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散文教学谈作文4900字

五年级作文

如何进行小学名家散文的教学

上饶市第十一小学 陶丽玲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

纵观全国各个版本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无论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还是人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散文已成为主导类文本。而这些散文中,名家散文居多。例如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繁星》、《鸟的天堂》、老舍《母鸡》《养花》《林海》,、茅盾《天窗》、郑振铎的《燕子》、《别了,我可爱的中国》,丰子恺的《白鹅》,萧红的《祖父的园子》、《火烧云》、林海音——《迟到》《冬阳 童年 骆驼队》等,也有现代作家肖复兴的《捅马蜂窝》《珍珠鸟》《花边饺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冯骥才的《花的勇气》、贾平凹的《太阳路》、《风筝》、梁晓声的《慈母情深》等。

读一篇优美的散文, 如品一杯茗茶, 馨香淡雅而令人回味无穷。 小学阶段,如何进行扎实有效的名家散文教学呢?

一、 全景式解读文本

教师要对文本作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细究与深读。文本细读要靠教师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去捕捉,找到作者的情感脉搏。同时,教师还需走出文本,读现实生活中的作者,真正地走进作者,去理解作者的灵魂,才会获得更深地感动和感染。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生命生命》一文的作者杏林子,如果我们不走进她,不了解作者12岁就患上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叫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百分之九十的关节坏死,如何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与珍惜;如果我们不走进她,不知道她12岁患病到61岁去世,整整50年的时间里,她腿不能动、腰不能转、臂不能抬,保持着一种姿势坐在轮椅上,如何去理解在作者的眼中,生命是奋力求生的飞蛾、是不屈向上的瓜苗、是有节奏的心跳;如果我们不走进作者,不知道作者在50年的时间里,她写下了40多本著作,让她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和十大杰出女青年,又如何去感悟文章中的那句“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有了解读文本的意识,还要有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高低,决定着课堂达到怎样一种状态。

教学《落花生》一文,几位上课教师同样问:“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做人要像像落花生那样,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有的说:“我觉得做人要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不但外表好看,而且实用。”

一位教师果断下了结论:“做人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虽然不起眼,但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一位教师理性总结:“向谁学习没有对错之分,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大家要么做像落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要么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

一位教师则不断地引导点拨学生深入思考:“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她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因此,该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最后教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张扬也好,内敛也罢,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做人要做有用的人。”

文本原始的价值取向是要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可人们的价值观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当时的观念已很难被现代人所接受,但“做有用的人”这一点却是永恒的,如果教师不能体会到这个层次,面对学生的精彩就会捉襟见肘。教学中如果不能恰当及时地进行引导、点拨、指正,那么有时“无知成了有趣”,“独特体验”不知不觉中就成了荒唐和肤浅的保护伞。

二、 以一篇带多篇,进行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教学名家散文是就可以以一篇带多篇,进行群文阅读。例如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通过文本解读我们了解到作者肖复兴是一位中国八十年代创作活跃,作品丰厚的作家。他的作品朴实无华却感情真挚。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课题象征着叶老先生对我的谆谆教诲使“我”终生受用,难以忘怀。这件事对“我”的影响之深,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也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这一点,可以让学生课前阅读肖复兴的另一篇作品《母亲》。这篇文章用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连缀起了一位善良而又可敬的继母的一生。学生阅读之后,一定能感受到文章真挚的情感。于是,教师适时入题:“肖复兴能成为著名作家,写出如此感情真挚的文章和他童年得遇良师——叶圣陶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叶圣陶先生为什么对肖复兴有如此深厚的影响呢?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

学生很快能从叶老先生给“我”作文的评语中找到了佐证:“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学生们能很快理解到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肖复兴写作的信心,也正因为这样的肯定,感情真挚、亲切自然才成为肖复兴作品的写作特点。

继续研读文本,会发现这篇散文选编进课文是进行了改编的。此时可让学生阅读原文,通过对比阅读帮助理解课文。例如课文的第

二件事是写肖复兴到叶老先生家做客。课文把他们见面写得很简单,这样的初次见面会给肖复兴带来怎样的感受呢?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测他们可能聊些什么?学生们都认为他们聊的和写作有关。此时,教师出示原文: “ 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活指南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深刻地感受到了叶老先生待人随和与亲切。

课文还有一个重难点,就是三次写到爬山虎,借爬山虎来抒发肖复兴对叶老先生的敬佩、思念和感激之情。

第一次是我作为一名中学生到叶老家作客在里院看到的。这是真实的描写,表达我激动的心情,并成为我记忆中叶老的四合院。 第二次是我和叶老见面交谈后,我的心被融化了,在客厅看到映衬在玻璃窗上的爬山虎,如一片浓浓的湖水。这是想象描写,表达作者敬慕的感情,而成为我一生记忆中的叶老形象。

第三次是后来我每次回想与叶老见面,总想起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那墙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结尾点题,意韵悠长,余味无穷,表达作者的无限追思,代表了我记忆中的叶老对我的谆谆教诲。 作者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对叶老的思想和情怀作了十分虔诚的赞美,以文学的语言给予了高度评价。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教学时可带领学生阅读肖复兴的另一篇文章《前方遭遇塌方》。这篇文章是写作者一次去九寨沟路上遇到塌方的惊险历程。学生很快找到了其中两处写景的句子,了解了作者如何借写景表达当时情况危急,体会到了人们心中的恐惧和焦虑。

以一篇带多篇地群文阅读教学,不仅帮助理解了文本内容,还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多篇的文章的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深入思考,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三、 反复品味语言,细细提炼文本。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光是走“从内容上寻求”这一步,不是完整的语文课,必须“着眼于语文形式方面”,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揣摩课文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

例如《慈母情深》一文以对话、抒情为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其中,作者眼中母亲辛苦工作的三个镜头,成为作者情感发展的线索,这三个镜头值得反复品味。

镜头一:“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

其中的“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将一位承受生活重担,辛苦劳作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镜头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倒装的排比句式强调了这就是“我”亲眼看到的母亲,她疲惫、劳累。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如果“我”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不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

镜头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四个“立刻”写出了母亲抓紧工作,不辞辛劳。

作家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人间真情,三个镜头是课文的重点,只有通过仔细品味、朗读,方能体会作家笔下流淌着的真挚感情。

四、利用名家散文指导学生习作

崔峦老师说“创造语文课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要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获得习作方法,形成习作能力。

1. 从课文中学习写题。

好题如好茶,细细品之,回味无穷。一篇文章如果标题新颖别致,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线,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课文的题目,让学生认识文章命题各有特色,通过启发学生进行题目归类,使他们初步认识课文命题的规律,同时感受标题带来的心灵感应。如《桂花雨》馥郁芳香,《乡下人家》恬静温情,《花的勇气》让我们看到柔弱生命的刚强。然后模仿给自己的作文拟题。

2. 从课文中学习遣词造句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开始学习组词、造句,可以说,单独让学生组词或造句,学生或许都能组一个很好的词和说一句比较完整而又有新颖的句子。可是如果让学生在写作文时准确运用平时组过的词或造过的句子,我想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很难。他们不知道在句中怎么去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子。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读课文时,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用得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加以理解和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和句子是什么意思,好在哪里,在自己作文时,怎样去运用好的词语和句子。另外,在读课文时,还要学习作者修辞手法的运用,掌握一些常用句式。例如课文《三峡之秋》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让人们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三峡秋天如仙境般的迷人景色。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通过多读课文来学

习作者的这些生动形象的句子。在作文时,进行模仿,把别人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3. 从课文中学习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好的细节描写,逼真、生动、鲜明、具体,常常是一篇文章的闪光点,也是文章借以显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一种技巧。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细节描写。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段细节描写: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这段描写形象地体现了伯父和爸爸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扶、蹲、跪、夹、洗这一系列细小动作的描写充分说明了伯父的细致、热心。

“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段细节描写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把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活。

名家散文都是作家诸多作品中沉淀下来的、意蕴隽永的作品,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独特而精准的语言表达。只有恰当的运用教学策略,才能最大程度的利用好名家散文,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进行小学名家散文的教学

上饶市第十一小学 陶丽玲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

纵观全国各个版本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无论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还是人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散文已成为主导类文本。而这些散文中,名家散文居多。例如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繁星》、《鸟的天堂》、老舍《母鸡》《养花》《林海》,、茅盾《天窗》、郑振铎的《燕子》、《别了,我可爱的中国》,丰子恺的《白鹅》,萧红的《祖父的园子》、《火烧云》、林海音——《迟到》《冬阳 童年 骆驼队》等,也有现代作家肖复兴的《捅马蜂窝》《珍珠鸟》《花边饺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冯骥才的《花的勇气》、贾平凹的《太阳路》、《风筝》、梁晓声的《慈母情深》等。

读一篇优美的散文, 如品一杯茗茶, 馨香淡雅而令人回味无穷。 小学阶段,如何进行扎实有效的名家散文教学呢?

一、 全景式解读文本

教师要对文本作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细究与深读。文本细读要靠教师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去捕捉,找到作者的情感脉搏。同时,教师还需走出文本,读现实生活中的作者,真正地走进作者,去理解作者的灵魂,才会获得更深地感动和感染。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生命生命》一文的作者杏林子,如果我们不走进她,不了解作者12岁就患上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叫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百分之九十的关节坏死,如何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与珍惜;如果我们不走进她,不知道她12岁患病到61岁去世,整整50年的时间里,她腿不能动、腰不能转、臂不能抬,保持着一种姿势坐在轮椅上,如何去理解在作者的眼中,生命是奋力求生的飞蛾、是不屈向上的瓜苗、是有节奏的心跳;如果我们不走进作者,不知道作者在50年的时间里,她写下了40多本著作,让她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和十大杰出女青年,又如何去感悟文章中的那句“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有了解读文本的意识,还要有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高低,决定着课堂达到怎样一种状态。

教学《落花生》一文,几位上课教师同样问:“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做人要像像落花生那样,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有的说:“我觉得做人要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不但外表好看,而且实用。”

一位教师果断下了结论:“做人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虽然不起眼,但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一位教师理性总结:“向谁学习没有对错之分,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大家要么做像落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要么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

一位教师则不断地引导点拨学生深入思考:“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她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因此,该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最后教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张扬也好,内敛也罢,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做人要做有用的人。”

文本原始的价值取向是要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可人们的价值观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当时的观念已很难被现代人所接受,但“做有用的人”这一点却是永恒的,如果教师不能体会到这个层次,面对学生的精彩就会捉襟见肘。教学中如果不能恰当及时地进行引导、点拨、指正,那么有时“无知成了有趣”,“独特体验”不知不觉中就成了荒唐和肤浅的保护伞。

二、 以一篇带多篇,进行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教学名家散文是就可以以一篇带多篇,进行群文阅读。例如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通过文本解读我们了解到作者肖复兴是一位中国八十年代创作活跃,作品丰厚的作家。他的作品朴实无华却感情真挚。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课题象征着叶老先生对我的谆谆教诲使“我”终生受用,难以忘怀。这件事对“我”的影响之深,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也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这一点,可以让学生课前阅读肖复兴的另一篇作品《母亲》。这篇文章用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连缀起了一位善良而又可敬的继母的一生。学生阅读之后,一定能感受到文章真挚的情感。于是,教师适时入题:“肖复兴能成为著名作家,写出如此感情真挚的文章和他童年得遇良师——叶圣陶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叶圣陶先生为什么对肖复兴有如此深厚的影响呢?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

学生很快能从叶老先生给“我”作文的评语中找到了佐证:“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学生们能很快理解到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肖复兴写作的信心,也正因为这样的肯定,感情真挚、亲切自然才成为肖复兴作品的写作特点。

继续研读文本,会发现这篇散文选编进课文是进行了改编的。此时可让学生阅读原文,通过对比阅读帮助理解课文。例如课文的第

二件事是写肖复兴到叶老先生家做客。课文把他们见面写得很简单,这样的初次见面会给肖复兴带来怎样的感受呢?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测他们可能聊些什么?学生们都认为他们聊的和写作有关。此时,教师出示原文: “ 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活指南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深刻地感受到了叶老先生待人随和与亲切。

课文还有一个重难点,就是三次写到爬山虎,借爬山虎来抒发肖复兴对叶老先生的敬佩、思念和感激之情。

第一次是我作为一名中学生到叶老家作客在里院看到的。这是真实的描写,表达我激动的心情,并成为我记忆中叶老的四合院。 第二次是我和叶老见面交谈后,我的心被融化了,在客厅看到映衬在玻璃窗上的爬山虎,如一片浓浓的湖水。这是想象描写,表达作者敬慕的感情,而成为我一生记忆中的叶老形象。

第三次是后来我每次回想与叶老见面,总想起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那墙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结尾点题,意韵悠长,余味无穷,表达作者的无限追思,代表了我记忆中的叶老对我的谆谆教诲。 作者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对叶老的思想和情怀作了十分虔诚的赞美,以文学的语言给予了高度评价。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教学时可带领学生阅读肖复兴的另一篇文章《前方遭遇塌方》。这篇文章是写作者一次去九寨沟路上遇到塌方的惊险历程。学生很快找到了其中两处写景的句子,了解了作者如何借写景表达当时情况危急,体会到了人们心中的恐惧和焦虑。

以一篇带多篇地群文阅读教学,不仅帮助理解了文本内容,还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多篇的文章的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深入思考,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三、 反复品味语言,细细提炼文本。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光是走“从内容上寻求”这一步,不是完整的语文课,必须“着眼于语文形式方面”,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揣摩课文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

例如《慈母情深》一文以对话、抒情为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其中,作者眼中母亲辛苦工作的三个镜头,成为作者情感发展的线索,这三个镜头值得反复品味。

镜头一:“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

其中的“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将一位承受生活重担,辛苦劳作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镜头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倒装的排比句式强调了这就是“我”亲眼看到的母亲,她疲惫、劳累。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如果“我”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不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

镜头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四个“立刻”写出了母亲抓紧工作,不辞辛劳。

作家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人间真情,三个镜头是课文的重点,只有通过仔细品味、朗读,方能体会作家笔下流淌着的真挚感情。

四、利用名家散文指导学生习作

崔峦老师说“创造语文课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要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获得习作方法,形成习作能力。

1. 从课文中学习写题。

好题如好茶,细细品之,回味无穷。一篇文章如果标题新颖别致,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线,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课文的题目,让学生认识文章命题各有特色,通过启发学生进行题目归类,使他们初步认识课文命题的规律,同时感受标题带来的心灵感应。如《桂花雨》馥郁芳香,《乡下人家》恬静温情,《花的勇气》让我们看到柔弱生命的刚强。然后模仿给自己的作文拟题。

2. 从课文中学习遣词造句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开始学习组词、造句,可以说,单独让学生组词或造句,学生或许都能组一个很好的词和说一句比较完整而又有新颖的句子。可是如果让学生在写作文时准确运用平时组过的词或造过的句子,我想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很难。他们不知道在句中怎么去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子。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读课文时,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用得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加以理解和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和句子是什么意思,好在哪里,在自己作文时,怎样去运用好的词语和句子。另外,在读课文时,还要学习作者修辞手法的运用,掌握一些常用句式。例如课文《三峡之秋》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让人们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三峡秋天如仙境般的迷人景色。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通过多读课文来学

习作者的这些生动形象的句子。在作文时,进行模仿,把别人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3. 从课文中学习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好的细节描写,逼真、生动、鲜明、具体,常常是一篇文章的闪光点,也是文章借以显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一种技巧。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细节描写。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段细节描写: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这段描写形象地体现了伯父和爸爸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扶、蹲、跪、夹、洗这一系列细小动作的描写充分说明了伯父的细致、热心。

“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段细节描写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把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活。

名家散文都是作家诸多作品中沉淀下来的、意蕴隽永的作品,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独特而精准的语言表达。只有恰当的运用教学策略,才能最大程度的利用好名家散文,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关作文

  • 名家散文作文7100字
  • 前言: 信息技术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当我们刚适应互联网给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的便捷,云计算时代就到来了.我们也忽然惊觉:信息技术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样它也会影响着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3基础教育版)对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做了展望.他们认为 ...

  • 关于安排暑期课外阅读作业的建议与要求作文1500字
  • 关于安排暑期课外阅读作业的建议与要求 一.指导思想 加强<海门市"书香少年"行动计划>实施水平,深度推进课外阅读,在阅读名著.时文名篇中,增加文学素养.拓宽视野.全面提高语文学科学力.推动新教育实验,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让一路书香伴随着初中学生健康成长,让一身书卷味影 ...

  • 作文培训要点作文1600字
  • 作文培训要点 一 <奇趣作文><考级作文>的特点及教法 二作文课的基本要求: (1)"板书设计"要到位.板书是艺术而不是形式,既有本课内容的内涵,又是展现教育理念的舞台,还要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2 ...

  • 荷塘月色教案作文2800字
  •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转自 安徽岳勇志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名家名篇,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教学理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倡导"生"动教学,整体把握散文的美,以读来赏析文本. 教学目标: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理清全文结构. 培养快速阅读文章及筛选关键词语的能力. 体会作者情感,领会 ...

  • 雨之歌说课稿(共8篇)作文15300字
  • 篇一:雨之歌说课稿 <雨之歌>说课设计 任市初级中学 柏筠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纪伯伦<组歌>中的<雨之歌>,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1.八年级的第二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散文诗,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 ...

  • 高中生课外阅读书目推荐作文1900字
  • 高中生课外阅读书目推荐 名家名作 名家的作品未必全是名作,比如余秋雨是名家,出书众多,但是得到众多读者和专家认可的文化散文仍然是<文化苦旅>:比如周国平,他最好的学者散文集还是<守望的距离>.下面列出部分名家名作: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史铁生<我与地坛& ...

  • 景山中学写作教学的经验作文900字
  • 景山中学写作教学的经验.从传统的放胆作文良好地解决了学生"无米下炊"的问题.到写作的序列指导,网络写作的空间拓展等经验,较好地突破了作文教学.写作训练的难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把阅读与写作形成了一个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整体.为我们的写作教学给予有益的启示.而山东的体验式 ...

  • 5 我的房间作文1500字
  • 5 我的房间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想象力丰富的.童趣盎然的文章.文章非常富有童趣,语言生动,和学生的生活贴近,容易激发学生的同感.从另一角度也反映了现代的独生子女的生活条件好了,又自己的空间,但他们的内心除了了物质外,更希望能有朋友,能与外面的世界多交往. 教学目标: 1.认识"翅,膀,墙 ...

  • 为你打开一扇门作文1200字
  • 单元教学目的: 1.欣赏名家优美诗文,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 3.了解诗歌.散文,小说的体裁特点. 4.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5.学习初中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6.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 课前准备:检查预习笔记,其中一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