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作文3000字

初三作文

1 3. 《聆听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

——3、4课整合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感知诗中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体会《夜》最后一节的作用。

3.揣摩语句,赏析诗歌,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语句,赏析诗歌,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天上平凡的星星、地上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步入诗人的殿堂,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2. 教师板书课题

(二) 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感知诗中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体会《夜》最后一节的作用。

3.揣摩语句,赏析诗歌,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完成自学任务。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 有感情的自主朗读诗歌2遍,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 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

1. 自学完成后,自主完成自学检测题。

2. 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交换互相批阅。

3. 用红笔改错,不明白的求助于小组其他成员。

自学检测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凝.望 颤.动 闪闪烁烁.. 寂寞. 覆.

盖 僵.硬 疲倦. 静谧. 萤.火虫 朦胧..

昏晕. 树篱. 消逝. 栖.息 喧.

2 欢嚷. 草茸茸.. 浸.

水 2.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点拨: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3. 《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蝈蝈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点拨: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与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4.《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点拨:

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三)质疑问难

你在自学环节中还有什么困惑?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答自学环节遇到的问题。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过渡语: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诗歌的意境。边读,边注旁批,写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能提出问题。

赏读诗歌,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1. 朦胧诗以它独特的诗歌表现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找出《星星变奏曲》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点拨:“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资料链接: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的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赏析: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把蝈蝈栖息在草丛中的那种舒适自在、凝神安谧的姿态,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出来。

2. 思考:《夜》中的最后一节有什么作用?

点拨:

这一节在结构上与前面的诗句形成反复和照应;在内容上再次写出月色的美丽和夜的静谧,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要求:

1.请同学们根据学案指导首先朗读课文,在课本上做好批注。

3 2. 然后小组内展示,修改完善后准备在班里展示。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仿写演练:这三首诗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诗歌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点拨:

秋天的树林里,柏树的叶子还是那么苍翠,火红的枫叶染得树林一派生气。许多树木已脱去一身绿装,露出了香甜可口的果实。秋风飒飒,树叶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纷纷落到地上,于是粉红的、金黄的、青绿的、淡紫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课堂总结:大自然以其神奇的魔笔向人们展示着五彩的世界,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当中能够细心地聆听自然的声音,感悟自然的生命真谛,让我们更加的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附:板书设计

聆听自然的声音

象征

动静结合

融情于景

【教学反思】

链接: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意象:世人意中之象,简而言之即带感情的事物。

《星星变奏曲》写作背景:四十多年前的中国,由于领袖错误地发动了一场运动,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预,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度的匮乏,人们非常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像作者江河这样的年轻人,如:舒婷、顾城、芒克、北岛,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以黑暗作为背景,以追求光明为主线,写下了如《星星变奏曲》一样的诗歌。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的诗委婉含蓄,用了大量的意象重叠,但追求光明的指向是相当鲜明的。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

4 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叶赛宁(1895~1925年) ,俄罗斯诗人。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

1 3. 《聆听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

——3、4课整合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感知诗中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体会《夜》最后一节的作用。

3.揣摩语句,赏析诗歌,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语句,赏析诗歌,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天上平凡的星星、地上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步入诗人的殿堂,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2. 教师板书课题

(二) 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感知诗中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体会《夜》最后一节的作用。

3.揣摩语句,赏析诗歌,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完成自学任务。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 有感情的自主朗读诗歌2遍,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 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

1. 自学完成后,自主完成自学检测题。

2. 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交换互相批阅。

3. 用红笔改错,不明白的求助于小组其他成员。

自学检测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凝.望 颤.动 闪闪烁烁.. 寂寞. 覆.

盖 僵.硬 疲倦. 静谧. 萤.火虫 朦胧..

昏晕. 树篱. 消逝. 栖.息 喧.

2 欢嚷. 草茸茸.. 浸.

水 2.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点拨: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3. 《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蝈蝈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点拨: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与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4.《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点拨:

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三)质疑问难

你在自学环节中还有什么困惑?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答自学环节遇到的问题。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过渡语: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诗歌的意境。边读,边注旁批,写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能提出问题。

赏读诗歌,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1. 朦胧诗以它独特的诗歌表现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找出《星星变奏曲》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点拨:“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资料链接: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的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赏析: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把蝈蝈栖息在草丛中的那种舒适自在、凝神安谧的姿态,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出来。

2. 思考:《夜》中的最后一节有什么作用?

点拨:

这一节在结构上与前面的诗句形成反复和照应;在内容上再次写出月色的美丽和夜的静谧,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要求:

1.请同学们根据学案指导首先朗读课文,在课本上做好批注。

3 2. 然后小组内展示,修改完善后准备在班里展示。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仿写演练:这三首诗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诗歌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点拨:

秋天的树林里,柏树的叶子还是那么苍翠,火红的枫叶染得树林一派生气。许多树木已脱去一身绿装,露出了香甜可口的果实。秋风飒飒,树叶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纷纷落到地上,于是粉红的、金黄的、青绿的、淡紫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课堂总结:大自然以其神奇的魔笔向人们展示着五彩的世界,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当中能够细心地聆听自然的声音,感悟自然的生命真谛,让我们更加的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附:板书设计

聆听自然的声音

象征

动静结合

融情于景

【教学反思】

链接: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意象:世人意中之象,简而言之即带感情的事物。

《星星变奏曲》写作背景:四十多年前的中国,由于领袖错误地发动了一场运动,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预,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度的匮乏,人们非常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像作者江河这样的年轻人,如:舒婷、顾城、芒克、北岛,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以黑暗作为背景,以追求光明为主线,写下了如《星星变奏曲》一样的诗歌。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的诗委婉含蓄,用了大量的意象重叠,但追求光明的指向是相当鲜明的。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

4 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叶赛宁(1895~1925年) ,俄罗斯诗人。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


相关作文

  • 话题作文教案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作文3800字
  •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准确审题,多角度立意. 2.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准确审题,多角度立意. 三.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设想:话题作文在99年高考中首次出现,学生在作文备考中普遍遇到这样的问题: 1.什么是话题作文呢 ...

  •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作文3300字
  • <大自然的声音>习作 法特中心校 郭春秋 教材解读: <大自然的声音>是长春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习作,本次习作是回忆在大自然中和生活中曾经听到的各种声音,展开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写一篇习作.注意拟声词的使用,比喻.拟人等修饰手法的运用,把文章写得生动.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 ...

  • 马乐+聆听花开的声音作文1000字
  • 聆听花开的声音 --课例分析 王庄镇郎柳集中心小学 马乐 11月24号上午,在半坡店南街小学我聆听了张美军和黄运娜两位老师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古诗教学.两位老师好比冬日里的腊梅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开出了一朵属于自己的花,让我也感受到了那花开的震撼. 震撼一:两位老师的勇气.张老师 ...

  •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案~作文5300字
  •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2. 仿写课文,初步学会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 3. 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聆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聆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安排:1课时 ...

  • 大海作文0字
  • 二年级音乐<大 海>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什么事物都很感兴趣,但对于音乐知识的了解又显得比较浅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是注重教学常规,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音乐习惯的养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音 ...

  • 亲亲大自然作文0字
  • <亲亲大自然>教学设计 单位:保定市向阳小学 姓名:刘亚贞 2 <亲亲大自然>教学设计 单位:保定市向阳小学 姓名:刘亚贞 ★教学内容: <教育科学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大自然真美丽>中的第一课时<亲亲大自然> ★教材分析: &quo ...

  • 聆听幸福的声音作文作文1800字
  • 聆听幸福的声音 一切温馨.幸福又重新被点亮了.天空挑选了最美的深蓝色裙纱围在腰间,感受着幸福的一幢幢楼房里的灯点缀成裙上的亮片儿.天空或许也是个极活泼的姑娘,她把快乐与幸福串成音符,洒在每个温馨的家里,最动听的乐曲便谱好了. "吃饭咯!"外婆的声音极富穿透力地进入耳朵,便一路畅通 ...

  •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反思作文8900字
  • 篇一:<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反思 教学 反思 <你一定会听见的> 这篇课文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结合这一特点及为了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我准备创 设一堂情境优美,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课.我先以一段音乐和一幅无声的优美画面作对比导 入新课,调动学生去感觉有声世界的生 ...

  • 金色的秋天教案作文1500字
  • <金色的秋天>教学设计 中卫三中 黄艳萍 [教学内容]1.歌曲<西风的话> 2.欣赏<丰收锣鼓>.<扬鞭催马送粮马>. [课型类别]综合课(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试图通过学生课内的体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用语言.律动.表演.节奏等模仿表达生 ...

你可能喜欢
聚合