感知的。

不同的作家、不同的气质、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风格,其文气也个不相同。李白的《将进酒》,有一种回旋激荡的强大气势,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其博大深沉的感情为基础,通篇一气,流荡的气势;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则感到情思曲折委婉,文气舒展有致。

对文气的感悟要比对语气的感知复杂的多,既要有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整体把握,又要有对文章语言的具体理解。行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通过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引出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历数几代帝王的不足,抒发了无产阶级英雄人物要主宰世界的豪情壮志。无论写景不是论史,语言十分清晰,且句子结构整齐,多次对偶,整散结合,节奏鲜明,音节和谐,语气流畅。全词汪洋恣肆,一气呵成,读来气势磅礴,豪气千云。

无论是语气的感知还是文气的感悟,都必须通过朗读来进行。倍受历代文人学者推崇和赞赏的贾谊的《过秦论》,叙事之铺张、说理之透彻,结构之奇特、技巧之高超、词藻之华丽、文气之充沛,史所罕见,堪称一绝。然而这样的好文章如果只作解释、翻译、讲解,而不去反复朗读,是绝对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只有反复地朗读涵咏,含英咀华,读出语气来,读出情感来,读出气势来,才能领略到文章的种种精妙,才能感民事到作者无懈可击的辩才、醋畅淋漓的文笔和浩荡磅礴的气势。

朗读法应该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因为朗读法一则符合汉语的特点:富有音乐节奏美,平仄声的整刘有序,易于朗读,琅琅上口;二则符合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律:感受一领悟一升华(转化成能力并形成习惯)。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更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朗读法的一个突出优点是有利于学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这可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法宝!朗读法并不排斥其他方法,如教师适当的讲解,适时的启发、点拨、引导,组织必要的课堂讨论,让学生质疑、答问或做书面练习,等等。现在的问题是,有些老师宁肯自己多作下些讲解,或者宁愿叫学生多做几个题目,却舍不得让学生朗读一遍课文。试想,这样的教法,学生没有把课文读几遍的基础,光听讲、做题目,效果会好吗?

朗读教学法,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达到三个境界:首先要读准确,读明白,读出语气来,以形成“语感”,这是第一境界;其次要读懂文意,领略技巧,读出文气来,以形成“文感”,这是第二境界;最后要读出感表来,读出精神来,要以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以形成“责任感”,这是第三境界。如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最后要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情共鸣,心念一致,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成功的教育。“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语感、文感、责任感,感感关心“。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上形成这样的氛围,不也是令人快乐的吗?

131语

谈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河北平山县实验中学 郭志宏

文章是口头语言的书面化。作者写文章给别人看,就等于说话给别人听。读的人把文章朗“读”出来,读者就好似作者,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文章中那些词语、句式,那些表达形式,写作技巧,就逐渐被理解、消化和吸收,慢慢地成为读者自己的东西。因此,学生的“读”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学中万万不可缺少的。读的能力要罪“读”;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提出来的。

为了纠正语文教学中忽视“读”的倾向,探讨一下“读”的路径? 我们专意搞了一次语文研究课。课题是阿累的《一面》。

《一面》是一篇怀念鲁迅先生的抒情散文。文章通过偶然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叙述,表现了鲁迅先生正直、无私的崇高品质和关心青年的革命精神,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这篇课文,用了两课时,第一课时的重点是抓住中心、事件,理清文章思路。第二课时抓住对鲁迅三次肖象描写,学习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写笔法。二课时中,学生“读”的活动贯彻始终。

一、初读 就是让学生初步接触课文。初读,在课前预习时进行。被读课文,除要求学生凭借工具书查阅和理解生僻字词、勾划词语外,还要学生能

用概括的语言复述课文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感知的能力。这时,强调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一要挑出生字,二要读出集中反映事件的段落,概括出文章的大意是:“写了一件鲁迅先生荐书、送书的事。”

二、细读 让学生揣摩文章的写作思路。为此.教师提出以下四个思考题:1、鲁迅先生荐书、赠书的对象即文章中“我”的情况是怎样的?2、荐书、赠书前“我”和谁先打的交道? 对方的态度如何?3、我得到书以后,文章又作了哪些交待?4、文章最后.“我”抒写了哪些感想? 细读是在检查完预习情况后以默读的形式进行的,要确实保证学生能认真细致“读”一遍,要用十四分钟。

细读课文时,1. 要一字不丢地一句句地读,读的速度要慢。2. 读到重要情节停下来,通过再造想象,把人、物、景在头脑中闪现成画面,例如《一面》中鲁迅的肖象,荐《铁流》、赠《毁灭》的言谈举止等。3. 读完后,放开课本,揣摩一下这些画面作者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么安排。

三、讲读 所谓讲读,指的是教师讲时学生的“读”.《一面》第一课时任务是理清文章思路。教师抓住鲁迅先生荐书、赠书这一中心事件,逐一提问细读时提示的思考题,然后找学生读有关段落,经过启发分析,最后归纳出文章的思路:进店→买书→得书→出店→抒情。

在讲读过程中,对学生的“读”教师还注意了进行指导。一方面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一方面教给学生掌握运用声音表情达意的规律,例如停顿、快慢、高低,重读、语调等。当然,一篇课文不可能传授许多“读”的知识,主要是结合语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读”。

四、重读 所谓重读,就是讲读以后,再一次地“读”。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感觉

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丁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初读,使学生感知了课文,细读和讲读,使学生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重读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取得了理性认识以后,再反过来深刻地感知课文、体味文章的妙处。因为有了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所以重读时,速度可以放快些,而且应该读出声音。《一面》一课的重读是放的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边看课本。饱含探情的朗读,激发起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由衷的敬仰。

五、朗读和诵读 朗读和诵读,主要是调动听.的感官,使读的声音印人大脑,以至达到记忆。这就需要有一个有利于听的环境,除朗读指导要在课上进行外,学生的普遍的朗读和诵读练习,最好安排在课下和早自习时间在室外找地方进行,这样可以减少声音的彼此干扰,从而提高“读”的效率。

初读、细读、讲读、重读、朗读和诵读,这是在《一面》的教学中,我们所探讨的“读”的大体的序。两课时中,细读和重读使学生普遍地得到了练习。此外,指定性的个别学生、“读”就达二十二次之多,学生的“读”风冲击了教师的“讲”风,改变了课上教师“一言堂”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课上气氛非常活跃。重视学生“读”的活动,让学生从“读”中学习字;词、句,学习立意谋篇,语文的字、词,句、篇的知识就变成了活生生的东西,在潜移默化中被学生所掌握,这就为写作打下基础。

读的能力要靠“渎”,并不是不要教师的“讲”。“讲”还是要的,但必须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进行,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自学语文的能力:否则,那些—殊地程式化的不厌其详的“讲”,早已证明是收效甚微.徒劳无功的。

182语

117语

怎样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河北省元氏县 祝素菊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对于后进生,教师不能歧视他们,一味地批评他们,更不能“一见差生就来气”。如果那样,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厌恶。这种情绪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反感。因此,对于后进生,我们要爱护他们,对他们格外耐心,即使他们有缺点,也不能对他们发脾气,要亲切地启发、诱导他们。即使是批评,也使他们感到老师是关怀、爱护他们的。这样,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你,愿意上你的课,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容易培养了。

例如:去年下半年,接任六二班的语文课以后,为了做好教学工作,我先是向其他老师做了初步的了解。据说,学生于鑫园脑筋快、点子多,可就是不用在正事上,不但学习成绩很差,还经常逃课和老师做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注意到:于鑫园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做小动作,挨几句批评,就和老师大吵大闹。老师提问时,他“吱吱晤唔”好一会儿也说不出头绪来。下课胡反乱闹,甚至打架斗殴·,总是躲着老师,即使在路上遇见,也远远地避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便有意接近他。课上,经常向他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开始,他答不好,我不但不批评他,还耐心地启发,一遍又一遍地给他讲,直到弄懂为止。偶尔答对一次,我便当众表扬他。晚上回宿舍,我主动找到他,和他坐在一起拉家常,为他讲故事,说道理。渐渐地,

我们之间产生了感情,他不但上课时能认真听讲,遇到问题主动问,课余时间还经常找我谈心。一次,他真诚地对我说;“老师,您对我这么好,我怎么不听您的话,怎么能会对您的课不感兴趣呢? ”

二、激励是打开兴趣之门的钥匙

小学生年龄小,懂得的道理少,感情也比较脆弱。批评两句,指责几句,也许就会使他们消沉下去,从而学习一落千丈。相反,几句表扬,一声称赞,也会令他们分外欣喜,精神大振,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

基础差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师长指责,同学歧视,对这方面也就更加敏感,他们更渴望受到重视和表扬。所以对于他们的优点或成绩,哪怕只是一点一滴,也要指名点将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只指出问题,不点人,不夸张,不带刺,使学生心悦诚服。这样,后进生减轻了心理负担,就会爱上语文课,逐渐地对语文产生兴趣。

三、艺术的语文教学是兴趣的源泉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本身固有的特点,用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来吸引学生。教师讲课,音调上要有一定的尺度,声音过高、过低、过快、过慢都不合适。要像歌唱演员唱歌那样,该高的高,该低的低,有韵律,有节奏。学生听起来才会兴趣,不厌烦。同时,要抓住学生凡事都想试一试的欲念,对于有一定难度但后进生通过努力又能解决的问题,要让他们自己想一想,亲手做一做,一旦当他们想出来或者做对的时候,就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能学到很多知识的,这样,他们不但有了信心,还体验到了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四、巩固基础,适度要求是兴趣的保证

基础知识的差距,往往是后进生学习差的主要原因。由于一些基础知识他们掌握的很不牢固,导致了他们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傲。如果长期下去,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所以对后进生的补课应重在基础,对他们的提问或布置的作业也应是比较基础的知识。基础知识掌握了,再听课时他们就不会觉得太费劲,慢慢地才会产生兴趣。

一般来说,后进生的能力也是劣于优生的。教学时如果对所有学生的要求都“一视同仁”,后进生就会感到压力过大,吃不消,逐渐地就会走上“厌倦——退步——头痛”的路线,更谈不上什么兴趣了。因此,给后进生的任务一定要适度,要量力而为,使他们每次都能感受到“胜利完成任务”后的轻松与喜悦。这样,就能保证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的能力逐步提高。

由于我注意到了对差生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丁后进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班级中后进生人数明显减少,语文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以后,我还要努力探索,为提高小学语文成绩做出贡献。

170语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赏析

河北省衡水师专分校 贺向红

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其中以人物为中心要素,其它要素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这样我们至少会发现两条感受,品味作品人物以及对它进行审美判断的基本途径:通过分析环境描写和把握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同名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形象,要认识这一形象

一、分析环境

理解这个人物形象,首先要搞清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特征。作品中另一个人物列文有一句话,“现在我们这里,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它反映的是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俄国,随着农奴制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引发的家庭生活、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新旧观念的冲突。充满没落气息的贵族阶级在虚伪和欺骗中度着自己所剩不多的时日,而一种对生命的真诚呼唤的声音正渴望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安娜正是一个处于新秩序尚在构建旧秩序并未完全离场的特殊时期的人物,这就注定她身上充满了许多难以摆脱的矛盾。

再看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莫斯科的家庭舞会,彼得堡无聊的谈话,卡列宁知道自己的妻子与他人有私情之初只要求安娜别在家里接待情人来维持表面正常的婚姻„„这都表明安娜身处一个平庸、虚伪的贵族社会。

二、把握情节中的矛盾冲突

1、出场时的安娜

“在那短促的一瞥中,渥伦斯基已经注意到有一股压抑着的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她的朱唇弯曲了的隐隐约约的微笑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迎面而来的是一位气质超群的贵妇,而她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她的眼睛里、微笑中,她的举手投足间都蕴藏着一股旺盛的生命活力。而能让她更加艳丽夺人也使渥伦斯基心中一颤的活力,主人公为什么偏要故意竭力隐藏呢?

2、婚后的安娜

8年前,安娜由姑母做主嫁给比她大20岁当时当省长的卡列宁。这场合乎贵族传统的“完美”婚姻投能给予安娜真正幸福的爱情生活。卡列宁是一架不懂爱为何物的机器。他把精力都放在公文,会议和官场的勾心斗角上,并虔诚地信奉着属于他那个阶级的道德,法律和宗教观念,也就真诚地相信自己是正确的、高尚的。他自然不会知道妻子需要他的责任,更需要他的爱情。

安娜把全部的爱转移到儿子身上,再次证明了她与丈夫之间的生活是无爱的平庸生活。并且我们不难想象彼得堡乃至整个俄国的贵族圈子里一定不乏“卡列宁式”贵族贵妇以及由他们编织的一张张令人难以逃遁的网.

而此时追求个人幸福、个性自由的时代气息己透过厚重的壁堡启迪着她的心扉。尽管她已出嫁做了母亲,但她内心依然渴望有爱情的真正的生活。

可是作为一个在贵族圈中长大的女性,安娜又没有力量义无返顾地走一条异路。于是她只能掩饰起真实的内心世界。

3、与渥伦斯基相遇后的安娜

安娜提前离开莫斯科以及请渥伦斯基还自己平静的生活都说明:她没有足够的勇气打破现有的生活秩序,而只能尽力压抑来自心底的渴望争得生活的权利的要求。

可是面对索然无味的日子,这种要求是那么难以扼制地喷薄而出。从赛马场回来后,她坦率地和丈夫摊牌“我爱他”,从此所张显出的强烈的饿生命本色:以恣肆的热情投于炽热的爱情是安娜这个形象极具光彩之处,

4、离家出走后的安娜

安娜视家庭、社会道德于不顾,与渥伦斯基走到一起,得到了真正的爱情和精神的独立。可为什么不久二人又陷入无休止的争吵中了呢? 因为在得到幸福的同时安娜又无法逃避道德炼狱的痛苦。

社交界将一个抛弃丈夫和儿子而投奔情人的女人决然拒于门外。人们不肯再拜访她,甚至故意冷落她。爱情成为她生活的全部,而一个失去社交与家庭的贵妇,母亲,生活已不算完整,她的爱情也越来越空洞,更何况她还自觉是个有罪的人。此时的安娜显得有些过于敏感,渥伦斯基对她的“纠缠”又有些不耐烦。他虽深爱着安娜,却不能理解并解决她的苦恼。因为这不是他们二人所能够解决得了的矛盾,它和周围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样的环境中,安娜只有死路一条。

5、结束生命的安娜

曾经灼烧过旧道德的陈腐樊篱也燃烧起自己生命之火的烈焰熄灭了。安娜的死一方面暴露出她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渴望全新的生活又不自觉地受旧习惯的牵制。另一方面更说明:生气,生命力是这个社会所不需要也不允许存在的。于是安娜这一独具光辉的形象很快走上一条毁灭之路。我想这该是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之所在。

126语

浅谈语文译的审美教育

平山县平同镇中学 戎香莉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教学目的之一。 语文课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要有一定的手段。

那么,语文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经常性的审美教育手段主要有哪些呢? 笔者试分列如次,

一、美读——让学生领受情感美

叶老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传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美读像一根神奇的指挥棒,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多方面地感知作品的内容,获得初步的审美享受。

例如美读《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以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颤与痛楚。“‘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两处破折号要读出间断,以显示韩麦尔哽噎语塞、悲恸万状的感情。“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这一连串动作,读时速度要加快,力度要增强,“法兰西万岁”两字(法语的书写单位是词,相当于汉语的词) 要一字一顿,铿锵呼读,以表达韩麦尔激越高亢的爱国热忱学生在美读中进入角色,就会从韩麦尔先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受到深刻陶冶,从小说结尾这种凄怆美、悲壮美中受到强烈感染。

二、遵路——让学生体察文思美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课文作者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提炼加工著笔成文时,需要精心地构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组材,纵横捭阖,各极其度。作者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的,学生只有遵循这条路,才6B 开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及艺术匠心、美学趣味。

例如《驿路梨花》所写的山间茅屋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作者构思时以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为红线,选择了最佳的表现角度——“我”在驿路的所见所闻,截取了最佳的时间阶

段——夜行投宿这一晚一晨,设计了最佳的组合序列——借瑶族老猎人之口引出梨花姑娘的传闻,又借梨花妹之口引出解放军营建茅屋和梨花姐妹照料茅屋的情节。在一个个悬念和误会的消释中,读者享受到一种柳暗花明的美感和豁然开朗的快意。小说的标题托梨花显旨,主人公借梨花命名,景物描写多以洁白无瑕、馨香四溢的梨花衬托,结尾引陆游的梨花诗点睛,将风物美、人情美、仪容美、心灵美和谐统一于“梨花”的艺术形象之中,突出了雷锋精神处处开花、代代相传的主题。

三、人境——让学生理解意蕴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者写文章,胸中必定有一个境,即一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作品写出来总又饱蘸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从心里头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

入境,不仅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并使他们所荻得的审美经验进而转化为行为的技能技巧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观。所以它也是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

例如《百合花》所塑造的那个可爱可敬的无名小通讯员的形象,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他在女同志面前那样拘谨、腼腆,送“我”去前沿包扎所,总跟“我”隔开丈把远;当“我”故意面对面挨他坐下,他是那样张皇、局促,“像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脸涨得像关公”,显示了他的稚嫩、淳朴,犹如璞玉,恽金。他在枪简上插上一簇野菊花,塞过两只干馍给我“开饭”,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同志的深情。他迂讷于言,未借到被子时埋怨群众“死封建”,而后了解到那床印着百合花的新棉被是新媳妇的唯一嫁妆时,便懊悔不已,深刻自责错怪了群众,表现了他的率真、至诚和高度阶级觉悟。为了掩护抬担架的民工,他机敏地叫大家“快趴下! ”随即迅速扑在冒烟乱转的手榴弹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赤纯的心灵进射出共产主义精神的火花。教师讲读课文时应引导学生入境入情理解人物典型的本质属性;对艺术形象作出具体的审美评价,从而开启良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学生对人物形象美,社会生活美的深刻认识,会转化为他们加强品行修养、推动行为实践的强大内驱力、原动力。

四、悟文——让学生明悟语言美

“文以载道”,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学创作的物质手段。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些什么,坯要使他们明悟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导学生就道悟文,品味作品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本分。

例如《荷塘月色》以“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和“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所独具的明艳、亮丽的风采和薄雾中的荷花所特有的朦胧,迷离的神韵。又借助于嗅觉、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把微风吹来的缕缕荷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把光与影的协和律动比作“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文中运用了“亭亭”“脉脉”“蓊蓊郁郁”等20余个叠词和“袅娜”参差“苍茫”等十来个双声叠韵词,其韵律感赋予散文以音乐美,其摹状性又增强了作品的形象美。文章字间行间都流露出旧中国一个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企望从月夜荷塘清丽幽雅的景色中寻求解脱的淡淡的喜悦和哀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品味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可以使学

生既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又从各家文笔之长中吸取语言滋养,逐步提高驾驭看言文字的能力。

五、勤笔——让学生借鉴文学美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拿起笔来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创造美。这是美育过程的归宿,也是形成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这里不可忽视的是将读写紧密结合起来的仿作,因为模仿乃是创造的基础。

王勃仿庾信的诗翻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鲁迅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获得启示面作《狂人日记》。学生从观察思考。取材熔裁、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乃至遣词造句等模仿中获得借鉴,就能步其门而登堂,效其法而通变,从美育角度来看,它是敢励学生按美的规律借鉴创造文学美的良好开端。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是课程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德育渗透、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必要举措。凭借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基本手段,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这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是我们全体向人应该也完全可以大有作为的。

248语

丰富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支柱

河北生活上清河县杜林学区 张风春

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重点,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成性发展,造就一批在知识经济时代独领风骚的杰出人才。人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丰富相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支柱。

想象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在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行的源泉。”思维活动中如果没有想象参加,科学发明、艺术创造就难以进行。想象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力的重要支柱。

想象根据产生的条件和有无目的的性、自觉性,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大类。有意想象依据产生时间独立性、创造性和新颖性的差异,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指在想象中形成创造的新形象,是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内容。创造性想象对于学龄期的儿童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具体、形象地感知事和的生理、心理特点,具备了良好的想象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性、形象性更适于儿童发展想象。阅读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浮现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的范围,同时摆脱语言材料及图像在头脑中形成的思维定势,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重新组合,加工。多角度地思维,创造新的表象,这些都是创造性想象。教师可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训练思维。例如《凡卡》讲的是九岁的凡卡在圣诞节之夜给乡下爷爷写信,诉说自己学徒生活的痛苦和不幸,当他把这封充满希望的信寄出去的时候,信封上只写着乡下爷爷收。这封能不能收到呢? 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可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启发想象。1、想象凡卡的形象、衣着、写信时的神态和居住环境。这是根据语言材料再造形象和图旬的训练。2、信发出后凡卡今后的生活会怎样? 这是摆脱定势、建立新表象的创造想象训练。这样引导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潜能,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它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1、通过指导观察培养想象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是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和事物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观察方法,还要启发学生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具体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

2、通过阅读教学培养想象能力。阅读教材中蕴含大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素材。教学中可以运用生动的有感情的语言描述课文记叙的事物,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可以恰当地运用投影、录像等媒体,展示课文中描述的某些景物、事物或情节,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没有叙述某些景物,事物或情节,还可以通过创造性复述,续编故事,改写课文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合理想象,充分利用教材中创造性内容,展开想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不受约束,随意性的思考习惯,还可以从中获得自信以后满足,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依据课文中的某些语句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笼统的描述具体化,把隐约的情节明朗化,使学生的想象力不断发展。

3、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能力。一是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想象性作文练习,如学了《小音乐家扬科》一课后,让学生以《小扬科惨死以后》为题,展开想象,把作者没烈军属出来的内容写出来。这样的作文实际上就是一是想象作文。二是通过“幻想法” “假想性”作文,激发学生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写这类作文,一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作文欲望,二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取写作素材。三要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作文,特别是在写法上要敢于突破常规。

4、引导学生大胆纪卢和善于幻想。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特殊创造想象。创造性想象的极端发挥就成了幻想。

5、陶冶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情感可以刺激想象,悲观的情感常常使人想到可怕的、失望的情境,而乐观的情感往往使人想到那些充满希望,令人兴奋的情境。

情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因;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进行坚忍不拔创造性活动的精神支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动力因素。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创造性的作业练习和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40语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河北省栾城县 苏芝梅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卿,教学引入要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使.学生以最佳曲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究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习的求知,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学”、“爱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中获得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巳,已,己”,三个字时,编上“关巳,不关己,半关已”曲顺口回句。让学生不难把字形记住了,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这句话深刻的说明了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唤起和利用学生的兴趣,并使之将兴趣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从而促使学生兴味盎然地学习,去领会,去求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兴趣与刺激物手段和方法是密切相关的。凡是新异的,变化的、对比的、强列的刺激物,刺激手段和方法都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注意,使之产生兴趣。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科学,不仅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通过语文学习。学习受到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的陶冶,意志品格的锻练。这就为提高学生的思想

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学是语文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也是知。情,行统一培养的过程。其中思想感情曲陶冶又是个中心环节,就语文教学来说,每篇课文都包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被课文所打动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受到熏陶感染,收到潜辖默化的故果,如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垒》这一课,董存瑞为了人民的解放的事业不惜牺牲自己伟大精神的集中,从中体会英雄人物热爱人民,仇视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品德素质。

二、面向全体学生,固材她教,推进素质教育

由应斌教方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当代教师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教学时,要认真分析,研究每一个学生掌握各自的个性,学习基础,依据教材曲不同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内容和做法,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和学中来,例如: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教师设计一些简单问题.让程度不同的学生回答:①“我”与邱少云是什么关系?②邱少云在烈火中是怎样想的? 问题,学生看了—目了然,回答得都狠正确。然后给以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们信心。对于程度好的学生,提一些思想性强的问题。如:①从邱少云身上你体会到什么?②你应该怎么做? 培葬他们分析问题能力。布置作业时不搞“—刀切”,不同程序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作业,得到不同的训练和提高。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理解了邱少云是怎样的人,而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想象能力,同时学生的思想也受到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索质。

三、充分利用电教媒,实篱素质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大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的,恰当的渗透品德素质教育。从下面入手,从反面鉴别,辨明是非,深刻体会,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及时改变教育观念与思维,提高自身素质,发挥语文的特殊效能,为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教学的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手段,把投影仪,录音机,幻灯等媒体带入课堂,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接受信息,使他们在形,声、色,光的直接作用下感受到学习能得到的满足,进而产生强烈曲隶知欲,健学生很快进入到最佳状态。如《长征》是一首七言诗,诗中3、4、6、6句具体描写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气概,为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播放《长征》一诗谱写的歌曲,那高亢的男高音领唱和几小声部的男声合唱,显得那么豪迈、乐观、雄壮,奔放。使学生仿佛看到英雄的红军人马就在万水千山之间,从而加深切了对这首诗的理解,进而提高了效率,培养了理解能力,相象力。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252语

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之我见

河北省河县第三小学 纪红

一提起写作文,许多同学就感到头疼,认为无从下手,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即使写出文章来,或缺乏逻辑性,前言不搭后语,或干瘪苍白,空洞无物。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写情绪,并形成恶性循环。而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势在必行的任务。对此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使其对习作产生兴趣,我经常找来形象生动,优美感人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当我绘声绘色的讲故事时,学生们都听得很入神,眼睛闪闪发光,我看了,非常高兴,这说明他们已经用心来接受作文了。每当这时,我就会有意识得让学生听完后再复述。

比赛谁复述的故事即完整又生动。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养成了自己找故事讲故事的好习惯了广我趁机再让学生把故事的主要内容写下来。就这样不但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了,同时也使学生养成了读课外书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每次让学生写有关景物的作文时,学生就会说:“老师改题目吧,太难啦! ”即使有的同学写出来也是空洞无物。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学生自制喜欢的小玩具,要求把制作过程写详细,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写—下来。有一次,我让学生制作一个“不倒翁”,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到了第二大上课时,学生们都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拿了出来,有的给不倒翁制作了一顶尖帽子,说别让他的秃头淋湿或晒疼了,这体现了学生的爱心:有的给不倒翁制作了少数民族服装;还有的给不倒翁的额头上添了几丝皱纹,说不倒翁早虽然了身体还是那么强健,永远摔不倒,要学习不倒翁的这种永不认输的精神。因此,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不仅可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文来源于生活,采源于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因此,指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感知,从而不断发掘出作文的源泉。

画图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真实缩影。这里面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深刻的思想情感。我首先让学生看题目再感知整幅图画确立文章的中心。然后要有顺序地看,观察时按照先人物后环境,先整体再部分,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的方法要因图而异,要分析人物的外表及内心,事物和环境的联系,进行小组讨论,比赛哪组观察得仔细。再上台表演给同学看,在表演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每个表演者的神态语言、动作、表情及心理活动,并让学生边观察边记录。这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而且写出的作文也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而且学生也学到了观察的方法。

以上,是我对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我相信只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习作,只要学生在写作园地里辛勤“耕耘”,就一定有“收获”。

251语 构建开放语文教育新体系

河北省清河县杜林学区 张宗孟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学科,小学语文教育要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现代语文教育要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建立开放性、生活化的大课堂。开放语文教育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封闭教学模式,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开放性语文教学注重开发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注重实践体验,是一种民主、科学、立体式、多元化的现代教育体系。

一、开放教学目标

语文教育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要全面、开放、要从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结论、培养能力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学会学习、发展语言、创造力培养和人格完善的教育。语文教学既要完成知识、能力等显性目标,更要注重兴趣、态度、方法、习惯、思想认识、道德品质、创新意识、个人情感、审美情趣等隐性目标;既注重智商,更关注情商的培养:以情促智,使全体学生得以最好的发展。

二、开放学习内容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就是教科书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但是,局限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生活处处皆语文”,教科书是主要的学习内容,但绝不是学习内容的全部,。我们对语文教育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构建大语文教育内容体系。“语文教材+社会、思品教材+课外读物+背诵材料+实践活动等”就是我们构建的开放语文学习内容体系。

1、“语文+社会、思品教材。”《社会》具有丰富的语文学习内涵,《思品》是语文学习的思想坐标,它们做为亚语文课和辅助语文教学,是软化学科知识边缘,扩大课程效益内涵的课和改革举措,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

2、课外读物。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要的语文教育资源。课外阅读是很好的语文学习是开放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背诵材料。选取优秀古诗文、精美散文、名言警句等辑印成册,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丰厚的语言文化底蕴。

4、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最好的学习内容,如轮办手抄报(班级日报、校园周报) 、小记者采访、做小播音员、参加辩论演讲、读书汇报会、调查参观、各种竞赛活动等。

除此之外,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网络文化,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人民群众语言等,都是语文学习内容的一部分。

三、开放学习方法、模式

打破教师中心,让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是以书本为中心,而是走向生活的开放性学习;打破口语授受式,让音乐、活动、竞赛进课堂。摒弃分析讲解、满堂练习的旧教学模式,构建“自读、感悟、迁移”、“朗读、赏读、悟读”、“阅读、欣赏、写作”及表演型、辩论型、演讲型、活动型等开放教学模式。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开辟背、画、毒演、想象等学习形式,探索精读、略读流览及发现式、问题式、讨论式、合作式教学方法。

四、开放学习环境、途径

“社会就是课堂,生活就是教育”口对语文学习环境的理解必须扩大化。大语文环境包括学生所处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语文教学要同火热的社会生活拐联系,“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的语文教育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变封闭为开放,让语文教学成为一潭活水。

要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标语、橱窗、展牌等) 、交流组织(文学社、作文周刊、校园周报、广播站) 、活动实践等多方面给学生创造广阔的语文学习时空,.利用家庭书橱、社区文化站、书店、广播、电视、网络,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生活,进行实践,参加活动,在大环境里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构建“加强语文实践,注重语言积累”的开放语文教学体系,具体包括改革阅读教学、开设自由读写课、注重背诵积累、强化作文训练(口头、书写) 、加强语文实践、开放考核评估等。

同时,不要开放师生关系、学生思维,作业设计;考核评估等方面,才能真正构建起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

171语

漫谈话题作文

万全县洗马林中学 崔慧卿 钟秀山

话题作文以其独特、新颖的形式逐步受到各地命题组的青睐。就手头掌怕的材料看,2002年北京、上海等31个省市的中考作文,就有19个省市采用了话题作文的形式。

立意自定,立体自定,题目自瓜是话题作文的特点,但这也让不少考生感到无所适从。现在,我们简单读谈几年来的教学体会。

一、审题要准

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并不是说不要审题。恰恰相反,更要慎重,认真地审清题目的要求。因为一量跑题,就会“一棋不慎,满盘皆输”。一般来说,作文试题由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考生要认真阅读提示语,明确话题给定的范围,沿着提示的方向和思路去思考,看清话题是什么?明确写作要求中有没有文体、字数等方面的限制。

比如,有这样一例话题作文:

有生活就有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想一想,现实生活中的你最强烈的需要是什么?是钞标,是玩具,是高分,是帮助,是理解,是关爱,还是……我们对“最需要”的东西可能会有深切的体验和独到的见解。那么,就请你围绕“最需要”这个话题,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仔细阅读这则试题的提示语部分,就应该紧紧抓住“你的需要”,、“最强烈的”这些词语,从而明确话题所限定的范围。如果考生写成“地球最需要保护”、=“母亲最需要理解”等,那就会被认为跑题,这是很令人惋惜的事情。

所以,审题这一关相当重要。

二、文体要明

话题作文特点之一“文体不限”,这就为考生提供了一片自由驰骋的天空,考生就可以“扬已之长,避己之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文体都可以写,自己善于驾驭哪里种问题,就以哪种文体写作。需要注意的是一旦选好某种文体,就要符合这种文体的要求,千万不要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所以,考生应对每一种文体的特点和基本写法承然于心。

除了文体要明确之外,这里不要谈谈文体的创新问题,中考是选拔性的考试,考生面对同一道作文试题,如果都写成记叙文,议论文、势必不会夺人子耳目,问鼎高分将是很困难的。所以,考生应尝试着用新颖的文体写作,比如:日记、书信、小小说、短剧、童话、散文、调查报告等。

三、角度要小

话题作文的范围是非常宽泛的,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面面俱到,而要在把握范围的基础上,以大化小,缩小写作范围,选取一个小巧、新颖的角度。当我们面对一例话题作文时,首先要打开思路,争取挖掘出多个角度,然后从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又很独特新颖的角度。比如:以“课堂”为话题,我们就可以想到,最熟悉的上课课堂,还有大自然的课堂,社会课堂,生活课堂等。大家可以试着为话题增添一些修饰限制语,以缩小角度。

四、立意要新

谈到写作的角度,就涉及到文章的立意,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新颖,不落俗套呢?我们大多数人习惯正向思维,其实任何一个话题都有正面和反面,那么,我们能不能逆向思维呢?比如“愚公移同”这个古老的故事,大多数人都在赞美愚公坚挂不懈的精神。如果逆向思维,就可以认为愚公穷其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移山”这件事并不值得,有这些时间和精力,愚公完全可以投入到更壮丽的事业当中。这样的话,就给这个古老的故事注入了新的气息,翻出了新的含义。

五、语言要美

语言是写作中最基本的要素,其实,人们看到一篇入文章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语言。我们的文章,还不能达到字字珠玑,词词圆润的程度,但我们可以用美词、美段点缀其间,以下方法,不妨一试:

1、学会引用古诗词、名言、俗语等,把它们适当地点缀其中,可增添文采,甚至可化用一些名句,以求新意迭出。

2、学会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为了使文章生动形象,可以用比喻、拟人等;为了使文章有气势,可以用排比、反问等。

这里,就话题作文谈了几点粗浅的看法,如果考生认真地加以把握,相信写好话题作文是不难的。

267语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设疑

邢台学院威县专科部 石燕

古人日:“学起思,思源于疑”。这句话揭示了学生的求知规律,也启示了我们教师要把“疑’’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但我们教师又应如何运用设疑呢? 我个人粗浅地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疑。

一、围绕课题设疑

我们大家知道,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好像文章的眼睛,它起着统帅全篇的作用。我们小学语文中很多题目新颖独特,我们教师要善于通过这些眼睛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比如在教学《小猫种鱼》一课时,老师就可以根据课题提问:“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想法飞’’学生就会说:“庄稼可以种,鱼怎么可以种呢? 菜可以种,鱼怎么种呀? ”教师就可以接着说:“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那就好好读读这篇课文吧”。短短的几句话,就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每个题目都会有题眼,也就是课题中的关键词,我们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关键词语设疑。 比如在教授《将相和》一课时,老师就可以根据“和”设计疑问,“把‘和’放在‘将’‘相’之间行不行”? ‘和’是什么意思? ”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二、抓住矛盾设疑

课文本身的矛盾往往是作者有意而为的精妙之笔,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矛盾设疑,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容的理解。

如《金色的鱼钩》一课,第二自然段是对红军炊事班长外貌的描写:这个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个儿挺高,四方脸,高颧骨,但背有点驼,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白了。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四十来岁的人,怎么会背驼,并且满脸皱纹,两鬓都白了呢? ”教师把炊事班长的年龄与外貌的矛盾一揭示,就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然后,教师就可以领着学生读课文,从课文中一步步地寻找答案。

又如在《十里长街》一文中有一段“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着”。很显然,“焦急”与“耐心”是一对矛盾词语,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一对矛盾词语呢? 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焦急”是急切希望早点见到周总理的灵车,向总理致哀,“耐心”是下了决心,不管天多冷,不管要等多久,一定要见到总理的灵车,这样就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创造情景的设疑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见“境”的重要,所以我们教师要注

意创设情景,并在情景中设疑引导学生进入境界,体味情感。

比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教师可以计这样的疑问:“如果董存瑞不舍身能炸掉暗堡吗? ”学生们纷纷献计:“可以用一根长棍顶住炸药包”,“可以把炸药包放在梯子上”、“可以用绳子先系住炸包再拴一个地方„„”教师接着再问学生:“有这么多办法可以使董存瑞不舍身就能炸毁暗堡,那他为什么还‘舍身’呢? ”经过认真体味思考,同学们认识到,在当时千钧一发时刻,董存瑞只有“舍身”才能快速炸掉暗堡,从而体会到董存瑞勇于献身的精神。

四、围绕延伸点设疑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课文的结尾言止而意未尽,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思考想象的空间,这时,教师可以抓住延伸点设疑。

如《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狼不想再争辨了,龊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 “你这个小坏蛋,说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梦教师根据结尾可以设疑:狼往小羊身上扑去结果怎样? 小羊死了吗? 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说出了许多答案,有的说:“可怜的羊被狼吃了”,有的说:“小羊一闪,狼掉到了河里淹死了”,有的说:

“正在这时,来了一位猎人,把狼打死了,小羊得救了„„。”这样使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尽情的发挥,还使语言和思维得到了同步训练。

总之,设疑是我们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启发式教学中,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正确迅速掌握知识的目的。

273语

浅淡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南宫市仔仲学区 张春燕

只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状态之中。怎样有效调动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呢?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一、设问法

如教科学小品《死海不死》一课时,我先提出一连串问题:海,怎么有“死”、“活”之分,为什么说它是死海? 既然是死海,怎么又“不死”呢? 它是怎样形成的,而后依据题目中的两个死的内涵来领会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还有如《地球是圆的吗? 》一文也是如此,这种教学方法还培养了同学们课外地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的学习爱好。

二、 直观法

如学习《故宫博物馆》一文,放完录音,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初步印象,教师便借助课文图和教学挂图不用多讲,学生便直观地按照由南到北的中轴线,很清楚了解了故宫建筑艺术独特的民族风格,并很自然地掌握了本文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事理说明文是中学说明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尤其是科普读物中的科学知识,仅凭语言讲授学生极难真正掌握,且容易把课上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若用实验法教学,则效果迥异。如《万紫千红的花》主体部分首先说明花的颜色是由其物质基础决定的,即花青素在酸碱等不同液体中呈现不同的颜色。为了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真正理解课文,可取两只盛有酸碱溶液

的烧杯和一朵红花,让学生观察红色在碱性液体中变为蓝色,而重新浸入酸性液体中则又渐渐呈现红色,使学生在全身心投入的情景中理解掌握知识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比较法

有位教育家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叶老也说过:“阅读方法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如在学第三册第一单元时,可让学生把《中国石拱桥》和《北京立交桥》放在一起阅读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归纳说明文与叙文的根本区别。有不同顺序的比较。 如《故宫博物院》是以空间为序安排材料:《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是以时间为序为安排材料,有不同

语言风格的比较。如《地球是圆的吗》语言平安实,《看云识天气》语言生动形象。有些课文,本身就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苏州园林》将园林内亭台轩谢的布局与古代宫殿、现代住宅作比较,突出了它讲究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的特点。介绍花草树木的映衬,将园林内的树木与其他园林相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风格。在介绍园林色彩时,与北京园林作比较,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容易活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五、标题法

即对标题品头评足,看它是否贴切、是否醒目、是否生动„„而要对标题作出上述这种评论,对课文不熟悉是不行的。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去阅读课文,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初读《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之前,教师提问:“这篇课文的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同学们在读课文后,就下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个问题: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不是于勒? 你认为文章的标题和文章的内容是否吻合? ”这两个问题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他们不仅认真读课文,研究课文,而且在读课文之后,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六、愉快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满堂灌”,教师的“独角戏”,使课堂缺乏活力,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受感染,增见识,长才干。钱梦龙、魏书生等名家的成功

秘诀多在于此。如我教《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分马》等课文时,首先布置预习,让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其次在课堂上由学生角色朗读,由于人人早有准备,个个胸有成竹,为扮演角色,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十分活泼。皇帝的愚蠢可笑、骗子的阿谀奉承、警官的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走狗形象。郭全海的大公无私、老孙头的表里不一,学生们扮演得有声有色, 活灵活现。这样学生兴致高, 情趣浓,课堂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诵读法

初中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思想深刻、语言优美的课文,皆是朗读的好材料。初中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比较差,但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很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写作技巧兴趣不大,却很热衷于诵读。因此,我在教学中极力推崇这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能力。如我让学生背《敕勒歌》,让学生边诵边想象,眼前仿佛展现了远山、蓝天、旷野、草浪、牛羊、牧人。耳畔仿佛听到了风声、草响、羊鸣。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到大草原自然风光辽阔壮美学生在诵读中获得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再诵读的乐趣。

八、竞争法

初中生争强好胜,教师可利用他们这种心理特点,采用竞赛法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朗读比赛、书法比赛、改正错别字比赛、默写诗歌比赛、办报比赛、作文比赛”等等。学生通过竞赛,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甚至可以开展各种有关的语文文游戏活动;

如猜谜语、写对联、串成语、演小品等,让大多数人参加到其中去,体会其中的滋味。这样学生不仅学到许多知识,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发现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感到语文学习不再是乏味枯燥,而是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

以上八法并非“大全”,我想教师只要深入钻研现代教育理论,做教学的有心人,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来。

190语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

张家口教育学院柴沟堡分院 郭秀珍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成为时代的呼唤。而语文教学是整个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俗话说“教育者先受教育”。同理,“创新者先要创新”。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己先树立全新思维观念和全新课堂教学意识。

1、改变课堂模式。改变过去教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给每个学生能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水平的机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使他们都可以通过努力跳起来摘到桃子,激发他们创造欲望在课堂上多鼓励,多引导启发,少打击批评,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尤其对后进生。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或回答有误时,要启发,不简单否定了事。可以通过讨论分析明辩是非。总之,教师要为学生精心构置一个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环境,随时注意呵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针对不同的课文采取或讲授,或点拨讨论,或比较分析,或作读书笔记,或朗读体会等多种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重视质疑能力的训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解决也许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己,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怀疑,培养他们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一般冲见特殊,特殊中见一般的能力,鼓励他们敢于怀疑经典和权威,从自我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

如:学习鲁迅《祝福》,有个同学质疑: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是饿死、冻死,还是自杀? 此问题作者没有明说,教师不能斥之为“钻牛角:尖”,不理不管,而是对他大加表扬,并把问题交由大家讨论,结果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逐渐感受到祥林嫂的死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找到了害死祥林嫂的“元凶”。这样大家集思广益,解决了一个新问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活跃了思维。

(2)重视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

如果说,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开始,那么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是实现创造的途径。所谓的发散性思维,就是要求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这打破了传统的

单向思维的定势,把学生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中出来,从而能够敏锐、灵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真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样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设置问题,要力求一题多解,一题多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学会正向思维,又会逆向思维,既会横向思考,又会纵向思维。

如:学习《项链》设置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你是玛蒂尔德,在丢了项链后你会怎么办? 有人说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所致,你如何认为等等。用这些问题使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判断能力,锻炼其创新思维。

还可在写作教学中可进行相对集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等等。

(3)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没有分析综合能力很难有创造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在这方面训练学生。如:讲苏轼《前赤壁赋》就可以让学生跟他的《后赤壁赋》相比较,体会两篇文章的思想意义,写作等方面的异同,然后加以总结。

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学会分析综合的方法,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当然,创造离不开知识,因此,我们在训练其创造性思维的同时,须严格要求学生重视知识经验的积累,重视语文其础知识以及其它学科的知识。

三、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个人有创造的思维,并不一定就有了创造能力,他还应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培养学生这些创造能力呢?

首先要教学生“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创造是十分艰难,曲折的过程,而成功往往取决于“再坚持一会儿”,所以,我们要激发创造热情,培养创造意识,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其次要奋发进取,勤奋劳动,让学生从小培养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不知疲倦地思索,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培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再次,要克服定位的思维模式,独立思考问题,因为创造者的思维是活跃的,多疑好问具有丰富想象力,并保持对客观事物敏锐的感受力和惊诧的能力,并敢于摆脱一种格式的束缚,善于提出新的质疑。

最后,要掌握创新的技法,发挥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观念,要做创造型人才,勇于在创造性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创造实力。

197语

议论文中的“理”与“议”

河北省怀安县职教中心 任红雨

学生在学写议论文时,选择角度,确定论点,提出自己的主张看法并不太困难。难得是如何做到论而有“理”,议而有“序”,也就是如何选择论据、积累论据、表述论据。本文仅就这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 精于选择

论据要选择那些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事实。论据不在多,而在精。也就是说论据与论点之间要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如果把许多缺乏代表性的鲜为人知的事实都罗列起来作为论据,不

仅不能充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而且还会造成文章的隔靴搔痒蘩冗臃肿。在李瑞环写的《大力弘扬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职高语文课本第二册实验本) 一文中,作者为论证“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的论点,列举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地震仪的制造、哈雷彗星的最早发现、文艺作品中的“四大名著”、举世闻名的“四大石窟”、秦陵兵马俑以及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博大精深的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等作为论据。这些都是最具代表性的足以影响整个人类社会进程的世界瑰宝。

二、勤于积累

写议论文,学生最苦恼的恐怕就是手中的材料不多,论据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人拿到老师交给的论文题目,往往是“料”不足,“理”不壮,茫茫然不知如何下手。怎样 培养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资料充实论据呢? 我的做法是:

1.引导学生从已学过的语文、历史、政治等课文中搜集事例,概括归纳整理成一份论据资料,这种资料要分门别类拟出若干个常见常用的基本条目,如:知识就是力量、失败乃成功之母、实践出真知等等。中学各科教材就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材料仓库,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 条析理,储而备用。

2.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要使学生养成摘录资料的习惯,指导他们善于从平时阅读的各类图书、报刊、杂志、以及电视新闻中随手摘抄有价值的材料、史实、名人名言、警句,不断地丰富自己以备写作的资料仓库。

三、善于表达

议论文中,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说明论点,必须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统一。

1. 根据需要选择论证的方法

论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最常有见常用的有:(一)归纳法。(二)例证法。(三)演绎法。

(四)类比法。(五)反证法。不管用那一种方法,在结构的安排上都要严谨得体,井然成章。

2. 分析论证揭示论点与论据的联系

要让学生懂得,在一篇议论文习作中,你所提出的论点是否正确,关键是不仅要有充足的论据,还要对论据作出深入的分析。分析的方法一般有因果分析、演变分析、正反分析、点面分析、假设分析等。(一) 因果分析:从因果关系上对论据与论点进行分析,目的是以结果的可靠性来证明原因的可靠性,或者以原因的可靠性来证明结果的可靠性。(二) 演变分析:从演变过程的角度对若干论据的关系进行分析,目的是论证论点所表达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三) 正反分析:把正面论据与反面论据对照起来分析,目的是说明为什么一定要按照论点提出的看 法、主张去做,不这样去做为什么不行,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四) 点面分析:“点”是指具有代表性的具体论据,“面”是指从具体论据中推导出来的概括性论据。点面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使论据更加充分。(五) 假设分析:议论中提出一个确凿的论据后,假设它是虚假的,再对这个假设进行分析,使人看到它的荒谬。假设分析一般是从反面论证论点的正确性。

3、议要充分,叙要有度

议论文是议事说理的文体。这个“理”要让人信服就要议得充分,议的透彻,而作为论点载体的论据,总是提出一些普遍公认的事实,这就离不开叙事。议论文中的“叙”,一定要简洁精要叙而有“度”,决不可像写记叙文那样延枝申蔓放纵铺陈,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文章不伦不类,论点模糊不清。如何在议论文中掌握论据叙事的度? 这里举出几种常用的方法。(一) 化整为零。有的议论文整篇文章只引用一件复杂的事例作论据,对这复杂的事例可以“化整为零”,采取分段叙述,夹叙夹议的方法写。这样叙中有议,层层深入,要比先有大段的平铺叙事,然后再就事论理效果要好得多。(二) 概括叙述。有的议论文用比较单纯的事实作论据,这

样就可以用概括的方法,把事例简要地叙述出来。(三)说明特征。有的事实论据涉及到一些数字和细节,则又必须把必要的数字、增减的幅度等较详细地叙述出来,这样才能起到以事论理的作用。

要写出一篇好的议论文,涉及的方面还很多,诸如结构的安排、行文的流畅、词语的确切等,这需要习作者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逐步领会,不断提高。

326语

开展自主学习 训练思维能力

河北省清河县马屯学区 牛兰涛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就已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增长十分迅速。据统计,在现代社会里,知识总量是以几何级数在发展着,二三年就翻一番,十来年将增长30倍。在这种形势下,在学校十几年的时间光靠学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改变在学校里单纯学知识的做法,而把重点转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即不仅要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具有“点石成金”的指头,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成为真正有用的新型人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成为当前教学的一项主要目标,

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习热情。它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学习的主动性。主要指学生读书思考、积极探究的主动精神。敢于“质疑问难”是学生主动性的充分体现。学习的独立性。主要指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争辩,它是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集中体现。学习的创造性。主要指学生敢于和善于转换新角度思考、质疑、答问,敢于从熟视无睹的语言现象中发现问题,敢于发表创见。它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追求的较高境界。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自信力,对学习有必胜的信心,坚信自己能够达到既定目标。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强烈的成长愿望和崇高的志向。观察力,在思维指导下的感知活动,摄取外界信息的能力。持久力,也就是学习的毅力,坚持该做的事情,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保证学习的进行。记忆力,包括五个方面的指标:记忆的速度,记忆维持的时间,记忆的容量,记忆的准确率和记忆的选择能力。理解力,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创造力,是运用所学材料,通过思维和想象的加工,进行设计和探索,产生新认识或新思维的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独立的探求知识,发展能力并有所创造的过程,是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

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训练思维,使学生活学,学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为了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教师要以训练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会分析,由“死学”变成“活学”,进而达到会学。以阅读教学中,应开拓以下几条训练思维的途径。

1、抓课题,训练思维的正确性。好的题目,常用精警的词语,对课文的内容和主旨作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立意高妙,引人入胜。上课伊始,教师抓住题目引发问题,启动思维,

引导学生从“课题”这个窗口窥探,进行合理想象: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会写些什么?应怎样写?„„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从而仔细体会自己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有何差别,这对训练学生思维的合理、正确性很有作用。

2、抓思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在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思路,获得思路顺畅,对发展思想,训练思维的逻辑性,提高读写能力,关系重大。例如《鸬鹚》一文,既写了鸬鹚的活动,又写了湖面的情景,那么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两个事物的呢?可启发学生根据鸬鹚的活动过程及湖面所产生的相应情况列出这样的思路提纲:

鸬鹚:等待——捕鱼——归去

湖面:平静——不平静——平静

这样,学生不仅对作者的思路一目了然,而且学路也清晰了,为以后写类似的文章增强了逻辑性。

3、抓中心,训练思维的深刻性。课文的中心犹如军队中的统帅,读课文不明中心,不可能真正读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抓中心的训练,应不拘形式地全面渗透。如教《惊弓之鸟》后可设计这样一个填空让学生做:“《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只()的大雁听到()就吓得(),这个成语故事用来比喻有的人受过惊吓,遇到()就()。使我们懂得善于(),善于()才能()。”这是一道具有较高总结功能、概括性强的训练题,在本课导读过程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经过这一练习,学生对本文的中心理解就深刻了。

4、抓延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所谓“延伸”,也就是要向生活延伸,向实用延伸。这种课内外的沟通,有利于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教《赤壁之战》后,大多数学生仍意犹未尽,这时可把握时机,有选择地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与课文有关的某些故事。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5、抓评论,训练思维的创造性。学生阅读课文,不仅仅是消极地接受作者的思路,而必须经过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理解、生发、内化,这从根本上来说便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再创造的机制离不开评论。阅读活动中,评论是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还可以通过抓画面,训练思维的形象性,抓关键词句,训练思维的准确性等。

327 语 转变教师角色 促进自主学习

河北省清河县孙庄学区 任书玲

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和国民建设和国民素质。多年来,语文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走入了误区,教师照本宣科,画地为牢,教得死;学生学得死,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教学路子走,很少有思维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更谈不上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了。叶老早就提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强化教师的换位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笔者认为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 变“主宰”为“主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直是主动的施教者,即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甚至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囿于教材甚至把教参当金科玉律,注入式,满堂灌肢解课文,掰开了揉碎了把教参的分析和老师的理解塞给学生,因此,优化学习过程,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从变换教师的角色着手,把教师大量的讲解分析,变为学生的自读、质疑、问难、过程。例如,初读课文后,

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学懂了。可从课题、字、词、句、片断及至一个标点符号,谈谈学后的收获,再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不理解、突破难点,使学生主动参与,诱发兴趣,激发求知欲。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与学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一理论核心是强调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二、 变“他主”为“自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核心问题,要将学生从长 期被动接受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变“他主”为“自主”。这一转化有“量”和“质”的保证。所谓“量”即时间上的保证。例如:我在教生得出,廉颇在保卫赵国中的作用与蔺相如等同。因势利导出了一道填空题,“如果没有廉颇,赵国就会(),如果没有蔺相如,赵王就会(),只有廉颇和蔺相如()才能()。”让学生懂得团结一致的重要性。这一语言文字训练安排了十分钟,保证了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其次是“质”的保证,在学习中,参与学习是主要学习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权。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在动口、动脑、动手中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例如,在总结课文时,让学生选择评价,学了《将相和》一文,你喜欢文中的谁?不喜欢谁?为什么?有的说:“我不喜欢秦王,因为他仗着国势强盛,常常欺侮别的国家。”有的说:“我喜欢蔺相如超人的勇气和才能,尤其是他临危不惧,不计个人得失,忠心为国的好思想。”还有的说喜欢廉颇,因为他有百战百胜的将才和知过能改的美德。学生表达后,我让他们记下评议会上的情景,写一片断《小小评议会》,巡视中发现有独到见解的好思路给予表扬,发言虽然只有五六个人,但是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三、 变“内容”为“例子”

叶老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材是学生自主学习,训练语言文字和提高学习能力的材料,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正确把握处理教材是优化学习过程,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特点,从三方面着手:

1、精心筛选,例如《劳动的开端》的教学的重点是第一次挑煤劳动。《三顾茅庐》重点部分是第三次拜访内容。在初读课文,解决字词,感知大意后直奔重点段,让学生精读,通过“访问前的争执,访问途中的态度,门口守候的诚意,访谈时的虚心求教。”把刘备的言行深化了,正是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态度感动了诸葛亮,才使诸葛亮答应出山辅助刘备。至于“一顾”、“二顾”则略读、粗读,腾出时间,集中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扎实训练。

2、组合融汇,语文教材经专家精心编排,有科学的系统性,但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可以适当调整、重新组合,例如省编教材第五单元,其中三篇写人,一篇写景,根据需要我把《庐山云雾》安排在《松坊溪的冬天》一起上,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凭借教材,举一反三,较快提高专项能力。

3、补充拓展,“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把全部希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做到四个结合,语文教学同学生生活相结合。学习通讯报道后,要求把学校少先队开展“我献一本书,能看千本书”的活动进行报道,并积极投稿,美术作业制作贺卡,要求把语文课中学过的祝贺语用上去,使之锦上添花。学习《松坊溪的冬天》与家乡的冬天作比较,经常选择与教材相关篇章,让学生快速阅读,扩大阅读量,增强学生对语言的吸收和积累。总之,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28 语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河北省清河县黄金庄学区 宋九刚

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并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同时,还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可以从哪些环节着手去质疑,怎样质疑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 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

预习不仅能读懂一些课文内容,学会一些知识,而且还能发现一些问题. 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内容和学不懂的知识,这就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我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先布置学生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并把问题写在质疑本上。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前,学生在预习本上质疑:作者把那天的天气写成“灰蒙蒙”,“又阴又冷”,这样写有什么意义?文章写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周总理迎送国际友人,陪毛主席检阅人民群众的矫健身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显然这些问题提得较有水平,且有一定的深度。尤其是第一问提得更好,因为学生不懂得这是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当时人民群众失去周总理的悲痛心情。然后,通过释疑来解决这一问题。所以从中不难看出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能促使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弄懂课文中的疑难问题,从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 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教材资源之一,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能使学生养成善于思维的良好习惯,弄清题目与课文的内在联系,帮助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文构思,形成相应的学习方法,又能开发学生智力,诱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田忌是个什么人?”“他和谁赛马?”“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赛马?”“他为什么要赛马?”“他是怎样赛马的?”“赛马的结果又是怎样?”“读了这篇课文,我们会得到什么收获?”这些问题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于是我就把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可见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同样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 引导学生在讲读课文中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如,教学《惊弓之鸟》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我问:“同学们刚才认真朗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在读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呢?”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更赢为什么只拉一下弦,那只大雁就落下来了?”“魏王为什么不知道会有这个结果?”“为什么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它飞得慢,是因为它受了箭伤,伤口还在作痛’后面为什么不打句号?”第一问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涉及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加上讲原因的那一段逻辑性很强,所以不是很难懂。至于其它三问是出乎我意料的,学生怎么会冒出这样的问题呢?我想:往往教师始料不及,恰好说明学生思维的创新,教师认为“不成问题”的问题,恰是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于是我就把问题全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讨论,解决问题。后来集中讨论时,学生发言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分析、奇特的思维、奇妙的语言,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四、 引导学生在课文的结尾处质疑

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文章是篇末点题,有的文章是篇末点明中心,还有的结尾是发人深思,回味无穷。若能引导学生在课文的结尾处质疑,定能使学生对全篇课文有更完整、更透彻的理解。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读完文章的结尾后,我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这篇文章的结尾是不是与众不同,你们读了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思考后发问:“既然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那为什么还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笔呢?”“小女孩在大年夜被冻死了,应该是很痛苦的,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随着死亡而来的痛苦和泪水,而写嘴上带着微笑呢?”显然,这些问题是提得棒极了,因为它涉及了文章的中心。后经讨论思考,学生才领悟到小女孩冻死时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那是因为小女孩曾经在幻想中觉得自己的灵魂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天国去了。她是在这样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还领悟到了作者不写小女孩随着死亡而来的痛苦和泪水,而写嘴上带着微笑,这是作者构思上的匠心所在。用这样的手法更能引起读者深思,品尝出蕴含在里面的苦味。从而深刻地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通过这样的质疑、释疑,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且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总而言之,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329语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创造思维

河北省清河县渡口驿学区 田国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疑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学习、求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或者条件下),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达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以疑为突破口,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呢? 一、设疑 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在导入时,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猎奇的情感,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设疑激趣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提出学生一时还无法解决的问题,借以强调所要学习内容的重要性,震撼他们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我为《北京》一课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这时,马上有几个学生高高举起了手,我接着说:“那你们愿不愿意当回导游,带同学们去游览一下呢?”这时,高举的手马上缩了回去。我见了,笑着说:“其实当导游并不难,《北京》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按方位顺序来介绍一个地方。这篇课文谁学得好,谁便可以当名出色的导游。”话音未落,学生就跃跃欲试了。学完课文,我播放《北京》的录像片,请学生上台当导游,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在兴趣盎然中一下就打开了。

二、启疑 促思

孔子要他的学生“每事问,”我们也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但是,当学生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时,教师就需要启发学生产生疑问。

例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学生读时,似无所疑,但是我发现他们只领会了诸葛亮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为了增加草靶子受箭的面积,使草船的两面都能受箭。至于这船头为什么非得先朝西后朝东,学生显然是疏忽了。于是我问:“如果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摆开。’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可不可以?”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起了思维情趣,他们联系当时的环境、气候、找根据、细琢磨。终于弄明白了这“掉转船头”的妙用之二是为了能顺利返回,因为江水流向是由西向东,去时船头朝西,虽逆向而行速度较慢,但此时曹军尚未发现,慢点无妨,后来掉转船头,回来时船头朝东,回南岸正好顺风顺水,船速如飞,曹操追之不及。所以“掉转船头”真是一举两得,由此,也可见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由疑而思,由思而明。可见,“启疑”是一把最有可能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

三、争疑 启智

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争论中往往比单独地思考更能发挥创造。,当学生间思维相异时,教师不应先当“法官”,而要鼓励学生发表更多更好的见解,在争疑中启智。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到“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有个学生提出“美丽”就是“漂亮”,小女孩的奶奶已是满脸皱纹的老人,作者怎么还用“美丽”来形容呢?另一个学生发言:这里的“美丽”不等于“漂亮”。这时,我指出:究竟是谁觉得奶奶这样“美丽”?引导学生把争论引向深入。在争论中,学生产生了各种观点。在说理时,学生相互启发,终于得到了较有价值的新见解:奶奶是唯一疼爱小女孩的亲人,当暖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鸭、美丽的圣诞树相继消失时,小女孩是多么的痛苦、孤独、无助。这时,她想到了奶奶,在她的眼里,奶奶是高大的、美丽的。这个“美丽”是“慈爱”的形象。争论中,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发现了结论,这使他们充满了无限喜悦的激情,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得到培养与提高,进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地发展。 四、探疑 求异

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作不同的回答,或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另辟蹊径,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如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一个学生提出:“凡卡没把地址写清楚,爷爷是不能收到他的信的,可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这样写呢?”文章似喜实悲的结尾确实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于是,我抓住契机,激发疑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我说:“是呀,凡卡怀着强烈的愿望把那封宝贵的信塞入邮筒,可万万没想到爷爷是永远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的。那凡卡的命运又将怎样呢?”情感的感染性,使学生展开了求异思维。有的说:“凡卡继续受苦,最后被老板折磨死了。”有的说:“凡卡受不了折磨逃走了。”有的说:“凡卡逃跑又被老板抓回活活打死了。”回答中带有明显的同情,悲痛的情感。这时,我又把提问回到刚才那位学生的疑点上,我说:“既然凡卡无法摆脱这悲惨的命运,那文章这样结尾的用意是什么呢?”这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有的说:“文章以梦结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是个不能实现的梦。”有的说:“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穷人是永远过不上好日子的,只能在梦中寻求。”有的说:“这个结尾看似美好,其实隐藏着不幸,更激起我们对凡卡的同情。”学生对凡卡的“命运”展开的求异思维,激起了他们情感的涟漪──对凡卡的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憎恨。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抓住疑点,创设问题情境,由疑促思,以疑启智,是能够形成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及创造能力发展提高的,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发挥教学机智,创造性地加以实施,并持之以恒。

330 语 谈谈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几条途径

河北省清河县渡口驿学区 张贵英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关键的部分,作文成绩的好坏决定着一个考生语文成绩的高低,特别是在中考和高考中,作文的成绩高低有时往往就决定着一个考生今后前途命运的如何。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学写好作文呢?这是至关重要的。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几点有效途径与做法: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有兴趣,才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学习。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写作教学的前提条件。许多学生非常害怕写作文。写作时,往往感到无从下笔,产生沉重的思想负担。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就失去兴趣,当然也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因此,我在教学上着重于点燃学生的纯真好奇的火花,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增强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把写作变作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惬意的气氛中写出自己心理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创设情境时,老师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设计作文的题目。如班级、学校、当地社会上新近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热点话题等等。当然最理想的是能够对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的事件做出迅速反应。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只有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才能有所感,有所思,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二、 体验生活,指导学生获取生活的原材料。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写起来就会有真情实感。作为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可以指导学生回忆以往的生活经历,引发联想,重现直观,借助已有的生活阅历,关照现实生活进行创作。也可以指导学生直接地去接触生活,体悟现实人生,引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感和思考。通过感悟、体验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只有写观察过的事物,体验过的生活,作文才会有真情实感,这是使作文言之有物的前提。在指导写作文时,要指导学生善于从自己的身边寻找材料。告诉学生作文的材料就在自己的身边。有的学生往往认为作文“没什么东西好写的,也不知道怎么写”。咬着笔杆子无从下手,写出来的作文很空洞。这些学生因此而感到苦恼,甚至对写作有一种恐惧感,产生一种“作文痛”的病根。

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每天的生活就是一个万花筒。它色彩斑斓,丰富多彩。常常有的学生局限于在家就是一日三餐,在校就是读书作业,两点成一直线,思维狭窄,不能突破常规。事实上,每天上学去,只要留心一下,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上学的路上本来坑坑洼洼,现在已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旁正在建成一幢幢小洋房,还有我们回忆往昔;想想漫长而有趣的寒暑假;天真可爱的四季童年;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琐事。我们班的学生大多是农村的孩子,大多数的爸爸妈妈在田里劳动。有一回,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有几个学生说怎么写呀?我就笑着对他们说有的同学家里有大棚,你们有没有到大棚里帮爸妈劳动过呢?你们知不知道他们的辛苦呢?那些学生点了点头。经过我一番话,一位学生就写了《爸爸妈妈真辛苦》。因为亲身经历,有所思有所想,根据自己的回忆,这篇文章写得相当生动!要知道“身边的一滴水虽小,也能见太阳,秤砣虽小压千斤”。

三、 以读带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所谓“以读带写”,就是先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促进学生写作。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语言技巧的借鉴。语言的积累涉及作文的取材,语言技巧的借鉴涉及作文的写法。因此,在指导作文时,要指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除了指导学生阅读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还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把阅读扩展到课外。中学语文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结构简单,又通俗易懂的短文,有利于学生模仿,而且还能从中搜集到许多的材料,如观点、例子、名言警句等等。如果单独阅读教材的文章这还不够,还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把阅读扩展到课外,从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多渠道获取大量信息,积累的例子作为材料为我所用。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写作的材料,还充实了他们的思想,提高了认识水平。

在进行课内外阅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写周记的形式辅助课内的作文教学。学生在写周记的同时,一方面锻炼了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开阔了他们课外阅读的视野,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在学期开学初我先做好计划,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定数量的命题周记,每两周写一篇。这些命题的周记题目比较小,范围很具体,要求也比较宽松。让他们写起来不感到困难,有不少同学写得挺深刻的。除了让学生周记外,我还要求学生每周抄写三段认为自己读起来很精彩的文字,这样做,一方面促进学生去大量的阅读,另一方面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材料。通过课内外的大量阅读,以及各种方式的练笔,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写作的积极性也激发起来了,大大带动了作文的教学。

以上是我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完善,作文教学观念也将出现重大转变,作文教学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不断更新。

补 活跃课堂气氛 激趣乐学

元氏县槐阳镇 吴焕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小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以及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这是值得我们每位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探索教法,激趣乐学

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如果把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枯燥乏味。因此,巧妙设计准备题搭桥铺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知识正迁移,把前面练习的“求多几”的问题,改为“求少几”问题作为尝试题,通过启发学生比较,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然后激发他们试着解答,就能激发学生的情趣。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能正确地理解,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着种种的疑惑。此时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他们讨论,大胆发表不同的看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思路方法。这样做就会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动手实践,激趣乐学

学习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人的大脑就是思维活动的中枢,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动大脑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改变了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而是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独立做实验,让每位同学测量自己手中的三个大小不等的圆的周长,然后再测量直径,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亲自测量,同学们都明白,从前面的三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中发现不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都是与这个圆本身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最后,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很快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自己推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着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情境,激趣乐学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

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

四、开展竞赛,激趣乐学

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比赛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面向大多数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常有的口算竞赛,在每几分钟的口算训练中,我常以“开火车”、“抢答”、“夺红旗”、“接龙比赛”、“自作转盘口算卡”、“找朋友”、“争冠军”、“做医生’等形式的比赛练习,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采用对问题回答对的或做对的,来“鼓励他”鼓掌三下。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习的疲劳,在乐中掌握知识。

总之,我们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因此,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乐趣中学到知识,在乐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98语

浅谈中学生作文

元氏县殷村镇中 魏军杰

想写一手好作文,是大多数中学生的心愿,害怕作文,又是许多中学生的通病。究其原因,是因为作文不好写。作文是—项十分复杂的思维活动,对成年人来说,也是为难之事,何况阅历不深、知识面尚窄的中学生呢? 所以我们要面对现实,理解中学生作文的难处。从各方面给中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写作氛围。让中学生对做作文化“畏惧”为“喜爱”、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从而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作文探源

作文隶属于语文科,是语文教学中—个相对独立的重要内容。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程度的加深具备相应的作文能力。作文教学要求有严格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方式。作文又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

对学生而言,经常要面对老师留下的作文作业和考试时的作文题目。这两者都因有限定的时间和指定的内容而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尤其是各类考试中的作文。中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篇中心突出、条理清楚、并具备一定特色的作文,没有一定的写作素质和技能和办不到的。而许多中学生正是由于难以达到这一要求而望“文”兴叹,产生作文“难”的心理。

二、写好作文必须喜欢“作”文

一般中学生作文的动机来自作业和应试,不管他们喜欢不喜欢,必须被动的接受作文,而被动作文是难以写好作文的。

在升学考试的语文试卷中,作文占的分值很大。基于升学的压力,中学生对作文又多了几分畏惧。畏惧和被动促使他们努力去写作文,但作文又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是语文知识的机械堆积。作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他不仅需要深厚的语文基础知识,还需要文思,需要灵感,基于功利和压力是写不出优秀的作文来的,所以写好作文的根本在于学生良好的写作动机。 中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应试,而是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把自己的学习同国家、同社会联系起来,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就成了作文的主人。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艮好的写作动机,光空洞的说教是不行的。我们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和学习特点,结合本地实际,在学生中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搞社会调查,建设德育基地,召开主题班会,组建文学社和科技兴趣小组等等。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去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规范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相信,丰富多采的生活会促使我们的学生自觉拿起手中的笔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成为作文的主人。

三、作文无捷径,作文要勤奋

写好作文是毫无捷径可言的。它需要“勤奋”这个传家宝。首先作文要求学生勤奋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其次更要勤于练笔。

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勤动笔。在中学生常规作文之外,练笔最好的方法是写日记。日记给人的写作氛围最为宽松。日记没有一定的模式。无论何种文体都可以随意来写。你可以描写风景,可以况明事物,可以议论时政。在坚持写日记的练笔中,你会逐渐掌握写作的规律,同时日记中积累的大量材料将是你作文时用之不竭的素材来源。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中学生要写作文,还必须勤于读书,读书的目的是拓宽中学生的知识面。书籍会向中学生打开一扇多彩的生活窗口,通过读书,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同时读书后,做„‘些文摘和写读后感,也是积累作文材料和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作文的修改

在作文教学中,关于作文的结构与选材大家都能注意,我们这里主要说一下作文的修改。

有个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纵观古今中外的名文名篇,无一不是经过反复修改过的,而且没有一个作家不是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了“千锤百炼”的。

唐代诗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语,也有“推敲”之典故,所以有唐代的诗歌,才成为中国文学史中一枝艳丽的奇葩;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在写作《醉翁亭记》时,写文章派仆人抄松友人赏阅,仆人刚走,他突然觉得有一句中应加上“而”字,便立即让人骑马去将文章追了回来,这就是文学史上有名的“快马追字”。而且,每次他写文章,总是抄份,分别张贴于卧室、厕所、客厅, 以便随时修改。正因为他的写作态度如是严谨,他的每一篇文章才成为文学典范,他个人才得以荣膺“唐宋八大家”之列。

俄国的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也是个修改文章的好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经过反复修改的,其中《战争与和平》的开头就修改了三十几遍,可谓用心良苦。像类似的佳话,在文学史中俯拾即是。正因为这些作家对自己的每一篇文章反复推敲增删,我们才有了一部辉煌的文学史,才有了数以万计的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与世推移、经久不衰的好作品。

对文章进行修改,实际上是对文章的再创作和再提高,无论是内容、结构或语言。

作家是如此,中学生处于学写文章的关键阶段,更应如此。不修改文章,就找不出文章的弊病;不修改文章,就不能使自己的文章得以提升档次。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们的作文已做过数百篇了,可为什么学生们还是写不出象样的文章呢? 就因为我们平时对修改文章重视不够。老师每次布置的作文都是新的,学生每次做的文章都是新的。旧文章呢? 看—下批语后早丢到—边了。到下次作文章时,还是外甥打灯一一照旧!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提倡、鼓励和要求中学生做回头作文,多进行修改,只有这样,他们的作文才能得以真正的提高!

“纸上得宋终觉浅,知此事须躬行。”中学生要真的写出好作文,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去勤奋学习,热爱生活。当你能够用手中的生花妙笔写出一篇—篇的佳作时,你的生活也会像你笔下的文章一样美好。

99语

《雨霖铃》与《扬州慢》赏析

元氏五中 王志军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姜羹的《扬州慢·淮左名都》同属婉约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和欣赏呢? 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两首词作一些粗浅的分 析和欣赏。

一、同为婉约,风格各异。

宋代词坛,豪放派与婉约派占据着主要地位。前者主要以苏东坡和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主要以柳永、姜羹等为代表。这两大流派,给宋代词坛增添了无限光彩。以婉约词而论,柳永是宋词开拓期的代表作家,姜夔则继承了北宋婉约词人周邦彦的格律严整的艺术传统,词中讲究音律,又多用典故。姜夔的词在音调和意境方面,具有清越、高旷的格调。臣此,可以说姜夔把婉约词的创作推向了新的水平。其作品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虽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但他用词抒写个人的身世,其情志之深厚细腻,是其他的词人无法比拟的。以《雨》和《扬》来说,在格调上,两词都未超出婉约词的范畴,从而被后人誉为婉约词甲的佳作,但两词并不完全相同。

《雨》词主要写寓憨别恨,所叙乃儿女之情。由于双方感情极深,所以这和感情就表现的

尤为缠绵、深厚。如起笔的景物描写一开始就创造了一种悲凉、凄婉的气氛,在这种环境气氛中,逐步展开了主人公与恋人相会、话别,以及远行之后的种种设想等感人泪下的生动画面,最后又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结,可谓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景交融,景中含情,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词凄抑、缠绵的词风。

《扬》词主要写词人路过扬州所看到的离乱景象,抒发黍离之悲和感时伤世的情怀。词人在表现这种内容时,独辟蹊径地连用杜牧诗,造成一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约哀婉、凄怆的意境。结句又用“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来加强反诘语气,移情于景,借景抒情,在风格上则显得更为凄清、凝重。

二、以情贯穿,其情不同。

《雨》和《扬》二词都抒写丁词人真挚细腻的思想感情,塑造了词人的自,我形象。但柳

永和姜夔毕竟是不同时代的词人,他们抒发的感情不能不打上各自时代的烙印。 《雨》词抒发的是词人离亲之痛。“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些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落魄飘零、悲怆哀怨的情怀.《扬》词表现的则是黍高之愁,是词人关怀国家命运,感舌;离的慨叹。感旷伤世的心绪,渗透于对扬州残破景象的描写中,传达出冷月无声的凄凉感受;作者忧国伤时搏慨,主要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烘托出来。虽然该词的情调是低哀怨、凄凉的,但词人在词中把一个关心国事而又失意的知识分子那种忧国之忌表现得真挚感人,从而作品的思想深度与广度较《[冈]词有了极大的开拓。

两词的感情为何会不同呢? 这需要我们对词人生活的时代有所了解。柳水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繁华的汴京是他生活和感情上的真正故乡。科举落地后,由于他的失意情绪,和青楼歌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对她们的生活、思想、感情有了深切的体验。因此,《雨》词中洋溢着低回婉转的抒情色彩,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初期的社会现实。姜夔则不同,他生活在动乱的年代,女真统治者强加给汉族人民的灾难,战争给中原:大地撞成的创伤,实在难以从词人的心头抹去。因此,“自胡马窥江去后,废弛乔木,犹厌言兵”,“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很明显,《扬》词更多地揉进了词人的国家兴亡之叹,比柳永的《雨》词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三、笔法独具,各呈异彩。

首先看关于情景的处理。情景交融、完美和谐的意境在柳永、姜夔的词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雨》词起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下阑设想主人公告别亲人远行之后旅途的孤独和寂寞,都叙事与写景、抒情结合起来,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另外词的章法、句法和用字都很有讲究,在铺叙中,将叙事、写景和抒情适当安排,这些融情于景、景中含情的名句,或以声状景,或直接对景物加以描摹,都生动烘托丁一个离亲远游的客子凄凉的心境。《扬》词一开始先描写昔日扬州城无限繁荣的景象,“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春风十旦”,然后笔锋一转,又描写了作者今天目睹的扬州城到处是“荠麦青青”、“废弛乔木”荒凉破败的景象,写景中不仅寄托了词人深沉的黍离之悲,也流露出对敌人暴行的憎恨和对统治阶级苟安一隅的不满。下阕“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更是借景抒情的名句。

再看两词在具体手法上芒有的独到之笔。《雨》词以铺陈叙述见长。先由写景入笔,然后

写入的离别.在描述这种离别场景时,先后从场面、人的心绪和“执手相看泪眼”的细节动作,以及“无语凝噎”的内心活动等方面精雕细刻,把人物的情态表现得入微传神。这和眼前离别写完之后,词人又把他的笔触伸向设想的情景,仍扣住眼前的离别时刻,从傍晚分别到“暮霭沉沉”的万里征途,再到深宵的借酒浇愁,再到酒醒杨柳岸的黎明,铺叙中时序安撑清晰,章法严谨不乱,人物内心世界在铺叙中得到委婉细致的表现。

《扬》词则以对比的衬照见长。词中先以追忆扬州繁华之景为衬托,然后反衬出今日扬州之荒凉破败,词人从目身的亲眼目睹写出扬州城战后的巨大变化。起笔的乐景与下面拘哀最形成鲜明对比。下阕则巧妙地使用杜牧的诗句,进一步进行今昔对比:连才华横溢的杜牧面对此情此景都会感到吃惊,都难以用诗句表达对国家破败妁无限哀情。作者运用虚拟之笔,把今日扬州景象之凄惨和词人感慨之深沉表达得淋漓尽致。

语言上,《雨》词更为通俗晓畅,《扬》词的语言与《雨》词相比,显得更为典雅,词中接连用典,借古人之诗意达逗人之情怀。词人在词中善于于虚处着笔,避免直接表露,追求言外之意,周意较柳永的《雨》词更为深沉含蓄。

通过比较赏析,我们对这两首词有了明确的认识。两首词尽管在一些方面存在着差别,但这两首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都称得上是极为出色的优秀之作。

207语

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河北省武安市南关小学 刘焕书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题精神,促进入的个性发展为宗旨。在作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作文教学中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 学会观察,激发创作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自己感觉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或深受感动的”事情,就是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让学生感到习作不难,乐于写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善于观察的能力,要学会留心周围的事物,自己身边的点滴小事,家庭的琐事,自然界的一草~木„„。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针对不同事物给予不同指导。例如;写人物时,要抓住人物特征,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观察;写植物时,要从植物的茎、枝、叶、果入手,抓住它的颜色、形:吠、气味等特点去观察,还要注意不同季节带来的变化;写动物时,要从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去仔细观察:写事时,既要把事情的经过叙述完整,还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思考,在生活的海洋中汲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才能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才能标新立异,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二、 不拘形式,自由写作

写作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之一。它要求作者享有充分的自由权,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形式有时是一副很沉重的镣铐,如果过多地强调形式,即使是成年人、作家,也难以写出好的作品来。对刚刚学习作文的孩子,如果一味地强调形式,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这样写好,那样写不好„„这无异于一位母亲要求刚刚学步的娃娃,不许迈八字脚,不许趔趔趄趄,要收腹挺胸正步走。如果以苛刻的“清规戒律”束缚孩子,孩子不仅难以写好作文,还会畏惧作文,厌恶写作文,并由此丧失对写作的信心和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题目,让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像看图作文、续写、给材料作文等等,都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好的形式。如,学完《凡卡》一课,根据结尾要求续写故事,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写自己设想的结果,“爱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这道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有的想象凡卡醒来,爷爷已经把好多他喜爱吃的东西摆满了一桌子:有的想象凡卡醒来发现自己住进了犹如宫殿的房舍里:还有的想象

凡卡再也没有醒来„„学生写得很有新意。再如,请以“假如我是„„”为题,自拟题目,体裁不限,写一篇300字以上的作文。这道作文题,解除了束缚学生的条条框框,自由命题,自由选材,自选恰当的体裁,给了学生更大的创新空间,有的学生写道假如我是老师,要像妈妈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护学生,对有错的学生说服教育,不体罚学生„„有的写假如我是科学家,我要让地球人搬进月宫和嫦娥仙子同歌共舞;有的写假如我是歌唱家,我要到最需要歌声的地方为他们演唱„„同学们的表达方式多样;记叙文、诗歌、童话等等。在这里学生没有了束缚,没有了禁锢,主体精神得以发挥,作文信心得以增强,写作兴趣得以激发,表达空间得以拓展。通过有序的训练,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在作文课上,教师要突出主导地位,对学生在审题、选材、结构等方面要加以启发和引导,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人人感受到写作是一种表现自我的需要,是一种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精神享受的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烁。

三、 相互交流,分享快乐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重要一环。通常的做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缺乏主动性。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是作文教学中值得提倡的好方法。同学们的一篇篇作文,各有精妙之笔,各有闪光之点,各有可圈点之处。或情节逼真,或描写动人,或语言质朴,或纯情感人,或遣词造句,一语惊人„„通过相互交流习作,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借鉴、相互吸取、相互营养,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达到心灵审美的自足、自适、自娱和自我提升。同时教师还要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在班上办“创新习作园地”对有创新的作文给予发表,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加学生创新的热情。

206语

浅谈作文教学的创新

武安市康二城镇招贤学校 李际太

“推动素质教育,强化能力培养”是教改的主题,随着教学改革的刁;断推进,作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作文教学,老师扮演着重要角色,老师当堂指导,学生奉命写作,写出的文章一定要思想积极,主题深刻,评阅作文时按框框去套作文,如果学生超越了老师的思想,老师往往会还以颜色。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遏制了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这种旧的作文教学模式远不适应当前的教改趋势,因此作文教学的创新势在必行。那么,怎样实现作文教学的创新呢?

一、作文命题要新颖灵活

有些题目,由于旧俗套,学生写过多次,见到它就生厌,如《我的老师》。在这种情况—卜,教师可稍微改动一给他们一种新鲜感,刺激思维,激起写作兴趣,如《老师,您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我想对你说》等等。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反对命题作文,这种形式束缚了学生的思想,给他们设置了过多的禁区,仙们好似“带着镣铐跳舞”,根本就没有多少自山发挥的余地。所以在作文形式上,教师要力求出一些自作主张的命题作文,多用半命题或无命题,把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话,愿意去写。要允许学生百花齐放,放手脚去写自己想写的作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作文评语要讲究艺术传统的作文评语缺乏指导性,套话连篇,诸如:合理,内容完整,语句通顺,书写认真,一类的话,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看厌? 又怎能让他们的作文有长进呢? 这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刘学生作文的批阅,也应冲出传统的樊篱,能简单的套用以往的批阅标准,应以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为山发点。批阅时可标出文章好在何处,新在哪里,既要指山值得肯定的优点,又委婉地指出之处,提出努力方向,这样学生会乐于接受并积极改正缺点,努力写好作文。

三、作文内容要“真”中求“创”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为了得分, 教师怂勇学生编空话,说违心话,学生无需也允许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世界,宣泄情感,结果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改革作文教学,要启迪学生用自己的心灵说话,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要让学生融入自己的看法,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既要实话实况,又要敢想天开。美国一位小学生的一篇作文就是因为想象力丰富,颇得好评。大概内容是, 有几个男孩到郊外去玩, 在芦苇发现一只蛋,引起了孩子们的争论。有的说是蛇蛋,有的说是鸟蛋,争论了半天,最后孩子们决定把蛋拿回家放在烘箱孵„„蛋壳破了的时候,孩子们凑在一起看着,哈,蛋里孵山来的竟是里根总统! 这篇作文由于结尾想象奇特,得到很多老师的青睐,所以学生作文既要提倡孩子心里,又要意培养创新精神。

202语

阅读识字教学之管见

河北省南宫市北街小学 冯春莉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环节,是识字的基本途径„„”这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把识字与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识字寓于阅读之中,在我看来应根据阅读的需要安排方法步骤,不能把识字与阅读简单的机械相加,脱离语句、语言环境去孤立的识字,应重点把握以卜几个步骤,循序渐进,方能收到较好效果。

首先,通读课文学字音,辅以渗透义和形。揭示课题后,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通读课文,借助拼音自学字音对生字生词要联系上下文想字义、看字形。例如,教《称象》一课时,解题后提出:为什么要称象? 有几种办法? 谁的办法可行——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学生听后急于知道课文内容,教师则可’放手让学生读时学字音、想字义、看字形。这样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推动下,自觉地读起课文来,使一些牛字牛词在学牛脑海中产牛了初步印象,甚至产生一些疑问,然后教师再正字音,识字义,析字形。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次,研读课文学字义,巩固字音辅以析形。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一定会遇到一些不懂的宁和词,并急于弄明白,这时教师研读课文,学生就能一步步跟着思维,使师生思维同步,通过研读课文,解释字义,辅以析形,使学牛理解生字、生词的真实含义。同时也巩固了宇音,重现了字形,再如《称象》一课中有“那年,曹冲才7岁”把原句与“那年,曹冲已7岁”进行比较,让学生悟出仅一个“才”字,既写出了曹冲年纪小,又表现了他绝顶的聪明才智。又如《精彩的马戏》一课,“小猴了穿着小孩的衣服,爬到高杆项上,在上面‘倒竖蜻蜓’”一句,其中“倒竖蜻蜒”是新词,首先引导理解这个词,教师出示插图,学生一看图,词义就迎刃而解了,然后再把该词放到句子中去,学生就知道“倒竖蜻蜒”这个词表坝,了小猴子精灵般的顽皮样子,使词义的珲解与阅读真1F 融为一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联系上下文解词的能力,又能牢牢把握其真正含义,达到牢记、会讲、会用的目的。

第三,结合音、义析字形,辅以巩同音和义。学生大脑中真正识记学过的生宁、词,是需

要一定的信息储存期和信息反复量的,这两个条件制约着尘字的识记。学生在初读、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掌握了字的音和义,有了一定的信息反复量,对生字、词有了一定的印象,在此基础上用音、义结合的办法来学字形,可以说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同时也有利于分散难点,减缓了学字形坡度,比开始就学生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的记忆效果。 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要结合生字、词的音、义,抓住字形的特点,启发学牛弄清牛字的基本笔划、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注意引导学生联想形近,同音字,多音字,在比较中区分,在鉴别中识记。如《壁虎借尾巴》一课中“甩”这个生字,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①出示卡片“甩”,问:这个生字怎么读?

②它在课文的什么地方? 谁能做一做“甩”的动作?

③你怎么记住这个生字? 比较“用”和“甩”的异同。

④看老师在田字格里怎么写这个字,自己写一遍。

有的还可以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帮助掌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对识字产生了浓厚兴趣,如“坐”字编成“二人坐在土地上”; “卡”字编成“上不去,下不来卡住了”: “蒜”字编成“二小二小,头上长草”等。这样,生动形象地把字的音、形,义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牢记。

最后,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识字的目的在于应用,要引导学牛在全面掌握音、形、义的基础上,采取提示自学、自学交流、反馈指导的办法,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目的。自学提示,自学交流,反馈指导的过程。自学提示,就是教师在学生自学前,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识字程序自学,教师巡回个别指导;自学交流,就是让学生交流所学情况,教师点拨,从音、形、义三个方面讨论;反馈指导,就是教师在巡回中,在学生交流中,接受反馈信息,抓住其中关键处,易错易混处进行指导训练。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学用结合上下功夫,反复进行扩词、组词、造句训练,以检验学生的识字效果,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寓扩词、组词、造句于游戏、比赛活动中效果更佳。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把握好上述四个步骤,就能寓识字于阅读之中,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以上乃本人实际教学的一些做法和对阅读识字教学的粗浅认识,实乃一孔之拙见,仅以此与广大同仁商榷。

210语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培养

河北省威县梨元屯学区 范贵霞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所谓“语感”,也就是语言意识,即指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有效的语感训练能帮助学生知语官之神妙,洞察语育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语的强调,就是要注重对语言的直观感受和直接把握,亦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一种在乎日教学实践中锤炼出来的对语言的真切领会和深刻理解,甚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的默契和感悟.低段学生处于学习书面语言的启蒙阶段,

正是落实听说读写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质的大好时机,作为低段教师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

一、字词句教学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语感的关键在于能够凭借直觉,灵活而敏捷地把握各种不同语言环境中语言质的规定性。

我们的低段小学生处于书面语言的启蒙阶段,生活阅历和言语感情经验还很肤浅,极儒我们教师在宇词句教学之中利用实物、动作、表情、多媒体等直观形式或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把学生常用的字、词、句等同事物建立起联系。如在教学第三册课文(落叶) 时,我们可先让学生说说秋天自己看到的树叶往下落时的情形,而后再利用多媒体演示树叶纷纷扬扬飘落的情景,并配以优扬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凭借视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到落叶的美。这样,下次学生再看到“落叶”这个词语时,心中便会自然而然出现美丽的落叶图,从而达到凭借直觉感受语言美。又如在教学第一册课文《北京天安门》时,因为一年级学生对“天安门前国旗升”感受不深,无法体会那种自豪的感情。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先请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升国旗,升国旗时人们的表情是怎样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播放国庆50大典、奥运会时升国旗时的场景。看着国家重要领导人、运动员们严肃、自豪又热泪盈眶的样子,学生的自豪感也定会顿时大增。不但朗读得感情深厚,下次在阅读中再接触到跟天安门有关的材料时,就会把它们与刚才看过的录像不由自主地联系起来。

二、初步培养咬文嚼字的能力

实践证明,要有比较敏锐的语感,必须经过严格的语言分析训练,做到叶圣陶所说的“一宇未宜忽,语语悟精神。”这语言分析,即咬文嚼宇。低年级课文虽然浅显,但因为学生刚接触书面语言,进行咬文嚼宇的训练就十分有必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采用比较、联系上下文、想像等方法来训练。例如在《大象博士请助手》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小猴真高兴,冲进门去,撞翻了椅子。”可让学生比较“冲”与“跑”,体会“冲”字的丰富表现力。而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方法是把有关词句的情景具体化,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句。在《乌鸦喝水》一文中在这样一句话“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在理解“到处”一词时,我们可先启发学生想像“乌鸦口渴了,会到些地方去找水喝呢? ”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这许许多多的地方,就用“到处”来概括。最后还可要求学生用“到处”来说一句话,在应用中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个词。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书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童话王国,参观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从而唤起对真善荚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悟到人生的真谛,插上理想的翅膀,获取奋斗的力量。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没有阅读也就谈不上语感,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博览精读,犹如蜜蜂采蜜。他们与书中的主人同欢乐,共忧思,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语言的奥妙,认知了语言的情趣,把握了语言的精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观。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而要打好这个

基础,更应从低年级就开始入手。在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适当介绍一些低学生兴趣,能理解的课外作晶,例如在学习了古浮{锄禾》后,可让学生去读一读古诗(悯农》.然后再组织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能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古诗“言犹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充分体验到读书的乐趣。

四、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

语感的形成主要靠理解,靠在实践中积累。因此,要让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让学生朗读课文和对一些优秀作品熟读成诵,同时还要重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是不可能形成语感的。因此,要强调在朗读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这就要求训练学生的读句读篇的能力,最后达到熟读成诵,把课文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而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则是理解能力和把课文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

来。而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则是理解能力和写作能的综合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好的形式。复述课文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写景的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作“小导游”;童话故事我们可以让学生融入故事,演一演,无须拘泥形式。

从小学低年级开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学生就会逐渐感受语言在各种环境中的不同意境,并最终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驾驭形形色色的各种语言,使语感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211语

作文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河北省威县方营学区 石瑞华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修订版大纲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小学生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比较丰富的联想。要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就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要完整地刻画每个人物的形象,就需要对他们的内心活动作合理的推测,要比较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就需要开展较丰富的联想。

想象,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加强学生想象作文训练,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想象源于生活。作文中的想象,可以上天入地,和草木交往,和鸟兽倾谈。但,无论想象如何深远,它都被现实生活制约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深入生活,感悟生活,从中积累生活素材,近而创造新的形象。

2、加强阅读,丰富知识。学生时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不多,大部分知识来源于书本,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内要认真学习教材,在课外,浏览各门知识。只有贮备了丰富的知识,想象才能开阔、新颖、独特。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联想。思考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途径,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是想象的初级阶段。因此,初写想象作文,教师在指导上,要先从联想入手。如,可由蜡烛联想到老师,由地球联想到母亲,培养学生发散性联想,能使学生走出作文内容干瘪,认识肤浅,表达单一的误区。

4、讲究方法,科学训练。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作文教学时教师可采取以下方法:

(1)借题发挥。运用此方法,首先要明确发挥的目的是什么,例如,用“司马光”与“铁锅”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材料,让学生进行组合想象,这就需要用“司马光砸缸”借题发挥。可以这样写;一位青年改革家,举起一块象征改革的大石头,砸破平均主义的大铁锅,救出一群懒人,深化了改革。这样写,使文章合情合理,又有创意。

(2)无中生有。学生对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本是无言可发,这时我们可假设一定的条件,激发学生想象的情绪。如时间假设,《XX 年以后回母校》、事件假设《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有地点假设、环境假设等等。通过种种想象,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和对美好前景的憧憬。这种想象是自己崇高思想的表露极性,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和对美好前景的憧憬。这种想象是自己崇高思想的表露和升华。

(3)添枝加叶。即在原文情节允许,与内容情调相符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添枝加叶,充实原文的内容。比如有这样一则材料:一名学生在上学路上将半个馒头扔在地上,正好被一农民撞上,这农民捡起馒头朝校门走去...„结局如何呢? 学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想象; a ,农

128语

64语

诗歌,创造精美语言的途径

石家庄师专元氏分校 张成吉

诗的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美的艺术语言。它高度凝练、含蓄、多义、富有象征性、暗示性和理性(张力)。那么,这种精美的诗的语言如华何创造呢?途径是多种的。除了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拈连等修辞手法之处,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语法,也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

一般说来,诗歌创作应遵循语法规律和约定俗成的语言规范,但也不尽然。这主要是由于诗歌强有力烈的抒情性和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也由于诗歌总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限制因此,在语法上就不可能完全循规蹈矩,而必然有所突破。况且对语言现象及其规律作概括的语法,原本就有“特殊语序”、“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的表述。因而,为了诗意的需要,词性是可以变化与活用的,语法结构与语序也是可以突破的。这在古今诗歌中都不乏其例。

在语法结构上,有时省略谓语或主语等成分会使诗名更加精美。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是,每句三种景物相联,三句都不有谓语,然而意思清楚,景象鲜明,显得极为凝练。又如杜琢的《春望》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眼别鸟惊心。”作者感时因见花开而溅泪,他恨别因闻鸟啼而惊心。这两句虽省去主语但所表现的意义不仅丝毫无损,而且由于语言特别精美地表现了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意义。更为人所赞赏被公认为千古佳名。再如现代诗人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五有——/爱浪。八有——/海浪。桃花——/南方。雪花——/北方。啊,我走遍了/我祖国的/每一个地方?。这里的前几名也把一些句子成份省略了,但读者却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联结起来,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

语序的变化也可以使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富于弹性美。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按一般说法,“惊鹊”应是鹊惊,“鸣蝉”应是蝉鸣。如果这样,句子就显得平庸;现在把它们倒过来,把两个短句变成两个词,句子就显得更劲健,所表现的形象更突出。特别是杜琢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林》中一联:“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按一般说法就是,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这里并不只是为了平庆语调的关系,而主要是为了突出景物的色彩和形态,给人以更鲜明的印象,这样不仅句法新,而且形象性强,使诗句高度凝练以富于张力。

使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富于弹性美的另一途径是词类活用。

先说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如南宋词人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结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由浅红到深红、芭蕉由浅绿到深绿的发展,表现韶光飞逝之意,获得了去俗生新的美学意趣,收到了词简意丰的效果。诸如此类的还有下列句子加点的字:“绿筐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见前引)。“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杜琢《客夜》)“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等等。

在新诗创作中,有的诗人继承了古典诗歌的艺术遗产,活用词类,使诗句十分凝练蕴含量极为丰富。如台湾诗人张健就有“茉莉花芬芳了清晨,你的温柔宁静了夜”之句。而另一位台湾诗人痖弦也有“海水,蓝给自己看”这语。又如丁芒的“泉韵”;“有多少翡欢汪在心底。”“汪”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这个象形从水的“汪”字,又如诗所抒情写的对象“山泉”的形态特性

十分吻合。如果改用“蕴藏”、“含”、“噙”之类的词,都会因乏“汪”的凝练与弹性美而相形见绌。

再说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如下句中加点的字词:“开轩而场圃”(孟浩然《过故人庄》),“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等等。这些词的活用,如灵丹一粒,通体生辉,凝练而富有诗意。台湾诗人郑愁予《右边的人》的诗开头一节:“月光流着,已秋了,已秋的很了/乳的河上,正凝为长又长的寒街。”诗中,“乳”字固然是名词活用作形容词,而两个“秋”字则是名词用作动词,“秋”不仅是表示秋深,也表示生的成熟,一词双关,有创造性所带来的新颖之美。

最后说名词用作形容词的,这在余光中的《碧潭》中就有这种用法,如:“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就可以照抄我忧伤的侧影/我的忧伤就灭顶。”按正常的语法表达,第一句应是:如果碧潭更清澈一些,如明亮的玻璃。现在,名词汇“玻璃”活用如形容词汇,就获得了不一般化的隽永新创之美。第二句照一般语序表达就是:“如果小伙子舟更小一些”。现在将名词“舴艋”活用如形容词,远比一般的陈述法清新可喜,奇峭动人。

又如杜甫的《入乔口》中诗句:“树蜜早蜂乱,洒泥轻燕斜。”这里,“蜜”、“泥”都是名词用作形容词汇,说树象蜜一般甜,江象泥一样浊。“蜜”与“泥”还兼有动词的意味,即树蜜化了,江被泥化了,二个字的词性极不大固定,在文法上讲或许是一种缺点,在诗歌上讲,却是否一种优点,一种趣味。用字简洁,含义丰富,句子就生峭可喜。

诗歌厅锤炼出高度凝练、富有弹性美的语言,除了上述两种途径处,创造成性的组合词语,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先谈名词与数量的词的关连组合。

数量词与名词的关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常态的,和种是非常态的。非常态的然而是鸽时的成功的组合,就更能充分表现诗歌语言的弹性,获得“反常合道,奇趣横生”和美学效果。试看徐凝的《忆扬州》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苏轼《水龙吟》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气气扬花,点点是离人泪。”秦观的《八六子》句:“无端天怀婷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天下三分有其二”与“天下三分”本是中国古汉语中习见之辞,本身并无诗意。但徐凝的诗却奇思喷涌,导采怒发,他把属于普天下的皎皎明月也划分为三等分,其中二分者让扬州给占去了。数量词与名词汇的奇异结合,诞生了何等美妙的诗意,在苏轼的词中:“三分”、“二分”、“一分”这些数量词分别与“春色”、“尘土”、“流水”关连,别是一番风憎爱分明。在秦观的词中,数量词汇“一帘”与“十里”,分别置于“夜月”和“幽情”、“春风”和“柔情之间,承上关下,既可修饰前者,也可修饰后者,似乎真有更大的弹性。”

名词与数量词的奇妙关连,不仅在古典诗歌中获得了新颖脱俗的诗美,也在新诗的创作中大施异彩。如:章德益《古沙场黄昏》句:“无须于宇/挤下滴落日/来涂抹地球的伤痕。”以数量词“一滴”来形容“落日”这个名词,新颖独到,别有情趣。又是如台湾诗人洛夫写水田鹭鸶的“偶然回首——便衔住水面的一片云”之类也是如此。再如他《随雨声入山而不见雨》的结尾:“下山/仍不雨/三粒苦松子/沿首路标一直滚到我的脚前/伸手抓起/竟是一把鸟声。”这个结尾相当空灵漂亮。“苦松子”变为鸟声,这中间诗的联想的飞跃都省略了,但鸟和树是不可分离的。因此,诗人的联想仍是合理的,有生活作为依据,其中省略的空白,读者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审美想象去补充。特别是“鸟声”本来滑有具体形状,无可把捉,而现在诗人不仅“抓起”了“鸟声”,而鸟声居然盈握,被冠以“一把”,这就用的十分新奇独到,使人过目不忘,因为它不仅形象地补足了抓起松子的动作,而且使具形声音,具有了可感可触的形象,诱人遐思,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再看动词与名词的关连给合。

名词、动词汇、形容词是汉语中最基本的词类,因而能构成并增强诗美的主要是动词、形容词与名词的关连组合,而且主要是抽象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与地作动词之间的关连组合。动作动词与表具体实物的普通名词联结,固然也能产生诗意,但动作动词汇与此同时抽象名词之半日的关连,经过艺术处理,能够将虚与实,实感与空灵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美的诗的语序,更能获得诗的美感。如“一蓑烟雨湿黄昏”、“柳愁春雨湿莺声。”“湿”字本是形容词,在这几却转化为动词的用法。“黄昏 ”是表时间的抽象名词,“莺声”是耳可闻而目不可见,手这不可触的抽象事物。这两个名词所示事物的状态,本来无所谓干湿,现在却偏偏和具体的“湿”关连在一起,实以虚之,虚以实之,在虚实互渗之中,虽现出好诗所必具的空录之类,使人沉的极富于诗意而新颖不凡了。

在新诗创作中,这种动作动语民抽象名词的组合,也常常能带来盎然的诗趣,创造出人头地空灵的诗境,使诗句显得格外精美。如:“小小的一根火柴/划开了一个新的境界”、“快磨亮我们的犁刀/犁开一个新的时代”(艾表《烧荒》)这里“划开”、“犁开”两个动词,分别与抽象名词,分别与抽象名词“境界”与“时代”关连,虚虚实实之间,别饶诗的韵味。不仅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的奇想,而且平添了一番诗美。

由此可见,要创造出诗歌精美的语言,以上几条途径是行之有效的。我们不妨在创作实践中加以应用,不断发展,以提高我们诗歌的创作质量。

354书法

浅谈书法临帖与创作

河北省无极二中 刘君信

临摹碑贴,是初学书法的必经之路,最忌从小处苍眼,看一眼,写一笔,依糊芦画瓢,只拘泥于碑帖的外形,复印式地临,做字的奴隶。临帖最主要的是临字的结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1、平中求险,险,即字势的欹侧:跌宕起伏,纵横参差,其重心处于一种将倒来倒,给人一种奇肆豪放的艺奉感受。欲求险必须有胆识,既不为法度所缚,也不作狂形怪状。

2、疏密变化。疏密是研究结构中点画的聚散和空间布白的方法。古人有“密禾透风,疏可走马”之说,但是太密则拘谨,太疏则松散。字贵自然生动.一字之中.笔画出称只为[黑]。笔画与笔画简称之为[白]。此所为“计白当黑”。欲求疏密,必须掌握比法。

3、参差变化。参差是字的结构中点画和局部偏旁部首的长短,大小,宽窄等。临时最忌犯平行;齐头等弊病? 所以我们应察其参差变化,掌担其中的变化规律,使结构灵活多变,错落有致。

我们应该清楚,有了理解性的音巴握,但是缺乏感情的渗透,术则会显得没有生命,没有血肉,好似“馆阁体”,无法表现个性的才华,因此通过一个阶段的分析临摹;掌握了字的间架结构和基本笔法后,可以不断地尝试比较,综合归纳,抓住其主要特征,理清其内在联系,遗,形取神,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不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偿试。

1、遣形取神,得其笔意。临帖以形似为尚,但形似只是一种手段,一个阶段,一个过程。书法的最终目的是要道形取神,而得到法帖的笔意。这就是说,通过形似,逐步掌握其用笔和结构的内在规律,并能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临帖贵在从形似中逐步解放,探求其内涵,表观出自己与帖相融合的神采。

2、广览墨迹.通求自我风格。掌碑可以强骨.掌帖可以养气,学间架结构可以看石碑,学其精到处非临真迹不可。当今印刷普及,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书法印刷品,从中可以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3、多种掺合,寻找共鸣。以某帖为基础.然后掺合其他法帖的笔法和章法,临出多种风格来。

临习是—个入帖过程,是一个从无法到有法的过程,是一个由生到熟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传统的过程。熟练地掌握笔墨技巧,是使作品产生意境和风格的重要手段。如方笔有雄厚之气,圆笔多飘逸之情:露锋精神外拓,藏锋含蓄蕴籍。实践证明,读得愈多,想得愈深,技巧愈高,表现的风格也愈成熟而有高度。

161语

中学写作教学评改工作探微

南宫市第二中学 刘洪章

写作评改是中学写作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也历来是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挠头的问题。老师喋喋不休,学生穷于应付,教师殚精竭力。学生收效甚至微,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经过一番的苦苦求索。群体模式作文把我从少、慢、差、费的困境中解放出来。经过实践,发现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质,还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等。这不能不说群体模式作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

一、群体模式作文和传统的个体模式作文不仅概念相对,而在实施上也截然不同。它一改过去学生谈“文”色变的个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新局面。它是凝聚的多个学生的智慧为一体,共同为一篇作文从不同的角度定向习作,从各个侧面引发学生驾驭写作能力的一种新型作文方式,它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步骤:

1、组织习作小组,群体模式作文是以习作小组为活动单位的。每个习作组根据主笔、格析、得议、失议四种职能分工的需要由四人组成。例如:我教的两个高一平行班,一班64人正好划为16个组,另一班60人,正好划分15个组。划组的方法是自愿结合与教师调配相结合。方笔人负责撰文,为全组提供成型的文章(写在自己作文本上)其形式为题目、主题思想、写作提纲,然后是正文。正文结束后,主笔人署上自己的名字。以下是三大栏分别由格析人、得议人、失议人暑名并填上评析文字。四种取能每星期更换一次,四个星期即完成更替周期,每个人在周期中都有分任各职的机会。

2、明确职责,在四种职能中以主笔人为重,他是文章的撰写者,担负着全组同学提供成型文章的重任。他可以独立成文,也可以在动笔前召集格析、得议、失议三人商议对该文章的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听取他的建议,弥补个人考虑的不足,然后着手撰文。

格析人,担负着对主笔人的作品进行分析入格的责任,即根据老师对本次作文提出的体裁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评析。如记叙文可分析其六要素的入格情况,议论文分析其三要素;说明文分析其说明对象、方法及其“三性”而对冗、缺、犯、忌也可以做言简意赅的提及。

得议人担负着对主笔人的作品中成功的地方大到谋篇部局小到遣词造句标点符号(哪怕是一点儿)进行确切的肯定和褒扬的责任。

失议人担负着对主笔人的作品中的错误的地方(包括过失性错误码率)具体点明并提出匡正异同的责任。

组内学生,不管肩负哪种职能,在这种多连对垒的局面中,每个人都想对本组的习作认真

修改,使自己的书面劳坳尽可能符合客观准绳,减少他人的非议事实证明,全组成员四人,无论他们更替到哪种职能,总是在习作中处于相互制约,自警自励的心理态势中,这便使整个习作期的分工合伯,变得和谐而自然。

3、点拨评改,两个班的群体作文体,共三十一本,当全部交齐后,我不再象对待个体作文那样每份作批改符号了,而是主要从“终审”的角度加以评分。同时对每个人都做出建设性的点拨评语。产笔、格析、得议、失议,四种职能的卷面劳动分别按40分、20分、20分、20分,分摊总分100分,在通阅评分工作完成以后,便将这三十一本作文以班为单位,按总分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排队,并记录在册,以备在讲评课上公布。

在评讲课上,我先把这次作文的成败得失,按职能分项向全班同学证明评,然后公布各人及各级所得分数,剩下的时间把作文发入以组,同学们自然很关心本组总分和本职能得分,在观看分数的同时,回顾老师的评讲,同学之间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争论,以达到明得失的目的,在讨论完本组的作文后,我还让同学们互相传看其他组作文,进行横向比校以达到积极反思、找出差距、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我还及时巡回,深入到组,以起到释疑正误扬长避短的作用。

4、勤于总结,群体作文一周期过后,组内的每一个学生分别但任了各种职能,相应的所得分数也成为四个。然后将每个人的四个分数相加,就等于该生在这一周期的作文总分数。全班同学的分数统计完毕,登记在册并张贴上墙。这样一学期下来每个同学在写作上是进步了、退步了,还是停滞不前,就会一目了然,对学生能够起不自我关注、自我了解、自我认定、自我奋发的作用。

经过几年的实践, 同学们从害怕作文到喜欢作文,从不会作文到懂得作文,从只认识事物的表象到能分析事物的本质,整体素质得到了长足的提高。这不能不说群体模式作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

因为它利于克服学生对作文的“恐惧症”,宜于使全班学生全员发展。

对作文的“恐惧症”是大部分中学生长期存在的不容讳言的事实。究其原因至少包括口话训练跟不上,阅读没有写作提供应有的基础,转视了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熏陶,写作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等等。

而群体模式文的实施却能有效地改弯这种窘况。它给了学生以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方法,既活跃 了气氛,又发展了思维。出现了各抒已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局面。从而使不多数学克服了对作文的“恐惧症”,有写作上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全员水平得到提高体现了教育效果的整体性,效率性。全班学生整体优化,整体同步和谐同步渗透。正是素质教育向我们提出的起码要求,而群体模式作文是完全符合这些要求的。

191语

走出误区 创新作文

张家口教育学院柴沟堡分校 杨汝明

中学作文课传绝对的模式是:教师题,学生做。老师批改后讲评。这种作文训练带有较大的盲目随意性,既费时,又低效,很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怎样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呢?对教师而言,要变“讲评式”为“导引式”,做到十六个字:“以导为主,读写结合,多写精改,灵活多样”。下面具体单阐述一下。

一、“评”、“导”互补,以“导”为主

传统的作文观念慢以评为主,作显一种补救措施,它的收效是有限的。这就好比“治水”,一味地“堵”不行,而应当向大禹那样,采用“疏导”的方法。

1、导积材料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学生要将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转化为语言文字,诉诸笔端,首先就得“积累材料”。是“导积材料”的面要宽,方法要多样,不必拘于一格,要努力拓宽学生的生活面、知识面,提倡学生多读书多看报。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地占有材料、积累材料、分析材料,这件事做得越早、越好,就越容易提高作文训练的整体效益。

2、导引思维

思维能力是作文训缗的核心能力,它关系到文章的布局课篇、文采文意,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教师导引学生思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理清文脉,就是学生动笔之前,必须首先现再弄清楚: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究竟说明什么问题,需要分几层,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主要导引方法:坚持写作文提纲,按照提纲扩展成文,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选择若干题目,集中起来专门练“提纲式作文”。

题意翻新,也是识破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可以用“对比作文”来导引。如“班门弄斧的教训”,与“弄斧何妨到班门”;这种训练是对传统思维定热势的一种突破,作文过程中学生定会有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坚持这样的思维导引,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层次开掘主题的能力。

3、导入规格

中学生作文应该写成什么样才算入格《大纲》有明确规定。但《大纲》毕竟是“纲”,不可能讲得太细,而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却有必要对学生规下得更具体一些,以便导入规格,进行达标检测。

二、以“读”启“写”,以“写”导“读”

传统的作文观念,重“写”轻“读”的倾向比较严重,学生“读”得不够、不好,作文时无所借鉴。要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必须强调多读、熟读、多背、背熟。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者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名家名篇比比皆是,精采片断俯手可拾。如能将这此课文读熟、背熟,再根据作文的需要,选择适量的课外读物,仔细体味、反复揣摩托车,必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多“写”精“改”

教学大纲对每学期的作文次数没作具本规定,各校斟酌的语文教师的负担情况,一般,每学期安排5-6次。每学期五、六次作文,全批全改,教师的负但已经够重了,不要多“写”教师怎能承受?既要学生多作,又要减轻教师负担,这一矛盾如何解决?

我个人认为:传弘的作文教学注重批改,其实成效不大。可以围绕“多写精改”的原则,采用以下方法:

1、不必有作必改。每次作文,教师轮流抽改几分之一,挑几体有代表性的课堂上评讲,其余的只大略阅过。一学期每个学生能轮到一次或两次。如查采用这个方法,那么每学期的作文到少还可以增加1-2倍。

2、学生自改或互改。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学生自己有能力补正的,教师最好不代劳。

3、“一日一文”,教师抽阅。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文集”的名称、序言、封面设计以及“文集”体制全凭学生兴趣而定。学生把每天写的文章陆续收入“文集”。教师不批不改,采用抽阅的方法及时了解情况,予以指导。

四、灵活多样,由“单一”到“多品位”

在传统的作文观念下,学什么体裁的文章,作文课就写什么体裁的作文,命题思路狭窄,

训练方法比较单一,时间一长,学生必和厌倦,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必须在形式上灵活多样。

1、调动各种感官、媒体参与作文

作文是一种复怵的脑力劳动,要使作文帖近生少、反映生活,要让学生有的写、爱写,就应该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以及图乍、实物、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等各种媒体一起参与到作中来,形成一个纵横的“信息材料”处理网络。

2、运用各种训练手段介入作文

(1)片断作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练习如何开头,或练习如何结尾,或练习如何选择典型材料剪材等。这种训练,目的明确、内容单一,易于组织并面批面改。

(2)提纲式作文。就练布局谋篇、结构立意的能力,训练总体构思及思维的广度、深度。

(3)口头作文。只“说”不“写”或先“说”后“写”,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及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是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新的思考,总的看法是:作文,要抓基础,多“读”、多“写”、多“改”,并辅之以教师的正确“引导”中要“导而有纲、导而有序、导而有度”。

143语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城点中学 李艳丽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语文学得好与不好,从写作能力上就能看出十之八九。因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已刻不容缓,然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又并非易事,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作文教学是长期的又是艰巨的。

现在,大部分发学生都患着“作文恐惧症”,不少学生怕写,不愿写,就更别说能力了,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哪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

好的文章来自真实的生活体验,生活是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在生活中有无穷无尽的鲜活的素材供我们采撷。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感情,多给学生布置观察 体验生活的作业,培养他们观察体验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新亲情。在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缩小作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差距。

二、培养学生观察、阅读的兴趣,学会在生活中积累

在作的基础在于和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明白在读和背的过程中,既开阔了视野,训练了思维,又增长了知识。写作是反映生活的,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脱离生活便无从写作,所以我们要教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而提高认识,加深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积累大理生活的素材,作文才能“活”起来。

大学生中开展“读报十分钟”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日记,周记是作文素材的积累形式。学生对每天的生活,一周的言行进行总结。要打好堆积语文的基础,还要在谴词造句,精炬词语,剪裁报刊的优秀文章,等方面下功夫。长期进行积累,在写作中才能下笔如有神。

三、让学生写真事

农村学生热爱劳动,生活丰富多彩看到的动、植物多,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这不竭的写作素材。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中,特别提醒他们要仔细观察身连的一切,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让学生感觉到作语文就是把他们想说的心里话写为来告诉别人。这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了这样的认识,就可以消除他们对习作的恐惧心理,从而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写作欲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活是儿童思维,语言发展的沃土,只有让他们沉浸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才能激发人们的语言,使之真正成为儿童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也才能写出具有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引导学生投入生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感觉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和选取作文内容,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渴望表达的一种心理需要。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之中和就会越走越宽。

总之,让学生发现认识了生活美,学生也就有内容可写,文章也就写得更好。

127语

浅谈语文课的导入方式

平山县平山镇中学 闫新芹

导语,俗称“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它所用的时间虽不长,只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却给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带来很大影响。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个好的导语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诱人,引人入胜,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好导语呢? 下面就导语设计谈谈几种常见的方式:

(一) 由介绍故事导入 故事对中学生来说是颇具吸引力的。它不但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听课注意力,而且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如讲授《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可把《骆驼祥子》的整个故事情节向学生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故事中来,由对故事中祥子的理解引申到对课文中祥子的理解。这样,不仅使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还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永记不忘。凡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小说体裁的文章都可采用此法。

(二) 用谜语导入 谜语最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讲课之前,先让学生猜一谜语,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蜘蛛》一文时,可把文中的谜语提前讲:同学们,在讲课之前,先让大家猜一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谜语一出,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水中,激起思维的涟漪。待学生指出答案后,再顺势引入新课:“蜘蛛是怎洋捉飞来将的呢? 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下面就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一下”。这样,就使一篇枯燥的说明文变得生动有趣了。

(三) 用教具导入 教具是辅助教学的——种重要手段。运用恰当的教具进行教学,可使学生由抽象思维变为形象思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讲授《小桔灯》这篇课文时,可做一个小桔灯模型,点燃后,对学生说:“虽然这小桔灯发出的光不如电灯那么亮,但它却照亮了一位作家的一生。”一盏小小的小桔灯如何照亮了一位作家的一生? 在小桔灯微弱的灯光的吸引下,让学生带着疑问朗读课文,教师加以辅导和分析,小桔灯的象征意义就会迎刃而解。

(四) 利用图画导入 图画具有直观性,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出示描述课文内容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做法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如讲《松鼠》一文时,可先画一彩图挂在墙上,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概述松鼠的外貌,由此导入新课,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指引下掌握全文。

(五) 由介绍作者导入 中学课本涉及的作者多是名家,由介绍作者引入课文。既顺理成章,引入自然,也易激发学生的仰慕之心和学习热情。如鲁迅是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作家,在学习他的第—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应作一下详细的介绍,一开始就使学生形成对鲁迅的深刻认识,以后再学习他的课文就得心应手了。

(六) 由介绍背景导入 大多数文章的写作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缘由,学生若不了解,就很难把握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因而在讲课之前把写作背景适当介绍一下,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致。如讲授《“友邦惊诧”论》文时,教师先把日本帝国主义如何发:为侵华战争,国民政府如何投敌卖国,学生为何清愿的背景向学生一一详细介绍,就会使学生厂解爱国学生请愿的;正义性,认清国民党反动政府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的丑恶嘴睑。再分析课文时就容易多厂。需要说明的是,背景的介绍应紧紧围绕文章内容,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田,不可过细过评详,大肆引中,以致脱离讲课内容。

(七) 设置情境导入 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教师人为地设计一种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如临其境”,亲自领悟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如讲授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可设置这样的情境:“由于某种原因,我要调离奉校,这节课所讲的《最后一课》也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课,希望大家认真听讲。”由于我和学生建立了一定的师生情,所以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把学生置入文中小弗朗士的境地,让学生和主人公一起体味这堂课的特殊意义。授课结果表明,这堂课学生听讲最认真,课文内容掌握最好。

(八) 由设置疑问导入 “疑”是思维的“导火线”,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设置疑问导入新课,可以促进学生寻求问题答案的积极思维活动.问题的设计要新颖有趣,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如讲授《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时,可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和书打交道,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一个人书读得越多,知识就越丰富,也就越能为祖国为人类多作贡献,你们读了不少书,可知道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吗? 知道古代的书是什么样子,在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又是什么样于吗? 如果不清楚,就从《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这篇课文中了解一下吧!”在问题兴趣激发下阅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书籍的演变过程.

(九) 由联系导入 把内容相关的作品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联系起来讲,可达到温敖知新的目的,如讲杨朔的《香山红叶》时,可这样联系;同是描写景物的作品,来自清写了《春》,峻肯写了《海滨仲夏夜》,那么杨朔又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呢? 再如,讲吴伯萧的《菜园小记》时可这样联系:我们以前学过他的散文《记一辆纺车》,描绘了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的生活.表现军民乐观豪迈的思想感情.本文也是吴伯萧的散文,这篇文章记叙丁什么事? 反映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

(十) 由对比导入 把内容相近或相似的作品放在一起对比,可起到探刻理解主题的作用.如讲授《范进中举》一文,可这样导入:同是描写封建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孔乙己最后在人们的笑声中死去,那么,范进的命运又会怎样呢? 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两者不同韵受害程度,从而加探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于的毒害.

总之,导语设计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能一一列举.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精巧而成功的导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导语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环节,对整堂课的成败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精心设计课堂的导语。

268语

关于中学作文教学方法中的几个问题

磁县教师进修学校 王维新

中学生如何好作文,是有规律可循的,应抓住以下主要的、关键的问题。

一、适量增加中学生生活、实践和观察机遇的作用

(一)适量增加中学生生活、实践和观察机遇的作用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巧妇难做无米之炊”。适量增加中学生生活、实践和观察的机遇,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其作用是:

1、中学生亲历生活实践和观察的机遇多了,就能够亲历和体验生活的真谛,感悟人生的哲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生活观,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养成动手能力,作文首先学会做人。

2、利于增加作文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呻吟。

3、这是学生大容量积累素材的需要。有些学生在作文时,往往感到无话、无人、无事可写,一提起作文就产生恐惧感,既使仪写下去,也是内容浅显乏味,质量低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足素材匮乏,反之,如果学生参加的生活、实践的机遇多了,观察的事物多了,把所做、所看、所听、所想的情形整合为一个宠大的信息库,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为之所用,激活写作的源头,避免闭门造车。

(二) 适量增加中学生生活、实践和观察的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留意自己日常的生活、学习实践活动

2、教师给学生营造参加各种生活实践的机遇。如举办体育比赛、朗诵会、演唱会、旅游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

3、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自己所在社区、乡村所发生的事件和变化,走访人物,欣赏自然景色,了解风土人情等。

二、中学生应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

按照近年水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按照最新制定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初中学生(也包括小学) 全部的语文(文学作品) 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在制定中,暂未出台实施) 。这样的课外阅读量是相当大的,内容包括中外古今各类文学作品,并有具体的篇目规定。这充分说明,随着素质教育的全方位深入实施,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课外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愈加明显和突出,是必须进行且须很好地完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环节。

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引导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规定必读篇目,帮助学生解决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措施强化和激励学生课外阅读。譬如:阅读的书本来源问题,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给学生留有足够的阅读空间,关注和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进展情况,举办课外阅读比赛,表扬激励先进等方法。

三、重视中学生作文的文风建设

在前些年某一年高考作文的阅卷过程中,阅卷老师竟然发现其中很多篇作文的内容类同,即描述自己生身父母身患绝症,因为给他们治病,使家庭蒙受巨大的经济负担,生活贫困潦倒,而自己却在逆境中奋力挣扎,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最终完成了高中学业,且成绩优秀。后来经有的阅卷教师调查访问,查明原来考生作文中叙述的情景,多为凭空捏造,实属子虚乌有。请看,这些考生竟然凭空编造出这样的滑稽可笑的荒唐故事,不惜以牺牲自己父母的生命

健康为代价!这种写假事、讲假话的恶劣文风,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忧虑,如果任其蔓延,不仅败坏中学生作文的文风,更严重的是导致中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格出现畸形。

所以;中学生作文应倡导和强调写真事,讲真话的好文风,应体现出中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生活事例和情趣,而不应该一味地刻意追求文章主题的深刻性,政治性,在作文的同时养成诚信的品格。

四、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应少改多就

中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观察人和事物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视野,因而在作文中体现出形式多样的观点和感受(尽管这些观点有成熟的和不成熟的,甚至是新颖的、创造性的) 。他们的作文是其思想火花进发的结晶,是客观事物的自然流露,是人格和主体的具体体现,因而也往往符合作文的规律。故语文教师对于学生作文的批改,应少改多就,尊重原作,而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和评判学生的作文,对于那些不符合自己胃口和意愿的文章,全部或部分地加以否定,“任劳任怨”地批改,弄得原作面目全非。孰不知这样做容易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精神,严重违反了作文的规律,损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所以,我们提倡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少改多就,同时还应倡导让学生互批互改(方式有组与组、人与人等) 。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和评判同伴的作文,相互切磋,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和改进,避免成人化面孔,写出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的真实、自然、亮丽的优秀作文。

129语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河北平山县实验中学 郭志宏

语文教学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供了一种无法取代的工具和媒介。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具体的思想教育内容,选文大都是历代经典著作,是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精华,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语文教学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感情,提供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凭借。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这就是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原则。语文教学的“道”——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是 这样进行的:有时用生动、鲜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心灵;有时以深刻的道理、严密的逻辑、鲜明的语言使学生接受一个观点、信服某一种理论,也就是以理服人。但无论哪一种形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都是极其深刻的。

爱国诗人陆游的诗篇,选在语文教科书的,同学们都能背诵,并很爱感染。他的著名篇章《示儿》是他在85岁高龄,感到大去之时不远了面心中十分坦然,但是他奋斗一生的事业未能完成,至死遗憾,因此写下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原知”二字把诗人视死如归的襟怀显示得很充分,接着“但悲”一切都能摆脱,丢弃,但这——祖国没有统一不能。后面写祖国统一之日,这是诗人仍然期待的日子,刻不容缓,“家祭无忘告乃翁”。在谆谆的叮咛中,把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激情显示得淋漓尽致了。经过“咬文嚼字”学生理解了诗,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这就是“因文悟道,因道解文”。《梅岭三章》讲的是陈毅在赣南打游击时,环境险恶,随时准备牺牲,但这位非凡的革命家和诗人,放在衣角里的诀别诗中绝无哀叹,却是“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高歌。千古英雄,共怀爱国赤子之心。用诗中的爱国志士的形象在学生面前再现,使学生心灵受到诗人感情的感染和熏陶。与此同时老师再引发学生为自己的伟大祖国献身的意愿和激情,这是语文进行思想品演教育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又是怎样边学知识边用道理说服人呢? 我们就以吴晗的《谈骨气》为例。《谈》是一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本身就包含着民族自豪感,教学中我让学生将原句与“我们中国人有骨气”作比较,通过句式学习,揣摩原句“是„„的”所加强的肯定语气和表达的强烈感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章在阐明事理时,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移、屈”学生不理解,通过解词释句,学生明白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是了不起的人,有骨气的人。孟子的话是组织下文论证的纲,作者按孟子的三句话举了三个事例:文天祥保全民族骨气、慷慨牺牲;齐人宁愿饿死,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痛斥国民党残暴统治,惨遭杀害。三个事例具体内容和时代背景不同,却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教学中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选这些事例,并懂这些事例的意义和作用,学生自然会想到:封建社会的士大夫、贫民,民主革命时期的民主战士尚韶如此.更何况我幻新时代的英雄呢? 文章最后指出:“当然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作者在文章中没有列举无产阶级英雄作为论据,我就让学生练习作文,讴歌当代英雄为祖国建设所表现的英雄气概和浩然正气,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谈中学生应有什么样的骨气。就这样在教学当中学生接受了一个现点,明白了一个道理,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又为提高写作能力做了一次练习。这种建筑在学习语文知识基础之上的思想品德教育,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上芦苇,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山间竹笋,而是根深叶茂、四季常青的松柏。

由于语文课文的体裁、思路、风格、表现方法的特色不尽相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语文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是外加的教学,是和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结合进行的,这是由于语文的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的统一,德育和智育统一的特点决定的。

272语

创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学习氛围

威县李寨学区 范景霄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我们教学改革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创造条件,营造一个适合学生的开放而又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一、 课前阅读,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兴趣是了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自身才会有内驱力,行动起来才是积极的、主动的,也是了有效的。

“教材只是个例子”。要想加强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单单依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扩学生阅读视野。课前让学生把与教材有关的资料进行阅读;或同时代、同背景的作品;或同一作者的作品;或纵向的同类文章。让学生在课前就了解些课文周围的内容,那么课堂上就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如果学生有疑或有独特的见解,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赏识,那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凡卡》这篇课文之前,让学生阅读契诃夫的一些著名小说,如《变色龙》、《一个官员的死》等,了解契诃夫小说的特点,然后再了解契诃夫生活的时代。

从而读《丸卡》后很容易理解主人翁悲惨命运的根源。这样不但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也使学生对教材产生伊兴趣。课前的拓展也可以是纵向地开扩,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之前,让学生阅读品德课中《洪水带来的启示》一课,进一步认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这样让学

生在相关学科相关内容中拓展知识空间,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内开放、张扬个性

现代教育要求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还学生一个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要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叙述、扣人心弦地朗读、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来诱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让学生乐学、好学、主动学。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教师可创设情景,让学生即兴表演、尽情发挥、激发学习语丈的主动性。“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去做;解放学生的口,让他们去说;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去想”。让学生去创新,去尝试,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如在学习《小抄写员》的最后一部分“父亲发现儿子替他抄写”启发学生想象当时的环境、语言,然后分组进行表演,体会亲子之情。

在课堂上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欣赏他们、肯定他们,放飞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去品味,去挖掘自身的潜能。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当今社会知识的增长、更新的特别快。只靠教师单方面传授是不够的。教师要走到学生的中间,与学生共同探究学习的内容,也可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想,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让他们知道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能力是靠自己得到的。如在学习《生活是多么广阔》这首诗时,我鼓励学生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自己续诗,于是全班学生又来了一次续诗热身赛。真是新颖别致、五花八门,别有一番韵味。

三、丰富的课外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人的创造性都是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教学时间的开放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这样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认识到获得知识的重要性。而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正是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自己主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学习每篇课文后教师指导学生谈心得、写体会。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以提高效果。“口语交际”时要以课外的形式展开,让学生自己主办这一系列活动,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欣赏者。当然这不是让教师“隔岸观火”“坐收渔翁之利”,不闻不问,而是教师先放开引导,而后再有学生的创新。这样既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又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一次猜数字成语的活动中,我先做了零至九的数字卡片,然后要求猜者用这些数字卡片做动作、猜成语。一学生从中捡出“七”“零”“八”扔在地上,同学们应声而出“七零八落”;一学生捡出一个“一”字,举起来连翻三次;同学们应声而出:“举一反三”„„全体同学热情高涨、踊跃“献词”。这种活动使学生在开心愉悦的环境中掌握了词语,活跃了思想,激起了学习兴趣。

课外活动不可以让学生办“手抄报”、“文摘”,可摘录自己喜欢的文章,激励自己的名人名言,也可摘录自己的心得,促使学生广采博览。

总之,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中感知、感悟、学习、掌握知识。实践证明: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翱翔,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165语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南宫市教师进修学校 李俊荣

看电影,看电视,我们了解到我国私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朗读、摇头晃脑,读得琅琅上口,由熟读达到背诵很少讲解,落后让学生像生吃草一样反刍。由于私塾只是死记硬背,生吞活剥,

效率低下,确实存在着弊端。后来被现代教育否定了。可是,现代教学重讲因之一。朗读确实有讲解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让琅琅的读书声重新在校园回荡。通过朗读,读出文章的语气,读出文气,读出意境。

语气,就是说话的口气。语法上从名子的结构着眼,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语气。修辞从语言的表达着眼,注意名式的选择和运用,如顺装句和倒装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长句和短句、紧句和松句、整句和散句,等等,从而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情意和各种不同的语气,如强与弱、重与轻、果断与委婉、紧急与舒缓、沉重与轻快、严肃与活泼,等等。

文气,是指贯穿在文章里的气势。它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理脉络、语言表达等诸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它甚至和作者的气质也有密切的关系。文气很抽象,看不同摸不着,似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要说的具体一点,也可以作这样的解释:一方面,文气是指具有内在逻辑性的文章思路,是指作者伴随文章思路所反映的情感、意志和气概,这是文气的内在意义;另一方面,文气又是指文章的语脉和语流,以及语句的结构、音节和语气,这是文气的外在表现。因此,文气概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是可以被感知的。

不同的作家、不同的气质、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风格,其文气也个不相同。李白的《将进酒》,有一种回旋激荡的强大气势,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其博大深沉的感情为基础,通篇一气,流荡的气势;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则感到情思曲折委婉,文气舒展有致。

对文气的感悟要比对语气的感知复杂的多,既要有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整体把握,又要有对文章语言的具体理解。行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通过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引出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历数几代帝王的不足,抒发了无产阶级英雄人物要主宰世界的豪情壮志。无论写景不是论史,语言十分清晰,且句子结构整齐,多次对偶,整散结合,节奏鲜明,音节和谐,语气流畅。全词汪洋恣肆,一气呵成,读来气势磅礴,豪气千云。

无论是语气的感知还是文气的感悟,都必须通过朗读来进行。倍受历代文人学者推崇和赞赏的贾谊的《过秦论》,叙事之铺张、说理之透彻,结构之奇特、技巧之高超、词藻之华丽、文气之充沛,史所罕见,堪称一绝。然而这样的好文章如果只作解释、翻译、讲解,而不去反复朗读,是绝对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只有反复地朗读涵咏,含英咀华,读出语气来,读出情感来,读出气势来,才能领略到文章的种种精妙,才能感民事到作者无懈可击的辩才、醋畅淋漓的文笔和浩荡磅礴的气势。

朗读法应该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因为朗读法一则符合汉语的特点:富有音乐节奏美,平仄声的整刘有序,易于朗读,琅琅上口;二则符合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律:感受一领悟一升华(转化成能力并形成习惯)。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更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朗读法的一个突出优点是有利于学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这可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法宝!朗读法并不排斥其他方法,如教师适当的讲解,适时的启发、点拨、引导,组织必要的课堂讨论,让学生质疑、答问或做书面练习,等等。现在的问题是,有些老师宁肯自己多作下些讲解,或者宁愿叫学生多做几个题目,却舍不得让学生朗读一遍课文。试想,这样的教法,学生没有把课文读几遍的基础,光听讲、做题目,效果会好吗?

朗读教学法,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达到三个境界:首先要读准确,读明白,读出语气来,以形成“语感”,这是第一境界;其次要读懂文意,领略技巧,读出文气来,以形成“文感”,这是第二境界;最后要读出感表来,读出精神来,要以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以形成“责任感”,这是第三境界。如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最后要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情共鸣,心念一致,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成功的教育。“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语感、文感、责任感,感感关心“。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上形成这样的氛围,不也是令人快乐的吗?

131语

谈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河北平山县实验中学 郭志宏

文章是口头语言的书面化。作者写文章给别人看,就等于说话给别人听。读的人把文章朗“读”出来,读者就好似作者,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文章中那些词语、句式,那些表达形式,写作技巧,就逐渐被理解、消化和吸收,慢慢地成为读者自己的东西。因此,学生的“读”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学中万万不可缺少的。读的能力要罪“读”;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提出来的。

为了纠正语文教学中忽视“读”的倾向,探讨一下“读”的路径? 我们专意搞了一次语文研究课。课题是阿累的《一面》。

《一面》是一篇怀念鲁迅先生的抒情散文。文章通过偶然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叙述,表现了鲁迅先生正直、无私的崇高品质和关心青年的革命精神,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这篇课文,用了两课时,第一课时的重点是抓住中心、事件,理清文章思路。第二课时抓住对鲁迅三次肖象描写,学习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写笔法。二课时中,学生“读”的活动贯彻始终。

一、初读 就是让学生初步接触课文。初读,在课前预习时进行。被读课文,除要求学生凭借工具书查阅和理解生僻字词、勾划词语外,还要学生能

用概括的语言复述课文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感知的能力。这时,强调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一要挑出生字,二要读出集中反映事件的段落,概括出文章的大意是:“写了一件鲁迅先生荐书、送书的事。”

二、细读 让学生揣摩文章的写作思路。为此.教师提出以下四个思考题:1、鲁迅先生荐书、赠书的对象即文章中“我”的情况是怎样的?2、荐书、赠书前“我”和谁先打的交道? 对方的态度如何?3、我得到书以后,文章又作了哪些交待?4、文章最后.“我”抒写了哪些感想? 细读是在检查完预习情况后以默读的形式进行的,要确实保证学生能认真细致“读”一遍,要用十四分钟。

细读课文时,1. 要一字不丢地一句句地读,读的速度要慢。2. 读到重要情节停下来,通过再造想象,把人、物、景在头脑中闪现成画面,例如《一面》中鲁迅的肖象,荐《铁流》、赠《毁灭》的言谈举止等。3. 读完后,放开课本,揣摩一下这些画面作者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么安排。

三、讲读 所谓讲读,指的是教师讲时学生的“读”.《一面》第一课时任务是理清文章思路。教师抓住鲁迅先生荐书、赠书这一中心事件,逐一提问细读时提示的思考题,然后找学生读有关段落,经过启发分析,最后归纳出文章的思路:进店→买书→得书→出店→抒情。

在讲读过程中,对学生的“读”教师还注意了进行指导。一方面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一方面教给学生掌握运用声音表情达意的规律,例如停顿、快慢、高低,重读、语调等。当然,一篇课文不可能传授许多“读”的知识,主要是结合语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读”。

四、重读 所谓重读,就是讲读以后,再一次地“读”。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感觉

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丁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初读,使学生感知了课文,细读和讲读,使学生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重读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取得了理性认识以后,再反过来深刻地感知课文、体味文章的妙处。因为有了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所以重读时,速度可以放快些,而且应该读出声音。《一面》一课的重读是放的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边看课本。饱含探情的朗读,激发起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由衷的敬仰。

五、朗读和诵读 朗读和诵读,主要是调动听.的感官,使读的声音印人大脑,以至达到记忆。这就需要有一个有利于听的环境,除朗读指导要在课上进行外,学生的普遍的朗读和诵读练习,最好安排在课下和早自习时间在室外找地方进行,这样可以减少声音的彼此干扰,从而提高“读”的效率。

初读、细读、讲读、重读、朗读和诵读,这是在《一面》的教学中,我们所探讨的“读”的大体的序。两课时中,细读和重读使学生普遍地得到了练习。此外,指定性的个别学生、“读”就达二十二次之多,学生的“读”风冲击了教师的“讲”风,改变了课上教师“一言堂”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课上气氛非常活跃。重视学生“读”的活动,让学生从“读”中学习字;词、句,学习立意谋篇,语文的字、词,句、篇的知识就变成了活生生的东西,在潜移默化中被学生所掌握,这就为写作打下基础。

读的能力要靠“渎”,并不是不要教师的“讲”。“讲”还是要的,但必须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进行,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自学语文的能力:否则,那些—殊地程式化的不厌其详的“讲”,早已证明是收效甚微.徒劳无功的。

182语

117语

怎样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河北省元氏县 祝素菊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对于后进生,教师不能歧视他们,一味地批评他们,更不能“一见差生就来气”。如果那样,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厌恶。这种情绪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反感。因此,对于后进生,我们要爱护他们,对他们格外耐心,即使他们有缺点,也不能对他们发脾气,要亲切地启发、诱导他们。即使是批评,也使他们感到老师是关怀、爱护他们的。这样,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你,愿意上你的课,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容易培养了。

例如:去年下半年,接任六二班的语文课以后,为了做好教学工作,我先是向其他老师做了初步的了解。据说,学生于鑫园脑筋快、点子多,可就是不用在正事上,不但学习成绩很差,还经常逃课和老师做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注意到:于鑫园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做小动作,挨几句批评,就和老师大吵大闹。老师提问时,他“吱吱晤唔”好一会儿也说不出头绪来。下课胡反乱闹,甚至打架斗殴·,总是躲着老师,即使在路上遇见,也远远地避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便有意接近他。课上,经常向他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开始,他答不好,我不但不批评他,还耐心地启发,一遍又一遍地给他讲,直到弄懂为止。偶尔答对一次,我便当众表扬他。晚上回宿舍,我主动找到他,和他坐在一起拉家常,为他讲故事,说道理。渐渐地,

我们之间产生了感情,他不但上课时能认真听讲,遇到问题主动问,课余时间还经常找我谈心。一次,他真诚地对我说;“老师,您对我这么好,我怎么不听您的话,怎么能会对您的课不感兴趣呢? ”

二、激励是打开兴趣之门的钥匙

小学生年龄小,懂得的道理少,感情也比较脆弱。批评两句,指责几句,也许就会使他们消沉下去,从而学习一落千丈。相反,几句表扬,一声称赞,也会令他们分外欣喜,精神大振,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

基础差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师长指责,同学歧视,对这方面也就更加敏感,他们更渴望受到重视和表扬。所以对于他们的优点或成绩,哪怕只是一点一滴,也要指名点将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只指出问题,不点人,不夸张,不带刺,使学生心悦诚服。这样,后进生减轻了心理负担,就会爱上语文课,逐渐地对语文产生兴趣。

三、艺术的语文教学是兴趣的源泉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本身固有的特点,用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来吸引学生。教师讲课,音调上要有一定的尺度,声音过高、过低、过快、过慢都不合适。要像歌唱演员唱歌那样,该高的高,该低的低,有韵律,有节奏。学生听起来才会兴趣,不厌烦。同时,要抓住学生凡事都想试一试的欲念,对于有一定难度但后进生通过努力又能解决的问题,要让他们自己想一想,亲手做一做,一旦当他们想出来或者做对的时候,就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能学到很多知识的,这样,他们不但有了信心,还体验到了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四、巩固基础,适度要求是兴趣的保证

基础知识的差距,往往是后进生学习差的主要原因。由于一些基础知识他们掌握的很不牢固,导致了他们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傲。如果长期下去,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所以对后进生的补课应重在基础,对他们的提问或布置的作业也应是比较基础的知识。基础知识掌握了,再听课时他们就不会觉得太费劲,慢慢地才会产生兴趣。

一般来说,后进生的能力也是劣于优生的。教学时如果对所有学生的要求都“一视同仁”,后进生就会感到压力过大,吃不消,逐渐地就会走上“厌倦——退步——头痛”的路线,更谈不上什么兴趣了。因此,给后进生的任务一定要适度,要量力而为,使他们每次都能感受到“胜利完成任务”后的轻松与喜悦。这样,就能保证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的能力逐步提高。

由于我注意到了对差生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丁后进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班级中后进生人数明显减少,语文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以后,我还要努力探索,为提高小学语文成绩做出贡献。

170语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赏析

河北省衡水师专分校 贺向红

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其中以人物为中心要素,其它要素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这样我们至少会发现两条感受,品味作品人物以及对它进行审美判断的基本途径:通过分析环境描写和把握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同名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形象,要认识这一形象

一、分析环境

理解这个人物形象,首先要搞清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特征。作品中另一个人物列文有一句话,“现在我们这里,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它反映的是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俄国,随着农奴制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引发的家庭生活、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新旧观念的冲突。充满没落气息的贵族阶级在虚伪和欺骗中度着自己所剩不多的时日,而一种对生命的真诚呼唤的声音正渴望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安娜正是一个处于新秩序尚在构建旧秩序并未完全离场的特殊时期的人物,这就注定她身上充满了许多难以摆脱的矛盾。

再看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莫斯科的家庭舞会,彼得堡无聊的谈话,卡列宁知道自己的妻子与他人有私情之初只要求安娜别在家里接待情人来维持表面正常的婚姻„„这都表明安娜身处一个平庸、虚伪的贵族社会。

二、把握情节中的矛盾冲突

1、出场时的安娜

“在那短促的一瞥中,渥伦斯基已经注意到有一股压抑着的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她的朱唇弯曲了的隐隐约约的微笑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迎面而来的是一位气质超群的贵妇,而她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她的眼睛里、微笑中,她的举手投足间都蕴藏着一股旺盛的生命活力。而能让她更加艳丽夺人也使渥伦斯基心中一颤的活力,主人公为什么偏要故意竭力隐藏呢?

2、婚后的安娜

8年前,安娜由姑母做主嫁给比她大20岁当时当省长的卡列宁。这场合乎贵族传统的“完美”婚姻投能给予安娜真正幸福的爱情生活。卡列宁是一架不懂爱为何物的机器。他把精力都放在公文,会议和官场的勾心斗角上,并虔诚地信奉着属于他那个阶级的道德,法律和宗教观念,也就真诚地相信自己是正确的、高尚的。他自然不会知道妻子需要他的责任,更需要他的爱情。

安娜把全部的爱转移到儿子身上,再次证明了她与丈夫之间的生活是无爱的平庸生活。并且我们不难想象彼得堡乃至整个俄国的贵族圈子里一定不乏“卡列宁式”贵族贵妇以及由他们编织的一张张令人难以逃遁的网.

而此时追求个人幸福、个性自由的时代气息己透过厚重的壁堡启迪着她的心扉。尽管她已出嫁做了母亲,但她内心依然渴望有爱情的真正的生活。

可是作为一个在贵族圈中长大的女性,安娜又没有力量义无返顾地走一条异路。于是她只能掩饰起真实的内心世界。

3、与渥伦斯基相遇后的安娜

安娜提前离开莫斯科以及请渥伦斯基还自己平静的生活都说明:她没有足够的勇气打破现有的生活秩序,而只能尽力压抑来自心底的渴望争得生活的权利的要求。

可是面对索然无味的日子,这种要求是那么难以扼制地喷薄而出。从赛马场回来后,她坦率地和丈夫摊牌“我爱他”,从此所张显出的强烈的饿生命本色:以恣肆的热情投于炽热的爱情是安娜这个形象极具光彩之处,

4、离家出走后的安娜

安娜视家庭、社会道德于不顾,与渥伦斯基走到一起,得到了真正的爱情和精神的独立。可为什么不久二人又陷入无休止的争吵中了呢? 因为在得到幸福的同时安娜又无法逃避道德炼狱的痛苦。

社交界将一个抛弃丈夫和儿子而投奔情人的女人决然拒于门外。人们不肯再拜访她,甚至故意冷落她。爱情成为她生活的全部,而一个失去社交与家庭的贵妇,母亲,生活已不算完整,她的爱情也越来越空洞,更何况她还自觉是个有罪的人。此时的安娜显得有些过于敏感,渥伦斯基对她的“纠缠”又有些不耐烦。他虽深爱着安娜,却不能理解并解决她的苦恼。因为这不是他们二人所能够解决得了的矛盾,它和周围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样的环境中,安娜只有死路一条。

5、结束生命的安娜

曾经灼烧过旧道德的陈腐樊篱也燃烧起自己生命之火的烈焰熄灭了。安娜的死一方面暴露出她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渴望全新的生活又不自觉地受旧习惯的牵制。另一方面更说明:生气,生命力是这个社会所不需要也不允许存在的。于是安娜这一独具光辉的形象很快走上一条毁灭之路。我想这该是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之所在。

126语

浅谈语文译的审美教育

平山县平同镇中学 戎香莉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教学目的之一。 语文课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要有一定的手段。

那么,语文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经常性的审美教育手段主要有哪些呢? 笔者试分列如次,

一、美读——让学生领受情感美

叶老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传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美读像一根神奇的指挥棒,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多方面地感知作品的内容,获得初步的审美享受。

例如美读《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以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颤与痛楚。“‘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两处破折号要读出间断,以显示韩麦尔哽噎语塞、悲恸万状的感情。“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这一连串动作,读时速度要加快,力度要增强,“法兰西万岁”两字(法语的书写单位是词,相当于汉语的词) 要一字一顿,铿锵呼读,以表达韩麦尔激越高亢的爱国热忱学生在美读中进入角色,就会从韩麦尔先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受到深刻陶冶,从小说结尾这种凄怆美、悲壮美中受到强烈感染。

二、遵路——让学生体察文思美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课文作者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提炼加工著笔成文时,需要精心地构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组材,纵横捭阖,各极其度。作者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的,学生只有遵循这条路,才6B 开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及艺术匠心、美学趣味。

例如《驿路梨花》所写的山间茅屋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作者构思时以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为红线,选择了最佳的表现角度——“我”在驿路的所见所闻,截取了最佳的时间阶

段——夜行投宿这一晚一晨,设计了最佳的组合序列——借瑶族老猎人之口引出梨花姑娘的传闻,又借梨花妹之口引出解放军营建茅屋和梨花姐妹照料茅屋的情节。在一个个悬念和误会的消释中,读者享受到一种柳暗花明的美感和豁然开朗的快意。小说的标题托梨花显旨,主人公借梨花命名,景物描写多以洁白无瑕、馨香四溢的梨花衬托,结尾引陆游的梨花诗点睛,将风物美、人情美、仪容美、心灵美和谐统一于“梨花”的艺术形象之中,突出了雷锋精神处处开花、代代相传的主题。

三、人境——让学生理解意蕴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者写文章,胸中必定有一个境,即一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作品写出来总又饱蘸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从心里头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

入境,不仅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并使他们所荻得的审美经验进而转化为行为的技能技巧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观。所以它也是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

例如《百合花》所塑造的那个可爱可敬的无名小通讯员的形象,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他在女同志面前那样拘谨、腼腆,送“我”去前沿包扎所,总跟“我”隔开丈把远;当“我”故意面对面挨他坐下,他是那样张皇、局促,“像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脸涨得像关公”,显示了他的稚嫩、淳朴,犹如璞玉,恽金。他在枪简上插上一簇野菊花,塞过两只干馍给我“开饭”,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同志的深情。他迂讷于言,未借到被子时埋怨群众“死封建”,而后了解到那床印着百合花的新棉被是新媳妇的唯一嫁妆时,便懊悔不已,深刻自责错怪了群众,表现了他的率真、至诚和高度阶级觉悟。为了掩护抬担架的民工,他机敏地叫大家“快趴下! ”随即迅速扑在冒烟乱转的手榴弹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赤纯的心灵进射出共产主义精神的火花。教师讲读课文时应引导学生入境入情理解人物典型的本质属性;对艺术形象作出具体的审美评价,从而开启良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学生对人物形象美,社会生活美的深刻认识,会转化为他们加强品行修养、推动行为实践的强大内驱力、原动力。

四、悟文——让学生明悟语言美

“文以载道”,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学创作的物质手段。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些什么,坯要使他们明悟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导学生就道悟文,品味作品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本分。

例如《荷塘月色》以“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和“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所独具的明艳、亮丽的风采和薄雾中的荷花所特有的朦胧,迷离的神韵。又借助于嗅觉、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把微风吹来的缕缕荷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把光与影的协和律动比作“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文中运用了“亭亭”“脉脉”“蓊蓊郁郁”等20余个叠词和“袅娜”参差“苍茫”等十来个双声叠韵词,其韵律感赋予散文以音乐美,其摹状性又增强了作品的形象美。文章字间行间都流露出旧中国一个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企望从月夜荷塘清丽幽雅的景色中寻求解脱的淡淡的喜悦和哀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品味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可以使学

生既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又从各家文笔之长中吸取语言滋养,逐步提高驾驭看言文字的能力。

五、勤笔——让学生借鉴文学美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拿起笔来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创造美。这是美育过程的归宿,也是形成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这里不可忽视的是将读写紧密结合起来的仿作,因为模仿乃是创造的基础。

王勃仿庾信的诗翻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鲁迅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获得启示面作《狂人日记》。学生从观察思考。取材熔裁、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乃至遣词造句等模仿中获得借鉴,就能步其门而登堂,效其法而通变,从美育角度来看,它是敢励学生按美的规律借鉴创造文学美的良好开端。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是课程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德育渗透、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必要举措。凭借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基本手段,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这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是我们全体向人应该也完全可以大有作为的。

248语

丰富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支柱

河北生活上清河县杜林学区 张风春

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重点,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成性发展,造就一批在知识经济时代独领风骚的杰出人才。人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丰富相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支柱。

想象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在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行的源泉。”思维活动中如果没有想象参加,科学发明、艺术创造就难以进行。想象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力的重要支柱。

想象根据产生的条件和有无目的的性、自觉性,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大类。有意想象依据产生时间独立性、创造性和新颖性的差异,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指在想象中形成创造的新形象,是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内容。创造性想象对于学龄期的儿童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具体、形象地感知事和的生理、心理特点,具备了良好的想象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性、形象性更适于儿童发展想象。阅读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浮现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的范围,同时摆脱语言材料及图像在头脑中形成的思维定势,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重新组合,加工。多角度地思维,创造新的表象,这些都是创造性想象。教师可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训练思维。例如《凡卡》讲的是九岁的凡卡在圣诞节之夜给乡下爷爷写信,诉说自己学徒生活的痛苦和不幸,当他把这封充满希望的信寄出去的时候,信封上只写着乡下爷爷收。这封能不能收到呢? 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可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启发想象。1、想象凡卡的形象、衣着、写信时的神态和居住环境。这是根据语言材料再造形象和图旬的训练。2、信发出后凡卡今后的生活会怎样? 这是摆脱定势、建立新表象的创造想象训练。这样引导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潜能,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它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1、通过指导观察培养想象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是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和事物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观察方法,还要启发学生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具体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

2、通过阅读教学培养想象能力。阅读教材中蕴含大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素材。教学中可以运用生动的有感情的语言描述课文记叙的事物,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可以恰当地运用投影、录像等媒体,展示课文中描述的某些景物、事物或情节,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没有叙述某些景物,事物或情节,还可以通过创造性复述,续编故事,改写课文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合理想象,充分利用教材中创造性内容,展开想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不受约束,随意性的思考习惯,还可以从中获得自信以后满足,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依据课文中的某些语句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笼统的描述具体化,把隐约的情节明朗化,使学生的想象力不断发展。

3、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能力。一是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想象性作文练习,如学了《小音乐家扬科》一课后,让学生以《小扬科惨死以后》为题,展开想象,把作者没烈军属出来的内容写出来。这样的作文实际上就是一是想象作文。二是通过“幻想法” “假想性”作文,激发学生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写这类作文,一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作文欲望,二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取写作素材。三要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作文,特别是在写法上要敢于突破常规。

4、引导学生大胆纪卢和善于幻想。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特殊创造想象。创造性想象的极端发挥就成了幻想。

5、陶冶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情感可以刺激想象,悲观的情感常常使人想到可怕的、失望的情境,而乐观的情感往往使人想到那些充满希望,令人兴奋的情境。

情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因;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进行坚忍不拔创造性活动的精神支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动力因素。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创造性的作业练习和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40语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河北省栾城县 苏芝梅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卿,教学引入要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使.学生以最佳曲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究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习的求知,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学”、“爱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中获得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巳,已,己”,三个字时,编上“关巳,不关己,半关已”曲顺口回句。让学生不难把字形记住了,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这句话深刻的说明了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唤起和利用学生的兴趣,并使之将兴趣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从而促使学生兴味盎然地学习,去领会,去求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兴趣与刺激物手段和方法是密切相关的。凡是新异的,变化的、对比的、强列的刺激物,刺激手段和方法都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注意,使之产生兴趣。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科学,不仅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通过语文学习。学习受到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的陶冶,意志品格的锻练。这就为提高学生的思想

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学是语文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也是知。情,行统一培养的过程。其中思想感情曲陶冶又是个中心环节,就语文教学来说,每篇课文都包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被课文所打动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受到熏陶感染,收到潜辖默化的故果,如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垒》这一课,董存瑞为了人民的解放的事业不惜牺牲自己伟大精神的集中,从中体会英雄人物热爱人民,仇视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品德素质。

二、面向全体学生,固材她教,推进素质教育

由应斌教方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当代教师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教学时,要认真分析,研究每一个学生掌握各自的个性,学习基础,依据教材曲不同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内容和做法,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和学中来,例如: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教师设计一些简单问题.让程度不同的学生回答:①“我”与邱少云是什么关系?②邱少云在烈火中是怎样想的? 问题,学生看了—目了然,回答得都狠正确。然后给以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们信心。对于程度好的学生,提一些思想性强的问题。如:①从邱少云身上你体会到什么?②你应该怎么做? 培葬他们分析问题能力。布置作业时不搞“—刀切”,不同程序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作业,得到不同的训练和提高。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理解了邱少云是怎样的人,而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想象能力,同时学生的思想也受到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索质。

三、充分利用电教媒,实篱素质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大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的,恰当的渗透品德素质教育。从下面入手,从反面鉴别,辨明是非,深刻体会,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及时改变教育观念与思维,提高自身素质,发挥语文的特殊效能,为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教学的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手段,把投影仪,录音机,幻灯等媒体带入课堂,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接受信息,使他们在形,声、色,光的直接作用下感受到学习能得到的满足,进而产生强烈曲隶知欲,健学生很快进入到最佳状态。如《长征》是一首七言诗,诗中3、4、6、6句具体描写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气概,为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播放《长征》一诗谱写的歌曲,那高亢的男高音领唱和几小声部的男声合唱,显得那么豪迈、乐观、雄壮,奔放。使学生仿佛看到英雄的红军人马就在万水千山之间,从而加深切了对这首诗的理解,进而提高了效率,培养了理解能力,相象力。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252语

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之我见

河北省河县第三小学 纪红

一提起写作文,许多同学就感到头疼,认为无从下手,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即使写出文章来,或缺乏逻辑性,前言不搭后语,或干瘪苍白,空洞无物。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写情绪,并形成恶性循环。而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势在必行的任务。对此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使其对习作产生兴趣,我经常找来形象生动,优美感人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当我绘声绘色的讲故事时,学生们都听得很入神,眼睛闪闪发光,我看了,非常高兴,这说明他们已经用心来接受作文了。每当这时,我就会有意识得让学生听完后再复述。

比赛谁复述的故事即完整又生动。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养成了自己找故事讲故事的好习惯了广我趁机再让学生把故事的主要内容写下来。就这样不但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了,同时也使学生养成了读课外书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每次让学生写有关景物的作文时,学生就会说:“老师改题目吧,太难啦! ”即使有的同学写出来也是空洞无物。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学生自制喜欢的小玩具,要求把制作过程写详细,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写—下来。有一次,我让学生制作一个“不倒翁”,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到了第二大上课时,学生们都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拿了出来,有的给不倒翁制作了一顶尖帽子,说别让他的秃头淋湿或晒疼了,这体现了学生的爱心:有的给不倒翁制作了少数民族服装;还有的给不倒翁的额头上添了几丝皱纹,说不倒翁早虽然了身体还是那么强健,永远摔不倒,要学习不倒翁的这种永不认输的精神。因此,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不仅可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文来源于生活,采源于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因此,指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感知,从而不断发掘出作文的源泉。

画图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真实缩影。这里面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深刻的思想情感。我首先让学生看题目再感知整幅图画确立文章的中心。然后要有顺序地看,观察时按照先人物后环境,先整体再部分,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的方法要因图而异,要分析人物的外表及内心,事物和环境的联系,进行小组讨论,比赛哪组观察得仔细。再上台表演给同学看,在表演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每个表演者的神态语言、动作、表情及心理活动,并让学生边观察边记录。这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而且写出的作文也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而且学生也学到了观察的方法。

以上,是我对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我相信只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习作,只要学生在写作园地里辛勤“耕耘”,就一定有“收获”。

251语 构建开放语文教育新体系

河北省清河县杜林学区 张宗孟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学科,小学语文教育要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现代语文教育要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建立开放性、生活化的大课堂。开放语文教育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封闭教学模式,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开放性语文教学注重开发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注重实践体验,是一种民主、科学、立体式、多元化的现代教育体系。

一、开放教学目标

语文教育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要全面、开放、要从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结论、培养能力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学会学习、发展语言、创造力培养和人格完善的教育。语文教学既要完成知识、能力等显性目标,更要注重兴趣、态度、方法、习惯、思想认识、道德品质、创新意识、个人情感、审美情趣等隐性目标;既注重智商,更关注情商的培养:以情促智,使全体学生得以最好的发展。

二、开放学习内容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就是教科书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但是,局限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生活处处皆语文”,教科书是主要的学习内容,但绝不是学习内容的全部,。我们对语文教育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构建大语文教育内容体系。“语文教材+社会、思品教材+课外读物+背诵材料+实践活动等”就是我们构建的开放语文学习内容体系。

1、“语文+社会、思品教材。”《社会》具有丰富的语文学习内涵,《思品》是语文学习的思想坐标,它们做为亚语文课和辅助语文教学,是软化学科知识边缘,扩大课程效益内涵的课和改革举措,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

2、课外读物。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要的语文教育资源。课外阅读是很好的语文学习是开放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背诵材料。选取优秀古诗文、精美散文、名言警句等辑印成册,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丰厚的语言文化底蕴。

4、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最好的学习内容,如轮办手抄报(班级日报、校园周报) 、小记者采访、做小播音员、参加辩论演讲、读书汇报会、调查参观、各种竞赛活动等。

除此之外,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网络文化,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人民群众语言等,都是语文学习内容的一部分。

三、开放学习方法、模式

打破教师中心,让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是以书本为中心,而是走向生活的开放性学习;打破口语授受式,让音乐、活动、竞赛进课堂。摒弃分析讲解、满堂练习的旧教学模式,构建“自读、感悟、迁移”、“朗读、赏读、悟读”、“阅读、欣赏、写作”及表演型、辩论型、演讲型、活动型等开放教学模式。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开辟背、画、毒演、想象等学习形式,探索精读、略读流览及发现式、问题式、讨论式、合作式教学方法。

四、开放学习环境、途径

“社会就是课堂,生活就是教育”口对语文学习环境的理解必须扩大化。大语文环境包括学生所处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语文教学要同火热的社会生活拐联系,“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的语文教育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变封闭为开放,让语文教学成为一潭活水。

要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标语、橱窗、展牌等) 、交流组织(文学社、作文周刊、校园周报、广播站) 、活动实践等多方面给学生创造广阔的语文学习时空,.利用家庭书橱、社区文化站、书店、广播、电视、网络,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生活,进行实践,参加活动,在大环境里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构建“加强语文实践,注重语言积累”的开放语文教学体系,具体包括改革阅读教学、开设自由读写课、注重背诵积累、强化作文训练(口头、书写) 、加强语文实践、开放考核评估等。

同时,不要开放师生关系、学生思维,作业设计;考核评估等方面,才能真正构建起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

171语

漫谈话题作文

万全县洗马林中学 崔慧卿 钟秀山

话题作文以其独特、新颖的形式逐步受到各地命题组的青睐。就手头掌怕的材料看,2002年北京、上海等31个省市的中考作文,就有19个省市采用了话题作文的形式。

立意自定,立体自定,题目自瓜是话题作文的特点,但这也让不少考生感到无所适从。现在,我们简单读谈几年来的教学体会。

一、审题要准

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并不是说不要审题。恰恰相反,更要慎重,认真地审清题目的要求。因为一量跑题,就会“一棋不慎,满盘皆输”。一般来说,作文试题由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考生要认真阅读提示语,明确话题给定的范围,沿着提示的方向和思路去思考,看清话题是什么?明确写作要求中有没有文体、字数等方面的限制。

比如,有这样一例话题作文:

有生活就有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想一想,现实生活中的你最强烈的需要是什么?是钞标,是玩具,是高分,是帮助,是理解,是关爱,还是……我们对“最需要”的东西可能会有深切的体验和独到的见解。那么,就请你围绕“最需要”这个话题,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仔细阅读这则试题的提示语部分,就应该紧紧抓住“你的需要”,、“最强烈的”这些词语,从而明确话题所限定的范围。如果考生写成“地球最需要保护”、=“母亲最需要理解”等,那就会被认为跑题,这是很令人惋惜的事情。

所以,审题这一关相当重要。

二、文体要明

话题作文特点之一“文体不限”,这就为考生提供了一片自由驰骋的天空,考生就可以“扬已之长,避己之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文体都可以写,自己善于驾驭哪里种问题,就以哪种文体写作。需要注意的是一旦选好某种文体,就要符合这种文体的要求,千万不要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所以,考生应对每一种文体的特点和基本写法承然于心。

除了文体要明确之外,这里不要谈谈文体的创新问题,中考是选拔性的考试,考生面对同一道作文试题,如果都写成记叙文,议论文、势必不会夺人子耳目,问鼎高分将是很困难的。所以,考生应尝试着用新颖的文体写作,比如:日记、书信、小小说、短剧、童话、散文、调查报告等。

三、角度要小

话题作文的范围是非常宽泛的,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面面俱到,而要在把握范围的基础上,以大化小,缩小写作范围,选取一个小巧、新颖的角度。当我们面对一例话题作文时,首先要打开思路,争取挖掘出多个角度,然后从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又很独特新颖的角度。比如:以“课堂”为话题,我们就可以想到,最熟悉的上课课堂,还有大自然的课堂,社会课堂,生活课堂等。大家可以试着为话题增添一些修饰限制语,以缩小角度。

四、立意要新

谈到写作的角度,就涉及到文章的立意,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新颖,不落俗套呢?我们大多数人习惯正向思维,其实任何一个话题都有正面和反面,那么,我们能不能逆向思维呢?比如“愚公移同”这个古老的故事,大多数人都在赞美愚公坚挂不懈的精神。如果逆向思维,就可以认为愚公穷其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移山”这件事并不值得,有这些时间和精力,愚公完全可以投入到更壮丽的事业当中。这样的话,就给这个古老的故事注入了新的气息,翻出了新的含义。

五、语言要美

语言是写作中最基本的要素,其实,人们看到一篇入文章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语言。我们的文章,还不能达到字字珠玑,词词圆润的程度,但我们可以用美词、美段点缀其间,以下方法,不妨一试:

1、学会引用古诗词、名言、俗语等,把它们适当地点缀其中,可增添文采,甚至可化用一些名句,以求新意迭出。

2、学会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为了使文章生动形象,可以用比喻、拟人等;为了使文章有气势,可以用排比、反问等。

这里,就话题作文谈了几点粗浅的看法,如果考生认真地加以把握,相信写好话题作文是不难的。

267语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设疑

邢台学院威县专科部 石燕

古人日:“学起思,思源于疑”。这句话揭示了学生的求知规律,也启示了我们教师要把“疑’’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但我们教师又应如何运用设疑呢? 我个人粗浅地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疑。

一、围绕课题设疑

我们大家知道,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好像文章的眼睛,它起着统帅全篇的作用。我们小学语文中很多题目新颖独特,我们教师要善于通过这些眼睛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比如在教学《小猫种鱼》一课时,老师就可以根据课题提问:“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想法飞’’学生就会说:“庄稼可以种,鱼怎么可以种呢? 菜可以种,鱼怎么种呀? ”教师就可以接着说:“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那就好好读读这篇课文吧”。短短的几句话,就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每个题目都会有题眼,也就是课题中的关键词,我们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关键词语设疑。 比如在教授《将相和》一课时,老师就可以根据“和”设计疑问,“把‘和’放在‘将’‘相’之间行不行”? ‘和’是什么意思? ”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二、抓住矛盾设疑

课文本身的矛盾往往是作者有意而为的精妙之笔,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矛盾设疑,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容的理解。

如《金色的鱼钩》一课,第二自然段是对红军炊事班长外貌的描写:这个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个儿挺高,四方脸,高颧骨,但背有点驼,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白了。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四十来岁的人,怎么会背驼,并且满脸皱纹,两鬓都白了呢? ”教师把炊事班长的年龄与外貌的矛盾一揭示,就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然后,教师就可以领着学生读课文,从课文中一步步地寻找答案。

又如在《十里长街》一文中有一段“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着”。很显然,“焦急”与“耐心”是一对矛盾词语,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一对矛盾词语呢? 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焦急”是急切希望早点见到周总理的灵车,向总理致哀,“耐心”是下了决心,不管天多冷,不管要等多久,一定要见到总理的灵车,这样就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创造情景的设疑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见“境”的重要,所以我们教师要注

意创设情景,并在情景中设疑引导学生进入境界,体味情感。

比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教师可以计这样的疑问:“如果董存瑞不舍身能炸掉暗堡吗? ”学生们纷纷献计:“可以用一根长棍顶住炸药包”,“可以把炸药包放在梯子上”、“可以用绳子先系住炸包再拴一个地方„„”教师接着再问学生:“有这么多办法可以使董存瑞不舍身就能炸毁暗堡,那他为什么还‘舍身’呢? ”经过认真体味思考,同学们认识到,在当时千钧一发时刻,董存瑞只有“舍身”才能快速炸掉暗堡,从而体会到董存瑞勇于献身的精神。

四、围绕延伸点设疑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课文的结尾言止而意未尽,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思考想象的空间,这时,教师可以抓住延伸点设疑。

如《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狼不想再争辨了,龊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 “你这个小坏蛋,说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梦教师根据结尾可以设疑:狼往小羊身上扑去结果怎样? 小羊死了吗? 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说出了许多答案,有的说:“可怜的羊被狼吃了”,有的说:“小羊一闪,狼掉到了河里淹死了”,有的说:

“正在这时,来了一位猎人,把狼打死了,小羊得救了„„。”这样使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尽情的发挥,还使语言和思维得到了同步训练。

总之,设疑是我们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启发式教学中,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正确迅速掌握知识的目的。

273语

浅淡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南宫市仔仲学区 张春燕

只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状态之中。怎样有效调动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呢?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一、设问法

如教科学小品《死海不死》一课时,我先提出一连串问题:海,怎么有“死”、“活”之分,为什么说它是死海? 既然是死海,怎么又“不死”呢? 它是怎样形成的,而后依据题目中的两个死的内涵来领会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还有如《地球是圆的吗? 》一文也是如此,这种教学方法还培养了同学们课外地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的学习爱好。

二、 直观法

如学习《故宫博物馆》一文,放完录音,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初步印象,教师便借助课文图和教学挂图不用多讲,学生便直观地按照由南到北的中轴线,很清楚了解了故宫建筑艺术独特的民族风格,并很自然地掌握了本文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事理说明文是中学说明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尤其是科普读物中的科学知识,仅凭语言讲授学生极难真正掌握,且容易把课上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若用实验法教学,则效果迥异。如《万紫千红的花》主体部分首先说明花的颜色是由其物质基础决定的,即花青素在酸碱等不同液体中呈现不同的颜色。为了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真正理解课文,可取两只盛有酸碱溶液

的烧杯和一朵红花,让学生观察红色在碱性液体中变为蓝色,而重新浸入酸性液体中则又渐渐呈现红色,使学生在全身心投入的情景中理解掌握知识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比较法

有位教育家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叶老也说过:“阅读方法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如在学第三册第一单元时,可让学生把《中国石拱桥》和《北京立交桥》放在一起阅读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归纳说明文与叙文的根本区别。有不同顺序的比较。 如《故宫博物院》是以空间为序安排材料:《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是以时间为序为安排材料,有不同

语言风格的比较。如《地球是圆的吗》语言平安实,《看云识天气》语言生动形象。有些课文,本身就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苏州园林》将园林内亭台轩谢的布局与古代宫殿、现代住宅作比较,突出了它讲究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的特点。介绍花草树木的映衬,将园林内的树木与其他园林相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风格。在介绍园林色彩时,与北京园林作比较,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容易活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五、标题法

即对标题品头评足,看它是否贴切、是否醒目、是否生动„„而要对标题作出上述这种评论,对课文不熟悉是不行的。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去阅读课文,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初读《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之前,教师提问:“这篇课文的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同学们在读课文后,就下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个问题: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不是于勒? 你认为文章的标题和文章的内容是否吻合? ”这两个问题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他们不仅认真读课文,研究课文,而且在读课文之后,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六、愉快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满堂灌”,教师的“独角戏”,使课堂缺乏活力,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受感染,增见识,长才干。钱梦龙、魏书生等名家的成功

秘诀多在于此。如我教《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分马》等课文时,首先布置预习,让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其次在课堂上由学生角色朗读,由于人人早有准备,个个胸有成竹,为扮演角色,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十分活泼。皇帝的愚蠢可笑、骗子的阿谀奉承、警官的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走狗形象。郭全海的大公无私、老孙头的表里不一,学生们扮演得有声有色, 活灵活现。这样学生兴致高, 情趣浓,课堂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诵读法

初中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思想深刻、语言优美的课文,皆是朗读的好材料。初中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比较差,但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很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写作技巧兴趣不大,却很热衷于诵读。因此,我在教学中极力推崇这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能力。如我让学生背《敕勒歌》,让学生边诵边想象,眼前仿佛展现了远山、蓝天、旷野、草浪、牛羊、牧人。耳畔仿佛听到了风声、草响、羊鸣。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到大草原自然风光辽阔壮美学生在诵读中获得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再诵读的乐趣。

八、竞争法

初中生争强好胜,教师可利用他们这种心理特点,采用竞赛法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朗读比赛、书法比赛、改正错别字比赛、默写诗歌比赛、办报比赛、作文比赛”等等。学生通过竞赛,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甚至可以开展各种有关的语文文游戏活动;

如猜谜语、写对联、串成语、演小品等,让大多数人参加到其中去,体会其中的滋味。这样学生不仅学到许多知识,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发现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感到语文学习不再是乏味枯燥,而是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

以上八法并非“大全”,我想教师只要深入钻研现代教育理论,做教学的有心人,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来。

190语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

张家口教育学院柴沟堡分院 郭秀珍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成为时代的呼唤。而语文教学是整个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俗话说“教育者先受教育”。同理,“创新者先要创新”。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己先树立全新思维观念和全新课堂教学意识。

1、改变课堂模式。改变过去教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给每个学生能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水平的机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使他们都可以通过努力跳起来摘到桃子,激发他们创造欲望在课堂上多鼓励,多引导启发,少打击批评,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尤其对后进生。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或回答有误时,要启发,不简单否定了事。可以通过讨论分析明辩是非。总之,教师要为学生精心构置一个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环境,随时注意呵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针对不同的课文采取或讲授,或点拨讨论,或比较分析,或作读书笔记,或朗读体会等多种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重视质疑能力的训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解决也许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己,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怀疑,培养他们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一般冲见特殊,特殊中见一般的能力,鼓励他们敢于怀疑经典和权威,从自我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

如:学习鲁迅《祝福》,有个同学质疑: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是饿死、冻死,还是自杀? 此问题作者没有明说,教师不能斥之为“钻牛角:尖”,不理不管,而是对他大加表扬,并把问题交由大家讨论,结果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逐渐感受到祥林嫂的死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找到了害死祥林嫂的“元凶”。这样大家集思广益,解决了一个新问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活跃了思维。

(2)重视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

如果说,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开始,那么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是实现创造的途径。所谓的发散性思维,就是要求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这打破了传统的

单向思维的定势,把学生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中出来,从而能够敏锐、灵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真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样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设置问题,要力求一题多解,一题多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学会正向思维,又会逆向思维,既会横向思考,又会纵向思维。

如:学习《项链》设置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你是玛蒂尔德,在丢了项链后你会怎么办? 有人说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所致,你如何认为等等。用这些问题使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判断能力,锻炼其创新思维。

还可在写作教学中可进行相对集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等等。

(3)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没有分析综合能力很难有创造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在这方面训练学生。如:讲苏轼《前赤壁赋》就可以让学生跟他的《后赤壁赋》相比较,体会两篇文章的思想意义,写作等方面的异同,然后加以总结。

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学会分析综合的方法,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当然,创造离不开知识,因此,我们在训练其创造性思维的同时,须严格要求学生重视知识经验的积累,重视语文其础知识以及其它学科的知识。

三、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个人有创造的思维,并不一定就有了创造能力,他还应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培养学生这些创造能力呢?

首先要教学生“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创造是十分艰难,曲折的过程,而成功往往取决于“再坚持一会儿”,所以,我们要激发创造热情,培养创造意识,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其次要奋发进取,勤奋劳动,让学生从小培养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不知疲倦地思索,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培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再次,要克服定位的思维模式,独立思考问题,因为创造者的思维是活跃的,多疑好问具有丰富想象力,并保持对客观事物敏锐的感受力和惊诧的能力,并敢于摆脱一种格式的束缚,善于提出新的质疑。

最后,要掌握创新的技法,发挥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观念,要做创造型人才,勇于在创造性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创造实力。

197语

议论文中的“理”与“议”

河北省怀安县职教中心 任红雨

学生在学写议论文时,选择角度,确定论点,提出自己的主张看法并不太困难。难得是如何做到论而有“理”,议而有“序”,也就是如何选择论据、积累论据、表述论据。本文仅就这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 精于选择

论据要选择那些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事实。论据不在多,而在精。也就是说论据与论点之间要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如果把许多缺乏代表性的鲜为人知的事实都罗列起来作为论据,不

仅不能充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而且还会造成文章的隔靴搔痒蘩冗臃肿。在李瑞环写的《大力弘扬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职高语文课本第二册实验本) 一文中,作者为论证“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的论点,列举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地震仪的制造、哈雷彗星的最早发现、文艺作品中的“四大名著”、举世闻名的“四大石窟”、秦陵兵马俑以及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博大精深的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等作为论据。这些都是最具代表性的足以影响整个人类社会进程的世界瑰宝。

二、勤于积累

写议论文,学生最苦恼的恐怕就是手中的材料不多,论据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人拿到老师交给的论文题目,往往是“料”不足,“理”不壮,茫茫然不知如何下手。怎样 培养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资料充实论据呢? 我的做法是:

1.引导学生从已学过的语文、历史、政治等课文中搜集事例,概括归纳整理成一份论据资料,这种资料要分门别类拟出若干个常见常用的基本条目,如:知识就是力量、失败乃成功之母、实践出真知等等。中学各科教材就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材料仓库,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 条析理,储而备用。

2.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要使学生养成摘录资料的习惯,指导他们善于从平时阅读的各类图书、报刊、杂志、以及电视新闻中随手摘抄有价值的材料、史实、名人名言、警句,不断地丰富自己以备写作的资料仓库。

三、善于表达

议论文中,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说明论点,必须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统一。

1. 根据需要选择论证的方法

论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最常有见常用的有:(一)归纳法。(二)例证法。(三)演绎法。

(四)类比法。(五)反证法。不管用那一种方法,在结构的安排上都要严谨得体,井然成章。

2. 分析论证揭示论点与论据的联系

要让学生懂得,在一篇议论文习作中,你所提出的论点是否正确,关键是不仅要有充足的论据,还要对论据作出深入的分析。分析的方法一般有因果分析、演变分析、正反分析、点面分析、假设分析等。(一) 因果分析:从因果关系上对论据与论点进行分析,目的是以结果的可靠性来证明原因的可靠性,或者以原因的可靠性来证明结果的可靠性。(二) 演变分析:从演变过程的角度对若干论据的关系进行分析,目的是论证论点所表达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三) 正反分析:把正面论据与反面论据对照起来分析,目的是说明为什么一定要按照论点提出的看 法、主张去做,不这样去做为什么不行,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四) 点面分析:“点”是指具有代表性的具体论据,“面”是指从具体论据中推导出来的概括性论据。点面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使论据更加充分。(五) 假设分析:议论中提出一个确凿的论据后,假设它是虚假的,再对这个假设进行分析,使人看到它的荒谬。假设分析一般是从反面论证论点的正确性。

3、议要充分,叙要有度

议论文是议事说理的文体。这个“理”要让人信服就要议得充分,议的透彻,而作为论点载体的论据,总是提出一些普遍公认的事实,这就离不开叙事。议论文中的“叙”,一定要简洁精要叙而有“度”,决不可像写记叙文那样延枝申蔓放纵铺陈,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文章不伦不类,论点模糊不清。如何在议论文中掌握论据叙事的度? 这里举出几种常用的方法。(一) 化整为零。有的议论文整篇文章只引用一件复杂的事例作论据,对这复杂的事例可以“化整为零”,采取分段叙述,夹叙夹议的方法写。这样叙中有议,层层深入,要比先有大段的平铺叙事,然后再就事论理效果要好得多。(二) 概括叙述。有的议论文用比较单纯的事实作论据,这

样就可以用概括的方法,把事例简要地叙述出来。(三)说明特征。有的事实论据涉及到一些数字和细节,则又必须把必要的数字、增减的幅度等较详细地叙述出来,这样才能起到以事论理的作用。

要写出一篇好的议论文,涉及的方面还很多,诸如结构的安排、行文的流畅、词语的确切等,这需要习作者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逐步领会,不断提高。

326语

开展自主学习 训练思维能力

河北省清河县马屯学区 牛兰涛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就已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增长十分迅速。据统计,在现代社会里,知识总量是以几何级数在发展着,二三年就翻一番,十来年将增长30倍。在这种形势下,在学校十几年的时间光靠学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改变在学校里单纯学知识的做法,而把重点转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即不仅要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具有“点石成金”的指头,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成为真正有用的新型人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成为当前教学的一项主要目标,

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习热情。它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学习的主动性。主要指学生读书思考、积极探究的主动精神。敢于“质疑问难”是学生主动性的充分体现。学习的独立性。主要指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争辩,它是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集中体现。学习的创造性。主要指学生敢于和善于转换新角度思考、质疑、答问,敢于从熟视无睹的语言现象中发现问题,敢于发表创见。它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追求的较高境界。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自信力,对学习有必胜的信心,坚信自己能够达到既定目标。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强烈的成长愿望和崇高的志向。观察力,在思维指导下的感知活动,摄取外界信息的能力。持久力,也就是学习的毅力,坚持该做的事情,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保证学习的进行。记忆力,包括五个方面的指标:记忆的速度,记忆维持的时间,记忆的容量,记忆的准确率和记忆的选择能力。理解力,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创造力,是运用所学材料,通过思维和想象的加工,进行设计和探索,产生新认识或新思维的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独立的探求知识,发展能力并有所创造的过程,是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

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训练思维,使学生活学,学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为了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教师要以训练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会分析,由“死学”变成“活学”,进而达到会学。以阅读教学中,应开拓以下几条训练思维的途径。

1、抓课题,训练思维的正确性。好的题目,常用精警的词语,对课文的内容和主旨作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立意高妙,引人入胜。上课伊始,教师抓住题目引发问题,启动思维,

引导学生从“课题”这个窗口窥探,进行合理想象: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会写些什么?应怎样写?„„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从而仔细体会自己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有何差别,这对训练学生思维的合理、正确性很有作用。

2、抓思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在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思路,获得思路顺畅,对发展思想,训练思维的逻辑性,提高读写能力,关系重大。例如《鸬鹚》一文,既写了鸬鹚的活动,又写了湖面的情景,那么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两个事物的呢?可启发学生根据鸬鹚的活动过程及湖面所产生的相应情况列出这样的思路提纲:

鸬鹚:等待——捕鱼——归去

湖面:平静——不平静——平静

这样,学生不仅对作者的思路一目了然,而且学路也清晰了,为以后写类似的文章增强了逻辑性。

3、抓中心,训练思维的深刻性。课文的中心犹如军队中的统帅,读课文不明中心,不可能真正读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抓中心的训练,应不拘形式地全面渗透。如教《惊弓之鸟》后可设计这样一个填空让学生做:“《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只()的大雁听到()就吓得(),这个成语故事用来比喻有的人受过惊吓,遇到()就()。使我们懂得善于(),善于()才能()。”这是一道具有较高总结功能、概括性强的训练题,在本课导读过程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经过这一练习,学生对本文的中心理解就深刻了。

4、抓延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所谓“延伸”,也就是要向生活延伸,向实用延伸。这种课内外的沟通,有利于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教《赤壁之战》后,大多数学生仍意犹未尽,这时可把握时机,有选择地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与课文有关的某些故事。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5、抓评论,训练思维的创造性。学生阅读课文,不仅仅是消极地接受作者的思路,而必须经过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理解、生发、内化,这从根本上来说便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再创造的机制离不开评论。阅读活动中,评论是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还可以通过抓画面,训练思维的形象性,抓关键词句,训练思维的准确性等。

327 语 转变教师角色 促进自主学习

河北省清河县孙庄学区 任书玲

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和国民建设和国民素质。多年来,语文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走入了误区,教师照本宣科,画地为牢,教得死;学生学得死,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教学路子走,很少有思维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更谈不上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了。叶老早就提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强化教师的换位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笔者认为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 变“主宰”为“主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直是主动的施教者,即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甚至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囿于教材甚至把教参当金科玉律,注入式,满堂灌肢解课文,掰开了揉碎了把教参的分析和老师的理解塞给学生,因此,优化学习过程,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从变换教师的角色着手,把教师大量的讲解分析,变为学生的自读、质疑、问难、过程。例如,初读课文后,

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学懂了。可从课题、字、词、句、片断及至一个标点符号,谈谈学后的收获,再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不理解、突破难点,使学生主动参与,诱发兴趣,激发求知欲。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与学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一理论核心是强调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二、 变“他主”为“自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核心问题,要将学生从长 期被动接受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变“他主”为“自主”。这一转化有“量”和“质”的保证。所谓“量”即时间上的保证。例如:我在教生得出,廉颇在保卫赵国中的作用与蔺相如等同。因势利导出了一道填空题,“如果没有廉颇,赵国就会(),如果没有蔺相如,赵王就会(),只有廉颇和蔺相如()才能()。”让学生懂得团结一致的重要性。这一语言文字训练安排了十分钟,保证了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其次是“质”的保证,在学习中,参与学习是主要学习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权。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在动口、动脑、动手中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例如,在总结课文时,让学生选择评价,学了《将相和》一文,你喜欢文中的谁?不喜欢谁?为什么?有的说:“我不喜欢秦王,因为他仗着国势强盛,常常欺侮别的国家。”有的说:“我喜欢蔺相如超人的勇气和才能,尤其是他临危不惧,不计个人得失,忠心为国的好思想。”还有的说喜欢廉颇,因为他有百战百胜的将才和知过能改的美德。学生表达后,我让他们记下评议会上的情景,写一片断《小小评议会》,巡视中发现有独到见解的好思路给予表扬,发言虽然只有五六个人,但是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三、 变“内容”为“例子”

叶老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材是学生自主学习,训练语言文字和提高学习能力的材料,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正确把握处理教材是优化学习过程,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特点,从三方面着手:

1、精心筛选,例如《劳动的开端》的教学的重点是第一次挑煤劳动。《三顾茅庐》重点部分是第三次拜访内容。在初读课文,解决字词,感知大意后直奔重点段,让学生精读,通过“访问前的争执,访问途中的态度,门口守候的诚意,访谈时的虚心求教。”把刘备的言行深化了,正是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态度感动了诸葛亮,才使诸葛亮答应出山辅助刘备。至于“一顾”、“二顾”则略读、粗读,腾出时间,集中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扎实训练。

2、组合融汇,语文教材经专家精心编排,有科学的系统性,但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可以适当调整、重新组合,例如省编教材第五单元,其中三篇写人,一篇写景,根据需要我把《庐山云雾》安排在《松坊溪的冬天》一起上,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凭借教材,举一反三,较快提高专项能力。

3、补充拓展,“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把全部希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做到四个结合,语文教学同学生生活相结合。学习通讯报道后,要求把学校少先队开展“我献一本书,能看千本书”的活动进行报道,并积极投稿,美术作业制作贺卡,要求把语文课中学过的祝贺语用上去,使之锦上添花。学习《松坊溪的冬天》与家乡的冬天作比较,经常选择与教材相关篇章,让学生快速阅读,扩大阅读量,增强学生对语言的吸收和积累。总之,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28 语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河北省清河县黄金庄学区 宋九刚

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并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同时,还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可以从哪些环节着手去质疑,怎样质疑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 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

预习不仅能读懂一些课文内容,学会一些知识,而且还能发现一些问题. 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内容和学不懂的知识,这就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我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先布置学生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并把问题写在质疑本上。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前,学生在预习本上质疑:作者把那天的天气写成“灰蒙蒙”,“又阴又冷”,这样写有什么意义?文章写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周总理迎送国际友人,陪毛主席检阅人民群众的矫健身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显然这些问题提得较有水平,且有一定的深度。尤其是第一问提得更好,因为学生不懂得这是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当时人民群众失去周总理的悲痛心情。然后,通过释疑来解决这一问题。所以从中不难看出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能促使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弄懂课文中的疑难问题,从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 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教材资源之一,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能使学生养成善于思维的良好习惯,弄清题目与课文的内在联系,帮助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文构思,形成相应的学习方法,又能开发学生智力,诱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田忌是个什么人?”“他和谁赛马?”“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赛马?”“他为什么要赛马?”“他是怎样赛马的?”“赛马的结果又是怎样?”“读了这篇课文,我们会得到什么收获?”这些问题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于是我就把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可见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同样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 引导学生在讲读课文中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如,教学《惊弓之鸟》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我问:“同学们刚才认真朗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在读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呢?”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更赢为什么只拉一下弦,那只大雁就落下来了?”“魏王为什么不知道会有这个结果?”“为什么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它飞得慢,是因为它受了箭伤,伤口还在作痛’后面为什么不打句号?”第一问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涉及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加上讲原因的那一段逻辑性很强,所以不是很难懂。至于其它三问是出乎我意料的,学生怎么会冒出这样的问题呢?我想:往往教师始料不及,恰好说明学生思维的创新,教师认为“不成问题”的问题,恰是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于是我就把问题全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讨论,解决问题。后来集中讨论时,学生发言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分析、奇特的思维、奇妙的语言,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四、 引导学生在课文的结尾处质疑

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文章是篇末点题,有的文章是篇末点明中心,还有的结尾是发人深思,回味无穷。若能引导学生在课文的结尾处质疑,定能使学生对全篇课文有更完整、更透彻的理解。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读完文章的结尾后,我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这篇文章的结尾是不是与众不同,你们读了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思考后发问:“既然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那为什么还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笔呢?”“小女孩在大年夜被冻死了,应该是很痛苦的,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随着死亡而来的痛苦和泪水,而写嘴上带着微笑呢?”显然,这些问题是提得棒极了,因为它涉及了文章的中心。后经讨论思考,学生才领悟到小女孩冻死时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那是因为小女孩曾经在幻想中觉得自己的灵魂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天国去了。她是在这样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还领悟到了作者不写小女孩随着死亡而来的痛苦和泪水,而写嘴上带着微笑,这是作者构思上的匠心所在。用这样的手法更能引起读者深思,品尝出蕴含在里面的苦味。从而深刻地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通过这样的质疑、释疑,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且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总而言之,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329语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创造思维

河北省清河县渡口驿学区 田国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疑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学习、求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或者条件下),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达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以疑为突破口,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呢? 一、设疑 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在导入时,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猎奇的情感,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设疑激趣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提出学生一时还无法解决的问题,借以强调所要学习内容的重要性,震撼他们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我为《北京》一课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这时,马上有几个学生高高举起了手,我接着说:“那你们愿不愿意当回导游,带同学们去游览一下呢?”这时,高举的手马上缩了回去。我见了,笑着说:“其实当导游并不难,《北京》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按方位顺序来介绍一个地方。这篇课文谁学得好,谁便可以当名出色的导游。”话音未落,学生就跃跃欲试了。学完课文,我播放《北京》的录像片,请学生上台当导游,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在兴趣盎然中一下就打开了。

二、启疑 促思

孔子要他的学生“每事问,”我们也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但是,当学生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时,教师就需要启发学生产生疑问。

例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学生读时,似无所疑,但是我发现他们只领会了诸葛亮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为了增加草靶子受箭的面积,使草船的两面都能受箭。至于这船头为什么非得先朝西后朝东,学生显然是疏忽了。于是我问:“如果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摆开。’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可不可以?”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起了思维情趣,他们联系当时的环境、气候、找根据、细琢磨。终于弄明白了这“掉转船头”的妙用之二是为了能顺利返回,因为江水流向是由西向东,去时船头朝西,虽逆向而行速度较慢,但此时曹军尚未发现,慢点无妨,后来掉转船头,回来时船头朝东,回南岸正好顺风顺水,船速如飞,曹操追之不及。所以“掉转船头”真是一举两得,由此,也可见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由疑而思,由思而明。可见,“启疑”是一把最有可能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

三、争疑 启智

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争论中往往比单独地思考更能发挥创造。,当学生间思维相异时,教师不应先当“法官”,而要鼓励学生发表更多更好的见解,在争疑中启智。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到“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有个学生提出“美丽”就是“漂亮”,小女孩的奶奶已是满脸皱纹的老人,作者怎么还用“美丽”来形容呢?另一个学生发言:这里的“美丽”不等于“漂亮”。这时,我指出:究竟是谁觉得奶奶这样“美丽”?引导学生把争论引向深入。在争论中,学生产生了各种观点。在说理时,学生相互启发,终于得到了较有价值的新见解:奶奶是唯一疼爱小女孩的亲人,当暖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鸭、美丽的圣诞树相继消失时,小女孩是多么的痛苦、孤独、无助。这时,她想到了奶奶,在她的眼里,奶奶是高大的、美丽的。这个“美丽”是“慈爱”的形象。争论中,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发现了结论,这使他们充满了无限喜悦的激情,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得到培养与提高,进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地发展。 四、探疑 求异

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作不同的回答,或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另辟蹊径,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如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一个学生提出:“凡卡没把地址写清楚,爷爷是不能收到他的信的,可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这样写呢?”文章似喜实悲的结尾确实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于是,我抓住契机,激发疑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我说:“是呀,凡卡怀着强烈的愿望把那封宝贵的信塞入邮筒,可万万没想到爷爷是永远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的。那凡卡的命运又将怎样呢?”情感的感染性,使学生展开了求异思维。有的说:“凡卡继续受苦,最后被老板折磨死了。”有的说:“凡卡受不了折磨逃走了。”有的说:“凡卡逃跑又被老板抓回活活打死了。”回答中带有明显的同情,悲痛的情感。这时,我又把提问回到刚才那位学生的疑点上,我说:“既然凡卡无法摆脱这悲惨的命运,那文章这样结尾的用意是什么呢?”这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有的说:“文章以梦结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是个不能实现的梦。”有的说:“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穷人是永远过不上好日子的,只能在梦中寻求。”有的说:“这个结尾看似美好,其实隐藏着不幸,更激起我们对凡卡的同情。”学生对凡卡的“命运”展开的求异思维,激起了他们情感的涟漪──对凡卡的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憎恨。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抓住疑点,创设问题情境,由疑促思,以疑启智,是能够形成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及创造能力发展提高的,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发挥教学机智,创造性地加以实施,并持之以恒。

330 语 谈谈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几条途径

河北省清河县渡口驿学区 张贵英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关键的部分,作文成绩的好坏决定着一个考生语文成绩的高低,特别是在中考和高考中,作文的成绩高低有时往往就决定着一个考生今后前途命运的如何。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学写好作文呢?这是至关重要的。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几点有效途径与做法: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有兴趣,才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学习。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写作教学的前提条件。许多学生非常害怕写作文。写作时,往往感到无从下笔,产生沉重的思想负担。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就失去兴趣,当然也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因此,我在教学上着重于点燃学生的纯真好奇的火花,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增强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把写作变作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惬意的气氛中写出自己心理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创设情境时,老师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设计作文的题目。如班级、学校、当地社会上新近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热点话题等等。当然最理想的是能够对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的事件做出迅速反应。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只有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才能有所感,有所思,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二、 体验生活,指导学生获取生活的原材料。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写起来就会有真情实感。作为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可以指导学生回忆以往的生活经历,引发联想,重现直观,借助已有的生活阅历,关照现实生活进行创作。也可以指导学生直接地去接触生活,体悟现实人生,引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感和思考。通过感悟、体验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只有写观察过的事物,体验过的生活,作文才会有真情实感,这是使作文言之有物的前提。在指导写作文时,要指导学生善于从自己的身边寻找材料。告诉学生作文的材料就在自己的身边。有的学生往往认为作文“没什么东西好写的,也不知道怎么写”。咬着笔杆子无从下手,写出来的作文很空洞。这些学生因此而感到苦恼,甚至对写作有一种恐惧感,产生一种“作文痛”的病根。

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每天的生活就是一个万花筒。它色彩斑斓,丰富多彩。常常有的学生局限于在家就是一日三餐,在校就是读书作业,两点成一直线,思维狭窄,不能突破常规。事实上,每天上学去,只要留心一下,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上学的路上本来坑坑洼洼,现在已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旁正在建成一幢幢小洋房,还有我们回忆往昔;想想漫长而有趣的寒暑假;天真可爱的四季童年;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琐事。我们班的学生大多是农村的孩子,大多数的爸爸妈妈在田里劳动。有一回,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有几个学生说怎么写呀?我就笑着对他们说有的同学家里有大棚,你们有没有到大棚里帮爸妈劳动过呢?你们知不知道他们的辛苦呢?那些学生点了点头。经过我一番话,一位学生就写了《爸爸妈妈真辛苦》。因为亲身经历,有所思有所想,根据自己的回忆,这篇文章写得相当生动!要知道“身边的一滴水虽小,也能见太阳,秤砣虽小压千斤”。

三、 以读带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所谓“以读带写”,就是先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促进学生写作。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语言技巧的借鉴。语言的积累涉及作文的取材,语言技巧的借鉴涉及作文的写法。因此,在指导作文时,要指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除了指导学生阅读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还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把阅读扩展到课外。中学语文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结构简单,又通俗易懂的短文,有利于学生模仿,而且还能从中搜集到许多的材料,如观点、例子、名言警句等等。如果单独阅读教材的文章这还不够,还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把阅读扩展到课外,从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多渠道获取大量信息,积累的例子作为材料为我所用。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写作的材料,还充实了他们的思想,提高了认识水平。

在进行课内外阅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写周记的形式辅助课内的作文教学。学生在写周记的同时,一方面锻炼了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开阔了他们课外阅读的视野,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在学期开学初我先做好计划,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定数量的命题周记,每两周写一篇。这些命题的周记题目比较小,范围很具体,要求也比较宽松。让他们写起来不感到困难,有不少同学写得挺深刻的。除了让学生周记外,我还要求学生每周抄写三段认为自己读起来很精彩的文字,这样做,一方面促进学生去大量的阅读,另一方面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材料。通过课内外的大量阅读,以及各种方式的练笔,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写作的积极性也激发起来了,大大带动了作文的教学。

以上是我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完善,作文教学观念也将出现重大转变,作文教学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不断更新。

补 活跃课堂气氛 激趣乐学

元氏县槐阳镇 吴焕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小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以及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这是值得我们每位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探索教法,激趣乐学

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如果把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枯燥乏味。因此,巧妙设计准备题搭桥铺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知识正迁移,把前面练习的“求多几”的问题,改为“求少几”问题作为尝试题,通过启发学生比较,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然后激发他们试着解答,就能激发学生的情趣。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能正确地理解,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着种种的疑惑。此时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他们讨论,大胆发表不同的看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思路方法。这样做就会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动手实践,激趣乐学

学习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人的大脑就是思维活动的中枢,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动大脑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量、动手画、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改变了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而是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独立做实验,让每位同学测量自己手中的三个大小不等的圆的周长,然后再测量直径,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亲自测量,同学们都明白,从前面的三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中发现不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都是与这个圆本身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最后,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很快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自己推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着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情境,激趣乐学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

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

四、开展竞赛,激趣乐学

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比赛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面向大多数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常有的口算竞赛,在每几分钟的口算训练中,我常以“开火车”、“抢答”、“夺红旗”、“接龙比赛”、“自作转盘口算卡”、“找朋友”、“争冠军”、“做医生’等形式的比赛练习,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采用对问题回答对的或做对的,来“鼓励他”鼓掌三下。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习的疲劳,在乐中掌握知识。

总之,我们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因此,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乐趣中学到知识,在乐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98语

浅谈中学生作文

元氏县殷村镇中 魏军杰

想写一手好作文,是大多数中学生的心愿,害怕作文,又是许多中学生的通病。究其原因,是因为作文不好写。作文是—项十分复杂的思维活动,对成年人来说,也是为难之事,何况阅历不深、知识面尚窄的中学生呢? 所以我们要面对现实,理解中学生作文的难处。从各方面给中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写作氛围。让中学生对做作文化“畏惧”为“喜爱”、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从而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作文探源

作文隶属于语文科,是语文教学中—个相对独立的重要内容。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程度的加深具备相应的作文能力。作文教学要求有严格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方式。作文又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

对学生而言,经常要面对老师留下的作文作业和考试时的作文题目。这两者都因有限定的时间和指定的内容而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尤其是各类考试中的作文。中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篇中心突出、条理清楚、并具备一定特色的作文,没有一定的写作素质和技能和办不到的。而许多中学生正是由于难以达到这一要求而望“文”兴叹,产生作文“难”的心理。

二、写好作文必须喜欢“作”文

一般中学生作文的动机来自作业和应试,不管他们喜欢不喜欢,必须被动的接受作文,而被动作文是难以写好作文的。

在升学考试的语文试卷中,作文占的分值很大。基于升学的压力,中学生对作文又多了几分畏惧。畏惧和被动促使他们努力去写作文,但作文又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是语文知识的机械堆积。作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他不仅需要深厚的语文基础知识,还需要文思,需要灵感,基于功利和压力是写不出优秀的作文来的,所以写好作文的根本在于学生良好的写作动机。 中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应试,而是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把自己的学习同国家、同社会联系起来,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就成了作文的主人。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艮好的写作动机,光空洞的说教是不行的。我们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和学习特点,结合本地实际,在学生中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搞社会调查,建设德育基地,召开主题班会,组建文学社和科技兴趣小组等等。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去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规范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相信,丰富多采的生活会促使我们的学生自觉拿起手中的笔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成为作文的主人。

三、作文无捷径,作文要勤奋

写好作文是毫无捷径可言的。它需要“勤奋”这个传家宝。首先作文要求学生勤奋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其次更要勤于练笔。

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勤动笔。在中学生常规作文之外,练笔最好的方法是写日记。日记给人的写作氛围最为宽松。日记没有一定的模式。无论何种文体都可以随意来写。你可以描写风景,可以况明事物,可以议论时政。在坚持写日记的练笔中,你会逐渐掌握写作的规律,同时日记中积累的大量材料将是你作文时用之不竭的素材来源。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中学生要写作文,还必须勤于读书,读书的目的是拓宽中学生的知识面。书籍会向中学生打开一扇多彩的生活窗口,通过读书,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同时读书后,做„‘些文摘和写读后感,也是积累作文材料和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作文的修改

在作文教学中,关于作文的结构与选材大家都能注意,我们这里主要说一下作文的修改。

有个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纵观古今中外的名文名篇,无一不是经过反复修改过的,而且没有一个作家不是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了“千锤百炼”的。

唐代诗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语,也有“推敲”之典故,所以有唐代的诗歌,才成为中国文学史中一枝艳丽的奇葩;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在写作《醉翁亭记》时,写文章派仆人抄松友人赏阅,仆人刚走,他突然觉得有一句中应加上“而”字,便立即让人骑马去将文章追了回来,这就是文学史上有名的“快马追字”。而且,每次他写文章,总是抄份,分别张贴于卧室、厕所、客厅, 以便随时修改。正因为他的写作态度如是严谨,他的每一篇文章才成为文学典范,他个人才得以荣膺“唐宋八大家”之列。

俄国的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也是个修改文章的好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经过反复修改的,其中《战争与和平》的开头就修改了三十几遍,可谓用心良苦。像类似的佳话,在文学史中俯拾即是。正因为这些作家对自己的每一篇文章反复推敲增删,我们才有了一部辉煌的文学史,才有了数以万计的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与世推移、经久不衰的好作品。

对文章进行修改,实际上是对文章的再创作和再提高,无论是内容、结构或语言。

作家是如此,中学生处于学写文章的关键阶段,更应如此。不修改文章,就找不出文章的弊病;不修改文章,就不能使自己的文章得以提升档次。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们的作文已做过数百篇了,可为什么学生们还是写不出象样的文章呢? 就因为我们平时对修改文章重视不够。老师每次布置的作文都是新的,学生每次做的文章都是新的。旧文章呢? 看—下批语后早丢到—边了。到下次作文章时,还是外甥打灯一一照旧!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提倡、鼓励和要求中学生做回头作文,多进行修改,只有这样,他们的作文才能得以真正的提高!

“纸上得宋终觉浅,知此事须躬行。”中学生要真的写出好作文,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去勤奋学习,热爱生活。当你能够用手中的生花妙笔写出一篇—篇的佳作时,你的生活也会像你笔下的文章一样美好。

99语

《雨霖铃》与《扬州慢》赏析

元氏五中 王志军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姜羹的《扬州慢·淮左名都》同属婉约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和欣赏呢? 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两首词作一些粗浅的分 析和欣赏。

一、同为婉约,风格各异。

宋代词坛,豪放派与婉约派占据着主要地位。前者主要以苏东坡和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主要以柳永、姜羹等为代表。这两大流派,给宋代词坛增添了无限光彩。以婉约词而论,柳永是宋词开拓期的代表作家,姜夔则继承了北宋婉约词人周邦彦的格律严整的艺术传统,词中讲究音律,又多用典故。姜夔的词在音调和意境方面,具有清越、高旷的格调。臣此,可以说姜夔把婉约词的创作推向了新的水平。其作品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虽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但他用词抒写个人的身世,其情志之深厚细腻,是其他的词人无法比拟的。以《雨》和《扬》来说,在格调上,两词都未超出婉约词的范畴,从而被后人誉为婉约词甲的佳作,但两词并不完全相同。

《雨》词主要写寓憨别恨,所叙乃儿女之情。由于双方感情极深,所以这和感情就表现的

尤为缠绵、深厚。如起笔的景物描写一开始就创造了一种悲凉、凄婉的气氛,在这种环境气氛中,逐步展开了主人公与恋人相会、话别,以及远行之后的种种设想等感人泪下的生动画面,最后又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结,可谓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景交融,景中含情,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词凄抑、缠绵的词风。

《扬》词主要写词人路过扬州所看到的离乱景象,抒发黍离之悲和感时伤世的情怀。词人在表现这种内容时,独辟蹊径地连用杜牧诗,造成一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约哀婉、凄怆的意境。结句又用“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来加强反诘语气,移情于景,借景抒情,在风格上则显得更为凄清、凝重。

二、以情贯穿,其情不同。

《雨》和《扬》二词都抒写丁词人真挚细腻的思想感情,塑造了词人的自,我形象。但柳

永和姜夔毕竟是不同时代的词人,他们抒发的感情不能不打上各自时代的烙印。 《雨》词抒发的是词人离亲之痛。“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些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落魄飘零、悲怆哀怨的情怀.《扬》词表现的则是黍高之愁,是词人关怀国家命运,感舌;离的慨叹。感旷伤世的心绪,渗透于对扬州残破景象的描写中,传达出冷月无声的凄凉感受;作者忧国伤时搏慨,主要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烘托出来。虽然该词的情调是低哀怨、凄凉的,但词人在词中把一个关心国事而又失意的知识分子那种忧国之忌表现得真挚感人,从而作品的思想深度与广度较《[冈]词有了极大的开拓。

两词的感情为何会不同呢? 这需要我们对词人生活的时代有所了解。柳水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繁华的汴京是他生活和感情上的真正故乡。科举落地后,由于他的失意情绪,和青楼歌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对她们的生活、思想、感情有了深切的体验。因此,《雨》词中洋溢着低回婉转的抒情色彩,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初期的社会现实。姜夔则不同,他生活在动乱的年代,女真统治者强加给汉族人民的灾难,战争给中原:大地撞成的创伤,实在难以从词人的心头抹去。因此,“自胡马窥江去后,废弛乔木,犹厌言兵”,“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很明显,《扬》词更多地揉进了词人的国家兴亡之叹,比柳永的《雨》词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三、笔法独具,各呈异彩。

首先看关于情景的处理。情景交融、完美和谐的意境在柳永、姜夔的词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雨》词起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下阑设想主人公告别亲人远行之后旅途的孤独和寂寞,都叙事与写景、抒情结合起来,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另外词的章法、句法和用字都很有讲究,在铺叙中,将叙事、写景和抒情适当安排,这些融情于景、景中含情的名句,或以声状景,或直接对景物加以描摹,都生动烘托丁一个离亲远游的客子凄凉的心境。《扬》词一开始先描写昔日扬州城无限繁荣的景象,“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春风十旦”,然后笔锋一转,又描写了作者今天目睹的扬州城到处是“荠麦青青”、“废弛乔木”荒凉破败的景象,写景中不仅寄托了词人深沉的黍离之悲,也流露出对敌人暴行的憎恨和对统治阶级苟安一隅的不满。下阕“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更是借景抒情的名句。

再看两词在具体手法上芒有的独到之笔。《雨》词以铺陈叙述见长。先由写景入笔,然后

写入的离别.在描述这种离别场景时,先后从场面、人的心绪和“执手相看泪眼”的细节动作,以及“无语凝噎”的内心活动等方面精雕细刻,把人物的情态表现得入微传神。这和眼前离别写完之后,词人又把他的笔触伸向设想的情景,仍扣住眼前的离别时刻,从傍晚分别到“暮霭沉沉”的万里征途,再到深宵的借酒浇愁,再到酒醒杨柳岸的黎明,铺叙中时序安撑清晰,章法严谨不乱,人物内心世界在铺叙中得到委婉细致的表现。

《扬》词则以对比的衬照见长。词中先以追忆扬州繁华之景为衬托,然后反衬出今日扬州之荒凉破败,词人从目身的亲眼目睹写出扬州城战后的巨大变化。起笔的乐景与下面拘哀最形成鲜明对比。下阕则巧妙地使用杜牧的诗句,进一步进行今昔对比:连才华横溢的杜牧面对此情此景都会感到吃惊,都难以用诗句表达对国家破败妁无限哀情。作者运用虚拟之笔,把今日扬州景象之凄惨和词人感慨之深沉表达得淋漓尽致。

语言上,《雨》词更为通俗晓畅,《扬》词的语言与《雨》词相比,显得更为典雅,词中接连用典,借古人之诗意达逗人之情怀。词人在词中善于于虚处着笔,避免直接表露,追求言外之意,周意较柳永的《雨》词更为深沉含蓄。

通过比较赏析,我们对这两首词有了明确的认识。两首词尽管在一些方面存在着差别,但这两首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都称得上是极为出色的优秀之作。

207语

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河北省武安市南关小学 刘焕书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题精神,促进入的个性发展为宗旨。在作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作文教学中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 学会观察,激发创作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自己感觉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或深受感动的”事情,就是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让学生感到习作不难,乐于写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善于观察的能力,要学会留心周围的事物,自己身边的点滴小事,家庭的琐事,自然界的一草~木„„。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针对不同事物给予不同指导。例如;写人物时,要抓住人物特征,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观察;写植物时,要从植物的茎、枝、叶、果入手,抓住它的颜色、形:吠、气味等特点去观察,还要注意不同季节带来的变化;写动物时,要从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去仔细观察:写事时,既要把事情的经过叙述完整,还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思考,在生活的海洋中汲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才能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才能标新立异,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二、 不拘形式,自由写作

写作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之一。它要求作者享有充分的自由权,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形式有时是一副很沉重的镣铐,如果过多地强调形式,即使是成年人、作家,也难以写出好的作品来。对刚刚学习作文的孩子,如果一味地强调形式,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这样写好,那样写不好„„这无异于一位母亲要求刚刚学步的娃娃,不许迈八字脚,不许趔趔趄趄,要收腹挺胸正步走。如果以苛刻的“清规戒律”束缚孩子,孩子不仅难以写好作文,还会畏惧作文,厌恶写作文,并由此丧失对写作的信心和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题目,让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像看图作文、续写、给材料作文等等,都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好的形式。如,学完《凡卡》一课,根据结尾要求续写故事,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写自己设想的结果,“爱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这道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有的想象凡卡醒来,爷爷已经把好多他喜爱吃的东西摆满了一桌子:有的想象凡卡醒来发现自己住进了犹如宫殿的房舍里:还有的想象

凡卡再也没有醒来„„学生写得很有新意。再如,请以“假如我是„„”为题,自拟题目,体裁不限,写一篇300字以上的作文。这道作文题,解除了束缚学生的条条框框,自由命题,自由选材,自选恰当的体裁,给了学生更大的创新空间,有的学生写道假如我是老师,要像妈妈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护学生,对有错的学生说服教育,不体罚学生„„有的写假如我是科学家,我要让地球人搬进月宫和嫦娥仙子同歌共舞;有的写假如我是歌唱家,我要到最需要歌声的地方为他们演唱„„同学们的表达方式多样;记叙文、诗歌、童话等等。在这里学生没有了束缚,没有了禁锢,主体精神得以发挥,作文信心得以增强,写作兴趣得以激发,表达空间得以拓展。通过有序的训练,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在作文课上,教师要突出主导地位,对学生在审题、选材、结构等方面要加以启发和引导,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人人感受到写作是一种表现自我的需要,是一种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精神享受的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烁。

三、 相互交流,分享快乐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重要一环。通常的做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缺乏主动性。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是作文教学中值得提倡的好方法。同学们的一篇篇作文,各有精妙之笔,各有闪光之点,各有可圈点之处。或情节逼真,或描写动人,或语言质朴,或纯情感人,或遣词造句,一语惊人„„通过相互交流习作,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借鉴、相互吸取、相互营养,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达到心灵审美的自足、自适、自娱和自我提升。同时教师还要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在班上办“创新习作园地”对有创新的作文给予发表,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加学生创新的热情。

206语

浅谈作文教学的创新

武安市康二城镇招贤学校 李际太

“推动素质教育,强化能力培养”是教改的主题,随着教学改革的刁;断推进,作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作文教学,老师扮演着重要角色,老师当堂指导,学生奉命写作,写出的文章一定要思想积极,主题深刻,评阅作文时按框框去套作文,如果学生超越了老师的思想,老师往往会还以颜色。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遏制了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这种旧的作文教学模式远不适应当前的教改趋势,因此作文教学的创新势在必行。那么,怎样实现作文教学的创新呢?

一、作文命题要新颖灵活

有些题目,由于旧俗套,学生写过多次,见到它就生厌,如《我的老师》。在这种情况—卜,教师可稍微改动一给他们一种新鲜感,刺激思维,激起写作兴趣,如《老师,您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我想对你说》等等。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反对命题作文,这种形式束缚了学生的思想,给他们设置了过多的禁区,仙们好似“带着镣铐跳舞”,根本就没有多少自山发挥的余地。所以在作文形式上,教师要力求出一些自作主张的命题作文,多用半命题或无命题,把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话,愿意去写。要允许学生百花齐放,放手脚去写自己想写的作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作文评语要讲究艺术传统的作文评语缺乏指导性,套话连篇,诸如:合理,内容完整,语句通顺,书写认真,一类的话,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看厌? 又怎能让他们的作文有长进呢? 这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刘学生作文的批阅,也应冲出传统的樊篱,能简单的套用以往的批阅标准,应以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为山发点。批阅时可标出文章好在何处,新在哪里,既要指山值得肯定的优点,又委婉地指出之处,提出努力方向,这样学生会乐于接受并积极改正缺点,努力写好作文。

三、作文内容要“真”中求“创”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为了得分, 教师怂勇学生编空话,说违心话,学生无需也允许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世界,宣泄情感,结果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改革作文教学,要启迪学生用自己的心灵说话,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要让学生融入自己的看法,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既要实话实况,又要敢想天开。美国一位小学生的一篇作文就是因为想象力丰富,颇得好评。大概内容是, 有几个男孩到郊外去玩, 在芦苇发现一只蛋,引起了孩子们的争论。有的说是蛇蛋,有的说是鸟蛋,争论了半天,最后孩子们决定把蛋拿回家放在烘箱孵„„蛋壳破了的时候,孩子们凑在一起看着,哈,蛋里孵山来的竟是里根总统! 这篇作文由于结尾想象奇特,得到很多老师的青睐,所以学生作文既要提倡孩子心里,又要意培养创新精神。

202语

阅读识字教学之管见

河北省南宫市北街小学 冯春莉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环节,是识字的基本途径„„”这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把识字与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识字寓于阅读之中,在我看来应根据阅读的需要安排方法步骤,不能把识字与阅读简单的机械相加,脱离语句、语言环境去孤立的识字,应重点把握以卜几个步骤,循序渐进,方能收到较好效果。

首先,通读课文学字音,辅以渗透义和形。揭示课题后,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通读课文,借助拼音自学字音对生字生词要联系上下文想字义、看字形。例如,教《称象》一课时,解题后提出:为什么要称象? 有几种办法? 谁的办法可行——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学生听后急于知道课文内容,教师则可’放手让学生读时学字音、想字义、看字形。这样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推动下,自觉地读起课文来,使一些牛字牛词在学牛脑海中产牛了初步印象,甚至产生一些疑问,然后教师再正字音,识字义,析字形。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次,研读课文学字义,巩固字音辅以析形。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一定会遇到一些不懂的宁和词,并急于弄明白,这时教师研读课文,学生就能一步步跟着思维,使师生思维同步,通过研读课文,解释字义,辅以析形,使学牛理解生字、生词的真实含义。同时也巩固了宇音,重现了字形,再如《称象》一课中有“那年,曹冲才7岁”把原句与“那年,曹冲已7岁”进行比较,让学生悟出仅一个“才”字,既写出了曹冲年纪小,又表现了他绝顶的聪明才智。又如《精彩的马戏》一课,“小猴了穿着小孩的衣服,爬到高杆项上,在上面‘倒竖蜻蜓’”一句,其中“倒竖蜻蜒”是新词,首先引导理解这个词,教师出示插图,学生一看图,词义就迎刃而解了,然后再把该词放到句子中去,学生就知道“倒竖蜻蜒”这个词表坝,了小猴子精灵般的顽皮样子,使词义的珲解与阅读真1F 融为一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联系上下文解词的能力,又能牢牢把握其真正含义,达到牢记、会讲、会用的目的。

第三,结合音、义析字形,辅以巩同音和义。学生大脑中真正识记学过的生宁、词,是需

要一定的信息储存期和信息反复量的,这两个条件制约着尘字的识记。学生在初读、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掌握了字的音和义,有了一定的信息反复量,对生字、词有了一定的印象,在此基础上用音、义结合的办法来学字形,可以说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同时也有利于分散难点,减缓了学字形坡度,比开始就学生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的记忆效果。 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要结合生字、词的音、义,抓住字形的特点,启发学牛弄清牛字的基本笔划、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注意引导学生联想形近,同音字,多音字,在比较中区分,在鉴别中识记。如《壁虎借尾巴》一课中“甩”这个生字,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①出示卡片“甩”,问:这个生字怎么读?

②它在课文的什么地方? 谁能做一做“甩”的动作?

③你怎么记住这个生字? 比较“用”和“甩”的异同。

④看老师在田字格里怎么写这个字,自己写一遍。

有的还可以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帮助掌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对识字产生了浓厚兴趣,如“坐”字编成“二人坐在土地上”; “卡”字编成“上不去,下不来卡住了”: “蒜”字编成“二小二小,头上长草”等。这样,生动形象地把字的音、形,义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牢记。

最后,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识字的目的在于应用,要引导学牛在全面掌握音、形、义的基础上,采取提示自学、自学交流、反馈指导的办法,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目的。自学提示,自学交流,反馈指导的过程。自学提示,就是教师在学生自学前,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识字程序自学,教师巡回个别指导;自学交流,就是让学生交流所学情况,教师点拨,从音、形、义三个方面讨论;反馈指导,就是教师在巡回中,在学生交流中,接受反馈信息,抓住其中关键处,易错易混处进行指导训练。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学用结合上下功夫,反复进行扩词、组词、造句训练,以检验学生的识字效果,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寓扩词、组词、造句于游戏、比赛活动中效果更佳。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把握好上述四个步骤,就能寓识字于阅读之中,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以上乃本人实际教学的一些做法和对阅读识字教学的粗浅认识,实乃一孔之拙见,仅以此与广大同仁商榷。

210语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培养

河北省威县梨元屯学区 范贵霞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所谓“语感”,也就是语言意识,即指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有效的语感训练能帮助学生知语官之神妙,洞察语育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语的强调,就是要注重对语言的直观感受和直接把握,亦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一种在乎日教学实践中锤炼出来的对语言的真切领会和深刻理解,甚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的默契和感悟.低段学生处于学习书面语言的启蒙阶段,

正是落实听说读写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质的大好时机,作为低段教师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

一、字词句教学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语感的关键在于能够凭借直觉,灵活而敏捷地把握各种不同语言环境中语言质的规定性。

我们的低段小学生处于书面语言的启蒙阶段,生活阅历和言语感情经验还很肤浅,极儒我们教师在宇词句教学之中利用实物、动作、表情、多媒体等直观形式或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把学生常用的字、词、句等同事物建立起联系。如在教学第三册课文(落叶) 时,我们可先让学生说说秋天自己看到的树叶往下落时的情形,而后再利用多媒体演示树叶纷纷扬扬飘落的情景,并配以优扬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凭借视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到落叶的美。这样,下次学生再看到“落叶”这个词语时,心中便会自然而然出现美丽的落叶图,从而达到凭借直觉感受语言美。又如在教学第一册课文《北京天安门》时,因为一年级学生对“天安门前国旗升”感受不深,无法体会那种自豪的感情。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先请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升国旗,升国旗时人们的表情是怎样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播放国庆50大典、奥运会时升国旗时的场景。看着国家重要领导人、运动员们严肃、自豪又热泪盈眶的样子,学生的自豪感也定会顿时大增。不但朗读得感情深厚,下次在阅读中再接触到跟天安门有关的材料时,就会把它们与刚才看过的录像不由自主地联系起来。

二、初步培养咬文嚼字的能力

实践证明,要有比较敏锐的语感,必须经过严格的语言分析训练,做到叶圣陶所说的“一宇未宜忽,语语悟精神。”这语言分析,即咬文嚼宇。低年级课文虽然浅显,但因为学生刚接触书面语言,进行咬文嚼宇的训练就十分有必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采用比较、联系上下文、想像等方法来训练。例如在《大象博士请助手》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小猴真高兴,冲进门去,撞翻了椅子。”可让学生比较“冲”与“跑”,体会“冲”字的丰富表现力。而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方法是把有关词句的情景具体化,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句。在《乌鸦喝水》一文中在这样一句话“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在理解“到处”一词时,我们可先启发学生想像“乌鸦口渴了,会到些地方去找水喝呢? ”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这许许多多的地方,就用“到处”来概括。最后还可要求学生用“到处”来说一句话,在应用中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个词。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书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童话王国,参观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从而唤起对真善荚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悟到人生的真谛,插上理想的翅膀,获取奋斗的力量。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没有阅读也就谈不上语感,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博览精读,犹如蜜蜂采蜜。他们与书中的主人同欢乐,共忧思,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语言的奥妙,认知了语言的情趣,把握了语言的精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观。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而要打好这个

基础,更应从低年级就开始入手。在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适当介绍一些低学生兴趣,能理解的课外作晶,例如在学习了古浮{锄禾》后,可让学生去读一读古诗(悯农》.然后再组织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能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古诗“言犹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充分体验到读书的乐趣。

四、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

语感的形成主要靠理解,靠在实践中积累。因此,要让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让学生朗读课文和对一些优秀作品熟读成诵,同时还要重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是不可能形成语感的。因此,要强调在朗读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这就要求训练学生的读句读篇的能力,最后达到熟读成诵,把课文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而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则是理解能力和把课文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

来。而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则是理解能力和写作能的综合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好的形式。复述课文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写景的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作“小导游”;童话故事我们可以让学生融入故事,演一演,无须拘泥形式。

从小学低年级开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学生就会逐渐感受语言在各种环境中的不同意境,并最终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驾驭形形色色的各种语言,使语感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211语

作文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河北省威县方营学区 石瑞华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修订版大纲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小学生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比较丰富的联想。要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就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要完整地刻画每个人物的形象,就需要对他们的内心活动作合理的推测,要比较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就需要开展较丰富的联想。

想象,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加强学生想象作文训练,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想象源于生活。作文中的想象,可以上天入地,和草木交往,和鸟兽倾谈。但,无论想象如何深远,它都被现实生活制约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深入生活,感悟生活,从中积累生活素材,近而创造新的形象。

2、加强阅读,丰富知识。学生时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不多,大部分知识来源于书本,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内要认真学习教材,在课外,浏览各门知识。只有贮备了丰富的知识,想象才能开阔、新颖、独特。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联想。思考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途径,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是想象的初级阶段。因此,初写想象作文,教师在指导上,要先从联想入手。如,可由蜡烛联想到老师,由地球联想到母亲,培养学生发散性联想,能使学生走出作文内容干瘪,认识肤浅,表达单一的误区。

4、讲究方法,科学训练。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作文教学时教师可采取以下方法:

(1)借题发挥。运用此方法,首先要明确发挥的目的是什么,例如,用“司马光”与“铁锅”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材料,让学生进行组合想象,这就需要用“司马光砸缸”借题发挥。可以这样写;一位青年改革家,举起一块象征改革的大石头,砸破平均主义的大铁锅,救出一群懒人,深化了改革。这样写,使文章合情合理,又有创意。

(2)无中生有。学生对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本是无言可发,这时我们可假设一定的条件,激发学生想象的情绪。如时间假设,《XX 年以后回母校》、事件假设《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有地点假设、环境假设等等。通过种种想象,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和对美好前景的憧憬。这种想象是自己崇高思想的表露极性,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和对美好前景的憧憬。这种想象是自己崇高思想的表露和升华。

(3)添枝加叶。即在原文情节允许,与内容情调相符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添枝加叶,充实原文的内容。比如有这样一则材料:一名学生在上学路上将半个馒头扔在地上,正好被一农民撞上,这农民捡起馒头朝校门走去...„结局如何呢? 学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想象; a ,农


相关作文

  • 作文教学建议作文2300字
  • 对小学高段作文教学的建议 我们学校高段作文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社会活动,增强体验.积累素材,在教师指导下筛选材料.自由表达. 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引向社会.历史.生活, 去探究自己的生存环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生活世界, 走向博大的社会文化, 再现作文 ...

  • "初中作文高效教学"观摩有感作文1600字
  • 各位: 市教研室孙善利老师要求每人写一篇体会文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把最想说的说出来即可,20号前发送至邮箱 "初中作文高效教学"观摩有感 泰安二十二中 张勇 都说当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很难,而其中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一个老大难就是作文教学.作文教学难在作文训练难,指导难.评改难,这 ...

  • 怎样指导三年级学生写作文作文2700字
  • 怎样指导三年级学生写作文 小学生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经过自己的语言组织.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生一进入三年级,就普遍感觉到写作文的困难,主要是因为学生从写话到写段,字数有所增加,还有从单纯的写话到一定的描写,语言上还需有所提高.我们在教学中有不少学 ...

  • 螳螂捕蝉作文指导课作文1300字
  • 改写.扩写<螳螂捕蝉>作文指导课 [教学内容] 把<螳螂捕蝉>改写.扩写成一篇白话文.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通过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对故事的内容进行改写.扩展和充实,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2.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创新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联想,大胆的 ...

  • 怎样指导学生写作文作文1600字
  • 怎样指导学生写作文 摘要:小学生怕写作文,常常觉得无话可写.古人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确,不经过认真观察.不去体验生活,就谈不上有真情实感,也不会有丰富的积累.要写好作文,我认为如何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是作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

  • 怎样引导农村学生作文作文1700字
  • 怎样引导农村学生作文 李长奎 凡是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都知道,大多数学生对作文是"惧之如虎狼",写作文"咬笔杆"."挠头皮"."抄范文"是常有的事,令老师感到十分头痛.有不少专家学者就作文教学著书立说,企图给学生" ...

  • 怎样指导中学生写作文作文1700字
  • 怎样指导中学生写作文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头戏.作文是用文字书写灵魂, 倾诉情感,每一个字必经"千锤百炼".而现在许多学生是洋洋洒 洒数千字,不知其所云:或是寥寥数字,虽言简而意不明:或是假 情假意,真情不在.因而如何引导学生写出"真"作文成了语文教 ...

  • 小学生怎样写好作文 作文指导作文1200字
  • 小学生怎样写好作文 同学们要想写好作文,从小就要扎扎实实地练好作文基本功. 连基本功就要从写日记开始.所谓日记,就是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 比如只写开心的事情,或者写愤怒的事情,写你在意的事情.总之是想把记忆留在纸上.当做财富保存起来. 自己写的日记其实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如果为了练习写作,那么可以把 ...

  • 游戏作文作文1400字
  • 课前准备: 鼓一个,锣锤一个,红领巾一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谈话引入,板书:游戏作文--一锤定音 2.词语汇萃. 大喜过望 欢呼雀跃 手舞足蹈 眉开眼笑 眉飞色舞 人声鼎沸 此起彼伏 摩拳擦掌 连蹦带跳 大步流星 头晕目眩 晕头转向 摇摇晃晃 望而却步 胸有成竹 大失所望 心花怒放 ...

  • 怎样教三年级学生写作文作文2500字
  • 怎样教三年级学生写作文 小学三年级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经过自己的语言组织.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是,有不少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甚至有害怕写作文的心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无从下笔.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方法进行教学. 一. 注重学生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